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雪的诗句十篇

时间:2023-04-06 22:17:54

写雪的诗句

写雪的诗句篇1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度虑)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12.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

1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1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罗万朵云。(元稹)

15.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

1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17.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写雪的诗句篇2

1、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4、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5、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6、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

7、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8、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9、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10、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

11、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12、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13、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写雪的诗句篇3

2、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4、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观放白鹰·其一》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

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写雪的诗句篇4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写雪的诗句篇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四点相同之处。

1、两诗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2、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前者写“秋风”、“秋雨”,后者咏“冬雪”。

3、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前者将“秋风”、“秋雨”和个人的遭遇经历融为一体,后者将“冬雪”和为朋友的饯行合二为一,都达到了景为情生。情因景涌的艺术境界。

4、“诗言志”,“歌咏怀”,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各自的情怀。前者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后者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虽有相同之处,也仍然有各自的不同。

1、前者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而后者从开篇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到结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马行处”都为七字句,句式整齐划一。

2、前者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全诗可分三节。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写出了秋风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风势之大,茅屋被秋风所破之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目长林梢,下着飘转沉塘坳。”写茅草被狂风刮起纷纷坠落的去向。这时,茅草散落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整个第一节的气氛是昏暗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先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是雨要来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将酿雨的情境;“雨脚如麻未断绝”突出了雨的绵密,可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却“床前屋漏无干处”,至此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是作者“安史之乱”以来各种辛酸经历的慨叹。写到此,诗意好像山穷水尽了,而第三节豁然推开,心夺造化。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用理想战胜现实后的呐喊,意志战胜叹息后的狂唤,体现了杜甫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更是诗人博襟的艺术写照,其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由此可见一斑。

后者叙事简洁,点到即止,抒情含蓄典雅。全诗的叙事线索不像前者那么明晰,是若隐若现的。诗的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咏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说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写意画,“白草折”与“梨花开”让我们读者从视觉上领略到了边塞奇寒的气候特征。而送别之事也仅仅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具体的饯行、送别场面读者只能靠想象。另外,全诗所体现的感情是多义项的,诗人没有一语道破,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其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许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归期无望的惆怅……这种开放的抒情方式,体现了本首诗含蓄典雅的特点,

写雪的诗句篇6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韩愈这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迟春景色,含蓄地表达了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农历的大年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这实际上写出了诗人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因为在北方,新年的时候正是冰天雪地,即使在新年之前就立春了,也不会感到一点春天的气息。诗人不会不知道这一常识,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想表达自己希望遍地鲜花盛开的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而一个“都”字,又让我们感到在这急切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点点因为不能看到花开的伤感。

“二月初惊见草芽”,这句并没有直接说到二月了花还没有盛开,而是从侧面说起,既然二月之初才看到草芽,那花没有盛开就可想而知了。句中的“惊”字用得非常传神,既写出了作者惊奇的情态,又写出了内心的欣喜。盼望了一个正月,到了二月初终于有了一点儿春的讯息,这怎能不让人欣喜万分呢?前两句诗一抑一扬,先说“未有芳华”,后说“惊见草芽”,显得波澜起伏,跌宕腾挪。

三、四两句写雪,纷纷扬扬的雪在树丛中轻轻飞舞,姿态极其优美,竟像是片片花瓣从树上飘落一般。这两句表面上说有雪而无花,但其中却蕴涵了作者的深意:人倒还能等待迟来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影子,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虽然花还没有盛开,不免让人心生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带来了春的气息吗?从这两句中,我们更多地体会到了诗人看到春雪飞花后的喜悦之情。在炼字方面,这两句也尤为出色,一个“嫌”字赋予春雪以人的思想,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盼望春天早日到来的急切心情:白雪并不会嫌春色晚,真正嫌春色晚的是诗人自己呀!而“穿”字则生动地写出了雪花飘落时轻盈、优美的姿态。一个“嫌”字、一个“穿”字,将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

这首诗构思精巧,语言凝练传神,感情含蓄,是韩愈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思考练习

1.诗中描绘了迟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写雪的诗句篇7

读过唐诗的人,又有谁能忘记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北风卷进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采用极其新奇而大胆的比喻,形象鲜明地写出了飞雪一来势突然和它的瑰丽,有着恢宏的气势,雅致的韵味,显示诗人乐观开朗的胸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代诗人们咏雪,往往是托物言志,借雪抒情。

黄鲁直的《踏莎行》这样描写雪景 “堆积琼花、铺陈柳絮、晓来已没行人路”,又“飘飘当逐回风舞”,如此雪景作者“对景抒怀,迎风索句”,展现自由浪漫的情怀;坡《江城子》中写夜雪:“黄昏独自雨纤纤、晓开帘、玉平檐”,并由此生发“手把梅花东望忆陶潜,雪似古人人拟雪,虽可爱,有人嫌”,表达的是诗人愤世嫉俗的心境;柳子厚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寥寥20个字,意境开阔,妙在自然,突出了诗人抑郁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此上诸例可见诗人所托之物都是雪,但所抒之怀就巧妙不同了。伟人说得好,喷泉里流出的是血,曾在《自问》诗中自豪地宣称“酒肠宽似海,诗胆大于天”并深切关心着民生疾苦的唐代诗人刘叉,在《雪车》一诗里是这样的:“腊令凝绨三十日,缤纷密雪一复一。孰云润泽在枯核,……饿民冻欲死。”腊神命令铺上厚毡天地缟戴孝三十日,因此缤纷大雪下了一天又一天;谁说“瑞雪兆丰年”,雪水能滋润庄稼的枯根呢?市民都被冻死了!面对“小小细细如尘间,轻轻缓缓成扑簌”的雪,诗人不禁怨天忧人:“不恤吾氓?如何连夜瑶花乱?”后文又写道“官家不知民馁寒,尽驱牛车,盈道载屑玉。载载欲何之?秘藏深宫,以御炎酷。”面对官车载雪之事,诗人又有什么感触呢?写到这里,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发出了连珠带炮般的一串责问:“徒能自卫九重间,岂信车辙血,点点尽是农夫哭!”“刀兵丧后,满野谁为载白骨?远戍欠乏粮,太仓谁为运红粟?……”,这一切都是由雪景,雪事生发而来。

古代诗人们咏雪,有动有静、有虚有实、动静相应,虚实结合。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这里是写雪花纷飞的动态,给人以潇潇洒洒之感,写出了雪的轻柔舒缓;而“寒沙四面平,飞雪千里惊,风断阴山村树,雾失交河城”(南朝梁,范云《效古诗》),同样是写雪的动态,却给人以风骤雪猛之感,写出了雪的暴虐冷酷。写雪的静景的有“江山不夜月千里,天里无私玉万家”(元黄庚《雪》),写得概括,写得大气磅礴;“千峰笋石千珠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这又把银妆玉砌的静态雪景具象化了;“最爱东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杨万里《雪后晚晴》),也写静态,但它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另是一番姿容;“风竹婆娑银凤舞,去松偃蹇玉龙寒”(吴澄《咏雪》)写雪停后的景色,可谓静中有动,以动写静,更是迷人。咏雪的诗有虚有实,虚实结合。陶渊明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杜甫的“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等等,都是写实。而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讶冷见明,又闻折竹之声,从而推知“雪重”,则全是使用虚写了。

运用多种修辞更是诗人们写雪惯用的手法。

写雪的诗句篇8

1.下列各项中的词语书写和黑体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sāo)

B.折腰(zhē) 妖娆(ráo)

C.今朝(zhāo) 一代天娇(jiāo)

D.逊色(sùn) 成吉思汗(hán)

2.下列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河上下(黄河) 原驰蜡象(奔跑)

B.须晴日(等到) 折腰(折断腰)

C.略输文采(差、失) 稍逊(差、失)

D.俱往矣(都) 分外(特别)

3.根据要求填写相关语句。

(1)词中描写静景的句子是: ,

;化静为动写景的句子是:

, ;描绘想象中美景的句子是: , , 。

(2)由写景引出议论的诗句是:

;体现主旨的诗句是:

, 。

4.雪是名著中经常描写的对象。请你阅读选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选段一:A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

选段二:B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

语段精练

5.阅读《沁园春 雪》下阕,回答问题。

(1)请你根据下阕的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赏雪景抒爱国豪情

下联:

(2)“江山如此多娇”一句中的“娇”这个词有何妙处?

(3)作者评论古代英雄人物,对具体人物的评价又各有不同,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这些词的使用说明了什么?(提示:从对评论对象批评的程度来看,从评论对象的历史功绩来看)

(4)请你说说文中的“风流人物”应具有的才华是什么。

(5)请你写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风流人物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拓展训练

6.阅读《冬云》,回答问题。

冬 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注解]这首诗作于1962年12月26日。1962年冬,在国内,刚刚经历了三年特大灾荒;在国外,极为猖獗。诗中的“虎豹”“熊罴”象征国际上的各种邪恶势力,“梅花”象征以诗人为代表的革命者及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苍蝇”象征经受不住考验的人。

(1)诗歌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作者这样写有何深刻含义?

(2)诗歌颈联中的“独”用得好,请你简析其有何妙处。

写雪的诗句篇9

雪梅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翻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来源:文章屋网 )

写雪的诗句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7―0099―01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更加突出,俗谓之烘云托月。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描写来突出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技法。

侧面烘托用于古典诗歌的创作中,主要用来:

1.写人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与到形象的创造之中。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2.写景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诗篇中,白居易有一首小诗《夜雪》别具风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洁白晶莹的雪花,常人一般是通过视觉来感受其形状、颜色的,诗人咏雪,大多是从正面直接进行描写,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像“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等,白居易却另辟蹊径。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是从感觉(首句)、视觉(第二句)、听觉(三、四句)的角度来捕捉,生动传神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场夜雪。诗人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使这首诗别具一格,诗韵十足。

3.写音乐艺术

《琵琶行》在用生动的比喻、摹声描写了琵琶女的演奏后,有这样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没有直接描摹乐曲,而是通过周围听众陶醉其中的反应,从侧面烘托了琵琶演奏的精湛美妙,体现了它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也属于侧面描写。

在理解侧面烘托这一创作手法时,我们还需要把握烘托跟对比、衬托三者之间的区别。

李白有一首《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而凯旋,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显然,这首诗用的是对比的写法。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这样的诗句:“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这几句诗用了衬托的写法(当然也有夸张)。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再现李凭高超的箜篌技艺,有这样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很明显,作者用的是侧面烘托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