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十篇

时间:2023-04-02 20:39:36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1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因为孝心是从古到今我们都应该具备的一项美好品德。

乌鸦能够反哺,一只小小的小羊羔能够跪下来吮吸妈妈的乳汁,就连所谓的低等动物都懂得感恩和孝顺。然而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界的高等动物不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吗?“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这不正是我们的美德吗?

今晚中央电视举行了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让我更是受益匪浅。在这里,十位充满孝心的好少年,他们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帮父母排忧解难,帮父母照顾弟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起这个家,他们的高尚品质,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你瞧,他们的事迹震撼着每一个人。十三岁的“男子汉”赵文龙,由于他的母亲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赵文龙为了照顾母亲,他几乎没玩耍的时间,天天背着母亲去做透析,他做的家常菜,让母亲吃着十分欣慰;卖烧烤的母女俩,母亲的右手不好使,女儿高雨欣不让妈妈太劳累,自己烤了香肠给妈妈吃,自己赚钱。把手烫了也不叫,因为高雨欣不想让母亲担心,替她操心;林章羽,何秀巡这姐弟俩,为了帮助患病的母亲和体形臃肿的姥姥,姐弟俩用茶叶和玉米来赚钱。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两对姐弟用自己赚的钱买了两包治头疼的药,帮助了姥姥医治好了头疼……

看完一个个感人的画面,我不禁潸然泪下。“捐髓救母”这个事迹让我震惊不已,它足足可以感动整个社会。十六岁的邵帅,阳光帅气,超级痴迷画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厄运降临了——邵帅的母亲患有急性白血病!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传到了邵帅的耳边。他着急不已,但白血病必须骨髓移植,否则就会产生生命危险。邵帅不想让母亲离开自己,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自己捐赠骨髓!母亲听了,连忙摇摇头,说:邵帅太小,捐赠骨髓对自己的身体不好。但邵帅坚决不同意,要让母亲好好地活下去。母亲听了邵帅坚定的话语,只好勉强同意。

可能是邵帅的孝心感动了老天爷,他的骨髓竟然捐赠成功了!虽然曾经是母亲给了他生命,但是他“捐髓救母”的事情感人至深,这个善良懂事的儿子又给了母亲第二次生命。邵帅太伟大,太了不起了!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2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众里寻你——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将于11月1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少儿频道播出。颁奖典礼由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和欧阳夏丹共同主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

最近央视台发起的一起活动,感动千万人,新浪微博在报道的导语中说:cctv“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秉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放飞“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面向全国各地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选取孝敬长辈、为家庭排忧解难、代父母担当家庭责任、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的孝亲楷模!

我认为这起活动的发起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意义重大。现在有许多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价值观缺失,做出很多不合社会道德伦理的事情,比如打骂父母,刺杀亲生母亲的案例,现在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正面典型来引导教育青少年。

在活动中有这样一个事例,非常感人。12岁的隋翼远的妈妈突患急性髓系白血病,需骨髓移植。当时12岁的隋翼远具备捐献条件,他决定捐髓救母。41°持续高烧,身体的各种疼痛,连续两次抽取骨髓的煎熬,他都可以忍……去年10月,妈妈病情复发,他又一次捐献骨髓。他说:“妈妈,你人在就好,输多少次我都给你输。这个孩子的做法不知有多少大人都做不到,捐献骨髓不是献血那么简单,12岁的孩子要承受的疼痛超过了他本身所能承受的极限,他坚强挺住了。并且用他的坚强鼓励首他的妈妈。

这样的活动这样的少年典型应当大力宣传,现在少年得到的太多太多,根本不知付出,根本看不到父母的辛苦,如果再不让他们猛醒,他们的三观将是畸形的。我记得某一个学校组织一次剖腹产观摩活动。看到一个婴儿需要在母亲的肚子上划开那么大那么深的刀口,在场的学生震撼了,都流下了热泪,。记得有一次有一家医院组织年轻爸爸体验分娩活动,让他们女人生产时所经历的痛苦过程,很多男子一下来,就说回家孝敬我妈去。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活生生的事例来引导和教育当今的少年,让他们麻木冰泠的心解冻,懂得感恩,释放爱,释放温暖。学会承担责任,自强不息,成为一个阳光向上,奋发有为的新一代。

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看有感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众里寻你——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近日在京录制完成,并将于11月1日晚八点档在央视综合频道、少儿频道播出。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自2013年创办起,每年一届,今年是第7届。本届最美孝心少年评选共征集到1000多位青少年的感人事迹,这些青年孝敬长辈、为家庭排忧解难、代父母担当家庭责任、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的孝亲故事真实感人。经过评选,于琪巍、孙美平、肖乃军、韩金锁、王凌云、路子宽、魏蓉、宫井豪、赵泽华、李欣珂10位获得2019年“最美孝心少年”称号。

“最美孝心少年”总导演赵颖新介绍,本届征集评选活动自4月启动,通过央视网征集报名、栏目记者走基层发现、地方媒体推选等多种方式,面向全国各地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征集。最终获选的10位青少年,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15岁,他们生活境遇不同,故事不同,孝心事迹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孝亲模范,能更广泛地发挥榜样力量。

今年的颁奖嘉宾涉及各个领域,有航天英雄杨利伟、播音员李修平、影视演员吕中、词作家任卫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等知名人士,还有“最美孝心少年”的家人、挖掘他们先进事迹的地方媒体工作者以及救助过他们的公益组织负责人等。颁奖典礼由白岩松、欧阳夏丹共同主持。

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看体会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日前播送完了,当人们为那些肩扛家庭重担,处处写满了“孝心与善行”、“坚强与阳光”的孩子们落泪时,一定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不光对孩子,对成年人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毋庸置疑,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是其最重要的职能,它包括对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安全和公众心智健康所承担的法律、道德等公共责任和社会义务。作为大型公益活动,一年一届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每年都会有几百名“孝心少年”的故事在央视官网和新媒体上展播,这种集中报道和典型宣传足以让优秀传统的“孝亲”文化得以放大,得以弘扬,得以传承。这种强大的社会效应,就是电视媒体必须要履行的社会责任。

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推选活动承担了政治宣传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是媒体肩负的首要政治责任之一。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包括了“友善”,对于“善”来说,“百善孝为先”,只有孝心有,才能善良备,正所谓“正风齐家,修身立国,首在行孝”。六年来,“孝心少年”活动中,展播了上千名孩子的“孝亲”故事,他们以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希望,更为全社会擎起了崇善向善、积极行善的明朗天空。他们真纯的情感和令人难以想象的坚毅,经历了种种常人所不能及的事,让人心疼!让人惊讶!让人感动!观众每看一遍,就犹如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礼,激发出强烈的思想认同,产生了热烈的情感共鸣。这样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足以让“最美孝心少年”评选活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

传播了优秀的“孝亲”文化,“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推选活动承担了文化宣传责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媒体还承担着传递与传承先进文化,抵制低俗、媚俗、庸俗之风,营造健康文化环境的责任。“孝心少年”讲述了孝亲故事,传播了孝亲文化,这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美德。通过展播的孝亲故事,可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既增加故事的可看度,又挖掘出故事背后的文化和外延,梳理和萃取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让这些故事的传播引起了观众心灵的共鸣,构建了一个行孝向善的传播环境。观众看了之后,会将典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自身进行匹配和比较,同时将自己的品德和性格得到升华,让“孝亲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孝心少年”真正担起了媒体传播先进文化的重担。

为孝心少年提供公益援助,将媒体的社会责任落到了实处。为了让公益活动实现公益价值,“孝心少年”品牌延伸及相关公益活动也得到较好的开展。栏目团队走出屏幕,走向社会,走进“孝心少年”的生活里,为其扭转现有的生活状况提供有利的援助。例如:2014年,“孝心少年”活动推出“请到我家来做客”公益活动,以“结对生活、彼此影响、助力成长”为主旨,邀请37位“孝心少年”来京和北京的结对儿童一起在北京的家中过暑假;2017年,活动邀请爱心企业联合全国妇联儿基会成立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基金;2018年在历年活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突出活动的公益性,与国家权威机构下设的基金会继续合作,打造最美孝心少年专项公益基金,用以奖励青少年孝行,为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建立长效机制。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就是在孩子们最艰难的时刻,除了弘扬他们身上的那种孝老敬亲、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还要调动一定的社会力量,让他们得到地方政府,学校的大力扶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他们的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起到了道义上的扶持,爱心方面的援助,精神层面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资助,踏踏实实地履行着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并且把责任落在实处,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个活动点赞。

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看心得

“人间亲情最贵,儿女孝心最美”。在孩子们甜美的歌声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公益活动《2019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于11月1日在央视综合频道和少儿频道同步播出。来自全国十位最美孝心少年亮相央视舞台,带着他们的感人故事与观众见面,引发观众对“孝”与“感恩”的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在感动中,传承孝德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

用真实故事树立孝心榜样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虽然这十位孝心少年来自全国的不同地方,但他们的孝心精神和带给大家的榜样感召力却是相同的。

其实,榜样不一定是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也有可能是身边那些平凡的人以及平凡的举动。正如这一段段感人故事,一个个可爱的“最美孝心”少年,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的责任,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一切,承受着这个年纪的孩子不该承受的重担。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们品学兼优,懂事明理,脸上时刻挂着阳光般的笑容,把温暖和美好留给大家。他们用自己算不上轰轰烈烈的实际行动,诠释“孝”与“感恩”的真正。正因如此,每一位少年成为具有更深层次价值的社会典型,成为这个时代孝心与孝行的榜样。“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国人向来有择善从流、向优秀榜样学习的传统,相信在榜样的引领带动下,将会涌现更多知孝敬、懂感恩的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品德追求。

家教、家风建设与青少年儿童核心价值观培养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希望。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有言:“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优秀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美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智似乎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更加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就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而言,都是“生活在家庭之中”,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未成年人生理和心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从古至今有着深刻的家庭情节,并重视“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良好的家教、家风建设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建设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基石,也是整个社会好风气形成基础。唯有每一个家庭的家风好,千千万万个家庭才能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中国人常说“百善孝为先”。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孝”文化一直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杆,“孝亲”“孝德”文化在家庭中能够得以直接体现。

这些“最美孝心少年”的美好品质都与“感恩”“乐观”“善良”“真诚”等字眼相关,他们用行动表达对父母亲人的孝敬和关爱,默默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于引导青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活动品牌与娱情式教育

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应具有价值主张的娱情性,即能为观众带来情绪上的快乐,更能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收获心灵的感动,体验精神上的参与感和愉悦感。除此之外,活动还需要体现一定的社会责任。

当下社会上有些“非主流”价值观念纷繁复杂,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青年人的思想成长。当我们极力倡导孝敬父母时,有人却连基本的善待父母都做不到,又何谈忠孝国家。在社会公众对正能量的渴望与追求下,主流媒体一直承担着倡导社会行为规范,重塑社会认同,传播社会正能量的责任,捍卫着“孝心”在这个时代该有的分量和地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泛娱乐化”愈演愈烈,“泛娱乐化”现象也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团队不为哗众取宠的“泛娱乐化”作品买单,始终以高尚的精神追求,用坚持不懈的态度和追求极致的匠心,成功打造这一公益精品活动。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愈见成熟的策划运营团队,已经使其成为央视“寻找系列”中重要的社会公益品牌活动。不只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而是通过故事直接反映社会道德观。以“爱”为主题,以“孝”为纽带,凝心聚力,更好地推动“孝”文化,是本次活动的价值和品牌意义所在。

小孝于父母,大孝为国家。一个人只有首先孝敬自己的父母,才有可能更好地报效祖国,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强大。当下社会像一辆疾驰的列车,需要正能量的驱动,只有发现并创造更多的正能量,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安全平稳地行至远方。《2018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美德的盛宴。借助媒体语言体系打造传统“孝”文化传播的新范式,为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下的传播创造更多可能。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一切,这是信念的力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使然。颁奖典礼中十位少年的孝心孝行,让我们感受到深埋于心的感动和满满的正能量。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为全国观众带来无尽的温暖和心灵的启迪。

2019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看感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公益活动《2019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近日在央视播出。10位孝老爱亲的少年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获得了“最美孝心少年”称号。颁奖典礼通过讲述这些少年的感人故事,展现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彰显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人间亲情最贵,儿女孝心最美”。这在最美孝心少年们身上得到了形象诠释。四川省仪陇县桃垭村大山女孩李小燕像小时候婆婆背她一样,背起年迈的婆婆走着崎岖山路去看病,一走就是三年。年幼的她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可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抹去她脸上灿烂的笑容。李小燕说:“我要经常笑,这样家里人也可以高兴一点。”笑容让她绽放美丽的光彩。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少年们的坚强与力量。

李新颖、高梓渊、李小燕、周雨杉、吴昊洋、覃可欣、霍培鑫、李婧源、隋翼远、陈坤阳和陈宗阳姐弟等普通少年,每个人的故事都让人深深触动。一个个年幼的肩膀撑起家庭的重担,一句句真挚感恩的话语让人感动。孩子的志向洋溢满满的亲情,因为亲情而精彩。他们用稚嫩的翅膀为家庭遮挡风雨,用乐观的精神为家人提供支撑。在他们看来,自己作为家庭的一份子理所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磨难不是前行的绊脚石,对于坚强的人反而越挫越勇。只有勇敢面对,以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勇往直前,才会像一朵饱含希望的花蕾绽放出生命的精彩。这些少年们乐观、坚强、谦逊、尊老爱亲,他们的故事是当代少年高尚品德的一个缩影,他们中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都市,有的孝敬父母和长辈,有的分担家庭重担,有的自强不息、阳光向上、奋发有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元素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真正体现。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3

爱的指引,让他们永不放弃,孝?A承诺,温暖了我的心。

狂妄的病魔无撕咬着人生病楚迷茫,时时牵绊着几个天真的孩子,人们用孝能感动天地,无知的我们认为止增笑耳,千里追寻让我们看到人生中的光芒,源于内心的震撼。

黄凤、吴林香、邵帅、龙花、徐泌华,他们用单纯善良的孝行诠释着血浓于使得亲情,对于生活在蜜汁的我们他们无比可怜,对他们来说我们无比幸福。

吴林香住重庆忠县马灌镇桂阳村的一名小女孩,在逆境中他始终微笑,虽然只有14岁,却勇敢地扛起一把出锄头,撑起整个家。

姐弟“抢肉”,好吃的留给他们补养。

外公三块鸡肉,外婆三块鸡肉,妈妈三块鸡肉;林香就这样一份份地盛他们碗里。小林想说:以前盛一大碗放在饭桌上,谁都不动筷子,都想让对方吃。不懂事的弟弟正要取走妈妈碗里的鸡肉,小林香一筷子敲掉了,地地哇哇大哭,外公赶忙走过来把碗里的鸡肉让给了小孙子。弟弟的无知衬托了姐姐的懂事,这给我们深深的敲了一个警钟,这样的年龄,小林香真该这么懂事吗?是什么让他变成这样,是一次次的灾难,一次次的挫折,让她越挫越勇敢。

救下妈妈“我们都要坚强的活下去”。

小林想在换洗她床单时,发现妈妈准备轻生,她夺过农药,无助地抱着妈妈在床上痛苦。小林香紧紧地抱住妈妈,一刻不曾松手。

小女孩的坚强让我们明白,灾难是把双刃剑,可以让人变得懦弱,也可以让人更坚强,小林香的作为最好的诠释了坚强二字,下面的事例更能体现出血浓于水的亲情。

邵帅一个阳光帅气的男孩,本应该洗浸在母亲的关心幸福的生活中,可是2010年突发事件缭乱了他本该平静的生活。

2010年在北京打工的母亲,突发白血病,急需进行骨髓移植,否则性命堪忧,12岁本该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12岁还是依偎在妈妈身旁撒娇的年龄,但徐州男孩邵帅却在12岁的年纪勇敢挑起了保护身患白血病妈妈的重任,为了挽救妈妈的生命,他捐献了自己的骨髓,邵帅说:我的生命是妈妈给的,我就妈妈是天经地义,最终在医生的共同劝说下,妈妈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为此,邵帅放弃了读书,休学照顾妈妈。经过儿子精心的照料,邵帅妈妈的病情已经稳定,邵帅也与8月10日入读中央美院附中。但对于少帅和妈妈来说,生活的路还很长,他们需要面对的还很多,但是我们相信,经过我们大家的帮助他们一定会渡过难关,迎接生命的美好。

两则故事感动了世界上的许多人,许多公益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关心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学业,同时也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孝道底是什从幼儿园开始,老师便会教我们要孝敬父母,孝敬老人,那孝道底是什么?我们谁也说不清,可对于这批少年来说“孝”或许他们还不懂,但他们知道只有解决摆在眼前的这一个个困难,才能换取家人的平安,只有扛起重大的责任,家才能延续下去。

我们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要告诉自己,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4

推着铁皮车,带着父亲四处寻医的黄凤,把骨髓献给自己的妈妈的邵帅,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的何秀巡姐弟……是这次颁奖典礼的主人公。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孝这个字该怎样写得更好。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叫高雨欣的女孩。她的爸爸妈妈离婚后,她跟着妈妈一起卖烧烤。虽然她总是害怕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了会嘲笑她,但她却坚持了下来。她从来没有尝过烤香肠的味道,因为她知道,多吃一串,就少赚了一分钱。在家里,做饭、洗衣……都得她来干。这些家务琐事压在她身上,让她的学习生活只有1~2个小时。但是她的成绩却在班里名列前茅。她说,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多做些课外练习就好了。这让我不禁想到,有些人的家庭条件比高雨欣的家庭条件富裕多了,但他们的成绩却总在倒数之间徘徊,可见优秀的成绩要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得来啊!

看到最美孝心少年领到奖杯和奖金后那兴奋激动的表情,我觉得他们应该在想:爸爸妈妈,你们看到了吗?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5

2021年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大家都看了吗?又没有被其感人的故事感动?如果有的话,就写一写你的观后感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央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心得最新5篇,欢迎大家查阅!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1“孝”字,老在上,子在下,这个字表示做儿女的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亲人,孝敬自己的长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祖先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品德。“孝”这个字虽然很容易写,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

在《寻找最美孝心少年》中,组委会选出了十位最美孝心少年,二十位特别关注孝心少年。在孝心少年中,赵文龙就是其中一个,赵文龙还不大,却承受了父母离异的悲痛。但是他为了照顾患有尿毒症的妈妈,放弃了父亲那边宽裕的生活,做起了家里的`顶梁柱。尤其是那段视频,赵文龙炸了几个肉丸子,他自己只吃了一两个,其它的他都给了他的父母,母子两人在互相给对方肉丸的“争夺”中,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还有奔跑女孩路玉婷,他的母亲得了重病,需要用钱,她只有每天送票卖钱,别人都是与时间赛跑,她却在与母亲的生命赛跑!还有邵帅为了不让妈妈死去,捐出自己的骨髓。尤其是那句“妈妈你看我一眼”那句话让人感到感动!林章羽,吴林香,徐沁烨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是以实际行动来给我们展示“孝”这个字该怎么写,该怎么做。

的确,“孝”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因为那时要用很长的时间来维护,但是“孝”已经被我们的祖先延续了五千多年才把这个传统美德传到这里,我们有义务去把这个传统传下去。“乌鸦反哺,羊跪乳”连动物都知道的品行,为何连我们都不知道,连动物都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人类却做不出来呢?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切物质都在上升,科技发达了,可是我们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美德,非但没有发扬,还有人根本就不当回事。现在的人把孝行看成是一个笑话,别说去做连说都不想说,难道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代就没有了吗?

不,我们不能再要这样的思想萌生,应该好好的教育下一代,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有五千年历史的传统“孝”继续发扬光大。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2我今天观看了《最美孝心少年》颁奖仪式,在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患有白血病的杨小婷姐姐!杨小婷的父母在成都市武侯区打工,一家人住在出租屋里,虽不富裕,但也曾和千千万万三口之家一样,普通而幸福。然而,这一切在她十岁那年遭受巨大冲击——杨小婷不幸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十岁的她,从此以医院为家,小小年纪便经历病痛的折磨。但生性乐观、坚强的杨小婷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渴望,积极地面对病魔,爆发出顽强的生命力,病情也一度得到缓解。不过,治疗白血病花费巨大。几十万的治疗费用让原本就并不富裕的家庭承受巨大的压力,陷入困境。经济上虽然困难,但杨小婷的父母并未想过放弃。2013年杨小婷病情复发,父母生下了弟弟杨超,本以为可以用脐带血救治小婷,但配型失败。顽强而乐观的杨小婷强忍痛苦,坚持放疗化疗,几经复发,病情才终于得到控制。谈起自己治病的经历和家里现在的情况,杨小婷说:“日子再苦,也要咬紧牙关去过呀!

然而,厄运再度降临于这个家庭。2015年,年仅2岁的弟弟杨超被查出同样患有白血病,而且病情更为严重,必须接受骨髓移植才能活下去。之前的外债还未偿清,新的巨额治疗费用又压了过来,将杨小婷一家压得喘不过气。杨小婷父亲从事电动车维修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每月收入仅两三千元,而这部分钱完全要用于弟弟日常治疗。而为了照顾弟弟,原本打工的母亲已经完全脱产,每天奔波于医院和家庭之间。

14岁时,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杨小婷毫不迟疑,主动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担辛劳。据悉,杨超每周要去医院三四次,全程由母亲陪伴。于是家里的家务事全部落在杨小婷肩上。她学会熟练地解决各种生活问题,学会买菜做饭。每次买菜,为了节约些钱,她都会到稍远的地方去采购。母亲带着弟弟去医院的日子,小婷都把饭菜装进保温桶,及时地送去。杨小婷笑着说:“我是他姐姐啊,他是我弟弟,我当然要照顾他嘛,应该的。”为了逗弟弟开心,杨小婷还掌握了一些手工技艺,不时会做些气球之类的小玩具带给弟弟及其病房里的其他孩子,深受欢迎。

因为长期跑医院推销口罩,小婷成为很多儿童白血病病友的“知心姐姐”,她常用自己战胜病魔的经历鼓励这些小病友,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和欢笑。杨小婷的乐观和微笑、热情与努力渐渐为人所知,引来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关心。目前,在政府和慈善组织的帮助下,弟弟杨超成功移植了骨髓,医疗费用也得到了解决。我真替杨小婷姐姐高兴!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3每一次当我观看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最美孝心少年》的时候,我总是不能自已,时而心潮涌动,时而泪流满面。颁奖中的每一位少年那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无不令我由衷地感到敬佩,百感交集,身心如同充电般能量百倍。

徐佳琦,今年十三岁,现就读于包钢九中初一七班。她乐观、开朗、活泼,是个关心班集体、团结同学的好孩子。在学习上,她认真刻苦,努力向上,勤学好问;在生活中,她孝敬父母,乐于助人,是同学们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助手;课余生活,她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是同学们的好同窗。

2012年8月份,突然有一天妈妈张登霞觉得特别心慌、气短,到了医院经过抢救,才知道妈妈原来有很严重的心脏病。在弟弟徐圣杰出生之后,妈妈的心脏病经常发作,情况越来越糟糕。东拼西凑,家里才终于凑够了开胸手术的钱,徐佳琦看着妈妈全身插满了管子,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也从那时开始,徐佳琦便充当起了大人的角色,不仅要细心的照顾妈妈,而且也要照顾年幼的弟弟。

本以为一切风雨都已经过去,妈妈的身体已经痊愈,可是做完手术的第二年,妈妈又检查出了乳腺癌,这个噩耗让徐佳琦的家庭再次陷入了绝望中,给妈妈做心脏手术借的外债还没有还清,又不得不借钱给妈妈治病。幸好,在亲戚朋友以及众多好心人的捐助下,经过六次的化疗,才把妈妈从死亡的边缘线拉了回来。

2018年,妈妈的子宫又检查出了问题,爸爸为了给妈妈挣医药费和生活费,只能在家带着弟弟徐圣杰跑出租,年仅十一岁的徐佳琦便独自陪着妈妈去北京看病,给妈妈加油鼓劲儿。最终,在佳琦的鼓舞和期待下,妈妈和病魔经过顽强的斗争,顺利进行了子宫切除手术。几经波折,妈妈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为了养家糊口和还债,爸爸不得不去外地打工挣钱,几个月才能回一次家。而妈妈为了减轻爸爸的负担,开了一家小小的面筋馆,徐佳琦姐弟不仅帮着妈妈收拾家、洗衣服、做饭,为了让妈妈不要过于劳累,在课余时间也争着抢着帮妈妈打理面筋馆,做面筋、卖面筋、照顾客人。在这对姐弟心中,妈妈经历了太多磨难,他们期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妈妈能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与安心。他们说,“妈妈在,家就在,他们就是妈妈最大的依靠”。

徐佳琦同学是我校美德少年的代表之一,她用自己的行动身体力行地演绎着新时代美德少年、孝心少年的好故事,她的事迹也辐射、影响到了全校师生。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4作为“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的重头戏,本届颁奖典礼请到的颁奖嘉宾涉及各个领域,既有航天英雄杨利伟、蓝图公益基金会创办人龙永图、著名表演艺术家吕中、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著名词作家任卫新,也有奥运冠军杨扬,本届“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形象大使、主持人于嘉和“月亮姐姐”等广大观众熟悉的知名人士。节目组特意邀请到了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风湿免疫学组组长、首都儿科研究所风湿免疫科主任吴凤岐教授来到现场,后期她还将为“最美孝心少年”杨峻熙提供切实医疗帮助。

历届颁奖典礼吸引了全国数亿观众的目光,无数观众被孝心少年的事迹和精神所深深感动,在全社会掀起了倡导孝亲善行、致敬道德楷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舆论正能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颁奖典礼在颁奖环节设计上更具仪式感,每位孝心少年的出场由6位小演员簇拥而来,同时20位“特别关注孝心少

年”也将一同走上舞台,展现他们的风采;文艺呈现方面编排更加流畅、精心,观众们不仅能看到由总台央视少儿频道主持人小鹿姐姐和月亮姐姐带来的主题曲《众里寻你》,而且曾在视频网站颇受关注的原创手势舞《听我说声谢谢你》的歌曲原唱者李昕融,也将来到现场重新演绎这个作品。除此之外,今年颁奖典礼舞台还进行了创新式设计,别具心裁地使用了环绕式大屏幕,营造出了更加温馨的现场氛围,让观众在观看典礼时沉浸其中,更真切地感受到孝心少年以及嘉宾们的真情实感。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观后感5爸爸在用生命来守护大家,她就帮爸爸守护好小家。黄诗桓的爸爸作为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疫情期间上交请战书并奔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诗桓在家帮助妈妈做家务、照顾1岁的弟弟,为爷爷奶奶宽心,让爸爸安心在一线工作。生命不曾辜负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她立志做一个让生命绽放的女孩。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破了原本热闹的春节。黄诗桓的爸爸作为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义无反顾地上交请战书并奔赴湖北武汉抗疫一线。她看着爸爸的背影,心中有不舍、有担心,但她明白救死扶伤是爸爸的责任,是爸爸做医生的初心。她支持爸爸的决定,并为他感到骄傲与自豪。

她有机会就和爸爸视频聊天,分享他在抗疫中的点点滴滴,为他加油打气。为了让爸爸没有后顾之忧,安心抗“疫”,她主动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洗碗、洗衣服、扫地等。因为弟弟年纪小,才只有1岁多,她主动帮妈妈照顾弟弟。弟弟哭闹时,她就想办法让弟弟开心起来,不让妈妈操心。居住在乡下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子奔赴武汉后非常担心,也了解儿子的工作不方便接听电话,唯有隔三差五地打电话到诗桓家里询问情况,诗桓了解爷爷奶奶的心情,耐心地跟他们说爸爸的工作情况,让两位老人放心。有时做完作业后她还主动打电话给两位老人,嘘寒问暖,告诉他们弟弟的趣事,自己的学习情况,常常使两位老人开怀大笑。她想,爸爸在用生命来守护大家,她就帮爸爸守护好小家。

她担心爸爸会感染上病毒,但她又不能在爸爸面前表现出自己的担心和焦虑,每次和爸爸视频时她都会表现得很开心、快乐,不给爸爸增加负担。为了给像爸爸一样的“最美逆行者”致敬,她给爸爸写了一封信并画了一幅画,为爸爸加油,为所有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加油,为武汉加油。这次疫情,让诗桓懂得了生命不曾辜负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她立志做一个让生命绽放的女孩,将来像钟南山院士和爸爸那样,帮助他人,救死扶伤。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完美的诠释了溢于言表的孝道,我也知道我们在现在的生活中也做不到这些惊天动地的事,无非是在早上向他们恭恭敬敬得道声早安,无他耳。

我们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我们自己,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一颗清纯的,圣洁的心…

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6

从古至今,这种眷恋无可替代一有惆怅、心酸与无尽感触,也有思念、追忆、激励与无限希望。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因为乡愁,我们听到了汉乐府的《悲歌》一“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我们听到了李白的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听到了高适的浅唱――“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因为乡愁,在抗战时期,我们看到无数东北籍的将士高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与日寇浴血奋战;因为乡愁,我们因余光中的小诗而无语凝噎――“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因为乡愁,当我们在听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话语之后,竟生出一丝无言的感动……

认祖归宗不留憾

2008年春,四川省北川县的刘氏家族派出几名代表到湖北麻城“寻根”,在当地人的热情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祖坟所在。一行人激动不已,跪倒在祖坟前喃喃自语:“死也值了……”

一语成谶。在他们满心欢喜地回家之后不久,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发生了,前往麻城的这几个“寻根”者,在这场灾难中全部遇难。

这段记忆,在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移民后裔寻根问祖联络处主任刘明西的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我难过了很久。唯一有些安慰的是,他们走时,因曾认祖归宗,所以可能会少些遗憾。”

“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如今,“麻城孝感”已成为“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的祖籍文化符号,被川渝无数的移民后裔看作是“回归”的终点。作为麻城鼓楼街道办事处沈家庄村委主任的刘明西,这些年来见证了这股“寻根热”的兴起。

2014年6月10日,刘明西第一次接待了一位外籍“寻根”者。这位名叫张宽的美籍华人,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乔冶梅森大学现代与古典语文系中文部主任、副教授。先祖大约在清初从湖北麻城孝感乡迁到四川境内。在互联网上看到“君从何处来”系列报道后,张宽趁来武汉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专程赶到沈家庄村“寻根”,希望能借助刘明西的帮助找到从这里迁出的先祖。

“最近十年,我接待的前来‘寻根’的人,至少有4000人,其中约有1/6来自重庆。”刘明西说。

到麻城寻根问祖的人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受诸多条件限制,到最后能找到亲人或祖籍地的,不到10%。但就在这种追寻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一种责任。

重庆涪陵区的赵立民,从小也听父亲说起祖上来自麻城孝感。他在2012年退休之后前往麻城“寻根”,但是最终无功而返。可每当谈起那段旅程,他却并不觉得遗憾:“至少我尽力去找寻过了,现在虽然没有结果,但是我告诉我的儿子、孙子,以后有机会的话,都要多留意一下这方面的信息,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

在麻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凌礼潮看来,人活在世上,都会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移民追思故乡,这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搞清楚这些问题,给下一代一个交代,是不少‘寻根’者的愿望。即便这种追寻暂时没有结果,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乡愁何处可安放

乡愁,是一根纽带,把各个家族的后代维系在一起。

在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看来,乡愁这根纽带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它把个人与民族、国家紧紧地联接在一起。”

为什么这么说?他认为,乡愁不仅仅是游子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依恋,也是对一方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的眷恋。

蓝勇说,除了对青山绿水的渴望与回归,乡愁还反映了人们对乡村社会那种敬老孝亲、守望相助、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向往。现代社会,不孝顺父母、不赡养老人的新闻屡屡爆出,大家更怀念“兄友弟恭、敬老孝亲”的“礼治”乡村。

对于蓝勇的观点,重庆移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广会馆管理处研究员岳精柱也深有同感。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缺乏历史感和文化感,漠视过去和身边的人和事,更不要说对家族、祖先的历史文化了解和认知,由此带来的心灵文化土壤的荒漠化,国家民族亲和力、凝聚力的松散,令人扼腕。“通过‘寻根’,我们会发现大家都是一个祖宗,来自一个故乡。有了对故乡的爱,才会有对国家的爱。国家,其实就是一个放大了的故乡。”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7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太感人了。当同龄人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来自父母的宠爱时,有一群孩子早早地担起了家庭重担。孝心少年的故事让我们动容落泪。他们用单纯、善良的孝行诠释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正能量!

第一个出场的便是我们很熟悉的五河小黄凤,不,她现在已经长大了,长成16岁的小姑娘了。6岁时黄凤爸爸意外摔伤高位截瘫,妈妈离开家。11岁时她推着400斤的铁板车把爸爸带到上海治病。连续10年,她独自照顾爸爸,给他喂饭、翻身、按摩、换尿片。风霜雨雪再累再苦也不曾放弃!16岁的她说:委屈时看见我爸笑,就没事了。

12岁,正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时候。可12岁的邵帅却面对着一个连大人都会皱眉的抉择。为照顾患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的母亲,休学到北京为母亲捐献骨髓。最终在医生劝说下,妈妈同意了接受移植儿子的骨髓。邵帅少年捐髓救母,孝心感动社会!

17岁的龙花是湖南凤凰县的苗族女孩,为了照顾重病的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她选择了放弃学业,勇敢担起一个家。然而,龙花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这朵开在吊脚楼里的坚强小花用她的乐观照顾着家庭,用她的坚持守望着梦想。

贪玩调皮,本应是13岁少年的特质,而命运却没有给文龙这样的机会。没有父亲的相伴,他每天扫地、做饭,照顾患有脊椎裂和尿毒症的妈妈。面对生活的艰难,从不抱怨。他说他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让妈妈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

成都女孩路玉婷一边上学、一边骑车送机票以维持家用。这个“奔跑女孩”的高中生上个月迎来变故:母亲离世……坚强独立乐观的玉婷,孝敬长辈,勇担家庭责任,自强不息、阳光向上,看似柔弱却一直迎着苦难坚强飞奔。

在家庭陷入困境时,她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咱家我顶着。”自此,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全家人生活的担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生活虽然苦了点,但是,只要我勇敢地往前走,我就一定能走过风风雨雨……”卖烧烤的小女孩高雨欣这样说。

重庆忠县的吴林香六岁时父母离异,2011年母亲被检查出肺癌晚期,继父外出打工,小林香成了唯一的劳动力。小林香本来不爱笑,但是从妈妈病了之后,她便总是用笑容面对妈妈,逗她开心。虽然妈妈最终离开了人世,但她依然微笑着生活。吴林香,逆境中她始终微笑。微笑着坦然面对生活,不抛弃,不失望,坚强地面对逆境。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8

我们要怎样做才算感恩呢?作为学生的话,成绩也是一种对父母的感恩。父母为了我们,日夜操劳,希望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父母总是先想到子女,后想到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小学生六年级学会感恩作文600字,供大家学习。

小学生六年级学会感恩作文600字1生活是什么?我们苦苦追寻。从平淡中寻找温暖;从失败中寻找成长;从失意中寻找真诚……也许生活就是这个寻寻觅觅的过程。我们在生活里搜寻到了太多的感动。当我们用最真挚的双手把它们怀抱胸前时,才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所以,我们真该认认真真地生活。怀着感恩的心来品味所有,才是真正在生活的人。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与你同路,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心中就会感到澎湃,无比亲切。是啊,感恩,一个多么令人熟悉的字眼。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做到感恩呢?说到感恩,我们首先就应该想到自己的父母。没有父母,哪儿来的自己?

对于父母,真正做到感恩的人又有几个?我想,现在的人都不知道父母恩比天高,比海深。既然自己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那我们为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不要一味的抱怨,没有父母,你就不会来到这个世上,你不来到这个世界,你又怎么会看到这美好的一切呢?所以说,父母的恩情是无法用金钱来掂量的。

我们要怎样做才算感恩呢?作为学生的话,成绩也是一种对父母的感恩。父母为了我们,日夜操劳,希望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能考上好的学校,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父母总是先想到子女,后想到自己。那我们是不是也该多为父母着想?那是必须的。

比如:吃饭前让父母先坐下;有好东西先给父母;冬日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这些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又有谁会先想到父母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一切值得感恩的东西。

小学生六年级学会感恩作文600字2自从经过上次的一节语文课后,我懂得了感恩。

那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笑吟吟的走上讲台,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你们最亲的五个家人的名字。”老师的话音未落,教室里热闹的就像一个菜市场。大家漫不经心的从抽屉里拿出纸,快速的写上名字。写完的同学又向四周张望一圈,并问别人写的都是谁。有的同学则看着老师,弄不懂老师葫芦里买的什么药。我在纸上写下了爸爸妈妈、哥哥、表姐和二爹后。就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等待这游戏的开始。

当老师说:“请划掉一位人名”时,我和同学们都愣住了。因为老师说划掉一位人名就代表他(她)永远地离开你了。同学们迟迟不肯下笔,教室里的气氛由轻松愉快转变为沉重、严肃。终于,我在老师的催促声中划去了二爹。接着是第二位,我的心跳加快,脑子里“嗡嗡”直响,无法控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道应该划去谁。

最终,我把这根“死亡之笔”放到了表姐身上。表姐看上去很普通,可在生活上却受了不少苦。表姐为了她的家,一直辛苦工作着,可如今,我不得不把表姐划去,我不知道表姐是否理解我这种感受。接着是第三位,我只能把爸爸划掉。

爸爸是我们家里的顶梁柱,每天早出晚归。爸爸是一个好丈夫,不可能让妈妈去死,爸爸也是给好父亲,更不会让自己的儿女去死。当我吧爸爸划掉时,我的手已经麻木了,这最后一笔我该如何是好?最终,我选择了妈妈留下,哥哥离去。我知道哥哥表面上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可实际上却为家里抄碎了心。选择结束后,我的手心出了很多汗,浑身瘫软无力。

“拥有是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倍感珍贵”做出这几次选择后,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从今以后,我要更努力地去珍惜身边的亲人以及身边的一切!

小学生六年级学会感恩作文600字3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孝”字的国家,是一个很注重孝道的民族。古代的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没有一个不教导人要孝顺父母,尊敬父母。没有一个不是自己努力去实践孝道。中国古代各种古典文学,也常有赞颂孝行和表达对父母的思念和爱戴的文字。让我们承接他们的伟大思想和行动,做一个懂“孝”的人,孝敬父母。

《孝经》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让我想起被曹操射瞎左眼的夏侯,他在被射中时,本想把箭拔下来,却把左眼珠也拔下来了,他大喝一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便把眼珠吃了,可见他是多么得孝父母。

“孝”最初来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世界上的孝有很多,甚至有成千上万种,但只有父母对儿女的爱才是最无私的,无悔付出的,伟大的。这,我们无法还清,能做的,只有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减少他们的痛苦,是挂在他们脸上多的是笑容,而不是永远的泪光闪闪。

一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们养大,就本能的想去回报父母,其实,这就是“感恩”。对父母的感激,本能的扩大到视自己孩子,辛苦教育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提供粮食的农民。我们一切的一切,自己并没有创造多少,几乎都是别人给予的,不求回报给予的。因此,就产生了爱心,懂得了回报。

做一个人,最要懂得就是感恩。因为,人做的最崇高的的事情莫过于行孝,最纯洁的想法就是感恩,

但是,随着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快速步伐,有些人却和父母疏远了疏远了。那些父母们就像被人扔在角落里的旧衣服,被忘了曾经的为他得付出和帮助,和为他减少的伤害,眼睁睁的看着他去穿一些表面华丽,而对他有不合身的衣服。而我们却习以为常,不看在眼里,而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仍旧不在意。

一个人有了孝,就有了仁爱之心,他自然就会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疾恶如仇,由此而产生正义的情感;有了感恩之心,才能由衷地产生恭敬之心,用恭敬之心待人接物是表现为有礼而不轻漫;有了感恩之心,做事自然会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开启智慧;有了感恩之心,与人交往自然就会诚信无欺。现在商业上的信用危机,思想的根源在于经营者不承认自己的“成功”是靠别人的“成全”,对社会、对他人不存有感恩之心。所谓五德:仁、义、礼、智、信,人的优良品德都是由这种感恩之心而来的。他教我们做一个懂“孝道,孝德,感恩”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在社会生活的“人”不得不需要对父母尽孝,需要对爱的正确认识,需要心存感恩,这样人活着才能对这个社会有所作用,自己有作为,不枉费活在世上的岁月,不浪费父母和他人对自己的所付出的爱。努力,奋进!

小学生六年级学会感恩作文600字4一个人,如果不到达一个节点,是很难理解朋友的意义的。在当下的年纪,我们最单纯也最容易犯错,还不能从内心出发的对朋友下一个定义,并对自己的朋友进行分类;去珍惜自己的朋友,感恩自己的朋友,这项工作是首要前提。

朋友分很多种,就像笑也分很多种一样,只有自己才知道哪个是会心的笑。大体的有两类,生活上的,与心灵上的。心灵上的朋友一般难求,也不可强求;而生活上的就多了,你可以有陪吃午饭的人,可以有陪讨论问题的人,可以有倾诉的人,总之你的生活充满了这些人,你也充满了这些人的生活。对你的朋友做这样的划分之后,再决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我们常常因为年轻、冲动,对朋友犯下不可弥补的错误,起因往往会让将来的你哭笑不得。所以你能做的就是明白朋友对于你的意义(要自己去探寻),在争吵的前一秒控制住自己,很难,但你要试着这么做。因为在人生中,你所能决定的往往不是你的朋友是谁,而是他们在你生命中留存的长度。从这一点看,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可贵的,想想看,你们于人群中相遇,然后亲密无间,成为朋友,而这种机率和两粒尘埃相遇的机率差不多。珍惜他们,减少因自己的过错而中断友谊的概率。

还有就是不强求,不将就。心灵上的朋友绝非刻意经营所致,在事情适合发生的时刻,事情总会发生,朋友是自然而然的到来。而到了该散的时候,有时候是空间距离的客观原因,有时候只是该离开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必刻意挽留,这个时候,这个朋友和你已经一起走过一段路,你们都从互相身上学到了东西,目光多多少少发生了变化。

感恩朋友,我认为并非刻意去做一些实际的事情去取悦别人,维持这段友情,这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是让友情自然的发展,两个人都舒舒服服,从对方的世界里学到东西,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在有情绪时能找到发泄口,更正自己的错误,这才是对互相真诚的感恩。

我们都处在青春的年月里,早起会有新鲜的空气和纯净的阳光等待我们,黄昏会有美丽的夕照,哪管暴风雨和闪电,无论那一样,都是我们的旅途美景,这一切都有朋友相伴,是多好的事情。

所以,看看你身边的朋友,在阳光下,在风雨中,在转身处。

小学生六年级学会感恩作文600字5感恩是什么?感恩是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的故事;感恩是什么?感恩是美好品德中的其中一个;感恩是什么?感恩就是孟郊写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要感恩的东西太多太多,以至于把我们迷茫,都不知该怎样去感恩。今天,我就来说说这感恩。

先从一个最老套、最鲜明的例子说起吧。乌鸦反哺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也熟悉,是啊,在乌鸦尚未长大前,它的父母都会尽十二分精力去照顾它们,等到小乌鸦长大了,父母老了。这时,轮到小乌鸦找食来哺育它的父母,这就是反哺。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羔羊喝奶时时跪着的,无论它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姿势,羔羊喝奶时都是跪着喝,它用这种方式报恩。

感恩的例子有了,可那毕竟是乌鸦、羔羊,和我们人类的行为不同。其实,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感恩方式。我们都知道,父作母是我们的“恩人”。如果没有他们,也就不会有我们。而他们需要的报恩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要我们在精神上的关心,有空多陪陪他们聊天、帮着做些家务活、他们身体不适时能照顾关心————这样对他们来说是的关怀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9

他苦苦为父亲寻找伴侣,8年来先后15次当红娘,忍受着别人的白眼和流言蜚语。

她是一位出色的心理咨询老师,照顾患重型风湿性心脏病近30年的母亲,多次劝消了母亲自杀的念头。如今她站出来,自荐为“广州孝子”。

新时期应如何尽孝?应不应该和父母一起住?花钱和花时间,哪样更孝顺?……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的广州,传统的观念无疑受到较大的挑战。从今年3月起至今,由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广东省老龄办、共青团广州市委、大洋网、搜狐网联合举办的寻找“广州十大孝子”活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长期关注该活动的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副书记折志凌对《望东方周刊》记者说,“百善孝为先”,很难想像对父母不孝顺的人,对他人、社会有责任感,“父慈子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此同时,孝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

孝子不止出贫家

古语有云,“家贫出孝子”。“二十四孝”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家境贫寒,孝敬父母,奋发图强,最后出人头地。传统的孝文化往往把孝道与家境、个人奋斗联系起来。

但折志凌说,在广州并不仅仅是“家贫出孝子”,在平常老百姓家、甚至较为富裕的家庭,也是崇尚孝道的。

羊城广州越秀山著名的五羊雕塑中,主羊头部高高竖起,口中衔穗,其余四只羊环绕其身,或耍戏或吃草,有的还在吸吮母羊的乳汁。其中,羔羊的跪乳被人们赋予了“至孝”意义,广州人的孝顺也是历史悠久。

广州人性格中讲究实惠的同时,也信奉“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对父母的孝顺,孩提时自然融入家庭教育,成人后也是“生意经”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少人有钱发家后行善留名也喜欢留一厂父母的名字。如中山大学的永芳堂,就是爱国华侨姚美良先生捐资1000多万元兴建,留下的是其父亲姚永芳的名字供后人瞻仰。

新孝道:精神孝顺

折志凌说,市场经济下,竞争格外激烈,工作压力增加,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孝”不能一味地继承古代孝道,而应结合新时代特征有所创新。

徐艳平的“精神孝顺”就具有新时期的特征。她的母亲58岁的邵阿姨患重型风湿性心脏病近30年、直肠癌五年,每当疼痛难忍就想自杀。这些年来,全靠女儿徐艳平做思想工作才挺了过来。徐艳平是华南师范大学的心理咨询老师,和丈夫一起创办了“甘平心理咨询室”,其中一项义务服务就是“重症病人家属心理辅导”。她希望能够为那些和她母亲有相似烦恼的人免费提供心理援助。

领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给予传统孝文化的不同诠释方式。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收入的增加,父母的温饱已经基本得到保障,但老年人与子女分居呈上升趋势,精神关怀目前显得更为重要。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心理问题专家王登峰说,以前和一些学生一起去看望――些北大的空巢老人,他们的子女大多都出国去了,可能再也不会回来居住。他们物质不缺乏,精神却十分寂寞。

倡导孝道:法律手段还是道德手段

近期,全国老龄办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报告》显示,我国老龄化明显快于现代化,未富先老正挑战中国经济,倡导孝文化显得前所未有的紧迫。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报告》指小,2030年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期。目前,中国已有21个省(区、市)成为人口老年型地区。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

同时,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而影响在逐步显露,对社会道德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据报道,在假日期间,上海一些养老院居然有半数的老人无人探视。

对付不孝,推行孝文化各地推出新招。上海一家敬老院推出“罚款”制度,一个街道推出“子女定期有望”制度,规定子女无论以何种借口,若一定期限不探望父母或接回老人同住一次,就要被罚款或张榜公示。

寻找孝心少年观后感篇10

关键词:回忆与反思;长镜头;诗意的真实

1影片主题

童年都是每个人生命记忆中最原初最难忘的一笔,而这也奠定了每个人成长的那块情感基石、那个永远也无法脱离的根。有不谙世事、有调皮胡闹亦有生离死别,在童年的岁月里有太多的人和事影响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最初的记忆。电影《童年往事》就是导演侯孝贤对于自己成长岁月的回忆和反思,颇有个人传记的色彩。但影片似乎又并没有这么简单,从影片的英文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he Time to Die》就可窥见导演在这看似个人化的题材中沉淀了关于生命的思考。

童年时光中总有一些人和事牵动着生活的重心,导演就将这些记忆深刻的片段散文式的组合在了影片中。事件与事件之间似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因果联系,但却有在内里涌动一种一以贯之的张力。在《童年往事》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展现和诠释了各自生活的历程和生命的意义,并在个体之上连结着家庭甚至社会的某根神经。

影片一开场就以阿哈咕的视角介绍了举家从内地搬来台湾的缘由,而这也正是阿婆一心找寻回大陆的路的诱因。个体在历史的前行中很多时候总是被动的前行,因而改变了命运的轨迹。或许当初举家迁来台湾只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又何曾想到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就成为了一辈子也无法逾越的归乡的屏障。其实这样的族群在台湾社会中占有着很大的比重,他们的生存状态也一直都与历史、社会的变迁相捆绑。父亲本以为只是暂时来台湾工作生活因而买的都是便宜的藤制家具,阿婆虽然身在台湾却一直不忘找寻回大陆的路,其实这些都是这个族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最真实的写照。父亲病重离世于这块似乎并不属于他的土地,阿婆找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能寻回自己的根。阿婆找寻回大陆的路其实就是在寻求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而对于台湾自身而言,它也同样缺少这样一份身份认同。长久被日本殖民,继而被统治,它离开自己的母腹太久太久。对于自己是谁,自己属于谁这个问题对其而言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困境。

阿哈咕这样一个家庭是台湾千百万外迁移民的缩影,在他们的生活中家庭和社会就是这样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或许个体、家庭与社会从来就不可二分。影片在看似不经意的个体讲诉间穿插了诸多历史事件,而这一个传递的载体就是收音机。通过收音机传出来的声音,其记录了在大陆战败、1958年“8・23”炮战、1961年窜犯大陆失败以及1965年台湾副总统陈诚病逝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从而更是助力于该片超越单纯的个体成长、家族记忆的范畴,进入了记录和反思群体对于历史的记忆这一更加开阔、敏感和深邃的领域,也使得影片的主题得以超升。新浪潮电影的精神之父巴赞主张“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其实透过《童年往事》也不难发现我们也可以透过电影去重构族群对于历史的记忆,使电影成为“历史的渐近线”。导演选择历史中的小人物这样的个体视角讲诉个体的成长故事,而由此折射出历史的光影和流变,这样的处理也使得这种对于历史的渐近更为真实可信和亲近人心。

当然,刨去历史深邃的层面,单纯从个体角度去探讨影片的主题,在片中潜藏的那种淡淡的哀伤不自觉的直击心灵。从不谙世事的孩童到混迹街头的青年,这样的成长轨迹是有着青春的叛逆与血性,但却失去了童年该有的纯真和温暖。导演通过其客观冷静的镜头语言和缓慢沉稳的叙事节奏,给我们缓缓呈现了他的成长图景。无论是和奶奶一起回“大陆”还是父亲离世抑或是械斗街头,都在处变不惊的沉稳中隐隐透出一股惆怅和感伤。在影片的画面中室内的家庭场景永远是被门框、窗框隔离开的规整严肃的空间。固定镜头的前景中总少不了严肃威严的长辈,除了阿婆带着阿哈咕采摘芭乐的场景,影片从未出现一丝欢声笑语,永远只有低微的背景声音和简单的人物对白。这是我们惯常概念中一个孩童该有的愉快的童年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家庭环境中孩子的成长也被赋予了一种难以言表的忧郁气质,这在某一方面的确是有缺失的,但这也构成了其他人可能不曾拥有的财富。从童年记忆中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理解就多了一份淡定和澄澈,这或许也是侯孝贤能够冷静客观的演绎自己童年记忆的一部分缘由。在片中除了对于个体成长的回忆和反思,其对于生命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也与之同行。影片展现了阿哈咕父亲、母亲以及阿婆这三个至亲的离世,而每一次生命的逝去都对于阿哈咕的成长产生了震动。父亲离世后阿哈咕的叛逆和混迹,母亲生病去世阿哈咕的懂事与担当,阿婆故去阿哈咕内心的愧疚。每个个体生命的离去都让阿哈咕的心路历程发生着某种转向,也在催促着其成长和成熟。从懵懂到恸哭再到静默,这并非是现代社会和家庭中人与人的间隔,更多是因为阿哈咕已经渐渐懂得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接受生命的逝去。

2视听语言

侯孝贤的电影有其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对于台湾电影的语言形态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同时这也助力侯孝贤在国际影坛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一直以来他的大部分电影都似乎更多是受到各种影展、电影节的青睐,在广大受众中并没有能够赢得足够的反响。他的作品作为作者电影的代表更多走的是小众路线,但这并不影响其对于独特试听语言风格的坚持。提及侯孝贤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片子很慢很闷,这种观影感受的形成就与其视听语言有着莫大的关系。长镜头,固定镜头、全景深以及空镜头等的运用堪称其作品的鲜明特色。

巴赞认为长镜头相比于蒙太奇的运用更能保证空间的真实性和时空的完整性,从而能够更加完整真实地讲述事件,形成感性的真实。侯孝贤对于“长镜头”也保有着一贯的偏好,在其作品中长镜头得到了淋漓精致的运用。侯孝贤的长镜头深蕴东方意味,没有复杂的镜头外部运动,而更加强调情感和意境的自然流露。所以他的影片更倾向于静态的长镜头来表现影片的内涵和意蕴。与《海上花》这种由40个长镜头建构全片的影片不同,《童年往事》在长镜头的运用上表现得更为节制和适度,没有极端的风格化却又不失风格特色。以片中45分39秒开始的一段1分多钟的场景为例,该镜头表现的是阿婆带着阿哈咕走在乡间小路上以寻找回大陆的路,偶遇到芭乐树采摘芭乐的场景。镜头先是固定镜头以远景拍摄阿婆领着阿哈咕从路的尽头迎面走来。大远景、深焦距,营造了一种空间的纵深感,还颇具东方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接着跟随人物的动势,镜头才有了小幅度的摇动来拍摄两人采摘芭乐的场景,而此时镜头依旧是全景记录。一分多钟的长镜头稳定流畅,始终通过大景别来加以客观冷静的记录。没有情绪强烈直观的外现,却将这种不言自明的情感潜藏于看似远距离静观的长镜头之下。

在侯孝贤的镜语系统中长镜头并非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固定镜头、深焦距等相伴相依。从笔者对于影片43分30秒至58分23秒[阿婆带阿哈咕回大陆(室外场景)父亲去世(室内场景)]段落的拉片中不难发现,该段落的29个镜头中共有23个固定镜头,定镜拍摄的比重可见一斑。侯孝贤本人曾经表示过使用定镜拍摄很多时候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风格似乎就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产生。固定镜头使得影片的镜头表现更为客观和真实可信,从某种程度上也契合了侯孝贤“冷眼看生死”的叙事态度。在片中较多的固定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在视听语言上显得比较工整和简约。当然可能也会因为这种无变化而缺乏视听上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产生审美疲劳。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风格其无疑是可圈可点的,合适的定镜拍摄是有利于影片故事的推进和情感的表达的,尤其适合于阐释东方文化主题的影片。在笔者看来固定镜头在《童年往事》中家庭场景的运用和小津安二郎的定镜拍摄无一二至。观看《童年往事》中的家庭场景让人不禁联想起《早安》、《东京物语》拍摄家庭场景的镜头。相似的运镜方式,相近的空间构造形成了相通的影像表达。显然这与拍摄的空间环境以及阐释主题有一定的关系,但这或许也是两位深谙东方文化精神的导演通过作品的视听语言产生的某种共鸣。

侯导的作品中多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拍摄,镜头外部的蒙太奇本身就显得比较缺失,也会形成场面调度上得某种局限性。为了消弭这种缺失,镜头内部蒙太奇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显然深焦距就能够较好的丰富镜头内部的蒙太奇,侯孝贤的影片中对于深焦距的运用也是颇为钟情。深焦距使画面中所有影像都清晰加以呈现,没有所谓的虚实,所有的事物都是实景。其实这和人们日常眼睛看世界形成了同样的效果,从一定程度上配合长镜头形成了真实客观的效果。但同时深焦距它可以给予观影者最大的视觉空间,甚至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焦点所在。在《童年往事》中深焦距的使用也是屡见不鲜,在片中44分15秒(截图1)阿婆带着阿哈咕吃冰的这个画面中就采用了全景深。前景――摆在摊前的盆盆罐罐,中景――正在吃冰的两人以及后景――铁路道口呼啸而过的火车都一一清晰呈现。单就这个镜头而言,全景深就营造了一种空间的真实感,烘托了环境气氛。把阿婆带着阿哈咕找寻回大陆的路的艰辛以及不知路在何方那种惆怅生动加以表现。

空镜头在影片中也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时候如神来之笔给情感以激荡的空间。侯导的作品中也很善于巧妙地将空镜头运用其中。在笔者的拉片段落中导演就将其独具的匠心巧妙的融入在两个空镜头之中。一个是44分36秒镜头中向未知的远方驶去的火车,近景留下空空的车轨。这一个镜头是在表现阿婆带着阿哈咕找寻回大陆的路的段落中出现的。而另一处是54分52秒的一盏青灯,这个镜头是在父亲去世的段落中运用的。其实这都是将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情绪加以物化。一列不知驶向何方的火车承载着阿婆归乡的心,虽不知道路究竟延伸到何处但却一直都在路上。至于片中这一盏青灯更是一种强烈的隐喻,俗话说“人死如灯灭”。父亲的逝去无疑是熄灭了家中最亮的那盏灯,同时这昏暗的灯光也营造出了阴郁感伤的氛围,在不呻不吟中将哀伤渲染到极致。

3美学风格

好莱坞电影都侧重于叙事,更关注于如何去讲故事。如果按照好莱坞的标准,那显然侯孝贤不能堪称一名优秀的导演。因为侯孝贤更多时候不像是个说故事的人,更像个抒情诗人。之于“抒情”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侯孝贤的作品中都涌动着情的热流,而所谓“诗人”是因为他的作品更多是采用散文式的叙事法,淡化了外在的戏剧冲突,讲究内在的张力,且试听语言的表现也是缓慢沉静,娓娓道来更像是细腻温婉的诗篇。

一部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的构建主要是依托于其美学元素的浸透,而具体到电影作品而言就是其试听语言、剧作结构等元素的呈现与表征。“诗意”、“真实”可谓是侯孝贤作品美学风格的关键词。从影片的剧作结构来看,导演摒弃了好莱坞一贯的叙事策略,而是回归到真实生活、心灵记忆的深处,攫取了印象和影响至深的事件和场景加以建构。甚至事件与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像是导演客观真实地将其童年过往娓娓道来。无限的情感思绪寓予有限的故事讲诉和影像展示中,颇有几分中国画横云断山的气势。戏剧性的式微确也与侯导真实、诗意的艺术追求相契合。毕竟虽说生活是场戏,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惊心动魄、百转千回,更多时候平淡才是生活的本真。配合着散文式的剧作结构,导演在视听语言上也秉承了其一贯的客观、真实的风格。侯孝贤作品的影像风格最突出的就是“远”和“冷”,其多采用长镜头以及中远景,长镜头保证了时空的完整性和叙事的真实性。中远景镜头的运用与叙事产生了一种距离感,这种距离感恰恰也在助力其客观真实的营造,凸显“冷眼看生死”的叙事态度。谈及“冷眼看生死”,侯导就曾表示自己多受到沈从文作品的启发,他说“我觉得我们平常看事情并没办法很进去地看,很进去,那是因为你自己很主观的思维方式,所以我就想用沈从文的‘冷眼看生死’,但这其中又包含了最大的宽容和深沉的悲伤。”侯孝贤用这种视角来展现其银幕世界,是因为于他而言这其中能包孕最大的宽容和深沉的悲伤,并且能够通过视听语言的这种“大”且“远”的画面配置来让人感受到潜藏于中的艺术张力。

诚然这种“大”和“远”镜头语言是为了配合导演“冷眼看生死”的视角,但它们却又超出于此,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并深蕴着东方美学的涵养。例如在笔者拉片段落的第一个固定镜头,其采用了大远景来表现阿婆带着阿哈咕走出家门去找寻回大陆的路,宁静幽远的自然之境与惆怅悲凉的心灵之境不动声色的渲染出来。固定镜头持续了整整30秒,悠远清新就似一幅山水画。的确“远”本身就是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一种意境,艺术的画面从有形趋向于无限,往往也是与这种“远”的观念相联系。本片中的这个镜头,简单的远景勾画却又突破了画框有限的表现,让人沉浸其中勾连出无限的遐想。情不自禁地被这种情绪所感染,遥想阿婆的归乡路伸向何方。在作品中类似的处理还有很多,侯孝贤这种惯于采用定镜拍摄,以中、远景的长镜头为镜头语言基本构架的影像风格,往往会具有高远、幽深的气势和情调,仿佛让人流连于中国传统绘画之中。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熏陶的侯孝贤在其作品中意境的营造也可谓颇具神采。意境是“情”和“景”的结晶。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的灵境就是意境。在前文中笔者谈到侯孝贤作品客观、冷静的风格,但客观和冷静并非不渗透情感。只是导演在其情感的处理上更为含蓄和温婉,更多是透过意境的营造来拨动观者心灵情感之弦。片中的一个画面让笔者深感动容(截图2),画面内容是一盏昏暗的吊灯。这个镜头接在父亲去世的场景之后,导演在表现了全家面对父亲的离去的痛不欲生后,宕开一笔,给了这盏灯一个空镜头。那无尽的哀伤就在这沉稳安静的镜头中沉淀。中国古语说“人死如灯灭”,导演采用了“灯”这个意象来寄托无限的哀思,但显然导演追求的更多是这“象外之意”。导演透过这些生活本真情状的轻描淡写,传达着他对于人生和生命的理解。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真实的思想情感溶化于自然朴实却不失匠心的镜头语言中,无疑具有一种蕴蓄之美。

参考文献:

[1] 卓伯棠.侯孝贤电影讲座[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