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十篇

时间:2023-04-09 08:43:21

可行性篇1

可行性报告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投资新市场,新产品或改变经营策略的依据,是企业内部统一认识的工具,是评估项目风险与回报的最初级文件,是对投资者的第一份承诺书,即使在计划经济年代,可行性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是企业上新项目,向上级要资金的关键文件,但是很多案例告诉我们,企业把项目拿到手之后,可行性报告就失去了意义,项目的结果和成败往往无人负责,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很多国有企业还在沿用老思想、老方法去准备可行性报告,而一些民营企业则根本不去管什么可行性报告,凭感觉做决策,更遗憾的是一些上市公司对可行性分析也不重视,可行性报告成了给股东/股民看的

从过去曾经阅读过的几份国内企业的可行性报告来看,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可行性报告强调为什么要上项目,但忽视详尽的实施计划和科学的依据,能否实现目标只能

二是可行性报告中宏观的、模糊的数据多,而微观的、具体的数据少很难分阶段评估其进展,判断其风险,做到实时调整;

三是没有或很少量化的衡量标准和明确的责任分配,成败难辨,责任难分;

四是市场预测过于乐观,对

那么,如何保证可行性分析

首先可行性报告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集团中格式必须一样,即应当有哪些方面,数据格式什么样也是统一的,这样才能统一游戏规则,便于分析和评估,同时准备可行报告的企业也知道该去搜集什么信息,如何去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准备报告;

其次,可行性报告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假设,包括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方面;

二是宏观与微观的市场,用户,竞争信息全部量化,并注明其出处;

三是对结果作出三种预测和投资回报分析,即最佳状况,正常状况,最差状况,如果最差状况可以接受,方能通过;

四是有一个详细的实施方案,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资金落实,设备计划,工作流程,以及

五是对潜在市场变化,潜丰用户变化,潜在竞争形势变化,风险与潜在风险,问题与潜在问题有一个具体的分析和应变措施,把意外情况的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

可行性篇2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

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的目标如控制不好,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如果设计项目管理早一点介入到建设前期中去替业主把好关,在设计前就对项目设计提出一些功能要求,设计中变更工作量就会减少,设计周期就会缩短。由于设计任务书不完整,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不够,使设计者无从下手,其结果是设计图纸泛泛而绘,边设计边施工,很容易匆忙急就,草率交图,给施工和项目建设管理带来困难。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业主建设单位希望挖潜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一些民营、个体业主,他们缺乏懂技术的专家为他们的项目认证、研究,因此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做为设计依据的基本文件就很不规范。可因人而异,条款过于简单,可执行性差,往往还隐藏着一些可行性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不能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造成设计工作不应有的反复,甚至在施工中产生过多的设计变更,造成部分工程废弃及延误工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计项目管理尽早介入,就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限额等,协助业主完善设计任务书,选择优秀的方案设计,这样可使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更切合实际,更便于控制建设标准,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

因此,搞好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管理这两个环节非常有必要,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做的不细,决策失误不但工程项目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损失可能是惨重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及投产后经营效益责任的重要手段。

二、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中的作用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由政府财政统一分配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面。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是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性的文件。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的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并为下一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得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

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三峡工程不仅耗资大、

工期长,还需要大批的移民迁徒,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可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过去那种普遍存在的条块行政隶属关系和无经济责任的状况已大部分被合同经济关系所代替。项目法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可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同国内或国外有关组织和生产业主签订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能源资源、运输、工程设施、工程发包、水电供应以及资金筹措等协议合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拟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供需采购计划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认为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依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新技术引进和采购新设备的计划。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向国土开发及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的依据。因为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的设想提出了办法和措施,国家开发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可根据可行性研究具体审查用地计划,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可行性研究为确保项目达到环保标准,提出了治理措施和办法,这些信息可作为环保部门对项目进行环评、具体研究治理措施,签发项目建设许可文件的主要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因为运用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一旦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矿产资源储量、工业性实验数据不完整,不能满足下一个阶段工作需要时,负责初步设计的部门就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开展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工作或加强工业性实验,补充有关数据。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我国勘察设计及工程咨询单位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改企转制,由过去的附属于部门的事业单位转变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转变经营机制,由过去局限于特定行业开展单一业务的职能型机构,转变为面向投资建设全过程服务、并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社会中介机构。在当前加强工程咨询勘察设计企业内部改革,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入世”在即,一旦加人WTO,外国工程咨询设计机构将进人中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形势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工程咨询设计单位要勇敢地走向市场,使可行性研究与设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设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图纸上每一条线、每一个点和数字都代表着技术责任和一定数量的资金,设计质量的优劣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我国工程项目中推广和运用nDIC条款是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途径。

可行性篇3

为什么费改税这样利国利民的好事却迟迟不能形成共识,更难于付俱实施?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大量的收费部门和既得利益阶层成为改革的阻力。二是担心国家财力有限,无法满足各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需要。三是担心费改税会引发一些新的矛盾,特别是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难于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四是尚无一个比较完善的费改税的理论体系和可行的操作方法。

因此,对费改税持反对意见的也有,有的认为,要优化政务环境,可以通过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对乱收费的治理力度,通过撤销乡镇,撤销市级,减少行政层级,通过加强法治,减少人治,通过加强监督,推行民主都可以达到优化政务的目的,没有必要劳心费力搞费改税。

有的认为,费改税是伤筋动骨的大改革,是国家重大的利益格局调整,国家有能力保证公职人员的工资发放吗?国家有能力维持公共事务的运转吗?税务机关能够单独担负起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的重任吗?费改税以后,将会有大量的收费干部失业,国家面对这批人怎么办?国家的每一笔收费都有它的专项用途,今后这些事业会有专项经费保证吗?

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1、撤市撤乡镇不如撤销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

有一种说法:东部的乡镇财政有实力应该保存,西部的乡镇欠债较多,应该撤消。这是没有起码政治常识的谬论,假若要按有没有钱来设立行政组织,那象自治区那样的政府就不应该存在!贫穷的国家也就应该撤消。

乡镇是国家在农村的管理机关,也是国家对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应该对农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服务。越是贫穷地区的农民,越应该得到免费的公共服务,以使这里的农民安居乐业,尽快脱贫致富,而不是取消这种公共服务。这就不是乡镇机构的撤与留的问题,更不能有收入就保留,没有收入就撤销。

市级机构保留与否应看国家治理需要。撤与留不是关键,关键是不能让它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道关卡和阻力,不能让官员们有索拿卡要的机会。

如果管理者为自身利益而管理,到处索拿卡要的制度环境不改变,撤消哪一级都是无济于事的。

2、费改税的推行,有利于营造内外资统一的公平竞争环境。

我国目前内外资待遇不一的税费制度是极不合理的,内资和外资是在极不公平的条件下竞争,各种收费对外资是网开一面的,税收对外资也是十分优惠的,所得税和增值税,内外资税负都不一致。这种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改革开放初期或许是必要的,因为中国的经济环境不规范,不对外资实行特别的保护,外资不敢放心进来。但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吸引外资的首选地,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经是全球最高的一类。这种时候,公平竞争就显得尤其重要。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一是不符合世贸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二是严重影响内资企业利润的提高和国内企业规模的壮大。三是严重影响内资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对内资企业长远发展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四是使本国企业在世界竞争中难于得到外国公正的对待。非歧视原则是世贸组织规定的原则,但要想别人不歧视,首先就是自己不能歧视自己。五是影响内资的投资热情,而内资的广泛参与又恰恰是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减少对外资依赖、自主发展的必备条件。

客观地讲,内资企业的法定税负与行政性收费负担总额远远超过外资企业,但由于国内中小民营企业中,偷税漏税普遍存在,加上收费杂乱无章,实际税费负担与名义税费负担有一定差距。再加上企业借银行债务到期不还的相当普遍,等于是国家以银行债务的形式投资企业。这些都从客观上减轻了内资企业的实际负担。但这些都是以损害国家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体系为代价的,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

可以说,从政策层面使内外资在同一平台竞争,是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由于政府运作缺乏规范、公开、公平的制度保障,关系经济、特权经济、腐败经济盛行,内外资政策一致之后,会不会使外资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而造成外资的大逃离呢?这是决策层不得不担心的,也是目前统一税制政策难于出台的原因之一。而全面的费改税,使乱收费和索拿卡要无所依托,必将打消外资的顾虑。公平的税费秩序和管理秩序为各经济体创造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内外资统一的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有利于激活民间投资,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将使国内优势企业如虎添翼,这不是功德无量的事情吗?

3、费改税的推行,有利于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减少部门扯皮,提高行政效率。

在现有体制下,部门扯皮的现象很常见,实际上是围绕部门利益而扯皮,而且领导协调起来也很为难。党政班子成员在讨论决策的时候也常常为主管的部门争利益,影响了决策的公正性和科学性,部门立法也是在这种机制下发生的。

全面的费税改革,如果部门的人员补助和办公经费靠地方财政发放,部门利益寓于地方发展之中,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可以基本消除。这能够增强部门的地方归属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费改税后,要重新设计税种,从事一项生产经营活动,只能设计一、二种税,最多不能超过三种,做到简单明了,简便易行。这样行政机关就不必再维持一大批收费人员,既大大减轻了行政收费机关的工作量,也减少了企业主协调的难度,使政府的行政成本和企业的商务成本都大为降低,使企业主的风险预期降到最少,为构筑服务型政府,为企业得到免费的政务服务创造了条件。

4、费改税有利于反腐败的深化,有利于形成清廉的政务风尚。

把部门收入变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权和利脱勾,权和责相连,干部对权力的敏感就不会再象过去那么强烈。政府再推行政务公开、民主管理难度再不会有以前那么大了。

同时,费改税之后,各行政部门不得向管理对象收钱,除了商业单位收取的自愿的服务性收费外,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都是非法的,这就使是否合法有了一条十分明确的界线,为强化反腐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果对一些竞争性的许可事项再用法定的形式确定必须采取公开招标,否则追究主管人员的违法责任的话,干部的自由裁量权就会越来越少。当这种制度变成现实的时候,一切政务、司法活动都置于公开监督之下,合法化的部门腐败就不存在了,从经济上为铲除腐败奠定了基础。对干部的贪污受贿行为从严惩罚就有了现实可行性。

当腐败躲在阴暗角落里不敢露头的时候,当腐败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时候,当腐败如严霜在太阳下迅速融化的时候,人民对未来的希望将会不断增加,人民对党的信任将会不断提高,干群关系将会不断改善。所以说,部门收入与部门利益脱勾是各项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基础,而费改税就为形成清廉政府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经济制度平台。

5、费改税后,财政是否有能力保障国家机器的运转和公益事业的维护?

有人说,费改税后,必然要求工资财政统发。但中央和各级财政有没有能力发放干部和教师工资?有没有能力确保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降低?如果国家缺钱怎么办?笔者认为,从宏观上讲不存在国家缺钱,其理由有五:

其一,我国现阶段的干部工资缺口主要存在中西部地区的乡一级和一些县乡部门(包括教师),其缺口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总比重不是很大。

其二,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财力的增长是可以预期的。据人民网报道:实行分税制改革的1994年,中国全年的税收收入(不含关税和农业税收)4623亿元;随后几年,我国税收收入连年增长,特别是在1999年我国税收收入总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之后,年税收收入总额节节攀升,增幅也大大超过当年GDP的增幅;2002年我国税收收入总额达到17004亿元;2003年增加到20462亿元,增幅达20.3%。到了2004年税收收入进一步增加到25718亿元,增幅25.7%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加税收5256亿元,一年的增加额就超过1994年的税收总额。又据报道,2004年,海关税收突破4000亿大关,达到4744.05亿元。比上年增收1032.49亿元,增长率达27%。

而且,这种增长的势头正旺,近期不会出现逆转,随着中国税费体制的理顺,公平竞争的环境改善,势必会出现长期加快发展的态势。而且随着内外资竞争政策的平等,必将进一步激发内资的投资热情,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费改税将会使中国税收的增长呈现可持续性。可以说,现在是实现费税改革的良好时机。

其三,印度尚可以落实免费的义务教育,可以由国家担负基层政府的运转经费,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呢?李昌平说:印度的农民一分钱不交,看病不要钱,读书不要钱,乡里的财政是国家拨。世界上这么多国家都给农民补贴,我国现在加入了WTO了,中国农业受冲击最大。加大以工补农的力度,自然在情理之中。笔者认为,从国力来看,中国现在已经到了以工补农的新阶段。这不仅是一个财政能力问题,而且是一个分配思想问题。是对农业、农村、农民是否真正重视的问题。

可行性篇4

一、合理的选址:商业经营最注重的是“地气”“人气”,这并非迷信,“地气”主要是看这个地方有没有商业氛围,这种商业氛围对我们所经营的商品合不合适,“人气”主要是指我们经营的地方有没有顾客流这些顾客是否有购买我们商品的心理动机。

茶叶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除了它的饮用保健功能,还能体现它的文化艺术价值,它能使人清心、雅净、回归自然——茶叶店的选择要根据茶叶的特性,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地段:

1、繁华商业中心:这些地区商业氛围浓,客流量大,购物层次复杂,购买频率高,消费者大多有较强的求质、求好、求美的特点,但房价或租金的费用比较高,竞争尤为激烈,所以进入前须经仔细考虑,分析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否具备,如若有条件,进军“商业中心”当然正确,何谓抢占“制高点”呢!但实力不具备,千万不能冒然行事,这些地方要求茶叶品位高一些,要注意品牌、名茶品种要丰富,与茶叶有关的茶具、茶书要配套,如紫砂、瓷器、玻璃茶具等。

2、宾馆饭店群附近:宾馆饭店是商旅居住的地方,他们大多不带茶叶,随时购买,而且,为了走亲访友,捎一点茶叶,显得雅而不俗,饭店也要用茶,“客来泡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宾馆饭店群旁开茶店,是比较划得来的,房租不宜过高,同时还可以租用宾馆饭店的经营大厅,从提高格调并可以与茶艺结合起来。

3、交通大道:这些地方人口流动量大,主要是能吸引顾客,所以这些地方注重茶店的外部吸引力,品种要新颖,价格要优惠,适合一些字号较老的,无形资产较大的客商进入,刚刚入门的客商最好不要盲目开立茶店。

4、居民区:茶叶是居民消费的必需品,选择居民区一般风险较小,但同时针对不同居民层次茶店经营风格也不尽相同。

a、老区:这些居民区带有古朴的中国特色,有勤劳、简朴的美德,茶叶不能过于高档,偏向于中低档,追求利润要低,营业员要灵活,注重人缘,茶叶质量一定要稳定,信誉要好。

b、新区:这类居民消费较超前,且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相对提高,要求经营者茶叶品种档次略微偏高一些,品种丰富一些,新品种要多上,跟上茶叶品种的新潮流。

c、高档物业区:这类人群是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他们生活水平高、节奏快,这个地段开茶叶店,品位应偏高一点,价格也应高一点,要求营业员素质更佳,包装应精致,茶叶包装时速度要快,同时可多上一些高档礼品、高档茶具,营业时间放长一些。

d、行业住区:现在有些城市,形成一种行业区,如离退休老干部区、教师区、明星区。茶叶经营者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性,采取不同的经营风格。

e、集贸市场:这些地方客流量大,但消费者大多数是购物好手,要求茶叶价格实惠,可以经常采取优惠方式来促进销售。

f、学校附近:主要是以知识型分子为主要顾客,门面不要过于豪华,品种要多一些,标价一定要偏低,营业员茶叶知识要丰富。

其他还有一些地方:如旅游景点,不适应大规模经营,适当经营一些纪念性包装茶等等。

二、茶店装饰:茶叶店的装饰主要是突出茶叶经营的特点,使顾客产生一种和谐美的心理,茶叶店装饰分为外装饰域内装饰,外装饰主要能吸引顾客进店浏览,内装饰主要是能激起顾客的购买动机。

外装饰有以下几个要素:

1、外部造型:外部造型一定要突出“茶”的素雅、清心的特点。

2、招牌:招牌是永久性的广告,要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便于消费者记忆,同时也能体现茶店的格调,一般茶店大都采取传统风格,长方形匾额,用黑色大漆作底色,镏金大字作点名,请名人书写,雕刻而成,庄重堂皇:或用清漆涂成木质本色,用名人题的字,雕刻后,涂成绿色,古朴典雅:再者可以用现代装饰材料做成大的内装通明灯光,外面用醒目大字,构成现代气息的招牌,具体则根据你所经营的场所而定。

3、对联:如果用一副好的对联,则更能体现茶店的文化与艺术气息。

4、橱窗:橱窗是茶店的第一展厅,它能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橱窗尽量设计大一些,里面可以摆一些具有吸引力的茶叶,如保鲜茶、花茶、广告打得响的保健茶,适量的放一些茶具,可以将外形好看的茶用透明玻璃杯泡上几杯,隔几天在换几个品种,橱窗内灯光要亮一些,摆设的茶及茶具和茶水要组成一副美的图画,且不断的变动。

5、店门:茶叶店的店门尽量留大一些,采光要好一点,同时要考虑到安全性。

6、外部灯光:茶店外部灯光一定要明亮,最好以白色或绿色,不宜用红色,如若用一两只绿色的射灯则更能突出茶店的吸引力。

7、店名:茶店的命名主要是体现经营者的个性与茶文化和谐的统一,起好一名字是关键,可利用传统的老字号,也可以按照茶叶的特点结合经营者的思维,或请茶文化专家起一个好名字。

内装饰的几个要素:

可行性篇5

    平均无故障时间:平均无故障时间指的是可修复性较高产品,相邻两个故障期间工作时间的平均值,简称为“MTBF”,能够较为准确的衡量出数控机床的可靠程度,具体数值一般体现在产品标准中。一般来说,国外数控加工设备的MTBF为5000h~22000h,这是国产数控系统所无法比拟的该项指标主要反映的数控机床的无故障参数。故障指的是数控机床无法实现规定功能,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在无故障情况下数控机床正常工作周期,

    平均修复周期平均修复周期:指的是数控机床从发现故障到恢复到规定功能期间的时间周期,与上述评定指标正好相反,其计算的是数控机床故障停留时间参数,英文缩写为“MTTR”。它包括确认系统故障发生的时间参数,数控机床维护时间、维护准备时间,维修团队响应时间、设备重新投入使用时间等。可见,平均修复时间周期的参数大小不仅与产品本身设计参数相关联,与设备的使用方式、维修水平、维护准备充足性也有一定联系。

    数控机床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并不是根据相关参数的运算推理得出的,而是产品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即便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可以通过零部件以及元器件的故障率参数加以评定,但是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与数控机床真实运行状态相符,其中存在着设计与实际制造的差距,在数控机床零部件制造以及装配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此时数控加工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参数不再准确。此外,对于数控机床零部件以及元器件的故障率数据库也存在着数据不足的缺陷,以现有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够制造出与可靠性设计的理论水平一致的产品。影响数控机床可靠性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数控机床的规定使用条件、数控机床规定使用时间,数控机床规定使用功能,数控机床各个组成部分的参数影响等等。

    提升数控机床可靠性的途径

    1)正确体现数控机床的使用价值

    一件产品只有合理的加以利用才能够真正的发挥效能,数控加工设备亦是如此,只有在使用,安装过程中依照相关的执行标准才能够维持其稳定性,数控机床可靠性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不正确的参数设置、不完善的逻辑控制程序均能够影响数控机床的使用性能,进而能够影响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因此正确合理的运用数控机床的系统,按照相关标准设定参数,并考虑到数控机床内部结构与参数之间的关系是提升数控机床可靠性的基本条件。

    2)注重数控机床控制系统和零部件的质量性

    数控机床的可靠性与PLC控制的自动化程度、伺服驱动装置、配套功能部件、电气元件、检测元件的质量性具有密切的联系。选择功能全面,稳定性较高的数控机床控制系统是保证数控机床可靠性的基础,目前市面上主流应用的PLC控制系统包括FANUC系统、西门子系统等,这些系统均由国外厂商设计完成,其控制功能较为完备,且自身的可维护性也较高。

    3)重视数控机床维修信息

    作为数控机床的使用者,应该及时将设备的运行状态反应到数控机床的制造厂商,方便于产品设计单位对设备运行状态的数据收集,进而也为数控机床的更新改造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如数控机床每次出现故障,其中不仅包括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也存在着产品本身的设计问题。因此,只有将数控机床的维修信息以及运行数据及时得以反馈,才能够促使数控机床的功能更为完善,这也是提升数控机床可靠性的关键。

可行性篇6

一、我国地方公债发行的背景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家财政”指的就是全国统一的财政,地方财政只是中央财政的附属物,在中央编制的全国统一的国家预算下,整个财政联成了一个整体,地方政府没有单独的举债权力。此时公债的发行,是由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和部署,并由各级政府共同努力来完成的。这就无所谓“国债”和“地方债”的区分,或者说是只有国债而无地方债。在西方,“公债”概念与“国债”概念是既一致又区分的,国债只是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的债务,因为只有这些债务才是“国家”的债务。而公债则是“公共”债务,因而除了国债之外,还包括地方政府的债务和政府所属公共机构的债务。所以,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公债也就是国债,或者反过来国债也就是公债。两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事,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这种先是将整个国家的所有债务都集中到中央,然后干脆取消公债的状况,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必须高度集中统一的财权财力这一根本要求相适应的。这是因为,如果当时没有将所有的债务发行权都集中到中央手中,则地方政府独立自主的发行债券活动,其直接后果就是这部分资金运动处于统一计划之外,这立即就会形成对国民经济计划和综合平衡的冲击与破坏。当时我国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视为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经济体制对公债这一本质要求的直接反映。

从公债的作用来看,正是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公债是国家筹集建设资金的一种手段。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债主要的作用和任务主要是弥补财政赤字和间接调控宏观经济。现在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分税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发行地方公债的理论基础。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减轻以至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程度。当着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增大赤字以刺激经济回升,作为弥补财政赤字手段的公债就要增大年发行数额。相反,当着经济状况良好以至出现过热状态时,政府就要减少财政赤字以至安排财政盈余,此时公债年发行量就要相应减少,甚至可以运用财政盈余实现公债的净偿还。这样才能顺应赤字波动较大的特点,弥补着赤字而服务和配合着财政政策的运作,实现财政的间接宏观调控目的。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公债的发行已经有了其发行的必要性。

1、地方公债发行的理论基础

(1)地方政府也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权,与此相对应,地方政府也应提供地方性的公共产品。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即为特定区域消费者共同消费,如地方交通、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行政事务管理等。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需要资金,这当中纯公共产品(如行政支出等)的提供主要依靠税收来筹集资金,而准公共产品(如收费公路等)的提供一般来说主要依靠税收、准公共产品的规费收入。若这些奖金不能满足需要,则必须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举债筹资即是其中一种。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供应方面承担了起来起大的责任,但其自有资金远不足以满足资金需要,这就产生了地方政府的借款需求。(2)地方财政支出同样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从消费者受益群体的角度讲,地方公共产品的消费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从资金支出来看,地方政府支出也是全国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财政乘数效应,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同中央政府是一致的。因此,具有一定条件的地方政府发行一定数额的地方债券用于扩大地方财政支出(主要是建设性支出),一方面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减少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也可以通过财政乘数效应使得国民总产出成倍增长,这一点在一国经济处于相对通货紧缩时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私人投资的积极性较低,整个社会消费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若政府能在此时扩大公共支出,不但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反而由于政府支出的增加弥补了私人消费的不足,通过乘数效应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我国财税管理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式,也要求地方政府开拓新的筹资渠道。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其税种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三大块,中央税种和地方税种的税收收入分别划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中央和地方享税收入则按一定的比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成。地方财政收不抵支的,中央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地方政府没有独立的地方税立法权。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由于缺乏其他融资渠道,地方建设性支出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资金不足,地方政府无法进行一些对地方经济发展能产生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投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需求。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地方经济发展迅速,不少地方达到了小康水平,巨额的居民储蓄存款使得发行地方公债具有足够的承债能力。2、地方赤字的资本项目部分在理论上和管理上都没有理由不让地方政府通过贷款来解决。资本项目不同于经常性项目,前者的受益期不仅限于当期,而且可以递延到今后许多年。根据受益者分担成本的基本原则,作为公共服务中的资本,应该分摊到各期受益的人们身上,这就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将负担向后递延的公共融资形式,地方政府借款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借款机制通过资本项目利益与成本的内部位置提高了地方政府活效率,并符合广为认同的受益公平原则。

3、地方公债的发行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果发行地方公债,地方政府将会拥有一笔数额巨大的建设资金,如上所述,发行地方公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资本建设项目上的资金的不足,弥补财政赤字。而这笔不菲的资金必然会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促使就业率的不断上升。此类地方公债以中长期公债为主,这样可以在推动经济发生乘数效应的同时能有效的抑制需求膨胀,而由国家统一发行公债,可能会对各地实际情况的了解上有所偏差,地方政府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取得资金,所以不能有效的带动地方经济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总之,各地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积极采取不同的措施,全方位地启动国内需求,则大有所为,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立足于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应是长远的方针。三、地方公债发行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措施

1、国外地方公债发行的现状

西方的市场经济决定了,其财政体制采用的是分税制分级财政体制模式,此时的地方财政是独立的一级财政,独立地拥有一定的发行债券的权限,就是这种独立性的具体内容之一。同时地方财政的独立性也决定了,地方债与国家债是不能等同的。此外,市场经济也决定了,各级政府所属机构和单位也应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它们拥有一定的发行债务权限,是不奇怪的。西方债券市场的存在,使得巨额的债券发行与购买活动,是西方整个社会资本流向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国家不存在直接安排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计划,私人资本通过债券市场运动,也不存在冲击国家计划的问题。债券市场的运转,为西方资本的流动和运用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手段,不仅有着增强资本盈利能力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增大社会需求总量,在主要苦于有效资本不足的西方,各种公债的发行动员了闲置资本而增大了社会需求,反而是有利于社会总供需均衡的。这些,都决定了西方市场式公债与我国计划式公债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如今,西方国家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地方政府的借款占全部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大多在10%以上,这些借款被广泛地用于城市公共服务的筹资手段,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城市设施的资本具有密集型特征,政府的经常性财政收入难以满足这种巨额支出,只有采用发行地方公债的方式来弥补赤字。

2、地方公债发行的现实基础

(1)巨额储蓄存款余额给地方公债的发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厉以宁教授曾经说过,只有民间资本的充分加入才能更好的带动经济。现在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超过了6万亿,手头现金1万亿,加起来就是7万亿,假如有1/7进来,将使当前经济大大改观。7万亿民间资金通过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各种投资基金参与进来,经济就活了,如果把这些民间资本有效的利用起来,通过发行地方公债的方式,用到政府的关键项目上,则会事半功倍。民间有能力,也是有足够的兴趣参加到地方乃至国家的建设中来。

(2)地方借款的存在已经为地方发行公债提供了实践准备。

在我国,虽然《预算法》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但各级地方政府以信用方式借款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有向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政府单位的直接借款,也有拖欠公职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以及政府机构收购农产品时打“白条”形式的间接借款。间接借款在观念上不易被当作地方借款,但实际上它同地方政府的直接借款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地方政府同样必须承担偿付责任。1995年的地方财政决算资料显示,全国2490个县级单位中,有当年赤字的县达1211个,占全部县级单位的48.6%;有历年赤字的县达1081个,占全部县级单位的43.4%。如果欠拔经费以及要求地方企业资助地方政府的某些地方公共服务供应的情况考虑在内,地方财政赤字还要大的多。地方借款的盛行反映了地方财政实践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地方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特别是在地方公共服务供应中扮演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3)地方政府有偿还一定限额借款的能力。

在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拥有属于自己的税种及相应的税收来源,其财源的宽窄也就决定其税收收入的多寡,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决定了今后地方财力的增长能力。这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可见一斑,只要给这些地区更多的资金满足它们的种种经济制肘,必然会带来经济的飞速发展,税收收入的不断增加。此外,政府把这些公债收入投资于资本性项目,这是以效益为原则的,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只要经过科学的管理,使债券向中长期靠拢,便可足以还本付息。再次,地方政府举债筹资的数量必须与其今后的偿债能力相一致。虽然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中西部地区发展任务也相当艰巨。因此,各地的偿债能力有所区别,我们就不妨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条件来限制其发行数量。

3、地方公债发行信用问题的解决。

(1)多种发行方式并存。

A、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发债筹资。

就一国而言,中央政府的信用等级是最高的,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一般认为是一种零风险债券,在一国拥有足够承债能力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总会是市场投资者乐于投资的重要金融商品。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建设资金,是一种行为,不承担这些债务到期的还本付息责任。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后,所筹集的资金交由地方政府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其产生的收益为地方所有,所以地方政府必须承担这些债券的还本付息责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看,地方利用国债资金发展地方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地方投资的项目有些还具有共享性。因此,在坚持地方还本付息的基本原则下,由中央政府对地方财政进行适度贴息,减轻地方政府的还款压力,贴息的多少可视项目共享的情况以及中央财力而定。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某些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有些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地方财力增长有限,限制了其利用国债资金项目的申报,若中央政府给予部分贴息,使得项目能付诸实施。通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地方财力的增加。

B、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公债。

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公债,需要该政府有很高的信用度和发达的资本市场,这样居民才能安心的把这笔资金投资于政府。所以,这对政府的经济发展程度有一定的要求,但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发债筹资还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发债筹资都必须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偿债能力原则

地方政府举债筹资必须要有一定的限额,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相联系的,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后,地方政府便取得了这笔资金的使用权,同时也就承担了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申报举债时必须结合自身的收入状况、还债能力等慎重权衡,而不能盲目争指标、争项目、争资源、若到期无法归还本息,将会给中央财政的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中央财政今后自身的举债。2、效益原则

地方财政在运用资金时必须考虑到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能够按期还本付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复式预算,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两部分。举债所筹集的资金一般只能用于建设性项目支出,而不能用于平衡经常性支出的赤字。这里所说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直接收益是指该项目自身能产生的经济收益。间接收益是指该项目本身经济效益不明显,但通过其他方面可以表现出来。地方政府确保将这些资金投资于能产生效益的项目,否则会对今后年度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2)中央可以对地方公债的发行进行限制和管理,从而防范债务危机。以上分析表明,禁止或过于严厉限制地方政府借款是不必要的,但对地方政府借款实施适当的限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地方政府发行公债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中央有必要对地方政府的公债发行机制有所限制,对其债务规模、发行期限、利率、投资方向、偿债方式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A、对地方公债发行的规模和用途以法律形式进行规定和确认。全面禁止地方赤字可能会影响未来效益的开发。因此,预算法应该允许地方各级政府借支,但借支必须在上一级政府所能提供的资源或在中央政府批准的文件范围之内。各种形式的借支都必须向上报告,每年总借支的限量必须由中央政府同有关地方政府协商以后明确规定,以利于中央控制借贷总量。此外,地方借款必须用于资本性项目资金的不足,用于弥补地方财政赤字,不能用作其他用途。

B、为了允许地方公债的同时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可以设计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方法,核心是中央政府通过行政控制和市场调节的有效结合来管理地方公债。具体措施包括:①保证一些基本的控制手段,尤其是保证实施借款时符合法律规定,如借款必须与资本支出相联系,偿债比率、绝对债务水平必须符合法定要求,不能直接对外借款,等等;②将借款总额控制在与宏观经济需要相一致的最高范围内;③及时收集和公布各级政府借债资料,以利于市场对其资信作出正确的反映;④禁止一切内部资金市场,以防止地方通过低于合理的资金成本从内部市场融资。

可行性篇7

经过几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农村社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并且以试点先行,分类实施的原则在全国迅速铺开。中国农村的这样一种实践,也受到了已经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城市社区管理实践的启发,特别是统筹中国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都促进了农村管理社区化。它虽然还在起步期,但无疑它具有光明的前景。现以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理论为基础来阐述和总结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二元结构明显,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社会建设滞后,服务手段落后;农村各类资源布局散乱,缺少有效整合平台,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等等。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农村管理和服务形式,推动农村社会改革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由此顺应而生,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的必然选择。

(一)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就是通过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以农村社区多功能性来弥补新农村建设工程中的不足,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wwW.133229.cOm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社区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即要有资金作后盾。农村社区必须靠社区本身发展社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良性的社区经济运行机制,以保证农村社区建设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发展”目标的实现。再次,开展农村社区经济建设能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2、农村社区服务、治安与文化建设能促进社区建立起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能提升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文化生活品位,能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由此看出,农村社区建设能促进“乡风文明”目标的实现。

3、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建设,能有效地整治农村社区环境卫生,建设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村容整洁”的目标。

4、加强农村社区的各类组织建设,可以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四个民主”的实现,由此可见,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促进“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的过程;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就是在推进“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城乡差别除了经济上的差别外,更重要的体现在公共服务的差别上,公共服务资源在城市相对集中,在农村却相对缺乏和单一,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而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和农村市场机制的完善,农民对政府服务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治安、计生优抚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职能,由于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加受到农民的关注。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恰恰适应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服务需求,能够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真正与城市居民同样享受公共服务。同时,推行农村社区建设,使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中心集中,基础设施建设向社区中心倾斜,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形成集聚效应,从而逐步向城市化发展靠拢。

(三)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基层机构改革的现实要求

推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就是基层政府有行政化职能向服务化职能的一种转变的实践,也使基层政府职能由缺位、错位、越位实现了准确定位,使政府由管理越位到退位,由服务缺位到补位。乡镇党委、政府将大量的服务职能下沉到农村社区,既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又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可行性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

民政部曾将社区建设定义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的定义,农村社区建设概念就是:以村庄为基础平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农村社区力量,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强化农村社区功能,解决农村社区问题,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而进行的建设。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1、聚集性

农村社区建设的范围必须定位在自然村或以中心自然村带周边小村落为范围的村落社区,这是由农村村落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农村村落具有人口联系紧密、社会活动集中、组织结构简单、生活方式具有趋同性等特点。这样,就使在同一个村落社区里的村民具有极强的内聚力、向心力。正因如此村落就成为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最佳选择范围

2、多功能性

⑴政治功能:行政型社区是农村社区的主要类型,有利于各种政府行为协调一致地推行某项国家政策,能够动员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⑵经济功能: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种养水平,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同时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在经济上真正融入社会。

⑶服务功能:农村社区实现了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把为村民提供优质服务放到首要位置。农村社区服务具有形式多样,方便快捷等特点,充分满足群众现实要求。具体运作模式包括:有偿服务运用市场机制,微偿(底偿)服务运用市场机制,无偿服务运用自愿和互助机制。

⑷文化功能: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⑸自治功能:农村社区是一级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第一,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不能提硬性要求,更不能搞摊派集资,只能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进行协商,经过广大村民共同自愿参与,把村级公益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意识的强弱关系着社区最终能否实现提高起成员理论政策水平、文化素养、生活质量、农村文明程度的目标。第三,通过村民自治来维护农村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3、先进性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适应21世纪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群众在农村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村民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总的来说,农村社区建设是在从农村的观念、体制与机制、手段等方面入手的一种先进模式。

(三)以城市社区看农村社区的发展

从社区社会、经济结构及其水平的视角看,社区可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为主体所构成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而城市社区则是“指由众多的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生产的人口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所构成的生活共同体。

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1986年,为配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民政部首先倡导社区服务,宗旨是在城市开展以民政对象为主的福利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在这种“社区服务”的基础上,社区建设开始在全国推行,建立了社区建设试验区,通过区域改革实验,逐步建立新的社会事业管理机制,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人口、资源、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社区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村社区相对城市社区发展较晚,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才真正把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弱势的农村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村人口。2006年,正式提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2007年,民政部确定了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此后,全国各省市纷纷响应,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会相继召开,形成了实践与理论并行,创新与发展的农村社区建设良好局面。

由此可看出,城市社区的发展可以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前车之鉴,农村社区可引入相同的模式而不完全照搬,结合自身特点,以城市社区建设理念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创造农村社区发展新篇章。

三、实际操作

(一)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德州市德城区位于冀鲁交界处,是德州市委、市政府驻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13个行政村、55个社区,总面积231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

在2000年,我们已经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并通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区”、“全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在此基础上,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全国铺开,我区推行了农村建设,我们发挥市辖区和地处城郊的优势,立足实际,大胆创新,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社区为目标,深入开展了以组织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互动互补的运行机制,探索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并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于2007年5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伊始,各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组,入村协助村委会搞好新农村建设,按照二十字方针政策,启动空心村改造工程,彻底改变了农村住宅建设“散、乱、差”的状况,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同时,加强村级文化大院建设,设立了党员活动室、村民议事会议室、警务室、村民学校和文体活动室等,在室外修建了篮球场及健身路径等,农村社区模式初步成型。

第二阶段,宣传动员,社区理念深入人心。试点村采取了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发动,通过各种会议提高镇村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动员发动各级干部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试点村村民宣传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目标和步骤,使村民了解到农村建设工作对于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满足村民物质文化需求及提高村民素质,提升村民生活质量的作用,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提高标准,扩大试点建设规模。随着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不断扩大,我区农村社区建设内容要求随之进一步提高,研究制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内容和标准》,对农村社区建设做了详细规划,建起了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周边配备农贸服务市场,并结合大村庄制改革,推行“一村一社区”和“多村一社区”的模式,基本实现农村社区的全覆盖。

(二)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因地制宜,在发展原有特色经济的基础上,开拓新思路,引进新技术,招收新人才,采取多渠道大力发展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集体经济,逐步由单一性经济向混合型经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容村貌全面改造,社区农民住房要达到无无房户,无危房户,无土坯房户。每个社区要建立一处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群众开展活动提供条件。综合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3000平方米。

(三)完善服务保障功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化管理;做好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推进社区公共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成立社区志愿者服务之家;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和专业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开展经常性志愿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社区村民最低生活保障、灾民救助、教育救助、五保户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失地村民社会保障等农村社区救助制度。

(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以村民自治章程为主要内容的各项民主制度;建有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并真正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村民委员会成员的产生符合民主选举程序,组织健全、工作规范;村务公开工作及时、规范,有村务、财务公开记录。

(五)繁荣社区文化教育。利用广播、宣传栏、村民学校等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科普宣传、道德教育等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推广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等。社区要组织1-2支村民文艺活动队伍,如:秧歌队、锣鼓队、戏曲票友团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强化治安体系建设。设立农村社区警务室,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规范管理社区人口、流动人口及租住房屋户;做好社区矫正、民事调解和刑事解教人员安置帮扶等工作,社区人际关系和谐,无群体上访事件,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无黑恶势力活动,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

(三)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措施

1、完备三项设施建设。每个社区要建立一处集“五室、三站、一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市场。“五室”包括社区办公室、社区警务室、社区文化活动室、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办公室、图书室,配备了“一警三员”,即社区民警、文化协调员、市场联络员、图书管理员。“三站”包括社区综合服务站、社区卫生站、计生服务站,分别由区公安、民政、劳动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进社区服务人员组成,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户籍管理、低保核查、志愿者服务、慈善联络、劳务输出、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便民利民服务。“一校”是指村民学校,包括党员远程教育、电子阅览室和科技业校。便民服务市场包括便民超市、农资建材、代办代收、邮政业务、农技推广、物流配送等项目,使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各类生产生活服务。

2、搞好三类社区服务。一是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将镇街公共服务职能向农村延伸,并不断扩展服务职能,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在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需求。二是积极开展生产性服务。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布局,因村制宜,在“特”字上做文章,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引导和培育集种养加、产供销、咨询服务为一体各类经济协会组织。建立了农资协会”,“黄瓜协会”、“桃业协会”等各类经济协会组织,积极帮助村民牵线搭桥,寻找市场,组织果蔬、畜禽、棉花等农产品购销,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深加工,将小农户与大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销售难问题。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志愿服务。发展志愿类民间组织,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慈善义工队伍,在每个社区都成立了由退休老同志、老干部组成的环卫队伍,维护村容整洁,开展美化绿化活动。

3、完善四项工作制度。完善了“例会、调度、督导、考核”四项制度。坚持“下管一级,村级落实”原则,每半月召开一次例会,总结情况,分析问题,部署工作。定期不定期进行调度,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每周对重点工作进行一次督促和指导。采取季度小评、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办法进行考评。并出台了《德城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德城区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标准》。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明确了职责,健全了制度,描绘了蓝图,调动了农民关注、参与和投身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

注:本文主要参与书目

①《中共十七大报告》

②《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③《城市社区建设与城市规划》谢守红著,中国物资出版社

可行性篇8

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是指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成果的体现,是投资者进行项目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构成:

第一,总论。总论即项目的基本情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中,这一部分特别重要,项目的报批、贷款的申请、合作对象的吸引主要靠这一部分。总论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的背景、项目的历史、项目概要以及项目承办人四个方面。

第二,基本问题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本问题研究,是对各个专题研究报告进行汇总统一、平衡后所作的较原则、较系统的概述。主要内容为:市场情况与企业规模;资源与原料及协作条件;厂址选择方案;项目技术方案;环保、节能方案;工厂管理机构和员工方案;项目实施计划和进度方案;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结论等。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其中所运用的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论证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做宏观的分析,又要做微观的分析。

四、可行性研究分段实施方法:

(1)收集资料。包括业主的要求,业主已经完成的研究成果,市场、厂址、原料、能源、运输、维修、共用设施、环境、劳动力来源、资金来源、税务、设备材料价格、物价上涨率(2)现场考察。考察所有可利用的厂址、废料堆场和水源状况,与业主方技术人员初步商讨设计资料、设计原则和工艺技术方案。

(3)数据评估。认真检查所有数据及其来源,分析项目潜在的致命缺陷和设计难点,审查并确认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工艺技术方案。

(4)初步报告。扼要总结初期工作,列出所收集的设计基础资料,分析项目潜在的致命缺陷,确定参与方案比较的工艺方案。

初步报告提交业主,在得到业主的确认后方可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如业主认为项目确实存在不可逆转的致命缺陷,则可及时终止研究工作。

(1)制定设计原则。以现有资料为基础来确定设计原则,该原则必须满足技术方案和产量的要求,当进一步获得资料后,可对原则进行补充和修订。

(2)技术方案比较。对选择的各专业工艺技术方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比较,提出最后的入选方案。

(3)初步估算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为确定初步的工程现金流量,将对基建投资和生产成本进行初步估算,通过比较,可以判定规模经济及分段生产效果。

(4)中期报告。确定项目的组成,对可选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提出推荐方案。中期报告提交业主,在得到业主的确认后方可进行第三阶段的研究工作。如业主对推荐方案有疑义,则可对方案比较进行补充和修改;如业主认为项目规模经济确实较差,则可及时终止研究工作。

(1)具体问题研究。对推荐方案的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包括工艺流程、物料平衡、生产进度计划、设备选型等。

(2)基建投资及生产成本估算。估算项目所需的总投资,确定投资逐年分配计划,合理确定筹资方案;确定成本估算的原则和计算条件,进行成本计算和分析。

可行性篇9

一.可行性研究工作根据项目的进展可以分几个阶段进行。

(一)以投资机会研究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投资项目或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定的地区和部门内,以自然资源和市场的调查预测为基础,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投资机会研究相当粗略,主要依靠笼统的估计而不是依靠详细的分析。该阶段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为±30%,研究费用一般占总投资的0.2%~0.8%。如果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就可以邢乱唤锥蔚墓ぷ鳌?

(二)初步可行性研究

在机会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项目建设的可能性与潜在效益进行论证分析。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精度可达±20%,所需费用约占总投资的0.25%~1.5%。

(三)详细可行性研究

详细可行性研究是开发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基础,是在分析项目在技术上、财务上、经济上的可行性后作出投资与否决策的关键步骤。这一阶段对建设投资估算的精度在±10%,所需费用,小型项目约占投资的1.0%~3.0%,大型复杂的工程约占0.2%~1.0%.项目的评估和决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于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项目及重要的小型项目,必须经有权审批单位委托有资格的咨询评估单位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论证。未经评估的建设项目,任何单位不准审批,更不准组织建设。

(四)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精度表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

一.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与项目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判断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合理、财务上是否盈利,并对多个可能的备选方案进行择优的科学方法,其目的是使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科学化、程序化、从而提高决策的可靠性,并为开发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提供参考。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进可行性研究方法,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加以推广。1981年原国家计委明确“把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前期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论证阶段,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1983年2月,原国家计委正式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对可行性研究的原则、编制程序、编制内容、审查办法等做了详细的规定,以指导我国的可行性研究工作。

房地产项目的特点和开发实践证明,项目开发的关键是决策,开发商应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的工作质量,随欧康夭谐〉闹鸩焦娣叮康夭耐蹲驶帷⑼蹲世蠡嵩嚼丛缴伲欢咸岣呔霾咚剑拍苋〉孟钅靠⒌某晒Α?

二.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一)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开发项目投资决策,尤其是大型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是建立在根据详细可靠的市场预测、成本分析和效益估算进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的。

(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审批、开发商与有关部门签订协议、合同的依据。在我国投资项目必须列入国家的投资计划。尤其是房地产项目,要经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立项、审批、签订有关的协议,依据之一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筹措建设资金的依据。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经济、财务指标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了解项目的筹资还本能力和经营效益的获取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提供贷款,主要依据可行性研究中提供的项目获利信息。因此可行性研究也是企业筹集建设资金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的依据。

(四)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可行性研究对开发项目的建设规模、开发建设项目的内容及建设标准等都作出了安排,这些正是项目设计任务书的内容。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构

一般来讲,专业机构编写一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包括封面、摘要⒛柯肌⒄摹⒏郊透酵剂霾糠帧?

(一)封面:一般要反映可行性报告的名称,专业研究编写机构名称及编写报告的时间三个内容。

(二)摘要:它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要介绍项目的概况、市场情况可行性研究的结论及有关说明或假设条件,要突出重点,假设条件清楚,使阅读人员在短时间内能了解全报告的精要。也有专家主张不写摘要,因为可行性研究报告事关重大,阅读者理应仔细全面阅读。

(三)目录:由于一份可行性报告少则十余页,多则数十页,为了便于写作和阅读人员将报告的前后关系、假设条件及具体内容条理清楚地编写和掌握,必须编写目录。

(四)正文内容:它是可行性报告的主体,一般来讲,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及背景、项目开发所具备的自然、经济、水文地质等基本条件,项目开发的宗旨、规模、功能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委托方、受托方、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可行性研究的编写入员、编写的依据、编写的假设和说明);

2.市场调查和分析

在深入调查和充分掌握各类资料的基础上,对拟开发的项目的市场需求及市场供给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作出客观的预测,包括开发成本、市场售价、销售对象及开发周期、销售周期等。

3.规划设计方案优选

在对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优选出最为合理、可行的方案作为最后的方案,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选定方案的建筑布局、功能分区、市政基础设施分布、建筑物及项目的主要技术参数、技术经济指标和控制性规划技术指标等。

4.开发进度安排

对开发进度进行合理的时间安排,可以按照前期工程、主体工程、附属工程、竣工验收等阶段安排好开发项目的进度。作为大型开发项目,由于建设期长、投资额大,一般需要进行分期开发,需要对各期的开发内容同时作出统筹安排。

5.项目投资估算

对开发项目所涉及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评估。房地产开发所涉及的成本费用主要有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用、建筑安装费用、市政基础设施费用、公共配套费用、期间费用及各种税费。估算的精度没有预算那样高,但需力争和未来开发事实相符,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6.项目资金筹集方案及筹资成本估算

根据项目的投资估算和投资进度安排,合理估算资金需求量,拟订筹资方案,并对筹资成本进行计算和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巨大,必须在投资前做好对资金的安排,通过不同的方式筹措资金,减少筹资成本,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

7.项目财务评价;

依据国家现行的财税制定、现行价格和有关法规,从项目的角度对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外汇平衡等项目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借以考察项目财务可行的一种方法。具体包括项目的预售预测、成本预测基础上进行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财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债务偿还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的编制,以及进行财务评价指标和偿债指标的计算,如财务净现值、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债务偿还期、资产负债率等,据以分析投资的效果。

8.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

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内容。该分析通过对影响投资效果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性质和程度,为项目运作过程中对关键因素进行控制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根据风险的可能性,为投资者了解项目的风险大小及风险来源提供参考。

9.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根据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和各项评价指标数值,对项目的可行与否作出明确的结论。

10.研究人员对项目的建议

对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改善建议,以及对建议的效果作出估计。

(五)附件:它包含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必不可少的部分。一般来讲,一个项目在做正式的可行性研究时,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文件(如规划选址意见书、土地批租合同、土地证、建筑工程许可证等)。专业人员必须依照委托书和上述文件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方能编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附图:一份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应包括以下附图:项目的位置图、地形图、规划红线图、设计方案的平面图,有时也包括:项目所在地区或城市的总体规划图等等。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投资预算

一些不大规范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的项目投资概算只包含了项目建设的工程概算,这样算是不够正确的。一个房地产项目不等于一个简单的建筑物,它需要营销成本、金融成本和建筑成本,项目投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成本支出。而且,工程概算也不一定就等于发展商对项目工程建设的实际投资。在被证明星可行的前提下,边回收资金边追加投入的滚动式投资开发方式也是可以采取的,这样一来发展商在工程建设上的实际总投入就会小得多。以工程概算代替项目投资概算是极不严肃的。房地产项目的投资概算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营销开支概算

1.项目前研究及可行性研究的开支

2.项目策划的开支

3.销售策划的开支

4.广告开支

5.项目公司日常运作的开支

6.项目及企业的公关开支

(二)工程开支概算

1.用于工程勘探的开支

2.用于吹沙填土、平整土地的开支

3.用于工程设计的开支

4.用于建筑施工的开支

5.用于设施配套的开支

6.用于工程监理的开支

(三)土地征用开支概算

1.政府一次性收取的标准地价

2.用于拆迁补偿或青苗补偿的开支

3.影响公共设施而出现的赔偿开支

(四)金融成本开支概算

1.外汇资金进入国内货币系统产生的银行担保及管理费用支出

2.贷款引起的利息支出

3.各项保险开支

4.税收和行政性收费

5.不可预见开支

第四节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一.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常见误区

1.误区一:一个标准的效益分析

如果一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分肯定地告诉你将来能赚多少钱,而且一定能赚这么多钱,这绝不会是一份实事求是的报告,一份专业而严肃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不可能只是一个效益标准。在可行性研究时会遇到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使项目未来的价格及销售进程处于一种相对的不确定之中。因此,可行性研究的“效益分析”也不可能是十分确定的,只能是一种合理的预测,而且这些预测需要假定的前提,那就是期望值。可行性研究根据不同的期望值给出不同的期望效益预测。

2.误区二:先入为主的可行性研究

纵观国内多数失败的大型地产投资,其中大部分项目的失败都是由一些可预见的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包括:高级别墅坐落在大型工业区内,致使别墅环境被破坏,别墅无人问津;在一个离市区较远的乡镇开发高层公寓,结果也是无人问津;准备在一个规划失控的农民居住区内开发商住小区,结果在廉价“集资房”的冲击下半途而废;同一时间同一城市同类楼盘供应量过大导致需求短缺;建设成本远远超过预算造成资金短缺;一条新建的高架桥拦腰而过使楼盘商铺优势失效等等。当这些项目的发展商在谈起这些问题时通常都会感叹“真没想到”,然而却是早该想到的。再看一看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几乎都是同一个调子:引经据典,从各个角度描绘这个项目投资的美好前景,却偏偏不提项目投资的不利因素。这样的“可行性研究”,自始至终都是为了证明该项目是可行的,犯了“先入为主”的大忌。

(1)先入为主的可行性研究通常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A.房地产投资企业的领导主观意志在起作用。往往由于“长官意志”对课题的影响,课题研究人员担心挑项目的毛病会得罪老板,于是学会了察颜观色,一切围绕领导的意思去论证。所以,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展,公司领导要多些支持,少些干预,让课题组放下包袱,按科学的路子去调查、分析。

B.课题组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过关。有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没有交给真正在行的专家去做,而是随便找一些高校的教师或在本公司里的人去完成。这样做,使课题组的智力及能力结构很不合理,要指望他们拿出一个真正可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不可能的。

C.有的发展商将可行性研究的课题交给一些建筑咨询机构去做,这些单位的科研实力过得硬,但由于项目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有生意可做,因而也不太可能保持中立的研究态度,除非发展商事先申明参与可行性研究的单位不能承揽本项目的工程咨询业务。

D.有的发展商图省事,让与他合作的另一方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这在意向接触的时候是。必要的,但要清楚的是,合作另一方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只是针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而做的,并不适合于现在的发展商;有时合作另一方为了争取他人来投资,可能会片面地夸大该项目的投资价值,这样的可行性研究是不可能做到中立外。

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人员安排组合

要组织一个可行性研究的小组,小组成员的知识结构、人员安排要全面。

三.进行资料收集、市场分析

1.宏观因素分析

房地产开发商在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拟进行房地产投资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该国的宏观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及等。

2.区域性因素分析

一般来讲,项目所在国内部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差异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仅研究其宏观因素还不够、还必须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因素分析,这是因为:首先,宏观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对有的区域影响大,有的区域影响小;其次,区域经济发展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存在着“时滞’现象,宏观的经济现状往往要经过一段长时间以后才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有的地区反应快,有的地区则滞后性较为明显,投资时必须加以考虑;其三,国家特定的地区经济使得某些区域经济或多或少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于宏观经济趋势相反的逆向走势。

3.微观市场分析

对拟投资项目所在地区的房地产微观市场的分析可以分成以下两个部分,其一是对拟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其二是对与投资项目同类型的物业市场分析。

四.进行市场预测

1.需求预测

需求预测就是以房地产市场调查的信息、数据和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类物业的市场需求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从而推断出为了市场对该类物业的需求。

2.供给预测

供给预测就是以房地产市场调查的信息资料和数据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某类物业的市场供给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而预测为了市场上该类物业的供给情况

3.预测方法

通常可以分为时间序列分析法和因果关系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又可分为: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因果关系分析法可分为:线性回归法、非线性回归法、模拟法等。

五.进行成本测算

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项目的成本测算是重要的一环,它由估价师会同造价工程师完成。成本测算的正确与否,如同对租售市场的预测一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但相对而言,成本测算较易把握。

可行性篇10

1. 用于向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行政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xx)20号的规定,我国对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核准和备案两种批复方式,其中核准项目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备案项目一般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同时,根据《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对某些项目仍旧保留行政审批权,投资主体仍需向审批部门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用于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国的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以及其他境内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在接受项目建设贷款时,会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平谷,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项目投资方需要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等金融机构只有在确认项目具有偿还贷款能力、不承担过大的风险情况下,才会同意贷款。

3. 用于企业融资、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4. 用于申请进口设备免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内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5. 用于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