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断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02:37:33

黄河断流

黄河断流范文篇1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黄河断流范文篇2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之一,黄河文明驰名中外。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黄河也呈现了几多的尴尬与无奈,黄河下游的季节性断流便是其中一个重要难题。

一、黄河将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历史上的黄河一泻千里、气势恢宏,古化有“奔腾到海不复回”的豪放诗句,诗仙李白何曾想到,漫漫黄河居然也有“奔腾而不到海”的断流景观。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本世纪70年代之初,从1972年山东利津断面断流开始,至今已有19年断流,累计断流57次,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从断流天数看,黄河断流的天数已逐年增多,1972年首次断流仅历时15天,1996年断流136天,截止于今年8月7日,1997年黄河已断流181天(8月7日复流后8月9日再次断流);从断流河段看,黄河断流河道向上游延伸,断流河段逐年增大,1972年断流仅产生于山东利津的下游,1995年断流上溯至河南开封附近,断流683千米;从断流始发时间看,断流时间也逐年提前,过去断流一般始于五六月份,近几年来提前到三四月份,1997年2月7日黄河即开始断流。

水利专家预测,到2000年后,黄河会每年断流,断流最长历时可达140~200天,山东利津水文站每年将有半年左右半涸。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将使黄河演变成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季节河。

二、黄河断流之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

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着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荒凉凄怆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

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

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流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单是1995年的黄河断流就使山东东营3万公顷稻田未能插秧,河南新乡2万公顷稻田改种其他农作物,山东德州100多家企业缺水瘫痪。

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万余居民长期供水不足,当地政府被迫限时限量总供水,公用水龙头前排队等水者彼彼皆是。

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黄河断流成因探索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主要自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的气候呈现出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的变化规律,到20世纪,我国进入气候温暖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黄河流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从某种意义上讲,黄河断流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

本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

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

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

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缺乏统一、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在黄河上中游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预计到2000年时,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库的总库容量将达到660亿立方米左右,大大超过了黄河河南花园口水文站的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上中游巨大的截流能力固然有利于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但也导致了下游地区水量的大量减少,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价格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

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只能促使人们利用水资源时的放纵、毫不吝惜。

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

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保持水土

在植被贫乏的黄河流域、尤其是水土流失居世界之首的黄土高原地区广泛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在努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加强对公民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水荒”矛盾。

3.绕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

黄河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库与湖泊调节水资源的能力低,洪涝与干旱并存,全流域引黄灌溉又各自为政,不便管理。因此,国家有必要组建全国统一的黄河水资源管理机构,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充分、合理。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

国外实践证明,在经济规模不变情况下,水价如提高10%,用水量则下降5%,水价如提高40%,用水量则下降20%,国外许多地区以提高水价来限制用水量。

我国也应该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人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以色列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更在90%以上,我国河南商丘地区节水灌溉实验区节水30%~40%,粮食却增收10%。干旱缺水的甘肃河西走廊也走上了节水农业的新路,敦煌滴灌实验区每年每公顷土地仅用水450多立方米。

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

6.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80年代以来,日本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71%,美国、德国也在60%以上。

我国政府也应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7.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使解决水资源紧张状况的根本性措施。

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可谓是水资源富足有余,引长江水北上济援黄河是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黄河断流范文篇3

河流水质日趋恶化

随着流域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排入黄河的废污水量不断增多,黄河水质显著恶化,根据一九九三年流域内一百八十七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表明,城镇废水排放量比八十年代初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三,黄河干流的污染物浓度增长二倍多。然而,黄河可供水量日趋减少,自净能力降低,使原来水质尚好的渣关、花园口等河段也难以满足城市供水的水质要求。近年来,黄河下游的鱼类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这也与水质恶化有关。

河口三角洲本地生态环境恶化

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是我国计划新建的五大粮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由于黄河断流历时加长及水沙来量减少,加大海潮侵袭和盐碱化的步骤,使三角洲的草甸植物向盐生植被退化。如分布在海拔一点六米以下的以翅碱蓬为此种的盐生植被将演替为盐生草甸或盐湿生草甸;分布在海拔二至三米的以獐茅为优种的植被将演替为盐生植被或普通草甸植被;分布在洼地的芦苇为主的盐湿生草甸植物将被演替为普通草甸植被;分布在海拔四米以上黄河故道的白茅为主的普通草甸植被将演替为盐生草甸植被等。

对河口生物资源的影响

由于黄河断流日趋严重,使渤海水域将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并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危及渤海生态系统的平衡;河口海域氯度升高,对鱼虾繁殖、生存和养殖极为不利;河口地区的污水因黄河断流而自净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渤海水域的污染加重,对生物资源的生殖繁衍也极为不利。

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河三角洲除黄河水源外,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而且污染严重。地下水域属于第四纪冲积含氟土区,地下水开采伴有含氟量不断增加,而且开采区已引起大面积海水倒灌,这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使该地区的土壤盐碱化日趋严重,威胁该地区的农业生产。

二、对策

黄河断沈的影响因素极为复杂,笔者认为要保证黄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应保证年平均输沙水量在二百亿立方米以上;并逐步实现黄河下游不断流或断流天数及长度减少,为此,需要用综合的治理措施,包括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强化黄河水资源的法制管理

包括建立健全黄河水资源法制管理的组织机构,实行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制度,坚持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并制定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管理条例及实施细则等,在法制和管理上下功夫,找出路和要效益,这对当前下游断流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措施。

编制可操作的黄河水资源利用优化配置方案

依据水资源属国家所有的原则,水资源的配置应以国家总体利益为最佳作为目标,对省区水资源的调配(包括平水年、偏枯年和特枯年),编制可操作的黄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狠抓节约用水,重点抓农业节水

真正把水作为商品,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操作,实行用水许可证制度,特别要抓农业灌溉节水,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黄河用水的大户。当前某些地区农业灌溉浪费惊人,个别地区每公顷灌水定额高达一千五百立方米,节水潜力很大。因此,要积极推广农业灌溉节水新技术,使农业灌溉用水大幅度降低。

黄河断流范文篇4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多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

年份

断流天数

1991

16

1992

83

1993

60

1994

74

1995

122

1996

136

1997

226

1998

142

1999

42

这种情况在2000年得到了改变,2000年没有断流。反而,到2003年9月,黄河中上游连连降雨,水势上涨,河南兰考段蔡集控导工程28号坝被撕裂,出现决堤现象,造成重大财产经济损失。但是,黄河断流这一影响重大而广泛的现象依然值得我们分析探究。

二、黄河断流成因浅析

1.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近年来降水量减少是黄河断流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而降水又直接受气侯变化的影响。综合各种情况来看,致使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太阳辐射的改变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能源,所以太阳辐射输出量的改变势必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根据观测,20世纪70年代开始,太阳辐射量在不断增强,地球气温不断升高,蒸发加强,使我国黄河流域乃至华北、西北地区更加干旱。

②太阳黑子根据观测分析发现,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气候与太阳黑子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在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我国地面大气环流中的季风成分大于行星风成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处于太阳黑子两个极值年之间,所以,我国的季风势力较往年减弱,尤其表现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使季风降水雨带多徘徊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我国华北干旱显著(如1997年黄河断流最严重)。

③间冰期根据考古分析,地球上的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在大冰期之间是比较温暖的大间冰期。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又分为几个亚冰期和亚间冰期,而当今世界处在第四纪的亚间冰期,气温逐年上升,降水量逐年下降,尤其在黄河流域,出现干旱气候。黄河河南花园口以上流域1990年~1995年间平均降水量减少12%。

④大气透明度的变化地表气候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除受太阳本身变化影响外,到达地球的部分也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气分子强得多。根据实测结果,火山活动较多的年份,相应地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较少。1912年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北半球火山活动相对较少,大气混浊程度减少,可以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增高,形成一个温暖期,蒸发加强,气候变得干燥。

⑤流域状况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76毫米,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大约60%的降水量集中在6月~9月。径流的补给主要靠降水,因此年内分配不均匀,且年际变化大,天然河川径流量658亿立方米,实测年径流量431亿立方米。干流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2~3。降水量本来就不充沛,水资源不足,进入温暖期后蒸发加强,降水减少,旱情加重,水资源供求关系更加吃紧。最终导致黄河断流现象出现。

⑥下游补给黄河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河,使该段黄河不仅得不到两岸地下含水层的水源补给,反而要用河水下渗补给地下含水层,越是干旱越是下渗严重。

⑦上中游补给黄河径流主要来自于上中游以降水补给为主的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流域内降水量的下降直接减少了径流的水源补给量。

2.黄河断流的人为原因

人类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也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①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历史上植被状况的恶化对黄河断流影响很大,在黄土高原,原有的茂密森林在唐代、宋代之后遭到人为的毁灭性破坏,直到今天,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仍然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生态破坏的趋势远未能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甚至于有所发展。水土流失量惊人,使得土地蓄水、保水性能很差。生态环境的恶化、森林的消失是造成黄河洪灾与断流并存的历史原因。

②人口、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剧增20世纪5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人口猛增,人类生产与生活规模无节制扩大,耗水量呈现急剧上升态势。50年代时,黄河下游灌区灌溉140万公顷农田,90年代灌溉面积上升到500万公顷,工业生产用水也数十倍地增长。在50年代初期,黄河供水地区年均耗水量122亿立方米,90年代初达到300亿立方米,而同时年均降水量反而有所下降。与50年代相比,90年代黄河下游非汛期来水减少24.5亿立方米,同期耗水量反而增加81.5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黄河水资源供远小于求,断流在所难免。

③水资源管理不协调在枯水年份或者枯水季节,黄河沿岸各地只从自身利益考虑,纷纷引水、蓄水、争水、抢水,水资源管理混乱,水量分配不合理,水荒矛盾更加突出。加重了下游水资源匮乏的程度。

④水费偏低,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惊人黄河流经了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产区,农业灌溉用水即占全河流用水总量的90%以上,而引黄渠每立方米水费仅为3.6厘钱,远远低于供水的生产成本,如此低廉的水价自然难以唤起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目前,黄河流域共有水浇地500万公顷,农业灌溉仍然主要采用大畦漫灌、串灌等原始灌溉方式,一些灌区每公顷地年均毛用水量竟然高达60立方米,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使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及40%,水资源浪费程度令人触目惊心。

⑤水体污染严重,水体质量不佳随着人口的剧增、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逐年加重,水体质量的明显下降既影响了人体的健康,也降低了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水荒”矛盾更加尖锐。

⑥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加速了气温的升高,蒸发量增大,降水减少,干旱加剧。

⑦海洋沙漠化目前每年大约有18亿吨的石油通过海上运往消费地。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轮失事等原因,每年约有180万吨石油流入海洋。另外,还有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中的石油量达200万吨~1500万吨,其中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抑制海水的蒸发。使参与水汽输送的水量减少。同时又减少了海面的潜热的转化,使海洋减小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近海越来越显著,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降水,使我国降水量有所减少。

⑧人为热释放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长。仅200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当于燃烧了380亿吨煤所放出的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气的干燥度,使陆地降水量减少。

⑨沿海城市气候的截流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造成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因而形成局部的热力环流,其在大范围气压梯度小时,表现比较明显。在白天市区中心有强烈的上升气流。这样,市区因凝结核特别多,又有上升气流,所以,降水量比郊区多,一般可增加5%~10%。近年来,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特别快,城市发展规模大,数量多,众多的城市群对进入大陆空气中的水分有明显的“截流”作用,使之在当地产生降水,减少了进入内陆(如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量,使黄河主要补给区降水减少。

三、黄河断流的影响

1.黄河断流对沿岸自然生态环境的危害

黄河断流能够引起河道萎缩,原来输入海洋的大量泥沙只能在沿岸地区沉积,由此抬高河床,不利于汛期洪水下泄,容易诱发更大的洪涝灾害。干涸河道中泥沙的骤然增多使河道潜在地有演变成一条巨大沙带的可能,久而久之,昔日黄河故道风沙弥漫的悲剧就可能会重现,沿岸土地缺乏水源保护,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可能性增大。黄河季节性断流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缺乏足够的泥沙沉积与水量输入,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浸,土壤盐碱化速度加快,生物种群多样化的优势将丧失殆尽。总之,黄河断流使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趋向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黄河断流对沿岸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黄河断流,黄河下游地区1972年~1996年累计造成工农业损失约268亿元,每年平均损失14亿元以上,受旱农田累计500万公顷,减少粮食100亿吨,黄河断流严重地扰乱了沿岸人民的生活,山东境内10余万居民长期供水不足。黄河季节性断流使其下游地区水源减少,而排入黄河的工业污水与生活废水却逐年增多,黄河的自净能力减弱,地下水水质恶化,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状况。黄河的季节性断流极大地制约了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黄河断流的对策探讨

1.植林种草,绿化大地,改善局部气候植林种草,扩大植被覆盖率,发展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水土保持相结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气候,减少洪水危害,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地下径流。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黄河流域应重视对人口增长的有效控制,同时促使公民自觉地保护环境与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3.统一规划、协调开发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统筹编制黄河水资源利用与调度方案,兼顾各地情况,充分发挥大型水利工程枢纽作用,拦蓄洪水调节径流。

4.加收水资源使用费,促进节约用水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征收水资源使用费,适当提高水价,以刺激人们的水消费观念,唤醒节水意识,避免或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5.调整流域内的农业结构,减少用水量在流域内大力培育推广耐旱作物,使灌溉用水量减少。

6.科学种田,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管灌、喷灌、滴灌、渗灌是国际上一致公认的节水灌溉新技术,节水灌溉每公顷农田用水量仅为传统灌溉用水的1/5。黄河流域耕地面积宽广,传统灌溉方式普遍,节水灌溉新技术有着广阔的市场,其节水潜力相当可观。这不仅要在黄河中下游推广,更应在黄河用水大户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推广。

7.加强污水的净化处理工作,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手段,努力搞好污染水体的净化处理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节约用水。

8.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引长江水进入黄河是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9.更新工业和交通设备设计出吸热存热新器械,使交通和工业中释放出的热能被再利用。减少人为热释放,降低陆地上空气的干燥度。

黄河断流范文篇5

1、近年断流趋势

2001年7月,正值大汛期,黄河头道拐、吴堡、龙门、潼关等水文站的月径流量均出现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头道拐断面径流量比多年均值偏少92%,而吴堡、龙门、潼关更是先后出现历史最小流量。从7月上旬开始,龙门水文站流量一直维持在30至40立方米每秒,最为惊心动魄的是,黄河干流的潼关水文站在7月22日8时竟然只剩下了0.95立方米每秒的微弱流量。黄河中游干流在大汛之中首次出现临近断流的危局。

2003年6月中旬以来,黄河上中游地区降水偏少,主要来水区来水比多年均值偏少4成,宁、蒙、晋、陕等地旱情发展迅速,用水需求增加,供需缺口加大,黄河头道拐断面流量自2003年6月10以来,一直维持在70立方米每秒左右,7月1日15时降至15立方米每秒,潼关断面流量6月16日8时降至130立方米每秒,17日瞬时最小流量仅为67立方米每秒,6月20日20时降至39立方米每秒,情势非常危机。

今年4月份以来,上中游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均值偏少四成,而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335万亩,用水需求较往年增长较多。自4月下旬以来,龙羊峡、刘家峡水库为上中游沿黄省(区)补水12亿立方米。但上中游巴彦高勒、府谷、吴堡等断面近期仍相继出现了82、64.8和94立方米每秒的小流量过程,尤其是府谷断面在5月3日至6日期间,平均流量仅70立方米每秒左右。

2、断流趋势加剧的原因

2.1气候异常,降雨量减少

深处内陆的黄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总量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黄河水资源的主要产流区兰州以上地区,7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为491mm,比1920-1988年多年平均值488mm高0.6%;80年代的平均降水量为458mm,比多年平均值低6%。中游地区70年代的年降水量平均值比1951-1989年低2%,80年代低5%。90年代以来,黄河龙门至三门峡区间的降水量,与90年代以前相比下降了16.3%,由此可见,天然降水量偏枯是近年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2.2来水量不断减少

1999年至2002年,黄河主要来水区年均来水量为303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均值偏枯40%。2003年1至7月份,实际来水仅有121.4亿立方米,更比多年同期均值偏枯48%,为有实测资料53年以来最枯的一年。与此同时,黄河干流主要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在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调度中,龙羊峡、刘家峡水库都已逼近极限死水位和最低防沙水位。

根据1950~1999年资料分析,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水资源来量呈显著减少趋势,黄河龙门、潼关水文站90年代的水资源径流量与50、60年代平均值相比,分别下降了40.0%和43.6%;大支流汾河、渭河、洛河呈严重断流趋势,渭河华县和汾河河津水文站的径流量与50、60年代相比,分别下降了51.9%和71.3%。洛河状头径流量下降了9.6%,小支流涑水河等除有污水流淌外,整个枯水季节已经全部干涸。

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黄河连年出现枯水,尤其是近几年,黄河干支流来水更枯。龙门站2002年、2001年、2000年径流量分别为156.6、139.4和157.2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均值的56.4%、50.2%和56.7%(见表)

2.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提高。

随着黄河上游龙、刘两库的调度运用,大大改变了黄河径流面貌,对黄河中下游的水沙径流匹配带来许多不利影响,来水不断减少,而沿河工农业用水需求却迅速增加。宁蒙地区引水取水工程的运用,使黄河河口镇断面枯水季节有时仅有几十个流量。黄河上中游地区已经建设的引水、提水工程近5万处,一方面给上中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生活增加供水量,同时也将显著减少黄河中游河段的来水量。2003年以来,受粮价上涨和国家扶持粮食生产一系列政策出台拉动,宁夏、内蒙古引黄灌区粮食种植面积增幅较大。其中宁夏灌区粮食播种面积达610万亩,较上年增加85万亩;内蒙古小麦播种面积达600万亩,较上年翻了近一番。今年以来,青海、甘肃、宁夏工业用电量也急剧增加,灌溉与发电用水矛盾突出。

近年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沿岸已建有河津铝厂、韩城电厂等部级的特大型企业和地方工业,使得该河段的取水量不断增加,90年代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50、60年代相比,大约增加了1.9倍。

2.4水资源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的水利工程无偿投资和水资源的低收费或不收费使用,使得工业、农业,以及普通居民的“节水意识”十分淡薄。一些大型灌区灌溉技术落后,渠道不配套,灌溉设施长期失修,管理粗放,基本上是大水漫灌,用水效率低;工业耗水指标高,废水大多不经处理直接排放,既浪费水资源,又造成污染;居民生活用水浪费也很严重。

3、断流的影响

黄河断流形势日趋加重和水资源径流日趋减少,将对社会、经济、生态等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3.1灌溉面积将大大减少,保证率低,农作物生长用水无法满足,产量将减少,甚至会造成灌区农业绝收,群众生活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3.2最低生态用水难以保证,水环境污染将更为严重,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恶化,湿地将被破坏。

黄河小北干流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风景优美,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共有水禽42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一、二类动物有10多种,尤以丹顶鹤、白鹳、黑鹳、大天鹅、灰鹤等备受人们喜爱,保护区内雁、鸭类等优势种群动物、数量多可达40余万只,占总数的92%。生态平衡极为脆弱,其生态用水得不到保证时,黄河湿地将盐渍化而荒芜,栖息在这里的珍稀水生物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

3.3造成沿黄村庄的人畜引水困难,将打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3.4沿黄工矿企业用水困难,经济损失巨大。

3.5由于黄河干旱枯水,将使“人与河争地,人与河争水”的现象愈演愈烈,使得黄河小北干流主河道萎缩,河床不断抬升,“地上悬河”之势将更为加剧,将给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4、防断流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确保黄河不断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既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的要求。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科技等手段,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实行“国家统一分配水量、流量断面控制、省(区)负责用水配水、重要取水口和骨干水库统一调度”,确保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适当调配工业用水,统筹配置生态用水,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建设,促进黄河供水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1管水

4.1.1统一管理

自1999年国家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调度以来,黄河在天然来水持续偏枯的情况下,至今已连续4年实现不断流。因此,应坚决贯彻落实“水法”,强化流域机构对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效能和权威。从全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出发,统筹考虑各行各业、城镇生活、生态环境和景观旅游等方方面面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力争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调度,千方百计维持黄河的健康生命。

4.1.2科学管理,

要实施高效科学地管理水资源,减少单位产品、产量耗水量,就必须加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研监测工作,加快水调基础研究步伐,全面建成现代化的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系统和黄河水资源保护监控中心,加强各级水调队伍建设,提高水调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调度决策水平。进一步完善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工程手段、科技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内的各项措施。努力实现黄河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构筑黄河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让黄河更好的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4.1.3依法管理

目前黄河水量调度和水资源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近年来黄河断流频繁和上中下游各地区的水害问题抬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纠纷加重。二是流域法制尚不健全,各方地位责权不明确,行政监督和处罚权不落实,处理违规问题缺乏法律支撑。三是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四是市场机制不健全,特别是水价形成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要适应新形势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新的水资源调控机制,使水量调度工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尚应进一步完善水量调度和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应尽快出台《黄河法》和《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依法加强黄河水资源的调度管理,以适应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4.2节水,

我国的节水潜力非常巨大。要不断开发节水技术、发展节水产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在我国农业发展节水灌溉,并结合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工业化进程减少用水量;工业生产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新工艺、新技术和新器材,并加快发展节水产业,为各行各业和城镇生活节约用水生产出高质量的系列产品和设备,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进一步加强黄河水量的优化配置和实时调度,认真研究水权形成理论,建立水权分配制度,在政府宏观指导控制下,逐步建设水权市场、形成水权处分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节约用水的有效途径。

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真正把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引黄灌区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大水漫灌”现象,用水浪费严重,灌区节水潜力很大。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更新用水观念。同时要提高水价,通过价格杠杆调动群众节水的积极性。要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播,科学配水,全面推行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要采取“三压三扩”措施,即压缩水田面积,扩大林果种植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压减重盐碱地和低产田种植面积,扩大饲草料地种植面积。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实行以水定产,大力调整农业结构,重点发展林业、畜牧业和特色农业。

4.3保水

历史上的黄河流域到处是森林、草原。如陕西省的关中平原,在古籍中就有“平林”、“中林”、“桃林”等有关森林的记载。但是到了唐宋时代,黄河流域的森林破坏日趋严重。紧接其后的便是水土流失加剧,洪水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中华民族政治、文化中心移向黄河之外。因此应加强上中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植树种草、退耕还林,涵养黄河水源。同时,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支流上规划建设梯级骨干拦沙工程体系,强化拦沙机制,抬高局部侵蚀基准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阻滞泥沙向干流输移。

同时,要切实加强沿黄水质保护工作,确保沿黄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安全。按照水法规经常而严格的进行检查、坚决而有力的执法,控制污染排放,加强黄河水质保护。

4.4调水

4.4.1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省际断面流量控制责任制

要制定完善《旱情紧急情况下黄河水量调度预案》,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省际断面流量控制责任制,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明纪律,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做好本地区黄河水量调度和用水管理工作,维持灌区正常用水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顾全大局,团结调水,在黄河干旱缺水的特殊情况下,从讲政治的高度确保省际断面基本流量,严格执行黄委指令,保证重要控制断面下泄流量,确保黄河不断流。

4.4.2完善黄河水量调度预案,强化水调应急快速反应机制

为快速、有效应对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维护黄河水量调度秩序,确保黄河不断流,黄委会应在实施过程中对《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调度预案等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水量调度具体计划,进一步强化水调应急快速反应机制。在大旱枯水之际,严格实行水量监控,及时掌握通报水情信息,果断处理应对水量、水质的有关突发事件。水文部门应根据需要对省际断面和重要水文站加密测次,实行每日按4段制拍报,并及时上网。在情况紧急时,对重要断面应实行8段制乃至24段制拍报,为及时有效的调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各有关单位、部门都要严格执行黄委的调水规定和指令,按要求认真做好相关工作,关键时候,该关口的一定关口,该下闸的一定下闸,保证水量、水质安全。

4.4.3提高调水科技水平

为提高水量调度科技水平,应进一步加强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和涵闸取水口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研究开发水径流预报和枯水调度模型等,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水量调度具体计划和实施预案,加强黄河水量、水位观测预报和用水的实时监控,配合水量调度,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各行业用水需求。在灌溉用水高峰和严重干旱时期,加大督察力度,进行现场跟踪督察,对沿黄取水口和省际断面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严格执行分水控制指标,坚决贯彻上级的调度指令,必要时,将全部关闭沿黄所有取水口,保证黄河中游不断流。

4.4.4加强协商、协调和沟通,做好督察工作

黄河水量调度涉及沿黄及相关地区和其他相关行业。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相互间的协商、协调和沟通,牢固树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部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和全河一盘棋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协作意识,发扬协作精神,相互理解,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水调指令,严肃水调纪律。水库要按计划泄水;省(区)要按计划用水和交足省(区)界断面流量;黄委要进一步加强面上的协调工作,特别要在科学、规范上多做工作,按照“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监督、精心协调”要求,根据来水预报、水库蓄水及省(区)用水等情况,加强实时调度,精心调度好每一方黄河水。

同时,在灌溉用水高峰和严重干旱时期,黄委应派出工作组,进行现场跟踪督察,巡回检查,对沿黄取水口和省际断面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严格执行分水控制指标,保证各项调度指令贯彻执行,对有令不行、我行我素的应进行严肃处理。

4.4.5加强干支流径流调节水库建设,提高调蓄能力

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严重不均,黄河干流最大天然年径流与最小天然年径流比为3~4,主要支流为5~12。黄河汛期(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0%左右,11月至次年6月的径流量只占全年的40%左右。因此,应完善黄河流域防洪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工程体系,尽快实施建设古贤、碛口等黄河干流上的水利枢纽,强化时空调节,提高对黄河上中游来水的调控能力;并改善黄河流域工程布局,在来水量较大重要支流上布设梯级控制工程,改善局部水资源供应状况,减轻其下游洪水威胁和防洪压力、改善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生态建设环境。

黄河断流范文篇6

1.加大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重大意义的宣传力度,提高河务部门及地方政府、用水户和沿黄群众对水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顺利实施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应通过水法宣传周、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平时不失时机的宣传活动,从实施统一的、科学合理的水量调度,对促进黄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综合效益等方面,对水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以创造良好的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同舟共济、顾全大局的社会氛围,增强全社会对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正确处理和对待黄河水调工作中“全局与局部”、“整体与个体”利益关系,确保水调工作顺利实施。

2.确保黄河不断流,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各级黄河水行政管理单位均应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搞好水量调度、确保黄河不断流作为当前和今后治黄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和水调工作者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高度重视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实行各级及相关部门水调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列入各级各部门重要工作议程,实行目标管理,层层签订水量调度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水量调度目标责任制,做到管理认真、深入、扎实、到位。同时,加大水资源管理和水量调度稽查力度,使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组织、有检查、有落实、有监督。

3.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从黄河治理的第一要务和目前黄河水资源状况看,解决黄河水“一多”、“一少”问题,确保“黄河不决口”和“黄河不断流”都是关系黄河安危的大事,防汛工作无小事,黄河水调工作同样责任重大,也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因此,我们要把水调工作和防汛工作同等重要看待,要象抓防汛一样抓水调工作,把水调工作抓实、抓细,全面认真落实黄委提出的“精心预测、精心调度、精心协调、精心监督”的要求,全力以赴搞好水量调度工作。

4.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水量调度工作法律法规,实施依法调水管水,并通过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和省际断面流量控制责任制,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解决由于行政干预给基层河务部门执行调水指令带来的困难。要健全和落实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水调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不断提高引黄涵闸供水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水量调度工作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水调纪律,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使严格认真执行水调指令成为广大水调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5.解决黄河不断流,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沿黄各级地方政府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应通过制订各级水量调度协商、会商制度,充分发挥地方行政领导和主管业务部门在黄河水调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以便充分协调上下游、左右岸、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确保在水量的适时调度和优化配置上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以利于水调工作的顺利实施。各级水调部门要加强同地方政府的联系,及时向地方政府有关领导和部门汇报水调实施方案和措施,及时提供水文、水情、水调信息,使其对黄河水调工作实施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成为顺利实施黄河水调的坚强后盾。同时,各级水资源调度管理部门在实施水量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过程中,还要在确保黄河不断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搞好供水服务,力求通过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和优质服务,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和各行业用水需求,维持辖区正常的引黄用水秩序,尽可能地缓解下游沿黄地区用水紧张状况。

6.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牵涉到上下游、左右岸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需要各有关方面全力配合、通力协作。因此,应通过新闻媒体,对重大水量调度指令实行调水公告制度,让广大群众及时了解黄河水资源短缺状况和水量调度命令情况,让全社会关心和重视黄河水量调度工作,从而理解和支持黄河水量调度工作,为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创造一个有利的管理环境。通过公告,也可让地方政府、引黄灌区和用水户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把因黄河干旱缺水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7.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工作关系到黄河流域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农业灌溉、发电、防洪防凌、下游减淤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问题,技术性、时效性和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因此,应加大“数字水调”建设力度,提高水量调度工作的科技含量,利用现代化数字信息手段,实现流域水文、气象、引退水、旱情、墒情、水质等信息自动采集与分析,实现黄河水量调度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资源科学调度黄河水资源,从而减少人为因素对水资源调度工作的干扰,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优化配置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当前,要尽快完善涵闸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各级调水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及时传递供水需水信息,了解和掌握各级调水指令的执行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调水指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实现黄河水资源调度的中央调控、限权管理、分级负责、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实时监督、远程控制之目的。

黄河断流范文篇7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逐渐成熟,在拓展知识视野[1],激发学习兴趣[2]72,增强师生互动[3],促进生生团结合作[4]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进而提升教学质量[6],已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由于地理学科兼具综合性[7]、区域性[8]、空间性和动态性[9]等特点,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与地理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将“讲解、演示、再现、比较”等方法[10]99融为一体,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优势,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应用。国内教育者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刘亚波认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而且变以往“填鸭式”教学为承载现代技术手段的启发式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2]71。张博认为,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完善和创新我国高中教育体系[11]。李震分析总结了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具有灵活展示教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等优势[12]。陈阳采用实验对比、问卷调查等方法,通过对两个班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并在导入情境、讲授知识点、视频的选取与播放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13]。周恒针对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件素材组合水平低等问题,提出教师应注意教学素材取舍、学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等优化策略[14]。姜宁等针对多媒体课件内容与书本重复太多,颜色和图案随意搭配问题,提出鼓励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课堂的适应能力和掌控能力[15]。陆光明针对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难以做到有效互动、被课件绑架的问题,提出了以Flash平台为例设计、改编地理微件的策略[16]。赵实君等认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案例教学时不仅要求多媒体技术、板书混合使用,而且应该选择合理的图示创设地理问题情境[10]98—99。何如等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具、缺乏师生互动、缺少抽象思维训练、抹杀语言功能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多媒体等策略[17]。成兆锋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60.1%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辅助技术容易造成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51.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选择的素材内容较多,课件设计不合理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等问题,提出了教师应该严格按照地理教材设计多媒体课件、适当增加多媒体课件美观性等策略[18]。鲍国达通过对大量多媒体地理课堂的观察,发现不少教师的板书行为普遍存在着设计传统、形式单一、呈现杂乱、过程脱节等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预设科学方案关注学习过程、提升内涵品质创新板书形式等优化策略[19]。余根梅等根据信息技术不能有效解决地理教学案例、数据材料等信息陈旧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从课前预习、案例导入、讨论展示等环节对“热力环流”进行了案例设计[20]。黄雅莉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反思六个方面对“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了多媒体教学设计[21]。周红星将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有机融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及具体教学过程对“常见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教学设计[22]。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主要分析了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有关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设计报道较少,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案例设计未见报道。为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案例设计中,以期为地理学科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交互视频与教材结合,了解水圈构成的特点。2.通过水循环Flash交互动画,掌握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等形式,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2.通过查阅资料和野外调研徒骇河(聊城段)水量年际变化特征,学会从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类型和过程,能够正确认识水循环自然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的作用与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过程。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查阅资料、野外调查等方法。

四、教学设计

黄河断流范文篇8

为了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自1988年开始在近河口河段采取了一系列局部整治措施,对稳定入海流路起到了较大作用。尤其是90年代以来,山东黄河河务局编制完成的《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得以批复,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总投资为36416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担20979万元,负责崔家控导工程以下(含崔家控导工程)北岸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水利部负担10437万元,山东省负担5000万元,负责南岸治理工程和崔家护滩以上河道治理工程以及通信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截至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实践证明,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对控导溜势、有利于输水排沙入海、稳定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改善了河口防洪的不利条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黄河入海流路治理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中规定的由石油部门负责投资建设的工程,由于多方面原因,投资缺口较大,仍有一部分工程未按规划全面实施,河口流路治理的工程体系难以完善,工程治理的整体效益难以发挥。

②黄河北岸利津县四段以下、南岸垦利县二十一户以下河段,国家一直未纳入其管护范围,工程的管护经费和抢险经费一直未得以安排,致使工程既不能保持完整,又不能确保安全,无法落实责任。

③河口地区各项观测资料缺乏,河口治理研究相对滞后。为保持河口治理资料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今后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资料,当前急需对河口地区水文泥沙、潮水位及感潮段河道大断面以及河道、滨海区地形等进行测绘和调查。

④河口防洪工程标准低,存在许多险点隐患,而且防守力量严重不足,如发生大洪水,工程抢险难保安全。

二、加强黄河管理的几点建议

①理顺管理体制,保持工程完整。尽快将河口工程纳入黄河统一管理,落实河口工程管护经费和抢险经费,确保工程的完整和安全。

②尽快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协调会议,落实一期工程未到位的资金。

③尽快编制《黄河河口治理“十五”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便为全面实施河口治理打下基础。

④针对黄河现行入海流路实际,建议尽快确定黄河预备流路,加强对预备流路平时的管理,以减少将来改道时的损失。1992年水利部受国家计委委托,在审查《黄河入海流路规划报告》意见中同意以刁口河、马新河作为远景黄河入海流路,但目前刁口河预备流路管理的范围和权限在现有水法规中尚无明确规定,实施管理有一定难度。

⑤加强河口地区的观测和研究工作。搞好黄河尾闾水文、河势、拦门沙、潮汐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为了更有利于河口研究与治理,建议在东营市建立黄河河口物理模型基地,同时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黄河断流范文篇9

老师提问完毕,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性一触即发,此外,学生还会全面思考关于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什么意思?水为什么会聚到一起呢?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脑海中的疑问。

二、提出假设和设想

提出假设和设想是探究教学的核心部分。当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够各抒己见,在这个时候,老师要对问题和学生的看法进行指导。案例二: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的探究。

(1)教师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的地图,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围、自然资源、交通线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坝应该建在何处?

(2)提出几种假设,只考虑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狭窄的位置,只考虑因素生态建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地方。

(3)教师提出三种假设后,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展示三峡大坝的具体位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

三、收集中学地理信息

论证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步就是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为了减少盲目性,发挥收集信息的价值与意义,第一应该提出论证设想随即进行相应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的范围要准确无误。案例三:给出视频材料,黄河断流逐年加剧。视频中呈现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间,黄河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由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水循环的重大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陈述交流

探究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表达与交流,虽然处于最后的阶段,但是其对教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学生共同的交流与表达下,学生的学习思维进一步得到发散,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会在这个阶段得到全面的增强,最终会探究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例如,在一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的教学课中,学生在最初开展讨论的时候,一开始得出的结论可能并不是那么合理与正确,甚至是比较片面的,在他们的答案中,可能只有能或不能。在查阅相关资料并进一步的讨论研究之后,可能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所有的事物既有长处,又存在弊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为例,这样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阿拉伯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是这也存在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问题和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最先做的应该是对环境的评估,只有环境评估成功通过,方可允许调水项目的开展,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考虑到长远的利益,万万不可为了实现眼下的利益而置长远利益于彻底的不顾,需具备一定的战略目光。

黄河断流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黄河水是河口地区的重要资源,也是胜利油田开发建设的“生命线”,同时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由于所处地域关系,又是水资源相对比较紧张的河流,它的水资源利用率是全国大河最高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黄河连续数年出现断流,给地处黄河最下游的河口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黄河水资源实行了全河统一调度,虽然有效地解决了断流问题,但河口地区的引水仍然难以保障,对此要充分予以关注。

一、黄河水资源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地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黄河是西北、华北地区重要水源,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立方米,兰州断面323亿立方米。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所产径流量占全河的75%。

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雨量相对稀少,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8毫米,由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变化很大,六至十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80%,七、八月份为降水的全盛期。黄河径流量60%集中在汛期七、八、九三个月。为减缓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每年还需要200—240亿立方米水量输沙入海,这样,黄河可利用的水量只有340—380亿立方米。

黄河水资源有三大特点:

(一)、水少沙多:黄河作为世界第一高含沙河流,每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公斤每立方米,最大年输沙量39.1亿吨,最高含沙量920公斤每立方米,七—九三个月集中了80%的沙量。

(二)、时空分布不均匀:黄河即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径流年内年季变化大。黄河径流量多集中在每年七—十月份,占全年的60%以上。冬、春季降水和河川径流量相对较小,三—六月份仅占10%—20%,上中游宁蒙平原消耗量大,中下游加水量很少,所以流入下游的水量难以满足冬、春引水的需要。

(三)、水沙异源:黄河水沙来源地区不同,黄河水量主要来自上游,兰州以上控制面积占花园口以上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是黄河的主要清水来源区。黄河的沙量90%以上来自中游,需要上游的清水输送入海。所以上游水资源的利用需要兼顾中下游供水及输沙的需要。

二、河口地区水资源及引水现状

河口地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南岸,黄河入海口北侧。东、北两侧临海,西与沾化县为邻,南与利津县接壤,总面积2365.13平方公里,是胜利油田主要产油区。区域地表水多为天然降水,由于地处渤海之滨,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贫乏、单一,由于区域土地盐碱化,地表径流水质差,无法利用,黄河成为本地区能够饮用的唯一客水水源,七—九月份为丰水期,十月—次年三月为蓄水期,四—六月份为枯水期。

境内地下水在成陆过程中,一面受黄河泥沙淤积,一面受海水侵渍,土壤多为含减度高的重盐土,无淡水资源。

河口地区对黄河水的开发利用,最早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清水沟,在西河口护滩建设了西河口取水口,从黄河提原水经水库(黄河故道作地下水库)沉沙后,将水送至用户。八十年代以来先后新建了曹店闸、神仙沟闸、王庄闸、罗家屋子闸、宫家闸、胜利闸、麻湾闸等引黄涵闸,相继兴建了西河口护滩、崔家护滩、丁字路口三处取水口,利用泵船从黄河提水,经沉沙池沉沙,原水过引黄闸将水送至各个水库。设计泵船年提水能力80立方米每秒,目前年提水量近1亿立方米。在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黄河主河槽随调水调沙逐步加深,黄河水资源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保证该地区生产特别是油田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生活用水,三十多年来累计引取黄河水约150亿立方米,为东营市和油田生产的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河口地区近年的来水情况

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把口站,其实测资料代表了黄河河口地区的水资源状况。表一是近年来的年径流量:

表一:利津站1998-2007年径流量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2003年黄河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秋季来水,从而入海水量比较显著外,其余各年水量都比较小。这也代表了黄河的真实情况。自从黄河水利委员会自1999年授权对黄河进行全河统一调度以来,利津断面就没有断流过。但每年通过利津断面的流量却是十分有限,而且时空分布差距也比较大。如表二所示:

表二:利津站1998-2007年月平均流量表(立方米/秒)

从表二可以看出,1998年和1999年汛期水量比较大,但当时是处于挖河固堤的需要,没有代表性。同样2002年的7月是由于调水调沙的需要,水量大,也不具有代表性。2003年发生了秋汛,水量较往年偏大,属特殊年份。其余年份如2000年和2001年一、二、三月及十一、十二月的来水量占全年水量的51%和45.5%,三、四、五、十这四个月的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7.2%和27.7%,这与历史上黄河汛期来水的特点完全相桲。特别是2002年11月至2003年7月,黄河来水量持续偏少,降至50年来的最低点,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干流用水全线紧缺,出现了1999年黄委会全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水情最严峻的一年,实施了《2003年旱情紧急情况下的黄河水量调度预案》,也成为我国大江大河第一个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2003年至2007年秋汛后,每年的十二月份至次年一、二、三月是凌汛期,河里冰凌严重,很难引水。这样就形成每年大部分时间黄河小流量不断流的运行态势,从而造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能引水时无水可引,不能引水时,水却白白流失。

四、利津以下黄河现状对河口地区引水的影响

利津水文站距黄河河门104公里,利津断面主河门河道两岸有引黄闸9座,扬水传船泵68台,总引水能力405立方米每秒。近年来黄河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以后,虽然解决了黄河不断流,但黄河断流的标志只是利津站的测验断面上是否有水,而不是黄河入海口有没有水。在水量紧张的时候,利津水文站的预警流量(最小控制流量)是30立方米每秒,而利津以下的王庄闸、胜利闸、一号坝、十八户闸等一旦开闸引水,下游河口地区根本无水可引,所以非汛期河口地区引水没有保障。

在全年大多数时间里(非汛期),河道内即使有水,但河槽内水位较低,取水泵船偏离主河槽,泵船淤积搁浅难以取水,只好在河槽中挖引水沟,清淤落船,大大增加了引水的成本。同时由于黄河水位低,引水扬程大,单方水电消耗大,引水不经济。

五、对策及建议

(一)调整引水方案,丰蓄枯补,冬蓄春用,多蓄备用。目前黄河中游小浪底水库调蓄能力尚不能满足黄河下游引水的需要,不经过特别措施调水仍难以保证河口地区冬、春季引水。因此作为地处黄河最下游的河口地区,必须从长期抗旱准备的打算考虑,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蓄水工程,增加蓄水能力,对黄河水资源实行“丰蓄枯用,冬蓄春用”,在丰水期水质好,水位高含沙量适宜的情况下实现引优质水,高效引水的目的。

(二)完善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保证引输水工作畅通。河口地区是水资源异常缺乏的地区,尖锐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严重制约着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建议水利部门尽快实施河口区东部水源工程,完善引、输、蓄水配套系统工程,抓紧和黄河部门加强联系和协作,随时掌握黄河水情,把握好引水时间,适时引水,达到既保证引水又经济运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