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颂老师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7 23:2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赞颂老师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赞颂老师的诗歌

篇1

关键词:新诗教学 教学评价 反观

新诗是指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这里的新诗是指中国古代诗词曲以外的诗,不只是中国现代新诗和当代新诗,还包括外国诗。由于散文诗的界定未确定,所以暂不考虑散文诗。新诗教学在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是被忽视的,甚至到了九年级的教学计划中,教材中的新诗往往是学生自学的篇目。大多数老师的想法是,诗歌教学难,新诗教学更难,而且在期中期末考试和中考中,基本很少考甚至不考新诗的阅读和鉴赏。笔者于是思考着能从新诗教学评价角度反观我们的新诗教学现状,以期能找到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的交接点,以更清晰地认识新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有时在教学设计遇到瓶颈时,一线教师不经意会联系考试中的内容再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而忽略了文学作品文本本身的魅力。新诗的教学评价无形中影响着我们对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笔者从近两年各地的试卷中发现了以下四类对于新诗的考试题:

第一类是自由鉴赏题。题为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欣赏感受,其实就是对新诗的鉴赏。那么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道初看无法入手的题,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没涉及特地的训练,学生更多的会谈感受。这类型的题目我想最大的困惑是,考查的内容笼统,容易陷入泛泛而谈,而有失偏颇。

第二类是内容理解类。比如考课内的《天上的街市》,其中设置了三题:第一题分别是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是比较客观的一题。第二题是对词语的赏析,定和定然说明了什么?第三题是对牛郎织女故事改写的作用的赏析。后两题是取自课后练习。这个题目出题的方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紧跟老师教学步伐完成了课堂的练习,真正在读诗时,又有多少人会去分析定和定然的连用说明了什么?

第三类是情感体验题。比如湖北恩施卷选的这首《春芽》,诗的选择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一题简要概括诗歌的情景和蕴含的情感。这是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把握。第二题是对诗歌想象、修辞的赏析。相较于前两例的新诗考查,这道题的诗和题都显得清新些,也更符合我们在读诗时的关注点,考生在答题时相对来说也有方向可得,考查的点也较能给我们教学新诗时候对教学内容选择的一点启发。

第四类是我们常见的续写诗句类。这类题型的考查往往比较综合,它指向诗歌的形式、内容和情感,但是从考查成效来看,也并没那么全面或者综合地考查出学生对新诗的阅读能力。

且不论这些新诗为内容的考题本身是否能达到新诗教学评价的成效,题目本身还需要再商榷,有不合理之处,但是给我们的启示还是比较明显的。新诗在2010年开始出现在中考命题中,一改以往新诗被冷落的境况。再细看其考查的内容多重情感的体验、表达方式的分析、内容的理解等方面。从评价角度看大环境对于新诗的观念还是需要改变的。看到一首诗,教师的反应是怎样传达给学生相关的思想意义,读诗的方法多是对修辞方法等表达方式的分析,思维往往是分析多过体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照考试的要求为学生分析诗、肢解诗歌,诗歌就失去了美感。长此以往,学生也开始分析诗,肢解诗,而不是单纯的读诗。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文学类型,其中排在末尾的是诗歌,理由是诗歌难懂,而且老师都不怎么教。单一的教学评价是教学现状的反映,就如王家新所阐述的诗歌教学现状,新诗同样面临:缺失文本本位,重思想意义;对诗歌的观念认识陈旧;对诗歌文本缺乏普遍的解读能力。教师本身解读新诗的能力贫乏,最后只能参考教参或者网上的一些解读,很多时候就是对诗歌的粗暴解读,或者生硬解读。关于离别的就满是愁绪,关于春天的就是生命力的赞颂,呈现传统对于诗歌的解读,解读的方法和理论完全被忽略了。在这样的现状下进行新诗教学,许多的孩子很难真正喜欢诗,自我的读诗感受和经典的解读总是差很多。

我想作为教师,要改变现状其实就要从我们自身做起。教师首先要从自身角度开始做,去读诗,再去懂诗,才能恰当选择新诗的教学内容,更新我们自身对于新诗的解读能力。虽然我们是在教学评价的角度反向思考教学现状,但我们的出发点却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我们真正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喜欢诗歌,基本读懂诗歌。有了教学目标的定位、自身读诗习惯和能力的改变,教师在新诗教学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将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品味诗香,坐看云卷云舒时,我们神情从容而淡定,读诗吧!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1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乙:伴随着冬日温暖的阳光,我们迎来了这一次诗歌朗诵会.

甲: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时光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甲: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乙: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甲:下面由---同学为大家带来---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2合: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甲:你是否细细品味过冰心的《繁星》?

乙:你是否享受过杨柳依依诗情画意,白雪皑皑的华丽美艳?

甲:今天,我们将在这里面对海水的波澜壮阔。

乙:今天,我们将在这里聆听溪水潺潺。

甲:飞扬的青春,散发着无穷活力;

乙:年轻的骄子,充满着蓬勃的朝气。

合:让我们进入美的享受,诗歌的海洋!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3(1)尊敬的各位领导,

(2)敬爱的老师们,

(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下午好!

(4)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1)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2)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3)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4)它宛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1)它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2)诗的语言,蕴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3)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4)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1)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2)人民路学校六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展示表演--------(合)现在开始。

一班:

1明天,我们即将毕业

2明天,我们即将离去

1敬爱的老师,回顾六年的历程

2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

1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

2请听六一班诗朗诵《明天,我们毕业》——

二班:

1时间,最平凡而又最珍贵,

2最易忽视又最令人后悔

1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

2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

1下面请欣赏六二班的经典诵读表演《时光匆匆》

三班:

1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2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3下面请欣赏六三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四班:

1我们是华夏的儿女,是新时代的少年

2沐浴在辉煌的历史文明中,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1担起祖国重任,延续祖国希望,我们义不容辞

2让我们一起在诗海中畅游,赞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1请欣赏六4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五班:

1我们是炎黄的子孙

2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1黑色的眼睛让我们看清未来

2-的皮肤让我们更加强健

1在这里,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们心田

2在这里,谱写中华更灿烂的诗篇

1下面请六年级五班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六班:

1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

2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1老师,当了您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

2请听六六班带来的集体朗诵《给老师的一封信》

七班:

1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2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儿女澎湃的热血

1对祖国的依恋谱写了中华灿烂辉煌的过去

2对祖国的热爱擎起了中华蓬勃发展的今天

1时至今日,那震撼心灵的旋律依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荡

2下面请欣赏六七班全体同学带来的经典诵读展示《祖国在我心中》

八班:

1六年来的春去秋来

2六年来的寒来暑往

1整装行囊,踏上新的征途,让我们通往直前

2在生活中收获宝藏,享受快乐吧,接下来请听六八班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我们勇往直前》

九班

1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2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1大自然有声有色,

2大自然有情有义

1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

2我们在朗诵中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1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2六年级九班《走进大自然》诵读表演现在开始

十班

1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

2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

1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全体学生: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下面请欣赏六十班为大家带来的经典诵读“与诗同行”。

结束语:

(1)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2)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3)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4)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1)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2)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3)人民路学校六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合)到此结束。再见!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4开始语: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

(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美兰区20--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女)本次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男)首先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莅临今天比赛现场的来宾,他们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他们分别是节目串词:

1、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

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五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2、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

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三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3、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在歌里、风里、水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们赋予了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

那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精神气节,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听,那一首首感怀生命、礼赞民族、为国捐躯的千古绝唱!下面请欣赏由金盘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诵》。

4、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

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接下来请欣赏由农垦一小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国学经典诵读》。

5、谁的一滴相思泪,胀痛着闽罗江月?谁的一滴母性水,怀念着香草美人?一叶舟,一片叶,一个不屈的民魂。

继屈原之后,爱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代诗人所共有的气节、情怀和精神。下面请欣赏由白龙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阳持话》。

6、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和精魂。

请欣赏由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情思》。

7、少年是华夏民族的传递者,成千古文明,绘百千毕章。

少年是中华文化的后来人,成先辈博大精深,续未来风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中国少年。下面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少年中国说》。

8、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下面请欣赏由英才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四季山水情》。

9、打开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让我们随着婉转流畅的童音,再次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

接下来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中华经典诵读。

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评委老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选手的成绩已经排定,请为我们揭晓获奖名单。

结束语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高谷中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男)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女)谢谢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

古诗歌朗诵比赛的开场白5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张:中华诗文浩浩汤汤

王:我们在这汉字织就的锦绣中穿行

张:我们在这声韵汇成的河川地徜徉

王:这里有浪漫洒脱的李白

张:这里有忧国忧民的杜甫

王:这里有江南的钟灵毓秀

张:这里有塞北的广袤苍凉

王:这里有牧童村娃的天真烂漫

张:这里有悯农诗人的谆谆教诲

王: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

张:巍巍大中华浩浩民族风

合:五家户中心学校感悟经典相约圣贤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谁不眷恋生我养我的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汇成了一首深情的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离别后,乡愁成了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下面请听四年二班杨雪带来的《乡愁》。

张: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它背负着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间的祥和和幸福。请听五年级顾佳同学的《凤凰涅槃序曲》

王:黄河汹涌的波涛声时时在我们的耳边回响,在我们的心中回荡。它的气势,它的勇猛激励着我们,站在黄河边,闭目深吸,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澎湃。下面请欣赏六年二班带来多的《黄河颂》。

张:长城是一条巨龙,横卧在华大地上。你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你曾是汉族人民抵御外族入侵的屏障。现在你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诉说了我们民族的振兴和腾飞。我们因你而感到自豪,长城是我们祖国的名片,是我们放飞梦想的舞台。请听三年一班褚佳欣带来的《长城之歌》

王:我想变小鸟,看白云的柔软;我想变柳絮,扑向土地妈妈的怀抱;我想变蒲公英,飞到天涯海角。我想做的事好多好多…..想听一听吗?下面请二年级的金时凤同学为我们朗诵儿歌《我想》

张: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就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就让我们听遍流水,扶遍春风,伴着康桥,去追寻梦中的她…请听五年级孙彤的《再别康桥》

王: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下面请听四年二班田雨欣的朗诵《爱心》。

张: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请听五年级的《美哉潇湘伟少年》

王:有这样一种动物,它在童话故事里是威风和可怕的,它吞掉过小红帽,欺负过大山羊,但其实他远没有那么可怕,它是谁呢?接下来请欣赏二年级王会鑫同学为我们带来的儿歌《大灰狼》

张:中华,我们慈祥的母亲,我们可爱的家,下面请听六年一班王思宇的《中华,中华》

王:我是中华的少年,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我是中华的少年,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有请六年一班张鹤楠、王思宇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张:长城似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你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你曾是汉族人民低于外族入侵的屏障;现在,你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向世人诉说了我们民族的振兴何腾飞。我因你而感到自豪,长城。请听四年二班庄健的诗朗诵《长城颂》。

王;飞扬的雪花,清香的衣襟,因为心底共同的爱,才完成了一次亲密的接吻,这是天缘巧合,更是心灵的默契。请听三年二班车旭同学带来的《雪花的快乐》

张:我们的祖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今天就由四年一班肖丹、张欣悦带来一首朗诵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王:我们是一群乡下的孩子,我们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我们幸福,我们是乡下孩子,我们骄傲,我们是乡下孩子。下面请欣赏二年级同学张鑫鑫为我们带来的儿歌朗诵《乡下孩子》。

张: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真诚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请听由三年二班汤焱同学带来的《母亲之歌》

王:我是中国人,我骄傲;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是一个非常负责的大国,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学生正享受着这幸福的生活,下面请欣赏六年二班徐超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张:妈妈,您别再为我流泪了,我会把自己照顾好的;妈妈,请您放心吧,如今的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请听四年一班马伊敏带来的《请求》

王: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请听由三年一班路丽娜同学带来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王: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张: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王: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张: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王: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张: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王: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张: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五家户中心学校“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王: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篇3

参考答案与提示

1.清明、谷雨。2.作者把春天看成是自己的老朋友,表达了自己对春天来临时的惊奇喜悦之情。3.示例:“一棵小草悄悄伸出脑袋,伸一下懒腰”,这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在春天自由快乐生长的形态,富有情趣。4.为了表现人在大好春光里已经不满足听春色,赏春色,还要亲口品尝春天的味道。5.示例:春天的“好”表现在蜜蜂辛勤采蜜酿造幸福的生活,表现在人可以尽情享受春天带来的恩赐。[提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理解“好”的含义,可以从文中作者对春天中人、物的描绘入手,如花草鱼虫的描写,对人的描写。从作者的言语中我们可以仔细品味春天是“好”的。]

《冬天》阅读练习

参考答案与提示

1.小时候吃白水煮豆腐;与S君P君夜游西湖;台州过冬。2.为了表现父亲对孩子们的关爱。3.指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很温馨。4.温暖。5.示例:朱自清懂得珍惜亲情友情,热爱生活。[提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联系两篇文章的主旨,《春》表现了朱自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赞美,本文表现了朱自清对生活的热爱。然后作出评价即可。]

《夏日风情》阅读练习

参考答案与提示

1.夏天会使人变得年轻;令人感到人生的多彩;考验一个人的毅力;最浪漫的季节。

2.接天莲叶无穷碧。3.不矛盾。因为打牌、聊天儿、讲故事可以回忆许多美好的往事,让自己变得年轻,而不是懒散、倦怠。4.示例: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美好时光无限的留恋之情。[提示:本题考查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准确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做题时,要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提取相关信息作答。]

5.示例:烈日当头,在野外捉知了,小伙伴之间展开竞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捉住一只。

《秋》阅读练习参考答案与提示

1.乐曲、画笔、孩子、哲人、高粱穗子、酒、老人、产妇。感受到了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忙碌的季节。2.秋天,高粱结出了红穗子硕果,一穗穗的饱满的果实害羞了,红着脸,低着头,在秋风中左右摇摆。3.通过写秋天,就像自己的诗歌也如秋天一样结出了果实,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4.示例:最喜欢第七节。因为本节把秋天比喻成一位老人,形象地表现了老人在收获之后的喜悦之情。[提示: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答题时结合自己的理解,选出一节,从语言、写法、寓意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古代诗歌四首》阅读练习

参考答案与提示

(一)1.B。2.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3.示例:曹操是一位有远大志向的人。(二)1.满脸泪痕;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提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要求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答题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3.示例:叙真事,抒真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提示:回答这个问题要理解文章的主旨,从全诗来看,作者抒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字句中流露出的是作者的真实感受。](三)1.早春;喜爱(或赞美)。2.刚刚发芽的小草,远远地可以看见充满生命力的绿色,走近的时候,小草的颜色还看不清楚。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四)1.写法上相同,都是运用词语构成一幅画面;感情不同,本诗表现的喜,《天净沙・秋思》表现的是悲。2.示例:喜欢《天净沙・秋》,本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喜爱之情。[提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论喜欢哪一首,写出理由即可。]3.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008年四川资阳市

中考试题选参考答案

D。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参考答案与提示

1.C。2.B。3.(1)玄秘深奥;(2)天空晴朗无云;(3)呼唤朋友,招引同伴。4.D。5.(1)明月别枝惊鹊;(2)断肠人在天涯;(3)风正一帆悬;(4)几处早莺争暖树。6.(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7.(1)示例:让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一扬广大。(2)示例:作为一个家庭生活非常优越的中学生,你怎样看待勤俭节约?如果因为保持节俭的生活而遭到别人的嘲讽,你会感到难堪吗?为什么?8.曹操;东汉末年。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2.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13.示例: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4.“竟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是针对“北国的冬不就是下雪的季节吗?”说的。15.听;触;树木;人。16.拟人、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雾的神秘和有情。[提示: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是它的作用、好处。]

17.“老皇历”是指北国的冬天是下雪的季节。特殊含义:陈旧的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生活实际了。[提示:“特殊含义”就是它的深层含义,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可结合上下文去理解。]18.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19.虚度的时光或虚度的日子。20.爱情;亲情;友情。[提示:可以结合三个箱子里装的内容来考虑。]21.卡西拉忽视了爱情、亲情、友情而一味地去赚钱。22.写出了卡西拉心中的愧疚和悔恨。23.示例: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浪费,让自己的生命充实并闪光。[提示:此题为开放试题:关于金钱、关于亲情、关于爱情等体会都可。]

24.略。

七年级上册期中检测题

参考答案与提示

1.xuàn;shùn;sāo;cù;diàn;fèi。2.伫;濯;诅;堕;寐;栖。3.(1)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2)海日生残夜。(3)听取蛙声一片。(4)绿杨阴里白沙堤。4.(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示例:①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童真、自然。6.示例:夏天是生长的季节,落下一滴汗水,便浇灌一棵禾苗。7.孔子 儒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1)生气、发怒。(2)真诚,诚实。(3)“知”通“智”聪明。(4)强毅。10.(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2)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3)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1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13.一支盲人登山队面对艰难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登安第斯山。启示:一个人仅仅有远大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提示:可从人生必须树立理想,克服困难,坚定信念的角度回答。]14.一支盲人登山队艰难地攀登安第斯山。15.安第斯山的海拔高度;盲人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也步履维艰。16.有这句话,意味着还有登攀;没有这句话,也就等于说放弃、终止,也就不会再有奋斗、争取了。17.树立自己奋斗的目标,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即使能够接近理想半步,心里也是高兴的,因为毕竟有了结果。[提示:结合全文内容去理解。]18.要具有脚踏实地的决心,从小处做起的耐性,水滴石穿的韧劲,沉着冷静的精神。19.丰富母体,辉煌母体。20.赞颂秋叶由生到死,完成了丰富母体、辉煌母体的使命后离开母体,悠然飘落,无怨无悔,超脱潇洒的精神境界。21.人们被落叶伟大而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生活态度所感动,心中涌起神圣崇高的感情,荡涤了各种私心杂念。[提示:可联系秋叶所具有的精神去回答。]22.写游子的思想感情被秋叶旺盛的生命力和超脱的奉献精神强烈震撼,把叶的精神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之中。23.游子终于叶落归根,回归故土。24.略。

2007年云南省中考试题选

篇4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细则一为了有效地利用传统节日这个契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社区居民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根据社区实际,汇林绿洲社区特制定端午节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利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深入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民风民俗、体育健身、爱国主义、绿色环保和科普宣传活动,引导居民,尤其是社区青少年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全面动员社区居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人民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

二、活动形式

1、粽子传爱心主题活动。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以社区五老志愿者、中小学生为活动主体,亲自为社区的孤寡老人、低保人员、残疾人和老党员送去节日的祝福与问候,并带去自己包的粽子,与他们一起提前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2、经典诵读主题活动。以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关工委为中心,组织党员和社区青少年,开展吟诵屈原诗歌、屈原词章的活动,从而弘扬爱国精神,赞颂美丽的南京城。社区将以吟诵古今经典名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掀起缅怀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和谐盛世的热潮。

3、节日民俗宣传活动。社区将通过市民学校、座谈会、宣传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端午节的来历,通过包粽子等活动让人们亲身体验节日习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三、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社区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方案,努力营造和谐、祥和的节庆气氛。

2、创新形式。社区将开展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把居民发动起来,参与进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居民成为节日活动主角。

3、信息报道。社区第一时间把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的相关活动信息上报街道,做到宣传到位。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细则二为了更好地发掘、传承和创新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唱响我们的节日主题,给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因子,让社区居民以贴近现实和现代的方式来过好端午节,近而引导社区居民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社区的凝聚力,我社区特组织如下活动。

一、立夏居干与新开养老院老人一起包饺子

时间:6月xx日

地点:新开养老院

参加人员:社区居干

活动目的:6月xx日正好是,南通有立夏碰蛋、吃蛋的习俗,以寓意不疰夏。新开养老院现有20多位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了让老人们在敬老院也能享受到天伦之乐,安度盛夏,社区居委会干部利用中午时间,到养老院,与老人们一起包饺子、斗蛋、吃蛋。

二、骨健康知识讲座

时间:6月xx日

地点:居委会

参加人员:社区老年居民

活动目的:健康的身体来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有健康知识引导。为了让社区老年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邀请骨健康专家来社区上骨健康知识讲座。

三、包粽子比赛

时间:20xx年6月xx日

地点:居委会

参加人员:社区居民

比赛细则:

1. 每位参赛者包2斤糯米,比时间、质量、外观、口味。

2. 米、芦叶居委会准备,盆、勺子等辅助工具自带。

3. 粽子口味自定,辅料诸如红枣、红豆自带。

4. 最后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鼓励奖若干名。

5. 包好的粽子送给社区孤寡闻老人,低保户。

活动目的:通过比赛,既让大家继承传统习俗,了解端午节的知识,又增进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感情。把粽子送给社区孤寡闻老人,低保户把传统节日的意义又进行了深化,以此来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端午节包粽子比赛细则三翠岛花城社区决定在6月xx日期间在全镇广泛开展庆端午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xx年6月xx日上午

二、活动地点

翠岛花城社区

三、活动目的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参与端午节的一些庆祝活动。同时,通过端午节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促进邻里和睦。

四、活动主题

艾香端午邻里和

五、活动内容

(一)话端午演讲、展览活动

1.设置一个主席台,由故事员或朗诵员站在主席台上发表演讲或朗诵。要求每人讲述一个与端午有关的故事或习俗。(发挥居民特长,讲讲他们眼中的端午,有助于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有更多感性的了解,更加热爱如今的美好生活)

2.开展端午知识展览,设置关于端午节的展板不少于1块,挂图不少于10张,图书不少于50本;邀请故事员讲关于端午节的23个故事。

(二)传统厨艺+诗艺比拼

由参赛者自己准备材料,要求每人制作一道与端午传统习俗有关的菜肴(本地菜肴、外地菜肴均可),不仅要求菜的色香味俱佳,而且制作者要说出菜所代表的意义,并朗诵一首与端午有关的诗,诗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可以是名家之作,也可以现场自己即兴创作。(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吃有关,端午吃粽子,可算是全国通行的习俗,一般人对此也比较熟悉。但端午节在吃方面还有很多的习俗,而且各地也会有差异,除了南京端午的五红之外,其他地区也都有传统菜肴,如浙江吃大蒜蛋、吃薄煎饼等。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有人把端午节还被称作诗人节,本活动不仅要做出美味的菜肴,而且要让每一道菜都带上端午的色彩、诗意的色彩。评判的标准也必须两者兼顾)

(三)端午三创卫生大赛

设计若干卫生包干区,按照参赛人数多少规定由一人或多人承包区内卫生。要求区内物品整洁,无灰尘,无蚊蝇虫蚁。准备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若干,清扫完毕后,要求参赛者从绿色植物中准确挑选出艾叶,并插于所打扫卫生区内。(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家家都将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艾蒿的茎、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如今的年轻人一般对传统习俗了解较少,此活动不仅能让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家庭事务,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而且也有助于他们了解传统风俗和自然植物,促进正在进行的三创活动)

(四)传授制香囊手艺

给每位选手分发一块色彩鲜艳的丝布、一根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细带子、一张小纸条、一支笔、一些香药、一付针线,若无香药也可以绿豆或花生代替。每位选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小香囊,在小纸条上写下祝福和许愿的话,缝于香囊内。要求针脚工整,外形美观。香囊制作完毕后,可以自带,也可以送给他人。(小孩佩香囊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本不仅让居民自己制作香囊,并且要求在香囊内放入祝福或许愿的小纸条,既满足了小孩喜欢动手的要求,也符合少年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五)包粽子比赛

先由老师介绍包粽子的技巧,再给每位选手分发粽叶、糯米等食材制作粽子,评比出谁包得最好、最多(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但年青一代很大部分已经不会包了,这样的传统技艺一定要传承下去)。

篇5

摘要:佛陀涅后,其事迹受到弟子们的追思和缅怀。杂藏、律藏、经藏保留着数量不菲地记载佛陀传记的经典。在整理分析经藏、律藏佛传,考察佛传在佛典中的分布和文体使用情况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观点:第一,文体上,佛传应是先使用偈颂体,后采用长行,或偈颂与长行相结合的文体形式;第二,内容上,从零散片段记栽佛陀生平发展到叙述完整、层次分明、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的佛传;第三,传主的形象从朴素的僧伽演变为无所不能的宇宙大神。佛传文学在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基本母题。

中图分类号:105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135(2016)05-0511-07

印度存留大量记载民间传说和历史传说的往世书,记载了梵天、湿婆、毗湿奴下凡救世等神奇的事迹,如享誉世界的印度大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占婆沃提胜利记》等。往世书中有的是宗教哲学作品,有的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内容多是神统史、家史、英雄传等。大诗《罗摩衍那》是印度叙事诗的典范,因艺术完整,创作目的鲜明,语言流畅,大量运用譬喻,感情真挚动人。大诗也有一套完整的表达形式,如分为若干章节,开篇是祝愿、颂神,故事取材于传说或真实事件,主角多是高尚英勇,诗中往往涉及到对风景、爱情、战斗等内容的描述,讲求韵律的变化等。佛教延续了往世书和大诗的写作风格,佛典不少内容是关于佛陀的历史传说,“佛教文献中属于往世书类型而较有文学意味的是关于佛陀生平的夸张的传说”,如《大事》《神通游戏》《普曜经》等。可以说,佛陀是印度最为生动的文学形象之一。

佛传文学是西方学者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学者也在一百多年前开始关注和撰写佛传,成果相当显著。我国学者对何谓佛教传记文学和佛传文学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1930年,许地山在分析梵语佛教文学类型时曾提出“《纪传》文学”。他将“《纪传》文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是关于释尊的传记,即佛传。许地山提出的佛教传记文学的分类方法具有开拓意义。英国学者埃利奥特认为,佛陀生平有两种传记:“一种是乔达摩的实际情况和行为的记述,一种是人们期待一个佛陀应作应为之事的记述。第二种类型盛行于后期佛教作品之中……作品中的超自然因素,是依照印度风格的,且更为华丽可观。”季羡林将梵文佛教文献分为传记类、譬喻类、赞颂类和哲学教义类。孙昌武认为佛教文学有“佛传文学”与“因缘文学”“因缘经”“譬喻与譬喻经”等类型,它们是佛典中文学性最强部分。

笔者在前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佛传文学是佛教传记文学的组成部分,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佛传文学主要指记载佛陀的各种本生故事、佛陀降生、出家、成道、转、人涅檗等一生行迹的佛典,也包括过去诸佛到现在诸佛、未来佛的传记,这其中也特别包括佛陀的“敌人”(主要指提婆达多)的事迹。狭义佛传文学主要指释迦摩尼佛事迹,具体涉及佛陀从降生、游四门到出家、降服摩罗、成道、转、双树示寂等内容,还包括提婆达多破僧,即西方学者称之作为“历史人物”的佛陀。

那么佛传在佛典中具体分布情况如何,产生了哪些文学母题?传主释迦摩尼如何从先觉悟的僧伽成为具备超能的大神?佛传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怎拥挠跋欤空庑┪侍庵档梦颐歉予关注。

一、佛典三藏中佛传考述

佛典中对佛传的描述主要见于杂藏、律藏和经藏中。

(一)杂藏佛传

巴利佛典杂藏共十五部,其特点是非尽佛说、偈陀为主、成书较晚、内容驳杂。偈颂起初多连叙再说,较少有单纯讲述义理的,因此杂藏中也有数量不菲的叙事内容。这些叙述内容主要集中在《经集》《长老偈》《长老尼偈》等几部佛典中。侧重于道德伦理说教的《法句经》,经文短小的《小诵》,感兴抒发的《自说》中叙事内容则较少。

杂藏佛传主要集中在《经集》和《佛种姓》中。《经集》中的《大品》简单叙述了佛陀的降生、出家、修行和教化的事迹。其中《那罗迦经》记述了佛陀出生在蓝毗尼,阿私陀仙人预言新出生的释迦族王子将成为佛陀,并劝勉外甥追随佛陀。《经集》对佛陀的记载清新、素朴,无过多夸饰,如赞誉新出生王子相貌也仅形容为如火焰般明亮温暖。《出家经》讲述了佛陀出家后到王舍城、摩揭陀国乞食并会见频婆娑罗王的事迹。《精勤经》讲述佛陀在尼连禅河正觉,降服摩罗后为其讲述要降服、烦恼、饥渴等八支,这部分没有佛传中常见的摩罗派诱惑佛陀的内容。出家和降魔是有关佛陀早期生涯的主要内容,后起佛传以此为基础加以渲染和扩大。《经集》中关于佛陀生平的记载多采用偈颂文体,白描般勾勒了佛陀坚定的修道之心:

我在尼连禅河边精进努力,

意志坚定,

专心修禅定,

为了获得解脱。《经集》中没有后起佛传中常见的白象投胎、右肋出生、脚踏莲花、七步宣言等神异内容。

《佛种姓》是专述佛传的佛典。前二十五品主要叙述释迦摩尼佛以前的二十四位诸佛,只有第二十六品是释迦摩尼佛传,内容简单凝练。杂藏中的佛传内容主要可归纳为菩萨降生、初成正觉、降伏摩罗、教化弟子、诣诸国王。这些佛传母题也常见于后起的佛传。杂藏中的佛传缺少叙事诗的基本要素,多是佛陀生平片段的零碎记述,缺乏完整的故事情节。文体上主要采取问答体偈颂形式。我们初步推断佛传应先由偈颂文体流出,后采用长行形式。这可能与偈颂体是诗歌形式,易于流传唱诵有较大关系。可以说,杂藏佛传是后来佛传的雏形,佛陀是先觉悟的老师,朴素的佛陀形象中含有善良的神性因子。杂藏中的佛传内容“它们成为后来佛典中史诗型佛陀传记的滥觞。”

(二)律藏佛传

律藏中,佛陀为了说明法义或某一制度往往产生各种制戒因缘,因此关于佛及其弟子的事迹在律藏中有不少记载。律藏一般被认为文学兴味淡薄,但《律藏》“在释义里,问杂些有趣的故事和语体的诗歌,实为枯燥无味的宗教术语底沙漠里底绿洲,渎下去令人忘却疲乏。”律藏中佛陀及其弟子传记主要是些有趣的故事。律藏佛传主要见于《铜牒律》《四分律》《五分律》中的“受戒键度”部分。这几部广律在成立“十众受具”以前都有次第连贯的佛传,但《十诵律》中则没有佛传。

《四分律》佛传载于受戒键度的一至三中。《四分律》佛传从追述释迦族代代兴起说起,叙述了太子诞降生后即有三十二大人相,于闲静处悟道,违逆父母意愿自行剃度出家,菩萨拒绝罗阅城国王与他共享国家的美意,食贾人蜜后说法,教化五比丘,初转法论讲述四圣谛等佛法,为龙王、龙女梵天讲法,战胜毒龙收摄大迦叶,三月食马麦,会见瓶沙王等。其中,降服毒龙一段描写得生动传神。《四分律》佛传还涉及过去诸佛的故事,但没有太子居家期间处宫学艺、娶妻生子等内容。

《五分律》佛传主要集中在“受戒键度”部分,也是先从释迦族祖先和家族兴旺历史说起。《四分律》和《五分律》的这种写法很可能受到往世书“五相”写法中描绘神统与族长世系的影响。《五分律》佛传主要记载了佛陀四门出游后悟道,夜间见众榕形态狼藉不堪更倍增厌离心,夜骑白马离家修道,佛陀用数金置换袈裟并剔除须发,龙护菩萨人定,教化大迦叶等弟子,菩萨诣见瓶沙王,树下成正觉,接受五百商人的供养,龙王为佛陀障蔽风雨蚊虻。佛陀收五比丘建立僧团,阐说中道四谛八正道等佛法,佛陀在虚空中现神通告诫迦叶不得妄称得道,让迦叶现种种神变等。《五分律》和《四分律》一样,没有记载佛陀神异的右肋出生。而众榕和白马听闻菩萨出家悲伤不已的叙述,《五分律》与《佛所行赞》中的描写颇为相似。

《五分律》佛传颇值得注意的是,其部分佛传内容在汉译过程中给予省略,而要参见《瑞应本起经》:

以此净心三明洞照。所谓宿命明他心明漏尽明,如瑞应本起中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二记载了佛陀得三通的内容:“不以智虑,无忧喜想,是日,得一术阁,自知宿命,无数劫来,精神所更,展转受身,不可称计,皆识知之。至二夜时,得二术阁,悉知众生心中所念,善恶殃福,生死所趣。至三夜时,得三术阁,漏尽结解。”《五分律》中佛陀得三通的具体内容缺失,而见于《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二。《五分律》佛传使用不少笔墨对佛陀的神通加以描述,如佛陀需水洗澡,尼连禅河就自然曲流等。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五分律》佛传出现的时间不会太早,大概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四分律》《五分律》佛传的表述内容、文字表达较为相似,主要是因何事犯戒佛陀因何制戒,可以据此判断是后出现的律典。《铜牒律》的“大键度”记载了从佛初成正觉,到佛教化诸弟子,最后说到“十众受具”。以上三部律典属于分别说系,形成了次第有序的佛传,内容均是在“受戒犍度”部分,在成立“十众受具”以前。《四分律》和《五分律》均从释迦族的兴起开始,直至佛的诞生、出家、成佛等内容,与现存佛传较为相似。

《十诵律》佛传主要集中“杂诵调达事一、二”中,其内容迥异于其他律典佛传。《十诵律》记载了提婆达多破僧事,教唆年少比丘和阿阁世太子杀父。提婆达多推大石掷佛陀,佛陀现神通没大海水中。后提波达多致佛足出血,利用醉象冲击佛。《十诵律》卷十四还记载了佛陀三月食马麦的故事。

现存本的《僧祗律》中没有佛传,仅有大量关于制戒事缘的描述,如将这些记叙连接起来,可以看到佛陀的零星事迹:

世尊成道五年比丘僧悉清净,自是已后渐渐为非,世尊随事为制戒……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佛告诸比丘,如来处处度人……佛告舍利弗,如来所度阿若幡陈如等五人,善来出家善受具足,共一戒一竞一住一食一学一说。次度满慈子等三十人,次度波罗奈城善胜子。次度优楼频螺迦叶五百人。次度那提迦叶三百人。次度伽耶迦叶二百人。次度优波斯那等二百五十人。次度汝大目连各二百五十人。次度摩诃迦叶阐陀迦留陀夷优波离次度释种子五百人。次度跋度帝五百人……尔时世尊往众多比丘所,敷尼师坛坐,为诸比丘具说上事。

如以佛传为判断标准,《僧祗律》无疑是后出的律典。

律藏传记集中在受键度部,佛传母题包括王统次第、释迦族兴起、太子四门出游,剔发出家(花数金请求龙护菩萨),化诸弟子、诣瓶沙王、提婆达多破僧、三月食马麦。律典佛传内容表达多平铺直叙,较少使用修辞手法和华美辞藻,文体上主要使用长行,其问含有问答体偈颂。律藏佛传主要是制戒事缘,并非有意书写佛传,所以没有内容完整的佛传。“这些事迹,不是次第连贯的、叙述详细的佛传”。。早期律典佛传是后起佛陀传记的重要来源。而汉地撰写僧鞯幕本都是律师,很可能受到律藏佛传的历史影响。

(三)经藏佛传

经藏佛传内容较为丰富。《大事》属于大众部说出世部的佛传,是目前公认的最为古老的佛传。说出世部认为佛陀是超世间的,主张对佛陀的崇拜。《大事》主要叙述了菩萨在燃灯佛等古佛前的生活,其次叙述了佛陀出家成道,降服摩罗的故事,最后叙述他教化众弟子,建立僧团。《大事》近似佛陀生平传说的汇编,接近佛教文学中的譬喻类。它没有完整的故事主线,结尾描述对佛陀进行膜拜可以积累功德,是介于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之间的经典。

四阿含中的佛传《大本经》首先回顾过去七佛故事,具体记述了佛陀右肋出生,指天指地,相师说太子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四门出游,证悟十二缘起法,佛陀成道,教化诸弟子。《大本经》中的佛传文体是长行和偈颂交替行文。长阿含中的《游行经》首先讲述了过去七佛的故事,涉及到释迦摩尼佛的传记主要有佛陀从右肋出生具足三十二相,四门出游,佛陀教化弟子、涅檗示寂,佛灭后礼葬,佛舍利被供养并起十一个塔等内容,叙述了建佛塔、供养佛塔具有大功德。长阿含中的《十二游经》经文短小,采用长行形式,极为简单勾勒佛陀的一生行迹,讲述了太子降生,居家生活,舍弃王位离家修行,从学婆罗门,教化弟子,为龙鬼神说法,并涅檗示寂的事迹:

佛以二十九出家,以三十五得道,从四月八日,至七月十五日,坐树下为一年。

其中有杀牛祭司,利用土和血制作人像等其他佛传中所没有的内容,应是受到婆罗门教崇尚祭祀的影响。

《修行本起经》共五品,讲述佛陀作白象投胎,右肋出生并伴随各种祥瑞之象,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处宫享受富足生活,习得高超本领,游四门看到人生老病死之态,太子出家车匿悲伤,降服魔王和魔女,运用神通变成耄耋老人。《修行本起经》中的佛陀能变现各种神通,如:

身能飞行,能分一身,作百作千至亿万无数,复合为一;能彻入地,石壁皆过,从一方现,俯没仰出,譬如水波;能身中出水火,能履水行虚,身不陷坠;坐卧空中,如飞乌翔。

佛陀具备十神力、四无所畏等超乎想象的能力。佛陀的形象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大神。

《太子瑞应本起经》共两卷,是化地部的佛传。该经描写了菩萨化作白象投入母胎,出生时有三十二相,伴随着种种神奇异象,太子居家学艺、纳妃,太子游四门后毅然出家,会见瓶沙王,具备十神力,成就四无所畏,佛陀初成正觉、涅檗示寂,其中也包含了佛陀为诸弟子现种种神变的内容。

《中本起经》佛传的内容与上述几部佛传有很大的不同。《中本起经》没有记载佛陀成道前作白象投胎、学艺娶妻、四门出游等内容,而是直接叙述佛陀初转,教化弟子、度瓶沙王、化大目捷连、度波斯匿王等。《中本起经》还有其他几部佛传所没有的佛陀三月食马麦的故事。

竺法护译的《普曜经》也是一部在汉地影响广泛的佛传,唐译本为十二卷的《方广大庄严经》,是大乘化佛传的代表作。《普曜经》第一品《论降神品》首先讲述多个菩萨、比丘众听闻讲法,对佛陀的父母进行一番赞颂,菩萨在天宫为诸天子讲法,菩萨化作六牙白象投胎,降生时有种种祥瑞,菩萨降生时有树林自行生果,具备三十二大人相,才能超群。《出家品》中描绘菩萨看见诸榕狼藉不堪的样子愈发坚定修道决心,菩萨六年苦修,具备了种种神通慧力。魔王听闻菩萨成道,宫殿震动,聚大量魔兵和四魔女去破佛,对四魔女的妩媚之态也作了详细的描绘。

《佛本行集经》是一部叙事完整、结构分明的佛传,属于昙无德部佛传。前五品讲述了佛陀发心供养,描述了佛陀从树下诞生、在家学艺、夹杂着大量佛陀的本生和譬喻故事。

《神通游戏》是韵散杂糅的文体。季羡林认为,它的散文部分使用梵语,诗歌部分使用混合梵语。《神通游戏》基本内容与《普曜经》和《方广大庄严经》相同,结尾是大乘经典的弘扬此经获得无量功德,“已不象巴利文佛教文学那样具有较多的民间文学色彩,而开始仿效古典梵语文学。它们既是为了宣扬,也是为了满足上层人士的文学需要。所以,这类经文都有丰富的修辞、堆砌的辞藻和奇特的幻想。”

《众许摩诃帝经》是说一切有部的佛传,是《根有律破僧事》前九卷同本异译。该经记载了太子作白象投胎,出生时身相圆满伴有祥瑞,阿私陀占相,太子出家修道,收诸弟子。《众许摩诃帝经》对佛陀的庄严妙相、精湛技艺和种种神通进行了相当程度的夸饰。佛陀的这些“事迹是以无限度的使用神通和印度诗歌中常见的夸张手法来修饰润色的。”

《十二游经》中也有少量佛传内容,叙述了佛陀出生、学艺、出家、修道、成佛、转法论等内容,但记述极为简约,如对佛陀出家和成道的过程仅用一句话描写。

“大乘佛教徒把佛陀看成是无始无终的永恒之神。”《普曜经》等佛传中佛陀的形象远远超出一般僧众,是无所不能、神通无数的宇宙大神,对佛陀的神异进行大力渲染和夸张。《普曜经》等佛典还使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堆砌华辞丽藻进行描绘,对场景、人物心理、动作、形态也作了细致的描摹。经藏中的佛传典籍在文体上采用长行、偈颂相结合的形式。随着佛传文学的发展成熟,出现了巅峰作品《佛所行赞》。

印顺法师将佛典中的佛传归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佛陀涅檗为主,记载了佛陀从王舍城到吠舍离最后在拘尸那寂灭事迹,如长阿含的《游行经》、增一阿含的《道经》等。第二类是光大僧伽,教化弟子为主要内容。根据化度弟子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种是从世界成立、王统次第、释种来源说起,到佛化度释种,提婆达多破僧事为止。这一类包括了《众许摩诃帝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等。第二种是从燃灯佛授记说起,到化大迦叶为止,如《太子瑞应本起经》。随着佛传从片段零散的佛传逐渐发展至大部佛传,佛传中出现了一些基本母题。

二、《佛所行赞》与佛传文学母题

《佛所行赞》是采用偈颂行文的佛传文学,是印度梵语文学史上叙事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具有古典文学的华丽色彩。可以不夸张的说,佛传文学无出其右者。该诗颂扬了佛陀一生的丰功伟绩,文学色彩丰富,在古印度广为传颂。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传》中对马鸣的《大庄严论经》《佛所行赞》等作品在当时的流传情况描述为五天南海,无不讽诵。《佛所行赞》的作者马鸣在印度古典梵语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印度杰出的佛教诗人、戏剧家。

马鸣对佛理的精通和极高的文学造诣充分体现在《佛所行赞》这部佛传文学作品中。汉译《佛所行赞》总计五卷二十八品。《佛所行赞》对佛陀一生行迹的叙述与《普曜经》《太子瑞应本起经》《佛本行集经》《修行本起经》等佛典大同小异,但其文学特点突出,将广为熟知的佛陀生平叙述得波澜起伏。叙事上,《佛所行赞》层层推进,将大家所熟知的佛陀故事叙述得婉转动人,起伏跌宕。《佛所行赞》虽不乏对佛陀适度的神化和夸张描摹,但仍不失其真实可敬的历史形象。此外,《佛所行赞》还塑造了净饭王、车匿、瓶沙王、给孤独长者、魔王、庵摩罗女、大迦叶等几十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佛所行赞》作者马鸣也恰到好处地使用了比喻、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得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中国古代五言诗本质上适于叙述,在连贯地叙述中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感。在语言上,《佛所行赞》采用更加适合叙事的五言齐言形式,优美动人。《佛所行赞》中没有律藏佛传的三月食马麦、提婆达多破僧的内容,与《四分律》《五分律》中的佛传较为相似,是具有大乘化色彩的佛传。

《佛所行赞》是佛传文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包含了大多数佛传所共有的基本母}。但在某一具体作品中,该母题也可能是组成要素之一,如佛陀三月食马麦。佛传母题是佛教造像、绘画、文学领域的主要表达内容。笔者以《佛所行赞》为主,兼及其他佛传,提炼出二十个佛传文学母题,这些母题在佛传典籍中的分布情况见附表。

三、余论

佛陀是印度最为清晰立体的宗教人物形象之一。因时间久远,传播地域差异,佛传记载出入颇多。杂藏和律藏佛传应是最早流出的佛传,但非佛教徒有意为之。经藏佛传总体应晚于律藏和杂藏。杂藏中佛陀朴素的形象中已经含有一定的神化倾向。律藏佛传神化色彩加强,注重彰显佛陀神奇的投胎出生及各种超乎想象的神通。各个部派在发展中对佛传所秉持的态度差异不小。不同部派拥有自己的佛传,对佛陀形象的塑造也不尽相同。因而,佛传不可避免具有部派色彩。

篇6

摘要: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他在孔子解诗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理论,对孔子以“仁义”为标准的人格美和人格美的形成,都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发展并完善了孔子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孔子孟子诠释美学思想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特殊的作用和地位。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先后担当起了继承与传播儒学思想的重任。如果说,孔子在他的时代,用“舍我其谁”的自信来巩固宗法制度下的一整套观念体系,那么同样可以说,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发展,儒学思想也需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建立起一个新的诠释体系。处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儒学思想史上,就承担起了发展儒家思想的重任。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家学说的精神品格,从而发展孔子所创立的学说,使儒家思想保持了自身的活力。他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以下只注篇名)自诩,从人作为生命的主体和人的生存的意义的角度,强化了孔子“仁”的理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具有生存价值的一种理想与信念。因此,他的理论虽然在许多方面都与孔子的思想在表述上有一些差异,但却与之有着不可忽视的内在联系,在客观上起了丰富、开拓和深化儒家理论见解作用。本文着重就孟子对孔子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做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从孔子解诗到孟子解诗

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经》做了整理,《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他是把《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的。

把《诗经》作为教材来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体现出孔子对《诗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一般说来,后世学者把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当作孔子论诗的纲领,但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上是存在分歧的。近人匡亚明说:“‘思无邪’,本是《鲁颂·駉》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意思(‘思’系虚词,吆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呕唷!不要乱跑!’)却被用为比喻思想正派。”[1]而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感情的诚正”,也只能看作是后来的学者用自己的观念去对孔子的话作符合自己思想观念的解释,这里姑不详论。在《论语》中,多处专门论述到《诗》,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诗》的社会政治、教育功能作综合地论述;另一种是对《诗》里的具体诗句的理解和阐述。

孔子十分重视《诗经》在社会政治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几乎可以说,他是把《诗经》当作立身之本来看待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件,从学《诗》起步(即“兴”),然后才能进一步学习“礼”和“乐”。他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是对学《诗》的具体作用的阐述。朱熹对“兴”的解释是“感发志意”,也是从《诗》对人的正确健康的情感和思想的形成,产生启发、诱导、陶冶等作用来加以解说的。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这样教诲的:“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他还对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孔子是从维护“礼”的目的出发,来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的,在他看来,用《诗经》里的诗句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就其对个人的素养而言,是“不学《诗》,无以言”,即可以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时说话有所依据,显示出符合“礼”的修养;而学习《诗》里面所提供的经验、原则,又可以作为政治活动中的决策依据,增加自己的施政经验,增强自己的施政能力,否则,“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所以,在孔子的理论中,《诗经》的价值是很具体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他把《诗经》里的诗歌,当作“仁”的教本和“礼”的规范,让它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孔子从这一原则出发,可以把《诗》里的许多诗句都往“礼”与“仁”的思想观念上去解说,对那些借《诗》里的诗句,能够举一反三地加以理解的学生,也就倍加赞赏。“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在一般人看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都只是极其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的描述,可是到了孔子的眼里,就都带有强烈的“礼”与“仁”的色彩,而且他的那些得意门生,居然也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从普通的诗句里找到了“礼”与“仁”的深刻内涵。

这种解诗的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来说,可以是一种理论预设,他们在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前提下,借助于《诗》的素材,演绎出无所不在的“礼”与“仁”的观念,丛强化了“礼”与“仁”的无所不在。但孔子对《诗》的这些零散的解说,只是一些即兴的发挥,有时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比如说,从子贡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再到《诗》里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中间的联系在哪里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孔子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的原则出发,来解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是达到这种“和”的境界的一种途径。这样的解诗方法,在一般人看来,确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自有其牵想妙得的合理性的一面。

而正是孟子,才从孔子的那些一言半语中看到了儒家诗学见解的闪光,并且把它上升为一般的美学原则来加以推导与总结,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诗学理论。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肯定,孟子是否正是从子贡和子夏的颖悟中看出了儒学思想的精髓,因为他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尽心下》)而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正表明了他们具有“言近而指远”、“守约而施博”的过人的智慧,他们都能够从《诗》里面所描述的极其浅近的小事中,引伸出对“礼”与“仁”的深刻领会,并进而理解其中所包含的至大至深的“道”。

对孔子的这种解《诗》的方法,孟子做出了这样的理论上的概括: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

在孟子看来,对诗句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对字面意义上,根据诗句里的片言只字,就望文生义地作机械的理解,从而损害诗的含义。而是需要用自己的领会和感悟,去探求诗的真正的蕴涵,才能把握住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读诗与解诗的人的这种领会和感悟,是从自身的理解出发的,即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所说的:“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

孟子依据孔子解《诗》的实践提出的这一理论主张,实际上包含着现代解释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海德格尔提出了一种理解的“前结构”理论:“把某某东西作为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行具有、先行见到与先行掌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最先的‘有典可稽’的东西,原不过是解释者的不言自明、无可争议的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了的。”[2]以子贡和子夏对《诗》的理解而论,他们都是从“礼”与“仁”的“前结构”出发来给定了,是以儒家“先行具有、先行见到和先行掌握”的“礼”与“仁”的理论作为前提的。至于他们得出的结论,又可以看作是《诗》的特定视界(即“志”)和解《诗》者的特定视界(即“意”)这两个不同的视界的相互融合。

孟子的“以意逆志”这一解《诗》理论,在儒家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不是单纯从对诗的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解释诗的精蕴,而是把孔子解诗原则和方法,理解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以《诗》作为一种教育的素材,强化人们对孔子“礼”与“仁”的理解,显示出了那种思想教育功能的无所不在。

事实上,孟子对《诗》的解说,同孔子所持的方法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比如,他在与公孙丑的一段对话中,就讨论了对《小雅·小弁》的理解: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者,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笑谈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告子上》)

传说《小雅·小弁》这首诗,是被周幽王废立了的太子宜臼的老师写的,以此来抒发宜臼的哀伤和怨恨。孟子从宜臼的怨恨中看到的是“亲亲”(热爱亲人),而既然是热爱亲人,那就是一种“仁”的表现。宜臼的怨恨为什么又会是出于对亲人的热爱呢?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但从孔子的“仁”的观点看来,是因为宜臼对其父周幽王不合“礼”制的行为有怨恨,而发抒出这种怨恨,正是出于对其父王的爱戴。孟子不也是转弯抹角地“以意(己意)”揣摩(“逆”)了《小弁》作者的“志”吗?

内在的人格之美的升华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想努力塑造出一种完善的儒者的人格,以挽救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的颓势。他对人的内在精神的美做出过许多论述,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以“仁”和“义”来武装。他以“松柏”来做比喻:“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扬了在社会大变迁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人格,顽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个永恒的经典性的精神意象。

对君子人格上、精神上的美的形成,孔子就以“仁”为核心,做了这样的概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其中“义”是最本质的精神;在实行这种“义”的时候,需要符合“礼”的要求;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则应当表现出谦逊的态度;而诚实守信则是他成熟的标志。在《论语·颜渊》中,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见解:“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在他看来,“义”是和正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了“义”,就有了做人的根本,因此,他还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些都说明,他把内在的正直和仁义作为君子内在所固有的品质,认为这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即使在物质生活比较匮乏的处境和条件下,孔子也特别推崇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他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做了这样的描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因此,他也特别推崇他的得意弟子颜渊:“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论语·雍也》)从“仁”出发,在“礼”的制约下,达到“义”,于是一切行为就会都符合了道德的规范。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这种以仁义来塑造“君子”形象的思想,他把孔子提出的“仁义”是人的内在本质的人格之美的理论,进一步上升到了生命的价值的高度,作出了形象的发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这样一来,“义”就成为人的行为的最高的规范,据此,他就说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在他看来,“仁”是天下最宽广的住宅;“礼”是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义”是天下最广阔的“大道”,有了这几样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说孔子是从人与外在社会的联系中应当保持的态度出发,来阐述一个君子对不仁不义的行为应当采取的立场,从而保持自身的纯洁,那么也不难看出,孟子则是把孔子“仁义”的思想,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角度作了生动形象的发挥,使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强化了君子的人格主体的内在力量。他不是被动地应对,去抵制客观世界里违背“仁义”的事对自己的诱惑,而是主动的排拒这种诱惑,让它根本不可能对自己产生诱惑。这样做,不是就可以像孔子所说的那样:“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了吗?

而这种“义”的力量又是无所不在的,在孔子看来,一个能够称得上“君子”的人,需要十分重视人的内在精神的培养,使他的人格力量在言行的正派中表现出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他强调了正派的品格、高尚的道德是可以具有感染力和召唤力的,有了这样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也就形成了他的人格的魅力。有了这种正气,就可以做到无所忧虑,无所畏惧:“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他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他把刚强、坚定、质朴和说话谨慎都列入“仁”的精神内涵。这种人,就可以做到“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至于怎样才能达到“正”和“刚”呢?孟子从人的自身修养的角度,用“浩然之气”来加以概括: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

在这里,孟子对人格之美的形成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他认为,君子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力量,只能来源于自身的正气,也就是“浩然之气”,它要靠自身的正直去培养,把它与“义”和“道”结合起来,在长期的修养中获得,而不能靠一蹴而就。他用这种“浩然之气”,把孔子所说的道德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转化成为人的自身的情感意志和内在动力,从而进一步造就了无所畏惧的批判力和战斗力。

他甚至指出,一个人的人格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艰难困苦的磨练:“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这样,他就把孔子对颜渊的个人品德的赞美,提升到了人格的培养和锻炼成长的意义上,论述了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外在条件,对崇高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缺少的意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就把孔子对“仁义”的内修学说扩展到了外练的层次,从而拓宽了孔子所提出的人格规范的狭义范畴,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楷模,从对君子、伟人的要求,扩展到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也如同他在《滕文公上》中引述的颜渊的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亦即他所肯定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的意思。这样,孟子就把孔子的“仁义”的理论和他所树立的圣人的典范,转化成为从普通人到君子、再到最高典范的圣人这几个不同层次人格美的,使孔子对人格之美的赞颂与渴求,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每个人都可以追求与达到的人格美的目标。

从内在的美到外在的美

孔子已经注意到了“美”和“善”的区别:“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与此同时,孔子也注意到“质”与“文”的区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但是,孔子又是很注重一个君子的外在形象的,《论语·颜渊》中记录了一段孔门弟子与棘子城关于外在形态之美的争论:“棘子城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也。’”子贡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不同意棘子城对“文”的价值的否定,认为如果没有“文”与“质”的区别,就好像把虎豹的色彩斑斓的毛色去掉以后,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也就没有区别了。刘向《说苑》还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可见孔子自己也是很重视外表的美的。

从人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人格之美来看,孔子的评价,表现为对“美”与“善”或“文”与“质”这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形成的内在统一的关系上,一方面是内在的“质”或“善”,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文”或“美”。孔子看到了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即“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没有了外在的美的形式,内在的“质”就显得粗俗、粗鄙;相反,只有外表经过文饰的华丽,也会显得虚夸浮饰。他的得意弟子子贡充分理解了他的意思,就把这两个方面概括为“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把“质”与“文”的内在统一的关系表达得更加清楚了。

孟子在他们的理论的基础上,发挥了他对这种“质”与“文”统一的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是在人们的感性形态上,对这种统一做出一个具体的描述: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

孟子甚至撇开了孔子对子桑伯子那种“不衣冠而处”所呈现的“其质美而无文”的狭隘理解,从人自身的品质着眼,强调了一个君子,如果有“仁义礼智根于心”,就会在自己的外在形体上表露出他的高尚:面色红润、身躯高大、动作得体。在他看来,这些才是“文”或“美”的本质的表现。

另外,他又说: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离娄上》)

这里,他更进一步强调,一个君子有了“仁义”作为内在的品格,又会在他的眼神里表现出来,胸中藏有仁义(“正”),眼睛看起来就是清澈而明亮;相反,胸中没有“仁义”作内蕴(“不正”),眼睛就会暗淡无光。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要看着他的眼睛,从他的眼神里就可以推断出他的内在品格,这是无法隐藏的。

对这种人格之美,孔子树立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最高的人格典范,那就是尧。他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大”,颇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伟大”,这种“大”,是对尧的内在精神和外表气度上所表现出的完美所作的最高的概括,因此,也就是接近于他在评价《韶》乐时所说的既“尽善”,又“尽美”。在孔子看来,尧作为最完美的人格主体,既具有内在的仁义品格(即“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又具有与之相称的外在的容貌、举止、风度的美(即“焕乎!其有文章”),从而达到了高度地完美地统一,也就符合了他所说的“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典范。

而孟子则融合了孔子所说的“善”、“美”、“文”、“质”、“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美的观念体系: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尽心下》)

孟子在这里所取的标准是“仁义”,也是人格美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出发,他把人格美分为六个等级:善、信、美、大、圣、神,形成了梯级上升的人格美的不同层次。在他看来,第一层次是“善”,就是指一个人必须能够只追求符合仁义的东西(“可欲”);第二层次是“信”,就是指不但能够从行为上追求“善”,而且还要把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而且决不背离这一原则(“有诸己”),这也就是他在《离娄下》中所论述的“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意思;由此出发,又进一步把仁义的原则扩大到自己的全部人格,就可以达到“充实”,这样就不仅具备了善与信的品格,而且连外部的容貌、举止、风度也都能体现出仁义的原则,那就可以上升到了第三层次——“美”的高度;如果更进一步要求,再使自己的容貌、举止、风度做到光彩照人,气象非凡(“充实而有光辉”),那就可以说是“大”了,这是第四个层次。而更高的第五和第六层次,则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了:如果还能够用这种“光辉”的气象去感化万物,就可以称之为“圣”,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像“天”那样可以化育万物;而这样的“圣”人,又是妙不可知,不是一般人所能完全理解的,即孔子所说的“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样的人就达到了“神”的境界。这六个层次的人格美,既是常人可以企及的,又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既是现实的目标,又是理想的高度。正因为如此,孟子才会说:“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离娄下》)这样一种美,已经超越了孔子所说的外在的表面的文饰的美,而是把孔子所说的“焕乎!其有文章”的意思,从具象的层次上升到了意象的层次,成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的美。

对这种人格之美,孟子又并不是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过程。他说: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这里,孟子显然不是强调西子形貌之美的重要,而是强调了即使是最美貌的人,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精神,如果受到肮脏东西的污染,人们也会另眼相看,甚至会掩着鼻子走过她(他)的身边。与此相反,那种外貌丑陋之人,只要诚心诚意地斋戒沐浴,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也照样可以去做祭祀上帝这样圣洁的事。由此可见,人的内在的美是更重要的美。

在中国思想史上,素来是把孔、孟并提的,把孟子抬到“亚圣”的地位,也不是哪个人的随意之举,这正是因为孟子在深刻地理解了孔子的“仁”的学说的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建立起了一个新的诠释体系,使孔子的思想更容易被社会的每一个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和美学原则。

《韩非子·显学》说,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取舍相反不同,……皆自谓真”,基本上承认儒家思想是处于发展的状态的。但是到了荀子就不同了,他对思孟学派抱有十分浓厚的成见,认为他们背离了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自立新说:“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日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袛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子思唱之,孟轲和之。”(《荀子·非十二子》)他抓住“五行”学说这一点,试图全盘否定孟子,认为他的那一套理论都是“造说”出来的歪门邪道,不是正统的孔门思想,缺少儒学理论的依据,应该说是很片面的。

注释:

[1]匡亚明:《孔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