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十篇

时间:2023-03-31 12:44:50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1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主动性越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时,可以安排一个游戏:请学生动手摸一摸、描一描、剪一剪,让学生初步感受平面图形。随后,再通过起名子,比较边的长短、联系所像的图形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创设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寻找数学“原型”

有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的情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了生活实际。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那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尽量地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去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由于理解“循环”的含义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之前,我们可以给同学们念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讲了这熟悉的童谣,很自然地引入和让学生理解了“循环”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循环节奠定了基础。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不仅能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

三、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我们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到商店买足球,身上带了135元,每个足球98元,小明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会想出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35元加上找回2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35-98=135-100+2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四、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学习知识后,不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作用,不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适应考试的解题能手。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他们肯定是十分乐意的,这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也真正达到了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用于生活。

例如,学习了百分数的知识后,可给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六一儿童节期间,许多运动鞋店搞促销活动,一款运动鞋原价120元,有一家鞋店降价20元,另一家鞋店打7.5折,第三家鞋店买二送一,你准备上哪家买?为什么?

学生会马上进行计算:

在第一家买:120-20=100(元)

在第二家买:120×75=90(元)

在第三家买:120×2÷3=80(元)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2

一、合理拓展学习背景,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知识。

有效的教学方法,源自于学习内容的自身规律及儿童内在的心理需求。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让学生在创设情境里探究知识,在操作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美丽。

教学片断一:数数比赛――认识十进制关系,感受1000这个数。

(课件出示:米老鼠的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的数学课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它是谁?(学生:米老鼠。)聪明的米老鼠将和我们大家一起进入数学乐园去探索数学的奥秘,享受数学的快乐。现在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游戏,你们想玩吗?(学生:想!)看它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游戏――数数比赛!(课件出示:很多小棒的情景图。)

师:哇!这么多的小棒,谁能估一估这些小棒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500、600、800、1000)。

师:要知道这些小棒究竟有多少根,该怎么办?

生:数一数。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数小棒,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数的又快又准,要想数的又快又准,小组长必须合理分工。老师已经把这些小棒放在桌上盒子里。请小组长把它倒出来,数数比赛,现在开始!

学生分工合作开始数小棒,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们小组数的小棒的数量是多少?

生:100根!

师:都是100根吗?

生:是。

师:你们是怎样数的呢?

生:先一根一根的数,数到10根,捆成一捆;再一捆一捆的数,数到10捆,再捆成一大捆,所以10个10捆是100根。

师:说得好极了,既清楚又准确。请看屏幕。

(课件演示:数小棒、捆小棒的过程)。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边板书:刚才我们在数小棒的时候先一根一根的数,认识了10个一是十(板书:10个1是10),再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一百(板书:10个10是100),10个一百是1000(板书:10个100是1000)。

师:刚才米老鼠给我们带来的小棒就是1000根。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1000以内的数》(贴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旦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就会充满信心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创设出学生喜爱的米老鼠数数的数学情境,通过让学生猜测小棒有多少、动手操作数小棒等活动,复习了旧知。老师通过课件演示数小棒过程,学生对1000这个数有了初步的感知,也为下边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教学片断二:结合实物,感知1000这个数有多少。

师:你们想不想数一数,你们那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想!)

教师开始收集学生捆的100根小棒并和学生一起数:一个百、二个百、三个百・・・・・・九个百,

师:九个百再加一个百是多少?

生:十个百。

师:十个百是多少呢?

生:一千。

师:请看,我们在数更多小棒的时候是一百一百的数,认识了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一千里面有多少个一百呢?

生: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我们数出了一千根小棒,为了使我们看得更清晰,咱们把1000根小棒捆起来。(教师捆好)这就是1000根小棒,咱们来感受一下吧!

学生用小手感受1000根小棒。

师:感觉怎样?

生:很多・・・・・・

教师出示:花生和稿纸。

师:看这是10粒花生(瓶装),这是100粒花生(瓶装),100粒花生要比10粒花生多!想一想1000粒花生有多少?教师适时拿出1000粒花生(瓶装)。

生:1000粒花生比100粒花生多,比10粒花生要多得多。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再看这是100张稿纸,用手比划一下有多厚。1000张稿纸有多厚,你能用手比划它的厚度吗?

学生纷纷比划。

师:这就是1000张稿纸,咱们来验证一下,看看那些同学比划的比较接近1000张稿纸的厚度!

师:你们的估测能力很强,比划出了1000张稿纸的厚度,知道1000粒花生、1000根小棒的多少,你能用计数器拨出1000吗?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拨出一千。

师:1000这么多,为什么这一颗珠子就表示1000呢?

生:因为这一颗珠子在千位上,表示1个千就是1000.

师:你真会思考!咱们又认识了一个新的数位――千位,以前咱们已经学习了个位、十位、百位(贴出)。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右起第四位千位(贴),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真切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教学中,通过课件演示,结合学具操作,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过程,了解了知识的由来。他们用手感知1000根小棒 ;比划一千张稿纸有多厚;对比十粒、一百粒和一千粒花生的多少,进一步让学生感知一千有多少;又利用计数器拔出一千,引导学生从个位、十位、百位迁移到千位。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更有利于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成功喜悦。

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有趣的教学资源

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教学活动中学的真谛在于“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依据对《课标》的理解,创设符合低段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力争使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感知知识。

教学片断三:数数。

师:你们在数数中学到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可是米老鼠却在数数中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生:愿意。

师:请看屏幕,计数器上拨出的珠子是多少?(师操作学生读出。)

生:188。

师:你能帮米老鼠从188数到204吗?(能)

教师在188基础上,在个位上拔上一个一个的珠子,学生一起一个一个的数出:188、189、190。

数到190时, 师问:现在计算器的个位上有几颗珠子?该怎么办呢?

生:个位上有10颗,应该退去个位上的10颗珠子,在十位上拨上一个珠子。

师:你太厉害了,现在个位上有10颗珠子,应该退去,在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因为10个一是十,所以189的后面是190,

引导学生继续数:191、19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

数到200时, 师又问:看个位上又是十颗珠子了,怎么办?

生:退去个位上的十颗珠子,在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太棒了,咱们就是退去个位上的十颗珠子,在十位上拨上一颗珠子,现在十位也成了十颗珠子,怎么办?

生:退去十位上的十颗珠子,在百位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你太聪明了,退去十位上的十颗珠子,在百位上再拨上一颗珠子,因为10个十是一百,所以199的后面是200。

教师继续拔上珠子,学生继续数:201、202、203、204。

师:同位之间小声的从188数到204。

学生开始数数。

出示创设的情景图。

师:米老鼠为了感谢你们,想带你们去看一看美丽的大海。要爬到最高处,才能看得更清晰,它已经爬到了九百九十一层,咱们一起边爬台阶边数数。

生:991、992、993、994、995、996、997、998、999。

师:999的后面是多少?

生:1000。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利用创设的计算器直观演示拨珠,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下一个珠子的应该怎么拨?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十进一,和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教师适时加以板书更能加深学生理解掌握;通过创设米老鼠领同学爬台阶数数看大海这样的情境――数数,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一千以内大数读法的掌握。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探求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来。

教学片断四:射箭比赛――数的读写、组成。

(课件出示:射箭靶子的情景图。)

师:现在,来看米老鼠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游戏――射箭比赛。要想玩好射箭比赛,我们先来认识射箭用的靶子,由外到内依次是1分、10分、100分、1000分,打中的圈地方不同得分就不同。

师:比赛规则:三位选手每次射5箭,分数最高者获胜。除了认识靶子,我们还要学会一项技能,那就是记分,用计数器记分,如果我打中一个十分怎么办?

生:在十位数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如果我又打中了一个十分,怎么办?

生:在十位数上再拨上一颗珠子。

师:如果我又打中了一个一分,怎么办?

生:在个位上拨上一颗珠子。

师:太好了,小朋友们都会记分,射箭比赛可以开始了,有请一号选手,我想先请一名小姑娘来参加比赛。选手射击,其余的记分。

师:谁能说说她的记分情况?

生:212分。

师:你真是一名了不起的记分员,为什么是212分?

生:因为她射中的是两个一百,一个十和两个一。

生:212是由两个百、一个十和两个一组成的。

师:那就把它记在你的记分卡上吧!请一位小朋友在黑板上记分。

学生记分212,老师在前面补写上:写作。

师:真好,仔细观察,左边的2表示什么?

生:两个百。

师:右边的2呢?

生:两个一。

师:这个数读作:二百一十二(板书)。

这位女孩得了212分,下面我请一名男子汉来和他比一比。选手射击,其余学生记分。

师:这位小朋友的得分是多少呢?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记分,203分。

师:和他记得一样吗?(一样)203是由几个百和几个一组成的呢?

生:203是由两个百和三个一组成的。

师:大家来看,既然他一个十分都没有射中,这个0可以不写吗?

生:不可以。因为不写就成了23了。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这个0要写起到一个占位的作用。你会读吗?

学生读后教师板书,读作:二百零三

师:真可惜,二号男选手没有赢得女生,老师知道男子汉们很不服气,再给你们一个机会和她比一比。

选手射击,其余同学记分。

师:看他记得对吗?320分,这个0可以不写吗?

生:不可以,因为・・・・・・

师:你真棒,这个数读作:三百二十(板书)。在这里这个“0”不读。可爱的男子汉终于赢得了比赛,看你们玩的这么开心,老师也想试试好吗?

教师射箭击中1000。

生:老师太厉害了。

学生读出后,教师板书:1000 一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

有意识地将语义、修辞、语用的相关知识融入到语法教学中,从过去强调“对不对”上升到分析“好不好”的层面,并最终落脚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上。俄语语法教学中也应当在“转义用法”上给予更多的注意力,不再一味强调语法形式的对错问题,同时更加关注如何赋予语言生命力,让语言的描述达到活灵活现的效果。

在语言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语法虽相对稳定,但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俄语语法教学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紧跟语法变化的“潮流”,给传统相对固定死板的语法体系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令语法学习也能朝气蓬勃。

注释:

①《俄语语法学》李勤、孟庆和编著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年2月第1版

②《俄语语义学》倪波、顾柏林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年3月第1版

③⑦⑧《俄语修辞学》吕凡、宋正昆、徐仲历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年6月第1版 2000年5月第4次印刷

④《语用学概论》何自然编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

⑤⑨《俄语表义语法》张会森著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⑥《苏联科学院俄语研究所俄语语法》胡孟浩主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年2月第1版

⑩《现代俄语口语简单句》王福祥、吴汉樱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年12月第1版

11121617《徐翁宇集》王铭玉主编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第1版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3

生活中常常需要计算土地和各种器物的面积, 体积, 容积, 这就需要用到一些数学公式和一些数学方法。 生活中很多例子是数学的应用,如茶叶筒为什么大部分都是圆柱体?同样周长的图形, 圆形的面积比较大, 使用圆柱体的茶叶筒不仅可以装下更多的茶叶,还可以节省材料。

2、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应用。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以用一次函数模型来刻画。因此, 通过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研究, 可以对这些现象加以分析、描述, 找出其变化规律, 还可以帮助人们做出觉得来处理其中的问题。

3、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应用。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的创造物, 各式各样的物体, 无不包含了许多的几何形体。

4、生活中的圆锥曲线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圆锥曲线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曲线。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4

关键词:实践活动;问题意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6-0045-02

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认识、意识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在活动中注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利于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

一、营建问题氛围,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问题的源泉。强烈的好奇心能促使人们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反应,发现问题,追根寻源,激起探究欲望[1]。实践活动中要以问题为核心结合实际来设疑、布惑,营建问题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好奇心,激起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和冲动。

1.“实”情促思。

数学实践活动研究的是生活或生产中有关数学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学生时常经历或耳闻,活动中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这些实际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引发他们的思考。如开展“人民币上的数”的活动中,先让学生观察人民币上有哪几个数,再让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学生通过分类很快得出分币上有1、2、5;角上有1、2、5;元上还有1、2、5……这几个数不断反复出现,很快就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激起他们想去探究“为什么都是这几个数字”的愿望。

2.“动”境设疑。

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实践活动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小活动、小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产生疑惑,产生好奇。如“摸乒乓球”的活动中,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一袋乒乓球(不透明的袋子),让小组内每个同学都从中任意摸几次,比一比谁摸到红球的次数多,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但摸着摸着便感到奇怪,有的小组里全都摸到红球,有的小组没有一个人摸到红球,而且越摸学生产生的疑惑就越大,问题也越多。

二、开放活动空间,鼓励问题生成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进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实验调查等,要鼓励他们根据活动情况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使活动中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现象不断地得以反复生成,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使这种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深刻。

1.自主选题。

实践活动研究什么,要鼓励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和生活经验,去选择要研究的问题。如每个学生都过过生日,过生日中有哪些数学问题呢?由此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选题,有的学生从分蛋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分蛋糕的学问”;有的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糕上的几分之几”;而有的学生从每次过生日中的人数、岁数、蜡烛根数等出发,选择了“生日中的‘数’”;而有的学生选择研究“吃蛋糕中的分数加减法”等。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选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提出问题的热情,提升了其主体参与提问的深度。

2.开放过程。

实践活动中怎样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应是充分开放的。要允许学生选择合作伙伴,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选择不同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现更多的问题。如“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测量花坛的面积时学生选择了不同的方法,但由于花坛不是课本上学过的规则图形,很多学生在测量时遇到了问题,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应该怎样测量等等。另一方面,在选择花草上,有的学生查资料,有的找父母帮忙,有的亲自去市场进行调查,活动中他们各自都会发现很多问题,特别是花坛的绿化方案还要考虑到质量、效果、经济等方面因素,这样就能很自然地都能促生出许多问题,有效促进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3.注重交流。

实践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交流,学会与别人交流。使学生通过交流,不同思维的多次碰撞、整合,新的思维火花不断被激起,从而生成新的问题。如在上例“为学校花坛设计绿化方案”的活动中,通过对研究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明确,要分别解决这个花坛的面积、市场上各种花草的价格、设计合理的种植方案等问题,在交流如何测量花坛面积时,不同方法、不同策略的碰撞、交融,又能滋生出很多问题,而在如何设计方案选择花草上,通过交流,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共享问题资源,促进新问题的再生。

三、开展活动反思,促进能力提升

反思或说元认知,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的再思考和再认的思维活动过程[2]。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反思,让学生对活动进行回顾、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反思性学习的发散性、探究性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而良好的问题意识又能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又促进问题意识的生成,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1.活动中用好“提示语”。

由于学生实践活动过程是动态的,有其不可预见性,活动中学生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活动中可适当为学生设计一些“提示语”,譬如,“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知道些什么?”,“你能想到哪些与此相关的问题?”等,用这些提示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诘问,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主动地进行监测、调节和协调,从而诱发了他们问题意识的生成。

2.活动后用好“反思卡”。

实践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让他们对活动进行整体再认知,进行整体评价,这样学生能自觉地对问题的本质进行剖析,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反思活动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从思维策略的高度对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促进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中我经常应用“反思卡”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卡以一张小卡片的形式来进行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反思收获。如“在活动中我发现了哪些问题?”“我解决了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对自己提出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回顾,帮助学生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又极大促进了学生想去提出更多问题的欲望;二是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你提的问题中哪个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等,让学生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评价,并反思问题是如何生成的,促进学生去总结经验,提升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三是发散性训练,如“你还有哪些问题?”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活动从宏观上着眼,从微观上体味,从发现问题的角度再次促进其问题意识的养成。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5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新编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 6×5”与“6×5 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 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家人在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6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由字母、数字和其他数学符号构成的等式或不等式,或用图表、图像、框图、数理逻辑等来描述系统的特征及其内部或外部联系的模型。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可以渗透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教学内容中,尤其是,在数学综合运用中,模型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学模型的建构总是与数学探究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的数学模型,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以“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组织探究活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史宁中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后,笔者发现,虽然学生掌握了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但是对体积公式的综合运用(如物体浸没水中的问题),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例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长25厘米,宽16厘米,高20厘米,在鱼缸中放入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使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学生普遍感觉解决此题有困难,因为在这一问题情境中,正方体浸没水中时存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即水面上升,总体积的变化),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难以把握情境中的各部分数量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物体浸没水中的相关问题,就必须让学生亲历这一变化过程,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如下探究活动:

1.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容器,一个鸡蛋,引导学生思考,想要测得鸡蛋的体积,可以怎么做?

2.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汇报。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数学活动,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从而将探究“物体浸没水中”问题的经历变成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二、引领数学思考,提炼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在“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展开观察、分析、概括、提炼等一系列数学思考活动:1.将鸡蛋浸没于水中后,鸡蛋的体积相当于哪一部分水的体积?2.上升部分水的体积与长方体容器有什么联系,你怎样计算上升水的体积?3.如果放入的物体是一个马铃薯或其他不规则物体,你能用一个公式表示如何计算它的体积吗?4.除了将鸡蛋浸没水中,求上升的水的体积外,我们还可以怎样测得鸡蛋的体积?

通过思考与交流,学生不仅发现鸡蛋体积的测量方法,还在分析思考中发现了这一方法的普遍适用性,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V鸡蛋=V上升。而“还可以怎样测得鸡蛋的体积”则引导学生实现对数学模型的拓展。

三、变换问题情境,把握模型内在结构

事实上,学生通过对某一个问题情境活动经验的分析概括,初步地建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显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在“物体浸没水中的体积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两个变式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进而逐步把握数学模型的内在结构:

1.在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中,放入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铁块,使其完全浸没后,水面上升0.6厘米,求长方体铁块的高。

2.-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和宽均为2分米,高是3.5分米。向容器中倒入6升的水,再将一个苹果浸没水中。这时量得水深是1.55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在上述两个变式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发现,无论情境中的条件怎样变化,铁块或苹果的体积始终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这样,学生也就在变式训练中把握了数学模型的内在结构。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7

一、 教师要增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数学教学中内在联系的分析,深刻认识到这是现实的要求,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知道,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和方法向一切领域渗透。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形成数学意识,这是把数学教学转到提高公民素质轨道的一个重要措施。

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大纲》规定:“学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美国“数学课程标准”,还是其它国家的数学教育都已普遍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我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让每个学生人人都学会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问题。”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使初中学生得心应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既是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所渴望的,又是一个困难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运用价值。现实生活中数学运用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有关的需求关系等都可以应用到数学知识。如:1、对物体的测量中长度、角度、面积、体积等;2、学科中渗透的力学、光学、电学、浓度、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等;3、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行程、工程、物资调配等。

二、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添措施,广泛开辟数学教学中针对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1. 开展生活中的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模型探究,合理、有效建模。如:

(1) 有理数运算知识建模:如温度变化、盈利与亏损、存款与贷款等生活中常遇的相关计算问题。

(2) 不等式或不等式组知识建模:如买卖商品的最大量或最小量化、物资配备中需求量的满足、产品运输等生活中的问题。

(3) 方程与方程组知识建模:如工程、行程、浓度、经济发展、生产规划等实际问题。

(4) 几何知识建模:如长度、角、面积、体积、测量等问题。

(5) 函数知识建模:联系生产生活中发展变化快慢等问题,探索合理构建一次、二次函数给予解决。

(6) 统计知识建模: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记录、分析数据,估计一些常见事件发生的概率。

通过数学建模,探索出切合初中生生活实际的基本数学认知规律。

2. 注重将现实生活背景转换到数学知识的应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能力。

(1) 将现实生活中提出的某个基本问题,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经过深入分析之后,做出一个与实际问题相吻合的数学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数学求解之后,给数学问题做出现实的解释,这种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上体现得非常广泛。在许多情况下,要将现实中的问题若能转变成相关几何问题,构造出恰当的几何图形,常常能得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妙解法,而且数形结合也是诱导学生数学直观思维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2)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原理的应用,或着说许多生活中的问题都可以在数学中找到依据。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实现解题的突破。由于数学本质往往被问题的表象所覆盖,这就要求我们想办法呈现问题的本质,理清解题思路,找到解题的方法。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信息经过数学符号编码和加工,避开代数的繁锁推理,展现其本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有比较熟练的运算技巧,清晰的逻辑思维,充分的空间想象,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分析,高度深刻的抽象能力等。

3. 开展好培养数学应用能力的探究,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素质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在数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中,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践与应用,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好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1) 重视形成过程,再现知识来源。数学中每一个概念的建立都有一个被提出、积累、提炼、概括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因此,我们在教新知识时,要从学生特定的心理世界出发,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再现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来源,创设实际教学情境。当我们要呈现那些被浓缩的数学过程时,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过程的磨砺,吸取更多的思维营养,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意识做好必要的准备。

(2) 构造实际背景,培养应用意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学生之所以感到困难大,其原因是无法将实际生活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并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它。因此,在教一个定理或者一个概念等新知识时,要有意构设一些实际生活背景,在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之间“搭桥”,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有一个具体背景和生动、直观的体验模式,使学生首先理解,达到能应用的目的。

(3) 收集信息,编写习题。我们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要有意布置一些“别具一格”的数学作业,主要从现实生活中收集信息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编拟习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样,不仅让学生把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知识融洽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使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194-01

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重点是要在实际教学中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将学生日常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重点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成果应用的生活化。

1.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改变死板的数学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长久以来数学的教学模式就比较简单而且死板。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数学的基本原理,解题流程,分析经典例题。在课下让同学们大量的做题,深陷题海之中。这种教学模式单一且无乐趣,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初中生来说,根本就无法体会数学的乐趣,也无法学习到解数学题、参加考试之外的数学生活乐趣。因此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1.2有利于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也就自然不理想。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数学这个看似理论、数字的问题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以生活实例为具体的教学素材,将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元素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广泛、积极地学习数学,真正地提高数学成绩。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还要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初中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

2.1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有生活的原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在教学某一数学知识时,我往往不先出示数学问题,而是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解决情境中的生活问题,为寻求解决办法而不得不思考数学问题。这样,数学问题就成为了学生急于探究的问题。一方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使数学问题的解决变得既具有浓重的现实意义,又具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一种或多种解答思路。例如,在讲"从面积到乘法公式"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出示学生熟悉自己家中的各个房间的面积,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2.2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例如,在讲"三视图"时,有些比较复杂的立体图形不好想象,我就在课前用纸折小正方体,用好身边的物件,让学生面对实物来解决问题,进而来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从而将问题简单化。

2.3数学教学生活化,让数学在实践中体现它的价值。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是善问、巧问、少问,其次是引导学生自问,多问,精问。这样,就能逐步引导学生自觉地在生活实践中寻找数学、运用数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例如,在讲"日历中的方程"时,让学生随便圈出某月日历上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将这三个数的和告诉他,就能猜出这三个数是多少。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调动了起来,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他是如何猜出这三个数的,学习热情高涨。这时,我告诉学生,只需要列一个简单的方程,即可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对列方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生活离不开数学

3.1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信息中抽取必要的数学问题。生活是万花筒,其中的问题包罗万象,涉及各门学科、各个方面,数学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我们在展现数学与其他科学的联系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数学化的过程,重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感,让学生能够在众多信息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不至于被一些表面信息迷惑。

3.2生活数学化,引导学生善于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比如办理托运相关的题目,在这一问题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学生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大家通过学习很快知道原来动动脑筋还可以省些费用,这样大家以后遇到问题就会多思考,把身边的事与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学到的是生活中的数学。

3.3生活数学化,需要开展丰富的数学实践课。课外活动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和熟练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理解深刻,运用自如。因此,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活动。例如:测量树的高度,可以通过测量同一时刻的物高和影长;可以利用测角仪来测量,等等。在测量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地形设计出要测量的数据,只有学生经过动手才能发现课本上的方法算起来容易,真正操作起来还是挺难的,让学生懂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也离不开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生活丰富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且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生活中,让数学为生活服务,让数学使生活更有趣。让我们运用插上翅膀的数学,设计出精彩的生活,让数学和生活和谐地结合,孕育出美好的生活和完美的数学。

参考文献:

[1]沈宏放.让数学在生活中再现――浅析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2,06:53.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9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即使是应用题教学,也只是把事先编好的现成的题目出示给学生,学生只是根据几个必需的条件套用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却不知道解决某一问题需要处理哪些信息和数据,更没有领悟到数学对于这一问题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其具体做法是:

1.利用生活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至微观的质子、中子的研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甚至某些学科的生命力也取决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程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

比如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木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范围的广泛。

2.收集应用事例,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与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数字化的家电系列,宇航工程、临床医学、市场的调查与预测、气象学……无处不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搜集这些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与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试想如果学生不会寻找数学问题,就不可能做到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数学问题呢?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正在力图把学生与生活所有的现实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一种障碍。然而我们希望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和负责的个体的话,就得让他们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寻找数学问题

数学内部充满着各种问题,虽然通过前人的多年努力,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学生学习作为再次创造的过程,仍有一个不断探究、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在数学内部,学生接触最多的问题是解答习题,而解答习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形式。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正确加以理解,明确已知的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使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例如:计算12345+23456.这是一道多位数的加法,学生计算后,教师可以改变题目的形式,出题“CROSS+ROADS=DANGER,已知O=2,S=3,求其他字母各代表几(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这显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情景。因为解答用字母来表示两个加数的加法,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而且解此题时学生不仅要具有加法知识,还须具备假设和推理能力。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篇10

【关键词】活动课 ;师生灵动; 自主创新

实践活动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实习作业”、“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拓展栏目是高中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活动课已成为新课程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学生通过活动课的开展,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意义重大,也势在必行。

数学活动课,顾名思义为: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数学实践活动课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问题,从而明确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因此数学实践活动课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活动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综合实践等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及信息技术能力进一步强化,在实践中感悟,在操作中体验,在过程中发现,让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升华。

一、数学活动课的特点

1、活动课的内容不像平时上课,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要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2、强调自主,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给以具体指导,在活动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注重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去理解、去应用,广泛的接触事物,尽量的感知事物,从中发现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3、鼓励创新,鼓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数学活动课是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课题的引进要有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乐,有所得,活动中要创设欢乐的情景,形成和谐民主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这种愉快的情景中求知、求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数学活动课的几种常用形式

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对象,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把数学活动课分成不同课型来组织。

1、拓展延伸课 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课本上的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探讨、去解答,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才能。

2、故事活动课 结合教材中“阅读与思考”栏目以及有关数学知识的教学,讲一些数学故事,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典故、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也可以引导学生自编数学故事。

3、实践操作课 指导学生制作或操作学具,进行实际测量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游戏活动课 数学游戏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辨别能力和反应灵敏度,是一种很好的益智活动。

三、上好数学活动课必须做到“四要”

一要“清”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总之,活动课应该是“清清楚楚一条线”,决不能 “模模糊糊一大片”。数学课就应该有“数学味”。

二要“新”内容新,方法新,这样的课更能吸引人,也会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三要“活”好的活动课应该是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四要“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如果你的课能做到“又活又实”,那你就是优秀的、富有魅力的。

四、数学活动课内容选择与分类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应以高中新课程数学教材的内容为基础,联系实际问题而确定。可概括为如下几种类型:

1、函数应用问题。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模型,它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在日常生活和祉会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求成本最低、利润最高、产量最大、效益最好、用料最省、造价最低等应用性问题,常常可归结为求函数最大(小)值问题。通过建立相应的目标函数,确定变量的限制条件,运用函数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如在近年高考的数学试题中,2008年江苏卷排污管道铺设最短问题;2009年山东卷垃圾处理厂对城市影响问题;2011年山东卷容器建造费用最小问题等等,都可通过引入变量建立目标函数化归为函数的最大(小)值问题求解。

2、三角应用问题。

现实生活中,诸如测量、建筑、航行等与三角函数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可建立相应的三角函数关系式利用解三角形知识进行求解。如:2009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飞行测量问题 、海底构造测量问题等。

3、数列应用问题。

社会现实生活中人口增长问题、人寿保险问题,经济活动中存款利息、分期付款、期货贸易和生产活动中的资产折旧、增长率等与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常常可归结为与数列有关的问题,需要运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等知识求解。

4、立体几何应用问题。

现实生活中,诸如材料加工涉及几何图形的几何特征的应用题,求面积或体积的最大(小)值等问题,均可用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几何公式,并结合函数或不等式知识求解。如:2011年山东高考 容器建造费用最小问题等。

5、解析几何应用问题。

现实世界中。诸如航行、天体运行的应用问题,可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解。

6、排列组合、概率统计应用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人和事物的排列顺序、组合的种类有关的应用问题。由于排列组合的内容抽象,思维方法独特,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对所给的条件进行合理分类,建立适当的排列组合模型,才能顺利解决这类应用题。 而概率统计类问题更是高考常考不衰的模型,如:知识竞赛、过关游戏、产品检验、投资期望、营销决策等问题,几乎年年考,且常考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