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的文章十篇

时间:2023-04-08 22:06:46

关于亲情的文章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1

每个人都有很多朋友,也一定有属于他自己的友谊。但是,通常只有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患难见真情,只有真正的朋友会在你身处困境时帮助你。如果你在逆境中将友谊建立,那么请让它继续到永远。 也许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成为了好朋友,他们在一起会感到很幸福。但是,其他同学会认为他们相爱了。如果你是其中之一,你会怎么办?如果是我,我将不会在乎别人说什么,我只在乎她的感觉。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友谊是纯洁的,是不含任何杂质的。友谊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所以我会让我们的友谊继续下去。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你不能失去异性的朋友如果你不与异性同学交朋友,那么你就已经失去了一半朋友。所以你可以与你所有的同学交朋友,不要害羞。你同样也应该重视你已经建立的友谊,不要破坏它,除非你想伤害他。不过,请不要去尝试,如果你这么做你会失去太多的感情。 请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也许你现在并不在乎,但当你失去时你会发现它是多么的重要。

"Maybe you will forget those who shared pleasure with you, but you will remember those who tasted tears with you. " Kahlil Cirbran

Everyone has a lot of friends and he must have his own friendship as well. But usually only when you get into trouble, will you know what the true friendship is. The friend in need is the friend in deed. Only the real friends will help you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If you establish your friendship when you are in trouble, make it go on forever.

Maybe a boy and a girl become good friends. They feel very happy when they are each other, but other students may think that they have fallen in love. If you were one of them, what would you do? If I were in that position, I would not care about what anyone else may say. I only care about her feeling. We should know that our friendship is pure without anything bad mixed. Friendship is very important for everyone, so I will let my friendship last forever.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2

战后的日本社会,家族、亲属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按照家族社会学的通行观点,由于家户规模的缩小、婚后与父母同居率的低下、还有母女之间交往、援助关系的紧密,关于家族的制度由家制度――“直系家族制度”,向以核家族为原则的“夫妇家族制度”转换(所谓“核家族化”)。亲属关系也由优先父亲与长子关系的父系、单系,向无论夫方、妻方,无所偏重的双系性变化(所谓“双系化”)。施氏指出:这种通论不能吻合地解释和说明日本现当代有关家族构成和亲属关系的现实。肇始于1980年代的现代家族论以家族的心性――自律性和情绪性等为主要研究课题,分析家族制度的视角有所遗漏,未能严密地验证现实中的婚后家族、亲属关系在家族制度这一侧面的情况,因此关于战后家族是否由直系家族制度向夫妇家族制度转换,亲属关系是否由父系向双系转换,仍不明朗。

为弥补以上不足,正确地理解战后日本的家族、亲属关系的存续和变容,本书从制度的侧面(同居、家的继承、相续)和情绪的侧面(经济上的和非经济上的援助和交往)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把握。在这种理论框架结构的提示下,以在日本全国实施的针对男女5000余人(1911年―1981年间出生)的家族调查数据为基础,追寻今天的日本家庭中家族、亲属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此外,将同在儒教文化圈,重视亲属关系的中国和韩国的家族、亲属关系进行了比较。

结果:在制度方面,长子优先的直系家族制度仍然残留,但女儿并非必须被排除在外,亦即非父系性;一子优先的直系家族制度(长子虽然仍占优势,子女中的任何一人可以跟父母同居、继承、传承家业)仍在持续的现状清晰可见。在情绪方面,由于1950年代以后出生的少产少死世代的兄弟姐妹数量的减少和育儿期(与丈夫)的同居率的低下,妻子和妻方亲属之间的紧密交往、援助情况日趋活跃的倾向得到确认。但这并非源自制度上的变化。在情绪方面,日本亲属本来就具有双方性的特征。可以说时至今日这种基本特征仍没有变。

亦即:战后日本的亲属在制度的侧面没有变化,在情绪的侧面表现得更加活跃,应当予以关注。本书揭示了战后日本的家族、亲属关系,在经历了高度经济成长期以来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的当代日本社会,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仍然经营者直系家族制度,在情绪的侧面呈现活跃化,构筑着重视夫妻双方任何一方的非父系、双方的亲属关系。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3

【关键词】互文性;女性;困境

俄国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理解一件艺术品,只能以其他艺术作品为背景并借助这件艺术作品所引起的文学联想,不仅讽刺性模拟作品,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作为某一范本的排比和对立创造的。” [1]文学所具有的自在规律性和整体性,使文本之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在现代小说创作中,互文已经从单纯的语言修辞手法,转变而成为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有意使自己的文本与他者的既有文本发生一种所指关系的自觉行为。” [2] “而这种文本间的必然关系的存在,就具有文本之间的相互阐释和对照意义发生,前一文本便可为理解或解读当前文本提供某些先存的范式和途径。” [2]现代作家张爱玲创作的中篇小说《心经》与当代作家铁凝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浴女》正是通过对中国知识女性家庭和爱情生活的观照、她们社会和文化困境的思考,实现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意味深长的互文性。该文从女性困境的角度,对文本中女性家庭和爱情境遇中的悲剧性表达作互文性解读。并由此得出在某种意义上,从《心经》到《大浴女》,在家庭和爱情中女性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境遇,于自觉与不自觉中已经转换为个体生命普泛的、现代生存几乎无处不在的境遇。

一、家庭的困境

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家庭,社会学认为它是人类一切关系的缩影。一个家庭由两性关系作为基础,但当幸福家庭的想象遭遇种种现实生活的磨砺时,无不表现为或隐或显、或温和或激进的“多方面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子女也占据了一方。而身陷其中的各方,无论是尹小跳、章妩、尹亦寻还是许小寒、许峰仪、许太太,在与对方较量的同时,又无不进行着与自我的较量。

《心经》中,许小寒的家庭从表面上看是新式的,是众人所羡慕的,在外人看来,就像小寒的追慕者龚海立所说的“你的家庭太幸福,太合乎理想了” [3]。但这样一个幸福理想的家庭,却在一开始就暗藏危机。由小说开头小寒和同学之间关于爸爸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许峰仪和徐太太不到二十岁就结了婚。后文关于夫妻间感情的淡漠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夫妻间客套而冷淡的对话暗示了这对夫妻间没有爱情。我们不能断定这是包办婚姻或者政治婚姻,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婚姻是没有爱的。最初的危机进而导致了后来的暗流涌动,即小寒和父亲的不伦之恋、小寒对母亲的漠视和排斥。张爱玲形容小寒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 [3]小寒是不安分的,她之所以爱上父亲,与其说是“恋父”情结在作祟,不如说是她的女性意识在膨胀。小寒的母亲许太太是一个“不怎样,胖胖的”女人,自然无法使“高大身材”,在社会上已经事业有成的许峰仪喜欢。面对软弱的母亲,许小寒无意识地感觉到家庭的危机,为了摆脱这种生存困境,达到与父亲力量的抗衡,她只有起而替代她。依照精神分析与家庭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少女既要取代母亲,又要反抗、跨越母亲所扮演的传统角色,不免有仇母、弑母心结。总的来说,婆娘般的母亲,总是对艺术少女、阅读少女造成限制和阻碍,而情妇般的母亲则会和欲望少女、物质少女竞争所爱。” [4]小寒爱上父亲,同时也可以说是承担起母亲的角色,成为与父亲在生存价值上的对抗力量,希望在父权制的社会里取得与男性对话的同等权利。与对父亲的亲近和爱慕不同,小寒对母亲是一种恶意的忽视,女儿始终处于一种主导主动的地位,家庭里母亲的痕迹几乎看不到,甚至不摆放一张母亲的照片。她在同学面前轻描淡写地有意又无之间淡化母亲的形象,用讥讽的手段慢吞吞地“割碎”了父母间仅存的一点爱——“爱的凌迟”。她对母亲是嫌恶的,嫌恶母亲的无能、弱势、唯唯诺诺。以至于当她知道父亲和段绫卿同居后对母亲咬牙道:“你别得意!别以为你帮着他们来欺负我,你就报了仇——” [3],而一向软弱的母亲听了“脸也变了,刷地打了她一个嘴巴子”。整个家庭的矛盾冲突在这时完全凸显出来,许峰仪因逃避这不伦之恋的出走、小寒因丧失父亲的爱后的疯狂、许太太对女儿恶言恶语的愤懑,家庭的三个方面完全处于对立的状态。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4

文章的结构,实际是指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

把握好文章结构,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这也是高考频繁考查文章结构的原因之一。

一、通读全文,把握结构。

1.明确通读全文的重要性。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整体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在解题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不少同学认为阅读要花很多时间,先看题目,然后在文中找答题区域更省时间。但是我们对文章内容一点儿都不了解,怎么找答题区域?那只会让我们盲目答题,在答题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解题前对文章的通读。

2.懂得把握结构的方法。

(1)寻找表明结构的语言标志。关注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及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掌握文章的结构规律:如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类把握结构。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句子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依靠它们,我们便可弄清其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3)根据散文的不同类别把握文章结构特点。偏重于记事散文的结构特点: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偏重于记人散文的结构特点: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散文的结构特点: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3.熟悉具体的操作步骤。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为三步,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研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把握文章脉络。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寻找中心句;根据关键词语归纳;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借助过渡段,借助承递性词语,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借助文章标题。

二、散文结构常考查的四个方面的答题技巧

1.句或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标题:线索,提纲挈领,表明中心或情感,点明写作对象,抒情载体。

一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一般是文章的线索,起贯串全文、使文章结构更紧凑的作用。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卷要求回答《负重的河流》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并要求简要分析。回答这一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从结构上看,第⑥段前主要是写河,其后主要是写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回答承上启下这一类题时要回答清楚承接上文和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

2.结构方式。

文章结构方式一般有四种: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谨严;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层进式,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2008年看报江西高考语文卷要求指出《朦胧的敬慕》一文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通读文章,概括段意,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

3.行文线索。

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串全文的作用,常见的线索有:时间、空间、事物、情感、一句话等。2013年浙江高考语文卷要求回答《牛铃叮当》一文中多次写到的“牛铃”的艺术效果。“牛铃”涉及了题目及全文的关系,即在结构上的作用;涉及了表现手法和内容情感方面。从结构上看呼应题目,点明文旨,作为线索,则使全文结构更为紧凑。

4.行文思路。

要抓住文章线索,抓住叙述顺序,抓住结构层次。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卷考查《林肯中心的鼓声》中对林肯中心的演出,“我”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需从文中找出关于“我”心理变化的语句,“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我已经非常厌恶那大贝壳中发出的声音了”;根据最后“我”的表现来看,“我”已经被鼓声震撼了。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惬意――痛苦和厌恶――被吸引、震撼,甚至为之疯狂”的情感线索就归纳出来了。

【阅读训练】

读莫扎特与忆乡村

耿 翔

大地上的事情,只有大地知道。

当我还在北方的一个小村子里,跟着年迈的父母,像蚕儿结茧一样,完成将被土地封闭的童年时,一种内心的躁动,使我对来自土地的每一种声音都十分敏感,都想通过声音的翅膀,飞抵一片比麦田更令人动情的地方。

莫扎特,我不知道在你生活的大地上,声音的翅膀,最初是怎样飞翔的?当你用耳朵,听见花的骨朵,轻轻地颤动出季节的消息时,你的内心,是否被音乐的潮水浸湿了?那时,站在维也纳郊外的山坡上,你是否做着这样的遐想:大地的内心,也是五颜六色的。要不,这些永远被踩在脚下的泥土,怎会生出这样美好的花朵?正是土地,给了你这样的遐想;正是这样的遐想,塑造了你的童年。由此,世界和我,在百年孤独之后的今天,还能通过你的音乐,排遣内心的寂寞,从而在一种不受时空约束的层面上,让精神获得愉悦。

大地呵,为了富人,也为了穷人,就这样精美地安排着大地上的事情。

现在,坐在把泥土隔在水泥和钢筋之外的长安城里,我想着远在百里的一块大地。尽管我的脚步,对于它已经很陌生了,但它关于泥土的神话,将永远在我的心田里疯长。

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

那是母亲种着黄花、韭菜、茄子和豆角的园子。

我甚至相信,不仅园子里各种开得热烈的菜花是母亲种出来的,就是那些在各种花间,飞得热烈的蝴蝶,也是母亲种出来的。我最爱看母亲在园子里摘菜,因为那时,就有许多蝴蝶落在母亲的脊背、肩膀和头发上,也在采摘着什么。每每陷入这样的画面里,我发现母亲的身上,就集合了乡村里的所有声音。如果把它们用乐谱记下来,且由竹制的笛子演奏出来,就是对乡村精神最经典的歌颂。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也没有把浮现在母亲身上的音乐读出来,让它成为我出生的大地上最惊心动魄的事情。但我坚信,莫扎特的全部音乐,都是从母亲身上和对大地上的事情,一种最天才的解读。可以这样想象,当父亲领着他和姐姐,在欧洲大地上为音乐奔走的时候,他的母亲,永远像一位集合着大地上的声音,时刻出现在他想象里的音乐之神,护佑着他,为了后来的我们能听到他天才的音乐,而从大地上的事情里汲取声音的力量。

面对莫扎特,我不能不平静下来,回到母亲没有走出的那片乡土上去。

在那里,我的所有记忆,都与声音有关。在母亲弯腰劳作的园子里,我听过蝴蝶的颤翅声;在母亲祈雨背水的后沟里,我听过老狼的凄哭声;在母亲挖药走过的土城里,我听过野兔的打洞声;在母亲洗衣的涝池里,我听过土蛙的鸣叫声。其实,我能长成一位诗人,用像青铜一样的汉字,写我日出日落中的村子,写我晴天雨天中的乡亲,是因为每天清晨,我第一眼看见的世界,都是在窗户自然成型的画框里,母亲梳着她的长发,随着木质的梳子由上至下的滑落,我听见阳光在她的长发里,发出光亮的声音。

我不知道这就是音乐。但我对这个画面的欣赏,一直持续到我离开故乡。

……

当音乐不再是一种单一音符,而成为一种解读心灵的语言,我的心,每时每刻,都被它的神秘牵动着。或许,在我祖先生活的大地上,音乐,就是引导他们前行的一种神秘的力量。

莫扎特,自从与你结缘,音乐,就浮出旋律的水面,就用思想的重量,侵蚀我的白天,撞击我的黑夜。使我在所有的日子里,不敢放弃生命对音乐的依赖。

放弃音乐,就是放弃生命的质量,我想。

是的,人类曾经拥有的诗意的栖居,已经退到城市的边缘,退到乡村的边缘,退到地球的边缘。在我居住的大唐长安,中国五行中的木没有了、水没有了、土没有了,只剩下一堆制造废都的金和火了。而充斥在秦砖汉瓦旁的音乐,已不是真正的音乐了。

莫扎特,挽救我的城吧,用你的音乐。

[选自《时文“热”读》(第5辑)]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其实,我在穿过所有麦田的时候,都是从屋后的园子里开始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标题在布局谋篇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5

——献给母亲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被市场、反讽、恶虐和冷漠占据得太久的思想空间,宗教救赋已经无济于事。能唤醒我们心中的热情的,或许只有母亲眼中淡淡的泪光……

从古至今,母爱就是最伟大的爱。知道吗?当我们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承受着上天给予她们的责任,在我们从这个世界诞生后,母亲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等社会因素,还有伟大的母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篇文章:《疯娘》,它讲述的母亲是个疯子,但她对着儿子时却不会像村里人说的那样:永远是个疯子。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被文章的内容所感动,虽然语言并不优美,但它却能表现出其它语言优美文章所不具备的特点。而现实中的母亲跟文章中的母亲有何不一样呢?她们从小教育我们,直到我们长大。现在我们都忙于学习,无暇至其它事情,我们又几何关心过母亲?据调查,有许多学生根本不会去关心母亲,关心母亲的身体,关心母亲的一切一切,更不会在母亲节或母亲生日时送上一份礼物。甚至有人说母亲的一切与自己无关?!这是为人子所说的话吗?

母亲养育我们到这么大,从未向我们要求过任何事情,难道我们就不应该给予母亲一份爱吗?你们有没有想过,从小到大自己有没有对母亲尽过一份孝心?调查显示,说自己与母亲的一切无关的人竟然占了45%!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回报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的一切吗?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6

「关 键 词内地刑法/澳门刑法/亲告罪/告诉/自诉

「正 文

亲告罪,“指刑法明文规定需要被害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1],或者“是指以有告诉权的人的告诉为追诉条件的犯罪”[2].亲告罪通常都是较轻的犯罪,对行为人的追究往往影响到被害人的亲情和名誉,故为尊重被害人意愿,由刑法规定对犯有这些罪的行为人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取决于被害人的告诉。除俄罗斯等国之外,各国刑法普遍规定了亲告罪,中国内地与澳门特区的刑法亦不例外。本文以1997年修订的我国内地《刑法》和19 96年生效的《澳门刑法典》为基本依据,对两部刑法典中的亲告罪作一初步的比较研究。

一、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中亲告罪的立法形式

各国刑法典有关亲告罪的规定,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一,既在刑法分则的有关具体罪名条款中明文规定,同时又在刑法总则中作出一般性的规定,如意大利、德国、日本、巴西、瑞士等国家的刑法典;其二,仅在刑法分则的有关罪名中明文规定告诉才处理,而刑法总则中并无一般性规定,如法国、韩国等国家的刑法典。

内地《刑法》和《澳门刑法典》对亲告罪的规定都采取了第一种形式。

在《刑法》分则中,第246条第2款、第257条第3款、第260条第3款、第270条第3款都是关于亲告罪的规定,共涉及4个条文5个罪名。具体表述是:“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或者“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在《刑法》总则中,就亲告罪作出一般规定的是第98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在《澳门刑法典》分则中(注:本文所引《澳门刑法典》均见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澳门刑法典、澳门刑事诉讼法典》。),规定亲告罪的有第137条第2款、第142条第4款、第146条第2款、第147条第3款、第148条第4款、第150条第4款、第172条、第182条、第193条、第197条第3款、第199条第3款、第200条第3款、第202条第3款、第206条第3款、第209条第3款、第210条第2款、第220条、第222条第3款、第224条第3至4款、第241条第2款、第242条第2款、第248条第4款、第284条第3款、第310条第1至2款,共涉及24个条文,具体表述是:“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其中,第172条指明第158条、第159条、第161条、第162条、第165条至第169条等9个条文均为亲告罪;第182条指明第178条和第181条属于亲告罪的情况;第193条指明第184条、第185条、第186条、第188条、第189条、第190条、第191条、第192条等8个条文均为亲告罪;第220条指明第211条第1至2款、第212条第1至2款和第4款、第213条第1至2款、第214条、第217条、第218条第1至2款、第219条第1至2款等7个条文均为亲告罪;第310条指明第307条和第309条亦为亲告罪等。如此计算,涉及亲告罪的条文总共约52个。

在《澳门刑法典》总则中,专设有“告诉及自诉”一编共5个条文,即第105条至第108条,分别规定了告诉权人、告诉效力之延伸、告诉权之消灭、告诉权之放弃及告诉之撤回等内容。

在对比中国内地与澳门刑法有关亲告罪的条款规定时,应当注意实体法上的“告诉”与程序法上的“自诉”的区别。在中国内地,“自诉案件,是被害人及其法定人或近亲属,为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自行向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3]有人认为,“亲告罪是指法律明文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也称自诉案件;非亲告罪是指不需要告诉由国家直接追诉的案件,也称公诉案件”,似乎亲告罪与自诉罪是同一概念[4].无论把亲告罪理解为实体刑法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还是把亲告罪理解为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案件”,或者将二者都理解为亲告罪,上述说法均不成立,至少不严密。其实,中国内地法律中的“告诉”与“自诉”有明显的不同:第一,自诉案件包括三种情况,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只是其中之一。根据1996年修正的我国内地《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的规定,自诉案件包括: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在三种自诉案件中,只有第一种案件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第二,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也并不都是自诉案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公诉案件。根据《刑法》第98条的规定,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在此,人民检察院的告诉并不像被害人的近亲属那样是代替被害人自诉,而是公诉。人民检察院是专门的国家公诉机关,其向人民法院作出的告诉不宜理解为代替自诉。如果理解为代替自诉,那么,为什么不规定被害人的单位、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代替自诉,而偏偏规定检察院呢?第三,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刑事实体法的概念,自诉案件是刑事程序法的概念。“告诉”与“自诉”看起来都是讲的被害人向人民法院亲自告诉的行为事实,但这里决非仅限于文字表述的区别,其实二者的角度和意义不同。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以“告诉”为构成犯罪的前提,或者说,“告诉”是构成犯罪的要件因素,“告诉”这一事实本身反映了被害人对危害行为的不可忍受,表明了这种危害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的严重程度已足以使其行为人受到刑事处罚。“告诉才处理”强调的是没有“告诉”就不构成犯罪,因而不处理,即“告诉”可视为一个显示犯罪结果的案件事实。与此不同,自诉案件以“自诉”为引讼的前提,“自诉”可视为一个程序性的法律事实。“自诉”强调的是没有“自诉”就不能通过刑事程序追究刑事责任。当然,就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而言,由于它是自诉案件的一种,故向法院告诉的行为在实体上是“告诉”,同时在程序上又是“自诉”,一身兼二任,但两个术语毕竟在性质上有所区别。

澳门刑法中的“告诉”与“自诉”亦有区别。在表述上,《澳门刑法典》明确区分“告诉”与“自诉”。

例如,分则第172条、第193条的事项明文规定为“告诉”,而第203条的事项则明文规定为“自诉”。《澳门刑法典》总则第四编的标题就是“告诉及自诉”。该编第109条也显示了告诉与自诉的不同:“本编之规定,相应适用于自诉之罪。但这正好表明告诉与自诉是不同的,只不过二者在具体条件以及效力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罢了。如果告诉与自诉是一回事,就没有必要作出上述规定了。

《澳门刑法典》规定“自诉”的条文共有19个:由第182条指明的第174条、第175条、第176条、第177条、第179条;由第203条指明的第197条、第199条、第200条;由第220条指明的第211条第1至2款、第212条第1至2款和第4款、第213条第1至2款、第214条、第217条、第218条第1至2款、第219条第1至2款;第284条等。这些条文可分两类:一类与“告诉”无关,即这些条文仅为“自诉”而未规定“告诉”,如第182条指明的各条便是如此。另一类从罪名上看既可“自诉”也可“告诉”,实际上二者用于同一罪名中的不同情况,如第203条指明的各条犯罪,只有“出现下列情形,则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a)行为人系被害人之配偶、直系血亲尊亲属或直系血亲卑亲属、收养被害人之人或被害人收养之人、被害人二亲等内之血亲或姻亲,又或与被害人在类似配偶状况下共同生活;或b)盗窃之物、或不正当据为己有或使用之物属小额,且随即用作满足行为人或上项所指之人之需要,而该物系为满足此等需要所必须使用者。”如不是这两种情况,就只能归于“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之列,而不属于“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范围。因此,就规定“自诉”的上述条文的内容而言,无论哪一类都是排斥“告诉”的。

澳门刑法中的“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并不像内地刑法中的“告诉才处理”那样当然地属于“自诉”案件的一种,而是与自诉相并列的另一种情况。根据1997年4月1日生效的《澳门刑事诉讼法典》第一卷第二编第42条,“接受检举及告诉,以及就是否继续处理检举及告诉作出审查”是检察院特有的权限。即澳门刑法中的“告诉”并非向法院,而是向检察院告诉。对于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犯罪,如无告诉权人之告诉,检察院就不能推进刑事程序而向法院提起控诉。这里的“告诉”显然不等于自诉,在“告诉”以后由检察院提起控诉已属公诉。澳门刑事法律中的“自诉”是向法院,这与内地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恰恰表明了澳门的“自诉”不同于其“告诉”,表明了澳门与内地在“自诉”与“告诉”的关系上的差异。

进一步看,尽管澳门与内地的“自诉”含义一致,但在自诉与公诉的关系上也不相同。根据《澳门刑事诉讼法典》,检察院在一切案件的刑事诉讼中居于主导地位,即便自诉案件也是如此。对于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案件侦察终结后,检察院必须通知享有自诉权的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自诉,在自诉提出后的法定期限内,检察院可以就自诉的事实再行控诉。这种双重控诉或并行的办法甚至也延伸到公诉案件:检察院基于侦察结论向法院提起控诉后的法定期限内,被害人等法定的诉讼“辅助人”可以就检察院控诉的事实再行提出控诉或独立地提出控诉。与此不同,内地的自诉与公诉之间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关系。当然,澳门的自诉案件中,也会出现检察院未提出控诉而自诉人独立提出控诉的情况。这相当于前述内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自诉案件的第三种情况,即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自诉。无论如何,澳门刑事程序中的自诉与公诉可以是并行不悖的。

需要指出的是,澳门刑法中的“告诉”虽然是向检察院告诉,但这并不意味着像日本、法国等那样,实行刑事追诉权的国家垄断。这些国家刑法典中的“告诉”同澳门一样,也是向检察院或检察官告诉,却没有像澳门刑法那样在“告诉”之外还有“自诉”。

由于内地刑事法律中“告诉”从属于“自诉”的关系不同于澳门刑事法律中二者的相对分立并列关系,这就提出了一个如何比较两地之亲告罪的概念协调问题:内地的亲告罪是否限于刑法典中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或者是指刑事诉讼法中的“自诉案件”?澳门的亲告罪是仅指面向检察官的“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犯罪?还是仅指面向法官的“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犯罪?或者是兼指二者?笔者认为,应从实体与程序两种意义上界定亲告罪的概念。实体上的“告诉”与程序上的“自诉”在应对犯罪的策略取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体现刑法的谦抑精神,而这正是亲告罪的应有之义。就本文的比较研究而言,也有助于克服两地立法概念的差异。如前所述,中国内地与澳门两地的刑法典都在总则和分则中对亲告罪作了规定,但就《澳门刑法典》来看,涉及亲告罪的条文,无论总则还是分则,都大大多于《刑法》中的有关条文,但是,结合《刑事诉讼法》,则内地的亲告罪规定至少还包括该法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自诉案件”中的4个条文。

二、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中亲告罪的罪名种类

在中国内地1979年颁布的《刑法》中,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条文共4个,共中,总则1条,分则3条。分则的3条涉及4个罪名: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在对这部刑法典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内地有学者对亲告罪的立法价值作了探讨,从社会层面和法律层面阐述了亲告罪的合理性,认为从社会层面来看,亲告罪适合于中国的“熟人社会”,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选择的多样性,可以减少司法负担和节约司法成本等;而从法律层面来看,亲告罪可以减少规避法律的现象,从而维护法制的权威,有助于缩小刑罚的适用面而贯彻刑法的谦抑原则等。据此建议,修改刑法时应适当扩大亲告罪的适用范围,具体地说,除了已有的几个罪,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还应包括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过失重伤罪、非法拘禁罪、非法管制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报复陷害罪和遗弃罪等[5].但是,经修订的现行《刑法》在这方面似乎没有多少变化:总则中的规定完全相同,分则仅增加了一个条文涉及一个罪名,即侵占罪。不过,以“自诉”来界定亲告罪,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70条第2至3项的规定,其范围已经相当宽泛,可以扩展到所有的侵犯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犯罪,以及一切有明确被害人的轻微刑事案件。因为该条第2、3项规定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均属自诉案件,这种规定显然是开放性的,即凡是有被害人的犯罪,都有可能成为自诉案件。但是,本应公诉,因为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不予追究而进行自诉的案件已经不具有刑法谦抑的立法价值,这不是把公诉转为自诉,只是以自诉补充公诉。应当看到,除了“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之外,其他两种自诉案件的范围毕竟不十分明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比较笼统,刑法中又没有规定,操作时尚待解释。

内地刑法现有的关于“告诉才处理”的5个罪名,其中4个规定于刑法分则第四章,它们是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均属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涉及人格权、名誉权、婚姻自由权、健康权、家庭平等权等;另外一个规定于刑法分则第五章,即侵占罪,属于侵犯财产罪,涉及财产所有权。显然,5个罪名都是针对公民个人权利的,都有具体的个人作为受害者。笔者认为,刑法规定这些罪名为“告诉才处理”

,是因为这些罪在构成上的特殊性——以被害人主观上对侵害行为或行为人的容忍度为必要条件。在这5个罪中,侵犯人身权的4个犯罪都涉及到对被害人精神上的伤害,主要是伤害了被害人的感情或违背了被害人的意志,此种行为导致的后果之轻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害人对该行为的反应,同样的行为施加于不同的被害人,其社会危害性是不同的。被害人若能容忍,表明社会危害性有限,不必动用刑罚;被害人若忍无可忍,表明社会危害性较重,应追究刑事责任。而“告诉”正是被害人对侵害行为的明确而正式的反应。在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的人身侵害更是涉及亲缘关系,被害人虽不满意亲属对其实施侵害,但是否愿意其亲属就此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呢?这可通过“告诉”而作出选择。正因为“告诉”是危害结果程度的反映,关系到犯罪是否成立,没有“告诉”不构成犯罪,这使得因“告诉”而成立的犯罪之罪行本身相对较轻。如果不取决于被害人对侵害行为的反应,犯罪就能成立,表明罪行本身较重,刑法就没有必要对其作出“告诉才处理”的规定。所以,内地刑法对侵害人身权的4个“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是有限定的:侮辱罪和诽谤罪规定于同一条文即第246条,法定刑不超过3年有期徒刑,根据该条第2款,作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不包括“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和虐待罪分别规定于第257条和第260条,两个条文均有3款,第3款都规定“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表明第2款不适用告诉才处理,第257条第2款为“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型”。可见,这4个罪并不完全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但是,规定侵占罪的第270条第3款没有进行此种区分,该款为“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这一规定对本条第1款不成问题,该款是“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乃至“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被害人显然知道行为人是谁,故无论数额多少或情节如何,“告诉”与否都可反映被害人对侵害行为的容忍度,但本条第2款似乎就不那么周全,该款作为“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被害人常常并不知行为人是谁,而要让被害人查明行为人又是不现实的,如将物品忘在出租车内又未记住车牌号码,便很难找到侵占人,在这种情况下,被害人会因为不知诉谁而不告诉或无法告诉,此时的未告诉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被害人对侵占行为的容忍度。尤其是,当侵占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时,我们很难推定被害人一定会容忍侵占行为而不告诉。既然被害人遭受重大损失又不能容忍侵占行为,就不能因为他不知诉谁而未“告诉”

便使行为人不构成犯罪或免受刑事追究。该条第1款规定“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最高刑可达5年,对此种刑罚的犯罪不可公诉,似乎已超出了轻罪自诉的通行原则,内地刑法一般将3年以下有期徒刑作为较轻的犯罪(注:参见《刑法》第7条、第8条、第72条。)。再说,同样是规定“告诉才处理”的条文,第257条和第260条的“告诉”都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为限,超过2年有期徒刑的已不属于自诉范围,而侵占罪在法定刑达5年的情况下仍不能公诉,显然是不平衡的。

在澳门,“告诉”与“自诉”均由刑法明确规定,二者涉及的罪名种类都十分具体、清楚。根据《澳门刑法典》分则的规定,“告诉”与“自诉”涉及的罪名有三种情况:一是单纯规定“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犯罪。这种情况的数量最多,涉及31个罪名,包括普通伤害、过失伤害、虐待、恐吓、胁迫、擅作手术治疗、性胁迫、对无能力抗拒之人之犯、性欺诈、未经妇女同意之人工生育、性暴露、对儿童犯、对受教育者及依赖者之犯、与未成年人之行为、侵犯行使公共当局权力之法人、侵犯住所、侵入限制公众进入之地方、侵入私人生活、侵犯函件或电讯、违反保密、不当利用秘密、不法之录制品及照片、盗用车辆、侵占不动产、损害债权、非蓄意破产、诱拐未成年人、违反抚养义务、侵犯享有国际保护之人、侮辱官方象征等犯罪。二是单纯规定“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犯罪。这种情况最少,只涉及个别罪名,侵犯对已死之人之思念的犯罪即是。三是既规定“非经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犯罪,也规定“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的犯罪。这种情况也有一定数量,涉及16个罪名,包括诽谤、侮辱、公开及诋毁、盗窃、信任之滥用、非法占有、损毁、更改标记、诈骗、保险及食物诈骗、资讯诈骗、签发空头支票、背信、滥用担保卡或信用卡、暴利、醉酒及吸毒等犯罪。在澳门刑法典中,同时规定有“告诉”与“自诉”两种情况的罪名,并不意味着该罪名的一切情况都是既可以“告诉”也可以“自诉”的,恰恰相反,同一罪名中的不同情况或者“告诉”,或者“自诉”,同一情况不能既可以“告诉”也可以“自诉”。

从“告诉”与“自诉”所涉及的罪名在《澳门刑法典》分则中的分布来看,第一编“侵犯人身罪”中,单纯“告诉”的涉及23个罪名,单纯“自诉”的涉及1个罪名,既有“告诉”又有“自诉”的涉及3个罪名,这些罪名设于第三章“侵犯身体完整性罪”、第四章“侵犯人身自由罪”、第五章“侵犯性自由及性自决罪”、第六章“侵犯名誉罪”和第七章“侵犯受保护之私人生活罪”,而第一章“侵犯生命罪”、第二章“侵犯子宫内生命罪”和第八章“侵犯其他人身法益罪”则不存在“告诉”或“自诉”的规定。在第二编“侵犯财产罪”中,单纯“告诉”的涉及5个罪名,既有“告诉”又有“自诉”的涉及12个罪名,这些罪名见于第二章“侵犯所有权罪”、第三章“一般侵犯财产罪”和第四章“侵犯财产权罪”。在第四编“妨害社会生活罪”中,单纯“告诉”的涉及2个罪名,既有“告诉”又有“自诉”的涉及1个罪名,见于第一章“妨害家庭罪”和第五章“妨害公共秩序及公共安宁罪”,而第二章“伪造罪”、第三章“公共危险罪”和第四章“妨害交通安全罪”则不存在有关规定。在第五编“妨害本地区罪”中,单纯“告诉”的涉及两个罪名,见于第二章“妨害国家及国际组织罪”,其他罪章则无有关规定。

笔者注意到,第一,《澳门刑法典》设置的“告诉”罪与“自诉”罪,集中在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方面,共涉及41个罪名,占了全部这类罪名的90%.由此看到了澳门刑法与内地刑法以及各国刑法在亲告罪立法上的一致取向。澳门与内地都在其刑法中将侮辱、诽谤、虐待家庭成员、侵占他人之物等罪名规定为亲告罪,但澳门刑法的虐待罪中属于“告诉”的情况只限于对“配偶或在类似情况下共同生活之人”实施的虐待,而且此罪不属于“自诉”罪。澳门刑法中的侵占财物罪也只是“告诉”罪而非“自诉”罪。侮辱罪和诽谤罪均属既可以“告诉”也可以“自诉”之罪,适用“自诉”的情况比适用“告诉”的情况更轻,或者说,“告诉”是“自诉”

的加重情况。内地刑法中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这一亲告罪立法基于内地的现实情况尤其是乡村间的婚姻状况而定,澳门刑法中则没有相应罪名及其亲告罪。但是,澳门刑法其他罪名中的亲告规定是内地刑法所没有的。

第二,《澳门刑法典》同内地一样,其亲告罪也基本限于较轻的犯罪。从法定刑看,大多是3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许多是2年以下或1年以下,也有的是5年以下,但是,少数也有8年以下乃至10年以下。当然,澳门刑法规定的有期徒刑最高限是30年,以此作为参照,10年还不算太重,但也绝不算太轻。为什么将可以判处较重刑罚的危害行为作出亲告之规定?这是笔者所不解的。第三,《澳门刑法典》的亲告罪范围涉及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具有自身特色,是内地所没有的。这包括诱拐未成年人、违反抚养义务(即遗弃)、醉酒及吸毒、侵犯享有国际保护之人和侮辱官方象征等几种犯罪。在此,亲告罪超出了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范围,及于(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之秩序、本地社会之公共秩序和国际间正常关系等法益形态。

三、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中亲告罪的亲告条件

根据中国内地刑事法律,有权亲告罪的人是被害人。但是,亲告并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由被害人亲自告诉。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如前所述,人民检察院“告诉”不能视为替代被害人自诉而应理解为公诉。但是,被害人近亲属的“告诉”应理解为替代被害人自诉,还是基于刑法的直接授权而在特定情况下自己进行的独立的自诉?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是前者,被害人的近亲属在提起自诉以后就无权撤诉、同被告人自行和解,被告人也不能对其进行反诉;如果是后者,被害人在其近亲属提起自诉以后就无权撤诉、同被告人自行和解,被告人也不能对其进行反诉。笔者认为,只能按前者理解,因为后一种理解是荒谬的,如果被害人的近亲属提起自诉以后在撤诉、和解等问题上意见不一,却又不以被害人的意向为准,则亲告罪就失去了在这些罪的认定和追究上尊重被害人意向的本意。如果被告人不能向与其在案件中相关联的被害人反诉,却以案外的被害人近亲属为反诉对象,是不可想象的。根据《刑事诉讼法》,被害人的近亲属应指被害人的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澳门刑法典》总则第四编“告诉”与“自诉”第109条规定:“本编之规定,相应适用与非经自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之情况”,即是说,该编为“告诉”规定的主体条件也同时是“自诉”应具备的主体条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亲告权人(告诉权人或自诉权人)为被害人。根据第105条,所谓被害人,是指受到犯罪侵害而为刑法保护之利益的享有人。这与内地的规定是一致的。由于两地的亲告罪都集中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等私权利的犯罪,故亲告权人主要限于自然人。

第二,如被害人死亡,而在死亡前未提出告诉或自诉,也没有放弃亲告权,则亲告权转移至配偶、直系血亲卑亲属、被收养人及与被害人在类似配偶状况下共同生活之人,如这些人不存在,则移至直系血亲尊亲属及收养人;如这些人也不存在,则移至兄弟姊妹及其卑亲属。这些规定在内地刑法中是没有的,也就意味着内地亲告罪并不存在被害人死亡后亲告权移至他人的情况。

第三,如被害人属于无责任能力之人,则亲告权属其法定人;如果人不存在,则以上面第二点所述之亲属范围及顺序来确定亲告权人。这也是内地刑法所没有的,需要加以完善的。因为内地刑法只规定了被害人因受强制或威吓等情况下由他人替代告诉,却未顾及无责任能力之人的法益保护,而这种情况又是客观存在而不能回避的。民法上的监护制度并不能当然地及于刑法亲告罪的亲告权。

第四,处于同一顺序中的亲告权人都可以告诉或自诉,不同亲告权人之告诉或自诉并不相互排斥。

第五,任何参与共同犯罪之人都没有资格成为享有亲告权的主体,如果亲告权仅为参与犯罪之人享有,则该人不得行使亲告权,而检察院没有告诉或自诉也可进行刑事程序。

第六,有亲告权之主体如果以明示的方式放弃亲告权,或确实地推断亲告权人放弃亲告权,则亲告权人虽是亲告主体,却不能行使亲告之权。如亲告或又撤回,则不得再行亲告。

第七,在妨害国家及国际组织罪中,非经澳门地区行政长官“告诉”,不得进行刑事程序;如属侵犯名誉罪,尚需经被侵犯之地区或国家之政府、或国际组织之代表“告诉”,否则不得进行刑事程序。在此,“告诉”明显不同于公诉,也不同于一般的亲告罪。作为一种特殊的亲告罪,亲告权人已经超出了自然人的范围。

澳门刑法中的亲告权有时间上的限制,自亲告权人知悉事实及知悉作出事实之正犯之日起计,或自被害人死亡时起计,或自被害人成为无能力之人之日起计,经过六个月期间,告诉权消灭。但在“非蓄意破产”的罪名下规定:“告诉权应在宣告破产后三个月内行使”。如有数人享有亲告权,则行使亲告权之期间各自独立计算。此种时间条件是内地刑法之亲告罪所没有的。内地亲告罪与其他犯罪一样统一服从刑法中的追诉时效,不存在澳门刑法中那样独立追诉时效的亲告罪时效。《刑法》总则第88条第2款规定:“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其中,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应当是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或自诉的情况,因为人民法院基于被害人的“控告”而立案,这种“控告”只能是“亲告”。《刑事诉讼法》第84条第2款规定:“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该条第3款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这就表明,如果被害人是就公诉案件向人民法院“控告”,那么,人民法院只能“接受”下来再按管辖权限处理,而所有的公诉案件都不由人民法院立案,而是分别由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立案,故被害人就公诉案件向人民法院提起的“控告”,人民法院只能将这种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处理,不可能自行立案。可由人民法院立案的只能是自诉案件。

《澳门刑法典》还就亲告罪共同犯罪中亲告权的效力问题作了规定:第一,针对亲告罪共同犯罪中的任何一名共犯人行使亲告权,由此提起的刑事程序也延伸至其他共犯人。第二,针对亲告罪共同犯罪中的任何一名共犯人不适时行使亲告权,视为对全部共犯人亲告权的放弃。第三,针对亲告罪共同犯罪中的任何一名共犯人撤诉,视为对全部共犯人撤诉,除非共犯人反对撤诉。由此可见,澳门刑法中的亲告罪比内地刑法规定得详细。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41.

[2]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8.

[3]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29.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7

【关键词】老舍;胡适;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讲述了母亲的一生。母亲出身于耕种平民之家,结婚后生育八个子女,41岁有了老舍。之后一年多,老舍的父亲病逝,家庭重担从此由母亲一人支撑。为生计,母亲给别人洗衣,缝补,终年不辍。家庭生活本来拮据,还要供老舍读书,尤其是老舍考上师范学校,要交“保证金”,母亲东拼西凑,为难了半个月才凑齐。旧北京不太平,联军入城,烧杀抢掠,母亲不慌不哭,横着心保护子女。后来日本鬼子占据北平,年迈的母亲虽思念儿子,但理解、支持儿子为抗日工作。老舍的母亲勤劳诚实,能吃亏,乐于助人,从不与别人斗气,但不软弱,这些性格对老舍影响很大。老舍说“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他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胡适《我的母亲》回忆了母亲的生活片段。胡适说母亲是严师,又是慈母。她每天很早就叫醒儿子上学,不让他丝毫懈怠。胡适与别人说不礼貌的话,总要受母亲的责罚。严格的要求,让胡适学得了做人。胡适一次患了眼病,母亲用舌尖为他舔眼,这让胡适终生难忘。令胡适最难过的是他母亲二十三岁就守了寡,做上了当家的后母后婆。为调理这个大家庭,母亲极有气度,极宽容。胡适的大哥是败家子,他的两个嫂嫂经常斗气,母亲就是在这个家庭中一天一天地生活着,支撑着,忍耐着。胡适说:“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两篇文章可以看出两位母亲的形象有不同之处。老舍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简朴的下层妇女,为人热情,最会吃亏,而且有坚强的性格。胡适的母亲则是没落地主家庭的主妇,克己,宽容,有能耐。老舍的母亲慈而韧,胡适的母亲慈而严。但两位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却是相同的。

阅读两篇文章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有所不同。老舍叙述母亲凄苦的一生,歌颂母亲的为人,感激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同时因母亲一生没有过上好日子,作为儿子有深深的愧疚之情。老舍文中提到“鬼子”们两次进京,描写侵略者烧杀抢掠,看出老舍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胡适一文感谢母亲对他的教育,但更多的是同情。“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可以想象,作为学者的胡适对母亲的命运思考过,对中国妇女的命运思考过。他恨他的那个家庭,也很旧制度和旧礼教。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的语言有个共同点:朴实,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抒写的都是纯真的感情。比较起来,老舍一文对母亲的刻画比较细腻。第一,老舍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母亲。老舍文中写了母亲说的两句话:一句是“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由此看出母亲的宽容。一句是“去吧,小子!”简短的话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支持。写母亲看到接三姐的花轿到来,这样写“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些情态描写,表现出母亲既不舍得女儿出嫁,又不得强忍痛苦,嫁出女儿的慈母爱。老舍善于运用白描写法,着墨不多,但母亲形象清晰感人。第二,以记叙为主,结合抒情议论。文章最后写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老舍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了这段文字,与前面的记叙描写结合起来,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强了。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8

关键词:情感体验 阅读 板块教学

母爱是世间最无私的情感,关于母爱的话题有着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我动员学生课前上网搜选背景资料,将学生分成小组,寻找具有代表性的歌颂母亲的文章,在课前交流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这个“做中学”的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预习进行整合,同时加强了文本与学生情感的联系。

课堂第一板块的主旋律是“谈情”。

第一板块是“参读导学”。在导入时,我抓住中职生内心对母爱的共鸣,以自谈我的母亲的小活动导入课文。这篇课文的德育定位首先在情感教育,学生在真切的触动中才会产生心灵的颤栗。

接下来,各组展示相关网络资料,交流体会文章背景,梳理文章的生疏字词。我进行适当补充归纳。在学生溢于言表的成就感中,我们共同达到了第一模块的教学目的。

“教问渲染”模块是第一板块的重点,包括理清思路、设计问题、触及内心三个逐步提高的学习层次。因此,理清思路,梳理文意之后,设计问题,环环相扣是“谈情”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果断舍弃对文章第一部分的详读,而将文章的其余部分作为学习的重点。阅读讲授时选用阎维文老师的《母亲》做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无意聆听中感知亲情,在喃喃自语中把握母亲的品性特征。其中,打破常规的是,我从文章的结尾段逆向而行,设计出一连串问题将学生常规的学习方式加以颠倒,将中职生竭尽干涸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最大力度的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文本阅读中完成对问题答案的寻找,在脑海中摹画出一位善良而又刚强的母亲形象。爱因斯坦有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这在语文学习中尤其重要,因此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设问,大胆比较,将胡适笔下的母亲形象进一步聚焦。自然而然的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提上台面进行适当的延伸讨论,学生由此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学习趣味。

接下来,我从学生的体验入手,继续深化学习效果,组织“一句话品析”的活动,说说哪些事例、词句写得好,好在哪里?在互动中我进行“想一想”“说一说”的追问,比如,将母亲对大哥的宽容改为严厉训斥好不好?有了对比,学生的思维就有了起点,从被动变为主动,容易体会到母亲的忍辱负重给这个大家庭带来的安定与祥和。再比如,将对五叔诬陷的刚气和对大哥的宽容做对比,更能让学生体会出母亲的坚毅和原则性,让母亲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逐渐的真实丰满起来。这些问题,多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入手,通过朴素的认知,探知到母亲的伟大品质和对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读出作品的神韵与内涵,我选用二篇关于母亲的名作作为课堂辅助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作家笔下母亲共通的精神特质。

进入课堂的第二板块,主旋律是“说爱”。

“研读品味”作为第一板块重在将课文中饱蘸作者感情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加以分析体会,局部揣摩,品味词语的分寸感,深入体会胡适母亲平凡中之伟大,伟大中之用心良苦,也更突出了“说爱”这一教学重点。例如“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混”字将作者谦逊的态度和后面的“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做对比,引导学生明晰胡适谦谦君子的风度完全是受到母亲的教益;又如“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的“好脾气”当时是有口皆碑的,但是这一系列假设的运用却更加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也更进一步说明了母亲对胡适言传身教的巨大影响。

接下来,我就从爱的定义入手,引导学生明晰爱的真谛。一味的纵容不是爱,盲目的呵护不是爱。引例如今沸沸扬扬的李双江育子名言:“孩子总归学不坏,打,舍不得,劝说,我们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引导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正误辨析,年轻人对娱乐圈是敏锐的,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活泼多变的思维空间,因此学生在昂扬的学习热情中完成了第一模块的学习,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的。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9

肖复兴

① 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 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的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 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 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 莫非懵懵懂懂中,睡意蒙眬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 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 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 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地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 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 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⑾k 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l 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

m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 阅读全文,说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联系具体语境,请说出你对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受宠若惊”的理解。

3. 文章结尾简洁而有韵味,试作简要赏析。

4. 针对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共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

【链接一】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背影》)

【链接二】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

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丰子恺《 给我的孩子们》)

思路解析

散文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呈现作者对其内涵意蕴的深刻解读,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独特感悟的一种文体。它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其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取材自由,或写人、记事,或绘景、状物;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常用象征、衬托、对比等手法;表达方式不拘一格,熔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文体特征极为鲜明。

中考散文阅读能力要求主要表现为: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综观2011年各省市中考试卷,散文阅读语段多出自当代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大多文质兼美,文学性很强,而且其中往往富含哲理。阅读时,要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作者的主观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意识之本,是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有时还比较隐晦,需要有比较强的整体感知和辨析、理解能力,因此其失分率也远高于说明文等文体。那么,怎样才能让散文阅读尽可能少失分呢?下面以上文为例,谈谈散文阅读的解题思路。

第1题考查考生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提炼概括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找到题干中的关键词 “儿子长大了”,然后依据上下文意进行概括提炼。认真阅读文章后我们会发现答案要点就在第①段中。答题时我们还要注意:(1)尽可能用原文词句作答;(2)没有原文词句可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答题点不遗漏又力求言简意赅。

答案示例:(1)躲着换内裤,洗澡时不用父母帮着搓洗;(2)开始长胡须,出现了喉结;(3)与父母欲近还远的青春期心理。

第2题的考查点是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是:(1)思考文章或段落的中心意思,结合中心意思来答词语的含义;(2)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一定要突出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这里的“受宠若惊”显然不是它的本义。根据上下文意可以推断“受宠”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亲昵,“若惊”是自己感到惊喜和值得珍惜。

答案示例:一是指儿子不期而至的亲昵行为带给“我”的惊喜;二是指“我”对儿子短暂易逝的亲昵行为的珍惜。

第3题的考查点是对文段的赏析。回答这类题要考虑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阅读全文,从结构上看,我们可以发现这段文字与上文“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有呼应关系;从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文章要表达的亲子之情紧密关联。

答案示例:(1)与文中“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一句相呼应,使文章完整而紧凑;(2)为“我”继续生发种种情愫留足了想象空间;(3)希望与儿子的相处时间能够长一点,表达了“我”浓浓的亲子之情。

第4题是对学生感悟判断能力的考查。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以下几类:(1)对描写对象的语言、行为的感悟;(2)对人物情感的感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1)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2)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3)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有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答案示例:示例一:我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对儿子处处关爱、体贴入微。本文中的父亲对儿子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推诿搪塞;丰子恺先生的做法则过于简单粗暴。  示例二:我不欣赏朱自清父亲的做法,因为他照顾儿子事无巨细,没有能考虑到儿子身心独立的需要。本文中的父亲,忙碌之余而不忘亲近儿子;丰子恺先生在伤害孩子心灵之后,能够自省与自责。

趋势预测

散文的考点同其他文体一样,都要考查文章类、文体类和生活类的知识能力点,但通过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题发现,考点主要集中在下述几个方面:

整体感知:主要包括考查文意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概括、作品结构思路等。

内容分析:主要包括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态度、目的等。

作品鉴赏:主要包括语言品味、形象评价、写作手法赏析等。

探究创新:主要包括探究阅读、质疑批判、联想想象等。

独特体会:对阅读材料的个性化理解。

备考策略

1. 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散文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等。

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2. 注重方法,总结答题规律

首先,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阅读时一定要立足于文章整体,寻找文章的线索。找准线索,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其次,透视背景,把握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现象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创作往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再次,借助想象,领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去发掘出作品所塑造的形象背后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情感产生强烈共鸣。

然后,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是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阅读时要注意分析。

关于亲情的文章篇10

比如写母爱的文章里,写到“母亲送伞”“母亲带我去看病”“母亲送牛奶给我喝”“母亲吃鱼头”等材料的文章占一多半;写师爱的文章里,以“老师深夜批改作业”“老师风雨天送我回家”“老师带病上课”为材料的文章也绝不在少数,这些老气横秋的文章很没有新意。

在《写作教学的智慧》第一编课例一“选择有价值的材料”中,郑桂华老师也再次提到了如何拒绝选材庸俗老套的问题,提倡选材写出“个人真切体验”,选“陌生化”事件来有效杜绝“雷同老套”对人物个性的“腐蚀”,防止读者“审美疲劳”的发生。这一点笔者颇为赞同,真实即个性,在瞬息万变的生活里,发生在不经意之间的“小插曲”“小对话”“小细节”经艺术加工后,恰恰很可能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和“创新”,成为别人眼中的“不一样”。

那么,怎么抓取这些有效、真实、生动的素材来写出人物个性,并让读者印象深刻呢?除了平日观察积累,老师又如何点拨学生挖掘出这些材料呢?笔者试着结合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做引子来唤醒学生对“好材料”的敏感性。这里笔者抛出一个关键性问题:“阿长做了什么事给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鲁迅‘感动’?”学生不费思量地就能找到答案:“她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确实,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鲁迅身边有多少人“不愿”“不想”甚至“不值得”而“没去做”,这时有个人偏偏为你做了,那这个人就在“人群中”变“亮”了,这个素材便是显现长妈妈“善良”个性的好素材。

类似这样的素材,我们还能在其他课文中得到印证:如写藤野先生,和周围大多数的“爱国青年”的“偏见”与普通日本百姓的“同情”相比,对鲁迅在“添盖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等小事上偏偏多了一分“特别关照”,别人不做、不肯做、不愿做的事,藤野先生却做了,自然显得“特别”了、“不一样”了,他的“正直”“热情”“无私”自然就凸显出来了,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不一一枚举。

那么,回头再看看怎么写“母爱”呢?显然“母亲带我去看病”“母亲送牛奶给我喝”“母亲吃鱼头”,很多学生都在写,说明很多母亲都在做,自然显得太常规,太共性了,那么母亲做过哪些和身边其他人不一样的事情呢?这里笔者借“母亲吃鱼头”让学生引发生活联想,比如“在你家,一家人通常最爱吃的是什么菜?母亲吃饭时哪些地方和其他家人做得不太一样?”学生道出很多自然真实的生活现象,如“我们一家都很喜欢吃妈妈烧的羊蹄豆腐汤,不过妈妈只挑豆腐吃,我、弟弟和爸爸总挑羊蹄吃,所以妈妈的桌沿经常只有汤汁,而我们姐弟和爸爸的桌沿常是一大堆骨头渣”,“妈妈对大家都喜欢吃的菜很少伸筷子去碰,等晚饭即将结束时,她总会习惯性地敲着只剩零星半点残渣的碗沿问大家:‘你们还有谁要吃吗,不要吃,我拌饭吃了’,所以对于那道抢手菜,我的母亲总是最后吃,而吃到嘴边的也总是冷的”……看,学生们的“挖料”是不是既接地气又让人“眼前一亮”呢!

在写人物时,如果我们能经常引导学生联想人物说过哪些“不一样的话”,做过“不一样的事”,有哪些“不一样的习惯”“不一样的动作”等,就有利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学生写作思路的开拓大有裨益。令笔者颇感欣慰的是,前一段时间,很多学生经过数次思维训练后,在写《美好的时刻》一文时,选材水准上确实有所提高,挖掘出了不少生动又美好的材料,如“自己的父亲和母亲都很喜欢阅读《东南商报》,母亲总是忙到很晚才睡,父亲每次在底楼沙发上看完报纸,并非随手一扔,而总习惯把它完好如新地工整叠合好,带上楼,放在母亲的床头柜上才去忙别的事。妈妈说,每天晚上看完爸爸放在床头柜上的报纸,睡觉总是很舒心。”父亲有异于常人的看报纸习惯写出了父亲对母亲的贴心的爱。如“当自己考试不理想,智慧的班主任对他循循善诱,改编,‘笨鸟先飞’的故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笨鸟勤飞’才是成功的前提为例,来劝诫学生,让学生茅塞顿开”,这番“创新言论”体现了班主任的耐心和睿智,自然也令学生印象深刻。如“在班队活动中,高个子男生锋,抢着要帮小个子女生玲拎野炊器具去室外草地上,遭到小女生客气的谢绝后,锋竟嚷嚷着‘不让帮忙决不罢休’的狂言,硬是抢过女生手中的器具直奔下楼……”,这则材料中,男生锋描写貌似粗鲁不文明的行为,实则道出了男生锋的仗义和助人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