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09:32:35

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美术校本课;思考

在我国的教育语境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当今的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分别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其取代了以往的三维教学目标,成为学生发展的新目标、立德树人的新要求。美术校本课程作为美术专业课程的重要补充,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能够满足学校的实际发展需要,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适应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变化,校本课程产生的积极影响越来越大。创新美术校本课程,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的美术校本课

1.图像识读与美术表现。图像识读能力被列为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首。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这说明图像已经发展为呈现世界、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图像素材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图像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容易受到干扰。针对低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精选3至5幅与课程主题相吻合的典型图像,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识读图像,使其在图像识读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方向。以《风筝》一课为例,首先,教师精选蝙蝠风筝和金鱼风筝两幅典型素材,并与大自然中的蝙蝠与金鱼进行对比,针对同一对象,让学生以联系、比较的方法从整体上加以欣赏,从而总结出风筝图案纹样造型夸张、颜色艳丽的特点。其次,教师精选几幅具有代表性的风筝图案素材,通过分析这些绘有吉祥图案的风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筝的四种吉祥寓意——求福、长寿、喜庆及吉祥。最后,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欣赏不同造型的风筝图像素材,构思并设计风筝,要求体现风筝的纹样特点,突出风筝的视觉效果。在这节课中,通过比较鉴别,学生了解了图像的识读价值,能很好地利用图像素材,同时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风筝图案纹样的特点,形成视觉文化意识,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视觉素养,进而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术表现是学生表达想法的重要素养。正如尹少淳所言:“具有美术表现素养的人有着一定的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能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在教授《风筝》一课伊始,教师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课题,带领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村居》,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空间意识与发散性思维,对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会有所助益。随后,教师让学生设计风筝的造型,用独特的表现技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此增强学生的造型意识,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2.审美判断与创意实践。审美教育对审美判断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钱初熹曾说:“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在《风筝》一课中,审美判断就是通过欣赏具有不同寓意的风筝加以体现的。这样的审美体验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欣赏各式各样风筝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与多样性,而且为学生的审美判断提供了正确的导向,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美术欣赏观,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审美判断能力。在创作环节,教师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具有吉祥寓意的风筝,大胆发挥想象力,设计不同的风筝造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的思维比较局限,一直停留在教师示范绘制的金鱼风筝上。这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启发学生自由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表达个性和创意。在作品展示、点评环节,教师既要鼓励作品完成度高且有创意的学生,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又要帮助作品画面一般的学生继续完善作品。这种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智特征,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作。3.文化理解。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非遗资源与美术学科相结合的相关做法不断得到深化,并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小学美术课堂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祖先飞天梦想与浪漫情怀的风筝,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尽力保护与传承。在《风筝》这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复习《村居》,引入风筝的发展历史,接着让学生了解具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四种吉祥寓意的风筝类型。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将美术视为人文学科,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村居》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该内容,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将古诗与美术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绘画“诗画一律”的特征。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了非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懂得了应该尊重民间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如,《风筝》一课中提到了蝙蝠风筝,王晟曾在《中华吉祥图案趣谈》谈到:“古人视蝙蝠为吉祥物,以为驱邪避祸,引来福音的象征。”蝙蝠具有福寿双全、福在眼前、五福捧寿等吉祥寓意,取其寓意的风筝寄托了人们祈福求吉的心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吉祥纹样,领略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小学美术校本课教学实践的思考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综合品质,是美术教育改革者探求的育人真谛。但是,部分学校开设的美术校本课程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难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第一,校本课程要推陈出新,教师要主动挖掘新型课程资源并将其付诸实践。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真正需求,那么校本课程将会失去其最初的存在意义。教师应该联系现实生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积极挖掘地方特色,分析、探究并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探索可以在课堂上利用的新型校本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多样化。第二,美术教学要从技能层面渗透到文化层面。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主要强调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美术校本课程提倡并落实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更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了解优秀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感受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形成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将校本课程与当地的美术资源相结合,使学生对本地的美术文化有所了解,增强美术校本课程的丰富性与特色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第三,学校应该编写系统的专业性的美术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参考,大部分学校没有校本教材,个别教师利用书籍、网络资料、民间美术及平时生活中的相关积累编制校本教材,但未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师应在学校原有的专业性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第四,校本课程应当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属于生活美术教育,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生活实际体验的影响。因此校本课程应当趣味化、生活化,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相联系,同时要紧密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加深学生对美术功能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把握美术特有的实用价值,用学到的美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进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以往“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增强课程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读典型性图像,运用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创意实践,从文化的角度理解美术作品,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自主解决美术和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弥补不足,课后及时反思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美术观察,2017(4).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3]胡知凡.核心素养是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首要目标.课程•教材•教法,2017(3).

[4]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李海亮.富阳元书纸非遗资源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美术教育研究,2018(3).

[6]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教育导刊,2015(9).

[7]范晓霞.提升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9(35).

[8]林锦春.核心素养视域下主题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探索——以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为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6).

[9]王晟.中华吉祥图案趣谈.金盾出版社,2008.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一)情境教学模式。小学美术教材由于编写要求,内容相对局限,不够丰富,而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动态图像、动画、音效等形式,将教材中平面抽象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带学,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主动去学习,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互联网技术可以丰富我们的现有教材内容,为学生展现更广阔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间。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优势,采用3D动画等形式,为美术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循循善诱,逐渐激发学生的潜能。(二)动态教学模式。互联网技术的到来,不仅能为美术课程提供大量的资源,还丰富了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往往以教材为核心,教师为主导,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教学效果捉襟见肘。在美术课本中,包含较多晦涩难懂的美术知识,包括构图理论、专业名词、色彩常识等内容,以往的教学形式难以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在具体实践运用中,也是困难重重。但随着互联网的到来,让美术课堂充满生动活力,教学的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将枯燥的美术专业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运用多媒体案例等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还能大大增加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欢上美术课堂。

二、互联网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用于编写教案,制作教学设计,这一过程往往费时、费力,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还不一定都用得上,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教学资源,教学的进度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互联网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类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通过U盘、云储存等方式带入课堂,极大地方便了美术教学的开展。并且,利用动画、音乐、视频等形式融合美术教学内容,可以让美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更加高昂。例如,在学习《会动的剪影》这一课时,皮影艺术是中国的民间文化特色,但若要制作皮影,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将皮影相关的图像和文化知识进行展示,并为学生播放皮影相关的小动画,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皮影艺术及皮影制作的相关原理。最后,教师以卡纸、针线、竹条等材料,安排学生制作“简易版”的皮影,并组织学生用自己做的“皮影”进行讲解和演示。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皮影艺术的相关内容,还能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趣味,进一步提升对美术实践课学习的热情。(二)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交流平台和空间。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和空间更加多元,这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团结协作氛围的课堂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线上学习,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例如,在《风的魅力》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很多学生都放过风筝,但在制作上却没有相关经验,不懂得风筝的设计原理,实际操作中便无从下手,要么做出来的飞不上去。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风筝的结构示意图、制作流程、设计原理等相关素材图片或视频进行收集,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风筝的设计制作,从而学着自己动手操作,并在遇到难题的时候,结合线上内容进行验证,最终做出满意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团队间的成功协作,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在今后的类似课程中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互联网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让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丰富的教学内容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授课更加生动形象,还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将相关美术知识进行扩展,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获得全面的认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这节课时,课本中仅仅展示几幅中国画,美术内容和形式都非常局限,学生很难产生认同感。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搜集部分中国画和西方油画进行对比欣赏,并针对个别学生熟悉的经典美术作品进行具体赏析,如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梵高的相关资料,包括其生平事迹、创作风格等,并结合梵高的其他作品进行整体欣赏,让学生对梵高的创作风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在欣赏西方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中西对比,从绘画的使用工具、材料、表现形式等方面深入观察,找出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并进行探讨,从而提升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获得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总之,互联网技术为美术课程设计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形式,能有效地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作力为目标,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冠郁.互联网时代小学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174-175.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课堂、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哪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呢?我认为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大胆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寓学与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兴趣的发展是随着他们的年龄增大逐渐有低级向高级递进的。高中阶段,学生的奋斗目标大都已确定,他们会集中自己的精力去努力,对与之相关的知识他们也有着特别大的兴趣,但作为高中学生,他们开始明白作为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接受了良好的小学和初中美术教育之后,他们仍然觉得美术学习的益处和兴趣。所以高中美术教学我们仍需根据教学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生动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兴趣的发展虽然有其基本规律,但为适应美术教育我们应力求利用学校教学现实条件,尽可能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有较高的兴趣,在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引起重视,否则,任何一个因素考虑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丧失,也必然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巧妙地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上被给予高度关注,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所以成功的一节课,从开始就应引人入胜,让学生的精力很快集中并对新课产生兴趣,因此对新课的导入应作精心的设计。导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在上《印象主义绘画》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德彪西的《月光曲》,在清澄优美的乐曲中激发学生对色彩、光影的想象,为新课的展开作好了辅垫。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先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在欣赏西方现代绘画时,可先进行心理测试的游戏,不但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启发学生欣赏抽象绘画的思路。

(二)灵活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切实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校已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如果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他们早已掌握的,或者是与现代社会不同步的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兴趣。所以教师要灵活掌握课的内容,不一定要完全按课本上的内容讲授,更忌讳照本宣科,除了抓住基本的知识技能知识点外,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兴趣来安排并加入新的知识点,并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为的是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使所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纳,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的内容中来,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因此,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三)收集、自制教具

美术教具的应用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教具的运用,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但设计巧妙,用得恰当,可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

1.收集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或小型工艺品,这种教具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有极大帮助,学生可以从中获取许多有益的精神食粮。如讲授《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刻》时,我不但收集了很多兵马俑的图片,还收集了很多仿制的小型雕塑,在上课时学生可以拿在手里进行欣赏,既直观,又拉近了学生与艺术品特别是古代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受到了亲切感和愉悦,从而产生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2.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在绝大多数教学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形式的教具有其它教具所没有的“真实”感,学生很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讲授《民间艺术------风筝》,我自制了一个蝴蝶风筝,学生马上被吸引住,赞不绝口,并且产生了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冲动。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心理,正所谓“信其道而乐学也”;另一方面,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在好奇和兴趣的支配下,他们主动、愉快地接受基本技巧训练,从而为以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则,由于这是教师亲自制作的,在教学中融入了自身的体会,那么教学活动将会更加生动。

(四)评价伴随教学过程

美术教学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涵盖的内容很广,合理有效的课堂评价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结构特点。美术教学的实现主要是在教学过程内,课堂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等到作业完成木已成舟时再评价,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改作业,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与作业评价同样重要;注重过程的实现,其实结果同样会很美好。因此我把评价主要放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上,如对学生回答的问题采取及时中肯的评价;在学生作业进行的初期、中期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闪光点,及时进行点评。还应注意,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的后半段,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的发言,不能过早地给予评价而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而应该灵活地运用评价,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课堂中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能激发他们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趣。

(五)余味无穷的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重点的再现,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记忆,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但是,新课程认为课堂总结除了对知识的掌握及认知的完善外,还应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革、丰富和提升。一堂完美的课,不仅开始要引人入胜,而且结尾也要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课的强烈欲望。我在上《民间艺术----风筝》一课是这样结课的:“今天我们了解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大家也体会了绘制风筝的乐趣。星期天,可以让我们亲手绘制的风筝点缀蔚蓝的天空。并告诉亲朋好友,风筝,是中华民族向西方国家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当今,我国放风筝活动,在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发展经济和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不但要继承它,还应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它在二十一世纪中更加灿烂辉煌。”这样的课堂总结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结语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根据调查表明,在学校美术教学中,凡是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一般作业完成得很好,他们善于观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而对美术没有丝毫兴趣的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应付状态,视作业为负担,作业效果。由次可见,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要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这是学习美术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4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习课后练,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整体感知①导人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O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I导入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5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兴趣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起定向作用和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进入新的课程改的今天,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特点,并与之相关的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而具有相应的灵活调整,随机应变,变化选择等预应机机制。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富于变化的群体活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场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缺少灵活性和现场性,出现“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导致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后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厌恶。

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把漂亮的语言,丰富的词汇传授给生,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导航者,教会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求新知。

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和老师课前设计的思考题自主探究学习的。如(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2)文中所描绘的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从几方面来描写人物的?(3)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的情景怎样,二者有什么关系?以上这三个问题,紧扣课文,由浅入深,既促使学生认真地读课文,又给学生装指明了思考的方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空间。

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把创新精神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创新的萌芽。有读才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论,才会有创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并由学生讨论解决,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点拨不足之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教学《珍珠鸟》一文时,学生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不能正确地理解。我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信赖”、“美好的境界”再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都能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并懂得了我们应该和动物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这时又有一学生质疑了,他问:“老师,我们要保护动物,那我们家买回来的鸽子是不是也要放生,不要吃了。”这时班上又开始雀跃起来。对于这个问题,我及时地向学生补充他们的空白,让他们明白对任何事物不要随便破坏,也不要没有节制地使用,要让他们有繁殖的机会,这样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失调。公务员之家

四、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中的闪光点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思考

创新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灵魂,教师要合理的把控教学设计中创新的元素,在传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引进创新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并结合实践活动,增强教学效果,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着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遵循设计原则。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方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程度,要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方式,不但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2.遵循情境创建原则。问题情境的创建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合理的设置问题并创建情境,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能够开拓视野和思路,提高其逻辑思维,这也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不同与其他的科目,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达到高效准确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些能力也需要学生日常的积累和锻炼,非一日所至,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的安排案例和情境创建,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3.遵循交换原则。交换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群体中去考虑问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交换式教学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1.引入课程,设定情境。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合理的引入课程,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合理的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情境,为同学创建良好的思考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当的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创景更加逼真的情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和易懂。例如教师在讲解抽对称图形的时候,可利用计算机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风筝、飞机、汽车等,在展示过后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生活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提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合理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强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2.增进交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要充分的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和交流能力。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灵活的处理教材。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发给每个组,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其拼成正方形后在计算每个边长为多少,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勾股定理重要的公式还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用。传统一人讲众人听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拓展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和指点。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方程式,让同学进行应用题的复原,学生在复原题型后可以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如此一来教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名同学都加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牢固。

综上,初中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逻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的探究。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遵循教学设计的原则,立足与学生,合理的引入教学案例,不断的总结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方案,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作者:杜满良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程军.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分析[J].好家长,2015,34:81.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7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钟斌老师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代吉娥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李红蕾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刘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活泼的课堂气氛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8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钟斌老师在教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代吉娥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李红蕾老师的课严谨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刘老师的课亲切、自然,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三、活泼的课堂气氛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9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十年动乱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羚羊木雕》,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写出《羚羊木雕要回之后》、《那一次真令我伤心》、《生活中的苦恼》等作文。又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再写《游行大典结束以后》、《说真话,需要勇气》等。在尝试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切实贯彻教育领域的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本文就不再赘述。

四、优化演练,获取发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张扬,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展开丰富、合理和独特的想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获取新知、获得发展,开发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续写、仿写、扩写、改写等系列练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知识和已有表象,去开启学生广阔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白杨》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续写这一练习,学生通过认真反复地研读课文,观看白杨在戈壁滩上迎风斗沙、傲然挺立在铁路沿线的教学录像,结合自身体验,改写结尾练习。他们通过想象拓展改写文章的结尾,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改写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大胆思索和独特想象的空间。通过有效的演练,也促使学生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眼看、耳听、心思、手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五、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激活思维,通过探索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去发现问题拓展知识层面和想象的空间。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而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叶圣陶语),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成为主角,更不能禁锢学生求异思维,毕竟新型的师生观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启迪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才能激活课堂教学并把它推向一个新层次。

总之,探索性学习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把课堂视为学习场所之一,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

风筝教学设计范文篇10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因为知识面较窄,而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老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要求他们搜集关于文学常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民俗风情、生命价值、生存意识等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获得乐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将七年级主要内容略举一二:有关文化知识:作者,名人生平,如居里夫人、鲁迅、邓稼先等,诗歌特点、文体知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等。有关历史知识:如中国朝代变迁、鸦片战争、、“九一八”事变、抗战历史、十年动乱等。有关地理国情:如黄河、长江、西北风俗、江南民俗等。有关影像资料:安塞腰鼓、印度舞蹈、化石的音像素材等。

二、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一种教学设计,一直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的“瓮”里引,就会阻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扼杀他们的创造性。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独特体验,甚至包容他们的种种失误。如在教学《风筝》一课时,当学生提到“小兄弟是否真的忘记当年‘精神扼杀’的一幕”时,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想,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渐渐地,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了。后来学习《咏雪》一文,学生就对用“空中撒盐”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哪个更好展开讨论,有说“柳絮因风起”比“空中撒盐”更有神韵,有说“空中撒盐”比“柳絮因风起”更容易想象和理解,很多人见不到“柳絮因风起”,无法想象也享受不到这种美,还不如“空中撒盐”来得实在。教师的提问要有问题空间,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要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风筝》,可以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题历来有多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再如学习《斑羚飞渡》时,我告诉学生:“有人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你认同吗?请从课文中找出理由。”又如学习寓言《智子疑邻》时还可以让学生从每个人物身上发掘寓意。为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上课时,还要保证质疑问难的时间。不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要带着问题出课堂,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三、课后以小论文、小作文为依托,形成探索性学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探索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探索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论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不空发议论。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如在学完《羚羊木雕》,我们可以要求同学们写出《羚羊木雕要回之后》、《那一次真令我伤心》、《生活中的苦恼》等作文。又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以再写《游行大典结束以后》、《说真话,需要勇气》等。在尝试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切实贯彻教育领域的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本文就不再赘述。

四、优化演练,获取发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张扬,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展开丰富、合理和独特的想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去获取新知、获得发展,开发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续写、仿写、扩写、改写等系列练习,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知识和已有表象,去开启学生广阔的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白杨》一课时,我们可以安排续写这一练习,学生通过认真反复地研读课文,观看白杨在戈壁滩上迎风斗沙、傲然挺立在铁路沿线的教学录像,结合自身体验,改写结尾练习。他们通过想象拓展改写文章的结尾,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改写结尾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给学生创造了大胆思索和独特想象的空间。通过有效的演练,也促使学生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眼看、耳听、心思、手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五、鼓励质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激活思维,通过探索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去发现问题拓展知识层面和想象的空间。科学的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从解疑入手的。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而若“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叶圣陶语),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成为主角,更不能禁锢学生求异思维,毕竟新型的师生观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已。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大胆质疑,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启迪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才能激活课堂教学并把它推向一个新层次。

总之,探索性学习把教材作为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把课堂视为学习场所之一,使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掌握知识和方法,为探求未知世界打下坚实基础,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