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十篇

时间:2023-04-12 10:11:37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1

关键词: 英语四级考试 词汇分析 规律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展已有20余年,其出题精良、试卷测试精准和稳定受到全社会普遍的认同,已成为大学英语水平认证的权威平台。研究该考试历年试卷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有意义的内容,以期对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有所帮助。词汇学习是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历年考卷的词汇分析可以了解四级水平测试词汇分布特征及未来演化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试卷质量及提高考前训练效率。

二、原始数据的获取

英语四级考试开展至今已有20余年,累计试卷多达60余份,若全部试卷都做测试,则数据数量庞大,也无必要。我们采用分层简单抽样的方法,收集从1990年起每隔5年取该年度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卷进行词汇分析,考虑到2007年前后推出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及随后可能出现的变化,特别增加抽取了2008年度的数据。词汇分级采用新的词汇表,用计算机程序处理的方法对共计12份试卷逐一导入试卷文本,对其自动完成单词的分割、原型转换、滤除重复词、词汇分级、数据统计。统计数据如下:

单词量:试卷滤除了重复词后的单词数量,单词量(尤其是高级别的单词数量)增加是测试考生掌握词汇量的尺度。

总词量:指试卷中词汇的简单计数,同一单词可以被多次计数,总词量是衡量试卷篇幅的参数,试卷篇幅增加要求考生有更快的阅读速度。

容词率:单词量与总词量之比值乘以100%,该值越高表示相同篇幅试卷测试的词汇越多,测词效率越高。

词汇分级统计:本文按5个类统计,即中学词汇、一般要求词汇、较高要求词汇、更高要求词汇、其他词汇(指超纲词汇、复合词、人名、地名及缩写词),各级别词汇分布比例影响试卷难度。

三、词汇难度分析

依据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将试卷中出现的词汇转换成原型后做分级统计,12份试卷统计数据见表1。

分析方法及结果:采用统计学R╳C卡方表(X2)检验,工具软件用SPSS V10,数据见表2。

结果分析:

1.不同时期的试卷词汇难度分布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但在相近的一段时期内其分布特征比较一致,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如1990—1995时段,1995—2000时段,2000—2005时段及2008—2010时段。由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是中学词汇占比不断下降,而高等级词汇占比则不断增加。

2.1990—2005时段词汇分布的变化呈渐进式,但2005—2008时段的3年中变化较大(见表2, 序6),正好与新大纲使用后的影响在时间段上相吻合,由此认为随着新大纲的实施大学英语教学对词汇量的要求明显提高。

3.表1数据显示中学词汇和一般要求词汇的占比是逐年减小的,而后三项词汇占比则趋于逐年增加。这种词汇分布结构的变化趋势预计将是持续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持续地进行调整。

四、用词效率分析

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容词率在缓慢上升,即容词率呈上升的趋势,数据分析采用前6份试卷(1990—2000)组成A组,后6份(2005—2010)为B组,对两组容词率的均数作t检验,比较A、B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方差齐性检验(F=1.5732),方差齐性。 t=2.782,P

五、试卷篇幅分析

随着试卷篇幅的增加,要求考生在阅卷、解题速度上相应提高。因此,在试卷词汇的等级分布不变的条件下,试卷篇幅的增长应视为难度的增加。试卷的总词量是衡量试卷篇幅长短的统计量,表3显示20年来该值也是增加的,我们将前6组试卷数据(1990—2000年间)作为一组(A组),将后6组试卷数据(2005—2010年间)作为另一组(B组),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进行验证。

结果:方差齐性检验(F=3.3311),方差齐性。t=3.0013,A、B两组有显著差异(0.01

六、结语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2

一、试题特点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能充分体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命题原则,依据课本,对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如重点单词的书写,动词时态的运用,以及语音的认知等),这些知识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而小学英语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确立以听力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读写跟上的原则进行。

(三)渗透了能力考查的要求和一些生活常识。

语言学习是为了交际。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在试卷的问题设计上,增加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活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一)听力部分(其中四年级占40%,六年级30%)

听力测试诣在考查学生听音、辩音及听力理解和快速反应的能力。总体包括几大块内容:一、听音,选出你听到的单词或句子二、听录音标序号三、听音,选出正确答语四、听音,在正确的图片下画(∨)。整体来看,听力部分得分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失分较多的是第三题(四、六年级都是),学生不能领会录音内容中的关键信息,有的学生眼高手低,听的懂但选不对,以至造成失误。

(二)笔试部分(四年级占60%,六年级70%)

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词组、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考查。现分析如下:

1、读单词连线(六年级):此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单词音标掌握的情况,从卷面上看学生做的还不错

2、英汉互译:其中也包含三年级知识,这也都是学生平时所熟悉的,但由于大家疏忽不认真,失分教多,尤其是汉语短语译为英语,这也说明了学生学的快遗忘的也快,也是我们缺乏学习外语的语境的缘故。

3、选择填空:两个年级的试题都有此种类型,涉及到口语练习,动词的时态变化,关键短语,介词的使用等,同时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整体认读能力,学生完成的很好。

4、连词成句:本题较为简单,都是每个单元的重点句型,但学生完成的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四年级的学生,句首字母不大写,句末无标点符号,而且单词书写错误教多,主要是他们平时没大做过此种类型的题,而且写的机会又少。但六年级的学生做的不尽人意,不得不引起我的注意和深思,也说明了在学生眼中英语并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5、阅读短文,完成句字:因为是课本中的原文,问题也大致相同,所以此题大部分同学做的不错,但也有及少数做的不理想,既有审题不认真,不看清要求的原因,也有平时上课学习的缘故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2、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使用英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5、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6、认真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阅读短文,完成句字:因为是课本中的原文,问题也大致相同,所以此题大部分同学做的不错,但也有及少数做的不理想,既有审题不认真,不看清要求的原因,也有平时上课学习的缘故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1、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2、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使用英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5、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6、认真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小学英语试卷分析(二)

本次试卷满分为100分,包括听力和笔试两大部分。

一、考试总体情况分析:

好的方面:学生对词汇、句型、对话掌握得较好,知识的综合运用也可以。学生对书本的内容有所巩固。

不够的方面:听力方面一直是一个薄弱方面。从这张卷子可以反映出学生主要是学生阅读能力还不够强,平时对这部分的要求还不够严格。

二、卷面情况分析:

本学期的小学英语期末质量检测,能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知识水平,命题内容能面向全册教材,题型难易程度及题材量适合大部分学生,没有难题,偏题,怪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检测,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一)学生得分较好的方面

1.听力:

听录音给图画排序。这一题内容较为简单,明确。学生能够正确地看清图片,听清录音。说明学生对单词的掌握和句子的理解方面较好。四年级听力的第2题主要考查对英语的交际运用,平时的口语训练抓得紧的,此题做得较好。

2.笔试:

1)选择题。本大题相对来说较好,内容较简单,大部分的同学都没有错。学生的认读能力比起四年级来说有了明显的进步。

2)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答语。本大题失分较少,都是四会句子。大部分学生对这四会句子能够很好掌握并巩固。

3)情景选择,本大题失分最少。说明学生基础知识有一定进步。

4)四年级得分较高的题为第一题。说明学生对字母掌握得较好。

(二)学生得分较低方面

1.听力:

1)第三大题失分率最高,听音选答语,主要是学生听力太差,反应不够灵活。

2.笔试:

第一题写单词,是整张卷子失分率最高的一部分。说明学生对四会单词掌握不够牢固。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其原因是教与学严重脱节。不少的老师不能正确地理解新教材的编排思路,片面地认为新教材只注重日常口语交流,不注重学生的书写和对单词的记忆,从而导致学生会说某些单词,而不认识、不会书写这些单词,变成了学英语的“睁眼瞎子”。另外,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有趣的课就听一下,而对发音规律、单词的书写、记忆就感到索然无味。上课就成了混日子、打发时间,自然什么也学不到了。

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太过着急,但是要抓好最基础的部分如四会单词,简单的句子等等。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阅读能力、听力方面还应该要加强。

我认为今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言功能的训练。词汇是句子、文章的基本单位,对词汇的熟悉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单词的教学要做到词不离句。

2、根据小学生学英语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句型操练时,要坚持“四位一体”: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抓住话题,联系语境,明确交际功能。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乏味、单一的教学根本适应不了小学英语教学。

3、小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时要紧扣教材,“死文活教”,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达到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的目的。

4、规范要求、强化技巧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传授知识要过细、全面,要求学生要从严,并对学生的作答技能进行规范化训练。

总之,小学英语的教学要注重“双基”,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上多下功夫。

小学英语试卷分析(三)

这次期中考试试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听力题,第二部分是笔试题。

一、试题的特点:

(一)、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考查

试卷中能充分体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命题原则,坚持依据于课本,但又避免教材中机械的知识,对于一些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能更好地为今后的学习打下

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

英语作为语言,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而小学英语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确立以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读写跟上的原则进行。

(三)、渗透了能力考查的要求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语言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能力。在试卷的问题设计上,增加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活用语言能力的考查。

二、下面就试卷的总体情况分析如下

(一)、听力部分

听力测试旨在考查学生听音、辨音及听力理解和快速反应能力。三年级学生听力失分较多,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心理紧张,听的技巧掌握不好,学生不能领会录音内容中的关键信息点,以至造成失误。

(二)、笔试部分

笔试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词、词组、语法的正确运用和读写能力的考查,同时增加了一个语音辨析题和阅读短文训练,现分述如下:1、语音训练,是属于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对语音的辨析能力对于初学英语者来说,一定要加强听说训练。这题的错误率比较高。

2、选择填空,主要考查了句子的整体把握能力,大部分学生完成得不错,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做得一塌糊涂。

3、情景问答,内容都是书上平时的对话内容,部分学生做得很好,但也有很差的。。

4、连成句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的整体把握能力,内容是根据课本内容,简单易做,此题得分率为85%,出错的基本是基础差的学生,他们对句子没有整体性概念,陷于无知的状态,另外本题单词间出现的逗号也误导了学生,影响了学生的得分,如果形式上像练习册那样,得分率可能还要高些。

5、完成对话,本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对话理解能力,而考查了学生正确使用和拼写单词的能力。对话内容与教材中学过的内容类似,大部分来自练习册,但是得分率并不高,同时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不会从上下文来连贯地思考问题,也不会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7、阅读短文,此题主要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基础差的同学简直犹如天书。尤其五年级学生基础差,失分就更厉害了。

三、几点教学建议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3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高考英语成绩;学习时间;性别

教育部实施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下同)改革,明确提出CET是一个教学评价性考试,从这个意义上看,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英语教学水平,代表该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因此,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头戏。我们以广东药学院2005级普通本科学生为样本,根据其CET4成绩,对CET4成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高校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与资料处理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广东药学院2005级在校普通本科大学生,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无效问卷23份,问卷收回率100%,有效率为93.6%。广东药学院2005级普通本科学生CET4考试成绩425分以上(含425分,下同)比例为51.47%;本次调查抽取337人,成绩达425分以上为52.0%(175人),样本率和总体率之间无差别显著性。除一般资料外,问卷共设计了9个问题,见表1。

2.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Epidata对收集的问卷资料输入电脑,用SAS数据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进行相关分析、卡方检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表1 学生问卷调查表(略)

(1) 描述性分析

对调查表的各项内容及条目进行描述性分析,分析受访学生的CET4得分情况。

(2) 卡方检验

教育部规定,凡2005年6月以前已获得四级证书或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到425分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可报考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因此,本文以425分为界线进行分为425分以上组和425 以下组。

(3) 秩和检验

分析单个因素对CET4成绩425分以上组与425分以下组的影响有无差别。

(4)COX多因素回归

由卡方与秩和检验筛选结果,删减不相关条目后进行COX多因素回归,进一步确认影响学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相关的因素。

二、结 果

1.性别对CET4成绩的影响

如表2所示,女生CET4成绩达425分以上的比例(69.1%)明显高于男生的比例(36.0%),其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χ2=37.0020,P

2. CET4成绩的影响因素

利用秩和检验对调查对象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各因素对CET4成绩的影响,结果见表3。表3 CET4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略)

研究结果显示,在CET4成绩425分以上组与425分以下组中,除同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因素的差别都有极显著性意义。

3.CET4成绩的多因素分析

COX回归分析:CET4的考试过程可视为一个生存过程,以考试成绩达425分作为事件终止,且获得425分以上成绩的时间并不是一个正态分布,不满足线性回归的模型要求,不宜以获得时间为反应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如果以某一时点事件结局作为反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 又未能充分利用获得时间长短的信息;另外将至今考试成绩未达425分以上(含425分)的个体作为删失数据,为综合考虑各因素对先后获得CET4 425分成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COX回归对CET4 425分以上成绩的获得时间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学生性别,高考英语成绩,英语学习时间,英语平时成绩,教师授课态度、教师课堂情况,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程度等均是CET4成绩的影响因素,见表4。表4 COX回归对CET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略)

三、CET4成绩影响因素的探讨与思考

1.性别影响

CET4的成绩与学生性别的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P

2.学生高考成绩

CET4成绩与学生的高考成绩高度相关(P

3.学生学习英语时间与平时英语成绩

CET4成绩与英语学习时间长短相关高度相关(P

4.教师授课态度、课堂情况及对学生的严格程度

研究表明,CET4成绩与教师授课态度、 教师课堂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程度相关(P值分别为P

参考文献

[1]刘旭东, 田家莉, 薛素萍.大学英语四级成绩多因素影响分析[J]. 中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4(21):67-68.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4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自主学习 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

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即:加强听说及重视阅读、翻译、写作能力等基础技能的培养。这个目标的设定,考虑了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英语能力得以持续发展这两个主要因素。基于此,高校英语教学不断革新,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整体上有所提高。然而我国英语教学仍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高校大部分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仍以通过各类英语等级考试为目标。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将打击学习者的积极性,扼杀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语言学习的初衷相悖。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找到恰当的方法满足学生要求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不断探索的核心问题。

基于此,我校的教改课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生大学英语基础课课程改革效果分析与研究”历时一年完成。课题研究的发展采用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参与式观察、测试等不同采样方式和手段,调查我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对大学英语的学习需求现状。通过对在校大学英语一年级本科生的500份调查问卷,获得377份有效。问卷具有如下突出特点。

目前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短期学习目标相符合。调查数据显示,97%的学生大学一年内的英语学习目标明确,即通过四级考试,接下来准备冬季12月的六级考试。当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一年,室内教学周平均每学期17.5周,周学时6课时,课程安排为英语读写、听说课。涉及读写和听说课的教材分为1-4册。精读课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根据课文知识的不同,由教师个体安排特色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口语交流、教师对重点知识点讲解、课文篇章结构分析、课文赏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贯穿大学英语课堂。通过对英语读写课四册书的学习,学生可以在高中学习的基础上,增加词汇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听说课程的安排,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方式是教师作为指导者安排进度、提要求、布置课堂作业,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当天任务。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自己实际的英语能力和水平安排进度,从而有效地练习听说,激发兴趣,提高听说技能。

新课改后,原来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由两年改为一年,每周课时由原来的每周4学时增加为每周6学时,周数由原来的平均每学期15周增加为17.5周,这样的安排满足了学生一年内学习目标的要求,即通过四级、六级考试。学生高考过后,对大学英语学习一直还充满新奇,仍然带有高考的余热和冲劲,大二的懒散和懈怠还没有显现,有助于通过英语四、六级。

新课改下的选修课的设置比较合理,能够迎合学生英语学习的目标,但有限的师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长期目标:做中国人中的美国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英语流利到像说汉语一样,可以与外国人自由地聊天。

新课改之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一年完成之后,大学英语将开设选修课:强化英语I、强化英语II和强化英语III。强化英语I满足英语基础差、大学英语一年级四级没有通过的学生;强化英语II为英语基础较好、四级考试已经通过并准备六级考试的学生;强化英语III安排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课程,为那些对英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指导。其他选修课诸如:电影赏析、诗歌,为那些英语爱好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选修课的设置既能满足部分学生对短期目标(四、六级考试)的追求与实现,又能帮助学生向长远目标迈进。通过兴趣的培养与教学难度的提升,学生充分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英语是用来交际的工具,是语言媒介,学好英语无论对将来的求职、就业还是对未来的实际工作都会有许多好处。绝大多数受调查者把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设定为英语交流。可是目前的英语教学设置,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长远目标的实现,选修课只是杯水车薪,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一年的短期目标上。以下几点足以证明学生学习英语对进行口语交流的渴望。

调查问卷题3:“要是能选择的话,我不会选英语课”,对此85%的受调查者完全不同意或不同意,10%的受调查者不清楚,5%的同意。问卷题4:英语是一门为了满足将来工作需求的工具;问卷题6:英语好能给人带来很多的机会;问卷题8:一个人的英语能力在未来求职中很重要;问卷题30:如果我的英语听说水平高,我会更有机会找到一份好工作;问卷31:能跟老外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我的梦想;对于这四个问题,90%以上的受调查者完全同意或同意。对于问卷题52:您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95%以上受调查者一致的答案:英语口语自由交际。

以上六个问题,是凸显英语实际技能的代表性问题,学生的回答足见学生对掌握英语语言,从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渴望和迫切心情。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一年,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1-4册读写教程、1-4册听说教程、四级强化练习补充材料,远远不能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口语及听说能力的真正提高。课题研究发现了学生的心声——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使得英语教学目的性更强,在平时的课文导读、讲解和分析过程中,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讲演、辩论、微电影(如: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的拍摄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英文报刊、电影、英文学习网址等方式,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教师的引导拓展了学生学英语的思路,让学生看得更多、更远,带着“渴望”自主学习。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对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有很好的启示。

通过大学英语一年制的改革与实践,对比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估方式、选修课设置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差异,大学英语的教与学有了很大的改观,成绩是可喜的。但英语教学要满足实际需求,道路荆棘坎坷,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目前诸多省市正拟出台英语中考、高考改革,口语听力从娃娃抓起的文件。相信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会真正与中小学无缝接轨,实现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一条龙服务,英语学习不再只是题海演练的应试教育而是实际交际,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就不会如此僵持不下,大学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也会有较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Rebecca L.Oxfor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2]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外语界,2011.1.

[3]刘向红.再接再厉,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外语界,2011.1.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5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量表;信度;效度;多元回归分析;路径分析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3-0102-05

一、引言

“自我效能感”概念由教育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提出。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自我效能感”概念最初应用于社会学领域,并逐渐渗透到外语教育领域。国外有关自我效能感研究相对成熟,国内研究以近十年。以“外语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时间跨度2000―2010年在中国知网搜索,得到150个结果,非实证研究论文106篇,实证性研究论文44篇,发表时间集中在2006―2011年间。可见英语自我效能感研究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主题包括:英语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开发(Shell D F, Colvin C和Bruning R H,1995;答会明,2006;毛梅娜,2007;吴秀文,2008),英语自我效能感来源研究(毛梅娜,2007),英语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学习因素相关性研究(Shell D F,M urphy C C和Bruning R H,1989;陈准,2006;李琼,2008;郑冰,2008;唐芳,徐锦芬,2011),提高英语自我效能感途径和方法研究(卓晓斌,2005;胡芸,2009;)。从已有研究发现:英语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预测效果,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通过不懈的努力、面对困难更具忍耐力和体验更少的焦虑。而成功的学习经验也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Bandura,1997),因此如何准确测量学习者自我效能感水平从而为改善教学提供参照显得尤为重要。而对我国英语学习者而言,阅读技能是英语学习技能的重要部分,也是各级考试中分值最大的部分。而现存的英语自我效能感量表大多是英语总体技能量表,缺乏对各分技能量表的开发。针对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技能自我效能感量表则更为鲜见。为了了解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水平,为英语教学研究提供心理测量支持,我们编制了问卷量表,并对其进行了多维度检验。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量表被试者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的288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之所以选择大二学生因为他们正处在英语学习高峰期(刚参加一次四级考试,正准备下一次),对英语学习的感觉比较敏锐。被试随机抽取,尽量兼顾被试专业文理均衡、性别均衡,学生来自金融、会计、计算机、新闻、公共管理、生物工程、财政、经济学等专业。其中男生129人,占总人数的45%,女生159人,占总人数的55%。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平均为7年,年龄平均约19岁。

(二)量表的编制

量表的编制遵循了Schwarzer(1998)自我效能感题项设计的三个基本特征:(1)主语应该是”我”,目的是测量个体的主观信念;(2)应该含有“能够””会”等的动词成分,表明活动的成功是源于个体的能力;(3)应该包括障碍或要求一定技能的任务,说明活动任务应具有一定难度,因为在没有难度活动任务完成过程中,所激发的自我效能期望是没有现实影响意义的。

量表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阅读自评量表为蓝本,并参考王垒的《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和测量》(1990)中的维度特征自编而成。阅读自我效能感量表初稿包含25个项目。采用李克特6级量表,从1―6表示6个依次递进的等级,1表示该题所说情况与自我情况完全不符合。6表示该题所说情况完全符合。初稿通过与3位优秀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分析讨论,剔除3项效度较低的题项,最后用于试测的问卷题项共22个。

(三)问卷量表的施测

问卷量表施测以随堂、限时的方式进行,时间为10~15分钟,以学生认真答完所有问题为准,不催促学生作答,以保证问卷结果的准确性。问卷不要求学生署名,在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中,学生只被要求填写最近一次四级考试的阅读分项成绩。

问卷收集后,经筛选,凡四级考试阅读专项成绩未填写、漏答、或一两种答案一选到底的问卷均被视为无效问卷被剔除,共剔除36份,进入统计软件的问卷288份。我们运用SPSS19.0中文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量表进行了多维度检验。

三、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我们对量表进行了总体Cronbach &系数检验,检验结果为0.877。为了进一步得知量表的信度指标,又对量表进行了折半信度检验和各因子内部Cronbach &系数检验,折半信度检验即分别检验量表单数题项和双数题项的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780和0.781,总量表经探索性因子分析后提取出4个因子,各因子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805,

0.761,0.735,0.635。

(二)效度检验

1. 内容效度。量表初稿经过与3位优秀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分析讨论,从最初的25个题项减少到22个题项,根据教师的意见删除了3项效度不高的题项,基本确保了量表的内容效度。

2. 同时效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阅读自我效能感水平应和学生四级考试阅读分项成绩成正相关,如相关系数不高,则量表的同时效度不高。验证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水平与四级考试阅读分项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12,呈中度相关。

3. 项目分析。项目分析的目的是检验量表题项能否很好的区分受试者,即进行不同水平段受试者平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我们运用SPSS19.0把受试按照量表得分高低分成高、中、低三组,运用one-way ANOVA进行三组之间显著性差异比较。

4. 因子分析。我们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以检验量表结构效度,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KMO检验值为0.885,Barrlett’s test为1 727.279,显著性水平为0.000 0,这说明测试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正交旋转(Varimax)后得出4个因子,累计解释方差百分比48.255%。因子特征值及方差百分比。

从分析生成的碎石图也可看出,从第4个因子以后的曲线变得比较平缓,最后接近一条直线,进一步佐证了上述分析结果。

四、量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为了进一步挖掘量表的深层信息,以探究各因子对四级阅读成绩的因果关系,即学生在各因子题项的得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预测他(她)的四级阅读成绩。

我们把4个因子作为预测变量,四级阅读成绩做为因变量,用逐步进入法对量表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四级阅读成绩和各因子相关分析结果。

分析得出的方差分析表显示:模型1的回归平方和残差平方的和各为32 191.960,116 339.453。模型2的回归平方和和残差平方和各为38 514.760,

110 016.653. 说明这两个模型解释了英语四级阅读成绩的部分方差。

因子3“阅读高级技能”和因子4“阅读运用技能”没能进入回归模型。我们认为可能的原因如下:表5显示因子1“阅读基础技能”和因子3“阅读高级技能”相关系数高达0.620,分析得出的方差分析表显示“阅读高级技能”的方差膨胀因子(VIF)高达1.727,说明因子1“阅读基础技能”和因子3“阅读高级技能”存在共线性关系。说明因子2和因子3中包含题项对因变量“英语四级阅读成绩”的解释力很大程度是重合的。因此模型舍弃因子3“阅读高级技能”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五、路径分析

Bandura(1977)指出构建自我效能有4个来源:动作性掌握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感状态。自我效能感最大的来源是动作性掌握经验,即过去成功的或失败的学习经历会对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会对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判断有影响。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学习者的“阅读基础技能”和“阅读任务技能”2个因子对四级阅读成绩的水平有显著影响,因此我们选择“四级阅读成绩”和“阅读基础技能”和“阅读任务技能”2个因子进行路径分析,得出路径分析的最终模型。

六、结论

(一)主要发现

1. 本研究首次编制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阅读自我效能感量表,并经过多维信、效度检验,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水平,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英语四级阅读成绩”和“阅读基础技能”“阅读任务技能”2个因子有因果关系,和“阅读高级技能”和“阅读运用技能”没有显著因果关系。可能的原因为:英语四级考试着重考察学习者的阅读基础技能和阅读任务技能,而“阅读高级技能”和“阅读运用技能”中包含的题项如“我能辨别文章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在阅读英文报刊或网络新闻时,我能先看题目、插图、简介、导言、各段小标题、结语等,再根据阅读目的选择关键段落,关键词汇阅读”“我能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的英语教材,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我能借助词典从技术性手册中快速查找所需信息以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技能不在四级考试的范围之内。研究结果印证了以往的研究发现:学习成绩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具有因果关系。

3. 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四级阅读成绩和2个因子“阅读基础技能”“阅读任务技能”之间的影响路径是存在的,但并不十分显著。原因可能为:影响学习者阅读成绩的因素很多,其中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智力因素、学习基础和精力投入。而自我效能感具有主观性特征,相同阅读水平的学习者因为性格差异会对自己学习效能感做出不同的判断。研究表明学习者的阅读自我效能感对其阅读成绩有一定的指证作用,但不是学习者阅读成绩的关键决定因素。

(二)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来自一所省属重点高校,数据来源并不能反映全国各类院校学生阅读自我效能感水平。本研究侧重对量表的开发设计及检验,没有考察性别对阅读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在对量表的效度检验中,只运用SPSS19.0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而没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这些都有赖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M].New York:Freeman,1997.

[2]Shell D F, Colvin C&Bruning R H. Self-efficacy,attribution,and outcome expectancy mechanism in reading and writing achievement: Grade-level and achievement-level difference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3):386-398.

[3]Shell D F ,M urphy C C & Bruning R H.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ncy mechanisms in reading and writing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9,(1):91-100.

[4]Schunk D H,Swartz CW. Writing strategy instruction with gifted students: Effects and feedback on self-efficacy and skills[J]. Reader Review,1991,(15):225-230.

[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答会明.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6):569-571.

[7]王垒.The structure and measurement of self-efficacy[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33-40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6

一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考试卷分析

本次小学英语命题依据我区实际情况,遵循《英语课程标准》,以加强语言运用和交际能力为原则,本次命题的范围在内容上侧重以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

一、试卷分析

一年级试题主要着重从听、说、写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试卷共分为六大题,由于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试卷以听为主,有听音标号、听音图色、听音圈图、听音判断对错、听音画图、听音配对和听音写字。主要考核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日常交际的能力和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四年级期末考试是全市调研科目,试题能充分体现考察学生基础知识,坚持依据课本,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如词汇、短语和重点句型的运用等,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更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试卷总的分为两大部分:听力部分和笔试部分。听力部分突出单词的发音、四会单词的书写和重点语言的交际。英语是实际的工具,小学英语教学以听说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检测加大了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考察。笔试部分强调学生的主观理解能力和实际水平。小学阶段英语单词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知识,学生的单词量决定他们的英语水平的高低。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最新的一年级下册英语期末考试卷分析:从检测的结果来看,一年级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听音标号、听音图色、听音画图、听音配对和听音写字这几大题成绩较为理想。也可看出学生平时掌握的还是很牢固。学生能够根据听力的材料完成题目,而且有些题目以前接触的很少,学生有失误的情况是在所难免的,如听音判断对错、听音写字,虽然错的人比较多,但总体还好,只有个别几个难听懂的题目有错误。四年级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还不错,但还是有一点欠缺,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单词和句子的认读训练不到位,对课本中经常出现的单词、句子和对话还有不同程度的丢分,可以看出学生平时对话练习训练很少,完成作业的态度不是很认真。

三、措施建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优劣,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很大。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针对小学生喜说爱动、争强好胜、善于模仿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学习策略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的均衡性,不仅要求掌握的“三会”、“四会”单词,更要对白体单词加强听、说、对、写的训练。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法,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有所得。游戏是一种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尤其是低年级英语教学的基本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游戏,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歌中练,在歌声中巩固所学知识;画中乐,在涂、画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情景体验,在交流中创造性运用知识。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7

【关键词】职场英语 考试分析 反思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指委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10年6月)中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侧重职场环境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提高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外语学习规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在打好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以职场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三五”教改方案,就是将大学英语教学分成三个阶段和五个学期,即:基础英语阶段(大一两个学期)、通用职场英语阶段(大二两个学期)及专业职场英语阶段(大三第一学期八周)。三阶段五学期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相互渗透。

课程考核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一环,为进一步完善了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在大二年级第四学期期末设置职场英语水平考试,考查学生语言水平和教学效果。职场英语水平考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重视考查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口试由“微型演讲”(Mini-Talk)和“简短对话”(Short Conversation)两部分组成。通过现场演讲和即兴对话,考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注重考查职场英语应用能力。笔试部分的试题不仅涉及基础英语,还包含了职场英语内容(如词汇、翻译和应用文写作),较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就业岗位对求职者英语能力的需求。

2012级学生在2014年6月参加了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首届职场英语水平考试。本次考试总分150分,分笔试(100分)和口试(50分)两部分,口试由班级授课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口试,给出分数。笔试为2012级学生第四学期的期末统考,考试规范,成绩可信度较高。本文拟采用SPSS.19软件对1333份笔试成绩样本进行分析,并提出对职场英语水平考试题型设置及分值分配的反思。

一、考试分析及主要指标

考试分析的首要环节是试卷质量分析。根据测量学原理,在对考试成绩进行正态拟合检验的基础上,从试卷的信度效度和难度、区分度三个方面获取本次考试的相关信息。

1.正态拟合检验。一门课程考试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作为考试工具的试卷是否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一项符合学生试卷水平的考试,理论上,其考试成绩应该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也就是说,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占大多数,而成绩特别好和特别差的学生均为少数。因此,试卷分析首先必须检验其考试结果的分布情况。采用SPSS.19软件对1333份笔试样本进行分析后,本次考试的成绩分布频数如图一。

本次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笔试部分的平均成绩为61.4,标准差为15.7。通过正态拟合检验发现本次考试的成绩接近负偏态分布(见图一),试卷基本上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

2.信度效度。考试信度指考试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是表明考试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试卷的信度高,意味着考试结果很少受随机因素的影响,考试的结果与其他等价考试的结果是一致的,考试成绩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效度是对考试所要测量的内容所达到的程度的估计,考试是否准确地测定了要测定的内容。

只有信度较高的测试才能有较高的效度,但是,效度较高不能保证信度也一样高。可以说,信度和效度的关系是单方面的,信度差则效度差,但效度差不一定信度差。只有信度高的考试结果才能为试卷分析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首先通过SPSS.19软件计算出试题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通过库德・理查逊公式计算出本次考试的信度。

根据计算,本次考试的信度系数为0.939,可见本次考试信度较好,考试结果是稳定可靠的。

3.难度、区分度。试题的难度就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也是试题质量分析的一个数量指标。试题的难度与考试分数的分布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试题太难,则考试分数成负偏态分布。如果试题太容易,则考试分数成正偏态分布。难度可用正确回答试题人数与参加测验总人数之比值作为指标,也可以采用极端分组法。试卷难度会对试卷多方面的质量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难度必须适宜。本次考试分析采用极端分组法分析了试卷试题的难度,把全体考生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列,把处于前27%的考生列为高分组,处于后27%的考生列为低分组。

试题的区分度是用来判断试题具有多大能力把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学生档次区分开来的指标,也就是试题在用于考试时使水平高的学生得高分,使水平低的学生得低分的倾向。区分度是鉴定试题的重要依据。区分度不高的考试,学业优秀和学业差的学生在考试成绩上差异不大,或没有规律性。它可用一组学生的本试题得分与这组学生的本试卷考分之间的相关程度来表示。另一种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组通过一个题项的比例,即从分布的两端选出高分组和低分组,然后将高分组和低分组通过每个项目的分数用百分比来表示,这两个百分数之差就提供了题目区分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D= PH-PL

一般要求题项得分与总分的相关达到0.2以上。通过极端分组法计算后,D≥0.3表示区分度好;0.3>D≥0.15 表示区分度较好;D

二、对于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的反思

通过以上对试卷质量的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成绩较真实的反映了学生的学业水平。对本次考试,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的定位。语言测试按用途来分类,至少可以分出四类:水平测试、成绩测试、潜能测试和诊断测试。水平测试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不管从前学过没有或学了多少,或是如何学的,也不考虑学生的文化、教育、年龄等环境因素。如“托福”和“雅思”测试都属于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它一般要参考某种教学大纲,甚至考虑到教学方法。如随堂测试、期中期末测试,以及学校的毕业考试,都属于成绩测试。潜能测试用来预示学生学习某种语言的潜力和天赋。诊断测试用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计划,进行个别指导。

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就其性质来说应该属于水平测试,而在本次考试中又把它定位为第四学期期末考试。从本次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分析结果来看,二外和商务文法专业学生成绩较好,而机电信息和艺术专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作为期末考试,对于机电信息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次难度偏大的考试,直接导致学生的大面积不及格。成绩测试的性质一般就限定了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在成绩测验中,试题难度应该小一点,因为这类试卷是要考虑让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即准予及格这一原则。那么,如何调整职场英语水平考试和作为成绩测试的期末考试之间的矛盾,就成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题型设置及分值分配。本次考试的题型第一部分为词汇和语法结构,考查学生对职场英语基础词汇(10%),基本语法结构(30%)的掌握;第二部分为对话补全,考查学生交际场合的口语得体应答(10%);第三部分为阅读理解题共三篇文章,主要考查学生英语阅读能力(20%)。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为翻译(15%)和写作(15%),考查学生职场英语的翻译和实用写作能力。从笔试卷面题型的设置来看,还是以基础英语知识的考查为重,而反映职场环境下的交际能力的听力任务没有涉及。从考试的内容上,也还是以日常英语(60%)为主,涉及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内容只占(40%)。在以后的试卷编制中,应从全面考查学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视角来进行题型设置和分值分配。

结语

本文对2012级学生职场英语水平考试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考试成绩的分布、考试的信度效度、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等方面进行了试卷质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试卷各题型的设置及分值分配进行了反思,以期在后续的职场英语水平考试试卷的编制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润清,韩定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蒙诗茜等.高职英语等级测试对“就业为导向”课程设计的积极反拨[J].职业时空,2013(7).

[3]钱朝霞.考试分析及其应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6).

[4]王孝玲.教育统计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  测试有效性  真实性

        0 引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自1980年开始实行以来,在推动我国英语教学水平发展的同时,也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作为一场大规模标准化的考试,有许多学者专家对它的测试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就大学英语四级的真实性,分别从三个主要测试部分-听力、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分析与讨论。

        1 测试真实性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根据巴赫曼和帕尔默(1999)提出的语言测试有效性的模型,测试的有效性包括以下六个要素:信度、效度、真实性、相互作用性、后效作用和可行性。一项测试的总体有效性等于各项要素的总和。

        在这个理论里,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语言使用领域(target language use domain,or tlu domain),它指的是非测试情景下的语言使用任务。测试任务反映语言使用领域特点的程度越高,便意味着该测试任务的真实度越高。

        在设计一个真实性高的语言测试任务的时候,首先要识别语言使用领域中某一任务的特点,然后选择反映这些特点的测试任务。一个真实性高的语言测试,能够完全反射出真实生活场景中的语言。

        2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测试真实性浅析

        2.1 识别语言使用领域及其特点 根据大纲,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在中国,大学在校生主要是在学术环境中使用英语,如大部分英语课程的课堂活动是用英语进行的:学生听教师的口头指令,提问,回答,做笔记,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使用英语教科书,做课后习题,写论文或报告,做试卷等。然而,他们很少在课堂外用英语进行交流,与外国人进行社交的机会也不多。就非学术环境而言,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他们可能在一个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情景下使用英语,如读写邮件、阅读并制定各种说明和表格,或有时与客户进行口头交流等。

        由此可以判断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语言使用领域包含两个方面,即学术和非学术的环境。

        2.2 听力 在听力方面,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授课,能听懂日常英语谈话和一般性题材的讲座,能基本听懂慢速英语广播节目”。表格1对样卷中听力部分的考试内容和题型进行了分析,以衡量测试任务是否具有真实性。

        表格1: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听力部分真实性分析 (‘o’ 代表测试任务与语言使用领域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 “x” 代表缺少一致性, “” 代表一致性不确定)。

        样卷包括了学生在学术环境中会遇到的讲座(如篇章理解)和对话。虽然日常生活中朋友、夫妻之间用英语进行对话的可能性较低,但对话部分模仿了真实的语言情景,并加入了一些英语口语中常用的表达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言使用领域的特点。因此,这一部分的测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真实性。

        然而,听力部分的内容也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尽管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功能性的对话,如出借和归还物品(第1题),但是对中国在校大学生来说,主要的语言使用领域却是学术环境下的英语课堂,而朋友之间日常交往发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对话部分中,则很少有内容包含学术环境下的对话,这又恰恰是在校大学生使用英语最频繁的领域。

        2.3 阅读与写作 对中国在校大学生来说,第二语言环境是英语相关课程的课堂,他们阅读教科书上各种体裁、题材的文章;他们完成英语课程的作业,如写论文、报告等。此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强调学生应该能够阅读和写作与将来从事职业相关文章,如备忘、通知、邮件、说明、表格、报告、日程安排等。这些题材的文章也应包括在阅读和写作的测试中。

        表格2和3对样卷中阅读和写作部分的考试内容进行了分析,衡量测试任务是否具有真实性。

        表格2: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阅读部分真实性分析

        表格3: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部分真实性分析

        从表格2中可以看出,阅读部分的测试内容的真实性较高。阅读文章的话题涵盖范围广,包括社会学、环境问题和教育,这些话题都有可能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上看到。此外,学生要求掌握的语言能力也具备较高的真实性。如在语言使用领域中,人们经常需要快速阅读某个材料,以寻找某个特定的信息,而略读和查读这一测试正好符合了这一特点。

        表格3显示,写作部分的测试任务详细反映了大学生所应掌握的学术环境中的写作能力,如演讲稿。因此,也体现了一定的真实性。

        然而,这两部分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在样卷中,无法找到应用类型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事实上,非学术环境中常用的应用型阅读文章和写作题材,如备忘、通知、邀请函、邮件、说明书等,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是主要的题材。同时,这些测试要求在考试大纲中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又恰好是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经常会遇到的题材。它们的缺乏,表示测试任务和考试大纲、语言使用领域之间的一致性不高,从而降低了阅读和写作测试的真实性。

        4 总结

        通过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样卷听力、阅读和写作部分内容和题型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该考试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这三部分的测试内容和题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语言使用领域的特点,与语言使用领域的一致性较高。然而,也不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阅读与写作部分,测试内容并没有包含非学术环境下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如应用型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没有在测试内容中体现出来。至于听力部分,虽然模拟了真实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场景下的对话,但是却缺少对学术环境下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的关注。

参考文献:

[1]bachman,l.f & adrian s.palmer 1996.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bachman,l.f.1999.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9

一、需求分析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术和方法。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教学研究在国外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主要应用于专门用途英语领域,在通用英语教学领域的应用比较匮乏。外语需求分析模式主要有四种,国内外语学者多采用Hutchinson 和Water在1987年提出的模型,他们将需求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在目标情境中能够顺利运用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而需要做的一切。目标需求分为必学知识(necessities)、欠缺知识(lacks)和想学知识(wants)。学习需求包括学习条件、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及学习者动机。

对于学习者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分析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学生,找到符合教学条件和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束定芳(2004)提出需求分析的四大重要作用:“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

二、需求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结果

笔者选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0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均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研究方法为调查问卷和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其中有效问卷292份。

调查显示55%的学生对学校目前的课程安排基本满意,不满意学生比率为36.3%。这表明已通过四级的学生中,这表明已通过四级的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于通过四级后继续上大学英语课有不满情绪,他们认为课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他们新的需求,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明显下降。

对于学习大学英语的主要目的,40.4%学生选择提升语言能力,34.9%为增加就业优势,17.8%为参加考试(六级、考研或出国),6.8%为取得学分。40.4%学生认为自己依然需要提升语言能力,这说明学生对于自身英语水平具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并不会因为已经通过四级考试就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好无需提高。34.9%的学生则希望通过学习外语增加就业优势,针对这种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讲授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实用技能。

以上结果与学生在“你最希望在大学英语拓展课上提高的方面”题目中的选择一致。在该题目中,学生最希望提高的方面依次为口语交流技能(80.8%)、听力技能(53.4%)、翻译实践技能(36.3%)、词汇(33.6%)、读写能力(33.5%)、非语言知识(文学文化等)(26%)、口译能力(26%)、语音语调(25.3%)。目前西安建科大英语课程仅开设读写和听说课,听说课一学期仅为16学时,由于听力部分在四级考试中比重为35%,听说课教学中偏重听力技能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口语训练极其有限。然而,在当代社会很多工作都对口语交际能力有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

在“你希望开设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是”题目中,学生选择排名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初级口译(47.9%)、视听说(41.8%)、英语电影赏析(37.7%)、跨文化交际(34.9%)和实用翻译(33.6%)。这与学生最希望提高的方面口语交流技能的需求相一致。数据显示学生在选择拓展课时,选择最多的考虑因素为提高语言应用能力(69.2%),其次为发展兴趣爱好(50.7%),就业压力(45.9%),选择获得学分的难易度的学生仅为3.4%。这说明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以实用性和兴趣出发,就业需求对课程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这要求在拓展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生的专业和就业需求相结合。

三、需求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

1、了解学习者的状态和需求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对于提前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语言能力和增加就业优势,其学习动机不同于还未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四级考试备考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动机多为外在动机,四级考试成为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而通过四级考试后,该目标不复存在。40%的学生有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的需求,增强综合运用能力。而目前我校的英语课程设置不能充分满足他们的新需求。这导致他们不满意课堂教学和自身英语学习状况。

2、揭示出教材、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除艺术专业学生外,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考虑大多数未通过四级的学生,教学以四级考试为导向,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而轻语言能力的运用。此外,尽管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期就要求教学模式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和教学任务的制约,大学英语的教学不可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依然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已经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对他们没有挑战性,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3、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目前面临的问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将实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面向提前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在二年级开设大学英语拓展选修课,每学期学生可选修一门。此问卷调查中涉及了学生对拓展课程的期望,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取,授课方式,作业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例如,在授课方式上,52.7%学生希望老师能引导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讲解。51.4%学生希望组织讨论,只有7.5%的学生选择按照教材讲解。这就要求在拓展课上,教师必须调整授课方式,给学生机会参与教学,而不是被动的听众。因此,了解学生 的期望有助于拓展课程的课设,教师可结合学生需求找到适合满足他们需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而真正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

四、结语

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学校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可以分阶段的进行分析。如在课程开课前,课程进行中和课程结束后分三个阶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期望,为以后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现实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冰冰.国外需求分析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2.

四年级英语试卷分析篇10

关键词:请求言语行为 华英双语 中介文化风格假说

一、引言

针对Blum-Kulka(1991)提出的“中介文化风格假说”,范燕妮、李柏令(2011)已经就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问题加以验证,并提出了初步的实证报告。该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采用DCT(话语完成测试)问卷,通过对搜集到的语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被试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但是英语流利的被试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也就是说,其“中介文化风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检验这个结论,我们以马来西亚华人为对象,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考察不同的社会环境因素在汉英双语者“中介文化风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

马来西亚华人是该国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4.6个百分点(2010年)。绝大部分华人的母语为华语,即通行于海外华人圈的汉语标准语。由于长期受到当地历史、文化、方言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华语在结构上与汉语普通话有所不同。

除了华语以外,马来西亚华人还使用马来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马来语是宪法规定的国语,是所有公民在接受教育时都必须学习的,华人一般将它用作不同族群之间的族际通用语。另一方面,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1957年独立以后,至今仍为英联邦成员国。因此,其英语教育拥有从幼儿园直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马来西亚,英语被广泛地使用于行政、工商业、科技教育、服务及媒体等方面,因而流利的英语也是就业方面必备的条件之一。近些年来,英语也出现了逐渐取代马来语而成为族际通用语的趋势。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向来重视中华语言文化的维护和传承,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马来西亚拥有中国以外最完善的中文教育体系,全国设有1200余所国民型华文小学、60所独立中学和3所私立大专院校。这些采用母语教学的华文学校提倡“三文三语”的教育方针,除了注重母语教育外,也把马来语和英语列为必修科目。在文化上,马来西亚华人在整体上也是公认的保持中华文化最完整的海外群体。

因此,马来西亚华裔学生与中国大学生在母语文化上具有相似性,在其“中介文化风格”的发展方面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的被试为马来西亚以华语为母语的大、中学生,共137人。其中,马来西亚泰勒学院(Taylor’s College)本科二三年级学生25人、马来亚大学(University of Malaya)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本科三四年级学生46人、上海交通大学汉语言专业(对外)四年级本科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30人、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加影育华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36人。

被试根据其英语教育背景分为英语“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3组。其中,泰勒学院学生为高水平组。该学院以全英语授课,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比较深入或者有过出国留学的经历。马来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为中水平组。作为汉语言专业大学生,他们的绝大部分课程都以汉语授课,英语只是必修课程之一,对英语语言知识以及相关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加影育华中学学生为低水平组。他们作为高一学生,接受英语教育的经历比前者更少。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将被试分为“流利组”和“不流利组”,以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为“流利组”,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为“不流利组”,并对两组被试进行了对照研究。本研究则将被试进一步细分为“高、中、低”3组,以便更加细致地观察被试在华英两种语言发展中的变化趋势。

数据通过DCT进行搜集。共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7份。英语和汉语问卷共分为:

高水平组:英语卷(n=25),汉语卷(n=25);

中水平组:英语卷(n=76),汉语卷(n=76);

低水平组:英语卷(n=36),汉语卷(n=36)。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起始行为语

“起始行为语”(alerter)是指提出请求时的招呼语,包括呼格(如“小李”“老师”)、提醒词(如“嘿”“hi”)、强调语(如“听着”“注意”)和道歉提醒语(如“不好意思”)等用来引起受话人注意的语句。

3个水平组在问卷中所体现的使用起始行为语和不使用起始行为语的调查结果见表1和图1。

根据表1和图1,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水平组的被试在汉英两种测试卷中使用起始行为语的频度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且,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分别仅为8个百分点和5.3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低水平组汉英差异的13.9个百分点,显示被试在英语学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其汉英差异出现缩小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流利组的汉语卷和英语卷中起始行为语的使用率均高于不流利组的汉语卷,明显地展现了流利组在汉英两种语言使用中的一致性,以及流利组的汉语与不流利组的汉语之间的差异性。说明流利组被试的汉语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大幅度地提高了起始行为语的使用比重。

(二)请求策略

请求策略主要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包括“规约性间接”和“非规约性间接)两大类。Blum-kulka(1989)曾发现,在澳大利亚英语中,直接策略仅为9.8%,而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比重达到82.4%。而在国内针对汉语的调查研究中,原坤阳等人(2012)的调查显示,“直接”“规约性间接”“非规约性间接”等3种主要策略的水平分别为43.73%、49.40%、6.87%。其中“规约性间接”虽位居第一,但仅以微弱优势(5.67个百分点)领先于“直接”,两者可谓“旗鼓相当”。其他大部分同类调查的结果也大体如此。这说明,高度的直接性水平也是汉文化影响下的汉语策略的主要特征之一。陈克禄(2011)针对泰国、印尼、韩国、日本等外国留学生汉语请求行为习得的研究也发现,规约性间接策略是留学生使用的主要策略,但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不断递减的态势,逐渐接近中国学生的使用水平,说明其汉语语用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这也从反面证明了规约性间接策略确实在汉语请求行为中所占比重较低。

1.直接策略

图2: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问卷中的直接请求策略使用调查情况(%)。

根据图2的数据,三个水平组在汉英两个测试卷中均显示了在直接请求策略的使用频率上的下降趋势。而且,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分别仅为4.3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大大低于低水平组汉英差异的13.9个百分点。这同样显示被试在英语学习的中、高水平阶段,其汉英差异出现了缩小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在流利组的汉语卷中出现了明显的向其英语卷靠拢并偏离不流利组的汉语卷的趋向。这样一种差异,反映了在流利组中确实存在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双向互动的中介文化样式的发展趋势,说明流利组被试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他们在使用汉语时所使用的请求策略已经大幅度地向英语趋近,即较少使用直接策略,而更多地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

与之不同的是,在范燕妮、李柏令(2011)中,流利组的汉英之间的差异度仍然达到17.44个百分点,而本次调查发现,高水平组和中水平组的汉英差异已极为微小,已呈现出一致性。

2.间接策略

图3: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问卷中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调查情况(%)。

根据图3的数据所示,汉英两个问卷在三个水平组中同样显示了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使用频率上的不断提高。

在低水平组的英语测试卷中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比其汉语卷高16.7个百分点,显示该组被试的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仍然较大。在中水平组的两个问卷中,其差异仅为2.6%,已基本合流。不过,在高水平组中,两者的差异又重新拉大,达到13.6个百分点。这个差异一方面小于低水平组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汉语的比重高于英语的“倒挂”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就规约性间接策略而言,在不流利祖的汉语卷和流利组的汉语卷中的比重分别为51.46%和64.66%,说明流利组被试确已受到英语的影响,他们在使用汉语时所使用的请求策略已经大幅度地向英语趋近,即较少使用直接策略,而更多地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而流利组的汉语卷(64.66%)与英语卷(79.33%)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14.67%),说明二者离合流尚有较大距离。

(三)外部修饰语

外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外部使用的一些支持中心行为语的话语,主要作用是让听话者觉得该请求真实可信和有道理。在汉语中,与英语“can”对应的词“能够”和与“will”对应的词“愿意”即使在用于请求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它们的字面意思,听起来过于生硬,用在熟人之间又显得过于文绉绉。

图4: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从图4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这一结果显示,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被试一方面英语语用能力在向英语母语者靠拢,同时也带动了其汉语语用行为向英语靠拢。另一方面,汉英之间的差异也始终存在,从低水平组的5.5个百分点,到中水平组的9.2个百分点,再到高水平组的12个百分点,略呈扩大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显示流利组的汉语卷同样有着向英语卷趋同,而与不流利组的汉语卷趋异的倾向。

(四)内部修饰语

内部修饰语是指在中心行为语内部用来缓和或者加重请求行为力度的手段。经过统计,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所呈现的三种内部修饰语的使用比重见图5、图6和图7。

图5: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5显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句法降级手段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从汉英之间的差异度来看,低水平组的差异度为11.3个百分点,中水平组为9.2个百分点,高水平组为4个百分点,呈现逐步合流之势。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发现,在不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句法降级手段的比重仅为30.39%,不到三分之一,而流利组的汉语卷则上升到39.57%,约占五分之二。这一上升趋势与本研究结果中的从低水平组到中水平组的变化情况几乎相同。而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到了高水平组,上升趋势以及汉英之间的合流趋势更加明显。

图6: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6显示,三个水平组在汉英测试卷中使用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从汉英之间的差异度来看,低水平组的差异度为5.6个百分点,中水平组为6.6个百分点,高水平组为0个百分点,表明二者最终合流,已无任何差异。

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也发现,在不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为61.63%,而流利组的汉语卷则下降到39.50%。这一下降趋势与本研究结果中的从低水平组到中水平组的变化情况大致相似。而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到了高水平组,汉英之间已经完全合流。

图7:三个水平组在汉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外部修饰语的比重情况(%)。

图7显示,三个水平组在英语测试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不过,汉语卷在中水平组曾表现为上升(15.8),但到高水平组又降回较低比重(12),与低水平组(11.1)相当。

而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则发现,在不流利组和流利组的汉语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分别为7.98%和8.70%,略呈上升之势。而流利组的英语卷中,使用升级手段的比重仅为6.40%。

因此,在内部修饰语的使用上,本研究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的研究均显示,伴随着句法降级手段比重的上升,词汇降级手段的比重也相应地下降。而本研究则进一步发现,高水平组的汉英两种语言表现已经没有显著差异,甚至没有差异。而在升级手段方面,两项研究的结果也大体一致。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华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确实存在英语向华语的语用反向迁移。这一结果说明,高水平和中水平英语学习者由于拥有至少11年的英语学习背景,已经受到英语文化的深入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大。而这一点,与范燕妮、李柏令(2011)所得结果是一致的。即随着英语学习时间的加长,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的汉语语用模式已经明显地偏离了汉语语用规范,并正在向英语语用规范靠拢。

同时,范燕妮、李柏令(2011)所得到的另一个结果是,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的汉英请求表现中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尚未最后形成中介文化风格。关于其原因,该文认为可能是语言距离和文化距离所致。

通过对比分析,本研究则发现,在马来西亚华裔学生华英双语者的请求言语行为中,在从中水平到高水平阶段,其汉英表现之间已不存在显著差异,显示中介文化风格已经形成。

这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不同的社会环境在汉英双语者“中介文化风格”形成过程中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中国大学生汉英双语者和马来西亚华裔华英双语者之间的差异,跟马来西亚的社会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由于马来西亚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之一,而形成了英式教育体系。另外,在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中,比如说,华人和马来人或印度人都会使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马来西亚华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导致他们对汉语语用规范的偏离更加严重,并最终形成中介文化风格。

(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英双语者请求行为表现的多元语言能力双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10BYY025]。)

参考文献:

[1]Blum-Kulka,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The case of

requests[M].In R.Phillipson,E. Kellerman,L. Selinker,M.Sharwood Smith & M. Swain(eds.)Foreign/Second Language Pedagogy Research[C].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2]范燕妮,李柏令.汉英双语者请求言语行为的“中介文化风格”

实证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33).

[3]Blum-Kulka,S.Playing it safe:The role of conventionality

in indirectness[A].In Blum-Kulka,S.,House,J. & Kasper,G.(Eds.)Cross-Cultural Pragmatics:Requests and Apologies[C].Norwood,NJ:Ablex,1989.

[4]原坤阳,康灿辉,李柏令.汉语请求言语行为策略倾向的再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