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范文

时间:2023-04-11 01:4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星星变奏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星星变奏曲

篇1

如果夜空失去了星星

失去了星星点点的光

孤单的一弯明月

怎么照亮整个世界

谁还会在夜里

把希望寄存

那些寂寞的人

期盼着流星作伴

许下最天真的梦

最纯洁的心愿

月光下的盈盈秋水

倒映着一颗寂寞的心

也许

只有一颗颗的星星

陪伴着我

在漫漫长夜中等待

在瑟瑟秋风中发抖

谁不愿意

每颗星都那么璀璨

谁不喜欢

每一天都是一首歌

如流星划过

等到星星淡淡消失后

篇2

产自太行山区的绿岭“尊品核桃”在超市里卖到了4元一个。

2011年,首届中国核桃节选择在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县——邢台市临城县举办,印证了河北核桃产业的不俗实力。

什么原因让太行山区的核桃产业独具特色,一鸣惊人?暮春时节,记者走进太行山区采访。

记者发现,“变”,让太行山区的特色核桃产业快速发展;“变”,让农民的腰包渐鼓,愁容舒展。

变品种,活了一个产业

核桃是太行山区种植面积较大的果树,大约有87万亩,涉及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的16个县(市)。

核桃,自古在太行山区就有种植。1972年在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炭化核桃标本,证明这一带的核桃已有7000多年历史。

然而,过去种核桃,多是老品种,效益差。

核桃好吃皮难剥。传统核桃外壳坚硬,连砸带挖,闹腾半天才能吃到嘴里,加上核桃仁品质老化,在市场上卖不上好价钱。

十多年前,太行山区农民围绕市场需求,根据当地条件,开始寻求新的核桃品种。

1999年,河北绿岭公司在临城县浅山丘陵区承包了一片土地,率先种植薄皮核桃。由此,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给太行山区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激情。13年来,临城县的薄皮核桃从无到有,发展成为面积13.8万亩、年产1万吨、年产值4.3亿元的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从临城县,薄皮核桃种植沿太行山麓逐步向相邻县辐射延伸。

“核桃树,脱贫树,哪里栽,哪里富。”老百姓说,变了一个品种,活了一个产业。

在“全国核桃一村一品示范村”——沙河市綦村镇西苏庄村,正在核桃树林里忙活的村委会主任魏现入告诉记者,全村1800亩土地和上千亩荒山,几乎都种上了薄皮核桃树,面积达3000多亩,人均2亩核桃树,核桃树成了“绿色银行”。

“传统核桃卖不上价钱,而薄皮核桃每斤卖到了二三十元,有的卖到了五六十元,是普通核桃的2~3倍。”魏现入说。

“薄皮核桃,好吃好看好放好卖。”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的选育者、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说,过去,核桃是“爷爷栽树孙子得果”,而薄皮核桃是“一年种,两年长,五年核桃装满筐”,见效益的时间由15年缩短为5年。新品种皮薄、肉厚、色正、口味香甜,出油率远远高于传统核桃品种。

适合太行山区种植和市场需求的核桃新品种,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漫山遍野的核桃林,变出了满目葱茏的绿色。

变管理,科技“种”入核桃

在西苏庄村的核桃园里,记者看到这里的核桃树不少枝条上都被细绳牵着,而细绳绑在地里的石头上。在每棵核桃树的根部,都有一根黑色小管露出地面。

魏现入告诉记者,吊绳,是为了把核桃枝拉平,改过去只在低端结果为全枝均匀结果,产量能提高30%~40%;树根部的小管,是小管出流灌溉的出水口,采用小管出流的灌溉方式,节水90%,还方便。

“过去种核桃都是粗放式管理,靠天吃饭,而现在,就像工厂里生产标准件一样,从种到收要实行标准化管理。比如每亩栽植44棵树,树高3米,株距3米,行距5米,施有机肥,单株根部小管出流灌溉,使用黑光灯杀虫技术……”魏现入说,核桃的产业化,必须以标准化做支撑,才能保证质量和效益。

“临城的生产技术在全国是最高的。”李保国说,以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科研成果为依托,临城县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桃苗木品种,并制订了(绿色核桃生产管理技术)、(绿色食品·薄皮核桃生产技术规程),成为河北省的省级技术标准,也是全国仅有的省级核桃生产技术标准。

“好马配好鞍”,有了好的核桃品种,再让科技“种”入核桃,大大提高了核桃树的效益。

变模式,创出核桃名牌

西苏庄村土地瘠薄,干旱少雨,过去只能种一季玉米。2006年,村里与泰华果品公司以“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始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优质薄皮核桃。

“现在,我家有1亩地土地作为‘股票田’,入股泰华果品公司,年终参与分红,自己平时在公司打工挣工资,收入比以前多了。”西苏庄村农民靳美霞说。

与企业“联姻”,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是太行山区薄皮核桃生产新模式。

政府大力“推”,培育龙头“带”、合作组织“引”,土地流转“聚”……临城县从最初的单纯种植、直接卖核桃,到现在研发、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链条,“临城模式”让临城核桃产业化发展成为全国样板。

产业链加长,既可应对市场波动、又能增加产品附加值。临城绿岭引进深加工、综合加工项目,生产核桃食用油、保健油、核桃饮料、降脂胶囊等十余种产品。他们还推行“树下种草,林间养鸡、养牛,鸡粪牛粪用作沼气原料,沼液沼渣育果树”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

创名牌。西苏庄为自己的薄皮核桃注册了“苏品”商标。魏现入说,“苏品”,代表西苏庄村薄皮核桃的良好品质。

做靓品牌。临城绿岭公司在发往北京的大客车上的一个个汽车枕套上,标上了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绿岭核桃”标志。

现在,“绿岭”商标被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绿岭的特级薄皮核桃每公斤卖到了160元,经过精美包装的“尊品核桃”1个能卖4元钱……

篇3

关键词: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 主题 变奏部分 结尾处理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自幼学习音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被人们奉为“交响乐之父”。除此之外,他还创作有五十二首奏鸣曲和一些其他体裁的奏鸣曲,《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堪称经典作品。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作于1793年,充分表现了古典时期钢琴曲的结构特点、演奏技巧和表现风格。海顿在其中融入了一些综合性的键盘技巧,如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行进,音阶式的旋律的表现,复杂多样的节奏变化,切分音、震音、装饰音的运用等特点。作品的曲风以频繁的离调和丰富的和声为主,预示着浪漫派的到来,双主题的运用让《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增色不少。这首变奏曲,音乐情感丰富、细腻,内容很有深度、技法成熟,并运用了对位的手法及左右手交替呼应的手法,在各个变奏中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主题的线条。海顿键盘变奏作品的主题通常是由两个有反复记号的乐段所构成,并时常由弱起拍开始,也经常使用附点节奏。[1]情绪的对比和在感情上的变化很少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首作品算是一次创新。

本文通过对其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的介绍,从主题、变奏部分、结尾处理三个方面对其音乐表现及其演奏技巧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风格和演奏特色。

一、海顿的生平简介与音乐创作

海顿于1732年出生于奥地利,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是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卡·菲·埃·巴赫的继承者,有“交响乐之父”的美名。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体裁丰富的音乐作品,为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海顿的钢琴作品对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他的音乐中总以表现光明欢乐的音乐语言为主,并没有真正的悲剧,也较少体现出强烈的矛盾。他所有的作品流露出的情感都是明朗朴实的,所描绘的大多是世态风俗的画面。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运用了f小调的同主音大调F大调,绘制出了这样的双主题形式的变奏曲,为音乐增添了大小调的对比色彩,加强了音乐的动感和戏剧色彩。

二、《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分析

海顿的这首《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创作于1793年,是其晚期作品,也是后人演奏最多的变奏曲作品。[2]这首变奏作品是海顿第二次到英国旅游期间所创作的,最早是小嬉游曲,后经过处理改成简单的变奏曲。

《f小调行板与变奏曲》属于双主题变奏曲,采用的是交替式主题变奏手法由主题A主题B交替进行。[3]由于主题A和主题B分别为单三部曲式和单二部曲式,组合起来的主题较为庞大;两个主题又以装饰性变奏手法分别变奏。

1.主题

主题A部分是三部曲式(见谱例1),它的音乐隐藏着热情,以f小调作为全曲的开始,由左手先进入,后右手弱起。都是最简单的音型结构,左手为八分音符的行进,右手为十六分附点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行进。以这一段作为开头,让人感觉出曲子的平静,虽加入了附点和十六分音符的装扮,但不失稳重,使音乐平缓进入。

谱例1:

主题B部分为平行二段式结构(见谱例2与谱例3)。每段均有10小节,每段中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小的乐句。主题B段中的调式也发生了变化,由主题A段的f小调换为了F大调,小调暗淡的色彩变为了明亮的色彩。与主题A相同,以p的力度进入,在主题B段中将七连音大量的运用,力度方面也与之前有所不同出现了对比的情感与欢乐,看出了海顿在创作时的热情和快乐。

谱例2:

之后的第二部分又回到了f小调上,第二段中,装饰音的修饰也增多了,旋律中的七连音的出现使主题B隐藏着激动与热情。最后以正格终止结束这个段落,结束整个主题B段(见谱例3)。

谱例3:

2.变奏

(1)变奏一

主题A的第一变奏(见谱例4),结构与主题A一致。从谱面上来看,这一段以切分节奏型引入,用这种节奏维持着和声与旋律的主要线条。傅聪在谈及海顿时说道:“切分音很重要,缺少了切分音的旋律,就缺少了性格—海顿的性格!”[4]除此之外还使用了半音化的装饰性变奏。力度出现了sf的标志,相对于前几段是没有的。

谱例4:

接下来,是主题B的第一变奏B1(见谱例5),这段的结构与调式调性均与主题B段一致,为F大调,且与主题B一样是平行二段体,原来的七连音几乎已经消失,这时频繁地使用了颤音,可以说是在颤音的装饰中行进的,因此主题更为华丽,更加具有古钢琴的音色特点。[5]

谱例5:

(2)变奏二

回到f小调,由三十二分音符引入,这是主题A的第二变奏(见谱例6),音乐匆忙地进行着,情绪更加激动。这里的旋律改用音阶式三十二分音符进行,使音乐更具流动性、抒情性,并体现出海顿音乐中的快乐。调式调性上的变化和变奏一中的变化相同,形成了大小调转变之间的色彩对比,并且加强了音乐的动感和戏剧色彩。[6]

谱例6:

主题B的第二变奏形式,为装饰变奏(见谱例7)。运用了旋律下方三度叠加和快速的三连音及倚音音型进行的旋律装饰变奏。[7]

谱例7:

3.结尾

音乐最后回到了主题A上(见谱例8),这也就是全曲的结束部分。尾声coda共分为三个部分,结束的变奏与整首变奏曲的开始是完全一样的,但当进行到主题A快结束时音乐发生了变化,不再继续前面的反复,形成了阻碍终止。

谱例8:

整首作品的布局巧妙,每部分的变奏和声基本保持统一。[8]通过把简单的旋律及和声进行装饰与点缀,不仅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且增强了乐曲的色彩。

篇4

[课时] 1课时

[教学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学内容]

一、 歌曲复习《闪烁的小星》

二、 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三、 拓展欣赏及表演《小星星》

[教学目标]

一、 指导学生能用断、连的方法复习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同时让学生体验、感受歌曲的情绪以及所表达的夜晚优美、安静的意境。

二、 通过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片段,在游戏、模仿、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体会乐曲不同的情绪。

三、 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乐曲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动作,结合歌唱,做到以情感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唱听一体化。

[教学重、难点]

一、 用断、连的方法唱好歌曲《闪烁的小星》。

二、欣赏几种版本的“小星星”音乐,体会、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情绪即兴配上合适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复习

(一)复习演唱《闪烁的小星》

(二)教师指导学生演唱《闪烁的小星》,并进行歌曲处理

说明:

在复习歌曲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出学生在演唱时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重点指导,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用断、连的方法演唱歌曲。

(三)创设情景

教师:听了你们的演唱,老师仿佛来到了美丽的夜空,但是我觉得我们的教室好像还不太像夜晚的星空,怎么才能使我们的教室更像美丽的夜晚呢?

1. 学生回答。

2. 师生共同布置教室。(放《闪烁的小星》音乐)

(四)表演唱

要求:学生手拿荧光棒,即兴摆造型并边唱边表演,表达对歌曲的体验。同时教师用铃鼓为学生伴奏。

说明: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能启发学生自己动手营造出夜晚安静的气氛,通过师生平等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歌曲的情绪,另一方面会使他们更加投入到歌曲的表演中,达到很好的表演效果,同时也感受到自己创作的快乐。

二、 欣赏《小星星变奏曲》

(一)初听

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主旋律以及音乐的变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钢琴演奏。

(二)复听:游戏“变变变”

1. 教师介绍游戏要求:

教师:请你在音乐一开始就做一个造型,当听到音乐有明显的变化时,再变一个造型,等音乐结束的时候,请告诉大家你变了几次造型?

2. 学生听音乐,变造型。

3. 学生反馈。

(三)完整欣赏音乐并看多媒体画面,自找音乐“变几次”答案

要求:通过观看媒体,让原本比较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情绪变化,并为下面的表演做铺垫。

(四)即兴表演

说明:

乐曲的原版有五次的变奏,但在五次的变奏中第三和第四的变奏不是很明显,如果让学生区分的话有一点困难,所以我截取了第一、第二、第五次节奏变化比较明显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又在游戏″变变变″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容易区分音乐中的三次变化,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听觉能力。在学生熟悉理解音乐情绪后,要求即兴地进行表演。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音乐素质。

三、 拓展欣赏

(一)欣赏两个不同版本的“小星星”(迪斯科节奏版本,拍节奏版本)

(二)分组,为乐曲起名字

要求: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结合分成两组,并请他们讨论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两个名字。教师把学生起的名字即刻打在媒体课件上。

(三)即兴模仿

1. 学生跟音乐模仿教师动作。

2. 师生评价。(可以个别表演)

(四)汇总表演

教师:我们的舞姿那么的优美,我们的歌声那么的动听,让我们把这些精彩的节目送给为我们带来美妙音乐的小星星吧!

要求: 教师交代表演的顺序。

唱《闪烁的小星》――表演迪斯科节奏版本《闪烁的小星》――唱《闪烁的小星》――表演拍节奏版本《闪烁的小星》――唱《闪烁的小星》,同时打击乐器伴奏。

说明:

音乐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进行表演。同时运用回旋曲的结构方式进行综合表演,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四、 小结

教师: 在今天的课中,我们不但和小星星成为了好朋友,还和小星星一起唱了歌曲、欣赏了音乐,感受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以后,我们还会通过学习认识更多的音乐朋友。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欣赏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感受到乐曲情绪的变化。如果在以前我们往往是先把乐曲反复地播放几遍,然后告诉学生,这首乐曲的作者、乐曲创作的背景及乐曲中的变化是怎样的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会因为年龄和基础的原因而对音乐作品不能完全理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动、想像力丰富,对音乐的感受总是喜欢用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在这样的课上,他们往往会因为不懂音乐而分散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枯燥的教学方法会使欣赏内容与教材中的其他内容完全脱节,破坏了教材内容的完整性。那么如何能让枯燥的欣赏课变得生动而有趣,如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又结合了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尝试:

一、情景交融、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创设情景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音乐知识和学习音乐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事先为学生布置好适合教学内容的场景。但这节课,我却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布置。首先,在前面复习歌曲时,启发学生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闪烁的小星》,使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到夜晚的美丽。然后,我问学生:我们的教室像小星星的家吗?孩子们顿时坐不住了,有的说“可以在教室里贴上各种小星星”;有的说“可以把灯关掉一些”。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发挥想像力,布置“小星星的家”,营造出安静的气氛。这样,通过师生平等共同参与,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深一层次的体会歌曲的情绪,另一方面会使他们更加投入到歌曲的表演中去,达到很好的表演效果,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创作快乐的同时也为后面欣赏《小星星变奏曲》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欣赏”与“游戏”相结合,提高学生感受音乐情绪变化的能力

《小星星变奏曲》共有五次变奏,但这五次的变奏第三、第四次的变奏不是很明显,如果让学生区分的话会有一点困难,所以我截取了第一、第二、第五次节奏变化比较明显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在这节课中,我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告诉学生乐曲有几段?它每一段的情绪又如何?而是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在欣赏的同时培养学生安静聆听的好习惯。在听完第一遍后,我只是介绍了乐曲名称和作者,而没有告诉他们乐曲共有几段。接着,我让学生们来玩一个“变变变”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学生非常容易地就通过造型的变化区分出音乐中的三次变奏,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听清楚音乐的变化。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分清楚这三段音乐,我又在钢琴上弹奏了这三段旋律的开始一句,在帮助学生记住音乐变化的同时又强调了三段旋律的情绪变化,随后,我们一同观看了一段根据《小星星变奏曲》而制作的动画,这样就使原本抽象的音乐更形象化了,同时根据动画中小星星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音乐的不同情绪,让他们了解到:音乐中节奏在变化,所以会使音乐的情绪也产生变化。这样即培养了他们的听觉能力,又让学生充分熟悉和理解这段音乐。然后,我要求他们:能不能跟着音乐的变化来做做各种的动作。结果,这次即兴表演非常成功,学生们都能根据音乐的变化来变化自己的动作。

三、综合展示,以即兴表演展现个性

在学生演唱了歌曲《闪烁的小星》和感受到了乐曲《小星星变奏曲》 的几次变化后,把歌曲《闪烁的小星》的主旋律进行再次地变奏,此次的变奏加上了时尚的元素,一段音乐加上DISCO的节奏,另一段音乐加上了拍抒情的节奏。这样的音乐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果然,学生很快喜欢上了这两段音乐。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音乐为其起名字,然后配上不同的表演动作。我最后还特地加上了一次综合表演――把我们前面复习的歌曲《闪烁的小星》和这两段音乐按回旋曲的形式来一次汇总表演,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歌曲,又在汇总表演的过

专家评析

这是一堂教学目标明确、音乐特色突出的课,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有明确和清晰的教学目标。通过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听赏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感受不同体裁和演奏形式的《小星星变奏》,使学生学会了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学到了欣赏同一音乐主题器乐作品的方法,更在亲身的参与中融入到音乐之中,体验到了音乐变化的魅力,获得了审美愉悦。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程,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人为地加入了很多与教学目标不相干的东西,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没有达到一节音乐课应该实现的目的,干扰甚至误导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这堂课的突出优点就是抓住了本堂课明晰的教学主线,通过变换多种方法,始终围绕一个中心,一步步走向教学的设计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 教学逻辑性强。这堂课安排为三段式结构,第一段歌曲演唱、第二段主题钢琴变奏欣赏、第三段其他体裁器乐曲拓展欣赏。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每一个段落又由不同的小结构串联在一起。第一段从轻声演唱歌曲开始,进而用断和连的方法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然后在由学生创设的情景中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这种歌唱教学是非常有效的。第二段欣赏部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讲似乎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有了演唱的铺垫,同一主题在乐器演奏中的变化发展反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变奏曲的“变”,还是蛮有创意的。更重要的是,这一环节强调对学生“听音乐”能力的培养,符合音乐教学的规律,而恰当的多媒体运用在此处起到了“辅助”和“提升”的作用。当学生有了相当的感性体验和一定的思考以后,第三段“拓展欣赏”自然就成了巩固学习内容,激发创造性思维,将教学带向的必然结果。这一部分的设计有想法,思路很好,只要继续沿着教学目标的主线发展,因势利导,将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惜在实际教学中这一部分做得有些“过”,特别是分组讨论略显牵强,反而使很好的课堂气氛有了松懈的感觉。这可能也是受了前面提到的为“丰富”和“丰富”思路的影响,成了一点瑕疵。

三、 教师有较强的基本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表现出较强的钢琴演奏能力,有表情地范唱能力,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等。这些能力保证了教案设计的顺利实施,并为课堂增彩。同时,教师富于亲和力的语言表达,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都使这堂课增色不少。这些特点说明了一个问题,音乐教师要上好音乐课,必须要有坚实的实力作保证。尽管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演唱、演奏和课堂组织所体现出来的个人魅力,是任何多媒体课件都无法代替的。

篇5

在黑暗中寻找

一个个美妙而幸福的结局

每个女孩

谁不愿意

保持一颗童心

没有勾心斗角 没有互相猜疑

像七个小矮人

蹦蹦跳跳 快乐单纯

如果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天使的羽翼

谁还会向往童话

在一幅幅假面具中搜索

甜美而无杂质的乐音和笑脸

谁不愿意

有个像公主和王子一样美丽的生活

而谁又愿意

像巫婆一般处心积虑地陷入冷漠无情的毒药里

谁不喜欢梦幻的幸运 喜欢彩虹

冒出一个个华丽美好的童话

在大地迷茫的时候——闪烁

篇6

01.皎洁的月光洒落,艾比塞小镇坐落在宁静中。路灯隐隐地闪烁着,萤火虫轻轻飞过宁静的夜晚。古多比什么也没带,站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最后一次回头,挥别早已褪色的屋子。

凌晨三点,古多比踏上了没有尽头的旅程。

02.风起,叶落。

秋晨的空气中带着丝清凉。鸟儿的歌声早已随着夏季的喧闹而逝去。

古多比走了一夜。星辰引路,莹火照明,在清晨抵达了维尔多市。这里没有艾比塞的红砖绿瓦。楼房的装饰无比华丽,金碧辉煌,像欧洲君主的华丽宫殿。

03.森林里的精灵在跳舞,彩云上的天使在唱歌,虫虫们以它们的打击乐来伴奏。

世界跟着音乐的节奏在舞动,年华随着音乐在飘转,飞舞,流逝。

夜幕降临在维尔多,喧嚣盘旋在上空。声音喧嚣,灯光闪烁。古都比坐在草坪上,借着星光记录他在维尔多看到的事物和感受。

04.旋转的时针和秒针,白色的旋转木马,空荡的游乐园,古多比从前面走过。雪花落在黑色的铁门上,一点调皮,古多比在沉思些什么。

古多比在维尔多度过了枫叶飘落的秋季,寒冷的冬天早早来临。流星过,划破天际,留下点点滴滴的幸福和回忆。不是很漫长的冬天,被春暖花开代替。

其实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事物,渴望得到的东西,但结果都是不同的......

篇7

摘要:音乐创造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创造性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学生音乐创造性的培养具有双重目的:创造能力和音乐能力的形成。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从模仿中学会创造;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从内心听觉启发创造。音乐创造教学应遵守基本的原则。

关键词:音乐课堂 创造性教学 模仿 即兴演奏 内心听觉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代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尽管创造性可以通过专门性的、独立的创造性课程或思维课程进行训练,但最有效的培养方法是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既将创造性训练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因为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主要方法。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音乐创造教学(创作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来让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作为音乐教学的“创造”领域,《标准》指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音响与音乐(音响探索);即兴创造(综合性创造活动);创作实践(音乐创作)。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探究的问题。我认为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可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模仿中学会创造

“模仿”一词在《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仿照一定榜样做出类似动作和行为的过程。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学习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取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我们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是否可以归纳步骤:1.完全模仿,2.小部分变化(限定变化),3.大部分变化(无限定变化)。

例如,在竖笛初步教学,学习吹奏si la sol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教会“si”音的正确指法后,老师不断地在“si”音上吹出不同的节奏。如:(师)7 7 7 0|,那么学生进行模仿吹奏(生)7 7 7 0|;接着,老师变化节奏(师)77  77 0|,(生)模仿吹奏77  77 0|;老师再变化节奏,吹出一小节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师)7  77 7-|,学生也模仿吹奏(生)7  77 7-|等。

2.学习了“la”和“sol”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变化的练习。如:(师)吹奏6 5 6 0|:学生先模仿,接着即兴变化一小节,如:(生)6 5 6 0|6 56 5-|,也有的吹奏:(生)6560|66 55 6 5|。

3.学习了“si、la、sol”三个音之后,进行即兴旋律问答句练习。如:(师)6 5 6 7 |6 56 6 0|,(生):6 6 6 7|6 56 6 0| 或(生)6 7 6 5|66 55 6 0|

这堂课从最容易、最简单的三个音开始,先易后难,且学了就用,这是器乐教学的一条原则。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二、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

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创作或改编乐曲则需要经过准备孕育,在酝酿创意之后再进行的加工塑型,最终成为一部音乐作品。

即兴创造与创作是音乐创造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无论是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还是音乐创作都可以尽量多地采用即兴性活动。“多用即兴”的好处在于:首先,即兴性创造活动不必依据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较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性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则,即兴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映的能力。由于即兴性活动没有事先准备(酝酿、设计、排练),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创造的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稚嫩、不成熟是难免的。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对于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充满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小学低年级的综合课(动物说话》,老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完歌曲后,进行了生动活泼的创造活动。学生结合歌曲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编创各种各样的歌词,并结合歌词进行即兴动作表演,这种配合歌词的即兴表演,在小学各年级,特别是低年级可普遍使用。

随着学生音乐学习经验的积累,音乐能力的提高,在较高年级可以在继续保留一定的即兴性创作活动之外,可逐步进入非即兴性的创作练习(如按要求编写、创作曲谱)。

例如在一堂小学中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主题与变奏》时,教师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这是一节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学习“什么是变奏”和“常见的变奏方法”。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

开始是导入环节,使用学生们熟悉的,《闪烁的小星星》主题,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感受、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

然后进入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

最后进入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

这堂课在教学上采用集体、分组和个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其中分小组进行创作的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下尤其值得提倡。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两点:1.任何即兴创造都不是随意创造,更不是任意地粗制滥造。2.任何即兴创造都是在符合艺术规律的条件下进行创造的。

三、从内心听觉启发创造

在《标准》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听”,围绕倾听来进行。让孩子们从小多听、多想,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注重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例如: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这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G大调2/4拍子、复三部曲式的波尔卡舞曲。作者采用描绘性的手法,以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表现了电光霍霍、雷声隆隆的景象和人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面。这首乐曲用定音鼓来表现雷声、用钹表现闪电。

教师先启发学生回忆听到的雷声、闪电声、风声、大雨声这些自然音响,在没有打击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学生发挥想象,讨论后得出:用跺脚表现雷、用拍手表现闪电、用嘴巴发出的“呜、呼”表现风、用抖动纸张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等。然后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用乐队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表现雷鸣电闪的音响效果,与之对照。接着老师去掉音乐作品中原有的用打击乐器表现的音响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刚才想到的表现方法,与乐队一起“合作”,完成整首音乐。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

这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在创设大自然的音响中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围绕“倾听音乐”来展开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象,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音乐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景,使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但应当注意遵循一般原则。我们认为课堂音乐创造教学原则有以下原则:

1.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尽量降低创作的难度。设计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2.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注重创作的“成果。。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衡量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3.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尤其 要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篇8

帕格尼尼的父亲,是一位劳苦的装卸工,从5岁开始就让帕格尼尼学习小提琴,从早到晚逼他练琴,到1794年小帕格尼尼就开始公开演奏了。他的幼年是在动乱的社会中度过的,虽然如此他仍吸取了很多音乐文化,从而开始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最初阶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帕格尼尼在演奏别人的作品时发挥他自己的技巧,对这一点他并不满足,他并没有把自己的音乐才能停止在这一点上。他动手写自己的协奏曲是在1819年。在这年他写成的协奏曲第一号,是在那波里首演的。从此,他就不仅是演奏上的魔术师了,而是成为在作曲上也有了自己新的成就的小提琴家了。

帕格尼尼小提琴艺术的最光辉的成就在于他演奏自己的作品,帕格尼尼生活在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时期,他和其他作曲家不同,作品中没有去强调理想或是浪漫的主题,而是只为小提琴艺术而创作。但也正是这样执着的追求,才使小提琴演奏艺术日趋完美。他首创的双泛音、弓杆击弦以及单弦演奏等技法,其影响不仅在于以后的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与演奏,甚至还涉及钢琴演奏和配器法的发展。比如,他的24首随想曲的一些新技巧就由李斯特舒曼移植到钢琴练习曲中,由勃拉姆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用于钢琴变奏曲中。他拉琴时情绪激动,如魔鬼附身,像火一样的浪漫热情和强烈的持久力,更是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观众。他的演奏技巧在后世的人们看来充满着传奇与神秘的色彩,而他的手指又比常人柔韧灵活,以至于一些研究帕格尼尼的学者甚至从医学与生理的角度去探讨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

他开拓了近代小提琴演奏的技法,此外速度最快可一秒拉16个音。他的小提琴乐谱看起来有点像钢琴谱,许多地方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在演奏会中,琴弦会被预先设计成突然“意外”的拉断,一根接一根,而他依然用最后一根弦演奏完全部作品。他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半音或降低半音来拉,不是藉由调音,而是用指法改变。这些炫技手法使无数人为之折服,他的演出被称为“神出鬼没”“光彩炫目”,因此产生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有人说他将灵魂卖给魔鬼,才换得如此传奇的演出。

帕格尼尼写过四种类型的作品,他们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1.室内乐奏鸣曲。以他在卢卡写的12首吉他与提琴合作的奏鸣曲为代表,曲调十分通俗易懂,结构简洁,在提琴技巧上每首都有新的探索,轻快转变的性格,短小而灵活,全然不顾奏鸣曲中形成的结构和乐章的均衡关系,把它变成通俗易懂的短小形式。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听众的共鸣,他摆脱了旧时诗歌音韵学的影响下写旋律的束缚,直接采用民歌,歌剧音乐以及通俗音调来发挥,甚至采取了在意大利极普及的吉他伴奏,这些都反映了帕格尼尼是一位敢于和当时传统势力决裂的创作者。

2.协奏曲。他一生写了6首协奏曲。第一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主题惊人的技巧性一下把听众抓住,大胆儿华丽,史无前例。他完全不像他的前人所惯用的平稳手法,而是把可以发挥的所有技巧一开始就充分地、大胆地显现出来,这是帕格尼尼的特殊性格;第二乐章以管弦乐持续而强有力的呈现和弦开始,音乐非常生动精彩,主奏小提琴奏出如小抒情曲般热情洋溢而又优缓深沉的委婉旋律;第三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曲中小提琴轻快而诙谐的主题,如跳跃般的断奏奏法,在当时的小提琴作品中尚属罕见。

豪华的技巧、奇异的趣味、无边的想像是帕格尼尼协奏曲音乐的主要性质。

3.性格小品。每首小曲都有独特的性格,音乐形象富于幻想色彩,写法上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格式的限制。《摩西主题变奏曲》在一根G弦上运用的几乎一切可能运用的技巧。《女妖舞》形象生动,富于弹性,又有歌唱性,在技术上发挥痛快淋漓,是他标志性乐曲中的杰作之一。

篇9

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创造练习活动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节奏类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在音乐创作教学中所指的则是启发和诱导学生即兴进行节奏创作。在课堂实践中,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按节奏说白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节奏。教师可以预先给出一段节奏型,带领大家用手拍节奏的方法进行练习,直到熟练以后,要求学生边拍节奏边说话,每人的词语最好不要重复。可以用接龙的办法,既掌握了节奏,又创编了歌词,课堂气氛生动有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节奏创作

(1)创编节奏。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先提供给学生已经学过的简单的节奏型,如二分、四分、八分音符,再由教师示范创编几种节奏型,教学生会读、会打以后,就可以开展这项活动。学生只需学会最简单的几种音符,就可以编成各种各样的节奏。学生在创编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节奏的形态是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探索的过程更是十分美妙的。

(2)节奏重组。学生根据先前准备的若干张节奏卡片上的节奏型,这种准备活动是创编过程的延续,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自由排列组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合作小组的学习形式,看谁创作的样式最多、最好。

(3)为歌词配节奏。在对基本节奏型进行多种组合练习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原有歌词内容和词组结构配合适的节奏,可作为朗诵和节奏训练之用。

二、歌词类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曲调或自编曲调创作歌词,并采用演唱或演奏的形式表现音乐的情绪、风格等。此项活动可以在教师的唱歌或欣赏教学课中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主要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代换歌词

代换歌词,就是让学生在已学会的歌曲的基础上,用新的歌词来代替原来的歌词。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从较简单的、歌曲朗朗上口的歌词开始,如《送别》《雪绒花》等,对于熟悉的作品,学生更容易展开丰富的想象。

2.填词配歌

歌词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填写歌词应该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力求做到简洁、顺畅,符合歌词写作的基本要求。还可以从班里文学爱好者创作的已有诗歌里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题词配歌环节还可能涉及连音线、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等问题,可以作为音乐知识点逐渐渗透。实际上,只要教师引导到位,学生基本能做到灵活恰当地运用歌词,有时还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旋律类

即兴进行旋律创作,是中学音乐创作教学的最高境界。在前面的节奏创编中,学生已经体会到只要掌握了两种以上的节奏型就可以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旋律的创作更是如此,音符是高低长短都不同的,在组合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更加多姿多彩的听觉体验,学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更复杂的音乐要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节奏与旋律的补充

教师可以先提供一到两小节的节奏或旋律,再让学生进行补充或延续,可以采用填空或接龙的形式,所补充的内容只要符合基本的节拍特点即可。

2.运用既定的音进行旋律创作

教师给学生一组音,也就是所谓的动机,让他们自己运用已学过的基本节奏,自由设定小节和拍号,然后选填上各音构成旋律。最后,由教师或学生在钢琴上演奏或者演唱大家创作的成果。

3.原曲变奏

让学生在固定的乐曲上进行变化。变化可以是节奏、节拍,也可以是旋律、调式,素材的选择也建议先采用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目,如《小星星变奏曲》《青春舞曲》等,学生创作起来也会比较容易。经过一番尝试,大家会发现原有曲目变成了一首更有新意的作品,创作过程中美妙的体验更是无与伦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涉及的曲目渗透变奏曲式教学内容,如《鳟鱼五重奏》《少女的祈祷》等,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4.简单的歌曲创作

篇10

这么一个正派、果敢、坚毅、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一夜间占领了都市女青年们的心,形成一道景观。早些时候有部叫《暗算》的电视剧,主人公也是让很多女人爱得如痴如狂。时代潮流波澜翻滚,当年迷恋《流星花园》里那“4朵鲜花”,天天念着想有个长发小白脸陪自己到野外看星星的女人,如今心仪的对象变成了在刀尖上跳舞的战士。革命浪漫主义的崇高爱情重新在女人们胸中燃烧,替代了温情脉脉、美酒咖啡的小资情结,看来中国女性的精神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一个被金钱和权力“双重异化”的社会,男性的困惑同样也是女性的困惑。世俗价值观没什么新奇之处,千百年来无非升官发财。用那位老谋深算的军统官僚吴站长的话说,就是奋斗了18年才明白的“真理”――无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男人们于是有了两条路:要么成为挣钱机器,要么成为弄权高手;而女人们的选择也只剩下两个方向:要么嫁一个挣钱机器,要么盼望着老公早日升官晋级。爱情?那不过是围绕这两个时代主题而奏响的变奏曲或小夜曲,不论绕到哪里,都得回到主旋律。“现实一点儿,再现实一点儿吧!”男人和女人似乎都在提醒自己。

于是,人类这种精神动物就让爱情像气球一样,或者飞上了天,在幻想中和星星月亮搅到一起;或如一个戳破的皮球,只剩下欲望的碎片,就像《色,戒》里表现的那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身体。

弗洛伊德早就说,人类被压抑的力比多(抽象“”的代名词)总要通过两个方向释放,要么升华要么堕落。前者推动人类创造灿烂的文明,后者制造了为数不少的变态狂。很久以来,升华之路被怀疑、扭曲,甚至被嘲笑。男女之爱,除了青春期的躁动和无病,就是成熟后的势利和扭捏作态。这时候,余则成、钱之江们就来了。内心深处信仰如钢的英雄们,再次像明灯一样照亮了被无止境的欲望所填充的心灵。他们身上闪现的光芒也许不再灼热,却让人们感受着火一般的温暖和亲切。这也许就是物极必反的生命哲学。

不过,我猜测那些陶醉在荧屏形象中的女人们,回到现实生活中恐怕还是叶公好龙。成为余则成的伴侣容易吗?左蓝多么完美,美丽、真诚、勇敢、机智,为了成就爱人牺牲了自己。晚秋这个鸳鸯蝴蝶派的忧伤女性,就是如今成功男士们梦寐以求的最理想的“小三儿”,自杀未遂,最后去了烽火连天的解放区。只剩下大字不识一个的村妞翠平,傻愣生猛,按现代标准简直谈不上一点儿女人味,却能和余则成相思相守。而且,这种革命爱情还必须基于组织上安排的任务,哪有一点儿罗曼蒂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做枕头,或者做花样文章。今天,在和平年代被物欲压得喘不上气来的人们,只能从对革命年代火热激情的想象中获得片刻的抚慰,这确实反映了当下时代心理的某种落差和错位。

女性之爱,往往可以改变和塑造男性。有人说,评价男人好坏有两条:一是看他娶了什么样的女人,二是看他怎么个死法。听上去有点儿极端,却包含着生命的真理。没有左蓝的启蒙教育、晚秋的反面诱导和翠平的正面督促,余则成不会成为“深海”,他不过是庞大、严密、腐朽的旧体制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因为这些女人的存在,他的意义和价值升华了,成为一名迎接光明的“黑暗战士”。相反,嫉妒而贪婪的吴太太们,势利又放荡的马太太们,只能陪着手握金条头戴高帽的丈夫们一起堕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