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雪的散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0:44:41

写雪的散文

写雪的散文篇1

姚雪雪已摒弃了柔软抒情,或者她文字的抒情都是冷然的,不是婉约才女式的,而俨然是一个怀揣一把文字利刃在暗夜行进的精神决绝者――她穿越寒夜般的历史和孤独,穿越繁华空巷与生命的焰火,找寻属于自己灵魂皈依的雪地。她安然于雪的寂寞、冷艳和决绝,这样的文字在当今浮华万端的文坛是让人敬畏而惊讶的,在繁华遍地的当下文坛足以形成一道傲人的独特景观。

我无意识地排列起她的四本书的书名:《临近花期》《雪花飞舞》《夏都绘影》《雪地》,四本书名、四个过程、四种符号,完成了姚雪雪文学中雪地世界的精神再造。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的超然、寂守之姿,这就是当下一种文学坚执者的姿态。

我几乎没有一以贯之地读完一本散文集的经验,散文当然不同于小说,小说可以用故事情节抓住它的读者,而一本厚达200多页的散文集用什么抓人?我读完《雪地》之后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雪地》凭什么让我在几天里几乎不碰其他书而将它读完,它是以精神内质――一种把生命的疼痛与坚忍、灵魂的蹈舞和低回都安放在尖利的笔端神经上的精神质感,紧紧抓住了我的阅读,牵引着我的指印、让我的目光在《雪地》的书页间穿行,在那些具有雪的白色特质的地方、场景、人事里出入、邂逅与碰撞。

这是一些有痛感的文字,像刀锋似的冷利,像撕开的伤口般艳丽,作者是审视的、不规避的,她的追问就是回答,一切都在一个看不见的精神高度并置着,正如她所写“春天的轮回已经淡去了树的一切序定,而一棵树,它真会有痛感吗?”(《白色春天》)

《雪地》中许多篇什都有一种宿命般的意味,那些写雪地、写医院、写春天的白色系列,似乎都具有雪的外在特征,但其内涵却也如同雪的严酷逼近真实。姚雪雪以隐秘而又清晰的童年视角,残酷而又不予回避地进入到医院等白色空间――独特的童年经验在她的写作中形成了独特的白色文字意象,残酷的现实世界往往被一个孩子的有趣视角所消解,这种消解在成年以后的记忆底片上洗印出来反而更加残酷。作者姚雪雪笔下的放射室因其黑而成为孩子捉迷藏的游戏乐园,却是成人命运折冲的劫地;孩子们吹成气球和皮筋的欢乐玩具,居然是白色――“我们欢叫着把气球一下一下拍上了天……为了装点这个大逆不道的气球,我们找来红汞和龙胆紫把气球涂得光怪陆离,并借着这只混乱的图案,慰藉着缤纷而遥不可及的向往。”她写的太平间坐落在田地中央,四周是一片鲜艳丰硕、波澜起伏的西红柿地……那些反差极强的意象,在作者返回童年的视角里一一呈现。在姚雪雪而言,返回童年视角就是返回记忆里的隐秘角落,她下笔极准,这些隐秘的角落是最有价值将它还给文字的。作者写的值班室,在特殊年代,医院值班室也成了卑微生命遭受猛烈撞击的发生场,在该文中作者从童年的角度呈示了一种极具深度的叙述立场――“我有限的理解力不足以使自己明辨是非怀有好恶,我原是一场游戏的旁观者,游戏刺激的强度才是自己记忆残留的深度,而我在记忆的搜寻中不知不觉已沦陷于游戏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受害者,我的重创来自文字的硝烟,它煽惑、残酷、斩钉截铁,比事件本身的火力历久弥新”。

还是白的意象,从雪地、月亮、产房、舞台中央、白色春天、白色忧郁,到多虑平药片等等,是姚雪雪的偏爱与拒绝,是留在记忆和生命经验中无法抗阻的邂逅,是带血的文字刺青,可以看到作者内在的丰富与坚强。

有人一开始写作就用到童年经验,少有成功,那是一个轻易不要去开掘的生命秘藏。像秦陵,它在那里,什么时候开掘最好,必须等到技术和诸多条件都成熟时,那时开掘将是最完美的。姚雪雪把握了恰当的时机,她的思想储存、精神高度、文字技艺和散文文体操控能力都有了准备。所以《雪地》里那些童年经验的篇什是最成功的部分之一。

写雪的散文篇2

郁达夫是一个奔走一生最后不知所终的性情中人。1927是他人生最值得书写的年代,这一年他抱着对民主革命的深度失望与对创社人的软弱无为的极度憎恶,他宣布退出创造社;也在这一年,可能上天顾怜苦心人,让江南名媛王映霞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一瞥惊鸿,终成眷属,成为世人艳羡的“富春江上神仙侣”。1933年春,郁达夫带着他的爱情、心灵的归宿,回到故乡西子湖畔,修筑了“风雨茅庐”,“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渔”,尽享人生的绮丽与安宁。直到1935年,郁达夫总有一个激活生命的理想,这个理想推动他奋斗、催生他创造、激发他灵感,那就是王映霞的爱情。自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生的情趣、美的姿态、活的神气,他的笔下就充满了诗意的灵感。

刘海粟先生曾这样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漫谈郁达夫》)说出了郁达夫散文的二大特质:一是“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人情味”“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无笔不美”;二是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里却藏着“霞绮”――构图的奇妙与转换的瑰丽。

所以,通常的教学内容是首先是“借题发挥”――提取出江南五幅冬景并加以题名:曝背谈天图、冬郊散步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然后概括(找)出每幅冬景的特色:曝背谈天图是“可爱”,冬郊散步图是“生气”,寒村微雨图是“悠闲”,江南雪景图是“美丽”,寒冬闲步图是“快活”。然后再进一步,师生共同鉴赏这几幅图景的表达技巧:例如“寒村微雨图”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画写雨,描绘了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再如“江南雪景图”中,避实就虚,以诗写雪,赋予雪以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趣。一般来说,能突出郁达夫在文中表达的“可爱”“生气”“悠闲”“美丽”“快活”,已是知人论世了,能致力于几幅图景中的表达技巧的鉴赏也能化解教学的难点了。

但是,如果散文的教学仅限于五幅图景的内容的图解与分析,我认为只是完成了“文”的理解,并没有达到“章”的认识。所以我在我的教学中还带领学生研讨了这五幅图是怎样的一种构成方式,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转换的。

第一条是时间线,是按照时间的变化来转换图景的。作者在“曝背谈天图”中提及“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从“清早”到“泥地里又放出水蒸气来”写的是黎明时的景象;而老翁和小孩的曝背谈天则一定是太阳升起很久之后才能享受的乐趣――这时候清晨勃发,鸟叫一定是早已散尽了。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到了“冬郊散步图”中,作者说“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江南在这个冬日的午后尽显其莫名其妙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充满着春天到来的生机!地质丰盈而润泽的江南,那青天碧落之下分明蕴含着春日的暖意,难怪作者在暖暖的懒懒的午后,要到郊外走走了!至于“微雨寒村图”,作者如是说“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写出江南冬景在傍晚时分的悠闲和迷人,微雨下得着实悠闲,淡墨背景也是悠闲得很,所以秋收过后的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没有了劳作的繁忙也没有了心灵的负重,江南的人在这个傍晚可是尽显闲雅啊!可这些还不够,傍晚的江南再加上门前的一只乌篷船、茅屋里的几个喧哗酒客和茅窗中一圈灯光映射的月晕,那岂不迷死人呀。悠闲的意境、疏雅的诗意荡涤着“绿林豪客”的心灵,这正是寒村微雨的江南迷人的魅力!紧接着到了“江南雪景图”,作者用了四联诗句点明时间:“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傍晚欲雪问酒――晚雪月下闻酒――雪夜苍茫投宿――明晨打听雪梅,作者在这里从日暮写到第二天清晨,写出了江南夜雪的情趣,试想想,雪月梅冬宵三友,再加上人家酒,江南的冬景真是清寒雅致、情趣香暖得很呢!作者通过这几幅图交代了清晨――午后――垂暮――夜深――第二天黎明的江南冬天的美景,任何时间段的江南都是如此秀美如此可爱!

第二条是气候线,作者在这五幅图中描写了五种天气。其中“曝背谈天图”说“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晨霜粉白,暖气蒸腾,可见是下着初冬霜晨,谓之“霜天”。而“冬郊散步图”是晴天,在郊外的午后,是“风和日暖”的,作者把江南的冬天那种特有的和煦写了出来。 “寒村微雨图”中作者写了江南冬季的雨天。雨中的江南最有味道,那些古镇好像都是为雨为设置的,要体会烟雨长廊的妙处,只有在雨天。站在廊棚下,听滴滴答答的雨打在古老琉璃瓦上,打在青石板上,总有一种平平仄仄的韵律感。 “微雨”二字重在“微”,是言雨势小,又好像能让人联想起“清”“淡”“细”“迷蒙”一类的词语,皆是江南特质;进而作者点明要写的乃是“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霖”用得雅致极了,仿佛隐士眼中的诗境化境,怪不得要有“说不出”的自得其乐。雨是天地的精灵,雪是天地的洁白肌肤。江南的冬雪,虽然没有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恢宏气度,但却如粗犷中略带羞涩的村姑,亦别有一番情致。我们在“江南雪景图”中看到的是: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哦,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啊!接下来作者又写了“旱冬闲步图”,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晴天――旱天,可是这种干旱不是让你干燥上火也不是让人无助绝望,而是一种晴和的快乐,可以让人“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在这样的旱冬,人“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文中的霜天、晴天、雨天、雪天、旱天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

写雪的散文篇3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作家,他的书,早在前几年就在一家书店预订购回了,一直没有时间消消停停地完整地的读完,这次算是下了决心,读完了三卷本的博尔赫斯的著作。博尔赫斯的作品,就单篇来说,都不很长,一般也就几千字左右,短的甚至几百字,可是,就在这几千字或者数百字里,博尔赫斯却极尽自己的艺术本事,写的一路摇曳。有人说,博尔赫斯不断在修改自己的作品,常常把小说改写为散文,把散文改写为诗歌,文字极端凝练,然而,意象却密集丛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而我读过觉得不过如此,也许是翻译的文字一般,没有传达出原作者的神韵,总之,若是不硬读,肯定是读不下去的。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读现在的文字翻译不若民国年间那些大师们的翻译,如潘光旦先生翻译的著名心理学家霭利士的著作,文字优雅,层次分明,很有中国语言特色,读起来毫不费力,而如今的译文常常读完了一段话,还不知道在说什么呢!

天快要亮了,才放下书本,合上眼睛,稍微休息了一下,不多时,就听见窗外的钟声,知道是早上八点了。早上真不想起床。好像读书人大多有赖床的习惯,不管晚上睡的多晚多早,早上都非要赖到日上三竿。鲁迅先生就有这样的习惯,到了夜晚,不是读书就是写作,或者整理收藏的汉砖刻像,或者摩梭木刻版画,常常就是一个通宵,到了早上则酣睡不起。我也是喜欢夜晚的。夜晚读书写作,较之白天来说安静,没有其他外在的因素干扰,比如,当你正在聚精会神的游走于书里的时候,耳边响起的电话铃声或敲门声,把本来平静的心境破坏了。而夜晚,一般不会有这样的事情的发生。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就着昏黄的灯光,读着自己心仪已久的书,或者写作早已打好腹稿的文字,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确实是黄金的夜晚呢!

话还是说回来吧。今天的窗子分外明亮,这是雪的作用。关中的冬季,天气老是阴沉沉的,太阳像一个薄薄的烧饼,贴在湿冷的天幕上。只有下雪的时候,周围才明亮起来,好像有了活气。下雪天,应酬就会取消,可以消磨整块的时间,不必担心遽然的电话铃声和不速之客的剥剥的敲门声了。于是,接着读博尔赫斯的其他作品,诸如诗歌和散文。博尔赫斯的诗歌和散文,在我的感觉上,要比他的小说精彩得多了,他的小说,一般很少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很少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有时候,整篇就是作者的论述,大段大段的论述,理性的文字取代了小说的一切元素,而博尔赫斯的诗歌和散文,则还是比较规矩的文体,读起来使人感觉是在读诗歌是在读散文。博尔赫斯一生都在图书馆度过,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基础,接触的除了书籍就是书籍,鲜有图书以外的社会生活,所以,他的文学作品的来源就是书本。从书本到书本,是博尔赫斯的写作历程。可是,这不是简单的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经过了他的精神的转换,成了他表达自己的主体意识的题材,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博尔赫斯简短,就在这简短里他的文字信息量极大极大,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阔。当然,没有相当的阅读经历的和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的人,是很难读得明白博尔赫斯的。在这个角度上看博尔赫斯,他的受众体只能是知识分子之间的读者,而不像当下一些只会编造一些离奇故事的、文字水平也就是相当于中学生作文的所谓作家,红极一时,然而,又很快销声匿迹了,秋风扫落叶一样。文学,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或者散文,关键的是要深刻,深刻的思想,深刻的表现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揭示从来就没有人揭示出来的人性的最隐秘的一面,这就是对文学的贡献,假如没有这个艺术功力,只能说是不入流的制造文字垃圾者。博尔赫斯具有这样的艺术功力,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和散文,都能激荡起满纸的云烟,充满着幻象,引人入胜。用日常生活的语言,用贴近人物的性格的语言,去叙述,去描写,甚至作者自己的旁白也采用这样的艺术语言,就像雕刻师一样准确细致的刻画人物,去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则是区分作品高下的艺术评判标准。博尔赫斯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比较理想的艺术借鉴。

近些时候,一般不去读当下的一些小说,也很少去读没有独立的经过自己艰苦的艺术探索而体悟出来的文章,而读外国的小说或者文艺理论,至少在他们的作品里能读到属于自己的话语,读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对社会对生活的艺术体悟,这也许是近来一直迷恋阅读博尔赫斯著作的心理动因。

雪天其实是读书的最佳时间,特别是读愿意读的书,简直是一种美妙的思想旅游,烟波浩渺,绿水青山,老树青藤,花径通幽,既让人赏心悦目又让人流连忘返。比较喜欢下雪的天气,下雪的天气除了气候比较温润而外,看重的是满世界的洁白,因为平素所看见的大都是让人不舒服的色彩。雪天里,把一切狰狞的面目和一切的污浊都让雪花遮盖住了,把一切别扭的污染视觉的东西都让雪花遮盖住了,最起码心情能愉悦起来!虽然说这样的雪天不会像极地一样终年都是洁白的,但是,至少能使人回复到纯洁的善良的心境,这就是雪天带来的最好的东西,何况,雪天之后,距离春天就不会多么遥远了!

冬季的时间是短暂的,似乎还是在早上,羲和的马车就到了终点站,白天一直纷纷扬扬的雪花,此时也稀稀落落的,渐渐天晴了。什么时候,那一弯细月从厚厚的云层里钻了出来,给整个银色的雪的世界带来了些许的温馨,幽幽的闪耀着,成就了一片童话般的天地。遥远的秦岭山脉和广袤的渭河河川,顿时都沐浴在这月色之中了……

写雪的散文篇4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借鉴点

写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写纯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写人工的景物,还可以描写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将这些景物的风采魅力提炼出来,以实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名家名篇有许多,如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鲁迅的《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有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散文写景亦写情,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范本,学习他们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景物,描写立体的画面。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质地。它不仅看得见,还是听得着、闻得到、尝得出、触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们观察大自然就要调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调动我们的心理感受,整体把握大自然的特点。在写作时,将我们观察到的景物如实描绘出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画面,这样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春》中写春花就是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写的。先从视觉的角度写了花的种类:树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写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了花的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从味觉的角度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还从听觉的角度写了“蜜蜂嗡嗡地闹着”。让我们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仅看到花的形、色、态,还闻到了花的香,听到了蜜蜂“嗡嗡”“闹”的声音。

技巧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所描写的景物与人们熟悉的、特点突出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想象和联想还是多种修辞方法的基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以想象与联想为基础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就由春天万物萌发联想到了人刚刚睡醒时兴高采烈的状态,用拟人的方法将大自然中万物萌发的特点突出出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各种野花在阳光下闪亮,在微风中微微颤动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将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着“带水纹”的“花衣”的羞涩的小姑娘,既生动,又形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将“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将“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将“垂柳”想象成有爱美之心的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写活了。

技巧三:观察景物要有顺序,描写景物也要安排好顺序。

大自然的景物繁多,即使在一个场景下,大多也都有多种景物,这时就需要安排好观察的顺序。写作时可以按观察的顺序来写。比如,可以按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由外到内。可以按照景物的种类,如,先写树,再写花,再写草;先写天空,再写河水。还可以按照主要在前,次要在后的顺序,如,重点是写花,那就先描写花,然后再写绿叶,写蓝天、白云,以绿叶、蓝天、白云来衬托花。朱自清《春》中对春花的描写是从上写树上的花,到中间蜜蜂、蝴蝶飞、闹,再写地下的野花,层次非常清楚。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中写雪后小山一段就是按照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的。

写雪的散文篇5

一、选对了写景对象和写景角度

选择写景对象要注重四个方面: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感情易抒发的,能给人美感的。文中的小院是“我”家,院中的花树与“我”经年相守,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其间虽没特别名贵的品种,却也满庭灿烂,惹人怜爱。而在众多的植被中,最出众的,当数洁白的栀子花、李花和绿干亭亭的梧桐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我”对青白颜色与挺拔树态的偏爱,更因为它们高洁、沉稳的特质正迎合了“我”夫妇俩沉默、正直的个性。还有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银杏,也折射出“我”热心、成熟的性格侧面。选择它们作描写对象,并调动多种感观机能,从视觉(李花满院飞雪)、嗅觉(栀子花清香阵阵)、听觉(银杏叶坠地如雨)等角度进行细致描绘,正可以达到写景角度与抒情点的契合。看似信手拈来般随意,实则是作者精心选景、反复推敲描写角度的结果。

二、理清了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通常有三种:一是时间顺序,二是空间顺序,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本文整体上采用了写景类散文常用的时间顺序:首段以“一年四季,风、雨、霜、雪,轮番光顾,兴味不浅”统领全篇,后面分“春四月”、“李子熟了”、“每逢深秋”、“树叶落尽”四小段,依次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这四小段又都以空间为序,且各有特色:二段以满树李花起笔,到满地落红止,是由高到低;三段由院角的栀子写到院中的梧桐,是先四周后中间;四段由屋前黄菊到屋后银杏,是先前再后;五段由落叶到星空,是由下及上。其中,二、五段以高低论空间,三、四段凭前后左右定方位,描写顺序两两呼应,既全面系统,又清晰准确,使文章层次分明,表述自然得体。

三、驰骋了丰富的想象

看到晴空下静态中的满树李花,想象它们随微风飘然而下,犹如满院飞雪的样子。看到优雅闲寂的黄菊,联想起“独怜细菊近荆扉”、“海内文章落布衣”的美妙诗句。还有“很少遮障”的星空,就像某种纯净、率性的人格,让人欣喜、艳羡。尤其是“李子熟了,每当沾满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咕噜噜滚到地面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孩子,我拾起一个给他,那该多高兴啊”一段中,遐想出的那幅闲适、温馨的含饴弄子家居图,即使世俗中的追名逐利之徒,看后也会怦然心动,暂时卸下所谓的“理想”与“抱负”,产生“不羡功利,羡亲情”的人性回归。

四、注重了描写的方法

写雪的散文篇6

关键词:整体感知;散文;方法

散文,是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能体现中职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诸多要素。但是,散文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即取材十分广泛,行文自由,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是所要表达的主题却明确而集中。所以,对于阅读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通读文章而不知所云,就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也是我们散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如何在散文教学中,贯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就成为我们中职语文教师教研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整体感知,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又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下面,笔者试通过一些实例,在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上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注重解题

散文的题目可比喻为散文意境的门窗。从其作用来讲,有的是点明写作对象及其特点,有的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有的是揭示文章的主旨,有的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从用语特点来讲,有朴素的、平淡的、有新奇的、有含蓄的、有赋有诗意的等等。解题可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甚至可渐渐进入散文优美的意境之中。特别是那些兼有多重作用,且既新奇又含蓄的散文题目。

例如,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要指导学生理解这个题目的三层含义:一是红柳生长的环境是海拔最高的高原,“冰峰林立,雪原寂寥”,让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吸收了光和热,蕴涵着伟大的力量,能“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三是暗示了红柳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曾经为人类做出了固沙防风的贡献。通过解题,学生即可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小中见大的写法。

类似的还有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题目具有一语双关之妙。它既指“我”居住的“小屋”建在山脊上,在烟雾迷蒙中,凌空而起,轻灵而自由的姿态,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境中的“空中楼阁”,喻指作者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这样便于学生了解作者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入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正是通过虚实相生的写法,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屋的可爱,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

再如,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题目不仅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和线索,并且运用了设疑激趣的手法。如果能提示学生,作者为何把教室与红玫瑰、情人节与教师和学生这些很难关联的人、时、物交织在一起,在学生心中造成疑问,引起猜测、期待、疑虑等心理情绪,再通过欣赏文中有关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那么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生就易于接受,而且能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注重理清线索和结构

线索是文章的脉络,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抓住散文中的线索,理清其层次结构,就能整体把握其思路和内容,有助于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领略其内在的神髓,分析文章的立意。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或人)为线索,以空间(或时间)为线索等。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读散文能抓住线索,就便于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写了母亲平凡、孤苦而伟大的一生。作者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阅读时只要提示学生找出文中表现时间顺序的语句,就能初步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内容。但是,母亲这样漫长的一生,可写的事情很多,作者为什么重点写了母亲对“我”的六次影响?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择材料,又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呢?所以说,能找出表现母亲勤俭朴实、善良宽厚、为人热情和坚韧刚强的品质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这条贯穿全文的暗线,就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题。

再如,吴冠中的《画里阴晴》,篇幅短小,完全可以直接从理清全文的结构和思路入手,来欣赏其主题。这篇散文共四个自然段,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第一段由路过故乡的感受起笔,引出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第二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三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缘由,为推出中心做好了铺垫;第四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这篇散文阐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先从小处切入,再层层铺垫,最后水到渠成,篇末揭示中心。

三、注重把握“文眼”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创作意图、揭示主旨、涵盖内容的词句叫“文眼”,它在文中起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抓住“文眼”可以举纲张目,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作者把美好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起到点题的作用。如果能结合老人的形象,感受蕴涵其中的情感和含义,也就把握了该文的中心。

再如,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中,结尾“这段漫长又真实的日子,槐树与我无声的对话,便构成一种神秘的默契”,总括了前文对洋槐四时形态美的描述,并且揭示了作者笔笔写洋槐,处处写的是自己的心声的写作意图,使我们领会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体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趣的主旨,实为点题之笔、升华之笔。

写雪的散文篇7

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绿色的卫兵

在美丽的原野上,树林像一排排站着的卫兵。它们穿着绿色的上衣,在阳光中挺着身子。

狂风打着旋儿,夹着黄沙吼着:“我要进城!我要进城!”绿色的卫兵挽起手臂,结成一道长城:“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狂风弱了,黄沙退了,我们的城市美丽又干净。

远处,一列火车开过来,轰隆隆,把大地震动。随着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声:“我要进城!我要进城!”绿色的卫兵摇动着满身叶子,连起一道围屏:“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汽笛声小了,烟雾散了,我们的城市晴朗又宁静。

在美丽的原野上,树林像站着的一排排绿色卫兵,给城市带来整洁和安宁。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修饰词。

(______)的原野

(______)的浓烟

(______)的城市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弱——(______)

退——(______)

散——(______)

3.用“

”画出文中一个含“像”字的句子,再照样子写一句通顺的话。

4.文中“绿色的卫兵”指的是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场大雪,又一场大雪。白雪落在苍翠的雪松枝头上,厚厚的雪衣压弯了松树美丽的腰身。白雪埋住了山脚下的杜鹃花,山野里只能看见厚厚的柔软的雪被。

山林里真静啊!静得能够听见沙沙的落雪声。这是雪的低吟,雪的私语,只有在这无风的宁静的长白山的幽谷里才能听见。

1.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的雪被

(______)的雪松

(______)的落雪声

2.仿写句子。

山林里真静啊!静得能够听见沙沙的落雪声。

____________真______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_(什么地方)的雪景。

4.第1自然段写的是大雪覆盖____________的景象,可以看出雪下得____________。

5.第2自然段有______句话,写出了下雪时山林的______,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雪当作人来写的,十分生动。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冰花

今天早晨,我起床以后,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许多美丽的冰花。

冰花的形状各异:有的像小树,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花朵,有的像小树……各式各样,美丽极了。太阳一升起来,它们就悄悄地融化了。

我问爸爸冰花是怎么结成的?爸爸说,那是冷空气的作用。夜晚,外边的气温较低,屋里热空气遇冷,就变成了水珠子,水珠子碰到冷空气,就变成了薄冰。因为玻璃上的灰尘分布不一样,所以就结成了不同形状的冰花。

1.短文共有(______)个自然段。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______)

悄悄地——(______)

3.用“有的像……有的……写一句完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冰花形状各异,想象一下,冰花还会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冰花是怎样结成的?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来。

参考答案

一、1.美丽

滚滚

干净

2.

3.在美丽的原野上,树林像一排排站着的卫兵。在地图上,中国版图的轮廓

一只报晓的雄鸡

4.树林

它挡住了狂风、黄沙、烟雾、噪声,给城市带来了整洁和安宁

二、1.柔软

苍翠

沙沙

2.河里的水

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

3.长白山

4.山野

很大

5.

3

低吟

私语

三、1.三

2.漂亮

写雪的散文篇8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审视回目名称,我们很容易发现“风、雪、火”是构成作者精心描写的环境因素。阅读小说,我们不难领略到一幅“风雪连天、火势燎原”的壮丽图景。

一、环环相扣,推动情节发展

课文中写到,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向火”仍觉寒冷的林冲才寻思去市井买酒御寒,才会在买酒途中遇见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料场才会被吹撼,压倒,加之天气寒冷,因此无处藏身的林冲不得不到山神庙栖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后,用石头顶住大门,才阻止陆谦、富安等人径直进入山神庙;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本回小说情节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交代天气情况,增强故事的生活气息和真

实感

林冲初到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瞧见一个老军在“向火”,交割完之后,林冲也“坐下生些焰火起来”,然而“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故前往市井沽酒,“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逶迤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作者通过对风、雪、火的正侧面描写,叙说天气寒冷,交代了天气情况。同时,也使“向火”犹觉寒冷的林冲外出沽酒,并在沽酒途中巧遇山神庙,为下文草料场被雪压倒后的林冲提供了栖身场所,并给林冲得知真相提供了机会,这些环境描写,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故事的真实性。

三、渲染气氛,促使人物性格突变

环境是为了给小说中的人物活动提供一个活动场所,所以小说中环境描写,通常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火对林冲人物性格由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到“愤”起反抗的突变起到了推动作用。林冲在“彤云密布,朔风渐起,纷纷扬扬”的大风大雪背景中来到草料场,在风紧无火的山神庙栖身,处在这些恶劣的环境下,林冲依然想要安分生活,这体现了林冲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然而,小说结尾部分的草料场突然生起一场大火,仇人间的一席对话,驱散了他胸中的软弱怯懦,更是烧起了林冲心头的万丈怒火,林冲想要安分生活的想法被“风”吹得无影无踪,被“雪”浇灭得烟消云散,他最终不得不走上反抗道路。风、雪、火构成的环境促使人物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变化。

四、步步渐进,揭示小说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审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火的描写促使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林冲在步步逼迫的情况下,认识到只有奋起反抗,进行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的小说主题。

写雪的散文篇9

艾可可问梦儿:“你说我能写好吗?”

“你有信心就写的好嘛。”

“可是,我写什么呢?”

“恩,你可以改编一下《白雪公主》。”

“好。”

改编《白雪公主》

从前有个皇后,她很久没有女儿,她特别想要一个皮肤白白,头发长长的女儿。

有一次,她在花园散步的时候有个青蛙跳出来说:“你不用担心,你马上就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了。”果然,不久皇后真生了个美丽的女儿,可她自己却不久死了。

国王又娶了个女人,她很善良,很喜欢白雪公主,把她当自己的女儿似的爱护。有一天,白雪公主在森林里散步,看见了七个矮矮的小人就问:“你们为什么在这儿呢?”其中最大的矮人说:“我们烧柴火的时候不小心把房子烧着了,我们没地方住了,美丽的女孩,你能带我们去什么地方住一晚吗?”白雪公主心软了说:“你去我的家住吧。”“好啊。”白雪公主把他们带到了皇宫,对继母说:“妈妈,他们很可怜的,能住一晚吗?”继母不是黑心肠的人很爽快地答应了,从此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块住,大家都很开心地。

艾可可把这篇文章写好了,马上就给了梦儿看,急急地说:“我写的行吗?”

“不错啊,你的演员找好了吗?”

“我明天去班上找找。”

第二天……

“林兴,你当国王好吗?”

“切!你这种破文章还想让我去演,你知道吗,我做小记者可是很累的。再说我已经约了欧丽《灰姑娘》当王子了。”林兴可是学校有名的小记者,经常去电视台上节目的。

“李紫,你当白雪公主行吗?”

“不可能的事儿,我要去王潘潘《小红帽》当小红帽呢。”

晚上回到家,艾可可垂头丧气地问梦儿:“好同学都不愿意来我这儿做演员,怎么办呢?我连演员都没有呢。”

“你可以试试用比较差的同学,没准他们也很优秀呢。”

结果,艾可可约了有多动症的安静当小矮人1,笨笨的朱珠当白雪公主,因为朱珠特别白。爱看漫画的孙燕当继母。特别爱玩的范谦一当小矮人2……

写雪的散文篇10

天已经降温,外面的世界到处是孤单的树干,我没想到的是,在我没准备好的时候,寒冷袭击而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遥想南方在这个时候会是个什么样子,不知道那边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冬天。悄悄掩饰这些遥想的时候,心里急迫地等待着雪飘下来,把很多东西淹没在皑皑中,等待着我们突然间的发现。也许,这其中有些东西永远没有人会发现,可雪依然每年照样准时来,很多东西照样被隐藏在里面,只是很多人忽略了它的存在罢了。

我经常喜欢在下雪的日子里,从街道小巷漫步,在雪飘落的夜晚一个人走上一段时间,雪融化在脸上的瞬间,我知道,凉凉的。

十一月的天气,如果没有雪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那些渴望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最初的感觉一直追随着我,融进了我的血液,直至吞噬我的每一个细胞,没有人会怀疑,自然的魅力让这思念如草,已经蔓延成灾,一株株的等待着拔起。

十月初,天气突然变冷,在寒气中居然下了第一场雪,要比渴望来的早的多。不知道何种原因,萌发着要写下些东西的意念。于是,我在电脑前用键盘打出一行字:如果,有盏灯照亮你,我一定是里面的灯芯,愿意燃尽自己;如果,有段文字感动你,我希望是其中的主人公,同你一起感动,十一月的雪快快来吧,让这渴望烧的更旺。

隔着一片水域

隔着一片水域,我不怀疑,在开满山花的小路上,浓郁的是归来的花香,这些保持原始气味的精灵,才是心灵祈拜的始祖。

你说,这个城市,总爱下雨吗。我没有回答,我知道,我是不敢回答。那个春渐渐远去的季节,落絮飘得满街都是,思维和想象中没有人会知道那是春的泪,为你离去而留在这个季节。我依然独行,偶尔会擎着你我曾经用过的那伞,还会想到电影中《别惹我》的镜头和那些老掉牙的对白,可你却不在,我没有对白。

你说,这雨很绵,就如烟,断断续续,飘个不停,敲击在地面上的声音,和心里的声音,如同一则。那一则,我和你,还有一场雨,在彼此的心里下过,不止一次。我仰望天空,任灵魂弥漫在瞬间凝固,不难想象,白天,温柔的云有无数,夜晚,高洁的月却是唯一。

那个夜晚很特别,有很圆的月亮,云来的时候,却没有遮住,只是到了月边就停住了,和几年前你在的时候一样。我在树下,任凭飞絮铺面而来。

隔着一片水域,在我憩息的窗前,曾经读过张谷风的《湿地》一文,散文很散,却淋漓尽致地把意境写的很美,一把绸伞,一条小街,二个人,凝在湿地上演着故事。如今,书借到哪里已经不得而知,记得的不是很多的是,曾经写下了一些感慨,大意是空空的是湿地,或许是空空的心倒好,至少不会留有什么遗憾可以联想成故事、或是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