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节十篇

时间:2023-03-14 21:03:22

风筝节篇1

一年一度的风筝节又拉开了帷幕。此次风筝节与众不同,因为风筝都是由同学们自己制作的,他们都亲身体会到了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滋味。人们往往希望自己就是在天空中飞翔的风筝,能够自由自在的,不受控制。我想,或许这就是开办“风筝节”的原因吧!

“加油,加油!”随着一阵阵加油声,小将们跑向操场,跟助手们窃窃私语了一番,就在操场上奔跑起来,风筝好像懂得主人的心意,努力往上飞,不一会儿就飞上了蓝天。但天公不作美,几只风筝都垂头丧气的从上面下来了。小选手们都有些丧气,可马上恢复了自信,在大家的帮助下,又重新把风筝放飞上去了。“不好了!风筝掉下来了!”同学们一阵尖叫。哎,皇上不急,太监急。只见本事高超的盛燕芳稳稳当当的把风筝给“送”上去了。风筝越飞越高,不用再辛苦地跑了,盛燕芳坐下来,仰头望着她那心爱的风筝,并原地指挥。(风筝在天空的高处“做客”,其实根本不用担心的。)春风拂面,阳光明媚。我班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遥遥领先,这时,好象整个天空都是属于它的,它独霸一方。

“同学们,此次比赛结束,可以收下你的风筝了。”小选手们依依不舍地收下风筝,着急的等待着比赛结果。啊,祝这些同学好运!我忠心的祝福你们!

风筝节篇2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拿着风筝出发了,走出校门迅速地通过了车来车往的马路,走走停停,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风筝的形态各异、五颜六色。有蝴蝶风筝,有金鱼风筝,有老鹰风筝,真是美丽极了。我们把书包安顿好,看见低年级的同学陆续把风筝放上了天空,我看了心里十分激动。这时,一阵风来了,我趁着那时候风大,连忙一手拿起线轴,一手拉着线,做着放风筝的姿势。蒋老师拿着风筝,把风筝举得高高的。我喊着:“一、二、三。”蒋老师立刻松开手中的风筝。我在前面小跑了几步,只见风筝徐徐上升了,就停了下来。不一会儿,风筝好像淘气的孩子似的,在空中来回摆动着,又在空中悟空似的翻了几个跟头,不久,就一个俯冲,一头撞在了地上。我并没有气馁,打算再来一次。我带着风筝冲了出去,风筝左右摇摆,好像一只无头苍蝇。蒋老师走过来,二话不说拿起风筝左右寻找“病根”。

过了二、三分钟,蒋老师说:“风筝的尾巴太轻了,还需加重。”我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去,拿起皱纹纸,用剪刀剪了两刀,用双面胶加固。 “这样应该就好了吧!”我想。蒋老师首先试飞。风筝慢慢地飞上了天。越飞越高。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本来上升的风筝翻转了180度,急速下降。仿佛是一只惊弓之鸟。

我从老师手中接过线轮,放起风筝来。在风的驱使下,风筝上天了。蒋老师不断在旁边提醒我,“松了要收线,紧了要放线。”我仔细地按蒋老师传授的做。风停了跑,风大了放线。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摸索,我渐渐地学会了怎样放风筝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时候,风筝越飞越高,超过了“蝙蝠”,超过了“熊猫”……一只只越飞越小。抬头望去,一只只风筝好像小蚂蚁似的在空中飞舞。从远处飞来了一群麻雀,围着我的风筝“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说:“朋友,你是从哪里来的呀?”风筝像是听懂了麻雀的话似的,我是带着小朋友的希望来到天空的。麻雀听了都高兴地笑了,大家一起跳啊!唱啊!多么欢畅!

风筝节篇3

在我们说起重阳节这个节日的时候,人们也会想要更多的去了解这个节日的相关知识,那我们知道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重阳节放风筝的说法说法一

据民间的说法,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而且风筝断线是好事,还有人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意味着把晦气放走了。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说法二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恰恰与之相对,是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如果风筝断了线,则寓意“吉祥”、“福气”随之飘向远方。

说法三

重阳节放风筝带着强烈的节令性,据史料中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则多集中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由于北方在清明节前三个月内,风向最稳,一旦清明过后,季候风袭来,黄沙漫漫,因此人们以清明为分界线,习惯在那时放风筝,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与之相反,因气候的关系,农历九月,南方季风渐强,时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南方人则养成重阳节时放风筝的习惯。

重阳节是什么日子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是怎样的一种是祛邪避灾。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二是“登高”之意,以“吃糕”代替“登高”;三是敬老之举,江南流行一句话:“重阳不吃糕,老来与人告”;四是祝福之意,“重阳吃糕,百事俱高”。

重阳节对长辈的祝福语秋风,吹响我祝福的号角;秋雨,拨响我祈福的战鼓;月亮,照亮我诚挚的心声;太阳,燃烧我真挚的情感。愿我的祝福如期而至,祝你重阳节快乐!

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自己;请让我来问候你,就像问候我自己;请让我来祝福你,就像祝福我自己。祝你身体健康,幸福平安,心想事成,重阳快乐!

青山秀,绿水茫,秋意四飞扬;兰佩紫,菊簪黄,佳节正重阳;重阳糕,酒飘香;银海述衷肠;传祝福,送吉祥,幸福万年长。祝重阳节快乐!

风筝节篇4

放风筝的原因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

在古人眼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所以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这个习俗在《红楼梦》中就有:当风筝放飞升高后就有意把引线剪断,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可以带走晦气、烦恼、苦闷、忧患与病痛。于是有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写在纸上,扎在风筝上,让它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值得一提的是,人们还常常在清明节放风筝。放风筝作为清明习俗之一,流传已久。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古时放风筝是一项具有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放掉身上的“晦气”。

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放风筝早已冲去旧时的“巫术”色彩,人们只不过是借此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如今放风筝成为了一项颇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人们在户外放风筝大大舒展了平日紧张严肃的气氛,调节了忙碌的生活节奏。

清明节要踏青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风筝节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春光明媚,草长鸢飞。值此春暖花开的美好时节,首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今天隆重开幕了。在这嘉宾云集、高朋满座、万民欢腾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共寒亭区委、寒亭区人民政府,向莅临艺术节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向关心、支持寒亭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

寒亭区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岸,是沿海开放城市、世界风筝都——潍坊市中心市区之一,也是连接省会济南与胶东半岛的中间枢纽,总面积870.2平方公里,人口34万,辖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化工开发区和6镇2乡2个街道。寒亭前身潍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原创:“建安七子”中的孔融、徐干,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都在此留下过不朽的足迹。寒亭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尤其以杨家埠风筝年画为代表的地方特色艺术更是独树一帜,享誉四方。杨家埠风筝以其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品种繁多,扎工精细等特点,与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并称为中国风筝的三大流派,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被称作“姊妹艺术”的杨家埠木版年画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曾有“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之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使其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为中国三大木版年画,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寒亭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以杨家埠风筝和木版年画为重点,依托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拉动,不断加大保护、开发力度,杨家埠已成为展示我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集民俗旅游、休闲娱乐、旅游产品交易于一体,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胜地。

艺术属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我们举办这届艺术节,就是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展示风筝年画魅力,展现民间艺术风采,传播民俗文化精华,推动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并以此为舞台,加强与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早日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举办这样大型的艺术节,在寒亭尚属首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原创:有兄弟单位的鼎力协助,我们一定会把本届艺术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风筝年画艺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艺术节期间,将组织开展风筝年画艺术展、游园灯会、戏曲演出、工艺品展、名人书画展、摄影大赛、焰火晚会、风筝放飞以及农产品展、经贸洽谈等一系列活动。各位可欣赏到威风锣鼓、耍龙灯、狮子舞、状元巡游、武术表演等精彩演出。其中举办的“千女扎风筝、百案印年画”活动,将以宏大的场面集中再现杨家埠风筝年画传统民间工艺流程。同时,杨家埠书画院、杨家埠客栈、度朔山、三星湖、嫦娥奔月台、美食一条街等诸多景点也会全部开放,这些都将使本届艺术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让您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佳节逢盛世,鲜花迎嘉宾。纯朴友好的寒亭人民热诚欢迎海内外宾朋在这生机盎然的春天里,相聚杨家埠,放飞欢乐,加深了解,增进友谊。风筝高翔方知天下大事,年画入户才晓人间真情。让我们乘借这次风筝盛会的东风,以年画为媒,以风筝牵线,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风筝节篇6

潍坊的风筝文化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潍坊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风筝是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风筝是中华民族向世界传播的科学发明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墨翟居于潍坊青州西南部的鲁山一带,相传他受天空中盘旋的鹰鹞启迪,遂“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风筝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起,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编入《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

风筝成为一种娱乐玩具转向民间娱乐活动始于隋唐。潍坊放风筝兴起在宋代,至明代更加普及,清乾嘉年间遍及民间。据《潍县志稿》记载:早在明代,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凌空纸鸢,高入云端。

潍坊风筝经过长期发展,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统一风格的扎制、描绘工艺,成为中国风筝大家族中独具特色、极具发展势头的一派。

潍坊风筝其制不一,以其造型优美、扎工精巧、形象逼真、色彩鲜明、起飞平稳、富有民间乡土生活气息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都被移植到风筝的绘制上。

随着潍坊风筝的扎制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常年生产风筝的专业户。到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潍坊风筝十大家。由于民间放风筝的普及,潍坊早年就有了相当规模的风筝集市。

如今,风筝扎制、销售成为潍坊的一大产业,成为相关产业的一大“链条”,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之多。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的杨家埠村,“家家能染墨,户户会点青”,他们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更加突出了潍坊风筝的地域特色,被人们传赞称为:“挂在墙上是年画,飘在空中是风筝。”因此,多年来,这里的风筝一直深受中外人们的喜爱。

放飞大赛带动风筝繁荣

在潍坊老人的记忆里,比较“成型”的风筝大赛应是在1933年清明节举办的“潍县首届风筝赛”。开幕式在当时的县衙大堂,来自全县的80只风筝参赛。时逢潍县大集,观看放风筝的人把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盛况空前。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仅杨家埠的风筝便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潍坊风筝也以其特有的妩媚打入了国际市场。1958年2月,200只“鹞鹰”飞到英吉利、新加坡。1960年春,老艺人胡景珠的一条“龙头蜈蚣”翻腾在墨西哥城的上空引起轰动。1980年后,在日本名古屋、法国巴黎、加拿大蒙特利尔、德国莱比锡的国际博览会上,潍坊风筝无不受到特别的赞赏。

1983年,应邀到上海参加风筝放飞比赛的潍坊民间艺人,萌生出创办潍坊风筝会的心思。回潍后,潍坊的主要决策者肯定了艺人们的想法,当年的市人代会通过了1984年举办“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决议。

初始的风筝会,只当作是一项群体活动,在活动的同时宣传一下潍坊。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潍坊风筝在日本、美国及东南亚一带就销售出3万多只。此后,以每年1万只的数量递增着。

没想到,到了第二届风筝会就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代表团参加放飞比赛,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更多的人知道了风筝,知道了潍坊。同时,潍坊人也为风筝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让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奇葩开始大放异彩,世界风筝文化也由潍坊揭开了新的篇章。

此后每年4月,世界各国的风筝爱好者和国内外的客商云集潍坊,人们由风筝认识了潍坊。潍坊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国际风筝联合会在潍坊宣告成立,并决定将国际风筝联合会总部设在潍坊,使潍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风筝中心”。

风筝会探出节会新路

过去的21年,潍坊人成功地举办了21届风筝会。伴随着风筝会的举办,潍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潍坊市的官员和市民认识一致:“节会搞得好,会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知名度,有利于打造软环境和招商引资,提升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水平。”

每年盛会,不同肤色的国际友人相约这里,放飞风筝,放飞友谊。通过举办风筝会,促进了潍坊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文化流的聚集,潍坊先后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风筝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翻看历届盛会,人们会发现这些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风筝会也从政府包办走到市场运作。第一届到第十五届风筝会,完全是由政府包办的,这种方式开始凸显出许多弊端。大量的财政投入和摊派,使财政、企业和社会不堪重负。

风筝会何去何从?潍坊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改变办会方式,大胆尝试市场化运作。第十六届风筝会,采取“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确立了“双赢”的办会理念,为举办者、承办者、参与者提供平台,合力经营,利益分享,调动了他们培育、开发市场的积极性。

从“一花独秀”到“春色满园”

随着风筝节的成功举办,潍坊人又开始举办其他高规格、高水平的节会,潍坊的节会经济开始“春色满园”。

1995年,潍坊开始举办鲁台经贸洽谈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0届,推动了鲁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特别是潍台间的经济交流;

2000年,开始举办寿光蔬菜博览会,目前已成功举办了5届,叫响了“寿光品牌”,巩固了蔬菜之乡的龙头地位;

风筝节篇7

关键词:劳技课;风筝;综合素质

风筝作为我国民间的一项传统文化,老少皆宜,颇有裨益。然而,在现代化的生活和忙碌的社会中,风筝工艺却逐渐离我们远去,已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风筝了。在我校劳动技术校本教材(七年级)中,有一个单元就是风筝教学,这课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学习做风筝、放风筝,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现代教学论很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辨析性、理解性。在风筝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制作风筝与放飞风筝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审美观和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针对在风筝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笔者的课堂实践就个人粗浅的认识与各同行商榷。

一、了解风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锻炼学生自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风筝的历史积淀了祖先的智慧与浓浓的情感,当我们回顾历史,不禁会为祖先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震撼,因此笔者在上风筝基础课的教学之前,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熟悉风筝历史的环节。一般课内了解是有限的,所以笔者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风筝的历史,为上课积蓄充分的知识与情感储备。通过课前的搜集和课间的整理交流,学生对风筝历史有了较清晰全面的了解。如,有学生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从两千多年前,哲学家墨子做成了木鸟(接近于木制的风筝);到清代,风筝盛行,曹雪芹著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记录了43种风筝的具体做法,并附有图片;乃至在公元510年前后,风筝技术流传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地区等等。通过了解和讨论风筝的历史,锻炼了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查阅与搜集信息的过程中,知道了是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风筝,并为世界风筝发展做出了不凡的贡献。这样,学生就会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扎制风筝骨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做事习惯

制作风筝,关键是扎骨架。按要求裁好竹条后,为了保证风筝左右的平衡,扎制风筝骨架时,要求两条膀条左右重量平衡。郑板桥有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处理膀条左右平衡就需要这种执着的精神。经常有学生在偏重一边的膀条上削了几下后,发现膀条左右还是有轻重,需要多次调整时,就显得耐心不够,到最后也不管膀条左右重量是否平衡,直接草草扎制骨架了事。殊不知,放飞时问题就出来了,由于膀条没处理平衡,风筝没法起飞,或一直侧飞直至一跌到底,根本没法调试,只能拆掉了重做。经过多次实践,学生看着自己的风筝终于平稳地飞翔在高空中,才体会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道理。

在处理好膀条平衡后就是绑线了,风筝扎制过程中,绑线操作简单,但要求也很严格。笔者要求学生:只需左绕三圈右绕三圈,打好死结即可。看似这么简单的绑线,不会绑线的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总是绑一堆线,绕了一圈又一圈,有的甚至结也不打,整个风筝骨架松松垮垮、摇摇晃晃的,根本不能用。一个就这么简单的绕线、打结动作,往往要花大半节课时间才能完成,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确实有待提高。

曾经看过一期“三星智力快车”节目,里面的选手都是国内名牌中学的拔尖学生,比赛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学生的表现都非常出色,可最后一道操作题却难倒了所有学生。题目的要求是:每人用铅笔刀削一支铅笔,看谁削得又快又好。本以为这题出得过于简单,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这些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中学生,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把铅笔削得像那么回事,甚至还有一个学生削到了手指!这引起了笔者的深思,我们不能让学生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要想在21世纪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门必修课。而在风筝的扎制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处事习惯,又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绘制风筝面,陶冶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增强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风筝面的绘制,不仅涉及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还直接与学生的综合考虑问题能力紧密相连。风筝面的绘制需要学生在纸上画出大小合适、颜色鲜艳、健康美观的图案。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先画出风筝面大小,再综合考虑风筝飞上天的图案效果,画的图案颜色鲜艳,大小合适,内容健康,整体美观大方。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在绘制风筝面的时候敷衍了事,不考虑风筝面的大小限制,图案画得太大,到后来不得不把图案的下半部分裁掉,留了不完整的图案做风筝面。还有些学生不考虑风筝在天空中的图案效果,画一些很细小的图案,哪知风筝到天上后,根本看不出图案,只看到白纸上几个点点。也有颜色涂得太暗的、画面内容不健康等问题。当风筝放飞到天上时,才意识到原来绘制风筝面也是个学问。此时学生意识到,不应该拿到纸就开始画,而应先规划,再设计,最后才是行动。其实在生活中做任何事都应如此,要有计划地进行,要学会全面周到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四、裱糊风筝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

裱糊风筝面时,要求学生用直尺和铅笔在风筝面上画出骨架的位置,并认真按照纸上画的线条裱糊风筝面。但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扎的骨架基本平整,就直接进行裱糊,结果发现骨架与纸上画的相距太多,做出来的风筝左右不平衡,放飞效果很差。经过重新裱糊后,才能正常放飞。通过风筝面裱糊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要认真踏实,做事要严谨细致,否则哪怕小事也做不好。

五、通过“装提线”的探究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管是教科书上讲到的、市场上买的或是自己做的风筝,一般都装有三根提线,学生也都非常认可三根提线。那么,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呢?笔者在教学中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探究,自己去寻找答案。当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除了可以装三根提线,到底可不可以装两根或一根提线?哪种更易操作又能平稳放飞?”时,学生立刻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有说两根,也有说一根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大家开始尝试给风筝装提线,有用一根的,有装两根的,也有装三根的,学生在一次次的放飞实践中找到了答案。

装三根提线的优点:由于三点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稳定区”,刚起飞时会比较稳定,比较容易起飞。缺点:易翻跟斗,并往往“一跌到底”。风筝飞到一定高度,如果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提线容易打绕,使风筝面与上提线所成的角度越来越小,降低了风筝的抬头能力,从而使风筝“一跌到底”。这时原本稳固的“三角稳定区”就变成了很难自行调节的、致命的“三角死区”。

装二根提线的优点:中心骨成“横侧稳定线”,调节风筝两边平衡,起飞时虽可能左右摇摆,但如果不是风筝左右很不平衡,它基本能自行调节平衡。它的缺点跟装三根提线的风筝差不多,遇上旋风或风向不稳时,易翻跟斗。

装一根提线的优点是,没有调节死角,整只风筝均在自由调节,而且风愈大,飞得愈高,愈稳。这样,弱不禁风的小风筝也能在大风中飞翔。所以,最后我们做得风筝基本都只装了一根提线。当然,一根提线的位置也是很关键的,学生经过多次放飞实践,终于找到了这个最佳点――距上膀条7厘米处。

学生在制作实践中改变了“大风只能飞大风筝,小风只能飞小风筝”的认识误区,认识到只要风筝制作精良,提线安装合理优化,小风也能飞大风筝。这样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在实践中更新了观念,提高了认识。

六、风筝调试环节,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在风筝的调试与放飞课上,笔者列举了一系列风筝放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实地放飞时,学生一开始一个个攥着风筝不肯试放,看着老师拿起他们的风筝轻松放飞时,才开始放飞。学生几人一组,边试飞边调试,有些女生的风筝自己放飞不上去,换男生一放就飞上天了,这时的男生就成放飞老师了,几次教下来女生也能自如地放飞了。男生那些摇摇摆摆的风筝,大多是女生帮着贴点胶带纸什么的,增加平衡性。风筝挂树上了,自有高个学生拿竹竿帮忙弄下来。因为增强了团结互助,后来几次课,基本上几个学生自己通过几次调整、放飞,就解决了风筝出现的问题。

七、放飞风筝,放飞梦想,增强自信,丰富体验

自己亲手扎制的骨架、亲手绘制的风筝面、亲手装的提线,甚至棉线也是自己亲手绕到饮料瓶上的,一切都是自己亲手做的风筝,飞在高高的蓝天上,学生能不自豪吗?一般第一次放飞时,难免会担心自己的风筝放不上去,会有羞愧感,所以一开始放飞风筝时,学生都不敢主动放风筝,为了让学生相信自己严格按照要求做的风筝一定能飞上天,笔者经常拿那些上课时很认真听课的学生做的风筝试飞,一看老师试飞成功了,他们才相信自己的风筝是好风筝,才会慢慢开始自己尝试着放放看,放飞成功后,他们还会几个同学一起比比谁的放得高,见其他同学不会放飞,主动充当小老师指导他们放飞,从那一张张充满自信的小脸上,不难看出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因为一次小小的成功,他们有了自信,因为有了自信,他们在其他方面也会更成功。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风筝设计、制作与风筝放飞比赛,很多学生都能大显身手,有些班级还进行后续的征文比赛,2010年6月7日的《每日商报》“快乐星期一”就有我们学生写班级风筝比赛的一批好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欢乐和自信,风筝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想

象力。

有学生在课后感想中写道:“原来扎风筝有那么多的讲究,做一个美观又飞得高的风筝真不容易!通过风筝课的学习,悟到了很多道理,做事要有规划、有头绪,不能冲动,盲目行事。在做风筝的过程中学会了做事要细心,注意细节的同时还要关注整体,这样放飞的风筝才漂亮。”放风筝有利于人的健康,经常放风筝可以防止近视眼或减轻症状。对于长期伏案学习的学生尤其有好处,可以缓解颈椎疲劳。作为娱乐活动,放风筝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风筝课的学习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生犹如制作风筝,美丽的人生总需要有规划、有目标,细心经营的人生会充满快乐与幸福感;放飞风筝犹如享受生活,自信乐观,勇于探索与尝试的人生会有很多惊喜。

参考文献:

[1]刘忠,柴茂智.风筝的制作与放飞.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2.

风筝节篇8

关键词:学校特色;综合实践;特色

一、解读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使学生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习的个性,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把装进学生书包里的知识通过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探索、尝试、参与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学校迁入新建校址后,校领导决定转换视角,寻找更适合学校现状的,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

二、呼之欲出的新特色

3月,春风阵阵袭来,站在办公室窗前,宽敞的操场映入眼帘。我眼前忽然闪现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那是一只只在风中摇曳、展翅高飞的风筝。是啊,进入春季,我校马上就要举办第六届校园风筝节。而在此之前,我校已经有5次成功举办校园风筝节的经验。有了这些较为丰厚的实践积淀,如果通过了解风筝、画风筝、做风筝、放风筝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凸显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也可以开辟一个新的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社会活动背景调查

世界上一致公认为,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官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象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到了宋代,出现了“神火乌鸦”,就是利用风筝装上火药,投放到敌营上空,以达到军事上的目的。难怪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如今我国风筝之都在山东潍坊。世界上最大的风筝也在那里。他们那儿每年举行一次“国际风筝节”,吸引了许多的外国人参加比赛。

四、革故鼎新创特色

1.查资料,收集美

关于风筝的来历,风筝的传说故事,风筝的制作方法,精美的风筝图案,各具特色的风筝欣赏……这些材料都可以让学生(或老师)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获得,并在课上交流、展示,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发挥了学校的硬件优势,把信息技术课和综合实践课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2.画风筝,欣赏美

在专业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画出自己喜爱的风筝面图案,既为以后一系列的风筝活动打好基础,也得到了美的熏陶;是美术课和综合实践课的有机整合,也使特色综合实践课成为学校美育的又一阵地。

3.做风筝,创造美

在风筝节前夕成立风筝制作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风筝制作。制作过程中,学生合理分工、筹备,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深刻体现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在比赛中若风筝为纯手工制作,而比赛表现又较为突出者,评委将会颁发创新奖,并且给予一定的奖励。制作风筝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写风筝,留住美

在以“风筝”为核心的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肯定有各种各样的感悟、体会,也有欢笑、烦恼、收获等待倾诉,学校通过办主题手抄报,写命题作文的形式,让学生的情怀得以释放,既锻炼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还把美好的童年记忆书写到纸签上,留存了下来。

5.办展馆,收藏美

通过过去几届风筝节的努力,我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体现了我校风筝活动的水平。学校打算今后专门设立一个风筝活动展室,将优秀的风筝作品,每届的活动掠影进行整理收藏,作为学校永久的纪念。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很多年以后,当学生回到学校参观,看到自己制作的风筝还挂在墙上的时候,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那心情该有多么激动,多么的自豪!

6.邀同仁,见证美

听说我校举办风筝节系列活动的想法后,其他兄弟学校的同仁们很感兴趣,也来到我们学校放飞风筝的活动现场,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带领孩子们亲近自然,把一个个多彩的风筝放飞蓝天,体会到了久违的童心和童趣,见证了梦想的放飞。愿年年四月,我们都能相约在校园“放飞理想,收获希望”,让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快乐的真谛!

参考文献:

风筝节篇9

不做地上,做天上。

田园高中毕业后进入重庆市涪陵区一家国营化工厂当工人。1997年,田园夫妻先后下岗了,夫妻俩那时才30多岁,田园领到两万多元的下岗安置费后,决定自己干。但无论做什么生意竞争都很激烈,以自己的力量,要在这样的环境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确实十分困难,如何才能找到一个竞争不太激烈的领域呢?

和朋友在乌江边闲逛时,看到满天花花绿绿的风筝十分好看,田园心里一动,地上的生意那么难做,为何不想办法做做天上的生意呢?他于是细心地观察思考了半天,发现本地风筝大多是用纸或者薄膜做的,容易破损,而且大多图案模糊,制作粗糙。他想起自己以前在山东出差时看到的潍坊风筝,大都是用布制作的,十分精美。可是由于潍坊风筝偏重偏大,适合北方风沙大的气候,在南方不容易放飞。如果把北方风筝精巧的制作工艺与南方的气候特征结合起来,把风筝做小做轻一点,是不是可以独辟一块市场呢?

为了验证自己的看法,田园联系了一个风筝厂,订购了500个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的风筝。十几天后,风筝送到了,田园便带着女儿到公园放飞风筝。别人看到他的风筝这么精美,都赞不绝口,纷纷到他这儿购买。

于是,田园就再与风筝厂联系,专门零售潍坊风筝。他在路边牵起几根绳子,把风筝挂在上面,长长的一排,五颜六色,十分壮观。田园的风筝生意越来越好,每天有近200元钱的收入。

普通风筝放飞主要是春节后一段时间。为了赶上时节,田园每年都要早早邮购回风筝,等到春节,便拿出去摆摊叫卖。卖风筝要占一大块地方,田园经常是在城管人员的追赶下东跑,没有一个固定的场地。

不赚白天赚晚上

田园卖风筝尝到了甜头,对风筝的制作和市场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他想干脆办个风筝厂,便决定到潍坊拜师学艺。

2006年潍坊风筝节期间,田园带了2000多元钱到了潍坊。他在潍坊看到了许多风筝,国内的、国外的,品种齐全,制作精美,让他很受启发。田园找了几家风筝厂,想进厂学技术。这些老板听说他要学技术自己办厂,都拒绝了他。后来,田园终于找到一家愿意教他的工厂,可是人家要3000元钱的学费。田园舍不得花这笔钱,于是在潍坊买了几本书,打听了几家原料生产厂的电话,便乘车回家了。他想,别人能做,我也能做,我就不信自己做不出来。在回家的火车上,田园便打开一本叫《风筝技艺》的书认真研读起来。他突然看到书中有一段叙述:“春节时,人们时常把灯笼挂在风筝上,夜晚放飞……”这短短几行字,让田园心里一亮:这不就是说晚上也可以放风筝吗?自己从小到大只知道白天放风筝,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晚上放风筝的,做这种晚上放飞的发光风筝一定是个冷门!夜晚天空黑咕隆咚的,人们都觉得没有玩的,有了能发光的风筝,人们的夜生活不就更丰富了吗?田园想:做白天放的风筝竞争这么激烈,做晚上放飞的风筝肯定有市场。何况自己在潍坊也基本上没有看到发光风筝,自己就做“夜光风筝”吧!“夜光风筝”不就是在传统风筝上面加一个发光的玩意吗?也不是什么难事啊。田园感觉到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致富路了,他高兴极了。

潍坊之行给田园很大启发,他还发现潍坊风筝是可折叠的,风筝布和风筝骨架也全是组合式的,比老式风筝用胶粘、用线捆先进多了。回到家后,他就开始试着做潍坊风筝。几个月后,田园已经能够自己印制精美的图案,能制作出同潍坊风筝一样的风筝了。但是发光器是个难题。田园没有办法,只得用一节小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绑在风筝上,自己出去试飞。由于电池和灯泡的重量太重,风筝完全像一块石头,一松手就往地上掉,田园在河边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风筝还是飞不起来,旁边的人看着他徒劳地跑来跑去,都围着看他的笑话。

田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一种很轻的锂电池,然后用胶布把电线粘在电池和灯泡两极做成发光器,这个风筝比上次那个轻多了,田园在河边跑了几个来回,风筝终于慢慢地飞起来。

夜光风筝就是将发光发声器和电路连接在风筝本体上,风筝线缠绕着电路,风筝轴安装有电池和开关,将风筝本体、风筝线和风筝轴组合成一个电路风筝。优势在于不对任何发光或发声器有限制,也不对电能种类有限制。经过不断地改进,田园研制的夜光风筝的发光系统加上电源的总重量只有1.6克,这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产品好不好,还得要市场来检验,田园拿着制作出来的夜光风筝的样品到重庆的一些广场,当一些孩子听说夜光风筝的神奇功能后,都纷纷表示要买,为了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想法,田园还特地选择在夜间放飞了他的夜光风筝,广场上的人看着天空上带光的不明发行物,还以为是发现了“UFO”。第二天当地媒体都报道了此事,一时间,夜光风筝名声大振,要求夜光风筝的人络绎不绝。

风筝节篇10

关键词:乡土文化;南通风筝;美术课程;完美结合

乡土是指学生成长、生活的地方,并因此产生浓厚的、特殊的感情,且深受其影响。乡土文化是指能提供学生认识、熟悉的人、事、物,并进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教学内容。南通地处江海交汇,有山有水,通江达海,自然资源尤其是乡土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较丰富,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民间艺术精品纷呈。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源为我们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它们使学生对家乡的文化艺术历史有一个比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1992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规定:“要按10%~20%的课程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课外美术活动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风的魅力》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的课程。这节课主要是介绍如何利用风能制作纸玩具,这其中风筝是最突出的代表之一。风筝属于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南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门类齐全,其中就有通派风筝。

一、课程导入部分

谜语导入课题——风,向学生们提问利用风能制作的纸玩具,学生们很感兴趣,并且能说出答案,这其中也包括纸风筝。学生们都见过风筝,也基本上都放过风筝,但对风筝相关的历史知道的就很少。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要给学生们普及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作为美术教师这个环节都会做到。但在我们这样有着关于风筝悠久乡土文化历史的城市,仅仅对学生们讲讲风筝历史是远远不够的。

南通地方放风筝历史悠久,习俗成风。南通风筝俗称“板鹞”,为世界一绝,历来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工艺和独特的音响效果而闻名于世,被国外友人称为“空中交响乐”。作为南派风筝的代表,清代末期南通板鹞与北京、天津、潍坊等地的风筝齐名而享誉全国。2004年哨口风筝被正式定为首批江苏省民族民间保护工程项目,这无疑给哨口风筝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福音。2005年5月18日,长三角地区唯一的风筝主题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隆重开馆,地址选在风景秀丽的濠河边。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带学生们亲身到风筝博物馆里看看,了解厚重的风筝文化,熟知巨大的风筝贡献,欣赏精彩的风筝世界以及亲密接触我们的乡土文化——板鹞。有了乡土文化的紧密生动的结合,学生们在学习《风的魅力》这一课时,就不仅仅是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对风筝背后的文化,对自己家乡的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了不起的乡土文化成就产生了自豪感。

二、新授部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乡土美术教育就是以学生生活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专门的风筝展厅,比如:《大团结鹞》《160年嗡声》《诚信鹞》《蛋品飞天唱圆满》等等,学生们看到这么多的风筝就像置身于风筝的海洋。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讲解风筝的色彩运用和造型特点。有这样的乡土文化背景资料,教师教起来和学生学起来都会更加相得益彰。欣赏完以后就到了学习风筝制作环节了。美术课本上介绍了风筝的“十”字形制作方法:①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②用一根线在横杆与竖杆的交点上,另一根拴在下端。这样简单的制作步骤学生们都能接受,但具体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做得完美。

在南通风筝博物馆里有风筝制作室和影视厅,详细而直观地介绍了风筝的制作步骤,学生们学习起来又更容易一些了。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和乡土文化更加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因为通派风筝的历史悠久,所以民间有许多制作风筝的达人,也有许多风筝达人组织的活动。美术教师可以组织风筝达人们和学生们面对面地,手把手地传授风筝的制作工艺,除了课本上介绍的简单制作方法外,学生们还可以和风筝达人们探讨更多更新的风筝制作方法。比如风筝造型方面,我们的乡土风筝多采用一些对称的吉祥造型。这些独特的造型都是课本上没有的,有漂亮蝴蝶动物的造型,有可爱的卡通造型,有威武的脸谱造型等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另外乡土风筝的最大特色就是加入哨音,人们都称这样的风筝是空中交响曲,我们的乡土风筝利用了气象学、几何学、声学、力学、美学,总结了千年历史经验,真是了不起。《风的魅力》与乡土文化的完美结合使乡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传承和创新,学生们对乡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美术教师也能够积累经验,更好地把乡土文化和课本教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三、评价总结部分

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到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教学评价环节在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风的魅力》一课到了评价环节时我们不仅仅是看学生们的作业风筝色彩、造型等等方面,还应该看看风筝里有没有乡土文化的“影子”。当然真正与乡土文化结合,我们可以让学生们把自己制作的风筝交给民间风筝达人们打打分,也可以带着自己制作的风筝和我们正宗的乡土风筝一起飞上天,看看谁的风筝更漂亮,飞得更高。课后学生们也可以把自己与乡土文化与民间风筝达人学习切磋的心得写下来,命名“风筝的故事”,和亲手制作的风筝一起展示给其他同学学习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更多的建议,获得更大的进步。

将乡土文化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乡土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而能免遭断裂与消亡的命运;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乡土美术文化资源的加入而能增加新的活力。乡土美术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乡土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贯彻实施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和理念,给城市与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侯令.美术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