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15:54:33

黄河水资源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1

(一)缺乏统一管理,直接影响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目前,黄河系统内,“管”水的部门不止一个,比如黄河取水许可、水量调度、水质管理权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水政科、防办、供水处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管理。虽然各口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有时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法律保障措施滞后,影响水资源管理

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要求进行水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一是要明确界定水的权属关系,健全执法机构,强化和完善水权划分,不断加强管理。就目前情况看,做为水资源管理的有关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对滞后并且难度很大,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

(三)经营管理措施不到位

自黄委1994年开始在流域管理中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各单位实现了订单供水,但是做为黄河部门只管放水,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措施等。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也难以使用水户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真正信任和服从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从而使黄河部门的职责和权威无法真正到位。对黄河水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控制和协调用水户的取水,虽然,在实施中实行了“两水分供”的供水措施,但在取水过程中仍然存在“农水工用”现象,同时也给水资源利用管理增加了难度。

(四)节水意识淡薄,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二是水费征收机制不健全,水价又偏低,不能通过经济杠杆来有效的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节水措施;四是黄河供水部门实施“两水分供”措施难以保障,工农混放现象时有发生。另外,黄河水约有70%用于农业灌溉,但目前大部分灌区由于投资不足,配套很差、工程老化失修等原因,灌水技术落后,有些灌区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然存在,致使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40%,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节水灌溉虽得到了世人重视,但因投入资金不足,节水进展仍很缓慢。

二、强化节水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节水意识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理解和支持。在社会公众中广泛进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逐步树立水忧患意识,建立起水是稀缺资源、是商品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各级水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公众的水利法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宣传力度,把水利法规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灌输到一切教育、宣传、研讨、学习活动中去,进一步加大公众法规宣传力度,让人们真正了解水、认识水、珍惜水,激发大家共同参与对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保护,是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二)合理提高黄河水价,以经济手段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三)加大基础投资,促使节约用水

加大引黄灌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对灌区工程进行更新改造,定期对供水渠道进行清淤排障和防渗漏,努力提高灌区工程标准和配套能力。减少水量损失。加强田间工程管理,推广渗灌、滴灌、喷灌及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降低灌溉用水定额,严禁“滴、漏、跑、冒”现象发生。

(四)强化“两水分供”杜绝农水工用

强化“两水分供”措施,杜绝农水工用、跑冒滴漏、转嫁供水用途、改变用水性质的事情发生,合理区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的界限,优先保证居民生活用水。及时了解掌握辖区水库蓄水动态和用水需求信息,改变过去只管渠首,不管渠道,只管放水,不管用水的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供水管理由口到线、到片的延伸,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2

水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我们如果不重视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将会陷入困境,因此,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合理利用。只有将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与提供优质的供水服务结合起来,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发展用水日益增长的需要。

(一)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首先必须具有法律保证,运用法律实施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就很难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虽然黄河河务部门设置了水政水资源科,负责黄河水资源的执法和保护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单纯的水政执法已难以确保黄河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因此,必须逐步完善和规范水资源法制化管理,强化水资源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严格按照《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用水指标,全面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订单供水,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搞好供水服务,就必须加强黄河供水涵闸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加强供水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供水安全。只有将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和优质的供水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和谐供水关系,才能发挥黄河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最大效益。

二、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是强化“水商品意识”的重要体现,并不违背优质服务的宗旨。

(一)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目的是补偿黄河供水工程成本,确保黄河工程安全,维护工程完整,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如果不征收资源费,黄河工程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就会给国家造成经济负担,损坏了国家利益,影响了黄河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水商品”的新形式下,在提供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同时,合理征收水资源费势在必行。

(二)妥善处理优质服务与有偿服务的关系。合理征收黄河水资源费,并不排斥提供优质服务。关键在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是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决不能将有偿服务看成是“一切向钱看”,有偿服务应坚持“公正、公开、合理、优惠”的原则;二是不可忽视黄河供水优质服务的社会效益,要从社会政治经济大局出发,把“人民治黄为人民”、“黄河供水为民生”的宗旨贯彻于各项治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以良好的服务和合理的收费,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黄河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保证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得到完善和科技治河、民生治河的新形势下,黄河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机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商品”意识已形成共识。在这种形式下,强化服务意识,加强黄河工程管理与维护,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当前和今后治黄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黄河供水部门与沿黄地

区、各灌区、其他部门和单位不仅是供求关系,更是互助合作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搞好黄河供水优质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和经验总结,也是治黄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二)优质服务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发展的需要。黄河水资源作为重

要的社会经济与民生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黄河供水单位其实质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水资源有效供给的服务性行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全面提高黄河供水人员整体素质,从优质服务入手,实现治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3

摘要: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

1概述

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是实现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办法之一。而黄河下游94座引黄涵闸能否实现科学有效地实时监测、控制和调度,是解决下游断流、实现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目前,黄河水量调度监控技术手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日益强化的黄河水资源管理和水量调度工作的需要。虽然黄河连续两个大旱之年不断流,但背后凝聚了多少水调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艰苦努力,“绿色颂歌”的谱写确实来之不易。“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正是立足于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和优化配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系统设计思想

遵循黄委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水量统一调度、总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和系统科学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立足于现有黄河广域网系统和无线接入通信网系统,实现黄河水资源调度管理的远程监测和控制,确保黄河水调控制断面下泄流量不低于控制指标;根据黄河可供水量指标和引黄用水单位需水量,实现黄河水资源订单供水网络化管理,实时调配各个控制河段之间涵闸引水流量,达到可供水量的优化配置、合理调度;同时提高涵闸监控管理自动化水平,实现流量及预付水费水量自动控制、超量引水自动报警提示和调控,以及远程控制涵闸运行平安保护等功能。

2.1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

以先进的调度系统,科学的调度手段作保证,提高水量调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摘要:

1通过黄河计算机广域网、黄河通信系统和公网资源,实现对涵闸运行状况、运行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测和监视;

2根据控制权优先级原则,实现对涵闸运行分级限权远程控制管理;

3改善涵闸管理条件,提高涵闸自动化管理水平;

4通过电子地图、电子表格,直观、动态、实时显示涵闸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达到决策可视化效果;

5实现黄河订单供水申请、审批和引水的网络化管理;

6根据订单批准水量和预付水费水量,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引水;

7预留多种扩展接口,可以随时添加其他功能的传感器;

8系统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可直接和有关控制中心网络系统联网,实现资源共享。

2.2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平安性

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涵闸本身的平安性、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系统的特征、以及水位、天气、人为等其他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情况等,建立了自动报警系统,确保涵闸运行和远程控制万无一失。同时,系统数据的采集、分析、整理、存储、查询,也充分满足了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的需要。

2.3系统开发的兼容性、共享性

系统设计和所采集的数据资源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能够较好被其他相关网络系统查询和应用,实现水量调度资源的共享、共用,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系统开发研制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系统的扩展和升级,始终保持系统的科学先进特征。

3系统研制的主要内容

建设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该系统包含市河务局指挥中心、各县河务局监控中心、涵闸监控站。市、县河务局中心主要包括监控计算机、打印机、管理软件和大屏幕投影设备,涵闸控制站包括监控设备、平安保护装置、计算机、运行软件和远程通信系统。市河务局指挥中心通过黄河广域网和县局监控中心联网,县局监控中心通过无线接入通信系统和前端控制站连接,从而实现对涵闸运行状态和运行参数的远程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对黄河水资源订单供水的网络化管理。

4系统工作原理

前端闸位控制器、信息显示屏、水位传感器、电压、电流传感器分别有1片单片机和涵闸监控站的计算机通过4芯电缆实现远程多机串行通信。闸位控制器通过霍尔器件实时记录闸位变化,通过继电器等功率器件控制启闭电机,通过单片机和计算机通信,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水位控制器实时采集闸前水位,并发送给计算机。计算机根据闸位、水位高度查找流量曲线,得到流量,并把闸门启闭高度、闸前水位和流量数据发送到闸房内的信息显示屏和远端控制计算机。县河务局的计算机通过调制解调器和涵闸值班室的计算机通信,市局计算机通过黄河计算机广域网和县局计算机通信,从而达到获取涵闸运行状态信息数据和远程监测控制涵闸的目的。当闸前水位抬高,引水流量超过批准引水流量时,系统报警提示并自动调控。当水闸升降到设定的极限高度,接触到限位开关,自动切断涵闸电源,闸门停止升降。当涵闸降落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克服一定向上顶压丝杠力后,承重弹簧被压缩,接触到行程开关,自动切断涵闸电源,闸门停止降落。闸位控制器、水位传感器均安装备用电源和存储器,在通信中断或没有市电时,系统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单片机仍然正常工作并自动记录闸位、水位,存到存储器里面,待市电和通信正常后再把这些数据自动写入数据库。

5系统综合功能

实现黄河水资源的中心控制、限权管理、分级负责、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实时监督、远程控制之目的,为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摘要:

(1)实时监测。通过黄河计算机广域网和无线接入通信网,进行实时数据传输,各级水调部门实现对其所属供水管理单位执行水调命令情况、涵闸运行状况、运行参数进行远程实时监测;

(2)远程监视。通过闸前、闸室、前端监控站视频采集系统,远程监视涵闸运行过程。

(3)远程控制。根据中心集权和控制权优先级原则,实施分级限权管理,实现调度监控指挥中心的集中控制和上级对下级水量调度实施有效的远程控制和调节。当有权限的计算机控制中心实现对指定涵闸的控制时,该控制中心以下各级子控中心和前端控制站均无权启闭所指定的涵闸;

(4)电子地图、电子表格综合控制。

(5)黄河水资源订单供水网络化管理。县、市局网上申请订单用水指标,上级网上审核、网上下达批准的流量和水量,各级根据分配流量、水量,实时监控下级批准流量、水量引用情况,若引水超过批准指标,系统报警提示,并自动予以调整。

(6)预付水费水量自动控制放水。输入用水户预付水费数额和用水户需水时段,计算机自动计算供水量和平均流量,并在上级分配的用水指标范围内自动控制放水,任务完成后,计算机自动关闭涵闸,并计算出实时水费数额,通知用水单位;

(7)流量自动调整和控制。前端计算机依照市局分配流量,根据闸前水位变化情况,在实际引水流量超过分配流量5%时,自动调整闸门启闭高度,以控制流量不超标;

(8)平安运行保护装置。实现限位保护、断电数据保护、闸门运行(启、闭)异常保护等功能,确保涵闸远程控制平安、有效。

(9)自动报警系统。当引水量达到审批水量、引水流量超过批准流量、闸前水位超警戒水位、涵闸在远程控制中碰到故障,系统自动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平安保护控制办法。

(10)水调命令网上公告栏。实现水调命令的网上,提高其实效性。

(11)自动生成、存储、打印各级、各类水资源报表,建立统一、完善、兼容性好的综合信息数据库,便于各级查询和调用。

6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工作电压摘要:AC220V;

(2)前端计算机采集存储数据平均间隔时间≤10分钟。

(3)闸位传感器分辨率0.3mm,测量误差≤1mm;

(4)水位传感器测量误差≤5mm;

(5)流量测量误差≤5%;

(6)闸室显示屏显示数据无误差实时显示,闸位、闸前水位精确到厘米,流量保留两位小数。

(7)室外显示屏滚动显示闸位、水位、流量,10分钟变换一次实时数据。

(8)闸门运行异常保护装置在闸门正常启闭时不能出现动作,当闸门运行出现异常时,异常行程≤3mm时切断电源。

(9)断电记忆装置应在断电的同时启动,后备电源能保证停电167h以上用电。

(10)值班室—前端控制器通信速率1200bps,县局—涵闸值班室通信速率9600bps;

(11)县局至前端网络连接中断,30秒钟内自动重拨连接。

(12)系统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摘要:2000小时;涵闸前端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摘要:10000小时;

(13)最小维修时间(MTTR)摘要:1小时;

(14)工作环境温度摘要:-10~50℃;

(15)储藏温度摘要:-30~70℃。

7系统建设的实施情况

为保证本系统的科学合理、先进实用和平安可靠,我们先后多次组织人员对一些研制安装监测系统的单位进行了考查和学习,并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在原阳县河务局柳园闸进行了“涵闸自动化远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和反复试验,并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提高,2002年3月,体现“数字水调”思想的“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的开发、研制、设计和试运行工作全部完成,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综合控制功能,以及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平安性和可靠性已完全能够满足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数字化管理需要。

2002年4月2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专家对该系统整体运行情况和各项功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在郑州召开了成果鉴定会,经过认真的分析、探究和讨论,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达到了同类探究国内领先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系统鉴定后,我局已在原阳县黄河河务局韩董庄、柳园、祥符朱引黄闸推广,并投入了水资源调度管理应用,实现了省、市、县河务局对原阳三座涵闸的远程实时监控,在今年的黄河水量调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功能,取得了十分显著效果,达到了系统设计目的。

6月13日,李国英主任等黄委领导在专程考察该系统后指出,新乡市局开发的黄河水资源管理调度监控指挥系统是适应我们现在整个黄河下游目前微波通信条件下涵闸远程监控的一套系统,该系统是具有广泛推广意义的系统,适合黄河下游推广应用。

8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系统推广应用后,各级领导和水调工作者坐在办公室,足不出门,通过电子综合显示屏和动态电子表格,实时了解辖区内水资源调度管理整体运行情况,且根据控制权优先级原则,实施远程调度和控制,较之目前督察组沿河督察,工作效率提高几十、上百倍,而且调控质量大大提高,较好保证了有限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本地区黄河控制断面下泄流量不低于控制标准,为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了可靠技术保证。系统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系统运行的平安性和可靠性,确保了远程控制平安有效,避免了供水工作中多引少报、少引多报、引水不报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擅自开闸现象的发生,从而增强了各级水调部门的责任心,维护了水调工作的权威性和严厉性。由于系统的建设立足于现有的黄河计算机广域网和黄河无线接入通信系统,大大降低了系统建设成本,性能价格比远远优于其他同类系统,为系统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4

【论文摘要】:黄河水是河口地区的重要资源,也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生命线”,同时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由于所处地域关系,又是水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河流,它的水资源利用率是全国大河最高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黄河连续数年出现断流,给地处黄河最下游的河口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黄河水资源实行了全河统一调度,虽然有效地解决了断流问题,但河口地区的引水仍然难以保障,对此要充分予以关注。

一、黄河水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地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立方米,兰州断面323亿立方米。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所产径流量占全河的75%。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雨量相对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8毫米,由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变化很大,六至十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七、八月份为降水的全盛期。黄河径流量60%集中在汛期七、八、九三个月。为减缓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每年还需要200—240亿立方米水量输沙入海,这样,黄河可利用的水量只有340—380亿立方米。

黄河水资源有三大特点:

(一)、水少沙多:黄河作为世界第一高含沙河流,每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最大年输沙量39.1亿吨,最高含沙量920公斤每立方米,七—九三个月集中了80%的沙量。

(二)、时空分布不均匀:黄河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年内年季变化大。黄河径流量多集中在每年七—十月份,占全年的60%以上。冬、春季降水和河川径流量相对较小,三—六月份仅占10%—20%,上中游宁蒙平原消耗量大,中下游加水量很少,所以流入下游的水量难以满足冬、春引水的需要。

(三)、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黄河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控制面积占花园口以上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是黄河的主要清水来源区。黄河的沙量90%以上来自中游,需要上游的清水输送入海。所以上游水资源的利用需要兼顾中下游供水及输沙的需要。

二、河口地区水资源及引水现状

河口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北侧。东、北两侧临海,西与沾化县为邻,南与利津县接壤,总面积2365.13平方公里,是胜利油田主要产油区。区域地表水多为天然降水,由于地处渤海之滨,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贫乏、单一,由于区域土地盐碱化,地表径流水质差,无法利用,黄河成为本地区能够饮用的唯一客水水源,七—九月份为丰水期,十月—次年三月为蓄水期,四—六月份为枯水期。

境内地下水在成陆过程中,一面受黄河泥沙淤积,一面受海水侵渍,土壤多为含减度高的重盐土,无淡水资源。

河口地区对黄河水的开发利用,最早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清水沟,在西河口护滩建设了西河口取水口,从黄河提原水经水库(黄河故道作地下水库)沉沙后,将水送至用户。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新建了曹店闸、神仙沟闸、王庄闸、罗家屋子闸、宫家闸、胜利闸、麻湾闸等引黄涵闸,相继兴建了西河口护滩、崔家护滩、丁字路口三处取水口,利用泵船从黄河提水,经沉沙池沉沙,原水过引黄闸将水送至各个水库。设计泵船年提水能力80立方米每秒,目前年提水量近1亿立方米。在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主河槽随调水调沙逐步加深,黄河水资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保证该地区生产特别是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用水,三十多年来累计引取黄河水约150亿立方米,为东营市和油田生产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河口地区近年的来水情况

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把口站,其实测资料代表了黄河河口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表一是近年来的年径流量:

表一:利津站1998-2007年径流量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2003年黄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秋季来水,从而入海水量比较显著外,其余各年水量都比较小。这也代表了黄河的真实情况。自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自1999年授权对黄河进行全河统一调度以来,利津断面就没有断流过。但每年通过利津断面的流量却是十分有限,而且时空分布差距也比较大。如表二所示:

表二:利津站1998-2007年月平均流量表(立方米/秒)

从表二可以看出,1998年和1999年汛期水量比较大,但当时是处于挖河固堤的需要,没有代表性。同样2002年的7月是由于调水调沙的需要,水量大,也不具有代表性。2003年发生了秋汛,水量较往年偏大,属特殊年份。其余年份如2000年和2001年一、二、三月及十一、十二月的来水量占全年水量的51%和45.5%,三、四、五、十这四个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7.2%和27.7%,这与历史上黄河汛期来水的特点完全相桲。特别是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黄河来水量持续偏少,降至50年来的最低点,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干流用水全线紧缺,出现了1999年黄委会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水情最严峻的一年,实施了《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黄河水量调度预案》,也成为我国大江大河第一个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2003年至2007年秋汛后,每年的十二月份至次年一、二、三月是凌汛期,河里冰凌严重,很难引水。这样就形成每年大部分时间黄河小流量不断流的运行态势,从而造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能引水时无水可引,不能引水时,水却白白流失。

四、利津以下黄河现状对河口地区引水的影响

利津水文站距黄河河门104公里,利津断面主河门河道两岸有引黄闸9座,扬水传船泵68台,总引水能力405立方米每秒。近年来黄河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以后,虽然解决了黄河不断流,但黄河断流的标志只是利津站的测验断面上是否有水,而不是黄河入海口有没有水。在水量紧张的时候,利津水文站的预警流量(最小控制流量)是30立方米每秒,而利津以下的王庄闸、胜利闸、一号坝、十八户闸等一旦开闸引水,下游河口地区根本无水可引,所以非汛期河口地区引水没有保障。

在全年大多数时间里(非汛期),河道内即使有水,但河槽内水位较低,取水泵船偏离主河槽,泵船淤积搁浅难以取水,只好在河槽中挖引水沟,清淤落船,大大增加了引水的成本。同时由于黄河水位低,引水扬程大,单方水电消耗大,引水不经济。

五、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引水方案,丰蓄枯补,冬蓄春用,多蓄备用。目前黄河中游小浪底水库调蓄能力尚不能满足黄河下游引水的需要,不经过特别措施调水仍难以保证河口地区冬、春季引水。因此作为地处黄河最下游的河口地区,必须从长期抗旱准备的打算考虑,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蓄水工程,增加蓄水能力,对黄河水资源实行“丰蓄枯用,冬蓄春用”,在丰水期水质好,水位高含沙量适宜的情况下实现引优质水,高效引水的目的。

(二)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保证引输水工作畅通。河口地区是水资源异常缺乏的地区,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建议水利部门尽快实施河口区东部水源工程,完善引、输、蓄水配套系统工程,抓紧和黄河部门加强联系和协作,随时掌握黄河水情,把握好引水时间,适时引水,达到既保证引水又经济运行的目的。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5

水价是微观上配置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水价的变化过程,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及国民经济政策密切相关。随着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水价也经历了从福利定价到商品定价的过程。综观黄河流域水价的变化过程,总体上可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1公益供水阶段

1980年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水利工程供水一直执行福利性政策,实行无偿供水。水管单位的运行费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维持。在高扬程灌溉地区,只象征性地收取一些电费,其余由国家补贴。该阶段,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只管水利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单位仅对工程进行简单维修和管理,对水资源在宏观和微观上基本上没有调配功能。从而造成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

1.2低水价供水阶段

鉴于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不良,举步维艰的局面,1980年国务院提出“所有水利工程的管理单位,凡有条件的要逐步实行企业管理,按制度收取水费,做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根据这一精神,各地拟定了水费标准。黄河流域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水价标准并不统一。黄河上游水源充足,地势平缓,灌溉用水自流方便,水费标准较低。如内蒙古河套灌区为0.00114元/m3。黄河下游,引黄渠首水费也开始起步,但标准很低。此阶段尽管各地制定的水价标准极低,仅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但供水管理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水利供水从无偿到有偿,走上了按量计费的起步阶段。

1.3成本水价低级阶段

1985年7月22日,国务院以国发【1985】94号文批准并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水费标准应在核算供水成本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当地水资源状况,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按照这一规定,各地分别对自己的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制定了本地区的水价标准。但由于原有标准太低,按当时物价水平测算太高,二者相差较多,用户一时难以接受。所以各地核定的水价相对较低,离实际成本差距很大。如内蒙古农业用水自流为0.009~0.018元/m3,提灌0.002~0.005元/m3,工业用水0.003~0.004元/m3,城镇供水0.05元/m3(斗渠口);河南省农业用水自流为0.008~0.018元/m3,工业用水0.04~0.045元/m3,城镇供水0.015~0.02元/m3(总干渠口);引黄渠首农业自流为0.003~0.001元/m3,工业0.002~0.004元/m3。

1.4成本水价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水利部提出水利进入市场经济的“五大体系”建设。同年财政部以【94】财农字397号文“关于颁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制度》(暂行)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会计制度》(暂行)的通知”。1995年水利部以水财【1995】226号文颁发了《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各地在进行成本核算基础上,以供水成本为目标,根据物价指数变化不断调整水价,对新建水利工程按产业政策要求,按工程类型和用水性质实行新水新价,这些措施推动了水利工程管理逐步向良性轨道上运行,水价管理体系正逐步形成,各地水价标准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据统计,现行标准较1985年平均提高180%,最高达300%。

2现行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供水价格偏低

目前,尽管黄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均按照新的供水成本核算办法进行了核算,水资源的价格比成本低水价阶段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甚至有些省区的水价调整幅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了连续上调,但与水利工程的供水成本仍有较大差距。如2000年黄河下游引黄渠首1~11月份,农业供水价格,河南4~6月份0.00675元/m3,其它月份0.00507元/m3;山东4~6月份0.00649元/m3,其他月份0.00487元/m3;工业及城市生活用水4~6月份0.0045元/m3,其他月份0.0025元/m3。从12月份开始执行国家计委调整的新水价,标准为农业用水0.01元/m3,工业用水0.039元/m3。引黄渠首供水价调整幅度较大,但农业水价仅为成本的30%,工业供水价格只占其成本的1/2偏上。

供水价格长期偏低,水价严重背离其真实价值,造成了工程管理单位亏损严重,供水工程维修困难,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效益低下,导致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不利于工程及管理单位的良性循环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水价偏低,用水缺乏有效的经济制约手段,用水户节水意识不强,加剧了水资源利用的无序竞争,造成了有限水资源极大浪费。如目前的引黄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0.5左右,高的也不过0.55,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仅为50%上下。这种现象使得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2现行供水价格没有充分反映水资源的价值内涵

供水成本是水价核算的基础。现状条件下,供水成本费用是根据水利部《水利工程供水生产成本费用核算管理规定》,按“供水生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个科目进行成本费用核算的。在此基础上,供水价格按照供水成本,对各类用水分别核定。农业水价中,粮食作物按成本核定,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可适当高于供水成本和费用;工业用水按供水成本和费用加4%~6%的利润及税金确定,城镇生活用水可略低于工业用水。

目前,就我国水资源价格体系而言,主要包括水资源费和水费两种。第一项是使用者获得的水使用权,第二项是商品水的终极价格。水价作为一种反映水商品的价格,它应该包括水资源费、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以及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因而按照这一水价结构,即使现行水费完全按各类水价标准执行也仅体现了水价中的水资源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部分,而水资源费和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补偿则没有被体现出来。这表明,水价改革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2.3缺乏科学有效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机制涉及水价的核定、执行,水费征收和管理等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水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家、地方政府、工程管理单位和用水户之间的责、权、利并不完全清晰,尤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受此影响,尽管各省、市及独立核算的供水管理单位都制定了水费计收标准,但真正到位的不多。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物价指数的变化,水价的增长远低于供水成本增长幅度,而在具体核定水价时,还要考虑用水户(主要是农业用水)承受能力,征收的可能性等多种因素,造成了新的价格、价值背离现象,这就是水价调整缺乏科学的联动机制的具体表现。

目前,黄河流域的水费征收工作与水利基础产业地位不适应,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行的水价标准尽管已将供水水价与供水对象的利益联系到了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费计收方式,且受黄河流域水资源分布及地域性差别影响,各省区的水费计收方式并不统一,如有的地方按方收费,有的按亩收费;收费制度和办法不完善,不仅造成水费征收困难,而且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费管理上,出现了多头管理,如有水利部门,财政部门、计划部门等;加之收费机构不完善,缺乏检查与监督措施等。导致水费管理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不利于水利工程和水管单位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3.1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价核算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商品的价格反映其价值的变化规律和要求。水资源作为一种商品,其价格的变化也应反映市场规律的变化要求。针对目前水价偏低,水资源经济内涵反映不充分的实际情况,根据目前我国水市场的发育状况,在完善现有水价核算办法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全反映水资源经济内涵的水价核算体系。黄河流域涉及地域较广,水资源在时空上和地域上的分布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沿黄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程度不同以及不同行业对水资源保证率要求的差异性,增加了黄河水资源水价核算的复杂性。根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水市场对水资源的配置要求,黄河流域水价应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环境水价核算作为主要内容,结合水资源的用户性质将水资源进行分类,提出各类用水的水价核算方法;同时依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丰枯变化特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水价核算办法和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水源费。即使用者从资源所有者中获得使用权的成本。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战略物资,其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尽管水资源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相同的,但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责权关系在水资源上尚不十分明晰,如果不征收水资源费,则导致流域上、下游,资源贫、富不同地区水资源使用上的不公平,不利于理顺资源使用、管理等诸多环节中的利益关系。

(2)水资源的加工成本费用和合理收益。成本费用应包括基建投资、管理费、运行维护费和税金。合理收益是投资利润,可根据工程类型,目标及发展阶段提出利润率的大小。管理费除供水工程的日常管理费用外,还应当包括水资源的管理费用,主要有水资源勘察、调查评价、规划、管理等内容。

(3)根据水资源的时空变化和稀缺程度,确定其丰枯价格,体现市场调节功能。

(4)水资源使用的消极外部性补偿。主要指水资源过渡开发使用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业废水的过量排放造成的水环境失衡和下游水体利用功能丧失等补偿费用。

3.2建立水价的补偿调节机制

水资源属竞争性消耗品,上游区域耗用多,则可供下游消耗的水资源量就相对减少,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变得更加突出。黄河下游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持续发生的断流现象,实质上就是流域各用水区对水资源需求增加,水价调整不到位,水市场调配功能脆弱,从而导致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1998年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在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的情况下,确保了黄河下游河道不断流,取得水资源管理的新突破。但这种管理和调度主要是行政手段的作用,缺乏市场规律的调节,黄河上的主要水利工程和水调部门为此都付出了巨大代价。如2000年为确保黄河下游不断流,山东局在调水期间发生的调水费用就高达1100万元。今年,小浪底水库为缓解下游旱情及确保下游不断流,于6月底就停止了发电。所有这些费用支出均没有在现行水价中予以体现。因而,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应在确定黄河流域各省区水权的条件下,摸清黄河水资源的家底,提出沿黄各省区河道生态用水,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用水控制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水资源的核算方法,逐步建立起水权转让,资源流动(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水价补偿调节机制,促进黄河水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6

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中国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另据预测,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将减少到1750立方米。届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将面临水资源更加紧张、缺水甚至严重缺水的局面。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对于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除此以外可引用的淡水资源寥寥可数,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黄河水,使其产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应对水资源紧缺日益严重的形势,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已经变的刻不容缓。以下是笔者对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几点看法:

1、统一调度水资源,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由此而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认真调查评价水资源量和制定用水定额。

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辖区内用水情况以便更合理分配水量,将有限的黄河水用在刀刃上。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在分配时还要注意先急后缓的原则,要优先考虑沿黄居民生活用水,其次是农业用水,再次是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用水,最后才是工业等其他行业用水。

3、狠抓节约用水,减少人为水资源浪费

水资源管理要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并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易污染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的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同时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在这一点上,位于黄河下游的惠民县河务局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该局对灌溉用水采取水价协商制度,使水价从每立方米1分提高到每立方米2分。另外,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非常大,要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坚持在节水中求发展。去年位于黄河下游的邹平县在缺水的山区实行了打地下深井和灌区水浇设施的改造等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逐渐淘汰大水漫灌,实现大旱之年无灾情。工业用水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规定,切实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提高用水效率。城市生活供水单位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

特别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市,还必须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和水行政执法工作,依法治水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向全面依法管理转变,充分发挥水行政监察执法队伍的作用,依法查处典型违章水事案件。通过进一步规范水资源取水许可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许可管理,依法维护用水秩序,同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范围,加强执法巡查,尽可能减少违章水事案件发生。利用法律手段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逐步使治水、节水和保护水环境,即把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4、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坚持取水许可证年审制度。

严格执行由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从严控制新、改、扩建取水工程取水许可申请的审批。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取水许可申请严把审批关,而且对新增的项目必须提供包括水源、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等内容的水资源论证书,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取水项目,不予受理。通过了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必须做到“三同时”和“四到位”,即主体工程要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和用水管理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和管理制度到位。特别是对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的审批,必须做到不达标不准立项,杜绝先投产、后治理现象。转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7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节水管理治污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80%以上靠的是黄河水。因此,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强化节约用水与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一、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实践证明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不足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以上”。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水资源日益短缺、节水意识淡薄、节水法制法规滞后、节水措施不到位、设施落后和水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亟待解决。

二、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水意识不强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引黄水费偏低黄河水浪费严重

水价形成机制存在问题。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并未真实反映水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费收入和供水企业正常运营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引黄供水虽然改变了过去公益性服务、无偿式用水的管理模式,但水费低也是造成水浪费的重要原因。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太低,实际水费标准不足供水成本费的30%;目前,黄河渠首农业供水水资源费仅为0.01元/每立方米,150立方米黄河水不足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离供水管理实际成本相差甚远;非农业供水为0.085元/立方米,也就仅仅只够成本,而不够弥补农业供水的成本差额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与养护费用。对黄河供水事业的发展和引水工程建设的维护十分不利。也就说没有资金投入于供水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合理的水价应包括引黄供水工程的投资、折旧费、维修费,正常运行的经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工程老化维修费、以及合法、正当的利润。在水费征收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水费不能全额征收,影响了引黄工程、灌溉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水资源费征收难度大

水费征收难度大。如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拖欠水费,不能实现全额征收,造成资金周转紧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供水设施维修养护需要大量资金,如何筹措到足够的建设资金,也是摆在黄河管理部门的一项难题。

(四)节水机制不到位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强化节水机制建设,必须在资金的投入、政策的优惠与扶持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通过运用行政、市场、法律、制度等手段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有效运行。

(五)节水立法不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水也是如此,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的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我认为节水法规建设,应当本着既符合宪法、水法等国家基本法的要求,又要注重民生,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既要考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又要尽量满足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正常用水所需。真正使节水法规、制度建设服务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节约用水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同时,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由政府和市场联动,在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下才能真正奏效;才可能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实效。

三、优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节约用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机关、组织、单位、团体、厂矿企业和每个人,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发动全社会每个公民、每个团体起来节约每一滴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做好宣传发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制作展版、张贴宣传标语、在闹市区设立咨询站、借助新闻媒体发表电视讲话、组成宣传队伍深入社区、深入农村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让全民清楚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让全社会了解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竣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增加了,但是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是不会增加的,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最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包括少年儿童意识到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水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下生出来的;黄河水不用白不用,不用也得流入大海而白白浪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认识都是极端错误的。这就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和用水习惯,形成全社会自觉节水的良好风尚。

(二)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灌溉过程中半数以上在中途渗漏,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实际能够真正用于灌溉农田的水量也不过30%,有约70%的水被浪费掉了。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对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进行工程配套和防渗改造,增强渗漏防护措施;对灌溉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整平土地、沟渠配套、沟灌、间歇灌、滴灌、喷灌等)。对旱地农业区,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夏季多雨季节,集蓄雨水用于旱田灌溉;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努力发展抗旱作物种植,确保在节约用水的情况下农业不减产。

逐步实施以水定产的运行模式,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同时,实行严格的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三)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不容忽视

工业生产也是用水大户。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压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降低工业用水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如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若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可提高钢的产量,而且可降低用水量86~90%。(2)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工业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虽然我国一些缺水大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但地区差别很大,进一步挖潜可节约大量水资源。(3)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沿海城市可利用海水做工业冷却水和生活冲厕水,华北和西北地区可开发微咸水资源。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由于许多城市自来水管道老化和质量低劣,每年我国由于管道漏损的水量就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达到60亿立方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提高节水技术,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逐步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

除了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节水外,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利用率也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首先应从战略上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积极开发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深度,将城市污水开辟为“第二水源”。这种再生水可用作城市用水、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这是保护供水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六)合理提高水价,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七)实施“两水分供”提高供水效益

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黄河水量维持一定基流,建立起公平、规范的用水秩序,能够基本满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有效缓解用水紧张局面。但是,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旧突出,加之地下水缺乏统一管理,以及水污染形势严峻等,对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仍处于缺乏的状态。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只有进一步调整供用水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农业灌溉避免大漫灌,工业生产避免浪费,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才能使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得到优化。为此,应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即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分别供应和计量)的措施,由于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价格悬殊较大,通过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就能有效利用水价格这一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促使用水户树立水商品意识,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八)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水少而南方水多,且时间上波动很大。这种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极不均匀性,决定了采用区域水资源调配办法改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但是确定是否需要调水,又必须具体地分析北方受水各地区缺水的性质,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近期与远期的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并充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南水北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它可以使调入区的调水量规模最小而效益最大。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开源,但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是水资源调配的基本原则。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节流,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的潜力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

(九)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管理

一是逐步完善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量化、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解决流域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赋予流域机构及下属管理机构行政处罚权,明确其执法主体地位。三是理顺黄河内部各部门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的关系,形成一个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行有力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强化水资源管理,制定全国水资源规划,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在地下水超采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在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调度水资源时,应当维持湖泊、水库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公务员之家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黄河水资源节水管理治污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80%以上靠的是黄河水。因此,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强化节约用水与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一、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实践证明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不足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以上”。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水资源日益短缺、节水意识淡薄、节水法制法规滞后、节水措施不到位、设施落后和水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亟待解决。

二、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水意识不强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引黄水费偏低黄河水浪费严重

水价形成机制存在问题。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并未真实反映水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费收入和供水企业正常运营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引黄供水虽然改变了过去公益性服务、无偿式用水的管理模式,但水费低也是造成水浪费的重要原因。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太低,实际水费标准不足供水成本费的30%;目前,黄河渠首农业供水水资源费仅为0.01元/每立方米,150立方米黄河水不足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离供水管理实际成本相差甚远;非农业供水为0.085元/立方米,也就仅仅只够成本,而不够弥补农业供水的成本差额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与养护费用。对黄河供水事业的发展和引水工程建设的维护十分不利。也就说没有资金投入于供水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合理的水价应包括引黄供水工程的投资、折旧费、维修费,正常运行的经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工程老化维修费、以及合法、正当的利润。在水费征收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水费不能全额征收,影响了引黄工程、灌溉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水资源费征收难度大

水费征收难度大。如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拖欠水费,不能实现全额征收,造成资金周转紧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供水设施维修养护需要大量资金,如何筹措到足够的建设资金,也是摆在黄河管理部门的一项难题;

(四)节水机制不到位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强化节水机制建设,必须在资金的投入、政策的优惠与扶持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通过运用行政、市场、法律、制度等手段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有效运行。

(五)节水立法不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水也是如此,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的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我认为节水法规建设,应当本着既符合宪法、水法等国家基本法的要求,又要注重民生,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既要考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又要尽量满足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正常用水所需。真正使节水法规、制度建设服务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节约用水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同时,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由政府和市场联动,在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下才能真正奏效;才可能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实效。

三、优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节约用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机关、组织、单位、团体、厂矿企业和每个人,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发动全社会每个公民、每个团体起来节约每一滴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做好宣传发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制作展版、张贴宣传标语、在闹市区设立咨询站、借助新闻媒体发表电视讲话、组成宣传队伍深入社区、深入农村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让全民清楚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让全社会了解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竣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增加了,但是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是不会增加的,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最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包括少年儿童意识到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水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下生出来的;黄河水不用白不用,不用也得流入大海而白白浪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认识都是极端错误的。这就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和用水习惯,形成全社会自觉节水的良好风尚。

(二)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灌溉过程中半数以上在中途渗漏,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实际能够真正用于灌溉农田的水量也不过30%,有约70%的水被浪费掉了。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对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进行工程配套和防渗改造,增强渗漏防护措施;对灌溉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整平土地、沟渠配套、沟灌、间歇灌、滴灌、喷灌等)。对旱地农业区,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夏季多雨季节,集蓄雨水用于旱田灌溉;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努力发展抗旱作物种植,确保在节约用水的情况下农业不减产。

逐步实施以水定产的运行模式,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同时,实行严格的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三)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不容忽视

工业生产也是用水大户。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压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降低工业用水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如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若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可提高钢的产量,而且可降低用水量86~90%。(2)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工业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虽然我国一些缺水大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但地区差别很大,进一步挖潜可节约大量水资源。(3)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沿海城市可利用海水做工业冷却水和生活冲厕水,华北和西北地区可开发微咸水资源。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由于许多城市自来水管道老化和质量低劣,每年我国由于管道漏损的水量就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达到60亿立方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提高节水技术,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逐步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

除了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节水外,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利用率也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首先应从战略上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积极开发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深度,将城市污水开辟为“第二水源”。这种再生水可用作城市用水、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这是保护供水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六)合理提高水价,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七)实施“两水分供”提高供水效益

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黄河水量维持一定基流,建立起公平、规范的用水秩序,能够基本满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有效缓解用水紧张局面。但是,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旧突出,加之地下水缺乏统一管理,以及水污染形势严峻等,对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仍处于缺乏的状态。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只有进一步调整供用水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农业灌溉避免大漫灌,工业生产避免浪费,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才能使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得到优化。为此,应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即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分别供应和计量)的措施,由于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价格悬殊较大,通过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就能有效利用水价格这一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促使用水户树立水商品意识,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八)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水少而南方水多,且时间上波动很大。这种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极不均匀性,决定了采用区域水资源调配办法改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但是确定是否需要调水,又必须具体地分析北方受水各地区缺水的性质,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近期与远期的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并充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南水北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它可以使调入区的调水量规模最小而效益最大。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开源,但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是水资源调配的基本原则。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节流,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的潜力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

(九)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管理

一是逐步完善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量化、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解决流域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赋予流域机构及下属管理机构行政处罚权,明确其执法主体地位。三是理顺黄河内部各部门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的关系,形成一个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行有力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黄河水资源节水管理治污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世界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与水的供应相适应,不能无限制地采水用水,不能超越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及生态用水80%以上靠的是黄河水。因此,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强化节约用水与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因此,笔者认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治理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一、水资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实践证明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据资料显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不足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以上”。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已成为当务之急;水资源日益短缺、节水意识淡薄、节水法制法规滞后、节水措施不到位、设施落后和水污染严重等诸多因素,亟待解决。

二、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水意识不强

节水是一项具有广泛社会性和区域性的工作,搞好节水工作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需要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特别是要通过节水来缓解黄河下游断流这类区域性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更需要全区域(或全流域)社会成员和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见成效。而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群众节水意识淡薄,在灌溉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大水漫田之后,尾水或流到乡间路上,造成满路污水横流,或流入坑塘,造成坑塘满灌,宝贵的水资源被浪费和闲置起来。

(二)引黄水费偏低黄河水浪费严重

水价形成机制存在问题。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并未真实反映水的使用价值,因此,水费收入和供水企业正常运营以及扩大再生产所需资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当前,引黄供水虽然改变了过去公益性服务、无偿式用水的管理模式,但水费低也是造成水浪费的重要原因。农业灌溉水费标准太低,实际水费标准不足供水成本费的30%;目前,黄河渠首农业供水水资源费仅为0.01元/每立方米,150立方米黄河水不足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离供水管理实际成本相差甚远;非农业供水为0.085元/立方米,也就仅仅只够成本,而不够弥补农业供水的成本差额和基础设施的维修与养护费用。对黄河供水事业的发展和引水工程建设的维护十分不利。也就说没有资金投入于供水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合理的水价应包括引黄供水工程的投资、折旧费、维修费,正常运行的经费,包括工作人员工资、工程老化维修费、以及合法、正当的利润。在水费征收过程中,一些地区的水费不能全额征收,影响了引黄工程、灌溉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三)水资源费征收难度大

水费征收难度大。如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拖欠水费,不能实现全额征收,造成资金周转紧张;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供水设施维修养护需要大量资金,如何筹措到足够的建设资金,也是摆在黄河管理部门的一项难题;

(四)节水机制不到位

当前节水工作还没有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水价太低是主要原因,许多节水工程直接经济效益有限,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上,而国家又缺乏优惠发展政策。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许多用水大户节水积极性不高,节水并没有真正变成企业、农户的自发行动,节水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强化节水机制建设,必须在资金的投入、政策的优惠与扶持等诸多方面入手,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通过运用行政、市场、法律、制度等手段来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合理开发与利用,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有效运行。

(五)节水立法不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水也是如此,需要坚强的法制保障和全面的统一管理。而在我国节水意识和节水法制都很薄弱。目前节水管理尚处于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状况,定额标准混乱,节水型社会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有关全面节水的法规,节水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更谈不上有效监督管理,不可能从水资源供需平衡的高度解决好“节水”的问题。因此,强化全面节水法规建设,通过法律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和治理水资源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此,我认为节水法规建设,应当本着既符合宪法、水法等国家基本法的要求,又要注重民生,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既要考虑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合理开发和合理利用,又要尽量满足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正常用水所需。真正使节水法规、制度建设服务于民,用之于民。真正使节约用水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的自觉行动。同时,节约用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须由政府和市场联动,在法律法规的有效制约下才能真正奏效;才可能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实效。

三、优化黄河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应作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节约用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机关、组织、单位、团体、厂矿企业和每个人,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正面引导,发动全社会每个公民、每个团体起来节约每一滴水。充分利用“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做好宣传发动,采用各种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制作展版、张贴宣传标语、在闹市区设立咨询站、借助新闻媒体发表电视讲话、组成宣传队伍深入社区、深入农村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水宣传活动。让全民清楚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让全社会了解当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竣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让每个人都认识到随着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增加了,但是我们所拥有的水资源总量是不会增加的,从而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最终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包括少年儿童意识到保护水、节约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仍然有一些人认为,水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下生出来的;黄河水不用白不用,不用也得流入大海而白白浪费;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认识都是极端错误的。这就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必要性,达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程度。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用水方式和用水习惯,形成全社会自觉节水的良好风尚。

(二)农业节水潜力巨大

农业用水占我国总用水量的80%,但农业用水中的浪费现象也最严重。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量的70%,灌溉过程中半数以上在中途渗漏,采用漫灌又要浪费30~35%,实际能够真正用于灌溉农田的水量也不过30%,有约70%的水被浪费掉了。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对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进行工程配套和防渗改造,增强渗漏防护措施;对灌溉农业区,节水灌溉技术应以改进地面灌溉为主,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如整平土地、沟渠配套、沟灌、间歇灌、滴灌、喷灌等)。对旱地农业区,应按照水旱互补的方针,充分利用雨水集蓄节灌等现代旱地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夏季多雨季节,集蓄雨水用于旱田灌溉;并通过各种措施,降低无效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土壤水库,增加贮水。同时,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特征和当地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结构,选育优良品种,努力发展抗旱作物种植,确保在节约用水的情况下农业不减产。

逐步实施以水定产的运行模式,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同时,实行严格的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三)工业和城市生活节水不容忽视

工业生产也是用水大户。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5~10倍,压缩工业用水量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降低工业用水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改革生产用水工艺,争取少用水。如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若用氧气转炉代替老式平炉,不但可提高钢的产量,而且可降低用水量86~90%。(2)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国外先进工业企业的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0%以上,而我国工业企业的用水绝大部分都在一次利用后作为废水排放。虽然我国一些缺水大城市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高,但地区差别很大,进一步挖潜可节约大量水资源。(3)探讨利用海水、微咸水的技术。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沿海城市可利用海水做工业冷却水和生活冲厕水,华北和西北地区可开发微咸水资源。

城市生活用水是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水污染的又一重要来源。据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的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生活用水的1/3由于水资源供给和使用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而白白损失了。由于许多城市自来水管道老化和质量低劣,每年我国由于管道漏损的水量就占自来水管网供水的20%以上,达到60亿立方米。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城市应提高节水技术,开发推广节水器具,宣传并鼓励节水,创建节水型城市。逐步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治理水污染势在必行

除了在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中节水外,开发、引进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再利用率也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首先应从战略上变“末端治理”为“源头控制”。积极开发和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治污技术,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深度,将城市污水开辟为“第二水源”。这种再生水可用作城市用水、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这是保护供水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

(六)合理提高水价,促进节约用水

黄河流域水价严重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用水浪费,同时低水价导致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缺乏足够认识,对水资源保护也存在不足,以致在浪费水资源的同时,还不断向水中大量排放污染物。合理提高水价有利于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同时也可以筹集资金,改善供水设施,减少供水环节的渗漏浪费,改善环境,保护水资源等。

(七)实施“两水分供”提高供水效益

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黄河水量维持一定基流,建立起公平、规范的用水秩序,能够基本满足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有效缓解用水紧张局面。但是,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仍旧突出,加之地下水缺乏统一管理,以及水污染形势严峻等,对黄河下游地区来说,黄河水仍处于缺乏的状态。面对有限的水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只有进一步调整供用水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农业灌溉避免大漫灌,工业生产避免浪费,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才能使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得到优化。为此,应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即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分别供应和计量)的措施,由于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的价格悬殊较大,通过实施“两水分供”和“两水分计”,就能有效利用水价格这一杠杆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促使用水户树立水商品意识,既能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提升黄河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八)合理配置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我国北方水少而南方水多,且时间上波动很大。这种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极不均匀性,决定了采用区域水资源调配办法改善这种不均匀性的必要性。但是确定是否需要调水,又必须具体地分析北方受水各地区缺水的性质,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近期与远期的需求进行周密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以确定调水的合理规模,并充分论证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南水北调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措施,它可以使调入区的调水量规模最小而效益最大。调水对于调入区来说是一种重要开源,但开源又必须在节流的前提下进行,在节流的基础上开源是水资源调配的基本原则。调水应是对当地水源的补充。只有实现了地区节流,充分挖掘当地水资源的潜力后,实施调水才是最经济、最合理的。

(九)实施取水许可制度,进一步优化水资源管理

一是逐步完善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量化、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二是解决流域机构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赋予流域机构及下属管理机构行政处罚权,明确其执法主体地位。三是理顺黄河内部各部门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中的关系,形成一个责权明确、关系协调、运行有力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制。

黄河水资源范文篇10

【内容摘要摘要:黄委为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黄河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实施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调度、优化配置,确保黄河不断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因此,笔者就如何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谈几点粗浅的熟悉和建议摘要:

在实施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工作过程中,应针对规范化建设目标,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加强领导,强化落实,认真组织实施,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涉及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建设内容应涵盖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全部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重点和要点,制定科学、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建设目标。确保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沿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防断流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针对当前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面临的严重形势和巨大挑战,以及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目标任务的日渐繁重,要求我们广大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者,要充分熟悉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防断流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紧紧围绕黄委提出的“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加大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创新力度,以“两个确保”和“供水平安”为重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创新机制为动力,以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为根本,以提高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为目标,努力探索和创建科学化、规范化的水资源管理新模式,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的需要。

二、实现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应重点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作为一项创新工作,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从而强化创建工作领导,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形成良好创建工作机制。为使规范化建设规范有序,应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特征和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工作方案,明确规范化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实施方法、落实办法等,确保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工作有条不紊。

(二)强化依法治水,做到有法可依

根据《水法》、《行政许可法》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法规和规定,结合黄河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管水、调水。通过逐步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和依法管理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用制度管理、规范、约束、激励全体水资源管理和调度人员知法、懂法的积极性。制度建设是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结合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实际,制定完善、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是确保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全面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的重要保障。随着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地位和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新问题的不断出现,要求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制度建设也必须和时俱进,不断地完善提高,使其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新问题,更好地规范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者的行为,提高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水平,为全面完成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

结合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的特征,突出以人为本思想,建立一支机构健全,人员精干、高效、懂技术、能够适应现代水利管理要求的专业化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努力使全体工作人员达到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效率高。

(四)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按照目标管理要求,确定年度水量调度、水资源开发利用、取水许可及监督管理等工作任务,量化管理指标,细化管理内容,建立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目标责任制和水调人员岗位责任制,强化目标管理,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和奖惩制度,实行目标责任追究制。

(五)健全考核机制,确保规范化建设质量

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工作的主动性,确保规范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规范化建设标准制定《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办法》和《水资源管理和调度规范化建设考核验收评分标准》,把规范化建设各项目标内容,纳入到科学的考核评定标准之中,建立有效的运行激励机制,从而推进规范化建设进程,强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力度,确保规范化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六)强化目标管理,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

为确保规范化建设任务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在规范化创建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化建设标准,逐项逐条对照落实,深入细致地开展创建工作。由于量化、细化后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在创建工作中应实行目标管理,把创建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到人,使有关管理人员人人有任务、有指标、有压力、有动力,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创建积极性。规范化建设不但只体现在“软件”建设上,硬件建设作为强化水资源调度管理、实现规范化建设目标的有力支撑,也丝毫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按照创建工作标准,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从而全面提升规范化建设的档次和标准。

(七)实现科学管理和创新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水调工作,充分调动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者创新工作积极性,加大创新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调水、管水,强力推进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工作的科技水平,提高水量调度的科技含量。

(八)做到清心调度、办法到位

根据黄委“精心猜测、精心调度、精心协调、精心监督”的要求,坚持水量调度管理认真、具体、扎实、到位的原则,制定具体的调度方案和实施办法,强化计划用水的科学性、订单供水的强制性、引水控制的实时性和订单调整的严厉性,提高引水订单的精度,强化实时调度力度,做到水调紧急情况下有策略、有办法,努力把水调工作抓实、抓细。

(九)测流计量、数据整理、资料编报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