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基础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4:05

会计基础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基础理论影响对策

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运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进行生产和交易,企业的经济活动由此产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传统会计基础理论产生强烈的冲击。本文论述了互联网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影响,并就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1、对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在传统会计描述的会计主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单位实体。而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以及以信息资源为主导服务的信息中介服务公司。在会计上是否认定这些公司为一个会计主体?这将给会计主体假设产生影响。

这些形式新颖的公司是虚拟化了的,为完成一个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待项目目标完成后又立即解散。这与传统的实体公司在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网络上它又确实是一个公司,并且在经营着业务,会计行为上必定要对它经营着的业务进行质和量的反映。因此,应将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变为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来确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

2、对持续经营假设。上述的网络公司、网上公司、网际公司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新的公司主体,但项目目标完成后又可能会立即解散。这些公司冲破了传统企业连续经营的框架,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可以即时解散,其各项会计要素也即时终结,等到为另一个特定目标而临时成立公司时,这个公司或许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公司了。因此,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理论已不再作用于此类公司的会计行为。

根据这类公司的组织和业务特点,应改变持续经营假设理论为即时经营假设。在即时经营假设下,资产将不能按其使用的时间长短和用途来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资产,负债将不按其偿还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资产的购进价值应在购进的时候立即摊入成本。

3、对会计分期假设。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下而对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帐目,编制会计报表,是人为的划分。但就虚拟化了的网上公司这类企业,可预见的将来可能是很短暂的期间,进行着不定期的经营活动,这类公司时分时合,时间长短不一。由于不能进行持续经营,因此会计分期假设在此类企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内部网络集成化管理的推行,新建立的网络财务系统,将企业发生的网上交易等经济业务,可以即时生成会计信息,企业在任何时点均可提交满足不同需要的实时财务报告。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理论的目的主要是定期报送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但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已不能满足各方的需要。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元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期间可以划分更小,甚至越来越小,可以随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随时地编制和报送会计报表,实时地满足报表使用各方对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同层次的、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对会计分期假设应加以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间,随时地反映会计信息,动态地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为经济决策服务。

4、对货币计量假设。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假设仅是指在企业众多计量单位中确定用货币为单位进行统一计量。货币作为会计信息的统一计量单位,有利于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用同一口径衡量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在现代网络财务中,通过货币反映的价值信息已不足以甚至于不主要是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诸如创新能力、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虚拟企业创建速度等表现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指标,更能代表一个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它们不能在报表上用货币来表示。同时,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的商务模型,对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的计量、对高级专门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价值的计量、对高科技企业潜在的高额风险回报的计量、对通货膨胀的计量等方面,成为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此外,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的出现,也对货币计量假设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会计上单一货币计量的体系正在经受在计算机处理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挑战。会计上除采用货币计量外,对有些特别会计事项可考虑采用利于财务决策的某些量化指标,使财务决策的衡量指标多元化。另外,正在日益发展的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电子商务,其结算的支付手段是网上电子支付,即不需要现金、支票、汇票等纸质票据,而是直接将购货款从企业帐号或个人信用卡上支付给对方。这将预示着现金、支票、汇票等支付手段将逐步退出资金流通领域,也预示着企业间的结算将会进入高速高效和低成本的时代。

5、对会计目标。传统的会计目标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提供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信息,其反映的形式是以会计报表形式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结果的,反映的内容是传统会计六要素在经营过程中的变化和结果。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作一种关键性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企业的生存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创新,因此,知识资产、人力资产将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企业对外报送会计报表时,应将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源作为主要资产项目加以重点列示。反映的侧重点应由关心“创造未来有利现金流动的能力”,转向关心“知识资本拥有量及其增进的能力”。为改变原来定期报送一元化报表的形式,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集电子交易、核算处理、信息随机查询于一体的网络财务系统,实时地满足不同层次的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多元要求,深化会计目标的要求。

6、对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传统会计的六大要素符合现行会计核算的要求,适合工业经济时代会计核算的需要。但是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增加了许多新的业务内容,会计核算的对象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以各项无形资产为代表的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财务资产比例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企业的资本中心正由货币资本向智力资本转化,企业会计正向构建智力资本为中心的新会计体系,因此,必须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重新分类,会计要素也将随之改变。

在以计算机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新会计体系中,企业的资产要素应由财务资产、知识资产和人力资产三部分组成。财务资产主要由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构成,知识资产由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组成,人力资产指人力资源资本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根据现代产权理论,确立产权要素,将业主权益和所有者权益产权化,知识和人力资源产权化,共同分享企业的劳动剩余。由此,将企业的会计要素可以重新分为资产、产权、剩余、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六个要素,以充分提示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智力资本为中心的知识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2

【摘要】如何构建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体系是贯穿会计发展史全部过程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自然科学完成理论构建所使用的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观念为基础,结合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自身特点,探讨了公理化方法在会计应用中的可能贡献并提出了用公理化方法重构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以稳健主义在构建公理化的会计基本理论中的特殊作用为例,具体说明了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过程的实现途径。

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问题贯穿于会计发展史的各个阶段。理论方面,对于会计基本理论整体结构的宏观认识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会计学学科的发展方向,深化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实践方面,会计规则的质量不高是国内外众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存在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吴联生,2002),而会计基本理论中的诸多内容都直接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从会计理论中稳定的核心观念出发,建立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使理论在发展完善过程中不断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将有助于解决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问题。本文拟以自然科学完成理论构建所使用的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观念为基础,结合会计学作为社会科学的自身特点,提出用公理化方法重构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思路;在此基础上,以稳健主义在构建公理化的会计基本理论中的特殊作用为例,具体说明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过程的实现途径。

一、公理化方法的核心思想及其在会计研究领域应用的可能贡献

公理化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自然科学独立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过程之中,是一种关于整理科学理论知识结构的方法论。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在他的《几何原本》中,从已有的相对分散的几何学定理中选择少量原始概念和不需证明的几何命题作为定义、公理、公设,使之成为全部几何学的出发点和逻辑依据,然后运用逻辑推理演绎得到其余所有几何命题;欧几里得由此创立的演绎体系称为实质公理系统,而他用来对几何学知识体系进行重构的方法就是公理化方法(张家龙,1983)。希尔伯特(David·Hilbert)后来进一步提出了形式公理系统,与实质公理系统相比,涉及的概念是未加定义而由公理加以刻画的初始概念,对初始概念进行不同的解释,一个形式公理系统可以有不同的论域②。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为公理化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公理化方法的应用之一是利用形式逻辑建立学科理论知识的关系。关于形式逻辑在会计基本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利奥·A·施密特教授曾做过有益的探索。他提出,演绎逻辑是“通过显示讨论中的某一现象是一种公认判断的特定例证或应用,从而形成结论的过程。公认判断在专业上称为大前提,特征事实的表述则称为小前提。”而且,他还尝试着列举了三个会计方法中的大前提以及如何运用三段论式的演绎方法表述存货计价的方法。他在研究中将演绎的方法引入会计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他仅仅看到在会计师的日常工作中的确存在着一些观念性的公认的前提,而他们所做出的判断又往往是基于某种前提的暗示,但是对于这种暗示的实质并没有加以揭示。而且,他没有具体解释这些前提在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理论本身发展所可能遵循的途径。他的观点还停留在对会计活动的直观感受上,而尚未将其与公理学以及数理逻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上升为一种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因此也没能指出会计学演绎方法的本质。

本文之所以要借助公理化方法的起源思想重构会计基本理论,主要基于两点理由。原因之一在于公理化方法自身的一些优点:首先,公理化方法保证了定理的逻辑层次性。定理都是从公理出发通过严密的推导而得到的,每一个次级定理又都是从上一级定理演绎而来,从而有效避免了理论表述中可能存在的循环定义问题。其次,公理化方法保证了定理的正确性。人们只需验证少数几条公理就可保证定理的正确性,弥补了人类经验的不足,为理论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形式系统构建的理论能够揭示出各学科对象领域中丰富的逻辑联系,使研究者在现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范围内对理论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发展知识,对该领域中的事物和现象做出合乎逻辑的预言和猜测(郭泽深、周肆根,1995)。再次,公理化方法有助于学科结构的简单化。简单程度是理论自身完善的一个主要标志,“科学的实际进展是受着经济和简单这一准则支配。”“新理论要是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简单性和美观,也决不会被接受。”(菲利普·弗兰克,1985)恩斯特·马赫则提出思维经济原则作为科学事业的调节原理。他指出,“科学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尽可能用最少的思维最全面的描述事实的极小值问题。”(约翰·洛西,1982)如果对其思想加以批判地继承,显然,公理化方法在这方面显示了突出的优越性。

原因之二,也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本文之所以提出借用公理化方法的起源观念对会计基本理论进行重构,而非直接照搬自然科学公理化的现成方法,是考虑到会计学目前还不能够用规范和严格的形式化语言来描述(这是公理化方法应用于科学知识重构的重要条件),但是从公理化方法的起源探寻其核心思想,可以看到其在会计基本理论结构的构建中仍具有应用的可行性和很好的启示意义。公理化方法根源于古希腊人的一种认识,即自然界是有秩序的,并且始终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人们不仅可以探求自然界的底蕴,还可以预测它的未来(朱家生、姚林,1999)。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同样存在着一种秩序,它并不以某种社会现象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人们对某一现象所持有的可以达成共识的观念或态度。这就是博兰尼(M.Polanyi)所谓的自生自发形成的”多元中心秩序”(polycentricorder)。他指出,“当社会的秩序是通过允许人们根据他们自发的意图进行互动的方式———仅受制于平等一致适用于人人的法律———而实现的时候,我们便拥有了一种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的系统。我们据此可以说,这些个人的努力是通过他们发挥其个人的主动性而加以协调的,而且这种自发的协调又通过其对公益的助益性证明了这种自由的正当性。”(哈耶克,1997)具体就会计学而言,这种自生自发的秩序就表现为会计基本理论中稳定的核心观念。

二、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的理论框架与具体思路

本文研究的问题不是会计基本理论的内容应该做如何的修改和补充以及怎样实现这些任务,而是侧重于会计基本理论的结构问题,寄希望于描述一种具有可行性的知识增长方式。对于会计领域的知识而言,其发展进程大致遵循如下路径:最初,由那些经常处理会计业务的早期会计师们积累了对于会计学的直觉了解,而后,人们从中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总结并按照某种方法或依循某种途径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使之组成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的会计理论体系。在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过程中,公理化方法是进行知识重构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弄清会计学中的公理是什么,具体应该如何进行推理。

用演绎的公理化方法对现有的会计基本理论进行解构和重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首先要完成对现有会计基本理论的筛选和排序的工作。公理系统中初始概念和初始公理来源于对已有的某一知识领域所有规律的筛选和比较,从中找出更为基本和原始的规律作为其他规律的出发点。这样,就要求一门学科公理化前应当完成相当程度的知识储备,即已经总结出了大量的规律可供选择以构建逻辑系统。回顾会计学发展史,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和一些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为公理化做好了准备。需要注意的是,“初始”的含义具有相对性,一些在经济学中需要定义的概念可以作为会计学中的初始概念出现,这并不会影响到会计公理系统的逻辑性。比如“经济资源”,在经济学中,我们将其定义为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而在会计学中,我们将会用这一概念定义资产和负债,但显然经济资源本身并不需要精确的定义。寻找会计学的初始概念和公理,近似于研究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起点问题。对于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问题目前有如下七种观点: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动因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会计对象起点论、会计职能起点论和会计目标起点论(吴联生,1998)。从公理化方法的角度分析,会计基本理论的逻辑起点应该具有公理的性质。笔者认为,会计惯例可以成为会计公理的组成部分。利特尔顿(1989)认为“惯例”是一种习惯性的规则、法规或要求,它们或多或少地通过共同的赞成或默认来确定。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会计惯例指那些抽象的偏好而非具体的会计实务中的惯用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用“会计偏好”来取代会计惯例可能更容易避免误解。只有在会计基本理论的实质及其内在联系成为人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而不再被当作仅仅是一种文字表述时,它才可能较好的指导实践。无疑,会计惯例(会计偏好)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公理系统的一大特点是在后面出现的定义和命题总可以由前面的定义和命题推导出来,因而概念和命题的出现顺序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要重视会计概念结构的层次性及其内在的逻辑性,相对更加根本的会计定理应该排在靠前的位置予以阐明。这一点,就像我们在定义无形资产之前应当明确资产的概念一样。

其次,尽可能将会计语言变成能够量化的语言,只有在会计基本理论中出现函数形式,其公理化进程才能取得较为深入的发展,这对于会计国际化问题也不无裨益。会计和数学的产生都是源于满足人们生产、生活中对经济活动记录、计量的需要,在古代会计产生的最初的几百年里,簿记与数学并没有如今天这样明显的区别。而后来,数学更加倾向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而会计则专注于对具体经济业务的记录。但是,不可否认,会计中的很多概念都具有函数的性质,即代入有关的变量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值来反映某一特定情况下的函数值。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确定函数的表达式。后文中笔者将尝试用模糊数学的一些方法来处理关于稳健主义是否遇到事实反驳的度量问题,希望可以对以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由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环境的相互影响决定,用公理化方法处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应当通过事实反驳建立开放的演绎体系。在自然科学中,事实一般是指客观的自然现象,事实反驳通常表现为按照理论推导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的结果不一致;而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将秩序定义为人们自生自发的选择,当我们按照某种既定的方式行动而遭到广泛的反对或者得出的结果与我们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时,这种秩序的存在才真正为人们所意识到,于是我们说出现了事实反驳。李未(2000)认为:事实反驳的概念反映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假说是否成立取决于从假说中推出的每一结论是否与人们的观察与实验一致,而这些都来自形式系统外部,与逻辑推理无关,这正是建立开放的逻辑演绎体系的原因。开放的演绎体系意味着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且这种交互作用的影响可以精确地描述。这样一种与环境相调适的秩序,显然不可能通过集中指挥的方式得到建构,因为关于这种环境的知识乃是由众多的个人分散掌握的。这种秩序只能产生于作为社会要素的个人间的相互调适以及他们对那些直接作用于他们的事件的回应的过程之中。

三、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的具体尝试

会计基本理论中的“秩序”在会计中可以表现为人类一种本能的需要。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很多会计准则中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稳健主义的倾向。斯托布斯(Staubus)在调查了财务呈报准则后得出结论:稳健主义大约是1/3的会计准则的主要构成。在自愿性惯例中,也存在稳健主义,如选择后进先出法(LIFO)计价存货或采用比经济折旧更快的折旧方法(威廉·H·比弗,1999)。稳健主义的理论来自于中世纪早期被审计的庄园管家的自保对策(迈克·查特菲德,1989)。稳健主义被众多会计信息披露者所采纳,并不是因为其被列为会计规则中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是因为它的确是出于人的本能的一种需要。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稳健主义可以成为会计基本理论公理化系统中的一条公理,因为它的存在是不可解释和不言自明的,换言之,它具有公理的初始性。其次,这种秩序也可能近似地表现为利益相关人公共选择的结果,作为整体性社会秩序的“公理”不仅是由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达成的,而且更是由行动者于表现为一般性抽象结构的社会行为规则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哈耶克,2001)。由于与这种秩序有关的知识被每一个社会成员分散的掌握,而且有一部分知识并不能为语言所表达出来,即存在哈耶克所说的“默会知识”,公共选择的效度和信度成为某个会计学命题能否作为公理的约束条件。

经济学中,詹森不等式常用来描述风险规避的决策者,其基本意思是风险规避的决策者总是感知到某个无风险货币量比等额的有风险货币量带来的效用大,其芬纽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是一条上凸的曲线。而曲线的曲率,即阿罗-普拉特绝对风险规避系数越大,表明该风险规避者越趋向稳健。行为主体对于稳健主义的偏好程度可以用绝对风险规避系数代入隶属度函数求得,结果是一个小数。A·卡夫曼在其著作《模糊子集引论》(1975年版)中列举了14种隶属函数,我们可以根据每种隶属度函数的性质和公理的特点选择使用。

对于已知的若干公理x1,x2,x3……(稳健主义只是其中之一),公认的秩序偏好用A表示,每个决策者都会有一组自己的偏好B,n代表该决策者对相应的公理的偏好程度,即代入隶属度函数求得的结果,这样,就构成了两个模糊集之后,我们可以用闵可夫斯基距离或者贴近度(闵珊华、贺伯雄,1985)来衡量该决策者的决策与秩序偏好的模糊度,即在多大程度上该决策者的决策与整个秩序的偏好是一致的,从而判定是否出现了事实反驳。因为根据对稳健主义偏好程度的不同,我们会有一些已经积累的与之分别对应的备选方案,例如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中的各种可能手段,当出现了事实反驳时,有必要考虑对现有的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进行修正。实际上,会计基本理论的初始的公理系统就是长期会计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会计偏好,随着会计环境的发展,通过新假设和事实反驳,处于自我完善中的会计基本理论构成了一个渐进的知识序列。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序列的极限将收敛于会计学的“真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从社会秩序的角度所论述的将公理化方法应用于会计基本理论的解构与重构的理论基础和可能的实现途径,仅仅是公理化方法在会计学领域中应用的冰山一角,目前只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同时,本文也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的角度,在演绎方法之外,还有归纳、试验、比较等许多研究方法可以使用。

参考文献:

A·艾鲍.周民强译.1990.早期数学史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安德鲁·马斯·科莱尔.刘文忻等译.2001.微观经济学(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菲利普·弗兰克.许良英译.1985.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泽深,周肆根.1995.公理化思想与科学知识的增长.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哈耶克.邓正来译.1997.自由秩序原理(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哈耶克.邓正来选编译.2001.哈耶克论文集.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利特尔顿(Littleton·A·C).林志军译.1989.会计基本理论结构.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李未.2000.李未院士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迈克·查特菲德.文硕等译.1989.会计思想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闵珊华,贺伯雄.1985.懂一点模糊数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王东临.1994.关于逻辑的几个问题.哲学动态,增刊

王宪钧.1998.数理逻辑引论.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威廉·H·比弗.薛云奎译.1999.财务呈报———会计革命.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吴联生.1998.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述评.会计研究,10

吴联生.2002.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经济研究,4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3

1财务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3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4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5财务会计的社会背景--会计环境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4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地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它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2.持续经营假设。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会计分期假设。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以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1.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2.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

3.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

4.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

5.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竟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因此,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若用直接法编制,其直接的确认依据是现金流量制,但若用间接法编制时,表中的各项目的确认还是要通过权责发生制转换现金流量制。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谢新安.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会计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松.信息化时代企业会计理论创新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4(3)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5

关键词:大数据思维;会计教学;应用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pathon正在逐渐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大数据处理工具,从减轻从事大量的表格业务的处理工作量的岗位来看,大数据技术确实为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会计学属于传统学科,其“凭证——账簿——报表”的较为固定的业务处理模式已经风靡世界几个世纪,及时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也并未改变会计学科业务处理模式的本质。会计教育的基础仍然是复式记账原理,这是不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改变的。但,如何能找到一个契合点,解决传统会计教学中的大数据思维问题呢?

一、基本概念

(一)大数据。数据是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反映活动过程或者结果的痕迹或证据。大数据(big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处理的信息资产。大数据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二)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思维包括全样思维、容错思维和相关思维。全样是相对于抽样的概念,在大数据时代,借助技术实现全样数据的搜集正在变为现实。采用抽样方法处理数据时通过工具进行数据清理和加工以保证数据处理过程精准性的思维需要改变,全样数据中存在一定的错误率也是符合实际的。在全样数据下,将本家注重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从而发现规律为决策和研究服务。

二、传统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是基于工业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主营业务流程设计,以会计基础理论(复式记账、要素和账户)为基石,以会计等式为核心,以“凭证——账簿——报表”为账务处理流程的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对于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对于科目与账户的简单应用。学生经过大量的理论熏陶和简单的实验之后,形成的固化思维即“见到业务就考虑分录如何编写、账户的选用是否正确、借贷方对不对”的问题,而缺失了会计学科中最为关键的数据敏感性训练。

三、融入大数据思维的新型《基础会计》教学模式概述

改革的《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将传统会计账务处理流程视作“数据处理过程”,将财务报表视为“数据库”,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发生的一笔经济业务而产生的数据是如何以原始凭证为载体一步步地流转到财务报表中的。图1融入大数据思维的新型《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具体模式表述如下:(1)将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主营业务划分为采购、生产、销售和费用处理等若干个子项目。按照虚拟业务发生顺序进行排序将各个子项目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制造业主营业务链的教学案例。(2)通过简单的数据计算理解会计。在教学案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利润观的视角先学会运用“收入-费用=利润”计算案例企业的盈利和亏损情况。(3)在会计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环节,运用复式记账原理进行数据的计量、记录和报告(记账凭证和账簿)等专业化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融入全样思维,即所有与经济业务有关的活动全部纳入处理范围。融入容错思维,原始凭证中的原始数据在处理之前肯定存在不合理、不合法、不真实和不规范之处,需要指导学生用专业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融入相关思维,包括试算平衡、会计基本不等式、报告数据间的钩稽关系等,锻炼学生从数据流转的角度思考一个数据从原始凭证如何到报表的。(4)编制财务报表并学会用数据思维看财务报表。融入全样思维,思考是否财务报表中包含的数据已经反映了会计主体所有的可以通过数据反映的经济业务。融入相关思维,通过同一个报表数据指标的横向纵向对比,同一个报表年度内不同数据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一个数据的增加或减少对于其他数据的影响或对于财务报表反映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6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整合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笔者针对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如下可行对策:第一,相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需要首先树立正确的会计专业课堂教学观念,明确新课程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传统高职院校会计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的掌握程度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的评估环节则相对匮乏。因此,为改善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相关教师需要明确新课程环境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目标定位。第二,改变传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为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模式。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熟于理论、疏于实践的现状可以通过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体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模式予以改善、缓解。在设计教学模式时,相关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按照社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具体设计工作,该教学模式的原则在于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师需要达到会计课程理论知识讲授结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基本理论运用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凭借会计专业知识来处理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实效性方面看,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一体化会计教学模式的效果表现为多元化,不仅有利于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巩固,而且有助于学生提炼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之间的关联作用。通过会计课程的课内实践、课上实践,对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予以深化,对学生的实际理论操作能力予以提升。在具体的高职院校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引进案例教学法等多元化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课堂设计方法,增加课堂活跃度,提升学生基于会计理论知识的实践参与热情。情景教学法是近年来兴起的、有效的课堂改革的典型方法,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而言也同样适用。在学生看来,仅凭教师口头传授的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显得枯燥、难懂、脱离实际应用,而案例教学法是以基础客观示例为依托所进行的教学手段,其优势便在于其有效的将会计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环境相结合,为学生展现具有生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互动、组件讨论等多样性课堂参与形式中深入体会会计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学习热情的提高,更有助于课堂活跃度的提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

二、结语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基础;课堂教学;教学技巧

《会计基础》是中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每个学生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应当引起重视的重要基础课程。该门课程是主要侧重会计基础知识,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基本程序等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会计学概念,对象,特点和原则。在掌握会计基本方法之后,学生可以对会计基本理论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职院校《会计基础》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和学生自身素质,教材编排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密不可分。在各项原因中,最容易改变,也最值得改变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受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往往难以充分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也没有调动自身学习热情,更没有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一味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很难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的。这对于《会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也有一定启示作用。《会计基础》可能涉及众多专有名词,而且往往不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专业性较强,对于年龄尚小的学生来说,可能具有较大理解难度。因此教师更应当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所重视,善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会计基础》课程特征

(一)具备较强理论性。现阶段中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上,主要开设开设《会计基础》、《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等课程,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技能和会计核算能力,从而成长为企业所需初级会计应用型人才。《会计基础》是在中职一年级开设的专业课,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中,学生会接触大量会计原理和衍生的抽象概念,在教学中会充斥和各种晦涩难懂的记忆点、公式,使学生面临较大学习压力。例如概念公式、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等,都会让零基础的中职学生感到困惑,平添更多学习难度[1]。(二)具备较强实践性。中职院校开设会计专业,本质上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因此在实际设置课程时,也会和企业会计工作需求高度统一。实际会计工作当中,会涉及到会计报表、会计账簿、标记凭证填制等重要工作,因此在中职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的阶段,主要将会围绕相关工作内容展开,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未来工作中必需的实操技能,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学以致用,达到企业人才标准。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年龄偏小,在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方面较为薄弱,往往在《会计基础》抽象理论的深刻理解上,难度较大,这也导致学生很容易知难而退,难以正确理解各项概念,进而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方面较为困难,难以有效完成中职《会计基础》教学目标。这不仅会影响到中职学生一门课的成绩,而且会让学生难以打下专业课程的牢固基础,影响到后续《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甚至对未来继续教育、会计证考试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产生较大负面影响[2]。除此之外,很多中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上,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开展,以及后续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表现为,首先,在学习上目标不够明确,首先是在学习上兴趣不大,上进心不强,没有在班级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风气,得过且过的情况较多;其次,尽管中职院校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较多,但很多都不是真心对会计工作有较大兴趣,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受父母意见影响较大,因此很难对专业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兴趣;另外,学生往往在文化课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在理解《会计基础》教材知识点时,也会带来更大难度;最后,在学习自觉性上往往更差,很多学生在上学阶段,受到不良学风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各种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群体中存在抑制力不强、厌倦读书、自制力太差、不认真听讲的现象。通过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在《会计基础》的教学方式上不作改变,固步自封,只会让当前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进而无法提高《会计基础》课堂教学效果[3]。

三、提升中职《会计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技巧

(一)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高度结合,可以基于理论更好指导实践,再反过来用实践进一步证明理论,使学生可以吸收、理解、消化课堂知识的教学手段。在实验目的上,可分成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方式,尽管在教学命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的方式上存在差异,但是教学目标却殊途同归。在中职《会计基础》中的实验教学,包含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种,前者有登记、更正账簿,填制、装订凭证等工作;后者包含核算成本、编制报表,这就要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要提升逻辑的准确性,重视知识点的衔接[4]。中职《会计基础》实验教学对知识点和实验手段的结合十分重视,例如在进行会计科目的教学时,当教师讲到会计科目的本质,是分类核算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时,可以参考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等,在资产下方分成具体内容,例如固定资产、银行存款等。与之对应的,其他会计要素也是同样的,在会计报表上反映会相对直观。当讲到会计科目可分成总分类科目与明细分类科目时,和总账、明细账之间的关系如出一辙,也可以方便学生对此类分发加深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在选择试验主题时,应当做到任务集中,主题明确,使学生在观察中完成学习知识的过程。例如会计等式教学的观察报表,登记账簿、填制凭证等工作。通常情况下,这类实验任务相对简单,可以在上理论概念课的同时穿插教学,方便学生在当堂理解知识,达到消化吸收知识的目的。探究性实验则侧重会计实操技能的训练,需要安排大块的实验课时。但需要注意,实验教学和会计实务不能等量齐观,因此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学生会计实操技能,还需要加强训练。(二)情境教学法。传统中职《会计基础》教学,更倾向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未能对学生引起足够重视,长此以往,难免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割裂出巨大的鸿沟。情境教学法正是为了弥补这一教学方式劣势,使学生在模拟工作环境中,加深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了解。情境教学法要求教学方式一定要基于现实,或者是学生经历过的实际生活场景,或者是学生将来可能面对的真实工作环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理解教学理论知识方面更加精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使《会计基础》课堂教学更具灵活性。举例来说,某中职院校教师在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知识的教学中,没有照本宣科地照搬教材,而是直接找到了往届学生的做的账簿,当做教学材料,然后将自己班级的学生分成4组,每组9-11人,让学生对会计资料建立较为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详细讲会计凭证的定义,以及怎样利用会计凭证完成记账任务,进而凭借记账凭证在账簿上登记,最后在会计账簿基础上,完成会计报表的填制工作。学生在听课的同时,可以随时看着眼前的会计资料,真正了解未来自己的工作内容。教师同时向学生,发了一些空白记账凭证,让学生当堂感受记账各个过程。进行《会计基础》成本核算的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模拟企业会计的各个工作内容,同样将学生分成数组,让不同学生充当材料验收员、财务会计核算员、半成品车间主任、材料验收员、车间主任,负责将人工费核算、原材料出库单、半成品领用量、车间半成品入库量等内容向会计人员传递,由会计人员进行分类汇总,之后向成本会计人员传递。待到月末,由成本会计人员进行产品成本的细致计算。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三)生动图示法。鉴于《会计基础》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因此在学习初期,学生往往会在会计基础概念的学习上难度较大,加上会计教材往往文字较多,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基于此,如果可以在正常教学手段之外,辅以生动图示教学法,可以令教学更加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会计知识的理解上更加直观,自然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举例来说,在为学生讲解借贷记账法中,各个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时,就可以利用图示法,标识会计账户对应关系,使学生系统掌握会计事项和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除此之外,在学生学习会计分录知识时,如果是零基础的学生,则大概率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同样可以采用图示法,为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四)启发式教学在《会计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自己引路人的身份,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教学设置问题,使学生受到启发,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堂知识,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为了使教学过程不生硬,教师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使学生逐步理解教学重点。例如在学习银行存款清查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常用核对银行存款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大体步骤是什么?如果在核对银行存款时未能体现较高一致性,该怎么办,应当如何解决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不能想当然提问题,脱离了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会计基础》教学质量的提升,可以从课堂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上入手,教师应当在了解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通过实验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生动图示法、启发式教学等方式,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美玲.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职会计教学方式略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14).

[2]王丽.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中职《企业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4).

[3]刘国城,杨丽丽.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会计实践教学师生互动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2).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8

关键词:中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方法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中职院校教育的实施。会计基础是中职院校会计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逐渐成为我国市场中的一个热门工作。这也对中职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会计基础教学进行恰当的改进和创新,以此培养出更加优质的会计专业人才。

一、中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较为陈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部分中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师的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一直照本宣科地实施教学活动。会计行业是一个发展较快的行业,并且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也在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地完善。然而,很多中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学科教学的教材并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没有及时对教材和教学观念进行更新。多数中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师一直致力于理论教学的研究,比较缺乏实践经验,这也使会计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会计基础教师依然在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较为单一。这部分任课教师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十分不利。大多数学生往往并没有真正地了解会计基础学科的知识,而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这些知识,一段时间不运用就很容易遗忘。并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会计基础教学既枯燥又乏味,失去对会计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3.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中职院校学生大多都是初中阶段学习相对比较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上很容易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现象所影响,并且这部分学生通常很喜欢表现自己,以此引起别人的注意,让别人更加关注自己。另外,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一般较为欠缺,缺乏学习自信心,学习自觉性较差,内心比较敏感,很难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正因为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十分有必要对会计基础教学进行改革,以此不断提高中职学生会计基础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

二、中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的有效方法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职院校若想提高会计基础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并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引导者和指导者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以岗位需求导向加强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实施,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作为中职院校会计基础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任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探究。另外,会计行业是一个发展比较迅速、变化较快的行业,因此,任课教师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中职院校应该注重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养,一方面鼓励任课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技能考试和接受再教育,另一方面,中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及时了解现阶段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及时对自身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并根据目前企业的实际用人标准和要求,更新会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并加大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力度,以此为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2.改革会计基础教学的方法,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职院校在改革会计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对会计基础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突破传统单一、滞后的教学模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进行改革,教学方法不仅要具有多样性,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以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主要切入点,加强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另外,中职院校应该加大对会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投入力度,以此为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院校应该根据会计基础实践教学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辅助设备,如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沙盘等。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情景创设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效开展会计基础实践教学。例如,中职院校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将整体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测试。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进行组内探讨,并整理学习心得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会计基础教学课堂上,任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本组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此方便任课教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会计基础教学。3.注重提高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的兴趣。任课教师在开展会计基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任课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会计行业,对会计基础课程知识产生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鼓励和激励,深入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另外,任课教师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当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不可以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及时改正。4.分层次开展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目前,我国部分中职院校在开展会计基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未全面考虑不同学生在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为了实现会计基础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应该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因材施教,避免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促使整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基础知识。例如,中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师在讲相关原始凭证知识内容时,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划分为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地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针对学困生层次的学习应该尽量放慢教学的速度,并布置相对比较容易完成的学习任务,确保学困生可以轻松地完成,以此促使该层次的学生逐渐地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对于中等和优等层次的学生来说,任课教师可以为这两层次的学生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分层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会计基础教学效果的提高,还有助于整体学生会计基础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小结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中职院校会计基础教学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会计基础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因此,为了实现会计基础高效课堂的构建,任课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次地开展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以实现整体学生会计基础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常化滨.《会计基础实训》课程在翻转课堂应用研究[J].纳税,2019(24).

[2]魏尚玲,刘浩.中职《会计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有效研究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6).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9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流程

会计是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组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而基础会计则又是学校开展会计、经济和管理等专业教育时必修的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上述专业时所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技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对于后面的专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到财会专业,学生只有经过基础会计课程的教育后才能学习后面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基础会计教学是财务会计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支撑。学生只有学习了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才能继续循序渐进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缺乏对基础会计的学习,后面的学习就是无根之木。基础会计是门综合性学科,内容丰富,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首先必须对这门课程的组成架构以及各个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较为清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按照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的顺序,学生第一步要进行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具有一定基础后,按照经济业务活动的要求对各类票据的原始凭证进行收集,编制记账凭证,然后根据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同时要做好财产清查工作,以保证记账内容真实准确,符合实际。最后根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根据学习重点不同,基础会计教学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

1会计理论学习阶段

财务工作者要正常开展会计工作,必须具备一定水平的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因而,基础会计的第一个学习阶段,就是进行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会计基础理论是人们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认识,是基础会计各种理论的概述和初步探讨。基础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的概念、功用、各类会计账户的定义、复式记账、借贷记账等各类记账方法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会计分录的含义等基本知识。除了上述这些概念性的内容外,基础会计理论学习还是对财务会计工作中最常见的应用领域——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进行学习。基础理论教学阶段主要是理论学习,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得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多媒体教学,作为在传统教学方式之外的重要补充,可以发挥出非常显著的作用。在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多媒体教学时,需要遵循适度原则。如果常规的教学方法本来就可以满足教学需求,就没有必要开展多媒体教学,毕竟多媒体教学所花费的成本要高于传统教学方式,如果取得的效果相同,就没有必要开展多媒体教学。反之,有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效果不大。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将复杂、抽象、艰深的理论概念转换为生动、形象、具体的形式,无论是降低教师讲授难度,还是提高学生的理解,都是非常有利的。具体到教学内容上,账户结构以及内容由于相对繁琐、复杂,如果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授课,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这种时候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幻灯片以图形的形式向学生讲述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账户的结构及组成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2会计实践阶段

财务会计是门实践学科,学习理论最终必须体现在实际应用方面。经过对会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基础会计理论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理解,掌握了基本的会计概念。这时就可以进行会计的业务实践学习了。这个阶段需要掌握的会计业务依次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内容。这些工作往往都涉及到图表的运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将这些复杂抽象的内容向学生讲述明白,需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辅助教学。比如在进行原始凭证的学习是,教师可以用电脑、投影仪等设备将发票、收据、银行结算凭证、收料单、发料单等原始凭证的图片直接展示给学生看,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这些原始凭证形成直观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光局限于原始凭证的种类,连同各类原始凭证票据的内容以及图表格式也都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此外,对媒体教学还适合进行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编制等教学内容,不仅方便学生学习理解,也为后面的具体实践操作打下了基础。实践操作是这个阶段的核心,前面讲述的各种知识,都是要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实践操作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结合具体范例,将业务流程的具体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各类票据展示给学生,会让学生对财会业务整体形成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这对于财会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为了较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平常就要注意收集各种票据,用于多媒体教学展示的原始凭证,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3会计综合模拟阶段

这个阶段是基础会计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对前面学习情况的最终检测。在这个阶段,学生要进行一套完整的会计业务流程实习。其使用的实习材料,一般为一个小型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及配套相关票据。教师要先指导学生进行企业账户设置。这个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账户设置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起到的仅是引导、提示作用。在学生进行账户设置时,教师可以对一些相关的具体业务问题进行提问,这既是对前面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学生的引导,经过一整套的实际操作,学生对所需内容掌握的的更加深刻,许多前面学习时没有涉及到或掌握不深的细节,都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深入和巩固。

4结语

基础会计属于财会专业中的基础课程,其涵盖的内容都是财务、经济领域的基础概念,这部分知识、技能掌握的好不好,熟练不熟练,对于学生的财会业务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个基础概念掌握的不扎实,出现偏差,就有可能造成实际工作上的错谬。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基础会计教学,切实保障教学质量。无论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都应以满足教学质量达标这一要求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时要循序渐进,从基础理论到深入研究,从简单操作到复杂业务,从单一环节到整个流程,理论和实践必须相辅相成,理论学习是实践操作的基础,为具体业务操作服务,实践操作又指引着理论学习,环环相扣,只有基础打牢了,学扎实了,后续的学习才能跟得上,学得好,靠得住。整个专业体系才能真正的建立起来。

作者:陈荣 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唐顺莉.《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实践教学[J].科技资讯,2007(SC):13-15.

会计基础理论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教学;会计基础;方案设计

一、会计基础网络教学优势

(一)大数据精准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体现出来,并且由大数据提供更精准的学习资源,网络可以对错题形成记忆,自动形成错题库,学生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由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样,网络可以使得教师能够获取更多更新的课程资讯,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出更符合学生个体差异的课程资源,使得学生能够高效率地达到学习目的。(二)教学模式灵。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对于教学的限制。上课的时间和地点不再受到教室和课表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反复查看课程视频和PPT进行自主学习。同样,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将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而更加灵活多样,比如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用过多地浪费时间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而是通过网络布置任务,学生课后完成,课上再进行集中反馈,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二、会计基础课程网络教学现状与主要问题

会计基础这门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是一门既重实践也重理论的课程。从以往的线下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会计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刻:比如很多学生对于会计上的借、贷关系容易混淆;对于会计科目出现记不住的情况;对于会计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关系无法理解等。在实践实训的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点不扎实和不牢固,又反过来发生对于实践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刻、对于实训的内容掌握的不扎实、实训结果差强人意的情况,进而最终导致会计基础教学效果无法达到最佳。(一)网络教学互动性差。会计基础是管理学下的一个分支,其理论体系是从管理学当中延伸而来,但是又不同于管理学,学生对于其中的基础概念一开始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从过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会计基础中很大一部分理论知识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并且在师生磨合的过程中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实际解答。然而由于课程直播软件的限制,教师无法通过网络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学生通过文字提问时有时又无法准确表达问题的关键点,导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所提问的关键点,一一解答又特别耗费时间,因此影响上课进程,导致实际课程进度往往会慢于课程计划进度。本门课程以超星学习通为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任务和数据统计,通过超星学习通的数据收集可以看出,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互动中,仅有50%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的讨论当中去,并且大多数学生在话题讨论中有且仅有一次回复,仅有3%在话题中与授课教师有来回互动。由此可见,线上教学中仅有极少数自律性较强的学生愿意自主学习,并且能够做到在课余时间将自己发现的问题及时与老师进行线上交流,但是大多数学生则因为觉得问问题很没面子或者感到害羞而不愿意提问。(二)在线学习效率低。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缺乏监督,学生在学习网课时可能会被周围的其他因素影响学习效率。如网络上很多资讯可能会影响学生上课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环境周围的各种因素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网络拥堵、学习平台服务器超载导致在线学习效果不佳。通过超星学习通统计数据结果来看,在本门课程任课教师的17次签到中,加入到本门课程中的学生仅有一次为100%签到,平均签到率为87%;课程共了86个学习任务点,而平均完成数为78个,平均完成率为90%;课程中的四次作业平均完成率为93%且平均分数仅为74(每次作业分值均为100分),平均成绩未达到本校评分标准中的良这一等级;课程中一共9个章节,包含测试共25个,平均完成个数为23个且分数为74,同样未达到良这一评分等级。从课程考试结果来看,会计基础课程共了三次考试,平均分仅79分,而从综合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统计来看,综合成绩仅68分,在本校评分标准中该成绩仅为合格。由此可见,会计基础单纯地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会计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不高,而网络监督中所谓的每次签到打卡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从而增加教学压力,学生在签到后是否有参加课程学习也无从得知,因此网络学习效果不理想,任课教师也无法实时掌握真实的学习情况。(三)网络教学无法进行实践教学。会计基础虽然理论基础所占的比例很重,但无法否认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网络平台教学教师只能完成理论教学目标,而无法完成实践教学目标。众所周知,会计无论是手工记账还是电算化,都是建立在会计的特殊体系当中的,由于网络教学平台的限制,会计基础课程中很多能体现会计实际工作流程的训练内容根本无法进行,导致本门课程大部分实践教学环节无法完成。任课教师只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布置简单的会计账目任务,学生通过在平台上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会计分录作业以到达自主实训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自制力的问题,自主实训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完成或学生独立完成,并且大多数学生即使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也并不会主动在网络上向教师进行问题反馈,因此教师无法得知实践实训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将实践内容通过网络直接,将实训变为学生线下完成并通过网络提交的方式进行,提交时复杂的流程则会给学生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教师批改实训作业的工作量大、速度慢也是网络教学一个大问题。(四)考试平台突发状况多且无法监控。教师通过网络考试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时,由于学习平台的限制,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是否有作弊行为,只能通过平台统计学生登出系统次数进行统计查看学生是否有作弊嫌疑。同时在全校统一考试时,由于平台服务器超载,考试期间频频出现问题,导致学生无法正常考试,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影响学生考试成绩。

三、促进会计基础网络教学的建议

(一)缩短网络教学时长,增加网络学习任务点。在对于会计基础网络教学的过程中,过长的网络教学时间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由于无人监督,很多学生在课程开始后便出现开小差、看电视、挂课等情况,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任课教师可以提前上传知识点小视频,将复杂的会计理论通过细分的知识点视频进行讲解,并在其中布置任务学习点,督促学生自主进行线下预习。而在进行网络授课时,教师则可以通过提问、复习、组织语音讨论等方式带领学生巩固知识点,进而缩短网络授课时长。(二)丰富案例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会计基础理论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此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实际过程中遇到的真实案例或者问题、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难题或需要研讨的问题、各大中小企业相关会计处理问题编制成案例,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案例资源,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点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微信群、QQ群组成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会计分析、研究和探讨,线上形成文字信息反馈给教师,让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把握企业会计核算方法,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对会计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三)线下实践教学补充,完善教学环节。在线上无法进行实践这一问题上,教师可以通过事后线下补充实践教学环节来达到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将典型的企业仿真经济业务引入到课程环节中,由任课教师手把手带领学生了解实训任务,理解知识点与实训任务的关系,再由学生独立完成相应训练任务,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作中,达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会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四)建立教学团队,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网络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要求比线下更高,因此建立教学团队进行教学而非个人教学非常有必要。通过适时进行的课程研讨,教学团队可以集思广益,团队教师可以对课程的内容、教学环节反复设计和修改,整体提高团队教学水平,从而大力推动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五)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多元化教学手段。从学校教学管理层面来看,学校的教学部门应该改变教学评价体系,不单纯以教师在课表时间是否展开教学为依据监督教师教学,而以教师在学习平台上设置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点、课堂作业、章节测试等统计数据作为教师是否完成该课程的工作量的依据,让任课教师拥有更多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课堂效果实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加个性化的教学环节。

四、结语

如今网络教学建设尚不成熟,很多教师亦在摸索阶段,教学效果亦不明显。但是线上教学可以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学习,从而发现网络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网络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无法进行高效率的交流,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案例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习,更新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网络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腾,杨佩鸿,陈凯,等.财务管理网络开放课程设计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14):168.

[2]党荣.肺炎疫情下预算会计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初探[J].价值工程,2020,39(20):1-2.

[3]赵宝芳,郝海翔,于帮新.会计专业精品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商业会计,2020(16):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