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5 11: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要素”理论是章建跃博士在研究高效数学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分析的理论模型。“三要素”是指: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价值)、理解学生(认知起点和思维障碍)、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1.理解教材——内容及其解析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在朦胧诗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艺术上,它也颇能体现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如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等。譬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等,这使得这首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教学重点:对本首诗内容及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2.理解学生——教学问题诊断
诗难“教”,新诗更难“教”,当代朦胧诗尤其难“教”。选在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星星变奏曲》,就是这尤其难“教”的一首朦胧诗,更何况它还有朦胧之外的“变奏”!
初三学生虽然学过一些诗歌,并有初步的一点诗歌鉴赏能力,可学的大多是古诗,现代诗还是在这个单元第一次接触。对于《星星变奏曲》的教学,关键是其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内容,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可朦胧诗是特定年代——时期,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而这种成长经历和体验对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实在太大了,所以这对学生来说,是在接触一块新领域,对这种诗歌的风格——较为隐晦而陌生,当然更难理解的是这类诗的情感。
朦胧诗是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因此这首《星星变奏曲》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同时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的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也是难点。
3.理解教学——学法指导分析
(1)这首诗教学的创新点之一是导入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地分析,这首诗有以下几种导入法:①借助音乐导入。多媒体播放星星与有关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随着乐曲进入自由想象的空间,听完后把自己刚才想到的意境说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导入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但学生想象的那种意境,往往与诗歌的意境想去甚远,不能帮助学生很好的靠近这首诗的感情。②借助朦胧诗导入。用顾城的朦胧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种导入能让学生先从简短的朦胧诗来认识朦胧诗的基本风格,再来学习较难的《星星变奏曲》,遵循学生由浅入难的认知规律,但不够简洁,一开始学生就被导得云里雾里,事实上学生不见得明白,更不用说学习下文了。③介绍朦胧诗的特点和作者导入。这种导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但可能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以上三种导入方式的优劣分析,这首诗的导入方式可以是这样:首先问平时我们说的“话里有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并举例?这种语言的表意不是很明了,给人一种朦胧感。其次在播放舒缓的钢琴曲的同时,师深情地叙述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和特定的情感。然后说,江河他们一群进步青年为了要表达自己不能直接抒发而又难以克制的感情,就利用诗歌的形式用朦胧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江河的一首现代朦胧诗《星星变奏曲》。这样的导入既可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起点,从而初步体会到“朦胧”的意思,又通过听音乐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为后面对全诗内容和情感的把握做了很好地铺垫。
(2)这篇课文教学的创新点之二是探究诗歌内容活动的设计。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字里行间让学生体会找到能表达情感的字词,这往往会破坏诗歌的意境。虽然《星星变奏曲》是一首朦胧诗,但诗人没有刻意去追求个人化的意象与词汇,涵义也不是特别的晦涩,“朦”而不“胧”,使“现实的黑暗”与“理想的光明”这个主旨在诗歌中表现非常突出。诗人把“星星”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星”光。强烈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所以像这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宜于朗诵,通过诵读,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但也不是简单而单一地读,而是有层次地读。教者可采取听读、齐读、寻读、对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也读出诗歌的情韵之流、意境之美。其别是“寻读”部分,教者借助“本诗的‘意象’有哪些和各自象征是什么?诗中的中心句(即诗眼)是什么?”的简要提问,引导学生读出了诗人笔下的“一颗炽热的心”、“二种黑暗的现实”(一种写满苦难的现实,一种像冬天般冰冷的现实)、“三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个像春天般温馨的世界)。
二.随感随想
1.教学分析的意义
教学分析能使教学“立意”更高,内在逻辑线索更明显,目标定位更准确;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合适载体,从而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并处理教学内容,使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从而能使教学方式经历“多选一”的优化过程,并有可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作出创新,使教学更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分析有利于明确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法指导更科学,教学更有效。教学决策之前的分析是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
2.教学分析的视点
“三要素”教学分析理论给出了相对稳定的分析程式:内容及其解析教学问题诊断学法指导分析。内容及其解析的视点是把握文本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并分析本文给学生带来的教学价值。教学问题诊断的视点有:认知起点和认知障碍(预测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学法指导分析的主要视点有:分析教材内容呈现的各种可行方式,并指出各种呈现方式的优点和缺点,从中选择最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目标;分析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指导策略,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思维的教师指导方法,进而构建合适的教学过程。
3.教学分析的策略
篇2
一、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以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平作为音乐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而事实上,音乐学科教学的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音乐知识和技能只是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获取的多少为目标,这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区别。如果我们用一般学科考试的方式、方法来对待音乐学科的考试,不仅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测评,而且背离了音乐学科自身的规律及其特征。在教学实际中,我们的音乐教学评价又是怎样的状况呢?首先,音乐教学的评价不被人重视,在对小学生音乐学业成绩考查方面,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考查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实际操作中,教师随意性强,大部分教师采用让学生独唱一首歌的形式,来评定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音乐学习情况。唱一首歌,难道就能评价出学生所有的学业情况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作为学生一学期只要能唱会几首歌就完全可以了,而对有些先天声乐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也有教师甚至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学生大体的印象给学生打分,还有的教师本身是这个班级的语文或者数学教
师兼任音乐教师的,有的甚至就是按照语文或者数学成绩的好坏直接给出音乐的成绩。长期这样下去,必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当笔者还是学生的时候,留在心底对音乐考试唯一的印象也是唱首歌老师给个分;现在自己已成为一个教师,看到的还是这样的情景,也就是说,我们的音乐学科评价十几年来没有改变,这样的评价方式和要求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很大。
二、改变现行音乐教学评价的意义
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是天才的教育,普通小学的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让广大的国民通过学校教育拥有良好的音乐素养,从而为实现人的自我发展服务。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不能等同于专业院校里的专业训练,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全体学生音乐发展水平的“大众化音乐教育”。因此笔者认为改变单一、传统的音乐学业评价现状,创造性地、客观科学地进行音乐评价有以下六点好处:
(1)了解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困难与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2)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音乐潜能。
(3)把握教学起点,选择好教学策略。
(4)检测教学目标实现情况,评估教学质量。
(5)及时反馈学习结果,有效调整教学计划。
(6)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所以从学生音乐学业评价研究入手,构建集过程性、自主性、多元性为一体的学生音乐学业评价系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改变评价的关注点,促进学生发展
从多元智力理论角度来说,每一个个体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个人在智能强项和弱项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音乐天赋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习,是学生个体发展的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这个过程。学生学业评价应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传统的音乐学科评价注重的就是最后的结果,所以要想使评价有所不同,有所进步,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关注点,让过程重于结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评价的意义。
1.变关注少数为关注多数,重视过程性评价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对少数“尖子生”过于关注,对“差生”过于忽视的问题。音乐条件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在课内课外都是各项音乐活动的积极分子,更是学校在对外文艺比赛中的主要力量;而音乐天赋平平或者是较差的同学则很少有机会参加课内课外活动,甚至有些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及实施的重点干脆就放在少数在音乐学习上有优势的学生身上。期末评价音乐教学也多以这部分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当然,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求对每个学习者绝对的机会均等和公平也是不现实的,但是既然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既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这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都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关注过程性评价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制定要针对全体学生,而教学效果的评价对象也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评价要分层制订计划,分层实施,根据不同层次选择不同的评价尺度。比如,对少数音乐学习有优势的学生不能压抑他们,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措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制订适合优势学生的弹性的评价标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对音乐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看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注重过程评价,加大学业提高的幅度,使他们对音乐学习产生信心。
(2)关注方法和策略的确定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探索能检测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方法和策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进步。如我们学校已推行十年的学生成长记录袋、随堂记录卡等都可以结合音乐学科教学特点灵活运用。各种类型的课内课外音乐活动,如“六一”“十一”“元旦”文艺会演等,既为学生创设了展示音乐才能的条件,又为教师提供了评价的机会。音乐是表现的艺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性活动来表现音乐知识和技能成就,即音乐表现性评价,这样既符合音乐教学特点,操作起来也比较简单可行。
2.变片面评价为综合评价,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
长期以来,很多小学音乐教师,把音乐教育视为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把演唱或演奏技能技巧的高低,作为评价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的审美功能。表现在教学上的行为就是“重技轻艺、重知轻能、重谱轻乐”。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组成部分,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使学生通过音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所以,在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中至少应包含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几方面内容:
(1)思想素质评价
评价的重点应放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音乐作品中崇高的 思想内涵是否理解到位,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思想道德以音乐为载体和背景时,能否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生活的爱,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
(2)心理素质评价
包含三个层面,①评价学生的个人爱美心理,如何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②评价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与其他人的协调心理、宽容心理。③评价学生能否受到音乐启发和感染,正确对待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忍不拔、乐观豁达的心理。
(3)文化素质评价
音乐自身就是一种文化,但同时它又是人类多种文化的载体,在音乐作品中往往涵盖了其他文化。学生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如对歌词含义的理解,对音乐作品时代背景的感受,都是极为重要的评价内容。此外,利用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音乐技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等都可以列入音乐文化素质的评价范围。
(4)审美素质评价
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激发人的情感,用美的音色、 美的旋律构成美的音乐形象,从而为学生的审美追求确立方向,提高审美情趣。因此,对学生的审美评价是音乐教学评价中最具学科特色、最必不可缺的一环。
综上所述,打破目前“一歌定成绩,一曲定终身”的僵局,归根结底就是要构建多元化的学生音乐学业评价体系,使评价内容变单一为多元。多元化的学生评价,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必然派生出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开展班级音乐会来评定学生演唱演奏水平,组织开展“我与音乐”等主题演讲 或辩论会,评价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变单一评价为多样,评价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方法按主体不同可分为自评、他评、互评。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评价主体基本上都是教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评价是一个人从外部评价向内部评价逐步内化的过程,尽管来自于同伴或他人的外部评价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令人难以捉摸的学生自我评价更不可忽视,因为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所以在实施评价方法中,教师应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自我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根据不同学段和年级,广泛地、灵活地运用,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评价的量表和反应符号可以是非文字的,如笑脸、哭脸等吸引小学生的卡通图。此外,学生的自评还需要结合教师的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甚至家长的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
四、音乐教学评价实施的办法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从2001年开始启动了学科教学评价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对音乐学科教学评价改革的尝试。笔者制定了一张评价的量表,音乐成绩包括了声乐、乐理、表演、编创四个大的方面,另外加上一个特长加分,学生的特长可以获得加分。这些项目比较细碎,操作起来肯定是麻烦的,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专业水平,但是只要学生有兴趣,再麻烦都是值得的。我们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测评。
1.声乐成绩测评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不然人们怎么会习惯把音乐课叫做“唱歌课”呢?所以这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应该认真对待的。声乐考试的时候,我们要求学生选一首课本上学过的或是在其他地方学习过的,认为能够表现出自己水平的歌曲来演唱。形式是:把教师的讲台当做是舞台,学生做主持人,教师担当伴奏,学生再进行演唱,这样就很有气氛,学生也很想表现自己。再发给学生一张制作好的评分表格,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担当评委,最终得出成绩。
2.乐理成绩测评
乐理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语言的要素。不管是新老教材都没有说不学乐理知识,而且每课课后都有应该要掌握的乐理知识。小学阶段的乐理知识不会出现一些很专业的名词,很难的节奏,也没有很难的听音,只要教师花点心思,教学的形式丰富一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和评价,学生还是有兴趣的。
3.表演成绩测评
表演是充分体现学生音乐素质的一项考试,是学生将学到的音乐知识融会贯通的时间过程。由于小学生的自由编创能力有限,所以要求不要太高。因此就选择学过的容易想象编创的歌曲要求学生即兴表演,实在不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老师教过的律动来表演,这样可以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表演的兴趣能力。
4.编创成绩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