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歌曲十篇

时间:2023-03-20 06:22:37

全部歌曲

全部歌曲篇1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每一个阶段都是以不同阶段所在时期的背景作为创作的基础,创作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描绘爱情的作品还是描绘大自然风光的作品,都体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所以也就导致了歌曲的伴奏曲创作是不能一簇而就的。要针对每一首歌曲的整体特点,创作出适合歌曲的伴奏曲,所以在伴奏曲的创作上,首先是对歌曲的整体把握,深入的了解歌曲所表现的情感以及表达的思想,才能创作出好的伴奏曲,帮助演唱者理解歌曲。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能够看到,它的整体的创作风格是全面的。从声音的形象来说,非常具有歌唱性,能够让歌唱者更快的融入到歌曲中。在曲调色彩的比较上比较明显,具有旋律性的意义多是体现在低音上面。另外,舒伯特歌曲的曲风比较淳朴,跟民间情感非常的融合,并且也极具诗意。舒伯特创作的作品特点很多,虽然都是出自一人之手,但是在每个作品会存在着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曲调的深入理解。在对一个作品的解析时,先是熟悉作品的创作时期,创作的背景都是歌曲的底蕴,每个时期有着不同的背景,所表现出来的曲调的情感和内容都是不同的,也只有在特定的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曲调所表现出的情感。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研究

1.艺术歌曲整体速度的把握

在所有歌曲面前,适当的演奏速度是好作品的标记,所以,演奏的速度是演奏的关键。歌曲是缓慢的,演奏的速度就必须是缓慢的,只有在速度和旋律上高度统一才能展现作品的情感。演奏者找到合适的速度对歌曲进行处理,但是也要充分发挥作品的内容,不能破坏作品的节奏感,在演奏中要尽量地展现作品的整体风格。

2.艺术歌曲作品的句法和呼吸

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首先是对歌词的理解,在歌曲的句法特点上进行呼吸。演唱者根据句法和歌词的内容来决定歌曲演唱过程中的停顿或者是呼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展现歌曲的情感和内容。例如舒伯特的《从塔塔罗斯来的人》,整个曲目一共被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第二十一小节一直到第二部分第二十二小节的转折的地方,是用来抒感,钢琴伴奏的重音就是新的乐句开始的提示。伴奏部分的音域不断地开始提升,就会带动更多的情绪。

3.艺术歌曲作品中的休止的运用

休止的手法在钢琴伴奏曲中式非常重要的手法之一,是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舒伯特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使用了大量的休止的符号,很多时候,为了能够让歌曲中的情感更加自然的发生转变,休止符在适当的时候出现。

4.艺术歌曲作品中独奏声部的认识

在钢琴伴奏曲中,独奏声部是指除了歌唱部分以外的钢琴演奏的部分。这些独奏的部分一般都是情感转换的过度部分,演奏者需要对这些独奏部分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把握情感的变化,才能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展现出饱满的情感。所以在音乐作品的演奏过程中,作品分析的过程非常的重要,也是钢琴演奏之前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钢琴演奏曲的过程中,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对歌曲进行演奏。

5.钢琴演奏中人声和伴奏的结合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具有非常独特的感染力,在整个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都有人声和伴奏的结合。伴奏声部对歌曲的演唱会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很多时候,歌词和人声都无法将歌曲的情感全面的表达出来,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无词胜有词,能够更加衬托出歌曲的情感。另外在歌曲中,伴奏声部对歌唱具有烘托的作用,演奏声部将情感渲染到一定程度再由歌唱声部展现歌词的情感,这样更加能够将歌曲的情感全面的表现出来。伴奏声部跟歌唱声部要展现出和谐统一的状态。要想表现出情感丰富的歌曲,就一定要让伴奏部分的情感跟歌唱部分的情感保持高度的统一,无论是曲调还是在情感上,都要具有一致性,才能让整个歌曲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开创自己的风格。

三、总结

全部歌曲篇2

下表为1990年日本文部省审定使用的初中音乐教材中多声部歌曲内容统计一览表:

日本音乐教育的研究资料表明,人从8岁开始便对于和声性的音乐具有认知能力。日本小学一、二年级音乐课的歌唱内容是以单声部歌曲的齐唱、轮唱为主,同时节奏训练为这一阶段的重点内容。三、四年级开始有二声部的歌曲内容,在歌唱学习的同时,学生们要重点了解和掌握歌曲旋律的基本形态和特征――速度、强弱、音色等,感受旋律丰富的表现力。五、六年级除了二声部歌曲外,也有少量三声部的歌曲内容。这一阶段学生们要通过多声部歌曲的演唱和训练,对和声性音乐作品的结构、声部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使和声听觉和声部配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小学阶段,学生们要学会竖笛及口风琴两种乐器的演奏,并在音乐课歌唱的分组训练中为其他组别演唱的同学伴奏。从三年级二声部作品的学习开始,学生要学习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基本技术。随着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深入,在小学的后期,学生们除了演唱外,还要能对于和声性音乐作品的调性、终止类别、低音的进行以及乐曲的I、Ⅳ、V、V7的和声框架进行理论的分析与识别,为更深刻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

初中音乐课多声部歌曲的学习,在量及难度上有所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更加细化。一首歌曲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歌曲的内容,掌握乐曲的特征,在准确、富有表现力地唱好本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并使声音之间配合协调。为了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训练,教材又将不同的歌曲内容进行了分类。如呼吸类的、语言类的、掌握乐曲特征类的、加强音乐表现类的、协调声部配合类的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在多声部歌曲的演唱技能及音乐表现力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初中学生的器乐学习以竖笛和吉他为主,并辅有电子琴、手风琴、木琴、大提琴、倍司提琴及打击乐器的学习。曲目及声部由易到难,从单声部齐奏开始,逐渐过渡到二、三、四声部。

高中音乐课歌曲的内容全部是以三、四声部为主的多声部歌曲,同时题材更加广泛,除了日本本国的作品外,也有许多世界名曲及歌剧中的合唱作品。学生们要在歌唱音域扩展、视唱能力增强、歌唱技术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乐曲的理解、感受音乐的魅力并生动地表现乐曲的内容。同时教材也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培养他们基本的创作能力,如根据提供的歌词、短诗内容及音乐动机进行简单的歌曲创作等。高中阶段多声部的器乐合奏训练内容较之初中阶段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乐器演奏的技术、音色及声部的配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具有一定难度的二三、四声部歌曲、器乐曲的学习和训练,经典作品的鉴赏及理论知识的学习,高中阶段学生们在多声部音乐的演唱演奏技术、音乐的表现力及声部的配合等方面均有了大幅的提高。

多声部歌曲的教学形式多样,教师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如在小学的多声部歌曲学习时,一般让大家先欣赏该作品相关的音像资料或有关图片,然后让大家对乐曲进行分析和点评。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通常全班同学会分成若干个不超过8人的小组进行练习。一个小组练唱时,其他小组同学会用乐器为其伴奏。教师要求学生们在演唱时,一定要根据前期欣赏到的相关资料想着歌词的内容及乐曲的意境。在分组的练习中,小组的成员会对声部的演唱及配合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大家及时进行改进。经过一段练习后,各个小组要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在认真听取了其他小组的演唱后,在自己小组汇报之前,大家会就其他小组的优缺点进行交流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最后各个小组共同合作演唱时,有时教师用钢琴伴奏,有时部分学生用乐器及打击乐伴奏。学生们在演唱、演奏的相互配合中,演唱、演奏的技能有所提高,声部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加强,充分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

在多声部的歌曲教材中,日本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占了70%之多,其中不乏曾留学欧洲的日本著名作曲家的作品,如山田耕的《红蜻蜓》,潼廉太郎的《花》、《荒城之夜》以及中田喜直等人的作品。

日本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中、小学生合唱比赛,这项赛事已持续了几十年,届时电视台向全国作实况转播。经过层层选拔与刻苦集训,代表各地最高水平的合唱团要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规定曲目与自选曲目。比赛时,合唱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满怀热情,用自己的歌喉向全国的电视观众们展示着他们辛勤学习与训练的合唱艺术成就。当最终成绩宣布时,获得优胜的代表队的师生们欢呼雀跃,一个个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培养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从基础教育抓起,科学合理地规划教材,严谨生动地开展教学,持之以恒地努力,是日本多声部音乐教育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并对整体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的原因所在。

全部歌曲篇3

校歌是反映一所学校精神的旗帜。校歌有百首、千首,但是有自己特点、独特风格的校歌并不多。下面介绍两首优秀的校歌,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的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任……”

1936年6月,延安出现了一所新型的学校,这就是亲自主持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以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了这所新型学校的革命气质。这首歌曲像许多青年学生歌曲一样,具有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但也像那些部队战士歌曲一样,具有雄壮豪迈的战斗气概。老作曲家吕骥正是有意识地把这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这首歌曲具有比一般青年学生歌曲更雄浑;比一般部队战士歌曲更活泼的特有风格。歌曲采用三部曲式,一、二两部分虽然都是半终止,但乐思明确,自成段落;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并以更豪壮的气势到达完全终止。三个部分一气呵成,歌唱起来确有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之感。随着抗大毕业生的足迹,这首歌曲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并成为抗日救亡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为后人传唱。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上面这首歌曲是由沙洪作词、久鸣作曲的《跟着共产党走》。这首优秀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唱出了亿万人民群众对党的热爱和拥护,也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里话。但是,这首歌曲原来也是一首校歌却不为人知。

1940年6月,在鲁中抗日根据地的抗大一分校里,人们正在筹备召开抗大一分校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为了向党代会和建党19周年献礼,领导们决定,创作一首既是歌颂党,又可以作为校歌演唱的歌曲。于是,领导找到了词作家沙洪请他写词。沙洪不负众望,很快就将歌词写完了,歌名就叫《跟着共产党走》。这首歌词交给了作曲家王久鸣,他手拿歌词,边走边吟,十分钟后歌曲就写完了。这首歌曲经过试唱后不同凡响,经过口传手抄,很快传遍了解放区,一直唱到全国解放。

上海刚刚解放的时候,为了鼓舞人心,政府规定了四首歌曲每天都要播放。《跟着共产党走》就是其中的一首。当时新成立的上海广播器材厂,灌制了第一张唱片,取名为《你是灯塔》直接采用了《跟着共产党走》的第一句歌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广场举行建国大典时,军乐队演奏了这首歌颂党的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由于这首歌曲短小,曲调流畅,易记、易懂、易唱。很快就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可以说是重大庆典必唱歌曲之一。

全部歌曲篇4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文化;艺术创作

1 施光南的音乐之路

施光南作为我国最为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是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他的创作题材广泛,旋律优美,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共十三大代表。他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创作了数百首体裁广泛、风格各异的作品。施光南十分关注时代的变化、祖国的发展和人心所向,善于在生活中发掘素材,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弘扬主旋律的歌曲,并被人们广为传唱。施光南的创作是多样的,他创作的歌曲涉及了很多的领域,有电影插曲、故事片的插曲,还有儿童歌曲等。另外,他还创作了两部大型的歌剧,《伤逝》和《屈原》,这两部歌剧可以说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精品。2007年,戴玉强、殷秀梅在文化部主办的春节晚会上演唱了《伤逝》中的经典唱段《紫藤花》,《伤逝》还成为中国音乐学院及其他音乐院校的必修教材。施光南的创作体裁也是广泛的,有抒情性的,还有圆舞曲风格的等。创作的歌曲也适合多种的演唱风格,如通俗、民族、美声,还有一些少数民族风格。施光南的歌曲大都具有抒情性,他的很多首歌曲都是在抒发他的爱国之情,唱出了他对祖国炽热的爱。热爱祖国不是他一时的情感,而是从他懂事以来就日渐加深、日久弥坚的情感,他用他的歌来体现他的爱国之情。他曾说过:“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这种爱国的主题,不仅只是写歌颂祖国、抒发爱国之情的歌曲,还包括弘扬主旋律、反映美好家园、美好生活、美好情感、美好爱情的各类题材的各类作品。他创作的歌曲,抒发了对祖国的满腔深情和无尽的眷恋,以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纵观施光南的歌曲创作,始终围绕的就是一个主题,即民族性,所以这也是他歌曲创作的一个特征。《祝酒歌》就是施光南特别著名的代表作品,《祝酒歌》是施光南创作的一首热情欢快的歌曲,1976年的10月6日,这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当听到“”被粉碎后,从南到北,从上到下,各行各业的群众敲响锣鼓,扭起秧歌,情不自禁地去游行、去狂欢。在《祝酒歌》中,施光南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歌曲节奏则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别具匠心,节奏非常欢快,旋律优美动听,在创作手法上既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又汲取了民间音乐素材,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旋律让演唱者和听众久久难以忘怀。施光南不断地探索本民族的风格,结合国外的一些作曲技法,进行概括和提炼。《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一首具有民族化风格的歌曲,它展现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丽景象,反映出了新农村的变化和希望。施光南在创作的时候都尽可能地表F了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他采用一种将南北民间音乐特点融为一体的风格,使歌曲别具一格,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施光南的歌曲之所以能被广为传唱,更为重要的是他歌曲创作的适应性,他善于发现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歌手,为他创作的新歌曲插上飞翔的翅膀。例如,关牧村,他根据关牧村的音色、音域和她的演唱风格等特点,为她创作了多首适合她的歌曲。又如,《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歌。这些歌经她演唱后,立即风靡全国,博得了无数的鲜花和赞赏。施光南的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唤起了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除了创作歌曲外,他还创作了多部歌剧、芭蕾舞剧、京剧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如大型歌剧《伤逝》《屈原》,芭蕾舞剧《百蛇传》等。

2 施光南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

2.1 浓郁的民族风格

《祝酒歌》这首曲子的民族性特征最为突出,在音乐开始的部分,吸取的是民间北方吹打乐器中的节奏,锣鼓的欢庆场面,鼓乐喧天的热闹场景,令人一开始就感觉到歌曲节奏的乐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觥筹交错、载歌载舞、盛况空前的宏大场景。在这样锣鼓、鞭炮齐鸣的背景音乐中,音乐渐渐地进入了主题,在歌曲的第四句中就运用的是江南民歌的音调,曲调亲切、委婉,让人流连忘返。

在节奏的运用上也与其他的歌曲形式有所不同,如这首歌曲衬词部分的节奏,就是吸收了中国北方传统民间锣鼓中的典型节奏,衬词部分的巧妙运用,使整首曲子听起来欢快明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施光南的《祝酒歌》在曲调和节奏上都具有民族特性,同时还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如节奏、音调、山歌、劳动号子,还有戏曲唱腔。在这首曲子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发挥,他将我国各个民族歌曲的音乐素材经过分析、整理后,变成自己的音乐语言,使写出来的音乐具有本民族的风格,拥有独特的民族韵味。所以,通过采用风俗民族的题材,使这首歌曲旋律易记易唱,轻柔曼妙,切实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欢快生活。

2.2 强烈的时代气息

《祝酒歌》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期间,我国的音乐事业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很多音乐作品都被禁唱,人们的思想也被禁锢,直到1976年“”被粉碎。十年“”结束了,生活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国家迎来了祖国的春天,人民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明天。但是由于之前太长一段时间的心理束缚,人们的思想还未完全解放出来,一些歌曲依旧延续着之前的套路。就是在这样一种时期,《祝酒歌》诞生了。这首歌一经出现,便传遍了全国各个地方,那优美动听的旋律,激动人心的曲调,还有那铿锵有力、欢快多变的节奏,总会把人带到那种意境中去,这首歌曲带着强烈的时代感,它深刻地表达出了人们的心声,有着对祖国的无限向往与渴望,将人们内心激动无比的心情和对未来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表现得十分明显。这首歌曲的出现,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光明与希望,就好像迷失道路的人们找到了方向,指引了道路。“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杯中洒满幸福泪”就描述了“”被粉碎后人民激动,欢呼雀跃的心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2.3 富有动感的节奏变化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施光南的音乐创作其节奏变化丰富多彩,这一点在《祝酒歌》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例如,在第一段的这四句中,采取的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在描写心酸回忆的同时,每一句中又加入了较为简短的间奏,把回忆过去的人们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幸福泪”处“渐快”的速度指示和“渐强”的力度标记,都是为了引入第二部分的情绪,并为后面欢庆胜利的高涨情绪做铺垫。为了使歌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形成一个强烈鲜明的对比,在歌曲的低音部分采用的奏型是军鼓式的,让人们听起来铿锵有力,激动人心。而主歌部分的节奏则比较徐缓,所以主歌与副歌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衬词部分则采用了“来来来”运用了“前十六后八”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在具有欢快性的同时,更有了一种豪迈的战斗气息,就好像压制已久的心灵得到了解放,是一种自然的真情流露,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这些短句的鲜明特点就成为了整首歌曲音乐的核心,也是《祝酒歌》的音乐主题。“八亿神州举金杯”的节奏相对而言比较紧凑,而在“舒心的酒浓又美”中,节奏则拉长了,这是种一伸一缩的手法,将胜利的喜悦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的欣喜之情。在进入第三部分时,突破了原有的分节歌结构形式,采用了展开性的手法,综合前两部的曲调,谱写出更加奋发豪迈进军号式乐句。将“畅”字和“上”字的节拍拉长,甩出高腔,将畅饮的豪情和上阵的威武表达得惟妙惟肖,使音乐的形象更加丰满,感情更加充沛,让第三段歌曲充满了自信和勇气,斗志昂扬,富有激情感。

2.4 抒情优美的旋律

全部歌曲篇5

授课教师:

校:

间:

一、[教材内容]:

人音版小学音乐第四册第四课《美丽家园》之《我的家在日喀则》

二、[教材分析]:

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藏族民歌。歌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XX

XX|X

X|节奏音型很有特点。第二部分节奏拉宽,一个七拍的长音好似人们在高歌吟唱。第三部分完全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歌词中的衬词“啊嗦啊嗦马里拉”贯穿全曲,使歌曲的欢乐气氛更为热烈,抒发了藏族人民热爱家乡和庆贺丰收的喜悦心情。本课集歌曲、律动、表演、创编为一体,在本年级段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敢于表演。并且开始接触基本乐理,学习视唱曲谱。教师应秉承趣味性与知识性并重的原则,通过各种音乐游戏和编创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增强全体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藏族民歌,全曲为一段体结构,2/4拍,节奏简单,五声音阶勾画出日喀则多姿多彩的美景。在整个教学中,我以突出学生主体为指导思想,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歌唱教学为抓手,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去表现音乐的美,积极参与各项唱、演、创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对音乐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

五、[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表情的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感受藏族音乐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以教唱法为主学唱歌曲,通过二声部合唱和编创舞蹈拓展歌曲的表现方式。

3.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熟悉反复记号的作用,掌握藏族踢踏舞的基本舞步,能主动地参与歌曲的表演和舞蹈编创的活动中来。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表演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难点:1.

掌握反复记号的运用

2.

配合好二声部的合唱

3.

学习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七、[教学准备]:

钢琴

多媒体

贴图

舞蹈服装等。

八、[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的过程

学的过程

设计意图

1.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根据以下图片猜一猜老师的家乡在哪里?”(PPT展示家乡图片)

2.

师有节奏的回答家乡在哪里,引导学生模仿回答。

XX

XX|X

X|

学生兴奋的通过图片猜老师的家乡。

学生有节奏地自由回答问题。

课堂开始就把学生注意力抓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的问答,熟悉歌曲节奏型,为新歌的学唱作铺垫。

1.教师播放动画歌曲视频《我的家在日喀则》,提出聆听要求:

歌曲中的小朋友她的的家乡在哪里?

2.教师播放视频,了解日喀则的城市概况。

3.教师播放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提出聆听要求:

聆听过程中请为音乐伴奏,并思考歌曲的速度,提出不理解的歌词。

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聆听歌曲后,自由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

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在教师的引导下为歌曲伴奏,自由回答教师问题。

引出课题。

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日喀则的城市概况。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节奏,主动挖掘到“衬词”在歌曲中的作用。

1.教师弹琴,指导学生用“lu”模唱全曲。

2.教师提问歌曲中的两句相同歌词,它们的旋律是不是也一样?

3.教师通过唱画旋律线和模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比相同乐句。

4.教师提出多种形式对唱,教唱全曲。

5.教师提问歌曲为什么唱2遍

学生认真跟琴模唱。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lu”模唱相同乐句的旋律。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唱全曲。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问题。

此环节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跟唱,对比唱和自学唱等她多种学习方法熟悉旋律和学唱歌词。

复习“反复记号”的作用。

1.师:“用什么样的情绪来演唱歌曲?”

2.教师示范两种不同情绪的演唱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找到更为活泼的唱法。

3.

教师简介二声部轮唱

4.

教师指导学生分声部练习

5.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分声部轮唱歌曲。

学生自由畅谈心中想法,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认真聆听,回答对比结果。

学生以分组分声部的形式合作演唱歌曲,并进行表演。

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分析歌曲的情感处理,从而做到真正有感情的去演唱歌曲。

拓展歌曲的演唱方式,同时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

1.

教师播放舞蹈视频《我的家在日喀则》。

2教学简单的踢踏舞动作。

3.请部分同学上台领舞

跟随音乐一起舞蹈。

4.教师总结:藏族的歌曲确实令人难忘,但更让老师高兴的是今天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喜悦,希望同学们以后歌唱自己的家乡时也能像今天这样充满热情。

学生认真观看舞蹈视频。

学生学习舞蹈动作。

学生展示舞蹈动作。

学生在《我的家在日喀则》的音乐声中有秩序的离开教室。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对踢踏舞初步认识,拓展学生音乐知识面

通过学习舞蹈,多形式表现歌曲。

通过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自信心。

板书设计:

我的家在日喀则

西藏民歌

全部歌曲篇6

在诸多文艺样式中,音乐有着其他诸种样式所不具有的特点。如丰子恺所说,文学没有声音,只是静静地躺在书铺里,待人去访问;演戏原限于时地,只有一时间一地点的人可以享受;造型艺术(绘画雕塑之类)也受着与上述两者相同的限制。“只有音乐,普遍于全体民众,像血液周流于全身一样。”所以在抗战时期,音乐创作尤其活跃,音乐作品尤其众多,歌咏活动尤为普及。在音乐活动中,维护国共合作主题作品的创作、传唱,意义重大。在这方面工作中,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两党合作优秀歌曲不断涌现

最早创作国共合作主题歌曲的是陆定一。陆定一(1906―1996年),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第二纵队干部队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编《红星》报。红军到达陕北后,他参加了东征、西征,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陆定一曾任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第二次国共合作基本实现后,陆定一适应当时形势需要并依据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撰写了《国共合作纪念歌》。他后来回忆说:“记得1936年我曾经写过一个歌,其中写道:‘,共产党,两党合作,中国就兴旺;,共产党,两党合作,中国就不会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赞成两党合作,不赞成两党分裂。”

紧随其后,著名音乐家周巍峙也顺应时势,创作了《国共合作进行曲》。周巍峙,江台人,原名周良骥,1934年参加上海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常务理事,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秘书。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晋察冀边区音协主席。周巍峙谱写的著名歌曲有《上起刺刀来》《前线进行曲》《子弟兵进行曲》等。1937年11月,周巍峙在山西临汾创作了《国共合作进行曲》。

流传于八路军开创的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创作者失传的国共合作歌还有《两党合作来救亡》《国共合作歌》《统一战线歌》《抗日建国纲领歌》等等。

音乐振心全国各地共同传唱

国共合作主题的歌曲,特别是八路军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国共合作主题的歌曲,不仅在八路军中和八路军开创的抗日根据地传唱,而且在全国各地也广泛传唱。丰子恺当时记述说:我从浙江通过江西、湖南,来到汉口,在沿途各地逗留,抗战歌曲不绝于耳。连荒山中的三家村里(我在江西坐船走水路,常夜泊荒村,上岸游览,亲耳所闻),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之于村夫牧童之口。都会里自不必说,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宋代词人柳永所作词,普遍流传于民间,当时有“有井水处,即有柳词”之谚。现在也可以说:“有人烟处,即有抗战歌曲。”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平易浅明,世人有“老妪能解”之评。现在的抗战歌曲,当然比白居易的诗更为平白,直可称之为“幼童能解”。

音乐是艺术中最活跃,最动人,最富于“感染力”与“亲和力”的一种。英国人杰・布鲁斯写道:新四军的战地服务团的工作主要是在宣传、教育,以及一切政治性的活动上。这种宣传、教育的工作,当然是都收到了很大的效果。在战地有很多过去的旧式女子,以及小孩,现在差不多都能唱歌(最流行的歌曲是《国共合作歌》《游击队歌》,以及《生死关头》等)甚至演说了。一切原来就潜伏在群众中间的抗日力量,经过战地服务团员的工作后,现在已都爆发出来成为一个很大的力量了。

在陕北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唱歌成为一切工作的政治动员的号角。如《国共合作歌》《统一战线歌》影响就很大。”

李建彤小说《刘志丹》作者回忆她1937年底经八路军驻陕西办事处介绍到云阳,参加安吴堡“青年干部训练班”的情景说:我们五个人编在一个大队,大队长名叫董毅岫,穿着灰军衣,是延安“抗大”毕业生,像个知识分子,高头大个儿,很有魄力,会管理这些学生“新兵”。他一看入学登记表,就叫我出来教唱歌。……大队长一看我这学生腔,他就挥着双臂,大声地、放开嗓门唱起了《国共合作歌》:“两党合作,中国不会亡……”唱了几句,又扭头对我说:“放开!这是战士,不是学院;这是战斗,不是教室。”青年干部训练班学员于绍谦也曾回忆青训班生活说:“我们天天唱着‘国共合作,中国不会亡,国共联合中国就兴旺,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杀!’这振奋人心的歌曲。”

1937年冬,山西决死二纵队、牺盟会洪赵中心区及第六行政公署在汾西县暖泉头驻地举办了干部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学员,绝大部分是现职干部,其中有共产党员,也有员,有旧政府的干部,也有青年知识分子,有朝气蓬勃的学生,也有老气横秋的教师。学习内容除政治课外,特别强调抗日歌曲的演唱,以强化抗日宣传、动员工作。学习班规定:学员必须学会十个以上抗日歌曲的演唱与教唱,歌曲的第一个便是《国共合作歌》,第二个是《义勇军进行曲》。

1937年12月,河北张荫梧组织的“干部养成所”派学员到八路军中学习游击战。当时的学员韩铭书回忆到辽县拐儿镇听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的报告的情景说,在报告开始前,由程世兰教我们大家唱歌。第一支歌就是(《国共合作歌》,接着她又指挥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之后,是学生队和八路军互相拉唱,歌声此起彼伏,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山西吉县牺盟会干训班学员刘沧回忆说:1938年5月在县牺盟会干训班学习时,听说“民族革命大学”招生,就联络了几个同学去那里看看。到了吉县南村遇见原认识的赵老师在“民族革命大学”总务处工作,于是我们就报了名,经考试被录取,介绍到大圪塔村的新生队。在“民族革命大学”学习期间,特别是那支(《国共合作歌》,激昂高亢的“,共产党,两党合作,中国就兴旺;两党合作,中国不会亡。”的歌词,使我们懂得了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重要。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八路军副总司令指挥领唱《国共合作纪念歌》的事例。1938年4月在山西参加八路军的殷群,回忆起在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政治部直属的“晋南军政学校”学习时,副总司令指挥大家高唱《国共合作纪念歌》,并讲解唱这首歌的意义。殷群回忆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到处荡漾着革命的歌声,歌声传播党的主张,表达人民的意志,激励人民去实现党和人民的目标。1938年,抗战一周年纪念日的下午,我们八路军晋南干校的全体指战员,参加了八路军前总在晋东南屯留县一个山村里召开的军民纪念大会。忽然,不知谁高喊:“二号,来一个!”彭总站在战士们队前,打了个手势,叫大家静下来,和蔼地跟大家商量:“听陈沂同志说,谢有法从延安来,教了你们个新歌《国共合作纪念歌》,大家一起唱好不好?”“好!”全队热烈响应。彭总清了清嗓子,开了个头,就挥动双手打着拍子,我们一起唱起来。彭总在纪念大会上讲了华北抗战形势和我军任务,并阐明唱这只歌的长远意义。他说:“同志们!我们唱国共合作纪念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不是权宜之计和什么策略,我们是在用歌声向全国人民阐明民族大义……我们共产党人,是真心实意和长期合作,和全国人民一道抗战建国,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千秋万下去。”

国共合作抗日,统一全国人民共同抗战,为战斗的胜利打造了基础。而这一时期所创作并传唱的音乐作品,无疑又为全民族抗战增添了动力。

在山东,1939年3月在长清县参加八路军第129师平原纵队的段少勋回忆部队文化生活说:“还有的歌曲,则是向战士和向人民进行革命历史的教育,号召军民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定抗日必定胜利的决心的好歌子,为以后反动派发起高潮时,我党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革命口号,打下了思想基础。如《国共合作歌》《国共合作纪念歌》等,都热情地歌唱和宣传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激励着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奋战。这些革命历史歌曲,多年来一直在我耳畔回响,它教育我从一个农民的儿子逐步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鼓舞着我在革命的征途中不断奋勇向前。”

在四川南充,南华宣传剧队在每次舞台表演结束前演出几个谢幕节目,其中一个是唱《国共合作歌》:“,共产党,两党合作,中国就兴旺;,共产党,两党合作,中国就不会亡!”这首歌是对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很好宣传,有助于南充各阶层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

在西安,有人回忆说:1938年4月,神圣的抗日战争进入第二年,一些身穿灰色军装,足着球鞋或草鞋,打着绑腿,留着短头发,雄赳赳、气昂昂的年轻姑娘在讲演抗战的形势和我国必胜的道理;还表演抗日活报小品,如《放下你的鞭子》;指挥大家唱救亡歌曲。……有一首《国共合作歌》,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其中有“,共产党,两党合作,中国不会亡;两党合作,中国就兴旺。”的词语,我一直记得很清楚,这可以说是历史的呼唤,时代的强音。

在广东,1938年冬成立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有7个分团,6个特殊队或专业队,分赴东江各地活动。1939年春,抵达佗城的第六分团(龙川队),有20多人。这个团经常活动的内容有: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办夜校提高群众觉悟,在街头唱歌、演街头剧等。唱歌有《大刀歌》《流亡三部曲》(《打回东北去》《国共合作歌》《春耕歌》等等。

有人描述当时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传唱《国共合作歌》的情况说,“抗日战争时期,新疆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大唱抗日歌曲,大演抗战题材的话剧。大唱革命歌曲是从‘新兵营’开始的。在中共党人的提倡和努力下,歌咏队的发展,更是像雨后春笋,普遍于各学校、军营和工厂,

《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游击队之歌》《流亡三部曲》《国共合作歌》《黄河大合唱》等民族抗战的歌声,飞扬在迪化全城。”新疆日报社阿克苏分社代社长陈清源(陈浩然,中共党员,1959年9月任新疆日报社阿克苏分社编辑长,1941年4月任副社长、代社长)、阿克苏地方税局副局长程九柯(中共党员)、小学教师苏枚(黄颐,黄火青夫人,中共党员)等都曾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过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教唱抗日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流亡三部曲》《我们在太行山上》和《国共合作歌》等。

全部歌曲篇7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黄水谣》 演唱形式

一、《S水谣》作品演唱特点

(一)演唱要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使歌声更具感染力,对于歌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之唱”;要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学一首作品前,要通读全篇歌词,仔细斟酌领悟歌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其次,要运用科学的曲式分析,对歌曲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处理,最后经过一番斟酌以及领悟后,再决定应该用什么样的声线去演唱,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表达。根据《黄水谣》的歌词分析,我们可以把整首曲目想象成一个故事,把它分成敌人入侵前与敌人入侵后这两个不同情景进行描写与刻画。这样,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在不片面理解、不单一划分歌词的前提下,可运用不同情感去演唱,但是该曲目整体的情感演唱主线是不能改变的。

(二)情感特点

在演唱中怎样才能打动人的心灵,让人感同身受?在《黄水谣》中,情感的演绎是歌曲表达的主要途径之一,歌曲本身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是每个歌曲演唱者必须要做到的。当时,冼星海创作这首歌曲时,人们正处在一种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正是鉴于如此残酷的现实,冼星海才希望通过这首歌曲来激发全民族的抗战热情和积极性――不是为了别人而战,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的亲人,为了我们的祖国不再受到侵略。所以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更要理解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刻涵义,在演唱中要体现出层次感,不是格式化地在歌唱,而是要从内心感受到那份迫切的情感,仿佛自己已经回到了那个年代一样。

二、作品的演唱形式处理

(一)美声

因为歌曲整体的风格大气和情感变化丰富,美声的唱法恰恰较为符合《黄水谣》演唱的整体要求。唱出的每个字都要是字正腔圆的,唱出来给人的听觉感受是浑厚明亮的。《黄水谣》很明显是一首感情充沛、表演性要求极高的歌曲,在演绎这首歌曲时,舞台的呈现、气息的运用、声音的控制,都要用美声来演唱出歌曲想要表达的内容,传达给听众进行感悟。

(二)合唱

还有就是常听到的合唱的方式。在抒情喜气的A段中,用女生二部合唱的方式演唱。女高音应展现出其较亮的音色,用喜悦的心情来表达音乐的特点,而女低音发挥音色本身暗淡浑厚的色彩,慢慢向女高音的音色靠拢,形成一种女高音作为主旋律主导进行、女低音作为和声伴唱、两者相互映衬、慢慢推动歌曲的发展。在愤怒激动的B乐段中,此段随着一个低沉的震音的出现,加入了男生浑厚有力的声音。相较于A段女生二部合唱的方式,此段无论是在情感、速度、力度、节奏上,都与A段形成了较明显的对比。三个声部的进行使歌曲达到了高潮,情感直击观众心里。第二个高潮由女生进入,转为女高音为主的旋律四部混声合唱,男低音成为和声基础,男高音与女低音则成为其和声性中间声部,辅助女高音的主导进行。相比A段的喜悦心情,这段完全是凄凉倾诉的哭诉。两段虽然采用同一主导动机,但是情感和节奏的把控是完全不同的。这首歌曲运用合唱的形式,使情感收缩自如,完美的声线给观众听觉、视觉上极大的震撼。

(三)其他演唱的方法――花腔、民族

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演唱方法来进行演唱,比如用花腔,通过头腔和气息流动配合,使歌曲富有装饰性和华彩性的旋律特征、歌唱者高难度的演唱技巧表现,为听者创造了一个极美的艺术享受。用花腔唱法在演唱《黄水谣》时,属于一种比较创新式的唱法,民族唱法也是比较创新的。民族唱法在中国很受各族人民的欢迎,它是由各族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歌唱艺术的方法。它主要在咬字吐字上比较清晰,注重字头、字符、字尾,声音都是较为明亮清脆的,演唱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歌词唱腔生动,感情淳朴丰富,使这首歌曲更接地气。因此,用民族的唱法演唱《黄水谣》不用则更好,会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让带有民族历史的歌曲不断地延续下去。

三、结语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是一种由人的身体机能去直接演绎的艺术形式。要真正学会一首歌曲,不单单会唱,还要运用大量的时间去揣摩歌曲所真正表达的重要内容。作为歌唱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声乐技巧,还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唱一首好的作品,并不是炫技,而是真正唱进别人的心里,不光随之心动,重要的是使之灵魂在动。总之,通过学习演唱《黄水谣》,让我在声乐的学习中收获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参考文献:

[1]陈文明,孔繁清.合唱《黄水谣》的分析与演唱处理[J].中国音乐教育,2001(05).

全部歌曲篇8

一、分析歌曲结构。中学音乐教材所选歌曲结构规整严谨,特点明显。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划分小乐句,分析乐句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节奏特点、旋律走向,让学生画出旋律线,培养学生简单分析歌曲结构的能力。如教授歌曲《蓝天白云》时,可以让学生标出乐句,找出相同的旋律。这样学生很快就能了解歌曲的结构特点:歌曲分为两部分,分别有八个乐句,两部分之间有一个过渡小结。第一部分一、五乐句相同,二、六乐句相同,三、七乐句相同,四、八乐句结尾处有所变化。第二部分结构和第一部分相同,另外再加一句尾声。分析结果出来后,整首歌曲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学生学习起来就很有信心。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歌曲结构,体会内在美,还可以让学生寻找结构类似的歌曲来分析,这样的举一反三学生普遍很感兴趣,接受起来也很快就能融会贯通。在平时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节奏特点的能力。除了划分乐句,逐句分析节奏找出规律外,还要把节奏与旋律结合起来分析。如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听完录音,让学生分析歌曲结构,一下就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四个乐句节奏和旋律对应得完全相同,继而引导学生分析乐句之间内在的承接、转折、对比与高潮的关系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歌词教学。歌词本身具有音乐性,具有节奏美、意境美、韵律美、和音美。歌词教学是挖掘歌曲内在美不可忽视的一环,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了解。(1)了解歌词背景。一些历史性歌曲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2)了解主题。(3)了解手法。歌词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应用较多,拟声、迭声、双声经常出现,另外,叠韵、平仄等都体现了歌词的美。(4)了解歌词中的关键词句。第二层次:感受。通过朗读或者朗诵,感受歌词抒发的内容和情感,读出歌词的变化,结合节奏特点,增强歌词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引导学生从字数、节奏、句式、停顿上分析歌词的特点。第三层次:体验。这一层次主要是词曲结合唱好歌词,在学会旋律的基础上,通过眼看心唱解决对位问题。其次,进行二度创作,在理解歌词语意的同时,扩大学生的思维,延伸情感,引导学生改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感受歌词的内在美。

三、分析体验衬托词的作用。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其主要作用是烘托气氛和情绪,体现民族特色,增加情趣,形成歌曲特点,增加歌曲层次感。歌曲中的衬词教学,主要是通过对比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其作用。如《赶圩归来啊呖呖》这首歌,“啊呖呖”这一衬词在歌曲中反复渲染,增添了生动活跃的情绪和热情欢快的气氛。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它的作用,从而体验了歌曲的内在美。

四、发挥记号的作用。作者在歌中标明的各种记号,对歌曲演唱有明显的提示作用,是歌曲内在美的重要表现。歌曲谱面上的每一个音乐记号都是曲作者根据歌曲内容情绪的需要而设计的,教学时要重视这些记号的落实,让学生体验它的作用,感受音响效果,教唱时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并实践这些记号来体会演唱时的实际效果。

五、合唱歌曲的立体和声美的合作体验。合唱歌曲的内在美可通过以下方法体现:(1)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能力,通过轻声视唱,并合理使用伴奏,防止一味用琴或用录音伴奏,影响音准和声音效果。(2)培养合作能力。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唱一个声部,听另一个声部,注意音准与和谐,共同创造声音美。(3)感受合唱歌曲的立体美、和声美,让学生懂得音色统一、音量均衡、起落一致才能表现内在美的道理。

全部歌曲篇9

聂耳是一位划时代的作曲家,他是民族呼声的代表,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二十世纪三十年的中国大地,正处于黎明之前的漫漫长夜。在深重的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中,聂耳以自己的歌声冲破了黑暗,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翱翔高歌。正如冼星海指出:聂耳,他产生在中国音运一个沉默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处于一个灾难深重的关头。但他冲破了这大革命前夜的沉默……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虽然英年早逝,他却“以最新的、革命的和斗争的姿态出现,”用满溢的才华、大胆创新的精神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留了三十余首歌曲。

“聂耳作曲,不甘于人云亦云。他理解时代的使命,以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曲体结构去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聂耳创作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兴音乐。在靡靡之音泛滥充斥的时代,聂耳说:“你不听见在这地球上,有着无穷的一群人在你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喂。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他就本着这样的认识,以不拘一格的独创精神,创作了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振奋国民、召唤民众的新声,作出了大量的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

从1933年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聂耳创作了三十余首歌曲,这些歌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风格来看,聂耳的独创精神贯穿始终。

二、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分析

聂耳的作品正确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他的独创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已知的全部聂耳所创作的歌曲中,有24首是以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为题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倾注全部心血、用占全部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反映最底层人民劳动和人民生活题材的作曲家。这不仅是他的革命的世界观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他的独创精神的体现。聂耳的作品正确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他的歌曲中,有代表工人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大路歌》、《码头工人歌》等,有刻画妇女形象的《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等,也有为青年学生而作的《毕业歌》和儿童歌曲《卖报歌》等。他的独创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已知的全部聂耳所创作的歌曲中,有24首是以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为题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倾注全部心血、用占全部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反映最底层人民劳动和人民生活题材的作曲家。这不仅是他的革命的世界观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他的独创精神的体现。

聂耳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是以深刻反应现实和密切联系群众相结合为出发点,不仅在创作的方向和方法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的创造上也是一位大胆的革命者,他的主要成就影响就在于他用前所未有的全部音调和节奏,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通过他的政治头脑和艺术手腕组成了巨雷般的音响,震动着广大的劳苦大众和无数革命志士。

聂耳的作品善于概括当时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愤怒、呐喊等语调的特点,给予艺术的处理,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也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坚强、有力、短促的旋律和节奏。聂耳的歌曲每一首都能在黑暗的旧中国照亮穷苦大众的心灵,每一首都在革命的风暴中鼓舞着革命者的斗志。他的作品对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与鞭策。在他的歌曲中,让革命的音调与革命的语言结合,不仅流畅,通俗易懂,而且深情激越昂扬,中国的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为大众最易接受,聂耳给予其新的生命。他的许多歌曲千百万人一听就爱,一学就会,并且传唱至今很受欢迎,这绝不是偶然的,他的歌曲具有独创性,假如没有革命的创新精神,没有革命的亲身体验,是不能产生这样的作品的。

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聂耳谱出的时代最强音,它吹响了一个伟大民族奋起的号角,唱出了三十年代前半叶正值生死存亡紧要关头的中华民族最有力量的声音。聂耳的创作歌曲音乐语言新颖,曲式结构自由,开创了新时代的新风格,新气魄。这独创来源于他走的是新道路,写的是新题材,他在用“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后来《义勇军进行曲》被命名为国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奋起的强大力量。每当国旗升起的时候,随着那雄壮嘹亮的音乐响起,便给亿万中国人民无限鼓舞,它是民族兴旺、民族团结、民族自强的号角,它鼓舞着我们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走向世界。

聂耳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中国新音乐的奠基者,虽然英年早逝,但在抗日救国的音乐运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候,以其歌声唤醒了全国人民,使音乐艺术成为革命的有力武器,其功力之高,是同时代作曲家中最突出的,他是带着这种明确的思想从事着他的音乐创作。他所有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歌曲,所表达出的劳动群众的志向和心愿的力度和真实性是同时代的作曲家无法达到的。

三、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根植于民族音乐

聂耳之所以能够独创,是同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刻苦钻研艺术技巧是分不开的。不难发现,在聂耳的作品中民族的音调特征并不是偶然地出现,而是一个普遍而鲜明的特征,不论是他的战斗性的进行曲和劳动歌曲、或者是抒情性的民歌和戏剧性的独唱曲,他都能按照不同的体裁构成鲜明的民族风格。

聂耳从小就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他对音乐的热爱越来越强烈的时候,也就是他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研究越深越广的时候。他学习和记录民间歌曲,他熟悉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他在音乐气质方面,是深深地扎根在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因而,他的全部歌曲都有着浓厚的民族色彩,歌曲中的革命内容都得到了真实的完善的体现。聂耳虽然离开我们很久了,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却象火花那样照亮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新音乐发展的道路,他的歌曲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卓越的艺术珍品,而且永远是我们人民值得骄傲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汪敏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华乐出版社,2002.

[2]聂耳,冼星海学会编.永生的海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12):139.

[3]时代的号角,人民的知音.求是杂志[M].2002,(17):42.

全部歌曲篇10

关键词:聂耳 独创性 革命歌曲 民族音乐

    一、生平与创作概况

    聂耳是一位划时代的作曲家,他是民族呼声的代表,是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二十世纪三十年的中国大地,正处于黎明之前的漫漫长夜。在深重的民族灾难和阶级矛盾中,聂耳以自己的歌声冲破了黑暗,像暴风雨中的海燕一样,翱翔高歌。正如冼星海指出:聂耳,他产生在中国音运一个沉默的年代,也是中华民族处于一个灾难深重的关头。但他冲破了这大革命前夜的沉默……这位年轻的作曲家,虽然英年早逝,他却“以最新的、革命的和斗争的姿态出现,”用满溢的才华、大胆创新的精神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留了三十余首歌曲。

    “聂耳作曲,不甘于人云亦云。他理解时代的使命,以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曲体结构去表达人民大众的心声。”聂耳创作的大量抗日救亡歌曲正是那个时代所需要的新兴音乐。在靡靡之音泛滥充斥的时代,聂耳说:“你不听见在这地球上,有着无穷的一群人在你周围呐喊,狂呼;你要向那群众深入,在这里面,你将有新鲜的材料,创造出新鲜的艺术。喂。努力,那条才是时代的大路。”他就本着这样的认识,以不拘一格的独创精神,创作了这个时代迫切需要的振奋国民、召唤民众的新声,作出了大量的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

    从1933年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聂耳创作了三十余首歌曲,这些歌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风格来看,聂耳的独创精神贯穿始终。

    二、聂耳歌曲创作的独创性分析

    聂耳的作品正确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他的独创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已知的全部聂耳所创作的歌曲中,有24首是以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为题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倾注全部心血、用占全部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反映最底层人民劳动和人民生活题材的作曲家。这不仅是他的革命的世界观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他的独创精神的体现。聂耳的作品正确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在他的歌曲中,有代表工人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大路歌》、《码头工人歌》等,有刻画妇女形象的《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等,也有为青年学生而作的《毕业歌》和儿童歌曲《卖报歌》等。他的独创精神首先体现在他对题材内容的选择上。在已知的全部聂耳所创作的歌曲中,有24首是以劳动人民这个社会最底层的阶级为题材,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聂耳是第一个倾注全部心血、用占全部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致力于反映最底层人民劳动和人民生活题材的作曲家。这不仅是他的革命的世界观在创作上的反映,也是他的独创精神的体现。

    聂耳在创作中很重视音乐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他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总是以深刻反应现实和密切联系群众相结合为出发点,不仅在创作的方向和方法上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的创造上也是一位大胆的革命者,他的主要成就影响就在于他用前所未有的全部音调和节奏,唤醒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通过他的政治头脑和艺术手腕组成了巨雷般的音响,震动着广大的劳苦大众和无数革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