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4:43:38

版式设计论文

版式设计论文篇1

从字面上讲,版式设计的目的是把版面上所需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必要的编排组合,把设计者的文化理念与艺术追求体现出来。在设计版式的同时,也在传达着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文化理念的表述,同时,设计者进行设计的过程,也是自己审美观念、审美追求与美学走向的表现。因此,版式设计离不开设计美学范畴,可以说版式设计在报纸、杂志、书籍及平面设计的许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版式设计中的艺术美、技术美、功能美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版式设计的重要内容。

版式设计是艺术形式与视觉传达形式的设计,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中展示着不同的文化演进。同时由于不同地域与不同文化的差异,版式设计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和精神走向。设计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在20世纪的欧洲,英国人威廉・莫里斯最先倡导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并随之在欧美得以广泛的响应。在平面设计中,他尤其讲究版面编排,强调版面的装饰性,通常采用对称结构,形成了严谨、朴素、庄重的风格。莫里斯的古典主义设计风格,开创了版式设计的先导,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感受到这场工艺美术运动的深远影响。1919年,随着德国包浩斯设计学院的建立,它所提倡的构成主义运动更推进了版面编排艺术的发展,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应首推前苏联人李捷斯基。他提出,构成主义是一种理性与逻辑性艺术。而德国人约翰・契甫德,他借着构成主义的精神,着力发展构成主义的风格并使之衍变为新客观主义的理论,从而成为编排艺术的主导和重要里程碑,新客观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彻底脱离传统的版面设计,采取了非对称式结构,强调强烈的明确对比以块面,粗线条的运用,注重个性化的表现,风格活泼多变,同时强调版面设计的功能效用,进一步寻求版面与内容、设计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新客观主义的功能性设计理论一直沿用至今,历经各个时代的洗礼,而益发深厚。"①

版式设计又称版面的格式。日本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田野永一认为,"根据目的把文字、插图、标志等视觉设计的构成要素,作美观的功能性配置构成,即为版面设计",②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版式设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版式设计,不但传达着信息,同时,也在向人们传达着设计者的情感,并通过这种信息、情感体现出一种艺术与文化的行为。版式设计的目的是对各种主题内容的版面格式实施艺术化和秩序化的重新编排与处理,提高版面信息的传递效应,使版面设计在自身的艺术性和视传功能性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

"日野永一将版式设计的目的归纳为下述几个内容:1.将构成要素作有效果的配置,以便引人注目。2.考虑配置及文字的大小等,使之成为易读的文章。3.画面要具有统一感,成为美的构成。为搞活这种版式设计的效果,必须明确把握主要矛盾。"③

版式设计作为传达某种信息的"载体",应符合所设计的内容。同时每一个版式设计都应当是有文化底蕴和充满个性化的。它不但是一种设计艺术的需要,同时也是设计者文化、审美价值的反映,是设计者把美学原理广泛运用到设计之中的一种精神表述。从应用功能上来讲,版式设计主要应突出直观动人、简明易读、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等四个方面。版式设计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一种版面符号的组合。它是视觉传达的一种方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组成部分相加之和。推而论之,版式艺术对于广告信息传播的决定性影响要大于上述诸要素的总和,每种视觉传达要素均不过是版式艺术这个总体的一分子而已"。④

无论是彩色或是黑白的版式设计,它们都有一定的艺术规律与设计规律,版式设计中的对比、主次、大小、长短、疏密、虚实,可以在设计中不断出现;多种对比关系可以融合在一起,对比关系越清晰,版式效果就越鲜明、醒目。同时,画面的协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使版式设计产生一种形式美感。

从设计的角度来分析,版式设计的样式总在不断地发展、创新与进步。从版式构成的美学角度来分析,版式应是在有限的平面上进行的组合与创造。它通过一些基本的版式设计形式来向人们展示出技术美与艺术美。设计者既要遵循各种版式设计的基本规则,又要跳出形式规则的束缚,表达自己的个性与精神追求,两者之间的结合才能体现艺术设计者的独特个性与文化内涵。可以说,在版式设计中图形、文字的相互配置,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文字、图形的组合上,而需要一种设计者的思想情感的融入,给设计带进更深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情趣,这才是现代版式设计的完美体现。

设计是设计理念进入现实生活的文化过程,"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是一种综合形态的文化,是艺术的狂想与科学的实证的双重结合"。⑤版式设计在平面视传中担负着广告信息的传播作用,它在实现传播功能、促销功能、强化记忆功能和审美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说,在现代版式的设计中只有把形式、内容与情感文化等因素融为一体,才能使设计的作品达到完美结合。

注释:

①杨敏、杨奕《版式设计》,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版。

版式设计论文篇2

1.1企业类网站的概念

企业类网站通常就是指应用网络在信息传播领域的特征,以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手段和载体进行网站的建设,以达到为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的目的,让更多浏览者通过网页对企业更加详细和深入的了解,从而也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社会形象,同时也为目标客户提供一定的服务。当前,按照企业的行业特点以及企业建立网站原始目的的差异可以将企业的网站分成三个大类,第一类是基本信息类,第二是电子商务类,第三是多媒体广告类。

1.2版式设计的定义

版式设计通常就是指将网站版面上的图片、文字以及色彩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同时还要将这些元素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凸显出来,从而能够实现更加艺术化的视觉效果,在提供给浏览者企业的一些关键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充分的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要,版式设计的内容包括很多项画册、刊物、唱片封套和网页整体的页面等等,所以网站的版式设计在实际的工作中是表达视觉效果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途径,它也是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一个重要的环节。

1.3网站版式设计

网站的版式设计通常就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将视觉和听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编排,它和平面媒体的设计有比较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实际上都是将一些非常基本的要素进行整体化合理化的布局,同时还要根据主题和风格的需要对整个版面进行设计,一个成功的网站在给浏览者提供全面的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很好的给浏览者以美的享受,这样一来,网站整体的价值再一次的得到了提升。

2.企业类网站版式的设计

2.1企业类网站版式的尺寸

企业类网版式在具体的尺寸方面和平面媒体的板面设计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的,后者的尺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网页版式的设计是不固定的,它也是相对性比较强的一个要素,因为浏览者和使用者在视觉习惯上都有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样也就使得设计师在进行版式设计你的过程中无法对每一个元素的尺寸和位置进行有效的掌控,网站结构本身也和报纸杂志等平面载体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在网站版式设计的过程中难度也更大,在设计之前首先应该对网站空间和具体的页面尺寸进行了解,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更加科学和合理的布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显示器屏幕的尺寸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以前的15寸变成了现在的24寸,因为在网站运行的过程中浏览器的工具条实际上也要占用一些空间,所以网站的页面会因为屏幕尺寸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按照当前很多人显示器中分辨率的常规设置,很多网站版面尺寸都是按照1024×768的像素进行设计的,这样就可以保证浏览者在浏览的过程中可以更舒服的进行信息的读取。为了能够更好的对浏览器水平方向的滚动条所占的尺寸进行考量,同时还要使得网站版式可以显示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在网站版式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网站的安全宽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一数值通常都是1002像素,这样才能更好的保网站在水平方向上能够完全处在屏幕的范围之内,网站的页面长度实际上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它的实际长度和网站设置的具体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但是为了保证整个网站的下载速度都能在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内,其长度应该控制在1到3屏之间。

2.2企业类网站版式的常用结构类型

企业类网站版式的常用结构有“国”字型、左右框架型、上下框架型、封面型、Flash型等。国字型又称为“同”字型,是网上见到最多的一种结构类型,也是一些大型企业网站所喜欢的类型。即最上面是网站的logo、标题以及横幅广告条,接下来是网站的主要内容,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中间是主要部分,与左右一起罗列到底,最下面是一些企业的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和版权声明等。左右框架型,是由左右两个部分构成的网站整体布局,通常左边为导航的链接,右面是正文。通常企业类网站喜欢采用这种类型的结构,因为它使网站的内容一目了然,非常清晰,可以迅速吸引浏览者的眼球,快捷地捕捉到网站的信息。上下框架型类似于左右框架型,不同的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封面型一般出现在网站的首页,多以精美的平面结合动画设计制作而成,设计一个“进入”按钮和一些简单的链接来完成页面的跳转,如果处理得好会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Flash型等同于封面型,与封面型不同的是它采用具有强大功能的FLASH软件制作而成,使得页面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最显著的就是交互性和多媒体的运用。

2.3企业类型网站版式的构成要素

企业类型网站版式的构成要素有很多,logo、导航条、色彩、文字、Banner、快速通道等等很多的内容。首先logo是一个企业的主要标志,它是一个企业内在含义和企业文化的一种最为集中的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它也是和其他网站建立链接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在网站版式设计的过程中它也是首先应该考虑的一个要素。其次是导航条,它能够为用户浏览网页提供重要的指引,同时它也是连接不同页面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浏览者通过鼠标对导航条进行点击就可以进入到相应的页面,了解不同的信息,这一要素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了网站设计和使用的整体效果。再次是色彩,企业网站版式的色彩实际上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色彩的选择和搭配实际上是合格企业自身的经营项目和自身的性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应用不同的色彩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企业自身的文化和内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色彩的种类不要过多,同时色彩的饱和度也不要太高,这样才不会让网站的浏览者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第四就是文字上的选择网站导航当中字体的可读性会对企业网站的点击量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文字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字的美感,要使用多种字体去提高阅读的趣味性。

3.结语

版式设计论文篇3

基于数码技术的书籍设计与制作行业特征,笔者从纸材载体的书籍设计制作与数字传媒载体的书籍设计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职业能力研究。基于数码技术对传统纸材书籍与新数字化载体书籍设计、排版、制作、印刷等技术能力与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将岗位技术标准、工作过程分工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制作技术实践模块,以“按岗分工”模式组织教学实践,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纸材载体书籍设计的“按岗分工”数码技术在传统纸材书籍设计与印制行业中产生影响的新型工艺流程,具体为:①数字设计原稿②数字图文输入③数码图文编辑④数码图文输出⑤数码印版制作(晒版)⑥数码打样⑦数字化印刷⑧装订;[2]岗位能力定位:印刷前期数码摄影、策划设计、电子排版、制版技术等能力;印刷后期工艺能力。岗位分工可细化为书籍样本版式原稿设计人员、图文编排人员、书籍样本印刷制版(包括分色检测工作);后期加工制作人员、装订人员。见表1。数码媒体版式设计的“按岗分工”电子书籍版式设计与制作技能;网络传播媒体版式设计领域的综合运用;类IPAD、MP5等新数字传播媒体的阅读版式设计。岗位能力定位:网页整体策划、设计能力与网页版式设计能力;电子书籍(IEbook)整体策划、版式设计能力,同时,应熟练掌握相应的设计软件,如iebook、ZMaker、AdobeInDesign、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岗位分工:网站策划设计、网页静帧设计、电子书籍设计与制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同时也使其对自我的岗位定位有了初步认识,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岗位定位与选择,确定职业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划分,从基础图文编排版式的制作能力开始,深入到纸材书籍样本、电子书、网页的策划设计以及与各类相关电脑软件技术的合作能力,掌握印刷制版工艺与网络媒体衔接技术,从浅入深、从理论深入实践,在技术能力的实践中体会设计理论的原则意义。“按岗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岗位分工与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践作为纵贯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使得工作任务对应工作岗位,以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为衡量学习效果、对应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主要依据。

二、“分模块”教学

基于数码技术在传统纸材书籍设计行业中的技术应用以及新数字网络媒体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延伸这两方面基础上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定位成为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教学内容重组的依据。书籍设计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理论、印刷工艺理论、电子书籍设计规律、网页设计规律以及各类电脑软件技术的实践环节,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交叉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目标不明、轻重不分的混沌状态,所以课程模块将书籍的概论性理论知识与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实践分成单元模块,从而组织课程教学。理论模块书籍设计主要包括了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基础理论以书籍设计的史论为主,它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数码技术对书籍产生影响的概括性认识与了解,也是汲取设计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包括传统书籍设计、数字化媒体版式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它是找到现代书籍设计的入口,是学生完成项目设计过程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衔接的理论模块。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排版技术、制作能力与数字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术能力划分为实践模块,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入相应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传统纸材书籍和数字媒体版面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一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并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划分为8个模块。

三、结语

版式设计论文篇4

在当代设计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同化倾向的背景下,出于对人类设计艺术文化价值的思考,要充分发扬“弘扬”与“超越”的理念,认真对待各民族的传统版式设计文化,依然需要关注和赏析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 视错觉;趋势;版式设计

一.版式与版式设计的内涵

版式,简而言之就是版式的样式,最早的版式设计是和书籍一起应运而生的,是最具艺术感觉的一门课程。是一门融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基础课目,涉及报纸、书刊出版物、广告、包装设计、直邮广告、促销用品、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网页等所有平面设计领域。

版式设计是一种直觉性、理论性、创造性的综合设计活动,是艺术设计学科中的重要环节。 版式艺术设计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艺术设计,是指在限定的平面空间中,应用构成版面的各种视觉要素(文字、插图、线条、线框、装饰线面及色彩)进行艺术设计。

相对于平面设计是一门相对具有独立性的设计艺术,研究的是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与艺术风格。

二.视错觉原理的产生与版式设计发展的融合

2.1?版式设计的发展与趋势研究

对于版式设计而言,有两个因素对其演变和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是绘制各种图形和文字的技术手段的发展:二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发展。人类早期文明发展阶段,由于各种书写材料得之不易,所以当时的画面需要尽可能地放满图形和文字,显得整个画面非常的饱满和浑厚。

2.2?视错觉原理产生的原因

2.2.1?生理原因

人类视觉产生的过程,需要大脑和眼睛的共同参与,视觉现象的产生的过程,需要大脑和眼睛的共同参与,视觉现象的产生从生理角度可以解释为由人眼对事物的感受,视觉神经的作用引起。视觉上的长短,高低,大小等错觉都是人类生理方面的一种功能和需要。有研究已经表明,错觉与人眼,大脑,是视神经的构造,视觉形成的生理过程等因素有关。

2.2.2?心理原因

当我们观察物体时,需要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同时运用,有时当实物还没有被我们看清楚时,大脑判断就已经出现,这种判断通常都是不正确的 ,这种错误的判断往往会把自己引入迷途,从而产生视错觉。心理上错觉的产生和我们生存的条件以及知觉经验等因素有关。实际上,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往往是一起发生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并且要辩证地处理各种错觉现象,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视错觉原理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3.1?矛盾空间错觉的应用

日本设计师福田繁雄在1987年的《福田繁雄招贴展》中的招贴设计就是运用视错觉中矛盾空间的方法,这在海报设计中当数最成功的。福田繁雄善于将不同视角的状态,表现在同一画面中,他利用单纯的线,面塑造了空间的穿插,使整个画面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意识的模糊,在视觉表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特征。(图3-1)是1990年日本松屋百货集团创业130年庆的时候,福田繁雄为其设计的海报招贴,这也是视错觉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张,从不同的视角所看到的坐着的两个人的剪影在同一个平面里的同时存在,拆开来看,图中两个女孩的空间关系和坐法在我们看来都是合理的,然而画面上两个女孩同时坐着,一个是背面俯视的角度,一个是正面仰视的角度。

3.2?反转错觉的应用

图形本身就充满着多义性。(图3-2)仔细看右边女人的头,就会觉得像是左边女人的头,但是,仔细观察左边女人头,又回觉得像是右边女人的头,这样一个感官过程下来,大家都会觉得这对好朋友是不是双胞胎?但是仔细一看,两人长得又不一样。这便使观者脑海里两种或者很多种视觉图像交替着出现。这样就在不知不觉当中,观者目光就多停留了一点时间在这张海报上,同时,也让观者对其进行了互动和思考。

四.结论

目前,与版式相关的设计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大脑与眼球。中华民族的设计理念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已经很多人在反对“全球化”,理由是全球化在损害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在侵蚀文化的多元化。民族化的版式设计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设计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中得到发展和提高,这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版式设计也能与时俱进,进一步发挥好版式设计的作用,带动招贴、广告、包装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2] 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

版式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舆论导向 新闻判断 团队协作 版面和谐

一张报纸在没有印刷之前,往往要经过:采编人员的采写、图片拍摄、文字编辑、编前会、组版、校对等等环节,最终由美术编辑进行美化。因此没有出色的版面语言,一切优秀的新闻报道便只能是一盘没有佐料的菜品。一张报纸是否吸引读者,内容很重要,但不能否认的是最先抓住读者眼球的往往却是报纸的版面。这促使越来越多的党报意识到报纸版面设计的重要性,在版面设计上“花大力气,做大文章”。美术编辑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标题字体号设定、栏头栏画设计、图表制作、漫画创意、版面统筹、图片修改等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如何在版面设计上有所创新,做到“图文并重”,有待我们采编部门进一步探讨。

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做到“方便阅读”

美术编辑往往会忽视对舆论导向的把握。在日常的采编中编辑最注重把握舆论,无论是稿件还是图片在拼版之前都会先上“编前会”(或采例会);会上把所有的稿件、图片分配到各个版,然后编辑们会反复推敲修改内容,这时美术编辑就应该提前加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组版时“更加顺畅”,美术编辑才能更好的领会正确的“导向”,即时领会“编前会”精神,后期制作时才不会走弯路。

“方便阅读”是版面设计的重要任务。读者对版面的要求虽然千差万别,但最首要的一条都是要便于阅读,时代的快节奏要求报纸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为读者提供其想获取的信息。在正确的导向指引下版式应该遵守“方便阅读”这个原则。要做到“方便阅读”应遵从读者的阅读习惯,稿件成块状排列,排列错落有致,该留白的地方留白,改省去的线条省去。标题和正文不分家,尽可能采取横向排列。在装饰版面时,避免花哨,用简洁的装饰给读者以美的感受,不能片面的追求装饰,导致主次颠倒。

报纸大都是文字编辑主导各版全局即版面主编,而文字编辑(主编)大都是学文的;而版式设计严格来讲是属于平面设计(即美术专业),而这之间没有多大联系。因此,靠文字编辑来美化版面,实在有些强人所难;而一味的由美术编辑来凭着自己的主观理解,终究易导致导向偏离甚至出错。所以,摆在美编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文稿提炼能力和新闻的判断能力。

注重以整合版面为目的的设计思考,用视觉艺术及创意来表现新闻内容、编排版面、体现新闻价值。在稿件和版面的编排上,应体现“可读、易读、悦读”的设计理念。在版式设计中,美编应通过对版面语言要素的优化组合,既体现编辑思想、营造视觉强势,又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版式设计人员也要克服对新闻判断的误区。排版前要通览全文,读懂文章的深层含义,了解有关背景资料,甚至是通过跨部门的“团队协作”去真正理解新闻的意图。比如,有时文章需要采用图表和标题的底纹、字体设计等手段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时就需要美编与文字编辑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去了解稿件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舆论引导方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版面设计工作。同时在美化版面期间与各版面主编的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

报纸版面是一个整体,只有设计与文字图片达到和谐,才能使党报既导向正确又生动可读。这正取决于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团队作战。版面设计是一门复杂的平面设计艺术,它既包含了平面设计中的设计法则,也包含了新闻学、政治、经济、语言学等各门学科的知识,并且还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艺术美学知识和造型能力,需要我们下大力气进行协作。

如何达到版面设计的和谐统一

在开完编前会完成与文字编辑的“对接”后,如何才能使版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呢?即内容和形式。好的版面设计是要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人感觉到整张报纸和各个版面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有一种气势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一份报纸有多个版面,版面最忌平均用力,没有主次。各个版面之间要妥善处理好版面全局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一般来说,头题起着统领全版的作用。主题的策划,要与整个版面的策划紧密结合起来,使整个布局的处理与头题形成呼应,以使整个版面既突出重点,又布局匀称。各个版面之间要做到中心突出,版面有序,优势互补,达到和谐、均衡的效果。

报纸的一个版面就是一幅图画,美编要善于营造报纸整体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比如在版面设计中,如果版面只用相同色系,虽然整体统一,但会给人一种平淡、乏味的感觉。如果版面采用互补的色调,并能在色彩的明度与纯度、面积与布局上处理得当,就会产生既鲜艳、明快,又和谐、丰富的效果。在使用的字体上要整齐统一,运用手段,使整版的标题形成强势,相互呼应,让版面和谐而有朝气。

图片、图表和漫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言简意赅的更为形象地表现出文章的主要意思,对读者了解信息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而且也增加了报纸的可读性和趣味性。现在,图片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但图片应该怎么放,放在什么位置,要多大,这些对版面的美观程度也有着直接影响。我们在充分发挥“以图片带新闻”的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堆积图片,图不达意,用图片充版面的现象出现。图表集美术、线条、色块、文字、数据于一体,简明、直观、精确、形象,既能抓住读者眼球,也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在新闻版面,情景再现的图解能帮助读者清晰的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财经方面的数字,使用直观的图表更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漫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报纸的趣味性,不但能够加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可以使版面更加生动、形象、活泼,增强与完善了报刊版面的整体审美效果,并可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但党报的漫画不能低俗,要带有批判性和艺术性,能留给读者比文字更深刻的印象。

现在报纸仍处于厚报阶段,不同的美编往往负责设计不同的版面,从报纸的整体性考虑,这要求团队从整体考虑、分析再作出判断。有人说,没有美编也可以做成一份报纸,但没有美编是绝不可能做好一张报纸的!因为一张好的报纸是由出色的内容和优秀的设计包装组合而成的。

版式设计论文篇6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diyifanwen.com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版式设计论文篇7

关键词:版式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77-02

版式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的重要环节,是平面设计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版式设计课程越来越受到各个艺术专业高校的重视,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日益提到日程上来,进行课程改革的比较早的学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顺应学校教学改革大方向,笔者申请了版式设计课程教改立项,现已结项,在项目操作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首先,明确课程教学目的以及课程性质地位,版式设计是建立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字体设计、图形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上的一门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把版面上所需要的设计元素进行必要的编排组合,成为直观动人、简明易读、主次分明、概念清楚的美的构成,使其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传达设计者的艺术追求与文化理念,从而给读者提供一个优美的阅读“空间”[1] 。学生学完这门课,就要进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与后面的专业课程联系很紧密。一个版面的成败决定了一个设计作品的成败。如果创意平平,但版式做的比较好,还可以算是一件作品,最起码信息传达清晰有序;如果创意很好,但版式一塌糊涂,不分主次,那作品肯定是一件失败的作品。当然,笔者并不否定创意的重要性,而是要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把握本课程在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向,为学生挑选合适教教材。大部分国外的版式设计教材没有系统的理论讲解,只有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和零碎的知识,不太适合国内教学;而国内的教材又都差不多是讲了一大堆道理、规则,看的时候也头头是道,具体设计时还是不明白怎样排版。直到看了辛艺华主编的教材《版式设计》之后,觉得豁然开朗,教材内容先后次序的安排是按照排版的实际操作的先后次序来安排的,每一章节后边都安排相应的习题,通过这些习题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掌握本章节的理论知识,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通过最后的作业把前面的知识再巩固一下,是一本比较好的教材。

当然,作为课程改革,我们不能只参考一本书,课改组成员共同努力买了很多国内外跟版式设计相关的书籍:日本佐佐木刚土《版式设计原理》、《英国版式设计教程高级版》、《格栅系统与版式设计》、《美国设计学院用书:设计元素——平面设计样式》等[2-3]。把课程内容进行丰富与完善。并通过小组讨论把作业细化分,把作业的数量、要求、以及相应的章节,列成表格在第一节上课时发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这五周他们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内容定下来之后,下一步是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大家都在用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等,但刻意地强调某一种方法,都有点偏激。笔者认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

1.多个老师结合讲同一门课,每一个老师都会有自己的讲课风格。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尝试由课改组的老师分开给学生讲课,一个老师讲一个章节或者两个章节,这样学生在听课时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听课效果也会好很多。课程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演示设备,制作了完备的演示课件,教学思路更为清晰,教学程序与课程组织、教案表述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

2.采用边讲边练边评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际编排中。每讲一个章节的内容,都有相应的练习内容,每一个习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本章节内容来设定。前一天布置的作业,在下一次上课时打印出来,由老师带领全体学生来共同评讲、讨论作业的问题、优点以及下一步怎样修改。学生在讨论中就把各种设计中遇到的问题铭记在脑中了,在他们自己做的过程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另外,集体评讲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一主题每个人做出来的版式都有微妙的变化,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对版式做不同角度的尝试,使每个参与者都能直接感受版式设计微妙变化,拓展设计思路。

3.在基础理论学习过程中强调大量草图的绘制,快速方案的练习,系统性的综合设计观等,推行师生讨论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在分析优秀版式作品时,让学生都参与到分析当中来,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学生做作业时先让学生用手绘草图的方式展现设计方案,通过小组讨论把最好的一个草图方案做成正稿(如图1)。图1中,左边是4个草图方案,左下的草图方案是比较好的方案,把其做成正稿。

图1 作业过程

版式设计论文篇8

[关键词]平面设计;版面设计;教学方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68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2

1 版面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版面设计作为平面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以来是平面设计师在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重点。在平面设计教育领域,版面设计一直是受到人们重视的教育环节,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专业能力,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一。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专业基础课,在平面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把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比喻成一个桌子,那么文字、图形、色彩、版面就是支撑桌面的四条腿。作为支撑桌面的四大元素之一的版面设计不仅担负着传递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是整个平面设计专业作品得以完成的基础。因此版面设计在各大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人在高校担任版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已经六年,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实验和大量的资料查阅比较研究后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是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上课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想教学上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行业的专业要求,那么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定好教学计划,然后通过大量的专题专项训练,利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本文是笔者根据自身在版面设计课程教学活动中的亲身体会与研究来撰写的。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通过课程结构和主题专项练习的调整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完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版面设计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版面设计实际应用的能力。

2 认识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又称为版式设计,在预先设定好的有限版面内,运用造型要素和形式原则,根据特定主题与内容的需要,将文字、图片(图形)及色彩等视觉传达信息要素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简单来说版面设计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内把视觉元素进行编排位置,更好传递信息为目的的一种设计。

版面设计与视觉传达息息相关,是整个平面设计的灵魂。无论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还是广告招贴或海报宣传网页设计等,只要跟信息传递有关都离不开版面做承载。课程的教学通过对版面设计理论概念、形式规律法则的认知,训练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能力,对图形、文字、色彩的处理能力,版面编排的形式能力,以及版面设计制作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人们需要迅速准确的获得大量的信息、提高阅读的快捷性。这就需要人们的版面设计要符合时代的要求,增强阅读的可视性,并让读者在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这就需要人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既要注重版面的形式又要兼顾实际的运用。

3 版面设计教学现状

虽然版面教学在人们艺术设计教育中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且一些高校也在一些教学方法和内容上有过一定的探索和改进,像南京艺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就曾经在版面内容训练方面以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以版面编排的形式训练为主,一种是以主题编排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尝试。以训练版面编排形式为主的版面编排,虽然学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出形式感很强的版面视觉效果,但因为欠缺主题内容的训练,致使学生的学习很盲目。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如果有图片文字限制时,就会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相反的第二种教学方式虽然避免了第一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但这比较依赖于学生的个人能力,是学生自身理解能力与审美能力的体现,而缺乏设计方法论和普遍设计规律方面的探讨,在教学上面不容易把握。由于教学目的不明确以及教学方法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最终教学效果不理想。

4 版面计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把两种训练方式取长补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地应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部分。版面设计课程教学结构基本上是按版面设计的概述、版面设计的基本原则(思想性与单一性、艺术性与装饰性、趣味性与独创性、整体性与协调性是版面设计的四大原则)版面设计的基本造型要素、版面设计的形式原理、版面设计的应用六大部分来进行教授的。在进行每一单元的学习时,笔者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再针对性的专题练习。比如在讲完版面的基本原则的时候,针对学生对版面还是比较懵懂的状态,直接进行专题训练他们会比较吃力,甚至做不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对后面内容的学习也会失去兴趣。因此,笔者会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去做,没有过多条框的限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比如笔者会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题目“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会把生活中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以视觉的形式展示给你。学生们奇思妙想、创意新颖,版面排版灵活有创意。如图1是她们宿舍一角,图2是做处理之后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训练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并能自主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和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有很好的互动沟通。

再例如讲到版面设计的构成要素之一点的内容的:①当点居于几何中心时,上下左右空间对称视觉张力均等,即庄重、又呆板;②当居于视觉中心时,有视觉心理的平衡与舒适感;③当点偏左或偏右,产生向心移动趋势,但过于边置也产生离心之动感;④点做上、下边置,有上升、下沉的心理感受。针对所讲授的理论,笔者会让大家做一个“我的大学”这样一个主题版面排版练习,在作业当中既要体现所教内容又要有主题思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版面排版的形式感得到了训练,深刻体会相类似元素摆在不同的位置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的原理又因为有主题限制,这样必然会迫使学生不能单纯的去做形式必须考虑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某学生的主题训练作业,如图3所示。

“我的大学”这样的主题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个主题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诠释这个主题,正常都可以找到感兴趣的点入手,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发的去深入完成这个课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理论。图3中,笔者通过点在版面不同位置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借助灵活的版面排版和色彩的情感运用,很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在大学期间孤独、寂寞、快乐、活力、宁静、高贵、永恒、严肃的多变情感。

后面的课程每一版块的学习基本上都是按以上模式进行教学。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教师的最终教学效果显著,同学们受益匪浅。版面排版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 更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目的是通过排版使主题突出,信息明确,以艺术美的形式付诸与观者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多彩多姿的形式感在美的形式原理的规范下,通过重复与交错、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适度和点、线、面的构成来规划版面。它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在课程教学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笔者还是会从与他们密切的“我的名片”设计主题入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来训练。同学们要在视觉美里传递出名片的功效。让大家在这个小题目中去深深体会版面设计的内涵,以及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版面本身不是目的,重要的还是传递信息,方便阅读。

5 结 语

只要人们能够灵活运用版面设计原理和创作方法,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借鉴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设计出视觉冲击力强、主题突出、主体明确形式多变的版面设计作品是不难的。笔者相信通过人们不断的实践和总结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将会极大提高版面设计的速度和质量。每一个教师只要认真教授,都会有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的总结。相信未来的版面设计课程教学一定会有大的突破和创新,使版面设计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论点、线、面在版面构成中的表现[J].包装与设计,2012(6).

[2]赵一东.试谈平面设计[J].内蒙古艺术,2009(2).

版式设计论文篇9

[摘 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由于主编及撰写团队的阵容强大,其内容更具创新性。文章首先介绍了《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以及其中哪些论述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然后,着重对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的“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认识的深化”和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 AECT; 建构主义学习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 工程型教学设计; 最低限度教学指导; 发现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何克抗(1937—),男,广东大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工程、中小学教学改革试验和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E-mail:。

一、引 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AECT(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组织本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编撰与发行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该手册已先后发行了三版。第一版、第二版分别于1996年、2004年推出,主编均为大卫·乔纳森(David Jonassen,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当代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第三版于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主编则由个人改为专家组担任,这个专家组由迈克尔·斯佩克特(J.Michael Spector)、大卫·梅瑞尔(M.David Merrill)、范·麦里恩博尔(Jeroen van Merri?觕nboer)和德里斯科尔(Marcy P.Driscoll)等四位专家组成。

第一版内容共42章,分为七大部分:[1]Ⅰ.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基础;Ⅱ.硬技术:和媒体相关的技术;Ⅲ.软技术:教学和信息设计的研究;Ⅳ.教学讯息设计研究;Ⅴ.教学策略研究;Ⅵ.教育传播与技术中的组织与变革;Ⅶ.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方法。

第二版保留了第一版的结构及总体框架,[2]只对第一版各章的具体内容作了修订和更新,以体现自第一版发行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

第三版则有较大的创新与突破。不仅整个《手册》被重新设计成“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共包含56章内容; [3]而且由于主编从个人负责改为由四位专家共同担任,所以每一部分均由四位专家中的一位担任领衔主编,除此以外,他还能得到一位合作主编和多位编辑成员组成的编写团队的支持。与此同时,第三版的编辑成员和第一、第二版相比,也有了较大的变化——在第一、第二版中,各章节的内容毫无例外都是由美国当代较知名的专家、学者撰写;而在第三版中,大部分章节的内容则是由知名专家、学者和一些尚未出名的中青年学者合作撰写,并且这些专家、学者中有20%的作者和一位领衔主编并不是美国人。[4]正因为编写团队的这种变化,使《手册》第三版与前两个版本相比,在开放性、国际化和多元理论视角等方面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为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更令人感到鼓舞和欣慰的是,经过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 等四位主译为首的翻译团队将近5年的艰苦努力,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鸿篇巨著——《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终于在2012年9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二、《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手册》第三版的总体框架由“基础、策略、技术、模型、设计和开发、方法论观点”等六大部分组成。其中的第二至第五部分(即“策略篇、技术篇、模型篇、设计和开发篇”)分别概括地介绍与评述了这四个部分各自研究主题的历史发展、研究演变、最新动态和未来走向,是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支持“教与学”过程的重点或关键,所以是《手册》的核心内容;而第一部分的“基础”篇和第六部分的“方法论观点”篇,则着重介绍“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方法,让读者可以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基础、有关假说以及方法论观点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因而这两个部分,在帮助读者如何有效运用“教育传播与技术”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于《手册》第三版六大部分的具体内容,以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等四位学者为首的翻译团队,曾在《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第1期至第6期上连续发表6篇评介性文章,对此作过较详细的分析与评论。[5][6][7][8][9][10]为使广大读者能尽快了解《手册》第三版的相关内容,并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精华与要点,下面先对这六个部分的内容作一简要的介绍。

《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基础”篇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1][12]历史基础、理论基础和指向学习真实性的理论观点。关于“历史基础”,《手册》回顾了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和经历的范式转变;关于“理论基础”,《手册》概括了教育传播与技术所基于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及其哲学基础、有关记忆与动机的实证观点以及传播理论、人机交互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而在“指向真实性的理论观点”中,《手册》综述了复杂性理论、体验学习理论和情境主义理论;最后还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基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讨论。

《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策略”篇的内容也涉及三个方面:[13][14]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学”的理论、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教”的模型以及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原则。在“学”的理论部分,重点回顾了与技术支持有关的学习心理学观点和生成性学习理论;在“教”的模型部分,概述了九类当前流行的、对教学改革产生重要影响的真实性教学模式,并介绍了技术支持探究式教学的四类着眼点;在教学设计原则部分,则介绍了首要教学设计原则和有关知识呈现和教学反馈的处方性原则。

《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技术”篇的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15][16]一是对技术篇中共16章内容的介绍,在介绍中兼顾了不同技术的发展脉络,从中探讨不同技术的研究发展状况及前景;二是在与《手册》第二版“技术”篇内容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概述了技术研究主题的延续与变化;三是从“硬技术”、“软技术”到“设计技术”的发展视角,评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四是评述了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手册》第三版第四部分“模型(模式)”篇的内容也涉及四个方面:[17][18]一是关于“人类认知结构与基于技术的教学”——概述了人类认知结构的进化基础,和在认知负荷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多条教学原理;二是关于“九种面向学校内外的通用学习模式”——分析了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九种通用学习模式;三是关于“模式在特定领域和专业中的应用”——讨论了各种学习模式在阅读、数学、科学、法律以及医学等五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四是“总结讨论与展望”——对学习模式的认知心理学基础以及各学习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各种学习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手册》第三版的第五部分,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的“设计与开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与评述:[19][20]首先,以“新时代教学设计者(应具有)的能力素质”为题,强调了当前教学设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第二,是关于“设计与开发的具体研究内容与实践” —— 介绍了认知任务分析、在线教学的设计与开发工具、设计语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与开发、设计过程中作为工具的人工制品,以及设计与开发团队的社会影响等相关内容;第三,是关于“评价”—— 回顾了评价的模式与方法,详述了基于技术的绩效评估的设计与验证;第四,是关于教育与培训中的“整体变革”—— 阐述了变革的职责,并介绍了当前教育与培训领域中为整体变革而进行的系统设计。

《手册》第三版的第六部分,关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的“方法论观点”也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要介绍与评述:[4][10]首先,以“研究与理论的开发”为题,系统介绍了理论陈述的四种视角、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种理论及理论的开发方法;第二,是关于“研究的范式及四种研究的设计”——分析了教学策略、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模型及教学设计与开发这四种研究的设计类型和研究方法;第三,是关于“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讨论了学习过程、复杂行为表现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第四,是关于“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总结了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过去五年的重要发展和研究发现, 探讨了未来五年的可能发展和将要研究的问题, 并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内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总结和展望。

三、《手册》第三版的哪些论述

使我们最受启迪与教育

通过对《手册》第三版中译本的认真学习,并结合我们自身多年从事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发现,这部著作给我们印象最深、使我们最受启迪的是关于以下五个方面问题的论述。第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第二,关于“复杂性理论”与“技术支持的复杂学习”;第三,关于“情境理论” 与“九种情境化教学策略”;第四,关于“首要教学原则”与“四成分教学设计模型(4C/ID)”;第五,关于“如何实现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其中,属于第一个方面问题的“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局限性”,是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一(另一项重要研究发现与对“专长逆转效应”的深化认识有关——见第56章“未来的基础”),而与这方面问题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与对抗极大地缩小”则被《手册》第三版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四项重要进展之一(第56章)。我们认为,《手册》第三版关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分析、评价,是符合现实状况的,也是切中要害的。

除此以外的其他四个方面的问题(如“复杂性理论”、“情境化教学策略”、“首要教学原则”与“4C/ID模型”和“实现技术对教学的有效支持”等),也都属于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非常核心、非常关键的内容,并且是在教育与培训实践中已经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理论或应用成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参加《手册》第三版撰写的人员众多,良莠不齐,学术观点难免有分歧、有偏颇,因而有些论述带有片面性,甚至有明显的错误。为了避免误导,特别是为了避免对国内教育技术事业以及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我也想大胆地对这部集当代国际上诸多名家之大成的巨著的不足之处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与看法。因此,在学习与思考《手册》第三版的过程中,形成了第六个方面有待探讨的问题,相应题目拟为: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存在的主要缺陷与不足的分析。

(一)有关“最低限度教学指导”的争论及取得的共识

当代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乔纳森(Jonassen D. H.)针对科施纳等人关于“认知结构的认识是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限容量工作记忆”和“最低限度教学指导似乎没有考虑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性以及这二者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的说法,明确地指出:[28]“科施纳等人所说的认知结构只是强调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而忽略了所有其他方面的认知建构。事实上,人类的认知结构必须考虑学习的情境、学习者和认知过程(社会认知过程),以便能够解释或预测认知活动。”

接着,怀斯和奥尼尔(Wise & O’Neill)进一步指出,[29]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导数量应如何把握的实验研究结论,并不能够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价值判断提供有效基础。他们认为,目前学术界虽有不少关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到底是“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或是“强一些合适还是弱一些合适”的争论,但是通过对这类文献的认真考查(特别是对文献中教学案例的考查),他们发现:教学过程中进行指导的次数,只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个维度;“指导次数”这一维度必须与其他维度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例如实施指导的“背景”和“时间”长短,就是必须给予关注的另外两个维度。与此同时,格勒思奥菲和勒斯特(Gresalfi & Lester)也强调,[30]建构主义教学和传统教学之间的差异,不在于提供指导的次数,而在于指导的“类型”。他们声称,在他们所倡导的教学指导中,至少包括了用适合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方式去进行提问、讲解和检测等多种不同的指导类型。

皮艾(Pea R)则针对人们认为建构主义教学不进行教学指导或尽可能少地进行教学指导的误解,结合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策略”的特点作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述。皮艾指出,[31]“支架式”策略有两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显著特点:第一,传统教学是当学习者的学习遇到困难、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提供指导,而支架式策略则是为学习者能进行无需别人帮助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第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后,传统教学的指导次数与指导力度往往随之固定,而支架式策略则要随着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将指导的次数与力度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完全撤除。

可见,通过以上关于“最低限度教学指导”的辩论,使原来观点对立的双方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共识:一是关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不能只考虑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还应考虑学习的情境和学习者的认知过程;二是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有效性——不能简单地只考虑指导的“次数”这一个维度,还必须与其他维度(例如指导的“背景”、指导“时间”的长短、指导的“类型”、指导“对象的能力基础与需求”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有关“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讨论及认识的深化

建构主义的积极支持者杜施尔和邓肯(Duschl & Duncan)明确反对科施纳等人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中关于不应该让学生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的观点。他们认为科施纳等人的理由——“学生还欠缺必要的知识与认知能力,不可能让学生用‘亏欠’模式(或‘赤字’模式)来学习科学”——不够充分。杜施尔和邓肯指出,[32]科施纳等人并不知道,事实上没有哪一个与年龄有关的发展阶段将会阻碍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杜施尔和邓肯认为:应当加强对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不要把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单纯看作是长时记忆中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要把对科学课程的学习看作是促进记忆中概念改变与重组的认知发展过程。与此同时,他们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强调:[33]在科学内容变得非常抽象或复杂的情况下,由教师基于系统方法仔细设计课程和提供教学指导,可以有效地在“发现式”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掌握表示数据的模式,发展和修正对问题的解释,并使他们能就概念的建构展开更深入的讨论。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的积极支持者杜施尔和邓肯看来,教师基于系统方法进行的适当指导,和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如“发现式”方法)来学习科学,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基于系统方法开展的传统教学指导,正好能弥补建构主义教学范式(如“发现式”范式)的不足。

(三)有关“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的辩论与比较

有些学者如斯皮罗和德施瑞弗(Spiro & De Schryver)承认:[34]基于系统方法、并以直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也称“直接教学”)可以在结构良好的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结构不良的学科领域(如医疗诊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却可以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通常是指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即“发现式”方法以及“探究式”方法——包括“基于问题的探究”、“基于情境的探究”、“基于项目的探究”、“基于资源的探究”等等)。

赫尔曼和戈麦兹(Herman & Gomez)也指出,[35]有些人之所以否定建构主义教学,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像动机、课堂的社会背景以及动态教学过程的其他一些关键性要素。

除此以外,正如杜施尔和邓肯(Duschl & Duncan)在前面已经指出的[36]——教师基于系统方法开展的传统教学指导和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这二者并不总是矛盾的、对立的。而建构主义学者格勒思奥菲和勒斯特(Gresalfi & Lester)所做的研究实践与案例介绍也表明:[37]在他们所倡导的建构主义教学指导中,明确包含了用适合学生理解该知识点的方式去进行提问、讲解和检测等多种基于系统方法的传统教学指导类型。

这就表明,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完全可以不排斥教师的讲解——它反对的只是一堂课从头到尾完全以直接讲授为主的教学(即灌输式教学),而不是反对基于系统方法的“直接教学”本身。

六、结束语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后),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领域的上述两种对立观点,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和坦诚的交流,终于在以下两个方面普遍取得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与提高。

1. 以发现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标志的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确实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与优越性,但并非完美无缺的最佳学习原则——它仍存在科施纳等人所指出的三种局限性。

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原则的教学设计(即“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基于系统方法的传统教学设计(即“工程型教学设计”)两者并非誓不两立,而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上述有关“最低限度的教学指导”、有关“用科学家‘做科学’的方法来学习科学”和“直接教学与建构主义教学的比较”等三个问题,从开始时的激烈交锋,到最后双方能相互吸纳、包容并取得宝贵共识的事实,已为我们作出了充分而且令人信服的说明。

正是依据这种现实状况,《手册》第三版把对“建构主义学习原则局限性”的认识,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两项重要研究发现”之首;并把“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和工程型教学设计之间的差距与对抗极大地缩小”,列为过去五年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四项重要进展之一。我们认为,这种分析、判断与评价是符合实际的,也是非常中肯的,因而将对国际教育传播与技术(即国际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Edited by David H. Jonassen[DB/OL], http:///edtech/ed1/firstedition.asp,1996.

[2] David H. Jonassen.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Second Edition)[M].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d, 2004.

[3] J.Michael Spector, M.David Merrill,Jeroen van Merri?觕nboer and Marcy P.Driscoll.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Third Edition)[M]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d, 2008.

[4] [11] [13] [15] [17] [19] [21] [24] 迈克尔·斯佩克特,大卫·梅瑞尔,范·麦里恩博尔,德里斯科尔.《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M].任友群,焦建利,刘美凤,汪琼,主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12] 郑太年,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一部分述评[J] .远程教育杂志,2010,(1):18~24.

[6] [14] 汪琼.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二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9~34.

[7] [16] 赵健.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第三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0,(3):30~36.

版式设计论文篇10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__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__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__年5月-20__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__年9月-20__年1月,开发软件

20__年2月-20__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__年9月-20__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

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__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__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__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部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__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__年(新加坡)、20__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__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__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__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