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3:55:44

黄河

黄河范文篇1

【论文摘要摘要:建立健全各级防汛责任制,是确保防汛平安的有力保障,同时,防汛又是一项重大的工作,因为防汛工作担负着发动群众,组织社会力量,从事指挥决策等重大任务。而且还要进行多方面的关系协调和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做好黄河防汛工作,必须建立健全各种防汛责任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各司其职,建立起各级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进行有机的配合和科学的决策,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真正把防汛责任制落到实处,从而达到防汛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实现科学的、平安的防汛责任制体系。

1防汛和责任制中存在的新问题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一大批年轻同志走上了领导岗位,一部分同志对辖区内的防洪工程了解不够,对防洪任务和防洪形势还熟悉不足。社会剩余劳动力外出经营、打工,人员流动性大。群防队伍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只能是纸上谈兵。需要时只能是找人临时代替。另外,部分干部群众对防汛知识、预案学习不够,不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和防洪办法。不能熟悉自己在防汛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加之黄河多年没来过大洪水以及小浪底水库的建成,造成了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麻痹,防汛意识谈薄,对制定的各种防洪预案和抢护方案不了解,备汛工作只是空谈,对于预估的各级流量防守,从料物来源,运输机具,劳力组合落实的不够具体,对防汛工作中应重视的新问题熟悉不够。一旦出现大洪水,势必措手不及,难以正确决策、科学调度,不能实施有效的抢险,更不能确保防洪平安。

2办法和建议

针对上述新问题就要实行防汛责任制,防汛责任制包括摘要: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责任制、分包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值班工作制度、班坝责任制、防汛工作制度。如何才能把防汛责任制落到实处呢?笔者结合目前防汛形势以及工作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摘要:

2.1增强水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

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宣传贯彻防汛法规力度,宣传黄河防汛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虽修建了小浪底水库,防汛标准提高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防汛所面临的不利新问题,下游“二级悬河”日趋严重,同时,经过多年整修的黄河大堤,有些堤段非凡是近些年来加高部分没有经过高水位洪水长期浸泡的考验,而且黄河大部分堤段属沙性土,当高水位、大流量洪水顺堤行洪时,很可能出现大面积出险和连续出现险情、发生滚河、大溜顶冲堤防的危险局面,甚至造成溃堤,防洪形势十分严重。对此,要牢固树立水患意识,克服麻痹思想,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以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舍小家,保大家,防止本位主义。

2.2抓好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

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是做好防汛工作的保障和关键。要落实行政首长责任制,各级政府一把手需对所辖区域的防汛工作负总责,因为防汛工作是政府行为,具有社会性,全民性,紧急性的特征。只有政府首长出面组织、协调、统一指挥,科学调度,抗洪抢险才有保证。要严格落实防指成员单位责任制,各专业队伍责任制,市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逐级签订防汛责任书,把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要求各单位领导熟悉本防汛责任段内防汛工作,群防队伍和防汛料物储备情况,并把各单位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在当地媒体中进行公布,让群众进行监督。

2.3健立健全各级防汛机构

健立健全各级防汛机构,是确保防汛平安的有力保障。防汛组织机构应从上到下分级负责,分级管理,调度指挥分级负责,因为防汛任务最终要落实到村民某一个人,或某处多少料物等。重点抓好班组长带班人的工作。只有层层负责,一级抓一级,才能保障各项防汛工作落实到实处。

2.4加强防汛队伍建设

加强群防队伍建设,强化亦工亦农抢险队伍和专业抢险队伍,是防汛的重要办法。重点抓好一、二线队伍的组建,确保人员的在位率,沿堤各乡镇都要对亦工亦农抢险队和民兵专业抢险预备队进行军事化练习、技术学习。使之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达到快速反应的一支防汛大军。

2.5加强督察力度

加强督察力度,是推动责任制落实的动力。成立由防指、纪检、人事部门组成的各级防汛督察机构,建立健全督察制度。针对防汛“五落实”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对防汛抢险各项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和各级领导按防汛岗位的到岗、到位情况,对黄河防洪工程,抢险责任制以及巡堤查险责任制落实情况等进行适时督促检查,对玩忽职守,拒不履行防汛义务的部门和个人果断进行处理,用行政手段认真解决工作中所存在的新问题,严格执行防汛纪律。

2.6做好各级防汛队伍的技术培训

2.6.1对行政首长的培训。对行政领导的培训,重点培训行政领导对防洪形势的充分熟悉和应承担的防汛责任以及防汛抢险现场指挥,应注重的事项和科学高度等。

2.6.2对群防队伍的培训。对堤查险,报险技术以及料物工器具的预备。

2.6.3对亦工亦农队伍的培训。强化亦工亦农抢险队和预备抢险队,重点培训防洪抢险操作技术以及增强组织纪律观念。

2.6.4对部队的培训。对部队的培训,应重点放在黄河基本情况及防洪工程基本情况的介绍,该部队所担负的责任段的基本情况和防汛抢险技术的培训。

2.6.5对内部专业队伍的培训。主要以本年度的防洪形势,所辖河段的基本情况和易发生的工程险情,险情的抢护的办法及其技术,指挥调度群防队伍进行险情抢护等。

2.6.6还要对各级防汛队伍及早进行不同形式的模拟演练,专业队伍进行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形式,这样既能锻炼队伍,又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汛意识,提高了防汛队伍的技术水平,同时检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全员岗位负责制的落实情况,提高了行政首长的指挥决策、调度能力。

黄河范文篇2

【关键词】郑州;黄河文化;弘扬;创新

一、郑州“黄河文化”研究背景与意义

郑州是黄河流域一颗闪亮的明珠。黄河孕育了郑州地区的灿烂文化,辉煌的黄河文明也与郑州息息相关,可以说追溯黄河文明之源离不开郑州,确立黄河文明的中心地位亦离不开郑州。近年来,郑州致力于打造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进程中,如何发挥黄河文化的作用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指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而在当今新形势下,如何创新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利用好黄河文化来增加郑州的城市影响力,对促使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使中原更加出彩,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郑州地区“黄河文化”现状分析

郑州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心腹地,黄河从这里流过,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文明不仅在古代拥有傲人的成就,在现在依然有难以估量的价值。郑州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节庆文化、婚俗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民间艺术等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还有着历史遗留的丰厚文化遗址、灿烂的学术文化以及极具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文化如:商都文化、河洛文化、少林文化、戏曲文化、炎黄文化等。居于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的省会郑州,无论是地理优势、交通优势还是人口优势,都是其他沿黄城市无法比拟的。郑州有优势和能力来推动沿黄地区文化资源的整合,甚至推动整个黄河流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郑州要在黄河文化的格局中准确定位,突出中原文化的优势,从而发挥中心作用、引领作用、辐射作用,推动沿黄地区“黄河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郑州在打造全国文化高地的进程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如何把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成为延续辉煌文化的坚实基础,郑州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在黄河文化的弘扬上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黄河文化未得到有效开发和深入挖掘

历史文化资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很多都不为外界知晓,资源优势没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郑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周边的郊县(市)区,分布广而散,资源间缺乏有效的联系,难以集中且有力地树立郑州历史文化城市形象;历史文化遗产缺乏可视景观,大多是地下资源。古建筑的文化传播价值高,但遗存少;文化资源管理上大多独立存在,导致在规划﹑保护和开发都受到一定的制约,文化资源景观的形成缺乏统一性与整体性;缺乏精品文化资源品牌,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不高,大多因为保护不力、开发不足或遗存规模的限制,资源的价值含量相对不足,导致文化传播力不强;文化资源的定位偏差,缺乏重点。没有找准资源的差异性,优势不突出。文化资源的开发太过平均,反而难出成效;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形式过于简单,停留在显性资源的开发,仅仅是对文物古迹本身的开发和景区环境的治理。每个历史文化遗址的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可以深入挖掘的隐性资源,如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等;最后景区开发缺乏与游客间的互动体验,转瞬即过的游览,难以提起人们的兴致。总之,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重在扩大思路,以拉长文化资源的产业链条为核心,进行创新开发、深度开发。

(二)传播方式固化缺乏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科学进步带来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大环境发生改变,给郑州黄河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黄河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媒介技术绝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在媒介的实际实践中,黄河文化的传播方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文化要走进大众中才能实现其价值,静态的展出形式和传播手段已不适合时代需求。特别是疫情的特殊情况,给文化旅游业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化、智慧化正在重塑文旅行业竞争力。云旅游形式的出现、互联网+智慧旅游、数字化营销、数字化体验等新兴传播方式给人们全新的体验。信息化时代的传统黄河文化传播形式急需更新。

(三)大众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不足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现代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西方文化的渗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对大众的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提出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重要因素。黄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但在现代化的洪流中,传统文化在慢慢流逝。部分物质文化遗产被认为开发价值不大,保护不足,遭到破坏。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的困境,大众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不深刻,关注度不足。急需加强大众对黄河文化的认识,打造黄河文化时尚潮流。

三、郑州创新弘扬“黄河文化”的途径

郑州要依据自身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打造独特的“黄河文化”传承与传播渠道。依靠特色文化打造黄河文化系列IP,使黄河文化赋能地方经济,打造郑州文化高地;开拓与时俱进的传承和传播方式,黄河文化包含了众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是真的“传统”,在传承和传播上应当与时代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发展,富有生命力;推进层次丰富的“黄河文化”教育,开展面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真正唤醒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使其根植入国民教育中。

(一)打造特色“黄河文化”系列IP

中国文化的强势崛起,兴起的国潮热使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入机遇期,文化资源实现体系化运营,向文化IP转化。文化IP市场不断扩大,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IP市场的前景,为郑州黄河文化传承和传播开拓了新思路,可以借助具有代表性的郑州商都文化、河洛文化、少林文化、戏曲文化、炎黄文化,打造出特色黄河文化系列IP。利用特色文化打出知名度品牌,以点带面带动周围旅游业发展,深挖黄河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黄河旅游文化带,培育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特色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设立IP主题店、打造黄河文化IP+电商的模式等方式,实现经济转化,使黄河文化赋能地方产业。尽可能围绕这个主题,出台保障措施,扶持中小微黄河文化创意类项目,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参与进来,共同打造郑州地域系列化黄河文化IP产业。

(二)开拓与时俱进的传承和传播方式

黄河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黄河文化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在传承上创新,也要在传播上。郑州要综合利用新技术,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做好推广。2021年河南春节联欢晚会的出圈,将文化与科技、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开了个好头,也为郑州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渠道开拓了新思路。春晚舞蹈《唐宫夜宴》中用5G+AR技术,将博物馆的场景梦幻地呈现出来,让国宝活起来。此外还以全新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传统乐器,太极文化、豫剧文化等等,这种与时代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的演绎,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黄河文化要深入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利用好手机移动端、电视、网络宣传平台,实现黄河文化全面、多样化的展示效果,开拓与时俱进的传承和传播方式。

(三)推进层次丰富的“黄河文化”教育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期“黄河故事”,黄河文化包含了中华儿女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奋斗史,蕴含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和奋斗精神等时代正能量,通过黄河文化教育,让这些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根植入广大人民群众中。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有针对地黄河文化教育。开发黄河文化读物、出版黄河文化教材、制作黄河文化影视宣传资料、让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开展研讨会和讲座等方法,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阶段能有更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普通民众则可以通过黄河文化节,黄河文化博览会、黄河文化历史博物馆、黄河文旅体验等活动,接受黄河文化的历史熏陶。真正实现全覆盖式黄河精神文化传承。

四、结语

黄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主脉络。新时代赋予了郑州这座城市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弘扬“黄河文化”需要独特的“郑州方案”,依靠自身文化特色打造“黄河文化”系列IP,创新弘扬方式与时代相结合,推进黄河文化教育,打造文化高地建设,为实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将黄河文化传承好、传播好、弘扬好,是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竭的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

[2]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是,2013,(09).

[3]盛佃清.采取措施持续发力全面提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水平[J].前进,2020,(04).

[4]徐光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J].中华文化论坛,2016,(07).

[5]江凌.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扬光大[N].学习时报,2020-01-03.

黄河范文篇3

为了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自1988年开始在近河口河段采取了一系列局部整治措施,对稳定入海流路起到了较大作用。尤其是90年代以来,山东黄河河务局编制完成的《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得以批复,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为36416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0979万元,负责崔家控导工程以下(含崔家控导工程)北岸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负担10437万元,山东省负担5000万元,负责南岸治理工程和崔家护滩以上河道治理工程以及通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截至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对控导溜势、有利于输水排沙入海、稳定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河口防洪的不利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中规定的由石油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投资缺口较大,仍有一部分工程未按规划全面实施,河口流路治理的工程体系难以完善,工程治理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②黄河北岸利津县四段以下、南岸垦利县二十一户以下河段,国家一直未纳入其管护范围,工程的管护经费和抢险经费一直未得以安排,致使工程既不能保持完整,又不能确保安全,无法落实责任。

③河口地区各项观测资料缺乏,河口治理研究相对滞后。为保持河口治理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今后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资料,当前急需对河口地区水文泥沙、潮水位及感潮段河道大断面以及河道、滨海区地形等进行测绘和调查。

④河口防洪工程标准低,存在许多险点隐患,而且防守力量严重不足,如发生大洪水,工程抢险难保安全。

二、加强黄河管理的几点建议

①理顺管理体制,保持工程完整。尽快将河口工程纳入黄河统一管理,落实河口工程管护经费和抢险经费,确保工程的完整和安全。

②尽快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协调会议,落实一期工程未到位的资金。

③尽快编制《黄河河口治理“十五”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便为全面实施河口治理打下基础。

④针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实际,建议尽快确定黄河预备流路,加强对预备流路平时的管理,以减少将来改道时的损失。1992年水利部受国家计委委托,在审查《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意见中同意以刁口河、马新河作为远景黄河入海流路,但目前刁口河预备流路管理的范围和权限在现有水法规中尚无明确规定,实施管理有一定难度。

⑤加强河口地区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搞好黄河尾闾水文、河势、拦门沙、潮汐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为了更有利于河口研究与治理,建议在东营市建立黄河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同时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黄河范文篇4

1.1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频繁,沿黄群众外出打工经商的较多,尤其是青壮年人员长期在外,加之农村分田到户,人员管理难度大,从而使部分群众防汛队伍只是停留在数量和名单上,相当一部分人员根本不在本地,很难保证突发洪水时能召之即来。另一方面,普遍存在群防队伍组织管理不到位问题。官兵不相识、组织纪律松懈、防汛抢险知识贫乏等现象普遍存在。

1.2社会备料问题颇多。黄河防汛料物储备采用国家、社会和群众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就目前情况看,国家料物储备比较可靠,而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有数量无实物或有实物无质量的现象相当突出。如遇到工程出险,料物不足,必将贻误战机,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

1.3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滋生。由于近几年黄河一直没来大水,加上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挥拦洪作用,一部分人认为黄河下游防洪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思想认识是防汛工作的大敌,必须坚决克服。

1.4堤防险点和隐患比较突出。一是黄河下游堤防是在历代民埝的基础上经多次加高培修而成,填筑质量不一,堤防裂缝和獾狐、鼠类等洞穴隐患较多,堤身总体质量较差,防守难度大。二是堤防老口门多,基础比较薄弱,遇大洪水时险象丛生。三是近几年新建、改建坝岸较多,基础不牢固,未经大洪水考验。四是黄河下游现有险工、控导工程标准低,整体滑塌险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防洪安全。

1.5防洪非工程措施严重不足。一是群众防汛队伍中外出经营人员较多,在位率较低;二是由于资金短缺,常备料物未达到足额储备,且常备物资更新不及时,年久老化;三是黄河报险通讯手段比较落后,通讯设备不足,不能满足防大汛的要求;四是由于防汛经费不足,防汛人员技术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均受到制约;五是黄河部门防汛车辆配备不足,上堤道路少,大洪水时,若遇到雨天,抢险机械设备、运输车辆上堤困难,将会严重影响抢险及物资的调运。

2对策与建议

2.1搞好防汛宣传,高度重视水患意识。洪水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毁灭性等特点,除利用各种渠道、各类媒体、宣传车、标语口号广泛宣传防洪法规和防汛知识外,每年汛前都要到农村村队街道显眼的地方,张贴黄河防汛宣传材料,介绍今年黄河的防汛形势、防汛任务、防汛要求,使当地干部群众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是黄河防汛的成员,更加重视黄河防汛工作,增强防汛意识,掌握抢险基本知识。

2.2扎实做好汛前工程普查。每年汛前,黄河防汛部门应对辖区工程情况进行徒步拉网式的普查,认真仔细查找险点、险段和防汛的薄弱环节,了解掌握辖区内的工程现状,找出防洪工程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立即进行整修、加固,提高工程的抗洪强度,确保工程安全。

2.3健全各项防汛制度。黄河防汛责任重大,涉及面广,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因此,必须由行政首长负总责,按照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汛责任制。沿黄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熟悉本辖区内工程情况和防汛情况,及时解决黄河防汛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防汛技术学习,能够较熟练地掌握防汛基本知识,提高调度的水平。同时,继续完善领导包工程、包堤段及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切实把防汛工作落到实处。

2.4不断修订完善防洪预案。黄河防洪预案是各级行政首长和防指领导指挥防汛抢险的依据,是各级、各部门进行防汛准备、险情抢护的手段,必须认真掌握,灵活运用。根据当地工情、水情、险情和抢险实际情况,及时予以修订、完善。同时做到防洪预案要增强实用性、可操作性,符合防洪实际,便于行政首长指挥抗洪抢险工作。

2.5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黄河专业抢险队、群众队伍要逐步实行军事化、正规化、制度化管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分类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提高专业队伍和群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实战能力。同时加强对专业防汛队伍的技术训练和机械化抢险研究,提高防汛抢险的机械化程度,达到快速、机动、灵活、确保抢险队伍拉得出、顶得上、抢得住。

2.6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抓好各级黄河防办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快网络和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人员的办事效率,加快汛情传递。

2.7加强水情、工情、河势观测。一些新修或改建的险工由于未经受大洪水考验,河势变化后需要加修加固。因此,各基层河务部门要加强河势工情观测,密切注视水情、工情变化,及早采取措施,做好各项工程观测工作。

黄河范文篇5

黄河下游堤坝工程,在水流、风吹等自然力和人类活动诸多因素作用下,常被侵蚀,造成土方流失,影响了工程的完整,更降低了工程的强度,对防洪极为不利。因此,对黄河堤坝侵蚀因素进行探讨和研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维护工程完整,是工程管理工作一项重要工作。

1黄河堤坝的侵蚀因素

黄河下游堤坝,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倾斜坡面:大堤的设计边坡为1:2.5或1:3。土的侵蚀大都发生在堤顶和坡上,据分析研究,工程表层土质不好和裸露面积大,是土壤遭受侵蚀的重要因素,雨滴冲击和地表径流以及风吹、冻融等是工程表土不稳固的诱发因素。引起工程坡面侵蚀和土壤流失,这常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1)坡度:黄河堤坝的边坡稳定,在于土体内部所受的剪强力是否超过了它的抗剪强度,如大于抗剪强度,则引起土体滑落。其原因:一是剪强力的增加,二是土体本身抗剪强度的降低。在内部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坡面越陡,雨水的径流速度越大,坡面越长,聚积的径流就越大,土壤越易侵蚀。

(2)土壤:黄河下游大堤多为沙壤土,表面用粘结力较大的粘土包边盖顶,垂直厚度一般在0.20-0.30m。包边盖顶质量较好的堤段,防护工程的草皮生长旺盛、表土裸露少、就不易遭受侵蚀;反之,包边盖顶所用土质沙性较大、草皮生长较差、表土裸露大、就容易遭受侵蚀;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边盖顶的粘土在日晒、风化及植物生长腐殖质增多的情况下,土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团粒间的粘聚力就衰减,耐蚀性能就降低。

(3)气候:山东黄河地处北温带,属季风气候。黄河走向为西南-东北,河口段的上游段寒冷,土壤在冬季冻胀,春季融化,周期冻融条件下,极易引起重力侵蚀和土壤流失。大堤坡向不同,土壤侵蚀量也有差异,朝阳面冬季土壤结冰层薄、化冻早、草皮返青快,生长季节光照充足,长势旺盛,覆盖坡面密集,土壤侵蚀量少。相反,背阳坡面冬季土壤结冰厚、春季化冻晚、草皮返青慢,生长季节光照不够充足,长势不如朝阳面,覆盖率低,春季风蚀、夏季降雨侵蚀均较严重。

(4)降雨与植被:当雨水直接降到表层土时,雨滴的力量起着打压、填充及飞溅的作用,而打压是把表层土搅乱,径流则把土壤带走,成为表土流失的主要方式。草皮现有覆盖、缓冲水滴冲击,根据酸质土壤团粘的功能,草皮覆盖率较高的坡面,具有很大的保水能力,起着涵养水源、阻滞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的主要作用。有关实验证实,在雨水打压受到阻碍的区域,其泥土流失量只有裸露地的1/100-1/200。

(5)风:黄河大堤高于周围地面,表土遭风蚀严重。风是仅次于降雨导致土壤流失的诱发因素,特别是冬春季节,土壤干旱,含水量较低,加上草类枯萎,据观测,在3m/s的风速,散离的表土会全部被吹离。表土的运动方式:一是沿表面滑动,二是跳跃运动,三是浮游运动。若堤肩两侧各有0.5-1.0m的宽带草皮,每年可滞留约5-10Lm厚的或更多的表土,可见生物防护对稳定土壤不被侵蚀起着良好的作用。

(6)防蚀措施:保护表土的办法,概括起来可分为工程处理法和生物保护法。生物保护法中植草防护工程是最广泛的一种,草皮在工程表面覆盖率高的,土壤遭受侵蚀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

2黄河下游堤坝工程的生物防护

黄河下游堤坝应用生物防护,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朝开始就有在堤外植树防浪固堤的记载,到了明代刘天和总结堤岸植柳经验,制订了植柳方法,即:卧柳、低柳、偏柳、浮柳、慢柳、高柳。人民治黄以来,根据临河防浪“背河取材”的原则,植树植草、绿化堤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多年来,山东黄河堤防以种植葛巴草为主,铁板芽等其它草类配合,固土防冲作用显著。但是,由于不能适时复新,原有草皮自然老化、退化,牛、羊破坏等致使草皮及覆盖率大大降低,有些地段,高杆杂草丛生,生物防护作用减小,加之排水设施不够完善,每年的雨季出现水沟浪窝较多,工程遭受破坏严重,严重影响工程的完整和抗洪能力,增加了工程拨款和维修费用。有无草皮防护工程,其土方流失量差异很大。从实际情况来看,凡草皮覆盖率较高、生长旺盛的堤段,很少出现水土流失。而一些无草皮覆盖或覆盖率低、草皮生长差的地段,集中降雨时往往会有大量水土流失,形成较大的水沟浪窝。自1990年山东局开展“引种、培育防护工程优良草种的试验研究”工作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果,针对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对防护草种的基本要求,引种了“马尼拉、本特尔、地毯草”等8个外来草种,培育了“铁板芽、羊胡子草”等多种草种,为堤防的生物防护创造了条件。

生物防护不仅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大大改变了工程面积,绿化、美化了工程,改善了环境,改善了气候,为当地城乡居民提供了游览休息的良好的活动场所。

3搞好生物防护,确保防洪工程安全完整

防洪工程坡面草皮,对防止雨水冲沟、风浪淘刷、水土流失、维护工程完整、保持工程抗洪强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3.1继续搞好草皮的更新复壮工作

利用春季、雨季的大好时机,进行外植、更植,巩固扩大成果。

3.2根据不同河段、气候、土壤条件、坡面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植草

在堤防坡面上,除对原有的葛巴草进行了更新复壮外,大力扩种铁板芽、羊胡子草,在堤肩上种植了马尼拉草,涵闸及险工、控导工程,结合绿化美化,宜种植地毯草、马尼拉、铁板芽草。

黄河范文篇6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黄河范文篇7

1.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课堂口语交际的能力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语:

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言文或古诗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巡礼,来捡拾沉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首先,我们进行黄河巡礼第一站:

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1.引语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

2.组织竞赛:黄河知识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

3.小结过渡

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第二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

1.导入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2.出示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配有背景音乐《黄水谣》及简短解说词)

3.品读黄河

a.读:发给学生两篇文章,找同学诵读

b.品: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听后的感受

c.谈:学生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小结过渡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下面,让我们来倾听炎黄子孙对黄河的心声:

第三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

1.诗文欣赏

a.欣赏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

b.引用的话慨叹黄河

c.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

2.课堂小结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将和中华民族一样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3.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黄河范文篇8

一、今年我县黄河的防洪任务

按照国务院规定和黄河防总要求,今年我县黄河的防汛任务仍然是:确保花园口站发生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经东平湖分洪,控制艾山站洪峰流量不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大堤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要尽最大努力,采取一切办法缩小灾害。

二、今年我县黄河防汛形势

黄河流域气候形势复杂多变,反常性、不可预见性、突发性日益凸显。长期气象预报显示,2014年夏季黄河中下游处于多雨带,有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防汛形势较为严峻。且黄河洪水具有丰枯交替的规律,自1996年以来黄河没来大洪水,发生大洪水的机率越来越大。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地震、罕见暴雪和寒流、水旱灾害等极端事件频繁发生,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十分突出,这些反常事件给黄河防洪工作敲响了警钟,而目前黄河防汛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多年以来,虽然我县黄河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都得到较大加强,但仍有诸多工作和问题,不适应防大汛的需要。

(一)“二级悬河”形势严峻、滩地行洪障碍多、河道排洪能力低

经过连续12年13次调水调沙的冲刷,我县黄河主槽行洪能力虽然得到很大提高,但河道槽高、滩低、堤根洼、堤外更低的“二级悬河”的局面仍没得到根本改观,中常洪水也可能发生高水位、大漫滩,甚至出现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的严峻局面。再加滩区群众修建的生产堤、栽植的片林和生产、经营开发设施,严重影响河道行洪能力,一旦发生大洪水,将直接影响防洪安全。

(二)部分防洪工程属于新建工程,结构还不稳定,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我县黄河堤防淤背区去年进行了机淤加固,部分地段进行了移堤,新建工程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沉积稳定。新建工程在遭遇大洪水时,一旦洪水偎堤,极易造成脱坡、哲陷等重大险情,查险抢险难度大。控导工程根石坡度较陡,稳定性差;张桥、胡楼两处引黄闸建成以来均未经大洪水考验。

(三)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淡薄,防汛抢险经验不足

由于黄河多年未来大水,很多干部群众麻痹思想严重,水患意识淡薄,且防汛抢险的知识严重缺乏、有些传统技术已近失传。很多新上任的年青领导干部,缺乏防汛抢险指挥经验,一旦发生大洪水很可能一时无法适应,很容易发生决策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绝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经商,群众防汛队伍组织、训练难度大,难以满足抗大洪、抢大险的要求;国家常备防汛料物不足,社会团体和群众备料难以切实到位等问题仍应引起重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洪水造成的危害和政治经济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即使中常洪水,一旦发生灾害,也将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问题。因此,对今年的黄河防汛工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坚决不能掉以轻心。要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坚决克服侥幸麻痹思想,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万无一失。

三、今年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

今年我县黄河防汛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防御建国以来最大洪水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洪水测报、指挥调度、查险抢险三个环节,认真进行各项防汛准备,积极做好防御洪水的各项工作,确保黄河防洪安全。重点抓好一下工作: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认真落实各级各类防汛责任制

落实好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是战胜黄河洪水的重要保障。按照《防洪法》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的要求,今年我县将继续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和责任状,进一步强化各级行政首长为防汛第一责任人的意识,继续实行县、镇(办事处)行政领导分包黄河工程及县直单位分包沿黄乡镇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各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要按照县防指的安排,及早认领防守责任段,熟悉责任段内工程和防汛基本情况。黄河河务部门要落实班坝责任制、技术责任制和汛期全员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个人的防汛职责,并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准备工作到位,真正当好各级行政首长的参谋。

落实防汛责任制,首先各级行政首长及部门负责人要知道自己应该履行的防汛职责和承担的防汛任务,真正负起责任;二是每个防汛责任单位都要明确具体的责任人、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以便于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各级要学习防汛抢险知识,学习黄河防洪预案,努力提高防汛决策能力和指挥水平,避免真正来水时措手不及。同时要了解相关的防汛政策、规定,做到依法开展各项防汛工作;四是各级要加强对防汛工作的督察检查,保证各项防汛措施、责任制落实到位。

(二)加强防汛宣传,增强水患意识,促进各项防汛工作的开展

克服黄河无汛可防的思想、增强黄河水患意识是做好黄河防汛工作的前提。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传单等多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广泛深入地开展防洪减灾教育,认真学习宣传《水法》、《防洪法》、《防汛条例》等防洪法规,宣传黄河洪水的周期性、危害性,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和法制观念,正确认识黄河防汛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种种问题,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自觉履行防汛义务和责任,主动做好防汛工作。

(三)落实组织,强化培训,努力提高防汛队伍的战斗力

黄河防汛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相结合和军警民联防。群众防汛队伍是黄河防汛的重要保证,各责任单位要把群众队伍的组织、训练落到实处,确保人员随时能组织起来,拉得上,能战斗。为确保各类群众防汛队伍真正落到实处,沿黄镇办要以所在地企业青壮年职工和基干民兵为主组建抢险队,并开展必要的训练,并重点培训一批查险、抢险技术骨干。黄河专业队伍要实行全员培训,全面提高防汛队伍的抢险实战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黄河防汛抢险的坚强后盾,请驻邹部队对支援黄河防汛的兵力作出具体部署。县防指要建立黄河防汛军事协调小组,汛期加强与值班部队的联系,向值班部队及时介绍工情,通报汛情,搞好军警民联防。

(四)备好防汛物资,强化河道清障,保证防汛物资供应和行洪畅通

黄河河务部门要加强对国家常备防汛物资的管理,及时进行维修、保养和补充。各有关单位和镇办防指要按照防汛责任要求做好黄河防汛抢险所需的物料、工器具、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的落实,汛前登记造册,挂牌号料,落实好防汛物资的存放地点、数量和运输措施。要尽可能在生产、销售等企业落实编织袋、土工布、铅丝、应急灯具、油料等常用防汛物资,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各类交通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以确保能随时调用。交通、公安部门要做好防汛物资调运的配合,保证防汛物资和防汛车辆优先通行。

加强河道清障力度。汛前,各沿黄镇要对所辖河段河道内的行洪障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责成有关单位和部门依法彻底清除行洪障碍;严肃查处各种水事违法案件。河务部门要加强对黄河河道范围内的交通、电力、通讯、引水等设施的管理,严格督察制度,要加强对黄河浮桥的管理,严格执行《黄河下游浮桥建设管理办法》,及时拆除影响行洪的浮桥,确保行洪畅通。

(五)制定和完善黄河防洪预案,加强预案学习培训

科学、完善的防汛预案是确保防洪安全,争取指挥决策主动权的重要保证,是有计划实施黄河防汛抢险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各有关单位要尽快配合黄河防汛办公室对防洪预案进行审查,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并将有关人员变动情况和联系方式及时通知县黄河防汛办公室,预案修订完成后及时以政府文件印发。同时,各级行政首长、防汛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学习防洪预案,坚决贯彻执行。

(六)强化气象水位测报,完善通信手段,提高防汛决策的技术支撑能力

汛前,黄河防汛办公室要对各项洪水观测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维修,制定各种情况下的预报、测报方案,严格按照规范和报汛任务书的要求,认真完成测预报任务,并做到测得准确、报得及时。做好险工遥测水位计的检修校测工作,以保证报汛的准确度。

县气象部门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尤其要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及时向防汛指挥部和黄河防汛办公室通报气象情况。

黄河沿线地处我县与其他县市交界地带,有线通讯保证率较低,无线信号弱且不稳定,电信、移动、网通等通信部门汛前要做好参加黄河防汛抢险通信保障的前期准备工作,制定落实好实施方案,汛情紧急时,按照县防指的统一部署,做好黄河抗洪抢险的通信保障。黄河通信部门按计划完成黄河内部通信建设任务,汛前对黄河专用通信设施进行全面检修,修定完善汛期通信保障方案,落实岗位责任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接通率,确保正常情况下汛情传递畅通无阻,非常情况下有应急措施。

(七)认真准备,科学调度,确保黄河调水调沙和防洪安全

今年,黄河还将进行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各有关单位要认真修定调水调沙预案,做好调水调沙的各项准备。沿黄码头、台子两镇要提前对滩区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调水调沙期间滩区不进水,群众不受灾。汛期和调水调沙期间,河务部门要密切注视雨情、水情、工情、险情和灾情变化,及时分析预报,科学调度,及时拆除浮桥,各级防指要认真组织查险抢险,发现险情及时抢护,做到抢早抢小,确保黄河调水调沙和防洪安全。

(八)防汛抗旱两手抓,最大限度满足我县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

黄河范文篇9

关键词:景观地形;情感传达;空间感受;软景配置;水系梳理

1古黄河雄壮河湾项目概要

1.1区位

项目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区中心位置,东西全长1.4km。紧邻规划中的宿迁金融商务中心,项目占地约35.50hm2。

1.2地域文化背景

项目地处楚文化发展地,是开放而多元的南国文化,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

1.3主要设计任务与思路

设计需尊重原生态结构和自然地形,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文、地形、水面、植被并结合宿迁城市发展规划和相关要求,创造性地进行规划设计。在展现生态环保、历史人文、城市特色的基础上,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游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设计需满足人的需求、能够很好地传达一种特色感受、能表现出宿迁地域性的特殊感,然后物化到整个场地中,经如此归纳,把控设计的首要要素就是空间骨架的梳理———地形梳理。

2项目设计中的地形景观营造

2.1地形设计与场地的历史记忆

景观是一种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历史上的景观之所以能保存,正是其内在所蕴含的文脉反映其特殊的场所情感,这种情感会伴随社会文化的发展一直延续下去。项目研究楚文化的特色,选取楚国黄金时代的代表艺术品———王子午鼎的升腾的形式作为设计原型。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极度夸张轮廓线条,拒绝了直形,频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线条的组合,以求得造型和空间上的变化,表现出一种舒扬升腾的美感。设计把这种舒扬升腾的线形感受导入整个项目地块中。在研究现有场地特性,尊重生态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舒扬升腾线形作为整体区块的地形分区骨架,在保证滨河绿地的完整性的同时,将宿迁特色文化融入各个区块中进行整体的编织设计,使各个区块间有个性又相互作用、延续、渗透。

2.2地形设计与人的空间感受

人类活动也是景观中的一种特殊的构成要素,即是景观设计的一种文化精神。人具有社会属性,景观地形对人类的心理、情感有直接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从自然山水升华而来。项目以宿迁金融商务中心为景观主轴线展开,分成黄河湾文化社交广场、黄河湾城市广场、黄河湾滨水休闲园、黄河文化公园、会议中心5大区。在局部节点植入特色感受空间,如:南岸雄壮河湾广场与古黄河风光观景台相连接,广场南北向设置,西侧布置藏金湾商业服务建筑及地形景观,东侧以植栽与地形景观结合,展现视线通达的景观效果,风光观景台滨河,从视角上刚好看到东侧河湾湾口处的开阔水面,展现出古黄河原始开阔疏朗的水岸风光,体现原有的生态景致。

2.3地形设计与软景配置

在自然环境中地形地貌特色对植物的直接影响,即地表的植被系统,不同的地形环境生长出不同的植物。地形景观设计即是大自然的复制缩影,因而地形设计与植物营造相互影响。项目设计中,充分地利用地形与植物相结合,利用植栽与草坪地形空间,地形与色带植物空间相融合,多采用高低两层次的组织,营造出开敞大气的空间效果。同时在整个景观造园中,植栽还引入色彩部分与地形结合,打造季相特色景观,如春天的郁金香花带、秋天的薰衣草带等。

2.4地形设计与水系统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地壳的运动造就瑰丽的自然山水。“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林”,水体的形态依照地形的走势而变化,在造园中,平坦的地势造就静水、斜地造就动水、而大的落差造就瀑布。古黄河具有较完整的生态环境与较清澈的水质,设计尊重原有生态特性,局部区域考虑开挖水面,结合各公园用地特性,延伸水岸设计,活化滨水绿地边界。在北侧园区入口结合湿生植物,设计雨水花园,带状地形与周边坡地结合,集水流入带状集水系统,经过过滤净化,最终一部分收集到城市管网,一部分用于园区自我灌溉。

3结语

黄河范文篇10

水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我们如果不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将会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合理利用。只有将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发展用水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运用法律实施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就很难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因此,必须逐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法制化管理,强化水资源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用水指标,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订单供水,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搞好供水服务,就必须加强黄河供水涵闸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加强供水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供水安全。只有将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和优质的供水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和谐供水关系,才能发挥黄河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最大效益。

二、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是强化“水商品意识”的重要体现,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一)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目的是补偿黄河供水工程成本,确保黄河工程安全,维护工程完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如果不征收资源费,黄河工程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损坏了国家利益,影响了黄河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水商品”的新形式下,在提供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同时,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势在必行。

(二)妥善处理优质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关系。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并不排斥提供优质服务。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决不能将有偿服务看成是“一切向钱看”,有偿服务应坚持“公正、公开、合理、优惠”的原则;二是不可忽视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社会效益,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大局出发,把“人民治黄为人民”、“黄河供水为民生”的宗旨贯彻于各项治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良好的服务和合理的收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黄河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完善和科技治河、民生治河的新形势下,黄河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商品”意识已形成共识。在这种形式下,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与维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当前和今后治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黄河供水部门与沿黄地

区、各灌区、其他部门和单位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互助合作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和经验总结,也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二)优质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需要。黄河水资源作为重

要的社会经济与民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黄河供水单位其实质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水资源有效供给的服务性行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黄河供水人员整体素质,从优质服务入手,实现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