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设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4:39:19

版式设计论文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情感版式设计色彩语言

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界有它的四季更换,春夏秋冬呈现着和谐的周期变化,而其色彩也表现出了万物生灵生命力的存在。人类对于世间的色彩一直寄予一种渴望,期待能够真正认识它。从艺术的启蒙阶段到文艺复兴乃至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色彩被艺术家们视作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对象,因为彩色更活跃、更新鲜,更能激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

一、色彩的作用

1.唤起不同的情感。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一幅同样内容的广告画面,一张是彩色的,一张是黑白的,分别给两组人看,结果对彩色广告画面的评价是:喜欢、充满希望、幸福之光、丰富多彩、快乐。对黑白广告画面的评价是:不喜欢、怪圈、圈套、紧缩、无望。可见,色彩在表现广告视觉传达的情感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色彩的感觉在一般美感中是最大众化的形式。”人们对于客观环境的认识以及感情活动都是与色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视觉传达而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感情的传递。色彩能够通过视觉传递感情,色彩既是对客观具体事物的再现,又为表现传达内容而渗透了传达者主观情感化了的视觉要素。

2.产生不同的象征。影响人们心理与生理的力量在相当程度上归于色彩。高纯度的色彩使画面非常和谐,同时也增强了图片的感染力。使用色彩增强或弱化图片,仅仅改变了背景的颜色,整个设计的实际效果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两种纯度非常高的色彩可以营造出极具冲击力的效果。色彩帮助读者区分不同的项目,同样也增加了对图片和文字的感受。色彩是强调某个项目的好方法,图片中和文字中使用明亮颜色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性别、年龄、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们对色彩的意识也不同。比如,红色在中国儿女的潜意识里象征着喜悦、活力;而西方部分国家人们认为它是暴烈、肉欲的象征。但是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那就是很少人认为红色会给人以安静、平和的感觉。万宝路香烟的包装和广告中,红色是用来表现充满野性的牛仔形象的,给人们留下了强悍而充满张力的感受。

3.突出不同的重点。在表现某一个事物的过程中,为了使其客观存在的意义能够明确示人,常常用两种途径。其一是把某些不必要的部分省略,以此来强化人们的理解。此外还要把一些易于忽略的特点加以突出。这时常可以运用色彩来加以强化使之重点突出。在大面积同一的颜色中,如其间运用不同的颜色就会体现出醒目、活跃视觉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正确地运用色彩也将导致一项危机。比如,认为在版面上的色彩油墨比黑白油墨更显眼,那就大错特错了。白纸的最大对比色是黑色——黑色最容易识别,也最容易阅读。其他色彩若想造成同等的效果,就必须拥有比黑色更大的面积,以弥补较弱的对比感。二、色彩的用途

1.作为背景。一般的色彩性质,鲜艳的颜色要比暗色更具有图形效果,因此在广告视觉传达时,一般将纯度、明度、色度高的色彩用于广告品牌文字、标志图形形象等主体表现要素中,这样可以有效地突出主题设计和良好的广告品牌表现力。

一般在色彩运用上多以黑白为主,其他的色彩选定也有限制。没有把握可以多采用白色,也就是留白。在色彩的运用上,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主色要与照片的主色调和字体的大小位置色彩等因素间,要有正确的整体把握。

2.作为内文。颜色可以区分标题和正文中不同的内容。色彩被成功地用来区分两种不同的语言,对纯色进行翻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同时也可以为设计增添魅力。报纸版面上的广告总是光彩夺目的,所以,选定报纸本身的标准色非常重要,最好能用含有微妙的色彩去区分广告与内文的不同。

3.作为标题。以往看到的各种刊物大多是以黑色为标题,这也是在以白色为背景时所惯用的手法,但时至今日人们希望接受越来越丰富的色彩冲击。不同颜色的标题体现了不同的内容与意境。

4.作为装饰。使用色彩用作装饰,设计者绝对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准确的想法,对色彩的使用作适当约束会使版面清秀。遗憾的是,不少设计者把谨慎抛到脑后,为求取刺激的效果,往往得到反效果。比如,用于装饰线条。①线条可以用于作分离的界限,把版面上不同的区域分割开,也可以四角连接成一个方框,成为一个可辨识的分割符号。②线条可以同时具有图形及聚合元素两种功效。但必须放大到比字体和图片更大,已清楚地确定功效。③线条可以用作单纯的装饰,使原本平淡的版面增加一些简单的图像元素。④把线条画在重点的句子下,或标出重点的段落,线条则变成了强调的工具。一旦线条要用到彩色,颜色必须够强,让人一眼就看清楚。如果色彩不够强,则线条一定要画得够宽够粗,加大彩色覆盖的面积,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2

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是平面设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其课程教学内容是完全按照平面设计专业职业岗位需求而设计的。平面设计专业的相关职业岗位,如海报、标志、广告、杂志、美编、画册、书籍、报纸、产品样本、网页、企业形象、招贴、挂历等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字体与版式设计的相关知识,因此,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以职业岗位需求设计仿真项目实训的针对性更强。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为例,教师在具体授课时把公司的一系列具体案例带到课堂中,模拟社会工作场景,真正让学生学习进入一定的工作状态,在具体的实训过程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成长,学习的目标也更明确。除此之外,教师还设计一些仿真项目,如设计在线的一系列比赛项目、学生的创新课题等,当然这些完全依靠课堂时间是解决不了的,还需要课后在工作室由教师辅导练习。

二、以工作过程导向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高职学生的生源素质现状不甚理想,这在王康健先生的文章《试论高职高专人生导师制的教育美学》中“高职高专生源素质现状分析与思考”模块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基础差、能力弱、学习态度不积极、自控能力差等特点要求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其学习之外,还要有具体的考核标准,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实现主动与被动交互学习,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考核更应该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方法。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传媒艺术系的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考核方法依据工作过程设计,内容有基础设计分项、优秀经典案例学习分项、草图分项、项目实践过程表现分项、创新创意分项、习作分项、作品分项等,每个分项按一定的比例结算成绩。这种考核学生的方式相对科学,学生容易接受,也相对公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对于作品的主观印象而对学生工作过程中的努力等客观存在因素的忽略,也减少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以工作室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法

工作室化制度设计人才培养方法是近几年高校比较流行的方法,工作室作为教学的一个载体,是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更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学习。当然,每个学校的工作室都不同,呈现的教学形态也不一样,即使同一高校或同一系部,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工作室也不尽相同,唯一不可否认的是以工作室化制度培养人才的方法确实行之有效。工作室化教学是对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正常教学的有益补充,相对来说教学环境也更加开放,学生在较为放松的状态下学习需要的知识,也能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学生主要利用中午、晚自习、双休、节假日及其他一切没有课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实训学习。学生管理自己,自己掌控学习安排,工作室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使学生进入一定的工作状态,主要形式表现如下:

1.以项目为载体锻炼学生能力

(1)外来项目外来项目主要是指教师将承接的平面设计社会项目带到工作室,指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完成,可以极大锻炼学生字体与版式设计方面的能力。正如王康健先生的文章《高职高专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到的“高职高专学生作品创作思想的观念转变”中的一个方面,即“变‘习作’向‘作品’转型”,使这种创作活动组织产生具有社会性质、艺术性质、价值性质等的智力成果,这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在社会上联系的项目,属于初级阶段带有创业性质的锻炼,实训这些项目可以更好地与社会、企业有机结合,进行实战,充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帮助学生夯实字体与版式设计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更培养了学生面向市场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校园内服务化项目校园内服务化项目主要是校园内学生会、学工、校园活动、竞赛等多方面的海报、标志设计,属于服务性质的项目,工作室承接此类项目对于锻炼学生字体与版式设计方面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2.以技能竞赛为平台,提升学生学习激情在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的课中、课后,教师会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平面设计比赛,部级、省级、市级、校级,政府主办的、协会主办的等。教师将其参赛启事一一收集并打印出来,张贴在工作室的墙上,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比赛参加。对于获奖的学生,学院和系部每年都会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很容易就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基本上晚自习、节假日里学生都会在工作室内辛苦劳作。对工作室制度的探索无形中营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而且教学效果非常显著,也容易出成果,学生能力得到平稳提升。

3.大学生创新课题导师制辅导,构建丰富多彩的师生关系每年教师可以带领一批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沟通、协作。项目分工明确,遇到困难大家互帮互助、解决问题。教师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既加强了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学之间的友情。项目所培养的团体意识、合作交流的精神也是以后就业单位所需求的人才素质。教师“导”得有技巧,也很艺术;学生“学”得很自然,顺理成章,觉得字体与版式设计知识学起来并不是很困难的事。

4.合理评价艺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字体与版式设计工作室必有其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方式。以工作室平台、实训项目为载体,配合正常的课程教学,其目的是更好地培养学生,杜绝一些影响学习的因素存在;要让学生学得其所,正确地评价对其是一种促进和鼓励。工作室的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运用自身的行为,尤其是语言艺术,真诚、生动地从各个层面教导、影响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服、打动学生,感化学生,才能真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3

数字出版时代,纸媒体出版物已日渐式微,期刊若想保持长盛不衰,必须直面严厉刻酷的生存环境。然而,在信息内爆、纷繁芜杂、心绪浮躁的数字化读图年代,期刊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与干扰,办刊设计定位易随俗浮沉,偏离航向。办刊理念的暂时改变可能为期刊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但长远来看,这对期刊的品牌定位和学术声誉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科技期刊能否坚守办刊设计定位,与期刊兴衰直接相关。期刊出版史表明,为了生存与发展,几乎所有种类的期刊都要求设计定位与出版内容相吻合,以确立期刊的办刊特色。如消遣、娱乐类刊物多以幽默、活泼的愉悦性见长;诗歌、散文类刊物素以儒雅、抒情的“书卷气”著称;而哲学、科技类期刊则以理性、逻辑的秩序感闻名于世。因此,任何一种期刊都应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相应的面孔[1],无论期刊外封图文编排,还是内页文本版式,莫不如是。毋庸置疑,合理、准确的办刊设计定位,不仅符合期刊内在学术取向,而且也切合读者对期刊的审美体验与品位追求。就科技期刊选择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定位的缘由而言:(1)科技期刊作为媒体的一部分,应同时具备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应同时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2)科技期刊承担着“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传承科学文明”[2]等学术使命;(3)以数理研究成果为传播内容的科技期刊强调理性与科学,而理性与科学本身就与数列、秩序等概念密不可分,即秩序的形成源自“数”的比例关系,美感产生于“数”。毕达哥拉斯认为:“没有一门艺术的产生不与比例有关,而比例正存在于数之中,所有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数”[3]。为此,科技期刊只有秉持理性主义的办刊理念,坚持符合刊物的自身性质、发展取向的理性、秩序的版式设计定位,才能够顺应时代生存的适时选择。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方法传入中国,首先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高校设计教育领域。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书籍设计专业率先开设网格设计课程[4]。之后10年,其他少数有条件的高校也开始设置此类课程。从此,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方法渐渐传播至中国出版界,与之相关的普及性教材和学术论文也相继发表与出版,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总体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国内期刊设计界普遍对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方法的使用并不严格。就目前科技期刊的设计现状而言,大部分期刊采用电脑排版软件,套用固定文本编排格式,自动生成图文版式。曾有专家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尤其学术类期刊不讲究版式美学设计,其版式单调呆板,审美效果差”[5]。(2)国内出版界普遍采用模版化、拼贴化手段进行期刊版式编排,使版面构成形式蜕变成理性主义设计的“拟仿”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设计,最终导致科技期刊的版式缺少设计含量,缺乏严谨、规范的秩序感与科学性。(3)某些缺乏设计成分的版式构成方法,虽然可清晰地表达文本内容,但此类方法仅能满足期刊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与国际高水平期刊普遍采用的理性主义设计所遵循的办刊设计指标相去甚远。按理说,期刊内容采用条、块分割方式安排版面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许多情况下这种固定套用或采用不规范编排手段且无设计含量的排版容易使人产生概念上的误解。将貌似理性主义设计的程式化、随兴自由化的文本编排误以为是理性主义设计,这委实是对高水平科技期刊的极大讽刺。相反,只有那些精心构思,严格依照国际网格设计工艺标准[6],依序分割平面版式的设计才可谓之理性主义设计,而只要看着舒服,可随心编排图文位置的做法,与理性主义设计内涵毫无关系。如此现象可归咎为两点:(1)设计师缺乏严谨的设计职业素养;(2)排版公司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而故意为之。这就使该类科技期刊的设计水平、审美形式与同类国际著名期刊存在巨大差距。依照国际设计标准,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设计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图文版式创意、编排结构、级数比例等均与欧美同类期刊普遍使用的理性主义网格设计方法存在很大差距[6]。其中,不规范和粗制滥造是版式设计的最大弊端。某些期刊的版式表面效果与理性主义设计形式相似,实质却是貌合神离的机械复制。此类期刊有悖于理性主义设计一贯秉持的严确、规范的工学标准。这一状况貌似无关宏旨,却能够切实影响期刊的设计品质。若想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成为出版界的翘楚,科技期刊不仅要坚持理性、秩序的设计定位,并使其真正得到落实,还必须汲取某些具有积极作用的非理性主义设计方法作为版式设计艺术的审美补充。本文就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

1理性、秩序:科技期刊对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定位的恰当选择

理性、秩序的设计定位不仅是理性主义内在思想本质的客观反映,也是科技期刊设计定位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以传播科技思想为办刊宗旨的科技期刊的恰当选择。科技期刊是以传播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为宗旨的严肃刊物,其学术伦理要求期刊必须遵循理性主义思想内在的科学规律,通过理性、秩序的设计手法呈现出富有节奏感的视觉审美形式。在此,理性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数列计算为手段,将开本、比例、图式、文本按一定比例合理、有序地规划于版面中,以表达版式秩序的级数美。秩序则以确切的基本元素参数为版式构成物,借助相应的数学计算,使版权、目次、文本、图片、表格、符号等构成要素依序、合理地配置在页面中,以此形成版式组合成分之间的和谐级差比[7]。理性与秩序互为关联,相得益彰,从而形成理性主义设计特有的审美逻辑,其内涵与理性主义思想所倡导的科学观如出一辙。1.1传统理性主义思想与科技期刊设计观念的高度一致性。自文艺复兴后,欧洲社会对科技的崇拜与迷恋已近狂热,理性主义思想与科学创造逐渐演变成为新的精神崇拜。对于狂热者来说:“即使科学也基于一种信仰,根本没有所谓‘无前提的科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8]。在理性主义思想灯塔的指引下,科技发明与科学创造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为工业生产与商品贸易服务的设计业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批量化、模块化、规模化生产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其设计思维与理性主义思想意识完全一致,反映出西方理性主义精神的历史同一性。与之并立共生,服务于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书籍、期刊、报纸、产品包装等平面设计实务,其设计理念与工业化生产思维模式一脉相通,形成统一完善的有机整体。由此可见,科技期刊选择理性主义设计定位,其实质是理性主义思想对期刊功能、审美取向的影响和渗透的现实反映。1.2秉持理性主义思想是现代科技期刊设计的基本特征。风格主义运动是把理性主义思想具体应用于设计实践,并对期刊设计起直接指导作用的典型范例。早在现代主义诞生之初,荷兰哲学家逊马克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曾对《风格》(DeStijl)的设计产生过决定性影响。逊马克认为物质世界由纵、横两种结构组成,他认为世界上的三种颜色是红色、黄色和蓝色。蒙德里安受其影响,转向完全纵横直线结构的完全抽象绘画,色彩也逐步转向单纯的黑色线条结构、白色底以及红色、黄色和蓝色的三原色计划,走向高度理性化方向[9]。《风格》以此为基础,选择基于数学计算的版式设计方法,首先采用纵横线条为中心线,把平面空间划分为简单的几个功能区域;其次以简单方格组成方格网底,把每个方格作为基本模数单位;最后采用数学比例和几何比例进行版面编排,设计上强调排列和顺序,把平衡、对称、比例、对比互补关系等视觉内容以高度理性的方法融为一体,达到完美的地步。这种方法大约可发展出一种大部分建立在数学思维基础上的艺术[9]。虽然《风格》创办于20世纪初叶,但其影响力早已超出所属时代的传播范畴,并为之后属于理性主义设计范畴的国际化风格的诞生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可见,坚持理性主义思想是现代科技期刊设计的根本追求。1.3国际主义版式设计风格。现代设计史上,20世纪前30年间产生的网格设计的迅速发展,使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与理性主义设计内涵一脉相承[10]。国际主义风格力图通过简单的风格结构和近乎标准化的版面公式达到设计上的统一性。具体来讲,这种风格往往采用方形网格为设计基础,各种平面因素的排版方式基本采用非对称式,字体、插图、照片、标志等都规范地安排在此框架内,排版往往呈现简单的纵横结构,字体也采用简单明确的无饰线体,由此设计的版面往往具有公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效果,具有简明而准确的视觉特点[11]。系统、秩序的科技期刊版式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理性的模数原理使复杂的版面组织要素得到合理配置,采取国际主义表现形式则是体现这一思路的准确选择。换言之,把国际主义设计方法实际运用于现实科技期刊的版式设计是理性主义设计思想的现实反映。爱因斯坦曾指出:“正是由于这么一个比例尺度,它使人做好容易而做坏难”[12]。可见,理性与秩序既是理性主义设计的核心,也是科技期刊办刊设计定位的支撑点。科技期刊立足于理性主义设计定位,不仅是理性主义思想科学性的正确反映,也是对科技期刊内容的准确体现,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所具备的认识能力(其中也包括艺术创造能力)寻求的是秩序。科学的使命是在多样化现象中提炼出有规则的秩序,而艺术的使命则是运用形象去显示这种多样化的现象中所存在的秩序”[13]。

2偶发、随机:科技期刊对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收

设计犹如一面时代的镜子,在镜像的世界里,时刻会映现出科技的真实身影。因此,不同的历史阶段,设计必然反映时代的科技华彩。处在高速发展的数字出版年代,科技期刊选择理性主义设计定位,是顺应科技潮流的正确选择,体现出刊物的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的珠联璧合。然而,尽管理性主义设计拥有无与伦比的科学性、功能性,但也并非完美无缺。若要保持科技期刊经久不衰,设计本身必须与时俱进,以真诚开明的态度接受、设计新生事物,突出鲜明的前卫性与时代感,应对流行于设计界的偶发、随机、混乱等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采取开放姿态,选择性地汲取其中的积极要素。纸媒体科技期刊若想采用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唯有以数字科技作为技术保障才能够实现。而在此之前的传统科技时期,即便有此想法,但囿于科技发展水平,版式编排存在难以跨越的排版技术障碍,最终难以实施非理性主义的设计手法。在此,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如果没有进入数字出版时代,或设计师还未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术,将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成功应用于纸媒体出版物中只会成为空谈。可见,只有将数字科技与纸媒体结合,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才能顺利应用于具体实践。2.1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对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选择性吸收的理论探索当代,许多学者采用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手法对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选择性吸收的理论进行探索。余秉楠[10]认为期刊版式所采用的网格设计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时代感和正确性,以理性为基础,与以感性为基础的美国自由版面设计的自由配置形成鲜明对比。但海伦反对网格编排法,主张自由设计编排,认为网格体系死板拘束,但他也承认编排内容必须以一定的秩序为准则[14]。尽管其观点十分矛盾,不过也确切地表明,以理性主义观念为主体的版式设计,离不开非理性主义自由版式设计的介入和修正。书籍设计师吕敬人[15]曾引用杉浦康平“艺术×工学=设计2”的设计观念,同样认为艺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性创造过程,艺术感觉是灵感萌发的温床,是创作活动必不可少的一步。显而易见,“感性创造”和“艺术感觉”等概念指的就是非理性主义艺术设计。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所撰写的《秩序感》长期以来颇受学界推崇。他曾对图形编排结构中存在的“秩序”与“混乱”现象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指出“不管我们如何分析规则结构与不规则结构之间的差异,最终我们必须能够说明审美经验方面的一个最基本事实,即审美快感来自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杂乱之间图案的观赏”[16]。在此,图案特指视觉要素形态;乏味则是指如果设计要素排列过于秩序、规则,将会出现僵化、呆板之感;杂乱则表示编排结构的混乱与不规则。视觉要素编排只有介于二者之间,处于中和状态才具有审美价值。当然,双方的比例并非等量等形,中和也不等于平均,唯有秩序处于绝对主导状态,形成理性主义设计对非理性设计要素的吸纳、兼并之势,排列结构及其审美性才得以成立。一言以蔽之,贡布里希等学者的理论是一个二律背反命题,现实中的设计实务一旦遇到此类现象,采用“中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科技期刊的设计定位来说尤其如此。具体原因和解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突破网格的必要性。尽管理性主义从人的主体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反映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当人依照客观规律对具体事物进行支配,并视其为全部生命意义时,客观上人便失去自我,成为从属于“物”的奴仆。科技期刊选择属于理性主义范畴的数列网格设计,最棘手的问题就在于容易造成设计者把网格变为僵滞的固定围栏,生搬硬套地将图文嵌入其中,即网格给人以规矩和约束,这是其优点,同时也正是其缺点。如果不能灵活与创造性地应用网格,则易使版面显得单调和枯燥。有时为了打破版面过于单调的格局,可采用局部突破网格规矩的方法[10]。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有必要针对版面某些局部,采用偶发、随机、混乱等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随机机制,以去除呆板、僵化的机械性。图1所示为《新克兰布鲁克设计论述》[17]的版式设计,内文编排以网格结构为主体,局部则采用自由版式设计手法,对略显呆板的文本成功实施了破网处理,凸显理性、秩序、自由、轻松之感。2.1.2减少消极的冷漠感。理性主义设计作为超越国界、民族、地域特点的国际主义设计方法,采用模块化、网格化等标准设计模式,其审美评价体系以规范、秩序等相关参数为衡量的基本尺度,必然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冷漠感。一方面,理性主义版式设计能够体现出自身的优点;另一方面,则又表现为淡漠、缺少激情。难怪其常被图1《新克兰布鲁克设计论述》内文版式设计人指责为“具有刻板、缺乏人情味的视觉特点,流于程序化”[18]。为了弥补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的缺陷,科技期刊在把理性主义设计作为主体定位的同时,适当引入非理性主义版式艺术随机机制,将偶发、混沌等艺术表现方法融入到刊物设计中,以消减冷漠,增加期刊设计的情感审美意蕴,这非但不会影响理性主义的办刊设计思路,反而以开放的办刊意识增强了期刊的生命力。一旦采纳这一设计理念,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将唤醒潜藏在理性思维下真正支配人的意愿和行为的无意识领域[19],而这正是设计艺术所需要的。2.1.3消除设计的同质化。艺术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在于,艺术讲究个体之间的差异与变化,强调不同的个性,把独创奉为圭臬,而科学则看重逻辑、共性与普遍化。这本来无可厚非,但若不加筛选地把共性与普遍化等科学规律套用于所有艺术设计对象,设计便会出现千物一面的同质感。理性主义设计,尤其是网格设计,将数理观念引入设计中,竭力主张理性、秩序、趋同与普遍等设计观念。科技期刊一旦选择理性主义设计作为设计定位,必然出现设计同质化现象。这就是理性主义设计本身不可避免的悖论,其内在规定性要求自身必须以整齐划一的纪律性对事物进行约束,排斥以宣扬自我感知、直觉等为主张的非理性因素介入,这必然会引起其与非理性主义设计之间的冲突。与此相反,虽然非理性主义设计在思想上与理性主义背道而驰,如把“否定理性思维能力,宣扬意志、直觉、盲目力量”等作为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但并不意味着对理性主义的全然否定与抛弃。非理性主义所要反对的只是理性主义思想及其设计中存在的模式化、同质化弊端而已,这就为消除理性主义设计中存在的同质化现象,有选择性地引入偶发、随机机制寻到正确的路径。2.1.4选择吸收的甄别性。科技期刊应加以甄别地引进偶发、随机等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要素,有选择性地吸收具有积极因素的设计形式。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流派纷繁、鱼龙混杂,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因此,并非所有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都适用于消解理性主义设计的不足。只有那些不影响文本信息传达功能的积极形式才具有可吸收的实用价值,同时还必须保证工艺制作上的可行性。现有数字化出版科技不仅解决了快速、高效的印前制版技术难题,还为各种非理性主义设计形式的诞生提供试验场,使得科技期刊对纷纭、驳杂的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收成为可能。简言之,科技期刊为消释理性主义版式设计的不足,必须以开放的策略输入新理念、新形式,以兼收并蓄的态度选择性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非理性主义设计要素,把先锋观念艺术中常用的偶发、随机、混沌等表现形式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如此定位必然促使科技期刊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富含独有的美学意蕴。2.2选择性吸收的成功范例。科技期刊以理性主义设计为主体对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收,其成功范例不胜枚举。例如,Nature创刊于1869年,一向以严谨、规范、理性、秩序著称,是理性主义设计的代表,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便是顶级科学刊物,其设计也并非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不断选择性吸收非理性主义设计养分,以弥补理性主义设计的不足。图2所示的Nature封面设计以网格框架为基础,文字模块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局部设计则运用平衡手法,将模糊、重叠等非理性主义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设计中,用以对“Gendergap”等局部图形化字体进行艺术处理,以增加“性别差异”模糊化的艺术感染力,从而使形式与内容两相烘托,相辅相成。该封面设计很好地体现了对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形式的选择性吸取。图3是由美国设计师戴维•卡森设计的《海滩文化》内文版式。虽然此期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物,但其成功的设计手法值得借鉴:版式采用大、小网格编排,双栏错位结构,显得理性、秩序;形式上,运用错位、叠合、重组等创作手法,使版面生成新的机遇模式[20]。再如,始创于1899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是以理性主义作为版式设计定位的科技期刊,从版式结构来看,成套印刷文字由看不见的复合隐形网格控制,字体相互穿插、错落有致。其内页版式严格按照预先设定的网格程序编排图文;而期刊封面则经常采用富于艺术想象力的随机、混沌表现方法来传达期刊的学术核心理念,以此增强期刊超然的学术张力。该内文版式呈现出理性、秩序与自由、洒脱并存的视觉感受。其表现手法为平涂漫画人物与手绘英文相协调,图文互为借力,达到字图一体的和谐境界。科技期刊把理性主义作为存在与发展的办刊设计定位,尽管存在着机械、呆板等方面的不足,但只要本着开放的设计思路,不断吸收偶发、随机之类的非理性主义版式设计表现形式,某些不足可全然得以消弭。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当代报纸、广告设计、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经历了从萌芽,到雏形,到完善,到兴旺、发达的漫长的演变历程。1印刷术起源于古代的印章和石碑,活跃于唐朝的雕版印刷,兴盛于两宋的活字印刷。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人称其为印刷术的始祖。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版印刷,为现代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纱,是首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品实物2这表明当时在印染工艺方面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国印刷技术历经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及汉字信息处理的激光照排三个历史阶段。它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孙中山先生说:“印刷以知识供给人民,为近世社会的一种需要,人类非此无由进步。”3当代印刷技术的进步给报纸广告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印刷技术的发展

我国当代印刷行业发展可分为模拟印刷时期、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印刷时期与数字印刷时期三个阶段。如表1所示,报纸的印刷技术经历了手动凸版铅印、自动凸版铅印、平版胶印及数字印刷的过程。本文从模拟印刷、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印刷及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等方面,展开对当代报纸广告设计研究。

1、模拟印刷技术的发展

解放初期我国的印刷技术主要为模拟印刷,其包括平版、凸版、凹版、孔版四大印刷,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使印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承载物上的过程。4模拟印刷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压力和印版来印制,模拟印刷的排版技术经历了手工铅排、自动铅排、手动照排到激光照排的过程。解放初期的手工铅排是按照原稿和工艺的要求,用铅字和各种排版材料排列而成的。50年代,我国相继成立一批现代化的印刷企业,并开始生产、使用自动铸排机。60年代,第一代国产手动照排机研发问世,照相排版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熔铸铅字的传统排版工艺,实现了从热排到冷排的技术变革。60年代以前,印刷彩色图像需要采用人工设想分色技术,由于该技术的操作时间长、难度大,并没有得到普及。60年代以后,随着彩色胶卷和制版照相机的发明,人工设想分色技术逐渐被照相分色技术所取代。直到80年代,电子分色技术才得到运用。模拟印刷时期,印刷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代报纸广告设计的发展。

2、模拟与数字相结合的印刷技术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光电技术开始应用在印刷技术领域,使得印刷技术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迈进了模拟印刷与数字印刷技术相结合的新时代。印刷机械的研制和生产也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从手动、半自动过渡到全自动,实现了从铅印到胶印的重大变革。80年代,我国成功自主研制电子分色机,并投入市场。电子分色技术质量好、图像修正功能强大、生产效率高,为彩色印刷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数据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到20世纪90年代,电子排版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电子排版系统中的文字和图像都以代码的形式出现,图文信息的输入、编辑全部在计算机里完成,整个流程可以在电脑屏幕上进行较对、修改、替换,极大的拓展了版式设计和制作的空间。印刷技术由文字单色处理的桌面出版系统演进到彩色图文处理的电子彩色出版系统,完成了图文信息处理技术由模拟向数字化转化。这一时期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广告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广告设计的表现提供了技术保障。

3、印刷技术的数字化革命

21世纪初期,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印刷领域得以广泛的应用,文字、图片等数字信息存储传递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使得照相、分色、校色、创意、拼版等工艺在页面描述语言中有机结合,实现了图文合一,数字印刷系统不用软片,也无须分色制版,省略拼版、修版、装版对位等工艺流程,新型感光材料和印刷油墨的开发,为印刷的数字化奠定了基础,使得印前、印刷实现了数字彩色一体化。2000年后,数字印刷企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我国数字印刷企业约为37000家,占所有印刷企业的37%,兼营传统与数字印刷的企业约为44000家,占所有印刷企业的44%。1目前我国已经成为数字印刷机的出口大国,图1为我国数字印刷机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数字印刷机进口比例浮动较小,呈缓慢上升趋势,而我国数字印刷机出口比例涨幅较大,在2010年出口比例突破了50%,比上一年增长了17.45%。

二、当代报纸广告设计的发展与蜕变

报纸是出现较早的一种传统印刷媒介,也是最大众化、传播范围最广的传播渠道之一。唐朝的《邸报》被视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报纸,其主要内容为政府公文,只在宫廷中流传。辛亥革命前后,各类报刊纷纷创办,全国报刊达500多家。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中央级报纸和省级报纸蓬勃发展,实现了自给自足。1966年——1976年,“”爆发,广告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工具而被禁止,所有商业广告活动全部停顿。1979年,中国广告业开始复苏,发生了重大转折。2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广告,这则广告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条消费类报纸广告。同年1月10日丁允鹏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为广告正名》的文章,为中国广告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图形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

模拟印刷时期的报纸广告中图形运用的频率较少,所占面积较小,表现手法单一、直白。模拟印刷时期我国报纸广告的设计表现为:文字告白为主,手绘插图为辅的设计特征。模拟与数字相结合印刷时期,报纸广告设计开始使用摄影图片,图片质量与模拟印刷时期相比较为精美,但大多为产品、人物及场景直白的表达,缺乏创意。模拟与数字相结合印刷时期我国报纸广告的设计表现为:手绘插图为主,摄影图片为辅的设计特征。数字印刷时期的报纸广告中图形运用较为普遍,以创意摄影图片和创意设计图形为主,设计主题表现更加含蓄,更具专业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数字印刷时期报纸广告的设计表现为:图形为主,追求创意的设计特征。根据印刷技术发展的因素,结合报纸广告设计的时代特征,将报纸广告大致分成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和21世纪三个时期。其中1967年到1978年为商业广告的消亡期。3本文不将1967年到1978年期间的报纸广告列入的分析的范围内。论文选取《人民日报》1949年—1966年、1979年—1999年及2000年—2010年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从每年4月和9月中随机抽取一期报纸,并对其刊发的广告进行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1949年到1966年期间共收集到的303幅广告,其中图形型广告仅23幅,占总数量的7.6%。图形所占广告版面中的面积较小,基本不超过版面的30%。1979年到1999年共收集到的104条广告中,图形型广告有64幅,占总数量的61.5%,比第一阶段增长了近1.78倍,图形在广告版面中所占的面积不断增加。2000年到2010年共收集到的90幅广告,其中图形类广告有73幅,占总数的81%,比第一阶段增长了2.17倍多,图形所占广告版面中面积最高可达100%,图形已经成为广告中最主要的视觉元素。从图3可以看出,解放初期图形型的报纸广告中广告主题多为产品和人物形象。制作方法以手绘为主,摄影图片为辅。表现方式多为具象表现,较为单一、直白。改革开放后图形型广告中广告主题多为产品、人物与场景形象。制作方法手绘写实的产品图形和产品摄影图片使用频率较高。表现方式上意向和抽象手法逐渐增多,但仍以具象为主,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也逐渐运用到报纸广告设计中。到了21世纪,图形型的报纸广告中广告主题与前期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品、人物与场景形象的直白表现已经很少被运用,创意图形已经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表现方式上由具象转化为抽象和意向,图形设计更加含蓄,注重情感化,手绘的表现方法已经基本被摄影和计算机设计所取代。如图4为新光药厂1949年12月11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咳舒钙”产品广告,采用了文字描述与手绘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画面的左边描绘了一个正在咳嗽的女性形象,线条简洁,并做了夸张处理。画面的左下角为写实的手绘产品包装图,刻画的细致、直观,有力的传达了商品的特征。图5为解放日报2002年8月30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形象广告,采用了创意图形的手法,画面的中心将镜头的图形与上海典型的建筑图形同构,其与模拟印刷时期的图形广告相比,设计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2、字体设计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

文字是广告主向消费者传达广告信息的主要途径,解放初期广告中的文字以手写的黑体、宋体及楷体为主,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1980年北京大学王选教授发明了计算机激光自动排版技术,规范的印刷字体逐步代替了手写字体,改变了报纸广告字体混乱的局面。如图6所示,解放初期广告中文字以手写的黑体与宋体为主,楷体、综艺体和幼圆体等字体也较为常见,但字体设计手法相对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印刷字体逐渐的取代了手写字体,并增加了很多新字体,如综艺体、隶书体、幼圆体等,该时期字体设计的表现手法相比解放初期更加多样化。创意字体逐渐在广告设计中得到运用。到了21世纪,除了黑体、宋体、楷体等字体之外,还出现了琥珀体、娃娃体及书法体等个性化字体,字体在设计上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字库中的印刷字体达到上百种,创意字体被广泛地运用到广告设计中。图7为金星钢笔1949年11月1日刊登在《解放日报》广告中的字体设计,字体在黑体的基本上,进行了变形处理,将部分笔划的直角转变为圆角,用星星图案代替了部分笔划中,与广告主题相得益彰。图8为凯歌电视刊登在1982年1月14日《解放日报》广告中的字体设计,字体在综艺体的基础上,将笔划中的部分直角变成圆角,并将部分笔划连接起来,大写的英文字母k作为背景,使之与中文字相结合,准确的体现了商品的特征。图9为大众汽车2007年6月1日刊登在《羊城晚报》广告中的字体设计,广告画面以文字设计为主体,将汽车部分配件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同构的手法,形成100%的字体图形,简洁又准确的传达了大众汽车优良的服务品质。

3、色彩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

色彩是广告设计中一种特殊的情感语言,它不仅能吸引读者,还能更加直观的传达产品的特征。凸版印刷时代,由于纸张、油墨及印刷工艺的特点,印刷色域空间很小,无法表现丰富饱满的颜色,所以早期的报纸广告多为单色印刷。《人民日报》在1974年1月1日出版了新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但是由于印刷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并没有得到推广。后来出现了图形套红的广告。1980年以后,电子分色机和多色胶印机进入我国,其质量、功能、速度是照相制版和传统印刷机无法比拟的,照相制版工艺和单色凸版印刷机从此淘汰出局。1到21世纪,普通报纸的彩色印刷才得以真正推广,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减少了印刷成本。图10为2010年9月16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金龙鱼调和油广告,广告大面积的采用了深蓝色,以明黄色为点缀,与文案的“情深似海,月满中秋”相呼应。蓝色给人感觉广阔而宁静,体现了家庭之间的温馨、和谐。黄色的标题与蓝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4、版式在报纸广告中的变化解放初期的广告版面较为固定,面积相对较小。改革开放后伴随报纸的扩版,广告版面的面积不断扩大,广告在报纸中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电子排版的出现,广告的版式完全打破了原来相对固定的局限,出现报花广告、通栏广告、跨版广告、整版广告等各种规格的版面。论文分别对《人民日报》1962年、1995年、2007年三年的广告版面进行调查,如表2,1962年共收集到广告217幅,其中版面规格多为1/8通栏以下和1/4通栏,半通栏和通栏广告相对较少,通栏以上的广告几乎没有。1995年共收集到广告435幅,广告版面规格以1/4通栏、半通栏、通栏、半版为主,偶尔也会出现1/4版和整版广告。2007年共收集到广告251幅,广告版面规格以跨版、整版、报花等为主,广告版面规格越来越大,成为报纸中的重要内容。广告的版式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解放初期广告版式设计简单,多为对称型、上下分割型和左右分割型。整个版面分割为左右或上下两部分,分别配置文字和图形,构图简洁、稳定。改革开放后单一的版式形式被打破,版式设计越来越多样化,逐渐向图文融合的方向发展。到了21世纪,版式设计开始在平衡、稳定的基础上追求变化,个性化和创新性版式设计大量地涌现。如图11为左右分割型和对称型相结合的版式,画面的上方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分别大小相同的图形和文字,画面的下方为左右对称的文字介绍,左下角的产品图形打破了版面的拘谨感,具有简洁、稳定的美感。图12为2008年12月22日刊登在《人民日报》的壳牌石油广告,采用了自由型的版式,画面的中心为一条输油管道,以输油管道引导受众的视觉流程,视觉的终点停留在品牌商标上。整个画面被分为图形和文字两部分,这种自由的编排,给人活泼、轻快的感觉。

三、结语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方法视觉创新

一、符合现代受众审美

当今的设计理念,从追求“最美设计”转变为追求“吸引人眼球的设计”。现代人往往追求幽默、有趣、新潮的审美创意,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一些流行元素容易掀起热潮。设计需要结合当前的审美潮流,但是当今媒体发展、信息更迭迅速,审美潮流变换较快,同时,审美潮流往往会出现循环,如复古风的流行。平面广告设计要跟上快速变换的审美潮流,同时也不能失去审美主流。

二、增强视觉冲击力

今天,视觉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往往更高效。因此,在“读图时代”,视觉冲击力在平面广告设计中至关重要。平面广告基础的“三大构成”是图形、色彩和文字。图形、色彩、文字的编排都会对平面广告的视觉冲击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设计者要设计出有视觉冲击力的广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1.图形。图形是平面广告设计中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也是平面广告设计视觉审美元素中的表层结构。图形是在文字和语言之前产生的,是人们最早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工具之一。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图形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每幅平面广告都离不开图形的使用。图形具有生动、直观、形象、表达准确等特点,能够比文字更快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人们的兴趣,给人们留下更深刻的视觉印象,识别性较高。图形的运用或拼合或裁剪等,能传递出不一样的信息,如很多品牌会有自己的logo,表现产品的特点,传递产品信息。创意图形的运用能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受众眼球。其中,视错觉创意图形的应用较为广泛。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的作品就大量运用了视错觉的图形创意。在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图1)中,福田繁雄利用“图”“底”间互生互存的关系,应用视错觉原理,将黑白两色的男性、女性的腿,以正负形上下并列,形成虚实互补、简洁有趣的效果。2.色彩。色彩比图形更丰富,更能突出信息和视觉中心。色彩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因为色彩容易被人感知。人们在第一次看一幅平面广告时,一般会先注意到作品的色彩。色彩不仅可以作为背景,而且可以渲染氛围,增强图形和文字的视觉效果。色彩是带有情感的,更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不同的色彩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和情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红色可以分为很多种:正红或明亮的红色显得更有活力和激情;暗红色带有一点冷艳、冷酷的感觉。肯德基Zinger汉堡的系列创意平面广告(图2),色彩运用大胆,背景和主体物色彩选择撞色,形成视觉冲击感;同时,背景紫色运用渐变效果,使色彩对比不突兀,又能突出辣椒这个主体。3.文字。文字在平面广告中可以直接传递信息,起到画龙点睛、增强视觉效果的作用。在平面广告中,文字会根据传递信息、画面的需要变换不同的形态。在同一画面中,文字作用不同,其大小、颜色也不一样。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文字的每一笔画可以相对独立,以便于转变形态,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在电影宣传海报中,文字的运用较为广泛,不同风格的电影搭配不同的海报文字效果,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突出传递的信息和情感。在《夏洛特的网》这部电影的宣传海报(图3)中,文字的特点很突出,电影的感觉也通过文字展现出来。海报中主要的文字是电影名称,字体略带神秘、奇幻之感,标题突出,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其他介绍文字置于画面顶端和底部,字号偏小,能准确地传递相关信息。图形、色彩、文字是平面广告设计中最基本的元素,要使三者完美结合、相辅相成,设计者需要应用合理的版式。4.版式。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版式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各种元素有机结合,相互呼应与衬托,以突出中心,营造视觉冲击感,更有效地传递信息。一幅优秀的平面广告中往往有留白之处。留白可以有效衬托主体图形和文字,使画面更有层次感。过满的画面容易使人们产生不适感,反之,留白可以使观者的视觉在该区域得以放松,营造舒适的阅读感,促使观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画面重点。任何平面广告作品中的元素都不是随意排列的,各元素往往由一些看不见的“线”连接,形成整体对称、均衡的画面。但这不是绝对的、呆板的对称,设计者往往会安排一些元素打破绝对的对称,让画面稳重、大方又不失活泼轻快的感觉。如,针对多个相同元素,变换其中一些色彩或大小,或者穿插文字或其他元素破形,使画面不拘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将关联的信息排列在一起,形成亲密感,既能突出视觉中心,形成画面的整体感,又给人以舒服的观感,进而有效地传递信息。

三、用幽默的表现手法,增强平面广告的趣味性

现代人往往会率先被平面广告中有趣的内容吸引,因此,增强平面广告设计的趣味性尤为重要。充满轻松、诙谐氛围的趣味性广告能吸引人的目光,提高受众对广告的注意程度与记忆效果。趣味性包含了新奇性、刺激性等特点。平面广告的趣味性有多种表现,如幽默、戏剧性、颠覆惯常思维的新奇刺激的视觉感受等,充满着活力和想象力。幽默的表现手法是一种高智商、高情感的艺术表现手法。设计者运用有趣的情节,巧妙地营造一种有趣且耐人寻味的意境,通过夸张、双关或者谐音的表现方法,吸引观者的目光,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法国DUBONNET酒的海报设计(图4)运用连环画的方式,幽默、诙谐地一步一步引出酒的名字,突出了酒的美味,激发了观者的兴趣和想象。

四、融入情感设计,与受众产生共鸣

运用幽默表现手法设计出的含义深刻的广告,往往力求寻找能够触发受众情感共鸣的点,从而促使受众在欢笑之后接受广告信息。设计者通常抓住矛盾冲突中最强烈的部分进行创作,突破理性思维,在常规中求异、求新、求奇,在相似中进行创意创新,或运用反向思维,引导人们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展开想象,自由地体验、感悟。在纷杂信息的干扰下,人们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所以,刺激人们的感官,引导人们释放深藏在心底的某种情绪是当今平面广告设计的重要突破点。直白的广告难以调动人们的情绪,设计者运用轻松诙谐、让人发笑的艺术表现手法,既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又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其目光。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代社会,幽默诙谐的广告往往能直接、迅速地吸引人们的视线,使忙碌的人们在会心一笑的轻松之后,自然接受广告信息。人有不同的情感,平面广告设计基于产品要表达的信息,运用图形、色彩、文字、合理的版式调动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设计者首先要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平面广告中产品的特性,包括颜色、形状等,其次要突出人们使用产品的感受,带给人们身临其境之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平面广告脱颖而出。

五、增强平面广告的互动性

现代审美意识以主动发现美为主,人们的审美体验也倾向于更多互动的参与性体验。平面广告设计需要据此有所改变。在单纯传递信息的传统平面广告中增加与受众在心理或行为上的互动、沟通,更能率先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强平面广告的互动性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是图形、色彩等视觉上的互动。视错觉图形、具有动态感或空间感的图形都会使受众产生互动感。如,运用视错觉图形,有形状上的长短线条视错觉图形(图5),也有色彩方面的残像错觉图形(图6)。

平面广告作为今天传递信息应用较广的一种广告形式,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平面广告有多种设计思路。平面广告设计者需要了解审美的主流趋势,设计出符合人们审美的图形符号和色彩;运用图形、色彩、文字和版式的创意融合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抓住观者的眼球;运用幽默的表现手法,通过有趣味、充满意境的画面吸引观者,带给观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以多种手段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增强广告的互动性,从而使平面广告作品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杜积西.1978-2008:广告审美意识的流变.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张印洲,张文静,纪园园.广告设计的行为互动性研究.大众文艺,2018(10).

[3]杨园园.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版式的重要性.美术教育研究,2018(22).

[4]邹瑾琳,彭一清.平面广告设计的审美.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9).

[5]陈丽.浅谈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视觉要素.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6]牛双.关于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构建的研究.美术大观,2016(8).

[7](美)罗宾•威廉姆斯.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苏金国,刘亮,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8](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朱锷,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9]阿茹娜.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戴娟.平面广告设计的幽默表现手法.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6

1样式的制作

在论文的格式编排过程中,特别是书刊出版工作,排版不仅仅有规定的版面格式要求,还有国家出台的许多标准,需要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去遵守.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和国际上一些相关标准相一致以及制定的更加科学,这些标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着不断的修改,如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制定和完善前后经历了两次.这就需要编辑人员不断的去关注、学习并掌握这些更加详细复杂的标准.另外,期刊稿件格式是统一的.因此,需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这些标准和版面格式要求,制作出一个具体模板,以提高文章的格式编排速度和质量.选取一篇已经按照规定的版面格式要求和相关标准排版好、经编校通过的文章为参照,在此基础上进行样式的新建操作[1].

1.1基本样式的新建

使用工具栏中的“样式”框,选定文本后,在“样式”框中输入新样式名,按“Enter”后,新样式即建立.

1.2样式名称的确定

由于单位规定的版面格式对文章各级标题、中英文摘要、图表的标题、页眉、页脚、参考文献的正文等部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样式名称的确定的过程中,对于各级标题仍然采用Word文档中的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等来命名;对于其它部分用这些部分的名称来命名,以免混淆.

1.3参考文献格式的确定

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不仅表现在字体、字级上,还表现在著录项目和格式上.采用著者-出版年制,从文献[2]中分别按专著、专著中析出的文献、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物中析出文献、专利文献分类列出其著录项目和格式,在文章编辑过程中,用来核对文章的参考文献著录正确与否,著录项有没有缺失.另外,还要注意如外国人的姓名、版本项、其它题名信息等的表示方法,这些小的地方往往也是不大被注意但又常常容易出错的地方.

1.4样式的删除

在Word文档的样式一栏中,如果还保存着其它的无效样式格式,可以采用word文档相应的操作来删除,减少文章编辑过程中由于误选造成的错误设置.

但是,Word文档中样式的设置是处于中文状态下,因此,在上述新建的文本样式作用中的一些数字、字母、符号等的字体都是中文.如果版面格式对其中的有些部分如二级标题的序号、括号等要求是罗马字体,就需要去重新修改.

对一篇稿件在按照要求进行页面设置后,利用上面建好的样式进行相应部分的格式编排,然后开始对文章的正文部分进行必要的格式修改.但是数学论文,特别是计算数学纯理论证明方面的文章,几乎都是用公式编辑器排版的正文部分,很少用文字描述,且所占的行距要比文本部分大的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版面空间的浪费.由于期刊的篇幅是相对固定的,这个特点使得编辑在进行每期刊物的作品组配时,必须从控制总字数、控制总篇数两个方面控制入选稿件的总量[3].沈德发在文献[4]从多个指标对五种期刊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探讨期刊版式设计及编排对载文容量的影响,即在版式设计、开本一定的情况下,期刊的载文容量也相对是固定的.在论文编辑过程中,对页面余缺页处理的方法都是对期刊版面的合理安排和利用.因此,有必要对使用公式编辑器排版过的段落做重新处理.

2数学论文行距的调整

2.1正文段落行距的调整

首先,选定全文的正文部分,打开工具栏中“格式”的“段落”选项,取消选择“缩进和间距”选项中的“如果定义了文档网格,则对齐网格”,那么这些段落中的行距将有明显地缩小.

其次,由于这些段落行距的明显缩小有些影响阅读效果,这就需要去调整段落的行距.参照前面所选文章加有网格的段落行距,调整文章的段落行距大小.但是,如果所选择的行距加上字体的大小小于公式编辑器所排版的部分的高度,那么超出部分将被上下其它行所覆盖,这时就需要将该部分所占的行选定,然后行距定为单倍行距.

2.2公式的对齐

如果某一行中的用公式编辑器编辑的公式和同一行中的其它部分没有对齐,选用撤消操作又会影响已经编辑过的好多地方,那么就需要单独对该公式单独进行调整.选择该公式,打开工具栏中“格式”一栏中的“字体”选项,选择“字符间距”,出现以下对话框(图1)在“位置”的第一个选项中,选择三个选项中的一个,然后在“磅值”一栏中输入合适的数据,来调整所选公式的相对位置.在“段落”的“中文版式”选项中也有“文本对齐方式”来调整文本对齐的,但是该选项是对整个段落进行操作的,所以对公式的位置调整是无效的.

2.3多行公式的处理

有些公式占有多行,行距比较大,可以通过点击该公式,打开公式编辑器中“格式”菜单的“间距”,改变“行距”中的数值,调整公式中间的行距来达到最佳效果.在遇到有些公式需要转行的过程中,应该从等号或者运算符号的位置连同符号一起另起一行,这样至少不会割断整个公式的表达,同时也便于阅读.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电子杂志动态设计静态设计

1解构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可以看成是一种富媒体或是一种新媒体,与传统的杂志不同它一般都用lfash的方式将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及动画等集成,展示形式和传统杂志类似,具有翻页效果,故名电子杂志。一般一本电子杂志的体积都较大,小则几M,多则几十M上百M,因此,一般电子杂志网站都提供客户端订阅器,供杂志的下载与订阅,而订阅器多采用流行的P2P技术,以提高下载速度。

对于电子杂志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电子杂志是传统杂志简单的数字化,如许多杂志的网络版;第二代电子杂志是数字媒体的杂志化,如许多网站在互联网中筛选出主题类似的内容,定期以杂志的形式,有基本的栏目架构。而第三代电子杂志的特点就在于:采用先进的P2P技术发行,集Flash动画、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内容更丰富生动。它还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通过发行方提供的阅读器下载进行阅读,未来甚至可以延展到PDA、OBLIE及TV(数字电视、机顶盒)等多种个人终端进行阅读。

2电子杂志中的“动态”设计

电子杂志不同与传统印刷杂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多媒体性和互动性,集合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综合而成,它具有可视性、交互性、多样性、娱乐性、传播速度快、免费等特点。对于阅读者来说,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开始转变成集接收者和内容提供者、传播者为一身的全新个体。当你阅读电影杂志时,最新大片的片花视频马上可以在眼前播放;浏览音乐杂志时,金曲榜的热门歌曲只需点击便可试听;时尚电子杂志提供最新的服饰潮流,让你随意搭配并即时显现;在电子杂志的页面上还设有投票与心理测试按钮,可以随时得到结果,并与他人分享;一些数字杂志上还加入了“我要评论”的窗口,你可以很轻松方便地发表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看法;通过杂志上提供的编辑的QQ、MSN甚至Skype号码,你可以和编辑在线交流,并且自己还可以通过软件自己设计自己的电子杂志上传到网上供大家阅读和交流……可以说,数字杂志的出现,将刚刚由“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的我们一下子又推进了“感官时代”,带来全方位获取信息的快感,也改变了过去只能通过杂志社、印刷所、发行社一系列高成本运转才能与读者见面的唯一方式。为了方便阅读及加强交互性,在电子杂志的页面上都设有多项按钮,帮助阅读者翻页、调节声音大小以及跨页阅读。例如,一般电子杂志翻页的按钮会安排在整个页面右边的上方或下方,以方便读者在阅读时更好的操作。再以现在一个十分流行的电子设计杂志(NON0)为例,它是一种期刊式的电子杂志,杂志页面的外框处设计了可供点击的按钮。每期有个主题,打开文件后都会配以与主题相符的音乐。在目录处每一个栏目主题都可以进行点击,然后页面可以自动跳转到读者想看的页面,并且不同栏目所设计的音乐也有所不同,以致让读者不会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

3电子杂志中的“静态”设计

电子杂志的版式设计既类似于传统的平面书籍设计,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电子杂志都要通过电脑和处理器来进行阅读,长时间的电脑阅读容易产生疲劳感,所以对其版式包括色彩都有特殊要求。

对于静态的版式设计来说,既要传递信息又要注意杂志的变化。变化太多容易显得凌乱,而变化太少在阅读的时候会显得很枯燥。就其编排形式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排版方式。一种是网格化的编排,这样对于内容较多的电子杂志来说可以清楚的把消息分栏列出,强化一种次序感。其特点是运用固定的栏宽来设计版面,将版心分成一栏、二栏、三栏乃至更多栏。运用一定标准尺寸来控制文本、片头及图形排放,使版面显得节奏分明、井然有序。由于电子杂志基本上都是双页平行显示的,在这种形式中,双页中的中线再不是“禁区”,而被允许作跨页面的各种设计。

另一种是自由式的编排方式。由于电子杂志来说,都需要借助电脑和显示器来阅读,所以在设计电子杂志的时候设计师可以不考虑印刷工艺及成本的限制对杂志的版面安排包括色彩运用都可以突出强烈的个性。对于其中的文字排列也不用受任何束缚而随意纵横驰骋,可绕图而行,可方可圆、可立体、可重叠、可实变、可渐变、亦可与图片组合成一个轮廓图形。追求规范与不规范,秩序与反秩序,整体与零乱的矛盾对比设计组合。有些设计独到的电子杂志还将某些文字进行动画处理,形成闪烁感或逐一出现。大面积的色块、底纹和强烈丰富多彩的版面对比可以使杂志更具有活力、更新颖。由于电脑在显示色彩的时候会比打印出来的颜色鲜艳,但对于长时间电脑操作来说,太刺激的颜色虽然很容易吸引眼球但对于阅读来说是不适合的,眼睛容易疲劳。所以在电子杂志的版式色彩选择上提倡不要大面积用到明度太高的色彩,一般白色或灰色调配合局部鲜亮的色彩。

4结语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作者文稿;编辑加工;设计校对

学报是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传播科技文化知识,促进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它既是一面反映高校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镜子,也是一个对外交流教学经验和介绍科研成果的窗口,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园地。通过它可以透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状况,推动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以及发现和培养人才。因此,加强和提高学报的质量,在办刊理念上不断创新,对学报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作者文稿:学报质量的根本

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文化传播有赖于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如果离开这种信息来谈论传播,不可否认,它表现的只是一种空论。

文化传播工作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编辑队伍,而且需要一个高素质的作者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学报质量的优劣,作者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作者的把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学报面对的作者是知识分子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的聪明才智、专业技能推动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检索人类文化发展史,能使我们感到,知识的发展、总结与创新一直贯穿于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整个过程。像马克思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这些人类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曾为世界创立文明历史做过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如今,它们仍然在为世界继续作出贡献。这就深刻揭示了知识给人类文明与进步以强有力推动的价值内涵。其二,由于作者各自所处的特定环境,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所给出的结论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如果放在各自的背景和语境中去理解,都有各自的道理。正是有了不同,才使得世界五彩缤纷、鲜活有力。其三,学报是文化产品的“加工厂”,需要作者提供大量的信息来保证文化产品的正常生产,如同军队作战,每一个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当然,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是科学的、优质的。作者对所研究对象客观上的准确把握,主观上的论证分析、旁征博引、由表及里、观点明确、行文流畅,充分展示作者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其四,文章的优劣不在于有多少华丽的语言,而在于作者对知识意义的把握。知识对于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说,其意义体现在弥补了人的先天不足和缺陷,体现在知识对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知识是实践的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就会变成毫无内容的空架子。从本质意义上看,学报的质量精髓体现在作者文稿的学术价值,学报可以展示文稿的学术价值,但不能直接决定文稿的学术价值。文稿的学术价值对学报质量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转化为学报质量。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编辑加工:学报质量的关键

编辑是传播的主体,编辑主体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贯穿于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等一系列出版工作环节中。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办好学报的关键。对编辑的把握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编辑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即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文化传播工作始终在党的方针、政策轨道上前进,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放在首位,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二,传播先进文化,编辑人员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谌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理论水平及敏锐的思维能力,站在学术理论前沿,了解和掌握学术理论的最新动态,与时俱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编辑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创造、文化选择到文化建构的双重超越;其三,编辑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化作者意识和读者意识,遵纪守法,严格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自我牺牲精神。编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在思维方式、观念、行为等诸方面发生了变化,认识能力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飞跃;其四,编辑人员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文稿,工作内容是审读、编辑出版文稿作品,使之达到传播要求,其性质是对文稿的再创造。这些都建立在编辑对有关政策、规范、作者思想和读者的充分理解基础之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目前学报编辑队伍中已不乏高学历、高职称,或在某一学科内属高水平的学者,但作为优秀的编辑行家并不多。有的学报竞出现不知版式如何设计而照搬其他学报版式;不知标题字体、字号的使用要求,更有甚者,连字体、字号都分辨不清。其中一些书生气十足,学者昧过浓,这些人耻于编辑学的钻研,认为那只不过是雕虫小技,且自命清高,只注重稿件的字斟句酌,文体的变化。高校学报的现实状况是年轻的编辑越来越多,但大多不是编辑专业毕业的或未经过编辑学的正规训练,工作中只是靠老编辑言传身教或在实际工作中慢慢积累经验。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往往片面理解编辑工作的性质,对编辑工作产生误解:其一,认为编辑无学,这种认识在高校学报的编辑中为数不少,特别在一些师专学报编辑中更加突出。有些学报竟成为一个中介机构,安排几个人,以编辑身份负责接收稿件,按类别交给专家审稿,由专家签发意见,这是一种变味的编辑。其二,轻视编辑学,注重其他学科专业。学报编辑对编辑学理论和实务知之甚少,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兴趣浓厚,对申报课题、备战考研很热衷,而对编辑学的学习则轻而视之,对编辑工作以应付差事而为之。这不仅阻碍着学报质量的提高,而且亵渎和打击了文化传播的严肃性。因此,我们每一个编辑应当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同等对待每篇文稿,不偏名家,不薄新秀,以质取文。编辑这个社会信息积存和传播的“守门人”,要旗帜鲜明地表明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对那些不适宜传播的文稿决不可无原则放行,这是保障学报质量的关键。公务员之家

三、设计校对:学报质量的保证

任何形式的事物,都必然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行的,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也是不行的,二者不可能相互脱离。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同样需要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其创新也应该是内容和形式在统一的基础上的创新。力争用全新的理念和技术进行从里到外的包装。从内芯用纸到外观设计和包装等保证其较高的质量水准,不再停留在落后和陈旧的水平上。这种设计和包装对学报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可以使学报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在结合了所载文章的实际内容,又能使其折射出新的时代精神。学报本身就应成为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视觉艺术与时代感交织协调的精美艺术品,这种艺术品对于学术性较强的学报来说,应当注重创造赋予时代感强烈的视觉美。就学报的整体风格而言,其精神气质、文化品位,能通过版式设计展示起来,因而版式设计一定要与学报的内容形成一个协调、和谐、统一的美学风格。也就是说,编辑工作一旦进入审美境界,将成为生活旨趣的最高满足,不但自身能够感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富后感染力…。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9

1OA期刊出版

1.1开放获取及其相关概念。根据《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开放获取”(OA)指“公众可以通过公共网络免费获取文献,并被允许阅读、下载、复制、发行、打印、搜索,对论文全文进行链接,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携带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使用文献不受经费、法律或技术的限制(接入互联网除外)。版权对作品的复制和发行并没有限制,其所发挥的唯一作用是赋予作者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作品被正确引用、贡献承认的权利”[5]。开放获取与免费获取不同。免费获取是对订阅期刊中的文章,向非订阅者提供免费阅读;开放获取则是依据具体的许可协议,向公众提供文章。两者的核心区别有二:一是开放获取允许第三方在遵守许可协议的前提下重用作品,免费获取只提供免费阅读;二是开放获取没有时间限制,免费获取可以对免费访问设置时间段。开放获取分为“金色OA”和“绿色OA”。金色OA即开放出版,意味着论文的最终出版版本可以永久在线免费向任何地方的任何人提供获取。绿色OA即开放存储,也称为自存储(self-archiving),意味着作者可以在数据库中存储论文的非最终出版版本,并向公众提供永久免费获取。金色OA通常会收取论文处理费(APC);绿色OA不需要支付论文处理费,但共享论文通常有时滞期(embargoperiod)限制。绿色OA是否设置时滞期,以及设置多长时滞期,取决于期刊政策。金色OA分为“完全OA”和“混合OA”。“完全OA”是指期刊中每一篇论文都是金色OA论文;“混合OA”是指期刊本身是订阅期刊,只是将其中一些论文制作成金色OA论文。制作方式有2种:一是在期刊决定录用论文后,由投稿人选择适用金色OA的许可协议,并支付APC;二是在论文作为订阅文章正式发表后,由投稿人联系期刊将论文回溯为金色OA论文并支付APC(图1)。回溯型金色OA论文与直接以金色OA出版的论文相比,投稿人所支付的APC计算标准不同,前者通常支付标准化的APC。对于以订阅模式出版的论文,即使不回溯为金色OA,也可依据期刊政策实现绿色OA。期刊是否支持绿色OA,以及以何种方式支持绿色OA,取决于期刊政策。1.2开放出版的著作权机制。1.2.1金色OA的著作权机制在科技期刊的传统出版模式中,期刊往往要求作者将论文的著作权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期刊,期刊才能从事相应的出版活动。作者将论文的著作权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期刊后,期刊会主动管理论文的著作权,并在遭到侵权时主动维权。期刊同时也会制定政策允许投稿人保留一定的权利,例如保留署名权、保留非商业性使用论文的权利,以及保留在遵守期刊时滞期要求的前提下将论文手稿在个人网站、博客或机构知识库中等权利。在开放出版模式中,期刊不要求作者将论文的著作权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期刊,而是按照3个步骤来处理:1)作者保留论文的著作权,但与期刊签署出版协议,授予期刊出版发行该论文所需的权利。2)作者选择一种具体的著作权许可协议,并由该许可协议来规定论文出版后他人可以如何使用该论文。常用的许可协议是知识共享协议,即CC协议;也有出版商自行制定许可协议供作者选择,如爱思唯尔集团[6]。3)期刊以作者选择的许可协议向最终用户提供该论文的网络获取。在传统出版模式中,著作权运营是期刊的主要收益来源之一;而在金色OA模式中,由于作者保留著作权并提供开放获取,期刊便以收取APC的方式来弥补这部分的损失。当然,业界对金色OA模式下APC计算的依据与透明度仍有争议[7-9],但这是审计问题,而非著作权本身的问题。未来需要探索如何从法律层面来规制不合理的APC,并建立合理、规范的标准,既保证对出版商具有一定的激励,也不会毫无限制地提高APC,使作者、机构难以负担,从而实现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促进金色OA的可持续发展。1.2.2绿色OA的著作权机制与金色OA不同,绿色OA针对的是以传统模式出版的论文,即订阅期刊论文。绿色OA的主要途径是将论文手稿存储在机构知识库或主题存储库中,以及将论文在作者博客等社交媒体上。与普通存储不同,绿色OA是作者在适用某一著作权许可协议的前提下进行存储与。绿色OA不需要向期刊支付APC。期刊一般通过设置时滞期,并在时滞期内禁止作者公开共享论文,来保护期刊的收益。目前,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均对其资助的科研成果有绿色OA的要求[10-12]。期刊支持绿色OA,将有利于作者遵守其工作单位或资助机构的政策要求。1.3开放出版的著作权问题与应对1.3.1不同版本的共享问题在写作和出版的不同阶段,论文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涉及的著作权法律关系略有不同。因此,不区分论文版本对论文进行共享会有著作权侵权风险。根据NISO(NationalInformationStandardsOrgani-zation)和ALPSP(AssociationofLearnedandProfessionalSocietyPublishers)制定的《期刊论文版本指南》,期刊论文分为“作者的原始手稿”(AOM)、“最终审定稿”(AM)和“出版版本”(VoR)[13]。AOM是作者向期刊投稿的、尚未进行同行评议的原始手稿。此时,著作权在作者手中,作者完全能够决定是否共享、如何共享。AM是经过同行评议后被修改并被期刊编辑接受发表的版本。此时,作者往往已经与期刊签署了出版协议,论文的著作权受协议的约束,因此AM是否共享、如何共享需遵守协议约定。例如,期刊有时滞期要求的,作者将AM上传至机构知识库时,需注意在时滞期内不得公开共享。“出版版本”是经过编辑、排版、应用元数据,并分配了DOI的正式出版版本。对于“出版版本”,除了出版协议的约束外,期刊还对论文排版享有版式设计权。对于出版版本,如果论文以金色OA出版,则可以根据需要共享;如果论文以订阅模式出版,则即使期刊有支持绿色OA的政策,共享该版本也必须有期刊的授权。1.3.2绿色OA著作权处置的权限问题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对其资助产出的科研成果制定了OA政策,包括绿色OA政策。在我国,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分别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共资助科研项目发表的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1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受资助项目科研论文实行开放获取的政策声明》[15],要求得到公共资助的科研论文在发表后12个月内实现绿色OA。然而,由于绿色OA针对的是订阅期刊论文,这类论文在录用时著作权往往已经转让或排他性许可给了期刊,作者对论文著作权的再次处置将受到出版协议的约束。由于机构政策对期刊与作者签署的合同并没有强制力,在期刊不支持绿色OA的情况下,如果作者依据机构的政策对论文进行绿色OA,则作者将面临违反出版协议,有违约责任的问题;如果作者依据出版协议不对论文进行绿色OA,则作者又将面临违反机构政策或资助协议,也有违规或违约的问题。为了避免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作者向期刊投稿之前,务必了解该论文的资助机构对有何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也呼吁更多的科技期刊支持绿色OA。1.3.3“CC协议”的冲突问题由于不同机构OA政策推荐使用的CC协议的类型可能不同,各个期刊的OA政策要求使用的CC协议的类型也可能不同,一篇论文因此可能会使用多个不同类型的CC协议,这就带来不同类型的CC协议相互冲突的问题。对此,建议期刊在作者选择CC协议时,提示作者核查其工作单位或资助机构是否有特定的许可协议要求,并提示作者哪些类型的CC协议相互之间不能兼容(表1)。1.3.4“CC协议”不可撤销的问题为保持著作权授权稳定,CC协议一经适用则不可撤销。如果作者因不了解CC协议的内容或对协议内容有误解,导致错误地选择适用了CC协议,或选择适用了错误的CC协议,则论文一旦以某种CC协议发表或共享,将不能再撤销协议。可见,CC协议关系到作者对其论文著作权的重大处分,期刊有必要在金色OA的出版协议或绿色OA的支持政策中,明确提示作者可选择的CC协议类型及其具体内容,并提示作者了解不同类型的CC协议对论文提供的重用权利和可能的影响。

2预印本出版

2.1期刊是否能出版预印本。2.1.1预印本论文的著作权法律关系与传统期刊出版模式不同,预印本模式下,预印本论文著作权通常由作者保留。arXiv、bioRxiv、ChemRxiv等知名预印本平台均不要求作者将预印本的著作权转让给平台,只要求作者授予平台存储和预印本的永久、非独占的著作权许可。这意味着作者仍可再向他人授予预印本著作权的非独占许可,如再许可其他平台使用、再以不同的协议后续版本,包括以CC协议等开放著作权许可协议对论文进行授权。这也意味着作者可以将著作财产权转让给付费/订阅期刊,只是期刊即使获得作者转让的著作财产权,也无法阻止他人依据预印本适用的CC协议规定的条件来使用该论文手稿。预印本平台支持预印本OA。建立预印本模式主要目的是向科研人员提供直接发表研究成果的渠道,以改善出版周期拉长科研成果时间的问题,加速科学研究的交流和OA。因此,arXiv、bioRxiv、ChemRxiv等知名预印本平台均支持以CC协议实现预印本的OA。CC协议是由6个基本元素进行不同组合而形成的一系列著作权许可协议,不同类型CC协议的开放程度各不同。开放程度越高,重用限制就越少。没有声明使用CC协议,且未对著作权作任何声明的预印本论文,在著作权法默认“保留所有权利”的立法模式下,只能推定该预印本论文不提供OA。由于文本与数据挖掘(TDM)需要海量的稿件,而CC协议的条款设计往往仅针对单篇稿件,因此bioRxiv、ChemRxiv等预印本平台均声明支持文本与数据挖掘,以消除这一方面的不确定性。2.1.2是否出版预印本取决于期刊的意愿期刊完全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接受作者以预印本论文投稿,以及是否出版预印本论文。在著作权法律关系上,预印本与传统期刊出版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预印本适用了某一著作权开放许可协议———目前大多数预印本使用的是CC协议。从调研来看,国外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愿意接受预印本投稿,很少因为许可协议而拒绝作者投稿[16]。当然,期刊接受预印本投稿,出版预印本论文,并不意味着只能遵循作者在预印本上使用的CC协议,相反,期刊可以基于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接受投稿或拟出版的预印本的著作权许可协议提出要求。例如,基于保护市场销售的考虑,期刊可要求投稿本刊的预印本适用包含“NC”(禁止商业使用)、“ND”(禁止演绎)要素的知识共享许可协议,以避免市场竞争对手对预印本进行商业利用。为了避免纠纷,对于接受预印本投稿的期刊,建议在著作权政策中声明本刊所接受的CC协议的类型,并提示作者向预印本平台提交论文前,先查阅本刊对CC协议的要求,避免与本刊支持的CC协议相冲突。此外,由于形成永久学术记录是预印本平台建设的目的之一,预印本平台一般不支持删除已提交并的预印本。又因为CC协议不可撤销,论文一旦以某一CC协议在预印本平台上,则期刊将无法阻止他人以该CC协议规定的条件使用在预印本平台上的该篇论文。因此,建议期刊在进行是否接受出版预印本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是否能容忍这一情况。由于CC协议有多种类型,相互之间的条款可能不兼容,为避免同一篇论文上适用的CC协议发生冲突:一方面,建议作者将论文在预印本平台上发表之前,先核实计划投稿的期刊是否支持预印本投稿,并核实期刊具体支持的CC协议类型;另一方面,建议期刊在接受作者的预印本投稿时,要求作者明确告知期刊其在预印本上适用的许可协议。如果同一篇论文上存在着相互冲突的2种以上的CC协议,则意味着他人可选择该论文上任何一种CC协议约定的方式来重用论文。期刊在作出预印本论文出版决策时,需充分考虑是否能容忍这一情况。2.2期刊对其出版的预印本是否享有著作权。2.2.1对出版版本的著作权由于预印本论文的著作权由作者保留,预印本平台只需获得作者有关存储和预印本的永久、非独占的著作权许可,因此期刊完全可以要求作者将被期刊录用出版的预印本论文的著作财产权转让给期刊或将独占许可给期刊,预印本论文的作者也完全有权这样做。除了著作权之外,期刊还可以通过与作者签署出版协议约定期刊对拟出版的预印本论文是否享有专有出版权、享有何种专有出版权,以避免其他期刊、出版商重复出版。此外,对于期刊出版版本的论文,期刊还享有为期10年的版式设计权。版式设计权可阻止他人未经许可而使用载有该期刊版式设计的论文版本。需要注意的是,CC协议不可撤销,一旦以某一CC协议预印本,则正式出版该论文时,即使期刊通过签订协议获得了论文著作权的独占性许可,甚至获得了论文的著作权,都不能再阻止他人依照CC协议来使用预印本(即未经期刊编辑的作者手稿)。例如,不能撤回或阻止他人根据CC协议的授权对论文进行复制、汇编、改编等。2.2.2对更新版本的著作权预印本论文在被期刊正式接受发表前,作者可以随时在预印本平台上对预印本论文进行修订。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规定,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依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侵害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对“创作完成”的界定,创作完成包括整体完成和局部完成,“只要完成的部分能够以某种形式完整表达作者的思想,可以认定该部分属于创作完成”。因此,预印本的著作权自作者完成论文之日起自动产生,作者后续进行修改并不影响预印本著作权的产生,但如果修改版构成了新的作品,则产生新的著作权。由于判断修改版本是否构成新的作品是一件复杂的事情,预印本平台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判断论文修改版本是否构成新的作品。为了避免纠纷,预印本平台通常让作者自行判断修改版是否构成新论文:如果作者提交的修改版本与原版本相比,内容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并且作者希望将其视为与原版本不同的新论文,则作者可以选择将其作为新稿件提交,系统将对该稿件创建新的DOI;如果作者提交的修改版本与原版本相比,内容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并且作者也不希望将其视为与原版本不同的新论文,则作者可在作者操作区域勾选“提交修订”选项,提交修改版本,与原版本在同一DOI下,原版本同时可在新版本论文页面的“信息/历史记录”选项中访问。就期刊而言,为了避免纠纷,可以要求作者在预印本被期刊正式接受发表后,又对该预印本论文进行重大修改,使论文内容发生实质性变化的,以新的DOI修改版本,且以与期刊政策不相冲突的CC协议;作者在预印本论文被期刊正式接受发表后,仅对该预印本论文进行文字性修改,未使论文内容发生实质性变化,以原版本在同一DOI下,且以与期刊政策不相冲突的CC协议。同时,出于对期刊出版工作的尊重和便于读者追溯出版版本,无论哪种情况,建议均附上该预印本论文正式出版版本的出版信息和出版版本的官方链接。2.3预印本投稿是否构成“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从著作权的角度看,著作权中并没有一项专有权利可以禁止“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我国法院在“戴捷与复旦大学出版社退稿纠纷”[(2008)沪高民三(知)终字第38号]一案中指出,一稿多投的行为并不受我国法律禁止。有学者甚至对一稿多投的合理、合法性质进行了论证[17-18]。期刊界之所以抵制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主要因为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浪费了珍贵的期刊审稿资源与出版资源。国家新闻出版署2019年的CY/T174—2019《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中(以下简称《界定》)也将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列为一类学术不端行为[19]。但是,从第2.5、2.6、3.5、3.6条对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的定义和列举来看,构成学术不端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均以投稿人未作说明或违反约定为前提。如果投稿人已如实说明,不应被视为学术不端。可见,构成学术不端所指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在主观上要求投稿人有隐瞒投稿、发表情况的恶意,在客观上投稿人有造成浪费期刊审稿资源与出版资源的结果。而以预印本向期刊投稿的投稿人,若投稿人已如实向期刊说明了该论文在预印本平台上的发表情况,则主观上投稿人并没有隐瞒投稿、发表情况的恶意;在投稿人如实告知,期刊能够充分知晓论文在预印本平台上发表的前提下,如果期刊仍决定接受该论文并进行审稿、出版,则表明期刊愿意付出相应的审稿资源和出版资源,在客观上投稿人也没有造成恶意浪费期刊审稿资源与出版资源的结果。因此,以预印本向期刊投稿时,若投稿人已如实向期刊说明预印本平台上的发表情况,不构成学术不端所指的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当然,为了避免纠纷,建议期刊在投稿政策中声明:作者以预印本投稿的论文,需说明该预印本的发表情况和所使用的著作权许可协议;并要求作者在期刊正式出版后,在相应的预印本平台上声明论文的正式出版情况,和/或添加指向论文正式出版版本的链接。如果期刊希望论文只发表在本刊上,也可以在投稿政策中要求作者告知论文是否已作为预印本发表,并声明本刊不接受预印本投稿,通过拒稿的方式拒绝预印本投稿。

3结束语

版式设计论文范文篇10

装帧设计因图书的存在而存在,是一种外延形式,是图书本体的包装。装帧设计即刻意地精致和完整一本图书的全部,是在完成图书的整体美。在直观的美感中,感动读者,感动他人。没有主题就没有创意,书装艺术离不开书的主题。

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也要始终以主题为本,以完善图书的整体形态为要旨,自觉把装帧作为从属性的客体来定位、来做文章;倘若在创作中能不时提醒自己:他人会怎么认识这个主题,认识这件作品,假如美术编辑换一个角度、退一步思考问题呢,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才能为创作主动性的坚持提供更大的空间,从而在创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听一位做书的朋友说起,现在卖书,50%卖书皮。这话虽不十分贴切,但现在书商做书,对书装要求的苛刻是很难想象的。“虽说不是货卖一张皮,但是如果图书没有好品相,就一定不会畅销。”一些图书策划工作室,美术编辑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很多图书策划人不约而同地把美术编辑的作用放大到了几乎和文字作者“等量齐观”的重要程度,在接待图书作者、探讨稿件、策划出版时让美术编辑全程参与。装帧设计者要把手中的活做精做细,做得富有生命和个性,就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唯有主动,想象的空间才能自由、活跃、不拘一格。设计艺术是主观、能动、积极、活跃的行为,是从无到有的一种艺术体验,装帧设计若失去了装帧艺术家的创作主动性,作品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及观赏的价值。吕敬人先生的装帧作品《朱熹榜书千字文》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他对装帧艺术独特的感悟能力和审美情趣外,与外界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试想如果因某些相左意见而对该作品进行“修正”,那这件作品能如此完美吗?

优秀的装帧设计就是一个路标,引导读者如何尽快找到图书的主题;就是一座桥梁,搭建了作者与读者的通途;它也是一种诱惑,引诱读者购买的欲望。有缜密思维的装帧设计的视觉引导,从一开始就能先声夺人,与读者展开一场读书定位的谈话。

2006年是国内市场大众健康类图书风行天下的一年,然则这些图书的命运却不尽相同。除了选题策划、营销策划、出版品牌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外,装帧设计,甚至是封面设计,就已经在健康类图书销售的阵地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要坚持装帧设计的创作主动性,坚持装帧设计的审美引导功能。现在不少出版社撤销了美术编辑室,请一些设计工作室、广告公司来设计。其视觉效果是不容置疑的,但细品味,大部分作品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是书文化的底蕴,也许是对书的感觉,似乎明确的告白多一些,给人于启迪、于联想、于精神情感尚欠缺了些。

二、从“设计”到“做书”

做书,是选题的后策划,是在作者的原稿确立以后,文字编辑的加工和美术编辑的包装、制作行为。

目前,普遍的加工模式是文字编辑先对文稿进行编辑加工,后交美术编辑设计,如养路工的各分一段,责任分明。也因此,美术编辑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也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应改变被动的状态,甚至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文字编辑的领域。而不只是停留在书籍装帧的表皮打扮或简单的内文装饰这一层面。在选题策划时就应与文字编辑一起熟悉文稿的内容,探讨书的开本,策划书的形态和装帧方式,从抽象思维逐渐转变到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来,尽可能多地采取合适的编排手段(如增加图表、插图,变动字号等),尽量将书稿做新、做活、做通俗。

美术编辑要完整一本书的策划意念,不应是单一的封面或版式的片面行为,在遵循该书策划者的初衷时,逐渐逐级发散自己的创作思维,成熟创作思路,时刻反省自己的加工行为,弥补文字加工的单一和欠缺,深入浅出,亦可相得益彰。《朱熹榜书千字文》是吕敬人先生的力作,无论从书的开本、形态,还是装帧材料的使用和三维与二维空间的连贯处理,都不难看出做书者为强化做书意识所尽的心力。其木板、羊皮、纸等传统书装材料,其激光嵌刻的汉字和古朴、实用的锁扣,经现代设计观念的结构和组合,令人叹为观止,而内文的散页装订,可挂贴、可描摹、可复印、可制版,对喜书者言,从收藏、从观赏、从教学均为佳选。我国出版的各类书法艺术书籍颇多,类中不乏精品出众之作,但《朱熹手书千字文》的出版,无疑从气魄上、外观上都力压群芳,为精品中之精品。

同样内容的一本书,同样的发行渠道,仅仅因为换了一张皮儿,把“面子”(封面)乃至“里子”(版式)做了一下改换,就有可能变滞销为畅销——这就是图书装帧的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让装帧设计更好地“拉动”销售力呢?这就需要美术编辑一定要“多管闲事”,不断地向文字编辑追问:“读者群体如何定位?大约什么定价?销售渠道都有哪些?……”这其实也就是美术编辑角色转变,从单纯的设计到有意识地做书。

笔者最近参与了社里一套孕产保健类图书的策划过程。孕产保健类图书在市场上可谓琳琅满目,同样选题的图书不计其数。很多的同题材畅销书也已深入人心。那我们的图书如何取胜?笔者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形式高于内容。

是“内容高于形式”,还是“形式高于内容”,永远是装帧设计人员苦苦寻求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形式高于内容”也是图书设计的突破之处。而且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在对很多图书的装帧设计上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孕产保健类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将为人父母的年轻读者,为了孩子舍得投资,同时他们也需要丰富实用的信息指导育儿过程。在装帧设计上,首先选用轻松活泼的暖色调,增加和读者之间的亲和力。开本选用大24开本,这样内文可以穿插大量的图片,使阅读更加轻松。设计上更贴心地增加了照片粘贴处、“每周感言”等。阅读结束后,此书也可以成为一本孩子成长的纪念珍藏书。选用厚度较厚、手感舒适的轻型纸,100多页的内容可以达到普通纸张200多页的厚度,从直观上给人一种视觉丰富的信息。该书现正在开发和制作阶段,这也是笔者有意识地参与做书,有意识地以装帧设计来引导文字加工的一种尝试。

美术编辑在图书的大出版空间中,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美术编辑需要转变观念,变被动的等、靠为主动的参与。

作为美术编辑要坚信:读者通过外在形式的启迪,诱发了阅读内文的欲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又能体验到外在形式所给予的视觉的轻松和审美的愉悦。美术编辑的做书意识和方式在做书过程中举足轻重,作为内容的延续,装帧设计能够完成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