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5:36:34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1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前面我国河流水文特征和长江教学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也是后续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本节教材包括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的水能开发五部分。教材安排黄河水系图并配有5道读图题,帮助学生了解黄河源流概况。同时,教材还提供了“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凌汛”,“黄河断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材料及“地上河”示意图,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黄河,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水和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黄河对其沿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乃至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堤溃坝,决堤溃坝的直接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根本原因在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因此,弄清“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是治理黄河的关键。“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复杂,应综合考虑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特点、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以及下游地形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弱,所以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地上河”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水利枢纽的分布;学会辩证看待事物;了解黄河现存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模拟,培养参与意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创设的古诗词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治理黄河的案例,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辩论黄河的功与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设计思路

作为黄河流经省区的学生,对黄河已有所了解,缺乏新鲜感,但对黄河缺少全面深入的认识。如何激发学生对黄河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对黄河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本教学设计巧设教学情境,以古诗词为线索,以多媒体为媒介,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核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主动学习、愉快合作、积极探究,在古诗词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多媒体播放水势汹涌、涛声震天的壶口瀑布视频,并配诗朗诵“黄河颂”。

教师导入:古往今来,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不屈、永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因此成为古今诗人笔下赞颂的对象,今天我们就在古诗词的引领下来认识黄河。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黄河的教学情境中。以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以慷慨激昂的“黄河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学生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新课讲授】

1.黄河的源流概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图片和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题呈现:①黄河来自“天上”,最后奔流到“海”。“天上”指哪里,“海”又是指哪个海,黄河全长多少千米?②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哪些省级行政区,接纳了哪些支流,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

图片展示:“黄河水系” 图(课本P55图2-53)和“中国地形图”。

学生活动:读图2-53 “黄河水系”,自主完成上述问题,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到台前指图讲解黄河源流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壮观的画面和豪放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2.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状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惊涛拍岸、浊浪宛转的图片和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问题呈现:①“九曲”说明黄河干流的形状具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黄河图,看看黄河干流像哪个汉字?②“万里沙”说明什么?

教师承转:“万里沙”说明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是不是自源头到入海口含沙量都很大?其上、中、下游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55~56正文和P56阅读材料“河水一石,其泥六斗”,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图片展示: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的水样标本。

问题呈现:山西黄河河务局小王分别在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采来三瓶水样标本,回到单位发现贴的标签脱落了,你认为这三瓶水样分别是取自哪个河段,判断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对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的了解,判断三瓶水样分别取自哪个河段。

设计意图:由诗句加深学生对黄河形态和泥沙量大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及水文特征。再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承转:为什么黄河中游的含沙量最大?

资料展示:黄土高原土质状况、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等资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单凭教材对黄河水文特征的介绍,学生只知道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却不知其原因,所以只有补充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才能使学生理解后面“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3.“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师承转: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

资料展示:“地上河”示意图及历史上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图文资料。

学生活动:根据“地上河”示意图及黄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探讨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容易造成的危害。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由因及果,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承转: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气概,没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黄河下游真出现了水从“天上来”(“地上河”)的情景。李白还有很多描写黄河的诗句,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站在险峻的华山之巅远眺黄河的图片及诗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展示黄河凌汛图片及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教师引领:前两句原来是说诗人站在万仞之上的华山绝顶,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细曲“如丝”,以此来反衬华山的高峻入云。可是现在的黄河下游真的出现“如丝”现象,这就是黄河下游的断流。后两句诗是李白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这绝不是李白的夸张,黄河确实存在“冰塞川”现象――黄河凌汛。你知道黄河出现断流和凌汛现象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中有关“黄河断流”和“黄河凌汛”的图文资料,探究断流和凌汛发生的河段及原因。

设计意图:由诗句“如丝” 和“冰塞川”,引出黄河的“断流”和“凌汛”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提取、加工及总结的能力。

4.黄河的水能开发

教师承转:李白不愧为“诗仙”,他还有不少有关黄河题材的诗句,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

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触天动地、浊浪翻滚的图片和诗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

问题呈现:这两句诗描写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的雄姿,由此可以得知黄河蕴藏的水能资源。假设你是水电站建设专家,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开发黄河的水能资源?

学生活动:在黄河水系图上标注(提示:河流水能的蕴藏量取决于河流落差和河流水量),然后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和背景渲染黄河汹涌澎湃、惊天动地的气势,增强学生对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感性认识,领略黄河气势磅礴的风采。采用角色模拟,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5.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师承转:黄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她就像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故称之为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你怎么评价她?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进行辩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辩证观点。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黄河之水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她是伟大的母亲河。可是,由于人类的贪婪自私和岁月的流逝,现在母亲河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她的头发变得稀疏,血液粘稠度增加,贫血,下肢动脉容易破裂(多媒体展示图片:上游的草场退化、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的断流、下游“地上河”决堤泛滥)。

问题设计:母亲河为我们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现在母亲河老了、病了,人类应该如何拯救苦难的母亲河?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讨论,每组针对一个“病症”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设计意图:将黄河比作母亲,拉近学生与黄河的距离;将黄河出现的问题比喻成各种病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说成拯救苦难的母亲河,教育学生学会感恩。通过探究治理措施,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2

历史地图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古今对照的功能,即历史地图在表示历史内容的同时,也间接地把相对应的当今的内容表示了出来。由于学生对当今的内容相对较熟悉,因此,通过古今内容的对照,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了解地图所表示的历史内容。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国家,以使其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此外,还应该让学生注意地理的沿革变迁,主要包括“省”的区域的变迁及同名异地的情况。

二、以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地图为线索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初中教材中的中国通史内容以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程。我们可以针对地理上的某一固定区域,联系该区域不同时代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以黄河流域为例,教学挂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首次体现了黄河流域详细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黄河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些朝代的大部分国家及其都城都设置在黄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变法,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客观上促进了对黄河流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西汉时期,逐水草迁徙的匈奴族的势力空前强大,针对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状况,当时的西汉政府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方式纳贡求和。西汉每年送给匈奴大量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但是匈奴仍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由此可见,当时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生产力最为发达,这对于生活在大漠、戈壁、草原的北方少数民族极具诱惑力。

三国时期军阀割据,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主要为黄河流域)。这极大地刺激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于是他决定挥师南下。但由于自东汉末年以后北方连年战乱,生产力尚未恢复,并且曹操统领的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水土,不习惯水战,最终兵败赤壁,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由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可以看得出,这一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处在少数民族政权割据的时代,北方地区严重的战乱必然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平城(今大同)迁至黄河流域的洛阳,希望通过利用、吸收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文化制度和生产技术,进而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北宋定都于黄河流域的汴京(今开封),当时黄河流域依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到南宋时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此后元、明、清都定都北京,黄河流域再有没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归纳黄河流域历史变迁的面貌,既可以以此为线索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3

这间乡村的教室里,这群可爱的孩子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催发了他们的生命拔节呢?

故事应该从2009年讲起。

1997年,我从沁阳师范毕业,开始走上乡村教育的讲台。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单纯质朴的乡村孩子,组成了我十几年教育生活的全部。那时的我,是个典型的文学青年,勤奋而清高。白天教书,晚上写些小资的文字,生活简单而自足。常常带着乡村的一群孩子到田间地头去挖野菜抓蚱蜢,探寻自然的秘密,常常忘记了回家,忘记了吃饭。那段简单的生活,是生命里一段美好的教育生活。两年之后,我仿佛熟悉了应试的方法,在一日日得心应手之后,麻木地面对教室,无视生命的存在。

2009年,因工作调动,我来到了育才学校,首次聆听张硕果老师带领的新教育团队人讲述的故事,我被震撼到了,看到了教育生活的另一面――美好。遇见新教育,我将自己打碎,重新整理自己,开始捏塑自己的每一天。

二十年如一日,我守望着这间乡村的教室。我深深地明白了扎根教室的意义。我的生命因为这份相遇而变得美好起来。

从这间教室里,我看到了教育生活的本真美好,我开始构想如何让这群与我相遇的孩子,因我而幸福成长;能够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间教室里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和生命的尊严。

一、创造性地研发课程,用课程润泽“小梅花”的生命

1.构建主题文化,用文化引领儿童的成长

教室里每年级都有鲜明的主题文化:一年级“‘小梅花’生活趣多多” ―― 艺术生活之旅,二年级“‘小梅花’生活乐呵呵” ―― 科学探索之旅,三年级“‘小梅花’舞动四季” ―― 生命叙事之旅,四年级“踏上幸福的列车” ―― 幸福阅读之旅,五年级“书写生命的传奇” ―― 幸福写作之旅,六年级“向世界证明自己的卓越” ―― 生命拔节之旅。我在主题文化的引领下构建儿童课程,用课程构建我们的日常生活,整合我们的语文教材,用新教育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生活方式不间断地书写班级的成长故事。

一年级“‘小梅花’生活趣多多”是我们的艺术生活之旅,我们将艺术整合在生活中。晨诵《秋风吹》时,我们就到庭院里捡拾树叶做“树叶贴画”;晨诵《豆儿圆》时,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豆子做“豆子贴画”;晨诵《多彩的春天》时,我们就做“多彩春之歌撕纸画”和“布贴画”。教室的整面墙壁上都是我们的作品,尽管非常稚嫩,但已经蓬勃地彰显了“小梅花”鲜活的生命力!我们吟诵着《亲爱的三月,请进》《明天要远足》,一起来到沁河大堤上植树;我们站在桃园中盛开的桃花下齐诵《大林寺桃花》《题都城南庄》,桃花的芬芳,桃花的娇艳随着我们的吟诵,慢慢地在我们的心头氤氲开来……共读《一年级趣多多》第一章时,我们用橡皮泥自己捏了“棒棒糖”,寓意我们的生活更甜蜜,我们的“小梅花”会更棒!共读第七章时,我们也试试颜料的魔力,一起做“手指画”和“瓶子彩绘”。“小梅花”们看着自己给瓶子穿上了漂亮的衣服,自己的手指会开花,兴奋到了极点。共读第十章的时候,我们一起做了“水果拼盘”,就连小黄瓜都在我们的手中绽放了不同的生命魅力。共读第十一章时,我们在教室里种下了“自己的心愿树”,看着它和“小梅花”一起成长。

主题文化使“小梅花”自主拔节的生长成为可能。“小梅花”在主题的引领下开心快乐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小梅花”的主题文化中必不可少的还有“梅文化”。

从“小梅花”走进学校,成为小学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努力地诠释“梅文化”,深度做梅文化,把做一株梅的美好、深刻、意韵,用生活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使之从心灵深处愿意成为“梅”。

在学校“梅”文化启动仪式上,我们用手指轻点梅花,在心中种植一株“梅”。

童喜喜老师来到“小梅花”教室的那一重要时刻,我们一起轻点梅花,把作家的希望和期许种在心里,“经历岁月,绽放生命”,成了“小梅花”放在心里的目标

朝向。

同时,我们不断地结合生活事件,把“梅”文化巧妙地融入。

利用课余时间,我们自己手绘梅花,做出独属于我们的文化衫。

利用社团时间,我们邀请王尧的妈妈,教“小梅花”们做魔法气球,在盛大的诵读比赛中,我们用魔法气球做出了一棵魔力无限梅花树,我们吟诵着《梅花》诗词,把梅花的美好和意蕴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利用美术课的时间,我们用墨吹梅,几滴墨汁,手指轻点,瞬间的变化,成就了梅艺术的美,这种美牢牢地定格在每一个“小梅花”的灵魂里。

“做梅花相框”“做纸盘梅

花”“做干支梅花”“用指甲油做梅

花”……艺术之美,成人之美。艺术的熏染,让梅这种生命镜像,浸润“小梅花”的生命,让很多的“小梅花”完成了蜕变。从幼儿的随意,懒散,不独立,不自主,慢慢开始有所改变。

2.从本土文化入手,研发课

程,用课程润泽儿童的生命

有了明确的课程意识之后,我开始从这间教室自身出发,不放过任何一个构建课程的因素,积极整合,巧妙融合,研发课程。

我们是一群扎根在黄河之滨的乡村人,本土文化,本地资源,是研发课程的最佳入手点。“小梅花”班的“黄河泥埙课程”就是这样诞生的。

黄河文化课程是一个跨度很大的课程,所以要选择很巧妙的课程入口,黄河泥埙课程就是这个大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开发的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4

《庄子》一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含义深微的寓言。庄子善于通过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表现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构思巧妙,独具匠心,重视对客观事物做细致的描绘。其文浮想联翩,优美动人,笔端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至情至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散文以其“辟阖,仪态万方”而独领。

《秋水》最得庄子恣肆、行云流水之妙,并完美地集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既富于诗情画意,又言近旨远。庄子通过河伯的见闻感受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表达出“在广阔的宇宙面前,人类的所知是很有限的”这一认识,说明了人类的知识和眼界以及对世界的理解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道理。我们在教学《秋水》时既要把握其包含的哲学思想(教学难点),又要体会其艺术情趣(教学重点),不仅要把它作为哲学来读,更要把它作为文学作品加以赏析。

从高中语文课本《秋水》节选部分来看,它正完美的体现了庄子散文文辞优美,意蕴深刻的风格。首先作者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黄河和大海的恢弘气势,“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一个“灌”字写出了黄河水一夜之间暴涨,恣肆,“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寥寥两句,便写尽了黄河波澜壮阔、浩淼之景,既是对黄河的描写,又是河伯欣然自喜的基础,同时也为后面北海的浩瀚难穷做陪衬。因此后面写北海之大时作者仅用八个字“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仅这八个字,北海的浩瀚无际已是形容殆尽。这一段关于水的描写将一幅“黄河远上白云间”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画面展现在我们脑海里。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5

【内容摘要】根据课改的要求,新版教材的教学中,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重视发展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此,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为依托,大力加强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培养了学生课标中要求的各种能力。

地理学科,一个文理性质兼备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基于学科这一特点,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与语文诗词的巧妙结合,以达知识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横生的乐趣中,深入理解并挖掘教材意境,探究创新,以求达到满意的课改实效。

一、诗词巧用,贴切生动,教学生花

例如,《黄河的治理》“地上河”部分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识图,试用一句诗词来描述黄河‘地上河’的情景。”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真是:七嘴八舌不停口,妙语如珠说黄河。在众多的描述中,大家最推崇的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本来这句诗,是形容黄河发源地之高,在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上。今天用于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言简意赅。把黄河下游高出地面7米甚至10米的感觉,表达的淋漓尽致,加上黄河“地上河”图片的帮助,学生们想象力的发挥,便对黄河“地上河”的意境,有了更清晰、深刻的认识。再者,这句熟悉诗词的运用,不仅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十足,而且学生对黄河下游形成的“地上河”的理解,成为易事。更值一提的是:语文诗词与地理教学的结合形式,成为学生们津津乐道、久久不忘之事。

另外,在《天气及其影响》部分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有关描写天气现象的诗词,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加以展示。”待到课上,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拿出了收集到的诗词资料,踊跃而自豪地展示,同样收到了满意的教学实效。例如,描写雨的诗词:“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风的诗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月春风似剪刀”、“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雪的诗词:“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天气“阴晴”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描写“霜”的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描写“晴”的诗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使学生们在极高的学习兴趣中,很快掌握了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天气现象,又把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达到了知识间的整合,又促进了二学科的共同提高;同时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范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课堂延伸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培养了学生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主体参与的精神。

二、地理知识解诗意,活学妙用,兴趣无穷

教学中,有时巧借一句趣语,授课会增加几分诙谐;妙用一句诗词,课堂更变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用地理知识巧解语文诗词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地理学习热情极高,课堂会更加深化;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文学素养。

例如,《地球运动》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我实施了这样的活动:展示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以及探究问题“请同学们分析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经过同学们小组内激烈的讨论,很快得到答案:“坐地日行”包含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八万里”包含了地球的最大周长──赤道约为4万千米的地理意义;诗词说明了地球自转一周所行的路程。“巡天”包含着地球在天空中的自转和公转;“一千河”说明天空中的无数星河。

再如,同学们也利用地理课上学到的“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的气温直减率知识,充分理解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一山有四季”诗词中,包含的因海拔高低的变化,引起了气候、植被景观的垂直变化的地理意义。

通过以上的地理教学活动,同学们利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巧解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使地理知识正向迁移。学生们既获得了一份地理知识之外的意外收获,又增强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极大兴趣。

三、诗词引用,探究趣味更浓

例如,《长江的开发》“水能宝库”部分的处理:学生们通过小组内读图、分析讨论、合作理解、找出长江“水能宝库”主要位于上游河段。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如此丰富呢?”学生们结合识图,经过小组内小段时间的讨论,得到答案:“长江上游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处于一、二级阶梯与二、三级阶梯两两阶梯的交界处,所以河流的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进而,我继续启发到:“三峡处水能资源巨大,大诗人李白也曾有诗为证,想想是哪首诗呢?”话音刚落,学生们热情洋溢的尽情齐声朗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时我也被同学们高涨的地理热情深深感染,便补充:“一声猿叫未停,小船已过千万重山。虽是夸张,但也道出三峡处水流的湍急,水能的巨大。所以早在1956年,就有要在三峡处建立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有《水调歌头·游泳》诗词为证。哪位同学知道,诗词中的哪些句子,体现了要在三峡处建立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呢?”这时,一位男生举手站起大声朗诵道:“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本节内容进行到这里,同学们那种对所学知识的陶醉与满足,不言而喻;对三峡处巨大水能的自豪与合理开发,也叹服无比。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教学实效、思想教育双丰收。

还如,中国地势特点的分析中,学生们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的变化,层层深入的讨论、探究,推出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随即我展示了以下诗词:“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江东去浪淘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请同学们说出诗词中包含的地理意义?学生们迅速抢答:“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是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 缘故。”我继续追问:“我国这样的地势特点,会对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呢?”学生们开动脑筋,小组内快速讨论,提取信息,继而派代表抢答:“我国的地势,使同一纬度地区,大致气温东高西低,降水东多西少。”这样,通过环环紧扣、层层推进的教学环节,充分印证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也使同学们加深了我国地势特征与我国河流流向、气候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们充分体会了探究的乐趣和意义,也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的问题能力,归纳、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更使学生们逐渐形成创造性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态度。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6

一 营造诗意氛围,以环境润物无声

教室两侧的墙壁上悬挂着描写黄河的诗句。从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中看黄河的奔腾不息滔滔入海;在李白“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悟黄河的源远流长博大情怀;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品黄河的意高境远舒展心胸。后面的评比栏上冠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标题提醒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这是本学期教室的装扮。这是“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教育理念。这是让墙壁、生物角、小书架处处都彰显古诗词文化的具体措施。让以“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为主题的读书展示栏成为孩子们展示阅读成果,交流读书心得的“悦读”家园。这些,不仅成了班级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在欣赏、诵读中,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从中了解黄河孕育华夏的文明史,感受到黄河的力量和精神,在诗意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诗词的陶冶和影响。古诗的积累,底蕴的积淀就在这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环境中得到滋润。

二 经典诵读课堂,让情趣融合所长

今年,教育部在语文新课标的修订中,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阅读做了一些调整,都增加了经典篇目的诵读与背诵。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到400万字以上,而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则有136篇。诵读古诗文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我运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现代教育技术来演绎流传千古的经典诗文,和诗文浑然一体的音乐、生动再现诗文意境的图片,为孩子们理解古诗文搭建了桥梁,打通了时空的间隔。在《惠崇春江晓景》中寻春、探春、赏春,感受春之生机;在《卜算子咏梅》说梅、问梅、评梅、赞梅,感受梅花的高洁品质……学生在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古诗课堂中,将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实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诗的语言特别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很多“空白”。在课堂上,我匠心独运,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再通过艺术再造——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配上合适的画面,将一首首诗词,转换成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实践证明,学生爱给诗词配图画,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由此可见,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好这些空白,不仅能加深对诗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 特色诗韵活动,用体验品味成功

古诗词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在学生积累诗词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学生保持对诗歌的持久兴趣呢?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外组织丰富的活动来激发诵读兴趣,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课前吟诵,培养雅趣。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充分利用每天早读或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让学生手捧诗卷,神游天下,神交古人,于广袤大漠中静观日落,于清风明月处可见闲情,于百花争艳处独嗅芬芳,于芭蕉梧桐处坐听风雨;让学生手捧诗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春看儿童忙趁东风放纸鸢,夏观荷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北可驰骋于塞外草原天高云淡,南可畅游于江南看鱼戏莲叶间。真正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在“常吟”与“时习”中感受语言的精练、节奏的明快、意蕴的深远、情感的真挚。总之,在诵读中培养雅趣,在吟诵中陶冶情操。

办手抄报,培养情趣。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采用办古诗词手抄报的形式恰能满足学生这一愿望。为此,我每月以一个主题让学生办古诗词手抄报,把学生带入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使学生走进浩瀚渊博的古诗王国,让诗香溢满班级,让诗魂注入学生的心灵……定期引导学生将手抄报归类整理成册,分为山水田园篇、花草咏物篇、送别思乡篇、爱国励志篇、春夏秋冬篇、洛阳牡丹篇等……再通过定期的手抄报评比展览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不知不觉中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转化成学习的情趣,在展示中形成阅读和积累的良好习惯,在交流中提高归纳鉴赏的能力。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7

一 、写好铅笔字,注意将诗句写正确、工整 、美观。(请安排好标点符号哦!)(10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字•词•句(47分)1、照样子,看图写字,再组词。(6分)(先仔细看图哦!) 2、多音字组词。(4分)

yān( ) jiānɡ( ) 燕 将 yàn( ) jiànɡ( ) 3、看拼音写字词。(23分) tuo liǔ mō zhòu骆 杨 抚 宇 fēnɡ fēnɡ lánɡ lánɡ山 蜜 走 牛 sǎ jiāo shī chá 种 水 肥 采 tà tī yāo xiōnɡ 步 腿 弯 挺 pànɡ yǒnɡ yìnɡ 对瘦 害怕对 敢 柔软(ruǎn)对坚 miǎo ɡōnɡ lán lún 一 钟 一张 一 水果 一 明月4、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6分) ( )星( )月 赏( )悦( ) 争( )斗( ) 千( )万( ) 习( )练( ) 生( )活( ) 5、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加上标点。(6分)(1) 已经 (2) 忙着 (3) 觉得 三、课文回顾。(17分)1、这学期,我们在课本里认识了几个优秀的人物,他们是:英勇救母的 、替父从军的 、法国的科学家 、让晚上也有“太阳”的 、还有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的 _ 、勇敢机智的小英雄 。(6分)2、这学期,我们一起去过台湾的 和五彩斑斓的蝴蝶共同飞舞,我们在青海湖西部的的 上看群鸟飞起飞落,而西双版纳的 (填节日)带给我们一年的吉祥如意。(3分) 3、这学期,我们学过不少诗歌,如:“ ,报得三春晖。”“ ,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 ,处处闻啼鸟。”(4分) 4、本学期我们还读了好几篇童话及寓言故事,如《 蜗牛的奖杯》、《 》、《 》等,这些故事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 。在课外阅读中,我读了 《 》这本书。(4分)四、课外阅读。(8分) 秋天到了,雨水连绵,河水纷纷涌向黄河,黄河顿(dùn)时波澜(lán)壮阔。黄河的河神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得意地说:“天下宏(hónɡ)大的景象都在我这里。”他一直向东游去,发现东边的大海是那样广阔。大海简直是无边无际啊!河神这才明白自己的见识短浅。河神很惭愧:“我哪里比得上大海的宽广呀!如果今天不到这里来,以后肯定会被有见识的人笑话的。”海神说:“我们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石头在大山之内,十分渺(miǎ o)小,自夸是没有意义的。”1、在阅读中我们发现,短文虽然告诉我们“渺”的读音,但仍不太理解“渺”的意思,这时应去查字典理解,如果用部首查字法,“渺”应先查 部,再查 画;如果用音序查字法,“渺”字应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4分)2、选一选(填序号)。 (3分) 秋天,河神看到自己 ,心里很得意;当他看见大海 ,才明白自己 。(1)无边无际 (2)波澜壮阔 (3)见识短浅 3、海神的话让河神明白了:( )(1分)(1)天下宏大的景象都在我这里。 (2)我哪里比得上大海的宽广呀!如果今天不到这里来,以后肯定会被有见识的人笑话的。(3)我们在天地之间,就好像小石头在大山之内,十分渺小,自夸是没有意义的。五、写话。(20分) 小 蚂 蚁 在 草 地 上 发 现 了 一 个 红 果

子 , 可 是 红 果 子 很 重 , 它 搬 不 动 , 怎

么 把 它 运 回 去 呢 ?

答案及评分标准:一、 写好铅笔字:抄写正确,得8分;工整9分;美观10分。三、课文回顾:4、主要写《猴子种果树》、《会走路的树》、《谁的本领大》、《狐假虎威》 四、课外阅读:2、(2)(1)(3) 3、(3)五、写话:写清楚小蚂蚁怎么运果子,且语句通顺,得12——14分;有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且故事叙述完整,得15——18分;描写生动、想象力丰富且字迹工整,得19——20分。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8

我很不幸,因为在这十几年中,我未曾拜访过我的母亲,民族的母亲——黄河,对于一个华夏子孙来说,这是一种不孝,一种莫大的不幸。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让我对她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感。渐渐地,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五千年来,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她积淀着文明印记和语言文化珍宝。随这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学历史。从历史中我知道了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的怀抱里繁衍生息。此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他们在黄河形成冲击的平原上,不断提高适应自然的能力……

从地理中,我知道了黄河是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黄河以她英雄的体魄出现在亚洲的平原上。它是我国第二条长河,流经九个省市……

语文课本上,一次又一次的在我面前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黄河画卷。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气。那‘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豁达……无不使我心潮澎湃,胸怀坦荡。

而现在呢?黄河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遭受严重破坏。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的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出一股刺鼻的臭味……

天哪!这是我心中的黄河吗?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9

淡蓝色的衬衫,黑色西装,步履矫健,气韵从容,神采奕奕。

持续国外出访奔波劳顿,归来主持相关领域院士大会,同时准备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行程密集鲜有余暇。此次相逢,他挤出宝贵时间,在春光中倾谈。

“中国不仅河流众多,而且有世界上最复杂的江河,水土流失严重,水利工作关系国计民生,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我理应坚守,做出开创性贡献。”阅历丰富,视野开阔,成就卓越。对学术领域的不懈探索,对人生命运的透彻思考,对社会时政的深入关切,时常掀起他情感的波澜。听他一席话,不见遮遮掩掩,更无唯唯诺诺,而是一语中地令人心智受益。

他就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

潜心治学 献身水利

翻开岁月的书简,缤纷的记忆叠映心间。1978年,王光谦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入学前对“治河系”所学所用尚无所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治河史。”初入课堂,老师的启发使他意识到黄河、长江治理的重要性,激发起对治河专业最初的信心与热爱。“”十年禁锢,加上对知识的渴求,使得王光谦极为用功,每天学习的有效时间达十几个小时。晚上10点半熄灯后,校园的路灯下、宿舍的走廊里常见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自强不息,厚积薄发,回顾时王光谦院士的脸上泛起一抹自豪:“那时能考进大学有书读就不错。那年高考,我的分数是346分,和重点线两分之差便与第一志愿清华大学擦肩而过。后来我进入武汉水利学院治河专业。我们那一届学生成材率很高,一个大班70多人今天已是部长和司局长级的不少。2009年,我成为班里的首位院士。”

大学期间,老师带着治河系学生进行地质实践,最开始看了湖北省内的小河流,和在建中的葛洲坝。当时大家充满活力与新奇感。临近毕业时,王光谦参观三门峡水利工程。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驻足河边的他显得形单影只,迎面袭来夹沙的凛冽大风,放眼寸草不生的荒凉沙丘,对于黄河的初次直观印象,震惊了这个在江汉流域长大的青年。提及当时的所见所感,王光谦院士的记忆清晰:“我先说下见到黄河之前对河的认识。我老家在南阳,最大的河是白河。在白河的支流沿陵河岸边长满柳树,绿意盎然。河水清得不得了。夏天我们经常在河里游泳、摸鱼。有一年回老家,我下到河里只用了一小时就捉满一桶螃蟹。我第一次接触黄河是1982年上实习课时,相比家乡清澈见底的河流,黄河分不清河与滩。我感到很生疏,看了半天不敢下去。见此情景,不少同学想转专业,认为前人几千年都没办法治理,我们肯定也不行。”

在王光谦看来,与其失望叹息,不如日进有功。他相信学术、技艺的成就是在持之以恒的热爱与奋斗中取得。1982年,王光谦夙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攻读水利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已是青黄不接、严重断代的中国水利事业,在历经曲折后终于迎来新一批青年才俊。此时国家经济建设正以全新的时代面貌飞速向前发展,全国大江大河水利工程陆续论证、上马,急需水利专业人才对涉及工程的各项问题把关。王光谦充满紧迫感,格外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在为人和术业方面,费祥俊、夏震寰,钱宁、黄万里,他的很多老师堪称大师级。遇到学术争论时,他们各抒己见,只讲不同观点,没有面红耳赤地吵架,尽显学者风范。王光谦坦言,清华大学不同学术流派竞相并存,这就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分析能力,而不只是照单接收。他曾为清华大学泥沙研究室5位教授当助手,参加三峡泥沙淤积研究,同时听到黄万里的不同观点。

在求学过程中,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获得水利工程学博士的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给王光谦留下难忘印象。“两年前,黄先生的夫人整理资料时,发现我的博士论文。黄先生评审后在封面上写了很多好的评语。此前我已经没有自己的博士论文,因而显得非常珍贵。”王光谦院士身体微微前倾,饱含感情地说道,“作为知识分子,黄先生实事求是,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坚持。他的观点大部分正确,但也有些认识是阶段性、局限性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好好研究。黄先生觉得有些水利工程有问题,我们也希望将他的观点留存,哪怕短期理解不了、无法实施,先记录下来。为此,我组织请他就黄河、长江、淮河的基本规律和治河原理等内容讲了七次。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讲课。”那一年,88岁高龄的黄万里身着雪白西装,系红色领结,精神矍铄。说到动情时,黄万里热泪潸然,感叹未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人才匮乏。王光谦带着年轻师生在下面听,这一情景令他深受震动:“我当时感到可惜,很多东西未被采纳。后来,我就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注意一下方式可能会好很多。”

1992年王光谦博士后出站,1993年任清华大学水利治沙系主任,年仅31岁。刚工作那些年,他面临极大困境,很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判断、摸索,而且还要带领一支科研队伍。水利不是理论专业,所得出的每个结论都将转换成国家政策或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民众生产生活安全。王光谦深感责任重大。他不畏挑战,迎难而上,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是争论时间最长,也是中国工程泥沙研究投入力量最大的课题。三峡没建成时,只有清华大学他这里有一个1:180的模型,参观者达数千人。王光谦和同事们用了5年时间严谨论证,结果表明经过80年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的库容从刚建成的398亿立方米减少到220亿立方米,达到冲淤平衡,以后能保持近20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不会出现泥沙淤积使三峡水库报废的局面。

三峡工程建设的高潮是大江截流,1997年,王光谦受施工机构委托为大江截流施工预测截流口门水流特性,成果及时应用于大江截流实践,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有幸成为15位获奖者之一,代表数千位参加大江截流的贡献者分享这一崇高的荣誉。1990年代以来所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中,都有王光谦的身影。在南水北调工程论证中,他4次随全国政协考察团对中线工程进行实地调研,并于2001年“两会”期间作为新闻发言人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提问。

治理黄河 举世瞩目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繁衍源远流长。1970年代以来,沿黄地区对黄河水资源进行大规模开发,引用水量剧增,黄河断流频繁发生。特别是1997年黄河断流超过300天,长达700多公里,170多位院士、专家联名给中央写信呼吁“拯救黄河”。保护黄河成为多年来的热门话题。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曾针对黄河问题提出“四不”要求——不断流、不决口、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

对于黄河,最重要的是解决断流问题。这就需要进行全流域统一的水量调度,合理分配使用水资源。王光谦院士积极参加“黄河全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工作,带领清华大学课题组数十次赴实地攻坚克难。“我们要做的是,在不知道黄河当年水量和各地需水量多少、且用水过程中又会遇到突然降水或持续干旱等突发因素的情况下,制定一套方案,既能保证各地用水需求,又不至于让下游没水用。”为此,他带领团队用滚动修正的方法,假设一条中等年份、来水平均时正常标准的目标曲线,建立黄河水量自适应调度模型,通过预先分水决定各省市用水量,同时根据水文监测了解黄河实时水量,按旬实施水量调度,丰增枯减十天调整一次。王光谦研究的这套系统涵盖黄河流域五大水库相关数据,规模之大世界绝无仅有,为黄河不再断流发挥关键技术支撑作用。

访谈中,柔和的阳光洒向室内,映照在王光谦院士红润的面庞上。语速和缓,他介绍起开发模型的难度和细节故事:“首先,这样大规模的调配系统没有先例。美国科罗拉多河流到拉斯维加斯进入干旱地区,调配方式只分上下游两端,而中国则要给沿黄河各省都分配清楚。我们当时承受的压力在于一方面不知道究竟能否干出来,另一方面相关机构又急切需要,而且他们也不清楚要什么,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带着课题组在郑州租房子,参与研究的那批学生是非常厉害。在专业上,所涉及的知识已经超出我们掌握的范畴,于是大家边学边干一起商讨,都不懂时我就自己摸索。整个团队没有到点吃饭、按时下班的状态,熬夜很常见,我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精力开展工作。平时我早睡早起作息规律,但这期间特别繁忙时四点即起投入工作。从最基础研究、软件系统、装载应用,到2005年这套模型调试成功,我们一年一个台阶。”

为给黄河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保障,“数字黄河”工程应运而生。王光谦院士和团队参与多项研究,“黄河全流域水资源管理系统”是其中的一个应用部分,而最核心的是“黄河数字流域模型”。黄河是典型的“游荡性河流”,即短时间内河道摆动、变化非常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为形象描述。为防止黄河决口、改道,王光谦带领研究组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数值模拟、动床模型试验、遥感分析等关键技术,提出描述“游荡性河流”演变规律的理论公式,建立与之相应的数值和物理模型。项目成果广泛应用,有效保护了堤防安全。由此,“黄河数字流域模型”建立。这又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作为学科带头人,王光谦亲力亲为克服众多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赢得世界瞩目。国际泥沙领域的权威科学家们听完介绍难抑激动,高度称赞王光谦和团队完成了他们一直想做而没能做成的事。

备受肯定和褒扬之余,王光谦院士保持着难得的平常心与清醒认知。在建设国家、造福民生的历程上,尽力给别人提供方便,成为他的追求和实践。如今科研人员只要在搜索引擎里输入“清华数字流域模型”,就能便捷找到免费下载使用。提及此,王光谦院士露出欣慰的笑容:“中国人多成果也多,但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是大家做完保密,导致重复研究。我在浙江大学遇到从国外回来的青年老师,他非常吃惊连说没想到。其实发达国家多是这样,彼此合作。我曾说,保密使人落后,公开使人进步。我们有了非常先进的技术,愿意与大家分享,现在还没看到类似开放到这个程度的。”

良知良能 履职尽责

岁月流逝,春华秋实。中国围绕大型水利工程开展的相关研究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王光谦院士正是其中的实干者、佼佼者。在取得的辉煌成就面前,语及个人他惜字如金,却对科研团队的贡献与建设尤为重视。课题组老师加上学生达30人。他只是厘清方向,找到重要问题来做,绝不束缚年轻人,给他们自由空间。王光谦院士向学生提出要求与告诫:“别人能做的我们不做,别人说过的我们不说。我们要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这样才能保持领先。现在很多人一味追热点,两三年换一个方向,这是不行的。方向不明确宁可不干,也比选错目标要好。就像南辕北辙,稀里糊涂地跑,越快出的问题越多。”

在清华大学任教多年,提及眼中水利系教授和学生的优秀标准,王光谦院士神态祥和,言辞恳切:“我最近和大家讲三个问题:第一,国家重大工程哪些核心技术是你的?你解决了怎样的关键问题?如果没有,不是一流。第二,国家最重要的学术会议,你是否参加?从来都不去,不是一流。第三,在重大水事件中,比如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你做了什么?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的堰塞湖处理,你是身在现场为改善民众实际困境努力,还是天天看着电视哭、仅仅捐钱、坐在房间里骂两句,或者写几篇不痛不痒的论文?如果是后者,不是一流。”

“北京7·21特大暴雨后,作为清华大学水利系的师生,我们整个团队非常震惊,哪有城市暴雨会导致这样大伤亡,特别是立交桥下淹死人的?这样大的事,学水利的人无动于衷,怎么能行?7月22日我们就开始动手,赶赴现场要在立交桥下装测水位的仪器,但有相关法规不允许。我在北京市水务局挂职,立即写报告,跟北京市交通委和市领导进行沟通。当时预报7月27日还有一场大雨,让我们在26日前将这项工作完成。经过几天奔波,我们从零赶制出六套能实时显示的装置,安装在建国门桥、莲花桥等处。这套装置将水位信息跟交通信息牌连在一起,每隔30秒更新一次,这样民众就可以清楚知道,雨天积水达到12厘米时小轿车暂缓行驶,24厘米时大轿车不能通过。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包括十几位教授都在第一线。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由水利部主抓,我们配合。第二大的安县萧家桥堰塞湖,由我们提供技术方案。经过这样的锻炼,我们的学生更具备敏锐的应急性和高度的责任感,知道应该怎样做学问。”

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在履职尽责、参政议政方面,王光谦院士朴实无华,尽心竭力。每到一地,他都要学、要问、要看,以便了解更多真实情况。他随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24天穿越黄河流经的8个省区,行程近万公里,对黄河沿岸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黄河本身进行深入调研。他感受最深的是退耕还林后的效果,生态形势发生变化。比如到青海省贵德县、陕西省洛川县,看到从小沟道和山上流出来的水是清的,原来光秃秃的梯田,现在种上一片片树林青草。谈到单纯追求高GDP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时,他指出:“人水和谐,更好地保护江河尚有很多切实工作要做,认识上的转变更重要。成语‘泾渭分明’原指在泾河和渭河交汇处看到泾河水清、渭河水黄,现在是黑黄分明。只讲经济发展,对治污认识不到位,我们调研中各省汇报进入本省的水是差的,流出是好的。这说明制度尚未建立,都把责任推到别的地方。原来我们只管理水量保证不断流,后来认为水质也要监督,不能自己污染,让他人承担后果,因为黄河是整体的。”

在身体力行和劳碌工作之余,王光谦院士注重读书思考,一年至少要读一百本书,包含文化、历史、传记。他从先驱贤达的人生经历中汲取教益,感知历史的沉淀和时代的脉动,尤其看重知识分子行胜于言,因为批评别人容易,但倘若严人宽己,把自己列为遵守规则之外,毫无格调与意义。自身深厚的学养和务实的作风,使他不搞语言的花架子,而是针对现存问题向中央建言。“我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15年,成为教育界资格最老的委员。我对时下大学的理解,分行政主导、学术主导、利益主导,有些兼而有之。像清华大学是学术和行政双主导,现在慢慢往学术主导倾向,利益主导少,所以教授话语权较强。有些地方大学是行政主导,教授没有地位,很多人去竞争处长职位,甚至科长都干。此外,近年来还有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就是很多大学是利益主导,做事情只认钱,没钱不干。我希望大学都是学术主导,行政和利益是服务与从属地位。对一个科学家也是如此。如果学术业务能力和人品不行,其他弄得再热闹也无法让人信服。”

黄河之水天上来课文篇10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每个人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妈妈的草地是温暖的摇篮,妈妈的天空是慈祥的笑脸,妈妈的河流是爱的源泉。妈妈,她给了我们优良的生存环境,她从来不懂得什么叫吝啬,总是尽可能地给我们提供资源,满足贪婪的孩子。

但是贪婪的孩子们不断地向地球妈妈索取。我们既是自然资源的索取者,又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者。母亲在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时,又遭受到孩子们极大的破坏。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700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只听到锯子声,一棵大树便倒下,就连远处的绿叶也在颤抖。每年,600万公顷土地因沙漠化和水土流而失去了生产能力。就拿黄河来说吧,以前黄河是人类的母亲河,现在她却成了我们的灾难河。黄河上游的水是比较清澈的,在流经黄土高原后,水里的泥沙才多起来,水也变黄了。因此,必须努力保持水土,减少流失,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事。全世界十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水荒中,13亿人口几科乎与洁净水无缘。人们将不用的污水排入江河,污染了河水。

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总以“地大物博”为骄傲。现在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国“地大”却并不“物博”,而是“地大物薄”。按照有关的数据分析,中国13亿人口,许多重要资源人均数远远达不到世界人均水平,如中国的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项,约占世界人均数的四分之一;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的九分之一。

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必然造成山不再青,水不再绿,空气不再清新,美好的家园面目全非,伤痕累累。我们应植树造林,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不要把草地毁坏,让妈妈心酸;不要向天空吐烟,让妈妈难堪;不要住河里排放脏水,把妈妈心灵污染……我们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还祖国一片蓝天白云。每个人都来营造一方净土,世界将变成“天上人间”!

人类关心自己的未来,就必须保护我们的“衣食父母”——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