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毕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43

园艺毕业论文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高职;园艺;毕业论文

高职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前在学校的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1];是学生探求真理、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同时服务社会、提升知识储备、强化技能操作和完善自我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及意志品质、严谨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关键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其中,由于近年来国家对园艺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园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储备、实践技能掌握等要求不断提高。在园艺专业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创新精神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结合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将所学、所看、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结合,以完成最终的实践考核,成为当下的研究目标[2]。

一、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开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通常开设于第四学期,并贯穿学生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在此阶段,学生已学习或正在学习专业课程,其中包含园艺植物生产技术、园艺植物育种、园艺植物保护、设施园艺、园艺产品营销等专业核心课程[3]。在该过程中,为行之有效地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情况,需要让他们在后续实习阶段,通过参与到校企合作实践项目、院区结对服务项目,参加招聘会等形式,投身至园艺产学研相关行业。基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完成实习要求的同时,学生将以毕业论文(设计)的形式,对所学专业进行有效提炼及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的开设,则是为了更好衔接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初次步入社会的生产实习。由于园艺专业涵盖面较广,专业课程又细分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赏园艺、生活园艺、观光园艺等方面。因此课程开设数量较多,内容详实复杂,培养过程中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提升并重。对学生提出了全面了解园艺产品自育—产—研—销四步完整过程的高标准严要求[4]。目前,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依旧沿用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模式,在吸收本科院校较为完善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相关经验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1.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初期(1)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本阶段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将毕业论文(设计)拆分成数个重要的组成模块,分门别类为学生进行讲解与授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相较于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同样为专业必修课,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由于内容集中于书本,实践操作较少,即便借由多媒体的展示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案例分析,仍有部分学生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性。(2)对授课教师个人能力依赖较高本课程在课本教材的基础上,相较于知识点的分析,更偏重于实例讲解。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就园艺相关专业的不同方向,对不同类型的论文进行拆解,有条理、有层次地向学生讲授。现阶段,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不断增大[5],他们必然要直接参与到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去。青年教师基本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受过良好的科研训练,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但相较于青年教师在研究生阶段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内容更偏向于生产实践。同时青年教师所学专业通常为园艺学下属某个方向,对其他研究方向的了解可能存在欠缺。这种知识面广度的不足会导致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授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而无法较为全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延伸的锻炼。(3)相关参考书目指导性不足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参考数目虽多,但内容普遍大同小异。其中针对园艺相关专业书籍较少,通常包括在农业大类中。而传统大田作物与园艺作物生长周期、生长特性、产销需求的差异,决定了适应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所采用的参考书籍需要细化,不可一概而论。2.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中期(1)学生实习时间安排有待优化本阶段,学生已步入社会,走到实习岗位中,承担起岗位相应职责。但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会挤占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造成学生能够花费在论文设计上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很多学生在此阶段无法做到合理安排时间,实习或毕业论文往往会相互影响,使得学生在选题过程中思考不够充分,知识体系的盲点补充不及时,最终影响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完成质量。(2)教师跟进存在困难该阶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论文初定选题起,完善选题方向、确定文章题目。在填写论文任务书后,逐步完成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初稿,交予教师评阅。教师根据学生选题及开题报告,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拿回初稿,根据教师修改意见进行修改,从而形成二稿,三稿,直至最终定稿,结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环节[6]。但在此阶段,由于学生基本不在校,且实习单位各异,因此大多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联络不紧密。实际上论文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在学生进行论文初步选题时,指导教师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岗位工作及职位安排进行选题指导,从而使后续拟定论文提纲及撰写开题报告等工作受到影响。同时论文初稿完成后,需经反复修改才能够定稿,但学生正处于毕业生产实习中,繁重的实习任务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懈怠心理,无法及时修改甚至是不愿修改论文,最终影响论文质量及答辩结果。(3)实习单位对毕业论文的支持不力原则上,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毕业论文或设计存在紧密的联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基本脱胎于顶岗实习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但实习单位出于保密性需要或其他原因,对学生在工作中获得的与毕业论文(设计)有关的数据,不能或不愿意提供相应的支持,使得学所需数据往往不完整或不连贯,无法很好支持论文的撰写。部分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工作时,给学生安排与专业关联不高或无法接触专业相关内容的简单重复劳动岗位,使得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无从下手,无法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提炼出具有研究价值的观点,或无法将现阶段工作或任务的成果进行有效转化[7]。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后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围绕着论文答辩进行。在此阶段,学考索•探微•2生所面临最大挑战是如何建立强大心理,顺利通过答辩。答辩要求学生在现场能够顺利讲述论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进展、实验开展情况、所得文章结论及存在不足,较为准确回答答辩小组提出的问题,沉着应对答辩现场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二、高职院校园艺相关专业学生不足

1.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自主,独立地学习或者依靠自己去学习,主要为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律、主动、理性反思等良好的素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有参加过高考的普高生,也有参加提前单招与对口单招的单招生,同时为了普及高等教育,高职院校会招收一批五年一贯制学生即中专毕业生。该现象造成具有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后,表现出了学习能动性及自主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处于班级学习共同体时,能够收获较好的学习收益,但当进入自主学习时,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果不显著。但毕业论文(设计)是每位同学需独立完成的一次终期考核,针对独立个体进行,所以部分学生在进入论文(设计)写作阶段,会出现较明显的拖沓与懈怠现象。2.专业相关基础工作热情不足,受个人偏好影响较大毕业论文(设计)依托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园艺产业涉及就业面较广,育—产—研—销四步中会产生许多分支就业方向,学生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机会较多。但在顶岗实习岗位统计时发现,学生在选择实习岗位时仅凭个人偏好及兴趣,并未综合考虑自身能力与专业要求。较多学生集中在园艺产业终端行业,即销售行业中,造成了在论文(设计)写作初期,出现选题面狭窄,实验材料雷同,实验设计相似,甚至选题重复的情况,严重影响后续论文的撰写。3.毕业论文(设计)创新性不足创新性是毕业论文的灵魂,要求学生在一篇文章中所揭示的观点、所进行统计的数据或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创新,可以依据前人研究,可以使用旧理论、旧方法,解决旧问题。但不可重复提出旧观点,而是需加入经研究后所得到的崭新观点。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受限于知识储备,知识体系的完善性不足,在进入实习岗位时,无法认识到工作的目的及岗位意义,使得他们在工作时产生困惑,认为实习的工作内容不足以撰写一篇毕业论文,从而通过选择已有的论文,生硬地与自己的实习工作进行结合,最终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过关。4.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抄袭情况严重在论文阶段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8],论文大量复制粘贴他人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无视论文写作中学术性等要求,直接从网络上进行摘抄无立意,无研究支撑的论据及论点,填充文章。

三、对策及分析

1.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改革,采用多教师合作讲座形式开展课程园艺类专业就业可研究方向较多,涉及观赏园艺、果树园艺、蔬菜园艺、观光园艺、都市园艺等。在开设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时,可不拘泥于由某位教师主导课程的传统形式,将课程分割为不同模块,多位专业教师合作,发挥所长,在擅长领域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及讲解。在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园艺专业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构建起知识体系,深化知识结构分析。2.加强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顶岗实习阶段,应安排中期归校审查时间,便于指导教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学生应积极主动,按照实习手册要求,填写实习日志,并及时将日志发送给指导教师,使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内容及职位要求。指导教师应参考学院颁发毕业论文时间安排,自行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敦促学生尽早完成任务。同时根据学生所撰写论文内容侧重点的异同进行分组指导,共性问题共同指导,单独问题单独分析。降低论文指导难度,避免重复劳动。3.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担任论文指导教师的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到有经验教师的研究团队中去,提升科研素养,将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融入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同时,可在学院之内形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小组,由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有机组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与协商,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将作为辅助,协助其他指导教师完成整个论文指导过程。4.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性能力的锻炼从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授课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基于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降低对老师的依赖性。而针对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也是贯穿在完整的教学阶段。创新思维体现在每一门课程中,包括时政、历史及传统知识相关学科,每一门学科都在不断发展,每一次授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编排,都可以针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锻炼。例如不同课程中创设教学情境,发掘课程的通性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通性内容为基础进行扩展,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知识树状图。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思维导图模式,以核心内容为基点进行深入思考,从研究广度向研究深度进行转变,增强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5.加大对论文抄袭的检查力度为避免学生在论文撰写最后阶段匆忙修改,论文指导过程中不仅仅依托于系统的开放,应将毕业论文工作分为不同环节,并对每一环节进行审核。通过过程检查,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应加强学风和教风的建设,强调师德教育及学生的诚信教育,明确对论文抄袭的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并酌情剥夺答辩资格或取消毕业论文成绩。结语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更注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岗位实践,以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及能力的锻炼。基于农业对拓展出更多现代农业栽培生产模式的需求,园艺类专业对学生如何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机会,并将实习内容转化为对学习过程的最终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类;梅西大学;高等教育;经验;启示

1949年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体制主要是学习日本或者德国模式,后转而学习美国,1949年后进行到全面学“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再次向美国学习,借鉴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体系频繁变更、直接拿来主义,再加上政策导向为主、高校缺乏自主,偏重短期目标、缺乏长远规划等原因造成我国学科专业设置较为混乱。我国农学类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培养环节大多延续老的传统,在培养现代农学类创新型人才中很难有突破。目前我国现有农业高等院校59所,在校人数大约9万人,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拥有在校大学生1人,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但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很多人在毕业时觉得农业收入低、工作累、没有发展前途而转行,继续做农业的学生,通常因实践能力差、所学知识落后等原因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解决这一困扰我国农业类高等教育发展的桎梏,吸取先进经验无疑是个好方法。

1梅西大学简介

梅西大学是新西兰最大的一所教育和研究学府,于1927年建校,原为农学院,60年代后相继成立兽医学院、理学院等,目前是新西兰唯一一所真正的全国性大学,现下辖五所学院,分别是商学院、科学院、艺术学院、教育学院以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梅西大学在商学、兽医、农业科学、工程、航空和艺术等学术研究方面极为出色,梅西大学在全球大学实力综合排名在283位(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名校排行榜),农学专业世界大学排名19位,在农业类教学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研究水平。笔者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批农学类高等教育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留学人员到新西兰梅西大学留学访问,系统学习了西方高等教育的一些理论基础;与专业课教师就他们独特的上课方式、所用数字化资源开发、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研讨;旁听了部分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参与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实验和实训。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深刻体会其办学特色鲜明、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2专业设置

梅西大学农业类大学本科专业有两个,分别是农业科学和农业经济。农业科学(AgriScience)专业下设三个方向包括农业(Agriculture)、园艺学(Horticulture)和马类(Equine);农业经济专业(AgriCommerce)下设五个方向,包括农业经济(Agricul-turalEconomics)、农场管理(FarmManagement)、国际农业贸易(InternationalAgribusiness)、毛利农业贸易(MaoriAgribusi-ness)和乡村价值(RuralValuation)。研究生学位有四种:荣誉本科学位(BachelorDegreeswithHonours)(四年),硕士学位(MastersDegree)(必须获得本科荣誉学位或研究生学位并且平均成绩为B的才能选读),研究生学位(PostgraduateDiplomas)和哲学博士(DoctorofPhilos-ophy),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及兴趣选择,较之国内的研究生设置更为灵活。

3培养过程

以本科园艺方向为例,一年级有可以选择的必修课,包括科学、经济、统计和农业企业,这种结构设计为学生将来课程学习提供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二年级接触一些必修的专业课,如园艺体系和管理、农业企业、农业技术、植物病虫害、植物科学和土壤科学。三年级将选择至少五门课。取得学位还必须有一个为期至少26周与专业相关的全职实践工作,需要提供两份报告以评分,完成期为整个学位学习中的夏季空闲期,时间较为灵活。它的培养方案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统计类是农业专业基础课,单独列出;

(2)综合研究课程开设在三年级,单独列出;

(3)经济与产业类课程是专业培养中很重要的一个大部分;

(4)无毕业论文与答辩环节;

(5)专业实践环节必须完成,学生自主在假期安排。

4课程学习

梅西大学一年分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学生大概要学4-5门课,一个学期长4个月,每门课要求150小时,每门课每周至少10-12学时,通常每周讲授一次课,其他时间实践或做作业。每门课大多由一个团队承担。以284.101ProductionHorticulture(15credits)园艺生产课程为例。其课程学习目的如下:

(1)描述新西兰园艺产业及相关行业。

(2)用适当的术语来描述所选的蔬菜和水果的生产系统。

(3)解释对于选定的园艺设施和农作物,环境和作物的耕作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4)描述在入门级园艺师如何能整合科学与技术和管理植物生长。

(5)在一个简单的场景中描述,在无土栽培系统的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6)解决在经济和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基本作物生产问题。课程目的简单明确,可操作性强。与教学结果直接相关的是教学成绩评定。学习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平时成绩占45%,考试成绩占55%,每次作业都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及占成绩的比重都非常明确,因此评分更透明,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

5实践教学

梅西大学农业实践教学通常结合学校自己的农场,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很少像我们的实践课,大多是参观性的或者演示性的,学生只是靠眼睛看靠耳朵听,实践教学效果极差。如观摩梅西学生上农业产品产量测算实验,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去自己挖甜菜,根据自己挖出的甜菜产量去估算整个地的产量,实验设置与实际生产关联,非常实用;再如草场产量估算,将整个草场分片,学生分组,每个组管理几片草地和喂养一群羊,学生根据自己估算的草场产量去喂养羊,喂养三个月,最后检验自己的成果并总结。还有的让学生学会如何当农场经理,让他们制定出三年的农场管理计划,包括确定管理人员人数、生产上的某些任务和利润指标等。

6启示

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贯穿于梅西大学农业类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他们培养的核心。

6.1专业设置灵活实用,层次丰富

梅西大学农业类本科专业设置以大农业为主,学科少但学科层次丰富,设置专业目的性明确,真正做到了依据学生特点和学习目的进行分层教学。如农业科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可以拿两种学位,一种是农业科学学位,一种是科学学位,农业科学学位的学生可以选择深造,而科学学位的学位大多毕业后去工作,同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因为培养目标不一样也会有所不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结合自身特点和目的,如很多学生家里经营农场毕业后就业方向很明确,他们从入校就知道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在校园里需要学习什么,学习动机明确。专业方向设置上紧贴国家现状和发展方向,如农业经济专业下设的农场管理、国际农业贸易方向与新西兰是以农业及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经济现况相符,如开设的毛利农业贸易方向是与新西兰社会成员组成相关。我国的本科教学大多只设专业不设方向,每个专业培养方案受国家本科专业目录和培养要求限制,自主性较差,同一专业每个学校开设课程类似,统一性很好但不能因材施教。专业设置不能突出学校本身特色,也不能根据学生本身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学生在选专业时较盲目,对专业了解很少,很多学生对专业无兴趣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毕业后也大多未在本专业发展。

6.2培养过程基础宽,突出专业性

以园艺专业为例,梅西大学园艺是在农业科学专业下设的一个方向,方向学制三年,最少修24门课程就可毕业,很多课程如食品与农业产业链、土壤肥力与肥料等专业针对性不强,可以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这样更利于专业间的融合和基础的宽厚。我国的园艺是一个专业,大多学制四年,仅必修课就有40多门,还有大量的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众多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与专业相关性不大,分散了专业核心课的课时,还将专业知识分成碎片,学生很难去融会贯通。与我国园艺专业相比,梅西大学园艺方向无单独开设的实践环节,这并不是说他们缺少实践,相反他们的实践环节可以在课程内由教师自主安排,教师课程安排灵活度更好,很多课程讲授直接在大田完成。而我国由于扩招,很多农业院校基地面积不能满足学生实际操作,实践以参观式为主,效果较差。梅西大学本科无毕业论文与答辩环节,提交生产实践报告或生产经营报告完成最后的实践环节;我国的本科专业毕业要求一刀切,提交毕业论文、进行毕业答辩是必修环节,设置不够灵活。

6.3注重过程教学与实践教学

梅西大学无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每门课每周至少10-12学时,通常每周讲授一次课,其他时间实践或做作业,即讲授与实践比例大约为1:4~1:5。课程学习目的明确,以园艺生产课为例,学期初分给学生一片地和一定的经费,让他选择感兴趣的一种作物如种植番茄或土豆,从最初的地块规划、买种子、种植、管理、采摘、出售都是学生自主完成,通过种植过程的不同环节学生完成不同的作业,通过发现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各种渠道解决掌握知识点,通过完成作业学生会把理论知识点串起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我国设置课程中大多追求知识体系的系统化,讲授与实践比例为2:1,理论讲授过多,学生动手较少,没有实践印证的理论知识很快会被遗忘。同样是园艺专业,园艺生产我国授课内容上大多侧重于生产环节,主要上三门课:果树栽培学、蔬菜栽培学、花卉学,每门课基本要上两个学期,就是一门果树栽培学也要学习至少十几种果树的栽培,学时长教学内容繁杂,重点不突出,老师教了太多“知识”而没有掌握知识的方法,往往在学期结束后学生好像学到了很多知识,但真正给个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内容上基本是生产技术的讲授,对于目前我国园艺产品生产较为重要的产前及产后很少涉及,不利于学生对整个园艺产品产业的概念形成。综上所述,新西兰梅西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成功经验,对我国广大农业类院校的办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这本,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市场需要,真正热爱农业生产并能深入一线的优秀人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深入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董鸣燕.国外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5.24:76-79.

[2]刘法虎.中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99-102.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真实性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对所学主要专业课程的一次全面、彻底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结合工程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的实践平台,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重要过程。毕业设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1]。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管理一直存在诸多不足,加上园林专业作为边缘学科的自身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管理上要求更加精细化,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供同行参考。

1毕业设计选题环节的管理

在毕业设计中,科学选题是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达到上述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先决条件。但是,在实践中反映出选题环节存在如下问题:①部分选题过于陈旧。有些教师的选题重复自己的科研或设计,有的向多届学生连续提供同一题目,导致学生抄袭甚至直接拷盘;②题型不够丰富。有些院系的设计题目主要集中于居住小区环境绿化设计,而实际上此类题目由于主干道路、建筑等均已经由其他设计单位定稿,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多,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设计水平和能力;③设计真题比例偏少,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真题能提供详尽的植被、水文、地质及现状地形图等资料,实战气氛浓厚,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兴趣较高,而虚拟的设计学生兴趣不高,完成的质量也不尽人意;④选题与社会需求脱节。目前,园林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养护管理、预决算等是园林工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关的设计题目基本不见踪影,绝大多数的选题依然注重规划设计;⑤其他问题。如有的题目难度和广度超出学生能力,有的题目工作量不足,未能和创新创业训练挂钩,缺乏学生自选自拟题目的机制,选题环节的资料未及时存档等等。

2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有关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要写论文,先要撰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通过本人的调查,发现很多园林专业的毕业设计也是采用这一套路。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不太适用于设计类课题,工科设计类毕业设计题目一般只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就可以了,但可在开题报告中加入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与研究的主攻方向等内容。

3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管理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的作弊手段已不再局限于请人代做、抄袭设计文本,增加了拷盘、手机拍摄、扫描仪扫描、网上下载等多种方式。现在有很多网站如筑龙网、园林人资料、天工网、土木工程网、百度图库、建库网等均提供免费或付费的整套园林设计图纸,很容易被学生偷梁换柱,变更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图纸。再就是有很多学生毕业设计开题之后去单位实习,将实习单位图纸带回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至于是否为其本人完成则不得而知。针对设计图纸作弊的问题,本人建议在答辩环节引入“设计进程图”。即学生在用CAD做毕业设计时,图纸完成75%左右的进度时,将dwg格式的文件虚拟打印为jpg格式的文件,在毕业设计答辩时,将此jpg格式文件与最终设计图纸一并展示,作为本人亲自完成的证据。对于手绘图纸,可以在完成75%左右时,拍摄一张照片作为进程图。采用进程图比较实用的原因在于,网上无法下载到仅完成75%左右的图纸,而将全部完成的图纸逆向操作减少为75%左右的进度,植物配置会露出马脚。也建议引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签名制度,学生的一份毕业设计完成,需要本人在图纸背面作真实性声明和签名,其指导教师和辅导教师也要签名证明其真实性,同时要求至少1/4以上的同班同学签名证明其真实性。

4毕业设计成果的规范化管理

很多学校对于毕业论文都提出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对于工科类毕业设计图件,却很少有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也是如此。在现阶段,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件,至少应当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①工作量的规范化要求。例如公园设计或居住小区环境设计等,其设计面积应提供一个范围,防止出现面积不足,或工作量超出学生精力和能力范围;②设计深度的规范化要求。园林设计的深度分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3种。对于面积较大的公园,应侧重于方案设计,面积较小的场地设计,应侧重于施工图设计,其余则应侧重于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提出设计深度要求,可以丰富设计题型,弥补单纯以面积来衡量工作量的不足。③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绝大多数高校的园林专业均没有提出毕业设计应提交图纸名称及数量的规范化要求,因此有的学生答辩时提交3~5张图纸,有的则经验交流提交上10份图纸,这本身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④图纸本身的规范化要求。园林专业毕业设计图纸,无论是手绘图纸,还是电脑辅助设计图纸,对于图纸的图幅、字体、字号、颜色、图签栏、线条粗细、图例等,均应提出规范化要求,避免学生提交的图纸五花八门,良莠不齐。⑤设计意象图的规范化要求。设计意象图是指用来表达设计构思的相似图片。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的特点,很多局部设计需要用效果图来图示,这就造成了意象图的滥用和泛化,喷泉、亭、廊、花架、花池、游船码头、茶室、餐厅、大门、雕塑等很多本来可以亲自设计的项目,被大量使用从网上下载的意象图代替,使毕业设计训练学生的效果大打折扣[2]。在毕业设计文本的规范化方面,存在的一个通行问题是,很多高校园林专业学生的毕业答辩文本在后面著录了参考文献,这就和毕业论文没有区别,也没有反映园林专业的特点。和园林工程设计实务一样,园林专业设计的文本也是不需要著录参考文献的,有些学校还提出文后参考文献的数量要求,无异于逼着学生作假。试问一下,学生要在某场地设计一处亭廊组合体,或群植一丛灌木,还要引用参考文献吗?

5答辩环节的管理

①资格审查。很多学校没有毕业设计答辩的资格审查制度,或者资格审查仅仅审查学生是否缴清学费。从专业的角度,资格审查的重点是检查文本、图纸是否合乎规范;是否为学生亲自完成;是否削减工作量;是否变更题目或设计基址。②举报制度。检验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可以通过论文软件来实现,但这一手段并不适用于检验毕业设计的真实性。检查毕业设计的真实性,除了前述的展示进程图、真实性签名,终极手段就是毕业设计作假的举报制度。③改进末位淘汰制度。目前,很多学校的末位淘汰制度流于形式,即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第一轮未通过,大约过一个星期之后,参加第二轮答辩,第二轮答辩则大幅放水,全部通过。这就使末位淘汰制度不严肃,本人建议可对末位淘汰制度加以改进,对于第一轮答辩结果,可控制在每班2~3人不能通过,第二轮答辩淘汰最后一名,让其继续改进,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比如3个月或半年)达到要求后,再颁发学位证。④改进评分制度。很多学校在园林专业毕业设计答辩环节采用评委教师评分,指导教师回避的制度,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分数,并据此确定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但是这一制度的缺点是,指导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同班或同寝室同生也对同学及其毕业设计作品比较了解,但是二者都没有发言权。因此,建议评分制和推荐制并行,让进入争优答辩和争议答辩的学生名单更具公正合理性。

作者:朱元恩 单位: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参考文献: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教育创新顶层设计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质量监控与评价

1.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依靠合并、升级和扩招等措施的推动,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有效制度和机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进行建设和监控,确保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此,教育部于2001、2004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主旨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已日益彰显。2009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并在该校听了五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纵观全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1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一则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二则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设施普遍不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多数没有动手或很少动手做过实验或参与实践,基本上是“出了学校门,再进学校门”、在书桌上面度过的。

1.2新入校的大学生和部分年轻教师,受中国教育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新时期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环节长期得不到各有关方面的足够关注。

1.3校内实践环节多具封闭性、延后性和被动性。中国大学的校内实践环节,一般都是成熟的实践内容,且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加之社会需要的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体系封闭,新知识内容想要成为成熟案例,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整理,造成信息延后。更有一些大学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一成不变,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训练,长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1.4校外实践环节效率普遍比较低下。大学校外实践环节的设置本身即出于校内实践长期保持之不足,如果校外实践环节能充分而完整地实施,就能够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本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反映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尤为明显。而且学生就业压力大,实践教学教师数量有限,造成校外实践质量下滑,效率偏低,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培养目标。

1.5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成本高。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与完成,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长期以来由于各大学实践教学经费普遍不足,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致使实践教学开支不断增大,造成实验室和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理想甚至难联系,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保障与提升。

1.6未能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原有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大多围绕理论教学设置,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或重复,加之实践教学安排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

1.7实践教学基地难以保证。一是一些实践教学接受单位鉴于技术和管理的保密性,担心学生会教学使其商业或技术秘密泄露,不愿接受;二是高校安排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与接受单位所要求的时间较长形成矛盾;三是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受单位正常的工作进程。四是安全隐患的存在和责任分担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接受单位产生无形压力。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何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快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各高等院校需要认真面对和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以来,连续设立专门研究项目,资助必要的研究经费,开展此项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2.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探索论文

2.1改革探索的总体思路。

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认识到新世纪要求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培养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与实践的着眼点是从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入手,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

2.2.1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作用的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大模块(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十大环节(军事训练、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且成龙配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课程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①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教学实习,形成生物学综合实习。

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以及适应现代化工程制造、研发为目标,全面开展“工程训练”实习。

③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3加大投入,统筹规划,搭建满足各层次各类专业需求的“三类”实践教学平台。

“三类”实践教学平台是,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基础实践平台;以满足学生专业基础与初步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加强学生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综合生产实践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学校在选址上充分利用杨凌“三级”环境优势,形成了旱地—半干旱地—水地三类实践教学区分布,立足于西北干旱地区开展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建立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水地农业实验站,充分满足了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随着学校多学科格局的逐渐形成以及当今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该校近年来又根据不同学科提出了“以生命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农科专业”、“以现代工程技术提升传统工科专业”以及“以社会科学定位观测加强经管文法等专业”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进行了资源重新配置,提出了“立足校内、联系区域、拓宽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

2.3.1立足校内、以满足学生基础实践为目标,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系统整合各类实验室,建立了语言、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工程、电工电子、测绘、微生物等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38个院级教学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平台。

②在校内新建或改建农业与生命科学教学实验园区、动物生产教学实验园区、林学与园林教学实验园区、工程训练中心、新天地设施农业科技园、博览园、社会科学定位观测站等,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认知实践教学和部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2.3.2联系区域,以满足专业实践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化实践教学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充分学利用学校位于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加强与杨凌示范区的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搭建了平台。各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与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就近进入工厂、企业了解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生产等全过程。目前在本区域内共建立了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1个。如该校机电学院与杨凌天工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工工业设计研究所”,该校动科学院与陕西省饲料厂、杨凌本香集团、绿方生物公司等13家企业共建了动物科学与医学实践基地,该校园艺学院与鼎天济农公司、绿嘉农业商贸有限公司、新绿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2.3.3拓宽校外,以满足综合生产实践为目标,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在学校所在地杨凌区以外分层次、分区域,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目前已在全国16个省(市)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0个。该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充足、学科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把学生的创业创新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产一线,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就业渠道,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长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

2.4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目标,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过程监控”,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农林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初步效果

3.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1.1按照办学指导思想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改革。调整实践课程学时、学分的对应关系,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由原来的18∶1调整到32∶1,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课程实验学时在32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上,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不得低于30%,其中综合性实践不得低于20%。集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1周记1学分。实验学时达到80%的课程,按照实验技能课程对待。并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应占开设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与此同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从2004级本科生试点、2005级全面推行本科生修够创新与技能8学分方可毕业。

3.1.2形成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个模块、十大环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3.1.2.1按照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四个模块,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整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独立设置了课程模块,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3.1.2.2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与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合理匹配。基础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安排,以课程实验为主,重点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主要在1-2年级完成。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和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在2-3年级完成。综合生产实践层次主要结合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安排,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在3-4年级完成。

3.1.2.3通过将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十大环节作为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3.1.3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综合化教学实习。将每学年第二学期末期与暑假定为“实践教学周”,各专业一至三年级在实践教学周至少安排1-4周综合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周数不得少于10周。

3.2创新“模块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建立“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基本要求指导下,建立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等四个实践教学模块。

3.2.1课程实验模块按照实验内容、性质及目标,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重点对基础科学各类课程中的重要定理、现象、过程进行验证性和事实说明性实践,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重点对基础科学、专业技术科学各类课程中涉及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综合性实验。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农学类、动物科学类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进行全面整合,开设了植物生产学和动物生产学综合实验,同时将生命科学类、食品科学类专业的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整合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设计创新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方案、过程、结果分析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根据近年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计划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生物技术类专业积极开展了设计创新性实验。

3.2.2教学实习模块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以更新实习内容为核心,积极探索各类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3.2.2.1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基础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生物学综合实习。

增设综合性强的生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该校将植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以及动物学野外教学实习进行总体调整,实习内容由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习改为以植物学实习为主,包括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形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实习。这样既丰富了课程实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综合性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这一改革从2005年起步试行,2006年全面实施。2008年,该校共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植保、制药工程、园艺、设施、环境科学、水土保持、资环、草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林学、园林共17个专业56个班级1661人进行了这一生物学综合实习。通过对这一改革进行跟踪调查,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很好。

3.2.2.2全面开展“工程训练”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以培养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制造、研发为主和以培养非工科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的工程训练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迈出的一大步。根据专业学科不同,该校对所有本科专业增加不同层次的工程训练实习项目,并纳入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记1学分。将工程训练分为甲(4周)、乙(2周)、丙(1周)三个层次,其中甲层次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工程类工科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制造、研发能力为主;乙层次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非机械类工科专业,以培养学生工程操作和一些工程制造能力为主;丙层次主要面向非工科专业进行认知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5

同志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是他工作的二十七个年头,也是他从事班主任工作第十七个年头。这些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时时以一名优秀教师和模范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引领、示范、表率的作用,深受学生、同事、领导的好评。

严师慈父当好学生领路人

“老师对我的培育之恩和无私帮助,怎能用只言片语说尽,我要做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奋起之志的人,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正如老师所教育、所期盼我们的那样……”每每说到此处,同学都潸然泪下。

在大三的时候,正在备研考试的她突然接到父亲离世的噩耗,她第一时间跑到老师家里,哭诉着要退学。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偏远山区供养一个大学生太难,还有2个年幼的弟妹需要照顾……多么可怜的孩子,多么沉重的担子,老师怜爱在心。他第一时间召开了班会,号召全班同学向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她更多帮助。他利用各种机会找她聊天、谈心,了解她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动态;多渠道为其申请学校困难补助,助学金等,更大程度的给予她关心和支持。天气变化时,老师就会发短信嘘寒问暖;生活中有困难,老师就会买些自己女儿时常喜欢的日常用品带给她;时常周末、节假日,老师家里的餐桌上也会出现这个学生的身影……

天道酬勤,勤奋好学的以370分的成绩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当然,老师也是第一时间收到这个喜讯。电话中,哽咽着说了6个字:“老师,谢谢您……”我们知道这时的泪水是幸福的,喜悦的。

该班与一起考上研究生的还有10位同学,他们分别被厦门大学等高校录取;杨梅等5位同学也同时考取国家公务员;余下13名同学也全部顺利就业。该班29名学生在四年的学生、生活无一人违反校规校纪,7位同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多次受到院领导的称赞。

“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怎样教育他们却是一件大事”,老师说道。在他担任17年班主任以来,有优秀的学生,也有“个性”很强的学生。但他从不放弃对“个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他常说,“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和他们相处是快乐的,看到他们的一点点成长进步,心里是欣喜的,能给他们需要的帮助,是开心的事情。”

如今,老师又挑起学院的新担子,担任了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两个新专业的班主任。由于是涉农专业,10余个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提交转专业申请书。他们时常会问老师专业好不好、能学到什么、能拿多少钱……老师都一一耐心细致的解答,教育他们成功属于行动者,一万个愿望不如一个行动,马上行动起来,马上忙起来,马上做该做的事,马上向成功跨出一步。大学就是培养成功的基石,做什么没有比懂得更重要……他用先进的理念为基石,以生动的案例为导引,同时多渠道与学生父母联系、沟通,解除家长的顾虑,一同开导孩子,让他们慢慢树立踏实、安心学习的信心。在领导、老师和家长的不断沟通、鼓励和帮助下,没有一位学生因专业思想不牢固而转业,并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他热爱学生,具有耐心和热心的优秀品质,班主任工作颇有成效。他创新的育人模式,传达着一种积极有为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快乐的成功心态,以及生活所必需的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乐于奉献洒向学生都是爱

今年生科院考研又传来捷报,考研300分以上学生113人,400分以上学生5人,最好成绩为434分。据该院负责人介绍,目前,已确定4人被同济大学录取,6人参加厦门大学复试……在一旁听到此消息的老师满意的点了点头。因为,这其中许多优秀的学生曾经也是他班的学生。

多年来,学校把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考研,作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学校考研录取率逐年提高,有的专业考研录取率高达30%,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去年我校06级考研学生中有358名同学顺利通过复试被录取。这大大鼓舞了同学们的信心,激发同学们不断向新的高度挑战。去年暑期,学校就出现千余学生留校准备考研的盛况,其中生科院达150余人。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暑期留校学生教育管理和安全工作会议。教务处及有关学院精心安排了一批责任心强、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暑期考研专项辅导,配备临时班主任和临时班干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老师被推荐为生科院150余名学生的临时班主任,负责他们日常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150余名同学能够安心高效的学习,他每天顶着酷暑,牺牲了暑期2次外出旅游的机会,一头扎进临时班主任的工作中,早出晚归,与这些孩子共同奋战。因留校生涉及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管理起来难度相当大。他就多次深入自修室、食堂、宿舍,仔细询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是否存在问题。和同学们互换手机号码,24小时不关机,时不时的掏出随身携带的纸和笔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点滴小事。回去后,他都会认真梳理,尽可能的帮他们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学校。他还把这些学生编入临时班级,成立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推选了寝室长、制定了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多次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提高其学习效率。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生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还对其中20名表现较好的同学,给予了表彰。

“老师就像我们的父亲一样,为了让我们在炎炎夏日中能安全、安心、安静地进行学习。他真是跑瘦了,晒黑了,尽其所能的给予我们周全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们深深感到:考研路上不孤单!”今年考上同济大学的李景如说道。

“我想对准备考研的师弟师妹们说:选择考研,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承受考研路上酸甜苦辣的毅力。”今年考上厦门大学的韩金亮高兴地手舞足蹈。他感慨到,考研一路走来,我最感激的是老师,当时我因为考研准备不足,中途多次想放弃考研,是老师一次次帮我分析专业,耐心细致的举例开导我,让我重拾了信心和勇气,现在我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祝福老师一生平安。

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心强,临时班级里的学生没有发生一起违反校规校纪的事情,90%的学生都考了好分数。这一创新性工作方法,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

敬业爱岗做好服务型教师

“作为党员教工,我相信以身作则的魅力,更相信坚持的力量。共产党员的称号不是一个漂亮的标签,也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搞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为教学科研服务好,这才是我作为党员教工最应该坚持的”谈起工作坚定的说道。

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工作中,他始终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常年如一的敬业、爱岗。对于实验教师,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低人一等,有的认为实验课繁琐,准备工作时间长等。老师却认为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年,他主动承担了级生物科学等3个专业,11个班级《动物生物学实验》等3门课程的实验、实习课教学任务。为了提高同学对实验实习课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他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与同学一起,利用动植物野外实习和课外业余时间,捕捉一些动物,对其分类鉴定,制成标本。有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充实了动物标本室。对个别不能正常完成实验课内容的同学,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分析原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直至独立完成实验。同时,他还承担了216名学生在实验室做毕业论文的任务,及时为师生提供所需的材料、药品、仪器设备等。不管是教师,还是对学生;也不管手头的工作有多忙,他都会立刻放下,及时有效地解决好学生和教师提出的要求,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

“老师真是个热心肠,周末我做体外抗氧化毕业论文试验时,需从小白鼠体内采血,而且需在冷冻条件下快速操作,以前我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内容,指导教师又出差在外,他主动帮助讲解操作要点、作示范,让我顺利完成了试验。”园艺专业郑大庆感激的说道。

近年来,我校发展迅速,大批实验仪器设备的革新以及新仪器设备的开发,对实验师管理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建设和管理好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他积极协助实验室主任,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参与制订本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如进入实验室须知,实验室药品、耗材管理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等。对于这些制度他都自觉、严格的执行。在实验室做毕业论文、创新课题、科研的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认真填写实验室使用申请表,经有关老师签字,领导批准后方可进入。当有的同志不能理解时他从不发火,总是面带微笑,耐心细致的解答,说明原因,取得支持和配合。

在繁重工作之余,他虚心向青年教师学习,接受新鲜的知识。对于新到的仪器,他会仔细钻研,及时调试。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定期检查核对实验室仪器设备,保持较高的完好率,做到帐物相符。对于损坏的仪器能维修好的他就及时维修,不能维修的及时报修。在每一节实验课前对所用到的仪器,逐台检查调试,保证运行正常;实验后及时记录、擦拭、维护。对于精密仪器,责任到人,严格操作程序,详细记录。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有详细记录,专人负责。他的工作受到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他一切以学校工作为重,以学生发展为重,从不推诿抱怨,一年也不见他休息,每天都充满激情地工作。他不畏平淡、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基础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年轻教师王老师敬佩的说。

他积极响应学校创建节约型校园的号召,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春节前夕,一位学生在晚上做实验因突然停水忘记关闭水龙头,已经躺下休息的他,接到物业电话连忙起身,披了件外衣就匆忙跑到西区实验室,白哗哗的水已经流淌一地,他不顾冷水浸透的鞋子,连忙关闭水龙头,把卫生打扫好后才离开,那时已是凌晨一点”,西区物业管理人员李浩讲到。

他熟悉每一节实验课的原理、方法、步骤,根据每节实验课的不同,严格药品、材料等的供给数量,在充分考虑损耗的情况下,将每次实验需用的药品、材料等预先计算好,分发给各组;如实验失败,需重新做一次,他便查找失败原因,制定防范措施,经实验课老师批准,予以另外供给药品、材料。实验后及时清理、归类药品、材料,并进行登记。杜绝了实验中的浪费。对于可以重复利用的材料,就重复利用,如动植物实验中用的载玻片,每次试验完毕后,及时清洗、晾干,以备再用。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科研实践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生物体化学组成以及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1-2],是生命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等)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农林院校大农学各专业(农学、植保、园艺、食品、资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3-4]。然而该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理论抽象,多学科交叉密切[5],加上其知识与技术方法发展更新较快[2],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因此,势必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开展教学改革,通过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选择适合不同专业和不同特性学生的教学方法,结合课程内容与社会热点,挖掘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和思政元素,凸显“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达到教书育人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经验,谈谈科研实践与生物化学教学相长的体会。

1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优势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6]。教学是科研的基础,而科研则是教学的延伸和提升。只有将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才能充分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7]。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是本人在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经过十年的教学,发现科研活动与课程学习和教书育人密切联系,教学科研相结合具有以下优势。1.1有助于课程理论的理解。提前进入实验室,学生在研究生或本科高年级学生的直接指导下学习相关实验技能,课堂理论可以更好地得以实践,更有利于教师启发式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在理论学习中通过对专业典型案件或学生正在研究案例的讲解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科研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实验原理,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与运用相关实验技术,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代入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有效提高理论知识的吸收转化,二者相互促进。1.2有助于科研兴趣的培养。生物化学的研究对象为所有活着的生命体,因此,蛋白质、核酸、糖、脂、相关酶等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及变化规律都属于本课程的范畴[8]。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开展主动性的科研实践,是对未知科学问题的探索与求证,而不仅是为了学习实验技术。提前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在科研实践和问题与质疑中学习,可激起他们更为浓厚的科研兴趣和更为饱满的学习热情[9]。同时,科学研究还可让学生提前接触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识与求知欲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爱好。1.3有助于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方向的选择是开启科研之路的重要一环,若一开始就能遵从个人的兴趣,便可更坚定地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然而,很多学生在临近本科毕业时没有经过“轮转”(rotation)培养或更深入的了解,草草选择实验室和研究方向,这不但无法完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与热情,也会让他们今后的科研道路布满荆棘,学生培养的效果也会倍受影响。通过低年级的科研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的选择,从而对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启迪作用,为今后顺利开启科研之旅提供重要前提[9]。1.4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科研的过程是充满惊喜与收获的,同时也是枯燥与反复的。在研究道路上能走下去,对研究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实验技能的娴熟和求知欲望的催化,更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严谨的科研态度与刻苦的学习精神[10]。通过开展基于《生物化学》理论学习的课外科研实践,有利于学生拓展理论课堂上接触不到的学习体验,对学生务实求真的态度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教书育人的成效[11]。当然,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前开展科研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大量课余时间的投入可能会影响学生全方位综合能力培养的比例,毕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生物化学课程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开展科研实践,只能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与需求,选择性、多元化、多水平地开展,对专业与科研充满兴趣的同学无疑在这项活动中可使二者产生良性互动,受益良多。

2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

基于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outcome-basededucation,OBE)从成果的角度激励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与科研实践的激情,可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8,12]。教学科研相结合除了具有以上几点优势外,还可与以下多项成果密切挂钩:2.1与毕业论文挂钩。从低年级起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科研实践,学生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相关实验技能,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而可提前选题,提前开展实验,有效解决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大幅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平和质量。2.2与实验技能挂钩。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的学习效果与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课完全不同。实验课上学生只是重复了可获得的实验结果来熟悉实验方法,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术[13];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以及研究体系的差异需要不断摸索优化实验内容。因此,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能,还要训练学生在科研过程中有效应用实验技术来分析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2.3与挂钩。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能获得相应的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若安排的课题合乎科学性与创新性,且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完整,可鼓励其将实验结果整理成科研论文投稿发表。本科生若能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不但科研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更充分肯定了其科研能力与水平,为学生进一步深造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如我校2014级植保创新班本科生赵国辉在学习生物化学课程时提前进入实验室开展埃及伊蚊关乳凝集素与不同受体蛋白质互作的研究,并从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的角度开展了苏云金杆菌杀虫机制的研究[14]。研究过程中,他不但学习掌握了大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能,还通过研究结果的整理,以第一作者于期刊Parasites&Vectors(JCR小类1区,2019年影响因子3.22)发表了相关论文,并顺利被厦门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2.4与科学素养培养挂钩。从进入实验室学习基本技能开始,学生就要严格地以科研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如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遵守科研诚信、注重团队精神、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坚持不懈开展科研活动等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科学素养。同时,进一步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在科研过程中碰到的困难面前不畏惧、勇往直前等坚毅性格的培养也起了重要的课程思政的作用。2.5与课外创新创业竞赛挂钩。科学研究过程获得的课题数据与相应结果也在学生们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部级、省级及校级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不但令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开展的科研实践获得了认可,还让他们在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得以全方位锻炼,让学生培养达到最大化的效果。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在生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参与科研实践的部分学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课外作品赛的一、二等奖。2009级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刘昭霞等的项目“埃及伊蚊抵御Bt菌株LLP29侵染的转录组分析及其关键基因功能鉴定”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课外作品赛二等奖。同时也有多名学生获得了全国或省级创新创业竞赛的奖项。这些成果与经历也为学生们继续步入更高级别的高校或研究单位深造起到重要作用。这些成功的学生案例也为之后的学生起到了榜样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实现了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2.6与专业科研人才培养挂钩。与普通学生相比,在课程开始时提前申请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在实验技能、对科研的理解和前沿学术的定位上存在明显优势。这些特殊培养的学生往往理论学习更扎实、实验技能更娴熟、科研视野更广阔、专业素质更过硬,而且具备更明显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然而,在课余时间实施科研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学生学习任务较重,课余时间比较有限;因经费或平台问题,学生不能随意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室或课题开展实践等。因此,要想在生化课程之余深入开展科研实践,还需要学校与不同科研平台在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

总之,生物化学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主要目标,课程教学设计应渗透科研探索思想[11,15],结合科研实践的鼓励与开展,奉行科学服务于人的发展理念[16],提倡科研实践在理论学习中的相互促进,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及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性生物化学人才和具有深厚生物化学基础知识的相关学科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国琴,张曼夫,主编.生物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6

[2]赵雪琳.金恒.《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新生代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生命的化学,2019,39(2):388-393

[3]王小纯,陈红卫,刘卫群,等.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改革探讨.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2(3):129-130

[4]徐雅楠,张国文,孙立杰,等.食品生物化学理论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探.生命的化学,2018,38(2):340-345

[5]周林,卢珊.学科交叉科研背景下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3):138-140

[6]平艳艳,肖云.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16,14:160-162

[7]于水澜,妆颖,于英君,等.《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6):157-158

[8]李晓岩,比冰,王晶英.基于OBE理念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生命的化学,2019,39(3):623-626

[9]吴永革,马俊峰,于湘晖,等.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课程为例.现代教育科学,2019,2:129-133

[10]杨芬,袁栎.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的策略.基础医学教育,2016,18(9):699-701

[11]腾涛,王芳宇,曹丽敏,等.科研思维融入生物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现代化,2019,85:289-290,295

[12]张瞳,刘晓燕,周玉珍,等.基于OBE理念的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0):113-114

[13]赵立青,李登文,张金红,等.多渠道建立生物化学综合实验,增强学生科研能力.生命的化学,2014,34(1):61-65

[14]ZhaoGH,LiuJN,HuXH,etal.Cloning,expressionandactivityofATP-bindingproteininBacillusthuringiensistoxicitymodulationagainstAedesaegypti.ParasitVectors,2019,2:319

[15]张璐.以科研探索思想渗透生物化学教学的课程设计—以单糖教学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8,6:153-154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7

“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内涵,是卓越的学识素养,更是卓越的从教精神;是卓越的专业基础,更是卓越的实践能力。我们提出“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达到国家对卓越幼儿园教师的要求。尚师德:追求高尚师德。师德是从教的基础。良好师德是合格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而高尚师德则是卓越幼儿园教师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虐童”事件时有发生的背景下,强调教师的师德更显紧迫和严峻。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从信念层面来看,需要有笃实的专业信仰、务实的专业精神、朴实的专业态度;从情感层面来看,需要爱幼儿、爱幼教,对幼儿教育事业有热情、有责任、有理想;从行为层面来看,需要践行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幼儿园教师的培养,首要的任务就是师德教育,不仅要在平时有机渗透师德教育内容,更要通过相关的课程设置将其显性化。厚基础:强调宽厚基础。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从知识深度上看具有启蒙性,而从知识范围上看又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不同于中小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科与整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倡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统整性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显然,幼儿园教育需要的是全科型教师而非分科型教师。这就决定了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具有广而全的特点,不仅要有基本的艺体技能,还要有坚实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教育理论素养,还要有宽厚的人文科学素养。传统培养模式中那种重艺体技能、轻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的做法不能胜任卓越教师培养的要求。只有做到厚基础,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强能力:提升多元能力,重视研究能力。幼儿教育的工作不是看护幼儿,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也不仅是会唱歌、跳舞、讲故事。幼儿教育的对象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其后的小学、中学阶段有明显的差别。这决定了幼儿园教育更需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一切教育工作均需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因此,幼儿园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了解幼儿、教育幼儿的能力。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有研究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通过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特点,研究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将自身的教育实践真正建立在研究证据的基础上。其次,幼儿园教师需要有教育教学能力,成为有实践智慧的教师。要能将理论、观念、研究证据转化为实践操作策略,从教育实际出发,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实施班级管理,沟通家园关系。第三,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教师。不仅要能实践,还能对实践进行反思;不仅关注自身的实践,还能与同行进行合作与交流。在反思和合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经验,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重融合:注重多维融合。幼儿教育是关系到个体和人类未来的实践,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乃至脑科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可能对幼儿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当代中国处在社会文化急剧转型的时期,中西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各种教育理论和观点百花齐放,这些对幼儿园教师素质以及幼儿园教师培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重融合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使未来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素养基础,更要具有融合和开放的态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多学科的融合。在教师培养中体现多学科的融通与互渗,帮助学生将多学科的视野融会贯通,并将其转化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力。其次是中西视野的融合。既要向学生介绍国际研究前沿的新理论、新进展,也要让学生了解中国本土的幼儿教育家和幼儿教育思想,在贯通中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既要让学生接触与了解理论的多样性,更要让学生体会与认识到实践的复杂性和生动性,避免纸上谈兵。

二、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具体目标

根据“尚师德、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同时秉承儿童教育家、南京师大学前教育系第一任系主任陈鹤琴先生开创的研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本专业设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素养全面、学识宽广、有持续发展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既是有理想、有信念、有理论,也是基础实、善实践、留得住、干得好、能引领的研究型幼儿园教师。以“研究性”和“实践性”为核心,构建了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目标体系。

(一)具有高尚师德

研究儿童、了解幼教是师德培养的起点。通过参与幼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学生应能:

1.热爱儿童,对儿童和幼教抱有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2.热爱并享受幼儿教育工作,愿意终身从事幼儿教育事业;

3.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

(二)具有全面的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并能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工作中

艺术、人文和科学素养作为卓越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养,既是一种个人素质,也是教育实践的保证。学生应能:

1.具备基本的美术、音乐、钢琴、舞蹈等艺术能力和素养,并运用于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

2.具备全面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兴趣广泛,知识面广。

(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专业素养,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教育学科基础知识是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它既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从事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撑。学生应能:

1.掌握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

2.具备初步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理论兴趣;

.具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胜任幼儿园各项教育工作。

(四)具有基本的幼儿教育研究素养,以及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能力

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的初步训练,既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学术性学习打下必要基础,也是研究型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能力。学生应能:

1.初步掌握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开展毕业论文研究;

2.初步形成对幼儿教育实践问题的敏感性,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业品牌打造综合措施

1.把专业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培养爱幼儿、爱幼教、具有“鹤琴式”研究精神的卓越幼教人

通过《专业入门指导》《陈鹤琴与中国幼教》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南师幼教的历史与传统,了解幼儿教育对人生发展的意义,了解中国幼教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学生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开始,第一个任务就是阅读陈鹤琴先生的著作。要用老一代南师幼教人的专业、敬业、乐业、创业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幼教专业的热情。通过我系教师的言传身教,把老师们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对研究的执着传递给学生。我系拥有江苏省“巾帼文明岗”、江苏省优秀党支部等称号,是一支凝聚力强的队伍。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活动,积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通过丰富的实践类课程,让学生广泛接触幼儿、接触幼教,在实践中体验到与幼儿相处、从事幼教工作的快乐。

2.以宽厚的知识素养为基础,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

在课程设置上,通过公共课程、博雅课程、艺术课程等基础素养类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观念、信息技术素养、人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增强学生发展的后劲。利用现有的院级“学业发展中心”,发展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学业中心可供学生扩展知识提升能力的途径包括:

(1)学涯室:设有学业设计室、职业探究室、舒心交流室和树德工作室等不同的工作室。

(2)技能坊:主要设计了书法技能、演讲与朗诵技能、舞蹈技能、信息化技能、手工坊等学生综合素质养成活动,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多个工作坊。

(3)实践园:组织各类社会性调研活动,分层次的实践训练项目,跨专业专题训练项目,面向各类教育机构的社会性学习活动。

(4)学术苑:组织各领域专家主讲的教苑讲坛,以学生自己为主的教苑沙龙,开办学生自己的杂志《教育家》。此外,各类学生社团,组织读书会、理论沙龙、工作坊,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具有学术潜能和进一步深造需求的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拓展课程,使其接触学术研究的前沿。

3.提升学生的多元能力,培养以研究能力为核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型教师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8

一、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9

关键词:高本贯通;农林专业;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加强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近年来,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都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做了积极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但尚处于萌芽阶段。“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简称高本贯通培养)学生是本科教育中的一群特殊群体,对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进行着力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以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为例,重点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培养现状、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4个方面进行探析。

1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科研创新

能力培养是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尽管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大国,可是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园艺、园林等专业依然没有受到考生的青睐,许多家长及考生尤其是农村的考生谈“农”色变,避而远之,因此农林专业一般存在生源短缺问题,很多就读的学生都是非第一志愿或调剂的。他们一入校就决定继续深造,跳出“农”门。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而投资农业的企业数量增加较少,大批农林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以上原因导致大部分贯通培养学生本科毕业后都会继续考研以改变自己今后的人生,但是他们前3年以专科生身份在高职高专院校学习,转入本科院校后2年时间内要完成分散在大学4年课程高深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且还要面对毕业实习设计、找工作等现实问题,没有过多的精力专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发展后劲、创新能力难以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因此高职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他们今后的研究生生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2科研创新

能力培养是企业高效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所以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职工的科研创新能力。但现实情况却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无从涉猎科学研究,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训练,也就不存在创新意识的启迪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如果高本贯通培养的学生能够于高职在校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接受导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使没有顺利转段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在今后的求职生涯中也更具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胜任力。所以,在当前深化产教融合大背景下,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企业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无缝对接”的重要手段。

1.3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和高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林专业面临严峻的生源竞争形势[2],对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进行高职阶段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为学校吸引更多优质生源。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关键所在。

2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2.1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

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受当地教育水平的影响,对新事物接受与了解得较少,对外界新知识、新思想的认知面也较窄,思想意识比较封闭[3],判断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创新学习和实践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信息检索能力一般[4]。总之,科研创新能力相对偏低。

2.2科研意识弱,积极性不高

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高职期间学习的课程大多都是传统的农林专业课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涉及较少,因此,没有意识到现代农林专业创新的必要性[5],科研意识较弱,对于科研方面的活动了解甚少甚至是微乎其微。另外,繁重的课业限制了多数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度,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不高。

2.3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园林、园艺等农林专业的教师由于年龄偏大、教学任务重等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及时、全面的指导,导致许多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困难重重[6],走了很多的弯路,科研效率不高,科研成果也不太乐观,一部分学生因此放弃了自己的科创之路。

3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3.1学校层面

3.1.1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紧跟时展。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教学,以课本知识为主,教材内容陈旧,知识面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导致学生的自主思考、发散思维被遏制,不利于科研创新教学的落实。并且,封闭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最终导致科研创新教育落实受阻。3.1.2硬件配置不能满足科研活动需要。农林专业博士多、教授多、专家多,这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智力保障。然而,从现实总体情况看,雄厚的师资力量并未显著提升农林专业的科研水平。因为高职院校科研课题量小,成果产出率低,而科研仪器设备比较昂贵,使用频率不高,所以一般单位投入意愿不强,导致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设施,如设备、实验室、实验基地等条件不具备[7],许多高职院校的研究浮于表面,很难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此外,高职院校可利用的科研资源相对匮乏。大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有价值的学术资料偏少,也没有购买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主要的论文数据库[8],导致教师无法在校内免费下载学术论文,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从事科研的积极性。3.1.3科研平台不能支撑高层次项目申报。国内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普遍起步迟,成果积累少、质量低,高水平科研活动所依赖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更是凤毛麟角。科研平台较低,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难度大甚至没有资格申报,所以省厅级以上项目的申报成功率也十分低。

3.2教师层面

3.2.1教学和学生管理等任务繁重。农林类专业发展较早,教师年龄结构断层明显。一部分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学历偏低,周课时较多,同时还承担学生管理、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等任务,工作比较繁重,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科研工作。另一部分新进的青年教师,学历较高,从事科研的意愿也很强烈,但前3年要在学校坐班,会被分配到各个科室协助管理人员完成教学、学生管理、日常事务处理等繁琐的工作[9],并且走上讲台前,还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吸收所授课程,所以很难找到空闲的时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3.2.2科研团队缺失或组建不合理。农林专业的教师结构现状和研究方向决定了多数教师只能“单打独斗”,科研工作处于“个体化”和“封闭化”状态[10]。科研项目申报书中虽有相当数量的团队组成人员,其实只有项目负责人一人在完成项目研究,并且这个团队是临时性的,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11],这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自由组合,搭建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团队,将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3.2.3企业锻炼和学习交流机会少。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农林专业青年教师基本就是一毕业就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研究方向脱离了面向生产一线的实际情况,企业横向课题项目偏少,亟需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和企业了解最新研究动向。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但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监控和评价机制,教师疲于应付,无法真正达成实践锻炼和开展应用研究的目的。此外,高职院校给予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学术视野相对有限,很难准确把握学术发展热点与趋势,因此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产出。3.2.4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申请的大部分课题都属于无资助课题,学校一般只有象征性的校内小额资助,难以完成深度的科学研究,导致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开展不能形成良性循环。

3.3学生层面

3.3.1科研意识淡薄。传统的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时被动接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方面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科研创新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成绩好,还有些同学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科研创新抱有抵触心理,这些都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科研欲望[12-13],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不理想。3.3.2转段测试压力大。高本贯通分段培养的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3年后,经转段综合测试合格后方可进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这种考核办法带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压力,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多数学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度,科研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综上,学校对科研工作的不够重视,导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不高,诸多的影响因素,又限制了教师在科研工作上的投入,因而科研成果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培养平台,再加上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致使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不尽如人意。

4高本贯通农林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4.1思想引领,激发学生投入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的科研创新兴趣至关重要。潍坊职业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充分调研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生产、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教学、生产、科研、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引入自己的研究课题或提示一些有462安徽农业科学2021年价值的研究课题,以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在系统化项目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递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此外,农林科技学院还通过“兼职教师进课堂”“企业家进校园”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坚定了他们投身农业创新的信心。

4.2搭建平台,提供多种培养路径

4.2.1大学生创新项目。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出台[14],各高校积极响应贯彻国家的战略政策,组建学生科创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农林科技学院以此为契机,动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专业高本贯通培养学生组建了多支科创团队,选配蔬菜学、植物保护学等方向的博士、教授作为导师,从创新项目选取、申报书撰写、PPT制作、路演等各个环节都给予精心指导和培训,最终取得了“建行杯”第四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建行杯”第五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鲁南制药杯”第五届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等一系列好成绩。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农林类“3+2”贯通培养学生提高了专业学习兴趣,拓展了专业视野,培养了科研精神,具备了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2.2学生社团活动。为了帮助刚入校的学生尽快熟悉专业,学校以各种讲座报告和竞赛活动目标引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社团活动,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科研实践产生浓厚兴趣。目前,农林科技学院已组建土壤健康与植物营养、园林艺术、食用菌生产技术、醉眼花艺坊、艺术插花等13个学生社团,针对实际生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开展各类活动,如校园植物识别大赛、家庭花卉营养液配置、社区景观带病虫害防治等。这些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对科研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增强了科研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4.2.3大学生导师制度。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潍坊职业学院实施了大学生导师制,农林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政策,选派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作为指导教师,将高本贯通培养学生作为“助研”吸纳进自己的课题组,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专长明确任务分配,定期对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指导。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后,同学之间有了学术交流,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得到了激发,组织策划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导师的课题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结题速度加快。4.2.4校企合作横向项目。科研是校企合作的黏合剂,是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15]。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与行业公司或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共同开发横向项目研究,为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潍坊职业学院为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制定了《潍坊职业学院专任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并在企业中设立教师工作站,为教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教师借助这个平台,让学生深入企业并及时了解企业的最新研发成果。此外,在顶岗实习与毕业实习的过程中,部分留校学生由指导教师带领,参与自己在校内的横向研究课题或实习单位的在研科研项目。学生通过认真操作,细致观察,详细记录、数据分析等,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研品质和科学作风,锻炼了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毕业设计时将实习内容转化为毕业论文,通过论文的写作与答辩,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收集、逻辑思维、数据处理、图表制作等能力,同时口头表达能力、提出研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16]。总之,以上多种培养路径使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得到了充分扩充,自主学习能力、试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分析能力[17]、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创新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整体科研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靖伟,何小杨.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5(1):4-6.

[2]郭军海,胡永华.新形势下农林院校招生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6):19-20.

[3]陆森.基于普通高等农林院校学生生源特点的立体化教学改革初探与尝试: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10):43-45.

[4]胡娜,闫国伦.高职院校科研实验室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2019(4):91,104.

[5]李慧玲.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农林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7(22):13-17.

[6]俞莉莉,刘萍,沈宇君,等.高职园艺技术专业学生科技创新途径的研究[J].现代园艺,2019(5):169-170.

[7]刘金根.试论目前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2):96-100.

[8]赵谦.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困境与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6(9):56-57.

[9]田林双.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7,38(10):90-92.

[10]何晓文.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149-151.

[11]王丹,丁朝芳,裴正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9,36(3):48-51.

[12]隋郁.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9):196.

[13]胡小龙.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将科研融入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8.

[14]蔡晨晨.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67):31-32.

[15]朱荣华.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问题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27(3):5-8.

[16]王华.浅探高职学生“创新”培养:以伊犁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病害诊断防治》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240,242.

园艺毕业论文范文篇10

学校的知名度是吸引考生报考,扩大生源和提高招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的知名度越高,考生报考的人数,尤其是高素质考生的报考人数就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招生的质量。

学校的知名度除了取决于学校的历史积淀外,还取决于学校现实的办学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林业高等院校的知名度普遍不高。北京林业大学虽然是林科高等院校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所以林学为主导的单科性大学,学校的知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的招生质量。近几年,我校抓住了教育大发展的机会,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林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为特色,理、工、文、管、经、艺术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学校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200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在全国林业院校中率先进入研究生院的行列;2001年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校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生源得到了扩大,招生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1983年以前,我校每年招收科学学位研究生不足20人,但1999年上升为163人,2003年高达900人。仅1999年至2003年间的招生人数就扩大了5倍。以前报考我校的生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本校和其他农林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全国其他综合大学的考生逐年增加,研究生的生源扩大,招生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二、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

严把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招生质量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各个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研究生生源竞争激烈,如果在报名条件、入学考试、录取及其后学习、考核和毕业论文的要求上比较严格,将会影响本校的生源。但我们的体会是,只有严把学生入学和培养质量关,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学校才能真正吸引高素质的考生。些学校,只为盲目扩大生源,降低入学门槛和培养标准,短时期内达到了扩大招生规模的目的,但这种做法却损害了学校的声誉,长期下去,考生和社会最终会摈弃这些学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把招生和培养质量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他们真正能学到知识,增长能力,顺利地成为生产和科研上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大量吸引高素质的考生报考,最终提高本校研究生的质量,实现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校通过硕士生提前攻博、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资助研究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建立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建立优秀论文激励机制、资助出版优秀博士论文等措施,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的质量。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是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块试金石,目前我校已有森林培育学科和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两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博士论文,林业院校唯此一家,在全国农林院校中并列第二,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并列第八。2002年1月参加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一考试,我校硕士生的一次通过率达到62.3%,博士生达到41.6%,已进入北京市高校先进行列。

三、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

研究生的培养和本科生不同,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企业和教学科研单位培养具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只有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一名硕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9000元,3年需要2.7万元;一名博士研究生平均每年的培养经费为1.1万元,3年需要3.3万元。林业科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它主要研究的对象树木和森林生长周期长,进行科学研究环境艰苦、工作量大,需要的科研经费较多。因此,林业高等院校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就必须拥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部分导师的研究经费明显不足,使正常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无法落实。因此,我校要求研究生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在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和各类国家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强和地方及社会上各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弥补科研经费的不足。

我校研究生院除了配合导师和学校有关部门广开各类科研项目的申请门路外,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研究生培养基金,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资助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科研经费不足的学生。2001年资助33人,投资13万元;2002年资助53人,投资20万元;2003年资助70人,投资25万元。我校计划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资助人数每年增加20%,资助金额每年增加25%,加大资助范围和资助力度。

四、对专业学位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

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与林学及相关科学硕士学位相比,农业推广硕士(林科)专业学位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应用,为林业技术推广和林业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针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为保证招生质量,我校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严格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按照国务院学位办下达的当年录取限额,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总成绩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并对拟录取人员进行复试,复试着重考查考生从事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为了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优秀人才倾斜,保证符合招生条件的优秀在职人员有更多的入学机会,真正达到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目的,对有中高级技术职称,或获得一定级别奖励的基层单位业务骨干,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在培养方面,针对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注重应用的特点,我校在云南、贵州、福建、江西、浙江、广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区建立了教学实习点,许多应用性和现场性强的课程均在教学实习点进行。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农业推广(林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和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校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在林业生产单位和社会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随着学校声誉的提高,农业推广(林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近年来的招生人数一直居全国农林院校的第2位,生源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保证。

五、就业状况对学科招生质量的影响

一个专业的就业率和考生的报考数量和质量是呈正比的。如果某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显著增加,招生质量也会相应提高。反之,如果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长期偏低或就业前景不好,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报考人数将会减少,招生质量也会相应下降。

我校研究生的招生,在保证国家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及对国计民生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有重要基础作用的学科专业外,在国家招生计划允许的范围内,向那些社会需求量大、就业率高或就业前景看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例如,我校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林业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近年来的招生和就业均很好,生源质量较高。我校已有计划地提高这些专业的招生比例,将研究生的扩招名额适度地向这些学科倾斜。

六、积极有效的宣传

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针对考生的各种问题,解疑释惑,对学生的报考和招生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的力度,相应的科学研究项目大量增加,林业战线上对高级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也大量增加,林业科学的高级科技人才大有用武之地。林业高等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应结合当前这一大好形势,在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中广为宣传,积极引导高素质的考生投身到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来。

1999年以来,我校在研究生招生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全国建立了10余个招生基地,派专人在全国不同地区进行了数十次招生宣传,宣传地区的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招生信息或在影响面广的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招生宣传。我校每年举办2次咨询会,深入到院系学生中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引导和促使一批素质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本校研究生。

七、软硬件条件的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