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首诗十篇

时间:2023-03-28 04:54:32

宽容是首诗

宽容是首诗篇1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宽容是首诗篇2

俄罗斯的现实主义大师屠格涅夫说过:“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宽容的。”是啊,宽容是人与人之间友谊的桥梁,可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宽容是一种剂,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宽容是一束阳光,可消融彼此间的猜疑积雪;宽容是一首诗,就让我们来为它吟诵吧!

记得曾经与这样一件事,在我心中难以忘怀。那是一个平常的课间,我在和好朋友黄采薇玩游戏,却不小心将周芯莹新买的杯子摔了,不一会儿,周芯莹回到了座位上,发现了自己的杯子被摔破了,就问她同桌有没有看到是谁摔的,她同桌说没看到,她就问我了,我不好意思地说,是我不小心摔的,我心想:那是她新买的杯子,如今我不小心给它摔坏了,她肯定得叫我赔,可她却说,没事,我回去换一个就可以了,我说,不太好吧,我还是赔你一个吧,一人做事一人当,我这就给你赔。我刚要拿钱包,她就阻止了我,说:“没事啦!大不了我再买一个,我没那么吝啬。”顿时,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田。宽容是美好的,是温暖的,它会在你的心底形成一股暖流,暖彻心扉!宽容是首温暖的事!

宽容对方,是对对方的鼓励;宽容对方,是对对方的信赖; 宽容对方,是对对方的期望!

“负荆请罪”这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它讲的是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因为有功被赵王封为上卿,官职比老将廉颇还要大。廉颇很不服气,就想给蔺相如难堪。蔺相如却尽量避开廉颇,别人都以为他怕廉颇,可是蔺相如却说他连秦王都不怕,又怎幺会怕廉将军!不过是因为他和廉颇都是赵国的栋梁。如果他们成了仇人的话,赵国就危险了。这话传到廉颇耳里,非常惭愧,他便袒露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家去认错,两人于是成为生死之交的故事。

宽容,是首温暖、快乐的诗!

宽容是首诗篇3

做人要善于学会宽容,不能对别人的一点过失斤斤计较,念念不忘,应该给别人留下改正的机会,而自己也不计前嫌,帮助对方一起进步。

那什么才是宽容呢?

有人说宽容如水,因为它可以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有人说宽容似火,因为更进的宽容意味着不仅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也能用自己的爱与真诚来温暖别人的心灵;还有人说宽容乃一首诗,因为宽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某一件事物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宇宙的胸襟,——对人如诗般的气度。

这些我都承认“水”是温暖的方式,“火”是温暖的内涵,“诗”是博大的气度,心平如水的宽容,已属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可贵至极;而至高境界的宽容,更令人动容,但我认为,宽容是理解的表现,只有理解别人,才能宽容别人,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时候,要想活的更轻松就得学会宽容休想学会宽容,首先要做到理解。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济,但我们也不能无原则一味地宽容,结果成了放纵的大好人,如果所谓的宽容成了姑息养奸,那这个世界岂不乱了套?因此,宽容要有一个原则,有一个度。

宽容是首诗篇4

1、大海因为宽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宽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宽容,汇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人——应该学会宽容,才能放出异彩。

2、宽容是一种美德。我曾看过一首诗,上面称赞:宽容是蔚蓝的大海,纳百川而清澈明净;宽容是高阔的天空,怀天下而不记仇恨怨愤;宽容是灿烂的阳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风;宽容是延续生命,生命的辉煌也只有闪烁的一瞬;宽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语宽容,雨露缤纷,一生宽容,心系乾坤。

3、因为宽容,你的胸怀博大如海,任恩怨沉浮;因为宽容,你的品质伟岸如山,让爱恨情仇纵横,因为宽容,你才有了永恒的美丽。

4、容是迎接阳光暴雨的天空;宽容是容纳大树小草的田野;宽容是嵌满繁星的夜空;宽容是夕阳落下时一抹最灿烂的红霞;宽容是带来雨的明媚彩虹。

5、宽容是一个人心中的根,人们的宽容在心的深处徘徊而升华;宽容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宽容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6、土地宽容了种子,才能拥有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能有浩翰;天空宽容了云霞,才能拥有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能拥有未来。你宽容了我,才能拥有友情。胸怀一颗平和的心,展露一张微笑的脸,伸出一双热情的手,你会发现你的身边,到处都是真诚和快乐。

7、宽容像一朵鲜花,散发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了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鞋底;宽容像一把雨伞,给人以舒适,倾盆大雨将至,即使自己淋雨,也会永远当别人头顶的“天空”。

8、昭君的宽容让战争停止,让两国永保安宁;父亲的宽容让夫妻之间相互理解,让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真的是宽容的博大。我们不是常说以和为贵,何为贵?贵在宽容,贵在和谐!

9、宽容,人的心灵最高的境界;宽容,可以包含所有罪恶;宽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宽容,冶炼人类的情操;宽容,让世界充满了爱;宽容,是心灵美好,是人性的大度,是阳光的温暖……

10、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11、宽容,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宽容,能是事业发达;宽容,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让我们学会宽容,让民族,让国家更加兴旺发达吧!

12、宽容,我认为很简单,宽容让人的生活变得美好;宽容使我们变得善良,人生和世界都为它变得精彩,丰富,有趣;宽容使我们变得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友爱。有了宽容就会化敌为友,宽容是多么的重要。

13、宽容,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美德。大海因为宽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宽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宽容,汇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世界因有了宽容,才有了永恒的美丽。

14、因为有了宽容,你的胸怀博大如海,任恩怨沉浮;因为有了宽容,你的品质伟岸如山,任爱恨纵横;因为有了宽容,世界拥有了美丽,任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学会宽容吧,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成长吧!

15、宽容,是洗刷我们肮脏心灵的甘露;是带走我们心中的种种烦事的微风;是包含我们所有罪恶的海洋;是人生的另外一个不同世界,一个全新的转折点!

16、宽容像一首诗,一首快乐的诗;宽容像一首歌,一首美妙的歌;宽容像一曲钢琴曲,一曲动听的钢琴曲。

17、宽容,让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宽容,让我享有更多的快乐;宽容,像一根彩色的丝绳,为我编织色彩斑斓的童年!

宽容是首诗篇5

1、大海因为宽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宽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宽容,汇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人——应该学会宽容,才能放出异彩。

2、宽容是一种美德。我曾看过一首诗,上面称赞:宽容是蔚蓝的大海,纳百川而清澈明净;宽容是高阔的天空,怀天下而不记仇恨怨愤;宽容是灿烂的阳光,送你甘霖送你和风;宽容是延续生命,生命的辉煌也只有闪烁的一瞬;宽容大度才能超越局限的自身,一语宽容,雨露缤纷,一生宽容,心系乾坤。

3、因为宽容,你的胸怀博大如海,任恩怨沉浮;因为宽容,你的品质伟岸如山,让爱恨情仇纵横,因为宽容,你才有了永恒的美丽。

4、容是迎接阳光暴雨的天空;宽容是容纳大树小草的田野;宽容是嵌满繁星的夜空;宽容是夕阳落下时一抹最灿烂的红霞;宽容是带来雨的明媚彩虹。

5、宽容是一个人心中的根,人们的宽容在心的深处徘徊而升华;宽容是一个人的灵魂,人们的举动因为宽容这个灵魂辗转而改变。

6、土地宽容了种子,才能拥有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能有浩翰;天空宽容了云霞,才能拥有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能拥有未来。你宽容了我,才能拥有友情。胸怀一颗平和的心,展露一张微笑的脸,伸出一双热情的手,你会发现你的身边,到处都是真诚和快乐。

7、宽容像一朵鲜花,散发着清香,即使有人踩了一脚,也依然会把香味留在那人鞋底;宽容像一把雨伞,给人以舒适,倾盆大雨将至,即使自己淋雨,也会永远当别人头顶的“天空”。

8、昭君的宽容让战争停止,让两国永保安宁;父亲的宽容让夫妻之间相互理解,让邻里之间和谐相处,真的是宽容的博大。我们不是常说以和为贵,何为贵?贵在宽容,贵在和谐!

9、宽容,人的心灵最高的境界;宽容,可以包含所有罪恶;宽容,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宽容,冶炼人类的情操;宽容,让世界充满了爱;宽容,是心灵美好,是人性的大度,是阳光的温暖……

10、正因为宽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宽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宽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11、宽容,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宽容,能是事业发达;宽容,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让我们学会宽容,让民族,让国家更加兴旺发达吧!

12、宽容,我认为很简单,宽容让人的生活变得美好;宽容使我们变得善良,人生和世界都为它变得精彩,丰富,有趣;宽容使我们变得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友爱。有了宽容就会化敌为友,宽容是多么的重要。

13、宽容,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美德。大海因为宽容,而变得浩瀚无边;天空因为宽容,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山峰因为宽容,汇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世界因有了宽容,才有了永恒的美丽。

14、因为有了宽容,你的胸怀博大如海,任恩怨沉浮;因为有了宽容,你的品质伟岸如山,任爱恨纵横;因为有了宽容,世界拥有了美丽,任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学会宽容吧,在和谐的环境中愉快成长吧!

15、宽容,是洗刷我们肮脏心灵的甘露;是带走我们心中的种种烦事的微风;是包含我们所有罪恶的海洋;是人生的另外一个不同世界,一个全新的转折点!

16、宽容像一首诗,一首快乐的诗;宽容像一首歌,一首美妙的歌;宽容像一曲钢琴曲,一曲动听的钢琴曲。

17、宽容,让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宽容,让我享有更多的快乐;宽容,像一根彩色的丝绳,为我编织色彩斑斓的童年!

宽容是首诗篇6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 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 政:通“正”。

1.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

3.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参考答案:(1)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 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色彩:“碧”、“黄”。情感:喜爱之情。

(3) 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 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比如第2题“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的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情感角度。其次应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得很好。请看生丁:(1) 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 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答案就非常棒。首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能得满分。

二、 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1分)综上所述,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 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宽容是首诗篇7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这首七律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于淳熙三年(1176年)夏所作。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满腔忠愤的诗歌!当时陆游在成都,由于遭人陷害而被罢官,过着贫困的生活。这年夏天又生了一场病,但忧国忧民之心丝毫没有改变。刚刚病愈,面对污浊的社会现实,有感于自己不为世容、屡遭白眼的境遇,又想起九百年前诸葛亮出师伐魏、“攘除奸凶”的壮举,他心潮激荡,情不能已,于是,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夏夜挥笔写下了两首《病起书怀》的七律诗,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是其中的一首。

首联叙事、点题,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支离”,形容病后身体虚弱,骨头都像散架似的。“纱帽宽”一语双关,既言其病后瘦损,故感帽沿宽松,也暗含被罢官之意。“江干”,江边,指成都的濯锦江边。诗人一开始就以忧郁的诗笔抒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于身体是大病初愈,憔悴不堪;于事业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因罢官而有“病骨”之躯;因合心抗金之人太少而有“孤臣”之感;因抛家却室、投身事业而有“客居”之想,而这一切都安置在汹涌怒吼、奔流万里的濯锦江边,使我们在看到诗人的不幸遭遇之后,更看到诗中隐约流露出的一股伟岸之气。如果说,首联还是诗人客观叙述,情感的流露比较含蓄的话,那么颔联则是诗人直抒胸臆 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为全篇的主旨所在,充分体现了诗人时刻为国家民族着想的爱国情操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两句使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尚的人格和一颗忠心爱国的赤子之心。纵观陆游的一生,可以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诗人一生的写照。正因为诗人光明磊落、心地坦荡,所以他对暂时遭遇的挫折并不介意,认为一生的真伪还需要“盖棺论定”,需要后人来评判。他坚信历史是公正的,是一定会对一个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局限于抒写自己的情怀,而是以国家的大事为己任,因此,颈联宕开一笔,抒写了对国家政局的忧虑,同时呼吁朝廷北伐,重返故都,以慰京华父老之望。“庙社”,指国家。“和銮”,指古代天子车驾前后的两种车铃,在车前的叫“和”,在车后的称“銮”,这里指代朝廷。在这里,诗人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广大民众脱离战火,安乐昌盛。“京华”,京师,此指旧京汴京(即今之开封)及广大沦陷区。当时北宋已亡,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在当时战乱的年代里,最痛苦的当然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故他们“忍死望恢复”,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人民对朝廷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这两句的弦外之音:如果朝廷一味苟安,不矢志收复河山,那么上怎么对得起天地祖先之扶佑,下又怎对得起黎民百姓之厚望?诗人是在为广大的人民表达希望,是在间接地针砭卖国求荣的投降派。尾联以挑灯夜读《出师表》收束,进一步表达自己坚持北代的决心。这表明诗人的思绪开阔了,他想起了蜀汉的诸葛亮,对这位“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前人无比钦佩,对他的《出师表》更是称赞不已。诗人认为《出师表》贯通今古,体现了中华民族要求统一、反对分裂的愿望,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因此,虽然已过夜半,但诗人还是手不释卷,因读书时间长了,灯光渐暗,故需“挑”,因读得认真,故为“细”。我们还可以从一个“更”字中看出,诗人曾不止一次读过《出师表》,在罢官后的今天,诗人为什么又需挑灯细看呢?他没有讲,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思考的余地,我们可以想象出诗人准备再次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宽容是首诗篇8

《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河广》一诗。正可与《汉广》一诗相互比照。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所叹者乃是追寻的遥不可及;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所咏者乃是朴实而切近的信念。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念,便产生出奇特的效果。你看,河那边在感叹:啊,河水太宽广,我游不过去啊。河这边就说:谁说河水宽广啊?一根芦苇就可以航行过来。这口气就像一对冤家情人在隔河喊话,不用下水的人自然占了上风。但这样的读法自然是大错特错的,因为这是两首不沾边的诗,不能硬扯到一起。如果非得拿到一起来说,河广也好,汉广也罢,其河流的意象却正是人生的象征。而两首诗也正好表现了人生的两极,一极是不可及的追寻,一极是可及的寻求;一极是天命,一极是人事;可及与不可及,合起来才是完整的人生。人生哪有完满的呢?听天命,尽人事,正是古人极为高妙的态度。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时,也不见得就要呼天抢地,读《汉广》,我们读到乃是爽朗的笑声,追寻不得,也不觉得气馁。而在“谁谓河广”的反问里,我们读到的是更爽朗的笑声,当目标踮起脚跟就能望到时,我们的喜悦自然是要流于眉梢的。

这首诗相传是宋襄公的母亲归卫国之后所作,因见其宗国有狄人之灾,君灭国破,忧思不已,而叙其望宋渡河救卫之辞。然此诗到底是何人何时因何而作,诗序、郑笺、孔梳的说法不一,宋代以后说诗者更是争执不下。以考据的路径读诗,不失为一种方法,因为它让人少去许多望文生义的猜测。然而,最严密的考据也不能保证一首诗会得到最为切近的把握,我们必须学会穿过语言的丛林去领会诗所想说出的和所能说出的。这基于一种诗心相通的朴实信念,即使人心之隔如同河汉之广。然而诗人教给我们的正是这样的信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人心之航也当如是。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这实在是难得的想象。面对浩淼的河水,肯定有人感叹:难啊,这么宽,怎么过去呢?诗人却说:谁说河水宽?一根芦苇就可渡过去了。这真是诗人说出的话。因为它轻易。“一苇杭之”,真是轻快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后来李白写:轻舟已过万重山。乃与这里的一苇杭之、予望之有着血脉上的相亲。然而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实景,是实情,一苇杭之则是凭空拾来的想象,诗人用来也更需要胆量。因为一根芦苇乃是轻的,它需要承载的却是现宴的急迫与沉重。一根芦苇能承载急于渡河的现实吗?于真正的现实而言,一根芦苇连救命的稻草也算不上;于诗而言,一苇杭之却以其轻盈的力量承载起了整个世界的急迫,诗人越是说得容易,诗的轻盈就越是与这个沉重的世界对称。因为诗人所提出的过河方案越是轻快,他所传达的渡河的愿望便越是强烈。诗乃在这种对于现实的距离与张力里获得它的无穷的生命。其实仔细想来,一苇杭之未必无用。当人生面临许多与渡河相似的情景时,“一苇杭之”乃是一种巧妙的指引。它让我们在急迫的事件面前获得一个出神的空间,从而获得一种更为超越的眼光。芦苇无船的实际功用,才剔除掉了所有为渡河而来的航行。它空出的部分才得以承载起一种人生的引渡。

诗的第二章稍稍做了些让步:曾不容刀(刀,或以为是舟的异体字),还是回到了更为实际一些的小船上来了。因为二章因首章的抒发则有所缓解,然而口气还是一样地坚决。谁说宋国远啊,不到吃罩饭的时间就可以到了。诗人的心真是明月可鉴啊。

道不远人,这正是古人难得的心灵。河广的妙处,乃在于一苇杭之的轻巧。然而一苇杭之却实在是无中生有。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绝,读后,我还真是为诗人捏了一把汗呢。

偷闲读诗: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

君子陶陶,左执翻,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阳阳,陶陶,皆是和乐、爽朗的样子,此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一种爽朗的氛围中。之后便是热闹的场景了,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左执翻,右招我由敖,这热闹且是不由分说的,呵,那就乐他一乐吧!

一片热闹的背后是什么呢?穿过那片笙歌的文字面纱,才可能走进诗的内里。以为此诗是乐官遭乱、相招以卑官为隐,全身远害之作,大抵是不错的。然而那些微言大义并不构成读诗的魅力。读此诗的大乐,乃是在和乐热闹中,一个“招”字引起的一阵来自脊骨的颤动。招的动作意味着在音乐的间隙里两个人亲切的相逢,音乐在稍微的停顿之后,获得了一种新的节奏,而诗的节奏恰如其分地跟随在这种细微的变调中。然而这些变化是如此地细微,就像不曾发生,招过手之后,打过招呼之后,并无仳离、啜泣、百罹、百忧之举,一切都在平静里。这让我想起杜甫的一首诗来:“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同样是一首关于相逢的诗,同样是一个乐官,于乱离之后的相逢。然而杜甫的诗所唤起的乃是苍凉的人生之叹,哪怕他一再让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谓的江南好风景之上,然而落花时节的相逢仍让人不得不对辗转的命运之途有所伤怀。杜甫让我们听到的只是过去的快乐歌声,而这已然逝去的快乐只会增加眼前的苦楚,而让这苦楚闷哽在喉间,欲吞不下,欲吐不能。

与杜甫与李龟年的相逢相比,《君子阳阳》中的相逢显得更平静。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然而正是这种无名状态更让我们多了一分挂怀。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相逢的现场,重新跟随音乐的节拍去见证那次仿佛漫不经心的相逢。音乐乃是现场的音乐,洋溢着君子和乐爽朗的心情,这音乐仿佛不包含过去,也并不把我们引向过去,音乐构建的陶然空间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舒展的契机。这时候,也许是漫不经心的、也许是刻意在人群中的找寻,一个可以呼应的人出现了。于是,右手抬起,轻轻一招:来啊。

请暂停。让我们的注意力能够持续地深入这个瞬间。在这个手势里,乃有一种聚集――因为这个手势,这里的音乐、这里的人(包括作为读者的我们)便忽然获得了历史。往昔,已然飘散的往昔,可能的家国之优,生世之叹,都在陶然的音乐里,借着这个手势得以重回这个空间,并让正在进行中的音乐成为双重甚至多重的演奏,也让眼前的欢乐陶然多了些说不出的意味。借助这个手势所指引的往昔里还葆有着过往生活活生生的气息,这有别于在闲谈中所唤起的生世之叹。在闲谈中所能把捉的过往仿佛只是生活燃尽之后的灰烬,而在无言的手势里聚集起来的则是往昔生活尚留余温的火焰,熨贴着人心。

宽容是首诗篇9

一、看作者朝代

古代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这种说法始于唐代。唐初,人们开始对诗的字数、声韵、对仗等有了严格的规定。为了区别过去的诗,人们把唐以后写的要求严格的诗是一种格律诗,唐人统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后人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后要求严格的诗称为近体诗,也叫做格律诗。这种说法沿用到今天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那么相对而言,唐以前创造的诗只能是“古体诗”了。三国时期的曹操、东晋时期陶渊明写的诗只能是古体诗。后人也多沿用唐人的这种说法。所以,唐以前的诗只能是古体诗。那么是不是说唐以后写的诗都是近体诗呢?当然不是的。唐代以后的人可以写近体诗,当人也可以模仿古代人写古体诗。比如,李白的《行路难》都应该属于古体诗。唐以前和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一般被称为古体诗。所以只看朝代判断是不够的。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看上去像绝句。实际上作者吴均是南朝梁人,这首诗也只能是一首古体诗。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这首诗看上去是不是像五言律诗?实际上看作者的朝代汉代,就知道它也只能是古体诗。

二、看句数

古体诗每首的句数可多可少;近体诗每首有定句,规定绝句只有四句,律诗只有八句。所以只要按这个方法排除,大部分的诗还是可以一下子判断的。而古体诗从二句到百句都有。所以只要不是四句诗或者八句诗,就应该归于古体诗的范畴。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8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4句、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4句,从句数上就能判断这些属于唐人写的古体诗。

三、以字数分类

古体诗的字数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杂言的;近体诗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两种,不得任意增减。古体诗还有少数三言、六言。李白的《行路难》中的大多数句子都是七言,但是中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就是三言。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3句到7句是七言,但是一二句却有四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个特点更明显。唐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两句是5言,后两句是6言。虽然说是唐人写的,又是四句,但句子的字数不一致,显然算是古体诗。

四、从押韵的角度考虑

古体诗用韵不严,押韵较宽,它的韵脚可平可仄,中间可换韵。而且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古体诗对韵的平仄,要求很宽;近体诗对字的平仄,大多数有严格的要求。

而近体诗格律要求很严。近体诗有严格的韵律,一般要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得换韵。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律诗中间两联必须是对偶句,而且对仗要工整。

五、古体诗不要求对仗

宽容是首诗篇10

【关键词】颜庚 《钟馗嫁妹图》 吴宽 《中山出游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幅题为颜庚所作之《钟馗嫁妹图》,创作年代为南宋或元代。此图纵24.4厘米,横253.4厘米,绘钟馗嫁妹、众鬼前呼后拥之景象(见图1)。卷后有明代文人吴宽题画诗与跋语,并有安国、成勋等人的鉴藏印。然翻阅相关资料,发现此图疑点颇多。今试从画面内容与题跋两方面加以考辨,推测《钟馗嫁妹图》真实的创作年代。

一、画面内容

由于在宋、元画史著作中没有关于颜庚这位画家的记载,且就笔者所见资料而言,存世有颜庚款的作品只有这一幅,所以无法得知颜庚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面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从画面的细节入手,通过画作中服饰、器物反映的年代来考证其可能创作的时间。

画面前段绘九个小鬼手持锣、斧钺、钢叉等物,正嬉笑玩耍;中段绘三个鬼怪提扛重物;后段绘一鬼牵牛,钟小妹侧坐于牛背上,含笑看着后面酒醉、被众鬼搀扶骑于驴上的钟馗,钟小妹身后一鬼正在赶牛。队伍的末端有三鬼,正敲鼓吹笛。除提扛重物、服侍钟馗的鬼奴之外,其余的鬼怪应为钟小妹出嫁时的乐舞队或戏班之属。而画面最末的吹笛鬼怪,头上插有一支雉尾,相当醒目,可以作为判断此画年代的依据之一(见图2)。

雉尾是京剧中“翎子”的前身。宋俊华的《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一书中广泛搜集了各类文献、实物资料来考证传统戏曲服饰的演变,其中也提到了雉尾。但在该书的宋金元部分,无论是南戏还是杂剧演出,无论是文角还是武角,均没有雉尾用作戏曲服饰的文献资料[1]。在实物方面,亦未见反映雉尾形象的宋元戏曲文物资料传世或出土。据笔者所见,对雉尾最早的文献记载应属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的一份江湖行头清单,其中有“雉鸡毛”一项,为“盔箱”(即头饰)中的“武扮”[2]。也就是说,清乾隆时期的戏班已将雉尾作为常用道具携带。文物资料中出现的雉尾形象可能早于文献记载。《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提及陕西地区发现的两幅落款为正德九年(1514年)的版画《回荆州》,画中东吴将领即头戴两支雉尾[3]。综合上述几条材料,雉尾用作戏曲演出道具的时代应在入明以后,到明中期才渐渐流行起来。因此,《钟馗嫁妹图》的创作年代,很可能亦为明代。

再观察画中钟小妹的画法,钟小妹面目刻画柔和,脸庞饱满,柳眉凤目,樱桃小口,神态娇媚。从身材上来看,画家勾勒的钟小妹身材苗条,削肩细腰,有弱不禁风之感,体现出一种世俗化的美,是比较典型的明代仕女画面貌(见图3),与唐宋至元代仕女画中端庄、丰满、贵气的仕女形象大不相同。纵观明代仕女画发展史,这种柔弱之风在明初虽已初露端倪,但直到明中期,经唐寅、仇英等画家的改造和发扬,才成为一种固定的创作模式。因此,画中的钟小妹形象,也可以作为此画创作年代为明代的一个旁证。

二、对题跋的考证

此画前有黄辉题“闲游博戏”四字,落款“辉”(见图4)。黄辉(1559―1621年),字昭素,一字平倩,为明代书法家,《明史》有传。现尚有《行书栈阁杂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行书七律诗》(上海博物馆藏)等十余件作品存世。

细读较为可靠的黄辉书法作品,并将其与《钟馗嫁妹图》中的题款对比,可以发现,《钟馗嫁妹图》中的“辉”字款运笔僵硬不自然,偏旁部首之间有明显的迟疑和停顿,不似可靠作品中的“辉”字一般行笔流畅,一气呵成。此为题跋疑点之一。

而卷后的吴宽跋语问题更多。兹录吴宽跋全文如下(见图5):

老馗既醉髯奋戟,阿姨新妆脸如漆。牛舆先后将何之,往往徒御皆骨立。开元天子人事废,清宫欲藉鬼雄力。颜庚毋乃好幽怪,丑状奇形尚遗迹。

颜存u南宋人,其笔墨世不多见。此写《钟进士出游图》,古怪幽眇,曲尽鬼物情状,抑鬼如影去来无形,不知存u何从而得图其形似也。成化庚寅正月廿六日长洲吴宽。

吴宽(1435―1504年),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明代文学家、书法家。传世作品有《种竹诗卷》(上海博物馆藏)等。从个人书法风格看,这段跋语确有吴宽书风。然若仔细考证跋语内容,则经不起推敲。

跋语的第一个问题是:遍检吴宽文集《匏翁家藏集》,并未发现与《钟馗嫁妹图》或《钟进士出游图》相关的诗文或题跋。仅在卷二发现一首《钟馗元夜出游图》[4]与钟馗相关,但文字与上文所录诗文绝不相同。《匏翁家藏集》为吴宽个人文集,又经吴宽之子增补。从集中收录的大量题画诗、画赞、画跋来看,吴宽具有丰富的画史知识,应该清楚宋元绘画的价值。如果《钟馗嫁妹图》果真为宋元作品,且吴宽曾在画上题跋,这件事本身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文集中没有记录的可能性相对不大。

第二是题画诗内容与画面不符。既为《钟馗嫁妹图》,那么第二句中何来“阿姨新妆”之语?或以“阿姨”为对钟小妹之尊称,勉强说得通,但接下来几句依旧疑点重重。画面上的钟小妹面色白净,并未在面部刻意化妆,诗中为何称钟小妹“脸如漆”?第三句“牛舆先后将何之”之语,画中钟小妹骑牛,钟馗骑驴,亦无“舆”之形象,与诗句又不相合。“往往徒御皆骨立”一句,给人鬼怪骨瘦如柴之感,然画中的鬼怪个个肌肉劲健,上蹿下跳。后面的“开元天子人事废,清宫欲藉鬼雄力”这一句更加突兀。吴宽题跋的时间“成化庚寅”为成化六年(1470年),历史上的成化朝初期,政治可称清明,此年朝廷中也并无巨大丑闻或官员失察情况爆出,怎能称得上“人事废”,需要藉鬼雄之力“清宫”呢?如果说这一句是暗喻画面内容,似乎应选择一幅钟馗捉鬼,而非嫁妹题材的画作与之相配。

作为明代江南地区著名的文人、书法家,吴宽性格平和,为人谨慎,以文采著称,在吴地名气颇大,常受人之托撰写各类文章,也十分热衷于书画鉴藏活动,在题跋这件事上应该说是经验丰富。但这幅画上的诗文却如此不贴切,难免令人对题跋的真伪心生疑惑。

实际上,宋末元初另一幅著名的钟馗画―龚开《中山出游图》(见图6),卷后有元代诗人王肖翁的题诗:

老馗怒髯目奋戟,阿妹新妆脸涂漆。两舆先后将何之,往往徒御皆骨立。开元天子人事废,清宫欲藉鬼雄力。楚龚无乃好幽怪,丑状奇形尚遗迹。古并王肖翁题。

王肖翁(1271―1336年),曾任静江路学政、江西行省掾吏等职,以松江府判官致仕。稍加对比即可发现,王肖翁诗与《钟馗嫁妹图》吴宽款题画诗的内容高度一致。《中山出游图》绘钟馗与钟小妹出游,众鬼跟随的景象。画面上钟小妹面庞漆黑,神色愁苦,小鬼瘦骨嶙峋,蕴含了画家龚开的强烈感情。用王肖翁的诗句来形容《中山出游图》,可谓十分贴切。两相对照,吴宽款的诗文显然为十分拙劣的抄袭之作。然以吴宽文名之盛,为何在题画时要剽窃一位可称默默无闻的元代诗人的作品,且改动的几处文字,水平又如此低下?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吴宽的题跋为后人伪作。作伪者从《中山出游图》题跋中发现了王肖翁的诗句,便加以改写,为己所用,署吴宽之名,以提高画作的身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颜庚款《钟馗嫁妹图》,画面中出现了流行于明代的雉尾;人物形象具有明显明代特征;卷后署吴宽款的题画诗抄袭龚开《中山出游图》卷后王肖翁的题画诗;黄辉款的题识亦有不自然之处。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该画实际上应完成于明代中晚期。至于具体的创作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2-95.

[2]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