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资料十篇

时间:2023-03-24 01:53:03

风筝资料

风筝资料篇1

我把疑问告诉了科学老师。老师建议由我和几位同学一起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共同来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几种猜想:

1、重力作用:风筝线本身有重量。

2、视觉偏差:风筝线放长后,给人造成弯曲的视觉。

3、温度影响:风筝线在上升的过程中受到了拉力,发热变弯了。

究竟哪一种猜测正确呢?还是另有原因?老师建议我们先查查资料。

为了寻找正确的答案,我们立刻通过各种方法来查找,终于在网上查到了一条很有价值的信息:

风筝线在空中并不是直的,而是中间向下垂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除了在绳子两头有风筝向上升和人手向下牵引的力量外,还因为绳子本身有重量,所以,就使得绳子的中间向下弯曲呈弧形。挂在空中的绳子越长,本身的重量和地球对它的引力就越大,垂下的弧度就越大。当风筝放得不高时,绳子中间向下垂的弧度很小,因此不容易看出来。

看完这条资料,我们很快否定了第二种和第三种猜测。不过同时又有人提出风力对它有影响吗?我们又有了争论,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从实践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测,活动课时,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操场。风筝很快就升上天了。果真像资料说的那样,起先,风筝线拉得很直,随着风筝不断上升,风筝线开始变得越来越弯。当风筝飞到100米左右的高空时,风筝线就像拉满的弓弦,任凭我们怎么用力,都不能把它拉直。这就证明资料上重力作用的说法是对的。那风力对它到底有没有影响呢?在观察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风筝在空中飞稳后,风筝线同风筝飘向的方向是一致的。我们拽拽风筝,风筝线还会发出“铮铮”的声响。老师告诉我们,这是风筝线振动空气引起的。这就足以证明空中的风筝线也是受风力影响的。如果单单受重力影响,风筝线就有可能飘向任何方向。

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实践,我们最后总结发现,风筝线拉不直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风筝资料篇2

二、活动目的:宣扬中华传统民俗活动,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响应五四的主题,增进爱国情操,进一步拓展我校学生课余生活空间,营造文明、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喜爱艺术的同学提供一个交流体验的机会,培养我校学生的团结与合作精神以及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活动主题:宣扬梦想,传承筝情

四、活动时间:4月27日-5月5日

五、活动地点:体育馆对面、足球场后草坪

六、活动形式:以展览、制作、义卖为主的展、制、绘、放、卖五种形式结合的风筝主题系列活动

七、活动参与对象:全校师生

八、活动详细实施方案:

1、活动前期,将策划筹备一切活动所需物品和风筝节的前期宣传工作。收集关于风筝的资料和图片,打印供以展览;采购制作风筝所需材料;撰写风筝文化专栏的广播稿件,制作海报宣传单推广此次活动;联系各个合作单位为活动做好妥善安排。

2、本次活动将分为5个分区,包括展览区、制作区、涂鸦区、义卖区以及放飞区 ,前四个活动区于体育馆对面空地依次排开,放飞区设于足球场后大草坪。展览区:主要展出风筝文化,如:风筝的起源、发展、种类、放飞技巧、国外风筝等,以彩图配文置展板和风筝礼盒形式展出。风筝礼盒类型包括福娃风筝、经典传统风筝等,展品将放置于一定高度以便观赏。

制作区:参与者自行组成三人一组,抽取有关风筝的题目,答对即可领取一套风筝材料,亲手制作风筝,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几率出现在展览中。风筝的制作方法和要点将以图配文置展板摆放于该区。制作完毕可至放飞区放飞风筝。此项参与者须登记姓名学院学号,以便申请素质拓展加分。

涂鸦区:提供大型的展品风筝,参与者可随意在风筝上设计涂鸦、留言祝福,出色者可获得小礼品一份。(礼品为精致的风筝小书签。)该区风筝由本组人员制作,面积为一平米左右,每天放置两个,以展架展板支起。另该组成员于活动三天之中现场设计一个突出活动主题的风筝,该风筝将于活动结束前半个小时放飞。

义卖区:本次风筝嘉年华的一大特色就是采购了一批款式精美的潍坊风筝,届时将对外义卖,价格低廉。卖得的所有钱款将捐献给爱心基金会。

放飞区:放飞一部分展品风筝,以及参与者自制风筝,并欢迎广大同学以及风筝高手自带风筝同乐。

届时将向指导老师等发出参与或观摩活动的邀请。

3、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就此次活动的过程和效果以书面的形式做一次深入的总结。表彰活动过程中出色的个人和集体。并将一部分展品捐赠给爱心基金会作为义卖或爱心拍卖物品储备。

4、风筝文化专题播出安排:

21日:风筝的起源和发展

22日:风筝的种类和民俗特色

23日:风筝的吉祥寓意

24日:关于风筝的美文九、 活动筹备日程表:

4月12日~4月19日 准备展品、采购材料、联系合作单位、前期宣传

4月20日~4月26日 开展宣传、发送邀请函,完善准备工作

4月27日~5月5日 择非假期连续天气晴好3日开展活动

5月5日~5月8日 活动总结、材料整理

风筝资料篇3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心心.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刻展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22):157-158.

[2]李菲.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5(4):213-125.

[3]李春颖.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50-51.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124-126.

[5]鲍晓媛.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8):132-133.

[7]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1):1001-1002.

[8]陆晶.“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音乐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艺海,2013(8):155-156.

[10]许育燕.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北方音乐,2014(15):94-95.

[11]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7).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杨妍,赵雪晖.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92-93.

[2]吴珊珊.独立学院古筝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153-154.

[3]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05).

[4]李萌.古筝基础教程[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风筝资料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眼下,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下岗”了。今无,我就给大家说说我做了一名下岗女工,重新谋职,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 我叫xxx,原是如皋市服装总厂的一名工人,在厂里做裆案管理工作,多次被市档案局评为档案管理先进工作者,并取得“助理馆员”的职称。然而,随着96年9月工厂的破产,我走进了下岗职工的行列。失落和迷惘困扰着我,想想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光靠丈夫一人的工资,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多少次,我曾含着眼泪试图找关系调动工作,但失败了;多少次,我也曾徘徊于市政府门口想靠政府的救济生活,但周围那么多下岗人员,国家的负担够重了。面对身临的形势,我苦苦的思索着,我决心重新择业,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创业难,而下岗女工再创业更难。一开始,我到市场推销乒乓裤,每天天一亮,我就推着车子沿衔叫买,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可结果连本钱也没赚回来。初次创业的失败使我茫然了——难道我单峰真的就无路可走了?然而,上天总是厚待热爱生活的人。一天,我偶然发现市体育场问口有许多小孩拉着大人购买两元钱一只的纸风筝。顿时,我觉得眼前一亮。说起风筝,它和我的缘分可不浅哪。我们家是风筝世家,公公郭文和是全国著名的风筝艺人。我从80年代起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郭氏风筝的扎、糊、放等工艺,历年来参加北京、香港等十多个地区的风筝比赛都获了奖。特别是我研制独创的具有欧美风格的风筝,曾获“全国十佳凤筝奖”92年赴香港参加国际风筝会,又获“最佳风筝技巧”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曾作过专题报道。风筝使我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我开始考虑把艺术风筝商品化投放市场的问题。我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全家的支持。经过办理各种手续,“郭氏风筝工艺社”应运而生:通过购买必备的原材料,并招收5名下岗女工,就这样,工艺社开业了! 一个多月后,一批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风筝生产出来了。但销路在哪里呢?经过四处奔波,寻求销路,我的风筝在南通文峰大世界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商贸公可试销没想到,均被抢购一空,产品供不应求。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郭氏风筝工艺社”在我们凡个下岗女工的努力下终于结出累累顶果,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站住了脚。但这些并没有让我陶醉,一个新的想法又在我的头脑中形成:那就是,我要把自己的产品成批量地打入国际市场! 96年10月我带齐了风筝样品及资料赶到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请求他们将样品带往广州秋季交易会试一试。交易会一结束,省公司就打来电话告诉我:西班牙、日本、美国的三个客户对“郭氏风筝”很感兴趣并签订了合问,任务总数是3600只,限定40天交货。同时还告诉我外贸生产的一些原则:必须保质保量,必须定期交货。否则不但得不到货款,反而还要被索赔。我果断地接下了任务,可摆在面前的困难很多;资金少、厂房小、时间紧。但是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多么好的发展机会,再说既然认准了的事,我是决不会回头的!我跑东家、走西家很快凑足了资金,还租了间几十平方米的厂房。为了赢得时间.我购买了钻床等机械设备,又增加了十几名下岗女工。生产过程中,我每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3600只风筝只只都要经过我亲手整型、新自试飞。每天,手上扎满了蔑刺,钻心的疼。十个手指磨出了血,胶布贴了一层又一层,但我硬是咬着牙关挺了下来。十多位姐妹在我的带领下,也主动加班加点。经过我们大家的努力,终于保质保量,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也赢得了市场!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终于在再就业的征途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97年“郭氏风筝工艺社”上交国家税收

2.5万元,为国家创汇4.2万美元,职工年工资在6500元左右。同时我也用自己辛勤的劳动赢得了大家的赞誉和认可,现在我是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南通市凤筝协会会员,96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授于我“民间工艺美术家”的荣誉称号。 朋友们.下岗在当今的经济改革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关键是下岗后如何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航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不怕吃苦,只要我们不怕挫折、不畏艰难,只要我们勇于奋进,我们下岗职工一定能走出团境,再创人生的辉煌!

风筝资料篇5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筝音乐美学与它的关系较为紧密,但也只是个别与一般、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作为个别和个体本身的丰富性,一般与整体也是无法替代的。相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和完善,是有待于组成它的各个部门如古筝美学、古琴美学、二胡美学、笛箫美学等才能够最后完成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古筝音乐美学也一定要像一般音乐美学或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那样建构出一个完整、周全的理论体系,里面包含着本体论、创作论、表演论、审美论等音乐美学通常具有的几个方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筝音乐美学不需要再去构建一个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而只需要对古筝所特有的功能、形态、审美、意义进行研究即可。这里主要有三个关键词:一是“特点”即古筝在形制、音色、技法、美感、文化等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二是“意义”即上述各个方面的特点有什么意义;三是“机制”即古筝在形制、技法、音响、美感、文化诸要素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应该就是古筝音乐美学研究的主题所在。分而言之,则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对古筝音乐历史文化资源的提炼

中国民族乐器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古琴不用说了,由它所形成的琴学,那是用“博大精深”来评价都绝不为过的。其它如箫、笛、瑟、筝、三弦、琵琶、箜篌、阮、胡琴等,也都有着一两千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历史悠久,并不仅仅是占据的时间长,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漫长的历

史中为人所用,便自然会在它的身上凝结着丰富深厚的文化信息和艺术意味。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信息和意味也会有所变化,但不会完全消失,那些已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渐定型了的因素,实际上已经融人乐器本身,成为乐器自身的一个重要品格或构成元素。如何充分地利用这些元素,是能否在现代展示乐器魅力的一个关键所在。这就告诉我们:在现代音乐活动中,对于传统乐器,我们不能够脱离它的历史传统,不能只是简单地将它只是作为一个物件、一个工具对待,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它在历史上所充当的文化角色和承担的文化功能,并将它作为乐器自身的一种宝贵文化资源加以提炼,然后才能融人现代音乐的创造中去。在中国传统乐器中,筝就是一件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内涵的乐器,研究古筝美学,就不能缺少对古筝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

挖掘古筝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就必须把握它在历史中的社会功能属性。在这个方面,古琴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古琴是公认的文人乐器,体现的是文人阶层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古琴相传产生于上古帝王之手,说法虽然不一,有伏羲说、神农说、黄帝说、尧说、舜说等不同说法,但都属统治阶层,并担当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后来大约在东周时期,随着士阶层的产生,古琴转移到士亦即后来的文人手中,成为文人修身养性、自娱自乐的工具。再由这修身养性、自娱自乐,便形成古琴音乐的许多特点。®古筝则不同,就起源方面看,较为流行的是“二女争瑟”的传说,体现的就是平常人的事,具有明显的民间色彩。再从考古和文献资料看,至少在战国时代,筝已经在中国的不同地域的民间广泛流传了。过去我们通常认为筝起源于秦,故称秦筝,现在我们知道,筝不仅在西部的秦国存在,在东部的齐鲁亦很普及“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战国策齐策》)说明筝在东部民间也很流行。甚至在南方的江西,也曾出土过一件13弦筝,年代甚至更早,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到目前为止,没有文献资料证明筝在先秦进人宫廷乐队,也没有文献证明筝是士阶层的特有乐器,它一开始就在民间。只是从汉魏起,筝才进人宫廷,成为清商乐队的一员,而清商乐的来源正是民间音乐。所以,尽管筝已进人宫廷,但它真正的血脉仍在民间,根也仍在民间。有研究者曾撰专文论述古筝的民间属性,并大声疾呼:“筝来自民间、抒发民情,筝乐是承载草根情感的仁智之音。”③正是由于古筝基于民间的社会功能属性,才会形成古筝音乐的独特的音乐形态、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

当然,古筝的社会功能属性是在有着较为严格的阶层界限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的阶层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一方面,现代社会也有自己的阶层结构,也有主流和非主流、精英和大众、官员和平民、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等不同的群体,而不同群体有着不同的审美需要和音乐趣味,古筝在现代也应该有自己的正确定位,以避免盲目因而无功的发展。另一方面,由特定阶层所形成的音乐风格、音乐内容、演奏手法乃至乐器形制,也会逐渐积淀为乐器的一些属性或特点,成为古筝音乐魅力和表现的一个重要资源。忽视这一资源,违背乐器的历史文化属性,也必然会对古筝的当代音乐表现产生影响,导致古筝音乐发展方向的某种迷失。

社会功能属性之外,古筝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很多方面,它们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去挖掘的矿藏。例如古筝音乐的表现母题和风格类型等。古筝乐曲表现的内容许多直接来自民间生活,充满生动的世俗情趣。从题材上看,古筝乐曲特别擅长表现自然风景、花鸟禽鱼、以及世俗的生活场景,古筝音乐在这一系列的音乐表现中已经形成自己的传统,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

二、对古筝音乐形态的意义阐释

对音乐的美学研究离不开形态分析,因为音乐中的一切都是通过特定的表现形态展现出来的。古筝音乐不例外,古筝音乐美学自然也不会例外。表面上看,我们对古筝音乐的形态研究并不缺乏,发表的论文数量颇为可观。但是,只要稍留心一下,就不难发现,目前对古筝的形态研究大都停留在纯粹形态学的层面,与美学还有一定的距离。古筝音乐形态的美学研究,是要在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形态本身作文化美学上的意义阐释,通过阐释,使音乐形态成为一个有生命、有意味的、活的形式。

古筝的音乐形态大致包括三个层面:形制层面、技法层面和乐曲层面。

形制层面是指古筝乐器制作中的材料、结构和工艺,这似乎与音乐美学离得较远,实则不然。形制中的任一方面都会直接影响到古筝音乐的感性基础——音响。目前我们的古筝制作基本上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缺乏系统的美学理论的指导,故而制作出来的乐器音响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也不够稳定。所以,古筝美学研究必须渗人形制制作的层面,总结乐器制作中各个环节、各个部件的美学原则和规律。

古筝的筝体,也就是共鸣箱,是古筝产生音响的主要部件。筝体的材料一般用桐木,也有用其它杂木的。其制作通常有三种方法,一是整体挖制,二是蒙板制作,三是拼板结构。整体挖制是指在一块长方体整木上挖出腹腔,再装上底板。蒙板制作是先用硬木制作出筝的框架,然后在框架上安装由桐木制成的整块木板。拼板结构则按照木材的特性制作成板块,然后选择合适的板块放在相应部位拼合而成。第一种方法在古代比较流行,后在日本的筝艺中得以保存,第二、三种为当代古筝制作中常用的手法。三种制作方法所形成的共鸣箱,其音色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有何意义,又是如何形成?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在古筝的材质和部件制作中对音色影响较大的,还有弦和义甲。在古代,古筝所用的弦是什么材料做的,目前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鸡筋,有人说是肠衣,也有人说比较普遍的应该是丝或者藤蔓纤维。我想,很可能是多样材料同时并存,因为那时交通不便,地域之间的差异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很可能,北方主要以肠衣为主,因为北方的畜牧业较为发达;南方因为养蚕较早,以丝为弦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当代,古筝的弦基本上有三种:丝弦、钢丝弦和钢丝尼龙弦。这三种弦对古筝音色影响也是很大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什么样的音色,选用什么样的弦,也不是一件可以马虎的事。至于义甲,它也有材料、大小、厚薄等方面的差异。单从材料上说,通常n王珣中国古筝音乐美学研究论纲有骨、鹿角、银、玳瑁(现代)等种类,它对音色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出音亮而脆,有的则柔而厚,不同的乐曲应该选用不同材质的义甲,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音乐的意境。

技法层面的问题大家关注得比较多,但上升到美学层面进行观照的仍然比较少。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分左、右手两大类,但由于当代筝曲特别是新创作筝曲中,左手也参与到右手的弹弦,故很难用左右手来准确划分了。但传统古筝中左手固有的技法仍然属于左手,而这些技法一直被广大筝家看作是古筝艺术的灵魂。在左手技法中,又数“以韵补声”亦即左手的作韵技法最为重要。也因为这一点,学界对左手作韵的研究相对较多,但仍然让人遗憾的是,我们对它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面,现象背后的学理分析不够;同时,在研究中大家都充分肯定左手韵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创作和演奏中,左手韵仍然越来越少,致使有的曲子听上去与钢琴曲没什么两样。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大家没有真正认识到左手韵的重要性,而没有认识它的重要性,也是因为没有把握左手韵的学理依据,即为什么需要左手韵,左手韵为什么会呈现这几种形态,这几种形态的意义在哪里。

古筝的左手韵实际上只有颤音和滑音两大类。仅从形态上描述这两种韵并不难,但要真正理解它们魅力产生的原因,它们引发美感的机制,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我们知道颤音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就技法而言,它就是在右手弹弦后,左手在该弦上连续地上下颤动,使原本是一条平直的音线变成波浪形的曲线。当直线变成波浪形的曲线后,它就能够更强烈地吸引我们,打动我们。为什么?这里的原因就需要我们运用图形心理学等理论加以解释,而这正是古筝美学所应研究的课题。滑音较为复杂,它可以分为若干种,如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点滑音(按音)等,而在每种中又有若干形态。

至于传统筝曲的形态,它与其它传统乐曲的形态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而也在相关的研究中有所涉猎。但相同的是,传统乐曲的形态研究也很少进人美学境域,故筝曲的形态研究也同样需要美学的观照,尤其是筝曲所特有的音阶、调式、节奏、音乐发展手法、曲式结构形态等,更需要从美学上得到妥帖的解释。

三、对古筝音乐美的结构生成分析

在形态研究之外,我们还应该对古筝音乐美的构成和生成问题进行分析。

古筝有着自身独特的美,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与其它种类乐器相比,这种独特美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与吹管乐器笛箫比,与拉弦乐器二胡、板胡比,其差别一目了然。即使与同类乐器(弹拨乐器)相比,也无法与其它乐器混同。例如古琴的深沉委婉、琵琶的清亮活泼、阮的结实温厚等,有人曾经用形象化的比拟来表示此类乐器的个性,称琴是“老者的苍凉”,瑟是“壮士的深挚”、三弦是“骑手的放达”阮是“文人的温厚”琵琶是“市女的伶俐”而筝呢,则是“青年的爽利”④哲人说,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但这种人格化的比拟确实道出古筝音乐美的与众不同。

古筝音乐美的表现形态是多面的,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便可展示其不同的构成。

首先,从音乐美的构成来看,它可以分为音色美、韵味美、表演美和抒情美。®古筝音乐美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它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存在,而是渗透在这种音乐的整体结构之中。而音乐的整体结构,又包含着音响材料、组织形式、表演活动、音乐表现等不同层面,与此相应,它的美也就会有音色美、韵味美、表演美和抒情美四个要素。音色美是古筝音乐美的基础,因为古筝音乐美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古筝音色美的指标是什么,在各个不同音区、不同音乐表现中各有什么特点?二是如何能够演奏出这种美的音色?韵味美是在音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的产品,是指演奏时运用特定技法对音加以特定处理而产生的效果,它已经不像音色那样主要属于物理层面的东西,而是揉进了特别的情趣和味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表演美虽是附加的一个层面,但有时也是很重要的,因为无论在古代还在现代,音乐演奏常常是直接面对欣赏者的,因而也构成音乐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表演美中,无论是乐器还是表演者的着装,无论是音乐的声音还是演奏者的姿势表情,都会在现场观看中将其自然融进音乐美的体验当中,因而不能忽视。抒情美则是对所奏乐曲内容的完满表达,在这一点上,古筝音乐应该是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的。我们知道,古琴音乐是追求中和之美的,所以它特别讲究舒展、平和、清淡、飘逸,它是要尽量地避免情感表现,特别是较为强烈的情感表现。古筝则不同,它从产生的一开始,似乎就是为了表达人的情感,尤其是悲哀的情感,也因为此,古人才特别喜欢把古筝称之为“哀筝”,并写诗作赋来歌咏它。所以,在中国乐器中,古筝音乐才算得上是以“情”为本体的音乐,古筝也才称得上是中国乐器中的抒情圣手。你看,古筝音梁上那高张着的弦,弦上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亮的音,加上左手作韵时产生的富有张力的音线,不正是人的悲情哀意的最为完美的载体吗?

其次,从音乐美的表现形态来看,可以划分为流畅美、密度美、张力美、声腔美。音乐美的构成是从纵向所作的考察,这里的表现形态则是从横向所作的划分,即:就古筝音乐美本身来看,它包含着哪几种美的类型。这一维度的考察,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参照系,那就是与之相近的弹拨乐器,尤其是古琴。我们知道,古琴是一弦多音乐器,其弦又长,音位又宽,故演奏时出音密度不可能很高,难以产生十分流畅的效果。相反,由于音与音的间隔相对较大,使得音乐效果更倾向于舒展与平和。古筝则不同,它是一弦一音,只要手指所及,即卩可出音,故出音的密度相对较高,旋律也会显得更为流畅。古筝的流畅美和密度美正由此而来。又因为古筝的弦下有音梁(即音柱),将一根弦一分为二,只有音梁右边的弦参与振动出声,有效弦长短。同时,这样架设起来的弦拉力大,音调高,形成突出的张力之美。在中国传统弹拨乐器中,古筝的张力之美是其它乐器所难以企及的。相比之下,古琴的弦长虽然与古筝差不多,但它中间没有音梁,故整个弦参与振动,其张力要小得多。在古琴中,如果要表现音乐中的某种张力,则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法才行。但即使如此,其张力也无法与古筝相比。古筝是天然地就具有非凡张力的乐器,你只需去使用它就行。

也因为音梁较高,弦与琴面保持着较大的距离,从而给左手的做腔用韵提供了条件。通过左手的按滑揉颤,古筝可以制造大量高低起伏的滑音,模拟着人的声腔变化,既有助于音乐的表情达意,又增添了音乐的声腔之美。

再次,从音乐美的表现风格来看,我们又可以将它划分为浓郁酣畅、刚健明朗、古朴典雅、平静委婉、明快秀丽等不同类型的美。如果说,前面两个维度是从音乐美的内涵方面划分,那么,这里则是从外延方面所作的划分。从风格所作的划分,实际上也就是筝派的划分。大致说来,河南筝体现的是浓郁酣畅的美,山东筝体现的是刚健明朗的美,客家筝体现的是古朴典雅的美,潮州筝体现的是平静委婉的美,浙江筝体现的是明快秀丽的美,还有陕西筝、福建筝等,也都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展现的也都是自己独特的美。流派和风格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受着地域文化的影响。

四、对古筝流派风格的文化学解读

古筝的流派和风格是古筝研究的一个较为热门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在古筝界,很早就有“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说法,就是说,中国古筝有九大流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陕西筝派、浙江筝派、福建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蒙古筝派和延边筝派,每个筝派都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对于这九大筝派,大家比较关注它的形成、代表人物、代表曲目、技法和演奏特点,以及各自独有的艺术风格。

独特风格是由独特的音乐形态造成的,其中演奏时独特的技法处理是其重要因素。前面说过,山东筝派的风格特点是刚健、深厚、明朗、活泼,这些特点是通过旋律上多用上下四、五度的大跳、指法上多用大指、摇指时先劈后托、左手多用滑奏等形态因素而形成的。河南筝派的风格特点是高亢、粗矿、酣畅,浓郁、充满谐趣,虽然与山东同属北方,但风格不同,因而音乐形态也自然有别。它在旋律上强调歌唱性,于起伏中常见顿挫,技法上常常用二、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是该派特有的游摇指法,它与慢滑急颤等配合使用,能够奏出悠长不断的拖腔乐句,渲染出生动的表情效果。与之相比,南方的筝派风格则明显不同。潮州筝派风格文静、委婉、流畅、绮丽,是因为它的音乐旋律较为平缓,起伏不大,右手弹弦多用食指,左手按滑音的处理较为细腻,又多起装饰而非表情的作用。客家筝派源自中州古调与粤东当地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像河南筝那样高亢酣畅,而是古朴典雅;也不像相距不远的潮州筝那样清淡文静,而是讲究韵味的浓郁,故右手弹弦多用中指,按滑音的音程变化幅度较大,也较少使用长扫弦加花。可见,每一筝派的独特风格都是由其独特的音调结构和技法处理实现的。

但是,仅仅做了这样的研究也是仍然不够的,它还是停留在音乐形态学的层面。音乐美学应该更进一步,使形态研究上升到美学的境域,对此类现象的审美意义及其生成原因作进一步阐释。我们都能在直观和经验中体会到,特定筝派的艺术风格及其表现形态,总是以地域为标志,而地域之间的差别,其核心在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那个地方的人总是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生存活动,创造自己的文明和文化’久而久之’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在特定的文化中,又会有着特定的审美需求,再形成特定的艺术形态。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互相联系紧密的人群所共同具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它是一个群体的人由于长期生活在共同的环境之中、并设法解决共同的问题时逐渐形成的。在传统社会中,一个群体往往生活在同一个地域之中,因而文化往往以地域为单位。北方与南方的自然条件(如水资源、气温、土质等)不同,人们面对的问题也就不同,故而采取的解决方案也必然不同。由此便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再由这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不同的审美需求和艺术形态,卩如我们所看到的南北戏剧、民歌、器乐的不同风格,包括南北筝派的不同风格。

风筝资料篇6

1、风筝也叫纸鸢其中鸢是指老鹰。

2、中国古时一般把风筝叫做“纸鹞”或“纸鸢”,“鹞”及“鸢”都是鹰类猛禽。这是因为风筝最早的造型是用绢或纸做成鹰,放飞时真得像一雄鹰在空中翱翔。

3、据资料记载,最初的风筝是春秋时代鲁国与宋国相争,为了弄清宋国都城的情况,鲁国的公输班制作了木鸢,把它放飞在空中,以窥探到宋国都城的虚实情况,最初的风筝雏形就是这么形成的。后来,人们以锦代木,出现了锦鸢,再发展到后来,纸又代替了丝绸,出现了纸鸢、到了五代时期,有个叫李邺的人,在宫中专做纸鸢。一次,他用竹管代替木条,当纸鸢升空后,风入竹管,发出很响的声音。李邺见纸鸢会发声,干脆做了一个竹哨绑在上面,风吹竹哨音似古筝,因此,被称之为风筝。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风筝资料篇7

十年前,一天突然接到离休命令,并且限三天办完移交手续。于是,人生来了个急刹车。生活节奏一下子放慢了,紧蹦了一辈子的“弦”松弛下来,一时不怎么适应,好像没着没落似的。孩子们怕我闲出病来,就鼓动我去附近的玉渊潭公园遛弯儿,把赋闲的离休生活填充起来。

那天,走着走着,猛抬头,发现几只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翱翔。我惊喜异常。忙停下来驻足观赏。看得心里痒痒,蠢蠢欲动。当即从小贩那里买了一只用尼龙布做的“三角”和一轴白丝线,趁着徐徐的东风放将起来。一刹时,仿佛找回了60年前的我,找回了稚嫩的童年和浓烈的情趣。“三角”越飞越高,越来越小。不知是看久了目眩头晕,还是产生了幻觉,人好像随着风筝飞上了高空融人了蓝天。此情此景,咀嚼《红楼梦》里那些描写放风筝的高雅诗句,愈发觉得如醉如痴别是一番情趣: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贾探春)

――天上人间两茫茫,琅歼节过谨提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纸鸢带风筝谜》・贾宝玉) ――镂檀镌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纸鸢谜》・薛宝钗)

这些精美绝伦的诗句,出自文学巨匠曹雪芹之手,是不难理解的。原来他还是扎、绘、糊、放风筝的高手。他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堪称风筝的经典。这部书里,光是写风筝的歌诀就有40多首。

从 此,我就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早晨散步时,风筝随身带,有风放起来,不管晴与阴,四季不间断。

干什么都不容易,放风筝也有风险。那天,我的“三角”飞得好好的,忽然一阵斜风,“三角”一头扎下来,陷入了螺旋;越使劲拽,越往下扎,终于挂到了高大的白桦树上了。“筝友”老王给我吃宽心丸:“放风筝哪有不交学费的。没关系,学着自己扎吧。”说着当面传授了扎“三角”的技艺:用四根旧的竹帘子当骨架,铺上塑料袋,一铰一剪一糊,得,齐啦。他顺手递给我一只“三角”:“你拿去比着试试看。”

趁热打铁。我小心翼翼地照着葫芦画瓢,费了半天劲,“克隆”出一只“三角”。第二天早上试飞,居然也腾空而起了,乐得心里开了花。买来的与自己扎的风筝,放飞的感觉就是大不一样:前者总觉得有吃现成饭不劳而获的味道,后者才有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

当我逐渐熟悉了这位热心肠的老王以后,就更加敬重他了。他搞了一辈子测绘,北京的大街小巷,郊区的矿山河流,都留下了他很多测绘图纸和数据。职业使他养成了办事一丝不苟分毫不差的习惯。他扎的风筝有两大特点:一是尺寸以“厘米”为准,飞得稳升得高;二是造型新颖,自成“飞机系列”:什么P117、B52、苏30,全是当今最新型的战机。国庆50周年大阅兵,天安门上空头一次出现“空中加油机”,三天以后,他赶制的加油机风筝就展翅飞上了蓝天。众“筝友”开玩笑:“你的飞机工厂真不赖。”

推出了老王,就得说说老老王。老老王六十刚出头,论年龄,在我们中间算比较年轻的。他穿得朴素极了,像个老农。所以要在他的姓氏前面再加一个“老”,是因为他放风筝的资历老,这伙人扎风筝都是他教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老老王曾经在七航校当过驾驶员和飞行教员,后来转业到新华社干后勤,自己的专长无用武之地。可是,把机械操作原理与空气动力学知识运用到制作风筝和放飞上面,对他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盘”。“三角”风筝不管是锐角还是钝角,哪里是吃风面,哪里是泄风面,系提线多少“度”为最佳,等等,满嘴名词术语。老老王放风筝的姿势特别好看,总是弓着腰,右手拿着木拐子,左手牵着线,一溜碎步小跑,仿佛是往地里撒种籽。他做的风筝,个个精巧,飞得特稳。大家说,老老王整天泡在这里放飞,过足了瘾,可圆了他中断多年的航天梦。

还有老赵。每天,他先把鸟笼子挂在树干上,接着便放风筝,一边聆听“画眉”欢快的呜叫,一边观赏风筝自由飞翔,逍遥得很。老魏呢,他常常先跳到玉渊潭湖里游上千八百米,再爬上岸来放风筝,水上和陆地健身两不误。

最惬意的风筝情趣,莫过于老小同乐了。去年,我们全家到通州过春节。刚安顿下行囊,我就带着小孙子跑到广场上放风筝。这里天寒地冻,北风劲吹。不需要助跑,站在原地不动,一撒线,风筝就像脱缰的野马直上蓝天,这时哈巧飞过一架银色的大客机。小孙子兴奋地大喊大叫:“爷爷,你看,风筝和飞机赛跑啦!”他把线轴子抢过去,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风筝跑了。不大―会儿,小脸小手就红得发紫了。冻成这样了,还不肯收线,连连说,真好玩!

这些年下来,我逐渐摸到了风的脾气:春天的风“软”,夏天的风“乱”,秋天的风“稳”,冬天的风“硬”。尽管四季的风各有特点,但是都可以放飞。然而放风筝毕竟怕风小。碰上风力小于二级的时候,几个人便凑到一块侃大山,从大白菜几毛钱一斤,扯到美国世贸大厦被炸;从世纪坛的“坛序”写得文采飞扬,气势恢弘,扯到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1250年前中国人就用风筝传递消息,到埃及金字塔可能是用巨型风筝吊装石堆的……天南地北,不着边际。谈到可乐处,大家哈哈一笑。这种舒心的畅谈,一定可以预防老年痴呆。

每天散步、放风筝,往返两个多小时,坚持数年,已见成效。七十好几的人了,血压不高不低,能吃能睡能走,还算得上健康老头吧。干体所的胡医生鼓励我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她说多运动,少吃药,是强身之道。

散步、放风筝究竟有哪些益处?我胡乱凑了几条:

1.手脑并用(做风筝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2.动静结合(起飞时要助跑,升空后可静观);

风筝资料篇8

我爱古筝,是它,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乐趣;是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优雅;是它,让我听到了中国的风景是多么美丽。

三年级时,我的一个表姨对妈妈说:“现在的小孩儿,学一些艺术是很好的,像玲玲,还不算太晚。”之后,妈妈就带我去了琴行。刚进琴行,一位女老师走过来,问:“你们是买乐器还是学乐器?”妈妈笑着说:“我想让我女儿学乐器。”那个老师问我:“小姑娘想学什么?”我向周围看了看,目光停留在了一架古筝上,老师好像猜出了我的心思,说:“那是古筝,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完,老师从一个盒子里拿出了8个小东西,又说:“这是假手指甲,用来弹古筝的。”老师把8个假手指甲戴在手指上,坐在古筝前,弹了起来,我用心聆听着,心里好羡慕老师,好喜欢这优美的弦声,毕竟,我是那么的喜爱音乐。听着听着,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座高高的山。一条清澈的小河,河中,小鱼悠闲地游来游去;河边,几棵垂柳倒挂着缕缕长发;河边的青草地上,一群群羊儿品尝着鲜嫩的青草。一切的一切,在音乐声中都很美好。一曲弹完,我还沉浸在那美好的境界里,老师问:“想不想学古筝?”我点点头,妈妈对我说:“你真的确定?那你可不能后悔。”我高兴地跳起来,说:“决不后悔。”

过了几个月,老师告诉我,我可以考级了!我兴奋不已,白天除了写作业,其它时间都在练习考级曲目。听老师说,监考的都是从上海筝会来的,弹完后,他们还会问我们一些关于古筝的小知识,我更紧张了,还要考这些,我完蛋了!可紧张归紧张,总得练吧,死记硬背也要会。就这样过了两天,我连黑眼圈都有了,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我把古筝简史和古筝演奏技巧名称都背了下来。到了考级那天,我早早地来到琴行,琴行里已经有很多人了,嘴里都念念有词,不知道是在记谱子还是在背简史,我坐到凳子上,也开始记了。过了一会儿,老师走过来,说:“报考古筝的听好,我报到名字的人,到我这来拿你的考级资料,按报到的先后到楼上排队,知道了吗?”“知道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第一个:金琰玲。第二个?”我愣了愣,为什么我是第一个。我拿了资料走上楼,看见古筝教室里有一位老爷爷,正眯着眼睛看书,这时,我身后又来了很多同学,她们还在背那个简史,老师走了上来,对我说:“金琰玲,不要紧张,照常发挥。”我点点头,老师把我领进教室,帮我把资料交给那个老爷爷,老爷爷看了我一眼,说:“小姑娘,你第一次考级,紧张吗?”我回答说:“紧张是肯定有的,但我会努力的!”说完,我坐在古筝前,开始弹曲子《凤翔歌》,一曲弹完,没有任何错误。接着,老爷爷说:“请问,古筝在战国时代叫什么?”我马上回答:“秦筝。”老爷爷又问:“古筝由哪些部位组成?”我想了想,说道:“是由面板、底板、筝头、筝尾、岳山、雁柱(琴马)、弦轴、出音孔等部位组成。”老爷爷夸奖我说:“第一次考级,不仅弹得好,没有错误,没有停顿,就连古筝的简史都那么懂,听你老师说,你才学了几个月,我刚开始还以为你弹不好的,可你表现得这样出色,我想,你只要继续努力,你的古筝技术一定会更好,我在这儿预祝你成功。”听了这些话,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我这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先苦后甜”,看来,我的辛苦没有白费。

现在,我对古筝建立了一种深深的喜爱之情。我爱弹古筝,虽然我只学了三年的时间,但我积极向上的精神把我带到了七级的古筝演奏水平。古筝,你不仅培养了我在学习上顽强的毅力和坚持的品格,而且陶冶了我的情趣!我爱古筝。

五年级:金琰玲

风筝资料篇9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放飞风筝的季节,让我们随着手中的线儿,去了

解中国风筝的深厚底蕴和迷人风采。

中国的风筝

春秋 战国

童子吹箫卧木鸢,吹散楚王兵八千

追寻风筝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据记载,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鲁班也曾用竹子制作过一只木鸢,用来窥探宋城的情况。鲁班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人,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也是鲁国人,由此推断,风筝鼻祖“木鸢”的发源地,应是齐鲁一带。

木鸢产生于战争之中,用于战争之时,它随着我国丝织业和造纸的发明,不断演变、发展。相传,公元前203-202年,在楚汉相争对峙的最后阶段,汉兵先包围楚营,汉将张良借大雾迷蒙之机,从南山之隐放起丝制的大风鸢,并让吹箫童子卧伏在上面,吹奏楚歌,同时命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使楚营官兵思乡心切,不战而散,楚王项羽也自刎于乌江边。至今留下张良“吹散楚王八千子弟兵”的传说。

据《诚斋杂记》载:韩信准备谋反时,做了一只纸鸢升上天空,测量未央宫远近,看看是否能穿地道进入宫中。

《独异志》载:南朝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今南京),在信息不通的情况下,梁简文帝令人做了数十只纸鸢,将求救信藏于其中,向西北放飞,希望达到援军的驻地。

在我国古代,风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唐代建立后,由于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社会的安定、文化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而节日的盛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随着传统节日清明的兴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转折,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

从唐代起,我国将寒食和清明两个节日合二为一。由于这个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所以,深受历代帝王和劳动人民的重视。《癸辛杂识》载,清明节时,大学也要放假三日,武学一日。顾非熊在《长安清明言怀》诗中,曾记载了唐玄宗姿游踏青的情景: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在唐代清明时节,朝野盛行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条等风俗。儿童放纸鸢始在民间流行,唐代诗人唐采在《纸鸢赋》中记载:“代有游童,乐事末工。饰素纸以成鸟,象飞鸢之戾空;翻兮将度振沙之鹭,杳兮空光渐陆之鸿,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乎掌挥中。”此时纸鸢的制作技艺、放飞效果,已有较高的水平,人们“以纸为风鸢”,可放到“高百余丈”的天空中去。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画檐西

宋代是我国风筝的发展阶段。之所以成为发展阶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趋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用太平车或驴马驮之,从城外守门入城货卖,至天明不绝。”现存的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东京汴梁清明时节繁荣热闹的景象。繁盛的城市文化经济不仅适应了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为风筝在城市和民间的普及打下基础,因此在北宋放风筝已是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并有一些学者对民间风筝开始进行研究。宋代元丰人高承在《事物纪源》中就曾对民间风筝的历史渊源、名称等作了专门的考证。

这一时期,民间放风筝还被画家用作进行创作的一种题材。据坡文记载:“北宋初期画家郭忠恕是洛阳人,擅长书画,尤擅山水。因为与监察御史发生争执 ,被贬乾州司户。有一位富商非常欣赏他的画,天天盛宴款待,时间久了二人交情甚厚。郭忠恕赠画一幅,画一小童持线车放风鸢,引线数丈满之。”苏轼将其善于以风筝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事迹,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为研究宋代画家如何将风筝作为创作题材提供了宝贵材料。北宋宰相寇准也曾作《纸鸢》诗: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由此可见,北宋时期民间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对飞行器的诞生产生了巨大的启发作用。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的努力,最后由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了最早的能载人飞行的飞机。如今,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还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道:“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到了南宋时期,封建帝王“不思恢复中原,整日花天酒地,沉酣于湖山之乐”,宫廷提倡奢靡的节日风俗,临安豪绅相互斗富,致使清明等传统节日更加盛行,放风筝成为宫廷和民间一种不可缺少的活动。

据《挥尘后录》记载,北宋皇帝宋徽宗,刚即位的时候不上早朝,每日以放纸鸢为戏。南宋宫廷画院待诏苏汉臣所画《百子图》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放风筝的场面。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许多孩童在桥上比赛放纸鸢,纸鸢先断线者为输。生动地记载了清明时节儿童放纸鸢的情景。同时还记道:放风筝“此虽小技,亦有专门”。所以周密所著《武林旧事》把临安经营“风筝”者,放在“小经济”专栏,把放风筝与“书会”、“演更叮吓昌京词”、“教走兽”、“使棒”、“装秀才”等55种杂技放在一起,并记载了当时著名的风筝艺人周三、吕扁头,这两位风筝艺人还被列为南宋都城临安的514名“诸色技艺人”之中。由此可见,南宋时期的风筝,不但作为商品出售,而且风筝艺人能在“瓦子”那样较大的群众娱乐场所中竞争生存,充分说明当时的风筝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占有相当的地位。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众所周知,元代是我国戏剧艺术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元杂剧等艺术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然而,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风筝,在元代史料中却十分罕见,有关元代民间放风筝的传说也很少听到,这是自唐代以来我国风筝发展史上少有的特殊现象。但我们只要对当时的社会情况稍加剖析,便可得知元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元代的统一,结束了三百年南北政权并立的局面。疆域的扩大,一度沟通了我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等,此时传入西方。而西方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等也陆续传入我国,促进了元代上层文化的发展。但元代初期不设科举制度,这一社会的变化,使文人也发生了分化,一些沦落无望的文人墨士,满腹才学连同满腹不平之气,都只能货与伎乐之伍了。元代统治者失去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能力,因而,文人墨士投入元代文坛之中,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出现一批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戏剧家、艺术家,写下了大量反映元代权豪势要横行霸道和揭露官府贪暴腐朽的作品,形成了我国戏剧艺术的辉煌时代。但由于元代统治者的穷奢极侈和官吏的贪暴,国内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统治者为维护其封建统治,对广大人民实行前所未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建立“里甲制度”监视人民行动,为防止人民起来反抗,施行了不准民间私藏铁器、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的规定,这不仅使人民的生活陷入了悲惨的境地,而且,也使风筝这种民间手工艺品的生产失去了基本的生产工具。试想,十家才准用一把菜刀,何从谈起劈竹子、扎风筝呢?何况在生活极端贫苦的情况下,人们也没有心思去放风筝搞娱乐活动。因此,这是元代为什么会出现民间风筝传说少、文献资料少的这种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

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在明代以前,我国民间放风筝的习俗,主要流传在南方广大地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定都北京以后,中国文化经济的中心逐渐北移,南方的风尚习俗也不断流传到北方,但由于明太祖执政后,采取节俭传统节日的开支等措施,所以明代初期清明等节日的娱乐活动有所衰减。另外,明代帝王吸取汉代出现的韩信与陈稀用风筝测量未央宫、准备谋反的教训,下令禁止在京都放纸鸢,因此,这一时期在我国北方地区清明节放风筝风俗,也受到一定影响。这通过明初的一些志书可以得到证实。《帝京景物略》是一部详细记载京都节令风俗、名胜古迹的专著,其中对京都人们清明节扫墓踏青和娱乐活动记述尤为详细。但惟独没有放风筝的内容,并记载曰:“燕,日有风鸢戏,现已禁。”

而同时期在我国南方,放风筝却是清明节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摹《清明上河图》就把东京汴梁儿童引线放风筝的内容收在其中,从画中风筝的造型上可以看出风筝艺人们已从单纯的鸟类造型向各种类型发展。另外,从明代著名诗书画家徐渭在浙江所作大量风筝题画诗分析,当时在南方民间放风筝为儿童所喜闻乐见,也是画家、诗人常见的创作题材。徐渭多才多艺,是一位风筝爱好者,他一生写了十多首关于风筝内容的题画诗,如“我亦曾经放鹞嘻,今来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

明代中叶,清明节放风筝之风俗,在我国北方再度兴起。据明《水平(今河北卢龙)府志》记载,清明时节“家家树秋千为戏,闺人挝子儿赌胜负,童子团纸为风鸢引绳而放之。”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还以“书生韩世勋题诗于风筝上,放飞中风筝落在詹家,詹淑娟和诗其上,因而结合”的故事,编写了戏曲作品《风筝误》传奇。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节日风俗中的娱乐活动,是社会生活的明镜,它能反映出国家民族、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状况和生活习俗。

清代乾、嘉年间,由于当时国内政局一度比较稳定,农业生产与城市文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封建统治者为显示“太平盛世”提倡节日活动,因而出现了我国风筝发展的繁荣时期。每至清明时节,人们在春回大地、草木皆绿的大好时光,兴致勃勃结伴去郊外踏青游玩放风筝。据《扬州画舫录》载:扬州人在清明时放纸鸢,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在文化经济发达的京津地区和以手工业著称的山东潍坊地区尤为突出,从清乾隆年间起,许多地方文献中都记载了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乾隆十八年春,潍县知县郑板桥被罢官后,在题画诗中写下了“闲逐儿童放纸鸢”的诗句。民间放风筝习俗的普及,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同时,在这项活动的实践中,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去病免灾”增强体质的活动来看待。

有些地区把春天放风筝称为“放郁”,是图个“吉利”。在民间延续着一个风俗,清明节这一天,有的人把板子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有意将风筝线割断,让风筝随风飘去,意思是把一年来积下的“郁闷之气”彻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有些地区还把春天放风筝归纳了很多好处。如“纸鸢带着线飞上天空,可令人张口望,视以泄内热”。也有的认为放风筝能锻炼人的眼睛,增强视力。这些记载充分证明,人们很早就把放风筝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来对待。

通过在田野郊外放风筝吸收了新鲜空气,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增强了体质,达到了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目的。因此,放风筝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和体育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清明节放风筝的风俗更加广泛普及。放风筝的内容也被编入小说作品之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风筝这一民间艺术的研究和探索,如我国著名文学巨匠曹雪芹,把放风筝写进了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中去,开创了把放风筝内容写入小说创作的先河。

曹雪芹是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精于小说、诗词,而且擅长绘画、工艺美术,特别是对风筝的扎糊、绘制和起放有着独到的研究和成功的实践,可称是风筝高手。

曹雪芹从幼年开始就喜欢做风筝、放风筝,他小时候生活在南方,后来又到了北京,对南方和北方的各种风筝都很熟悉。约在乾隆十九年,曹雪芹已从北京城里移居西郊香山,以卖画维持生计,十分窘迫,但还不时扎糊一些风筝,所扎风筝不仅有燕、蝶、螃蟹之类的,还有人物的,绘法奇绝,五光十色,其中宓妃和双童尤为精美。一天,有位患足疾的朋友于叔度来访,言及家中啼饥号寒的境况,又偶尔说到京中某邸公子购风筝,一掷数十金。雪芹想到家中还有些竹、纸,于是就扎了几只风筝送给老于,让他去卖。老于居然得到重酬,从而解了燃眉之急。后来雪芹经常到老于那里,帮他扎糊风筝,还为他设计新的谱式。从此于叔度就以风筝为业,不仅所得足以养家糊口,而且渐渐成为制作风筝的著名艺人。

曹雪芹不仅帮助像于叔度那样身患残疾的人掌握一门手艺而谋生,还把自古以来有关风筝的资料和前辈的制作经验搜集起来,加以整理归纳,经过二三年的努力,终于写成《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这部著作详细阐述了风筝起放的原理,风筝的种类和扎糊、绘画的方法。为了便于传授,还绘制了彩色的图谱,如彩蝶、比翼燕、螃蟹、雏燕等,并写成歌诀。曹雪芹制作风筝的技艺除了传授给于叔度以外,还教了敦敏的弟弟敦惠。敦惠也是一位腿瘸的残疾人,他先是学画,后跟雪芹和于叔度学做风筝,他也学得不错,后来竟然以此供奉内廷。敦惠的后人也以此为业,他的若干代孙金福忠就是近代北京风筝业内的著名人士。曹雪芹的风筝书稿虽未经刻印,但经人传抄,又有于叔度、敦惠等人的传播,他的风筝谱和制作方法在北京广泛流传,而且一直承袭了下来。据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几家著名扎风筝的用的都是曹雪芹的图式,可见其影响十分深远。

此后,在宫廷和民间,风筝制作放飞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清道光时,潍县金石学家诗人郭鳞在所著《潍县竹枝词》中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详细地记载了潍县民间在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到郊外踏青和在白浪河沙滩放风筝、荡秋千的情景。

清末

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

清末,是我国传统风筝在内容、题材有较大发展的时期。北京一带,宫廷与民间的风筝发展迅速,不仅制作精良,而且品种增多,出现了造型新颖的字风筝,使风筝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观看放风筝。这一新内容、新形式的出现,为我国风筝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潍县风筝艺人根据我国“尊龙”传统,对传统蜈蚣风筝加以出新,将蜈蚣头改装成龙头,扎制出了“龙头蜈蚣风筝”,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于“龙头蜈蚣”从形式到内容,符合广大群众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观点,加之其精湛的扎制工艺、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和最佳的放飞效果,被称为潍坊传统风筝一绝,受到中外风筝爱好者的好评,是潍坊传统风筝的代表作品之一。

随着民间放风筝的普及和发展,宫廷中把放风筝当作一项娱乐来对待,各地官吏把民间涌现出来的富有“吉祥如意”内容而制作精巧的风筝,作为进贡礼品,并把能工巧匠选送到京都,为宫廷扎制风筝。如潍县民间画家于帧培进京后被慈禧太后赏为“八品画士”,北京风筝哈(国梁)、风筝金(福忠)以及天津的风筝魏(元泰)都曾为宫廷制作过风筝。宫廷风筝的制作,不同于民间风筝,它不计工本,不惜代价,因而选料、制作、绘画等各道工序,都极为讲究,甚至连放风筝用的拐子都雕刻得非常精致美观,所制作的风筝富丽堂皇,花样百出,姿态各异,是一种高雅精致的艺术珍品。

同时,各地世代制作风筝的艺人云集京城,为北京的风筝发展提高起了重要作用。艺人们除为宫廷制作风筝外,还在京城开设风筝铺。每年清明节前后,扎制风筝出售,北京琉璃厂形成了较大的风筝市场。清明节期间,风筝成为京城人们不可缺少的娱乐品,各种风筝大量上市,风筝制品在商品的交易中,给当地和外地风筝艺人提供了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机会,艺人们根据北京人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官廷的特殊环境,经过长时期的创造演变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曹雪芹、金福忠、哈国梁为代表的北京宫廷风筝流派。

进入十九世纪,我国商业城市的兴起、手工业的发展给风筝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畅销于市,尤其是在素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之称的手工业县城潍县更为突出。由于胶济铁路的贯通和受外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民间手工业发展迅速,风筝成为畅销货。城乡专业风筝铺增多,如著名画家王福斋开设的王家风筝铺,扎制各种风筝销售于市,成为抢手货。所制“雷震子”、“仙鹤童子”等风筝,名噪一时,成为优秀传统风筝。嵌银名手、雕刻艺人陈子和等用雕刻、嵌银工艺制作各种不同型号的高档风筝拐子,其中用象牙镶嵌的风筝拐子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

各类民间风筝琳琅满目,其内容丰富,色彩鲜艳,富有乡土气息,以扎、糊、放俱佳著称于世,吸引了大批外地风筝客商。近代诗人裴星川在其竹枝词记录了当时风筝市场的盛况: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

这一时期,在我国开埠较早的商业城市天津,由于交通方便、文化经济繁荣、手工业十分发达。风筝艺人借助于天津手工业发达的有利条件,对其民间风筝制作工艺进行了革新。为解决风筝销售中和放飞时携带困难的问题,艺人俯风筝制作工艺实行总体设计、分解制作、以竹为样用箍连接的方法,使数丈长的风筝也可拆卸,折叠成很小的体积,装入纸袋或纸盒之中,把民间风筝制作技艺与工艺美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国民间风筝制作技艺向高层次发展开辟了道路。艺人们在长期的风筝制作实践中,匠心独运,还创出了“活眼鹰”、“锣鼓燕”等独具特色的风筝,被称为天津风筝一绝。

现代

鸢飞蝶舞喜翩翩,远近随心一线牵

辛亥革命,了数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民间风筝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

清明节前后,放风筝的风俗在全国普遍兴起。民国年间,风筝内容丰富,品种增多,新式样风筝不断出现,甚至在我国北方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区,人们也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出现了用“苇子”、“挺干”等材料扎制的山区风筝。专业制作风筝的人员增多。风筝制作在潍县、高密、天津、北京、吉林等地,成为一种家庭副业,各地大批国画家参入扎画风筝,使民间风筝的扎制、绘画技艺大大提高,形成了工笔重彩的文人画风和民间艺人为代表的民间画风同时并存的局面。一些风筝艺人和国画家所扎绘的高档风筝,引起人们极大兴趣,风筝制品开始登上艺术殿堂,不仅是放飞的娱乐品,而且成为一种挂在墙壁上的艺术欣赏品。

这一时期,中国民间风筝和其他民间艺术品一起,开始走向世界民间美术之林。中国风筝作品于1915年2月20日第一次参加了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凿成而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北京风筝艺人哈长英、天津风筝艺人魏元泰所制作的风筝,分别获金牌奖和银牌奖,与我国参展的翡翠、象牙、白玉制品、雕漆、珐琅、嵌银、瓷器、地毯、顾绣等各类民间艺术品和土特产品一样,为我国争得了荣誉。我国参展品种之多仅次于美国四十州之总和,并得到大量奖杯、奖牌,这使得我国古老文明的艺术品,广泛地传扬于世界。此后,民间风筝比赛,在我国各地不断出现。

当代

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风筝资料篇10

关键词:古筝教学 音乐 技术 融合

古筝是一种民族乐器,而且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名族乐器。古代的音乐家利用这种乐器,创造出了非常多的脍炙人口的乐曲,被广泛流传于世间。不仅如此,这种乐器一直以来都被称之为抒情的乐器,也就是说,这种乐器既能够弹奏出悲伤的音乐,也能够弹奏出愉悦的气氛,而且比较容易被欣赏,这也是这种乐器与众不同之处。流传到现代之后,古筝已经成为了古音乐的象征,有很多学习音乐的年轻人不愿意去学习,但是在众多古筝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将古筝给现代社会音乐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乐律推广开来,出现了非常壮观的学习古筝的场面。无论是学习的人数,还是对古筝表示钟爱的人数,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场景。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场面的出现,古筝的教学也逐渐显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当今古筝教学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现阶段古筝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古筝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古筝的时候,主要的心思还是放在“技术”的修养方面,希望可以通过正规的教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事古筝教学的教师,也有很多这种情况的出现,在进行古筝教学的时候,将古筝弹奏的技术放在首位,并且只是单一的重视古筝的技术教学。但是经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这种思想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或者说是一种不全面的思想,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古筝的音乐艺术并不仅仅是弹奏的“技术”这么简单,真正的古筝专家还需要对音乐演奏的内涵了解的更加详细。也就是说,现阶段古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古筝的练习者对“技术”的追求过多,而忽略了对“音乐”深层意义的追求。

二、根据问题,探析推进古筝教学的有效方法

本文作者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认为,古筝教学中较为优秀的人才年轻的时候会供职于社会中的各个部门,但是经过多年对音乐的专研和修养之后,最后基本都是会进入到一种全新的音乐环境中,利用自身的音乐知识进行音乐知识的普及和表演,对于古筝的传播和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将这些古筝方面人才的综合素质合理的提高和改善,在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之后发现,应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入手,也可以形成一个流程和思路,将古筝的音乐和技术利用步骤进行融合。

(一)坚实的技术是古筝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古筝教学中,技术教学是基础部分,是培养古筝专业人才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只有先将技术部分纯熟的掌握,然后结合其他方面的专业技术,才能最终提高古筝的综合水平。古筝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兼顾古筝音乐的同时,首先要抓住弹奏古筝的技术。让学员在学习古筝技术的时候,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入手,更快更好的掌握古筝的专业技术。

1.从古筝弹奏时所需要的肢体动作开始。有许多的乐器在弹奏时是需要肢体动作进行配合的,尤其像古琴和古筝这样的乐器,肢体的配合不仅能使弹奏者的精力更加全神贯注,融入到音乐的意境当中;而且能够有效增加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的要点是:一定不能刻意的加入肢体动作的表达,一定要是非常自然的表现,才能够既不影响弹奏者的技术发挥,又达到增加表现力的效果。我们在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古筝的弹奏者摇头晃脑,自我沉醉在音乐的韵律当中,甚至还会出现哈哈大笑或者暗自哭泣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古筝弹奏者在弹奏时配合了肢体的动作,思想和意识也就自然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了音乐的世界,当发现自己依然在现实中时,就会感慨自己目前的情况,从而出现上述的状况。

2.学习古筝的时候注意聆听与思考相结合。有很多的古筝学习者一味的希望自己能够多加练习,以为这样是提高古筝技术唯一的手段。这自然也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在古筝练习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放下手中的实践,转而选择聆听其他弹奏者的古筝韵律,尤其是一些古筝名家弹奏的音乐,认真的思考其中和自己弹奏之间的的差异,最终得出自身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是提高古筝技术的必要手段。这种方式是提高自身水平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却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是因为当放下自己弹奏的双手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聆听他人弹奏时,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也是俗话说的“集众家之所长”,是提高音乐修养非常关键的一步,但是绝大部分古筝练习者会选择在中途退出,因为这其中的寂寞和苦闷是非常难以忍耐的。

3.反向思维的训练尤为重要。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思维指正向的,比如说古筝的学习,基本都是由浅至深的学习,最后达到较高的水平。如果我们反向思维,就是先要把自己当做是古筝的大师,然后站在大师的角度去思考应该如何去弹奏和掌握古筝的弹奏技术。这种思维是提高古筝技术最为快捷的方式,这是因为所站的位置高了,心理的想法自然不一样了,行动力也就提高了。但是对于这种思维的培养却并不是很简单,需要老师不断的创造意境让学生换位思考,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坚实的技术与传统音乐有机的结合

古筝的表达主要是民间音乐的表达,因此,要想把古筝的艺术表现力表现的更好,就必须追根溯源,还要从传统音乐中寻找灵感。在古代,古筝弹奏者会利用各种场景,现场发挥,制作出一些影响深远的音乐,这主要是因为创作音乐的背景和自身的心情恰到好处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多余的想法,让音乐完美的传达的意境。也就是说,传统音乐创作的背景、风格等是直接影响古筝表达效果的因素,对于这些因素的了解,可以让古筝的弹奏者在弹奏的时候有真实感情的表达,效果自然是非常好的。

技术是基础,传统音乐是上升的阶梯,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最为简单的系统,将这个系统不断的完善,就可以得到最后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古筝的练习者对传统的音乐做详细的了解,也就相当于学习古筝音乐的理论知识,对于相当一部分古筝练习者来说,这个过程是枯燥和乏味的。这就相当于让一名飞行员去了解飞机零件的制造工艺,其过程有多么的复杂可想而知。

所以说,“技术”和“音乐”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首先要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做为铺垫,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也是在接触“音乐”之前就需要完成的。其次是对音乐的理解力,这种理解力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程序,而是需要较为复杂的了解和领悟的过程。资料显示,优秀的艺术家在听音乐之前,对音乐的背景不做了解,先认真的、反复的聆听这首音乐,直到听出这首音乐的制作者创作的背景、心情和目的等,这个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当前提就需要古筝练习者对古筝的弹奏技术非常的了解,并且能够耐得住寂寞,数百遍甚至数千遍的聆听音乐的节奏,感受创作者弹奏时的心境。即使对音乐有较高天赋的前提下,也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中间是枯燥和乏味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绝大部分学习者在进入到这一阶段的时候,刚开始就认为自己已经真正了解的音乐,或者是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受不了这种漫长的煎熬而放弃了。最终剩下的人数是非常少的,也是这些少数的练习者才能最终成为古筝界的人才。

而且即使成为了人们公认的古筝人才之后,对于音乐的追求依然是不可间断的,因为在不断的理解中,会逐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层次,而且音乐的层次是深不见底的。理解的越深,只能说是把技术和音乐相结合的程度越紧密,对于古筝来说,最为优秀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人筝合一”。

三、古筝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对于古筝了解和学习的程度如何,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这也是灌输式教育的重点。学生在接触古筝之处,接受知识的先后顺序一般是由教师决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古筝音乐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是对教师培养水平的考核,在最后学生是否能够成为古筝界的一名新秀,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最终评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注意以下三点: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注意学生个人水平的差异性。每一名学生学习进度一定是不一样的,就像是吃饭,每一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很多,甚至会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是不适合学习古筝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天赋和资质做最初的评定,这个时候的评定不一定是准确的,但是至少可以给学生一些压力或者动力,让学生快速的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于下一步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这个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在教学的进度逐渐的推进中,发现学生中个人天赋的不同,针对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对于天赋较强的学生进行重点的培养,以便尽快的成就古筝的专业性人才,对于天赋较为平凡的学生进行鼓励,让想成为人才的学生对自己不失去信心,也能够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教学时间不是衡量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俗话说:“时间是可以衡量一切”,这句话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初中毕业生去清华大学学学课程,这就不是单纯的时间问题。同样,对于古筝的学习也是如此,一起学习的学生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最终成才的情况更是不尽相同,这也不仅仅是因为学设学习的天赋不同,还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自我努力的程度等等。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劳逸结合”,这是学习艺术的一个必经阶段。就像体力劳动者休息一会恢复体力一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次或者几次瓶颈,这时候应该对学习采取放松式的教学,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领悟和理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注意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教师也是从学生阶段走过去的,也是经历了不断学习之后得来的结果。作为教师,尤其是古筝的教师,就要对学生负责,对音乐负责,对艺术负责!要做到这些,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无论是哪一种知识的教学,教学方法都是不断改进的,或者说,没有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有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古筝教学中也是如此,经历了从古到今的时代变迁,教学方法也更新了无数次,在这些教学方法更新的过程中,唯一没有变的是--都是不断学习和总结的结果。因为只有学习才能有更多的经验积累,只有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只有学习才能创新,创造出更新更实用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马欢.关于高校师范专业古筝教学思路拓展问题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06).

[2]周耘著.古筝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0.

[3]陈晶瑞.浅析古筝教学[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