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的杨柳枝十篇

时间:2023-03-27 06:42:40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1

一、纤:纤小细美

所谓“纤”,是指晚唐诗文小质轻、不厚重。词通常小巧玲珑、晶莹剔透,喜好摄取细小精微的物象,如小山、小园、小楼、小槽、小艇、小窗、小院、小钩、小径、小桥、小舟、小雨、小雪、小腰、小童、小娘、小梅枝、小云环、小桃红、小娉婷等,如“小山重叠金明灭”(1)“小园芳草绿”(2)“金鸭小屏山碧”(3)“楼枕小河春水”(4)“小舡摇漾入花里”(5)“小楼昨夜又东风”(6)“漠漠轻寒上小楼……宝帘闲小银钩”(7)“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8)“小院朱阑几曲”(9)“乱蝉衰草小池塘”(10)“早晚具、归田小舫”(11)“琼浆注小槽”(12)“试做小妆窥晚镜”(13)等。晚唐诗常“取轻灵细巧者”,“取资微物,造成一种特殊之境,借以表达情思,言近旨远,以小喻大,使读者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也。”(14)在温庭筠笔下,“萍皱风来后,荷喧雨到时”(15)新巧纤小,“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16)状物细腻,“毛羽敛愁翠,黛娇攒艳春”(17)情态婉约,“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院春”(18)轻倩流美,即使不见“小”字踪影,作者也不离纤细柔弱的意象。翻检李商隐的诗歌,也充斥着牡丹、荷花、杏花、李花、槿花、樱桃花、碧柳、弱柳、细雨、微雨、春风、春日、春光等物象。

二、艳:辞采华丽

所谓“艳”,是指晚唐诗多选取华美物象,选词用语注重着色华美、富丽堂皇、眩人眼目的色泽和沁人心脾的芳香,给读者带去强烈感官印象。在晚唐五代词中,文人常以“男子而作闺音”代言手法,倾注于烛影摇红、红粉佳人,以女性的视角和口吻状物写情,选择丽词藻句,细致入微刻画女子香艳娇媚的形态之美、服饰之丽、用具之精。他们笔下充斥着氤氲缭绕的香闺、香烛、香雪、香雾、香玉、香腮;遍布着金碧辉煌的金鹧鸪、金、金带枕、金鹦鹉、金缕凤、金雀钗、金翡翠、金翠钿;荡涤着珠光宝气的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玉钗、玉钩、宝函、钿雀等。这种“以艳为美”“以富为美”“以柔为美”的手法也运用于晚唐诗中,温庭筠诗中朱、红、碧、绿、翠、黄、紫等颜色鲜艳的形容词频频凸现,如“春风破红意,女颊如桃花”(19)“簇蔌金梭万缕红,鸳鸯艳锦初成匹”(20)“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21),而表示芬芳气味以及能引起美好联想的词语亦是屡见不鲜,在这些艳丽词语修饰下,一批精微细美的物象纷至沓来,如蕊粉、绣屏、油壁车、流苏帐等。再如韩诗“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22)“碧桐阴尽隔帘拢,扇拂金鹅玉策烘。扑粉更添香体滑,解衣唯见下裳红”(23)依然显示诗人对色彩尤其是感官刺激的偏爱。

三、深:含蓄隐晦

所谓“深”,是指晚唐诗境界含蓄蕴藉、隐晦深静。为营造深隐之境、传达深静之意,诗人多作冷静而客观的描述,在铺陈罗列的华美物象背后,掩藏呼之欲出的情感。温庭筠乐此不疲将这种手法运用于诗,“池塘芳意湿,夜半东风起。生绿画罗屏,金壶贮春水”(24)“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埂(25)“城西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粼粼”(26)“云母空窗晓烟薄,香昏龙气凝辉阁”(27)“梨花雪压枝,莺啭柳如丝”(28)等,几乎都是场景与图画的转换,将客观物象与深沉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静态美。以此种标准考之,晚唐诗有“鹅儿唼栀黄嘴,凤子轻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依依脉脉两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月不长圆花易落,一生惆怅为伊多。”(30)这种文思细腻、情调婉约而颇具词境的深静之美的诗作,实不在少数。

四、婉:柔美妩媚

所谓“婉”,是指晚唐诗婉媚柔美、曼妙宛曲,不直率,不雄浑。刚硬、尖利、过于有棱有角的意象,不易显见于晚唐诗中,而帘雨潺潺、飞絮落花、淡烟流水,则处处可寻。同时,晚唐诗的“婉”除了一种静态之美外,还具有临风微动颇具动感妩媚之姿。此种动态与前文所述“静”并不矛盾,“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指安静、冷静的状态,如果把词比作绣幌佳人,那么晚唐诗或踟蹰不前、或蹀躞徘徊,“举手投足”之间显露出女性独具的温婉, “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非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31)是用以表难言之隐,抒难状之情。

在纤艳深婉的总体风格下,晚唐诸公掩饰的是那种低回伤感的心绪。所谓“低回伤感”,是指晚唐诗在行将没落的王朝,无论衣着华丽、施诸香粉,还是含蓄蕴藉、婉媚多姿,都难以掩盖文人诗客百无聊赖的情绪、并借以顾影自怜的哀鸣。生当末世的晚唐诗人,面对蹭蹬的遭遇和日薄西山、盛世难再的唐王朝,摒弃了慷慨激扬、开阔豪迈的风格,满怀着忧郁消弭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遁入灯红酒绿、繁花着锦之中,躲入勾栏烟花、风流渊薮之地,在香径春风的歌楼里、在倚红偎翠的酒馆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他们致力于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形成纤艳深婉装饰之下实则低回伤感的晚唐风格。因此,晚唐诗与“笔力雄壮”“气象浑厚”(32)盛唐诗相比,缺乏“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33)开阔博大的高远气象,摒弃“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34)的凌云壮志,丧失“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35)的豪迈心胸,即便有对边戍寒苦的生动渲染,但与盛唐边塞之音相比,风貌也迥然不同。他们悖逆儒家传统审美标准,不再把诗作为刺时见志的工具,也难将关乎社稷黎民的内容作为主要题材,体现“诗人和诗歌地位下降,诗歌的题材、境界趋向狭小,以及对儒家诗歌传统的背离”(36)的特征。不过,晚唐诗的这种格调恰恰折射出了词的普遍特点,“由外拓到内敛”、“由天然到锻炼”、“由昂扬到低沉”,并经过“齐梁诗风的复兴”,逐渐改造了诗的风貌。

注释:

(1)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菩萨蛮)[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889页.

(2)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菩萨蛮)[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27页.

(3)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酒泉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74页.

(4)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酒泉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976页.

(5)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0.荷叶杯)[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034页.

(6)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第9页.

(7)唐圭璋.全宋词(秦观.浣溪纱)[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61页.

(8)唐圭璋.全宋词(秦观.满庭芳)[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64页.

(9)唐圭璋.全宋词(苏轼.鹧鸪天)[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88页

(10)唐圭璋.全宋词(黄庭坚.鹊桥仙)[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89页.

(11)唐圭璋.全宋词(黄庭坚.阮郎归)[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403页.

(12)唐圭璋.全宋词(贺铸.唤春愁)[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504页.

(13)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45页.

(14)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8.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者)[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701页.

(15)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7.握柘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624页.

(16)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3.咏)[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51页.

(17)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 知道溪居别业)[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53页.

(1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2.碌碌古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48页.

(19)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织锦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7页.

(20)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4.寒食日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05页.

(21)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3.韩.己凉)[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32页.

(22)唐圭璋.全宋词(苏轼.西江月)[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283页.

(23)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3.韩.己凉)[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32页.

(24)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3.韩.昼寝)[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37页.

(25)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湘宫人歌)[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47页.

(26)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照影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56页.

(27)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1.张静婉采莲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41页.

(2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2.阳春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131页

(29)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卷3.太子池)[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271页.

(30)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1.韩.深院)[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05页.

(31)彭定求等.全唐诗(卷685.吴融.情)[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7874页.

(32)唐圭璋.词话丛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第3777页.

(33)严羽撰,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附录.答出继叔安吴景仙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253页.

(34)仇兆鳌.杜诗详注(卷17.杜甫.秋兴)[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1484页.

(35)彭定求等.全唐诗(卷50.杨炯.从军行)[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611页.

(36)彭定求等.全唐诗(卷164.李白.塞下曲)[M].北京:中华书局,1960.第1700页.

参考文献:

[1]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张璋、张博宁等.历代词话[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4]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7]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缪钺.诗词散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2

或许我们看多了大唐的雄风和繁华,因而忽略即使在那样繁盛的朝代里,在繁华背后也会有为生活奔波而忙碌的人。世间浮华起起落落,沉沉浮浮,世间冷暖也会有曲折,即使在事先安培好了的原本生活安乐,衣食无忧,也会尽享世间的荣华或是时代带来的碎碎时光。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楚呢?或许经历了生活的洗礼之后,人生会更让人耐人寻味,

鱼幼薇,一个本来蕙质兰心的女子,同样的拥有着父母全部的爱。家庭的变故或许是谁也无法预料到的结果。因此就是这样的女子,聪慧得像琥珀琉璃一样的美丽,却早早的要面对生活的冷暖,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而担心,即使还有母亲的呵护,可是这样伶俐聪明的怎能会将眼前的艰辛置之度外呢?所以鱼幼薇早早的就懂得了人世间的冷暖和情感的真谛。她太渴望拥有平常人一样的天伦之乐。

风尘俗世的尘埃里,看惯了离散曲终。在那个年月里,不知道与多少个夜晚,她看着江岸的细柳,在夜深人静的月色中,轻拨红烛,对案诗卷到天明。也许是上帝往往都是会眷顾刻苦勤勉的人吧!小小年纪鱼幼薇就能写一手好字,吟得几首好诗词,或许是像有人说的那样:出名需趁早。青春年少的她的诗文就已传遍整个长安,已是是家喻户晓女童。

就是那样,爱好文字的人总是会惺惺相惜的同时会探个究竟。在一个天气方好的天里,温庭筠出现在了鱼家,怀着好奇的心态出了个“江边柳”为题。稍微片刻,略作沉思,诗文即成,或许也就在那一刻,主人公的命运就已经在冥冥之中有了难以言说的改变,不可说!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苍翠柳色连着岸的两头,杨柳飞絮的烟姿早早的飞楼中之人的眼帘,激起阵阵的涟漪,枝叶繁茂,偶尔垂下江面将客船里的人的归思牵引着,潇潇的风雨声将梦敲醒,又是揪心的痛。如此情怀,如此内涵深刻者,足以证明她的生活的思考之深,对生命的领悟已不是同龄人所比拟的,意境之美,修辞毫不逊色。

有了这次的相遇,从此,温庭筠经常出人鱼家。为小幼薇指点诗作,亦师亦友又像长辈,日久生情,尽管他无意她无情,但是怎敌得过痴情男女文中情愫,俗士亦如此,何况如此多愁善感,诗情画意之人呢?

离别总是伤感的,千山万水远隔天涯,相思无度,只有一笺素纸几行诗文才可了却漫漫长夜。“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闻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忧思难定梧桐叶,只有燕雀绕着梧桐空徘徊。少女的情怀如诉如泣,既渴望那个人的出现,又害怕彼此无助的眼眸,所以愁添茫茫着荒野,莽莽之黄叶。

人生总是充满着戏剧,本来可以举案齐眉,共看夕阳和落日,可是由于某些原因,注定要相忘于江湖,空留绵绵之愁绪,寸寸之相思。

一首赠《邻家女》将那种愁与叹,哀与怨抒写得淋漓尽致,“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千金易求,难得有情人。此诗词言志抒情,词情达意无不通晓世间之绝唱!

或许是心里的决绝,看惯了尘世烟尘,一遭远离俗世,剩下给她继续留恋生命的也只剩下寥寥诗行,最不怕离愁的也只剩下笔尖流淌的涓涓文字。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3

关键词:意境营造;行文运笔;主旨选择

唐代裴庭裕在《东观奏记》中提到:“庭筠……词赋诗篇冠绝一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 。“冠绝一时”及“温李”并称都有力地反映了温庭筠诗作的极高成就。然而,提到温庭筠,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的品评,或是刘熙载“温飞卿词精妙绝人,然美不出乎绮怨”(《艺概》)的概括。似乎温庭筠的创作摘不了“花间”的云环。其实,在绮靡华艳的浮光下我们还应关注温庭筠诗中的铿锵音韵和壮志情怀。本文从意境营造、行文运笔和主旨选择几个方面来探讨温庭筠诗词中表现出来的差异。

一、意境营造:“鸡声茅店月”与“画屏金鹧鸪”

缪钺认为“词的特质,在乎取资于精美之事物,而造成要眇之意境” 。温庭筠就是选取具有“密而隐”(夏承焘语)特点的意象来营造“要眇”的意境。他词作里的曼妙佳人所住多为金玉画楼,秀亭池阁;屋内陈设着水晶珠帘、锦绣罗帐;床上铺陈着鸳鸯锦衾。她们的服饰精美绝伦:身着绣罗襦,金线绣鹧鸪;头上戴的金玉钗或翠翘金缕摇曳生姿。在这种“以富为美”“以丽为美”“以柔为美”的审美追求下,温庭筠巧妙地将镂金结彩的意象重叠在一起,构成了叶嘉莹所说的纯美境界。

其实,除了词作中这些让读者目眩的绮靡意境外,温庭筠在诗歌中还为我们营造了另一番清新阔远的天地。例如,以清新之境写羁旅愁思的《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l。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北宋梅尧臣评价此诗“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明李东阳更是赞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整首诗意象清新冷峻、一脱脂粉艳气。仔细比较就会发现温庭筠诗和词中意象选择的别样:“鸡声”“人迹”对闺阁思妇,自然之音,乡野气息顿生;“茅店”“板桥”对画楼金堂,生活之意渐生,境界始宽;“霜”“月”的背景显然比银烛的渲染堂庑更大。温庭筠在《送人东归》中写:“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其诗中“浩然”离别的毅然果决与他在《杨柳枝・馆娃宫外邺城西》中“馆娃宫外邺城西,远映征帆近拂堤。系得王孙归意切,不关芳草绿萋萋。”的纠缠牵系比照鲜明。令人感叹的还有,《送人东归》一诗在稍事点染苍凉气氛后又放开手笔,一挥而成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这里的“高风”“初日”疏朗明亮。同样是写“风”和“离人情怀”,他在一首《更漏子・星斗稀》中写:“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这里的风是“柳风”,濡染的是“兰露”。

袁枚《随园诗话》言“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淡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淡。”无论是“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赠少年》)的凄冷,“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咸阳值雨》)的开阔,无一不反映了温庭筠在诗作上的“疏朗”和“淡朴”的审美追求。

二、行文运笔:粗线勾勒与工笔细描

在行文运笔方面,温庭筠的诗词呈现出两手分书,一喉异曲的特色。雨落时分,诗人写到“一夜西风送雨来”(《张静婉采莲歌》,爽快入题。雨来之景如何不待细言,尽由读者生发。这就符合梅尧臣所求说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温庭筠在词中写雨来情景则刻画为“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玉炉香》)。不仅写雨至,还详尽描摹雨至时的情态。历数点点雨滴,犹如历历舔舐伤口,表情达意可谓完足。同写闺中思妇怀念远游情人:诗中是“楼中思妇徒相望”(《遐水谣》),“徒相望”三字中用“徒”表失望,又用“相望”表期望。三字即道出挣扎和无奈。到了词中则铺衍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用慢镜头、长线条来描写思妇从早到晚数帆远眺。同写春天的繁花似锦:诗是“钱塘岸上春如织”(《钱塘曲》),只用“如织”两字就概括春光烂漫,至于具体情形如何,任由读者想象。而在词中,则详细写成“花花,满枝红似霞”(《思帝乡・花花》),把春花的数量之多,面积之广,色彩之明艳,全展现出来了,从而使形象更丰富,印象更深刻 。与诗相比,温庭筠的词在行文运笔具有“狭而深,狭而细”的特色。正如清陈廷焯所说:“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诗歌中温庭筠用笔简练,点到即止;词作中行笔却迂徐回转,欲说还休。

三、主旨选择:“诗言志”与“资羽盖之欢”

温庭筠在诗词创作上体现出来的不同审美追求关键源于他对诗词功用的认识。温庭筠认为诗是抒情言志的工具。他在《观兰作》诗序中写到:“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悲夫物有厌常,而反不若混然者有之焉,遂寄情于此”。由此可见“寄情”是他诗作的目的,而且这当中的“情”侧重为“世情”。他在《张静婉采莲曲》前序中又言“因歌以俟采诗者”,期盼自己的诗能被“采诗者”发现并资助政用。可以说温庭筠诗作的目的更符合传统的诗教观,强调诗歌“温柔敦厚”的美和“言志载道”的使命。

温庭筠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却放荡不羁,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当时士大夫诋其“有才无行”,由兹屡举进士不第。他常借诗吊古伤今,自悼身世。例如《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诗中“有灵应识我”表露出与陈琳惺惺相惜的期盼,流露出对陈琳青史留迹的歆慕尊崇和对自己飘蓬辗转的哀叹。诗作将自己的“霸才”与陈琳的才华相类;又将陈琳遇主与自己无人能识相对;将陈琳青史垂名与自己书剑飘零相衬。可谓寄慨遥深,全然不见花间气息。温庭筠在《苏武庙》中沉痛缅怀苏武,彰显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其中,“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句已然是高、岑边塞风云的回响。在《经五丈原》中“象床锦帐无言语”悲叹诸葛亮运筹帷幄,未捷身死。“从此谯周是老臣”句,沈德潜认为“诮之比于痛骂”(《唐诗别裁》)。整首诗的反讽冷峻犀利,刚劲峭拔,慷慨悲壮,深沉动人。《蔡中郎坟》写的是蔡邕,东汉蔡邕议论朝政阙失,惨遭诬陷,最终病亡狱中。温庭筠面对时政的失当,勇敢地握手中之笔:首句“古坟零落野花春”落笔沧桑,语言浅白流畅,恰当自然地写尽人世盛衰兴亡。“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慨言抒愤,更将矛头直指当今,为时人发声,为广大文士被无情埋没的命运发出愤激不平的呐喊。在温庭筠的诗作中还时常有谢安、苏武等英才俊彦“来访”。但无论是谢安样挽狂澜于既倒的豪迈;司马相如样的文采风流;诸葛孔明般的济世佐才;苏武样的坚贞忠守等等都使温庭筠的诗作一别“香而软”的词风,呈现出阳刚气、英雄气和豪迈气。

相比而言,温庭筠对词功用的理解就更趋民间化、自由化。他的这种意识就是后蜀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所认为的,即词仅仅是“助妖娆之态”“资羽盖之欢”。温庭筠词作中常用代言的手法以“男子而作闺音”(田同之《西圃词说》)。抒情主人公不是宫女即为歌伎,不为思妇即为怨女。她们或倚靠阑干思妇念远,或对双舞燕蝶自嗟自怜;或慵懒对镜理妆叹容颜,或镂金错采严妆待人归;或晨起怅望不已,或夜听更漏不尽。温词中主要抒发闺阁嗔怨,是为小儿女描情写意。这些付之于楚楼歌馆,供歌女浅唱低吟的词作与抒情言志的诗歌相较真如清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言“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

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词体格不同,风韵别样。在温庭筠庄诗媚词的字里行间,我们钦佩古人众体均备,诗词皆擅的创作才华。感叹无论是他疏朗淡朴的诗,还是他要眇宜修的词都让我们感受到古文学无可比拟的美。

参考文献:

[1]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3.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4

温庭筠也看着这个十二三的小丫头,知道她小小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故作严肃的说:“我倒要考你一考。请以江边柳为题,赋诗一首。”鱼幼薇略做沉思,拿起笔在一纸素笺上写道: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写完,双手捧给温庭筠:“大人,请指教。”温庭筠接过素笺,反复吟读着诗句,觉得不论是遣词用语,平仄音韵,还是意境诗情,都属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大为叹服。望着鱼幼薇天真活泼的面庞,温庭筠在心里叹息道:自古红颜薄命,不知此女能否脱谶!

从此,温庭筠经常出人鱼家。为幼薇指点诗作,不但成了她的老师,还不时地帮衬着鱼家,更象父女和朋友。不久之后,温庭筠离开长安,远去了襄阳任刺史徐简的幕僚。秋凉叶落时节,鱼幼薇思念远方的故人,写下一首五言律诗《遥寄飞卿》:阶砌乱蛩鸣,庭柯烟雾清。月中邻乐响,楼上远日明。枕簟凉风著,谣琴寄恨生。稽君懒书礼,底物慰秋情?情窦初开的鱼幼薇借诗句第一次吐露了对温庭筠的思念之情。梧桐叶落,冬夜萧索,鱼幼薇又写出“冬夜寄温飞卿”的诗: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闻终随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树,暮雀啾啾空绕林。

少女的幽怨如泣如诉,温庭筠如何不解?只是他自卑于自己的年龄与相貌,不忍接受幼薇的情意。两年后,唐懿宗李涔即位,年号咸通。温庭筠回到长安,想趁新皇初立之际在仕途上找到新的发展。当他见到婷婷玉立、明艳照人的幼薇,更加自惭形秽,隐忍了这段忘年爱恋。

一日,两人相约到城南风光秀丽的崇贞观中游览,正碰到一群新科进土争相在观壁上题诗留名,他们春风满面,意气风发,令一旁的鱼幼薇羡慕不已。待他们题完后,鱼幼薇也满怀感慨地悄悄题下一首七绝:云峰满月放春睛,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幼薇深恨自己为女儿身,虽有满腹雄才大志,无法施展,只能惆怅羡慕!

几天之后,初到长安的金陵贵公子李亿游览崇贞观时,无意中读到了鱼幼薇留下的诗,心中大为仰慕,很想一睹这位题诗奇女子的风采。更巧的是李亿到温庭筠家中拜访时,又看到了幼薇的抒情六言诗:

红桃处处春色,碧柳家家明月。邻楼新妆侍夜,闺中含情脉脉。芙蓉花下鱼戏,带来天边雀声。人世悲欢一梦,如何得作双成?

李亿为之怦然心动。又得知此作正是崇贞观题诗的奇女子鱼幼薇时,按捺不住心中的爱慕。温庭筠看到李亿微妙的神态,已猜中他的心思。暗想:这李亿正值青春,人品端正,性情儒雅,仕途平坦,与幼薇真个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他便从中撮合。幼薇与李亿想见,郎才女貌甚为钟情,结为眷属。于是,鱼幼薇的人生悲剧拉开了序幕。

李亿江陵老家早有妻室,与幼薇金童玉女的欢爱不过三月,便回去接原配夫人。鱼幼薇孤单思念李亿,写下了《江陵愁望寄子安》:

枫叶千技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这一去,从枫叶霜红,到春花渐落,终于李亿携妻归来。不料一进家门,李亿出身高贵的裴氏妻就怒不可遏地喝令随身侍女,把出来迎接的鱼幼薇按在地上,用藤条毒打了一顿。又硬逼着李亿把鱼幼薇赶出家门。李亿实在拗不过裴氏,只好写下一纸休书,将鱼幼薇扫地出门。

李亿表面上与幼薇一刀两断,暗地里却派人在曲江一带找到一处避静的道观――咸宜观,出资予以修茸,又捐出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香油钱,把鱼幼薇悄悄送进观中,并对鱼幼薇誓道:“暂时隐忍一下,必有重逢之日!”宜观观主是个年迈的道姑,她为鱼幼薇取了“玄机”的道号。

孤伴青灯,长夜无眠,鱼玄机在云房中思念着昔日的丈夫李亿,泪水和墨写下了一首《寄子安》:醉别千扈不浣愁,离肠百结解无由。蕙兰销歇归在圃,杨柳东西伴客舟。聚散已悲云不定,思情须学水长流。有花时节知难遇,来肯恹恹醉玉楼。

焉何子安不来,青观思念难耐,鱼玄机幽怨丛生,把痴情寄付诗中,又写了一首《寄李子安》:饮冰食药老无功,晋水壶关在梦中。秦镜欲分愁坠鹊,舜琴得弄怨飞鸣。井边桐叶鸣秋雨,窗下银灯暗晓风。书信茫茫何处向,持竿尽日碧江空。

诗每写成,都无法捎给李郎,鱼玄机只有把诗笺抛入曲江中,任凭幽情随水空流。

三年的时光再思念中默默流走,观主溘然长逝,朝夕为伴的彩羽道姑,也跟着一位画师私奔。咸宜观中,孤零零的鱼玄机听长安来客说起,她日夜盼望的李郎,早已携带娇妻出京,远赴扬州任官去了。信誓旦旦的丈夫却是薄情郎!自己早已被人抛弃,却不知情,空将一腔情意付之东流!鱼玄机既悲又悔,悲自己出生于落魄士子之家,父早亡,与母亲孤苦伶仃租住烟花柳巷,为青楼粉头缝补浆洗,知遇温庭筠飞卿盼出苦海,偏与李亿子安喜结丝萝,幻想终生有靠,那知水中捞月!悔的是自己满腔柔情,三年光阴竞在这欺骗中度过!痛啊,痛伤心肺、痛不欲生,在冷冷清清的咸宜观中,她深夜秉烛,写下了一首后来传诵千古的《赠邻女》诗: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从此,她看破了人间真情,决意要在红尘中宣泄自己。她陆续收养了几个贫家,作为她的弟子也是侍女,又在观外贴出了一副“鱼玄机诗文候教”的红纸告示,几天工夫,消息就传遍了长安,自认有几分才情的文人雅士、风流公子,纷纷前往咸宜观拜访鱼玄机。

咸宜观中,鱼玄机陪客人品茶论道,煮酒谈心;兴致所至,游山玩水,好不开心;遇有英俊可意者,就留宿观中,从她的一首《道怀诗》,就颇能体现出她此时的生活景况:闲散身无事,风光且乐游。断云江上月,解缆海中舟。琴弄萧梁专,诗吟庚亮楼。丛篁堪作伴,片石好为筹。燕雀徒为贵,金银志不求。满怀春绿酒,对月夜琴幽。绕砌皆清趣,抽簪映细流。卧床书删遍,半醉起梳头。

有一天,咸宜观中来了三位锦衣华冠的贵族公子,同时还携有歌姬和乐师。贵胄公子在鱼玄机眼里已司空见惯,倒是那位身材魁梧,相貌清秀,举止谦逊,神情略带几分腼腆的乐师深深吸引了她的眼光。这位乐师名叫陈韪。陈韪含情脉脉的眼神,撩动了鱼玄机的情思,夜里鱼玄机辗转未眠。第二天茶饭无心,好不容易熬到上灯时分,终于在情思迷离中,摊开彩笺,写下一首情诗:恨寄朱弦上,含情意不任。早知云雨会,未起蕙兰心。灼灼桃兼李,无妨国士寻。苍苍松与桂,仍羡士人钦。月色庭阶净,歌声竹院深。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陈韪在第三天清晨又来到了咸宜观。原来他回去后对美艳含情的鱼玄机念念不忘,找准了闲暇时间,特意来会佳人。鱼玄机一见喜出望外,把他引进云房,陈韪见桌上的情诗,洞察了伊人的心思,心神荡漾。从此陈韪便成了鱼玄机的真心爱人。

甜美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一晃三年过去了。鱼玄机的贴身侍婢绿翘已经十八岁了,竟也出落得肌肤细腻,身姿丰腴。因绿翘做事机灵,又十分乖巧听话,所以深得鱼玄机的信任和重用。

这年春天的一日,鱼玄机受邻院所邀去参加一个春游聚会,临出门前嘱咐绿翘说:“不要出去,如有客人来,可告诉我的去向。”

酒宴诗唱,一直乐到暮色四合时,鱼玄机才回到咸宜观。绿翘迎出来禀报道:“陈乐师午后来访,我告诉他你去的地方,他‘嗯’了一声,就走了。”

鱼玄机心想:经常自己外出,陈韪总是耐心地等她归来,今天怎么会急急地走了呢?再看绿翘,只见她双鬟微偏,面带潮红,双眸流露着春意,举止似乎也有些不自然,于是明白了一切。

入夜,点灯闭院,鱼玄机把绿翘唤到房中,逼问白天之事。绿翘矢口否认自己有解佩荐枕之欢,被逼至极,她对师傅反唇相讥,历数她的风流韵事。鱼玄机暴跳如雷,见一个一贯驯服自己的婢女竟敢夺自己的爱人还敢说自己的不是,跳起来,一把抓住绿翘的脖子,把她的头朝地上猛撞。等她力疲松手时,才发觉绿翘已经断气身亡。

鱼玄机一看出了人命,顿时慌了手脚;趁着夜深人静,在房后院中的紫藤花下挖了个坑,把绿翘的尸体埋了进去。过了几天,陈韪来访,问起:“为何不见了绿翘?”鱼玄机回答说:“弄春潮逃走了。”陈韪不敢多问,也就不了了之。

到了蝉鸣蛙唱的夏天,有两位新客来访,酒酣耳热之际,一客人下腹胀极,忙到紫藤花下小便,见有一大群苍蝇聚集在花下浮土上;驱赶开后又复聚过来。客人心中生疑,告了密。于是官衙中派了人来咸宜观勘查,挖开紫藤花下的浮土,见到了一具女尸,竟然肌肤未腐,宛如生时,寺中其他小道认出了是绿翘。

鱼玄机被带到公堂,抬头看座上,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遭拒绝的裴澄。那裴澄,对鱼玄机十分爱慕。一心想成为她的座上姣客,可鱼玄机因他与李亿的裴氏夫人同姓同族,心存顾忌,对他敬而远之。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5

天色瓦蓝。一场新雨过后,山峰洗的碧透,深绿的灌木,缀满山石,空气中飘扬的青草味,像刚刚刈过,充斥淡淡的嫩腥。水是澄碧的,清凉之中,将山的倒影汪入其中,在工业化时代,还未被污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夹道两边的芭茅,开始嫩黄,像一片片柔软的娥眉,随风舞动,那种悠然是只有不沾尘土气才能看到的灿烂。溪谷中,凉悠悠的水正轻歌慢淌,河道中无数的卵石就是被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似柔弱的水滴而盘剥得棱角全无。小鸟在树梢中跳跃,轻捷并且欢快。这时节,对于长江中下游的大别山腹地,毫无肃杀的秋气。

走在蜿蜒的峡谷中,两岸的山依然蓬勃着,陡峭的石壁布满深褐的苔藓,仿佛一块块岁月耕耘后留下的遗痕。而让我惊异的是生长于峡谷之中的一棵棵杨树,矮小并且丑陋,疏影横斜,斑驳萧索。此刻,它们已经开始苍黄,狰狞的枝干,瘦骨嶙峋,每一处凸起的结疤像饥饿的鳄鱼的眼,似开似阖;苍老的树皮,一如我老祖母脸上皴裂的皱纹,高一块,低一块,实在看不出有多少弹性;那些卷起的苍褐色燕尾般的叶子,像一只只破裂的旧船,立在枝头上,随风摇曳,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零散。这些丑陋的杨树,大多生长于布满溪流的石缝,旁逸斜出,随心所欲,一些褐黄的根系,裸露在流水中,被它们长年浸泡冲刷。无论有无阳光照耀,无论溪水多么寒噤,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疯狂,它们彷如无人,自顾自地生长,自顾自地衰亡,不因生命的荣枯而绝望或炫耀。

杨树又叫杨柳树,是湖广大地最普通的物种。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把它当做分别的相思之物。《诗经》上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又说:“东门之杨,其叶牂牂(zang)。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zhe)”。千百年来,依依杨柳,成为人们折枝相赠最好的信物,也成为远行人心中无限的寄托。温庭筠说:“ 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感时溅泪,恨别思归,分明是一个看到垂杨的怨妇。我想:古人以杨柳作为亲人朋友之间分别的信物,也许是因为它的柔润,也许是因为它是春天最早的信使,更可能是因为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活到哪里。长亭外,古道边,依依相送,欲别还留。但那些杨树,往往是长在池边,长在陌头,长在溪桥,长在古渡,很少是在溪谷。溪谷,一如昏暗的地狱。

这生长在溪谷之中的杨树曾有一些怨恨么?为不曾像长在长亭古道边的同类那样耀眼?我有些情不自禁地想。

生命本无贵贱,所谓一切荣辱,全因是俗世的尘霾蒙蔽了俗世的心扉。

这生命物华中最敏锐的物种,在春天,当万物还沉浸于冬雪的梦靥时,就悄然张开双眼,吐出春天的第一撇嫩蕊,吹响新生的号角;当秋的脚步来临,当所有的生命还沉醉于夏日的繁华时,又最先警醒清秋的寥落,让人们从浮华中开始愕然。这一生生长于大地的最低处、长年被溪流浸没,被山峰摧压,被白云奚落,被岩石滚撞,被花鸟厌恶,被黄蜂侮谩,被洋辣侵蚀,地球上最微不足道的精灵,亿万年生命的勃发与沉沦,此刻,虽然萧索,虽然潦倒,虽然衰颓,却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谨守时序生、长、化、收、藏的节拍,将那些云卷云舒的心事,随着风花雪月、寒露霜华一起沉浮。在清秋中,如风信子一样光芒耀眼!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6

柳是送别诗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古代,人们的送别意识极强,无论是科举送别,还是官场饯别,抑或边塞赠别,亲朋分手,必有隆重热闹的饯别场面,而且是有送别必有诗,从帝王将相到白衣士子几乎都写过送别诗,据《全唐诗》载,海南一个七岁女孩也能“应声而就《送兄》一首”。而凡送别诗多与柳有关,古人有折柳言别的习惯。柳意象就成为送别诗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杨柳”一词早在成书于先秦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出现了,《小雅·采薇》篇中更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随风飘舞的丝丝柳条,就这样开始牵绊千古留愁别绪。此外,南朝人费昶也有这样的描写:“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历代诗人钟情杨柳,寄情杨柳,“杨柳”积淀为送别诗中传达离愁别绪的主要意象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柳”、“留”二字谐音,中国人善于使用谐音表达情感,柳及其相关物的这种谐音便易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这是古人借谐音“留”住离人之意。由柳而“留”,由“留”而引发人们留别、留思、留存、留恋、留情、挽留等意念。正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于是,柳成了与送行人有关的特殊事物,人们以柳送别、话别,以柳寓离别之苦,经常暗喻离别。“垂丝被柳陌”(卢思道,《赠刘仪同西聘诗》)、“悬丝拂城转”(岑之敬,《折杨柳》)、“柳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等都有谐音双关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晓风残月的吹拂映照之下,河边的杨柳婆娑舞动,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徘徊,别时的伤痛凄苦,别后的长久寂寞,离别之恨和羁旅之愁往复交织,演绎出一幕凄苦的人生悲剧。异地漂泊的游子、天涯独处的倦客的内心悲愁自然而然地和柳产生共鸣,进而融为一体了。

此外,“柳”还有聚之意。(《周礼天宫》)“柳毂”注疏:“柳者诸色所聚。”(《释名·释丧制》)“柳车”注疏:“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聚”也就是留聚的意思。柳还有“团聚”、“聚集”之意,那千丝飞舞的柳枝不都聚集在柳根之下吗?“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施肩吾,《折柳枝》)既然留不住亲人、情人、友人,那就期待着下次团聚吧。

“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柳生命力强,随处可插。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管是屋前“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陶渊明,《拟古诗》),还是园边“折柳攀场圃,负绠汲潭壑”(鲍煦,《秋夜诗》);不管是路边“桃林方灼灼,柳路日瞳瞳”(梁简文帝萧纲,《乐府上之回》),还是水边“柳条恒拂岸,花气尽薰舟”(梁元帝萧绎,《赴荆州泊三江口诗》)、“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隋炀帝杨广,《昔昔监》)都有柳树垂拂。

柳自春至冬,婆娑起舞,任人攀折,于路边河畔,房前屋后,目睹了无数世人的悲欢离合,柳枯柳荣之间,送别了无数断肠之人。“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青平乐》)、“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惠洪,《青玉案》),与友人分别于为柳烟所笼罩的长亭路上,岂能不倍感离恨悠悠、离情依依?

柳枝又称长条、柔条、柳丝等,柔软可挽,与人们殷切期待的情谊久长、永久平安相呼应。诗人寄希望于柳,希望柔弱的柳丝能系住行人,系住亲情,系住春色,系住时光,系住青春年华,系住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然而更多的时候,柳枝系不住别离的脚步,“垂杨只解惹东风,何曾系得行人住。”(晏殊,《踏莎行》)“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杨炎正,《蝶恋花》)“西域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那“弄春柔”、“系归舟”的丝丝杨柳,牵引出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一腔愁绪,使他终因“不见去年人”而“泪湿春衫袖”。更有“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唐多令》)系得行舟,却又系不得离人,情景固有不同,诗人的叹惋却是同样的。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7

No.1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No.2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贺铸《芳心苦·杨柳回塘》

No.3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No.4 别后不知君远近。——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No.5 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晏几道《长相思·长相思》

No.6 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No.7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No.8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No.9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春景》

No.10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圞月。——纳兰性德《菩萨蛮·问君何事轻离别》

No.11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No.12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辛弘智《自君之出矣》

No.13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 飘然何处。——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No.14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No.15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No.16 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倭堕低梳髻》

No.17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No.18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曹植《明月上高楼》

No.19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

No.20 当初不合种相思。——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No.21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No.22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李清照《点绛唇·闺思》

No.23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朱彝尊《忆少年·飞花时节》

No.24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留别妻》

No.25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白《春思》

No.26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No.27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No.28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武则天《如意娘》

No.29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

No.30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No.31 不是鸟中偏爱尔,为缘交颈睡南塘。——牛峤《忆江南·红绣被》

No.32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No.33 旋开旋落旋成空,白发多情人更惜。——司空图《酒泉子·买得杏花》

No.34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明月上高楼》

No.35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No.36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西宫秋怨》

No.37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答施》

No.38 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No.39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No.40 琵琶弦上说相思。——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No.41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No.42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No.43 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 来生愿。——乐婉《卜算子·答施》

No.44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李白《长相思·其一》

No.45 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其二》

No.46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No.47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No.48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No.49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No.50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No.51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No.52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严蕊《卜算子·不是爱风尘》

No.53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

No.54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No.55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

No.56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No.57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No.58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薛逢《宫词》

No.59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No.60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朱庆馀《宫词》

No.61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王维《伊州歌》

No.62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No.63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一》

No.64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No.65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No.66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怨情》

No.67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No.68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郑谷《淮上渔者》

No.69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No.70 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李白《杨叛儿》

No.71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春恨》

No.72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俞彦《长相思·折花枝》

No.73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No.74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No.75 相思已是不曾闲,又那得 工夫咒你。——蜀妓《鹊桥仙·说盟说誓》

No.76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温庭筠《更漏子·柳丝长》

No.77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No.78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8

【关键词】隋唐五代 酒筵 文人著辞 胡荑之曲

宗教歌曲

隋唐人饮酒,多有唱曲佐酒之举。隋时酒筵唱曲已盛,然彼时还主要是在宫廷和豪室的筵会中流行。据《旧唐书・李纲传》载隋开皇末,太子杨勇以岁首宴官臣,时任左庶子的唐令则弹奏琵琶后,又歌《武媚娘》曲以送酒。另据《朝野佥载》记载。隋富豪诸葛昂和高瓒争为豪侈,高瓒宴饮诸葛昂,歌《夜叉》以送酒。唐代民间饮酒唱曲以送酒也很盛行《朝野佥载》载:“麟德已来,百姓饮酒唱歌,曲终而不尽者号为‘族盐’。”又据《旧唐书・王士平附传》载:“时轻薄文士蔡南、独孤申叔为义阳主歌词,日《团雪》、《散雪》等曲,言其游处离异之状,往往歌于酒席。”由此二例足见唐代民间宴会中歌以佐酒之盛。

唐人小说关于酒筵中歌以送酒的记载尤多《博异记》载天宝中崔玄微设宴,筵中有红裳人为白衣人送酒歌日:“皎洁玉颜胜白雪,况乃当年对芳月。沈吟不敢怨春风,自叹容华暗消歇。”又有白衣人送酒歌日“绛衣披拂露盈盈,淡染胭脂一朵轻。自恨红颜留不住,莫怨春风道薄情。”《纂异记》中还有一人频歌以送酒的记载:张生别妻游河朔,五年方还,还家途中,忽于草莽中见灯火荧煌,有长须者、白面年少者、紫衣者、黑衣人、绿衣少年,挟其妻饮酒。以上六人皆令其妻歌以送酒,其妻无奈。都从之。为长须人歌日“叹衰草,络纬声切切。良人一去不复还,今夕坐愁鬓如雪。”为白面少年歌日:“劝君酒,君莫辞。落花徒绕枝,流水无返期。莫恃少年时。少年能几时。”为紫衣人歌日:“怨空闰,秋日亦难暮。夫婿断音书,遥天雁空度。”为黑衣人歌日:“切切夕风急,露滋庭草湿。良人去不回,焉知掩闺泣。”为绿衣少年歌日:“萤火穿白杨,悲风入荒草。疑是梦中游,愁迷故园道。”其中长须人还有酬唱日:“花前始相见,花下又相送。何必言梦中,人生尽如梦。”

五代筵会延续了以歌送酒之俗,《蜀祷杌》载后蜀王衍在乾德五年(923)三月上已节设宴怡神亭,妇女杂坐,王衍自执板唱《霓裳羽衣》及《花》、《思越人》曲。乾德五年重阳节又宴群臣于宣华苑,王衍自唱韩琮《柳枝词》日:“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何须思想千年事,谁见杨花入汉宫。”

隋唐五代酒筵中唱曲佐酒之风首先在上层兴起,后在民间也盛行起来。酒筵歌以佐酒如此之盛,那时的歌辞是怎么来的呢7这就涉及到所唱之歌辞的内容,大体而言隋唐酒筵所歌之辞主要有文人著词、胡夷之曲词和宗教歌词三类。

一、文人词

唐代是诗创作的盛世,而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配乐演唱的“声诗”,任半塘先生《唐声诗》一书,是综合研究探讨唐代诗乐及唐人歌诗实况之初步结果。“声诗”即“有声之诗。”唐代娼妓们在酒筵所唱歌辞,大多即当时文人所作著辞。《云溪友议・云中命》”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赠君多彩(采)缬,此物最相思。’又‘清风朗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实际上唐世宫妓、官妓、营妓和家妓无不唱诗,下分别探讨之。

在宫廷宴会中宫妓唱应制诗为歌,《唐诗纪事》云:“张直自朔方入朝,中宗于西苑迎之,从臣宴于桃花园……明日宴承庆殿,上令宫女善讴者唱之,词既婉,歌仍妙绝,乐府号桃花行。”桃花行实际上就是李峤《侍宴桃花园咏桃花应制》诗:“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不能拥路迷仙客,故欲开蹊待圣君。”为了表示对权臣的优宠。唐代的皇帝有时还让宫廷歌妓到其家唱曲以佐宴会之欢《困话录》载郭子仪有二爱姬南阳夫人及李夫人,因争宠不和,郭子仪不能制止。代宗知道后,命宫妓载酒设宴让二姬和好,席上宫妓唱曲为二姬送酒。“方饮,令选人歌以送酒,一姬怒未解,歌未发,遽引满置觞于席前日:‘酒尽不须歌。’”清官尚且难理家务事,被选歌妓终未完成使命似亦在情理之中。五代时,酒筵中宫伎的主要职能仍是唱曲佐酒。《蜀祷杌》载乾德年间(919-924)王衍尝召嘉王宗寿赴宴,筵间王衍命宫人李玉箫歌己所撰宫词送宗寿酒。歌辞日:“辉辉浮赤赤如五云,宣华池上月华新。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

官妓宴会中唱词在小说中的记载尤多,并且很多情况下还有作词文人对的情感的因素在内,因而歌妓唱词后上级官员常有成人之美之举。《本事诗》载韩混坐镇浙西时,戒昱为部内刺史。郡有酒妓,不止歌唱的好,貌亦媚眼动人,戎昱属情于她。然而浙西乐将听说她善歌后,告诉了主帅韩混,因而被召置在乐籍中。戎昱不敢留,为她在湖上设饯别宴会。还作歌词赠送。叮嘱歌妓说:“你到那里之后,韩混设宴接待你时,一定要先唱这首歌。”歌词日:“好去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诨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韩混听后将此妓嫁戒昱。《本事诗》亦载张又新尝为广陵从事,属意一酒妓,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走到一起。二十年后,在李绅酒席间重见此妓,感念往昔,又新染酒为此妓作词盘上,李绅察觉后,命妓歌此词送酒。其词日:“云雨分飞二十年,当时求梦不曾眠。今来头白重相见,还上襄王玳瑁筵。”李绅宴后将此妓送给又新,此二人终酬夙愿。

营妓歌以送酒,据《唐摭言》载杨汝士尚书镇东川之时,其子知温科举及第。汝士开家宴相贺,营妓都集中起来。杨尚书筵中作《贺筵占赠营妓》诗云:“郎君得意及青春,蜀圉将军又不贫。一曲高歌红一疋,两头娘子谢夫人。”家妓宴中也常唱文人词为歌,《南唐近事》载陶毂学士奉使江左,下榻于官驿站。韩熙载命家妓秦弱兰伪装为驿站中干杂事的下人,每日穿弊衣洒扫,陶毅私悦弱兰,因赠一词名《风光好》”好因缘,恶因缘,只得邮亭一夜眠。别神仙,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待得鸾胶续断弦,是何年?”明日李后主设宴,命弱兰歌此词劝酒。陶毂听后非常沮丧,即日北归。

二、歌妓唱胡夷之曲词

大唐是诗歌创作的盛世,娼妓们在酒筵所唱的词,还有一些里巷之曲,唐人谓之“胡夷之曲”,其内亦有裔乐、边声。具体而言,唐代酒筵中经常唱的曲子有《竹枝曲》、《杨柳枝》、《水调》、《伊州》、《梁州》、《渭城曲》、《鹧鸪》等。

《竹枝曲》

竹枝本出于巴渝一代的民间。唐贞元年间,刘禹锡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于是仿屈原创《九歌》之举而改制竹枝新辞,此举使巴渝 民歌俚曲以文学的形式定型流传下来。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教巴渝小儿歌唱竹枝曲,通过这种演出实践竹枝曲在贞元、元和之时异常盛行。禹锡自释竹枝日:“竹枝,巴歙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其音协黄锤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漠濮之艳焉。”由此可知,竹枝歌是融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

竹枝曲从它成型之日起,在巴蜀民间就很受欢迎。顾况《竹枝曲》“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竹枝曲后来开始在酒筵中被吟唱,据《中朝故事》载咸通中,“(刘)瞻至湖南,李庾方典是郡,出迎于江次竹牌亭置酒,瞻唱《竹枝词》送李庾:‘蹑履过沟,竹枝恨渠深女儿。’”白居易《郡楼夜宴留客》载云:“艳听竹枝曲。香传莲子杯。”酒中八仙的张旭尤好唱竹枝。“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唐代的娼楼妓院中也流行唱竹枝以送骚客酒,张籍《江南行》有云:“娼楼两岸临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风流才子杜牧《见刘秀才与池州妓别》又云:“楚管能吹柳花怨,吴姬争唱竹枝歌。”

竹枝曲不止在民间盛行,也很快成为宫廷教坊供奉圣上的曲目。孟郊《教坊歌儿》“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孟郊此诗抱怨自己有才不被用,尚不如供奉教坊小儿,能唱竹枝曲就可朝见天子。可见唐代皇帝也喜欢来自下里巴人的竹枝曲,竹技曲已登大雅之堂。

《杨柳枝》

杨柳枝,汉横吹曲有《折杨柳》流行民间l唐代自居易加以创新,更名《杨柳枝》。据《本事诗》白香山有姬樊素,善歌,家妓小蛮善舞,自作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而香山年事渐高,而小蛮方艳,于是作《杨柳枝辞》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如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目无人属阿谁?”

杨柳枝词,在唐酒筵中屡被吟唱,当时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争作杨柳枝词。《云溪友议》记载湖州崔刍言初为越副戎,饮籍中有周德华,是歌妓刘采春的女儿。德华虽《哕喷》之歌不及其母,而唱《杨柳枝词》采春难及。崔副车非常宠爱她,将她带至京城洛阳后,豪门女妓都跟她学唱《杨柳枝词》。周德华所唱《杨柳枝》有七八篇,都是当时名流的吟咏之作。其中滕迈郎中一首:“三条陌上拂金羁,万里桥边映酒旗。此日令人肠欲断,不堪将入笛中吹。”贺知章秘监一首:“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巨源员外一首:“江边杨柳麴尘丝、立马凭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憨更向手中吹。”刘禹锡尚书一首:“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至今朝。”朝韩琮舍人二首:“枝斗芳腰叶斗眉,春来无处不如丝。灞陵原上多离别,少有长条拂地垂。”又曰:“梁苑隋堤事已空,万条犹舞旧春风。那堪更想千年后,谁见杨花入汉宫?”

杨柳枝不止是歌词,还是宴会的舞曲。薛能《柳枝词五首》序曰,“乾符五年。许州刺史薛能于郡阁与幕中谈宾酣饮醅酎。因令部妓少女作杨柳枝健舞,复歌其词。”其中一词有“纤腰舞尽春杨柳”就是咏杨柳枝健舞舞姿的。

《水调》

郭茂倩《乐府诗集》曰:“《乐苑》曰:‘水调,商调曲也。’旧说水调、河传隋炀帝章江都时所制曲,成奏之,声韵怨切。王令言闻而谓其弟子曰:‘但有去声而无回韵,帝不返矣。’后竞如其言。”罗隐有《席上歌水调》诗可为隋炀帝作水调之一证,诗云:“余声宛宛拂庭梅,通济渠边去又回。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唐水调曲凡十一迭,前五迭为歌。后六迭为八破,其歌第五迭五言,调声最为怨切,故自居易诗云:“五言一遍最殷憨,调少情多似有因。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唐又有新水调,亦商调曲也。

唐五代有两位君主好水调,唐明皇和南唐烈祖李舁。《明皇传信记》云:“上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登而歌,至山川满目云云。上顾侍者曰:‘谁为此?’曰:‘宰相李峤词也。’因凄然涕下。遽起日:‘峤真才子也!’不待曲终而去。”“山川满目”云云即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之句。《南唐近事》“元宗嗣位之初,春秋鼎盛,留心内宠,宴私击鞠,略无虚日。常乘醉命乐工杨花飞奏《水调词》进酒,花飞唯歌‘南朝天子好风流’一句,如是者数四。上既悟,覆杯大怿,厚赐金帛,以旌敢言。”

《伊州曲》

《乐苑》曰:“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盍嘉运所进也。”按《唐音辛签》止匕曲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入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十叠。唐代的宫廷中有的供奉曲有伊州曲,宫廷乐人时有演奏。温庭筠《弹筝人》“天宝年中事玉皇,曾将新曲教宁王。钿蝉金雁今零落,一曲伊州泪万行。”王建《宫词》“未承恩泽一家愁,乍到宫中忆外头。求守管弦声款逐,侧商调里唱伊州。”大约是因为伊州本就是边塞曲,唐代的军营中伊州曲最为盛行,营妓筵会好唱伊州者,高骈《赠歌者》“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许浑《吴门送振武李从事》“晚促离筵醉玉缸,伊州一曲泪双双。”罗虬《比红儿诗》“红儿谩唱伊州遍,认取轻敲玉韵长。”唐一些官宦之家蓄养家妓,教曲子也有伊州者。白居易《伊州》“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

唐代酒筵中所唱伊州,有些就是当时文人的诗作。陈陶《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愿持卮酒更唱歌,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成词,更闻闰月添相思。”右丞征戍词即王维《伊州歌》其辞云“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戒十载余。征人去日殷憨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可见伊州也是一个曲子,填词之后,就可吟唱了。

《梁州》

又日凉州《乐苑》曰:“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乐府杂录》日:“梁州曲,本在正宫调中,有大遍、小遍。至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玉宸宫调,初进曲,在玉宸殿,故有此名,合诸乐,即黄锤宫调也。”张同《幽闲鼓吹》曰:“陧和尚,善琵琶。自制西凉州,后传康昆仑,即道调凉州也。亦谓之新凉州云。”梁州也是在军宴中最为盛行,张乔《宴边将》有“一曲梁州金石清,边风萧飒动江城。座中有老沙场客,横笛休吹塞上声。”高骈《宴犒蕃军有感》“蜀地恩留马嵬哭,烟雨蒙蒙春草绿。满眼由来是旧人,那堪更奏梁州曲。”李频《闻金吾妓唱梁州》“闻君一曲古梁州,惊起黄云塞上愁。”与梁州类似的边塞曲还有甘州。甘州是羽调曲,唐代酒筵中亦有吟唱。薛逢《醉中闻甘州》“老听笙歌亦解愁,醉中因遣合甘州。”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9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民歌

可以这样说,中唐诗歌是唐诗发展中继盛唐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名家辈出:韩愈、孟郊一派通过奇思幻想,用僻字造奇韵,打造出一种宏伟奇崛的风格;而白居易、元稹诗派却是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诗风迎得世人的交口称赞;李贺独辟蹊径,新颖诡异、精辟含蓄是他的诗句带给我们的印象。面对上述三大诗派,刘禹锡没有盲目趋同,他从不为世人所耻的民歌中汲取营养,凭借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在文人诗和民歌中间杀出一条血路,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最终成为与韩孟派、元白派、李贺派相抗衡的一支异军。

如果说夔州三年是刘禹锡民歌体乐府诗的收获期的话,那么朗州、连州的岁月则是他重要的奠基期。朗州位于沅湘之滨,民歌相当盛行,历经千年未见衰弱,虽然当地竹枝“词语尘下,音韵鄙俚”,但其内容清新,格调激扬,旋律轻快,这一切吸引了正处于探求中诗人的目光。在博采众收的基础上,他开始尝试民歌体乐府诗的创作。写于这时期的《采菱行》初步显示了作者学习民歌的成效,他在《采菱行》的序中写道:

“武陵素嗜芰菱。岁秋矣,有女郎盛游于白马湖,薄言采之,归以御客。古有采菱曲,罕传其词,故赋之以佾采诗者。”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共两组。一组是九首,另一组为二首,合起来正好十一首,篇篇都是佳作。

《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在于它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刘禹锡是幸运的,他以其敏锐的思辨能力,致力于描写巴蜀下层人民的劳动场景、巴蜀风情与民俗,不仅形式上具有创新意义,而且在取材也有新颖独到之处,从而使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生活水平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突破。也许我们能够这样说,从陶渊明之后,唯有他能将下层劳动人民平凡的春种秋收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读着他的《竹枝词》,恍如自己已身临巴蜀山水之间。在此,诗人尤其擅长对生活中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从而将一幅幅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的画面展示出来。如《竹枝词九首》之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里,诗人以“银钏金钗”来代妇女,“长刀短笠”来代劳作中的男子,生动形象,也反映了当地的人情、服饰等特征,从而赋予全诗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烈的异乡情调。其中的“烧畲”场面尤其值得我们去仔细回味,刘禹锡在另一首叫《畲田行》的诗中具体细致地描绘了巴蜀人民的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情景。

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红艳成霞、鬼惊蛟骇、火光明灭、如星如月。多壮观的一幅烧山开荒劳动场景。刘禹锡只用区区二十几个字,便将当时巴蜀人民的生产情况在诗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身为夔州刺史,他能主动深入山区,了解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取得一定的成就,正应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又如《竹枝词九首》之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白帝城”在夔州城东,“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曰白帝城。”《正德夔州府志》“白盐山”则在夔州城东,由于“色若白盐”故而得其美名。作者把当地的古迹、名胜顺手拈来放在自己诗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其次,《竹枝词》十一首中,作者在很多方面都将他的笔伸向下层人民细腻的情感世界,他或者从正面描写或者从侧面衬托,把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将男女间的爱情作为题材写入诗中加以描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便是佐证。但像刘禹锡那样能够冲破正统的儒家诗教观念束缚,把笔大胆伸向恋情领域,并情不自禁地在诗中对爱情加以讴歌,细腻而又婉转传达出男女双方在恋爱过程中所经历的欢乐,痛苦以及种种“欲说还休”的微妙心理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他对传统爱情的主题进行了深化。如《竹枝词九首》之四: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刻画了一个初恋女郎在江边听到请人唱歌时那种乍喜还疑的复杂心情和聪明可爱的性格,刘禹锡抓住眼前“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物,融入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用天气的“晴”与“不晴”来谐对方的“有情”和“无情”,两种本不相干的事物作者此,巧妙地将它们统一起来,使之成为有机融合的一个艺术整体。整首诗清新、向上、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着生活情趣。诗人在刻画热恋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时,采取一种似露非露,欲吞还吐的抒情方式,表现她们欲喜还忧的特定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刘禹锡在某些吟咏风情的诗中,也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寄寓其中。在这些诗中,描写的景物所触发出来的情感,笔者认为是诗人自己的情感。如《竹枝词九首》之六、七: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首诗中,作者有借失意女子的口吻来浇己心中块垒之嫌,刘禹锡由滟滪堆的坚不可摧想人心的见异思迁、喜怒无常之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因为爱情失意而由爱生恨的怨妇的内心独白,也可看作是诗人自己由于政治上受打击,远大的政治抱负难以实现所发出来的人生愤慨。诗人宦海为官多年,对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有深刻的体念,他懊恼那些没有廉耻之心、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对他的排挤,也长恨那些目不识珠、掌握着用人职权的庸人,诗人借诗中抒情主人公之口来为自己鸣内心的不平。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当时受人喜欢,晚唐诗人温庭筠是这样来形容刘诗的流传之广的:“京口贵公子,襄阳诸女儿,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词。”(温庭筠《秘书刘尚节挽歌词》) 京口和襄阳都非刘禹锡为官之地,可见,他的诗是多么受人喜欢。群众是最好的评论家,他们对刘禹锡诗歌的热爱就是刘禹锡努力向民歌学习的最好奖赏。确实,当时文学唯有和民间诗歌血肉相连地密切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掌握语言的艺术。这也算得上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创作中提供给我们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温庭筠的杨柳枝篇10

关键词:古诗词;笛子;意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K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春花秋月,细雨微风,古典诗词的唯美之处,一是在景物意象之美,一是在所抒发的情感之美。而笛子作为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之一,代表了多种不同的情感。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笛子意象的研究,而本文将从另外的角度来探索这样一种独特意象的艺术魅力。

在古诗词中常出现的笛子,主要有竹笛和玉笛,还有一种羌笛。不同材质所制成的笛子,音色不同,所带给人的听觉感受不同,而诗人们把握到了这样的特点,所以就根据笛声带给听者的感受写出了极富情感的诗句和词句。

一、悠悠竹笛心思远

竹笛以竹为管,颜色翠绿而音质古朴深远,回荡在深山古林之中或是碧波大江之上,意境悠远。竹笛之声,带有几分洒脱,正如宋代白玉蟾《题莫干山》中写到:“城南城北无老树,又吹竹笛过前山”;还有宋代僧人兜率从悦的诗句:“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骑在牛背上,把吹一根竹笛,空幽的山谷青翠静谧,唯有白云相伴,如此惬意与洒脱,又有几人能体会?不过,洒脱之外,竹笛的声音却也蕴含着几缕忧伤,如宋代董嗣杲的《拙寄》中写到“大阃粮艘上,孤营竹笛悲”,一个“孤”字,一个“悲”字,都在竹笛声声中愈加显得忧伤。

有时,笛声甚至有震撼的力量,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十二铁笛亭》又是这样描写竹笛之声的:“谁将点漆金,铸作孤竹笛。林外吹一声,震落千峰石”,这样的诗句倒是赋予了竹笛另一种铿锵,平常宛转悠扬的笛声竟然能使得数座山峰上的石块震落,倒是让人感觉到了吹笛者的力量。

由此可见,竹笛这样的意象所蕴含的寓意是多重的,或洒脱,或忧伤,或闲适,或铿锵。吹笛者的心绪不同,悠悠竹笛声传递的情感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了。

二、婉转玉笛情绵绵

玉笛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意象。玉笛多是用上好的玉石打磨而成,笛身温润,剔透,碧莹莹,而其声婉转悠扬,寄托着人们缠绵的思念,抑或是浓浓的乡愁。玉笛出现的环境,或是在春风吹过的夜色里,或是在珠帘重重的阁楼上。或是在灞陵河岸的柳丝中,玉笛声声入心扉,无论是吹笛人,还是听笛者,都能够在笛音缭绕中体会着寸寸柔情。

纵观唐宋以来的古诗词,使用玉笛这样的意象的诗句多与离别、怀乡有关,并且涉及到的环境多是寂寥清冷的。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是这样写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句中的乡愁在黄鹤楼上传出的渺渺笛声里化开;同样,《春夜洛城闻笛》中,玉笛声在夜色里飘散,游子思念故园的情怀在《杨柳曲》中益发深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为人所千古传诵的一个原因,正是那春风、夜色伴着玉笛声吹进了古往今来游子的心中。冯延巳的《归自谣》写到:“寒山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送潇湘客。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来朝便是关山隔。”送行之时,江上的玉笛声显得空阔寂寥,衬出离人送别远行的伤感,这也是玉笛意象所传递的情感之一。

除此之外,玉笛还表达了诗人或词人对于世事变迁,沧桑变幻的思索以及无奈之情,而此时环境往往离不开宫阙楼台,这样独特的场所历经岁月风霜,代表了世事的沧桑。张祜的《华清宫》写到:“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昔日的华清宫,而今已不复有佳人起舞,仙乐飘飘的盛景,玉笛声打破寂静,不变的唯有一轮明月,依旧照着骊山。以声衬静,更是突显出一片萧瑟中的凄凉。“春入行宫映翠微,玄宗侍女舞烟丝。如今柳向空城绿,玉笛何人更把吹?”[1]唐代皇甫松的这首《杨柳枝》,将盛唐王朝曾经一派歌舞升平之景与如今的“空城”作对比,连玉笛也无人把吹,这样的孤寂冷落令人唏嘘不已。他的另一首词《摘得新》也借玉笛声表达了自身惆怅的情感:“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繁花落尽,徒留空枝;独酌一杯酒,红烛依旧,玉笛声声吹,可以想象此情此景的淡淡落寞与忧伤。

换做是精致的亭台楼阁,玉笛声又通常和思妇、闺中女子联系在了一起。“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昭华人去无消息,江上青山空晚色。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宋代王武子的这首《玉楼春》,在楼角的玉笛声中,传递出闺中女子思念远行未归之人的惆怅与苦楚。“霜积秋山万树红,倚帘楼上挂朱栊。白云天远重重恨,黄草烟深淅淅风。仿佛梁州曲,吹在谁家玉笛中?” 冯延巳的这首《 抛球乐》,也是一种表达了思念之情,《梁州曲》在玉笛的吹奏下,更是将远在边塞寒苦之地的征人的思念飞越关山,吹进朱帘深掩的楼阁中。

三、古朴羌笛声声怨

羌笛,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不同于人们常见的笛子。笛身有两管数孔,笛音悠长而泛着古老的气息。古诗词中用到羌笛这一意象的,多是要传达征戍边关的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浓浓的愁怨。为人熟知的一首提到羌笛的诗是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这样的意象,多是与塞外、关山、大风连结在一起。高适写过一首《塞上闻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何处梅花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羌笛所吹奏的乐曲一般是《杨柳曲》和《梅花落》,这两支都是能勾起征人思乡离愁的古曲,经羌笛奏出,那特有的低沉之声像声声呜咽,使吹者一吐思念之情,使听者愁肠百结。类似的词句还有温庭筠的《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愁绝”二字,点出了羌笛之声的特点,点出了吹笛之人的心情。宋之问的《咏笛》也表达了这样的思念:“羌笛写龙声,长吟入夜清。关山孤月下,来向陇头鸣。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惊。行观向子赋,坐忆旧邻情。”羌笛声声,诉说的正是那样的战乱年代里的绵长的思念。

古典诗词意美情美,笛子这样的意象更是为诗词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无论是竹笛、玉笛,还是羌笛,笛声飘渺,它们都将一直回响在岁月的痕迹里,让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殿堂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