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课件十篇

时间:2023-04-10 06:11:38

风筝课件

风筝课件篇1

【关键词】“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牵引点 自由创作

小学美术课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人们心目中仅限于一种美的教育,忽视了美术教学的辐射与载体作用,甚至把美术、音乐当作一种技能课程来对待,进行枯燥乏味的训练完全背离了课程开设的本意。笔者认为美术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美,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从而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通过美的教学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与能力。

如何解决任其自由发挥给课堂教学带来无序性,通过平时的教学体验我认为应采取“风筝与线”的课堂教育形式,让学生地创作像风筝一样自由翱翔,而教师在课堂中隐居二线,扮好线的角色,只要拽着,鼓励去飞,创造条件去飞,这样的课堂会收获意想不到效果。

一、什么是“风筝与线”课堂教育形式

简单的说,学生就是一只漂亮的风筝,我们老师就是牵引风筝飞起的线。这风筝和线的关系谁都离不开谁,线是通过风筝才实现本身的价值,而那风筝就需要线的牵引,才能飞得更高,看的更广。我们的美术课堂也不例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发展,才能使小学美术课充满生机,让学生的创新落到实处。很多人都放过风筝,让风筝飞起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成功包括适当的风力大小,主人的放飞技术以及线的粗细和柔韧程度,还有风筝本身的重量都能决定着风筝飞起的高度以及在空中停留的时间。如果我们把课堂比作放风筝,老师在这过程中就需要掌控“这线,这风”,才能让学生自由翱翔的同时看到更多更美风景。

二、如何做好“风筝与线”的课堂教学形式

(1)选准牵引点―(选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亲手做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能否飞上天,选准牵引点是关键。牵引点选择的准确,风筝受风均衡,减少放飞时候摇摆、打旋。这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是一堂课思路清晰与否的前提,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读透教学内容,找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所在。抓住重难点你的教学思路才会清晰,才会知道这节课我要解决什么内容,该如何解决,怎样设计教学环节。

智慧的去解决牵引点的问题,例如,在上二年级的《刮出来的画》一课,本课重点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难点:涂的底色应与所表现的内容相近,运用不同材料创作刮出来的画。如何解决这一难点笔者曾经试过传统的方法,直接出示范画请学生说画面中的内容与底色有什么关系,学生能说,但似乎对接下来的创作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学生仍旧是漫无目的的涂,随性的刮,尽管刮出来也挺好看。太直接的告白似乎不够吸引也不够刻骨铭心,如何改变,笔者采取“连连看”的小游戏,先出示4张已经刮好的画,内容分别为太阳、月亮、云朵、彩虹,(图1―图4)再让学生来找一找底版(图5―图8)并说一说底版的颜色与画面表现内容有什么关系。在游戏中动脑和动手使原本枯燥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变的生动易懂。

(2)巧妙放飞

找准牵引点,放飞风筝还需要注意风向、风力大小以及奔跑速度。这又如美术教学中,教师如何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智慧的去学。比如《刮出来的画》第二个环节尝试涂底色,通过第一个游戏环节学生了解了涂底色并不是无目的的涂,可以通过构思画面选择相近,易于表现画面内容的颜色来涂。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你想涂怎么样的底色?学生说:“上面是蓝色、中间是黄色、下面是绿色三大块组成”。学生在一答一问中思绪和想象力不断的被激发。通过这些对话之后,笔者发现孩子们能够按照心中的构图有想法的涂。在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想象自己所要表现的画面,急着画不如多花点时间想。只有掌握了知识要点才能让学生准确的放飞自己的想象。

(3)自由飞翔

课堂教学要做到自由而不散漫,放松而不放纵其实是一件挺难的事情,但也并非无法可循。开放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如 “导演”把舞台交给学生。风筝飞的再高再远,教师只要轻轻拽动我们手中的线,学生依旧在掌控范围内。

比如笔者在上《刮出来的画》第4个环节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教师先用最普通的牙签进行刮,问到:“线条太细了怎么办”。学生说:“重复刮2次、反过来用粗的那头刮”。老师又问到:“还能用什么刮”。学生大胆的说到:“尺子、校徽、指甲、钥匙等”。老师乘机说到:“真的可以用这些工具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试试看,找找你身边能够刮出线条的工具,想想他们刮出来的线条都是一样吗?”在孩子们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有惊喜也有失落,我想通过老师的反馈得到更多的是收获,而这种收获让孩子们特别容易铭记在心中。

(4)收回风筝

紧攥手中线,任凭风筝自在飞,思绪也随风筝飞翔。风筝飞累了还需通过线回到放飞者的手中。这又如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学生自由学习以不断发现学习中疑难为起点,成功解决问题为归宿。学生通过放飞在脑海中留住美好一刹那,更需要留下痕迹。这样看上去有点“乱”却自由的课堂其实是一件好事情,容易开阔思维、突现灵感。收回风筝可以看作我们课堂的作业,学生作业是反映了课堂成效最好的凭证,学生完成了作业,我们要给予肯定,因为他飞起来了,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至于浏览了多少风景,留下了多少痕迹,我们可以等待更多次的进步。让我们的学生享受这幸福,并通过老师的帮助体验到成就感。

在《刮出来的画》最后作业展评(图9-图11),老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画面当中最满意的一部分。有学生说:“我刮出来的是一条热带鱼,不仅有美丽的花纹也有五彩缤纷的颜色。”也有学生说:“我的太阳虽然很简单但她有红红的身体黄色光芒”。还有的说:“我发现刮的越多,漂亮的颜色露出来越多。”此时学生反馈的正是他们起飞后看到的风景。教师应尽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渲染,增强学生自信心、形成自己的个性。

总之,“风筝与线”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是以学生自由发展探索知识为最大目标,是有效教学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一种尝试。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放飞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文中所谈的仅仅是一些不成熟的尝试,希望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发展、完善这种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2011第四期

风筝课件篇2

【关键词】构建 学的活动 语文课堂 风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71-0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如何教、教什么,都要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目标。我们在研习名课时不难发现,名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节,从教学组织到教学方法都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成效。课堂从“教的活动”转变为“学的活动”,研究了教师的教,改善了学生的学,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l展了课堂教学的活力,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一课为例,简要阐述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课堂。

一、关注学习需求,优化教学目标

只有建立在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的目标,才是有效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学的活动”。那么,应当如何优化课堂目标呢?笔者认为,目标优化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需求,应紧紧围绕三个重点:践行课程标准、结合文本内容、贴近学生需求。在《风筝》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了解围绕风筝发生的故事,体会“我们”的心情。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字词、自主朗读的能力,课文教学目标1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2的设计主要抓童心,根据童心去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立足学生发展,撷取活动内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就是要符合学生的素质发展需求,而学生素质发展又需要通过活动内容去实现。不同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的设定不尽相同,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更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情的全面了解与掌控上。教师应将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风筝》文本内容取材于童年素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叙写童年趣事,读者对象又是儿童,对于本文活动内容设计不宜过难、过繁,过难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达不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目的;过繁又不能贴近儿童的认知特点,千头万绪,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抓住一条主线: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这条主线既抓住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又能够有效突破情感思想。本文重点叙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在心里萌发更深层次的快乐,也就是对未来的憧憬,播种生活的希望。笔者抓住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一过程,在体验中感受实践的快乐,这种体验将被强化,看似简单的活动内容就有了深度,其广度也将得到有效拓展,教师抓住导引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发展学生语文素质就水到渠成了。

三、巧设活动环节,强化学生体验

活动内容确定以后,如何实践活动内容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活动内容的设定往往是粗线条,需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加以细化。具体来说,活动内容要细化在活动环节中,而影响活动环节质量的往往又是活动细节。学生的体验离不开朗读,丰富的朗读形式将为生本互动以及学生的活动奠定基础。为了强化学生的朗读体验,笔者重点抓住做风筝、放风筝、寻风筝三个活动环节进行教学,以期带给学生三重阅读体验。

环节一:做风筝

当前,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做风筝的重要材料,即苇塘的细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事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借助网络,通过画图等形式展示苇塘的风景,跨越时空去感受细苇,寻找到生活中细苇“替代物”。一个个做风筝的环节紧紧相扣,学生通过做出蝴蝶样、写名字,再到“什么也不像”的“幸福鸟”诞生,深化了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的过程。

环节二:放风筝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具有开放性,笔者在做风筝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课堂的束缚,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去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他们在“托”“牵”“放”“跑”“喊叫”等活动中升华情感,进一步优化“学的活动”,推动了生本互动过程。

环节三:寻风筝

针对课文中风筝断线的情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预设在风筝线上做“手脚”,制造风筝断线的“小波折”。当风筝线“嘣地断了”“在空中抖动了一下”“风筝越来越小”“没了踪影”时,这些体验以活动实践的形式呈现,学生自然表现出“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四处寻找”神情,与文本主人公实现角色互换,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四、创新作业形式,促进活动感悟

传统课堂上,语文教师将教学与作业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作业应当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延伸。由于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发展期,在该阶段培养学生“学”的意识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作业形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不必过于追求作业的规范性,要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的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去学,乐于去体验,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培养情感体验。

在上述三个环节活动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笔者将作业环节设计成“说风筝”“写风筝”两个模块。

说风筝:“碰碰车”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风筝”“放风筝”两个部分,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2.回忆做风筝的过程,说说你在做风筝时的心情和文中“我们”的心情一样吗?

3.文中的“我们”本来要做一个蝴蝶形状的风筝,最后做出一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但是他们“依然快活”,结合你做风筝的体验,能说说原因吗?

“说风筝”模块的作业设计将朗读纳入作业中,是将自身体验与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将学生体验与“我们”的体验相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进行情感的迁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风筝”的内涵。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到风筝凝聚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写风筝:“寻找幸福鸟”

4.文中的“我们”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在风筝断线的情况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在“我们”心中,原来风筝是一只“幸福鸟”。拿出你的笔,结合做风筝、放风筝的体验,发挥想象写一写风筝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如果哪一天你的风筝也断了线,你会怎么做呢?

“写风筝”环节是将学生通过“学的活动”获得的体验进行内化,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回归自我,从文本中的风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风筝,这样将深刻的思想有机渗透于作业中,促进学生进行活动感悟,实现自我发展。

风筝课件篇3

《蓝天白云》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上)音乐教材第一单元。

二、设计思想

《蓝天白云》内容以学生对蓝天和郊外的向往为切入点,通过演唱《捉泥鳅》、欣赏《放风筝》,唤起学生对描绘、热爱自然的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并初步了解音乐表现自然的特点,激起学生热爱自然与热爱音乐之间的情感共鸣。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重视音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中以音乐为主线,采用“说、听、动、唱、玩”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把音乐“双基”能力的训练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激发学生去探究、体验大自然中无限乐趣的欲望,更深地了解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风筝文化。

三、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捉泥鳅》,能用轻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体会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并能在音乐活动中学习“捉泥鳅”的本领。

2.认识四四拍,了解其含义及强弱规律,培养学生自我创编的能力。

3.欣赏童声合唱《放风筝》,了解中国具有特色文化的风筝,感受歌曲中小朋友放风筝时无比激动的喜悦心情及风筝飞舞时力度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在大自然中尽情歌舞的快乐与自在。

四、教学难点

1.用欢快、活泼的心情演唱好歌曲《捉泥鳅》。

2.了解中国具有特色文化的风筝,感受歌曲的情绪及力度的变化。

五、教学难点

1.找节奏中旋律相同、节奏相同的乐句。

2.用声势语言、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六、教学准备

参与一次捉泥鳅、放风筝的活动;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结合美术课画风筝;课件准备。

七、教学过程

1.课前乐《蓝天白云》。

2.谈话导入。

师:追着白云,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外面的世界非常精彩。你们喜欢在郊外玩耍吗?

生:喜欢。

师:玩是孩子的天性,能说说你平时最喜欢玩些什么吗?

——交流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歌曲中,引出交流的话题,自然导出所学内容,加强教材内容间的前后联系。】

3.新歌《捉泥鳅》学习。

师:听一听,看一看,歌中的这些孩子在玩什么呢?

(1)初次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

——播放MTV《捉泥鳅》

揭题:捉泥鳅

师:这是一首由台湾著名的音乐人侯德建先生所写的童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

(2)再听歌曲。听听歌中提到了哪些景物?

生:池塘、雨、田野、泥鳅。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野外这么美,小伙伴们玩得真高兴呀。你们想不想跟着这些小伙伴一起去捉泥鳅?

——出发吧!

(4)跟琴练唱歌曲。

①找一找:歌中的乐句你都会唱了吗?你觉得哪一句学习时有困难?

——练习。(可请会唱的学生教唱)

②认识:反复记号的唱法。

③注意点。

a.附点节奏——轻快、开心;

b.同音反复处——口齿清晰、音高一致;

c.后半段乐句——心情急切。

设计意图:感受歌曲中的自然美、生活乐。学唱新歌是学生发现难点、解决难点的过程,学生的发现过程可能会出现很多随机性,老师将及时捕捉动态资源,生成新的教学流程。

4.完整演唱歌词。

注意歌曲的情绪、速度。

师:同学们的歌词唱得很棒,精彩的歌词加上美妙旋律会更棒,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歌曲美妙的旋律吧!

5.跟琴识谱。

(1)认音识谱;

(2)分6个乐句。

师:接下来让我们开动脑筋,一起来“捉泥鳅”吧!

6.音乐游戏:捉泥鳅(课件出示歌谱)

(1)找节奏相同的乐句——读一读。

(2)找旋律相同的乐句——唱一唱。

(用不同的颜色或图案标记)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更自然地解决好歌曲中的难点部分。

7.延伸:表现歌曲

导:这么好听的歌曲它是几拍子呢?

(1)了解四四拍含义,板书,标出强弱规律。

师:让我们用四拍子的动作来拍一拍吧!

(2)声势训练。——生交流动作。

①动作如:跺脚、拍腿、拍手、拍肩。

②为歌曲伴奏。

(3)打击乐伴奏:

要求:练一练,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

(4)合奏。

唱—动—奏

设计意图:通过声势训练和打击乐伴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的特点,并在歌曲中体验四四拍的强弱规律,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创编能力和对音乐的强弱感知能力。

师:野外的景色这么美妙,捉完了泥鳅,他们又放起了风筝。你听!

8.欣赏童声合唱《放风筝》

师:闭上眼睛,让身体随音乐的旋律摆一摆,感受放风筝时的情景吧!

(1)欣赏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情绪及力度的变化。

(2)小知识交流:“风筝”知多少?——课件出示。

①简介风筝的由来及历史:

——师生相互交流。

视频欣赏:潍坊风筝节片断。

②欣赏图片,了解风筝的分类及特点。

(3)再听歌曲,感受音乐的段落及不同情绪。

师:这首歌曲可以分为三个段落。你能想象一下,说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吗?

①放风筝前,……小伙伴们会怎样?——激动的准备。

②放风筝时,……会有怎样的情景呢?

③风筝飞舞起来后……

——交流。

师:每个段落可以用不同的手势或动作来表现它。请你跟老师一起动一动吧。

9.音乐活动:放风筝。

师:听了、看了、了解了这么多与风筝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也不禁手痒起来,也想与歌中的小伙伴们比赛放风筝了!拿起风筝,让我们感受多彩、美妙世界带来的欢乐,让我们的明天更精彩!

——音乐活动结束新课,放风筝出音乐教室。

风筝课件篇4

关键词:初中美术;校本课程;风筝制作;设计能力;制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63-02

为了让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前几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各校开展“体艺2+1”的工作。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并能推动我校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决定开发美术校本课程。怎样才能找到一种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载体,并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既让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也让学生在美术素养方面得到提高呢?

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中,我找到了突破口。陶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教育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美术校本课程只有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才能乐学、好学。我把目光投向了“风筝”这个来源于生活的载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在《村居》中描述的闲情逸致,早已远离了今天的青少年。在光怪陆离的现代娱乐的冲激中,在沉重的学业负担下,青少年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而钢筋水泥筑成的森林让人们早已习惯了独来独往,也使得青少年们缺乏与大自然的亲近与沟通。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家乡南通的哨口风筝也是闻名全国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载体来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乡土文化特色。同时,风筝又涉及到多门学科的知识,如美术、体育、物理、数学、历史等,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这一教育载体无疑是极佳的。

据此,我制定了“筝舞蓝天,我心飞翔”的美术校本课程。通过“风筝“这一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学生深入生活,寻觅历史,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创作、热爱科学、热爱传统文化、善于动脑、巧于动手的优秀品质;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培养了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人文素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将本课程分为七学时来实施:寻觅历史,走近风筝(1课时)、妙想天成——风筝的设计(1课时)、能工巧匠——风筝骨架制作(2课时)、斑斓的世界——风筝的装饰(1课时)、筝舞蓝天,我心飞翔——放风筝比赛(2课时)。

一、寻觅历史,走近风筝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我对课程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参观南通风筝博物馆;采访民间的风筝艺人;体验放风筝的精彩,让学生寻觅历史,走近风筝,了解风筝,从而激发学生对风筝的浓厚兴趣,并写出一个简短的调查报告。从风筝的发展史到风筝的流派,到具有南通特色的哨口风筝,再到要制作风筝所需要的各种学科的知识储备,都可以成为调查报告的内容。这一教学设计将课堂搬到了“社会”,通过实地的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多样的综合性美术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仔细的观察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而调查报告的形式是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理性的文字进行总结,拓展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妙想天成——风筝的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我首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你喜欢的风筝是什么样的?”“对你的奇思妙想能最终飞上蓝天有信心吗?”“你能克服制作过程中所遇的任何困难吗?”这些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对风筝的设计制作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当然要做出一只富于自己个性的风筝,在放飞时吸引人们的眼球,就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强化风筝的视觉效果。然后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物理知识,按照风筝的结构原理,合理地分配骨架位置,标出风筝各部位的形状及扎法,最后完成设计图纸。当图纸完成后进行展示,请同学们互相品评,推荐出最优秀作品,并能说出理由。这一学习体验强调了两点:一是对风筝各设计要素的统筹安排,二是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设计的整体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更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别人分享学习成果。

三、能工巧匠——风筝骨架制作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古语用在风筝骨架的制作上再恰当不过了,风筝骨架制作是门细致活,必须仔细、认真才能做好。所以我对本课进行了如此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回忆参观风筝博物馆和采访民间风筝艺人的过程,把制作风筝骨架的步骤说一说,看看哪位同学能说得最详细完整,又条理清晰,如有不足,你能帮他补充完整吗?其实风筝的骨架制作是较为繁杂的工程,从选材、削制、烤弯再到裱糊,最后是风筝的绑拴提线与试飞。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中我认识到:只有让教育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才能找到创新的基点。有了这一基点,学生才能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且在运用过程中激发出新的灵感,享受创新带来的喜悦。学生能回忆参观和访问的过程,并用自己的的语言把风筝骨架制作描述详尽的话,已经是一次能力的历练。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提出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点,并在规定时间内看谁能第一个又快又好的完成风筝的骨架制作,最后师生们共同评出“能工巧匠奖”,奖品是教师制作的风筝一只。在奖励情境的设置中让学生的制作热情更为高涨,学习能动性得以积极的发挥。

四、斑斓的世界——风筝的装饰

要让一只风筝展现她的美丽风姿,就要对风筝进行最后的装饰美化。风筝是一种远距离观赏的艺术品,只有鲜艳的色彩才能在蓝天上夺人眼球。在白胚风筝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斑斓的色彩装扮自己心中最美的风筝。这节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找来几只“问题风筝”,让学生试着分析“问题风筝”“问题”何在?让他们通过比较、观察,试飞得出风筝在上色时的注意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比教师直接告知学生要强出一百倍,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色彩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技艺,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五、筝舞蓝天,我心飞翔——放风筝比赛

前期辛苦的设计制作,终于到了一展雄姿的时候了。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都想在比赛中一举夺魁。我设计了名为“筝舞蓝天,我心飞翔”的年级放风筝比赛。比赛设最佳创意奖、最佳高飞奖、最佳参与奖等,从设计制作、放飞高度、放飞稳定性、文明比赛等环节进行评分。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到,美术活动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所以我作了这些奖项的设计。当看到自己设计制作的风筝舞上蓝天时,学生们是兴奋的,体验到了从所未有的成就感,也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的再学习,再创造。竞争激烈的风筝比赛结束了,而学生的心仿佛还留在了蓝天。

风筝课件篇5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内容确定

《天火之谜》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对喜欢新奇、冒险故事的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基于个人经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了这样的教学内容:

在第一课时梳理课文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先进入复习:围绕课题中的“天火”向学生提问,并以“解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探究实验,品味词句,感受人物品质。最后拓展延伸,介绍人们对富兰克林的评价,让学生谈谈自己想对富兰克林说什么,升华人物形象。

从以上教学内容的确定看,教师抓住两个重要段落的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在目标设定中,有“复述课文”这一要求,但只是在作业设计中布置复述,教学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环节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因此复述这个教学目标虽有设定,但显然形同虚设。

二、基于深入研读教材的教学内容确定

初次试教之后,在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两点新的想法:一是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在课堂中加入训练内容;二是文章烘托手法的妙用也需要让学生加以深入体会。

二稿中,教师意识到需要引导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以后,加入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温这次实验。这个环节的设定旨在引导学生复述整个风筝实验的过程,但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很茫然,复述时显然很困难。可以说,在二稿中,复述的目标虽然设定好了,也执行了,但是学生却无法完成;另外,虽然关注了课文中的烘托,却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得以落实。

三、基于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内容确定

小语会会长崔峦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因此,我们的教研团队认识到语文课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习得一种能力,达到语言点和训练点的完美结合。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要让学生获得的语文能力就是复述。因而,此篇教学设计完全被颠覆,教师从头再来,对三稿的教学内容再次作了大调整。

复习导入板块:分成两步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借助课后习题,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整体概括的基础上切入第二课时的教学,比试教时对“天火”支离破碎的印象描述有效。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讲述了富兰克林做实验的原因,试教中补充了富兰克林的有关材料,引导学生去寻找推测的近义词,并进行比较,理解“难以置信”的意思,想象“透过冷嘲热讽,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去感受富兰克林执着的追求,花费的时间很长。三稿将这部分的内容做了缩减,扣住“早就”体会严谨,抓住“习惯”感受压力,感悟“决定”,品读执着,节约了大量的时间,以便于将课堂教学重点倾斜到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风筝实验”是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用复述来引领整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复述的要点,训练了复述的能力。与此同时,也发现两句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

复述分为三种:概要性复述、描述性复述、创造性复述。概要性复述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描述性复述是以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故事;创造性复述是复述过程中加以想象、加工、进行再创作。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前两种复述,让学生重点学习描述性复述。在第四自然段教学的开始,教师直切主题,亮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如何把这个实验讲给周围的人听。接着,依据文本语言,帮助学生提炼、总结复述的要点。复述的训练分成三个步骤:

1.梳理层次

教师用这样的语言引导:要讲清实验过程,必须先理清实验步骤,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风筝实验一共有几个步骤(准备风筝――冒险捕捉天电――捉住了天电,实验成功)。再用一句话讲清了风筝实验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复述,叫概要性复述。同时板书,让学生明白复述首先要做到条理清晰。

2.关注“风筝”

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有什么不同?(栓了细铁丝,线是麻绳,结上丝带,系着铜钥匙)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结合课件,出示4个零件,想想分别起什么作用。

对这只风筝的具体描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只与众不同、极其特殊的风筝。通过步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凭借多媒体课件上的要点提示,能够完整复述出风筝的特点。此环节,学生对于描述性复述有了直观感知,并初步习得复述的本领。

3.实验过程

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实验过程最重要,让学生掌握复述的第二个要点(重点突出),用“比较语段”的方法同时处理了“烘托”和“复述”两个重要任务。

出示的语段中去掉两句环境描写,让学生了解捕捉天电的过程,抓住“怒发冲冠、用手指靠近、啪、蓝色的火花、一阵发麻”等关键短语,引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危险。

再出示课文中的语段,让学生比较这两段话有什么不同,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风筝的颠簸、摇晃以及雷雨交加的天气更凸显了环境的恶劣,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也更衬托出实验的危险和可怕,感受富兰克林的献身精神,引导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把捕捉“天火”的过程讲清楚。

这个环节最为复杂,因而要抓住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并根据总结出的复述要点,明白具体生动的语言是描述性复述时需要关注的。同时让学生领会环境的烘托对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应该说第三稿的教学内容简洁、高效,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用教材教”,帮助学生习得第四自然段复述的方法后,归纳课文三个小标题,引导复述全文,达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

四、结语

风筝课件篇6

小时候我家在安徽庐江县城临河而居的西门湾,每到清明时节,河两岸是两条蜿蜒的大圩埂,野花缤纷,青草如茵,埂下夹岸烟柳,临水桃花,莺歌燕舞,牛羊奔跑,河对岸是无垠的庄稼地,油菜花金灿翠碧,那种景象才真叫美呢。

更美的风景还在空中,河两岸聚集着无数的儿童与老人,手中牵丝走线,放飞着争奇斗彩的风筝:蜻蜓、蝴蝶、燕子、青蛙、老虎、兔子、猴子、鲤鱼、乌龟、螃蟹……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有翅膀、没翅膀的,都在天上飞,河中的倒影更是有趣。那时我只有8岁,父亲忙于生计没心思帮我们扎风筝,我二弟刚5岁,我俩只能在后门口仰头看,或者到大圩埂上跟着别人的风筝跑。二弟有次只顾看天、不顾看路,掉到河里差点被淹死。兄弟俩也不知做了多少回的风筝梦。

有天下午,我正上着课,猛然见窗外有个指手画脚的人影,细看竟是我二弟。他满脸是笑,兴奋极了,一个劲招手,又用手指着天,嘴巴还张合不止,似乎在说着什么。我心想,弟弟找到学校定是有好事,只是正上着课不能出去,我心里急得像猫抓,老师说些什么一句也没听进去。好容易等到下课铃响,冲出去,一把拉住弟弟,他说着兴奋得不成句子的话:“大哥……风筝……一只马老鹰……在我家……”我越听越糊涂,“我家柳树上有只马老鹰风筝?”我连猜带懵总算明白了这件好事。赶忙跑回教室,顾不得还有一节课,背起书包拉着弟弟就遛出了校门。

跑回家,果然,后门口柳树上挂着一只风筝,是只筛子般大的彩色老鹰。那老鹰眼露寒光,尖嘴利爪,活灵活现,光泽鲜艳,真是爱死人!放下书包,我二话不说就往树上爬。爬树本来就是我的强项,三两下就上了树顶,伸手去抓,够不着,只得伸脚去踩树梢,可惜那树梢细了些,还未站稳,只听“喀嚓”一声便断了,我心知不好,伸手去抓树枝,却只抓住根柳条,人便带着柳条“扑通”一声掉了下去。万幸掉在河边,有惊无险,一头雾水一身湿,跑上来顾不得打着冷噤,又往树上爬。忽觉有人抓住了我的腿斥责:你小鬼东西,不要命了,快下来换衣服!

风筝课件篇7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巧设情境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实现互动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于生活实际。本文作者结合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的实例,进行了有效的剖析,提出了良好情境所应具有的三项要素,并从生活实践、故事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比赛情境五个方面阐述了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以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4)01/03-0070-03

信息技术课由于它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乃至上课铃一响便一个个箭步如飞、直冲机房。但是,这热衷的背后不难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真的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吗?据笔者观察,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单纯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诸如游戏、上网等方面。如何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殿堂,考验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智慧。笔者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近15年,从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情境教学虽不为创新之法,但却不失为一条好途径。

【有效案例——创设情境的呈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创设,更多地应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实际问题与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笔者在一次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活动中,听到一位教师执教的《自定义动画》一课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创设情境教学,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堂课知识和情趣并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现在正是二月天,有诗云:“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课件出示春天孩子们在野外放风筝的图片)

(片段点评:根据学生近期的生活体验,创设了放风筝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下面教学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师:今天我们也来放放风筝。(课件出示任务:放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自定义动画,让小姑娘跑起来,风筝飞起来。)

(片段点评:结合放风筝的情境,设计教学任务,把自定义动画的教学设计融入放风筝的情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达成得不错。)

……

师:在放风筝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风筝放到了大树上,请你帮忙把风筝取下来。(课件出示任务:取风筝。要求:对对象设置恰当的自定义动画,合理组合,呈现取风筝的过程)

(片段点评:继续结合放风筝的情境展开自定义动画知识巩固和知识延伸的教学,使整堂课的知识学习和情境创设浑然一体。)

……

本课教学给枯燥的自定义动画教学设置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放风筝来进行教学,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解析——创设情境的要素】

以上案例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当中,从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个案例的成功,主要是情境创设得恰到好处。的确,笔者也认为一个好的情境创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相适应。应具有针对性、开放性、延续性等特点。此案例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欲望更多受兴趣影响,且保持时间短,教学上又恰逢二月天放风筝的季节,小学生渴望着到野外踏春,到野外活动。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放风筝”十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教师的语言引导又十分贴近学生,因此,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2)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创设要为教学服务。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要息息相关。此案例情境为新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自定义动画的知识点融合在放风筝的情境中,贯穿整节课,成为故事的主线,驱动了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与结尾进行了呼应。情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情境创设要具有可操作性。案例的情境应尽可能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上述案例的情境中每个学习任务都对应一个小的情节,各环节即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知识难度逐步提升。放风筝、既风筝这两个故事小情节设置得十分巧妙,中心内容符合知识传授的教学需要。

【策略探究——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一个好的情境设计,能给整节课的教学营造一种非常和谐的氛围,并像磁铁一样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简单的说就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将学习的内容安排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支持的比较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活动,学生的情感一触而发。因此,需要教师在导课时根据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聚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拘形式的,只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例,就能把学生真正地带到情境之中。为每一节课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当然情境的设置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也可由始至终的不断地创设情境,这样做效果会更大。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创设情境的尝试。

1.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

生活情境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真实的感觉,因此,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可以变“单调乏味”为“多边互动”。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所以,在设计任务时就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学与用之间有联系的情境。例如:设计名片、制作课程表、发送电子贺卡、查找旅游路线、校园周边交通标志的设置等。根据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2.故事情境的创设

每个儿童都喜好听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亦是引导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总是尽可能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故事内容,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使得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如:笔者在教“选定与拖放”操作时,曾创设了一个拯救小鱼的情境,把在落潮时遗留在小水洼里的小鱼拖放到大海中,教学效果就很不错。

3.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就没有思的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学生对于他不知道的事物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变得特别强烈,促进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也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有经验的教师在导课时,往往用设疑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新奥秘的强烈愿望。如在PowerPoint的有关教学中,笔者就常常结合学生以前学过的Word的相关操作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你能用Word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的方式自学PPT的图片插入的相关操作吗?”“PPT中图表的制作方法是否和Word的一样?”在这种举一反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也很好地学习了新知识。

4.游戏情境的创设

许多学过电脑的人都曾感慨地说:“电脑是‘玩’会的”。学电脑的目的是为了用电脑,因此,小学电脑教学不宜对小学生空谈枯燥的理论或他们难以掌握的命令,而是应通过游戏化学习、活动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轻松学习、愉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紧绑的神经得以舒展,久蕴的能力得以释放。如果把玩游戏与学习电脑知识结合起来,那他们的智力会在玩中得到开发,在娱乐中学得知识。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因此,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游戏,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脑中的《扫雷》、《青蛙过河》、《警察抓小偷》、《打地鼠》等寓教于乐的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载体。

5.比赛情境的创设

风筝课件篇8

蓝天白云碧海金沙,手控风筝脚踏滑板的少年腾空逐浪御风而行,这就是起源于夏威夷,如今正在中国悄然兴起的水上极限运动—风筝冲浪。这是一项惊险刺激,极富挑战性,甚至充满高危险的户外运动,它的刺激,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这是勇敢者的游戏。

 

顾名思义,风筝冲浪就是一个风筝外加一块冲浪板组合而成的运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冒险者开始尝试着用滑翔伞脚踩冲浪板滑行,或使用特技风筝牵引小船在水面行驶,最后连波音公司的空气动力学专家都加入了这项疯狂的实验,终于在1998年,在海滩狂人最为集中的夏威夷,运用一种借力可在水中重复起飞的充气龙骨风筝,脚踩冲浪板滑行跳跃,融合了帆板、划水、特技风筝等多种运动元素,被称为风筝冲浪的运动被发明了出来。

 

如何学习风筝冲浪?与很多其他户外运动不同,风筝冲浪很难以标准化的步骤绘制一个教学示意图。学习初期,上板的感觉是第一要素。而在打好了基本功之后,想像,创造力与胆识则决定了你是否能进阶为一名高手。

 

拥有一套可靠的装备,掌握了风筝冲浪的技术之后,只需要再了解以下的六点,你就可以在海上御风,尽情翻转腾挪了。

老玩家在qq群或论坛炫耀自己最新的风筝冲浪照片,经常会有潜伏已久的陌生id跳出一句 这里海水不行 ,这句定义性很强的发言固然隐喻了你去过马尔代夫的沧桑经历,但从思维方式上却瞬间暴露了风筝冲浪你尚未入门的残酷现实。

 

风对于风筝冲浪的重要性,貌似废话,但只有深入其中的真玩家才会领略个中滋味,甚至秉为决策指南。

如果一定要细化老玩家的思维过程,那么大致可以做如下分析:

有风代表着赚钱。风筝冲浪玩家首先早已摒弃了四处游走在路上的旅行方式,出门目的明确,奔着风筝冲浪而去。极端的如我,多次菲律宾之行,却从未踏入马尼拉市区一步,每次都是转机直飞冲浪海滩。十天假期,能玩十天风筝冲浪是最理想状况,五天没风,等于浪费五天,费效比下降一倍,两天有风便是悲剧,即便搞成个把艳遇也无法弥补损失。所以那些面对着厦门好风还要先陪女朋友去一趟鼓浪屿的,基本不可能成为风筝冲浪玩家。

 

好风代表着效率。风筝冲浪一切以风为基础,高手练习动作、新手学习上板必须以好风为前提。初学者尤为明显,风好地区两三天便可完成初级课程,转而提高练习;差风一两月都拖而不决,那些内地城市的学员,连续飞来学习三次还不能下水的,基本会放弃这项运动。

 

初学者风筝掌控不力,尤其在练习滑行时,由于动作不协调会损耗大部分来自风筝的能量,所以需要比高手更加强劲的风力。从教学经验看,初学者一般比高手需要多消耗50%以上的风力,大风更能保证风筝冲浪的学习效率。

 

教练

你大概已经忘记了驾校教练的名字,甚至他的相貌都已模糊。但作为爱好者,风筝冲浪教练却会一直伴随你的追风生涯。

从购买装备、风力预测、冲浪场地到技术进阶,教练都往往是你咨询的第一个对象,教练在你课程结束后所提供的帮助,耗费精力甚至不亚于你交费学习时期。单单一个海上帮忙捡板,相信刚完成课程的学员都会深深感触其重大意义。

 

不提中华民族师道尊严之传统,即便以功利主义的角度,尊重你的教练在风筝冲浪过程中也是一件相对重要的事情。 风筝冲浪教练国际认证组织简称iko,虽然老外的培训体系难免也会鱼目混珠,不少获得iko国际教练员证书的教练也水平一般。但总体而言,接受过iko培训的教练在必要的安全规范、训练步骤、培训方法上都是少数闭门造车而成的土炮所难以企及的。风筝冲浪最大优势便是技术标准一目了然,即便外行,在观看了几分钟风筝冲浪后,也基本会对海上不同冲浪者的技术高下有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国外风筝冲浪学校密集的沙滩,学校甚至要有意收留几个高手,以防别人踢馆。所以学习风筝冲浪的第二要点就是选择好的教练,找到规范而又有教学经验的教练自然是最理想状态。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如果环境所限,无法找到合格教练,那么即便接受那些没有培训经验的玩家指导,也远远强过自己闭门造车。

 

装备

所以学习风筝冲浪的第一关键,就是选择风力有保障的地区。很多风筝冲浪玩家心中的圣地,从旅游者角度,大多乏善可陈,成为圣地惟一要诀,便是风。亚洲基本公认风筝冲浪天堂冬季是越南美奈和菲律宾长滩,夏季是斯里兰卡卡尔皮提亚,国内的福建平潭岛也逐渐被圈内人关注。而一般旅游意义上的热点,反而冲浪者寥寥。

 

再由此回过头讨论本段开篇的问题就比较好理解,成语曰“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大部分风力优秀的海滩,海水条件都一般。那些既有好风又有好水的冲浪点,多在加勒比和南太平洋,属罕见极品,亚洲惟有越南富贵岛具备此条件。对于风筝冲浪者,面对风和日丽透明的珊瑚海和狂风下的一滩脏水,所有人都会选择后者。

 

风筝冲浪装备日益完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大品牌不同风筝、冲浪板的用途都逐步细分。

初学者的装备应该具备安全性好、容易水起、易于上板滑行等特点。从实际教学经验看,好的装备可以大幅度提高训练效果,提高学员有效训练时间。

对初学者而言,要想搞清各种装备品牌型号性能之差异,确非易事。虽然有些人在培训前努力想成为理论高手,但真正领会装备之精义往往都是你变成熟练冲浪者之后。

在学习时避免使用错误的装备浪费时间,而又要回避菜鸟和冲浪学校之间信息的严重不对称,选择一个规模较大、诚信较高的学校是相对简单可行的方法。

学校

风筝冲浪运动流行的海滩,总是遍布各种风筝冲浪学校。行家眼里每个学校特点差异一目了然,但对大多数初学者,往往不明就里。

如果你只是想接触一下风筝冲浪打发时间,大可选择培收费便宜的学校;美女学员根据英俊程度选择教练也是常见的现象。但要迅速掌握风筝冲浪技能,选择风筝学校的门道就比较多了。

 

以大风大浪的越南美奈为例,配备摩托艇救援的学校学习效率远高于没有救援的,意义在于当你的风筝卷在水里无法水起时,摩托艇能迅速将你和风筝捞回岸上,重新再练。而没有救援就只能随波逐流飘到遥远的下风处上岸,这漂流的时间和坐在拥堵的出租车里一样,都是计费的。有beach boy伴随的教学,当你无法顶风回到出发点时,beach boy可以帮你把装备抱回来,那些独自一人扛着风筝和板在沙滩上埋头往回走的,基本都是选择了价格便宜没有beach boy 协作学校的学员。

制定特立独行规则的学校,也是要值得注意的,比如一般学校都按照小时收费,但美奈也有一两家多少美元包几天的,看似豪爽,而业内人士却很清楚,风筝冲浪运用很多初学者平时根本用不上的小肌肉,每天练习极限也就三四个小时,之后都是肌肉疲劳下的无用功,且这类学校基本没有硬件支持,学员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做漂浮状,一天练下来有效时间实际没有多

少。

 

据说国内还有包年的玩法,很令人仰慕。

在美奈也遇见过几个迅速成为高手的国内玩家,他们的选择方法很简单,找收费最贵的学校。套用某人的理论,学员和学校的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而收费高的学校自然有其高的道理,否则也难以在几十间学校的挤压中生存。当然,这个理论我是很受用的,相信不少同行也是。

 

style

国际流行的观点,风筝冲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运动。风筝冲浪的理想状态是在海上尽情享受后,上岸找一处沙滩吧喝瓶啤酒小憩片刻,有比基尼美女在身边把酒言欢自然更佳。

 

学习风筝冲浪最好选择一个服务设施齐备的沙滩。风筝冲浪老手长期在固定沙滩冲浪产生审美疲劳后,也会偶尔找个野沙滩调剂口味,俗称“kite trip”。但对于新手,迅速掌握风筝冲浪技能才是关键,毕竟带着一身沙子和海水旅行的经历并不美妙。

 

个人特质

理论上风筝冲浪适合所有人,我们也确实教过从小学生直到耄耋老人的各类学员。从实际经验看,风筝冲浪对于智力的要求往往要高于体力,那些貌似五体不勤的大腹中年学习速度时常不亚于肌肉猛男。

 

老资历教练甚至更爱接受一些上了年纪的成功人士,作为风筝冲浪学员,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执着、善于思考总结、执行力强、心理素质好等特质在风筝冲浪学习中是比年龄更为重要的。当然,成功人士内心优越感和社会经验可以在陌生环境中通过短时间观察,瞬间做出教练、学校等各种关系的正确选择,而不像少数人永远处于莫名惶恐和怀疑中。

 

套用较为时髦的名字“普世价值观”可能是成为一个风筝冲浪者必备的素质,那些源于对大海本能的热爱、平等宽容的处世之道、团队协作精神,都会使你在风筝冲浪中获得超乎运动之外的更多享受。

 

户外探险提示

风筝冲浪的装备号称三大件,即冲浪风筝、冲浪板、腰钩,一套装备下来,也就万把块钱,和稍好点的山地自行车价格差不多。更诱人的是,只要你购买了装备,就可以从此免费享受那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海风了。

 

和帆船、帆板、冲浪等水上运动相比,风筝冲浪的装备是最简便的,风筝装包后既可以轻松地背在身上,也可以放在家用轿车的后备箱中。在国外携带全套风筝冲浪装备乘坐公交车去冲浪也是很普通的现象。一般全套风筝冲浪装备重量不超过20公斤,长途旅行时可以装在特制的风筝冲浪旅行包中,行走江湖。

 

风筝冲浪看似狂野,但学习门槛不高,对身材体能没有特殊要求,一般人经过培训都能熟练掌握。所以在风筝冲浪者的行列中,你既能看见65岁的前美国总统候选人克里,也能发现13岁就获得世界风筝冲浪冠军的西班牙女孩。

 

风筝冲浪主要原理是风筝在空中获取风的能量,通过高强度绳索传递给冲浪者,冲浪者利用风能脚踩冲浪板完成在水面的滑行,通过摆动风筝产生的额外能量,高手还能完成跳跃翻转等高难度动作。因此只要你学会了控制风筝,并能掌握滑行技巧,你就可以尝试这项运动了。而大部分人在专业教练指导下,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所需要的时间是 7~10个小时。

风筝课件篇9

从宏观上讲,董老师所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微观上讲,本课教学则在“上出让孩子喜欢的语文课”这一话题上,深深地烙印在五个教学层面上。而我今天想与大家一同探讨的,也恰恰就是这五个教学层面,或者说是本课教学的五个亮点。

一、童趣盎然――好玩

开课,董老师就让学生体会到了礼物带来的惊喜,她在出示课题时,相继出示了两件小礼物――折纸手工纸船和风筝。这两件精美的小礼物,看似无关紧要,但却与后面的教学紧密呼应,而且使学生清除了紧张情绪,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后,董老师又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让学生走进课文去了解故事。而本节课最富童趣的教学内容,无疑是绘本贯穿课堂始末。总之,课堂的教与学,无不洋溢着盎然的童趣,学生觉得好玩,而坐在一旁的我们也完全能够感觉到孩子们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

二、体验成功――好棒

本课教学,董老师设计了众多有效的学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丰富的体验,享受成功喜悦。如在生字教学“坏”的时候,董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生字的,有一名学生说,把“怀抱”的怀去掉竖心旁,换成“提土旁”,就变成“坏”字了。这样一来,不仅很好地达到了预期效果,而且还让该生在交谈中体验到了当“小老师”的成功与喜悦。本课所涉及到的生字教学都是这样展开的,学生也因此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同时,在课上,董老师让学生互送祝福,课后,让学生互赠小礼物,并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上面,这些都使每个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

三、享受赞扬――好爽

董老师的这节课,评价语极其丰富,此外,在她的其他语言中说的最多的是“你们高兴吗?”“你们开心吗?”学生在一片赞扬声中享受着快乐,想必心情一定很爽。具体说来,有这么几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读课题,老师赞扬道:读得真好;学生在讲解学习生字方法时,老师赞扬学生:“你的眼睛真亮!”学生完成绘本编排时,老师赞扬学生:“你真厉害,把绘本顺序排正确了。”另外,在老师的导语中,也时常出现“我好开心呀!”“我好快乐呀!”总之,这节课学生在老师的赞扬声中度过,一定觉得好爽,学生应该会喜欢这样的课堂。

四、吐露真言――好开心

本节课,董老师给足学生发言的机会,甚至让学生吐露了真言。我想,一个人想要心情舒畅,说出自己想说的很是关键,小学生更是如此。具体回到这节课上,不难发现董老师除在每个学习环节都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外,更是设计了学生互送祝福的环节,当学生感知到了本课松鼠与小熊的真挚友谊以及彼此祝福之后,试想他们此刻心中作何想法?我想,他们也一定憋了一肚子的话,想急于为他人送出祝福吧。董老师恰到好处地让学生给父母、给同学、给老师送出祝福,而学生们积极踊跃,发挥超常。此外,本节课巧妙地创设了多个情境,在特定的情境里,学生在与动物、与绘本之间多次展开对话,每一次的表达无不吐露真言,心情无不舒畅,孩子们觉得开心,课堂必将赢得孩子们的喜爱,进而喜欢上语文。

五、能力训练――好有趣

风筝课件篇10

据西城区文化委徐科长介绍,全市范围内只有西城区认定了“家庭艺术馆”,并不时举办一些展览活动,扶持他们的发展。2008年奥运会之际,他们将举办国内外文化交流等活动,把这些设立在北京普通市民家庭的“艺术馆”,推广到全世界。

我们欣慰地看到,北京的老百姓正在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积极推广频临消失的文化,同时,也古道热肠地帮助指导国内外艺术爱好者,真拿出了首都人民宽广热情的胸襟气派。

胡同中的“风筝艺术馆”

这天是“三九”的头一天。笔者在西城文化委徐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什刹海边的南官房胡同12号院。院门旁紧挨着一排玻璃拉门,门旁边摆放着几只风筝。打开玻璃拉门,大约二三十平方米的房间内,墙上、柱子上,几乎所有的空间都被大大小小的风筝占据,有翼展两米的“老鹰”、手掌般大小的“沙燕”、几十米长的“巨龙”,还有蒲扇般大小的“蝴蝶”,真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这是一间展示、销售风筝的“家庭艺术馆”。馆长兼房间的主人名叫王赤峰,今年58岁,是68届的老知青。王先生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非常健谈。正当我们谈兴正浓时,门外出现了几个人。原来是一对马来西亚夫妇,带着两个女翻译来游览北京的胡同,被门外的几只风筝吸引住了。

假风筝乱了真老鹰

两位外国朋友进了门不停地四处张望着,还通过翻译小姐转达想了解风筝的扎制方法。王先生从柜台下面拿出一只未扎完的风筝骨架,点上酒精灯,几根竹坯儿在他手里就像变魔术一样,一拗、一烤、一捆、一扎,不一会儿一只老鹰风筝的架子就做好了。两位外宾情不自禁地拍起了双手,极力表示自己敬佩的心情。这边刚刚扎完骨架,那边,王先生又将电脑打开,演示风筝的放飞过程。

这是一次在游轮上放飞风筝的录像。画面上的这只老鹰,展开双翅在半空中盘旋。忽然画面上又出现了一只真的老鹰,紧盯住风筝老鹰,随着它忽高忽低。两只老鹰在空中戏闹玩耍了好一阵子,才随着风筝老鹰返回地面而结束了这场游戏。直到风筝落地,几位客人才如梦方醒。原来操纵风筝老鹰的正是王先生,由于他做的风筝太逼真,把真老鹰也招来了。

客人挑选了几只风筝走了,小店又恢复了平静。王先生又继续娓娓道出他和风筝的故事。

王赤峰先生从小就喜爱风筝,从上幼儿园开始学做风筝,7岁时,他就能做老鹰这样的立体风筝了。

1968年,他和北京男5中的18个男青年,一同来到呼伦贝尔草原接受再教育。其后,他又和母亲、弟弟一同来到青海多巴,先学开车,后又到矿山当了一名机修工。他当完了工人当队长,当完了队长当经理。颠沛流离的生活、漂移多变的命运,并没有改变他的执着,和与他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好一一做风筝。

这期间,因工作关系,他到全国各地,如山东潍坊、天津杨柳青等,参加风筝节和各种风筝比赛。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结交了很多风筝友。

1990年,王先生全家回到北京,以做风筝为生,还在北海后门等地开了专卖风筝的小店。他积极参加街道组织的活动,还为孩子们上课,讲解有关风筝的知识,一来二去,他在什刹海地区也算出了名。2005年,在西城区文化委,在政府的扶持下,他的风筝小店正式被命名为“家庭艺术馆”。

风筝结下的异国友谊

艺术馆成立之初,每天要接待很多的来客,有参观的,有学手艺的,还有买风筝的,媒体报道得也很多,而前来参观的,多是外国友人。

外国朋友大多数是跟随旅行团前来,每次一来几十人,最多的一次达到170多人。每次外宾前来,王先生都要做一番准备工作,把屋里的箱子、柜子搬出去,腾出空间,准备一台电脑和一个酒精灯。这样,客人来了,安排他们坐好后,就可以讲课了。而听课费则是每人20元。

每次上课,王先生都要从做风筝的第一道工序开始讲起,一边演示一边讲课,有时候还放录像带。“家庭艺术馆”成立3年来,不知接待了多少位中外友人,大家通过小小的风筝进行了娱乐,也建立了友谊。

2006年的一天,一对中年美国夫妇来到王先生的家庭艺术馆。他们在北京王府饭店看到一本杂志上面有王先生家庭艺术馆的报道,觉得很有意思,便几经周折找到了这里,最后买了几只老鹰风筝返回了饭店。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美国夫妇又来到小店,原来他们买回风筝后很顺利就放飞了起来。这次一是表示感谢,二是他们带来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想再买几只风筝并学习放飞。王先生二话不说,打上出租车将一家四口带到四环路以外的宽阔广场上,进行了“飞行演练”。

当这对美国夫妇第三次出现在王先生面前时,他们身后又多了两个人。这次他们把上了年纪的父母也一同带了过来,还是要学习放风筝。王先生爱好风筝几十年,见过形形的风筝爱好者,可像这家人这般迷恋风筝的还是第一次见到。没说的,王先生把他们带到了什刹海继续传授放飞技巧。那天大家都很开心,为了祝贺并记住这个日子,大家拿着风筝用相机留住了美好的瞬间。

因为风筝结下的异国友情多不胜数,还有一个法国家庭,全家人到中国来旅游,当他们来到王先生的小店后,男主人特别兴奋,因为他本是扎制藤椅的手艺人,看到与自己的工作相仿的扎风筝技术,迫不及待地与王先生进行交流并初步掌握。回到法国后,这位男主人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视频技术,仍然与王先生保持着联系。就这样,小小的风筝成了联系中法两国人民友谊的使者。

废纸折出的艺术馆

近期,笔者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一家“家庭艺术馆”把北京城也做出来了。刚看到这消息吓了我一跳,这么大的北京城怎么做呀?原来,有一位大爷用废纸箱做出了老北京城的微缩模型,长10米,宽10米,把历史上老北京的里9门,包括城楼、箭楼、水门等共几十座城楼和城墙全部微缩制作出来。不仅再现了老北京的古都风貌,而且还在环保再利用方面完成了可贵之举。

笔者终于有机会认识了制作老北京模型的马玉泉大爷,并听他讲述了制作模型的前前后后。

唱环保,废纸箱折出北京城

马玉泉大爷土生土长在北京,小时候家里很穷,是党和

把他从苦海中拯救出来,送到部队服役,后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了歌颂现代新生活,为了让后人了解老北京,为了向奥运会献礼,马大爷决定要用废纸板把老北京的风貌重新复原,也表表自己的爱国心。

马大爷从小生活在德胜门旁边,对德胜门城楼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时候马大爷才七八岁,因为家里穷上不起学,每天能做的事情就是和小伙伴们爬城墙玩。每次他们首先要钻进阴暗的城楼,对着空旷的大殿高喊着大家的名字,只有回声碰撞在墙壁上一次次回响着,算是沉默的城楼对伙伴们作出的回答。他们跑上城墙,四周还是一样寂静,只有风声呼呼地从耳边掠过,把比伙伴们还高的荒草吹得摇摇晃晃。他们跑完城墙玩捉迷藏,或者打仗游戏,直到一个个“师长”“旅长”纷纷被“”俘虏后,游戏才告一段落。休息片刻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护城河里的又一场游戏。

马大爷怀着对儿时岁月的美好回忆,根据记忆和参考部分资料,画出城楼各个部分,然后将做好的城门、柱子、大梁、檀条、椽子、斗拱等组装在一起,这第一个80厘米高的德胜门城楼就做好了。

整整两年零两个月时间,马大爷的老北京微缩模型终于做完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马大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模型的制作中,今天,看着眼前的模型,听着人们对他劳动成果的赞叹,两年里吃的苦受的累再多,他老人家也觉得值了。

艺术品展出爱国情

马大爷的微缩模型做好后,按照事先的约定,他要把模型送到装甲兵指挥工程学院――他的老战友工作的地方,要让那里的官兵欣赏一下老北京的古都风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这一天,装甲兵指挥工程学院的官兵把刚刚做好的老北京模型装了满满两辆汽车,来参观的部队官兵共有500多人,他们分成三批,依次前来观看。马大爷很早就赶了过来,为官兵们讲起了老北京九门各自的作用――

说到老北京城城门城墙的格局,有一句老话,简单地说就是“里九(里面九座城门)外七(七座城门)皇城四(内部皇城四座城门)”,里面九座门又分别由箭楼、城楼和两座水门组成瓮城,一共有54座城门……

马大爷滔滔不绝地讲着,部队官兵们则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正在倾听老北京民俗文化课程。

在装甲兵指挥工程学院的展览刚办完,马大爷又准备下一次展览。这天,民族团结小学的学生们来到马大爷家,搬走了马大爷制作的“纪晓岚草堂”和“甓雍”(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的微缩模型,这两件模型和马大爷的京剧脸谱艺术绘画,在“西城区能人节”这天在民族团结小学的操场上进行展览。同学们排队参观,脸上都流露出好奇和惊喜。当他们听了马大爷对展品的介绍后,又都会心地笑了。原来,马大爷带来的不单单是古建模型,他还用古代文人墨客刻苦学习的精神,激励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背在身上的艺术馆

这次要说的艺术馆有些特别,它不在胡同里,更不在大街上,而是一个被背在身上的流动的艺术馆,而创办、背负艺术馆的人名叫刘燮昌。

刘燮昌是北京海淀职业学校的语文老师。先天的因素加上环境的影响,使刘老师身上的艺术细胞多得直往外冒,就连逛大街,都忘不了对艺术的关注。

“非典”刚过,刘燮昌和爱人逛西单,来到他每次必去的新华书店,他无意中发现了影响他后半个人生的书――一本讲解易拉罐制作的教材。书中精美的插图,详细的文字介绍,让刘燮昌如获至宝,“这本书怎么就像是给我写的一样呢!”

手捧“宝书”回到家,刘燮昌就像是唐僧取回真经,如醉如痴地研究起来。刘燮昌教了40多年语文,刻了40年的油印钢板,画插图和宣传画那是得心应手。要学易拉罐工艺品制作,只要将自己从前用的钢板换成一块胶皮,钢笔换成刻刀,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刘燮昌先做了两个小工艺品。没想到这两件不太成熟的作品竟被街道的工作人员看中,拿去参加了展览。刘燮昌受到很大的鼓舞,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易拉罐讲述《水浒传》

刘燮昌的第一件作品是《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件作品的左上角是雷锋同志的头像,下面是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件作品只用了一张易拉罐材料。接着刘燮昌又从贝雕画上受到启发,创作出多张材料重叠、富有立体感的作品,丰富了作品的形式。

刘燮昌说“搞艺术创作,作品的形式是一方面,比形还重要的就是作品的内涵。”为了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刘老师加强了在这方面的学习。除了到各工艺品市场学习以外,还跑到各大书店看《三国》,读《水浒》,丰富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和创作灵感。此后,他陆续创作了《红楼梦》《黛玉进府》《三国》《五虎上将》等作品。

刘燮昌从小就喜欢《水浒》,一直以来有一个愿望,就是要画出《水浒》里的一百零八将。而今天,自己的愿望有了稍稍的变化,那就是自己要以易拉罐为材料,将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形象表现出来。

画着画着,刘燮昌向自己提出了问题:现在按照图谱稍作修改后做出的工艺画和简单的复制差不多,作品无神少韵,缺少文化内涵,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品位呢?刘燮昌想到,如果将画配上文字,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不就两全齐美了吗!想到这儿,他马上动手找书和材料,分门别类,将《水浒》中的人物按座次排好,然后每个人物都配上文字简介。人物呼之欲出,文字行云流水,令观者在精神上达到清新高雅的享受。

刘燮昌是个勤奋的人,没几年工夫,创作的作品就已达到五大类、几十种,这其中存民间传统图案类的龙凤、麒麟、门神、大象、狮子、鸳鸯、蝙蝠;花鸟类的、月季、牡丹、鹦鹉、仙鹤和蝴蝶;现代名著类的的《我的母亲》、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朱自清的《背影》等等。这么多作品,刘老师将其分门别类安置好。有用镜框装饰起来的,也有装订成作品集的,而仅作品集的部分就有厚厚的几大本。

流动艺术馆上门传技艺

创作了一定数量的作品后,刘燮昌想:创作这些作品的用途是什么呢?难道只是用来自我欣赏和送给朋友吗?刘燮昌把作品整理成几本画册,背到广播电台、电视台,背上北海、景山,背到一切有人活动的地方,在那里举办自己的流动展览。

几年前,北京广播电台“老年之友”节目就请刘燮昌就制作易拉罐工艺品的事做过多期节目。北京电视台“7日”节目和其他频道也就刘燮昌环保材料再利用做过节目。刘燮昌还利用自己的博客向广大网友宣传自己制作工艺画的心得和体会,为广大网友讲解工艺画的制作。2006年12月,由西城区扶持,由刘燮昌一家和另外9个家庭成立了文化创意和环保再利用“家庭艺术馆”。“艺术馆”成立后,刘老师就更忙了。

有一位残疾女士名叫贾鸿仙,经过多次寻找,才找到刘燮昌,要求学习易拉罐工艺画的制作。刘燮昌发现贾女士的爱人也是残疾人,两个人生活非常清苦,如果能多掌握些技能,日后就多一些就业的途径。刘燮昌没有丝毫犹豫,主动提出上门传授技艺,直到贾女士和爱人完全掌握了易拉罐工艺品的制作,并达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