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13:50:46

装备技术论文

装备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教育技术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媒体应用于教学,它的核心和首要任务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育技术装备相对而言,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技术手段,以前也称作‘电化教学’。也就是说它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是实现现代教育媒体的物质基础。其设备构成主要是:计算机(是指广泛意义上的计算机包括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课件、电视、广播、投影、录音、幻灯、等。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在当前,应用于教育中的现代教育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等。

1、计算机技术既是其他应用技术的基础,也是我们探讨教育技术能力的前提。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能力就无从谈起。计算机技术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大类。硬件技术主要是指硬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技术(包括硬件的基本原理、构成、组装、以及各部件的性能、作用等方面的知识)。软件技术主要是指软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技术。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他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对硬件一般只需掌握基本原理、构造和各部件的性能、作用即可。对软件则要有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对软件的设计原理、结构、功能及作用有所了解,还要熟悉软件的类型,掌握软件的制作方法和应用技巧等。也就是说,一名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不仅会使用软件,而且还会制作软件,分析和评价软件。

2、媒体技术媒体技术的概念更宽泛些,计算机技术只是媒体技术的一种(当然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一种)。媒体技术也可分为“媒体硬件技术”和“媒体软件技术”两类,它和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类似。所谓“媒体硬件技术”是指,对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录象机、电影机、电视机、计算机以及各种胶片、光盘、磁带、磁盘等光电、磁电存储转换设备的基本原理、性能、构造和使用特点的技术性了解。“媒体软件技术”是指那些能用来设计、制作、生成和演示教学信息的技术。如视音频编辑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平面造型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和应用技术等。

3、网络技术主要是指网络应用技术,包括对网络的一般性了解,如:网络的基本构成、主要特点、常用功能及网络的使用技巧等。作为教师,起码应该知道怎样上网、使用浏览器、检索资料、上传下载信息、发E-mail等。对个别能力较强的教师而言,可以学习使用网络软件制作工具制作网络版的多媒体课件或建立自己的教学网页。当然,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则是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现成软件或工具来达到教学目的。

4、信息技术即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网络化使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较少限制、人际合作容易实现;智能化使计算机能够做到自动识别和传递教学信息、促进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发展;多媒体化则使人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来接收处理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广大教师而言,重要的不是了解信息是如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而是信息的利用。不但要掌握检索、识别、选取信息的要领,还要学会分析、评价、重组信息的方法。

5、整合技术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整合并不是指技术之间固有的那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相互交叉的自在关系,而是指技术之间、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之间的优势互补的人为关系。整合技术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技术之间的整合。即,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因教学上的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其二,技术与学科或教学内容的整合。技术整合不是技术堆砌,而是根据具体教学需求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技术组合来发挥技术本身最大的优势。这种整合的意义更大,它可以创造出优异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理性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媒体教育技术装备,都是代表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并且在教育领域发挥其历史作用。以辨证唯物论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在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与其他有关方面的几个问题:

1、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育技术装备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计算机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媒体,它在教学上的广泛使用,使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成为可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教学中,计算机已经表现出可以替代或部分替代一些传统的教学媒体,但在使用中不要过分强调计算机媒体的作用,计算机可以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不等于传统的教学媒体的在教学中就不再有它的使用价值和存在的必要。计算机应用于教学领域也应该是目前教学媒体的一个补充和发展。

2、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理科实验教学仪器之间的关系:利用计算机极强的虚拟技术,可以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在理科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实验,尤其是微观实验和理想化实验是无法实现的或较难实现的。不做实验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机械抽象为生动具体,使本来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东西变为具体、形象。从而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深刻理解抽象和复杂的内容。但并不等于所有的实验都要由计算机来完成,应该充分利用那些科学实用、现象直观、性能稳定可靠、能正确反映科学规律和自然现象、体现教学思想的实验仪器,决不可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替代实验仪器。形象生动、真实可信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学习兴趣。

装备技术论文篇2

1、高速、高效

机床向高速化方向发展,不但可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还可提高零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和精度。超高速加工技术对制造业实现高效、优质、低成本生产有广泛的适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加快机床高速化发展步伐。高速主轴单元(电主轴,转速15000-100000r/min)、高速且高加/减速度的进给运动部件(快移速度60~120m/min,切削进给速度高达60m/min)、高性能数控和伺服系统以及数控工具系统都出现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技术水平

。随着超高速切削机理、超硬耐磨长寿命刀具材料和磨料磨具,大功率高速电主轴、高加/减速度直线电机驱动进给部件以及高性能控制系统(含监控系统)和防护装置等一系列技术领域中关键技术的解决,为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提供了技术基础。

目前,在超高速加工中,车削和铣削的切削速度已达到5000~8000m/min以上;主轴转数在30000转/分(有的高达10万r/min)以上;工作台的移动速度(进给速度):在分辨率为1微米时,在100m/min(有的到200m/min)以上,在分辨率为0.1微米时,在24m/min以上;自动换刀速度在1秒以内;小线段插补进给速度达到12m/min。

2、高精度

从精密加工发展到超精密加工,是世界各工业强国致力发展的方向。其精度从微米级到亚微米级,乃至纳米级(<10nm),其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当前,在机械加工高精度的要求下,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甚至更高;超精密加工精度进入纳米级(0.001微米),主轴回转精度要求达到0.01~0.05微米,加工圆度为0.1微米,加工表面粗糙度Ra=0.003微米等。这些机床一般都采用矢量控制的变频驱动电主轴(电机与主轴一体化),主轴径向跳动小于2µm,轴向窜动小于1µm,轴系不平衡度达到G0.4级。

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的进给驱动,主要有“回转伺服电机加精密高速滚珠丝杠”和“直线电机直接驱动”两种类型。此外,新兴的并联机床也易于实现高速进给。

滚珠丝杠由于工艺成熟,应用广泛,不仅精度能达到较高(ISO34081级),而且实现高速化的成本也相对较低,所以迄今仍为许多高速加工机床所采用。当前使用滚珠丝杠驱动的高速加工机床最大移动速度90m/min,加速度1.5g。

滚珠丝杠属机械传动,在传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弹性变形、摩擦和反向间隙,相应地造成运动滞后和其它非线性误差,为了排除这些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1993年开始在机床上应用直线电机直接驱动,由于是没有中间环节的“零传动”,不仅运动惯量小、系统刚度大、响应快,可以达到很高的速度和加速度,而且其行程长度理论上不受限制,定位精度在高精度位置反馈系统的作用下也易达到较高水平,是高速高精加工机床特别是中、大型机床较理想的驱动方式。目前使用直线电机的高速高精加工机床最大快移速度已达208m/min,加速度2g,并且还有发展余地。

3、高可靠性

随着数控机床网络化应用的发展,数控机床的高可靠性已经成为数控系统制造商和数控机床制造商追求的目标。对于每天工作两班的无人工厂而言,如果要求在16小时内连续正常工作,无故障率在P(t)=99%以上,则数控机床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MTBF就必须大于3000小时。我们只对一台数控机床而言,如主机与数控系统的失效率之比为10:1(数控的可靠比主机高一个数量级)。此时数控系统的MTBF就要大于33333.3小时,而其中的数控装置、主轴及驱动等的MTBF就必须大于10万小时。

当前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小时以上,驱动装置达30000小时以上,但是,可以看到距理想的目标还有差距。

4、复合化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无用时间消耗在工件搬运、上下料、安装调整、换刀和主轴的升、降速上,为了尽可能降低这些无用时间,人们希望将不同的加工功能整合在同一台机床上,因此,复合功能的机床成为近年来发展很快的机种。

柔性制造范畴的机床复合加工概念是指将工件一次装夹后,机床便能按照数控加工程序,自动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或不同类工艺方法的多工序加工,以完成一个复杂形状零件的主要乃至全部车、铣、钻、镗、磨、攻丝、铰孔和扩孔等多种加工工序。就棱体类零件而言,加工中心便是最典型的进行同一类工艺方法多工序复合加工的机床。事实证明,机床复合加工能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节省占地面积特别是能缩短零件的加工周期。

5、多轴化

随着5轴联动数控系统和编程软件的普及,5轴联动控制的加工中心和数控铣床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开发热点,由于在加工自由曲面时,5轴联动控制对球头铣刀的数控编程比较简单,并且能使球头铣刀在铣削3维曲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合理的切速,从而显着改善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和大幅度提高加工效率,而在3轴联动控制的机床无法避免切速接近于零的球头铣刀端部参予切削,因此,5轴联动机床以其无可替代的性能优势已经成为各大机床厂家积极开发和竞争的焦点。

最近,国外还在研究6轴联动控制使用非旋转刀具的加工中心,虽然其加工形状不受限制且切深可以很薄,但加工效率太低一时尚难实用化。

6、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技术发展的一个大方向。智能加工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数字化网络技术和理论的加工,它是要在加工过程中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以解决加工过程许多不确定性的、要由人工干预才能解决的问题。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

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智能化,如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

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

简化编程、简化操作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

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世界上正在进行研究的智能化切削加工系统很多,其中日本智能化数控装置研究会针对钻削的智能加工方案具有代表性。

7、网络化

数控机床的网络化,主要指机床通过所配装的数控系统与外部的其它控制系统或上位计算机进行网络连接和网络控制。数控机床一般首先面向生产现场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然后再经由因特网通向企业外部,这就是所谓Internet/Intranet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最近业界又提出了数字制造的概念。数字制造,又称“e-制造”,是机械制造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是国际先进机床制造商当今标准配置的供货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国内用户在进口数控机床时要求具有远程通讯服务等功能。机械制造企业在普遍采用CAD/CAM的基础上,越加广泛地使用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应用软件日趋丰富和具有“人性化”。虚拟设计、虚拟制造等高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为工程技术人员所追求。通过软件智能替代复杂的硬件,正在成为当代机床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数字制造的目标下,通过流程再造和信息化改造,ERP等一批先进企业管理软件已经脱颖而出,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8、柔性化

数控机床向柔性自动化系统发展的趋势是:从点(数控单机、加工中心和数控复合加工机床)、线(FMC、FMS、FTL、FML)向面(工段车间独立制造岛、FA)、体(CIMS、分布式网络集成制造系统)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向注重应用性和经济性方向发展。柔性自动化技术是制造业适应动态市场需求及产品迅速更新的主要手段,是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先进制造领域的基础技术。其重点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实用化为前提,以易于联网和集成为目标;注重加强单元技术的开拓、完善;CNC单机向高精度、高速度和高柔性方向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构成柔性制造系统能方便地与CAD、CAM、CAPP、MTS联结,向信息集成方向发展;网络系统向开放、集成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9、绿色化

装备技术论文篇3

所谓Savant技术,其是一种对物联网当中的物品电子编码的相关数据进行传送与管理的分布式网络软件。Savant技术始终处在Internet与阅读器之间,而其主要的任务即是对阅读器的协调,对数据的校对、传送与储存,以及任务管理。一般情况下,Savant技术的实现首先就需要阅读器将电子标签上的信息读取出来,然后将其发送到Sacant之中,然后Savant再做相应的处理。从整体上来看,Savant具有对数据的平滑、校验以及暂存等功能。经过Savant处理后的数据传送到In-ternet之后,将更具精准性[1]。

2、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

所谓信息智能分析与控制技术,即是通过对先进软件技术的应用对各种物联网信息进行快速处理与海量存储,并且将处理的结果及时的反馈于物联网的各种控制部件当中。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模糊意识、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技术等都能够满足物联网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

3、在通信装备管理中的应用

3.1库存通信装备管理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人们通过对各种技术与设备的利用,有效的实现了对通信装备的识别、定位以及跟踪等。而如果将其应用在库存管理中的话,不仅能够实现对每一个装备的高效管理,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管理与监控通信设备的入库与出库等具体的环节。具体而言,在入库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对其装备进行信息的采集与录入,并且通过软件的利用,可以在固定的位置存储装备。而在出库时,则可以对其进行登记,并实现对整个装备存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达到了预防丢失、保证安全性的效果。显然,在这样的环境下,针对于通信装备管理的水平必然将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3.2通信网络管理

无线网、有线网以及计算机网等,即是现代通信网络的主要内容,其所涉及的装备种类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体制极为复杂,配置也高度分散。基于这样的情况,通信网络的管理俨然较困难。那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以更加透彻的感知、更加深入的智能化以及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方式来对各类通信网络进行管理。所谓更透彻的感知,即是通过嵌入在通信装备中的RFID技术与各类传感器的应用来对通信频率、数据流量、温度以及误码率等信息进行实时的感知,并对其进行快速的分析与处理[2]。所谓更加深入的智能化,即使指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来对复杂的装备运行数据信息进行良好的处理,并依据预设的参数来对各类管理以及警告信号进行自动的传递,从而形成决策,在联动相应处理预案的同时,第一时间通知相应的装备维护管理人员对通信网络的运行进行合理的干预、对突发故障进行紧急处理等。所谓更加全面的互联互通,即是通过互联网系统来实现各通信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交互与共享以及实时的监控。同时,还能够对在网运行通信设备进行远程调度与远程管理。

4、制约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

4.1标准体系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物联网技术得到了积极的研究与应用,但对其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物联网技术的利用价值就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同时,因为物联网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致使针对其的研发工作缺乏规范性,而对其的使用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存在着移植困难的现象。显然,只有进一步完善物联网的标准化体系,才能够让物联网技术在更多的领域中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4.2承载网的实现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目前我国很多领域都逐步建立起了专用的信息网络,但从本质上来说,大多数信息网络依旧属于单一的IP网。显然,这样的网络根本无法满足物联网对承载网“资源可知、安全可信、可控、可管”以及支持多种技术模式的要求。因此,应该充分对新型分组交换技术的下一代网络(NGN)进行实际的部署与应用。只有这样,承载网无法满足物联网要求的问题才能够在根本上得到解决。

4.3军事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物联网技术拥有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能够实现对任何信息的扫描、识别及阅读。显然,目前很多领域在信息安全工作的开展上并不够完善,其信息很容易被泄露,而一旦泄露出去被不法分子所利用,那么通信的安全必然将受到严重的威胁。而诸如政府、部队等政治性领域而言,其军事通信安全如果受到了威胁,则很有可能对社会、国家的安全带来严重影响[3]。因此,必须不断的提高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旨在让通信安全得到有力的保证。

5、结语

装备技术论文篇4

一、教育装备人才现状与需求

2012年3月,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为了准备《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2版)》的编撰而进行数据收集工作,从而向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各个省市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的部分问题是用于了解各省市一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现状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职称方面,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平均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22.30%,中级职称人员占35.81%,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占41.89%。在学历方面,平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01%,本科学历人员占49.73%,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4.26%。从职称结构上看,感觉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学历结构上看,就显得学历层次过低了。进一步还了解到,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经历也显得与教育装备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学专业较为复杂,其中管理学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稍微多一些;在工作经历方面,从事过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占有一定比例但数量不多。在全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教育装备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如凤毛麟角。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事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人才缺乏的现状,教育装备人才培养问题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目前,教育装备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研发方面的人才;(2)管理方面的人才;(3)理论方面的人才。教育装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所以这3个方面的人才首先应该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不懂教育教学是不具备成为教育装备人才基本条件的。若从学历层次考虑,一般地讲,研发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管理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理论方面人才应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能够培养教育装备人才的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十分全面而且复杂;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具有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经历,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同时,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如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当然,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在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具有研究造诣。之所以要对教育装备人才提出这样高的要求,是由教育装备的本质决定的,因为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详见《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11期《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主客体关系》一文)。

二、教育装备学科建设历史与经验

2002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开始建立教育技术系,并于当年9月份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入学,专业为教育技术学,共计1个班31名学生。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初,北京市各高校开始申报新专业,教育技术系也开始考虑建设新专业问题。2002年年底,教育技术系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为新建专业进行策划。在祝智庭教授的建议下,教育技术系决定申报两个新专业: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其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名称为祝智庭教授所起,并提议逐步建立教育装备学学科体系。2003年9月份教育技术系招收2003级本科生78名,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各一个班,每班学生39名。自此,全国第一个教育装备本科学科(3级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专业定位为教育装备设计、开发、生产管理人才培养方面。

教育装备技术本科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在教育技术领域从事教育教学装备的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各种教育设备开发公司、各种教学仪器公司、各大专院校条装处、政府机关设备管理部门。”确定的培养规格为:“(1)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2)系统掌握教育装备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掌握计算机、电子电气、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与职业有关的科研工作。(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体现知识的教育性与交叉性,同时还开设了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实验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于2002年开始申报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9月份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共分为3个研究方向:教育装备研究方向、智能教学系统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研究方向。2003年招收研究生总数22人,其中教育装备研究方向研究生共有6名,该方向研究生专业定位为教育装备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上述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外,200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统一招收的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共计30人,他们的课程设置中有相当部分内容属于教育装备学。

研究生学段的教育不同于本科生,他们不是以完成规定课程为主,而是在学习期间主要学会问题研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训练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2003年秋季入学的教育装备方向研究生,在2004年7月的“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和该方向教师一起有12人分获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如图1所示)。其中,研究生的《教育装备管理浅析》一文荣获一等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体制初探》和《电力线通信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获得二等奖,《教育装备的发展特点分析》和《教育装备技术再认识》获得三等奖。

图1 教育装备方向师生获奖证书

三、教育装备理论发展历史与趋势

2003年到2009年期间是教育装备学科建立、建设、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内教育装备理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到2009年则达到了该时期发展的顶峰。其特点是人们开始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大量属于教育装备管理方法的文章和著作涌现出来,主要表现在评价方法、测量方法、预测技术等方面。除此之外,这个时期还有很多专题会议出现,期刊文章水平也大幅提升。

国内外主要期刊上发表的教育装备相关文章在这段时期(2003年至2009年)内的总数已经达到2万多篇。从2003年全年正式发表1173篇发展到2009年全年正式发表7637篇,提高了近6倍,图2反映了这个时期教育装备期刊论文年发表量的趋势情况。除了数量以外,论文质量也大幅提升,相关文章开始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其中各种重要索引期刊文章的发表数量见表1。

表2开列了从2003年至2009年教育装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情况。从论文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段时期内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科学管理与政府采购问题。

四、教育装备学科发展建议与预测

从2003年全国第一个教育装备专业建立起,至今教育装备的理论发展已经历了11个年头,在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论、历史观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发展方向与模式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教育装备技术本科专业已于2008年开始停止招生,该专业停办;但是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该专业仍然保留。通过对上述专业创办和经营经历总结,为我国高校教育装备学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由于教育装备人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复杂性,在本科生阶段开办教育装备专业是不合适的,建议从研究生阶段再开设本专业。

(2)教育装备硕士研究生专业招收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理工科背景,这对今后理解教育装备的工作原理和研发过程都是十分有利的。研究生阶段以学习科学管理理论为主,特别是在管理科学方法上的研究应加以重视。建议由师范院校开设该研究生专业,并为在读研究生提供教育教学实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教学经历,懂得教学。

(3)如果能够进一步开设教育装备博士研究生专业,则该专业应该重点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应该具有理工科的本科背景,管理学的硕士背景,这对于成为真正的教育装备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装备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 教育装备;起源;本质;教育技术装备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03-05

Nature and Origin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Ai Lun1, Xing Qiao2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nature and the origin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historical use of citation, logic analysis, and rational judgment method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definition is discussed. By this argument, making the education equip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research is clearer, more according to dating.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pment; origin; natur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quipment

Author’s address

1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100048

2 Chin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Equipment, Beijing, China 100081

教育装备可以定义为经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一般认为,教育资源由人工资源(如各种教具)、人力资源(如教学人员)和自然资源(自然条件)3部分构成,而教育装备则特指其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教育装备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它既包括常说的教具、学具、图书、教学仪器、教学设备,也包括学校的建筑和各种设施,甚至包括用于教育的诸多工具(如校车这一交通工具)。一直以来,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装备在概念上总是纠缠不清,本文拟对这些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虽然本文开篇明义地给教育装备下了一个定义,但笔者并非认为这个定义就是唯一正确的定义,正如德国技术哲学家F.拉普在他的《技术哲学导论》中引用与赞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文中所言:“只有无历史的东西才可以下定义。”[1]教育装备与教育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装备逐渐深入的研究,以及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教育装备,教育装备的概念其实总是在流变着,人们确实无法对它下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确切定义。

研究教育装备的起源与研究教育装备的本质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说研究教育装备的起源是在寻找它的历史起点的话,则研究教育装备的本质就是探讨它的逻辑起点,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事物的历史起点与逻辑起点应该是辩证统一的。本文希望从教育装备的起源与本质出发,说明将教育装备定义为“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的合理性。

1 教育装备的起源

教育装备这个词是由两个独立的词“教育”和“装备”构成的,其中“装备”是核心,“教育”用于修饰“装备”,限定了教育装备的属性。这样,教育装备的起源就涉及教育的起源与装备的起源两部分内容。下面要说明,教育装备是与教育和装备同源的。

1.1 教育的起源

先对教育一词做词源分析。在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动词educere。这个词是由前缀字母e和ducere两部分组成。前缀字母e在拉丁文中的意思为“出”,ducere为“引”,合起来是“引出”的意思。这就是说,教育要用引导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身心[2]167。在中国,“教育”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但是在20世纪之前,很少有人直接使用这个两字连用的词,而是使用“教”或“学”[3]。其中,“教”在甲骨文中的常见写法如图1所示,左边下半部是表示孩子的人形,左边上半部是一个“爻”字(有卜卦或真相的意思);而右边则是一个成人手拿鞭子或棍子,表示正在督促孩子学习。

关于教育的起源,一般有4种学说[2]111-124。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发起者,在他看来,动物正是基于它们固有的天赋和保存自己种类的本能才把“知识”“技巧”传授给幼小的动物。2)教育的心理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孟禄是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他从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教育起源问题,认为教育起源于无意识的模仿。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教育理论界认为劳动是从猿转变为人的根本原因,劳动创造了人,因而劳动必然是教育产生的最初的本源,于是在此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新理论。4)教育的人类社会需求起源说。我国教育理论家胡德海教授认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需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切现象的动因和根由,研究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起源问题,只有从其更深层次即需要的角度来考察和分析才是正确的……从人类学、文化学的观点来看,文化是人类群体和个体所共同需要的,并统一于教育这一社会文化传承的活动之中……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乃是指起源于社会群体传递、传文化于个体和个体社会化这两方面的共同需求……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杨贤江、钱亦石等人在其三四十年代出版的著作中早已有所表述。”[4]

以上学说还仅是逻辑上的论述,真正要探讨清楚教育的起源问题,还需要考古学的支持。考古发现,西安市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4800~前4300年)有一间160余平米的大房子,里面有早期的图形文字。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氏族活动的场所,而这些活动起着教育的作用,该场所被认为是最早的学校[5]。国外的考古学家则认为古巴比伦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这些学校主要使用泥板作为书写工具,因此称为“泥板学校”。这些学校纪律严明,“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棒打和鞭笞的处罚”[6]。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教育确实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相关联的,自有人类起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的社会需求。

1.2 装备的起源

先对装备一词做词源分析。装备一词可以作为名词使用,也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作名词使用时,装备是被其概念规定的客体(相对于主体人)或实体,是装备物,对应的英文单词是名词equipment。而作动词使用时,装备则是表示对主体(人)进行客体装备物配备的行为,对应的英文单词是动词equip。其中名词equipment是配备、装备、设备、器械、用具的意思,但同时还有才能、知识、素养的意思。及物动词equip是动词装备、配备行为和使有能力、使有资格以及赋予的意思。在《辞海》中,对装备一词的注释是:“军队用于作战和作战保障的各种器械、器材等军事装备的统称。”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3个:“①指给军队配备武器、军装、器材、技术力量等;②指为工矿企业配备机器和技术力量等;③指为工矿企业配备的各种机电设施。”显然,汉语中的装备一词更多的是作为名词使用。但是,将一个部队或一个学校“装备起来”这样的语言逐渐在被普遍使用,而且被人们所理解,其中装备是作为动词使用的。从国内各种传统词典中的解释可以看出,装备一词还仅限于军事和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当前装备一词已经广泛地用于各个领域,教育装备的概念已经被人们所接受。

现在讨论的教育装备是一个名词,其中的装备一词也是名词。所以在这里只分析作为名词的装备的起源问题。从上述装备的词源分析可以看出,所谓装备,应该主要体现在人类为了某个目的而生产制作的物品。生产制作的物品属于“技术物”或“技术工具”,而非生产制作或自然形成的物品则是“非技术物”。设想最早的人类在狩猎时需要工具,他可以从地上随便找一根木棍,这根天然的木棍是不具有技术含量的,可称它为“非技术物”;而当他对一根木棍进行修整和打磨(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称其为陶冶)使它变得尖利后,作为狩猎工具它将更为有效,此时木棍具有了技术含量就变成“技术物”。技术物的功能有效性使人类对技术更感兴趣,于是技术得以继承、发扬、发展。装备是生产制作的物品,所以它是技术物。从这一点来说,装备与技术装备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说法,它们都是在说明具有技术含量的物品。但是由于装备已经是技术物品,所以技术装备中的技术一词就显得十分多余,技术装备其实就是装备。

人类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进化来的,他的生存对象也是有历史渊源的。西方哲学家称人类为“怕冷的动物”,因为他们不具有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抵御寒冷的厚厚毛发。从达尔文进化论的角度看,由于人类缺乏这起码的生存条件,应该是被“劣汰”掉的种群。而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发展成为今天这样,是因为人类依靠劳动制造装备而改变和优化生存条件的结果。原始的简单装备是抗寒的衣物和捕猎食品的工具,以及为了获得温暖而取火的器械。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都是“怕火的动物”,只有人类通过劳动获取火源,并利用火来加工熟食以便更加容易吸收营养而获得更多的热量。“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与多数动物相比,是一种‘有缺陷的生物’。人的原始特性是他的未特定化,即人的本能的匮乏。我们知道,大多数动物出生后很快就能独立生存,其生存能力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是本能的,而人之初生,赤身,孱弱无力,没有先天赋予的生存装备,因此人的生存装备需要外界赋予,具有人工性,例如抵御寒冷的衣服,对付野兽的武器,等等。”[7]可以看出,装备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自有人类起就有了装备,装备是人类的生存需求。

1.3 教育装备的起源

教育装备是与教育和装备同源的,自有人类起就有了教育,教育是人类的社会需求;自有人类起就有了装备,装备是人类的生存需求,所以,自有人类起就有了教育装备。仰韶时期的大房子,古巴比伦时期的书写泥板,教化学生使用的教鞭,其实都是当时的教育装备,它们是现代人对教育进行考古研究的依据。在中国,教育一开始就与教育装备有不解之缘。甲骨文中教字的右边表示一个成人手拿鞭子督促孩子学习(图1),其中的鞭子即为“教鞭”,这就是最早期的教具或教育装备。先不要对这种说法简单否定,教鞭在早期的教育中确实起了促进教学的作用。时代不同、社会不同,现代人似不能理解这个带有强制性和惩戒性的教具,就像不能够完全理解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一样。外国早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泥板学校”里“学生经常会受到老师的棒打和鞭笞的处罚”,他们同样也是使用“教鞭”这种教具。当今社会引以为傲的教师职业,若干年后或许将不复存在,将不再让人理解。教育装备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发展之中,教育装备的概念其实总是在流变着的。

教育对教育装备的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教育装备的水平可以如实地反映教育的发展水平,就是对于教育起源、教育历史的研究,从考古学角度说,也只能是通过对当时教育装备的遗留物来进行考查。所以,研究教育装备的起源,就是在研究教育的起源;研究教育装备发展史,其实就是在从另一个角度研究教育的发展史。

2 教育装备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应该是该事物的存在价值,即作为客体的该事物对于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或称“客体的主体化”[8]。教育装备的本质也应该是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存在价值。与对教育装备起源的论述一样,教育装备的本质涉及教育的本质与装备的本质。

2.1 教育的本质

胡德海教授在《教育学原理(简缩本)》一书中归纳了国际上诸多学者对教育本质的阐释[2]168-170。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人”。2)英国哲学家洛克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3)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植物是由栽培而成长,人由于教育而成为人。”又说:“我们生而软弱,因而需要力量;生而无能,因而需要他人帮助;生而无知,因而需要理性。所有我们生而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4)德国哲学家、教育家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5)被称为近世儿童教育之父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是人类一切知能和才性的自然的、循序的、和谐的发展。”6)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他还说:“教育是经验不断的改组或改造,这改组使经验的意义增加,也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增加。”7)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依我看来,教育是对于受教育者心理上所施行的一种确定的、有目的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的心身上养成教育者所希望的品质。”

胡德海教授在该书中表示更加认可《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广义教育定义而反映出的教育本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通过上述对教育本质的阐述可以看出,教育具有两大功能:1)教人做人(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2)教人做事(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这两大功能就是教育存在的价值,亦即教育的本质。

2.2 装备的本质

对一个事物本质的认识,在于该事物的不在场。某事物的不在场,使得它的存在价值更加清晰、明确。举一个人们经常使用的例子,假设桌子表面出现一个总是划破我手臂的钉子尖儿,而恰好我手边又没有锤子(即锤子这个事物不存在),则我就有可能用手上的手机去砸钉子,此时手机就被称为锤子而不再是手机,或是用手机做锤子。手机完成了锤子的功能,是因为虽然实际的锤子不存在,但锤子的理念作为真际还存在于我心,锤子的本质和存在价值此时充分地体现了出来。揭示装备的本质和存在价值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假设世界上所有的装备(技术物)都不存在了,则人类将会因为没有了这些衣食以及获取衣食的工具而失去生存条件,但是人类的反应是马上会根据自己头脑中装备的理念,通过有意识的劳动重新制造出一批新的装备来继续生存。从中可以看出装备的3个本质特征:1)装备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之一;2)真际装备是人类心中的理念;3)实际装备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劳动获得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装备的本质就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劳动而制造出使人类得以生存的事物”,也就是人类的人工生存条件。生存条件在这里也可以称为生存资源,所以装备就是人工资源。但是,生存条件中除了装备以外,还需要其他条件。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并不都是通过劳动制造出来的,除了劳动产品外,一些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的生存条件,如河里的水、树上的野果、各种可以食用的小动物等。同时,由于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或“怕孤独的动物”,相互之间的合作、协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即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也是生存资源,可以称为人力资源。这样,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就应该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人工资源3个部分,而装备则是指这些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

2.3 教育装备的本质

使得教育赖以生存的条件可以称其为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与人类生存资源一样,也是包括自然资源(如祖国山河)、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和人工资源(如教学设备)3个组成部分(如图2所示)。

教育大辞典中定义“教育资源(educational resources)是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即教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总和”。而“教学资源(instructional resources)是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类资源和非人类资源”。仔细分析可知,人类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非人类资源就是物力资源。从教育装备的角度看,财力资源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内容,在研究时可将其忽略或归入人力资源,同时将物力资源细分为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其中,人工资源是人类为了教育教学的目的而生产、加工或改造的物力资源(教室、教具、实验仪器设备等),自然资源是未经加工的物力资源。祖国的山河是自然资源,当用于爱国主义教育或进行地理研究时就成为教育教学资源的一部分。图2反映了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关系。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中的部分人力资源(教师、学生、专家等)、部分人工资源(设备、仪器、软件等)以及一些自然资源,由它们构建起教学环境。

3 教育装备概念的界定

虽然教育装备定义的多样性对教育装备理论的发展没有什么不良作用,但是教育装备概念的不清晰对教育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却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这里必须将教育装备的概念尽量界定清楚,将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装备的区别尽量阐释明白。

3.1 概念界定的方法

概念的界定就是给概念下定义,概念清楚了,定义并不一定就是十分准确的。给概念下定义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一般认为有逻辑学定义方法与认识论定义方法。逻辑学定义方法根据形式逻辑中对概念与定义的规定,采用“属+种差”的定义方法;而认识论定义方法则采用“发生定义”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细分为词法定义、情境定义、内涵定义、外延定义、列举定义等诸多方法。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是“属+种差”定义方法、内涵定义方法和列举定义方法。“属+种差”就是先找到被定义概念的临近属概念,再找出其种概念之差,将它们合并成为该概念的定义。内涵定义是将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不同的所有特征描述出来。而列举定义是一种特别的外延定义,它列出一个概念所描述的所有的事物;列举定义只适用于有限集合,而且只有在这个集合比较小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3.2 教育装备定义的多元化

教育装备学这个名词的出现,始于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并据此于2002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创建了教育装备学专业方向。自教育装备这一概念提出以后,教育装备理论研究经历了概念界定、内容划分、方法引进、历史考查等一系列活动。对教育装备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现将部分列出。其中,将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也部分地开列出来,其原因是从它们定义的表述中可以认为是“教育之技术装备”(请参阅下文3.4部分)。

①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和配备行为。也可以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何智等:教育装备的发展特点分析;《长春2004年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②教育装备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以及对其进行相应配置、配备的行为与过程。(殷常鸿等:教育装备理论框架构建浅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年11期)

③教育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艾伦等:教育装备与装备制品差异分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年2期)

④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物质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资料包括软件、工具和教育教学的环境)。(后有为:深化对教育技术装备的认识,用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学校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省略/old/article/view1240.aspx,2006年6月)

⑤教育技术装备是指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建设、配备、管理、使用、研究的各种物质条件和手段的总和。(马如宇:教育技术装备概念及内涵界定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23期)

⑥教育装备是整个教育资源中除了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以外的一切人工资源部分。(艾伦: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29期)

认真分析上述6个定义可知:1)定义①和定义③属于列举定义,定义②④⑤属于内涵定义,而定义⑥属于“属+种差”定义;2)定义②和定义⑤除了定义物化的装备外,还限定了“行为与过程”和“手段”,所以它们是对名词教育装备和动词教育装备一并进行了定义;3)从定义①到定义⑥的顺序是按照文章发表年代排列的,从中可以看出对教育装备认识的渐进过程;4)因为“列举定义只适用于有限集合,而且只有在这个集合比较小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而教育装备可认为是一个无限集合,所以定义①和定义③的列举定义是不够完备的,不满足定义规定;5)根据本文教育装备本质的分析,教育装备应该是物化的,所以定义②和定义⑤有些偏颇;6)定义②“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而配备的各种资源总和”中的“资源”如果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它犯了外延过宽的错误;7)定义④虽然属于内涵定义,但是在后面括号内的说明其实采用了列举定义的格式,有悖定义的原则;8)定义⑥也可以简化后描述为“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其中“教育资源”是教育装备的临近属概念,而“人工打造的”则是种差,完全满足“属+种差”定义的规定。因此,笔者认为定义⑥或其简化定义“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对教育装备概念的界定更为合理一些。

3.3 教育装备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的辩证统一性

探讨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往往是针对一个学科或一个研究领域而言的,一般不会针对某个具体的物件。所以,本文中所谓教育装备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问题,其实是将教育装备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来看待,此处它并不代表具体的装备物。但是,对具体装备物本质与起源的研究,为探讨教育装备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起到奠基的作用。本文开始说“研究教育装备的起源就是在寻找它的历史起点,研究教育装备的本质就是探讨它的逻辑起点”正是源于此。

黑格尔认为:“科学上最初的东西,必定会表明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9]早期的教育无论是因生物起源、心理模仿起源、劳动起源还是社会需求起源,其本质上都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这里的“知识”是显性知识,通过口耳传诵就能够达到知识传播的目的。但是口耳传诵会产生误差和丢失信息,所以在文字发明以后就采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而用于文字记录的泥板、竹简、兽皮、书本等就成为早期的教育装备。“技能”则是隐性知识,进行知识传授时往往必须借助一些实物或工具,即使是教育生物起源说中成年动物教育幼子学习捕猎,也是需要捕猎目标这一实物作为教育装备出现的。“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可以通过语言说教、榜样行为、制度约束与文化传承。其中语言说教与榜样行为在知识和技能传授中的作用都已经有所体现,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方面,其教育装备的作用也必然相同。而制度约束与文化传承过程则必须依赖信息的承载物,此时这些信息载体即为教育装备。

3.4 教育装备与教育技术装备的异同

与教育装备相比,教育技术装备是一个较为含混的概念,对它存在3种不同的理解,分别为:教育技术与装备、教育之技术装备和教育技术之装备。1)教育技术与装备应理解为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在本刊2012年第3期《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辨析》一文中,笔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不再赘述。2)教育之技术装备,强调限定于教育的技术装备。但是因为本文在1.2部分说到,装备与技术装备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说法,它们都是在说明具有技术含量的人造物品,所以装备就是技术装备,于是教育之技术装备其实就是教育装备。3)教育技术之装备,强调限定于教育技术的装备。教育技术之装备较为恰当的说法应该是教学装备,即教学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参见图2,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一般是指构成课堂教学环境的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备、电子教科书等;有时也指现代化自主学习设备,如手持移动学习设备(手机、PDA以及各种Pad等)。而传统的图书资料、各个学科的实验室仪器、操场的体育设备以及各种学校设施,则与教学装备一起构成教育装备。教育是个较大的概念,而教育技术是教育概念下的一个属概念,所以,教育装备是个较大的概念,而教育技术之装备是在教育装备概念下的一个属概念。

3.5 教育装备与教具的关系

刘济昌先生在《教具理论研究导论》一书中对教具所下的定义为:“教具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运用直观教学、情景教学、实验观察、信息交流、操作训练等方法时所用器物和装备的总合。”[10]并在该书中多处特别地强调教具不包括教材。这与人们对教育装备的认识产生巨大差异。刘济昌先生对教具的定义属于列举定义,这就限定了他所描述事物的集合应该是一个有限集合而且是较小的集合。但是定义中说到教具是教学过程中“器物和装备的总合”,其规定了教具是包括教育装备的,可又是不能包括教材的。本文中对教育装备的定义是“人工打造的教育资源”,它既包括教具、学具、图书等,还包括学校与教育机构中的各种设施和工具,是一个无限集合,因为它属于教育资源。在这里不想对两个定义的合理性作深入的讨论,只想从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说明。如果现在需要建立一个专业,是将它称为教育装备学好呢,还是称为教具学好呢?作为一个学科,教育装备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有较久远的历史,而教具学显然不能涵盖全貌。

本文从教育装备的起源和教育装备的本质出发,运用历史引证、逻辑分析、理性判断的方法对教育装备的定义进行界定,同时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论证。这些工作将对中国教育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使得这一研究更加清晰,断代更加有据,目的更加明确。

参考文献

[1]拉普 F.技术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1.

[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简缩本[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3]唐汉卫,魏薇.教育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

[4]胡德海.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

[5]汪刘生,黄新宪.中外教育史大事对照年表[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2.

[6]王晓华,叶富贵.中外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2-163.

[7]韦毅.教育起源析论[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3):108-112.

[8]李艺,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1.

装备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设备安装;零件质量;把控

引言:

当今社会,机械设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应用。机械设施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以更多样、复杂、专业的形态出现在生产运行中,而机械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则直接关系到设备工作的可靠性,影响其相关联的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1.设备在安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相关人员对法规标准欠缺了解。

在机械设备安装中,会涉及专业性较强的法规和标准,如《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很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对类似的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的相关法律条款和规范缺乏学习和认识,从而造成了机械设备安装不合规或不合理的状况。

1.2.安装人员质量意识淡薄。

安装人员文化素质低,遵守制度意识差,质量意识差、责任心不高的实际情况。由于没有质量观念,也没有完善、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机械设备安装实施过程中,往往没有合理配置资源,没有严格落实安装质量管理职责,没有对安装标准严格把关,管理松散。甚至一些人员随意违反安装操作规程,不按设备说明进行安装,这些势必会对整体的设备安装质量和控制产生影响。

1.3.零件质量问题。

对于机械设备安装来说,零件质量的优劣也直接影响着安装的精确度。纵观当前零部件市场,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现象较为严重。设想,如果将质量有问题的零件装入机械设备中,不仅会对设备自身的功能和使用寿命产生影响,还会给生产埋下安全隐患,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设备安装关键把控措施

2.1.熟悉机械设备安装的法规与标准

加强机械设备安装规范的宣传和培训,充分发挥设备管理岗位或部门在促进规范落实工作中的作用,有序推进机械设备安装管理的良性营运,增强机械技术人员、设备操作人员、机械管理人员的法规规范意识。改变人员的观念,对增强设备管理的自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推进公司机械设备管理规范化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加强工人质量意识与责任心

实行预控管理是提高人员质量意识的科学方法之一。预控管理可对预计出现的质量问题采取的事前技术和管理措施,预控管理包括预控计划、防治措施、防护计划等一系列的预防手段。

在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人为操作占据主要因素,安装人员的责任心高低能直接影响设备的安装质量,因此我们应定期针对安装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主要从安装设备规范、操作规程等方面入手,并结合具体实施方案,分析安装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设备管理人员应针对技术负责人、操作人员召开定期会议,旨在增强质量意识,明确安装过程中的“三检”制,即每道工序必须执行三次检查。如此以来,安装人员才能树立了正确质量观,尽量做到方法上的可操作性、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管理上的严密性,确保安装质量的优化与合格。

2.3严保设备零件质量与安装材料

在机械设备的安装过程中,要想保证机械设备的安装质量,安装材料必须符合设计的要求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在选取零件、安装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查看零件及材料符合要求的质保书,对将要购买的零件、材料进行严格必要的检测。对不合格的产品要严禁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备安装工程的质量,需要操作人员在安装过程中对有关机械设备安装工程制度规范的遵守,因此,对相关人员贯彻全面的质量管理理念和相关制度的内容,在安装管理过程中质量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加强机械设备安装人员的培训教育和正面引导,提高质量意识、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感,让机械设备安装质量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有色金属工业建设工程机械设备安装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2011.

[2] 张清胜,郑华新.机械设备安装过程中的控制要点[J]现代商贸工业,2010.

[3] 范晓红.Fan Xiaohong 水泵排水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期刊论文]-建筑・建材・装饰2010,11(9).

[4] 杨成美 机械设备安装工考证据培训项目优化[期刊论文]-安装2011(4).

[5 ] 宋世军.机电安装工程管理与务实[J].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6] 刘庆山编.机械设备安装工程[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7] 于全波 浅谈机械设备安装施工工艺[期刊论文]-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9).

[8] 邹远林.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浅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9 ] 刘伟.LIU Wei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浅析[期刊论文]-铜业工程2007(4).

[10] 方卫斌.机械设备安装施工技术要点探讨[J].《材料与装饰》.2011(06).

[11] 刘学.浅谈机械设备安装过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J].

[12 ] 陈志 设备安装与降低机械振动[期刊论文]-科园月刊2008(5).

[13] 史建秋 浅谈机械设备安装工艺[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07(28).

[14] 欧阳桂志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期刊论文]-广东科技2009(2).

[15] 申爱华.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装备技术论文篇7

从名词的角度讲,教育技术装备,是作为一个学科或一种工作的分类;作为一种行为,是动词性的。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是指一个专门的学科时,是一个学科的名词,是名词性的;作为这个学科的行为时,是动词性的。因此,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可以理解如下: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教育活动的物质(配备物)、技术和使这种物质、技术获得的行为过程。

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物质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资料包括软件、工具和教育教学的环境)。

二、教育技术装备的内容

(一)按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属性来分:可分为公共通用类和学科专用类。

(二)按教育教学功能分。可分为教学技术类、校园文化类和行政公务类。

(三)按装备管理的相似性来分,可分为:教学器材类、基础设施类、系统工程类。

(四)按学科来划分。有多少学科与课程,就有多少相关的教育技术装备内容。

三、教育技术装备的性质

教育技术装备的性质特征包括三个方面:

(一)指不包括人(师生)、不动产在内的物质或非物质的设备、工具。

(二)指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完成或实现起到保障作用。

(三)既是指已经实现的物质与非物质(技术)的结果,也是指实现结果的过程与行为。

四、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

(一)学校是由人、不动产和教育技术装备组成的,开展教育活动更是离不开工作、文化和装备,同时学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教师队伍成长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教师队伍与教育技术装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教育技术装备与学校、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体化的,因此,如果从教育技术装备的角度来审视,作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势必能促进或阻碍整体。

(二)首先教育技术装备作为一种技术与物质基础,可以促进学校办学思想与理念的提升。教育技术装备的产品具有时代性、科技性和创新性,能让教育工作者改变思想。其次教育技术装备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不能赤手空拳地去实践,教育技术装备就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武器之一。另外,教育技术装备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即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学科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简单地说就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教育技术装备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运用教育技术装备可以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运用教育技术装备可以促进教师革新教育教学信念;教育技术装备作为一种技术和工具,能影响或挑战教师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思维和行为;教育技术装备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能促进教师们加强合作,和改变交往的方式,提高团体的工作效率与效益,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雪梅.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的价值[J].河南科技,2011(06).

[2]张英,赵根锁.新课标理念下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管理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2).

[3]金小文.促进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途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1).

[4]施建国.系统筹划 整体推进 彰显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

[5]孟凡杰.在全省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07).

[6]刘琦.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给教学带来的突破[J].甘肃科技纵横,2008(03).

[7]编辑感言[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9(S1).

[8]白玉明,毛厚忠.山西阳煤集团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3(X2).

装备技术论文篇8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Malmquist指数法 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基和国家安全的保障,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技术资金密集、技术含量高等特点。在国际竞争中,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目前国内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大部分都建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生产绩效的定量研究较少。王欣(2010)利用三阶段DEA法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9—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发现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1.8%,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1.7%,技术效率年均增长仅为0.1%,并且各个行业的TFP有着较大差异。李星光、于成学(2009)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1995-2006年分行业的装备制造业测算,认为在不同的时期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对TFP的贡献程度不同,从分行业来看,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TFP增长最快,但文章仅考虑了劳动和资本投入,没有涉及到能源消耗。而薛万东(2010)用B&CⅡ模型对我国装备制造业1992—2004年时间序列数据研究,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得出劳动投入对生产绩效起反作用,而且技术效率对TFP的贡献要大于技术进步的贡献的结论,这和王欣(2010)得出的结论显然不符。

导致上述结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选取的样本或分析的方法不同引起的。由于面板数据可以提高自由度和有效性,增加变量的多变性和减少共线性,并且可以实现动态研究,基于上述优点,本文以1995—2011年分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传统的投入要素劳动和资本的基础上增加能源作为投入变量,希望更全面真实的反映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绩效,并对TF的P变动进行测算,为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第二部分介绍了运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TFP并对TFP进行分解的理论方法,第三部分运用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状况和TFP的分解分别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政策性建议。

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分解方法

目前关于TFP变动的测算,主要有四种方法:增长核算法、生产函数法、随机前沿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Malmquist指数法),( Hulten ,2000 ;Coelli ,2005) 。其中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由于具有不需要对生产函数结构做先验假定、不需要对参数进行估计、允许无效率行为存在、能对TFP变动进行分解等优点, 在近来研究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章祥荪、贵斌威(2008)) ,因此本文选择Malmquist 指数法。Fare等(1994)将Malmquist指数从理论指数变成了实证指数,并且进一步把Malmquist指数法进行了分解,将指数变动分解成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变动和规模效率变动。下面我们引入生产可能集、距离函数的概念对Malmquist指数的分解进行数学上的介绍:

显然St包括在t期的所有可行的投入x和产出y,距离函数在此基础之上定义。按照Shephard(1970),t期的生产活动相对于t期的生产可能集的距离函数为:

为定义Malmquist指数,我们需要定义两个不同时期的距离函数,则以第t期的技术水平为参考的第t+1期的距离函数为:

因为以t和t+1期的生产水平为参考定义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在经济含义上是对称的,为了避免选择生产技术参照系的随意性,按照Fisher(1922),基于两者的几何平均值定义产出角度的Malmquist指数:

TE是相对效率指数,代表技术效率变动,测度了从t期到t+1期每个观察对象到最佳产出的追赶程度。如果在t+1时期,由于非技术进步要素的影响,如企业的管理制度改善、国家政策的支持等使决策单元向最佳生产前沿面靠近,则TE大于1;反之,TE小于1。TC代表了技术进步,它测度了技术边界从t期到t+1期的移动,如机器设备或生产工艺的改善等会使TC大于1,技术退步会使TC小于1,技术水平没有变化,TC就等于1。

同时,技术效率变动(TE)还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PEC)和规模效率变动(SE),即:TE= PEC×SE。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决策单元在管理制度方面的情况,即决策单元的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距;规模效率反映了决策单元由于受市场不完全竞争、资金约束等问题的影响导致的实际生产规模与最佳生产规模之间的差距。

三、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的样本为1995年-201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分行业的产出、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能源消耗数据,有关基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1)产出水平

目前,国内大多学者选用工业总产值或者工业增加值作为衡量产出的指标,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相比,缺少了中间产品转移价值。正是由于中间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反映了资源配置效率。用总产值代替增加值,改变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功能,所以是不合适的。本文选用各行业的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并以1994年为基期的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平减。

(2)劳动投入

衡量劳动投入的指标有很多,如:劳动者人数、总工时、工资总额,本文采用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方法,用各年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衡量。

(3)资本投入

衡量资本投入指标理论上应该采用物质资本的服务流量作为资本投入量,但实际中得不到这样的数据,国内大多学者采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度量,本文也采用这一指标,并以1993年为基期的固定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4)能源消耗

衡量能源消耗的指标比较固定,以各年份装备制造业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衡量。由于2011年的能源消耗指数在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报告,本文根据1995年-2010年的能源消耗数据用Eviews估计得到2011年的各行业的能源消耗总量。

2.TFP测算结果及分析

DEAP软件可以提供很成熟的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TFP分解,本文利用DEAP2.1软件计算1995年-2011年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数并进行分解,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1)TFP指数变动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17年间总体上TFP都大于1。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装备制造业17年间TFP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其TFP变动指数为1.097,意味着17年间平均增速为9.7%,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88)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1.076);17年间平均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1.029),说明装备制造业的所有行业17年间的整体TFP变动没有出现下降。所有行业的TFP变动指数都有所波动,但整体趋势都是增长的。

从时间序列来看,所有行业的平均TFP增长最快的年份是2003年-2004年,达到1.242,即比上一年增长24.2%。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2007年-2008年的TFP指数小于1。其中2004年-2005年达到最低0.903。17年间所有行业的TFP变动指数平均为1.065,即增长了6.5%。

2.TFP指数的分解

按照上面介绍的Malmquist指数法,把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动(EFF)、技术进步(TECH)、纯技术效率变动(PEC)和规模效率变动(SE)四项(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17年间所有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整体都有一定的技术进步。其中技术进步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达到1.097,即17年间每年平均增长9.7%,金属制品业的技术进步指数是7个行业中最低的。

17年间7个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效率处于下降趋势。但是7个行业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处于增长趋势,其他4个行业技术效率处于下降趋势。17年间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基本上为1,说明规模效率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技术效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

从表二还可以得出: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比较小。

四、政策性建议

基于对装备制造业1995—2011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在1995-2011年总体上TFP都大于1,且所有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都大于1,说明装备制造业在这17年间有不同程度的技术进步。

2.装备制造业的不同行业的TFP之间存在差异,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制造业,平均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业。

3.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技术效率的贡献比较小。而且规模效率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技术效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纯技术效率的变动。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为改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状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第一,能源稀缺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越来越严峻的问题,现在国际社会很多国家都在开发可再生新能源,我国也推出了新能源政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风力、水力、太阳能资源的优势,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二,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对TFP的增长在不同年份有所波动,但是整体来说技术进步是我国装备制造业TFP增长的主要原因,从分行业的角度来看,电子及通信制造业的TFP增长最快。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进步较缓慢,大部分先进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所以应该注重提高产业技术,鼓励自主技术研发。

第三,技术进步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大部分行业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拉大行业间的技术效率差距,导致工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下降,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构成挑战。所以,各行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时,还要通过行业管理制度改革、提高竞争,以及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等方式提高技术效率,缩小与技术前沿面的差距,充分发掘劳动生产率增长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欣.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4

装备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教育技术装备 高位均衡 目标 问题 对策

教育技术装备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据统计:2005年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完成政府采购招标项目739个,其中专用教室项目159个、图书馆项目39个,实施南京市校校通工程装备信息技术项目1285个,全年新配套课桌椅21640套和一批办公设备,总额为1029万元。通过这样一组数字报告,不难看出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是走在全省前列的,正处于高位发展阶段,但是,还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如: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差异,不同学科设备、仪器、工具、耗材的配套差异,教育技术装备使用与管理的效益差异等,都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创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发展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市教育局决定自2006年起,全面开展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五”期间,我市先后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危房改造”、“村小提升”、“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等工程,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还有不少学校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艺术教育等设施设备,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图书阅览室、网络学习室、技能创造室、校史室和心理咨询室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无法开齐、开足教育部课程设置标准规定的课程、课时,无法推进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缺乏必要的阅读书籍和场所,学生缺乏动手实验和倾吐心声的场所。上述情况已严重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影响全市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制约着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南京教育的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的平均水平”的目标进程。

二、实现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1.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

在《辞海》中,“装备”一词的解释为“装备是军队用于作战和作保障的各种器械、器材等军事装备的统称”,是不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或非物质工具,它是对某一部门、组织或机构功能的实现起到保障作用;而教育是对人类知识有目的的传递;因此,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和配备行为,具体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的总称。南京市合格学校的建设文件中明确提出,所谓合格学校是指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合格。因此,实现省、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创建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是实现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

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是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具体管理与服务部门,属于后勤供给与保障、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一类。它一方面与其他的教育事业管理与服务部门一样,是一种公益事业管理与服务的部门;另一方面它又与企业有点类似,承担着学校条件装备的供给工作。并且核心的部分是为学校装备物质条件,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承担着学校的硬件条件装备工作或后勤保障工作。因此,装备的质量好坏,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好坏;装备的成功与否,就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的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之一,也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的基础保证之一。

三、结合合格学校建设目标分析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

1.南京市合格学校的建设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市局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两步走的要求,我市合格学校建设的目标是:到2007年底,全市90%(城区达95%、农村达85%)的中小学达省级合格学校标准(即《江苏省中小学教学技术装备标准(试行)》三类标准),部分学校(省级实小、省示范初中)达省二类标准,少数经济贫困地区的学校全部完成“四配套”;90%以上的中小学达“五室”建设合格标准,部分学校达示范标准。配齐配足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器材,满足学校开齐开足教育部规定课程的要求,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需要。

到2008年底,全市中小学100%达省级合格学校标准,部分学校达二类标准乃至一类标准;100%学校五室建设达“合格”,部分学校达示范标准。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办学条件水平。

2.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专用教室的建设问题

专用教室是指为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专门建设的教室。它是学科专用的,能为实施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条件装备,是学科实施课程目标的硬件平台。在普通中小学,目前的专用教室有多种,如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中小学艺术教室(含音乐、舞蹈教室)、少先队室等。这一类专用教室与普通教室的最大不同点是装备了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匹配的仪器、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专用教室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建设装备问题,摆到了教育技术装备的面前,是仍然维持原来的简单地将学科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等提供给学校,还是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创新地服务教育教学,提供一整套的建设与装备的“服务”。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校园文化与环境的建设问题

校园文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指校园里的文化。由于当今社会对文化一词的泛滥,文化已被庸俗化和通俗化了,因此,许多人对校园文化和对文化的理解一样,是粗浅的,有时甚至是歪曲。这种对校园文化的不正确认识或不充分认识,将会导致办学思想的肤浅,导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有害的。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作为校长、教师和作为教育行政工作者,都必须对校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都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来说,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空气与土壤,是学校形成特色与品味的一种遗传基因,是学校发展成长的动力之一。所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均衡来说,是一种耕耘土壤、输入血液、夯实基础、提供动力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结合当前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如何营造符合学校实际、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是摆在教育技术装备面前的重要问题。

(3)仪器、成套设备等实验装备的配备问题

实验装备对于教育技术装备来说,应是最核心的也是最基础的装备。因为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理科或科学教育是最核心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在当前信息化的浪潮中,在“普九”之后,很容易忽视或淡化实验装备。在中小学实验装备中,由于以前的惯性思维,也容易对中小学的实验装备习惯对待,不思创新。

对于实验装备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实验装备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问题,摆到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的面前,是仍然维持原来的简单地将学科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等提供给学校,还是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创新地服务教育教学,提供一整套的建设与装备的“服务”――即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在实验装备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①现有的实验装备标准在多大的程度上,真正能成为一个科学、有效的指导实验装备的标准?

②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以什么样的理论或思想为指导,开展实验装备采购?

③实验装备包含哪些内容?仪器的采购与供应是否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

④面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思想,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职能,开展好实验装备?

⑤成套设备的质量问题,如在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的桌椅等木器产品中,甲醛等有害残留物超标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些危害物质对学生的健康有极大的杀伤力,其对学生的危害是不知不觉的,因而容易被忽视。因此,环保绿色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⑥成套设备的安全问题:安全性的要求包括对学生的安全和物本身的安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后者是对物本身的安全而言。对学生来说,木器产品必须边角圆润、结构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等,电器产品必须有3C安全论证等。对于学生来说,质量就是要确保产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危害性达到最小。对于产品本身来说,质量就是必须能防雷、防火、防酸、防腐等,要确保物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生危害性事故。

3.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与管理问题

学校需要教育技术装备,这一点成为共识,所以,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建设中,大家都在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投入,进行装备。但是,在装备后,对其管理应用远没有到位,换言之,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与效益发挥没有充分地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在理解与认知水平上,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缺乏理论构建。没有理论的指导,当然在实践上就难以深入。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技术装备还远没有理论根底。如,学校在如何管理、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的物与人上,经验也好、理论也好,都很缺乏。

(2)重装备,轻培训,以及部分项目上的本末倒置的装备过程,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的主体使用者(教师)的运用水平提升。多年来,我们大力装备了实施课程用的仪器、设备,但对教师运用这些技术装备的技能培训,却很欠缺。没有一种机制来保证教师提高运用技术装备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提升。虽然,职称评定上有一个信息技术的要求,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在信息技术装备上本末倒置。学校有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有了计算机,但大量的教师却没有计算机使用与管理上岗证书。

(3)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很是偏颇,关注学科教学中如何使用技术装备,关注运用技术装备改革教学方式。但很少有人关注技术装备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信念。研究技术装备的群体大都为教师,研究的方式与内容主要是如何在某些教学方法中运用技术装备改进教学的一些细节工作,但技术装备与课程建设的关系,与学科教育教学的关系,与学校管理、评价的关系等方面,都很欠缺。

(4)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太差,忽视了教育技术装备的技术含量对从业者的要求。在装备干部队伍中,对教育有认知和实践经验的人太少,在学校的管理队伍中,往往是不能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弱病残。

(5)评价的行政偏见。对于教学一线教师的界定,即在课堂中教学的教师才是一线的教师。而在实验室、图书室等很专业的工作人员被定为后勤教辅人员,在职称评定等待遇上受到限制,主观上把有能力的有潜力的人员排斥在外。大学里有实验师,有图书馆高级职称,而我们中小学却没有。

当然,问题远不止以上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很难思考到的,但确实是我们中小学在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强化学习,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人的因素是关键,只有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发展我们的装备事业。学习与培训的方式有多种,如:装备部门组织培训;专业机构委托培训;企业动态产品培训;硬、软件管理专项培训;教研活动使用培训等等,只有把实践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各个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科学论证,创设用户与装备部门的沟通渠道

学校的需求是否明确,装备物件能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等问题,都需要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所以,要解决技术装备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必须做好装备的方案。在建设与配套中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应做到: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依据合格学校的建设标准与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设配置要求,对学校装备进行整体构思。

(2)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专用教室进行功能性设计。如:师资条件、原有设备、场地情况、资金状况等确定内容,做到既遵循标准又能实现功能,既有每个室的特殊功能又能体现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3)根据每个教室的特色功能,制定本校专用教室的建设与配置要求。包括:平面设计、区域划分、橱柜的形状大小、材料的数量、材质的规格、选用要求等。

(4)预期效果。要有效果图和效果说明。建设企业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装备部门应从技术上给予指导,方案形成后,经学校认可,方可实施。

3.抓好队伍,有效地把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延伸到基层

这里的队伍是指除专门的装备部门之外的队伍,大体可分为三支,一支是决策者队伍,主要是学校分管装备的校长,这支队伍决定了我们学校的装备计划和方向,他们既是装备的管理者又是装备的责任人。第二支是教师队伍,即各个专用教室的中心组,他们是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和把装备应用于教学的一线教师,对于装备质量的好坏、装备的发展,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教育技术装备需要他们参与研究与评价。三是配套产品的企业队伍,引导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和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强化政府采购渠道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引进合理竞争机制,规范企业行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更新理念,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建设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决策与行为。学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装备部门根据时代的要求,不能墨守成规和单凭用了多年的几个标准一味配套,一定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因地制宜的建设,科学合理地配套,既要实现功能,又要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与人力用在需要的功能建设与特色建设上,才真正实现教育技术装备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

5.技术研讨,以新课程标准引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确立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了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加强了课程之间的整合,突出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地位等。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在实践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动手的过程,是一个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过程,是一个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的支撑,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研究,才能把有效的、具有前瞻性、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装备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教育局办公室等.南京教育情况.专刊.2006,5

[2]南京市教育局文件.宁教规划[2006]25号

装备技术论文篇10

一、举办单位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二、征文内容

(一)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

1.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

2.装备文化与行业文化的逻辑联系;

3.行业文化建设在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功能、作用;

4.教育装备行业文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与建设策略探析;

5.中国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6.政策、法律环境对教育装备文化形成的影响;

7.教育装备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8.中外教育装备行业文化比较研究。

(二)教育装备国际交流:

1.教育装备机构、行业协会、装备企业对外交流工作实践研究;

2.教育装备国际交流历史与发展;

3.教育装备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践研究;

4.国外教育装备技术创新、新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建

设、管理发展观察;

5.国外创客教育、STEM教育等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三、征文要求

1.主题明确,论述规范;

2.注重历史与现实考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可关注研究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工作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可注重微观层面实践研究;

3.文稿形式可根据选题需要灵活设定,可以是理、专业性研究,也可以是回顾性、总结性文章;

4.文章以4000~6000字为宜,征文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5.为便于联系,请在文章最末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单位、职称/职务、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四、评价激励

(一)评选程序:活动组委会将在征文截止后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将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网站、《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公布。

(二)奖项设置。

活动奖项: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

名,优秀奖若干名,组织奖若干名。

活动激励:上述奖项均有证书,并对一、二、三等奖获得者给予稿酬奖励。

五、其他事项

1.征文时间截至2017年5月10日;

2.获奖部分文稿在《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7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公开发表;

3.征文内容如有研究价值,可列入下年度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教育装备研究院课题。

六、联系方式

1.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 王瀛

电话:010-59893195 传真:010-5989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