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雪的诗词十篇

时间:2023-04-11 03:07:13

写雪的诗词

写雪的诗词篇1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 谢安 (东晋) - 《咏雪联句》

12.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 李世民 (唐) - 《饮马长城窟行》

13.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 李白 (唐) -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4.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 毛滂 (宋) - 《上林春令》

15.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 张孜 (唐) - 《雪诗》

16.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 唐代 - 《南秦雪》

17.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 (唐)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 向子諲 (宋) -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1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卢纶 (唐) - 《塞下曲·其三》

20.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 (唐) - 《春雪》

2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23.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2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2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2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2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

28.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转应曲》

2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

30.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南秦雪》

40.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除夜有怀》

41.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南秦雪》

4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43.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苑中遇雪》

44.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咏雪联句》

4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北风行》

4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

4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对雪》

48.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

写雪的诗词篇2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毛泽东同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毛泽东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沁园春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写雪的诗词篇3

冬天是漫长的,每个时间段的冬天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二十四节气中,立冬是冬天的开始。“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曾写过《立冬》这首诗,字里行间,“小资情调”极为鲜明地显露了出来。立冬之夜,笔墨结冻,也懒得写诗了,于火炉旁,边取暖边温酒驱寒,醉眼蒙中,竟将月光当作了满地雪花。立冬了,这时万物收藏,纷纷规避寒冷,不过,“诗仙”李白,烈酒入肚,丝毫不减挥洒自如的诗歌情调,是不是还在美酒当中,酝酿着三百篇的诗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是写立冬之后不久的江南的:“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冬至是冬天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意味着冬天已过去了一半。“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的《小至》让人眼前一亮,不失美好的憧憬。作者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孕育着春天的美好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冬至是孕育新春的开始,既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又让人浮想联翩。

冬天最冷的节气是大寒,也是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这个最冷的节气在古人笔下也别有一番情趣。南宋大诗人陆游在《大寒出江陵西门》中写道:“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大寒时节的早上,陆大诗人骑着一匹瘦马出城,虽然太阳无光,风大温低,城外一片苍茫萧条的严冬景象,连动物都很少见,且这时候年关将近,他又身处异乡,但他却没有感到悲凉,心中反而涌起一股山川依旧、悠然陶醉的豪情,这是一种何等境界的人生旷达啊!宋代诗人文同,虽然名气不怎么大,却有一首诗写得很好――《和仲蒙夜坐》:“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寒夜漫漫,外面冷风呼啸,屋内寂静凄清。睡不着的时候才知道是茶水的作用,大寒节气,应该喝酒啊!屋里寒冷,砚里的墨都结了冰,灯花堆积了很多也不管它。衣袍虽又破又薄,但只要有书读就行了。这是一幅让人钦佩的寒夜苦读、舍我其谁的画卷,诗人那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精气神让人掩卷难忘!

提起冬天,人们最想念的是雪,因此雪也成了冬天的代名词。古诗词中描写冬日雪景的非常多,也都很有特色。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只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却十分空旷明净。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馀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一开始先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却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提起冬天,还有一种花是绕不过去的,大家也都能猜到,那就是梅花。古诗词当中,赞美梅花的作品甚多,北宋王安石的《梅花》极具代表性。“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笔下,楚楚可人的梅花,不媚俗,不自卑,散发着幽香,在冬天里凌寒开放。这首梅花诗,不加雕饰,语句十分朴素自然,虽简短,却很有味道,让人在清新的文字里,分享到梅花的清香和高洁。写梅花给人深刻记忆的,还有南宋词人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一树报春的红梅缀满琼枝,半开香脸,娇态柔美,宛如美人出浴,新妆初罢,婀娜多姿。李清照的《渔家傲》,温婉地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和喜爱,写得真是令人心醉。

写雪的诗词篇4

一、注意诗歌的炼字

诗歌语言凝练,主要体现在字、词、句的锤炼上,所谓“言约意丰”。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诗歌语言的凝练体现在炼字、炼词、炼句上。

唐朝诗人齐己的《早梅》诗,初稿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更加突出了最先绽开的一枝梅不畏严寒的抖擞之姿,与题中的“早”字扣得更紧,于是“一字之师”也便成为古今文坛的佳话。

又如唐朝诗人李白的《秋下荆门》诗,“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句中的 “空”字,明写秋树叶落,天空高阔,点出秋高气爽正是游历的好时光;暗写诗人出游之时舒畅旷达的心境和勃勃游兴,景中含情。“挂”字形象地写出了江面风平浪静,游船安然无恙的情境。“空”、“挂”是诗歌炼词的范例,内涵丰富,不可更易。

再如,的《沁园春·雪》用词精炼、形象。作者写远景用“望”,写近景则用“看”;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历史人物进行评议,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只识”,各有区别,极有分寸;以“文采”、“”“文治”,泛指政治、思想、文化,以“弯弓射大雕”指代“武功”,十分鲜明、形象;以“惟余”指铺天盖地的白雪,“顿失”写顿时冻结的黄河,突出了景象奇特、壮观的特点;以“银蛇”比喻积雪的群山,“蜡象”比喻高原上积雪的丘陵,设喻贴切;“舞”、“驰”描绘动态,用词传神。“欲与天公试比高”中的“欲”、“试比”等用语,不仅把群山、高原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且富有强烈的感彩,揭示了形象的深刻含义。

二、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意境,是诗歌中描绘的美妙动人的境界,是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世界的相与为一。好的意境,物我浑然,情景交融。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是难点。对意境的领悟和掌握,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审美能力,拓宽思维空间,发展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怎样理解、领悟和把握诗歌的意境呢?我在诗歌教学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体验并重新创造意境,激发、诱导学生的想象、联想等思维能力。

如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要求阅读者联想北方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纷而下,树枝上挂满了一朵朵的白雪,花团锦簇的景象,想象到春风吹来梨花开,想象到诗人为朋友归京而内心感到的喜悦与温暖,把雪花看作梨花,把冬寒之景也看作是春暖之景。

又如《沁园春·雪》“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三个虚写的句子,把读者带到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象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那意境才更加娇艳动人。这里,表面上是在写想象中的雪后美景,实际上是作者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博怀和乐观精神。

三、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罗蒙诺索夫认为,联想是“那种和一件已有概念的事物一起能够想象出和它有关的其它事物来的禀赋,譬如,当我们心中想到船时,便一齐想到它航行的海,想到海便想到风暴,想到风暴便想到波浪,想到波浪便想到海岸中的响声,想到海岸便想到石子等等。”可见联想是人的特有禀赋。

我在教学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就是为了体会作者建立的梨花与雪花的比喻关系。梨花与雪花都属视觉对象,但一个属生命体,一个属非生命体。在当时,这种联想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由于梨花与雪花的质地不一样,气味也不一样,而且一个生在春天,一个出现在秋冬,二者的关系建立起来,雪不仅保留了与梨花相同的洁白,而且因为梨花的反射,雪花也具备了梨花那“迎风绽放,纷繁灿烂”的精神。雪带给人们的不是寒冷,而是蓬勃壮丽的色彩,带给人一丝春的暖意。以上这类联想,取的是其外形的相似性,并通过比喻修饰联想,强化原来形象的某些特性,或植入新的内容,而给人以新奇的美感享受。

按心理学理论,“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布莱克说:“有一种能力可以造就一个诗人:想象,神的视力。”莫泊桑也充分强调想象的珍贵,他说,想象“是可以让创作思想焕发的最好的媒介物,是诗歌和散文的黄金之邦。”

如教的《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诗句,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群山蜿蜒起伏,像银蛇一样舞动;高原上的丘陵连绵不断,像一只只蜡象在奔跑。诗中的一“舞”一“驰”,形象化的比拟,赋予寂静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形象美丽。“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把读者带到另一个境界中去。作者想象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相映照的情景,写得更加娇艳动人。

四、指导诵读

诗歌要通过反复诵读和欣赏,才能发现它的深层含义。首先要指导学生默读,理解诗句的含意。其次可根据文章感情与内容的需要,由教师读出其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并配以音乐,渲染气氛,这会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再次,教师在范读之后,要指导学生抓住诗中一些重点字、词加以解释,然后让学生小声吟诵。通过多次朗读和吟诵,学生从感知诗意,到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歌内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以后,再配以音乐,让学生按照自己创设的情境,随音乐再次大声朗诵,体会诗歌词工句美、一唱三叹的妙处,进而把这些无形的知识消化,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

写雪的诗词篇5

一、寓情于景

开篇起笔不凡。诗人登高望远,视野极为开阔,巧妙借用想象,极力拓开视觉形象,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千里”、“万里”,紧承“北国”,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冰雪范围的广阔高远; “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构成了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巨幅动感画面。开头的三句,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震慑读者的心魄,激起了读者情感的波澜。

接下来的七句,诗人用“望”字领起,具体描绘冰封、雪飘的画面,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一句,呼应“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呼应“千里冰封”;写出了一个冰封玉砌的雪的世界。“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诗人极目远望,大胆想象,在诗人眼里,连绵的群山,耸立的高原,一派生机勃勃,好像要跟天公一比高下!而“欲与天公试比高”,更是赋予群山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

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而独特的想象,以浪漫主义的笔调、拟人化的手法,辟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冰雪茫茫的高原上,想象雪霁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着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此时的群山犹如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而一个“须”字,表达出诗人乐观期待的心情;“看”与“望”呼应,一远一近,相映成趣。上阕通过写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寓情于议

写雪的诗词篇6

薛昂夫

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

【赏析】

薛昂夫,又名薛超吾。回鹘(今新疆)维吾尔族人。生卒年不详。汉姓马,字九皋。官至三衢路达鲁花赤。善篆书。王德Y为其诗集作序,称他“诗词新严飘逸,如龙驹奋迅,有‘并驱八骄一日千里’之想”。《南曲九宫正始》序称其诗“词句潇洒,自命千古一人”。其散曲意境宏阔,风格豪放。

这首《双调・蟾宫曲・雪》是一首咏雪词,构思别致奇特。词人化诗用典,写得意趣盎然。

开篇“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杨花,片片鹅毛”用三个妙喻领起,写得美艳奇绝。你看,那漫天飞舞的大雪,就像是仙女洒下的晶莹洁白的美玉,又似点点杨花,片片鹅毛,飘逸灵动,无限妩媚。“点点杨花”化用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馀杭门外,飞雪侧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的诗意,既以杨花比喻雪花,又借用苏词中相思之意。“片片鹅毛”化用白居易《雪夜喜李郎中见访》:“可怜今夜鹅毛雪,引得高情鹤氅人”的诗意,以鹅毛喻雪,暗用白诗中思友之意。化用前人的诗句,引人无限遐想,诗情摇曳。

而与雪相关的故事“访戴归来,寻梅懒去,独钓无聊。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更是让人感动,使雪境更具魅力。想当年王徽风雪之夜泛舟访戴逵,至其门不入而返,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诗人孟浩然头戴浩然巾,在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留下动人的佳话;柳宗元被贬官永州,寄情自然,孤舟蓑笠,雪中独钓,留下了动人的诗句。这是何等的潇洒超脱、拔流绝俗与孤傲高洁啊!他们有的饮着羊羔美酒,围着火炉,住着暖屋,有的顶风冒雪,夜下寻梅,有的远离尘嚣,独立江边。

写雪的诗词篇7

关键词:苏轼、咏梅诗词、人格美

宋代,咏梅诗词的创作渐趋繁荣,诗人们热爱赏梅,咏梅,更是喜欢在自己描写梅花形态神韵的诗作中融入情感与寄托。林逋的咏梅妙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出诗人超脱世外、孤高自好、悠然恬淡、勿趋荣利的达人品性。王安石“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显露出一种自我实现和自勉心志的高尚人格意味。坡一生爱梅,写过有关梅花的诗多达四十余首,作品主要集中在“乌台诗案”以后。

“乌台诗案”以后,苏轼的人生观、艺术观、生活情趣都发生了变化,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特别是在梅花诗歌的创作中,主要表现在他已经不是单纯的对梅花幽雅形姿的形态描写,而是赋予梅花一种作者主观上的品格,当然这种品格并不是苏轼强加在梅花身上的,是因为梅花的习性和生长环境塑造了梅花的这些品格,如梅花历经严寒,迎风斗雪,自然就让人想到其凌寒不屈的品格,梅花开放在百花寂静之时,自然让人感觉到梅花不同流俗,清奇卓绝的气质。文如其人,苏轼之所以喜爱梅花,也主要因为梅花的高尚品格。苏轼嗜梅成性,托梅兴寄。他孤芳独幽,卓立不群的人格美都能在其咏梅诗词中寻到踪迹。

(一)《定风波 咏红梅》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因读北宋诗人石延年《红梅》一诗有感而作。这首词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写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连,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采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二)《和秦太虚梅花》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元丰七年(1084)春在黄州作。诗中写他因为爱林逋和秦观的梅花诗而更爱梅花。但自己穷愁潦倒,有负大好春光,还不如让风雨送春归去算了。诗人不沾滞于咏梅,而能寓感慨于言外,寄托深远。全篇压“槁”字仄韵,诗句骈散交错,音韵流美。诗中描绘梅花,正面描绘仅“江头”、“竹外”一联,点染生动,传神微妙,造语新鲜自然。《诗人玉屑》卷十七引范正敏《斋闲览》评云“语虽平易,然颇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此诗中表现的幽独闲静之趣,也正昭示了苏轼闲静高雅的文化精神和人生意趣。

(三)苏轼与梅花之缘

梅花,古人皆爱之。坡更是与梅花有着解不开的缘分。诗人写梅决不是无聊的吟风弄月,而是把自己的身世经历和感受融汇其间的。

1081年正月,是坡来黄州的第二年,他觉得凌寒而开的梅花,“玉雪为骨冰为魂”,虽然春兰秋菊、白李桃红,各具千秋,然而它是“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开。”在他心中,唯有梅花才是最为坚强的,才能真正代表他的人格。

1082年正月,在经历“乌台诗案”虎口余生的心灵历练后,心中逐渐平静,看到红梅绽放,虽然开得很迟,但仍保持着孤瘦高洁姿态,它傲霜斗寒之心,不肯随春天的到来而改变,“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这不是他自身的写照?虽然政治上一直处于新旧党派之争的漩涡之中,却仍然保持刚正情操,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我”,而不去做个趋炎附势的小吏。在大是大非面前,为何要改变自己的立场呢?就像欣赏梅花品质一样,“诗老不知梅格何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1084年春天,他看到江头梅花盛开,争娇斗艳,尤其是那竹外一枝斜开的梅花,引人注目,他认为那就如其化身。在《和秦太虚梅花》中写道“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面对梅花,心想自身,看梅、赏梅、惜梅、赞梅,足以给他心灵上丝丝慰藉。事实上,他犹如梅花的坚强品质,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再次遭贬,万里投荒,到惠州谪所,又在迁客逐臣的心情下邂逅了梅花。《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这回相见,梅花的境遇没有改善,仍是在“松风亭下荆棘里”;而梅花的修美亦无丝毫逊色,“两株玉蕊明朝暾”。《再用前韵》:“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粘空樽。”《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等诗都可体现苏轼吟梅诗中的高洁之志,寄托了内心深处与世委蛇而又不甘沦弃的孤清与落寞,在这里的梅花也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了,作者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寄托到梅花身上。梅花是诗人精神情感的化身,被赋予了人的品格。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坛中成就最大的一位诗人,堪称文坛一代领袖。苏轼的一生充满磨难,数次贬谪使苏轼经受了种种锤炼。但其解脱自我,摆脱消沉,超脱旷达的形象,为历代世人所景仰和喜爱。苏轼满腔热情地讴歌梅花,强化了梅花超凡脱俗的品格。在苏轼的咏梅诗词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株傲然挺立的梅花,也读懂了一个幽洁自持,卓立不群的坡。

参考文献:

[1] (宋)苏轼著(刘石著评)2002《苏轼词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陶文鹏编著《一蓑烟雨任平生》,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写雪的诗词篇8

关键词:咏雪诗;雪中见智;雪中见情

明代李开先《一笑散》录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冬天,唐代一个叫张打油的人出游,经过某县参政大人的阔宅,一时兴起便入内闲游。不料天色骤变,下起大雪,他急忙奔进屋内。张打油被窗外的奇妙雪景所吸引,不由诗兴大发,便提笔蘸墨在墙上写下《雪诗》一首:

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写罢诗,便掷笔而去。参正办完公事回宅发现张打油的诗,勃然大怒,便派人把他抓来,问他为什么乱画。张打油答道:“想我张打油,只会吟诗作文,不会胡写乱画。如不信,请另命一题如何?”

当时南阳被安禄山叛军围困,欲请禁兵出救,参政即以此为题叫张打油作诗。张打油听后稍一思索,便朗声念道:“天兵百万下南阳”,参政一昕,觉得跟墙上题诗的风格完全两样,就说道:“哈哈,扑看来这墙上的诗一定不是你写的!”可是他听张打油念完下面的几句,就禁不住大笑起来。原来张打油的全诗是:

下南阳,也无救兵也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参政听罢,觉得诗虽称不上高明,但亦算扣题即景,通俗形象,便把他放了。有此波折,张打油之名便流传开了。久而久之,后人便把内容浅显明了,字句诙谐风趣,形象鲜明生动的诗称作“打油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这些诗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不过最为后人传诵的是下面这首《雪诗》:

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但那雪花狂舞,天地间一片银白的景色早已跃然纸上。遣词用字,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打油诗定名之后,似乎代有传人。《读者》上曾发过这样一首郎中《咏雪》诗:“昨夜北风寒,天公大吐痰。东方红日出,便是化痰丸。”以最不洁的东西来比兴最纯洁的白雪,虽然粗鄙可笑甚至有些俗不可耐,让人匪夷所思,感觉不到一丝美感,但却非常符合一位老中医的职业特点。读来也饶有兴趣。

有人以为俚俗打油诗全出于文化不高的下里巴人,其实也是个严重的误解。《笑笑录》引《梅窗小史》载:“益都赵秉忠,状元及第。青州府县公宴,值大雪,联吟,道日:

‘剪碎鹅毛空中舞,’府日:‘山南山北不见土’,县日:‘琉璃碧瓦变成银’,公曰:‘面糊糊了青州府’。左右皆匿笑。”旁边的人暗笑什么?笑地方长官之类的高层台面人物,附庸风雅也不过是打油诗水平也。

雪中见智

刘于庆的《世说新语》也记载了有“咏絮之才”美称的谢道韫的咏雪东晋谢安面对六角琼花铺天盖地而来的壮观雪景发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开口便答:

“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的出句即本体是大雪“纷纷”之状,谢朗仅见“雪”而无视“纷纷”,照他的喻体,只能是“好像撒盐空中而下落”了,因为坚实的盐粒(那时尚无粉盐)撒向空中,如米雪冰雹,哪来六角琼花的“纷纷”之状?谢朗的设喻离开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必然对不上号,当然要被谢安摇头否定了。而侄女谢道韫沉思后抓住本体大雪“纷纷”的特点设喻:“未若柳絮因风起(即还不如用‘宛如柳絮因风而起舞,浮空而飘落’来比喻)。”这个喻体,形象地描绘了纷纷大雪的白似柳絮、质地轻盈、体态飘逸,多么相切而成象,鲜明而生动,难怪人们称之为“咏絮才”。

清朝乾隆、嘉靖年间,辽阳城里有一位小孩,名叫王尔烈,念完四年私塾,父亲就叫他到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谋生。他来到龙泉寺当杂工,一有空闲就去向有学问的和尚请教诗文之道。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寺里的小和尚和杂工都来扫雪,他们连扫带玩,用雪塑了个观世音菩萨像。这时,方丈元空和尚来到跟前,就以雪人为题,出了个对儿的上联: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这联的意思是:观音是雪堆的,太阳一照,它便溶化了,以为是回到了南海。

众小沙弥,虽然也与法师元空学习到不少知识,但是毕竟有限,想了半天没有答上,只好摇头。元空看看王尔烈,意思让他来答。王尔烈明白,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那云朵有各种各样形状,有的竟像罗汉,而且越看越像,越想越像。于是,他稍一思索,出口答道:“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他从“雪”联想到“云”,便以“云成罗汉”对“雪积观音”。日出雪化,风吹云变,故以“风吹漫步到西天”对“日出化身归南海”。此联对冬天堆雪人,天空云变罗汉的奇趣进行了形象的描写,用拟人手法把地上的积雪(雪人)和天上的行云描绘得既形象又生动,而且静态与动态并存,真是神思驰骋,意象生动,妙不可言。读毕,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冬雪初霁的风景。元空和尚一听,连念:“阿弥陀佛!”小和尚们也称赞不已。打那以后,元空和尚就收王尔烈为身边的茶童。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材,所以,在主持的指点之下,25岁的他考取乡试拔贡。39岁中举人,1771年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入翰林院作四库全书的编修,晚年创办“沈阳书院”。

据说乾隆皇帝游西湖时,沈德潜随驾,适逢大雪纷纷,四山皆白,碧波银影,景色宜人。乾隆帝见景诗性大发,信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说到这里,乾隆帝再也续不出下文,沈德潜私下发笑:这叫什么诗!“他见乾隆一脸窘相,灵机一动,高声奏道:“万岁爷的诗乃千古妙句!臣记得万岁爷这首诗的第四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

“飞入芦花都不见。”一个妙句,奇峰突起,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使一首平淡无味的诗“起死回生”白色的雪花与白色的芦花连成一片,天地苍茫,迷蒙混沌,动感地写出了冬的神韵,意境深邃苍茫,构思奇特精妙。不仅如此,沈德潜说“臣记得万岁爷这首诗的第四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一句,可谓机智巧妙,一语解了乾隆帝的困围。

写雪的诗词篇9

(一)古诗文常识填空。

1.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诗经》这样的诗歌总集。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文学样式的辉煌,我们经常这样说:汉赋、唐诗、_______、元曲、明清_______。

2.古代的文人学士,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还常常有自己的“别号”,以示风雅或者明志。你知道下面两位古人的别号吗?

①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

②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_______。

3.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_______。又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也有人称词为_______。

4.我们经常说的“唐宋家”,他们分别是唐代的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5.律诗共八句,分为四联,每联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_______,第三联叫_______,第四联叫尾联。

(二)连线题。古人曾说“诗言志”,其实,诗词除了言志外,还有许多的写作对象,大凡花鸟草虫、鱼虾鳖蟹无不可以入诗,当然更少不了风花雪月。下边几句诗词都是写风花雪月的,请你把它们对应连线。

风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雪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松、竹、菊”被称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又被称之为“四君子”,古人经常用它们来比喻人中的君子或标榜自己、赞颂他人人格的高尚,因此在各种诗词中常常被作为吟咏的对象,请你各写出一句以之为题的诗(词)句。

梅:_____________________。

竹:_____________________。

菊: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上下旬。

1. 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

2.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

3.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

4. ______________,各领数百年。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

6.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二)理解型默写。

1.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将现实与梦境巧妙结合,直抒作者的爱国激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全篇主旨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涉世家》中表现了陈涉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目的却是干预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话来说,就叫做“______________”。

5.人们常常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形容某些人思想工作做得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

(三)原文默写。

1.请默写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2.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三、古诗词分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破阵子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朝代)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你还知道他的“______________”一词。

2.“破阵子”是词的_______,这首词分为上下两_______(填词的术语)。

3.文中能点明是在夜间的词是______________,能表明作战季节的一词是_______字。

4.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战斗情绪的两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人物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在你班有个叫诸葛小亮的同学特别聪明,可是他不爱学习,不珍惜自己的时间;作为好朋友和班干部的你不忍心看着他这样荒废学业,老师也要求你做他的思想工作。那么你能用一些古诗文中的名句来对他进行说服教育吗?请把你要运用的句子写下来,至少要写三个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同学要转学到很远的地方去,临别时,他请你留言作为纪念。你能不能用古诗词中的句子作为你的留言,以表达对他的祝福、惜别以及激励他努力进取?请把你要写给他的句子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诗文扩展默写

1.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学课本中选了他的很多诗词,除了在教材中学过的之外,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词,请写出一首。

2.词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不管是词的艺术水平还是词作的数量,都是史无前例的。你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宋词,现在请你完整地写出一首宋词来。

附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常识

(一)1.宋词 小说 2.东坡居士 青莲居士 3.诗余(诗之余) 长短句 4.韩愈、柳宗元5.颔联颈联

(二)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三)参考答案(仅供参考而已,可以有多种)

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古诗文默写

(一)按原文默写

1.羌笛何须怨杨柳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道是无晴却有晴 4.江山代有才人出 5.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7.斜风细雨不须归 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理解型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4.醉翁之意不在酒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原文默写(略)

三、古诗词分析

1.宋朝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或永遇乐(千古江山) 2.词牌片(阕) 3.“挑灯” “秋”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5.忠勇(爱国)失意的将军(壮士)形象

四、古诗文应用

1.(只要是有关珍惜时间,激发人上进的诗词均可)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天生我材必有用;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雪的诗词篇10

一、了解背景,知其为人

诗人不同的身世遭遇,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写作背景,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不同的创作契机,于是就有了诗词不同风格流派,不同的文化哲学意蕴,孟子说:“颂其 诗,读其书,不知其之可乎?”所以,对诗词的鉴赏,必先晓其为人,知其背景,否则,望文生义,随文解义,会闹出笑话。的《沁园春・雪》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咏雪题材,但相比之下,意境不同,感情迥异。一首出自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的笔下,纵横千万里,雄视几千年,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一首是旧时代边关戍将的送别之作,边塞异地奇寒异境尽纳笔端,气势飞动却充满无限怨怅之情。

二、创设氛围,品赏情味

通过创设情感氛围的方式可以尽快调动学生的审美知觉,为进一步体会诗词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意”打下良好的基础。可通过妙语导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遐想的天地;还可通过诵读怡情去获得感性上的顿悟与发现。如我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是这样导入的:“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能启发人的与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如玉盘的明月,他的思绪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学们,当你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你是否也会思念身在远方的亲人呢?”教师情到深处的话语,使课堂立刻沉寂一片,教师再用充沛的感情范读全诗,以情来感染学生。这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好词,这种美,不通过反复诵读是难以体味出来的。

三、品味语言,含英咀华

诗词是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感的。因此,对诗词的鉴赏,最终必须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鉴赏,通过对作品语言具体性,形象性的体悟和把握,达到对诗词特有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深层理解。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诗词语言有形象性,跳跃性的特点,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赏读,以点带面,了解作品的结构艺术,弄清其组合及脉络。如我教王维的《使至塞上》,就围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和“圆”字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红楼梦》里的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找不出两个字来。”可见,这两个字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通过对这两个字的赏析,就能感受到这两句诗的画面感。

第二,体会客观景物在诗中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托物寄情,以景写意,是诗人惯用的手法。因此,鉴赏诗词,就要理解客观景物在作品中的象征,移情,烘托等艺术功用,挖掘它们所包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第三,从品鉴作品的风格入手,培养学生意会言传的审美能力。诗词风格是通过作品的语言以及借以表情达意的景物的色彩,态势,性质等表现出来的。《沁园春・雪》之所以给人以阳刚之美,是因为时空视野开阔,物与神游,其语言掷地有声,气魄非凡。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具有阳刚之美,是以角弓不控,铁衣难着,瀚海阑干,愁云惨淡而写意的。全诗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收文,无限的关爱,凄冷,怅惘之情尽在其中。把握了作品的风格,也就能更好地鉴赏作品的意蕴。

四、联想开拓,再造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