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雨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16:49:05

关于写雨的作文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1

今年是我第二次教学本篇课文。仔细分析文章标题,发现标题“听听那冷雨”很有特色,标题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听雨”,中心语“雨”的修饰语却是“冷”。冷,是人对温度的一种感受,是无法听到的,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已经被作者娴熟地诗化了――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书写自己内心的感受了。那么,由“听”到“冷”,本文的标题有两个层次,即听雨和写冷两个层次。带着这样的发现,我再仔细研读课文,比较文字,便很容易发现本文的叙事线索,即作者在台北的雨季,每天回家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的迷宫式的曲折长巷短巷时的“想入非非”。本文以台北的雨季开头,以台北的雨季结尾,中间部分是作者的联想,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再来研读文章的主体部分。根据标题的两个层次,来看看文章的结构安排。听雨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是从第五自然段开始写听雨的内容,一直写到第十一段。这部分内容写听雨,涉及听雨的不同的人,听雨的不同状态及感受,包括作者自己的听雨感受和由此联想到的历史上的听雨的诗文、雅事。再看全文,文章描写听雨的内容之前,还有四段文字,分别描写了因雨而生的联想,第一自然段是写雨北的街头,让他想到了大陆母亲;第二段写的是汉字中的“雨”的文化内涵;第三段写闻嗅冷雨的层层叠叠的感受;第四段写美国观雨不尽如人意的感受。分析前四段,我发现作者写的是嗅雨、闻雨,还有观雨。这四段内容与下文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形式上看,作者用一句话自然过渡――“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那么,内容上有什么样的联系?

这时,再回到课题,“冷”字又引发了我的思考。是啊,作者写“听听那冷雨”,即使听上去都有冷的感觉,那么,对于作者而言,闻、嗅、舔,无论怎样做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冷,其实就是作者通行于全文的感觉。因此,我将连缀课堂的线索定为读“冷”。这样的感觉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又因何而生?这也是读懂这篇文章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相关语句解决。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我上课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第一步,理清文章结构

本文的文字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之前必须要认真读课文,并且多读几遍,扫清文字障碍,才能顺利地理解文章,把握情感。我布置学生预习的题目是:找出文中描写听雨的语句。

通过预习,学生很顺利地找到了本文写雨的文字和段落,从而了解了本文的总体结构。预习到这一步,师生都已经进入了上课的状态。

第二步,解读“听雨”

在第五到第十一自然段,作者描写听雨,写到了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写到了蒋捷的听雨词,写到了王禹在黄冈竹楼听雨的典故,写到了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在美国、在台湾听雨,可谓是意随笔至。因此,在解读这部分文字的时候,我设计的问题是: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者听雨有哪些感受。这个问题属于筛选关键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学生很快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且搜索出凄凉、凄清、凄楚、凄迷,音乐感、韵律感,寒濑、惊悸等几个关键词。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作者的感受加以进一步的比较,就会发现,这感受相同之中有不同。浅层的不同点在于地域的不同,作者联想到在大陆听雨给人一种音乐的美感,身处大陆之外的其他地方听雨则感到有些低沉。结合文章内容的这个特点,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作者的听雨有地域的不同,既写了在大陆听雨的感受,又写了在台北听雨的感受。比较这两种感受有什么不同点。我预设学生的答案为“冷”,及作者身处大陆之外的时候听雨,情绪低沉,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冷”。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学生需要深入比较作者的复杂感受并加以高度概括才能够得出这个答案。五分钟后,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冷”。

这样,课堂又回到了作者的感受上来。我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从全文来看,除了听觉以外,作者调动了各项感官来描写自己的感受,那么“冷”应当如何理解?通过这个问题,我带领学生研究全篇文字,解析作者的感受,即台北听雨悲愁。

在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愁绪借助“雨”这一意象全方位地展示出来,作者也交代了这种愁绪产生的原因,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到,即身处台北,对大陆母亲的思念,对熏陶濡染他长大的大陆文化的思念。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2

一、课文分析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图: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图: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图: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图: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颜色:秋天的雨,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菠萝;苹果、橘子。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小动物们。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3

1?郾按一定顺序观察。学生如果无充分的观察,是难以打开写作思路的。在观察和描写雨景之前,可以向学生提下列问题:(1)雨下得怎么样?(2)颜色有什么变化?(3)都是什么样子的?(4)如何表达雨声?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展开想象。指导观察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的方法,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同时注意观察的顺序,或由近及远,或由远而近,或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或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观察有顺序写出来的雨景才会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例如有这样一段文字:“我透过玻璃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愈来愈多,汇成一条小溪。”这里先写雨景的整体:“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一片”,再从局部落笔描写雨落到屋顶上的样子和雨水顺着屋顶流下来的样子等等。其局部描写又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这样美妙的下雨场景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2?郾突出雨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对所写景物认真观察是前提,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是关键。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应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会学生抓住某一特定景物,在不同时间呈现出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变化,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感受和体会,突出景物的特点。如描写雨景,可布置学生各自观察同一场雨,观察后互相交流,共同分析、比较。看谁能说出别人没注意的地方。例如这段文字,“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在玻璃上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这就写出了下雨时先后的不同和屋檐滴水样子的变化。有声音,有形象,给人印象深刻。

3?郾展开想象,注重细节描写。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主题更深刻。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注重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总会向学生提几个有助于启发想象的问题:“这像什么呢?”“看到这些,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呢?”……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应该指导学生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把自己的喜怒误哀乐融注到作文中去,才有可能将读者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上面所举描写雨景的句子:“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蒙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上。”作者把雨幕想象成宽大的珠帘,把屋顶溅起的水花想象成薄烟,把雨水顺着屋檐流下来想象成断了线的珠子,把地上漫流的雨水想象成一条小溪。这一连串形象的比喻皆因作者能抓住细节,展开想象去描写。另外,描写雨景还可以把风、云、雷、电交织在一起写,如,“忽然刮起一阵东南风,天上布满乌云,雷声紧跟着闪电震得窗户都发抖,大雨像从天下倒下来似的”。寥寥数笔就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场景描写了出来。

4?郾增加阅读,积累语言。描写景物要善于绘形、绘色、绘声,让人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如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让学生熟悉并运用一些常用的词汇,如描写雨景中写雨声的“哗哗的”、“淅淅沥沥”、“唰唰的”、“沙沙的”等;写雨色的“白亮亮”、“灰蒙蒙”等;写雨形的“飘落”、“倾注”、“飞溅”等。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当然离不开阅读。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4

一、抓住关键词,及时练笔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个词语有时就是一个天地。教学时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丰富词语的内涵,让课堂随之鲜活起来。

在教学《水》一课时,我对“痛痛快快”一词是这样处理的:从“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村里人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引出“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有的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对后面这句话,进行品读感悟,创设情境说话,然后让学生把村里的孩子在雨中嬉闹玩耍的情境写出来,有一名学生写道:

“吧嗒、吧嗒……”妞妞最先发现了雨滴,她惊喜地叫起来:“下雨啦,小伙伴们快来呀!”黑虎、铁蛋、二丫、大宝……从四面八方全都跑到了村子的晒场上。雨点打在他们的脸颊上、手心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雨点串成了雨丝,他们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雨终于哗哗地下起来,在天地间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铁蛋张大了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大宝最调皮,率先脱下了衣服,在雨中尽情地洗澡。女孩子退到了一边,几个顽皮的男孩子不仅了衣服,还在雨中打起了水仗。二宝在雨中用力地踩水,那水花溅得老高。铁蛋力气最大,干脆把二宝摁倒在雨地上。他俩在雨中抱成一团,身上满是泥巴……那哈哈的笑声与哗哗的雨声合成了美妙的旋律,在村子的上空肆意地演奏!

从学生的写话中可以看出“痛痛快快”这个词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富有生命活力的元素。雨中的欢笑痛快反衬了村里水的珍贵,丰富了学生对缺水苦涩的理解。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这段写作练笔教学如一场及时雨,在沙沙的落笔声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后的精彩。

二、扣准中心句,发散练笔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的第十三自然段是围绕中心句“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来写的。教学时,我紧紧扣住这句话,让学生诵读体验园子里的花草鸟虫的自由和快乐,唤起学生与作者内心的共鸣,体会园子的精神含义。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重复的词语,巧无痕迹地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特色,于不知不觉中受到名著语言特色的浸染。中心句的反复朗读,升华了情感,激活了学生喷吐的欲望。在随之而至的发散练笔中,学生写道:“我是园子里的向日葵,我愿意脸朝哪儿就脸朝哪儿,愿意长成什么样就长成什么样。”“我是园子里的画眉鸟,我想飞多高就飞多高,就算飞到银河系去,也没人管我。”写话练习非刻意设计,而是水到渠成。教学时的浓墨重彩,让孩子与园子、课堂、文本融为一体,文中朴素、自然、直率且富有童趣的语言,直接而率性的表达形式,是学习这篇文章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

三、寻觅留白点,挖掘练笔

文章中的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留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5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写作练习不过是简单的写话小练笔。可学生这小小的练笔,却令人为之震撼,同时也让学生受益匪浅。笔者把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1.从仿写开始。在教学第一单元中《识字3》这课时问道:“你的画笔还能画什么?”学生纷纷开动脑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画春天,让学生画福娃,画蔬菜,画自己,画对联,画小动物。笔者急中生智,让学生用彩笔画一画,并仿照儿歌写一写自己的画。学生立刻安静下来,全心地投入去练写他们眼中的彩色世界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鼓励学生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引导学生写话练习。写作的内容是抽象的文字,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形象,再把它们变成文字记录下来。虽然有不少字他们并不会写,只能用拼音代替,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高涨的兴致。

在教学《雨点》这课后,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优势,展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关于雨点的图片以及声音,刺激他们的感官,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其中,把看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写到:“雨点落在瓦片上,在瓦片上滑滑梯”;“雨点落在玻璃上,在玻璃上敲大鼓”;“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唱歌”;“雨点落在秋千上,和秋千一起飞”。这不仅让他们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精神体验,同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说话、写话兴趣。

3.采取赏识教学,体验成功。强化激励机制,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例如,让写得好的同学在全班朗诵自己的文章,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把好的习作在班级大屏幕中展出,让全班共赏。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6

一读其画,与上述流行风果然大相径庭。阴澍雨的风格不是从潇洒简洁的徐渭、入手,也不是从以金石入画的吴昌硕、齐白石笔墨起家。这几家,基本是20世纪流行风格的基础。岂不闻白石老人“青藤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三家,就是徐渭、山人和吴昌硕。齐白石衰年变法,即由学山人改学吴昌硕。20世纪画水墨大写意花鸟的,难脱这三家O篱,齐白石的成功就是典型例子。今天水墨大写意之大同小异者,亦因于此。

澍雨非画路单一的画家。他本科就读于有中国画大本营之称的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又在学风开放的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师从张立辰教授研习写意花鸟画。加之又在中央美院明清画史专家薛永年教授指导下作美术史专攻之博士阶段学习,故澍雨当文武双全之难得人才。

纵观澍雨的画风,其路子较广。他原本学习过宋代院画诸家花卉蔬果山水,他可以画标准的院画系统的工笔花卉,勾勒渲染一丝不苟,纸本绢本亦应手随意。他还长于恽南田风格的没骨花卉,随笔点染,灵动鲜活。这种没骨花卉,其实带有院体绘画的鲜明特征,一枝一叶,一花一果,那可是造型严谨,设色整饬。澍雨还可画带北宗水墨苍劲意味的山水画,画风让人想到南宋诸家山水。当然,澍雨中国画创作的成就更多地体现在他的写意花鸟上。在写意画的学习与继承上,阴澍雨别出心裁,他避开了明清上述三家,主要从明初院体而工写兼之的林良入手,从源头上就与同行们的大写意画风拉开了很大距离。 燕山春早 纸本设色 245×125cm 2013

由于硕士及博士阶段阴澍雨都以明意花鸟历史作主攻方向,他的硕士论文以“简率纵意,观物之生”为题专论明中期写意大家陈淳,而他的博士论文,则以青藤白阳的写意为主线,探讨美术史上由写形至写意的发展过程。故澍雨知道作为大写意思潮兴起的明代,除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起自明中期的陈淳与徐渭之常规说法,他也知道,明初画院中的林良与吕纪其实早已开明代水墨大写意趋势之先河。此二人属宫廷画院画家,当然是行家性质的专业画家。两人既画工笔又画写意。林良的水墨大写意笔势强悍劲健,水墨苍劲,但毕竟是专业画家,画面尺幅大,造型复杂而严谨,结构亦复杂而宏大,是一种典型的院体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样式。可惜此种样式因其霸悍之风而被明中期吴门诸家如沈周、文徵明、唐寅水墨小写意文人墨戏小品类型所取代。此后,至陈淳,尤其是徐渭出,大刀阔斧,纵横恣肆,笔飞墨舞,就纯系文人画的戾家水墨写意了。后者讲笔墨,讲意趣,风格鲜明,但简笔小品多,技法难度减低,业余戾家性质突出,文人墨戏成分增加,也就使以此为基础的20世纪中国画画坛晚期(早中期因写实倾向和对文人画的批判而与后期还不同)文人水墨大写意呈现衰落之状。明白当代水墨写意花鸟背景,阴澍雨艺术选择的智慧就十分突出了。

既然当代水墨写意之弊大多源于文人戾家墨戏之业余性质,那么,阴澍雨选择从专业性极强的宫廷画家,同时又是明代水墨大写意之真正肇始者林良入手,岂非克服时弊的最佳突破口吗?但学林良又有些危险,林良的水墨大写意花鸟功力深厚,造型复杂,章法满实,专业性强,但用笔强悍粗放,结构时有凌乱之嫌,故失之放而难收,路子粗野而乏文气。借明清画坛领袖董其昌评其画,如无以书入画无士气之雅格,“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画师”者,专业画家也。林良此类作品风格,在明清文人画大张之时已无人敢学,20世纪以来更少有学习者。澍雨敢从林良起家,不仅体现出其胆识,更有其智慧。如果说,澍雨选择从林良起家,是为了取其专业画家造型之严谨、结构之充实,善在大画中作复杂经营,而又刻意避免文人墨戏小品的简率与套路,那么,如何避免林良式院体写意的粗糙与野霸,才是其写意创造之关键。

澍雨绘画总体风格上是追求淡雅明洁的效果。这从他的工笔花鸟和没骨花卉画上可以看到。而这种淡雅明洁的追求在他的水墨写意画上更有一种别致奇丽的突出效果。澍雨尽量避免林良般的大量使用浓墨焦墨,他尽量多地使用淡墨,在淡墨的基调中再作浓淡上的微调。因此,澍雨的写意基调是淡墨,是淡墨基调上丰富的笔墨的变化。墨色一淡,霸气减弱,文气上升。即使一些写着“试以林良法写之”的松鹰图,亦以淡墨为之,仅尾部与翅尖墨稍浓而已。为了全画这种雅逸恬淡风格,澍雨甚至在题款时,亦以淡墨为之。让人想到画南宋院体山水的周臣的学生唐寅。作为大文人的唐寅,也是把劲健有力水墨苍劲,以浓墨侧锋为主的南宋斧劈皴,一变而以淡墨为之,行笔舒缓,拖泥带水,温文尔雅的长斧劈皴而大增文气。比较有趣的是,澍雨的淡墨写意作品中,往往又以惜墨如金的谨慎态度,在一片淡墨之中,点缀一两处分量较重的浓墨,且与有控制的重墨题款相呼应,大有画龙点睛之妙用。一则以淡墨之变化,显温柔敦厚之总体意蕴;而一二重墨之穿插呼应,则又造险破险而醒目提神。

在写形用笔上,澍雨也未学狂放简率的徐渭和,而多在陈淳的写意风格上下功夫。陈淳写形与笔墨上都较收敛,用笔潇洒撇脱,墨法亦参差变化,但都有控制,严格随形为之,在大写意中偏小写类型,属吴门沈、文、唐之小写意花鸟朝徐渭、狂放的大写意花鸟的过渡。这样,澍雨的绘画专业性就非同一般。他既可画院体之工笔设色花卉,亦可写南宋山水水墨苍劲的风格;既有南田没骨花卉之雅致文秀,又有写意水墨之潇洒灵动;既可有小品册页之精巧雅致,又有巨障大幅之逼人气势。他的这种多面的专业能力给他的绘画也带去许多新的面貌。例如其画面,尤其是一些大画中,如澍雨《微雨野松香》(147×393cm)近4米之巨,“四王”类干笔渴墨之山水用笔亦杂入其花卉树木之中,别具风采。这种突出的自我意识,使其即使在学习齐白石的草虫之时,亦抛开了齐白石草虫那种精微至极(齐白石自己也并非喜欢这种精细而是买主所迫),而以渴笔写意待之,其淡墨写意之草虫与澍雨之写意花卉当然就有珠联璧合之感。还值得一提的是,澍雨训练有素的书法功底,一方面满足了他的写意花鸟运笔上多变的书法意味,同时以诗书题款直接入画,尤其一些长题入画,其潇洒文秀之书法,与灵动隽美之画面相生相映,一种久违的书卷气油然而生。书画皆佳的澍雨与优秀青年书家祝帅的书画合璧,更是这一辈年轻艺术才俊难得之风雅聚合!今天年轻画家大多已不再具备的这一本事,给澍雨作品更添厚重的传统文人画深沉古雅之文气。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7

关键词:《山雨》 叙事艺术 探源

王统照是活跃在“五四”现代文坛的重要作家,1933年9月发表长篇小说《山雨》,同年1月有矛盾的长篇《子夜》,因此1933年被人称为“子夜山雨年”,足见《山雨》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早期的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都聚焦于这部作品的思想成就与现实主义成就。但是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山雨》对新文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思想成就与现实主义成就两个方面,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山雨》叙事艺术的几个方面: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结构,叙事视角。探寻构成这部作品叙事艺术的根源,从中发现《山雨》乃至中国新文学发生期文学作品叙事艺术向现代化转变的轨迹。

一、叙事的民族民主主义意识形态性质

1933年的《山雨》通过描述一些列的故事和生活片段向我们展示了以陈家庄为代表的北方农村在北伐前后的衰败、崩溃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外来侵略、军阀、乡村豪绅的层层盘剥与欺压给农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写出了农民艰难曲折的生活及变化过程。“意在写出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这句话道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都是不言自明的。那么,这创作意图背后包含了作者怎样一种心理意识呢?“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从最初的酝酿到当天声势浩大的学生示威游行,王统照都是积极的参加者。”王统照早年经历并亲身参与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王统照先生不仅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前驱,而且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那么王统照身上必然体现着五四精神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反帝爱国热情,充盈着觉醒的时代精神。“以一个爱国青年学生的身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举世闻名的历史性运动的前列,初次体悟到群众爱国热情的高涨和学生集体斗争的威力,奠定了他一生中爱祖国、求民主的思想主旋律”。1931年王统照应好友宋介之邀赴东北,期间“曾眼见东北的城市、原野、森林、山河,都在敌人的铁蹄下践踏着,漠漠风沙,惴惴心情,交合成一支悲哀的曲子,归途中有无限的感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亲眼目睹祖国遭受异族侵略时的焦虑心情,反帝爱国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王统照以其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婚恋自由等都是他所关注的问题,而引起作者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根源正是民主思想。这一思想在王统照的编辑生涯都能得到体现,无论是《曙光》前期的体现的改良主义还是后期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篇章,都贯穿着除旧布新、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随着外来侵略的加剧,民族的逐步觉醒,民族主义(民族解放与独立)、民主主义逐渐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毋庸置疑,《山雨》的叙事内容,无论是农村的崩溃还是农民的自觉,都是对民族主义、民主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本质上体现着这种意识形态并受其制约。

1921年1月成立的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者现实主义的一派。虽然其组织结构比教松散,成员彼此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创作方法都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王统照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自然把现实主义作为自身创作的重要方式(虽然不是唯一方法),这种创作倾向在三十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他的长篇代表作《山雨》之所以受到很高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与其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密切相关的。“小说中的事实并没有什么夸张,――我觉得一点都没有,像这样的农村与其中的人物在中国太平常了,并不稀奇,我在文字中并没曾用上过分夸大的刺激力。”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本人对作品的写实风格也是颇为自信的。无论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当时中国北方农村崩溃的过程还是奚大有、陈宜斋等典型人物的塑造,都显示出作品坚实的写实风格。探究这种写实风格的意识形态本质需要从现实主义的理论来源和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考察。王统照的《中国的艺术革命》、《俄罗斯文学的片段》、《新俄国游记》、《文学的作品与自然》、《文学与战争》等大量理论性文章表明其写实风格来源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产物,它本身及其内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实证主义哲学思想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民主科学意识形态。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因为它与俄国的人民解放运动密切联系,这与我国20世纪30年代的国情有很大的相似性,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体现着强烈的民主意识形态。30年代的中国处于大变动的年代,外来侵略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民族民主革命迫在眉睫,这种诉求反应在文学创作领域中就是要求作家以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写出民族的危机、人民的苦难,而《山雨》正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可以看出:《山雨》所运用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体具有民族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叙事结构与“求变”的社会心理

《山雨》共有二十八章,其叙事结构由一系列的故事和人物的活动单元构成。这一系列故事和人物的活动单元可以简化为:第一章写陈家村的农民在冬夜的地窖里谈论生活的艰辛与光景的暗淡,无奈的接受着各种摊派;二到五章写奚大有卖菜被镇上的驻兵抓走及赎回的过程,其间涉及了大有与杜烈的长谈和思想的轻微变化;第六章写陈庄长给吴练长拜年商讨预征钱粮;第七章写陈葵园在陈家村召开露天办学大会征收款项;八、九章庄人听魏二唱鱼鼓词感叹时不如前,魏二与陈庄长谈奚大有与宋大傻的变化:第十章农民组织祈雨会,奚大有率连庄会成员与土匪拼斗:十一章写奚大有入院治伤;十二章伤愈出院的大有与宋大傻谈论时事的变化;十三章败兵逼迫村民服劳役,奚大有中途率众逃回;十四章写奚大有因身心俱疲而大病;十五、六章陈家村劳动力被迫修路(大有带病参加);十七章为债务所迫,大有与徐利冬闲运煤躲逃兵于庙中;十八、九章写败兵洗劫陈家庄;二十章徐利火烧吴练长的豪宅,奚大有盘算去找杜烈。二十一章奚大有奔赴下市途中见闻;二十二章大有初到T市体尝都市生活的艰辛;二十三章大有听杜烈兄妹述说时事与间接以及偶遇宋大傻了解老家情形;二十四奚大有做人力车夫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二十五、六章大有回乡打探故友消息:二十六章奚大有回陈家村亲眼目睹村庄的残败,村民为陈庄长送葬:二十七、八章写奚大有在T市与杜烈兄妹、祝先生的谈话中思想的转变。从这个简化的故事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交织在一起的两个序列:陈家村走向崩溃,农民走向破产。这两个序列有着同样的次序和环节:平衡(陈家村的古朴宁静,农民安居乐业)――破坏(预征钱 粮、征收办学费、干旱、劳役、败兵洗劫等天灾人祸)平衡――新的(村庄崩溃、农民破产)平衡。而农民破产这个序列的反面又存在着农民寻找出路(宋大傻当兵、大有T市打工、徐利火烧吴练长的宅院等)的显在意义。村庄崩溃、农民破产(寻找出路)两个序列交织并行,构成了小说《山雨》逻辑层次清晰的表层结构。

我们现在把陈家村崩溃中有意义的事件打破时间上的承续关系,按照性质的相似性进行重组,可以得到下列四个集合:第一组包括政府预征钱粮、陈葵园征收办学款项、旱灾、败兵逼迫村民服劳役、政府逼迫村民修路、败兵洗劫村庄;第二组包括村民抱怨物价飞涨,生活艰难、魏二唱鱼鼓词感叹时不如前、农民生活条件急剧下降,食不果腹、遭劫后的村庄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第三组概括为老一辈农民固守家土并预想年轻一代的可能性变化;第四组奚二叔抑郁而死、宋大傻当兵、徐利火烧吴练长的宅院被杀、奚大有T市打工、萧达子无力交租被迫山里讨饭、陈庄长遭败兵毒打致死。经过这样的重组很容易看出,各组按次序组成因果联系,上一组的事件是下一组事件的因,下一组事件是上一组事件的果。整个故事构成一个层层递进的动态的复杂因果链条。从这个链条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样一种关系:“在《山雨》篇中,被异化的了的东西并非其它。就是劳动”,这种异化劳动甚至不能成为劳动者谋生的手段,致使作为农民“本分”“本等”的田间劳作无以再继,老一代农民怀揣着对土地的深情相继死去,新一代农民被迫离开视为生命的土地,异地求生或采取报复行为。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这一结构启示出表面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生存的困境促使农民必须摆脱传统观念的牢固束缚。唯有“变”才能走出困境。《山雨》写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变”(革命与抗争)的思想激荡着每个人的心,有识之士都在苦苦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求变”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由此可见当时“求变”的社会心理是决定作品《山雨》深层叙事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古典叙事视角的现代运用

“30年代初现代中国小说叙事的特点以‘写实’为中心成为作家写作的一种时尚,成为小说创作成熟的标志。”那么作者采用何种叙事视角既做到对全局的把握又做到客观真实的描摹现实的呢?

从作品对陈家村走向崩溃的全局的把握,奚大有、宋大傻、徐利、萧达子、陈庄长、魏二等人物的行动和心理变化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的,也就是第三人称叙述。“这类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叙述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深处。”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从而使作者获得了把握全局的权利。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也会使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对故事发展的动向获得完全控制、任意摆布的特权,而这不符合作者客观真实的描摹现实的愿望。为了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做到客观真实,作者在一些局部描写中巧妙的运用了限知视角。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魏二与陈庄长一段谈话:

“将来这家人恐怕不会有好日子过了!奚老二有个好歹,我懂得,大有也许会有点变呢。……”陈庄长的话虽不很肯定,却正和了魏二的猜测。“没法子,这样的混日子能保年轻的人不会变?除非像咱这样走不了爬不动的老头子,――白天我同他还谈过宋大傻的事。”“他更不稀奇了本来不是很安分的孩子,无家无业,这怪谁?……”陈庄长若有所思地点着头缓缓的说。“如果大有也有变化,陈大爷,你瞧他两个能走一条道?”“一条道?――哪一条道?不好说。噢!是了。不见得准吧?他两个的脾气究竟差的多。”谁都没有结论,不过话说起来,两位久经世故的老人都悬想着乡村中年轻人未来的变化。尤其是陈庄长,他明白这古老的种种模型不能够套住少年人的身心,虽然是亲眼看明的实情用不到恐怖,也用不到忧虑。然而安土的惯性与回念以往的心情。使得他有说不出的凄凉。

在这段谈话中,叙述者把视角限制在陈庄长与魏二的位置上,写的都是二人的所感所想,陈庄长从乡村的衰落中觉得年轻人可能有变化,魏二则肯定了他的猜测,然而两人都不确定奚大有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陈庄长从奚大有与宋大傻脾气的比较中又觉得两人不太可能走同一条道。陈庄长与魏二的对话非常符合老一代农民的思想与性格,对话并没有掺入作者的明显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这里作者采用了限知视角的叙事策略。“限知视角所表达的乃是世界感觉的方式,由全知到限知,意味着人们感知世界时能够把表象和实质相分离。”描摹出真实的表象,将作家所把握的实质隐于其中,使作品内容跟现实生活相一致正是《山雨》的一大特点。限知视角的运用暗合了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相一致的要求,这样就增加了叙述内容的可信度,凸显了作品的“写实”风格。

同样是上面一段话,我们还可以发现:视角随着陈庄长与魏二两人的对话不停的转变,一会儿是陈庄长的视角。一会儿又转移到魏二的视角,而对话后面还有一段关于魏二与陈庄长特别是陈庄长的心理描写,这种心理描写是建立作者对陈庄长这个人物性格的真实把握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在对话结束后视角又回到第三人称叙述上。这样就完成了视角在不同角色与叙述者之间的流动过程,类似的这种流动在小说中不停的频繁出现,实现了从限知到全知,以局部的限知合成全局的全知。进而做到了既把握全局又实现了客观写实。

全知的第三人称叙述在我国古代的传统小说中运用的非常普遍,如《聊斋》、《水浒》、《封神演义》、《红楼梦》等,而这些作品中有的也不同程度地运用了限知视角及视角流动的叙事策略。王统照自幼就非常喜欢读古典小说(详见王统照《我读小说与写小说的经过》),这些小说的叙事视角的运用策略自然潜移默化的影响到王统照的创作。王统照正是吸收了这些叙事视角策略的有益因素并将其应用于用于现代文学作品《山雨》的写作,从而实现了古典小说视角叙事的现代运用。

通过上面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叙事艺术体现了民族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受20世纪30年代“求变”的社会心理的深刻影响,成功实现了古典叙事视角的现代运用。通过分析小说的叙事艺术挖掘隐藏于小说背后的这些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助于我们重新进入文学现场,更真实的发现作者、作品、当时社会与传统文化因素和外来文化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发现《山雨》乃至现代长篇小说叙事艺术向现代化转变的历史轨迹。

参考文献:

[1]吴伯箫,剑三,永远活着,前哨,1958,1

[2儿6]王统照,《山雨》跋《山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杨洪承,王统照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

[4]田仲济,王统照先生,新文化运动的前驱,松辽学刊,1987,(4)

[5]刘增人,王统照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

[7]王统照,《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王统照文集》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

[8][日]广野行雄著,姚素英译,关于王统照的《山雨》,松辽学刊,1987,(4)

[9]杨洪承,现代小说的叙事空间,文学评论,2008,(2)

[10]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8

吴颖·吉安二中初二(9)班

指导老师:梁家柱

有人说:“教师应该是牧羊人,应该把学生带到水草丰盛的地方,让他们自由寻觅食物。”美,来源于生活。教学,光凭老师坚守三尺讲台口若悬河的教学和学生端坐课堂冥思苦想的学习是不够的。如果尝试把学生“放养”在课堂之外,是否会有更可人的收获呢?我想: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记得“5.1”长假,我到井冈山旅游。我一边参观,一边结合所学课文的内容体验生活。当我观赏完龙潭胜景后,使我除了对郭沫若“井冈山下后,万岭不思游。”的感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外,我还发现卖黄瓜的叔叔虽然双手布满茧子,戆厚寡言,但他将每条黄瓜都削得干干净净后递给游客,且不多收人家一分钱。这使我不禁联想起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的王佐、袁文才和贺子珍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高尚品德。于是,我将假期的游记作文写成《龙潭观瀑》。这篇作文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也获得了《井冈文艺》主编贺小林老师的夸赞,而且还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专刊”上发表了。这篇暑假作业,如果我不走出课堂,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确良。

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脚蹬自行车往返于滨江大道。尤其下雨天,自己身披雨衣,穿梭于雨帘里,一边感受春雨的滋润,一边吟诵:“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时,自己仿佛如滨江道上的一株垂柳,在春雨的洗礼下,浑身顿生一股畅快淋漓的感受,令人既满怀惬意,又浮想连翩。时间长了,便对不同季节的雨有了不同的感受,我在《感受春雨》的作文里便写下这样的句子:“春雨,你为了大地的丰收,勤勤恳恳地默默奉献,没有夏雨般的张扬,没有秋雨般的功利,更没有冬雨般的不情愿……”我想如果自己不走出课堂,呆在课堂上再怎么搜肠刮肚,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情致的文章来的。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9

[内容]

——谈三年级段的训练

段的训练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由句向篇过渡的桥梁。教材对段的训练要求是: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段。学会分析理解自然段,并懂得一些基本常见的段式。要注重练习写片断,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要达到教材对段的训练要求,必须扎扎实实地抓住关键的两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增强网络意识

明确段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教材,达到教学要求。三年级上学期段的重点训练目标是:注意句子的联系,读懂一段话,写好一段话。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三年级的教学目标,它是由诸多个小目标组合而成,经过编者的精心设计,通过具体的课例,形成一种体系,即课例目标训练组目标学期目标年级目标。

这种体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形成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三年级每个训练组都有各自不同的目标。如:第七训练组目标是“读懂一段话”。该组的课例有《瀑布》、《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我和企鹅》和习作题“观察事物写一段话”。这些课例虽然也有各自的目标,但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紧紧围绕“读懂一段话”这个目标去安排的。钻研教材时,必须考虑到各篇课文在本训练组中的功能和地位及其相互联系。《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例,是按“总分总”的布局去描绘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美丽,在构段中基本上采用了并列关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例虽然也是按“总分总”的布局去描绘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但它主要是按方位顺序去写的,而且在构段方式上灵活多样,有因果、有并列、也有总分。这两课课例功能不同,但它们通过不同的训练点,形成了一个网络,目的是要解决“怎样读懂一段话”,这段话中的几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而达到异曲同工的功效。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训练目标,以及目标与目标间的联系,增强网络意识,各个击破。否则,训练就难以达标。

二、读写有机结合、掌握构段技巧

三年级教材中,最常见的构段方法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点面式、概括与具体式等多种形式。而这些方式也正是三年级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讲说和指点过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功夫,督促受教育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规格练习。”叶老的话充分强调了“讲”后之“练”对形成技能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在段的教学中务必做到精讲多练,认真处理好读和写的关系,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具体做法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点拨。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仅以总分式段落为例,谈点训练做法。如《雨》一文第二自然段:

“一会儿粗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打得窗玻璃叭叭直响。雨越下越大。窗外迷蒙蒙的一片,天地间好像挂起了无比宽大的珠帘。雨点儿落在瓦片上,溅起的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对面的屋顶上。顺着房檐流下来的雨水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了一条线。地上的水越来越多,汇合成一条条小溪。”这段话运用了总分式结构,描述了夏季久旱后一场大雨的情景。一二两句是中心句,作者从听的方面总写雨大,接下去三至六句按方位顺序从看到的四个方面分别写雨怎么大。第三句写“天地间”,第四句写“屋顶上”,第五句写“房檐下”,第六句写“地面上”。每句都围绕中心句“雨大”去写。如图:

附图{图}

教学时可相机设计这样的问题:这段话共有几句话?主要写什么?哪两句可以代表这段话的主要意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去写的?这段话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通过引导点拨,学生很容易发现其规律,即条理清楚、内容具体,而且注意了句与句子之间的联系,字里行间包蕴着作者喜爱这场大雨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的表达这一训练过程得以顺利实施。

第二,运用。即通过领悟模仿,把这种构段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使学生尽快掌握段的内涵和习作框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逐渐形成一种能力。学生在认识和掌握了总分段式的形式和内容以后,教师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按这种段式要求去陈述某一事物。

如:把学生带进校图书室,让他们再次亲眼目睹,图书室里书的数量和种类,然后提出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把我校图书情况告诉别人?这时即使把发言权让给一位后进生,他也能回答:“我校的图书真多啊!”面对这种满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接下去,可提出第二个问题:谁能在这句话后面,从几个方面分别讲书怎么多呢?对这个问题学生当不难回答。

关于写雨的作文篇10

一、《长恨歌》中的“梧桐雨”:叙事者的悲伤

《长恨歌》是诗歌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作品,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从杨玉环入宫受宠到渔阳兵变、贵妃缢死,从避祸幸蜀到回銮京师、睹物思人,从上天入地的寻觅到天堂团圆,娓娓道来,迂徐曲折。在《长恨歌》里,关于“梧桐雨”的描写只有四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在这里并没有对“梧桐夜雨”作细致描绘,而是把梧桐夜雨放到四季的时序更替之中,通过时光的流逝渲染唐明皇对杨玉环绵延不绝的思念。其中,对“梧桐”的描绘又多于夜雨,梧桐形象的光彩超过了秋雨形象。而且这些都是从作者的视角来进行描写的,我们并没有看到唐明皇眼中的春花秋雨。《长恨歌》中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压倒了故事主角的情感。读以上诗句,我们既能够想象到唐明皇失去贵妃后的孤独、凄凉,更能强烈地感受到叙述者对二人爱情悲剧所持的同情态度。

二、《梧桐雨》中的“梧桐雨”:双重悲伤

元人白朴创作的杂剧《梧桐雨》中关于“梧桐雨”的描写,主要体现在纯为抒情的第四折,这也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现摘录其中两支曲子:

【笑和尚】原来是滴溜溜绕闲阶败叶飘,疏剌剌刷落叶被西风扫,忽鲁鲁风闪得银灯爆。厮琅琅鸣殿铎,扑簌簌动朱箔,吉丁当玉马儿向檐间闹。

【蛮姑儿】懊恼,窨约。惊我来的又不是楼头过雁,砌下寒蛩,檐前玉马,架上金鸡;是兀那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一声声洒残叶,一点点滴寒梢,会把愁人定虐。

从上述曲子可以看到,其中有角色的标志――“我”。“我”就是唐明皇。这两段对“梧桐雨”的描写是以唐明皇的视角和口吻进行的,表现了非常鲜明的剧中人的感彩。这一折“梧桐夜雨”描写得富丽繁华,完全以角色内心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戏剧的代言体形式。

不过,《梧桐雨》第四折具有很强的“剧诗”属性,整整一折几乎是唐明皇一个人在抒怀。而且这一折还有寄托,从唐明皇的无奈悲情中我们似乎可以隐隐感觉到元代文人仕进无门的深切悲哀,其悲情是双重的。从《长恨歌》到《梧桐雨》,由叙述者抒情转化为角色抒情。《梧桐雨》中代言体形式与诗歌相结合的模式,是诗歌意境走向戏剧意境的桥梁。

三、《长生殿》中的“梧桐雨”:唐明皇的悲伤

《长生殿》的第四十五出《雨梦》是由《梧桐雨》第四折脱化而来,《雨梦》保留了《梧桐雨》第四折中充满悲彩的精彩曲词。如:

【越调过曲・小桃红】冷风掠雨战长宵,听点点都向那梧桐哨也。萧萧飒飒,一齐暗把乱愁敲,才住了又还飘。那堪是凤帏空,串烟销,人独坐,厮凑着孤灯照也,恨同听没个娇娆。(泪介)猛想着旧欢娱,止不住泪痕交。

【五韵美】听淋铃,伤怀抱。凄凉万种新旧绕,把愁人禁虐得十分恼。天荒地老,这种恨谁人知道。你听窗外雨声越发大了。疏还密,低复高,才合眼,又几阵窗前把人梦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