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梦江南十篇

时间:2023-04-11 21:37:02

温庭筠梦江南篇1

鱼幼薇微微皱眉,然后走到温庭筠的身边,小声唤道:“先生。”

温庭筠把一切尽收眼底,微笑道:“来来来,惠兰还不拜见李公子。”

然后,在两个个怀鬼胎的男人中间,幼薇不甘愿的行礼。礼后,抬头便见笑的一脸兴奋地李亿正在注视她,幼薇别过头。

李亿走后,温庭筠问她:“惠兰看李公子可好?”幼薇颔首轻点。“何处之有‘好’邪?”温庭筠一副家父的摸样,似笑非笑的问她。幼薇不急不缓地答道:“谈吐博广,举止亦文雅,眉宇神奕过人。莫不是官场中人?”温庭筠大笑道:“惠兰好眼力!吾亦为此。”鱼幼薇轻笑出声,的到先生的夸奖,她情不自禁的高兴起来。“那……惠兰何不随了他?”温庭筠轻描淡写,“李公子身世才学各得其优,惠兰又生的美丽聪慧,此乃上天定矣。”

幼薇一怔,笑意僵在了嘴边:“先生言出为真?使惠兰出嫁?”“正是此意。吾察李公子对惠兰有情意。”温庭筠又补充一句,“可好?”

幼薇低头默不作声,半晌抬起头来,轻启唇说:“好。一切听从先生。”随即咬唇,转身离去。转身后的温庭筠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摸样,一脸严肃,长叹一口气:“吾‘温钟旭’,年老‘温钟旭’啊。”

于是,这门亲事,在李亿万分满意的情况下定下来了。

成亲那天,连大街上都一片喜庆,敲锣打鼓的迎亲队伍在大街上向前走着。一匹赤红色的大马上,坐着神采奕奕的李亿。铜镜面前,一身心事的幼薇像个傀儡一样闭着眼任婢女给她梳头。婢女见幼薇一脸凝重的表情,不由得好奇,一个分神,扯掉了幼薇的几根头发。幼薇突然睁开眼。“小姐,奴婢不是故意的。”闻言,丫鬟已经跪在地上,求饶。幼薇接过她手中的木梳,开口:“你出去吧,我自己来。”婢女有些担心的说:“可是温先生说……”“出去!”幼薇低吼一声。“是……”乖巧的丫鬟站起身就往外快步走,然后惊呼一声:“呀,温先生……”

“慧兰不开心?”温不知何时走过来,拿起梳子,给她梳头。她不作声。

“李亿快来了?”幼薇把想说的话说收回去。“嗯。”温庭筠应一声。

她伸出手,手中是刚才丫鬟扯掉的几根短发。喃喃道:“青丝易断缘难挽。”温庭筠一怔,随后说:“李兄弟却为好人,定不负你。”幼薇闭上眼,深吸一口气,道:“我信先生。”

故事的前奏响起,维幕拉开。温庭筠本以为他亲手把鱼幼薇送上幸福之路,世事难料,这才是幼薇悲剧的开始。这场戏,注定以悲收场。

李亿温文儒雅,一身阴柔之气,幼薇曾说笑说,她像是从江南走来的男子。李亿仍是好脾气的护她,宠她。直到与他的夫人裴氏相见,故事色彩从彩色变成了灰色。不知觉间,切已经蒙上了一层带着香气的纱,香气是慢性毒药。裴氏争风吃醋,趁李亿不再时,甚至毒打了幼薇,幼薇却只想让裴氏接受她。毕竟这个时代,男人三妻四妾为家常事。李亿知道后,不忍心看她受这苦,便把她送到宜观,并告诉她三年后来接她回家。

回家。让他想到身在千里之外的先生。她一直信着先生的话,坚信李亿三年后会来接她,裴夫人也会接受她。

可是,李亿早带着妻儿离开。幼薇并不知道的是,李亿听说幼薇耐不住寂寞,跑去寻温庭筠,李亿去咸宜观找她,道姑皆说不在。谁又知道这个谣言是裴氏传出去的。当日,裴氏哭哭啼啼的拉着李亿衣角,说了句“碧落还全,生死相随”让李亿心软,带着妻儿一起去寻幼薇。这些小事,历史不曾有记载。也罢,大海中的针谁又找的到?

三年后。

天刚刚蒙蒙亮,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去,这个地方仿佛披上了一层乳蓝色,迷茫的不真实。

“吱——呀——”闭紧的大门忽然开了,走出一个古装的女子,她一身灰色素衣,长发任意散乱,手挑一个灯笼。门再度被关上,她抬起头透过雾气看着大门上的大扁——咸宜观。

然后匆匆挑灯走在雾中,渐渐被雾淹没……

这是一所离江面最近的楼,她站在最高层的窗户旁,向外眺望。先生说李亿不会负了她,她便信,因为他是他所信任的先生。

犹记当年,她还年幼,与母亲在青楼给别人洗衣服时,暮遇温庭筠,他只写了“江柳边”三字,小幼薇只思考了一会便完整的题一首诗,从此,温庭筠便收她为徒弟。那首诗,温庭筠一直记着,那是他唯一收她为徒的理由。幼薇转身看铜镜里的自己,妆有点淡了,她又立马补妆、梳头。然后继续站在窗口旁等着。她等的不仅是李亿,还有先生的信任。如果连先生的话都是假的,那她该信谁呢?

一天,就在等待中过去了。清晨挑来的灯笼挂在了窗外。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仍不见李亿。初秋夜晚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她心口疼。知道天完全被染黑,她失落的看了最后一眼江面,稳住身子,缓缓走到书桌前,写到: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嘴角咧开一个残忍的笑,又写道《望江南》。随后回到了咸宜观。

咸宜观的尼姑私奔,离开的离开,唯剩下幼薇一人。“玄机……”幼薇默念自己的法号,“究竟是何玄机呢?”“玄机师傅!”幼薇的丫鬟惊讶的看着她,问:“您不走?”幼薇轻笑不语。“那……绿翘也不走了,永远服侍您。”“好。找差将此信寄于温先生。”幼薇拿出拆好的信,里面是那首《望江南》。“是”绿翘甚是乖巧。

几天后,仍不见李亿,也不见温庭筠。她的心绝望了。于是让绿翘挂出观外一首诗: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从此后,一代才女慢慢堕落下去,她一张唇万人尝,一双臂万人枕。她找的,是温庭筠和李亿的影子。最后,因绿翘做了违背她的话和事,一气之下的她活活打死了绿翘。随后,东窗事发,一发不可收拾。

温庭筠得知此事,已是太晚,二十六岁的鱼幼薇,从此死去。她死后,手里仍握着一张揉皱的纸,那是题给先生的第一首诗,就是温庭筠让她写的“江柳边”。

李亿呢,他一直活在裴氏的谎言里,一个又一个。

寒月丢了风声秋静夜寒无灯

沧了孤等魂又多伤痕

窗纸破梦透声此世你何存

影似星辰远至难言真

旧琴破碎撕裂心声苦了己无能

问谁不欲弃泪痕无梦何需再言等

残哭无声静而幽幽如坟

一句等吾浪弃多少凡生

心难归魂随梦乱钩年轮

陷的深依让梦成真

清雨回声湿透忘弃的魂

难言回驱出的唯而寒冷

湿透的香才诱忘了的神

温庭筠梦江南篇2

关键词: 温庭筠 诗歌 艺术手法

温庭筠善于观察、长于感受,能够通过某个细节的描摹和渲染,将生活中的事物与场景精致地艺术化再现。他的诗歌辞藻华美,色彩浓艳,将人物感情的脉络隐藏于画面背后,有时候内心的一个细小的情绪可以通过几个画面暗示。“重客观的审美观使温诗尚铺叙,注重景物与人物形象的真切。委婉透彻的铺叙,使得诗中各个细节渲染得十分逼真、形象,也使得意境更为幽深,人物情绪表达得更为细致”。

一、体物细腻

六朝文学走的是“缘情体物”之路,诗歌创作大多数都有体物精细、刻画工巧的特点,这对晚唐诗人有一定影响,其中就有温庭筠和李商隐。“温庭筠着重表现个人生活情感的律诗的风貌一般清新淡雅,间或笔力遒劲、风尚高远,尤以体物细腻见长”。

在温庭筠的诗歌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女子衣饰形貌的细致描摹。比如说《张静婉采莲曲》中的“掌中无力舞衣轻,剪断蛟绢破春碧。抱月飘烟一尺腰,庸脐龙髓怜娇饶”;《舞衣曲》中“金梭淅沥透空薄,剪落交刀吹断云”。这些描摹都非常精美,而且细致,在修辞上也运用了铺陈、夸张等多种手法,力图把每一个细节都修饰到美的极致。与此同时,描绘女子在某些情境之中的形态也是温庭筠的长项,比如《照影曲》: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鲜不动香塘满。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颦。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两句,把情境与情态交融,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春日和暖、美人慵懒的画面,而春日和暖有香气扑鼻,美人慵懒更显女子的妆容精美,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满足,由此可以看出温庭筠体物是多么工细。温庭筠往往喜欢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铺陈某个情境或场景,从而表现出一种细节美,将这些代表性的物品描绘得精美而真实,同时在整体上传达出场景之中应有的气氛。他的一些游宴诗,如《夜宴谣》中的“亭亭蜡泪香珠残,暗露晓风罗幕寒”,写夜宴将要散去之时的蜡烛与罗幕,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物品表现欢宴之后的清冷之感。又如《咏寒宵》一诗:

寒宵何耿耿,良宴有徐姿。

宝鞋徘徊处,熏炉怅望时。

曲琼垂翡翠,斜月到呆蕙。

委坠金红烬,阑珊玉局棋。

“寒宵何耿耿,良宴有徐姿”这句点明了主题,从第二句开始诗人用熏炉、垂玉、斜月、残局等刻画凄冷寒宵的状态,诗人借用这些具体的事物所表现出的情状,让人如身临其境。

除了场景和情境之外,温庭筠有时候也会用细节描摹某种情绪,如《春愁曲》: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埂。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凉替坠发春眠重,玉兔香柳如梦。

锦叠空床委坠红,扫尾双金凤。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栏纤草长。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全诗写女子之愁,虽然是春天,但“珠帘”是冷的,镜中的人也是孤单的,与“双金凤”恰好形成映衬,久睡不醒,梦中的香暖又与现实的寂冷形成鲜明对比,醒来后看着斜风吹着细雨落入池塘,心中的惆怅犹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久久挥之不去。虽然是主要描摹闺中细节和女子所见所闻,但描摹得非常细腻,全诗的愁情于词句间蔓延纸外,有耐人寻味之愁。

温庭筠突出的细节描摹还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刻画上。他的诗歌中多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即使是在描写宴游的诗歌中也会点缀自然景物,并能与整体相融合。如《秋雨》一诗:

云满鸟行灭,池凉龙气腥。

斜飘看棋簟,疏洒望山亭。

细响鸣林叶,圆文破沼萍。

秋阴杳无际,平野但冥冥。

全诗精细地描绘了秋雨洒落池塘的情境,重点刻画了“鸟”、“云”、“林叶”和“沼萍”的情状,点出了主题。

在对同一种事物的描摹上,温庭筠尽力避免重复而因不同情况加以不同的修饰。如在对星空的描绘中,有“银河耿耿星参差”、“阑干星斗天将曙”写拂晓时的星空,“星斗迢迢共千里”写相思之人眼中的星空,“软风吹春星斗稀”写春夜之星空,“银河欲转星靥靥”则加入了拟人化情感,显得更加新颖。

从不常见的角度写出常见之景,让人觉得既熟悉又新鲜,可见温庭筠体物之深,工细之妙。

二、铺叙娴熟

铺叙是对事物展开充分的叙述和描写,使所描写事物穷形尽相,使人获得具体深刻印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它是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的作用是与抒情结合起来,使诗歌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铺叙在温庭筠诗歌中的运用非常多,追求的是淋漓酣畅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铺叙,并且注重事物的客观描述,使诗歌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如《照影曲》:

景阳妆罢琼窗暖,欲照澄明香步懒。

桥上衣多抱彩云,金鲜不动香塘满。

黄印额山轻为尘,翠鳞红稚俱含颦。

桃花百媚如欲语,曾为无双今两身。

这首诗写了一佳人在桥头顾影自怜时的娇态。全诗除“香步懒”点明人物外,其他都是景物铺叙,由三个并列的画面组成:桥上的美人、岸上的桃花和水中的倩影,三幅画面互相辉映:风儿不动,塘水不满,呈现出一派暖洋洋的春光。诗中虽没有直接抒感,但美人的慵懒和寂寞的情绪隐含其中。温庭筠善于以铺叙物象衬托人,这在他的诗集中还是很多的,这种写法在温庭筠的词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

如《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乡。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温庭筠很善于用铺叙手法随物赋形。在他笔下,自然景物千姿百态,极富变化,各呈其美。“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两句中,“高风”和“初日”两词,温庭筠运用铺叙的手法使得画面显得极为开阔,意境也更加高远。“风翻荷叶一向白,雨湿萝花千穗红”。《溪上行》以白形容荷叶,只有在风翻时才贴切,雨湿萝花更显沉重,红色就愈浓,这样充分的叙述和描写,足见诗人捕捉景物的敏锐与细微。

温庭筠还爱用铺叙的手法写静境。如《题李处士幽居》:

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

隔竹见笼疑有鹤,卷帘看画更无人。

此首诗浓阴似帐,黄昏中红薇开得正烈,如茵的碧草在雨雾笼罩之下一片迷蒙,山居是多么静寂,静中又处处透出幽美。“照竹灯和雪,看松月到衣。”《题造微禅师院》写寺院的静寂,高洁、静中显示出禅师的人品。

如《法云寺双桧》中:“长廊夜静声疑雨,古殿秋声影胜雨。”借助视听错觉写出古殿之静,这静中带有幽深和神秘之感。

《妙卜南佛塔寺》中:

地胜人无欲,林昏虎有威。

涧苔侵客屡,山雪入禅衣。

此诗中的静是冷气袭人,深林虎啸。此外,如《宿松门寺》、《初秋寄友人》、《偶题林亭》等诗都写静境,都用的是铺叙,但境界各一,变化多姿。

铺叙是诗人们常用的手法。温庭筠诗歌中的铺叙带有更多的客观描述,务求所写事物的委婉透彻,因而其诗显得清浅,显得流丽和细密。

三、用典

“典”即“典故”。诗歌中用典是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在表达过程中引用的历史事迹、历史故事、神话寓言、古书上的警句或古人的名言等,都称为典故。它在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构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朱自清谈到诗歌中用典所起到的作用时说:“诗是精粹的语言,暗示是它的生命。暗示得从比喻和组织上下工夫,利用读者的联想力量。组织得简约紧凑;似乎断了,实在连着。比喻或用古事成辞,或用眼前景物,典故其实是比喻的一类。这首诗那首诗可以不用典故,但是整个儿的诗是离不开典故。”这其实是强调了典故的暗示,引发了读者的联想。

典故的运用虽说常见,但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典故在诗歌中的出现频率和方式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如诗人温庭筠,他所处的时代――晚唐,此时已是日薄西山了。晚唐社会呈现出的是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温庭筠怀才不遇,深感怀抱利器,托足无门。他身负“不羁之才”,却被认为“罕有适时之用”。他是一个恃才傲物、孤高自赏、傲岸不羁、蔑视权贵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温庭筠的诗中发现他运用大量的典故勾勒自己的形象,其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有这样几个典故:司马相如、谢安、范蠡、陈后主、严子陵、苏小小。在温庭筠现存的三百三十多首诗歌中,大约有250几首中运用了典故,剩下大约七十首左右没有用典,据粗略统计,大致用了400多个典故。

其中司马相如在温庭筠的诗歌里出现了7次,如《宿一公精舍》:“夜阑黄叶寺,瓶锡两俱能。松下石桥路,雨中山殿灯。茶炉天姥客,棋席剡溪僧。还笑长门赋,高秋卧茂陵”。引用司马相如的典故则是温庭筠怀才不遇的真实写照。

谢安出现的频率是7次,是他理想中的政治人物,表达仕进的愿望。如《赠郑徵君,家匡山,首春与丞相赞皇公游止》:“一抛兰棹逐燕鸿,曾向江湖识谢公。”《题裴晋公林亭》:“谢傅林亭暑气微,山丘零落闭音徽。东山终为苍生起,南浦虚言白首归。池凤已传春水浴,渚禽犹带夕阳飞。悠然到此忘情处,一日何妨有万几。”温庭筠渴望能经世致用,但一生沉沦,此时典故中的谢安是理想中的典型人物。

范蠡出现了8次,如《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引用这个典故表明此人是温庭筠理想中的功成身退的代表人物。

陈后主出现了7次,如《和友人溪居别业》:“积润初销碧草新,凤阳晴日带雕轮。风飘弱柳平桥晚,雪点寒梅小苑春。屏上楼台陈后主,镜中金翠李夫人。花房透露红珠落,蛱蝶双飞护粉尘。”《鸡鸣埭歌》中:“南朝天子射雉时,银河耿耿星参差。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鱼跃莲东荡宫沼,御柳悬栖鸟。红妆万户镜中春,碧树一声天下晓。盘踞势穷三百年,朱方杀气成愁烟。彗星拂地浪连海,战鼓渡江尘涨天。绣龙画雉填宫井,野火风驱烧九鼎。殿巢江燕砌生蒿,十二金人霜炯炯。芊绵平绿台城基,暖色春容荒古陂。宁知玉树曲,留待野棠如雪枝。”等等。借用这个典故表现温庭筠对昏庸统治者的讥讽。

严子陵出现了8次,此人是温庭筠隐逸的向往。如《宿沣曲僧舍》:“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送李生归旧居》:“一从征战后,故社几人归。薄宦离山久,高谈与世稀。夕阳当板槛,春日入柴扉。莫却严滩意,西溪有钓矶”。

苏小小出现了6次,此人是诗人的风尘知己。如《春洲曲》:“韶光染色如蛾翠,绿湿红鲜水容媚。苏小慵多兰渚间,融融浦日鹅鹊寐。紫骚碟蹬金衔嘶,岸上扬鞭烟草迷。门外平桥连柳堤,归来晚树黄莺啼。”《苏小小歌》:“买莲莫破券,买酒莫解金。酒里春容抱离恨,水中莲子怀芳心。吴宫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塘小江曲。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

温庭筠梦江南篇3

关键词:温庭筠;涉佛诗;矛盾思想;用典;意象

前言

温庭筠(约812C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虽然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但他的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谈佛、咏佛诗,其诗作所反映出的思想也比较复杂,这些可在其诗作意象中找到答案。

一、温诗不受重视的原因探析

人们往往更注重对温庭筠词的研究,而对他的诗歌的研究比较粗浅,有很多诗作都找不到较完整的注解、评价,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旧唐书》本传中说他“士行尘杂,不修边幅,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士不第。其原因有三:首先,少年时所得钱帛,多为狎邪所费,挥金不顾,此本是少年偶尔误为之事,并非长久放荡之行,不料却被恶之之辈,蓄意中伤,遂大肆渲染,加以传播,在世俗中竟成狎邪恶名。其次,温庭筠在833年(21)岁时,入太学,并从太子游。后来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被杀,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死去。从太子游也曾为人所诟病,认为温庭筠想走太子捷径。最后,当时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大为不满。因次便得罪了当朝

权贵。

以人品来否定诗品,本身就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人们往往因为温庭筠行为的放荡不羁来评价他的诗歌,导致他的诗歌遭到人们的诟病。

对此,《温飞卿诗集笺注》补中,作者郑文为温庭筠进行了大翻身,他说到:“不修边幅”,乃是生活细节,无关道德法度,而显其纯真任性。“能逐弦吹之音”乃艺术修养,对音乐有兴致,属于一己喜好,有何不可。就“为侧艳之词”言,当时民间创出新声,敦煌遗曲是其旧品,飞卿为之,加以改进,使词成为重要文体,此乃不朽贡献。

二、温诗中的涉佛诗

温庭筠的诗中涉及佛教的诗有40多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有关佛寺、僧人的诗作,对于一个花间词人来说确实比较新奇。

温诗中涉佛诗:一是与僧人交游唱和之作;二是咏佛寺、谈佛理的篇目。这些作品宗旨非一,或借前代大德比附与之交往的僧人,或以古代著名居士、旷达名士自比。这与诗人自身经历有较大关系。他一生未曾考中进士,壮年往来各地依附权要做幕僚,到中老年才得以跻身下僚。虽然仕途坎坷,但儒家的功名事业心却一直未曾消磨。然而由于仕途不顺,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的巨大差距。因此游历佛寺、结交僧侣隐士、赠唱酬答便成了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而广交名僧,常居山门,浸染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谈禅论理,消解了温庭筠心中疲于羁旅的痛苦,使他暂且忘却了仕进的不偶,人生的潦倒零落。可以说佛教是温庭筠心灵的避难所、安慰地。当他既不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又不肯走隐居之路时,佛教便成了他疗救心灵创伤、抛却人生苦恼的憩息处。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温庭筠才写了这么多的涉及佛教的诗作。

三、温诗中的典故、意象的考察

(一)典故考察

在温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是下面几个典故: 谢安、范蠡、严子陵、白莲社。华东师范大学,宋立英的《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一文中对温庭筠诗中的常见典故作了一些论述,可以说分析的非常具体到位。

谢安――理想中的政治人物。

谢安是东晋名相, 初隐居东山,四十始出仕,曾以征讨大都督统军抗苻坚南下, 为东晋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在《题裴晋公林亭》中, 温庭筠直呼裴度为谢安,谢安出仕前曾隐居东山, 但面对混乱的时世, 他终于放弃隐居, 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 且终其一生为国尽力。裴度也曾建立谢安一样的功业, 但却不能如谢安一样始终受到信任,委以重任, 对此诗人深致惋惜。

严子陵――隐逸的向往。

诗人在诗中多次用到严子陵的典故。《宿沣曲僧舍》“更想严家濑, 微风荡白苹”;《和友人题壁》“三台位缺严陵卧, 百战功高范蠡归”;《渭上题三首》“吕公荣达子陵归, 万古烟波绕钓矶。桥上一通名利迹, 至今江鸟背人飞”。当诗人倦于宦途的奔波, 向往隐居的情绪便时时袭上心头, 严子陵便代表了诗人对隐居的向往。

范蠡――功成身退的典型。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不仕则隐,是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选择。 温庭筠也常处在出处仕隐的矛盾之中, 但他却不肯作出传统的选择, 在仕与隐的矛盾中, 他执著地追求着“仕”。他希望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

白莲社――诗人心灵的憩息处。

晋代庐山东林寺高僧慧远, 与僧俗十八贤结社修行, 因寺池有白莲, 遂称白莲社。在温诗中有很多诗作都用了白莲社的典故,如《重游东峰宗密禅师精庐》“暂对山松如结社,偶同麋鹿自成群”;《寄清凉寺僧》“白莲会里如相问, 说与游人是姓雷”;《长安寺》“所嗟莲社客,轻荡不相从”;《赠越僧岳云二首》“应共白莲客,相期松桂前”。在温庭筠的诗中, 寺院是清净安宁的,石路、竹径、流水、青苔, 一片纤尘不染的景色, 古寺悠扬的钟声、僧人虔诚的颂经声, 也同样荡涤了人的心灵,使人心静如止水,空明澄澈。同样, 寺里的僧人在温庭筠的眼中也是潇洒出尘、一尘不染。经历了人生的坎坷,在世俗生活中备受打击的诗人, 不能隐遁避世以求解脱, 那么通过与僧人的交往, 谈禅说理, 以获得心灵的安宁,而白莲社安慰其心灵的良药。

(二)意象考察

在温庭筠的涉佛诗中有几个意象特别常见,“尘”、“乌鸦”。

“尘”意象

在温诗中有很多“尘”的意象,《寄清凉寺僧》:“石路无尘竹径开,昔年曾伴戴来。”《赠越僧岳云二首》:“兰亭旧都讲,今日意如何。有树关深院,无尘到浅莎。”《题僧泰恭院二首》:“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东郊和气新,芳霭远如尘。客舍停疲马,僧墙画故人。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O。”诗人所谓的“尘”,第一层意思是灰尘、尘土;而更深的一层意思是“俗尘、尘世”。在诗中,诗人对寺庙景色的描写往往都会用到尘字,用鲜明的对比把幽静的寺院环境与浮躁的世俗社会区别开来。

“乌鸦”意象

在唐以前的诗歌中“乌鸦”意象数量很少,即使偶尔有也只是一种辅助意象,唐朝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咏乌诗”。在中国各代诗歌中乌鸦意象的基本基调是衰朽、渺茫、萧瑟乃至奸邪,情感是压抑、苍凉、愁郁、凄苦的。如《开圣寺》中“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题西明寺僧院》中“新雁参差云碧处,寒鸦辽乱叶红时”。诗人在诗中用“乌鸦”、“寒鸦”等意象来勾勒了一幅幅萧条的图景,借以抒发自己抑郁、愁苦的情感。

四、温庭筠涉佛诗思想的矛盾性

温庭筠在其涉佛诗中,一方面透露出对寺院环境的一种向往,希望隐居山林、远离尘世;但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他热衷于仕途之路,他一直在这两者之间犹豫徘徊。

(一)表现隐逸思想的诗作

在《开圣寺》中,“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再如《宿沣曲僧(一作精)舍》中“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更想严家濑,微风荡白O。”诗人在和煦明媚的春日里带着旅途的疲惫停住在僧舍, 僧舍周围的景色安祥、宁静, 桑叶茂密, 平畴绿野中油菜花开出一片盎然的春意。晚霞映衬下的原野,景色怡人。血色落日渲染的桑树,宛若梦幻一般。旷野上的油菜花随风轻舞,宛若跌宕起伏的金色花海。昭示着春日农家的生机与绚烂,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更想严家濑”一句更传达出了诗人对归隐田园、隐逸山林的向往。《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二“爽气三秋近,浮生一笑稀。故山松菊在,终欲掩柴扉。”也同样表达了诗人对与松菊为伴、隐居山林的愿望。

(二)表现入仕思想的诗作

在《题僧泰恭院二首》其一中“忧患慕禅味,寂寥遗世情。所归心自得,何事倦尘缨。”虽然饱受忧患是温庭筠倾慕禅味的重要原因。但他认为世间诸事应该是直心自得, 任运自然,了无牵绊, 那么又何须对尘缘万象产生厌倦之意呢?本诗也传达出了温庭筠对禅的认识:他显然认为只要体认到了心灵一切具足, 不需要远离尘缨也可以体证禅味。又如《题西明寺僧院》“自知终有张华识,不向沧洲理钓丝。”《赠僧云栖》“开卷喜先悟,漱瓶知早寒。衡阳寺前雁,今日到长安。”这些诗句表现出诗人的自信和雄心壮志,更透露出他想积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志向。

(三)表现出世与隐退的矛盾心理的诗作

《和赵嘏题岳寺》“疏钟细响乱鸣泉,客省高临似水天。岚翠暗来空觉润,涧茶余爽不成眠。越僧寒立孤灯外,岳月秋当万木前。张邴宦情何太薄,远公窗外有池莲。”这首诗把温庭筠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归隐和入仕的矛盾表现出来。一方面他向往秀丽清幽的名山胜景,青灯疏钟的古寺氛围, 宁静清寂的禅光佛影;但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像张良、邴汉一样功成身退。总之,他一直在这俩者之间犹豫徘徊。

五、结语

无论是温诗还是温词,也无论是其乐府诗还是近体诗,都有一个最基本或者说总体上的风格特征,即含蓄、婉约、朦胧。以前研究者只注重其婉约、浓艳绮丽的风格,而很少涉及其清逸淡雅的一面;此外,在研讨温庭筠的艺术风格成因的时候,则多从审美情趣以及温庭筠的为人品行、放浪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没有注意他诗中与佛教有关的思想。其实他的诗中既有个人身世的悲慨,也有对国事的关注,他以自己的独特意象抒发自己在隐逸与入世之间的复杂矛盾的情感,并非只有绮艳之作,其人也并非是无行文人,对其人其诗应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清]曾益.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郑文.温飞卿诗集笺注补[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2年.

[3]刘尊明.禅与诗――温庭筠艺术风格成因新探[J].人文杂志,1989年第6期.

[4]吴坤.试论温庭筠诗歌中的佛教意蕴[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5]宋立英.通过用典看温庭筠其人其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温庭筠梦江南篇4

【关键词】 温词;韦词;女性形象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成果(编号: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温、韦词风的异同向来为人所讨论。温、韦词中的女性形象影响甚大,成为后世几乎所有女性形象的原形。下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温、韦词中女性形象的差异。

一、精雕细琢的写实画

温庭筠被称为“花间鼻祖”,他的词婉约柔媚,错彩镂金,极具装饰美。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如同精雕细琢,细腻精巧的工笔画。虽然温词中也有较为清丽,直白的篇目,不乏质朴清纯的女性形象。但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集中在他的《菩萨蛮》和《更漏子》中。略异于“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的歌儿,这些女子往往或为贵族妇女,或为贵族化的。词人通过对她们自身的美好形象及富丽堂皇的服饰、配饰的描摹,表现了美的风姿,塑造了一个“娇慵无力懒梳妆”的闺中思妇的形象。这一形象在其后的花间词派中成为一个典型,众多词作中的女性形象脱胎于此。

词人惯于将这些女子镶嵌在一个暖香醉人,色彩艳丽,极具感官刺激的金粉世界中以渲染其美好形象:在春日或是秋日,地点不外乎闺阁或画楼:这里有晶莹剔透的水晶帘,光滑透亮的玻璃枕,金丝秀作的鸳鸯铺,香艳轻盈的鸾凤帐,精雕细琢的屏山翠幕……若是黄昏,远处江上还有扁舟数叶,天边一轮残照夕阳;若是半夜则还有啼血的红烛,窗扉上嵌一枚清冷的孤月……这些意象无不错彩镂金,精巧细致,如同画师一笔一划精心勾勒而出。镶嵌其中的女子也如同画面中的一件陈列品。词人还运用富有象征性的生命意象,如枯荷落花,袅娜柳枝,软语流莺,凄切寒蝉,单飞孤雁;还有成对的金鹧鸪,双飞的金雁,“细雨双燕”,双舞的粉蝶……温词擅用浓丽的景物、快乐的往事反衬凄凉的心境,以细微的情态描写,暗示哀怨的感情,即,“充分利用其词‘绮’和‘怨’、词采华艳与情调凄苦似悖实和的有机浑融,创造出了感伤朦胧的词境、他善于从精新雕镂中暗示、移情、渲染出凄迷幽怨的情感氛围。”[1]p173因而,有人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妇思妇之怀,寓孽孤臣之感。凡交情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此数语,惟飞卿足以当之”[2]p57以《菩萨蛮》一首为例,足见这种“浓而密”“深美宏阔”的艺术特点: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菩萨蛮》其一)整个画面透着浓浓的馨香气,富贵态,显现出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调。俞平伯在《读词偶得》评此词:“只一直线耳,由景写到人,由未起此写到初起,梳洗、簪花照镜,换衣服,中间并未间断,似不经意然,而其实针线甚密。”[3]p2“懒”“弄”“迟”等字活脱脱再现了一个“娇慵无力懒梳妆”的贵妇形象。而最后的“双双金鹧鸪”更是全词的词眼所在,暗示了人物哀怨的情感。

王国维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己词也,其词品亦似之。”[4]p7温词中的女性形象也如同一只没有生命力的“金鹧鸪”。她们娴静端庄,却缺乏流动的美感,最惯有的姿态是等待与远眺。这样的美人,美则美矣,却缺少个性与神韵,如同这富丽堂皇的春闺中华贵富丽的装饰品。这种形象源于温庭筠惯于以冷眼旁观的态度,以男性视角居高临下地观赏女性。词中女子的形象正符合了男性对女子的理想化设想:低眉顺目,含羞带娇,委婉纤细。她们的人格是附属于男性的,这种不平等使男性观女性,观之如观一物。因缺乏饱满感情的灌注,美人空余一副好皮囊,却缺乏活泼的生命气息。

二、清新飞扬的写意画

不同于温庭筠错彩镂金的艺术风格,韦庄的词以“着色清流,多自然秀发”为后世所称道。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虽也有娇慵之态,但更多的是生动明朗,富有活力的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中不乏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温庭筠善于锤炼字词,描摹美好的意象,将词与音乐完美的融合,使词具有华丽的外观美,因而句秀;而韦词注重内在的情感,富有张力的情感就如同词的骨骼一般,使词具有神韵。这正表明了韦词抒情性强的特色。

不同于温词重在用跳跃的意象,富丽堂皇的外在环境,明丽的色彩点缀画面,以体现女子外在的美好。韦词善于用白描手法。用意脉的联系或者用叙事手法,将人物放在多样的动态场景中以烘托女性的形象。韦词中的女子女子走出闺阁,身处的场景有的是小楼高阁(《浣溪沙·小楼高阁谢娘家》),有的是红楼別夜(《菩萨蛮·红楼別夜堪愁怅》),也有花下初识(《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春日踏青(《思帝乡·春日游》)……不同于温词的居高临下的男性视角下的客观描述,韦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词人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饱含情感的笔端,描摹女子整体风貌。有些词作中还出现了有言语、有情感的生动的男子形象,男女之间存在真挚的感情互动。如《女冠子》: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一切都是词人的想象。上片写因相思而入梦,下片写梦醒后的悲苦。词人的想象情真意切。“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生动再现了女子的娇羞态,蕴涵着对女子深切的爱情。全词“妙语生成,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而款款深情,自然流露出来……”[5]p120这种身临其境,直抒胸臆的感情表达使词中女子形象更为丰满,更具亲和力,更能引发共鸣。

温词的女子眉目清晰,但感情匮乏的。而韦词中的女子极具感情张力,但具体形象却较为模糊。因为不同于温词对外观的精雕细琢,客观地细细勾勒,韦词更具抒情性,更注重丰富人物的内在感情。且不同于温词中女性多为单一的贵族思妇形象,只有单一的感情生活,韦词中的女子形象更加丰富,更具张扬的个性,其中不乏对爱情毫不隐讳者。如《思帝乡》就刻画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美好的春日,杏花漫飞的季节里,一段美丽的遇合,一个风流的少年,这些都足以催发少女的爱情。词中女子感情热烈而奔放,大胆直爽地倾吐了对意中人全心相许、至死方休的专注挚情。温庭筠也有类似的一首《南歌子》:手里金鹦鹉,胸前秀凤皇。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两相比较,可见,温词以外在修饰模拟人物,而韦词用神韵拟人。温词的感情含蓄内敛,即使最明快决绝的感情也没有韦庄词来得酣畅淋漓。韦词的感情热烈奔放。韦庄把女性置于大自然中,摆脱了浓艳的富贵气的束缚,以舒畅、淡秀的笔触去描写她们的音容,抒发她们的情怀。此外,韦词对于女性形象的正面描写,往往注重模拟她们的动作神态,从而赋予其不同的内在性格,使之具有一种风流的神韵。此外韦庄的另一首《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忍泪”、“含羞”、“敛眉”等神态的真切刻画,活现了一个温婉的女性形象,从中还能感受到女子内心的一往情深。同是想象,温词多的是联想,给出客观的某些细节,我们通过联想将其中所有意象联系起来。韦词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更大,词人只给出一个相对大的环境,以及感情饱满,形象模糊的女性,没有精妙的外在细节刻画。这样的幅画更为写意。温庭筠笔下的女子是嵌在画框里的,没有生气的“金鹧鸪”,与画面融为一体,而韦词中的女子是浮于画面纸上的,是“弦上黄莺语”,甚至大有飞出画面的趋势。

总之,温庭筠的词“丽景不及情”,他以冷眼旁观的态度细细刻画女子的外在美,形象单一,情感单一,其词含蓄多语码,艺术风格上具有装饰美。在表达感情上词中女子欲言又止,曲折婉转缺乏神韵。韦庄则是“纯情略景”。他的词不假掩饰,不用曲笔,情景逼真。词人善于感同身受地表达女性丰富多样的情感,词中女性富有洒脱,生动的神韵甚至具有一股阳刚之气。

参考文献

[1] 高锋.花间词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 (清)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 俞平伯.读词偶得[M].上海:上海书店,1984.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温庭筠梦江南篇5

古往今来的红豆诗,多将红豆来记述男女间的爱情。晚唐诗人韩在《玉合》诗中吟道:“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温庭筠在《南歌子》中曰:“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前蜀牛希济《生查子》云:“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栾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通过红豆寄托了男女的朝暮相思,情深意长。明人伍瑞隆的《竹枝词》写道:“蝴蝶花开蝴蝶飞,鹧鸪草长鹧鸪啼。庭前种得相思树,落尽相思人未归。”作者浓墨渲染了庭前相思树花开花落、红豆“落尽”而“人未归”的情景,凸现了闺中长久相思的深切情怀。近代诗人刘大白也写有一首红豆词:“一封书,珍重缄将两粒珠,嘉名红豆乎。树全枯,却重苏,生怕相思种子无,天教留半株。”情意缠绵,表达了对红豆的珍爱。

在王维的《相思》之后,人们又给红豆诗注入了思乡、思国等相思之情。温庭筠《锦城曲》中的“怨魄未归芳草死,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白帝荒城五千里”,表明红豆在那时已成为寄与友人作为纪念的物件。明末抗清志士屈大均《红豆曲》:“江南红豆树,一叶一相思。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作者将相思与怀念故国融为一体。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丘逢甲,早年写作《台湾竹枝词》40首,其中第20首云:“牛车辘辘走如雷,日日城东去复回。红豆满车都载过,相思载不出城来。”台湾漫山遍野皆植相思树,丘逢甲借“红豆满车”为载体,抒发了思念台湾人民、抗击外敌的爱国情怀。

清末思想家梁启超亡命海外时,曾赴台湾一游,其《相思树》诗云:“终日思君君不知,长门买赋更无期。山山绿遍相思树,正是江南草长时。”抒发了对日寇铁蹄下备受苦难的台湾人民的思念和复土无望、报国无门的悲怆之情。他改编台湾民歌而写成的10首《台湾竹枝词》,抒写了恩爱夫妻难分难舍的情景。词句借女子对郎君的思念隐寓台湾遗民对大陆同胞的血肉情谊,其中第5首写道:“相思树里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描写了女子与郎君分离、相思的痛哭,表现了台湾人民热望与祖国大陆团圆的强烈愿望。

温庭筠梦江南篇6

2、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4、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新添声杨柳枝词》

5、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白头吟》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7、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温庭筠梦江南篇7

2、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____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____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4、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____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____佚名《上邪》

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____徐再思《折桂令·春情》

9、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____卓文君《白头吟》

温庭筠梦江南篇8

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清-纳兰性德《饮水词》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宋-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5、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唐-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9、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温庭筠梦江南篇9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

烟雨江南,诗意中那一抹清愁,萦绕着流年易逝的寂寞情愫,酒醒亭台旧时花,珠帘暗卷人断肠,小楼琵琶半遮面,一曲离殇怨半生;徜徉在记忆江南的忧伤韵律,空追忆,梦江南笙歌岁月蹉跎,望断天涯路茫茫,不知今夕是何年?相思为谁愁肠郁结,风露立中宵?漫步在厚重的江南古镇,烟雨朦胧风儿轻柔,碎石街头杏花旗高挑,酒寮女儿红十里飘香,白墙灰瓦,朱楼画舫,风景旖旎如画,古墨翰香的底蕴倒影似水容颜,淡淡的哀愁被诠释的淋漓尽致,那是一种唯美忧伤,惊心动魄的雅遗风韵!

风雅江南,多情中那一缕遗恨;半城忧伤半城愁,残云长空为谁怨?依稀如见,梦里花落小轩窗,孤灯下,红妆羞喜娇嗔忙,妙手织就锦绣袍,一针一线,织涓涓情意入衣赠檀郎!只为出来难,任君恣意怜,只为情意重,为郎织锦缎,殷殷细叮嘱,睹衣需思奴!三更鼓,催人归,依依惜别金缕衣,有花堪折伤别离,空对月;白月光,洒向人间几多惆怅?有情难成眷属归,天意弄人造化怨!能不怨江南风景悲,怡人山水间,黯然上演几多爱恨别离的忧伤轮替!最终,都飘散在江南水乡的多愁伤感底蕴里,化为幽美哀怨的传说,为后人把玩感叹,沉醉不思醒!一杯未尽,离恨几何?

温庭筠梦江南篇10

此刻的江南还是那片土地,雨还是那样的雨,而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诗韵之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雨的阴柔宛如一位明眸善睐的小姑娘;“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温庭筠把思夫的惆怅寄托在这悠悠江南水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在江南的雨中寄托出曲折婉转的情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借一幅迷蒙幽静的江南寒水烟月图,抨击了政府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这就是雨雾江南的豪放,这就是豪放江南的“诗风之韵。”。

此时的我……

疲惫的我透过朦胧的车窗望着一个个“落汤鸡”在惊惶地逃脱雨点的追捕,我却没有丝毫笑意,只是在这片轻烟般的雾气中沉浸,沉浸……

一时间的世界仿佛那样的透明,江南的小雨洗涤着这片充满污垢的大地,而我的个人世界也被一颗水滴击中了,顿时变得透彻了。

江南的小雨,总是蒙上着一层薄纱,带给人一份厚重的历史感,一种“梦回唐朝”的境界。“高高庙堂之上”已少了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在那演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语。一块“明镜高堂”的匾额使江南又沉睡在那个古老的年代,那个“包公断案”的年代。

“威武——”,只听堂上的大人手持一块惊堂木狠狠地往桌子上一拍,所有的目光就齐刷刷地注视着那位大人。只见此人:

“朝冠衣服,面如黑炭,上额一月字当头。

两眼金光,吹胡瞪眼,下鄂千胡须倒垂。”

定睛一看此人正是“包青天”包拯。一脸严肃的表情使恶人心惊胆战;一身公正的气魄使权贵魂飞魄散;一张和蔼的黑脸使百姓视其为天。

雨水从古沟中流过,洗刷着沟中的冤魂。冤魂被江南的雾气笼罩着,那似有似无的身影,令我望而生悲。一种那可见而不可及的随之心情飘荡在江南的庄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