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采购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4:08:28

装备采购

装备采购范文篇1

装备采购属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军队是装备的唯一买主,装备的科研、订购、分配、使用维修管理由代表国家的国防部或相应机构(我国是总装备部)集中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研制、生产和订购武器装备。装备采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国家拥有优先采购权,承担装备研制生产任务是每个承制单位应尽的义务,装备科研生产条件一般由企业自行解决,根据具体情况,国家在配套条件方面给予必要保障。企业不得以产品的垄断地位要挟国家出高价或拒绝国家的装备订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采购是政府采购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国家行为,同时还是一种市场行为。装备采购是特殊商品的采购,武器装备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以不同方式作用于装备采购。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采购的基本手段是竞争,通过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装备采购要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但国家对武器装备的价格要进行必要控制,允许承制单位获得合理利润,但不能因供求关系变化而获得高额利润,影响国家财政的实际装备购买能力,装备采购资源的配置通过国家控制的军品市场来实施。国家通过建立军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对承制单位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以减少市场无序竞争的风险,保证装备科研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平战需求波动大,研发承制单位有限

武器装备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军事需求是装备研制生产的动力和起点。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研制周期长,装备采购的质量要求严、平战需求波动大。因而,在采购管理上要求更加严格,需要进行全系统全寿命期的分阶段决策和过程控制,以减少研制生产风险,适应军事威胁变化和技术发展的情况。武器装备的特殊的商品属性和使用价值决定了军队应在武器装备采购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武器装备作为商品,其研制和生产要遵循“用户是上帝”的客观规律,以军队用户的需求来研制生产武器装备。另一方面,武器装备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了它不能自由流通,军队是武器装备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用户,对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最有发言权,以确保装备满足作战需求,军队要在装备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尽管世界主要国家有成千或上万家厂商从事与装备有关的科研和生产活动,但大型武器装备的总体设计和总装厂商数量非常有限,往往只有十多家厂商,许多装备只有一家或两家。特别是在和平时期,武器装备的需求量较小,一些产品和服务的军事专用性很强,因而供应商的数量也很少。在武器装备供应商数量很少的情况下,武器装备采购招标和合同订立必须根据武器装备供应商有限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特殊的规定,尽可能维持竞争的格局。在民用产品领域由于供应商众多,政府采购的招标方式通常规定有效竞争应在3家或5家以上的供应商之间开展,在武器装备采购招标中如若也这样规定,其结果将会排除大多数装备项目开展招标竞争的可能性,因而,世界主要国家在装备采购中,较多装备项目都是由两家供应商进行投标竞争的。三、竞争范围方式有限,多以非价格手段为主

竞争性装备采购的范围和数量十分有限,具体表现为:参加竞争的装备以订货阶段为主,以配套设备为主,以保障装备和通用性强的装备为主,参加竞争的装备承制单位以军工企业为主。

依据《装备采购条例》,除了单一来源采购以外,装备的竞争性采购可以采取五种方式,即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和总装备部认可的其他装备采购方式。同时,《装备采购条例》还规定了哪些情形下可以采用哪种采购方式。但是从目前的装备竞争性采购实例看,在所采用的竞争方式中,一是尚未见有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二是所采用的竞争方式基本上是邀请招标、询价和竞争性谈判方式这三种。三是在军队各个订货部门的实践中,注重的是如何组织做好装备的竞争性采购工作,对于所采用的竞争方式并没有着意去严格的定义与区分,往往是一并归入了竞争性采购方式。

从装备竞争性采购的实例中看,装备订货部门确定承制单位的首要因素,往往是承制单位对于组织与保证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建造周期、质量保证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承制单位设计建造装备的资格认证、服务水平、信誉级别、营销能力等等非价格因素。首先,参与竞争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具备研制生产装备的资格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必须要能够确保装备达到规定的性能质量要求并保证规定的进度要求。然后,是其价格水平、服务水平、信誉级别、营销能力等因素的综合比较。相比之下,价格因素在很多情形下实际上居于次要地位。这不仅表明了订货部门确保装备质量进度要求的价值取向,而且还表明了现阶段企业对于装备任务的竞争主要是以非价格手段展开的。比如,有的装备订货部门在采购装备时,就是由于有的承制单位难以保证装备的质量进度要求,出于要保证装备研制生产进度和质量的目的而采取了竞争性采购的方式,其确定承制单位的首要因素显然是进度与质量。又如,在有的装备竞争性采购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价格指标所占的权重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当前的装备竞争性采购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生的革命性的装备采购方式变革,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它不仅促进着装备采购体制和装备采购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着军方与承制方的行为尽快趋向市场化,并且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步规范化、系统化,推动着以竞争为核心的装备采购制度建立,促进装备采购效益的不断提高。

【摘要】装备采购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性资金,采购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竞争性装备采购具有政府采购的基本属性,但有其特殊性,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政府采购。掌握竞争性装备采购的特点是推动从主要以单一来源向竞争性采购方式转变、解决军品采购价格问题、提高装备采购的整体效益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竞争装备采购

参考文献:

[1]刘平,兰海东.从竞争性采购看装备价格管理改革要求[J].军事经济研究,2005,3.

装备采购范文篇2

装备采购方式是指装备采购部门使用装备采购经费采购装备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的法定的采购形式。国外国防采办中,在优先采用公开招标进行装备采办的同时,还根据装备项目的具体特点普遍采用了两阶段招标、两步招标法、邀请招标、谈判签订合同、征求建议书、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等多种方式进行采办。我军《装备采购条例》规定,为了促进装备采购的有效竞争,满足不同类型装备的采购需求,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以及总装备部认可的其他装备采购方式来完成装备采购任务[1]。

公开招标是通过公开采购信息,广泛邀请承制单位,形成公开竞争,最终实现获取质优价廉的装备目的的采购方式和途径。采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有助于开展竞争,打破垄断,促使承制单位努力提高装备质量、缩短周期、降低成本。为此,这种方式一直作为一种较理想的采购方式被世界主要国家所推崇,是外军普遍提倡采用的一种采购方式。如美军规定除《联邦采办条例》特别要求以外,必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承包商。公开招标在其公开程度、竞争的广泛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也存在着招标周期较长、费用较高、保密性差等缺点。

邀请招标方式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招标的规范性、公平性等优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开招标的不足;但其竞争程度远远不能与公开招标相比拟。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采购对象的性质或采购情势的要求,招标采购方式并非实现装备采购经济有效性目标的最佳方式,必须采用其他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采购既能体现竞争,又具有灵活性的优点,但规范性不够强。

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是非竞争性的装备采购方式,易造成承制单位抬价、阻碍技术进步、产生不公平交易等现象,而且评审过程难以控制,人为操作性大,易造成市场机制失效,使装备采购部门处于不利地位,影响采购效益,因而,一般在严格符合条件并经上级装备采购部门审批以后才可以实施。国外实践已经证明,国外国防采办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中,对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运用采取了严格的限制。

询价采购是一种相对简单而又快速的采购方式,邀请报价的承制单位数量应至少有三家,而且只允许承制单位提供一个不得更改的报价。询价采购明显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优点,但其规范性、程序性相对较差。

由于装备采购的每个项目各不相同,还有其他一些适合的采购方式也是可以采用的,例如批量采购、小额采购等,因此为了适应装备采购在不同情况下的特殊需要,《装备采购条例》规定,经总装备部批准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装备采购方式。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其他采购方式有很多,但只有经总装备部认定的方式才可以用于装备采购。

二、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意义

规范对装备采购方式选择行为的管理,可以克服和减少随意性,从制度上确保推进和开展竞争性采购,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交付进度,提高装备质量。

1.推进装备采购的竞争水平[2]

推行竞争性装备采购,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高技术装备发展的需求。规范装备采购方式的选择,积极运用竞争性订立方式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各企业积极性,把装备科研、生产、维修建立在国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基础之上,以实现装备采购效益的最大化。世界各国无论政府采购、还是装备采购都采取各种方式,建立了采购方式审定制度,强制推行竞争性采购。因此,加强装备采购方式选择,是推行竞争性装备采购的重要途径。

2.提高装备采购的法治化进程

当前,装备采购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的观念和行为还未得到彻底的转变和根除,有意、无意规避竞争,以及竞争性装备采购方式应用不规范,有意选择竞争程度较小的采购方式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建立规范、统一的装备采购方式的选择标准和方法,对规范装备采购工作行为,避免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发生,将产生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提高装备采购行为的法治化进程。

3.向政府采购制度看齐

装备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畴。政府采购相关工作行为、过程都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多方的监督;尤其其采购方式的确定已经受到严格的法律管制,任何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部门、人员,在组织实施采购工作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针对项目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采购秩序,实现“阳光工程”的目标。因此,为在装备采购工作贯彻落实政府采购制度精神,应加强装备采购方式科学选择。

三、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实现路径

1.采购信息,平等授予采购机会

装备采购信息,如装备名称、型号、图号,采购数量、采购价格、交付时间,战技指标、关键技术,承制单位信息、采购部门信息,采购合同文本等,几乎都可能涉及到军事秘密。因此,为了维护国防安全,必须做好装备采购的保密工作,保密工作是装备采购信息最关键的把握点。

但是,不能以保密为借口而规避进行公开招标等竞争性采购方式,不能以保密作为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唯一“准星”。对于采购军选民用类产品,除军队部门信息(如采购单位、交付单位等)外,其他信息均可按非保密信息处理,可进行公开,以吸引更多的承制单位的参加;对于采购军队专用装备,涉及装备总体、主要分系统及含涉密技术的配套件等产品采购信息为保密信息,可以只向符合相应保密资质的承制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装备采购信息密级程度积极进行去密和降密处理,降低装备采购信息的获取成本,最大程度地吸引广大潜在承制单位参与到装备采购市场中来。

2.统一判定标准,创造平等遴选规则[3]

影响装备采购方式的因素较多,并且各装备采购项目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为避免在制度上遗留规避竞争的漏洞,应对各影响装备采购方式选择的要素、判定标准、方法给予统一规范,并尽可能实现准确的量化管理。装备采购方式主要由保密要求、采购金额、采购时限、承制单位数量、装备通用性、配套或服务一致性等要素确定。结合实际,参照国内外具体做法,应遵循以下标准和方法进行选定装备采购方式。

第一,密级程度。对于无法处理的涉密装备采购信息只能选择公开招标以外的装备采购方式。

第二,合同金额。各国无论政府采购、还是装备采购,都在法律中要求政府或军队的不同部门,对各种装备采购方式适用的项目经费限额范围给予专门的规定,建立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项目经费计算标准。

第三,承制单位数量。竞争必须有相应的市场主体环境,即数量较多的、具备资格条件的承制单位。因此,承制单位数量也是一个制约竞争性装备采购方式使用的重要要素之一。

第四,采购时限要求。采购时限即采购项目所允许的合同订立时间也成为一个制约采购方式选择的要素之一。采购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合同订立时间不同;装备采购项目不同,所需要的生产周期、交付时间要求不同。采购时限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采购时限=(装备交付时间-装备采购年度计划下达时间)-合同履行时间(按装备生产周期计算)

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公告日到开标日,至少保留20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保证投标人具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投标书。因此,采购时限允许的项目方可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的方式订立合同。

第五,装备的通用性。通用性强的装备,承制单位较多,货源充足,价格较为稳定,适合采用招标或询价方式采购。《装备采购方式和程序管理规定》明确,采用公开招标、询价采购方式订立装备采购合同的项目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通用性一般是指各军兵种通用,或军民通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公开招标、询价采购的项目大部分为军选民用产品。因此,通用性按照军选民用市场情况确定。即凡在民品市场中有多家生产的产品就可认为满足“通用性强”的条件。

3.严格规范程序,保证公平选择

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是规范装备采购方式选择行为的重要手段。装备采购方式选择可按以下程序和方法执行:

首先,装备采购业务部门在拟制装备采购年度计划草案前,应组织领导、专家及负责人员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考虑项目实际情况,提出装备采购方式建议。其次,装备采购计划部门根据装备采购项目情况组织专家对装备采购方式建议进行审查,重点审查检查业务部门对各要素分析的准确性,法规、判定标准执行情况,提出的采购方式建议的合理性等内容。再次,通过审查的,装备采购主管机关应组织专家,并根据装备采购项目情况,对装备采购方式方案进行审核。对于需调整采购方式的,依法作出装备采购方式修改决定;批准下达执行;经审核无异议的,及时批准下达。

此外,还需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关,并赋予其相应职权和职责,从而加强对采购方式选择的审批监督,以确保全军各级装备采购部门按照法规要求正确选择、使用采购方式。

参考文献:

[1]魏刚,艾克武.武器装备采办合同管理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81-182.

[2]白海威,王伟,夏旭.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16(2):6.

[3]李红军,王春光,等.规范合同订立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效益[J].公共支出与采购,2005,(3):45-46.

装备采购范文篇3

1加强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对于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认知

近年来,我国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工作需求不断增加,需要采购的装备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装备采购需求量不断增长能够有效提升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能够为我国民众提供更多优良服务,但同时也导致我国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大上升。此外,因为我国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装备采购所消耗的经费基本上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不同于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需要结合成本和经济效益,导致绝大多数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是将该工作作为一项普通管理工作进行,不利于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规范创新。基于此,要想达到进一步规范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目的,首先就必须提升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对于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认知,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加强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于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认知,让他们了解加强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加强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有效节约国家财政经费,提高资金利用率,为我国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第二,进一步规范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保证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在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下开展,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具有政策性强、要求高以及任务重等特点,要想进一步规范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会触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以及问题。因此,相关单位以及有关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积极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勇于创新,通过集中统一领导、协调解决装备成本价格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将提高装备建设效益作为装备价格管理工作的核心目标。同时,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还应将提高装备建设效益作为衡量装备价格管理工作标准,以提升装备建设效益为核心目标,将装备价格管理工作摆在重要地位。此外,还要开展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装备价格的杠杆作用,有效利用好每一笔装备经费。

2提高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想有效提升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除了要精通财会方面的知识外,还应了解装备器材建造工艺、用料、工时费用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对上述内容缺乏了解,将无法提升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别说进一步规范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基于此,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采取专门的措施来提高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保证足够的工作人员进行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有效防止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第二,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应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对内部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基本的财会知识外,还应包含装备器材建造工艺、建设用料、工时费用等内容,借此将内部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培养成满足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效提升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将培训工作长期化和固定化,让内部每一位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都能得到长期固定培训,借此有效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进一步规范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加大对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招聘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应面向社会以高薪资待遇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内部进行就职,借此有效加快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进程。

3规范装备采购价格报价行为

在多方面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依然采用传统计划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非常多的缺点和漏洞,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报价随意性过大,工作人员在进行报价工作的过程中提供的支撑材料完整性不足,直接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对报价进行有效解释。第二,装备价格成本构成无法和当前相关单位以及有关部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效链接,直接导致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难度大大上升,效率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基于此,为了进一步规范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借此大大提升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有效节约国家财政经费,提高资金利用率,为我国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必须规范装备采购价格报价行为,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规范企业单位的报价形式。过往我国企业单位在进行报价时比较随意,报价形式各式各样,没有制定出一个统一标准。基于此,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首先需要建设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装备采购价格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定价成本构成项目以及具体内容,借此有效防止企业单位随意虚报价格,给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带来麻烦。在制定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需要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制定的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制度要符合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另一方面是制定的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制度要符合行业特点。第二,提高企业报价的质量。要想提高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企业报价质量就势在必行,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来达成这一目的。一方面,对参与报价的企业单位进行资格管理,借此提升企业单位参与报价的门槛,有效防止一些实力不足、信誉较差的企业单位参与到报价竞争中。另一方面,当企业单位获得生产装备物资器材之后,应当将报价质量作为审查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将其罗列到下次合作条件中,借此促使企业单位认真制定价格,防止出现盲目报价的情况,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单位的报价质量。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要想提升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就必须采用加强相关单位工作人员对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的认知、提高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规范装备采购价格报价行为等措施,从而有效提升相关单位和有关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能有效节约国家财政经费,提高资金利用率,为我国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敏,郭瑞,郭鲜.加强新时期装备价格管理工作探析[J].中国军转民,2014(6).

[2]李美高,张培良.加快装备价格管理改革提高装备采购经费效益[J].军事经济研究,2012(9).

[3]舒本耀.装备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2(4).

[4]王文同,雷雯,黄朝峰.政府价格管理改革与我军装备价格管理改革目标探析[J].工业设计,2011(8).

[5]刘传有,石教飞.进一步规范装备物资器材采购价格管理工作措施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

[6]张树军,李璐,梁新.规范装备采购价格管理工作措施探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3).

[7]伍洪,朱俊,丁修冬,等.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管理规范流程的设计与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6(9).

[8]林燕.医院医疗器械采购技术管理规范的探讨[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2009.

装备采购范文篇4

【关键词】管理创新;谈判策略;质量安全;成本控制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全面取消药品和耗材加成给医院运营带来一定压力,如何运用有效的管理举措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是医院管理探索的方向。医学装备采购管理是医院采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开展各项医疗活动的基础,随着现代医院的高速发展,医学装备成本投入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就医学装备采购过程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经济性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已成为当今医院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研究的方向。本文从当前医疗装备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分析在采购过程引入谈判机制对装备采购的质量安全、成本控制以及采购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我院装备采购实践进行效果评价,为提高采购管理水平提供思路。

1医学装备采购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医院采购方式以招标采购为主,直接市场采购为辅。除了以政府主导的区域性集中采购和政府采购以外,公立医院还有很多装备采购是医院自行采购的,在自行采购管理中多少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3]。1.1采购主体责任不清。一般情况下,医学装备采购是由临床科室提交需求,装备采购部门负责组织论证、招标采购工作,但在实际采购过程中,因医学装备的临床使用特殊性和专业性特点,临床科室容易指定品牌,不仅会因缺乏竞争导致采购价格虚高,还因采购过程采购部门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当出现问题时难以界定责任主体,严重妨碍装备采购管理质量的提升。1.2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医学装备因本身设计的高精密度及高技术含量导致其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偏高,由于其复杂性和市场流通的局限性,其销售价格在同地区不同医院也存在差异。因为行业垄断性强,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医学装备价格居高不下,价格“水分”多,也容易引起行业腐败问题。因此,如何控制医学装备采购成本,最大限度挤压销售价格空间,是采购部门亟待关注的问题。1.3质量安全问题凸出。据有关调查统计,我国每年医疗事故中有超过1/3的案例是由医学装备质量安全引起[4],医学装备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需要在采购源头上以及使用监管过程重视医学装备的质控问题。

2对策思路

针对医学装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医学装备全生命周期探讨完善医学装备采购管理对策,切实提高医学装备质量,降低采购成本。医学装备采购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对采购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管理控制[5-6],包括了从医学装备立项规划、招标采购以及使用监管、效益追踪评价等。事前控制管理是指对医学装备准入进行精准规划。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综合临床需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因素形成决策审批意见。在召开可行性论证会议前,要求采购部门对器械的性能、效益预测、收费项目情况、现有同类设备使用情况及效益、市场竞争情况等进行充分调查,对比设备市场中标价、医院历史采购价核准预算的合理性,有效避免预算虚高。事中控制管理要求医院对医学装备成本控制、招标采购以及质量安全等问题进行优化管理。建立由采购部门、临床科室以及监察部门联合组成谈判小组,采购部门负责深入市场调研[7];调研完毕后,根据不同预算组织不同规模的市场调研谈判会议,邀请市面上主流品牌充分参与竞争,由谈判小组和厂商对产品技术、售后服务、招标控制价进行充分谈判磋商;最后由采购部门负责将调研结果上报院长办公会议决策审批,合理设置招标控制价。谈判过程使用科室和采购部门等多部门集体参与,充分掌握采购方案的全面信息,既有效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掌握采购标的主要产品技术差异以及市场价格等重要资讯,为后续招标文件编制及评标等关键环节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在源头上筛选优质供应商和加强供应商的动态评价考核,包括打分评价供应商产品质量、资质、服务质量和信誉等,根据评价情况动态调整供应商库,淘汰不合格供应商,激发供应商的竞争性,可以有效降低医疗器械的采购成本,从而保障医学装备质量安全[8],进一步加强事中控制管理。事后控制管理要求加强对医学装备使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定期分析医学装备的成本效益追踪评价,为下一个采购项目的成本控制提出新的控制目标。通过建立健全装备绩效评估系统[9],对设备的使用效能从全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维度进行量化评价,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梳理医院各信息子系统中日常业务数据,包括使用大型设备的收入情况数据、设备使用量和开机情况数据,设备运维成本等数据,结合人力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能源消耗等辅助运营数据,综合运用投资收回期法和量本利分析法,引入保本点分析法概念,对设备运行过程的经济学指标①设备成本回收率(%)=(设备次均收费/次均成本)×100%;②设备投资回收期(年)=设备初始投资/(设备年净收益+设备年折旧费);③设备年保本服务量=设备固定成本/(次均收费-单位变动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帮助医院更全面、细致地掌握实际运营情况,促进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科学配置以及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3我院医学装备采购管理创新

近年来,我院尝试在医学装备招标采购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机制,结合装备全生命周期特点完善装备采购精细化管理标准流程(图1),通过分析装备成本效益与建立完善的立项规划机制等手段提高规划和采购的合理性[10],可以有效促进大型设备科学配置;在装备招标采购环节尝试引入采购谈判策略的创新举措,充分调研确定招标采购控制价,有效控制采购成本。采购是降低装备成本投入的核心环节之一,在采购环节创新机制,引入谈判机制完成招标控制价摸底,才能对采购成本控制管理实现“质的飞跃”,可以使医院能在更大程度上充分比较并择优开展采购活动。谈判策略涉及的知识面广、谈判过程变数多,仅凭一种单一的谈判策略,采购谈判效果不可能取得最好效果。因此,一个优秀的采购谈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谈判策略和技巧,在实际谈判过程中灵活运用,最大程度挤压采购“水分”,设置合理的招标采购控制价。具体采购谈判机制步骤包括谈判前的准备和谈判中的策略实施。3.1谈判策略机制实施步骤。3.1.1确认采购方案的完整和统一。在采购谈判前,积极调动使用科室市场调研的积极性,要求其提供非指向性关键参数。项目启动时邀请市场上主流品牌参与调研信息收集,采购部门对调研参数、技术方案以及供应商资质进行甄别,拒绝有围标、串标、陪标苗头的供应商参与谈判。除了注意关键参数以外,采购人员还需要确保采购方案的可比性,包括不同品牌间的技术方案差异、产品市场定位档次、售后服务方案等。3.1.2充分掌握谈判信息,确定谈判的最终目标。谈判的过程也是信息博弈的过程,知己知彼才是制胜的关键,因此要求采购人员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11],掌握项目实施的完整技术方案以及市场价格信息,包括产品原理、性能及技术方案,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价格摸底(包括但不限于厂商提供的用户合同,向招标和兄弟单位了解价格、院内历史成交或调研价格、互联网查询等)、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格局,全面了解医疗装备的销售生命周期曲线[12],包括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饱和期,掌握产品价格周期变动规律对市场占有率以及销售价格的影响,为评估该项目采购价格的合理底线,提升压价、议价效果提供核心信息。3.1.3分类组建谈判团队,确认谈判思路。由于每年医院医学装备采购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因此有必要根据二八原则,可根据医院建设规模分类设置谈判规模并组建高素质谈判团队[13],提高采购效率。由于谈判过程千变万化,往往需要谈判人员在谈判前针对项目的实际情况,充分研究供应商的优劣势,制定特殊的策略和相应战术,确定谈判思路[14],随机应变。3.1.4召开谈判会议,确定招标控制价。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后,采购部门可以组织市场调研谈判工作,邀请合格厂商参与谈判会议,经过谈判磋商后摸底各品牌产品的合理底价,由采购部门负责将调研后的招标控制价上报院长办公会集体决议后启动招标采购流程。3.2谈判技巧实施。谈判的过程就是信息和心理博弈的过程,在谈判中要掌握一定的实施技巧,谈判技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结果或者成本控制的程度。3.2.1因人而异,破获诉求。在谈判前采购人员弄清供应商的动因和诉求,包括业绩(以业绩巩固权)、客户标杆(通过标杆说服潜在客户)、开门红、竞争因素(影响未来的竞争格局)、市场占有率等,洞悉对方心理,因人而异实施谈判策略是谈判成功的第一步。3.2.2换位思考,达到双赢。在充分了解供应商需求、项目竞争格局及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谈判技巧[15]中的刚柔并济、拖延周旋、留有余地、以退为进、善于画饼等手段,以同理心换位思考并设法找出对方的合理底线,规避“零和思维”,引导对方看到长远利益以及持续合作带来的价值,最终实现双赢。3.2.3思维多元化,控制情绪。在谈判过程往往因利益冲突导致气氛紧张,因此需要采购人员保持冷静和理性,在坚持合理底线的同时,分析对方的弱势,借助多元化思维随机应变,结合肢体语言传递信息,刚柔并用以求达成合作的意愿。3.2.4“货比三家”和“囚徒困境”。货比三家是指在谈判的时候同时与几个厂商进行谈判,以选最优方案。核心是比货,即是将技术、价格及其他辅助条件进行整理比较,分类整理比货等级,在同等级的比货方案上进行公平竞争。在实际采购谈判过程,还可以利用“囚徒困境”技巧促进不同厂商相互竞争,防止平均分配,进一步优化采购谈判环境。3.3谈判策略总结。我院在装备采购过程重点考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总体投入成本,在谈判前针对项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谈判策略,项目成本控制效果明显。实施常用的谈判策略包括:①共同让利:要求厂商参加谈判并与供应商共同分担让利成本,降低采购价格;②打包整合:医学装备购置与其他配套打包谈判,包括维保、耗材、试剂以及工程等,降低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投入和时间成本;③规模效应:垄断性产品可邀请其他医疗单位参与,形成用户联盟以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④资源优势:建立系统网上采购平台整合供应端,利用竞争和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⑤零整结合:先拆后合,涉及众多专业的项目采取拆分,通过竞争选择最佳的分包商,再通过整合选择性价比最优方案。3.4破解僵局。由于在实际谈判中双方都想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导致谈判陷入僵局,当遇到谈判僵局时,采购人员可以主动用好自身优势,破解博弈僵局。在全面了解项目信息基础上,借助自身优势(品牌效应、良好文化、规模效应以及数据库信息),因势利导,促使双方打破固有偏见,适当留有余地,避免制造博弈僵局。经斡旋仍无法解决僵局时,院方要适时调整谈判策略,通过培养竞争对手、改变临床科室使用习惯使用替代方案、利用时间换空间等手段改变谈判格局,由采购人员识别筛选倾向明显的参数,保证满足临床需求的情况下充分引入竞争。在谈判过程坚持思利及人,取舍有度,建立多赢、互利、协同的共同体,才能顺利完成采购谈判。

4效果评价

实践证明,在采购环节引入谈判机制,设置合理招标控制价能够有效降低装备及配套耗材、试剂等采购成本,从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切实减轻患者负担[16]。通过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流程和引入谈判机制等采购举措创新,我院实现了装备采购的精细化管理。在市场调研常态化和执行标准化过程,多部门参与论证与调研,有效避免权利集中,实现医学装备配置的科学管控;引入谈判机制设置合理招标控制价,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医院和供应商自觉遵守本分与履行职责,为医院培育良好的采购文化。对比采购预算,2019年仅百万以上大型设备项目节省成本约1.8亿元,资金节省率约28%,降本增效效果显著。医院装备采购管理是个较为复杂的课题,不仅涉及到质量安全、成本控制以及供应商管理和甄别,更关系医疗成本支出和医院长期战略发展。目前我院在装备采购管理创新机制上提出很多尝试,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流程和机制,比如修订和完善装备规划与采购的相关制度,完善装备精准规划流程;利用信息化工具,对大型设备单机效益以及高级功能效能进行追踪分析,为医院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提供决策依据;积累、收集和对比,建立可靠的品牌、供应商以及价格信息数据库,并积极培育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采购文化和氛围,因人而异实施博弈技巧和艺术从而更好控制项目采购成本。虽然本院装备采购管理举措不断探索创新,但仍有很多持续改进的空间,未来还需要我们结合新技术继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凯.当前医学装备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医疗装备,2018,31(20):53-54.

[2]缪欢.医学装备采购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医疗装备,2019,32(9):71-72.

[3]邱鹏,朱银超.探讨医学装备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3):178-179.

[4]邢昊昱.医院医疗设备采购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的探索[J].重庆医学,2016,45(12):1716-1717.

[5]汤湘希.试述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J].财会月刊,1997,(2):16-17.

[6]曾建,龚国丽.浅谈大型医用设备采购的成本控制[J]现代医院,2016,16(4):602-604.

[7]种银保,唐超,杜鹃.掌握医学装备信息降低采购成本[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1):83,92.

[8]魏安海,张和华,李姝颖,等.医学装备采购管理从业现状分析与能力提升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7,14(11):133-135.

[9]杨晓雁,史俏蓉,吕玉波,等.大型医院中型医疗设备效益分析———以内窥镜设备为例[J].现代医院管理,2019,17(6):83-85.

[10]姜月萌.解析医院采购成本控制方法[J].现代医院管理,2018,16(3):65-68.

[11]陆明,方梅华.医疗设备采购成本有效控制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8):91-92+103.

[12]管吉,杨坤,高磊.医疗设备采购改进工作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9,40(4):75-80.

[13]刘海涛.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采购商务谈判策略研究[D].东北大学,2011.

[14]陈妙玲,干峰,等.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大型设备采购的管理创新[J].现代医院,2018,18(9):1279-1282.

[15]黄海涛.高校设备采购谈判中的策略与技巧[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12):12-16.

装备采购范文篇5

1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风险管理是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反复循环的过程。通常把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2],依据装备采购合同监管运行机制,结合军事代表工作的实际,将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风险管理流程进行了归纳(图1),以便军事代表在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管中对质量风险实施管控,提升质量监督工作效益,解决人少事多等矛盾问题。1.1风险规划。风险规划是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风险监督的初始工作,是对风险实施有效管控的核心。合同监管部门、军事代表机构主要是根据合同信息、合同监管协议,涉及的型号标准和经验,组织质量风险规划。1.2风险识别。军事代表依据风险规划组织发起风险识别,这一阶段是风险监管的重要环节,需要对潜在质量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形成对应的风险因素清单或列表,主要包括各阶段(工序)的人因风险、机(机器)因风险、料因风险、法(制度)因风险、环境风险的识别。1.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对象是风险列表里的单个质量风险,军事代表在形成风险识别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风险评价方法和手段,综合衡量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大小,分析评估风险的影响程度及其级别高低,并对风险等级加以排序,为后续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1.4风险应对。军事代表在风险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装备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对于评价出的重大风险因素上报上级军事代表局,由总体军事代表机构牵头组织制定应对策略和管控计划,待合同监管部门批准后,军事代表室组织实施应对策略。通常,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风险应对策略可具体划分为风险预防、风险减轻、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接受、风险后备措施6种,军事代表主要依据风险等级和影响选择对应策略。1.5风险监控。风险监控是依据上一流程制订的风险应对计划,对风险识别结果、风险应对策略效果和危机现象进行持续监测、预防、控制的动态过程。通过对风险应对策略效果的评估来判断应对策略是否有效或满意。如果有效或满意,则监控结束;否则返回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风险管理流程的相应阶段。

2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督质量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是否取得实效的核心在于积极主动地提前规划。在风险管理的最初环节,发现风险的时间越早,发现风险因素越全面,越能给后期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越能消除或减少风险带来的影响。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早期的风险识别显得尤为重要。在装备采购合同监管中,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包括:模糊识别、敏感性分析、故障树、SWOT分析、流程图、影响图、工作分解结构、因果图、假设分析、核对表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文档审查、情景分析法等。在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监督过程中,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类型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不同阶段运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也不一样。通过对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监督风险识别方法的全面比较判断,在预先研究阶段,军事代表的主要工作是跟踪技术攻关情况、参与重要技术节点技术评审、参加重大实验验证活动及样机功能性测试,参与的专家和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风险的高低,所以预研过程风险识别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判断法和头脑风暴法。在研制阶段,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技术风险,宜采用SWOT分析、过程流程图、核对表等方法。上述各种风险识别方法均有优点,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使风险识别结果全面、系统地反映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的质量风险情况。

3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督各阶段质量风险

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监督内容包括:预研过程质量监督、研制过程质量监督、生产过程质量监督、维修过程质量监督。虽然风险因素存在于装备项目全生命周期,但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监督各阶段的特点和监督内容不同,其风险因素及风险等级也有不小的差异。表1为基于4M1E的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督质量风险因素识别的对照分析。4M1E是产品质量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应用非常成熟的方法,分别指人员(Man)、机器或设备(Machine)、料或零件(Material)、法或制度(Method)、环境(Environment),简称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1)预先研究(预研)阶段,军事代表主要是参与演示验证项目预先研究过程质量管控,监督装备承制单位制订质量管控计划。具体监督工作主要是:跟踪关键技术的攻关情况,参与重要阶段及重要节点的技术评审活动,参加重大实验验证活动及样机功能性能测试,对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实时提出意见,并监督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的整改。这一阶段主要是计划风险,风险等级相对较低。(2)研制阶段,难度高、规模大、范围广,风险增加比较明显,主要是各类技术风险。例如,技术文件不完善、相关论证不充分、新技术和新工艺没有经过验证,导致目标不能按时完成或不能完成的风险。(3)生产阶段,主要包括从外购器材入厂、投料加工、产品总装调试、检验直至包装出厂全过程。军事代表主要针对生产准备环节、外购(协)器材管理、工序管理环节、产品标识管理环节、计量测试环节、不合格管控环节、质量记录控制环节进行质量监督。这一阶段涉及市场、生产、技术、管理,甚至还有银行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投入的资金较大、工作量庞杂、牵扯范围较广。有时还会受到外界相关政策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这就导致此阶段风险因素显著提高,是军事代表质量监督的重要环节。(4)维修阶段,随着装备的交付使用趋于稳定,风险因素大幅减少。主要是存在围绕维修过程中的相关保障性风险,例如,售后维修人员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或能力素质不够、装备维修器材目录未编制、配套产品不能满足要求、未编制装备维修验收规范等风险影响。

4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督质量风险评价

从风险评价结果来看,装备采购合同质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和半定性三类[3]。(1)定性风险评价是以相关专家和风险管理人员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对风险进行打分或直接判断,形成风险评价结果,进而划分出风险等级。(2)定量风险评价需要获得大量的基础资料,并结合相关分析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从而获得风险程度的具体值,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风险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控制区间记忆模型、影响图、风险矩阵、灰色理论、数据包络分析法。(3)半定性风险评价是根据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风险涉及因素较为复杂的特点,将定量风险评价与定性风险评价相结合,对质量风险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一般来讲,大型复杂装备质量监督,采用半定性的风险评价方法更为合适,但对于具有大量基础资料和对风险评价精度有较高要求的项目,则应使用定量风险评价法,进行准确的综合风险评价[4]。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风险的装备采购合同履行质量监督研究,依据装备采购合同监管运行机制,就装备采购合同质量风险管理流程框架、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在军事代表实践中,只有结合装备项目实际选择花费较少、效果最好的风险管理方法,并合理运用,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才能为装备采购合同质量监督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何泓武.军事代表在装备采购风险管理上的作用探讨[J].中国军转民,2015(4):51-56.

[2]田斌,冯冰,马哲.航空武器装备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5):13-14,100.

[3]张傲.广西合山煤矿采空塌陷风险评价[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5.

装备采购范文篇6

开展采购效能监察应将重点放在规范采购程序和保障企业经济效益上,按照上级管理要求,检查制度建立情况及制度执行情况。一要通过检查企业采购制度建立情况,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实践中发现,一些管理基础薄弱的单位,并未真正建立运行良好的内控管理体系,即便有一些制度也是花瓶,与实际存在落差,人治思维、长官意志仍占据主导地位,在采购管理中缺少监督,极易出现违规违纪问题。效能监察应密切关注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思路、责权分配等控制环境信息,及采购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依据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完善采购制度及管理程序,明确职责及考核办法,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守法意识,首先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业务公开、过程受控、全程备案、永久追溯”的管理要求。二要通过检查执行情况,促进企业规范采购行为。效能监察应抓住采购计划、立项、寻源、供应商选择、合同签订、验收及结算这些关键环节,详细检查开标、评标、定标相关记录,非招标采购方式过程资料、决策资料,及合同签订、供应商资质背景等。发现问题及时下发监察建议书,督促企业纠正偏差,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立即转入案件调查程序,切实履行监察职责。

二、实践中装备生产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制度意识和制度建设跟不上,导致管理不规范。实践中,个别生产企业在成立之初,按照上级要求建立了相对齐全的规章制度,但随着企业发展,组织机构、上级要求及本单位的具体做法都发生了变化,唯独采购制度一字未动,已与实际脱节,且发现了采购中有不少违反公司规定的问题,以及经常发生的紧急采购、临时采购缺乏制度依据。虽然表面上是没有及时更新制度的问题,但暴露出的却是制度意识比较淡薄,企业制度形同虚设的深层次问题。制度平时就没人看,自然不会想到要进行修补。制度不能指导具体工作,必然导致频繁的请示汇报,什么事都要问问领导该怎么办,这不仅严重降低管理效率,而且会成为诱发各种违法乱纪行为。第二,采购操作不规范,导致风险难以控制。主要集中在询价比选实施不规范,以及该招标的不招标。询价比选采购中,有的报价单位数量少,缺乏竞争性,达不到制度要求,有的配件采购直接从上次供货单位拿货,价格维持历史报价或降低几个点采购,没有按照公司规定逐次进行询价报价;个别基层生产单位隐瞒采购信息,规避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标,从而使自己在采购时间、采购方式、供应商、采购价格等方面获得较大的自主选择权,这样操作虽然“节省”了报批和公开招标程序所需要的时间,从一定程度上为组织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其违反公司规定是不争的事实,其中有无私利也是难以彻底弄清楚的,而且这种简化了的采购程序一定是绕开了某些控制环节,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中,花别人的钱替别人买东西,效率和效果是难以保证的,容易滋生产品质量、腐败等各种风险。第三,监督检查不到位,内部控制不完整。企业纪检监察机构普遍存在“人力有限,能力有限,手段有限”的问题,再加上个别单位领导支持不够,难以对本单位采购部门的采购管理行为进行持续有效监督,造成采购部门存在的问题可以被轻易隐瞒,不利于企业控制采购相关风险。

三、装备生产企业采购效能监察实践方法

装备采购范文篇7

[关键词]装备;采购;合同管理

1装备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法律环境不完善

法律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的法律已无法满足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的需求,法律环境不完善成为装备合同管理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法律效力不强,在装备合同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合同履行中的严肃性不足,部分条款由于缺乏法律保障,致使无法切实履行,甚至还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第二,对合同违约的仲裁力度不够,造成拖、降、涨等情况屡有发生;第三,行政干预较多,使合同无法正常履行,预定目标也很难实现。

1.2合同乙方管理机构不健全

从目前的情况上看,相对于军方,装备合同乙方的合同管理结构不健全。多数合同乙方没有统一规范的机构和标准对装备合同进行管理,从而导致对合同签订的监督审查能力较弱,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合同审查方式不一致,有的要经过厂内合同签订评审程序,有的在现场直接由市场部人员签订,没有厂内流程;第二,对合同的审查力度不够,不管装备合同是否走厂内流程,都存在对签订合同条款认知不充分的情况,这说明装备合同条款的签订存在“盲点”,只关注重点条款,忽视辅助条款;第三,乙方合同签订人员能力水平层次相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合同乙方工作制度及方法有差别,对合同的重视程度有差别。

1.3采购合同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

当前,装备采购合同管理中尚未引入系统化、科学化的全寿命管理理念,受经费来源不同、合同管理思想守旧等因素的影响,装备采购合同管理往往由多个部门负责,在装备科研、生产、使用、维修、报废等不同阶段均由不同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在装备采购过程中,各部门以合同形式明确与承包商之间的权责,使装备采购合同出现分段签订情况,严重削弱了装备合同管理各阶段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合同管理缺乏整体性、连贯性,不利于实施装备采购的全过程管理。

2解决装备合同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2.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制定与完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法律体系。例如:完善《装备采购条例》《装备采购合同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等。如果从完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各个阶段上看,则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监督、合同纠纷处理等相关的法规制度,比如:完善《装备采购招标管理办法》《装备询价采购管理办法》《装备竞争性采购管理办法》、装备采购合同订立管理办法》《装备采购合同履行监督工作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定《装备采购合同纠纷处理办法》等法规及其配套的实施细则。通过上述法规细则的制定和完善,不但能够使装备采购活动更加规范和统一,而且还能有效弥补装备采购合同法律环境薄弱的问题,有助于增强装备采购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降低行政干预,杜绝弄虚作假及拖、降、涨情况。

2.2健全合同乙方管理机构

完善的合同管理组织机构是实现装备采购合同制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法治化管理的根本要求。因此,按照当前的装备建设情况,应健全乙方合同管理机构并由其全权负责装备采购合同的监督、审查,同时,可在该机构下设立一些相关组织,如法律部门、技术部门、财务部门等,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责。各个系统也应建立起专门的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机构,以此来提升工作效率及合同管理水平。通过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立,可以将合同签订与合同履行等职能从组织上分开,并形成相互制衡、互相监督的局面,有效避免了机构权力集中的问题。此外,还要对乙方合同订立管理部门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与军方进行合同管理交流学习,促进合同订立质量与水平。

2.3运用科学的合同管理方法

针对当前装备采购合同管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应运用科学的方法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一方面可对装备的采购经费进行统筹协调,将所有经费集中到一起统一管理,以此来提升经费的使用效率。同时可将装备采购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视作一个整体,实行科研、订货、维修、保障的一体化管理,这有助于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做好采购全要素的管理,在合同中除了应对传统的几大要素(如质量、价格、进度等),进行明确规定外,还应对涉及装备系统的特殊要素(如装备的可靠性指标、保障性要求等),加以明确规定。由此不但能使采购的装备质量获得整体性提升,而且还能使相关要素之间得到平衡,进而获取装备的最佳效能。

3结语

在装备采购项目中必须重视合同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不断提升合同管理效益。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装备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环境、健全合同管理机构、明确机构中各部门的职责、提升人员素质,实现对装备采购过程的统一化、系统化管理,从而促进装备建设快速发展。

作者:胡军龙 单位:海装装备采购中心

参考文献

装备采购范文篇8

关键词:公共采购;合同;订立程序

程序化和规范化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工作的内在要求,强化公共采购合同订立程序的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客观需求。

一、采购信息[1]

采购信息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的首要步骤。采购活动的法律制度、政策、招标公告或采购公告、中标公告或成交结果、供应商资格条件、评价方法和标准、投诉处理决定、司法裁决、信息统计等采购信息能否平等、高效、及时地传递到所有符合相应资质的供应商手中,直接关系到公共采购合同授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关系到公共采购合同竞争水平和采购效益的问题。采购人应及时采集公共采购的各类信息,交付信息机构进行,以有效、便利地进行信息递送。

实践中,采购信息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采购人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设定合理的资格条件,但应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可人为设置“歧视性壁垒”,不可提出品牌需求。第二,加强信息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第三,对于涉密的采购信息,应积极进行“降密”和“去密”处理,最大限度地公开项目的采购信息,从而确保所有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供应商参与到项目采购之中,避免寻租和垄断的滋生,杜绝“电子行业”和“行业电子”等问题。

二、遴选供应商

遴选供应商是直接关系到采购合同授予是否公正的一个关键环节[2]。评标委员会或谈判小组须依据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客观因素,对参与采购的供应商资格、报价、能力进行评审,并向采购人提出评审报告,提出候选单位建议,列明候选单位的优先顺序;采购人根据评审报告和候选单位建议择优确定供应商,并将成交结果通知所有参与单位。

供应商遴选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方面,供应商参与采购的基本资格和条件必须完全具备。《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和《装备采购条例》等明确规定了供应商参与采购的基本条件,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要求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等条件。同时规定,采购人可以根据采购项目对供应商规定“特定要求,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审查。”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对供应商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评审工作的统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在招标文件或采购公告的同时,应明确并公开遴选供应商的评审标准。评审标准由一系列评审要素和评审指标组成,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技术因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人员技术掌握和运用程度、制造能力、专业设备数量和制造能力等;二是管理因素,包括供应商的管理制度运行情况、质量管理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质量管理控制能力等;三是价格因素;四是履约保障因素,关键衡量其能否及时有效地履行合同,能否及时进行维修保障;最后,对供应商信誉、保密等方面也要设定严格的评定标准。

三、谈判起草合同文本草案

无论采取招标,还是采取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采购等哪种采购方式,都要通过后续谈判明确合同条款。一般来讲,公共采购合同文本一般由采购人组织起草完成,并与供应商共同协商和阅签。

谈判起草合同文本草案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事无巨细,详细写明所有协议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产生,为合同履行、检验验收、交接交付、纠纷处理等日后工作提供便利和依据,合同双方需将所有谈判达成的意见明确写入公共采购合同文本草案之中。第二,掌握并熟练运用谈判技巧。第三,组织合同专家参与谈判和合同文本的起草工作。公共采购合同涉及技术、价格、法律、社会实践等领域的知识,因此,为了提高谈判和文本起草的效率,应组织技术、价格、法律和谈判等专业人员组成谈判小组和起草小组,而且应保证专业人员人数不少于小组的三分之二。第四,保证合同文本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审定合同文本草案

由于公共采购关系到公众和社会利益,所以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必须按照特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查。实行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审定制度,是采购主管机关(部门)行使管理职责的具体体现,对促进竞争采购,提高合同订立质量具有重要的监督和把关作用,采购合同文本的审定内容主要包括合同草案文本的法律依据、供应商的资格条件、技术状态、经费和价格以及其他合同条款[3]。

审定公共采购合同文本草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严格落实全面性审查和真实性审查要求。一方面,严格把握审查内容的全面性。如装备采购合同法规要求:“装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装备采购合同草案文本的法律依据、供应商的资格条件、装备技术状态、经费、价格以及其他合同条款进行全面审查。”另一方面,严格审查文字内容的真实性、供应商资格的真实性以及供应商遴选过程的真实性。文字内容不真实,违背采购人真实意图和公共利益的,应立即进行改正;供应商资格不真实的,以及选定供应商过程不真实的,应当取消相应的成交通告,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签订合同

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审定并批准合同草案文本后,公共采购合同订立业务部门应及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公共采购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方面,合同签订说明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要约和承诺已经达成一致,公共采购合同至此宣告成立。但是,由于公共采购合同关系到公众、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要求经过双方、尤其是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的签章后才能获得法定效力。

另一方面,公共采购合同签订主体要适格。公共采购合同签订主体适格就是要求代表采购人和供应商的签订主体要具有法人资格或委托授权。

六、合同签章

合同签章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合同生效的法定程序。《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同时《装备采购条例》规定,“装备采购合同经装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确认后生效”,即“签订的装备采购合同报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装备采购业务部门审定,并由装备采购计划部门在合同文本上加盖合同管理专用章后生效。”借鉴装备合同经验,为了充分维护社会和国家利益,维护合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除装备合同以外的其他公共采购合同也应经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的签章确认[4]。

七、合同生效

合同生效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最具实质意义的环节。公共采购合同具备了法定的生效要件,即具有了法律效力,便对采购人和供应商产生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公共采购合同效力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生效日期。合同生效日期应以盖章日期为准。第二,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地位。公共采购合同生效前形成的协议、纪要、文件,凡与合同条款有冲突的均无效,相关内容应以合同文本的约定为准。第三,公共采购合同的无效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公众、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公众、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当事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签订合同的。合同确认无效后,合同双方应当相互返还非法取得的财产;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过错一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八、合同备案

《政府采购法》第47条规定:“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当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装备采购条例》第41条也规定:“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应当在装备采购合同生效之日起15日内,将装备采购合同报总装备部备案。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应当对装备采购合同订立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设立合同备案法律制度的目的,一是通过备案制度便于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对公共采购合同订立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强化合同订立过程的管理,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5]。二是通过合同备案,可以及时了解公共采购合同的订立情况,采购经费的控制情况,以及便于采购经费的及时拨付。三是便于其他供应商了解、查阅和掌握采购合同的有关情况,为社会监督提供便利。总之,实行公共采购合同的备案制度对促进合同订立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公共采购合同订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军,王春光.论公共采购信息制度的完善[J].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5):46-47.

[2]马海涛,姜爱华.政府采购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2-128.

[3]白海威,王伟,夏旭.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2):6.

装备采购范文篇9

关键词:公共采购;合同;订立程序

程序化和规范化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工作的内在要求,强化公共采购合同订立程序的管理已经成为一项客观需求。

一、采购信息

采购信息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的首要步骤。采购活动的法律制度、政策、招标公告或采购公告、中标公告或成交结果、供应商资格条件、评价方法和标准、投诉处理决定、司法裁决、信息统计等采购信息能否平等、高效、及时地传递到所有符合相应资质的供应商手中,直接关系到公共采购合同授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关系到公共采购合同竞争水平和采购效益的问题。采购人应及时采集公共采购的各类信息,交付信息机构进行,以有效、便利地进行信息递送。

实践中,采购信息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采购人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设定合理的资格条件,但应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可人为设置“歧视性壁垒”,不可提出品牌需求。第二,加强信息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第三,对于涉密的采购信息,应积极进行“降密”和“去密”处理,最大限度地公开项目的采购信息,从而确保所有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供应商参与到项目采购之中,避免寻租和垄断的滋生,杜绝“电子行业”和“行业电子”等问题。

二、遴选供应商

遴选供应商是直接关系到采购合同授予是否公正的一个关键环节[2]。评标委员会或谈判小组须依据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客观因素,对参与采购的供应商资格、报价、能力进行评审,并向采购人提出评审报告,提出候选单位建议,列明候选单位的优先顺序;采购人根据评审报告和候选单位建议择优确定供应商,并将成交结果通知所有参与单位。

供应商遴选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方面,供应商参与采购的基本资格和条件必须完全具备。《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和《装备采购条例》等明确规定了供应商参与采购的基本条件,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要求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等条件。同时规定,采购人可以根据采购项目对供应商规定“特定要求,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审查。”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对供应商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评审工作的统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在招标文件或采购公告的同时,应明确并公开遴选供应商的评审标准。评审标准由一系列评审要素和评审指标组成,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技术因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人员技术掌握和运用程度、制造能力、专业设备数量和制造能力等;二是管理因素,包括供应商的管理制度运行情况、质量管理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质量管理控制能力等;三是价格因素;四是履约保障因素,关键衡量其能否及时有效地履行合同,能否及时进行维修保障;最后,对供应商信誉、保密等方面也要设定严格的评定标准。

三、谈判起草合同文本草案

无论采取招标,还是采取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采购等哪种采购方式,都要通过后续谈判明确合同条款。一般来讲,公共采购合同文本一般由采购人组织起草完成,并与供应商共同协商和阅签。

谈判起草合同文本草案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事无巨细,详细写明所有协议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产生,为合同履行、检验验收、交接交付、纠纷处理等日后工作提供便利和依据,合同双方需将所有谈判达成的意见明确写入公共采购合同文本草案之中。第二,掌握并熟练运用谈判技巧。第三,组织合同专家参与谈判和合同文本的起草工作。公共采购合同涉及技术、价格、法律、社会实践等领域的知识,因此,为了提高谈判和文本起草的效率,应组织技术、价格、法律和谈判等专业人员组成谈判小组和起草小组,而且应保证专业人员人数不少于小组的三分之二。第四,保证合同文本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审定合同文本草案

由于公共采购关系到公众和社会利益,所以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必须按照特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查。实行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审定制度,是采购主管机关(部门)行使管理职责的具体体现,对促进竞争采购,提高合同订立质量具有重要的监督和把关作用,采购合同文本的审定内容主要包括合同草案文本的法律依据、供应商的资格条件、技术状态、经费和价格以及其他合同条款[3]。

审定公共采购合同文本草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严格落实全面性审查和真实性审查要求。一方面,严格把握审查内容的全面性。如装备采购合同法规要求:“装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装备采购合同草案文本的法律依据、供应商的资格条件、装备技术状态、经费、价格以及其他合同条款进行全面审查。”另一方面,严格审查文字内容的真实性、供应商资格的真实性以及供应商遴选过程的真实性。文字内容不真实,违背采购人真实意图和公共利益的,应立即进行改正;供应商资格不真实的,以及选定供应商过程不真实的,应当取消相应的成交通告,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签订合同

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审定并批准合同草案文本后,公共采购合同订立业务部门应及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公共采购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方面,合同签订说明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要约和承诺已经达成一致,公共采购合同至此宣告成立。但是,由于公共采购合同关系到公众、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要求经过双方、尤其是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的签章后才能获得法定效力。

另一方面,公共采购合同签订主体要适格。公共采购合同签订主体适格就是要求代表采购人和供应商的签订主体要具有法人资格或委托授权。

六、合同签章

合同签章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合同生效的法定程序。《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同时《装备采购条例》规定,“装备采购合同经装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确认后生效”,即“签订的装备采购合同报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装备采购业务部门审定,并由装备采购计划部门在合同文本上加盖合同管理专用章后生效。”借鉴装备合同经验,为了充分维护社会和国家利益,维护合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除装备合同以外的其他公共采购合同也应经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的签章确认[4]。

七、合同生效

合同生效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阶段的一个重要

标志,是最具实质意义的环节。公共采购合同具备了法定的生效要件,即具有了法律效力,便对采购人和供应商产生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公共采购合同效力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生效日期。合同生效日期应以盖章日期为准。第二,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地位。公共采购合同生效前形成的协议、纪要、文件,凡与合同条款有冲突的均无效,相关内容应以合同文本的约定为准。第三,公共采购合同的无效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公众、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公众、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当事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签订合同的。合同确认无效后,合同双方应当相互返还非法取得的财产;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过错一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八、合同备案

《政府采购法》第47条规定:“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合同自签订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当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装备采购条例》第41条也规定:“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应当在装备采购合同生效之日起15日内,将装备采购合同报总装备部备案。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应当对装备采购合同订立情况实施监督、检查。”

设立合同备案法律制度的目的,一是通过备案制度便于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对公共采购合同订立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强化合同订立过程的管理,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5]。二是通过合同备案,可以及时了解公共采购合同的订立情况,采购经费的控制情况,以及便于采购经费的及时拨付。三是便于其他供应商了解、查阅和掌握采购合同的有关情况,为社会监督提供便利。总之,实行公共采购合同的备案制度对促进合同订立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公共采购合同订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军,王春光.论公共采购信息制度的完善[J].公共支出与采购,2007,(5):46-47.

[2]马海涛,姜爱华.政府采购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2-128.

[3]白海威,王伟,夏旭.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2):6.

装备采购范文篇10

采购信息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的首要步骤。采购活动的法律制度、政策、招标公告或采购公告、中标公告或成交结果、供应商资格条件、评价方法和标准、投诉处理决定、司法裁决、信息统计等采购信息能否平等、高效、及时地传递到所有符合相应资质的供应商手中,直接关系到公共采购合同授予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关系到公共采购合同竞争水平和采购效益的问题。采购人应及时采集公共采购的各类信息,交付信息机构进行,以有效、便利地进行信息递送。

实践中,采购信息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平等、公平的原则。采购人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设定合理的资格条件,但应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不可人为设置“歧视性壁垒”,不可提出品牌需求。第二,加强信息工作的监督管理,对违反相关规定的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第三,对于涉密的采购信息,应积极进行“降密”和“去密”处理,最大限度地公开项目的采购信息,从而确保所有具备相应资质能力的供应商参与到项目采购之中,避免寻租和垄断的滋生,杜绝“电子行业”和“行业电子”等问题。

二、遴选供应商

遴选供应商是直接关系到采购合同授予是否公正的一个关键环节[2]。评标委员会或谈判小组须依据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客观因素,对参与采购的供应商资格、报价、能力进行评审,并向采购人提出评审报告,提出候选单位建议,列明候选单位的优先顺序;采购人根据评审报告和候选单位建议择转贴于公务员之家()优确定供应商,并将成交结果通知所有参与单位。

供应商遴选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方面,供应商参与采购的基本资格和条件必须完全具备。《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和《装备采购条例》等明确规定了供应商参与采购的基本条件,要求供应商必须具备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要求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等条件。同时规定,采购人可以根据采购项目对供应商规定“特定要求,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审查。”

另一方面,为了保障评标委员会、谈判小组对供应商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评审工作的统一性、公正性和透明性,在招标文件或采购公告的同时,应明确并公开遴选供应商的评审标准。评审标准由一系列评审要素和评审指标组成,通常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技术因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专业人员技术掌握和运用程度、制造能力、专业设备数量和制造能力等;二是管理因素,包括供应商的管理制度运行情况、质量管理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质量管理控制能力等;三是价格因素;四是履约保障因素,关键衡量其能否及时有效地履行合同,能否及时进行维修保障;最后,对供应商信誉、保密等方面也要设定严格的评定标准。

三、谈判起草合同文本草案

无论采取招标,还是采取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和询价采购等哪种采购方式,都要通过后续谈判明确合同条款。一般来讲,公共采购合同文本一般由采购人组织起草完成,并与供应商共同协商和阅签。

谈判起草合同文本草案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事无巨细,详细写明所有协议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产生,为合同履行、检验验收、交接交付、纠纷处理等日后工作提供便利和依据,合同双方需将所有谈判达成的意见明确写入公共采购合同文本草案之中。第二,掌握并熟练运用谈判技巧。第三,组织合同专家参与谈判和合同文本的起草转贴于公务员之家()工作。公共采购合同涉及技术、价格、法律、社会实践等领域的知识,因此,为了提高谈判和文本起草的效率,应组织技术、价格、法律和谈判等专业人员组成谈判小组和起草小组,而且应保证专业人员人数不少于小组的三分之二。第四,保证合同文本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审定合同文本草案

由于公共采购关系到公众和社会利益,所以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必须按照特定程序,进行严格审查。实行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审定制度,是采购主管机关(部门)行使管理职责的具体体现,对促进竞争采购,提高合同订立质量具有重要的监督和把关作用,采购合同文本的审定内容主要包括合同草案文本的法律依据、供应商的资格条件、技术状态、经费和价格以及其他合同条款[3]。

审定公共采购合同文本草案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严格落实全面性审查和真实性审查要求。一方面,严格把握审查内容的全面性。如装备采购合同法规要求:“装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装备采购合同草案文本的法律依据、供应商的资格条件、装备技术状态、经费、价格以及其他合同条款进行全面审查。”另一方面,严格审查文字内容的真实性、供应商资格的真实性以及供应商遴选过程的真实性。文字内容不真实,违背采购人真实意图和公共利益的,应立即进行改正;供应商资格不真实的,以及选定供应商过程不真实的,应当取消相应的成交通告,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五、签订合同

采购主管机关(部门)审定并批准合同草案文本后,公共采购合同订立业务部门应及时与供应商签订合同。

公共采购合同签订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方面,合同签订说明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要约和承诺已经达成一致,公共采购合同至此宣告成立。但是,由于公共采购合同关系到公众、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要求经过双方、尤其是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的签章后才能获得法定效力。

另一方面,公共采购合同签订主体要适格。公共采购合同签订主体适格就是要求代表采购人和供应商的签订主体要具有法人资格或委托授权。

六、合同签章

合同签章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工作的重要步骤,是合同生效的法定程序。《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同时《装备采购条例》规定,“装备采购合同经装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确认后生效”,即“签订的装备采购合同报总部分管有关装备的部门、军兵种装备部装备采购业务部门审定,并由装备采购计划部门在合同文本上加盖合同管理专用章后生效。”借鉴装备合同经验,为了充分维护社会和国家利益,维护合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除装备合同以外的其他公共采购合同也应经过采购主管机关(部门)的签章确认[4]。

七、合同生效

合同生效是公共采购合同订立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最具实质意义的环节。公共采购合同具备了法定的生效要件,即具有了法律效力,便对采购人和供应商产生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公共采购合同效力管理工作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生效日期。合同生效日期应以盖章日期为准。第二,公共采购合同文本地位。公共采购合同生效前形成的协议、纪要、文件,凡与合同条款有冲突的均无效,相关内容应以合同文本的约定为准。第三,公共采购合同的无效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公众、社会和国家利益的;恶意串通,损害公众、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当事人没有权、超越权或者权终止后签订合同的。合同确认无效后,合同双方应当相互返还非法取得的财产;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过错一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八、合同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