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7:32:17

装备范文篇1

一、明确目标原则,加快振兴步伐

(一)振兴目标:

到2010年,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装备的制造能力,基本满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及国防建设的需要。依靠区域优势,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部级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等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有序竞争;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发挥行业指导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2坚持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相结合。鼓励企业着眼于前沿领域,积极扩大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一批创新人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3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4坚持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依托重点工程,研制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影响大、关联度高的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实现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突破;以点带面,通过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带动基础装备和一般机械装备产品及零部件生产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确定主要任务,实现重点突破

(三)选择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显著效果,对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市场占有率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作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实现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1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包括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水电机组及抽水蓄能水电站机组、大型空冷电站机组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等新型能源装备,满足电力建设需要。

2开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研制,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3以一批大型乙烯项目为国产化依托工程,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实现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PX)、对苯二甲酸(PTA)、聚酯成套设备国产化。

4进行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研制开发,满足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

5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及涂镀层加工成套设备,实现成套设备国产化,满足汽车工业和家电等行业发展需要。

6发展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和洗选设备以及大型露天矿设备,实现大型综采、提升和洗选设备国产化。

7开发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装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海上浮动生产储油轮(FPSO)、10000箱以上集装箱船、LNG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装备。

8以铁路客运专线、城市轨道交通等项目为依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掌握时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车、新型地铁车辆等装备核心技术,使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9发展大气治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大型环保装备,以及海水淡化、报废汽车处理等资源综合利用设备,提高环保设备研发制造水平。

10满足铁路、水利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建设项目的需要,加快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施工机械的研制,尽快掌握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11发展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关键精密测试仪器,满足重点建设工程及其他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12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和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改变大型、高精度数控机床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满足机械、航空航天等工业发展的需要。

13发展新型纺织机械,重点对日产200吨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高速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成套棉纺设备、机电一体化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等新型成套关键设备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促进纺织行业技术升级。

14发展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提高大马力拖拉机、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采棉机等国产化水平和技术档次,改变目前125马力以上拖拉机、新型农业装备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

15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生产设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无铅工艺的整机装联设备、数字化医疗影像设备、生物工程和医药生产专用设备等,促进装备制造业全面升级。

16发展民用飞机及发动机、机载设备。

三、制定振兴措施,明确工作方向

(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装备制造业产品和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通过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广泛开展联合设计、联合制造,逐步实现自主制造的目标;全面提升一般机械装备的制造水平,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进一步提高装备的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零)污染的优势产品及清洁制造技术,逐步淘汰落后产品及制造技术。结合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确定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集中地。

(五)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提高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装备制造企业要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增加研发投入,加快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国家将重点支持自主创新项目,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项目。对关系国家全局和战略利益、企业难以独立完成的重大技术装备,有关部门要给予必要的支持,集中力量取得突破。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际合作、并购、参股国外先进的研发、制造企业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开展研发工作,并加快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创建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六)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制造。国家在核准或审批重点建设工程时,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并要求项目业主和制造部门联合制定详细的装备自主制造实施方案,有关企业和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工程项目重大技术装备需要引进技术的,承接技术转让的单位必须具有消化吸收、研发创新能力和实施产业化的基本条件。凡属于重点领域的工程项目所需装备,均应纳入统一组织的招标工作范围,国家有关部门对招标工作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和指导。

(七)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一批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工程公司。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特别是大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改革和不良资产的处置。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要在保证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的基础上,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大型重点骨干装备制造企业控股权向外资转让时应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八)以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带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鼓励重大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在集中力量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若干各有特色、重点突出的产业链。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九)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支持国家重大技术装备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要整合相关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高等院校要与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培育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特别要培养重大装备研制和系统设计的带头人才。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为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造就雄厚的后备力量。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开发、使用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政策支持

(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在全面总结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通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为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要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中的作用,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等级,完善我国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为我国装备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条件。

(十一)制定重点领域装备技术政策。根据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先进适用和相对稳定的装备技术政策,为装备制造业制定中长期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发展规划奠定基础。装备技术政策由发展改革委组织使用和制造部门及研究设计专家编制,经咨询论证并按程序审定后,作为国家审批和核准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的依据。要抓紧制定电力工业大容量、高参数的发电和输变电,石油化工工业(含海洋石油工程)的炼油和化纤原料生产,煤炭工业的采掘,冶金工业的冶炼和轧制,建材工业的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生产,汽车工业的汽车产品关键总成生产,轨道交通运输业的新型轨道交通运输,远洋运输,民用航空航天工程,信息产业通讯工程,生物工程和医疗医药等领域的装备技术政策。

(十二)调整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对列入国家发展重点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条件成熟时,由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专项进口税收政策,对国内生产企业为开发、制造这些装备而进口的部分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进口关税或实行先征后返,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同时,取消相应整机和成套设备的进口免税政策。对国产装备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仍需进口的,作为过渡措施,经财政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严格审核,以逐步降低优惠幅度、缩小免税范围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继续给予进口优惠政策。

(十三)鼓励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优先予以安排。尽快研究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机制,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和项目业主对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投保。

(十四)加大对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在年度投资安排中设立专项资金,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所需以及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技术装备的技术进步项目,给予重点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等激励政策的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完善重大装备技术研发资金管理,重点支持系统成套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以及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基础性技术和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十五)支持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重大技术装备企业要积极组织加快实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各级人民政府要给予大力帮助,安排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努力减轻企业负担。

(十六)加强设备进口管理。重大成套装备及其技术的引进工作要有制造、研发和使用单位联合参与,对使用带有附加条件的境外资金直接进口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点产品要严格审查、论证。新建和改造工程项目不得进口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设备。对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企业,为实现装备国产化需要进口相关设备和产品时,经认定并经海关审核,可以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便捷通关的优惠。

五、加强领导协调,发挥协会作用

(十七)加强对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组织领导。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由发展改革委负责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职能主要是:组织编制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规划,协调重大相关政策,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落实,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任务。

(十八)及时协调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建立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为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装备制造行业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在全面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积极研究制定促进装备制造业振兴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本意见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抓紧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

装备范文篇2

装备采购属国家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军队是装备的唯一买主,装备的科研、订购、分配、使用维修管理由代表国家的国防部或相应机构(我国是总装备部)集中统一领导和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研制、生产和订购武器装备。装备采购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国家拥有优先采购权,承担装备研制生产任务是每个承制单位应尽的义务,装备科研生产条件一般由企业自行解决,根据具体情况,国家在配套条件方面给予必要保障。企业不得以产品的垄断地位要挟国家出高价或拒绝国家的装备订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采购是政府采购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国家行为,同时还是一种市场行为。装备采购是特殊商品的采购,武器装备也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以不同方式作用于装备采购。市场经济条件下,装备采购的基本手段是竞争,通过竞争来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装备采购要遵循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但国家对武器装备的价格要进行必要控制,允许承制单位获得合理利润,但不能因供求关系变化而获得高额利润,影响国家财政的实际装备购买能力,装备采购资源的配置通过国家控制的军品市场来实施。国家通过建立军品市场的准入制度,对承制单位资格进行严格审查,以减少市场无序竞争的风险,保证装备科研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平战需求波动大,研发承制单位有限

武器装备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军事需求是装备研制生产的动力和起点。武器装备科技含量高、研制周期长,装备采购的质量要求严、平战需求波动大。因而,在采购管理上要求更加严格,需要进行全系统全寿命期的分阶段决策和过程控制,以减少研制生产风险,适应军事威胁变化和技术发展的情况。武器装备的特殊的商品属性和使用价值决定了军队应在武器装备采购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武器装备作为商品,其研制和生产要遵循“用户是上帝”的客观规律,以军队用户的需求来研制生产武器装备。另一方面,武器装备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了它不能自由流通,军队是武器装备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用户,对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最有发言权,以确保装备满足作战需求,军队要在装备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尽管世界主要国家有成千或上万家厂商从事与装备有关的科研和生产活动,但大型武器装备的总体设计和总装厂商数量非常有限,往往只有十多家厂商,许多装备只有一家或两家。特别是在和平时期,武器装备的需求量较小,一些产品和服务的军事专用性很强,因而供应商的数量也很少。在武器装备供应商数量很少的情况下,武器装备采购招标和合同订立必须根据武器装备供应商有限的实际情况做出一些特殊的规定,尽可能维持竞争的格局。在民用产品领域由于供应商众多,政府采购的招标方式通常规定有效竞争应在3家或5家以上的供应商之间开展,在武器装备采购招标中如若也这样规定,其结果将会排除大多数装备项目开展招标竞争的可能性,因而,世界主要国家在装备采购中,较多装备项目都是由两家供应商进行投标竞争的。三、竞争范围方式有限,多以非价格手段为主

竞争性装备采购的范围和数量十分有限,具体表现为:参加竞争的装备以订货阶段为主,以配套设备为主,以保障装备和通用性强的装备为主,参加竞争的装备承制单位以军工企业为主。

依据《装备采购条例》,除了单一来源采购以外,装备的竞争性采购可以采取五种方式,即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和总装备部认可的其他装备采购方式。同时,《装备采购条例》还规定了哪些情形下可以采用哪种采购方式。但是从目前的装备竞争性采购实例看,在所采用的竞争方式中,一是尚未见有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二是所采用的竞争方式基本上是邀请招标、询价和竞争性谈判方式这三种。三是在军队各个订货部门的实践中,注重的是如何组织做好装备的竞争性采购工作,对于所采用的竞争方式并没有着意去严格的定义与区分,往往是一并归入了竞争性采购方式。

从装备竞争性采购的实例中看,装备订货部门确定承制单位的首要因素,往往是承制单位对于组织与保证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建造周期、质量保证能力和技术水平,以及承制单位设计建造装备的资格认证、服务水平、信誉级别、营销能力等等非价格因素。首先,参与竞争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具备研制生产装备的资格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必须要能够确保装备达到规定的性能质量要求并保证规定的进度要求。然后,是其价格水平、服务水平、信誉级别、营销能力等因素的综合比较。相比之下,价格因素在很多情形下实际上居于次要地位。这不仅表明了订货部门确保装备质量进度要求的价值取向,而且还表明了现阶段企业对于装备任务的竞争主要是以非价格手段展开的。比如,有的装备订货部门在采购装备时,就是由于有的承制单位难以保证装备的质量进度要求,出于要保证装备研制生产进度和质量的目的而采取了竞争性采购的方式,其确定承制单位的首要因素显然是进度与质量。又如,在有的装备竞争性采购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价格指标所占的权重相对较低。

综上所述,当前的装备竞争性采购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更为重要的是,它作为一种新生的革命性的装备采购方式变革,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它不仅促进着装备采购体制和装备采购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着军方与承制方的行为尽快趋向市场化,并且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逐步规范化、系统化,推动着以竞争为核心的装备采购制度建立,促进装备采购效益的不断提高。

【摘要】装备采购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性资金,采购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竞争性装备采购具有政府采购的基本属性,但有其特殊性,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政府采购。掌握竞争性装备采购的特点是推动从主要以单一来源向竞争性采购方式转变、解决军品采购价格问题、提高装备采购的整体效益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竞争装备采购

参考文献:

[1]刘平,兰海东.从竞争性采购看装备价格管理改革要求[J].军事经济研究,2005,3.

装备范文篇3

1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

1.1建立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影响指控装备效能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如指控装备的通信能力、机动能力和广义可靠性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相互影响。对一种指控装备而言,既要求可靠性高,又希望通信能力、机动能力强。显然,这三个指标都达到最大值的指控装备是不存在的。因此,指控装备效能评估实质上是一个多目标的择优过程。

一般来讲,装备运行效能的评估,主要是通过比较一些指标的实际值与其期望值的差异来进行评判的。美国工业界武器装备系统效能咨询委员会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了一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分析装备效能的模型。此模型旨在根据可用性(A)、可信赖性(D)和能力(C)三个方面,评价装备效能(E)。借鉴ADC模型的思想,指控装备运行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可从可用性、可信赖性、和能力这三个方面来构建。

1.2评估指标值的无量纲处理

由于评估指标是从不同方面来反映指控装备性能情况的。因此各评价指标值的量纲和目标趋向不尽一致。有的评估值是越大越好,如通信能力等;有的评估值则越小越好,如误码率等。为了有效地集成各评估指标值,必须对各评估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很多,为了评估的方便起见,采用如下方法:

若评估指标值越大越好,则Pi=0.50+0.50×ai。当I≥I50时,ai=(I-I50)/(I100-I50);当I<I50时,ai=(I-I50)/(I50-I0)。若评估指标值越小越好,则Pi=0.50-0.50×ai。当I<I50时,ai=(I-I50)/(I50-I100);当I≥I50时,ai=(I-I50)/(I0-I50)。其中,Pi为第i个指标的评分值;I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I50为第i个指标的一般(平均)值;I100为第i个指标的最佳值;I0为第i个指标的最差值。I0、I50、I100的值由评估人员根据指控装备的性能和实际监测数据确定。

2装备运行效能值的计算与评价

2.1装备运行效能值的计算

每种指控装备的运行效能值,应综合各种评估指标值的得分情况。为简单起见,装备的运行效能值可根据各种评估指标的评分值与其权重乘积的累加值来获得。可用下式表述:E=WiWijPij式中,E为效能值;为第i个准则的权重;Wij为第i个准则下第j个指标的权重;Pij为第i个准则下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

2.2装备运行效能的评价

设E100表示每个指标都取最佳值所得到的效能值,由上式计算ζ=E/E100。ζ表示指控装备在特定环境下发挥效能的能力值。根据ζ的值,装备运行效能的评价结果对应为:0.9≤ζ≤1为“极好”;0.8≤ζ﹤0.9为“很好”;0.7≤ζ﹤0.8为“好”;0.6≤ζ﹤0.7为“较好”;0.5≤ζ﹤0.6为“中等”;0.4≤ζ﹤0.5为“较差”;0.3≤ζ﹤0.4为“差”;0.2≤ζ﹤0.3为“很差”;ζ﹤0.2为“极差”。对指控装备来说,ζ值的大小与测量环境密切相关。测量环境不同,ζ值的差异可能较大。

战时指控装备的选优,应在平时模拟战时环境、评估指控装备运行效能的基础上进行。在同类别的若干型号指控装备中,ζ值大的应优先选用。

装备范文篇4

一、深化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水平

我始终坚持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把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适应新岗位的当务之急。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通过认真学书记在十七大上作的报告,使我对践行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党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出的新理论、新观点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对指导今后的工作奠定了深后的理论基础。二是加强财经业务知识学习。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山东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山东省工商行政系统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财务装备工作有关等方面的各项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业务知识,适应新岗位的基本要求。

三、恪尽职守,努力展现一流的工作业绩和精神面貌

新的职责,给我增添了奋发向前的动力。我始终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的工作态度,勤恳努力,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了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一是增强服务意识,作服务型的财装科室。将局属二级单位的社团证、机构代码证统一归集到财装科,集中到市民政局、市技术监督局根据有关要求办理年审、换证等工作,有效的杜绝了以往的漏审情况的发生。为使省局集中采购的一批微机得到更合理的分配与使用,首先,到局机关各单位对现有微机设备的配备与使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具体分析,提出初步分配方案,经局党组研究同意后,严格按照《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及时发放到各科室。二是学习新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局属11个二级单位的帐务全部录入微机,实行微机记帐,使我局财务软件得到充分利用,摆脱手工记帐,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认真做好资产信息统计工作。按照省工商局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政策,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了系统资产信息统计工作。四是进一步规范了市局机关政府采购工作。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关于开展省级政府采购执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要求,认真细致地对市局机关20*、20*年度的政府采购执行情况进行了自查,认真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市局机关政府采购执行工作。

三、摆正位置,努力营造团结奋进和内和外顺的工作环境

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尊重领导和其他同事,能够自觉摆正位置,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积极为做好本科室的工作献计献策,做到工作到位不越位,敢于负责不推诿,为科长当好参谋、做好配角,工作上与其他同志密切配合,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补台的良好局面。在与机关其他科室配合上,能够始终从大局出发,主动进行协调,向有关科室领导回报好、沟通好,争取关心和帮助,共同把工作做好。

装备范文篇5

学校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管理的装备室有实验室、体育室、多媒体教室及艺术教室。具体来说,有一个物理实验室,一个物理准备室;有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化学准备室;有一个生物实验室,一个生物准备室;一个音乐教室和一个美术专用教室。

学校大力推进图书室建设,图书室(馆)藏书量、报刊总数、教学参考书、工具书达到《标准》要求。学校有藏书室3间,藏书共1万多册(生均35册)。阅览室2个(有一个学生阅览室和一个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报纸34份,各类期刊60份;阅览室座位50个,书刊柜架总数14个。

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软件制作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有计算机近100台,计算机教室2个,多媒体投影教室8个。

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场所建设、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学校有一个体育器材室;室外装备有3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400米的环形跑道,10个室外乒乓球台和联合器械等。操场总面积9338平米,生均做操面积30m2。

二、装备建设

不断加大力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配备工作稳步推进。标准的教育技术装备,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课改,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长远奋斗目标,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提升我们学校办学品位,紧紧围绕教育技术装备“建设、配备、管理与使用”的四个重点,发挥管理职能,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各项工作。

尽管目前我们学校办公经费很紧张,我们尽量做到开源节流,并寻求多方支持,不断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配备上。

1、学校现在已有的多功能教室、仪器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和体育器材室,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目前的教学需求和学生活动需求。

2、学校每年利用寒暑假期,投入资金,对各类专用室和教室进行维修、粉刷与美化,做到宽敞明亮,窗明几净。

3、按照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进行设备的配备。我们学校每年都要投入一定量资金,配备实验器材,购置艺术、体育器材,添置新电脑,做到了年年有投入,年年有更新。

4.各仪器室通风、防火、防潮、防盗设施齐全。办公设备、管理用电脑、网络信息口及修理用必备工具齐全。

三、装备管理

我们学校在逐步更新硬件设施的同时,重点狠抓软件建设,规范制度,强化装备管理,发挥装备效应。我校从上到下,认识统一,十分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切实把教育技术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设逐步到位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装备效益,确保教育技术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发挥装备效应。

1、组织管理。实行“三级组织,层层落实”的教育技术组织运行机制。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行政人员组成的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规划设计学校教育技术工作蓝图,布置年度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目标任务,学习上级有关教育技术工作的文件、精神并研究讨论具体落实措施;由教务处牵头,专用室负责人组成的技术装备工作小组,负责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实施、开展,负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保养及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服务,做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检查,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工作意见等;各教研组、课题组在教务处和教科室直接领导和服务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教育技术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研究等。

2、制度管理。我校制定各个专用室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职责,做到公布上墙并“铿锵”落地。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到人。在理化生实验室,我们先后制订了《延陵中学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制度》、《延陵中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延陵中学实验室危险品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及考核办法》、《延陵中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延陵中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在体育器材室,我们分别制定了《延陵中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延陵中学体育器材损坏赔偿制度》、《延陵中学体育器材报损制度》;在音乐室,我们制订了《延陵中学音乐教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延陵中学延陵中学音乐教室管理制度》、《音乐教师岗位职责》。这些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我校目前的装备设施的高效维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了装备效益。

3、硬件管理。我们将教育技术装备硬件、软件按规范登记,学校有总帐,各室有明细帐,做到柜有柜签,物有标签,仪器分类存放,整齐规范,做到定期保养,损坏及时维修。

4、培训师资。为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将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培训的统一规划。先后举办了常规技术装备使用培训,特别是计算机操作培训、网络知识培训;学校选择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为兼职教师,提供尽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外出培训学习,提升管理与业务素质。并选派教师参加县,市级培训。公务员之家

5、常规利用。配备好、管理好教育技术装备最终的目的是在于“用”好。多功能教室、实验仪器室、音乐室、体育器材都得到充分利用,课时覆盖率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成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环境保护

使用就一定会产生废物,旧物。对于淘汰下来的废旧物资我校一般处理给专业回收人员(店),请他们作专门处理。废液我们集中收集以后通过化学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

装备范文篇6

一、从专利角度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积累不足,缺少核心专利

通过统计l985年4月L日(我国专利法于该日生效)以后装备制造业的相关专利申请,我们发现,德国、日本、美国三国申请人在世界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数量大大领先于其他国家。我国排名第四,申请数量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4%、日本的35%、德国的38%,如果考虑到我国合资和外资企业众多,权利归属母公司的情况,这一比例可能会更低。这一结果反映出了我国在本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专利保护意识的欠缺。从国内专利申请的情况来看,申请和授权的总量国内申请人占有优势,大约是国外申请人的3倍。但是,从不同专利类型的统计来看,国内申请人的优势主要来源于实用新型申请,发明专利的申请量相差不多。另外,目前发明专利授权量国内申请人仍然低于国外申请人,授权占申请的比例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一些基础元器件和高端技术领域这一情况更加突出。

以我国基础电器元件领域为例,2004—2009年主要电器元件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国内申请人21254件,国外申请人38939件;在授权统计方面,国内申请人lO770,国外申请人29386件,差距更为明显。深圳拥有各类LED(半导体照明)企业1150家,是国内乃至全球LED产业最大的产业基地。深圳LED产业从上游芯片的设计制造,到中游封装,再到下游的LED显示屏、背光、照明等方面的应用及配套材料、加工及检测设备等各个环节,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深圳的绝大多数企业手中没有LED核心专利和技术。目前按区域分布看,全球绝大多数的LED专利主要由日本和美国、韩国等国企业申请和垄断,全球初步形成以日本日亚、丰田合成、美国Cree、LumiledS和欧洲0sram为专利核心的技术竞争格局,我国大陆申请比例仅约为5%。从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或整个LED产业链来看,国内企业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比较低端的封装、应用等下游产业,技术含量高的专利很少。由于缺少核心专利技术,深圳已有3家LED企业遭到美国“337”条款的侵权起诉;众多进军国际市场的深圳LED企业,必须警惕国际巨头布下的专利陷阱和诉讼风险。

2.产业集中度低,缺少技术实力突出的大型企业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有了不少中国名牌,但真正能成为世界驰名品牌、在世界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微乎其微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全行业只有6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是其中进入世界50O强的只有一汽和上汽。根据机械工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OlO年底我国机床工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有7l42家但是,中国专利申请总计仅17000余件。进一步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统计机床行业的专利申请后发现,申请人主要来自日本、德国和美国;排名前50的申请人中仅有两个来自中国,分别位于第24和第50位。反观国外,利用Aureka软件对排名前两位的三菱和博世的专利申请制作专利地图后发现,这两家公司在机床技术领域的研究范围广泛,并且建立了各自的优势技术,形成r同的技术风格。由此可见,我国的机床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平均专利申请数量偏低,缺少技术实力突出的大型企业,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差距巨大。

3.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R&D经费投入强度,是指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美、日、德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R&D投入强度总体都在2.5%以上,其中日本、韩国已超过3.4%,远远高于我国1.47%的水平。2004年-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三种专利申请量的平均比例为25.8%%,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三种专利授权量的平均比例为11.9%,而国外这两项指标分别为85.8%和76.4%,分别高出国内60.0和64.5个百分点,表明国内倾向于专利质量相对较低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国外倾向于专利质量相对较高的发明创造。2006年-2008年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占三种专利的比例仅为l4.1%,国外高达78.5%;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29.62万件,比国外少23.56万件,说明国内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相对低下。目前我国专利平均寿命仅为3—5年,说明专利质量和价值总体上还不高。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不足7年的占81.0%,而国外这一比例只有48.4%: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有效期超过l0年的只占4.5%,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23.6%。

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工作发展的建议

1.制定行业专利战略规划全面系统的分析装备制造业的专利现状、发展趋势和竞争规律,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7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相关目标、措施制定符合我国装备制造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专利战略规划。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专利保护意识

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创新是行业向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企业问、国家问竞争的主旋律。装备制造业的技术特点决定,专利是核心创新成果的最佳保护方式。

3.发展一批有较强知识产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我国应发展一批拥有自有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产品和技术覆盖范围广、结构合理,市场驾驭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这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带动其{也套行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形成我国自己的完备的技术、产品体系。

装备范文篇7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司法所装备是指使用中央政法补助专款和各级财政配套资金购置的司法装备物资,主要包括:汽车、摩托车、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一体机等。

第三条司法所装备管理,坚持产权明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

第四条根据省财政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司法所的装备产权属于县(市、区)司法局,纳入县(市、区)司法局固定资产统一管理。

第五条省司法厅负责司法所装备的规划、专款规划审核及上报、装备采购、发放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地市司法局负责司法所装备专款项目规划的初审、申报和监督检查等工作。

县(市、区)司法局负责司法所装备的规划拟定、上报、领取、发放、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

司法所负责装备物资的日常保管、使用管理、保养维护等工作。

第六条县(市、区)司法局对司法所装备实施具体管理。

主要职责是:

1.按照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全面掌握各司法所装备的品种、数量、价值及使用状况,建立装备台帐和领用手续,做到账卡、账物相符,保证资产安全与完整。

2.统一办理交通工具入籍、使用人员培训,抓好机动车驾驶人员的行车安全教育。

3.每年对司法所装备使用情况检查一次,做好检查记录备查,并将检查情况上报设区市司法局装备主管部门备案。

4.建立司法所装备的的定位管理制度,督促各司法所对直接管理使用的装备建立台账。

5.按有关规定做好司法所装备的新增、处置、报废手续。

第七条司法所是装备的日常使用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

1.建立本所装备台账和领用手续,确定专人保管,人员调整时,应做好资产交接手续。

2.定期进行资产的检查核实,确保司法所装备物资的完整,安全防范措施到位。

3.做好装备的保养维护,确保装备性能完好。

4.使用交通工具必须做到保险、证照齐全。夜间及节假日期间,交通工具应定点停放,保证安全。严禁擅自改变交通工具用途,不得公车私用,不得转借他人使用;严禁酒后驾驶和无证驾驶。

5.装备的毁损、报废等,应报告县(市、区)司法局,并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报批手续。

第八条司法所因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被撤销的,其装备应由所属县(市、区)司法局予以收回,重新调剂到其他司法所,并报市局和省厅备案。

第九条不按照上级批复文件内容擅自调整装备使用单位,截留、以旧换新、挪用、出售、出借、出租和私自占有司法所装备的,上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应责令改正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省司法厅将予以全省通报批评,并核减下一轮中央政法补助份额。

第十条因监督管理不善,造成司法所装备毁损的,分清责任,分别追究县(市、区)司法局负责人、司法所负责人的责任。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应承担法律和赔偿责任。

装备范文篇8

关键词: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服务;思路;格尔木市

气象装备保障工作是各级气象部门基本气象业务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气象装备的运行状况以及气象测报业务质量,更与气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紧密联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各个地区开展实行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各类现代化气象装备不断增多,气象部门自身装备保障能力已经无法更好满足大幅增加的装备保障任务。因此,大力推动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服务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其对于确保气象部门各项气象业务的顺利开展,推动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以及气象事业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服务的提出

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通常表示的是对装备的维修维护,依据以往的气象业务体制,地市级与基层台站的气象装备保障工作通常由一至两名开展观测业务或者管理的人员进行兼任。结合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气象业务运行需求以及气象装备保障人员结构方面来看,各级气象部门气象装备保障力量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气象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1]。为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新时期,气象部门应强化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是落实政府购买力服务的关键策略。随着格尔木市气象的迅猛发展,各类气象装备逐渐增多,以往的气象保障体系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该地区气象业务的发展需求,格尔木市气象局积极开展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改革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全面探索新的气象装备保障模式,构建职责明确、响应及时、保障有力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社会化运行体系。

2格尔木市气象装备保障现状

格尔木市气象局前身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的格尔木县气象站,1985年撤站建局。2006年建立了大气探测及时保障分中心,编制3人,当前保障人员有4人。主要负责5个有人地面自动气象站(双站热备份)、一个无人值守站(五道梁站)、17个七要素无人自动气象站、2部X波段天气雷达、3部L波段测风雷达、三部制氢机、五部太阳能、两部探空大风自动放球系统、6个无人交通自动气象站、8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5个设施农业小气候自动站、及市局中心机房的维护保障工作。2015年11月2日,格尔木市政府决定在格尔木辖区内主要河流流域新建18个无人自动气象站,项目建设资金260.3万元,每年拨付维护费37.5万元,列入市财政预算。根据格尔木实际,格尔木市气象局确定了引入湖北省局的自动站保障社会化方式,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公司社会化部授权市局下属的华风综合服务责任有限公司为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公司社会化服务保障事业部驻格尔木办事处,签署相关协议,引进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障业务流程规范和相关制度。由华风综合服务责任有限公司完成地方政府投资的18个区域自动站的保障工作。

3格尔木市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服务内容

3.1格尔木市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服务项目。根据格尔木市局业务工作实际,将现有保障业务分类保障:(1)天气雷达、L波段测风雷达、水电解制氢等技术含量高、保障经费多、专业性强的保障业务。此类保障业务在格尔木不具备开展社会化保障的外部条件,由市局的现有保障机构和人员承担。(2)气象通信和网络保障业务,其中气象内网保障业务由省局信息中心承担。INTERNET和市局新建的通信业务,如今年新建的中心站电路和网络设备、沙尘天气实时监控电路和相关设备,在与通信运营商签订服务合同时已将保障服务纳入合同,已实现社会化保障。(3)自动气象站的保障业务,含6个部级自动站、区域自动站、土壤水分站主要依靠三级保障体系进行装备保障,确保装备保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2016年新建的18个无人站利用地方配套的保障经费,实行社会化保障运行。3.2工作方法。(1)成立由格尔木市气象局分管领导为组长,业务科、财务科、大探保障分中心负责人、各台站(局)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分步实施,保证项目有序开展。(2)格尔木市局大探保障分中心负责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运行具体工作。定期向单位领导汇报项目推进情况,保证项目顺利实施。(3)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公司的联系,确保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保障业务流程规范和相关制度本地化运行平稳。(4)制定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运行财务支出管理办法,保证财务支出合法、合理。(5)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格尔木市气象局党组纪检组全程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由格尔木市气象局财务科负责项目资金监管。

4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服务方案和流程设计

社会化保障管理模块可基于信息化管理系统,作为单独的系统供第三方公司使用。格尔木市气象局在气象装备社会保障服务系统主要引进江苏无线电研究所有限公司信息化平台[2]。具体保障服务流程如下3个方面。4.1日常巡检维护。日常巡检维护工作通过社会化保障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在日常巡检作业时,先在管理平台中设置好巡检计划和巡检周期,然后系统自动生成巡检任务单,并通过手机APP通知到相关服务人员。服务人员按计划去现场服务,按规定的作业流程做完巡检工作后,将相关记录、图片等通过手机APP实时上传到管理平台,完成整个业务流程。用户方可随时通过业主监控管理平台查看巡检工作进度。4.2日常巡检维护方案。普通区域站每年维护2次,高海拔站每3个月维护1次。维护总体要求为:(1)保障人员每次到达现场时和离开时,现场拍摄观测场全景照片,要求显示日期时间。维护过程中发现故障及时修复;(2)及时更换超检仪器;(3)每次维护时检查通讯卡中的费用,如低于预警值,及时通知市局装备保障部门,并联系省信息中心业务科负责人充值。(4)每次站点维护作业时,按规定将现场维护报告和维护前后的现场照片以及台站档案更新信息等资料通过手机APP上传至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5)第一次巡检时,在管理人员的配合下核对所有台站信息,记录传感器、采集器等设备代码,测量站点经纬度,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所有保障台站的完整档案。日常巡检维护内容和操作规范按《区域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检测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4.3故障抢修。故障抢修业务流程为:售后服务公司有专人负责通过“站网实时智能监控和预警和报警信息处理系统”实时监控自动站的日常运行状态。当监测到故障信息时,会立即将报警信息推送至社会化保障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同时可接收其它来源如省局监控平台的报警信息),并同时将该信息通过手机短信或手机APP发送给指定人员。服务管理平台可以自动或人工直接下发抢修指令(抢修工单)给该区域的保障人员。故障抢修方案:(1)响应时间普通区域站:监控发现或收到故障通知24h内排除。高海拔站:监控发现或收到故障通知48h内排除。如遇天气、恶劣等不可预见的情况时,保障人员应电话与当地气象站三级保障人员沟通,得到同意后可在条件具备时再到现场维修。未能及时处理的故障应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进行登记,以备核查。在应急响应状态下,按照用户要求立即赴现场应急抢修。(2)故障维修内容和规范保障人员到达现场后,应按巡检流程规定的内容和规范进行故障修复。驻点保障人员无法修复故障时,由地区办事处或公司总部派遣资深工程师去现场修复。遇特殊情况短期内无法修复时,保障人员应架设便携式自动站临时替代故障台站,确保数据按时上传。因第三方原因(停电、通信中断等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造成故障无法修复时,保障人员应及时向所在地气象站报告,并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进行登记。待条件具备后,第一时间恢复设备正常运行。每次故障抢修作业时,保障人员应按规定将现场维修报告和维修前后的现场照片等资料通过手机APP上传至信息化管理系统。

5结语

积极推动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服务工作,应不断强化气象部门气象装备保障能力的建设;要强化维修维护以及气象装备保障技术方面的支持,不断建立完善的现代化气象装备保障体系,从而确保气象装备能够稳定、可靠运行,适应格尔木市气象事业的现代化高速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曹兴锋,高岩.市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社会化探讨与展望[J].中国信息化,2013(08).

装备范文篇9

关键词: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设备;安全威胁;防御措施

随着网络技术在航天测控领域的不断普及与发展,网络安全风险问题日益突出[1-3]。活动测控装备网络指的是测控系统软硬件组成的试验任务专网、任务指挥专网和为装备提供保障的军事综合信息网,简称军综网。活动测控装备外出执行任务,测控信息常采用光纤或卫通链路与中心或战区互联,链路物理层和网络层管理的安全风险等级高。军综网用户多,安全设备少,易出现与试验网之间病毒交叉感染风险。为防止测控信息泄露,防止敌方网络攻击,研究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防御问题迫在眉睫。

1网络安全防御现状

活动测控装备在场区,网络安全威胁主要来自试验任务专网。在驻地,除了试验任务专网,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办公用的军综网。目前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防御现状可以概括为“六个缺乏”。1.1缺乏对光纤和卫通链路的管控措施。场区测控信息主要通过光缆和卫通接入中心或战区网。敌方可通过光纤耦合等方式窃取我方网络数据,并对我方装备部署定位;或通过截获我方卫通信号频谱,运用电磁欺骗方式可实施卫通网络入侵。目前仍缺乏对光纤和卫通链路传输安全的管控措施。1.2缺乏对网络传输设备的漏洞定期更新。通常装备寿命均在20年左右,列装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版本老旧、漏洞众多、缺少补丁。试验任务专网打补丁、软件杀毒均由中心定期组织,漏洞修复和杀毒软件更新滞后,造成不能及时发现新植入病毒,使得网络安全威胁等级提升。1.3缺乏对网络软硬件设备的安全审计。安全审计就是收集网络审计事件,产生审计记录,根据记录分析原因采取处理措施。缺少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的审计,表现在对权限违章和非法访问、病毒活动等没有报警信息,对数据库资源使用没有审查,对应用软件安装运行缺乏身份识别与确认,对软件工具使用未进行授权。1.4缺乏防电磁信息泄露的安全措施。对测控系统的客户机、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传输线、连接器,对通过地线、电源线、有线或无线传播出去的电磁泄露信息,缺乏有效的屏蔽防护措施,以致有用信息易被敌方接收、重现而造成失泄密[4]。1.5缺乏严格的测控装备授权控制机制。未对服务器、客户机及网络设备划分信息密级,未对内部用户划分类别,没有明确什么类别的合法用户能对哪些信息资源和哪种信息密级可进行什么操作类型的访问。身份识别的口令简单、易猜测,没有安全存放,没有采用可变口令和经常变换口令等防护措施。1.6缺乏相应的网络安全防御战术战法。任务准备阶段,缺少对网络空间战场环境、接入网络的技术状态做出安全评估。任务执行阶段,当网络受到敌方攻击,缺少针对性强和有效、快速的应急措施。因此目前急需建立网络安全防御战术战法库。

2网络安全威胁

网络安全威胁来自网络入侵和网络攻击。网络入侵是网络战的首要条件,只有实现对敌网络的渗透,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网络战的核心,是降低敌方作战效能的具体方法。通常敌方可采取的入侵和攻击手段包括以下内容。2.1多渠道植入病毒和木马程序。敌方利用我方人员违规使用优盘等介质在内网与外网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而趁机植入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或在我方采购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网卡等网络设备,接入网络的打印机、摄像头、移动光驱等终端设备中事先植入木马和病毒;利用网络设备在生产、运输、存储等供应链环节存在的安全管理漏洞植入病毒和木马。2.2绕过防御系统实施网络攻击。敌方可利用我方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漏洞,破坏、绕过网络安全防御系统,启用事先植入的病毒、木马程序实施攻击,达到对我方计算机终端和网络接入设备控制、破坏和实施信息窃取的目的。2.3物理层破坏与电磁泄露窃密。敌方有意对我方网络线路、光纤通信线路实施破坏,或在预设阵地附近对卫星通信系统实施干扰,造成信息传输中断。利用我方网络端口、传输线路和信息处理终端因屏蔽不严或未屏蔽而造成的电磁信息辐射,窃取我方机密信息。

3网络安全防御措施

网络防御措施是指活动测控装备在机动转移、任务准备和任务实施三个阶段采取的一系列网络安全防御手段。这些手段无外乎PDRR(Protect,Detect,React,Restore),即保护、检测、反应、恢复安全保障体系。实际上,这八个字也是网络安全防御主要任务的概括[5]。3.1安全防御任务。结合活动测控装备网络体系实际,网络安全防御任务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切断网络入侵通道增强用户自我保护意识,遵循预防、诊断和清除相结合的原则,对配属的计算机、服务器等网络设备病毒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对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进行加固,阻止触发网络攻击发生的条件形成。(2)快速响应网络攻击收到网络攻击报警信息,启用备份链路、备份终端、加密通道等应急处理手段,或者采取“平时一套、战时一套、保底一套”装备储备和运用原则,把系统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比原来更安全的状态。(3)建立全网安防体系围绕网络三要素——用户、信息和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多层次的纵深型安全防御体系,确保管理安全、数据内容安全和网络基础设施的物理和运行安全,最终实现任务、指挥、办公信息安全可靠传输。3.2机动转移中的防御措施。机动转移是指活动测控装备从一个预设阵地转移至另一个预设阵地的行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敌方可能会对我临时构建的无线通信指挥网络实施信号插入或干扰。指挥员务必减少无线通信设备开机次数,尽可能降低被敌方监听和入侵的可能性。一旦发现异常,迅速关机或采用其他约定好的保密方式通信。3.3任务准备中的防御措施。任务准备指的是分队到达预设阵地,装备展开以后,执行任务前的准备阶段。此阶段的防御措施分为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1)管理措施通过设置门禁、登记、巡逻等方式对任务阵地、办公场所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敌方混入我方军事管制区;协调任务合作单位定期对防区内通信线路进行共同巡检,防止敌方非法外接;装备采购部门必须在提供的合格供方名目中采购所需装备物资,有条件情况下对采购的网络备品、备件进行病毒检测查杀;确保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审计系统,病毒预警系统、流量检测系统全时在线。(2)技术措施从网络入侵到实施攻击通常有一定时间周期,任务准备阶段可采用平时关机静默策略,规避敌方网络入侵与攻击;对试验任务专网病毒及补丁及时更新升级,并提高查杀频次,及时更新和检查防火墙、保密机等设备工作情况,做到防患于未然;对设备配置、卫星参数、测控软件等关键数据进行容灾备份,防止未授权使用和被非法冒充、篡改和窃取;对全网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安全产品及数据库漏洞进行检测,分析漏洞影响并及时修复;采用加扰设备和电磁屏蔽手段防范计算机终端电磁泄露;对网络安防技术状态进行调整,更新保密机和网闸策略。3.4任务准备中的应急措施。(1)切换至备份链路当使用双平面进行信息传输时,若受敌攻击后,造成部分终端被敌控制或者瘫痪,立即切断被攻击终端网络连接和受入侵平面链路,启用未入侵的链路。(2)采用备份装备卫通链路通常会使用多个频段、多个转发器和多个备用频点,一旦受敌网络攻击,立即切换至备用卫通设备或者更换至备用点频;当计算机终端受到攻击时,迅速启用热备份或冷备份计算机设备。(3)切换至卫通链路当光缆遭受敌方物理破坏,会导致军综网、指挥专网、试验任务专网全部瘫痪。立即启用本地综合卫通车与本地通信枢纽建立卫星通信链路,完成应急通信保障。

4后续针对性建设需求

4.1组织攻击测试加固系统漏洞。聘请地方网络安全机构充当“白帽”黑客,对我试验任务专网进行攻击测试,找出各业务系统的漏洞并进行加固,同时为后续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提供依据。4.2建立定期网络安全情报沟通机制定期与上级通信网管中心、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加强情报交流,通过第三方数据源收集安全情报,掌握最新的攻击信息、安全策略和解决方案,增强网络安全防御的有效性。4.3对全网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协调有保密资质的安全单位对全网进行健康体检,清理网络漏洞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联系设备提供商,对全网定期进行巡检,对部分老旧设备升级换代,定期更新软硬件系统配置。4.4开展网络攻防对抗训练。立足现有软、硬件设施,通过移植系统、复制数据、研发部分必要的软件,构建网络攻防演练环境。组建专业网络安防力量,利用内网部分电脑,设置演训导调科目,开展网络攻防红蓝对抗训练,提升人员网络攻击应急能力。

5结束语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网络安防业界已经得到共识。提升活动测控装备网络安全防御水平,除了采用先进的安防技术,更重要的是加强内部人员管理,规范内网用户的网络操作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卫星控制命令发送和测量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活动测控装备才能圆满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晓桦,武传坤.网络安全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2]翟健宏.信息安全导论[M].科学出版社,2011.

[3]沈昌祥.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思考[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2.

[4]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GJB5095-2002信息技术安全通用要求[S],2002.

装备范文篇10

装备采购方式是指装备采购部门使用装备采购经费采购装备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的法定的采购形式。国外国防采办中,在优先采用公开招标进行装备采办的同时,还根据装备项目的具体特点普遍采用了两阶段招标、两步招标法、邀请招标、谈判签订合同、征求建议书、单一来源采购、询价采购等多种方式进行采办。我军《装备采购条例》规定,为了促进装备采购的有效竞争,满足不同类型装备的采购需求,可以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以及总装备部认可的其他装备采购方式来完成装备采购任务[1]。

公开招标是通过公开采购信息,广泛邀请承制单位,形成公开竞争,最终实现获取质优价廉的装备目的的采购方式和途径。采用公开招标采购方式,有助于开展竞争,打破垄断,促使承制单位努力提高装备质量、缩短周期、降低成本。为此,这种方式一直作为一种较理想的采购方式被世界主要国家所推崇,是外军普遍提倡采用的一种采购方式。如美军规定除《联邦采办条例》特别要求以外,必须采用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承包商。公开招标在其公开程度、竞争的广泛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也存在着招标周期较长、费用较高、保密性差等缺点。

邀请招标方式能够较充分地发挥招标的规范性、公平性等优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公开招标的不足;但其竞争程度远远不能与公开招标相比拟。

在一些情况下,由于采购对象的性质或采购情势的要求,招标采购方式并非实现装备采购经济有效性目标的最佳方式,必须采用其他采购方式。竞争性谈判采购既能体现竞争,又具有灵活性的优点,但规范性不够强。

单一来源采购方式是非竞争性的装备采购方式,易造成承制单位抬价、阻碍技术进步、产生不公平交易等现象,而且评审过程难以控制,人为操作性大,易造成市场机制失效,使装备采购部门处于不利地位,影响采购效益,因而,一般在严格符合条件并经上级装备采购部门审批以后才可以实施。国外实践已经证明,国外国防采办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中,对单一来源采购方式的运用采取了严格的限制。

询价采购是一种相对简单而又快速的采购方式,邀请报价的承制单位数量应至少有三家,而且只允许承制单位提供一个不得更改的报价。询价采购明显具有方便快捷、费用低廉的优点,但其规范性、程序性相对较差。

由于装备采购的每个项目各不相同,还有其他一些适合的采购方式也是可以采用的,例如批量采购、小额采购等,因此为了适应装备采购在不同情况下的特殊需要,《装备采购条例》规定,经总装备部批准还可以灵活采用其他装备采购方式。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其他采购方式有很多,但只有经总装备部认定的方式才可以用于装备采购。

二、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意义

规范对装备采购方式选择行为的管理,可以克服和减少随意性,从制度上确保推进和开展竞争性采购,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保证交付进度,提高装备质量。

1.推进装备采购的竞争水平[2]

推行竞争性装备采购,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高技术装备发展的需求。规范装备采购方式的选择,积极运用竞争性订立方式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各企业积极性,把装备科研、生产、维修建立在国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基础之上,以实现装备采购效益的最大化。世界各国无论政府采购、还是装备采购都采取各种方式,建立了采购方式审定制度,强制推行竞争性采购。因此,加强装备采购方式选择,是推行竞争性装备采购的重要途径。

2.提高装备采购的法治化进程

当前,装备采购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的观念和行为还未得到彻底的转变和根除,有意、无意规避竞争,以及竞争性装备采购方式应用不规范,有意选择竞争程度较小的采购方式等问题时有发生。因此,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建立规范、统一的装备采购方式的选择标准和方法,对规范装备采购工作行为,避免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等问题的发生,将产生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提高装备采购行为的法治化进程。

3.向政府采购制度看齐

装备采购属于政府采购范畴。政府采购相关工作行为、过程都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和多方的监督;尤其其采购方式的确定已经受到严格的法律管制,任何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部门、人员,在组织实施采购工作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针对项目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采购秩序,实现“阳光工程”的目标。因此,为在装备采购工作贯彻落实政府采购制度精神,应加强装备采购方式科学选择。

三、科学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实现路径

1.采购信息,平等授予采购机会

装备采购信息,如装备名称、型号、图号,采购数量、采购价格、交付时间,战技指标、关键技术,承制单位信息、采购部门信息,采购合同文本等,几乎都可能涉及到军事秘密。因此,为了维护国防安全,必须做好装备采购的保密工作,保密工作是装备采购信息最关键的把握点。

但是,不能以保密为借口而规避进行公开招标等竞争性采购方式,不能以保密作为选择装备采购方式的唯一“准星”。对于采购军选民用类产品,除军队部门信息(如采购单位、交付单位等)外,其他信息均可按非保密信息处理,可进行公开,以吸引更多的承制单位的参加;对于采购军队专用装备,涉及装备总体、主要分系统及含涉密技术的配套件等产品采购信息为保密信息,可以只向符合相应保密资质的承制单位。此外,还可以根据装备采购信息密级程度积极进行去密和降密处理,降低装备采购信息的获取成本,最大程度地吸引广大潜在承制单位参与到装备采购市场中来。

2.统一判定标准,创造平等遴选规则[3]

影响装备采购方式的因素较多,并且各装备采购项目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为避免在制度上遗留规避竞争的漏洞,应对各影响装备采购方式选择的要素、判定标准、方法给予统一规范,并尽可能实现准确的量化管理。装备采购方式主要由保密要求、采购金额、采购时限、承制单位数量、装备通用性、配套或服务一致性等要素确定。结合实际,参照国内外具体做法,应遵循以下标准和方法进行选定装备采购方式。

第一,密级程度。对于无法处理的涉密装备采购信息只能选择公开招标以外的装备采购方式。

第二,合同金额。各国无论政府采购、还是装备采购,都在法律中要求政府或军队的不同部门,对各种装备采购方式适用的项目经费限额范围给予专门的规定,建立全军统一的装备采购项目经费计算标准。

第三,承制单位数量。竞争必须有相应的市场主体环境,即数量较多的、具备资格条件的承制单位。因此,承制单位数量也是一个制约竞争性装备采购方式使用的重要要素之一。

第四,采购时限要求。采购时限即采购项目所允许的合同订立时间也成为一个制约采购方式选择的要素之一。采购方式不同,所需要的合同订立时间不同;装备采购项目不同,所需要的生产周期、交付时间要求不同。采购时限应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采购时限=(装备交付时间-装备采购年度计划下达时间)-合同履行时间(按装备生产周期计算)

按照《招标投标法》规定,招标公告日到开标日,至少保留20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保证投标人具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投标书。因此,采购时限允许的项目方可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的方式订立合同。

第五,装备的通用性。通用性强的装备,承制单位较多,货源充足,价格较为稳定,适合采用招标或询价方式采购。《装备采购方式和程序管理规定》明确,采用公开招标、询价采购方式订立装备采购合同的项目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通用性一般是指各军兵种通用,或军民通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公开招标、询价采购的项目大部分为军选民用产品。因此,通用性按照军选民用市场情况确定。即凡在民品市场中有多家生产的产品就可认为满足“通用性强”的条件。

3.严格规范程序,保证公平选择

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是规范装备采购方式选择行为的重要手段。装备采购方式选择可按以下程序和方法执行:

首先,装备采购业务部门在拟制装备采购年度计划草案前,应组织领导、专家及负责人员对项目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考虑项目实际情况,提出装备采购方式建议。其次,装备采购计划部门根据装备采购项目情况组织专家对装备采购方式建议进行审查,重点审查检查业务部门对各要素分析的准确性,法规、判定标准执行情况,提出的采购方式建议的合理性等内容。再次,通过审查的,装备采购主管机关应组织专家,并根据装备采购项目情况,对装备采购方式方案进行审核。对于需调整采购方式的,依法作出装备采购方式修改决定;批准下达执行;经审核无异议的,及时批准下达。

此外,还需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建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关,并赋予其相应职权和职责,从而加强对采购方式选择的审批监督,以确保全军各级装备采购部门按照法规要求正确选择、使用采购方式。

参考文献:

[1]魏刚,艾克武.武器装备采办合同管理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181-182.

[2]白海威,王伟,夏旭.装备采购合同管理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5,16(2):6.

[3]李红军,王春光,等.规范合同订立管理提高采购管理效益[J].公共支出与采购,2005,(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