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资料十篇

时间:2023-03-27 22:02:21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1

关键词: 民族精神 大学生 弘扬和培育 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点人群。高校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1.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必须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这面旗帜,才能牢牢占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阵地,才能把握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生命线,才能使中华民族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新时期开展培育和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1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既非复古亦非排外,而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当前,全球化使国际交流空前频繁并且日益紧密,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影响趁机涌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因此,高校必须坚守先进文化阵地,发挥高校教育优势,用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正确的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牢固构筑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支柱。

1.2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是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信念,实现崇高理想的首要环节。

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历史重任,他们必须具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有的思想素质。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教育过程中,贯穿于人的生命始终,是高校教育应该担负的重要职责。

1.3大学生成才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对个人成长而言,大学时期可谓成才的关键期。因此,在高校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广泛地学习文化历史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读书的精神动力,磨炼思想意志,树立艰苦创业的信念,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的科学成才。

2.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精神跨越古今,深深凝聚和积淀在中华大地的各种文化蕴储之中,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应该突出高校的教育功能,立足地方教育资源,结合国家、省市的发展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构筑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平台。

2.1发挥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突出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中心环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将民族精神教育有机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承担着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责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结合实际宣传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贡献通过有关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阅读材料,从感性认识到上升理性认识,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

2.2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载体,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大量的民族文化经典是它的载体,代代相传的美德是它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然而,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非文科类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书籍的时间很少,对传统文化经典掌握不足,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很少,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刻不容缓。高等学校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向全体学生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种论坛、讲座,帮助学生系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

2.3以“区域文化”为纽带,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区域文化是构建和充实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其基本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根本内涵。比如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有: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吴越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等。荆楚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具有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等。高校要利用好区域文化这一纽带,培养青年学生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和深远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兼容并包的气度和积极开拓的精神。

2.4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环节和有力载体。要创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结合学生成长规律,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校报、板报、休读点等校园文化设施,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5开辟网上民族精神教育新阵地,奏响网络爱国主旋律。

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仍然是一种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新阵地。因此,高校应重视校园网的建设,抢占网络思想舆论阵地,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达到掌握网上教育主动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舆论氛围的目的。可以利用校园网建设红色主题网站,开辟各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专栏,运用文字、图片、动画、漫画、影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手段,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重要的是以“区域文化”为桥梁,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为手段,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丰厚资源,整合多方面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弘扬和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沈宝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点与有效途径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2

关键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

中图分类号:{C91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35-03

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提炼、凝结、积淀而成的,它是文化传统、时代精神和外来观念这三者之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它为民族成员所普遍认同和提倡,它是一种使民族成为其自身的最基本的规定性,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利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想品格,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属于民族意识的最高层次。而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华夏文明的漫长历程中积淀而成的,它是华夏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最根本、最集中的标志,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明确提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

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当今的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突显出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各项事业的推进,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潮,对我国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又加上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对文化价值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无疑会导致文化价值观的极度混乱,进而可能会引起一种价值的真空状态。在这种新形势下,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伟大的民族复兴,都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走向强大,就必须有先进的民族精神。既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弘扬和培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

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基点和氛围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作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最高层面和核心内容,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先进文化的熏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的最基本标志。同时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决定的,因为其正确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且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也证明了,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进步,才能牢牢地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才能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一般意义上说,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好比一棵大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既有繁枝茂叶,也会有残枝败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前人的实践创造和智慧积累,代表了既往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根基。中华民族精神积数千年民族文化之精华,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是我们新时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点。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前景如何、能不能昌盛繁荣,首先要看它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能否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并加以发扬光大,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不能割断历史,应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对其进行认真的审视,采取去伪存真的方式,立足当代实践,立足时代和民族的需要,对那些至今为我国各族人民所认同,并能提供积极、健康价值资源的民族文化传统加以整合,并且使优秀传统不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使其转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与转换,做到“古为今用”。现在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因子,还存在认识不足,发掘不够,传承不到位等问题。从诸子百家学说到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诸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等,过去我们侧重于批判,今天看来,也有再认识的必要等。这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继承和发扬。这样,民族的精神弘扬和培育也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要结合时代文化进行文化创新。任何一个处于前进发展中的民族,它的民族精神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根据新的实践提出的新的要求,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增加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精神因素,与时俱进地发展。所谓与时展相适应新的精神因素,就是时代精神,即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在保持本民族历史特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加入反映时代特征,适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民族精神保持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否则,只拘泥于传统,机械地保持其原始内容和表现形式,实质上是抛弃民族精神,而不是弘扬民族精神”。[2](p197)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愈益明显,知识经济和信息革命扑面而来,大国之间的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这些时展的新特点,要求我们要结合时代文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其注入新的内容,从而使民族精神更富有时代气息,更有活力。

4、借鉴外来文化。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想关起门来搞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的发展。正如同志指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需要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应该向外来文化学习,特别是西方文化。西方文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许多消极的颓废的东西,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防范和抵制。同时,西方文化中也有不少积极向上的成分,特别是那些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普遍价值,以及与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观念,如效率观念、人才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契约观念、信息观念、法治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知识经济观念、社会均衡观念等等,都是我们可以批判地吸取的精神资源。东汉末年,佛教文化的传入,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层次,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内容。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新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新活力”。[3]对于借鉴外来文化,要像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挑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拿来”,更不是邯郸学步,食“异”不化。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下创造的文明成果,只要是对我们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都要本着实事求是,趋利避害的原则,做到“洋为中用”。在新形势下,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将文化的民族性置于世界性的格局中加以参照、对比,民族文化只能在开放中丰富,在交融中发展,建设与人类文明进程相适应的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加以升华。

二、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需要每个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对华夏文明发自内心的钟爱,这都要依赖于教育。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具有广泛性、系统性的国民教育结合起来,并把其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不懈地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使广大青少年从幼儿时就开始接触和了解民族精神,受民族精神熏陶和教化,逐步吸收和融入民族意识,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用以强化民族精神之教育,其实,并不背离全球化的浪潮和全面开放合作的精神,而是我们深刻反思民族自身之生存与定位的结果,也是对民族自身之生存与定位的一种警醒。因而,把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崭新而重大的课题,是党审时度势的英明决策,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国民教育全过程理应对此引起充分而足够的重视。

1、 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国民教育的主体,是每位社会成员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纲要,并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从而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要根据不同类型学校的特点,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规划出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再结合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充实和强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和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思想意识,逐渐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力、自强的优良品格,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还要把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各学科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素材,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内容材料,特别是人文学科及有关的自然学科中所具有的教育因素,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与特点,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将民族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授业”与“传道”、“解惑”相统一。一定要更正知识教育与德育无关,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无关的错误想法和做法,要使智育与德育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2、 要发挥课外活动的承载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还要重视课外日常的习惯养成教育,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要积极探索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形式,正确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象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者视听思想性、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优秀电视剧、综艺等,让广大青少年从中了解、熟悉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事例,把摸不着、看不见的民族精神变为实实在在的、说服力丰富的具体形象化的东西,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充分运用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活动、节假日以及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基地等多种形式,要通过选择有震撼力的教育活动,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实践是滋育、锤炼和升华民族精神的最根本的源泉和重要课堂。学校要紧紧抓住每一次的有利契机,组织青少年积极投身到像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突发性事件中去,在实践中逐渐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逐步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3、 要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具有独特的感染教育功能,它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要在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融入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校园内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媒优势,最迅速、最广泛地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民族政策,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感人事迹,形成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栏目,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张贴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雕塑、灯箱、语录牌和公益广告等手段,使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室、学生公寓、重要活动场所等都成为宣传民族精神的阵地,营造出一种高雅、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学校要经常举办展览、专栏、读书会、座谈、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文艺汇演、特长赛、辩论赛等,要把民族精神教育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要结合本地及学校实际,挖掘民族精神教育的资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4、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协调互动。社会与家庭对学校教育导向机制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学校教育的困惑之一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多元价值取向与学校教育所坚守的基本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与学校德育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之间常常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往往是学校进行的价值教育目标,在时下社会生活中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常常受到学生的质疑。为了使社会和家庭不成为学校教育的分力,甚至反力,而成为积极的促进力,我们需要以正确的态度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现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三沟通”,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新格局。国家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民族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整个社会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合力。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制定行动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要善于抓住机遇,以一些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及时不断地掀起民族精神教育的热潮。还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民族精神教育计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站等重要文化阵地,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和切实的行动落实中央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想方针,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营造浓郁氛围;法制建设、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都要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有力保障,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作落到实处。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全过程”在理论上的公理性,并不表明其在实践上的必然性,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还必须依靠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

时代不同,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特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善于把握共性,着重体现个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体现出了现代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这是一种特点,同时也是一种要求和趋势。要针对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历史经验和当前状况,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切实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项工作的实效性。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能否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能否顺利推进。

作者单位:济宁医学院社科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3

一、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培育内容

(一)精神内容

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是儒家伦理传统精神。结合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征,又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相应的两个方面培养科学、理性、自由、平等、正义、民主、法制和创新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做事培养儒家伦理传统精神是教育中学生如何待人。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有:

一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由平等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精神。

二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以理性为基础的正义精神,能够勇敢的伸张正义。

三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法制社会中法制意识。

(二)文化内容

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主要在于让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形成对民族精神的内化吸收,最后能够形成弘扬民族精神的自我意愿。其主要的培养内容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以及自强不息的品行,不断的加强自我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勇于承担精神,形成对自我和社会价值的同一价值观。

三是要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

二、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的教学途径

教育是一个多维度的活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让教育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教育的场地不再局限于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想要进一步的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途径进行实践。

(一)充分挖掘历史人物蕴涵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往往是一些历史事件,在历史环境中,历史人物做出的决定、举动都是对民族精神的重要表达。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师不妨可以深入的分析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进行教学。

一是展开历史人物的评写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相关影视资料来提升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有序的开展评写活动,让学生产生代入历史、代入任务的感觉,从而自然而然的去理解民族精神,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对历史人物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的相关言行思想,直接的撰写出来,实际上,撰写过程中,学生就已经形成了对民族精神的认识,而撰写又无疑将此加强了。

二是通过开展自由的历史人物评鉴活动,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是饱含争议的,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由的去收集材料,多方佐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会、研讨会等形式展开。

(二)在真实情境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课堂与生活是重要的两个教育阵地,而生活则是尚待开发的另一个教育战地。民族精神源自于历史,也源自于生活。想要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者不应该将教学局限于课程和教材,而应该更多的走入生活,从真情实景中帮助学生去体验民族精神、历史积淀。其主要的展开方式和途径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节日活动、参观活动、游览活动展开,现代物质条件不断提高,教师大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组织户外的教学,通过集体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墓碑、历史文化遗址等,在参观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历史,在教学是讲解中去感触历史。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端庄的革命场所参加升旗?x式,在现场,学生所体验到的庄重的历史感,是课本里无法描述和感受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节假日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制作与节假日有关的物件、或者讲述故事等,中国许多传统节假日都包含了礼俗、家族观念等。

二是可以展开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旨在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

精神,如帮助别人,对人负责,关怀与分享,合作与慷慨。例如举办以德育为主题的活动,如敬老周、关怀周还利用周会促进和加强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学校还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寓道德教育于各项文体活动之中。

(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鉴于民族精神的教育性和实践性特点,根据目前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中学历史教学在培育这些精神的时候,宜选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创设情境,产生疑难――确定问题,引发思考――运用材料,推理论证――开展讨论,寻求答案――进行评价,深化总结。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4

中华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这些经典的古诗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精神文明最可贵的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这些祖国优秀文化精神,足以成为少年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对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无疑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学校将“古诗诵读活动”作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列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标,落实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我们学校开展“诵读精典诗词,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学校之特色。

2、落实活动方案

在开展“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积极,工作上扎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把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收获和体会

1、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古诗,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古诗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古诗的良好氛围。很多学生不满足老师指定背诵篇目,自己找来其它古诗背诵。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的故事”、“诗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古诗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古诗,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古诗运用于作文之中。

三、我们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民族文化之根,立民族精神之魂,在诵读古诗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精神底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诵中华古诗,强学生素质,读千古经典,奠成才之基。这在我们回族小学特色教育中又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5

2019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一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充分运用民族传统节日,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对于弘扬和谐文明社会风尚,推动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友爱、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发展壮大中华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使“我们的节日”深入人心,现就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结合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使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不断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始终保持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着力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畅想主旋律,凝聚精气神,谱写新篇章。

二、主要活动安排

以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切入点,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活动主题: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习俗。要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增强全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意识,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活动形式:

1.普及重阳节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黑板报、升旗仪式和班队会,大力普及重阳节的知识,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2.举办“我们的节日〃重阳节”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重阳节前夕,组织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经典、诵读经典活动,组织师生诵读国学经典诗词,吟诵有关重阳节的诗词和历代尊老爱老经典诗篇,引导学生感受传统“孝”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精神营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9重阳节活动策划方案二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重阳节到了,社区重阳节活动呢方案的制定,目的就是让老年朋友们能够度过一个快乐的节日。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最新社区重阳节活动方案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活动名称:重温激情燃烧岁月,乐享晚年幸福生活

活动主题:夕阳晚情重温甜蜜

活动目的:1.帮助老人回忆过去的往事,从而引导老人重温过去的快乐生活

2.丰富老人的生活,使老人摆脱无聊,孤独,从心灵上得到满足和快乐

3.让老人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自己和年老的消极认识情绪

4.给老人一个展示自己,结交朋友的平台,拓宽老人的社交渠道和朋友圈。

活动对象:1.社区结婚60年老年人

2.社区全体居干

3.街道相关领导

活动人数:参加活动40余人

活动场地:社区计生人口文化活动室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6

学校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对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起着奠基石的作用。结合教育实践,笔者试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几点认识:

一、一个中心 凝铸民族精神

学校德育工作要以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心,构筑培育民族精神的同心圆,即始终把培育民族精神做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目标不变,而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层出不穷,不断深化学生从小弘扬民族精神暨长大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来,我校高昂民族精神这面旗帜,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了一个个主题教育活动。这些设计精巧、蕴意深刻、富有时代特色的主题活动既有时间上的延续性、内容上的连续性,又都具有其自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每个主题又涵覆若干个系列活动,步步深入,贯穿学年德育工作的始终……

2001年开展了“盛世中国赤子情”活动,2002年开展了“颂歌赞美党凯歌献祖国”活动,2003 年开展了“众志成城胜非典冲天梦圆话理想”活动,2004 年开展了“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 做了不起的中国人”活动,2005年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2006年开展了“我爱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2007年举行了“共享和谐 快乐成长”活动,2008年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活动,2009年开展了“争做四好少年―我的成长宣言”活动,2010年开展了“我和海宝话世博”活动,2011年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活动,……

弘扬民族精神的中华赤子情,时时升腾在我校每名师生的心间……

二、两个并举 创设教育佳境

培育民族精神要讲究实效。教师要注重使自己设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能取得比较理想的即时效果和长期效果,至少在学生的思想深处留下印记。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短于抽象思维,主题班(队)会与校园环境教育并举,创设教育情境是条佳径。

主题班(队)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校教师每每精心创设教育情境。

每逢重大纪念日,我校均挖掘其教育内涵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学校德育资料库中的一组组照片,记录着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学生们忘不了他们在“闪光的历史 辉煌的未来”中的飒爽英姿,忘不了他们“颂盛会抒壮志”的豪情,忘不了他们“争做四好少年”的铮铮誓言……

培育民族精神进程中,我校还注重创设某些经常化、规范化的仪式,让学生在浓厚的教育氛围中受到心灵的震撼、情感的陶冶,升旗仪式是有益的尝试之一。升旗手一身戎装、神采飞扬,国旗下的演讲内容新颖、情感激越,有的讴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有的歌颂祖国家乡的巨变,有的赞美时代大潮中的英模风采,有的抒发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升旗手将自己的名字书写在鲜艳的国旗上,学校每学年收藏。

校园环境教育功能主要隐含在它所创设的良好精神氛围和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化环境之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我校一方面注重校园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一张张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砥砺着学生的志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使学生敛容沉思,美丽的风景画、祖国成就图片展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另一方面我校注重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文明 崇德 勤奋 健美是我们的校风,爱生 敬业 艺臻 创新是我们的师风。良好的环境在无声之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三个结合 开掘教育资源

即培育民族精神要与中华文明史、与改革开放、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演进,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然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政风范,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自古以来,这些传统美德就深深溶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这些都是培育民族精神取之不尽的素材。教师要不断汲取营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理解民族文化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新时期的英模事迹,为培育民族精神开辟了广阔的舞台。我校开展的“小主人的承诺”、“情系汶川 祝福祖国”、“我为祖国喝彩”、“阳光少年心向党”等紧贴时代脉搏的活动使学生心中时时充盈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活动设计要遵循“立意高 创意实”的原则。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坚强勇敢、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爱集体、爱家乡的良好品质。这样,学生的民族精神才有牢固的塔基,而不是空中楼阁。

四、四个建立 构筑教育体系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7

关键词:幼儿民族教育文化教育

作者:领小(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蒙古族幼儿园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一、创造良好的民族文化教育氛围

在民族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因此,必须要为幼儿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把民族文化的精品渗透进去,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首先,装饰具有民族性的教室环境。学校可以采集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装饰材料或者字画,可以把一些民族工艺品摆到窗台等位置,对幼儿园教室进行布置,唤起幼儿的民族情感,从而让幼儿在无声无息中提升对民族的情感。其次,引导学生搜集各种民族素材。可以加强老师、家长、学生的相互沟通,一起搜集少数民族的各种素材,为幼儿提供多彩的民族材料。比如,可以组织举办“民族手工作品展”,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再次,创设多样化的少数民族环境。幼儿老师应该大胆创新,创设多样化的少数民族活动,争取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具有民族特色的育人作用。[1]

二、探寻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

要对一个民族进行深入的了解,首先应该对这个民族的各种风俗习惯进行认识,通过风俗的学习和引入,真正探寻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引导下,幼儿就能够更好、更全面的对民族文化、民族特点进行认识,强化对民族的认可。首先,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教育资源。比如,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围绕少数民族节日开展主体教育活动,可以采取班会的形式,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开展教育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强化对民族的认可。其次,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活动。比如,可以进行体现民族特色的活动,泼水节、溜冰比赛等,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对民族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再次,开展民族文化艺术活动,比如,引导幼儿进行民族歌曲表演、民族舞蹈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民族引导。[2]

三、优化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整合

在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整理、筛选具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具体的幼儿工作中,我们应该仔细研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文件,细细领会文件精神,综合考虑社会和时代对幼儿的成长,因材施教。首先,不断积累课程资源。幼儿园老师应该以搜集民族材料为基础,通过报纸、书籍、网络等途径,丰富民族资料,为课程资源的整合奠定重要的基础。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民族文化的内容。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幼儿园老师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程内容,尤其是PPT,可以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的形式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让幼儿在课堂中真正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再次,加强老师之间的课程资源交流。老师们之间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尽量让课堂的内容富有更加深厚的民族特色,真正做到以主题内容为基准,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丰富民族传统文化,这样不仅对民族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同时也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学习质量。[3]

四、强化对民族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8

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可见,通过弘扬民族音乐,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在提高人的音乐素质的同时,进而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在音乐教学中大力弘扬民族音乐,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民族音乐呢?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点尝试:

一、激发兴趣,感悟民族音乐

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事物,人们总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使活动过程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动力,要想让学生真正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感受民族音乐的真谛,首先应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1. 充分挖掘教材

教师应选择一些经典的民歌介绍给孩子。例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歌词是诗,唱出来是歌,节奏韵律里有舞蹈,旋律线条里有图画……这正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寻幸福生活理想的写照。同时教师应在课前认真而充分地备课,搜集有关民歌、民族的资料,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在教《彝家娃娃真幸福》时,我将了解到的彝族风土人情告诉孩子们,如“火把节”、“赛衣节”、“插花节”。在教《小孔雀,告诉你》时,让他们懂得了傣族人“纹身断发”的习俗,以及他们居住“干栏”式竹楼,信仰小承佛教等民族知识。这些介绍,同样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民歌,热爱民歌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欣赏教学中,可以选择古今的优秀名曲,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视听结合,靠直观画面音响去激发学生对各族民间乐曲的共鸣。如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我先播放学生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的录像故事作为导入,一下子将学生吸引住,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仿佛身临其境,兴致盎然。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民族自豪感。

2. 老师的示范不可忽视

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经说过“固然一个蹩脚的指挥会令人失望,但一个糟糕的音乐教师会整整30年将30批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一个有较强综合教学能力的音乐教师,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还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音乐学习的动力。为人师表,若是教师本身十分钟爱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如痴如醉,甚至能有腔有调地唱上几首民歌,拉上一段《二泉映月》,吹出一曲《鹧鸪飞》,既能给学生提供更为直接的示范演奏,又能直接把学生引领到民族音乐里面去。

二、营造氛围,热爱民族音乐

音乐的教育作用一般是通过长期感染、潜移默化而形成的。教师应创设一种能让学生轻松接受的氛围,把学生带入与民族音乐相融的环境之中。

1. 利用校园广播,创建诗情画意的校园环境

校园广播是学校必备的常规媒体之一,学生集会,校园新闻信息等等,都离不开校园广播。有效地利用校园广播,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为何不以民歌或民族乐曲来代替铃声呢?课间播放一首或几首优雅的民族乐曲,可以起到消除疲劳,焕发精神之功效。有人说,音乐是瑰丽灿烂的天堂,商场、超市、书店、市民广场,这些地方都音乐飞扬,何况是教书育人,陶冶情操的学校呢。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便能够自然地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

2. 巧用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的舞台

校园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可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民族音乐的机会。可以组织班级开展“民乐演奏会”、“中华卡拉OK民歌大奖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民族音乐。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又宣传了民族音乐。

三、走出较园,弘扬民族音乐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9

关键词:弘扬 雷锋 精神 高举 创新 旗帜

弘扬“三大精神”(雷锋精神、北京精神、中关村大中企业创业精神),发挥“三大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实现“三大服务”(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社会)是体现中关村大中企业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全面落实海淀园工委提出“三个结合”的具体表现,是鼓励中关村大中企业全体员工继续发扬“四种精神”,高举科技创新旗帜,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前提,是适应当前日益强劲、生产具有“四大目标”(目标竞争力、目标绿色、目标安全、目标和谐)的农业生产资料的重要保证。

1弘扬雷锋精神的目的与意义

从伦理学角度分析,所谓“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成为“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雷锋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50年来,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深远地影响着广大群众的人生理想、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成功、成才。

1.1弘扬雷锋精神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精神,全面落实海淀园工委提出的“三个结合”(弘扬雷锋精神与北京精神相合、科技优势与智力优势相结合、服务群众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为了鼓励中关村大中企业全体员工继续发扬“四种精神”(能促进中关村大中企业全体员工弘扬一种服务人民,乐于助人之雷锋精神;培育一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培养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科技创新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使中关村大中企业广大员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并把这一活动贯彻始终。

1.2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

弘扬雷锋精神,不仅有着永远都不过时的时代意义,而且对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十分必要的。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有利于让人与人之间增加信任感、亲近感。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人们才能对人生的目的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要做到“三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

2 中关村大中企业弘扬雷锋精神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2.1在总结和继承“三好”“三新”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五个大力弘扬”

(1)在总结和继承“三好”(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三新”(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进一步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使学雷锋活动常学常新。(2)做到“六个大力弘扬”:一是大力弘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关村大中企业、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崇高思想和坚定信念;二是大力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三是大力弘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四是大力弘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五是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2创新“学雷锋”形式,实现“两大追求”

开展学雷锋活动,一是要避免“三个走向”(走向形式化、走向表面化、走向雷锋精神的反面)的不良现象;避免“雷锋同志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的错误认识,要让雷锋精神真正成为时代的精神追求。二是要创新“学雷锋”的形式,把雷锋精神贯彻到中关村大中企业广大员工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中关村大中企业人的精神修养和自觉的道德追求。

2.3建立和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为农业企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作为全球第一村――中关村的大中企业要积极推动高校、科研和企业的协同创新,让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链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4弘扬雷锋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中关村大中企业的一名共产党员,在学习雷锋活动中,不但自己要学,还要带动和影响身边广大员工去学,共同弘扬雷锋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雷锋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个人都应在思想、工作、作风上找差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弘扬雷锋精神,高举科技创新旗帜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

中关村是创新的热土,早在2005 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的时侯,中关村一批企业家发自内心喊出一个口号:“自主产业报国”。此后,中关村各大中企业自发高举科技创新的旗帜,自觉投入自主创新活动,自此进入科技新的新时代。

弘扬民族精神资料篇10

“雷锋”,在中国已经不只是一个名字,而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了中华儿女最崇高品质的结晶。我们应把弘扬雷锋精神同新世纪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在建设新世纪校园环境的实际工作中,大力弘扬雷锋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弘扬“螺丝钉”精神和刻苦学习、艰苦奋斗的精神。

希望我们壶滨初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弘扬雷锋精神,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当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为学校、为家乡、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校团委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一、以集体利益为先、以社会需要为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保护校园环境,不乱丢垃圾,不在教学楼吃零食。

三、在校园内不吃口香糖,不乱吐痰,主动清理地面和墙壁的污垢;教师不在公共场所抽烟。

四、不践踏草坪,不毁坏校园绿化。

五、主动捡去地上的垃圾,养成“文明卫生”的习惯,共同创建一个美丽的校园。

就“学雷锋活动月”活动安排,特做出以下要求:

1、每个人至少做一件好事;

2、各支部、中队组织一个主题活动,制定活动月计划;

3、各支部、中队进行一次学雷锋活动,并做好详细记录(最好能够有照片资料);

4、活动时间:三月底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