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彝戏曲融入高中音乐的可行性

时间:2022-05-07 15:54:17

藏羌彝戏曲融入高中音乐的可行性

一、戏曲融入校园的政策依据

为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加强戏曲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四部委联合《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藏羌彝戏曲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地方传统戏曲音乐受到多元音乐文化的严重冲击。藏羌彝地方戏曲作为地方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传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的严峻考验。面临着传承老龄化、后继乏人的双重困境。抢救、挖掘、传承这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二)特点

藏羌彝戏曲是根植于藏羌彝文化走廊上的一块民族民间音乐瑰宝,是中国戏曲文化与藏羌彝民族民间乡土文化融合浸润的产物。主要流传于云、贵、川、青、藏、甘等部分地区。其表演程式以唱、诵、舞、表、白为基础,与民族宗教信仰和地方民俗活动、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和艺术个性,是藏羌彝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1.藏族戏曲的特点藏语称“阿吉拉姆”,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起源于8世纪藏族宗教艺术,唱腔高亢雄浑,带有帮腔,因人定曲。其艺术特点是戴面具表演。藏戏面具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戴着面具演出的剧种之一。不同的面具代表的角色和蕴涵的寓意不同。2006年藏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戏有四大流派:迥巴藏戏、江嘎尔藏戏、香巴藏戏和觉木隆藏戏。传统藏戏代表作品有:《智美更登》《朗萨雯蚌》《苏吉尼玛》《文成公主》《顿月顿珠》《白马文巴》《诺桑法王》《卓娃桑姆》等。2.羌族戏曲的特点羌语称“赖喇”或“俞哦”,是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表演于一体的羌族民间戏剧。表演原始古朴,一人多角,边唱边跳,模拟各种语调,具有娱乐性和神秘性。羌戏代表作品有:《木姐珠与斗安珠》《钟馗嫁妹》《鸿雁传书》《颂神禹》《颂祖先》《刮浦日》等。3.彝族戏曲的特点彝戏音乐由民歌小调(如〔梅葛调〕〔曼莫若调〕)结合形成彝戏。表演多采用“叠脚”等民族舞蹈的舞步和身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色彩。彝戏起源于西汉,主要分布在云南楚雄、四川凉山、贵州、广西西北部,又称彝族“变人戏”,彝语称为“撮泰吉”,是彝族重要的信仰民俗。彝戏代表作品有:《撮泰吉》《半夜羊叫》等。

三、藏羌彝戏曲融入高中音乐课程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2017年版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藏羌彝戏曲融入高中音乐课程,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提升审美感知素养。藏羌彝音乐在旋律、节奏、节拍、音色等方面均有典型的符号性特征,声音富有独特的风格特点。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感知音乐形式要素,获得美的体验。同时,富有哲理的诗化唱段在藏羌彝戏曲中比比皆是。这些唱段,不仅富含人生哲理,而且用诗一般优美、流畅的歌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生存方式的追问。这种简洁有力、张弛有度、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化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一招一式中,学生可以欣赏戏曲的形体美、聆听戏曲的音律美、感受戏曲的语言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利于提升艺术表现素养。藏羌彝戏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艺术,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在提高学生艺术表现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通过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唱、演、画、舞中增强艺术表现能力。通过对经典藏羌彝戏曲音乐的聆听、演唱、表演,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意境及音乐风格,实践戏曲表演。藏羌彝戏曲的唱腔,时高时低、虚实相间,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可以采用模仿表演,边观赏边模仿,进行表演与交流,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当今中国,需要一批又一批有创造力、想象力的高素质人才。戏曲表演中,有时空的虚拟、自然环境的虚拟、物体的虚拟、人物动作的虚拟等,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正是戏曲艺术的高明之处,极富中国古典美学特点。在戏曲学习中,这种以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另外,藏羌彝戏曲服饰、道具等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唱段、绘制面具、表演动作等,发挥学生创造力、想象力,体现浓郁的民族风情。例如,可尝试表演藏羌彝戏曲优秀剧目片段,学生扮演剧中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剧情。其真实的情景、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身临其境,兴致盎然,提高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感受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之美。例如,在戏曲服饰设计等方面,服装的色彩(藏族多黄色、白色等,羌族的桃红色、黑色等,彝族的红色、黑色、黄色等)、服装的款式,在凸显民族性的基础上,为学生的想象力展开了灵动的空间。

(三)有利于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要充分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全面开设到位。具有开发理论课程的先天优势。藏羌彝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众多艺术门类,而且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方式、行为方式与道德观念、艺术观念、审美观念等诸多文化基因,其蕴含的教育资源,在普通高中理论课程开发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具有开发实践课程的先天优势。可利用假期举行综合实践活动,如在理县、西昌等地开展高中生藏、羌、彝研学旅行。学生通过建筑、舞蹈、音乐的独特风格,了解当地戏曲的独特韵味,通过在产业走廊,特色街区、特色村镇中领略独特的风土人情,走近藏羌彝文化的历史脉络,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厚重感,提升学习的兴趣。

四、藏羌彝戏曲进高中课堂的路径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师资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喜爱“藏羌彝戏曲”,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学习。在师资力量上,可采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解决藏羌彝戏曲进校园的师资问题。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定期举办或积极参加课程教学培训班、经验交流会等,不断充实。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可开设《戏曲记谱法》《民族和声》《藏羌彝传统乐器配器》《复调在戏曲中的应用》《声腔音乐特点》《音乐创编》《传统藏羌彝戏曲音乐特点研究》《新编藏羌彝戏曲音乐特点研究》等。在工作长效机制上,应着力培养藏羌彝戏曲音乐创作人才,完善藏羌彝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二)用好国家政策,保证教学质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曲等教学模块的要求。将“藏羌彝戏曲”融入高中音乐课程,符合国家政策,是对普通高中音乐六大模块必修课程的落实,即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舞蹈、音乐创编与戏剧。应从教学环境、教学设施及教学时间上保证教学质量。要重视教学环境的外在影响,充分意识到教学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开阔学生想象力具有的重要作用。各学校还应增加教学的设施设备投入,改善戏曲进校园教学的硬软件条件,保障教学时间,更应从顶层设计上为戏曲进校园提供制度保障。

(三)创新教学理念,提高课堂实效

教师要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努力营造出古老又别具新意、高雅又贴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课堂氛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观看和参与戏曲表演,增强学习的仪式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教师应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认识、理解藏羌彝戏曲音乐。可采用教师示范、激趣提问、创设情境、游戏活动、分组讨论、艺术表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多种美的感受中保持最佳的求知状态和情感体验。通过整体聆听-方言朗读-片段模唱-戏曲理解-情感深化,由浅入深,从感官、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审美学习。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熟知藏羌彝经典唱段,学习程式化动作,感知其艺术的魅力,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四)用好网络平台,课内课外互补

毫无疑问,中国社会在形态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教育应推动开展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模式。在“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藏羌彝戏曲进校园,可以采取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课内课外互补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藏羌彝戏曲传承,目前主要靠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学习方式。如果用好互联网平台,可突破传承手段单一的困境。这样,有利于藏羌彝戏曲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换。老师可以先以视频教学公开课为主,将线下的戏曲课堂,搬到线上来实现。可创建藏羌彝戏曲学习平台APP、学习网站,将海量藏羌彝戏曲资源,整合、集结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使得学校该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教师可采取课前学生先自主学习,上课时教师讲解、示范引导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阅读、观赏、学习“藏羌彝戏曲网络平台”上校本戏曲课程的内容,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完成戏曲学习,增强交流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寓教于乐。综上所述,藏羌彝戏曲是人们对生活、生命的深刻体会,其情感是人类共同的审美所在。文化底蕴的深度决定着文化自信的厚度。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其文化传统在当代的价值自觉和彰显。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不仅是优秀传统文学、艺术的集成,更蕴含着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学思想。藏羌彝戏曲作为中华艺术的瑰宝,融入高中音乐课程,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能极大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更为重要的是,使地方戏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使中国戏曲在传承中闪耀出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组,王安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3]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徐学书.“藏羌彝走廊”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畴界定[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7):9-13.

作者:周笛 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