含有桂花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3-28 00:57:04

含有桂花的诗句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1

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的,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所以称得上是天然的“保健酒”,它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酒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保健养生扯上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寿,下句的意思是说举杯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最早的保健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用白酒泡制的各种药酒。下面简略介绍我国古代4种养生保健酒。

黄 酒

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黄酒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许多易被人体消化的营养物质,如糊精、麦芽糖、葡萄糖、脂类、甘油、高级醇、维生素及有机酸等。

中医认为,黄酒味苦、甘,性辛,能舒筋活络、活血祛寒,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外邪侵袭。黄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尼克酸、维生素E等,长期饮用有利于美容、抗衰老。黄酒还含镁、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每100毫升含镁量为20~30毫克,比白葡萄酒高10倍,比红葡萄酒高5倍;绍兴元红黄酒及加饭酒中每100毫升含硒量为1~1.2微克,比白葡萄酒高约20倍,比红葡萄酒高约12倍,每100毫升绍兴元红黄酒含锌0.85毫克。这些微量元素,有一定预防血管硬化、预防血栓形成、防癌抗癌、促进生长发育或提高的作用。黄酒还是中药膏、丹、丸、散的重要辅助原料。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据统计有70多种药酒需用黄酒作酒基配制。

所以,黄酒一直被养生家们称为“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

葡萄酒

葡萄酒含有较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是古人喜爱的一种养生酒。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自督造。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新修本草》已将葡萄酒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现代研究发现,葡萄酒中含有的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能助消化、防衰老、益寿延年。另外,经常饮用干葡萄酒的人,不仅能补充人体需要的水分和多种营养素,而且有助于减肥,特别适宜老人和妇女饮用。

桂花酒

早在春秋战国时,桂花酒就已为古人饮用。屈原在《九歌》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祭祀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等。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四民月今》载,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祀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可见古人对桂花酒的珍爱。

中医认为,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淤,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常饮可健脾胃,助消化,活血益气,尤其适用于女士饮用。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2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的这首小诗,初读不觉奇,再读很有味,真正理解和欣赏它得在30岁之后。全诗突出了一个“静”字,而这静就是恬静、幽静、空静。全诗宛如一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画,又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让人回味不尽。

怎样一个“静”字?

首句便抓住“人闲”两字,点明自己的心境,因为幽居山中无人无事烦心,故清闲、悠闲,所以可以细细地感受春天,因而桂花的缕缕清香沁人心脾的刹那,春桂的细小的花瓣坠落的瞬间,他都感受得到,体会得深。“人闲桂花落”五个字曲尽人心之清闲,环境之静。诗人不多言说,不细描,我们已想象到了春夜山中的很多景物,这是一个优雅的静谧的世界。

春夜,山中,桂花的飘落,让诗人感受到万籁无声的寂静,不光是静,还有空旷,“夜静春山空”似乎天地宇宙间,除了自己,再无一人。心空灵了,这种空灵便是心至静方得。

前两句写到这个地步,很难再续,诗人笔锋一转,写月。在空灵静谧的春夜山中,一轮明月破云而现,光线的变化,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这个“惊”字有着怎样的惊心动魄的效果啊!似乎寂静的春山活了,其实诗人正是借助于中国诗人常用的手法:“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南北朝王籍有“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杜甫有“伐木丁丁山更幽”(《题张氏隐居》)。月亮的升起,竟然惊起鸟儿,一两声的鸟儿的鸣叫,空谷回音,可见春山之静,静得空寂,静得清幽,静得恬淡,这迷人的春夜,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了!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同样写春天、写花、写鸟,韵味和《鸟鸣涧》则截然不同。《春晓》平易自然,悠远中有淡淡的忧伤。短短四行诗,蕴含着无以言说的韵味。

起句平实,“春眠不觉晓”选取了清晨睡起的瞬间感情片段写起,关键是第二句接得好“处处闻啼鸟”,春天的美景何其多,且不说烂漫的春花、绮丽的春水,也不说那醉人的芬芳、碧绿的春草,诗人单单抓住“鸟鸣”来写。雨后清晨,啁啾婉转、远近应和的鸟鸣声传来,春景立刻生机勃勃地扑面而来,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那雨后的落蕊、那如烟的柳堤、那轻拂的春风都在这“处处”的鸟儿鸣叫中来到了,活起来,好一个欣欣向荣的春天,不只是诗人热爱着春天,读者更为喜欢。诗人高妙的笔力正在于不尽说,不言透。“迎风半户开”让读者去体味,去琢磨,去猜想。“处处”一词表现得曲折婉转,最好的诗便是能引人想象和联想,让读者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让每个读者都参与了再创作。

不仅如此,诗人还回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昨晚的春风春雨,花瓣又飘落了多少,让人赞美春天之时,不能不想到落花,又有了淡淡的挥之不去的忧伤。这种因爱春而惜春,因惜春而伤春的微妙情感变化,时间的今昔跳跃,天气的阴晴交替,让人非但没有突兀之感,反倒很真实、自然天成,完全是真情的流露。

我认为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便是这“花落知多少”的淡淡的忧伤,宛如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清泉一般,晶莹透彻,温润感人,引起人们多少的遐想啊!我们其实都不用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它,也不必追究孟浩然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时代及诗人的处境,因为小诗本身很好地传达了这种情感!我们任何人在欣赏美景中感情最舒心、最惬意时,一种淡淡的忧伤、一丝悠悠的伤感从心底油然升起,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情绪。正是这细微的感情变化被孟浩然抓住了,并在一首小小的诗中表现出来了,所以,诗永恒,美永恒,情永恒!

两首小诗都是唐代山水诗的名作,也都写春天、写落花、啼鸟,意境也有相似之处:幽静安详,清远恬淡!但细细品味,韵味却很不同。

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鸟鸣涧》营造的是一种静谧、优雅的静态美,一种空灵脱俗的精神,这种美和这种境界正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归宿,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自觉,很有哲理性。很难得的是,一个走上仕途也不短的出世之人,竟还有这份内心的宁静,全诗具有一种恬静和超脱的飘逸美。《春晓》在赞美美丽、清新的春天的同时,流露了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或许是怀才不遇,或许是惜春伤春,或许是因想到落花而叹息时光不等人,或许是对仕途的隐忧和失望,总之是一种含蓄的忧伤美。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3

鸟鸣涧,一个蕴含诗意的名字,一个蕴藏诗意的地方。

东墙那头,有一株桂花树。那一瓣瓣春桂,从我眼前飘落,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断断续续,时有时无。月亮,就这么悄悄升起来了,就这么升起来了……那苍白而带点惨淡的月光下,可以看清楚鸟巢一端的剪影。只听见下面水声哗哗,仿佛唱着摇篮曲,轻轻的,轻轻的,大地,就在这甜美的歌声中睡着了。月亮,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不敢正视着你。你抬起头来看她,她就用云做的面纱蒙住自己的脸庞。可是,过了一会儿,她又被桂花香所吸引。悄悄地探出头来。

那月光,又透过树梢,照亮了鸟巢,惊醒了几只熟睡的鸟儿。它们从巢里飞起,叼起一句句被遗落在花瓣上的诗行,驻足在枝头,在月光下轻声地吟诵。

当最后一声清脆的鸟鸣,在春天的深处消失。山中,又恢复了平静……

五年级:tomy2002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4

关键词:李清照;咏物词;三期;变化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20-01

词人李清照是我国诗词史上一颗璀璨明珠,这不仅是因她的诗词文独具特色,流传千古,更是因为她在那个男性一统天下的词坛世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为宋词增添了不一样的味道。她的咏花之词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博得赞赏,不只是情韵生动,辞藻妥帖,更是因为其中包含了词人的复杂思绪和丰富情感。本文继承陈祖美先生对李清照词作划分为三期的文学观点,以《鹧鸪天》、《多丽・咏白菊》与《添字丑奴儿・芭蕉》三词为例,赏析其词与情感的三期变化。

一、初期 《鹧鸪天》 桂花

李清照对于梅的偏爱通过她流传后世的词可见一斑,但《鹧鸪天》中却用“梅定妒,菊应羞”衬托桂花的“第一流”,这确实让人疑惑,不禁细读。“淡”、“轻”、“柔”三字将桂花的淡雅,轻盈和柔美之感巧妙展现。即使没有“浅碧”与“深红”的诱人之色,桂花单凭“香留”亦可数花中一流。下片用拟人、反衬的手法将桂花“冠中秋”之盛状与无可比拟展现的妙趣横生。最后一句词人用“天真烂漫之态,爱花惜花之心”“质问”屈原究竟为何不将桂花入诗,委实傲气有趣。桂花虽然花色不比“浅碧”“深红”引人注目,但其香浓郁袭人。将内在之美喻为“花香”,说明更具吸引力,更值得称赞的是人的精神内质之美。词人知晓自家门第比其朝中众臣不够煊赫,但并不因此而敛于内秀,反而借桂花表达了“内美”之美美于天下的自信与无所畏惧的豪气。

李清照前期词大约“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亦即从李清照出生之年,到徽宗大观元年(1107)开始屏居青州之年止,共二十四年”,这段时间可谓是李清照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皆备之时,此时的词多闲情,多欢愉,多幸福。而这首《鹧鸪天》有力的记录了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幸福时刻。

二、中期 《多丽》 白菊

“寒”、“夜”、“无情风雨”、“损”几个词巧妙的点出了白菊所处的生存环境之恶劣。反复使用“也不似”一语,将白菊高洁脱俗,自然无华之态呈现读者眼前。“韩令”、“徐娘”、“屈平”、“陶令”的典故连用,将白菊的外形清美,内蕴高格生动展现。借用“汉皋解佩”、“纨扇题诗”典故,含蓄而沉痛的将婕妤之悲,长门之怨洒落纸上。再及眼前白菊,不禁担忧“芳姿”又可“留得几多时”呢,若是此时的自己能“好”,又何必去“忆”不幸遭遇的东篱之菊呢。

咋读之下,满目堆彻的典故似乎有了掉书袋的味道,但是细看来,正是典故的巧妙使用让词的内蕴丰富而广阔,情愫深沉而复杂。也许词人因女子之含蓄,或因婕妤之悲不想被他人所说道,故借用合宜的典故把自己想说却不知怎样说,或想说又不好意思直接说的情感一吐为快。“人情”之所以不“好”,除了词人深深的长门之怨,还有“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一句所承载的在波云诡谲的中无奈与被动的凄惨感怀。这首词可谓是“以咏菊为幌子的身世之叹”。

虽然这首《多丽》据陈祖美先生考证是作于“崇宁五年(1106)”,按分期当属于前期之词。可是据笔者分析,该词所表达的忧愁不是前期之词的闲愁,而是对政治风云之变与丈夫章台之遇的担忧和愁苦。所以,这首词体现了词人中期词作的风格,应划为中期之作。陈先生在《李清照评传》中将这首词与寄幽怨的青、莱词放在一章,也是有这番考虑的。

三、晚期 《添字丑奴儿》 芭蕉

芭蕉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诗词中多次运用,词中“窗前谁种芭蕉树”又是一新“翻”。可“芭蕉”意象的出现总伴有“窗”这一隔膜的存在,词人似乎是有意识将自己与“芭蕉”借助“窗”产生距离之感。虽然只有一窗厚度的近在咫尺,在心里却有着遥远的距离和无尽的差别。芭蕉是南方的植物,而词人是北方的百姓。一个“北人”天天守着窗前的南国树木,“芭蕉”成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由此可知,词人敏感的心思必然会联想到国家破碎导致的由北南迁与背井离乡。

李清照后期之词为“建炎四年到绍兴二十五年(1155),李清照四十六七岁(丈夫去世),到七十三岁前后的谢世之年,共二十五六年”,后期的词多饱含对国家社稷的忧心与愁绪。而这首咏芭蕉词恰如其分的展现了词人南渡后的悲愁与伤心,可谓是后期词的代表之作。

李清照的咏物词独有一番特色,不仅体现易安体特色之一的“借翎毛花卉隐括身世,倾吐心事”,更诉说了女性天生对花草细腻敏感的心思感触,以及柔弱担起世情、人情沉重负担的悲苦之愁。

参考文献: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5

小镇时光

几乎是滴答一声就入秋了

几乎是滴答一声,门前的桂花开了

庭院的桂花开了,整座小镇的桂花全开了

这样的时候你可以在小巷踱步

也可以到一棵花树下无声凝望

或者把白衬衫铺在草地上,甜甜地睡去

当天色渐晚,那归巢的红嘴鸟会把你唤醒

你一抬头,桂花就落在你的脸上,肩上,脚趾上

你突然发现,小镇多么安宁

只有花在轻轻地悄悄地开了又落

你多么幸福,以致于有足够的时间

去奢侈地体验忧伤……

(《诗探索》2010年第2期)

林莉,女,江西上饶人。作品散见于《诗刊》《人民文学》《诗选刊》《天涯》《星星》《诗歌月刊》《山花》《中西诗歌》等。并有诗歌入选《六十年诗歌精选》《二十一世纪诗歌精选》《70后诗歌档案》《中国年度诗歌》《年度诗歌精选》《青年文摘》等选本。曾参加诗刊社第24届青春诗会,获得过2010年“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已出版诗集《在尘埃之上》。

全诗一共12行,没有分节,娓娓道来,节奏舒缓,思绪优雅而浪漫,意境清幽而静美,语言明丽而温暖。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入秋了,桂花开了,落在你的身上,小镇是安宁的,你是幸福的。然而,这座小镇是迷人的,身处这样的小镇,其人生当然也是幸福的。

全诗主题突出,表达的方式很讲究。

首先,全诗围绕中心意象――桂花展开。桂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现广泛栽种于淮河流域及以南地区,一般在农历八月开放,花朵茂密,香味甜郁。诗中没有写花香,而是写“整座小镇的桂花全开了”,让人自然感到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这个中心意象,犹如桂花树本身的树冠一样,圆润而饱满,统领着诗中其他意象:小镇、庭院、鸟。“小镇”有许多“庭院”,“庭院”里种着桂花树,桂花树上栖息着“红嘴鸟”,“红嘴鸟”把“你”唤醒了……就像一幅水墨画,“桂花”占据整个画面的主置,树下的人和事以及小镇,都浸润着桂花的芬芳,使画面弥漫着浓郁的桂花情韵。

其次,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营造着诗的意境。独自漫步在开满桂花的小镇,从一条小巷到另一条小巷,或者“无声凝望”,或者“甜甜地睡去”,多么自由自在,漫不经心;“你一抬头,桂花就落在你的脸上,肩上,脚趾上”,桂花好像也有灵性,与你心灵相通,你喜爱桂花,桂花也像孩子一样亲昵你。在这种情景之中,人内心的宁静与桂花繁密的花事、小镇的和谐安宁融为一体了,其中弥漫的诗意自然而然地温润了读者的心田。小镇安宁,平凡,隐藏着大美,完全成为了诗人灵魂的栖居之所,与朝夕相处的俗世相区分。

第三,富含情感色彩的叙述语言彰显了诗的魅力。诗歌离不开叙述,怎样叙述,虽各行其道,却是有高低之分的。“几乎是滴答一声就入秋了/几乎是滴答一声,门前的桂花开了”,“滴答”是个象声词,是时钟转动的声音,在这种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听到的响声里,秋天来了,桂花开了。滴答声与入秋和开花本来毫不相干,但在诗人的笔下却紧密相连,时间滴答一声,使得季节和桂花立即发生呼应,“几乎……就”这一句式的运用意味深长。这滴答声,也是诗人心灵里对美好事物的呼唤声,诗人一呼唤,美好就出现了,不光自己门前、庭院的桂花开了,而且“整座小镇的桂花全开了”。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在小巷踱步,在树下睡觉,“以致于有足够的时间/去奢侈地体验忧伤……”,这是诗人享受幸福的过程。当下,物欲横流,人们被物欲裹挟,贪求利益的最大化,身心疲惫,以致于鲜有闲暇去真切地体验花开花落的甜美和忧伤;而此时此刻,你却有充裕的时间,充分地体验一切,享受一切。所以,“你多么幸福”,比他们幸福得多。诗歌的魅力渗透在字里行间,让人不能不去反复品味。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6

1.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与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手段:PPT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能随口背诵出一两首含有春、花、秋、月的古诗词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古诗词是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如今古诗词鉴赏成为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专题复习。

(二)板书课题:“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2012年古诗词鉴赏考题回顾(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7.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8.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参考答案:7.D ;8.C)

教师分析:同学们,2012年桂林市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总赋分为6分,以选择题(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考核的两个方面是“内容理解”和“赏析”,涉及到这首诗的字词理解、诗人的感情把握、词语的表达效果、诗歌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等内容。

(四)明确中考古诗词鉴赏的考点、答题原则和命题趋势(以桂林市中考语文为例)。PPT课件展示: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三大考点:

1.字词赏析(主要是关键字词、名句、典故等的理解和评价)

2.情感体味(联系创作背景、诗人的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等)

3.品味鉴赏(从某一角度,如: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或评价)

答题原则:1.调动积累,记忆理解;2.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命题趋势:根据《2013年桂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细则(语文)》,201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考题2题,赋分5分,题型和往年不同,全为主观题。

(五)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指导,练习巩固。

1.专题指导一:字词赏析。PPT课件展示:

例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考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见”是看见的意思。南山是在诗人采菊的间隙,不经意间闯入诗人的眼帘,这美景不是诗人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之见。这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答题模式指导:字词本义+语境意+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心境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考题: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割”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学生答题,教师巡堂,了解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在班里交流答题结果,教师评价,学生参与评价。

(参考答案:“割”是切断、划分的意思。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奇险,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2.专题指导二:情感体味。PPT课件展示:

例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考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对早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指导: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赞美什么。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考题:品析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先进行答题尝试,教师巡堂了解学生答题情况,让两位学生到黑板展示答题结果,学生点评,教师评价。

(参考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3.专题指导三:品析鉴赏。PPT课件展示:

例三: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考题:请你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自选一个角度(如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简要评析其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

答题模式: 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 +意象的……特点+表达(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练一练,PPT课件展示: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考题:“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王国维誉为“天然奇偶”,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采取小组讨论、合作的方式,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到黑板书写答题结果,看看谁答题用词精准,答得流畅,答得圆满,教师评价、总结。

(参考答案:这两句话对仗工整,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六)方法拓展:识记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所蕴含的感情。PPT课件展示(要求学生朗读后,抄写下来):

明月:寄托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夕阳、暮色: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

流水、落花 :常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

春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子规、猿啼: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

鸿雁:常借指书信,常寄托思乡怀人的情思

折杨柳:送别、留恋、伤感。

篱笆、鸡啼、犬吠:田园的闲适、悠然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坚贞不屈的形象化身

(七)谈收获:同学们,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在学生的畅所欲言后,教师小结本节课(课件展示总体板书),宣布下课。

(八)总体板书。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三大考点:字词赏析、情感体味、品味鉴赏

答题原则:调动积累,记忆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7

[论文关键词]广西文学史 张呜凤 文学创作

广西文学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中原到广西,从流寓作家到本土作家,从接受到逐渐繁荣并走出广西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虽然明代以前广西本土作家已有些许,但论及文学成就最高、最早令天下人瞩目者,非明代后期桂林张鸣凤莫属。后七子领袖王世贞有诗《岭右张羽王明府邀合郡诸名胜会饯虎丘时江右龙司理亦集辄成二章为谢》句“桂林初见一枝来”,就恰如其分地说出了张鸣凤在广西文学发展中的这一先驱地位。

张鸣凤字羽王,号漓山人,或号阳海山人、阳海居士等,广西桂林人。据《广西通志》卷七十三《选举》,知其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壬子科举人,张鸣凤诗《见牡丹再开喜索酒》:“可知六十三年老,肯对芳樽惜病躯”(注:本文所引张呜凤诗、文除标明者外,皆出自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康熙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之《羽王先生集》),由此可知,其生年至少在63岁以上。张呜凤一生多处为官,《千顷堂书目卷》卷二十四说:“(张鸣凤)字羽王,临桂人,应天府通判。”《广东通志》卷二十七载张鸣凤嘉靖年间任雷州府推官。王廷陈《梦泽集》卷二十《附录》二有“万历庚辰兴国司马张羽王”之语,可知他曾任应天府通判、雷州府推官、江西兴国司马等职。但他一直很不得志。王世贞说他“十载七徙官,青衫转成敝”,汪道昆说张鸣凤重气节,“以直道三黜”。

在《短歌行与仲美作》中,张鸣凤亦自表:“我命不犹,受辱不少。出自单门,屡遭群小。西迁巴蜀,南放江皋”。另张呜凤还曾因人诬陷而入狱,有《狱中杂咏》多首。

张鸣凤颇重文学,论人也常从文章着眼,以为文章是圣人不废。他的《吴明卿先生诗集叙》说:昔孔父论次六经,其于诗盖取情协而辞文者录以为程,不则删之也。楚人好辞赋,屈、宋之外莫有传者。汉兴六世,瑰辩琦文之士不少,太史公独取贾生、司马相如所为赋具载《传》中。夫经以本情,纬以丽辞,变化万端,而藻映日新,诸公所以度越流辈为称首者以此。孔门用诗,莫之废也。

张鸣凤因此有“文章寄一身”之思。张鸣凤创作十分可观,很得时人称许,文名一时倾动天下。大梅沙门《羽王先生集·序》说张鸣凤“胸藏丹篆,手握赤文,名噪于嘉靖七子之右,才裕德充”。湖南观察使赵日冕更将其与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相提并论,作出了如下评价:

明羽王张先生者,文章品谊,卓然第一流人。当时与王凤洲、吴明卿旗鼓词坛,脍炙人口,声标海内……先生穷经淹博,鸿文伟艺,有若严霜酷日,有若阳和甘澍,有若独立层霄,有若千顷澄波。其质也峻岩嶙峋,其品也月渚风柯,其音也黄钟大吕,其气也江淮河海。阐发精微,堂奥理道,讵日祗耀,双龙斗气,亦与落霞孤鹜,白雨黑云,徐孺子、王子安共。

张鸣凤一生勤于笔耕,著述颇丰,除《羽王先生集》不分卷、《广西通志》不知卷外,其余诗文多达近10种40卷左右,今仍可见到者,有其孙释超拨整理的《羽王先生集》以及《桂胜》与《桂故》和一些零星的轶文。张鸣凤的诗文成就在广西文学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在明代隆庆和万历年间,张鸣凤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诗人,他与许多诗坛名将特别是后七子中的王世贞、吴国伦,都有密切的交往,并多有唱和,诗誉甚高。王世贞对张鸣凤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舟中小间读新诗,语语击节,蓝田、嘉州入室而才情恒有余。小引叙致拙宦,宛曲已堪酸鼻,不知安仁、越石见之当何如耳?仆生平交游沦落行尽,晚乃得公,私心慰赏,中夜独笑,度公亦当然否也。

李维桢《南都吟序》说:

余尝考粤西故实,汉则苍梧陈钦治《春秋左氏传》,以经术名;唐则阳朔曹邺,以诗名;宋则宜州冯京,以三元名。皆通显。迄于本朝,衣冠文物与上国等,贤科相业,其人不乏,而称诗者寥寥,余耳目所相及,独张羽王诗有声。

吴国伦对张鸣凤诗歌成就更有具体而较高的评价。张鸣凤在《移楚集》序言中曾引及二人书信中语说:

明卿于余多推长掩短,原其所移书有日“生平删故交三人诗,吴峻伯存者十裁二三,子相、子与十存六七,足下十汰其一犹以为难”。又日“足下自得于诗者三:学然后诗,一也;每篇自匠一意,不相雷同,二也;用句用字多古诗之流而不事纤艳,三也。足下每自求多于宏壮瑰丽,以仆观之,业已在其中矣。至索瑕亦有三:好古太过,或伤才愤世太过,或伤气感遇太过,或伤调”。

张鸣凤本人论诗有遵古之处,与后七子的复古提倡基本相近,因此,论诗常以能古推许人,主张学唐。他为莫公远诗集《广陵诸咏》作序,称赞莫公远为诗“词古气奇,总之不离乎唐”。但张鸣凤也不时以才情论人,又似与纯粹崇古不可等论。他序《王太史》文,评王太史“清才秀思,辉映诗文”,又称赞王廷陈诗,认为王廷陈“江汉之诗,先生为偏时,诸人不逮也。乃今从先生诸子行父得见先生哭武皇帝诗,洒翰清逸,意者类其为人将无然乎”。

从创作而言,张鸣凤一生有诗集多种,如《适然集》(卷数不明)、《过江集》(卷数不明)、《移楚集》二卷、《浮萍集》十卷、《东漕集》一卷等。虽然至今多数已散佚,所见不过110多首诗,但从这一百多首诗以斑窥豹,尚见体裁有近体有古体,有律体有歌行,有五言有七言,亦有六言与四言,由此可见,张鸣凤的创作尝试应该说是全面的。

与诗歌主张相对应,张鸣凤诗作,时袭古意与古词,如五言律诗《闻漏》“穿花偏袅袅,隔水故沉沉”、四言古诗《短歌行与仲美作》“对酒当歌,欢会几何”等,皆从古人句意化来。对此,吴国伦批评张鸣凤“信而好古,则不佞心下之矣”。实际上,张鸣凤的诗学古中更多时候亦能有己,不管袭古意或取古词,一经其点染,神采逸出,断然如新,如羚羊挂角,实不同生吞活剥者。以五律《腊日儿辈置酒含辉阁》为例:

延眺属兹晨,江山半露春。烟澄初聒鸟,云璧(或作碧)欲亲人。风壤开千古,文章寄一身。落梅吾欲赋,儿指北枝新。

诗中“烟澄初聒鸟,云璧欲亲人”句,似化用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呜山更幽”及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江清月近人”意、句而成。至于末句“落梅吾欲赋,儿指北枝新”句式,更是多为前人赋梅者道过。如陆游有《道上见梅花》:“载酒房湖风日美,探梅喜折一枝新”;《探梅》:“江路云低糁玉尘,暗香初探一枝新”;《射的山观梅》:“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等等。张鸣凤的诗句表现出学古倾向,但同时从中也可令人体悟到他在腊日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那种独有的、亲切的感觉以及由此而兴的欣喜的心情。张鸣凤从声、色、形等方面描述了其对大自然细腻的体验和观察,却能了无斧凿痕迹,是为学古中自出新意。又如《广陵口占与莫公远》:“纷纷飞絮搅残春,愁杀维阳一病身。纵使琼花开似昔,看花不似昔时人。”后两句,显系受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影响,但意蕴却大不相同。王世贞说张鸣凤“颇修邺下言,突过景龙际”,将张鸣凤诗与建安和盛唐诗相比,看来也是有其道理的。

张鸣凤的诗更多是自出胸臆,言志言情,真实地反映自己的心理路程,读之使人心戚戚然。如《醉题官斋壁》:“酒后狂歌声动天,平生自许岂徒然。丈夫未有封侯日,枉却青萍不值钱。”此诗大概作于张呜凤初入仕途之际,颇有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之风,流露出张鸣凤早期志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而《狱中杂咏》四首则写于张呜凤仕途挫折之期。如《草》,写自己对误入官场处非其地的悔意:“草色欲含愁,本为非其地。若遣玉阶生,见人岂憔悴。”《萤》写自己在狱中不为人重的卑贱感受:“雨余夕气清,嘿嘿下阶坐。腐草应不如,犹能作萤火。”读来令人唏嘘。

张呜凤的多数诗充满了山水自然之趣,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呜凤十分善于写景,这可能与他秉受桂林山水熏染有关。如《内江一带至屏山》其一:“山鸟飞随水鸟鸣,内江流胜外江清。此间定有龙安卧,试看岩云五色生。”其二:“剑江夹水碧桃开,莫道秦人住此栽。立马看花浑不是,星山点点出云来。”《晦日游隐山》:“节晦前朝重,春山胜事多。岩虚浑驾水,石长半凌波。日影惊鱼跃,泉声答鸟歌。韦吴碑在否,不惜更摩挲。”《春江》:“烟波混港绿萍生,两岸流莺送好声”等。这些诗都形象鲜明、动静相宜、质朴无华、自然天成。

同时,张呜凤的诗生活气息也很浓,充满了趣味性,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如《书堂》:“修篁杂树隐书堂,手卷疏簇又夕阳。答雀不知吟已倦,衔花故落砚池旁。”写出了读书环境的幽雅与读书人的情调。

《九日渚台》:“绕台多种菊,应不异陶家。几拂松余翠,杯浮桂续花。颇矜贫士乐,且幸小儿夸。莫问白衣事,东邻更可赊。”写出了居住环境的和谐与诗人的脱俗。六言诗《雨中杂咏四首》之三:“屋破鸟窥尘釜,窗疏犬吠流云。借问乘骢御史,可知蛮语将军。”

《晓行见田家即事》:“田家秋务急,未晓事晨炊。夫妇腰镰往,儿童驱犊随。”写出了田园生活的特色,有陶渊明的韵味。《过大儿芝房值渠出戏题其壁》:“若非将妇采苓行,定是寻僧问药名。解到读书蒸服食,忽疑山翠作云英。”末句“解到读书蒸服食,忽疑山翠作云英”一派戏谑,写出了父子间融洽的感情。这些应该说都是生活的真实感受。

整体而言,张鸣凤的诗清新朴实,较少造作,值得一读。

张鸣凤的散文成就要远高于诗歌,且影响较大。著述主要是《桂胜》十六卷,《桂故》八卷和存于《羽王先生集》中的《西迁注》(又称《西征注》)与《漕书》。《漕书》有八章,日漕政、漕司、漕军、漕河、漕海、漕船、漕仓、漕刑,述其漕运主张,文学价值不大,故不论。

《西迁注》是张鸣凤乙亥年(1575年)谪迁利州,自京赴利旋还京的50多天间的见闻记录,述山水名胜、古迹碑刻,文字甚美。王世贞与吴国伦书称赞说“羽王《西征注》辞甚修”,又《答张羽王》说“《西征注》文极尔雅,便觉郦道元、江文通为赘,知复沿檄金陵,稍与其山水人物相接,差足舒吐”,以为过柳宗元甚远。《西迁注》记山水文字特为宏丽,如描述京都近郊西山地理形势:“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其中物产甚饶,古称神皋奥区,盖其一也。卢沟、琉璃、胡良三桥,山水所泄,多归其中。其水皆藻绿异常,风日荡漾,水叶递映,倚阑流览,令人有欣然有欲赋京都之意。”远瞩近眺,援古论今,山水并举,写出了京都少有的形胜雄壮。又如写褒斜道中斜水之恶“批岩跳石,电掣雷吼”,数字已见狂澜难羁。《西迁注》写土俗风情处亦甚有意趣,如述蜀中熊力拔大木,上下高树,捷猎似飞。野猪摩松胶困卧沙中,翻转不休,乃往与虎斗,虎无可奈何而退。猴害庄稼与人搏斗,升树掷石相袭等。是文最大特色是追古述今,以此《四库全书总目》将其视为考证之书,但其与一般的考证文章实有大不相同之处,特别是其间多引土人传说为据。其子张揆为作跋文也说:“或者必日家公此行略尽区中之鸿览,而安知大不然也。何邪?山川之幽秀,古今之书记,六合之外,坟典之前,家公网罗胸中,故非一日。兹盖家公西迁涉畏途不挈一书以随,据鞍引毫,直写记忆,岂与夫披帙按策者同日道哉!”也即是说,张鸣凤之作,非为考证而考证。其实,所谓考证,只是他行文常常会涉及典故,但这却实实在在丰富了《西迁注》的内涵和趣味性,增加了可读性。

而最具文学色彩,能够代表张呜凤散文成就的是他的《桂胜》。

(桂胜》与《桂故》系张鸣凤万历十七年(1589年),应友人钦差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中都节斋刘继文邀约而作,两书内容互补,实为一体。这部著作影响很大,时彦已多推许,后学更为看重。吴国伦《报张羽王书》说:“《胜》《故》二集精霰简雅,成一家言,八桂自此重于三都。日坐山斋而诵之,有若身同古人容与啸咏其境,何止神游]四库馆臣这样论《桂胜》:

以山水标目,各引证诸书,叙述于前,即以历代诗文附本条下,而于石刻题名之类,搜采尤详。又随事附以考证,多所订正。后董斯张《吴兴备志》、朱莽尊《日下旧闻》即全仿其体例,于地志之中最为典雅。《桂故》分郡国、官名、先政、先献、游寓、杂志六门。

郡国,考历代沿革,详列史志,辨今之桂林非古之桂林。官名,则胪举历代之制,盖疆域明,则先献有所断限;职制明,则先政有所征验,乃不至如他志书,人物名宦,附会牵合。故以冠于首也。其先政、先献人各为传,大抵镕铸旧文,剪裁蔓语,务取其有关是土,而不滥涉其生平。又多采金石之文,不尽取诸史籍,故其词简而不支,博而有据。其游寓、杂志,亦多据题名、碑碣,姓名年月,历历可稽。在明代舆记之中,于康海《武功志》,韩邦靖《朝邑志》外自为别调,可以鼎立而三,他家莫之逮也。二书所载,皆止于南宋,盖年远者易湮,时近者易滥。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其书乃博赡而有体,是又鸣凤创例之微意。

从内容上看,《桂故》八卷,分别为郡国、官名、先政上、先政中、先政下、先献、游寓、杂志等,考证桂林的历史与人文,文学性不强,且置而不论。《桂胜》十六卷,主要记桂林独秀峰、漓水等27处名胜及其石刻、典故等内容。每卷由五部分组成,首先列出名胜名称,介绍名胜特色与地理位置,其次为相关前人的“诗”、“文”,再次为前人游历时所留摩崖“题名”,最后张鸣凤作“漓山人日”,对景点来历略作考述。在这五部分中,中间三部分是前人著作,张鸣凤之功在于收集留存,许多人、文藉是得以流传,具有很重要的辑佚作用,当另别论。惟每卷首尾两部分文,属张鸣凤所作。这两部分,张鸣凤之孙释超拨将其收入《羽王先生集》单独流传,体现了张鸣凤的文学成就,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山水美文。如写漓江:

桂林日漓,与湘同源,出兴安海阳山,至县之北酾为二流。漓则经灵渠南出,缭绕桂城东北城之西南带以阳江,从漓山下入于漓水。波宽水广,为桂金汤之固。岸旁数山或扼其冲,或遮其去,故间有乱石,及沙潭处清浅为滩,湛碧为潭,余虽深至一二丈,其下石杂五色,草兼诸种,所有游鱼,群嬉水面,没叶底,停桡少选,种状可尽别。以此水最清,洞澈无翳,飞云过鸟,影不能遁。南中人士祓禊之外,良辰吉日,浮舟宴集,乃其故俗。观宋之问《三月三日》诗自唐为然矣。至宋诸公或有乘月泛游,播之歌咏,良以清景娱人,且无风涛之恶故也。(《桂胜》卷四)

此段写漓江之由来、漓江之曲折、江水之清澈、江鱼之戏乐,以及江边之民悠闲自得,道尽了漓江之美,恰如桂林山水,秀丽可人。特别是以江中乱石、叶底游鱼、飞云过鸟写漓江水的清澈,令人如临其境,读来心旷神怡。

桂林名胜又多名人游踪品题,有厚重的文化根基,因而《桂胜》写山水之时多叙述历史积淀,如写独秀峰:

独秀山踞城稍东,凝秀独出,颇与众山远,故日独秀。国初考卜其阳为靖江宫殿,朱邸四达,周垣重绕,苍翠所及,皆禁御间地,以故彤亭画观,上出云表,下渐清池,最为诸山丽观焉,外人鲜得至者。山故刻有孔子像,按图乃元人所为,及见郑叔齐记,则即山建学,自唐已然,莫休符谓其时有从事所居,似唐以前府治亦在是。有岩日读书,以刘宋时始安太守颜延之著名。(《桂胜》卷四)

先述独秀峰的得名缘故,继之叙述独秀峰的文化渊源,从明初向上溯源,直至南朝宋颜延之。读毕使人感觉独秀峰不止是外观的独秀,且是文明的独秀。如此不仅擅文字之美,且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蕴,显示了文章的厚重。这也是张鸣凤《桂胜》文的一大特色。

总而言之,读张鸣凤的散文,不论是《桂胜》抑或《西迁注》,皆可领略山水之美,享受人文之趣,丰富知识之宝藏。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8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仅仅开头几句,就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的心。多么奇妙的想象,多么动人的诗魂!神是什么样子,仙是何等姿容,情有多深,梦有多美,谁能说得出来呢,然而当我们随着诗人走进那艺术境界,细心地体察品味,触电似的接通了自己的艺术神经,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时,似乎又会有所感觉、有所领悟。当我们继续吟着“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的迷人诗句时,又怎能不为此情此景所陶醉。

——意满怀呵,情满胸,

恰似漓江春水浓!

呵!汗雨挥洒彩笔画:

桂林山水——满天下!……

诗人的彩笔蘸着喜悦之情的点染,使我们不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桂林山水本身的美,感受到祖国人民辛勤创造着比桂林山水更新的生活之美,而且获得了一种十分浓烈的感情的美、幻想的美、意境的美,作者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心灵的美镕铸成了动人心弦的诗的美。

马克思说过:“人是依据美的法则来创造的。”文学艺术即是美的创造,怎能设想诗可以离开美。不美,就不是诗,至少不能称之为一首好的诗。多次在关于谈诗的信中讲过,写诗一定要有诗味,没有诗味的诗,味同嚼蜡。什么是诗味?我认为就是指诗的意境、诗的美。“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诗词有哪一首不是十分优美的呢?句句生动形象,富有魅力,隽永精美,意味无穷。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说过:“诗掀开了帐幔,显露出世间隐藏着的美,使得平凡的事物也仿佛是不平凡。”歌德总结自己的经验,认为“成功的艺术处理的最高成就就是美”。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写道:

真,善,美,就是我全部的主题,

真,善,美,变化成不同的辞章,

我的创造力就用在这种变化里,

三题合一,产生瑰丽的景象。

诗人热烈歌颂大自然的全部财富——美,他把具有形体美又有人格美的人,称之为染着美的真。美与真,不真就不美。不真,如雾里看花终隔了一层。

外国的大诗人苦心地探索追求诗的美,中国古代的大诗人不也是这样的吗?诗圣杜甫说他对诗的爱好是“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他追求诗的美,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袁枚说做诗是:“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诗未写成诗人自己感觉满意的程度,虽然改了九百九十九次,诗人心里也还是不安,不肯随便出手给人看的。王安石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则说自己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由此可见,古代诗人为追求诗的美费了何等的苦心!

现代的中国诗人同样十分看重诗的美,艾青在六十年前写的诗论中曾表示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那诗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那诗的美学的胜利……而后者,竟常被理论家们所忽视。诗人郭小川在论诗的通信中多次强调诗必须是美的,诗的语言要表现出美的环境、美的情思。翻开他的诗集,他的艺术实践,他的每一首动人的诗篇都是最好的印证。五四以来,新诗的探求者们无一不在苦心求索着、创造着诗的美。闻一多主张新诗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并且还要有建筑美。他的诗集《红烛》和《死水》就是他理论实践的结晶。他热烈地追求着、寻觅着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他说过自己的心像一座火山,苦心追求一个喷放的口。他以优美的诗篇把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的希望构织成火一样的诗情,热烈地喷放出来。在《忆菊》一诗中,他写过:

习习的秋风啊!吹着,吹着!

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

但是,诗人在当时看到的还不是如花的祖国,他向往未来,他确信有一天他要:“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一多在诗的形式、构思、音节、色彩、语言上都着力追求新颖独创的诗的美。他在这方面对于诗坛的影响是很大的。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都在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探索着诗的美,谁捕获了诗王冠上的宝石,他的诗篇就得以在人民中广泛流传,并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共同欣赏。

诗的语言美

一切文学艺术都讲究美,写诗要美,这本应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在那极“左”思想猖獗的年代,这个“美”字却常常忌讳言及:谁要是讲美,“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思想”的帽子就会扣将过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思想得到解放,美学也得到解放,“美”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字眼,才在生活和艺术中重新活跃起来。

“美是生活”,这是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现实生活的美是一切艺术美,当然也是诗的美的源泉。他还认为诗是这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

作为诗人,必须有一双看得见美的眼睛,诗人是生活美的发现者、艺术美的创造者。法国的大艺术家罗丹说过:“所谓大师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诗人用朴素明净的语言、自然而洗练的句子,当然也可以用瑰丽的语言、华美的句子,用亲切动人的优美的声韵歌颂生活。”诗人把生活的美和反映生活的艺术的美,把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艺术的美用精练的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写出读者既熟悉又新鲜的“人人心中所有,别人笔下所无”的诗句,这就是诗人的独创,即他对诗美的追求。一首为人喜爱的诗,总是能引起读者内心的激奋共鸣,令人惊喜,感到自己内心最难表达的难以捉摸的感情,竟被明确地表达出来了,感到诗的情意比自己更真挚、更浓烈,想象更宽阔、更优美。这能唤起读者美感的生动的形象、意境、语言,也就是这首诗的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美,首先表现在诗的语言上。诗的语言,是一切语言中最精练、生动、准确、优美的语言。高尔基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就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人的创作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一种力量,能唤起人对自己的创造才能感到惊奇、骄傲和快乐。”诗人是语言的艺术家,诗人的财富是语言。艾青说过:“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交给人间,诗人盗取了那些使宙斯震怒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人们把非常隽永优美的语言赞为“诗的语言”,可见诗的语言是公认的人类语言的精华。还有人把作文比为用米做成饭,把做诗比作用米酿成酒,这是很有见地的。诗应当比文更加凝练,味道更加浓郁,语言更加精美。

诗的语言之美,除了要以一当十、讲求精练之外,还要富于形象化,表达出绘声绘色的音乐美、图画美。希腊诗人西蒙内底斯说:“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宋代的苏轼在评价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时曾十分称赞地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好的诗可以做到诗中有画,这画,不是像画家那样用画笔来描绘,而是用语言来描写,诗人不是用颜色和线条来反映生活形象,而是用语言、一种表示声音的信号来反映生活形象,虽然语言不能像颜色线条那样给人以直接观看到的那种类似实物的具体画像,但是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读者的头脑中引起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印象。用语言所表达的形象虽不是实在可以触觉的,但它的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却也绝不逊于眼睛所见的实物。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诗美,有时甚至比实体或现场更显鲜明、突出、优美。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评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本子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合上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这就是王维的这两句诗引出了香菱和读者的联想,于是诗中的画面闪现在眼前了:大漠向无尽的远方伸展,给人以开阔、广大、深邃的感觉;孤烟直,在平面的构图中增加了立体感,“孤”字显示人烟稀少,“直”字表现出塞上无风时的静态,长河横亘在画面中,与直上的孤烟形成一横一竖的图景,滚圆的落日为茫茫沙原染上红黄的余晖,更显出天地浑然一体的气势。这两句诗十个字,四样景物错落有致,这不是诗中有画吗?不是比那荒凉塞外的实景显得更集中更为动人吗?

王维的许多山水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几乎每一句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没有雨为什么会感到衣服也潮湿了呢?山岚翠微,翠得太嫩,绿得太润了,仿佛要沾湿人的衣裳,这诗里描绘的景象多么真切可感,传神极了。不只是古代诗人,现代的诗人如写的咏梅、咏山、咏海的诗词,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郭小川的《三门峡》《厦门风姿》……不也是这么用诗来作画,以诗的语言之美绘出了图画的色彩、线条和形象的美吗?

诗的语言艺术,是文学中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艺术,它具有绘画美的同时具有悦耳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美主要是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富有优美的旋律。郭沫若说过:“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郭小川认为:“诗应当是作响的流水。”它的奥妙在于诗的语言的美,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不只限于押韵,更重要的是旋律,一种强烈而动人的旋律。他写的许多诗,例如他在“”之前所写的《秋歌》《拍石头》都是很注意语言的旋律的。诗人阮章竞同样讲究诗的旋律,他的名作《漳河水》:

漳河水,九十九道湾,

层层树,重重山,

层层绿树重重雾,

重重高山云断路。

清晨天,云霞红红艳,

艳艳红天掉在河里面,

漳水染成桃花片,

唱一道小曲过漳河沿。

美的画面加上美的旋律,岂不就更增添了诗的美感!

的诗词每一首都有优美的画面,同时他运用诗的语言,也很注意语言的音乐美。就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我们光是从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中,仿佛就听到了呼呼的风声、嘎嘎的雁鸣声、嘚嘚的马蹄声、低咽悲沉的喇叭声,以及人语声,各种音响形象的汇合,就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千军万马在战斗、在前进。诗中的烈、月、咽、越、血,含着一种悲壮意味的韵脚,长短参差而又以短句为主的急促的旋律,营造了一派雄壮威武的急行军的气氛。用“烈”形容西风,“碎”形容马蹄声,“咽”形容喇叭声,“海”形容群山,“血”描写残阳,真是绘声绘色,再准确精当不过了。

诗的语言的美,绝不只是瑰丽华美的一种,朴素自然的语言,能够恰到好处地把意境表达出来,同样是美的。如果说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一种雄壮的美,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是一种秀丽的美,那么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一种自然质朴之美了。诗的语言,是一切诗的情感、意境赖以表达的唯一的物质形式,人们喜欢某一首诗,总是通过这诗的语言来把握它,因此,离开了优美的语言,就谈不上诗的美了。

诗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过:“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

有意境则意味溢于言表,无意境则味同嚼蜡。“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王国维说。

王国维强调文学要“自然”,同时“语文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也就是意味能溢于字句之表者,就是有意境。李白在《忆秦娥》一词中,用“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个字就具有很高的境界,言外就有无穷之意。诗歌要追求美的意境、深远的意境,有了好的意境,使味之者元极,闻之者动心,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李白诗:“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其言有尽而意无穷,有一唱三叹之致。

意境,就是内情与外景水融,情理形神和谐统一,就是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力,富于诗味的艺术世界。没有美好意境的诗,只是分行排列的散文,只会味同嚼蜡。杜甫言:“诗清立意新。”诗的美、诗的创新首先在立意上。“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碧水青山,白鸟红花,绘形绘态,赏心悦目,以诗为画,诗中有画。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开阔、明朗、高昂、豪放,何等胸襟,何等气派。白日、黄河,诗人写景不止于写景,后两句,包含着深刻哲理名句的点染,使这雄浑开阔的诗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魅力。古代诗词中为人们传诵的许多佳句,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绿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只用几个字就描绘出一种景物、情态,传达出一种人们易感受而不易言状的情趣,就能唤起人们各种特殊的美感,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和思想上新颖的启示。这种诗意美,即诗的意境,虽着墨不多,却包含了无穷的言外之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啊,形象地概括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阶级本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闪光的警句所包含的深情哲理,已经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古代诗人的风格各有不同,李白诗清新豪放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白居易诗平易浅近,刘禹锡诗气骨豪劲,李贺诗瑰奇警迈,李商隐诗绮丽婉曲,王维、孟浩然诗自然隽永,高适、岑参诗悲壮慷慨,韩愈、孟郊诗横矫奇崛……他们不同风格的诗美,都是通过他们不同用词用句的诗的语言的美表达出来的。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是欧阳修语。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云:“登临多物色,陶冶赖诗篇。”刘禹锡云:“横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陆游云:“诗情也似剪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

诗的构思,往往是由触景生情,进而融情入景,达到情景交融,使思、景、情浑然一体。

《文境秘府论》第四卷《论文意》中说:“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此物色带情句也。”物色带情,就是描写景物时将人的感受同时表现出来。“抱”和“媚”是以人的感受拟物的情状,将无情之物写成有情状。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情景相生,物我相融,形神兼备,趣味横生,方能诗味无穷,言有尽,意无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以动的外界形象,烘托出静的内心世界,动中显静,诗意盎然。古人为诗贵生言外,令人思而得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以乐景反衬哀情,诗味更浓,山河依旧,物是人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更显。

诗人运用比兴,表现自然景物之美,其实意则是表达人和人的社会生活之美。屈原的橘颂,陆游的咏梅,白居易的赞美桂树竹林和莲花,实际上是赞美现实生活中人的精神品质之美。郑板桥在《竹石图》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实为赞美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美。咏梅是赞美人的品格崇高:“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崇高的山的形象实际是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写《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他写《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都是以红梅、青松之美,显示英雄品格之美。人们欣赏自然、赞美自然,往往结合着生活想象和联想自然风物的特点,往往被看作人的精神拟态。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坚贞、鹤的傲岸,同时也是赞美人,赞美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人的精神。自然景物的美有着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相类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时,就会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之处,自然美给人的这种暗示、象征、联想意味无穷,诗意也由此而生。歌咏山水环境美,也是在写人的生活感受及其抱负理想和寄托,绝不只是替山水照相,不只是把自然美翻版为艺模,而是从自然美中概括提炼加工,改造成为更集中、更典型、更带普遍性的艺术美。

诗人要有自己的声音。屠格涅夫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声音,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调,这些音调在别的人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自己的声音就是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风格。高尔基说:“自己的声音不是只把自己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要把全世界集中在自己身上,诗人是世界的回声,而不仅仅是自己灵魂的保姆。”

诗言志,诗缘情,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构成的诗美,迷住了无数的诗歌爱好者。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9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人。他的诗,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艺术都充溢着一种恢宏博大、奇恣纵肆的激情与张力,成为诗坛上一曲品格与个性强烈、画面与色彩斑斓的绝唱。

一、简洁精美的艺术语言

毛泽东的诗词长的不过百字,短的只有数句,但是能够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既能言志,又能愉目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诗词的艺术语言,一字一句都是精炼细琢出来的,组合排列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对仗工整,音韵流畅,声律和谐,生动形象,以短见长,以小胜大,一字千金,简洁精美。有的是整首诗表现出简洁精美的,如《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每首四句,十六个字,均以“山”字开头,相互联结。在毛泽东的眼中,山既是红军驰骋纵横的活动空间,也是敌强我弱形势下红军的生存空间。三首小令本文由收集整理,各有重点地描写山的不同形态,借以展现红军的坚强与伟大。第一首以“高”为重点,突出红军履险如夷,飞越关山的无畏气概。第二首写山势的雄浑浩瀚,突出红军扭转乾坤的磅礴气势。第三首是静态入笔,借山峰之势,喻红军顶天立地的壮伟。这三首诗通过写山,咏物言志,言近旨远。有的是用一句诗词语言表现出凝炼美,如《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好一个“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无边青山,峰峦起伏,像大海的波涛一样;一轮落日,垂挂西天,发出鲜红的血般光芒。“苍山”“残阳”,气象阔大而雄浑,神韵隽永而悠远。还有的以一字表现出诗词语言的简洁美,如《菩萨蛮·大柏地》开篇二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第一句用七种颜色来描绘天虹,把一幅鲜艳夺目的色彩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妙在第二句“谁持彩练当空舞”,一个“舞”字把静态的彩虹写活了,使人顿觉妙舞翩翩,光彩夺目。

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象

诗词的艺术美之所以有醉人心灵的艺术魅力,重要的原因是有动人的艺术形象,形成诗词美的意境和感人的情思。毛泽东的诗词里有各式各样的形象,美的形式也是五彩缤纷。描写自然景物形象的,如《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即将南下广州的毛泽东,在深秋时节一个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一片使人目眩神摇、色彩斑斓的秋景。描写社会历史形象的,如《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下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首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是:1928年底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内部各派系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并未停息。1929年3、4月间,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了争夺华中的战争,5月,广东军阀陈济棠和桂系军阀之间爆发了粤桂战争,8月间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爆发了战争。频繁的战争,导致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但是,军阀的混战,也给“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现实可能。毛泽东利用反动政权处于分裂和战争的机会,率领红四军主力于1929年3月进入闽西,占领长汀,5月,占领龙岩,9月,占领上杭,创建了闽西革命根据地。这首词较好地浓缩了这段历史。毛泽东的诗词里面,个人的艺术形象不多见,但描写群体形象的,就比较多了。如《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漫天风雪中,红旗在翻飞,人马在飞腾,山岳在摇动。“漫天皆白”“高山”“大关”“风雪迷漫”,突出的是阔大的意境,“情更迫”“下吉安”“十万工农”,展现的则是雄浑的气势,表现出工农红军所具有的一往无前的高昂斗志和势不可当的英雄气概。读来让人精神振奋,对建立红色政权,争取革命胜利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三、真实奔放的美好情感

艺术要有情感,没有情感就不是艺术,情感是艺术的生命。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的诗词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包含着真挚炽烈的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他的作品,有的以情感强烈见美,有的以情真意切取胜。前者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这首词写于1950年10月国庆观剧,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三句,以强烈的愤慨揭露和控诉了近代以来,各种反动势力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者饱含感情,以比喻的手法,起句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旧社会暗无天日的破败图景,一“长”一“难”,仅用两字就摹画出人民所受的苦难之重。“百年魔怪舞翩跹”,则把近百年来各色反动势力在中国大地上横行无忌的种种恶行勾画得活灵活现。因此,诗人不由得发出“人民五亿不团圆”的慨叹。下阕三句,以高昂激扬、欢快明亮的调子,歌颂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到处呈现出一派喜人的新气象。“一唱雄鸡天下白”巧妙地用唐人李贺的诗句并赋予它崭新的意义,同时又与上阕首句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短短两句就描绘出了全国上下同乐,各民族兄弟姐妹大团结的热烈场面。在这首词里,诗人紧扣“国庆观剧”四字层层展开,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手法,为我们描绘出了新旧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实。在鲜明的对比中,包孕着诗人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既对旧社会进行鞭挞批判,又热情歌颂光明幸福的新社会。后者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细品全诗,词意既浪漫夸张,又现实真朴;既博大崇高,又缠绵深婉,情真意切。

毛泽东这种真实而又奔放的情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诸多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四、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

我们都知道唐王维诗的“诗中有画”,其实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何尝不是“诗中有画”。若有画家描绘出来,就是一幅诗意画。诚然,诗画的艺术形式各有特点,并非诗画一体,但在诗画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倘若两者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既得诗情又得画意,展现出美的意境,使诗人的气质显示出个性,情感获得自由,理想得到体现,这种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由于毛泽东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人格素养,他的许多诗词是在马背上、山沟里写出来的,历史演变的波澜壮阔给了他独有的灵感和昂扬进取的人格精神,所以他的诗又不同于王维的“诗中有画”。王维的“诗中有画”更多的是夜静山空,花落月出,意境清幽;而毛泽东的“诗中有画”则是斜阳关山,风雪江河,深远壮观。如前面提到的《沁园春·长沙》词的上阕,分明就是主题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一幅画:深秋时节,一个年轻的思想者,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脚下的湘江,清澈澄碧,水中鱼儿穿梭,艘艘大船,乘风破浪;头顶的天空,雄鹰展翅;远处,被秋色染红的山峦间层层叠叠的树林伸向远方。这幅画,景象鲜明,色彩明丽,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又如《菩萨蛮·大柏地》,“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全词8句、44字,通过对大柏地的独特景观如彩虹、山色、弹洞的描写,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画面。同样,上面提到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就是一幅雄壮的雪里行军图。

含有桂花的诗句篇10

古往今来,善于经商者对店名字号都十分重视。一块有文化内涵的招牌,不但可以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还可以为店铺招徕顾客。如有一酒家取名“云中酌”,这个“云”字只能在你昏昏欲醉时,才能体会到它的妙趣。有家醪糟店号称“金玉轩”,当一碗黄白分明的蛋花醪糟放在你面前时,你会想到这个店名有何等的感召力。“四远香”食品店更让人一见店名,就觉得那奶香四溢的糕点呈现在眼前,不禁溢出口水。

有些店名字号出自典故或诗词,更是雅俗共赏,令人过目难忘。如沈阳一家菜馆店名为“鹿鸣春”,它出自曹操诗《短歌行》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萍”。古代称酒为“春”,酒宴同义,“鹿鸣春”店名含蓄脱俗,情趣高雅。成都有家名为“颐之时饮店”的餐馆,是根据《论语》“不时不食”命名的,表明自家餐馆风味特佳,不来进餐未免遗憾之至。小说家李人19世纪20年代在成都开设了一家“小雅餐室”,即源于《诗经・小雅》,从布置到食品确也体现小而雅,一时传为美谈。

传说杭州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年金秋时,常有桂子从天外飘落,唐诗人宋之问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杭州名店“天香楼”便取自这名句。西子湖畔“楼外楼”的西湖醋鱼名闻遐迩,“楼外楼”的字号,一望便知出自南宋林升的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楼外楼”依山傍湖,景色秀丽,食客临窗酌饮,别有一番韵味。杭州西湖孤山脚下,白堤尽头,遥望酒旗招展,上书“杏花村”自会令人想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牡童遥指杏花村”,诗意盎然的店名,为西湖增色不少。

北京有名的南味糕点店“稻香村”,店名取自唐诗人许浑的“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之句,充满诗情画意。济南有家“先得月”酒楼,使人想到“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句,在此果然可以一边酌饮,一边观赏月光水色。河南开封一家闻名遐迩的豫菜馆“又一村”,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名句。此名起得典雅古朴、上口。成都有家取名“不醉无归小酒店”,店名出自《诗经》:“恹恹夜饮,不醉无归”。广州有家“快活林”酒家,使人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大闹快活林的故事,不禁令人想进去“快活”一番。北京的“来今雨轩”餐厅就更有诗情画意了。这家曾是民国总统徐世昌亲笔题写的“来今雨轩”,源于诗人杜甫《秋述》一文中,“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之句,其意为新交诸友欢聚之所。

上海“绿杨酒家”,从清代诗人王渔洋“绿扬城廓是扬州”名句撷来。扬州的“菜根香”饭店招牌就饶有意味,俗话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嘛。又如上海的“鲜得来”馄饨,杭州的“乐口福”小吃,以至成都的“陈麻婆”的豆腐、“赖汤圆”的汤圆,看似信手拈来,流于粗浅,但自然得体,逗人好奇,引人一试。

还有单音叠字取店名字号的,亦颇具引人的魅力。如广州的一家古今闻名茶楼“陶陶居”,“陶陶”二字,让茶客有“乐也陶陶”之感。成都有家回族餐馆,取名“回回来”,用了单音重叠字,既标明了回族风味,又表达了诸顾客多来的愿望。济南老店“者者居酒楼”,出自《论语》:“近者悦,远者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