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十篇

时间:2023-03-16 23:27:38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1

据EBP目组成员介绍,整个项目大约需要40亿美元的投入,相当于两架轰炸机的价格,1万个美国总统的年薪,也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投入相当(人类基因组计划耗时13年,测序一个人的基因组花费约30亿美元)。项目组的科学家们表示,如果获得资金支持,该计划有望在10年内完成。

从两年前提出“测序所有地球生命”的愿景,到BioGenomics2017大会上提出EBP的纲要,这一项目已彻底点燃生物学家们的热情,将极大推动所有真核生物的研究――包括所有植物、动物、真菌以及如阿米巴虫之类的单细胞生物。

EBP项目将首先集中完成约9 330个真核生物科级别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从而获得与人类参考基因组相当或比人类参考基因组更好的参考基因组。接着,在14万至20万个真核生物属中,对来自每个属的一个物种进行基因组草图绘制。最后,对剩下的150万个已知的真核生物物种的基因组进行低覆盖测序。这些精细度不同的基因组之间还能通过比较分析或进一步测序,帮助科学家获知更多的信息。

EBP计划的意义重大。据工作组成员介绍,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大型基因组测序项目,能让世界上数千名科学家和数百万民众参与,所产出的数据超过1EB(相当于1亿部高清电影播放2.3万年),将推动全新计算算法、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创立,革新人们对生物学的理解,并有望极大改善物种保护工作,为农业、医药和生态系统服务创造新的基因资源。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2

HuCY,HuLP.JChinIntegrMed.2009;7(1):7478.

ReceivedOctober9,2008;accptedDecember1,2008;publishedonlineJanuary15,2009.

Indexed/abstractedinandfulltextlinkoutatPubMed.JournaltitleinPubMed:ZhongXiYiJieHeXueBao.

Freefulltext(HTMLandPDF).

ForwardlinkingandreferencelinkingviaCrossRef.

DOI:10.3736/jcim20090112OpenAccess

Howtoidentifystatisticaldata

ChunyanHU,LiangpingHU

ConsultingCenterofBiomedicalStatistics,AcademyofMilitary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850,China

Keywords:statistics;medicine;dataanalysis,statistical

统计资料是统计分析的对象,正确识别统计资料是合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统计资料的首要前提;而科学完善的实验设计又是获得准确而又可靠统计资料的基本保证。

1何为统计资料

1.1数据不等于统计资料某研究者提交了如下内容。请问:它们是否叫统计资料?

6.55.16.13.93.57.72.11.99.67.97.67.84.66.16.42.87.62.54.68.14.86.95.12.06.46.04.58.08.08.66.44.96.46.84.73.47.71.22.80.52.63.26.57.63.55.75.42.37.42.74.26.46.97.26.76.54.07.31.14.92.52.91.93.61.42.54.42.5

它们不叫统计资料,因为这些数据代表什么含义并不清楚,数据的单位是什么不清楚,能派什么用场也不清楚,它们只能叫68个数据而已。

1.2仅有度量衡单位的数据仍不能称为统计资料假定前面给出的68个数据的单位是ng/ml,是否可称其为统计资料呢?仍然不可以!因为还缺少数据的名称,即数据的专业含义是什么,必须交代清楚,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才能有的放矢,否则,只能是玩弄数字游戏。

1.3仅有变量名及其取值的数据仍不能称为统计资料表1中有很多数据,其中的每一列都能被称为统计资料吗?

有些似乎可以,有些则不可以。因为有些列仅有变量名,其专业含义并不清楚,如“G”代表什么,其下方的“1”与“2”又分别代表什么,“X1”的含义可通过其下方的“男”、“女”得知其代表“性别”,但“X3~X13”的含义都不清楚,“X14”代表联合用药情况。

1.4有指标名称又有度量衡单位的数据是否一定就可称为统计资料假定前面给出的68个数据所代表的指标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的含量,其单位是ng/ml,此时,它们是否就能叫统计资料?若要求不高,基本上可以称其为统计资料;若要求严格,还不能这样称呼。因为它们测自什么样的受试者并不清楚!比如有的测自正常人,有的测自不同疾病患者,甚至有的测自动物。表1冠心病人与正常人多项指标的观测结果

1.5统计资料应具备4个基本要素应当说,指标(或变量)名称、度量衡单位和具体取值是统计资料的3个基本要素。仅有这些基本要素可能还达不到特定的研究目的,也就是说,统计资料还应包括实现特定研究目的所对应的特定条件。比如说,前面给出的68个数据是某年从某地区18~60岁全部正常成年人中随机抽取的68人血液NSE酶的具体数值,而且,在获得这些数据时,测定的时间、地点、方法、仪器设备和测定者等都相同。这样条件下测得的NSE酶含量(ng/ml)所得的统计资料,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才可以推测该年该地区18~60岁全部正常成年人血中NSE酶含量的(1-α)100%容许区间(医学上习惯称为正常值范围)和NSE酶含量总体平均值的(1-α)100%置信区间(也有人称为可信区间)。概括起来说,统计资料应具备4个要素:影响因素(测定条件)、有明确专业含义的指标名称、度量衡单位和具体取值。由此可见,统计资料通常是复合型,一般至少含有2个变量,一个称为影响因素,另一个称为观测指标及其取值。前面举的例子中,影响因素是受试者类型,仅测定了正常人,隐含的另一个水平是除这里定义的正常人以外的其他人,要使两组人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与其可形成对照的是某年从某地区18~60岁全部非正常成年人中随机抽取的68人。下面的表2中,若给X5~X11加上相应的度量衡单位,就是一个比较正规且可达到一定研究目的的复合型统计资料。表2103例冠心病人与100例正常人多项指标的观测结果

2统计资料的分类

2.1定性与定量资料任何一个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统计资料通常都是复合型统计资料,即至少有两类性质的资料,一类叫定性资料,另一类叫定量资料。通常影响因素是定性资料,而观测结果是定量资料,但有时影响因素和观测结果都可包含定性与定量两类资料。

2.2资料类型的两种划分方法资料类型的划分方法有传统与现代两种。现将这两种划分方法作一扼要介绍,并对其加以比较。

2.2.1资料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资料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是将资料分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3类。其定义如下。

计量资料:测定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计量资料。例如测得正常成年男子身高(cm)、体质量(kg)、血红蛋白(g/L)和总铁结合力(μmol/L)等所得的资料。

计数资料:将观测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得到各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例如某单位全体员工按ABO血型系统划分所得A型、B型、AB型、O型血的人数分别为1598、2032、641、1823人;又例如某小学1年级至6年级的学生人数分别为90、100、86、95、112、96人。

等级资料:将观测单位按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计数,得到各组观察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或半定量资料或有序资料。例如用某种治疗方法医治100名某病患者,最后清点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和死亡的人数分别为10、30、40、15和5人;又例如某医院检测1029例患者,其中眼晶状体混浊程度为+、++、+++的分别有494、296、239人。

2.2.2资料类型的现代划分方法资料类型的现代划分方法是将资料先粗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两大类,然后,再将定量资料划分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两小类;将定性资料划分为名义资料和有序资料两小类。其定义如下。

定量资料:测定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定量资料。

计量资料:指标的取值可以带度量衡单位,甚至可以带小数(标志测量的精度)的定量资料,就叫计量资料。例如测得正常成年男子身高(cm)、体质量(kg)、血红蛋白(g/L)和总铁结合力(μmol/L)等所得的资料,它们首先是定量资料,进一步细分,它们还是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在定量资料中,若指标的取值可以带度量衡单位,但不可以带小数(只能取整数,通常为正整数)的定量资料,就叫计数资料。例如测得正常成年男子脉搏数(次/min)和引体向上的次数(次/min)。

定性资料:观测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质的状况,所得的资料称为定性资料。

名义资料:在定性资料中,若指标质的不同状况之间在本质上无数量大小或质量好坏之分或先后顺序之分的定性资料,就叫名义资料。例如某单位全体员工按ABO血型系统(A型、B型、AB型、O型)来记录每个人的情况所得的资料;又例如某市全体员工按职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来记录每个人的情况所得的资料。

有序资料:指标质的不同状况(状态个数≥3)之间在本质上有数量大小或质量好坏或有先后顺序之分的定性资料,就叫有序资料。例如某病患者按治疗后的疗效(治愈、显效、好转、无效、死亡)来划分所得的资料;又例如矽肺病患者按肺门密度级别(+、++、++

+)来划分所得的资料。

若用一张表将资料类型的现代划分方法表示出来,则一目了然。见表3。表3统计资料类型的现代划分方法

2.2.3资料类型两种划分方法的比较资料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是从资料的收集方式角度来定义,也可以说是就“形式”而言;而资料类型的现代划分方法是从资料的性质角度来定义,也可以说是就“本质”而言。

事实上,当人们看到一个记号“1”时,人们无法知道这个“1”究竟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因为它可以代表1个人的年龄为1天或1个月或1岁,可以代表某定量指标的一个具体取值,也可以代表某组个体中具有某种阳性反应的人数是1人(频数为1),还可以代表受试者的一个特定性别(如用“1”代表男性,用“0”代表女性)。这说明仅从事物的表面看问题,很难准确地获知事物的本质特征。要想准确地揭示统计资料的性质,只需给出资料所对应的指标名称(变量名,通常隐含专业意义,若含义不明,应明确给出)和具体取值,而不必将调查对象分组后数出各组的调查单位数。例如在表3的前4行中,任何一行的任何一个数据或符号都应叫做其表头上相应指标的具体取值,“25”是“年龄X1”的一个具体取值,“农民”是“职业X4”的一个具体取值,同理,“+”是“尿糖X7”的一个具体取值。对于资料类型的现代划分方法而言,可以说出表3中任何一列的资料类型;而对于资料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而言,就不便说出表3中后4列的资料类型,它需要先分组,然后,用每个指标的所有不同标志及其对应组内的个体数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才叫计数资料或等级资料。而在多变量回归分析中,需要直接利用后4列资料,此时,资料类型的传统划分方法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误判资料类型的案例

例1原文题目:美泰宁对睡眠作用的影响。原作者研究美泰宁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的影响,选用40只体质量相近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3个剂量组,根据0、12.5、25.0和75.0mg/kg体质量,用蒸馏水配成所需浓度,每天灌胃。第7天灌胃15min后,各组动物按28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以小鼠翻正反射消失达1min以上作为入睡判断标准,观察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25min内各组动物发生睡眠的动物数。经统计学处理,中、高剂量组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表4美泰宁对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雄性小鼠睡眠发生率的影响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统计资料常常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两大类,所谓定量资料是指每个观察单位用计量方法测量某项指标数值大小;而定性资料是指记录每个观察单位的某一方面的特征和性质。本资料观察的是动物的入睡情况,原作者把每组入睡的每只动物记为1,不睡的动物记为0,这样第一组有2个1,8个0,第2组有5个1,5个0,第1组和第2组各10个数据进行t检验,得t=1.406,P<0.05(经验算,就计算本身而言,原作者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实际上这里的1并不代表真正的数值,它只是代表一种状态,即入睡,而0则代表没有入睡,因而本资料从性质上说应属于定性资料。但原作者却错误地将其判断为定量资料,表的标题后括号内写了x±s的形式,但实际上表中并没有表示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数据,反而误导读者该资料为定量资料。一般来说,t检验仅适于分析定量资料,用分析定量资料的方法去分析定性资料显然是错误的。

正确判定统计资料属于定量资料还是定性资料是选用统计分析方法的首要前提。本资料属于定性资料,应根据分析目的,合理选用适合此类资料的分析方法如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例2原文题目:小儿皮肤血管瘤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原作者意在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瘤及正常皮肤组织的ER和PR进行检测。全部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每例选一典型蜡块,4~6μm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高倍镜下每例肿瘤区内计数500个细胞,计数ER和PR阳性细胞百分率,统计方法用χ2检验。结果见表5。表5血管瘤和淋巴管瘤中ER和PR检测结果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正确判别统计资料的设计类型是合理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的重要前提。根据统计指标的性质,统计资料一般分为定量资料和定性资料两大类。所谓定量资料,是指每个观察单位(针对此资料,其观察单位是病例标本)测得的指标是用具体的数值表示,其又细分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所谓定性资料,是指每个观察单位测得的指标仅反映某一方面的性质,并不能用具体的数值表示,其又细分为名义资料和有序资料。对于本资料来说,测量细胞的结果是“阳性”或“阴性”,且一般认为带有“率”的资料就是定性资料,似应判为定性资料。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原作者的观察单位并不是细胞本身,而是每一个病例标本。原作者关心的是4种疾病病例标本和一组正常人标本的ER和PR阳性细胞率之均值是否相同,从每一个病例标本中得到的是ER和PR阳性细胞率,是一具体的数值,因而应属于定量资料。如果仅从资料的表面现象(有“率”)进行判断,而不考虑每一个数值的实际含义,没有从资料的本质上进行判断,很容易判断错误。

本资料的受试对象为病例标本,测量指标为“阳性细胞百分率”,因而应为定量资料,其涉及一个实验因素,即样品类别,有5个水平,即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瘤和正常皮肤。对于百分率的定量指标,一般根据经验,宜做平方根反正弦变换,使资料检验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后,按单因素五水平设计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如变量变换后仍不满足前提条件,则用非参数检验。

例3有人对103例冠心病患者(G=1)和100例正常对照者(G=2)进行了多项指标的观测,资料见表2。若以X5~X11为定量的结果变量,分别以“组别、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基因型”为影响因素,有人说此表中的资料类型为定性资料,也有人认为是定量资料。请问:此表中的统计资料究竟是什么资料[1]。

对差错的辨析与释疑将此表中的资料说成是定性资料或定量资料都不对,因为此表中有很多列,各列资料的性质不尽相同。若笼统地说,此表中的资料为混合型统计资料;具体地说,应根据各列变量、取值及其专业含义,区别对待。

第1列“编号”不属于统计资料,仅起一个标识作用,若一定要问该变量的性质是什么,可叫它为“多值有序变量”。

第2列“组别(区分正常人和冠心病病人)”、第3列“性别”、第5列“是否有高血压史”和第6列“是否抽烟”都是定性资料,其变量性质应叫做“二值名义变量”。

第7列~第13列都是“血脂指标”,它们都是定量资料,具体应叫做计量资料。

第14列和第15列分别是两种“基因型”(通常有3种表现:-/-、-/+、+/+),它们都是定性资料,其变量性质应叫做“三值名义变量”。

第16列是“服药情况”,其变量性质应叫做“多值名义变量”。

4小结

本文从正反两个方面介绍了什么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分类以及统计资料识别中常犯的错误。按现代划分方法来命名统计资料,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实质。科研设计的质量好坏和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

的高低决定了所收集的统计资料是否准确、可靠;而正确识别各种研究问题中的统计资料类型,则是合理选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统计资料的关键环节。这是所有希望靠数据来说话的科研工作者不可小视的一个大问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3

生命的天书

如果说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精确地撰写生命之书,那么当2003年,这个堪比“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的工程收工的时候,科学家们却发现,他们仍然看不懂这本谜一样的天书,仍然不能完全揭示生命的奥秘。同年9月,一项名为“DNA元件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简称ENCODE)的庞大“解密计划”渐渐开展起来了。终于,历时9年,耗资1.5亿美元,来自5个国家32个研究机构的442名科学家,终于在2012年的9月5日以同时发表30篇论文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他们杰出的研究成果,宣告这个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最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完成。然而颇为讽刺的是,在这最近的几十年里,ENCODE这部天书中的研究主体,却被普遍认为是没有生物意义的“垃圾DNA”。

此垃圾非彼垃圾

要说人体内有一点垃圾你也许能接受,但是有的“垃圾”永远地存在于你的体内,你能接受吗?1972年,一位名叫Susumu Ohno的遗传学家提出“垃圾DNA(Junk DNA)”这一概念,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一概念被用来形容那些基因组上没有生物学意义的非编码DNA序列。由于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才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关键,同时也没有一种好的理论和技术手段来解释这些“垃圾”存在的原因,于是在这随后的时间里,“垃圾DNA”这一观念,渐渐根深蒂固起来,并影响着人们对于基因组的认识与研究工作,而著名的科普刊物《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甚至宣称,这一“邪恶”的观念,已经迟滞了人们对基因组学的研究。

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人们发现人类的全基因组包含了超过30亿个碱基对,大约20000个基因,但是把这些基因的序列加起来,却仅仅占全基因组长度的1.5%!这个数字,甚至没有某些植物和毛毛虫的多!难道这么1.5%就能解释同卯双胞胎的差异,能帮助人们找到各种疾病的原因?难道作为地球主宰的人类,基因组中的98.5%竟然是垃圾?难道造物主能容忍一部100分钟的电影,有98.5分钟都是广告?人们疑惑了,质疑了,并且开始行动了!

发现意味着挑战传统

十年磨一剑,虽然这个计划还有需进一步补充完善的地方,但是,它已经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基因组时代。

正如基因这个词,“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遗传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这一解释已经植根于我们的脑海中几十年了,并且已经将DNA序列与生物性状两者间画上了根深蒂固的等号。然而当ENCODE这部生命天书完成,科学家们发现多达400万个基因开关和功能调节因子占据着大约20%的基因组序列的时候,基因的概念也随之动摇而变得陈腐了。想象一下,每个基因对应着差不多200种各类型的调节方式,而不同的调节方式又决定着差异的生物性状,那么真正影响生物性状的,或者说生命的精髓,不应该是那些核苷酸序列本身,而是那些丰富的调节方式,是那些调节后的转录产物。于是就有人提议,基因的概念是否已经过时,是否应该重新定义为那些具有生物意义的转录本?新一轮的争论由此开始了。

以前生物医药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导致疾病的致病基因,虽然发现了这么一些基因,也解释了一些疾病的机理,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并没有更多的疾病被人类所攻克。对于这种瓶颈,科学家们疑惑不已,怀疑是技术手段的缺陷或是筛选的样本不够充分,抑或是有些新的基因并没有被发现。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同一种治病手段,用在不同人的身上,所起到的效果并不一样,甚至有时导致截然相反的结果。这种差异被人们解释为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环境是如何去影响并调控机体的,却又没有完美的理论和机制去解释。种种疑虑随着ENCODE的完成,得到了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疾病的产生,也许并不是某些基因的缺陷,而是复杂的调控网络出现了紊乱,而人与人个体的差异,恰恰也是源于这种调控网络间的差异,同一种手段去干扰这种网络,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因此,伴随着这种机制的逐渐揭示,个体化医疗必将走近人们的视野,诊断、治疗这种传统的医疗模式也将被逐渐淘汰,代之以检查、分析、制订个体医疗计划、治疗这种新型的医疗模式,疾病预测和治疗手段也将更加人性化和精确化。

激动之余请淡定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4

如果说合作与分工是经济学中永恒的命题,那么可以肯定,已有的经济学理论从没有真正考察过合作,即使是制度经济学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严重性。也正是由于对合作理解的不清晰,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简单地将公有制当作是实现计划的唯一方式,结果一败涂地,以至我国现在谈计划色变,变成唯市场论。个人猜测,当我们真正考察合作时,我们很快会建立其另一个经济学——计划经济学。通过计划经济学的建立我们可以考察群体(被市场经济学中抽象成个体的部分)的内部组织和安排,从而解构“自私人、理性人”假设的内涵是什么,从而为企业和国家的管理行为提供指导。本文,也许是本人,不会研究计划经济学是什么,只是呼吁我们应该有计划思想,只是警告我们已有的经济学还是一个独腿人。

关键词:自私 利他 群体 个体 合作 分工 计划经济学 市场经济学

一、经济活动中的计划

在经济学活动中,给定任何一个群体,它对外永远是群体的,不是个体的。但是这种关系在经济学中不是这样,而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具有两面性,它一面是群体的,一面是个体的。个体的一面不是真实,只是学术抽象。这种抽象给我们带来的致命错误是,使我们忽视了群体内部的组织和安排——即计划。群体内部组织和安排被“自私人、理性人”一笔带过了,这是市场经济学送给我们的最遗憾的礼物。显然,一个家庭、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的自私和理性总是一帮人的秉性和想法归总,这种归总最终是由计划来完成和体现出来的。

真正经济活动一定是“计划+自由”。我在很多地方提及“经济学=计划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的观点,但是没有论述,今天论述下。经济学为什么要分为计划经济学和市场经济学呢?这在于我们的实际经济行为是合作与分工,而合作自然是群体的事情,不是个体的事情。群体的事情总是需要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于是需要计划。毫无疑问,当合作使我们用同样的付出获取更大收益时,合作也消减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参加合作的个体不再是绝对自由,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而是必须遵循群体的某些“法律”。也许在自由主义看来这种自由的牺牲不可接受(主义在学术上等于极端),但是我可以肯定他们忘记了生存才是人类的第一任务。我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强大得不能再强大的敌人,一个决定我们存亡和延续的敌人,这个敌人就是自然。地球上的生命历史告诉我们,合作是我们在自然面前少些失败的根本大法,是我们获取更好生存和延续的根本大法。所以单细胞生物选择合作组成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个体选择合作组成群体。当达尔文强调优胜劣汰的自然机制时,他没有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机制中的优势。在达尔文看来留下来的就是优等的,于是机会主义的幸存者者就是优等的,就等于效率。孟德尔告诉我们另一个机会主义事实——变异,这是比蚂蚁被我们踩死更有决定意义的机会主义事实。进化关键是变异,千千万万个变异中总有一个是对的,它将依照机会主义原则保留下来。如果变异是获取生物学意义上优等的根本手段,那么合作就是社会学意义上获取优等的根本手段。如果达尔文f1代继承了达尔文的遗志,他会发现合作是比优胜劣汰更具有生物学意义,它是群体从文化上获取优等条件的决定力量。显然,千千万万个的文化变异是群体进化的关键因素,至少是对于高等动物而言这是不变的真理。

毫无疑问,生物的进化是群体的,决不仅仅是个体的,群体总是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合作。显然这种群体进化思想没有被引进经济学,尤其是西方经济学。为此,西方经济学不得不很可怜的说经济学不讲道德,冷酷地将市场中的淘汰者抛弃,不考虑他们的存在。马克思理论被人们信仰正好在于它捡起西方经济学抛弃的人群,但是它的遗憾是它也采取“主义”的做法,用另一个极端对付它批判的极端,它又抛弃了市场上的成功者。总之,我们群体,或者说是合作,被我们经济学理论打破得七零八落,彻底被它们抛弃了。市场经济学理论只是承认“合作与分工”这句话,接着抛弃合作,真正研究的是分工这个脉络。

当我们的经济学将一个以个体为基础的优胜劣汰法则当作最高指示的时候,那不过是三岁婴儿拿块尿布当国旗。合作从没有被我们少喊,但是也从没有跨过我们嘴唇,进入我们的大脑。人类是有组织的群居动物,组织程度之高或者说合作程度之高,是无与伦比的。完成这种高强度的大规模的组织与合作,靠的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可以这么说人类文化的根本内核就是组织与合作,无论是过去的图腾、巫师和宗教,还是现在科学、艺术和哲学,其根本内核都是将各个体捆在一起,组成群体。正是因为有文化的支持,所以我们群体与其它动物不同,能够超越部落的局限而不断融合,像滚动的雪球一样,群体越来越大,一直滚到今天的国家这个超级群体。国家是当今最大的具有严密组织的群体,各种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度不能突破这个界线,市场经济学中强调的自由到此终止,由计划来主宰。 国际贸易是不自由的,是加了滤纸的商品交换,这里的自由只是渗透上的自由。在这里任何放弃计划安排的国家都愚蠢透顶的,除非其它所有国家都不打算与这里国家争夺利益。

毫无疑问,使群体中各个体有一致步调的东西叫计划(在其他社会学中叫组织,在经济学中叫计划),但是经典经济学中没有计划的内容,不能为企业管理类学科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作为经济类的基础学科,除了给企业家们提供“供求”二字或“价值规律”四字外,再无其它!然而,实际的经济活动中主要的不是个体对自然的生产,而是群体对自然的生产;不是个体对个体的交换,而是群体对群体的交换。我们经济学在这里做了必要的学术抽象,这是合理的,但是忘记还原。这个学术抽象就是将经济群体,比如企业和家庭,抽象成个体(个人)。在这种抽象下的思考逻辑中自然容不下“计划”二字,于是合作和计划从经济学中全面消失,于是凡是与自由主义不符的经济行为都是要反对和抹黑的,比如最低工资、进出口管制。央行(政府)一直为货币和价格问题的承担兜底罪,就连注重计划行为的凯恩斯也叫嚣政府是经济学家奴隶,看来政府承担的兜底罪兜到了极点,我们经济学人可以随意给他抹黑! 我们经济学和经济学人总是缺乏正视问题的勇气,缺乏正视实际的勇气,于是理短气大,总是指责实际错了,总是指责存在是不合理的,最终一切罪责由政府来兜底。群体,合作,自由流通度,这是三个严格制约市场经济学的范畴,但是它们被经济学的先祖们抽象掉了,于是我们的经济学不受约束,可以用它来解释一切。

我们的语言很怪异,在逻辑上规定了群体的属种关系,但是在概念上没有相应的属种概念,所以国家叫群体,省市也叫群体;企业叫群体,车间也叫群体;村庄叫群体,家庭也叫群体;团叫群体,连也叫群体。这中缺憾或多或少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难,也或多或少是我们将群体抽象成个体后不知道还原的原因。依照群体的属种关系和社会组织上头规律(注:头规律是指凡是有组织的群体中必定有个头,且是少数个体当头。),我们是依靠计划来完成我们社会组织的。首先是基本群体用计划组织各个体,比如家庭用计划规定一月的各项开支,比如车间用计划规定工人的工作程式;然后便是高级群体用计划组织其内部的各个小群体(这种小群体此时可以称为个体),比如企业用计划规定各个车间生产任务,用工人数,工资额度,比如国家规定各个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方向。在经济学看来,可以这么说,法律、道德、宗教和政治都是用来组织群体的计划手段。 显然,法律、道德、宗教和政治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深刻的宏大的,但是我们理论,尤其是西方经济学,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些。比如花,因为某些国家的文化和道德没有规定花是情谊的必须,所以花在那里没有什么市场,自然价格也低廉;比如铁矿石价格对我国偏高就是政治影响的。市场经济学在这里患了重病,他们拒绝接受法律、道德、宗教和政治等对价格(资源配置)的重要影响,将那些影响视为违反了自由法则,而实际上经济学法则的建立首先得依赖法律、道德、宗教和政治等确立的秩序是什么。政府不是守夜人,而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份子,是经济活动的头。

我们没有任何值得称为计划的经济学理论,即使是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也没有这个基因。我们的计划行为只是依据经验进行的,按试错法运行,所以我们的计划行为失败率很高。这种高失败率很好地被西方国家利用了,被市场主义利用了,他们向我们输灌极端自由主义理论,称为市场理论,教导我们完全抛弃计划思想,而自己却大行计划行为,将自己的各个企业组织起来,一致对外,于是铁矿卖给我国就是比没给欧盟贵些,于是我国这个农业大国居然将70%食用油拱手送给他们生产。本来我国是铁矿进口的最大国,按自由主义的市场理论,因量大价格应该低些,但是现在不是这样;本来我国是生产食用油的大国,但是我国农民再不能种植油科农作物了。我国现在在国际上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贵,卖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就便宜,这绝不仅仅是市场供求的决定,而是背后还有另一只手——计划。 市场经济学忘记自己的学术范畴是自由流通度,任何资源只能在其自由流通度内自由配置。目前最大且严密的自由流通度就是国界,以自由为基础建立的经济学法则到此全面失效,所以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主义演变成殖民主义。这里最大的阻碍自由力量来自于一切一切的主体——人的自由流通度不能突破国界。目前的国界绝对禁止人的自由流通,绝对禁止人们跨国界地共享各种利益。在此前提下何来自由贸易?表面上看国际上一切贸易都是单个企业间的事情,但是在本质上仍是国家与国家间的事情,是以国家为基本单位进行的,所以这里需要用计划作前提,需要用计划将一国内各个进出口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没有计划经济学理论是发展的问题,但是在一个靠组织而发达的人类社会中如果我们思考问题时没有计划思想,唯计划而色变,那就是不想发展的问题。

二、群体的理性是什么

如果说西方经济学很好地阐述了个体的理性,那么群体的理性就没有被他们注意。是的,当我们将群体抽象成个体时自私人假设仍然适用,但是当我们从群体角度看时私自人假设就不适用了。此时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能被组织在一起这个问题,这不是简单的为了共同利益(或利益最大化)能解释的,因为我们人类早在能够考古的时代以前就是群居的,而同时代的其它许多动物是独居的。这些动物至今是独居,尽管濒临灭绝(有的已经灭绝)。为什么这些动物就不知道群居的好处呢?我们今天群居习性不是我们变成“人”后才有的,不是理性的选择,而是天生的选择,在我们还没有变成“人”就有。毫无疑问,群居是我们人类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必要条件我们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这么说,除、挠痒、吃饭、睡觉这些活动外,我们的绝大部分行为都是在群体这个条件下进行的,都得依赖别人的合作才能进行,科技、战争、经济、政治、宗教,生儿育女等等活动无一例外。如果我们可以将商品生产抽象成个体的,那么将商品的交换抽象成个体的就一定是错的。商品交换一定是群体的行为,至少是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的事情。但是这种最基本的原则在市场经济学中普遍被忽视,马经如此,西经亦是如此。在那里决定价格的竞争不是买卖双方的竞争(博弈),而是一方内部的竞争就决定了。目前从个人掌握的信息看,除本人之外还有一人知道这个问题,他是北大的周其仁教授,除此之外,我们随便翻开哪本教科书、翻开哪篇文章,都一定只谈一个方面的几个人间竞争,说这种竞争决定了价格。通常是讲生产厂家间的竞争决定了价格,似乎买方厂家间的竞争对价格毫无影响。在这里“供求决定价格”实际只是一个概念,市场经济学中从没有真正的考察过供求——即同时考察过买卖双方的竞争与价格的关系,因此只要将买方和卖方都抽象成个体,抽象成两个人,市场经济学的竞争基石顿然消失,而实际上竞争机制仍然存在,是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

这里不是检讨经典理论有什么缺陷,而是力图说明群体这个概念被经典理论忽视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不是因为对群体这个概念的高度忽视,已有市场经济学给定的逻辑框架是完全可以考察买卖双方间的竞争与价格的关系的,但是市场经济学中就是没有考察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也许在市场经济学的代表西方经济学看来,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研究方法,所以坚决予以拒绝。其实买方和卖方的竞争也是群体与群体的竞争,且这中竞争恰恰是供求规律的灵魂。

依照我们的学术习惯,当我们将视线集中在群体上时,我们更迫切知道的是群体的理性是什么,但是在这里本人很遗憾,不知道这个答案。然而这里我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计划是群体理性的最直接的体现(注:记得个人以前有篇文章中称计划是群体理性,这里予以纠正。),是实现群体目标和组织群体行为的最直接且最重要的方法。所以我们人类的群体,不管是什么群体,一定先有个计划,以规定其各个成员基本路径、任务和职能,从而规定资源配置的基本骨骼。自由是在这之后才有的,是在骨骼中间填充血肉。比如一个家庭,要生孩子或要娶媳妇,首先就有相应计划——筹备,规划好其的基本经济预算、人力预算、人情预算、操作预算等等,然后举行仪式宣告这个家庭多了一个人。从此这个人取得了这个家庭的庭籍,他(她)的一切行为在大方面受这个家庭的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荫庇。企业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不在其计划之列,不能取得其企籍,他就不能获得这个企业的任何自由,比如努力工作、消极怠工、选择工种、与老板讨价还价等等自由。除、挠痒、吃饭、睡觉这些活动外,我们的自由永远是群体下的自由,是计划下的自由,这是不变的真理。在我们考察的对象内几乎遵循这条法则:计划是绝对的,自由是相对的。在鲁滨逊的经济系统里有绝对的自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是那是文学家的故事,是经济学的谈资,不是真实。经济学考察的经济对象一定是群体的,计划一定是绝对的,自由一定是相对的。

记得我的课本上讲“国民经济有计划有比例发展”是个规律,这大概是计划经济学高度缺失的一种反应,于是将一句空话当作了规律。按照一般学术逻辑,计划经济学要完成的任务是:一是如何计划,这要求我们先揭示出相应的经济学规律。这里的规律一定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序列,个人揭示的平均化规律和头规律可能是其中的两个规律(注:平均化规律是指群体中各同类体获益均等,头规律是指凡有组织的群体一定有个头,且是少数个体当头。)。二是描述这些规律的运作机制、过程和作用范畴。这一点是已有经济学中最不喜欢研究的环节,从而也是最致命的。比如供求规律或者是竞争机制,我们就从来没有限定其作用范畴是个体,在个体范畴下适用,在群体范畴下不适用;在分工范畴下适用,在合作范畴下不适用。三是给市场经济学留下必要的空间。这可能涉及到另一种理论的兴起,它将描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按何种方式结合在一起,计划的深度和广度是怎样的,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又是怎样的。目前混乱的纷争大概要等到这两项工作都完成之后才能结束,在此之前,明智的选择是这样的,既不以计划而否定市场,也不以市场而否定计划。当我们在计划上遇到困境时应勇敢请市场来帮忙,同样,当我们在市场上遇到困境时亦应勇敢请计划来帮忙。

三、人性假设与经济学分类的内在联系

(一)“自私+利他”与“合作+分工”的内在联系

已有经济学理论都是在自私人性假设下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也不例外。但是这个假设一直倍受争议。个人认为人性是由n个面组成的一个圆球,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学科将考察不同的面。经济学中主要考察三个方面的人性,一是基因(生命)延续性,二是自私性,三是利他性。任何生物都具有延续自己生命和基因的本性,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和根本任务在于这个本性,我们的一切经济行为最终是为了满足这种本性的要求。但是这个本性却被经济学高度忽视。在自私性和利他性上,我们很奇怪的突然地采取了一元论的态度,用最简单的一元关系处理最复杂的系统关系,于是自私和利他间便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不是问题的问题。

除基因延续性外,经济学再要面对的就是自私性和利他性,从而“人性=利他+自私”,这种人性便决定我们的经济模式一定是“合作+分工”。反对利他性的人士往往说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这个似乎没有错,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我们说的自私一定是个相对概念,是相对同类其它个体而言的,这样如果我们是独居的,我们所说的自私是没有意义的。显然我们研究的对象一定是群体下的经济行为,那么群体的形成是依赖什么本性呢?要理清这个问题涉及到逻辑层次的划分。在更大层面上看,所有的生物个体都是自私的,这是他得以延续的必须保证。但是这不能叫自私。我们习惯把这种行为叫做自私,既是认识不足造成的,也是语言的限定,没有为我们创造出相应的恰当的词汇。这种自私行为不是自私本性的驱使,而是延续基因(生命)的驱使,受基因延续性的控制。如果我们一定要将这种行为也叫做自私,那么就应该注意到其中的根本区别。受基因延续性驱使产生的自私行为,是我对异类的关系,是指某个体对所有其它生物个体的自私,而不是某个体对同类其它所有个体的自私;受自私本性驱使产生的自私行为,是我对同类的关系,是指某个体对同类其它所有个体的自私,而不是某个体对其它所有生物个体的自私。这两种对应关系中的对象是绝缘不同的,一个是异类,一个同类。很多动物行为表明这种区分是严格的,比如狮和狼,它们同人一样基本不残吃同类。

可见自私本性和自私行为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而是多因一果的因果关系,对异类的自私和对同类的自私都产生同一的自私行为。显然,如果将人与狗相比较,说人有自私性,这就不伦不类了,既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狗格的侮辱。相反,从延续生命角度说人吃狗与说狗吃人一样的意义,都是为了延续自己的生命,都是天职的自私。

我们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是西方经济学,可能没有注意自私与自私性的区别。按汉语语法,自私在某些情况下是指行为,在某些情况下由指自私性,具有双重身份,而自私性就是指性质,只有单一身份。显然,“人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中暗示的自私是指行为,“人性是自私的”中自私是指人的性质。通常,自私行为由自私本性决定,但是这不是唯一决定。在某个体对所有其它生物的关系中表现出的自私行为是由延续生命(基因)本性决定的,与自私性无关。正是基于延续基因的使命,于是同类个体往往更易合作,一起对付异类。不同类个体间也有合作,我们称之为寄生和共生。我们经济学中谈的合作首先就是指同类的合作,是指人与人合作。这就是说为了完成延续基因这个根本使命,我们有两种经济行为可供选择,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分工(单干)。

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合作,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分工(单干),那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本文能讨论的。这里只是继续讨论一下延续基因的基本方式,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基因延续性、自私性和利他性三者间的关系。基因的延续方式从生物学上看,首先分类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无需合作,而有性繁殖必须要合作。这里抛开无性繁殖这条脉络,只谈谈有性繁殖这条脉络中一些与我们讨论有关的东西。在多细胞生物的有性繁殖中,首先都遵循这个模式,各个细胞或者是各个器官合作组成一个整体,像你我他这样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大家严格遵循分工与合作的基本法律,有的负责吃饭,有的负责消化;有的负责行走,有的负责思考。凡是有性繁殖的生命体中都有个啥事都不做的懒惰透顶的家伙——生殖细胞或生殖器官,但是它们却享受了生物体的最根本利益——繁殖后代。有性繁殖的生命体中只有这个家伙能有繁殖后代的权力,其它的都没有。也许我们从自私角度看这对头手脚等很不公平,它们劳动一辈子却不能繁衍后代,最大的好事却由那个好吃懒做的家伙独占了。但是群体给定的合作秩序就是这样,我们尊崇也得尊崇,不尊崇也得尊崇。如果那个细胞敢反抗这个合作协议,自己也去繁殖,那么系统一定会镇压。系统得有镇压反叛者的能力,否则系统就会崩溃。癌细胞就是个反叛者,它为了自己私利的无度扩张自己的后代。系统没有能力镇压这个反叛者,于是整个系统崩溃。但是在基因延续上看,繁殖细胞又忠实的将头脚手的基因全部交给了下一代,这对于头手脚来说,又是公平的。相比之下,癌细胞没有生殖细胞这种利他性,只是繁衍自己的基因,所以不欢迎。我们的经济系统内,或者是社会系统内,与生物体内的这种合作与分工秩序是高度一致的,通过合作大家都得到更好的延续条件,但是分工又的确导致很多不公平——如果每个个体总是认为其它个体收益更大的话,那么这种不公平就一定存在。也许正确的合作的态度如同对待男女合作生孩子的态度一样,大家司职不同,但是各得其所,都获益最大化了。

当然,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物体内的系统还是有严格区别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进化是真正意义上的群体进化。蚁和蜂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群体进化的良好实例。它们既有生物个体内的合作分工的模式,又有群体内的合作分工模式。与人类不同,蚁和蜂更容易满足群体的合作分工秩序,很少有不满者,也很少有欺压行为。说的好,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那么人类系统为什么总是流行压迫呢?也许是生殖安排上的差异吧。我们每个人都有生殖权,且要对自己的后代负主要责任,所以我们每个人显得比蚁和蜂更自私,更容易转变成系统的癌细胞,反叛系统既有的合作分工秩序。自然这种反叛也导致我们的合作分工秩序不断进化和改良,是我们社会迅速强大的直接动力——我们是称这种动力为竞争的动力。

不管怎样,在由同类组成的群体中,自私性和利他性是同一个逻辑层次的,是一对反义词,在语法逻辑关系上它们正好服从辩证关系。但是在时间序上个人认为利他性要早一些出现,这是因为群体的形成要由利他性来予以说明。如同前面所比较,仅用利益最大化是不能解释人类、蚁类、狮类是群居,而虎类、豹类、蛇类是独居的区别,但是加上利他性我们就能较好的解释这种区别。我们可以认为群居动物的利他性大些,有利于大家友好相处,于是大家便群居了,而独居动物的利他性很弱,不足以使大家友好相处,于是大家独居了。也许时间序上的这种安排根本不是事实,但是我们的知识给定的认知逻辑只能接受这种安排。

(二)自私的显性和利他的隐性决定人类系统的基本模式是原子结构

我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自私性,较少表现为利他性,可能是这两种本性的性质差异决定的。如果坚持“人性=利他+自私”假设,那么由实际的事实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归纳:两种本性强度和力程不同,或者利他是隐性的,自私是显性的。显然,由于延续自己生命本性的决定,生物个体总是会优先展现其自私性,先获取直接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这是一种良好且实际的策略。但是对于长期利益的最大化,要间接些,也更需要合作,于是利他性派上了用场。似乎利他本性的强度很弱,就像引力一样弱,我们难以察觉,但是这不代表它没有。这种有在另一种情况下变得很强大,这种转变是由力程决定的。从大量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利他的力程很远,而自私的力程很短。比如我们每个国家的过去都是通过血淋淋的屠杀融合而成的,可是被屠杀者的后代有几多记得过去的屠杀,还要为自己尊严而复仇?这里我们每个人早已经被利他性控制,自私性似乎不存在,于是我们每个人现在都为国家而战,而不会为我们祖先而战。我们很多人在学校时可不是校友,而是仇敌,彼此间经常争斗,但是毕业后就是校友了。远是亲,近是钉,这基本是所有生物的表现出一个共性,我们人类更加突出。自私性总是在近距离竞争中体现出来,它像电磁力一样使我们相互排斥,而利他性总是在远距离的融合中体现出来,它引力一样将我们困在一起。所以尽管利他性很弱,像引力一样弱,但是由于力程很长,在远距离范围内能够加总,从而总力量很大,于是将我们困在一起,组成了群体;相反自私性的强度尽管很大,像电磁力一样大,但是由于力程短,在远距离范围内不能加总,从而总力量很小。所以,尽管我们是一个群体的,但是在群体内我们总是激烈的拼杀,并不团结。只有在群体与其它群体争夺利益时,利他性才明显显露出来,原来争斗不息的各个个体现在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了。可见,利他和自私在同一广度和深度上不能相等地决定我们的行为,而是在不同广度和深度上分别决定我们的行为,这便决定我们从个体和群体角度看到的事实不一样。从个体角度看我们每个人是自私的,竞争机制决定我们行为的准则,从群体角度看我们每个人是利他的,共枯共荣是我们的行为准则。

(三)自私和利他,群体与个体,合作与分工,计划与市场四者间的内在联系

这四对关系都是依照“人性=利他+自私”给定的逻辑脉络而存在的,下面将分头简述这种内在逻辑关系。

1:曾经有人问我,本来是越大越好,为何很多企业(比如电脑行业)要将零部件分发给不同的企业加工?很显然总厂(比如飞机制造总厂)完全可以一口气自己全部生产,它们为何要分?这里我将回答这个问题。这主要是由生产的启动阀值和截止阀值决定的。任何生产活动都有这两个值,我们施加的影响力(生产力)小于启动阀值时,生产不能启动,此时需要合作以增加我们施加的影响力。生产启动后,在一个相当的区域内产出与我们施加的影响力成正比,是线性关系,是递增的。再随着我们施加的影响力增加,产出反而减小,最终生产截止。比如般石头,一个人般不动,般十天半月也般不动,可以两人合作后合力便超过生产的启动阀值,于是我们便轻轻松松地般了一块又一块。但是如果参加般石头的人太多,那块石头我们同样搬不动,因为人太多时我们无从下手,生产截止了。

绝大多数合作并非不是搬石头这么简单,是线性合作,而是结构性合作,像各种部件组合成机器那样的结构性合作。由于结构性合作后合力不是原来各个个体力量的算术加总,所以总力量可能大于原来的算术值,也可能小于原来的算术值。合力等于各个体的算术值时,生产率不会提高,但是也不会降低,只有合力大于原来的算术值时生产率才能提高。我国大集体的生产率不如包产到户后生产率的算术值,就在于大集体内在的组织(计划)工作搞不好,于是集体的合力小于各个体力量的算术值。是分还是合得由这个基本原则决定。当合作后力量小于各个体单干时的算术值时,我们便选择分工,将大块块分成小块块。各个小块块其实也是一个合作群体,小块块的大小取决于合力最大化,或者生产率最大化。如果小块块内部的合作还不能使生产率最大化,那么就会继续分工,直到分成个人单干为止。相反,小块块会不断联合,组成超级集团公司。

可见,虽然大的趋势是合作使我们人类不断强大无比,但是并非每个地方都是越大越好。每个行业每个地方都将面对不同的内在和外在的情况,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目前的系统理论根本不能描述这些实际。是分还是合几乎无规律可行,这里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办,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正因为这里需要不断试错,所以市场经济学的思想在这里特别适用,而计划手段在这里则表现得一塌糊涂。这里让人们自由地去摸石头过河总比自作聪明地搞计划,盲目地组建大企业要得多。不幸的是,我国近十多年来一直在盲目地合并企业和学校,为大而大,为大而不择手段,甚至法律大学和财经大学也能合并,农药厂与饮料厂也能合并。但是在群体与群体(比如地方与地方,国家与国家)间竞争中,不管是经济争夺还是政治争夺还是其它利益争夺,经验表明在群体内部搞计划总是胜过搞自由,总是更能使群体合力更大。这里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计划能使大家往一处使力,即使合力小于各个体的算术值之和,但是毕竟形成了集团军,消除单兵作战时所产生的强大内耗。比如我国目前的稀土被贱卖的主要原因就是各个企业间激烈竞争所产生的内耗。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内耗对于国内来说是不存在的,因为总利益留在国内了,没有外流。所以面对国内时稀土行业需要激烈竞争。然而如果考察的群体是稀土行业时这种内耗又存在了,因为这个行业获得的利益因此减少了,竞争是这个行业的灾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前面强调的自由流通度是关键。我们考察的对象(群体)变了,自由流通度也变了,所以虽然是同一种商品的经营,内耗时而存在,时而不存在;所以同样是一种商品的经营,时而得计划,时而得自由。自由流通度是一个随着考察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东西,它是决定采用计划还是采用市场的重要依据。

目前由于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些差异,不知道自由流通度这个概念,所以我们总是不分地方、不分时间、不分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极端看待一切:看到计划好处的人便说一切都应该计划,看到市场好处的人便说一切都应该市场。 这二者都是极端主义者,都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经济系统是个结构性系统,我们人类已有的知识还远远不能理解它,死认一根筋对我们没有好处。

2:可以这么说群体的存在依赖于合作的不断进行,依赖于我们和谐相处,那么我们如何保证合作的不断进行,如何保证我们和谐相处呢?对此,我们的图腾、宗教、文学、科学、道德、法律、政治等等都是在为此而努力的,通过这些东西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我们能看到平均化规律——群体中各同类个体获益均等,这是描述合作后的利益分配的规律。试想想,大家一起将石头搬回家,应该如何分配这块石头才是最理想,才最能使大家累而快乐着?只有平均分配。我们回头看看实际,我们不管实际中各个行业和各个地方是以什么理由提出平均和平等思想的,所有的平均和平等都服从“群体中各同类个体获益均等”的基本原则。我们的经济系统要存在,要稳定,必须在宏观的分配上满足这个基本原则。这里个人不敢肯定平均化规律一定是将来某人建立的计划经济学中的一个规律,但是平均分配更依赖于计划手段来完成是肯定的。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个逻辑脉络:利他——群体——合作——计划,这四者是一根藤上的瓜。

但是人与蚂蚁不同,有很强的好胜心,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总是希望自己征服别人,总是希望自己是人上人。这种心态决定我们人类十分好斗,十分自私,从而平均并不是每个人所希望的结果。至少每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战胜别人,他就不再希望获得平均结果,不再希望已有的和谐的状态,于是争斗随之而来。所以我们不像蚁和蜂那样安于现有合作分工秩序,而是不断反叛。竞争机制为人们反叛提供了一个大舞台。人们参与竞争的目的一定不在于获得平均收益,一定不在于维持和谐的状态,而是在于制造动乱,从而是自己有机会做人上人。正是这种强烈的私欲,我们人类群体中的各个体间有激烈的竞争,从而我们人类也获得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显然,假如我们像蚂蚁一样,不贪婪,对大家都吃饱了的和谐状态很满足,我们能有今天的文明是不可理喻的。说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如说是贪婪的私欲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竞争只是释放这个动力的路径。马克思是绝对没有看到这一点的,所以假如他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不小心真的实现了,那么我们人类社会便走到了尽头,像蚂蚁社会一样,不再进化。

分工的另一个经济学意义就在于便于竞争的开展,因为分工使我们好评价自己创造了多少,从而应该分得多少。尽管这种评价在理论上是痴人说梦话,但是作为形象评价,分工给定的评价基础已经足够了,已经足够竞争激烈展开。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贡献分配等等,都是一种事情不同的说法,都是以分工为基础的,目的在于维持竞争的存在和持续。在这里,劳是多少、贡献是多少,一点不重要,有个大概数就行,就足以拉开收益差距,从而维持竞争激烈的开展。在这里,竞争能顺利开展才是最重要的,而因劳动、贡献等得到的收益是多少一点不重要,大概满足多劳多得这个条件就够了。所以尽管我们总是以不能计量劳动,不能计量贡献和效用批评经典理论,尤其是市场经济学,但是这种批判只是对经典理论的发展有利,并不能改变它们已有的解释能力。即使某人真的完成这种计量工作,在个人看来,那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平均化规律明确告诉我们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贡献分配法则不是分配的全部法则,它们只是在小的方面拉开收益差距,以为竞争机制的运行提供动力。大的原则上我们一定是平均分配,这是合作的客观要求,是“利他——群体——合作——计划”这条脉络的客观要求。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另一条逻辑脉络:个体——自私——分工——市场,这四者是另一根藤上的瓜。

我们的经济系统就是这两条脉络构成的,“利他——群体——合作——计划”决定生产和分配的基本骨骼,“个体——自私——分工——市场”决定生产和分配的血肉。这就好比人,高和矮由前者决定,胖和瘦由后者决定;这就好比地表,前者决定水平面(海拔面),后者决定高山和大海。

四、经济学的dna

上面分析告诉我们两条逻辑链条,一条是“利他——群体——合作——计划”,一条是“个体——自私——分工——市场”,它们服从对立统一关系,是辩证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意义上的dna,每条链条上有很多经济学规律,它们是经济学的基因。这两条逻辑链条在排列上略有差异,似乎不是一一对应,这主要在于前面强调的时间序。在时间序上,以我们的目前的知识构成的逻辑模式,我们只能相信利他性在群体之前,群体在自私性之前,合作在分工之前,计划在自由之前。这种时间序在于我们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定是以群体存在为前提的,没有群体便没有我们所指的经济学。我们的经济学对鲁滨逊的经济系统是不适用的。我们没法肯定这种时间序就是事实,我们只能坚持这种认识逻辑。也许上帝就是个左撇子,有点不对称。

可以说“利他——群体——合作——计划”链条就是斯密讲的看不见的手,是这个链条维持我们经济系统的存在和稳定的,它使我们共枯共荣、共存共亡。但是,很遗憾的是,也是很幸运的是,斯密同志没到黄河就调了头,没有将他的道德情操论坚持到底。西方经济学家总是热衷于从竞争机制上导出共枯共荣、共存共亡的结论,这是在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假设——即假假设基础上完成的,他们绝对没有解开斯密同志提出的悖论。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取不平等利益,如果竞争的结果是大家共同富裕,那么作为理性人谁还会参加竞争?但是西方经济学为了说明自由的经济系统能自动均衡居然将这个教条彻底颠倒了,倒立着看世界。比如最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竟然假设已经平等分配了。我们知道平均(等)分配就是共产主义的分配,还何来市场经济,何来竞争?自然帕累托因这个假假设遇到不可克服的矛盾,于是用算命先生常用的“父在母先亡”的伎俩来糊弄我们。例如,对于一定总财富(或者效用)我们可以按照1:9、2:8、3:7、……9:1等等无穷个比例分配给甲乙两人,只要以后增加的利益都按这些比例分配,则它们都符合“没有人的状况变坏”这个基本条件,那么哪个分配比例是最优?显然帕累托没有回答这个真正的问题,也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5:5已经是他的假设条件,他现在如何回答最优的分配比例是什么?“没有人的状况变坏”与“父在母先亡”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其中的“状况”是含糊不清的,究竟是什么样状况不变坏最终取决于具体的人怎么理解。作为数学分析,在帕累托条件下只要给定的分配比例不是5:5,那么依照银行的复利公式我们很快就能算出“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结论,这无论如何不是最优配置的结论。

这就是说帕累托心理预期的最优方案已经由其假设确定了,是5:5的分配方案,自然帕累托不能明说这个,于是搬出公平二字,用另一种方式阐述结论。公平只是道德的诉求,不是学术陈述。经济学要回答的不是公平分配,而是怎么分配才是公平,要回答 1:9的分配比例是公平的,还是2:8的分配比例是公平的。但是西方经济学从没有打算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用公平分配回答了一切,于是想认为哪种分配比例是公平的标准,就用哪种比例数据。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做学问,让道德标准充当学术标准,学术总是对的,这世间大概没有比这更高明的学术方法了!实际也是这样,我们想怎么理解就怎么说,可以说是父先死,也可以说是母先亡。比如我国三农问题,同样是引用帕累托同志的语录,有的说是最优,因为农民收入绝对提高了;有的说不是最优,因为农民收入提高指数非常低,相对贫困了。显然这个嘴仗打不下去了,于是搬出统计学,又有人说是最优,因为统计分析表明农民快乐程度比城里人高,但是另一些人不依,说是统计取样有偏差,于是也统计分析一下,结果正好相反。实际也是这样,我们永远在指责政府让系统的分配不公平,但是我们经济学就是不指出如何分配才是公平,就是不指出1:9的分配比例是公平的还是2:8的分配比例是公平的。论证竞争(市场)就是斯密没有看见的那只手,显然违反了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取不平均利益这个基本教条。如果竞争的结果是大家都获得均等的收益,共同富裕了,那么谁还去参加竞争?竞争就在于打乱系统已有格局。不管这个格局是什么状态,只要打乱了,就一定有人暴富,也一定有人暴穷,于是竞争的目的达到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5

一、从三个维度看科学的社会效应

在过去,人们往往不重视或不能够预见科学技术事件的社会效果。当30年代人们发现晶体管电路时,有谁会想到几十年后就有个人电脑呢?当1939年,爱因斯坦向罗斯福建议造原子弹时,他也只是估计,只能用船而不能用飞机将原子弹运到一个港口,可以将整个码头或整个港口炸毁,他绝对没有想到后来一个超级的氢弹可以炸死一亿人口,核大战将会毁灭全人类,它对世界和平具有如此重大威胁,以致于有许多科学家为制造出原子弹而后悔不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想法预测科学事件的未来后果,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后果,以便做好心理准备和社会准备,迎接一些十分棘手的社会问题。1996年英国出现了克隆羊,人们纷纷预测将来出现克隆人怎么办,我国报刊上也登出这种忧虑。不过立刻遭到一些将科学看作高于一切的人们的攻击,认为这是“新闻炒作”,“杞人忧天”,“克隆起哄”。[2]其实这种预测和担忧是必要的。1997年1月,19个欧洲国家签约声明复制人类违反人的尊严,是滥用科学的做法,签约国约定制订法律加以禁止。这是对科学的消极效果的一种预测和一种防范措施,而在这个声明中,英国和德国没有签字。而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f·克里克以及社会生物学创始人e·威尔逊则纠集了许多知名科学家联名反对禁止克隆人。1997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大会通过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又提到禁止克隆人类,又有加拿大等国拒绝签字。这说明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对新科技的社会后果进行研究、讨论和立法。对于这些事,我们有些科学至上主义者可能认为,这又是闹得很大的“克隆起哄”。

我想对科学事件的社会效果可以作三个维度的分析:第一个维度是事前的预测和事后的分析。工业化和原子弹试验在进行之前并没有对它的社会的或伦理的后果作出充分预测与分析,试验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的美国陆军部甚至禁止科学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三人以上的讨论,这是一个没有事前预测其社会效果的事件。不过,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贫富不均却被哲学家们、科学家们和政治家们做了许多事后的分析和反思。一些环境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一直到现在还反复论及这件事。而原子弹带来的危害也是现代所有的政治家和全世界人民所关切的事情。英国爱丁堡的罗斯林研究所(roslin institue)在复制了多莉(dolly)羊的时候并没有同时估计它会引起的社会效应。不过比罗斯林研究所大得多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国际组织却同时下设一个伦理委员会,在hgp中包含一个子计划,称作elst,即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法律和和社会含义(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约有3亿美元的研究经费,这就显得对科学研究计划的社会的和价值的含义的事前预测和事前研究的重视了。

科学事件社会效果的第二个分析维度是近程社会效应的分析和远程社会效应的分析。科学事件的社会效果,表现为一条因果链,或者更精确的说,表现为一个因果的网络。所谓近程社会效果或社会效应的分析指的是该科学事件或该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的直接的社会效果。例如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如何对生物学的探索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人体的奥秘进一步被揭开;它如何使医疗事业产生大幅度的改变,不但提高了医疗的效率,而且使重点转移到疾病的预防;它如何大幅度地增加了生物研究和医疗的专利,创立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产业医药公司,它又如何为企业家带来了投资的商机,为工人和知识分子创造就业机会,它又如何使农业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人类创造更多的更富营养的食物,它如何引起了基因资源的争夺,造成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竞争与冲突,它又如何冲击着社会保险事业,冲击着个人的隐私,甚至如何使克林顿不得不在莱辛斯基女士的裙前承认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后果都是比较直接的,可以较明确地预料的社会效果。所谓远程的社会效应或社会后果,就是要求我们想象在因果链中远离要考虑其效果的事件一端的后果,即事件的后果的后果,后果的后果之后果等等。对这些后果的分析,更小确定性,更多带盖然性,它能使人想象出一些不可想象的事情。例如基因工程如何改变人类的进化方向,改变人性,使人性不知改变到哪里去了;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将来还可能彻底地消灭了家庭,使社会结构产生巨大的改变。当然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离因果链越远,就越不确定,越具多变性。把对它的预测看作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必然结果,将它的实现确定为唯一的奋斗目标,甚至组织政党为此进行决战,就会闹出很多问题来。不过社会科学也必须对各种可能的世界做一番分析研究,提出各种可能性的假说。这就是所谓远程社会效果的分析。本文的目的就是分析人类基因组织解读的几个近程的社会效应和一两个远程的社会效应。当然科学事件社会后果分析还可以有第三个维度的分析,就是分析它们正面的积极的效应和负面的消极的效应。科学乐观主义者只看到科学的正面社会效应,而科学的悲观主义者只看到科学的负面社会效应。我不是乐观主义者也不是悲观主义者而是忧虑主义者,所以二者兼而有之。不过本文所特别注意的是科学社会效应的负面分析,因为危言耸听有时比歌功颂德要好一些,它有助于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基因专利大论争

人类基因组解码的过程,对研究机关、公司和国家政府的首先的冲击就是基因专利问题。人类基因组及其认识是否有专利?如何确定专利的范围?这些确定会有什么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效应?这就是问题。

许多科学家认为“人类基因组,人皆有之,与生俱来。基因与心肺、胳膊等器官、肢体一样,是人体的组成部分”,都不应该有专利,也不应该有专利之争的。[3]

还可以补充说,在给定的技术下,对人类基因的解码,对它的描述与认识只是一种科学事实和科学规律的发现,并没有发明什么,正像发现人体各个器官的位置、结构与功能及其运行数据一样,也不应该有专利的。

所以,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9届大会通过的《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第1条和第4条规定“人类基因组意味着人类家庭所有成员在根本上的统一以及对其尊严和多样性的承认。象征性地说,它是人类的遗产”。“自然状态的人类基因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该宣言的解释性说明文件对此解释道“不应单凭认识自然状态的人类基因或基因的部分序列而获取经济利益”。这些规定意味着,将人类基因组中某一段基因及其解码列入专利范围,有损人类尊严,有碍促进科学知识发展。著名人类遗传学家volel还补充说“基因专利简直是人类的一场噩梦。”[4]

由美国政府出资30亿美元起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本来就是一项号召国际参与,成果共享的“公益计划”,它的初衷本来就旨在为人类造福,并无谋取商业利益之意,因此参加成员自然也没有将基因解码与专利联系起来,大家都签订协议,所有数据都在24小时内公布。其实所谓hgp(人类基因组计划)精神就是国际合作、成果共享、科学无国界、科学无专利的精神,它是由r·默顿于1942年总结出来的科学的世界主义的、共有主义、无私利的和怀疑主义的精神气质在当代的具体表现与具体拓广。

但是在现代,纯科学精神与企业精神,纯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发生了激烈的矛盾。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过程充分体现了这种矛盾,在这个计划完成之后,这两种精神、两种价值取向更加会发生激烈的矛盾。事情的经过是:到了90年代中期,一些大企业认识到基因信息对于制造药物的巨大潜力,他们等不及人类基因组公布基因序列的数据,便自己动手弄清某些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为此而耗费了大量的投资。例如克隆一个疾病基因,平均需要1亿美元,而一个肥胖基因的转让费高达1.4亿美元。尽管我们可以骂他们“唯利是图”者,但是投资总要有回报,企业总是要赚钱。这是市场经济的竞争铁则,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如此。这样这些企业和企业家就宣布作为知识产权“拥有”这些基因信息,而去申请专利以寻求对他们投资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种压力下,美国专利局便批准了所谓“功能明确”的基因的专利申请。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是amgen遗传学学院获得以用以发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血红基因dna序列的专利。由此开辟了基因专利的时代。紧接着,杜克大学拥有艾兹默氏症基因专利,约翰普金斯大学拥有结肠癌基因专利。基容公司拥有细胞不老基因专利。根据美国专利局的计算,直至1999年初,已颁布1,800项基因专利,另有7,000件正在申请中。其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95年占40%)是政府的或其他公共的研究所申请的。而在2000年,仅仅数个月之内就注册了一万件dna序列的专利申请。[5] 现在生米煮成了熟饭,企业家精神压倒了科学家精神,许多科学家,特别是欧洲的科学家们反对也没有用,倒不如赶快去申请专利,以免后续的研究工作无法进行。因为从基因的dna序列的发现到制成药品出售之间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开头那一段被人占去了专利,就等于以后的研究工作被人们卡住了脖子。生物伦理学家凯普兰说,不要多久,“整个基因组都会注册了专利。遗传学从大学移植到工业界去。孟山都药厂之类的地方会拥有愈来愈多的动物与植物基因。各个生物科技与制药公司分别拥有人类基因,就是这样。我们会看到蓬勃兴旺的企业界,靠着基因专利与授权,销售各种各样遗传工程产品,赚进上兆的银子”,“遗传学一定会日趋商业化、私有化”。[6]

关于“功能明确的基因”或“功能已知的基因”,或“有某种已知功能的基因”是否应该获得专利的问题,在实际上已经没有争论了。因为许多国家已经立法了,法律将人类某种基因及其功能的科学发现推向了技术发明这一端而发给其专利保护。正如美国高等法院判决提出:“分离出的或纯化的基因核酸序列与天然状态下存在的基因是不同的,……它是发明。”[7] 因为你要发现人类某种基因的排序,必须把它分离出来,加以纯化。“发现”就是这样变成为“发明”了。又因为你要制造一种治疗基因疾病的药品,或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必须搞清其基因的dna序列,这样了解了其某些功能的基因就成了“技术”,“科学”就这样转化为“技术”的了。这样一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否成立?因而dna序列的发现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获得专利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它是否应该获得专利呢?已知功能的基因应该得到专利在理论上是否已经成立?我觉得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撇开基因专利的具体判据问题不谈(这些问题需要专文进行讨论),至少还有下列一些原则问题需要讨论:

⑴ 从伦理学上说,每一个人都有人类的基因,我们的一切生命表现都根源于它。如果对这些我们所发现的最重要的生命物质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拿去申请专利,就像把我们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割去申请专利、进行买卖一样,这是否有损人类尊严呢?

⑵ 从社会学上说,科学与技术有着根本区别。科学的目的是寻求真理,发现自然界(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的事实与规律,它必须无阻碍地求得全世界科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达到目的,所以科学无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寻求应用,创造人工自然,求得经济效益,所以需要专利来保护自己的发明与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推动技术的发展。解码基因,弄清它的结构与功能,这明明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是科学的发现。尽管它通过干预自然的方法(如提纯、分离等)来发现生命的奥秘,尽管它对人类医疗的服务和医药的生产有着极大的经济价值,也不能改变它本身是一种科学发现这样的性质。给它以专利,就等于限制其他科学家投入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妨碍信息的自由交流,并使药物成本增加,与传统的科学精神气质和传统的科学社会规范相违背。大家知道,在20世纪即物理科学世纪开始的时候,爱因斯坦、密立根、居里夫人这些科学家都曾坚决拒绝给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专利,明确地指出,这些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他自己无权私有它们。怎么生命科学家们在21世纪即生命科学世纪一开始就与专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呢?这不是违背传统的科学精神吗?

⑶ 从经济学上来说。像有关基因编码及其功能这样的知识产品本身,它显然是一种科学研究成果,就像公共道路、公共广场和公共路灯一样是所谓非竞争性产品,并且很难使它具有排他性。这样产品大多数应列入公共产品。而且,从这些知识的获得到作为药品和治疗方法的终端的商业产品和服务,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中间需要吸引很多人的参与研究与开展,为此需要免费提供他们以信息,所以原则上是不应该广泛地确立它们的私有产权的。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绝不应推卸责任,而应大量予以投资、予以资助这些作为公共产品的研究。这样的制度可能比科学私有化有更大的效率优势,否则大公司便可能造成一种垄断研究,这岂不是反而降低科学生产的效率吗?

⑷ 从文化背景上看,古代希腊与近现代欧洲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和科学成果的共享的,他们尽量避免将商业精神引进科学研究中。而美国的科学精神虽也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更重视将科学应用于实业,具有不可阻挡的实用主义趋势。在基因专利问题上我们为什么比较倾向于美国精神而不倾向于欧洲精神呢?

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过程中,这个世界性的合作组织虽然并没有质疑“已知其功能的”基因专利,并没有一律反对这种专利。并对从基因信息中导出的有用利益(useful benefits)的专利持肯定态度。但他们对于私人公司提出的基因表达序列(est, 即expressed sequence tag)专利则做出强烈的反映,坚决加以反对,尽管1996年美国专利局准予est专利申请。他们还与坚持将一部分基因序列申请专利的私人公司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方面进行激烈的竞争。在这方面又表现出默顿的科学气质占着主导地位,并由此取得成功,与私人公司在竞争中取得了双赢的地位。今年6月26日人体全部基因破译基本完成的振奋人心的消息是由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的。而克林顿宣布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组织和美国私人基因公司celera完成了第一张全部人类基因组的实测图,并在几个月后“同时公布他们的基因组资料”,这应该说是科学精神与企业精神同时胜利。不过这两种精神、两种文化在今后基因研究的道路上将会有更加激烈的斗争。这正如剑桥大学基因系研究员彼得罗·利奥指出的,“毫无疑问,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与人权捍卫者,尤其是国际公共机构之间发生冲突,对此我们现在还难以做出预测。这就是基因工程学所面临的真正根本性的问题。”[8]科学的商业化是极有效率的同时又极为可怕的,全球基因资源的大争夺,不过是其中的一幕。

三、基因资源大争夺

在21世纪,人类基因的研究,一开始就在激烈的竞争(科学竞争与商业竞争)中进行,首当其冲的是上节所说的专利竞争,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基因资源的争夺。人类的一切疾病都在一定意义上是基因病。它或者是由单基因引起,如血友病、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亨廷顿舞蹈病等,叫单基因病;或者是由多基因引起,有其中一种基因就可以决定有这种病或“易感”这种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有些癌症也是多基因病;或者是外源性基因病,它由外界细菌与病毒感染引起,人体如何与这些病原体进行斗争也与人体基因有关。对疾病或基因疾病的研究需要基因资源,所谓基因资源就为对某一疾病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所需要的基因资料,包括患病的家族系,患病的群体和患病个人的遗传材料。有了这些天然资料和人工的纪录,就可找出同病相连者的共同基因缺陷,发病者与健康者之间的基因区别,从而认清某种基因,基因中某个序列的功能或其表达型。尤其是那些与外界相对隔离开来的发病人群的血样,是最为宝贵的基因资源。于是政府的、大学的或医药公司的研究机关,为了基因的研究与开发,也为了专利,必然要争夺这个基因资源。由此而引起公司之间,政府与公司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引起许多不发达国家人民的恐慌。例如毛利人就坚决反对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平行实行的hgdp(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研究计划),他们控诉说:“你们掠夺了我们的黄金,我们的钻石,现在又来掠夺我们的基因了。”[9]冰岛国会通过决议,允许某些国际医药公司,使用本岛居民的基因档案,来研究该岛居民某些常见多发疾病,其条件是提供免费治疗之类的回报。这个决议引起该岛居民的激烈反对,称这些医疗公司,包括其中日本的公司为“生物海盗”。

我国人口众多,民族多样,疾病繁广,又加上现代化过程较晚,人口流动较少,因而有许多在遗传学上相对隔离的人群,是世界上基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而在遗传学的研究与开发方面无论在资金上与研究人员水平上都大大落后于英、美、德、日等先进国家,因此我们对于基因资源的争夺与开发也有强烈的反应。例如,今年5月18日“南方周末”就以“抢滩基因新大陆”为题报道了我国基因资源流失的情况。该报说:

“今年1月,美国塞莱拉(celera)公司(即上面说到的与人类基因组国际组织同时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的那间公司)开始了大规模攫取我国基因资源的行动。在台湾,该公司得到了政界和商界的协力支持,计划投资1亿美元,建立台湾的生物基因资源序列资料库。在上海,该公司收购了genecore公司95%的股份,并公然声称:获得中国富甲天下的植物、动物与人类遗传资源多样性,对塞莱拉攫取遗传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1997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说,美国西夸纳公司获取了浙江某山村中哮喘病家族的致病基因,随后又大肆宣扬该基因的价值如何如何,以达到其商业目的。遗憾的是,西夸纳公司是如何从这个山村中盗走基因的,我们至今不明不白。

同样在1997年,哈佛大学推出了一个所谓的‘群体遗传学计划’,在中国研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在内的各种‘富贵病’。哈佛大学打着与国内某机构合作研究的幌子,‘有机会、有权利、有途径’使用中国这一巨大遗传资源库。难以预料的是,今后我们究竟要为此付出多少专利转让费。

1997年7月,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祯教授致函国家领导人:‘我国人类基因资源流失情况已十分严重,如再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基因资源将被掠夺殆尽,很快变成外国公司的专利。’”[10]

发达国家的研究单位和商业公司,在对不发达国家人类基因资源的发现、研究和利用上,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叫做“掠夺”、“攫取”、“盗走”或“抢劫”不发达国家资源呢?我们认为对国外的或跨国的医药公司、大学和研究单位科学家和企业家在这方面的行为评价上应划清掠夺资源和竞争性合作研究与开发的界限。我们认为,一个行为称得上掠夺不发达国家人类基因资源行为,则它的行为特征至少具备下列两个标志之一:

⒈侵犯不发达国家有关人员(包括被研究对象与参与研究单位的人员)的人权。一个人的基因,是它身体的组成部分,正像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具有自我所有权一样有权支配它。因此要对某一个人和某一遗传群体的基因进行研究与开发,必须事先得到这个个人或这个群体的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7.9)第5条明确规定:“在各种情况下,均应得到有关人员的事先、自愿和明确同意”,“才能进行某个人的基因组的研究,治疗或诊断”。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组织(hugo)的伦理委员会《关于基因研究的原则的报告》(1996)则补充说“同意是在知情的基础上获得”。这就是说,被研究者具有知情同意权,你要取我的基因样品做试验,不但要得到我的同意,而且要告诉我有关真情。以欺骗的手段取我的血样,即使我同意了,而我不知情也是对我的人权的侵犯。1998年3月有国外机构资助,以“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监测”为名,企图取我国万名老人的血样,事实上就是企图获得我国老人的“长寿基因”,这是一种掠夺基因资源的行为,因为他侵犯了受测老人的人权--知情同意权。

⒉违反被研究对象所在国家的法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些不是经济资源的天然物会成为极为重要的资源。在内燃机发明之前,石油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天然物,而工业革命后,它就是工业社会的头号自然资源。同样铀矿在原子能发现以前是根本无用的天然物,而原子时代它就成为最重要的资源。20世纪40年代,德国因为缺乏这种东西,他们的原子弹研究与开发大大落后于美国。现在生命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原来被认为没有什么价值的某遗传群体的血样,甚至其遗弃了的细胞,都会成为极有价值的人类基因资源。它的边际效用将极大地提高促使它们所属的国家对此进行严格的保护,就像石油的输出国保护自己的石油资源,富有铀矿国家保护铀资源一样。不发达国家由于自己缺乏足够的投资和人才未能开发自己国家的基因资源,就必然要通过一些法律保护这些资源。例如印度,尽管在医药发明的专利保护是世界最少的(它对非药物化合物、药物化合物、药物组合物都不作专利保护),但对于本国基因资源和基因多样性却做出严格保护。如果没有印度“国家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的批准,将与基因资源有关的标本、数据输出国外,要判监5年和罚款3万美元。所以如果违反所在国的法律,采取贿赂或欺骗等不法手段与所在国家有关单位签订使用基因资源的经济合同,或者直接将这些基因资源偷运出境就构成了掠夺所在国家基因资源的罪名。

用以上两条标准来分析外国公司的行为,genecore公司对冰岛人常见病的基因研究与开发就不是掠夺基因资源的海盗行为,因为它得到国会的批准和同意,给出双方同意的回报。这是科学上和经济上的竞争性的国际合作关系。是的,作为不发达国家,我们必须保护自己的资源,包括基因资源使其不会白白的流失,但是我们也不能闭关锁国,一律不搞开放,一律不吸取外资。而在吸取外资来开发我们的基因资源时,不发达国家由于资金与科技力量的缺乏又不可避免要用资源来换取国外投资,用资源来换取国外的高科技。我们不可避免地在某些项目上做出痛苦的选择,与某些国外公司签订带有“本项工作产生的全部知识产权归属甲方”的经济合同。

很显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世界将兴起一场争夺人类基因资源的大竞争。这是全球高科技竞争的组成部分,用我们喜欢用的语言来说:它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问题不仅是如何通过立法,将本国基因资源作为“科技秘密”保护起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加强基因科学和基因工程的投资,使自己的经济,逐渐向高科技转轨,否则世界必然分裂成“头脑”国家和“身体”国家,掌握越来越高科技的国家和给他们提供资源的国家。基因工程和基因科学的进步是否加速了这种分化呢?它是否会使这个世界加深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鸿沟,使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并使无产者一无所有而且连自己的基因也丢失了呢?当我们看到美国加州大学政治学教授r.rosecrance在《虚拟国家的兴起》一文中写道:“中国将是21世纪‘身体’国家的模式”这句话时,真是令人不寒而栗。[11]

四、改变人性,重新设计新人类

如果我们沿着当代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发展的趋势,其发展的可能的因果链,一环一环的走下去,考察其远程的社会效应,我们就会发现,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将会利用不断发展的基因重组技术,改变人的体能、智能和行为品质,改变人的自然进化方向,重新设计新人类。就产生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谁来控制,谁有权控制人类自身的改造及其改造进行方向?如果改造失控,将会造成什么社会后果?美国未来学家a·托夫勒在《未来的震动》一书中写道:“我们是否将触发一场人类毫无准备的灾难?世界上许多第一流的科学家的观点是:时钟滴答作响,我们正在向‘生物学的广岛’靠拢。”[12]

有一种观点认为,特别是许多宗教人士认为,我们只应将遗传工程应用于基因诊断和基因的防治,例如治疗糖尿病、肥胖症、先天心脏病、小儿麻痹症、老年痴呆症等等,而不可用于基因改良。可是基因治疗与基因改良有界限吗?一旦基因工程在治疗疾病表现得相当成熟的时候,原来不认为是疾病的一些东西像秃头、个子矮小、大耳朵以及相貌不美等等也被看作“残疾”,需要运用基因手段来加以改良,就像现代外科手段用于美容,如修鼻、拉皮、丰颊、隆胸等等一样。

于是,总有一天,孩子们的形状与特征,是设计出来的,即通过基因的设计有意识地创造出来。这时家长们在生小孩之前可以在电脑的屏幕上选择他(她)们的肤色、性别、成年时期的身高与体重、外观、容貌、智商、某种性格与品行,并去掉那些易犯“酗酒”、“犯罪”、“攻击性”、“游手好闲”等基因。于是人性在某一些方面也就被有计划地改变了或被有计划地设计出来了。于是在世界上便出现了有超常视觉的,有超常听觉的人,有超常体能的人(适合做超级运动员)和有鳃的人(适合在水中生活)。就像从野猪到家猪的过程,通过基因突变的人工选择,人们已大大改变了猪的野性,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猪种一样。这是不是基因决定论呢?不是。因为这里我们并不是将人的行为还原为基因决定这个唯一因素。而只认为在决定人的品性与行为中,基因是一个非常重要因素,所以改变了基因,人性也就改变了。根据人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人的行为,例如劳动者的劳动态度等等是由他们的价值系统决定的。这个价值系统可以从他们各人分配于自由、快乐、自尊、诚实、顺从、平等等价值的不同权重中看出来。s. p. robbins在他写的《组织行为学》(第七版)中写道:“人们的价值系统来自何处呢?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其余归之于国家文化、家庭教育、教师、朋友以及其他环境的影响。根据出生后就分离开的同卵双胞兄弟姊妹的研究,价值系统的多样性有40%是由基因决定的”。[13]所以通过基因的方法,改变人性,改变人的行为与品质,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系统是完全可能的,更不用说改变人的生理特征了。社会对于这种改变的态度如何?自然是越来越多的人赞成。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说道:“没有人有胆说出来……在我看,如果我们知道怎样添加基因,制造出较好的人类,何乐而不为?”美国遗传学家j·亨贝尔说“每一代为人父母者,都会想要给儿女最新、最好的改良特质,而不会听天由命,遗传到什么染色体就接受什么染色体。”在1986和1992年美国民意调查中40%-50%的人赞成用基因工程改良身体与智力。[14]当然,也有反对对后代人进行基因改良的,特别有些伦理学家,认为人们这样对后代人的操控,不但决定后代人的外形和性状,而且决定他们的智力与体能,甚至决定他们的性格和职业取向,这就等于侵犯后代人权。那时,人们对后代人会像现代人对时装一样摆弄。随着遗传时装店的兴衰起落,人体形态式样也将像现在的服装式样一样,不是变得千奇百怪就是变得时麾入时”。[15]

不过科学技术与人文伦理是交互发展、协同进化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人们会用现有的伦理观念控制科技的发展,使科学的自由限制在社会伦理可接受的自由。但到了另一阶段,社会伦理又必须随着科技发展而发生重大的改变。现在我们不能接受克隆人,但将来总有一天会接受它。同样,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接受用基因改造人性,进行“优生”,但我们将来肯定要冲破现行的心理的道德的原则而去接受它,因为它将来会给人类带来利益。问题只是,我们将会如何解决基因改良人种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呢?在未来的社会里,谁来控制人类基因的改良呢?美国著名伦理学家p·辛格和d·韦尔斯,在他们的《基因工程》一书中比较了“中央计划方案”和“自由放任方案”各自的优缺点之后提出如下的建议: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儿童的基因秉赋必须掌握在它们通常总是掌握在的人的手中,即双亲的手中。但那些想运用基因工程来获得先前没有被社会所认可的那些特征的父母,必须向政府提出许可申请,才能进行这项基因工程,公众必须知道父母们想进行一些什么样的冒险,并同样有权说‘不’字。

这样的系统机构是不难设计出来的,一个有广泛基础的政府实体必须安排好批准或拒绝父母们的基因工程建议。它必须考虑这项基因工程的建议,如果在实践上是比较普遍的,它是否对个人或社会有害呢?如果没有预见到它会有害的效应,则委员会应批准这个程序。这就意味着双亲可以自由地进行这项工作。委员会会跟踪了解有多少人进行了被批准的程序及其效果如何。如果有未预期的伤害效果出现,委员会总可以撤回它的批准。由此委员会所同意进行的只是那无害的基因工程,所以其工作进行比起要按照其所获得的肯定效益来确定同意某项工程容易一些,当然这项工作仍然是困难的。选择有特殊能力的人进行克隆,也按同样方式进行控制。”[16]

我认为,这个建议是可行的,是未来社会用以对付基因改良人种可能被滥用的社会方案,不过它是以政府必须有很好的政治伦理为前提。如果在改良人种、改良人性或掌握人类进化方向问题发生社会失控,那确实会出现生物学上的广岛甚至比广岛更为可怕。这时富有的国家、富有的人、特权阶层的子女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发达国家、贫穷的人、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的子女因无钱无力运用基因改良技术,其子女的素质变得越来越差,这就出现了“基因种族”和“基因阶级”。如果基因改良技术掌握在企图霸占世界的独裁者和种族主义者的手里,掌握在自以为是中央计划者手里,掌握在恐怖主义者和黑社会手里,那将会出现千奇百怪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奴隶”,在执行他们主人的任务。只要想象一下现在世界上有多少“蠢人”和“坏人”,这个生物学广岛的前景就不难想象。二次世界大战和广岛上空的原子弹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类的政治道德特别是政府的政治伦理赶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大大推向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当今的道德水平以及各国政府的政治伦理的进步真的能赶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吗?这不能不是一个值得21世纪的人们深思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unesco: 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the human genome and human right(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1997.9)

hugo ethics committee, statement on dna sampling: control and access (february, 1998).

hugo ethics committee, statement on cloning (march, 1999).

hugo ethics committee, statement on benefit sharing (april, 2000).

hugo, statement on patenting of dna sequences (april, 2000).

hugo, statement on patenting issues related to early release of raw sequence data (april, 2000).

the white house, text of remarks on the completing of the first survey of the entire human genome project (june 26, 2000).

noelle lenoir. bioethics: human right first. in unesco sources no. 94. october.1997.

杨焕明等:《生命大解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j. 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寻》,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张华夏:《现代科学与伦理世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邱仁宗:《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伦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第1期。

--------------------------------------------------------------------------------

[1] 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2] 《中国科学报》,1997年4月2日。

[3] 杨焕明等著《生命大解密: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4] 同上,115页。

[5] 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145页。《newton科学世界》2000年8月36页。

[6] 同上,《高科技高思维》,145—146页。

[7] 《解码生命》,第15章《专利的功效》,第376页。

[8] 彼得罗·利奥《我们是人,不是由dna组装的机器人》,《newton科学世界》,2000年第8期,36页。

[9] 邱仁宗,《人类基因组研究和伦理学》,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年1期,76页。

[10] 《南方周末》2000年5月18日。

[11] dale neef主编《知识经济》,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70页。

[12] a·托夫勒:《未来的震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0页。

[13] s. p. robbin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eventh edi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96. p.175.

[14] j. 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新华出版社2000版,第129页。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6

    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自19世纪的后25年以来,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一是国家干预活动增加了,这种干预活动是要保障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二是科学研究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密切,这使得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而“国家‘通过’干预对经济发展过程所作的持续性调整,是从抵御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的、危害制度的功能失调中产生的。”国家与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涉,也正是从体现政治主体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中产生的。

    1、现代科研活动需要国家与政府发挥作用,才能有效地协调,增强效率

    科学建制化形成之初而在国家政治干预之前,科技活动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组织协调,效率低下。当时,不仅各个研究实验室的效率不高和组织不完善,更严重的是不同的科学研究机构之间和各地科研工作者个人之间普遍缺乏协调。事实上,科技活动的全面组织工作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一直处于相当低的原始水平,远不能适应当时科技活动巨大发展的需要。科技活动处于混乱状态。当时唯一担当组织作用的是17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科学学会,但它只是业余科学家自愿结合的协会,每个会员对自己的活动享有完全自由,只是为了相互启发及学术交流才聚合在一起。这种“由富裕悠闲的绅士们自愿组成协会的办法不再能满足现代科学组织的需要了。一切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很少大学、政府或企业的雇员”。作为人类社会公共利益代表者及管理者的国家与政府必须介入和组织,才能结束科技活动的混乱局面,整体上协调全社会的科技工作,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益。

    2、大科学时代,只有政府有计划地干预,才能有效促进科学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首先,大科学需要巨额科研经费,只有政治主体才能有效地调配。现代科技活动规模巨大,如回旋加速器的研制、航天工程、海洋开发、极地考察、消除爱滋病等活动,即使有利可图,一般个人或企业都难以承担,只有借助政府的投入和支持。而且,各国为了追求科技投入的最大效益,都在不断加强对科学研究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甚至把基础研究都纳入国家目标。科研经费的配置再不可能仅靠“看不见的手”,只有政府才能有效组织调节。

    第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发展也靠政府介入和推动。市场体制是促进科技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模式,但市场主导的科技活动也存在固有缺陷,需要政府恰当地介入。市场导向讲究内部成本利益分析,追求利润最大化。但现代生活日益增多的公共物品及相关科技活动排斥这种局部个体的利益规律。某些道路、通讯等公共设施,甚至军事设备以及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但都不可能完全由市场途径完成。许多重点社会工程及尖端武器的研究等都不是计较成本利润效益的。同时,市场运行本身需要政府的干预控制及国家法律的保护和规范。如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有关保证科技投入、科技合同执行、专利和知识产权、反不正当竞争和技术监督等政令法规。

    第三,国家与政府对科技的干预还具有国家政治的意义。按西方学者n.j.维格的说法,这些意义大体有四个方面:(1)为了国家军事防卫;(2)为了国家政治权力和国家尊严;(3)为了国际经济竞争;(4)为了促进国民的健康和安全,保护自然环境。

   第四,当代重大科技成就既是政府力量推动的结果,也反映出政治干预的必要。“两弹一星”“信息高速公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当代科技的巨大工程及其成就,主要是靠政府直接推动的结果。尽管面对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西方再度兴起力图消除政府干预的分权运动和新自由主义思潮,但仍有很多西方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

    3、科技发展孕育的巨大问题和负面作用,迫切要求政府干涉、控制和规范

    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同时,出现强烈的“异化”现象,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危机、灭绝性战争的威胁等,在很大程度上被归结为科技的负面作用,以至“科学对于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就像贫困和少年犯罪一样,人们想要‘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就提出了以一种新的方式对科学进行社会控制的问题”。而控制这类问题的有效力量只能是国家与政府等政治主体。

    现代技术产生正反两面的外部效应,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发生巨大危害。社会需要作出判定:哪些技术需要控制,在多大程度上控制它们,怎样控制它们。而n.j.维格和m.e.克莱福特认为:“可接受的社会风险或‘多少安全才能够安全?’的界定,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问题”。新基因科技革命也必须在它所提出的道德、社会和政治问题的限制下适当发展。某种程度上核武器是有可能得到控制的,而生物技术不可能受到控制。“人们不能控制dna的流动,它到处都是。由于技术不能完全禁止,因此重要的是讨论并决定各种技术中哪些允许盛行,哪些应该通过政府法令或社会及政治压力加以限制”。

    此外,对于日益严重的科研越轨行为,仅靠科技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控制机制已难以奏效。必然需要非正式以至正式的外部社会控制,即政府机构的有效介入。比如,美国公共卫生局成立了研究廉政办公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组建了一个科学侦探室;美国国会还专门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研究廉政委员会”,成为防范科研中越轨行为的联邦机构。

   

 二、政府对科技活动的计划干涉     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涉是通过一系列科技政策和法规体现的。实施科技政策的主要方式是对科技活动进行规划或计划。这里的“规划”或“计划”具有相近的意义,是指导、组织和规范科技活动的具体方案。它比通常讲的意义更广。按照巴伯的说法,进行科技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对科技活动进行控制,使科学的有利影响最大化,使其可能造成的损害最小。科学能被“规划”或“计划”吗?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贝尔纳和巴伯分别在20世纪30年代末的《科学的社会功能》和50年代初的《科学与社会秩序》中,都专门对此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加以讨论。

 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深入分析了科研活动中应有的规划关系,明确指出,不仅可以而且应当制订科学规划,从而确立发展科学的战略。乍看起来,科学发展的战略问题似乎是无法解决的,科学就是发现未知,在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贝尔纳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绝对;实际上,除非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工作加以规划,科学工作就无法进展;虽然我们的确不知道自己可能发现些什么,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到哪里去找寻;某些短期规划一直是科学研究所固有的,长期规划则含蓄地体现在科研人员的培训中。贝尔纳进一步指出,科学规划第一个要求是灵活性,要分析科学发展中的受阻地点,适时有所侧重地全线推进,扩大科学战线。他还对科学理论的更新修正以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平衡等问题提出了较具体的规划方法。

    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着重分析了美国政府科学中的“规划”情况。二战后的几年里,美国政府里集中了大约3万名来自物理学、生物学、农业科学、工程科学的专家,其研究涉及面广泛,总统理事会的报告说,“联邦政府规划从根本上说允许探索每一门科学学科和子学科”。但巴伯推测,当时政府研究的最大部分是应用研究,也有部分基础研究。其中,农业科学、医学、军事科学的研究是美国政府科学中规划发展的重点,而这些规划或计划对于美国的科学成就和财富增长带来了巨大价值。

    巴伯还对科学规划或计划的涵义和内容作了相当明确的阐述。

    第一,当科学的“计划”指通常意义时,即完全由自己确定特定的目标并且尽最大可能设计方法以实现目标,这种科学计划就不存在多少冲突,就会非常成功。它的实施基于科学之特殊本性;但是科学中的“计划”有时想使或认为只有“应用科学”才是合法的,“纯科学”将遭到背弃。

    第二,当“计划”包括科学目标问题时,就有可能有更多的冲突。“纯科学”和“应用科学”都有各自的目标,两者都必要,都具有社会合法性;但是科学中的“计划”有时想使或认为只有“应用科学”才是合法的,“纯科学”将遭到背弃。

    第三,当科学“计划”目标存在冲突时,社会就须以某种切合实际的方式,使稀缺的科学社会资源在两个目标之间按比例配置。然而计划者对这个比例就不是轻易“可以觉察到的”,要做出“纯科学”与“应用科学”各是多少的选择时易发生冲突。由于可替代社会目标的竞争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科学应该寻求使其自身目的的相对实现最大化,获取自己应有的资源配置。

    第四,“计划的另一种含义是指预言科学发现之进程的能力。尽管波拉尼等人反对靠计划预测科学来分配资源,而贝尔纳认为某种程度的短期计划在科学研究中一直是内在固有的。就连原苏联科学院主席瓦维洛夫也说:“对‘不可预料的’科学成果和发现进行预见是不可能的,但是所有真正的科学必须包括很大比例的有根据的预期和先见之明。”他举例说,对于原子核结构的知识,允许很大程度的自信去部署很多年的工作。

    第五,“计划”最后的一个含义表示适宜的科学社会组织。科学中有各种不同的社会组织,有些在形式上是高度正式和科层化的,有些则突出表现为非正式。

  我们应当赞成政府对科技活动的计划干涉,应在上述范畴内展开。事实上,现代国家与政府对科技活动的计划干预都有一定的弹性;既有直接的投资、法规等介入,也有间接的调节导向。

    当前,世界各国科技规划呈现日益强化的态势,近年来各种科技规划或计划纷呈,而且新出现的重大科技规划呈现出政府干预的新特点:

    一是各国纷纷出台新的科技规划或计划,突出国家目标,提高产业的国家竞争力。科技战略规划是国家意志在科技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对科技进行干涉的最具效率的方式。考察一下近年来国际上出台的科技战略规划就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涉及与国家整体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科技领域,或涉及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如经济主导产业、国家安全、健康与环境保护、基础性或战略性研究等,都与科技的国家目标直接相关。

    二是围绕国家目标确定优先发展领域。综观国际上重大科技战略规划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类健康、能源、新材料、空间、环境保护、教育培训以及其他一些创新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是国际科技战略规划研究的“热点”和提高综合国力及科技竞争力的重大优先领域。

    三是强调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形成整体优势。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各国政治主体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摆脱经济危机,恢复经济活力,就必须从发展科技入手,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国家创新体系,于是以创新为主旨的科技政策或计划纷纷出台。

   

 三、政府干涉科技活动的限度     政府对科技干涉的范围与科技自由活动空间的关系,被一些人比喻为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子女的成长需要父母的资助和引导,甚至监督,但子女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父母不能过度干涉子女的言行,以免造成对子女的伤害。类似地,国家和政府为科技活动提供资金和良好环境,并进行一定的计划组织,但如果越过了积极干预的应有空间,必然给科技活动带来危害。因此,政府干预科技应当是有限干预。这就是说,政府介入科技活动,应当是立足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全局需要,根据财政能力和科技主体的能力,有选择、有侧重、有限度地进行;并且,对这部分活动的组织管理,也不能采取单一的高度集权的直接管理模式,应根据效益原则和具体领域的固有特点而灵活多样。同时,政府对科技的干预以确保科技内在的自主性为限制和前提,维护各类科技主体的活力。这就是说,一方面,在科研探索领域,即使是国家经费支持的项目除了不要的审计监督、机制创立等外部干预外,在科学内部问题上必须保持充分的自觉自治;另一方面,对无需国家经费支持或市场竞争更有效率的科技活动,政府干预更应仅限于从宏观上创立动力和约束机制,整体上以市场调节。

    科技计划本身固有的局限,必然指向政府干涉之外应有的科技活动空间。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科技发展计划的制定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学习过程。计划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计划本身不能消除科学研究所固有的不确定性。由于经济成本压力,科技计划常指向可预计或看得见的发展,存在着牺牲将来、换取眼前收益的危险;过分强调实用,可能会限制在某一特定的路线而放弃其他有前景的发展方向。这些表明,在对科技活动的政府干涉之外,适当保留应有的空间。

  由于科技发展是一个永远脱离不了社会氛围的过程。在科技的计划干涉之外,应有社会上众多小的发现和发明。占压倒多数的科学创新,都是极富想象力的结合,在新颖性方面也只有很小的进展。巴伯指出:“小的科学发现基本上以与大的科学发现同样的方式产生,在某种意义上,小的科学发现并不更次要,因为他们是一类科学元素,必要被归并到大发现之中去,大创新和小创新必然紧密联系在一起。”

    巴伯非常强调社会中自由产生的小发现和发明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一个发明的新颖程度通常显得比实际的要大,因为它包含来自文化遗产的构成前提条件。对于非专家等外行来说,发明只是成熟的创造物,所有缓慢的发展与进化过程都被目前的有用性与成功所掩盖。然而,发明与发现的本质就在于先前已有的科学元素的积累,这种积累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新颖性发现,但如果考虑过去的遗产,这种新颖性或许就是相当小的。

    科技的自主性是政府干涉之外科技活动空间存在的又一依据。科学知识及其方法体系在任何时刻都是相对结构化的。这一结构并不是完全自动的演变,它还受政治等社会其他部分的影响。科技知识体系有其相对自主性,自主性与社会影响同时作用,产生了多种发现。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7

薪酬管理意义

薪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对于雇员和雇主都一样公平的薪酬体系。好的薪酬管理的结果是员工被吸引到组织并有动机为组织进行良好的工作。薪酬应该是适当的、公平的、平衡的、节约成本的、安全的、提供动机的、能被员工接受的。薪酬会受劳动力市场、经济、政府和工作这样的外部因素所影响,也受劳动预算、薪酬决策的制定者、员工满意度、员工生产力这样的内部因素所影响。

传统的薪级结构构件方法是运用岗位评估,在两个工作岗位的价值之间进行系统的比较,具体办法有工作评估;薪级级别、等级变换、分级;压缩层级和宽带;个性化薪酬决策。其中,工作评估法中包括了排序法、分类法或等级法、计点法、因素比较法。在薪酬级别、等级变换、分级法中,在工作评估完成后。薪酬结构已经由建立薪酬曲线图、薪酬级别、薪酬范围和岗位分类等步骤完成。每隔50点,划分出一个新的薪酬等级。一个薪酬级别是由大量难度和职责相似的工作组成的。如果一个组织采用工作评估中的因素比较法或点分法,那将依靠薪酬级别图或点分转换表来完成。为了提高效率降低以工作为基础的薪酬结构的复杂程度,一些组织使用了压缩层级和宽带的策略。一个组织如何决定两个人做同一份工作如计算机程序员,所有计算机程序员都该付同样的薪水吗?如果不是,在薪酬上的差异应该是基于什么判断呢?这个就叫个性化薪酬决定。

报酬主要是指作为个人劳动而得到的各种类型的酬劳。报酬分为内在报酬与外在报酬两大部分。

内在报酬主要是指员工对于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能参与企业的各类决策。2、有趣的工作。3、能自由分配工作时间及方式。4、活动的多元化。5、有较多的责任和职权。6、有良好的个人成长机会。

薪酬主要分为直接工资和间接工资,直接工资主要有工资,分为基本工资、激励工资、成就工资、直接工资中还包括奖金、股权、津贴与补贴、间接工资即为福利,包括公共福利、个人福利、组织内部公共福利和生活福利。

激励薪酬又可被称为可变薪酬,可变薪酬被定义为:强调共同关注组织的成功,对非传统的群体(比如非高层管理人员和非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激励机会,并且在基本薪酬增加计划之外执行的薪酬计划。想要成功试行可变薪酬制,组织必须确定他们的计划建立在清楚的目标、毫不含糊的测量以及与员工努力之间显著的联系上。关键的设计要素包括:得到管理层的支持、被员工接受、支持性的组织文化、时间选择等。而灵活性是关键,并能通过采取一个全部薪酬方案将这种灵活性整合进可变薪酬。全部薪酬包3个元素:根据组织支付工资和吸引高质量人才的能力,基础工资与竞争密切地匹配;可变薪酬是全部薪酬方案的中心,包括收益共享、成功分享、一次性收益分享、个人可变工资等。间接薪酬增加了成本有效益性收益,这种收益与支持组织目标和分担成本是一致的。可变薪酬有助于管理劳动成本。尽管如此,它并不保证员工得到公平的对待。财务上的不安全融进了这项计划中。经济低迷、新的竞争和其他一些超出员工控制的力量可能导致较低的利润和较低的奖金,甚至根本没有奖金。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8

关键词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方法;生产应用

中图分类号 S7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81-01

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立地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就是把立地条件相近,具有相同生产力而不相连的地段组合起来划为一类,按类型选用造林树种,设计相应的营林措施。

1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

1.1 利用主导环境因子分类

根据环境因子,特别是主导环境因子的异同性,进行分级和组合来划分立地类型,有的辅以立地指数。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无林、少林地区,以及因森林破坏严重实在难以利用现有森林进行立地类型划分的地区。其特点是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广为应用。但这种方法包含的因子较少,分类比较粗放[1]。

1.2 利用生活因子分类

根据生活因子划分立地类型。具体做法如下:①以纵坐标代表土壤湿度,横坐标代表土壤养分;②土壤湿度从极干旱至湿润分为若干水分级,并以数字表示各自干湿程度,同时借助于植物组成和覆盖指示水分状况;③土壤养分按土类、土层厚度分为若干养分级,也以字母表示其养分高低;④最后制成二维表格形式。

1.3 利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

用某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林地的立地条件,具体做法可以参考立地质量的评价。这种方法有如下特点:一是应用于大面积人工林地区评估立地质量,易做到适地适树;二是能够预测未来人工林的生长和产量;三是编制立地指数类型表外业工作量大;四是某一树种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仅适用于该调查地区该树种,不同的树种要制作不同的立地指数类型表;五是立地指数只能说明立地的生长效果,不能说明原因。例如京西山区低山带25年的油松人工林,上层高5 m左右的既有阳坡厚土层类型,也有阴坡中土层类型,而这2个类型显然是不相同的,前者可用栓皮栎替代油松造林,或与之混交,后者则不能这样做。

立地指数法对立地因子进行定量评估、准确划分立地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要用立地指数完全代替立地类型,则有一定困难[2]。

2 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

立地类型是组织林地生产、调查设计、制订造林技术措施及提高林地生产力的基础。在森林调查、造林和营地生产实践中具有广泛的作用。

2.1 在造林和造林规划中的应用

在造林工作中,立地类型是制订科学造林技术措施的基础。如林种和造林树种选择、林分结构、造林施工及幼林抚育管理等技术都需要依据立地类型进行设计,不同的立地类型采用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在规划林种时,进行一个地区(县、林业局、林场)林种的科学配置和布局,除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外,立地类型是主要依据之一。根据区域立地条件的异同进行林种布局,能充分发挥林地生产力或林种的功能,如按立地类型区别地块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一般用材林、经济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在造林规划设计中,立地类型是划分造林类型的主要依据,是造林设计的基础工作,应用立地类型进行造林设计,在施工中容易掌握。因此,要对每个立地类型设计若干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方案,为造林施工单位提供最优技术选择。在造林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要制定出立地条件类型表,以供造林典型设计或森林经营类型设计之用[3]。

2.2 在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中的应用

立地类型是林木生长周期内制定各种抚育、主伐更新技术措施的主要依据。在森林抚育方面,立地类型是确定抚育间伐的时间(林龄)、方式、强度和间隔期的主要依据。如立地条件好的林分,林木自然分化早,宜采用早间伐、强度小、间隔期短的抚育间伐措施。在次生林改造中,也要考虑立地条件,如立地条件差的林地,尽量采用保护措施,减少人为干扰。在森林主伐更新时,更新措施的制定、采伐和集材方式的选择、划分林场等级等都要依据立地条件类型。如皆伐后引起迹地小气候、土壤、植被条件化,对森林更新不利的小班;沼泽、水湿地、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及坡度较大、水土容易流失的小班;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作用的小班,均避免选用皆伐。与草原镶嵌的林缘,高山森林带上限的森林应禁止采伐[4]。

2.3 在森林资源调查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野外专业调查,划分立地条件类型,编制成立地类型表。在森林调查工作中应用立地类型表,对照调查小班的环境条件,确定小班立地类型,然后按各立地类型小班统计面积,提出调查区各立地类型的比重,进而评价立地质量,作为制定造林规划设计、森林抚育和主伐更新规划等的依据,并编绘立地类型分布图。此外,小班经营法即把小班调查设计和林业生产措施落实到地块的一种集约经营方法,立地类型是其理论基础,它揭示林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为划分经营范围、确定小班经营措施和组织经营类型的依据。按立地类型组织经营类型的方法,是在同一林区内,把地域上不相连接,但立地条件、林况和经营目的相同,表现为同一立地类型的林分,制定统一的经营方针、相同的经营措施和计算技术,组成一个整体,按立地类型单独组织经营类型。

3 参考文献

[1] 马麟英.东兰县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及退耕还林树种设计[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8):1862-1866.

[2] 张复礼.宿松县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和评价[J].安徽林业科技,2004(2):10-11.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9

【单选题】 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 C

C. 结构设计、人员配备、规划与变动、授权

2

【单选题】 领导工作是一种行为活动,领导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 C

C. 精打细算、善于激励、善于用人

3

【单选题】 人员管理职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B

B. 树人、评人、育人、留人

4

【单选题】 控制就是以计划为标准,由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行为和活动实施管理的过程其内容包含() A

A.

协调、监督、分析反馈、调整 B. 检查、协调、分析反馈、调整

C. 检查、监督、协调、调整 D. 检查、监督、分析反馈、调整

5

【单选题】 实施护理管理常用的方法有() D

D. 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数量分析方法

6

【单选题】 管理的职能包括() B

B. 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

7

【单选题】 管理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的内容有() B

B. 人、财、物、信息、时间

8

【单选题】 体现科学管理的基本特征是() D

D. 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人性化

9

【单选题】 护理管理者的任务是() A

A.

促进护理科研、建立评估体系、实施成本核算、探寻管理规律

10

【单选题】 行政管理学者明兹伯格(Mintzberg)把护士长的工作特性归纳为三大类型,

即“三元”角色模式。他认为护士长主要承担〔) C

C. 人际关系、咨询、决策

11

【单选题】 田力是某医院护理部主任,你认为下面哪一项与她的领导职能无关?() B

与医疗器械商谈判以期达成一项护理用品购货协议

12

【单选题】 护理管理人员与一般护士的根本区别在于() D

D. 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科室目标

13

【多选题】 管理的职能与管理者的职能是统一的,包括() ABCDE

A. 计划 B. 组织 C. 领导 D. 人事 E. 控制

14

【多选题】 管理对象是指管理过程中管理者所作用的对象,除了人以外还包括() ABCDE

A. 财力资源 B. 物力资源 C. 信息资源 D. 时间资源 E. 空间资源

15

【多选题】 行政管理方法有以下特点() ABD

A.

时效性强,见效快 B. 只能在行政权力所能够管辖的范围内起作用

D. 以服从为原则,不能讨价还价

16

【多选题】 经济方法是以人们的物质利益的需要为基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

运用各种物质利益手段来执行管理职能,经济方法的特点是() ABC

A. 利益性 B. 交换性 C. 关联性

17

【多选题】 数量分析方法是建立在现代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基础上的决策方法。

具有的特点包括() CDE

C. 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D.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E. 可以提高管理的科学性

18

【多选题】 有效的目标应满足以下条件() ABDE

A. 是具体的 B. 是可实现的  D. 是可衡量的 E. 已形成文本

19

【多选题】 明确宗旨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对员工的意义是() ABC

A.

能够明确自己的岗位责任 B. 对行动计划有准备,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

B.

有利于激发自我实现意识,为职业发展做规划

20

【多选题】 明确宗旨目标,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对管理者的意义是() ACDE

A.

可以确保心中有数,能够及时地制定工作计划

B.

放手让下级做事,可以培养人才,调动人的积极性

C.

能够准确地考核员工的绩效,客观分析员工绩效与效果之间的差距

E. 能够及时对下级给予指导和提出改进意见,确定新的奋斗目标

21

【多选题】 护理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 BCDE

B.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C. 加强监控和护理质量管理

D. 做好协调工作 E. 做好基层护理管理人才的培养

22

【多选题】 护理管理者应具备的的基本素质包括 ABCDE

A. 身体素质 B. 思想素质 C. 知识素质 D. 能力素质 E. 心理素质

23

【单选题】 如果没有计划,医院和护理管理活动就会陷人盲目状态 A

A. 正确

24

【单选题】 领导就是管理者带领全体成员执行组织计划的过程 B

B. 错误

25

【单选题】 控制就是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行为,活动的检查、监督、调整等管理活动 B

B. 错误

26

【单选题】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实现计划的手段 A

A. 正确

27

【单选题】 行政管理方法只能在行政权力所管辖的范围内起作用 A

A. 正确

28

【单选题】 程序化管理有助于管理控制,但不能防止权力滥用 B

B. 错误

29

【单选题】 管理的数量化是指在管理中普遍运用量化指标,并以此对员工工作进行考核和

奖惩的管理方法 A

A. 正确

30

【单选题】 有了科学的护理管理就能为患者提供髙水平的护理服务 B

B. 错误

31

【单选题】 护理管理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 B

B. 错误

32

【单选题】 护理部是医院管理中的职能部门,在护理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组织和执行医院

护理管理工作 B

B. 错误

33

【单选题】 下列哪项属于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 C

C. 管理过程要遵循14项管理原则

34

【单选题】 下列哪项反映了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 C

C. 管理活动要把握全局、总体规划

35

【单选题】 护理部根据护理专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模式,遵循的管理原理是() C

C. 动态原理

36

【单选题】 下列哪项描述是管理的动态原理的内容() A

管理过程要适应各种变化

37

【单选题】 韦伯(M.Weber)的行政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D

D. 组织活动必须按照理性原则进行

38

【单选题】 与现代管理人本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 D

D. 能级原则

39

【单选题】 首次强调管理中人的因素的理论是() A

A. 人际关系学说

40

【单选题】 根据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处于企业经营核心地位的活动是() C

C. 管理活动

41

【单选题】 首次提出“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观点的是() C

C.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42

【单选题】 机构的整体功效大于各组成部分功效的叠加反映了系统特性的() A

A. 整体性

43

【单选题】 医院机构要分成有上下等级关系的部门层级,反映了系统特性的() C

C. 层次性

44

【单选题】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重点研究的内容是() A

生产中工人的劳动效率

45

【单选题】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论着重研究() B

B. 生产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46

【单选题】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着重研究() C

C. 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

47

【单选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着重研究 D

D. 生产过程中的工人的劳动士气

48

【单选题】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着重研究() C

C. 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

49

【单选题】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强调激励的中心问题是() C

C. 满足人的需要

50

【单选题】 下列哪项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 D

D. 组织管理制度

51

【单选题】 下列哪项属于双因素理论中激励因素() D

D. 工作成绩得到认可

52

【单选题】 奖励护士的优质服务行为使其更加提高服务质量依据的理论是() B

B. 双因素理论

53

【多选题】 科学管理阶段的代表理论有() ABE

科学管理理论 B. 管理过程理论 E. 行政组织理论

54

【多选题】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代表理论有() ABCDE

A.

人际关系学说 B. 人类需要层次理论 C. 人性管理理论

D. 群体行为了理论 E. 领导行为理论

55

【多选题】 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 ABCD

A. 系统原理 B. 人本原理 C. 动态原理 D. 效益原理

56

【多选题】 与系统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 ABC

A. 整分合原则 B. 能级原则 C. 反馈原则

57

【多选题】 与人本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 CD

C. 行为激励原则 D. 参与管理原则

58

【多选题】 与动态原理相对应的原则是() AD

A. 弹性原则 D. 随机制宜原则

59

【多选题】 现代管理整分合原则的含义是() ABC

A. 整体规划 B. 明确分工 C. 有效综合

60

【多选题】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BCD

A.

制定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以完成任务 B. 使用刺激性差别计件工资制度增加产量

B.

精心选择工人及对工人进行专门培训 D. 培养工人和管理者的合作以协调集体活动

61

【多选题】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BC

A.

企业的经营有六种基本活动 B. 管理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成功的管理应遵循14项原则

62

【多选题】 梅奥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 ABCD

A.

人是社会人,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B. 生产效率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

B.

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D. 有效领导应提高员工的满足感

63

【单选题】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A

A. 正确

64

【单选题】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着重研究行政组织理论 B

B. 错误

65

【单选题】 根据双因素理论,调动人积极性应以强化保健因素为主 B

B. 错误

66

【单选题】 根据双因素理论,改善劳动条件可以使人受到激励 B

B. 错误

67

【单选题】 Y理论认为人性是善良的 A

A. 正确

68

【单选题】 组织唯一的目标是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B

B. 错误

69

【单选题】 管理是一种理性组织行为,不涉及伦理道德的内容 B

B. 错误

70

【单选题】 人际关系学派研究的重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A

A. 正确

71

【单选题】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是经济人 B

B. 错误

72

【单选题】 自从人类有了集体活动,就有了管理的科学 B

B. 错误

73

【单选题】 为了有效利用时间,管理者应做哪些事情() A

A. A类工作

74

【单选题】 在宗旨、任务的指导下,组织活动要达到的最终可测量的成果是() C

C. 目标

75

【单选题】 组织为达到目的而制定的一种限定活动范围的计划称为 D

D. 政策

76

【单选题】 用数字表示预期效果的一种数字化计划称为() B

B. 预算

77

【单选题】 根据具体情况是否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所做出的规定是() D

D. 策略

78

【单选题】 计划的特征不包括() D

D. 效率性

79

【单选题】 管理者在做计划时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A

A. 5周1小时

80

【单选题】 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是() C

C. 计划

81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是目标的作用() A

A. 主体作用

82

【单选题】 目标管理的创始者是() C

C. 彼德·德路克

83

【单选题】 从生理学角度讲,人们最佳的工作年龄是() D

D. 25~50岁

84

【单选题】 管理者的最佳工作年龄是() D

D. 35~55岁

85

【单选题】 目标管理的第一个阶段是() C

C. 制定目标体系

86

【单选题】 按照ABC时间管理法,A类工作应占工作时数的()%。 D

D. 60%~80%

87

【单选题】 评估资源可归纳为SWOT,其中“O”是指() C

C. 组织外部机遇

88

【单选题】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意义是() D

D. 提高工作效率

89

【单选题】 管理者对A类工作的管理要点是() D

D. 亲自去做

90

【单选题】 中期计划的年限是() D

D. 3~5年

91

【单选题】 择优是计划工作的()问题 B

B. 核心

92

【单选题】 组织长期计划一般由()制定 C

C. 高层管理者

93

【多选题】 广义上的计划是指() ABC

A. 制定计划 B. 实施计划 C. 检查计划

94

【多选题】 计划在护理管理中的意义是() ABCE

A.

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 B. 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 C. 有利于合理使用资源

E.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95

【多选题】 计划的形式包括() ABCDE

A. 宗旨 B. 目的 C. 任务 D. 目标 E. 预算

96

【多选题】 在计划的步骤、评估资源中内部条件包括() ABC

A. 人力 B. 物质 C. 经费

97

【多选题】 在计划步骤中选定方案的条件是() BCD

B. 高产出低投入 C. 有可行性 D. 满意度高

98

【多选题】 确定目标应满足的条件是() ABCDE

A.

陈述方式正确 B. 强调时间概念 C. 明确约束条件 D. 目标适宜

E. 目标可以测量或评价

99

【多选题】 目标管理的特点包括() ABCDE

A. 参与管理 B. 自我管理 C. 自我评价 D. 整体性管理 E. 目标特定性

100

【多选题】 目标管理的局限性包括() ABCD

A.

目标制定有困难 B. 限制管理者能力发挥 C. 费时、费力 D. 缺乏灵活性

101

【多选题】 目标管理的优点包括() BC

B. 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C. 提高管理效率

102

【多选题】 时间的本质是() AB

A. 客观性 B. 方向性

103

【多选题】 C类工作的主要特征是() AB

A. 无关紧要 B. 不迫切

104

【多选题】 管理者对下列哪些事项可以说“不”() ABD

A.

不符合个人专业的事项 B. 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项

D. 费时间的事项

105

【多选题】 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是() ABCD

A. 目的性 B. 纲领性 C. 普遍性 D. 效率性

106

【多选题】 按照作用的时间分类,计划可分为() CD

C. 长期计划 D. 中期计划

107

【多选题】 按照规模分类,计划可分为() AB

A. 战略性计划 B. 战术性计划

108

【多选题】 按照计划的约束程度,计划可分为() AE

A. 指导性计划  E. 指令性计划

109

【多选题】 组织制定政策的作用包括() ABE

为成员指出行动方向 B. 保证成员活动协调一致 E. 树立和维护组织尊严

110

【多选题】 拟定被选方案时管理者应考虑() ABCDE

A.

方案与组织目标的相关程度 B. 可预测的投入与效益之比 C. 公众的接受程度

D. 下属的接受程度 E. 时间相关因素

111

【多选题】 目标的性质包括() ABC

A. 层次性 B. 网络性 C. 多样性

112

【多选题】 ABC时间管理法的核心是() ABCDE

A. 抓住主要问题 B. 解决主要矛盾 C. 保证重点工作 D. 兼顾全面 E. 提高工作效率

113

【单选题】 狭义上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和评价计划 B

B. 错误

114

【单选题】 广义上的计划是指制定计划的活动过程 B

B. 错误

115

【单选题】 战略性计划是指制定整个组织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计划 A

正确

116

【单选题】 组织制定的政策是指导性计划 B

B. 错误

117

【单选题】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完成任务的方向、目标、对完成任务的方法不做硬性规定 A

A. 正确

118

【单选题】 目标管理可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A

A. 正确

119

【单选题】 目标管理不利于控制 B

B. 错误

120

【单选题】 目标管理易滋长本位主义 A

A. 正确

121

【单选题】 管理者对待A类工作时的管理要点是授权 B

B. 错误

122

【单选题】 无关紧要的工作对于管理者来说属于C类工作 A

A. 正确

123

【单选题】 B类、C类工作的管理要点是现在就做 B

B. 错误

124

【单选题】 管理者一定要学会说“不”,并且解释为什么“不” B

B. 错误

125

【单选题】 管理者保持心理健康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A

A. 正确

126

【单选题】 当C类工作比较多时,管理者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处理该类工作 B

B. 错误

127

【单选题】 对于B类工作,管理者可以直接授权 A

A. 正确

128

【单选题】 既然时间客观存在,时间就可以储存 B

B. 错误

129

【单选题】 时间管理的重要意义是提高工作效率 A

A. 正确

130

【单选题】 由于存在费时费力,所以不宜使用目标管理方法 B

B. 错误

131

【单选题】 目标管理的主要优点是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A

A. 正确

132

【单选题】 目标管理强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管理 A

A. 正确

133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组织职能的内容() D

D. 进行业务控制与管理

134

【单选题】 关于正式组织特点的描述,下列哪项不对() A

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135

【单选题】 关于非正式组织,下列哪项不正确() C

C. 组织的领袖一定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136

【单选题】 正式组织的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总是呈一定的角度关系,非正式组织对

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最大的促进作用的是() A

当两维目标变量成0°

137

【单选题】 关于实体组织和虚拟组织,下列哪项描述不正确() C

数字化网络出现之后,才出现虚拟组织

138

【单选题】 关于机械式组织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D

D. 严格的层级关系

139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是普通教育的特征() C

C. 以问题为中心

140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是成人培训时培训者应该承担的角色() B

B. 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员

141

【单选题】 一个完整的培训程序包括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 D

D. 需求分析

142

【单选题】 下列哪项普通教育形式的学习效果最好() D

D. 做过

143

【单选题】 组织中的层次愈少愈好,命令路线越短越好。一般说来,从最高领导层到基层

以多少个层次(级)为宜() C

C. 2~4

144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是窄管理幅度的缺点() D

D. 严密的监控

145

【单选题】 下列哪项是宽管理幅度的优点() D

D. 迫使上级授权

146

【单选题】 宽幅度与以下哪项因素无关 D

D. 工作没有重复性,计划不明确

147

【单选题】 下列哪项是最简单的组织类型 A

A. 直线型

148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是直线组织结构的优点() D

D. 方便评价各部门贡献

149

【单选题】 下列哪项不属于卫生事业组织() B

B. 红十字会

150

【单选题】 关于医学会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C

C. 卫生专业人员的学术性团体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基本园林;设计程序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众多、能源短缺、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失衡,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渐将生态主义理念融入到行业的建设当中,特别是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目前,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工作是园林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焦点,一个好的园林生态景观,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而且还能够陶冶居民的艺术情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园林设计人员应加强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研究力度,使生态主义理念更高地融入到园林景观项目的建设当中,从而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 生态设计的概念

所谓生态设计,是指任何与生态环境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景观生态设计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层面是指以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景观设计,它注重的是景观空间格局和空间过程的相互关系。景观空间格局由斑块、基质、廊道、边界等元素构成。广义层面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知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景观生态设计,实质上是对景观的生态设计。

2 生态设计的特征

2.1 节约资源

生态设计认为,应该采取措施不用或者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4R原则便是在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守的重要原则。预案设计也是值得推广的设计方式,通过景观预案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有效地避免浪费。

2.2 加长寿命

现阶段的许多景观作品花费大量金钱建设但是却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生态设计有4个阶段:修理、精炼、重新设计、再思考。

2.3 地域文化特征

生态设计必须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每个地域都有其环境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许多景观作品全然不顾当地的文脉,一味追求“新、奇、异”;不顾当地的气候盲目引进外来的植物;不顾当地文脉盲目引入外来的文化。

2.4 尊重土地

园林景观是关于土地的科学和艺术。园林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事物,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2.5 尊重生命

生态设计认为人类应该与其他生物和睦相处,应该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使其他生命重新在城市中定居。

2.6 尊重过程

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着大量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将河流拆弯取直,再用水泥硬化,使河流的生态系统被破坏,生物消失,自然景观被破坏;城市中动物的食物链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渐少;任意引进所谓稀奇物种造成生物入侵等。

2.7 遵循生态学原理

各类生态学,包括植物生态学、水文生态学、环境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

3.1 景观生态设计的概念

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弗雷德里克斯坦纳提出,景观是人眼所见各部分的总和,是形成场所的时间和文化的叠加与融合,是自然与文化不断彼此雕琢的作品。它是多种元素的组合,包括田野、建筑、山体、森林、荒漠、水体及居住区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认为,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而将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应用于景观设计当中,就产生了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设计,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某一尺度的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它是把景观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考虑。

3.2 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关系

3.2.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麦克哈格认为,任一场地都必需被视为包含了该场地的较大一级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必需根据该生态系统整体面临的问题来处理该场地。

3.2.2 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人流与景观空间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景观生态学用斑块、廊道、基质和边界作为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这一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尺度的景观,如森林景观、农业景观、城市建成区景观、郊区景观、校园景观等。景观中的任意一点,如一片树林,一个亭子,一座小桥,一排行道树,一个池塘等,都将落在这个基本模式之内,或落在斑块内,或落在廊道内,或落在基质内。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的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继而改变和调整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3.2.3 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它们的内部均具有自身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在这个层面上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做一个居住区或一个公园的景观设计时,把这个居住区或公园视为一个景观生态系统,其内部设计有一个小湖泊,在其相邻区营造一座栽植各种植物的森林小山体。那么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是,既要使小湖泊和小森林符合各自的生态系统原则,又要使两者达到有机的联系。具体到设计的手法上,如在城市中,一个水体的四周用宽阔的硬质铺装围合封闭,称为湖边休闲游步道。这种全封闭硬质道路布局就会切断“湖泊生态系统”与其相邻的“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两者的能流就会中断,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生态原则。

3.2.4 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

这个层面的生态关系包含植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动物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竞争与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人也是景观生命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需要考虑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2.5人类与景观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实质上,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人类的活动和影响自始至终全方位的贯穿于整个景观系统。无论是在时间和物质空间上,还是在精神空间上,均对不同尺度的景观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实质上,上面所述的4个层面上的生态关系中,均包含着这一生态关系。

4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程序

4.1 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

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4.2 确立规划设计目标

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目标一经确立,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已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4.3 通过分析,确定区域尺度

包含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4.4 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4.5 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

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4.6 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4.7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进行景观设计。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中,生态主义设计理念园林景观工程项目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推动园林事业的重要动力。因此,设计人员应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并逐步完善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水平,以发挥出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