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1:52:06

装备技术

装备技术范文篇1

学校教育技术与装备中心管理的装备室有实验室、体育室、多媒体教室及艺术教室。具体来说,有一个物理实验室,一个物理准备室;有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化学准备室;有一个生物实验室,一个生物准备室;一个音乐教室和一个美术专用教室。

学校大力推进图书室建设,图书室(馆)藏书量、报刊总数、教学参考书、工具书达到《标准》要求。学校有藏书室3间,藏书共1万多册(生均35册)。阅览室2个(有一个学生阅览室和一个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报纸34份,各类期刊60份;阅览室座位50个,书刊柜架总数14个。

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完善校园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投影教室、计算机资料及工作室、软件制作室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有计算机近100台,计算机教室2个,多媒体投影教室8个。

重视和加强学校体育场所建设、器材设施的配备工作。学校有一个体育器材室;室外装备有3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个400米的环形跑道,10个室外乒乓球台和联合器械等。操场总面积9338平米,生均做操面积30m2。

二、装备建设

不断加大力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配备工作稳步推进。标准的教育技术装备,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课改,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长远奋斗目标,为了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了提升我们学校办学品位,紧紧围绕教育技术装备“建设、配备、管理与使用”的四个重点,发挥管理职能,积极开展教育技术装备各项工作。

尽管目前我们学校办公经费很紧张,我们尽量做到开源节流,并寻求多方支持,不断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教育技术装备的建设与配备上。

1、学校现在已有的多功能教室、仪器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和体育器材室,基本上能够满足我们目前的教学需求和学生活动需求。

2、学校每年利用寒暑假期,投入资金,对各类专用室和教室进行维修、粉刷与美化,做到宽敞明亮,窗明几净。

3、按照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进行设备的配备。我们学校每年都要投入一定量资金,配备实验器材,购置艺术、体育器材,添置新电脑,做到了年年有投入,年年有更新。

4.各仪器室通风、防火、防潮、防盗设施齐全。办公设备、管理用电脑、网络信息口及修理用必备工具齐全。

三、装备管理

我们学校在逐步更新硬件设施的同时,重点狠抓软件建设,规范制度,强化装备管理,发挥装备效应。我校从上到下,认识统一,十分重视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切实把教育技术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设逐步到位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装备效益,确保教育技术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发挥装备效应。

1、组织管理。实行“三级组织,层层落实”的教育技术组织运行机制。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行政人员组成的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规划设计学校教育技术工作蓝图,布置年度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目标任务,学习上级有关教育技术工作的文件、精神并研究讨论具体落实措施;由教务处牵头,专用室负责人组成的技术装备工作小组,负责学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具体实施、开展,负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保养及为教育教学提供技术服务,做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及教师教育技术使用情况检查,对阶段性工作进行总结并向学校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提供工作意见等;各教研组、课题组在教务处和教科室直接领导和服务指导下,具体组织实施教育技术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及研究等。

2、制度管理。我校制定各个专用室规章制度和管理人员职责,做到公布上墙并“铿锵”落地。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到人。在理化生实验室,我们先后制订了《延陵中学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制度》、《延陵中学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延陵中学实验室危险品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实验教学质量评估及考核办法》、《延陵中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延陵中学实验教师岗位职责》;在体育器材室,我们分别制定了《延陵中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延陵中学体育器材损坏赔偿制度》、《延陵中学体育器材报损制度》;在音乐室,我们制订了《延陵中学音乐教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延陵中学延陵中学音乐教室管理制度》、《音乐教师岗位职责》。这些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我校目前的装备设施的高效维护和利用,充分发挥了装备效益。

3、硬件管理。我们将教育技术装备硬件、软件按规范登记,学校有总帐,各室有明细帐,做到柜有柜签,物有标签,仪器分类存放,整齐规范,做到定期保养,损坏及时维修。

4、培训师资。为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我校将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培训的统一规划。先后举办了常规技术装备使用培训,特别是计算机操作培训、网络知识培训;学校选择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为兼职教师,提供尽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外出培训学习,提升管理与业务素质。并选派教师参加县,市级培训。公务员之家

5、常规利用。配备好、管理好教育技术装备最终的目的是在于“用”好。多功能教室、实验仪器室、音乐室、体育器材都得到充分利用,课时覆盖率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正成为我校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环境保护

使用就一定会产生废物,旧物。对于淘汰下来的废旧物资我校一般处理给专业回收人员(店),请他们作专门处理。废液我们集中收集以后通过化学手段进行无害化处理。

装备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县级气象部门;技术装备;保障工作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气象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气象探测新技术新设备广泛应用于基层气象台站,不断精细化、智能化、一体化的气象服务平台对基础气象数据资料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提出新要求。新形势下,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作为基层气象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多年来,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适配气象现代化进程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随着气象技术装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装备保障工作不能满足新形势、新业务的要求。本文将就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进行讨论。

1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1.1基层技术人员对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认识存在不足。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各项现代化观测设备已经在基层台站得到广泛应用,原有的人工观测项目逐渐全部被自动化观测设备取代,新观测设备大大提升了台站观测质量。但基层台站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没有从长久以来的固有思维中脱离出来,还是把工作重点放在传统地面观测业务上,没有强化对新设备应用的学习了解,疏于对新设备的维护保障。这样使得不仅提高了设备维护成本,也降低了设备维修效率,不能满足对设备故障短时间解决的业务要求。1.2技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气象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不仅要求单一学科的纵深发展,同时要求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因此在实际进行气象观测过程中会应用到多种新技术。但县级技术装备保障人员多数是观测员兼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对新技术对理论知识储备要求较高,因此日常维护保障工作对具体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看,现有保障人员的知识体系相对陈旧,处理故障能力偏低,对新设备掌握不够不熟练。近年来,新入职的业务人员也都是大气科学专业人才,基层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这就使得在一些设备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再短时间内得到有效解决,技术装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1.3缺乏足够的维修经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前气象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在维修中需要消耗的经费也不断升高。一些维修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使得在对气象设备进行维修时所需要的维修经费也在不断上涨,维护经费常常捉襟见肘。此外,基层台站还存在新设备投入使用后未配套维护经费的情况。同时经费不足导致设备关键部位的备件不足,如果设备出现故障,即使知道故障原因,但因没有库存备件,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存在设备故障缺乏经费维护的隐患,进一步降低设备故障处理效率,增加因设备故障影响气象业务开展的概率。

2关于县级提升装备保障工作的思考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在对气象技术装备进行保障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依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2.1加强对装备保障工作的认识。在进行气象观测过程中,要提高对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工作认识。从气象设备有效利用角度看,保障工作与建设工作同等重要,只有保证气象设备正常运行才能实现其效益,努力实现前期建设和后期维护两不误。要破除综合观测业务人员因循守旧思维,在自动化、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对综合观测业务人员有更高要求,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掌握综合观测技能,改革创新,勇于面对新的问题、挑战。同时加强对气象观测台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建立起性质有效的仪器维修保养制度流程,强化设备关键位置的隐患排除,使得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能够发挥作用,切实提升技术装备保障能力。2.2完善县级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装备技术保障体系,对县级台站而言,过硬的团队是保证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要实现这一目的,需要从以下两点展开工作:首先,要加强资金配给,依托省、市装备技术保障指导、统筹,提升气象观测仪器的硬件质量,实现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要定期开展技术装备保障业务培训,鼓励广大员工积极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加强技术人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将技术装备保障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内容当中去,实现维修人员技术能力的提高。

3结语

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作为基层气象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业务人员必须改革创新、奋发有为,通过不懈的努力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完成新形势下对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文华,边泽强.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研究[J].气象,2009,35(2):106-110.

装备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林业;技术装备;现状;发展前景

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紧密的联系,借助林业技术装备可以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当认识到林业技术装备的重要性,结合林业建设需求,加强林业技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从而促进林业建设质量的提升。

1现状

我国的林业技术装备是结合我国林业的实际需求研发的,有效提高了林业生产与建设的效率。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林业生产与建设工作也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作出了改变,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为促进林业技术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与机械化发展,有必要探讨林业技术装备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供需不平衡

目前,林业技术装备研发更偏向于砍伐、生产、加工设备,没有结合林业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研发,不能满足小规模林业生产的需求,导致林业设备需求与供应之间出现不平衡,不利于提升林业技术装备的应用效果。

1.2存在地域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气候、经济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的林业技术装备应用也存在差异。以南方林业为例,南方地区丘陵较多,大型林业技术装备并不适合在南方林业中应用,而林业技术装备研发没有结合南方林业的实际需求,忽视小型技术设备的研究,导致林业技术设备在我国林业中的应用存在地域差异,不利于林业技术装备的应用与发展[2]。

1.3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存在仿造国外林业技术装备的现象,并没有结合我国林业实际应用需求进行技术装备功能创新,不仅不利于林业技术装备的应用与推广,也影响了林业技术装备的发展速度。同时,很多林业技术装备由于没有及时进行更新换代,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不利于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4政策扶持不足

林业技术装备研发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林业技术装备的高成本和低利润率降低了生产厂家的研发积极性。目前,政府没有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从而不利于林业技术装备的长久发展。

2发展趋势

我国林业面积广阔,林业技术装备在发展过程中应当结合林业产业生产与建设的需求,科学把控发展方向,积极走林业技术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道路,从而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采运装备的便携化发展

目前,我国营林生产以人力为主。但受劳动力成本提高、人力生产效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营林生产已经不能满足林业发展的需求。营林采运装备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营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3]。因此,相关部门在林业技术装备研发过程中,应当结合林业生产采运的需求,提高采运设备的便携性,确保采伐人员可以在实际林业生产中灵活运用便携式采伐工具。

2.2收装装备的标准化发展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林业产业的发展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结合提升经济效益的需求,丰富林业树种类型,在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果的同时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4-7]。1)林业部门在研发收装技术装备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完善收装技术装备功能,扩大收装技术装备在我国林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以切实提升林业经济效益。2)大部分林业收装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在研发收装技术装备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林业的实际应用需求,简化操作环节,确保收装人员可以快速掌握收装技术装备的操作方法,提高林业收装的效率,促进林业收装的标准化发展[8-10]。3)为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设备生产厂家应当结合林业产业化与标准化发展的需求,完善技术设备功能,协助林业部门改善生产条件,减轻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如此,不仅可以扩大技术装备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范围,还有助于林业产业的标准化发展。

2.3林业技术装备的科学发展

大力发展先进的林业技术装备是加快生态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是构建森林文化体系、弘扬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4]。因此,林业部门及设备生产厂家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坚持林业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不动摇,促进林业技术设备的不断发展。我国林业技术装备存在系统化不足的现象,设备生产厂家在研发林业技术装备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1)结合林业产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开展成套化装备研发生产工作,为林业部门林业采运、森林保护、林业加工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装备,促进林业生产的机械化发展,提高各环节的工作效率。2)明确思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原则,对于大型设备、尖端技术要实现自主创新;在引进技术和装备的同时,还要重视新思想、新理念的引进与吸收[11-13]。3)结合林业生产的精细化需求,使装备研发和生产向精细化与高效化转变,为林业产业实现深加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提高林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促进林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提升。

2.4林业技术装备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世纪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也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林业技术装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当结合绿色发展理念,转变技术装备研发与生产方向。设备生产厂家要结合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开展的需求,强化林业技术装备的功能,从而协助林业部门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在研发林业技术装备的过程中,要坚持绿色环保理念,积极采用新材料,降低林业技术装备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减少林业技术装备产生的污染。同时基于能源利用率提高需求,降低林业技术装备的生产成本及能耗,确保林业技术装备具有低成本、低能耗、高效率的特点,促进林业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换代,减少林业技术装备在林业生产应用的过程中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平衡,促进我国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14-15]。

3结语

对于林业长足发展来讲,合理应用技术装备十分重要。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到林业技术装备的重要性,林业技术装备生产厂家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序开展林业技术装备研发、生产与应用推广工作,促进林业技术装备功能不断完善,确保林业技术装备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梅,刘延鹤,蒋鹏飞,等.我国林业装备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21,49(1):8-11.

[2]李春梅.关于林业技术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7):62.

[3]源泉,吴尚璟.林业机械化需政策技术“双轮驱动”[J].木工机床,2016(3):36.

[4]王玉峰.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6):116-117.

[5]源泉.“十三五”林业装备发展方向[J].木工机床,2016(1):34.

[6]周玉申,肖智慧.我国林业技术装备现状与发展趋势[J].木材加工机械,2011,22(5):33-35.

[7]陈幸良.世界林业技术装备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借鉴[J].农业工程,2012,2(2):13-16.

[8]葛于成.浅析林业装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科学与财富,2018(27):191.

[9]赵奇,赵小茜,徐克生.国内外林业装备主要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5,33(2):10-12.

[10]刘明刚.林业技术装备将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1,39(1):4-7.

[11]梁桂清.我国割灌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J].广西机械,2000(1):25-27.

[12]黄智娟.林业技术装备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J].科学种养,2014(5):223-224.

[13]周建波,李梦月,傅万四,等.竹笋培育收获及加工技术装备发展现状研究[J].竹子学报,2017,36(1):14-18.

[14]马娜,贾甸方.林业苗圃机械化现状与发展趋势新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158.

装备技术范文篇4

现阶段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小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学校不建图书室,不配备相关图书资料,语文教学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个成员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学校不配备相应的设备,不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同样达不到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强农村中小学装备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障。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特别是落后农村中小学和城区或发达地区学校相比,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宣传,逐步达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师生配合,形成认识一致、齐抓共管的格局。2000年,我镇6所中小学通过借、贷等办法自筹资金7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2003年,5所小学自筹资金购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到目前为止,全镇11所中小学均实行了电脑办公。

二、整合资源是基础

由于农村中小学实行布局调整,一部分村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一部分村小实行联村办学或高年级集中到中心完小,原有的实验仪器闲置或发挥效益不够。对此,我们确定被撤销的学校的装备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已经没有高年级的村小的装备除保留简易教具箱外,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通过调配、重组,中心完小的实验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充实和完善,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集中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论文格式需要,我们对相关装备进行再调配。2002年又筹资3万多元为三所初中添置了仪器、药品,同时对全镇17个校点的地面卫星接收站进行全面维护,并锁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教育频道,充分发挥其电化教学的作用。

三、保证师资是关键

要提高师资水平,必须狠抓培训学习。培训教育技术装备师资应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管理人员,一类是操作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相应培训班;组织优质实验课、优质电教室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征订相关学习资料,如订阅《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开展相关教学研究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培养教育技术装备人员,从师资上保障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开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如加强实验教学,促进了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微机室,培养了一大批懂电脑、会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

四、管理常规是保障

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将装备工作纳入综合考评或专题督导内容,并形成制度。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等方面进行督导检查,以检查督导工作,以检查促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中考理科实验操作考试制度。这对于加强农村初中理科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三是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实验员、图书管理员、微机教学人员职责制度;各种安全制度等。在实践中完善这些制度,并坚持执行,形成各类装备管理与使用常规,促使各项装备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在建立健全各类装备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奖勤罚懒,对工作认真,有突出贡献者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对那些工作失职,造成不利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和责任追究。这是促进装备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

装备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气象服务;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迅速,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影响,关于气象方面的工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气象事业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中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对于气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旧的保障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需求,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建立新的保障体系至关重要。

一、气象服务的内涵

气象服务主要是向地方各部门提供气象咨询的过程,属于基础公共服务范畴,通过气象服务应对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县级气象部门是气象服务的前沿阵地,属于气象部门最底层的工作,也是直接接触实际生产、服务效果最好的机构。因此,县级单位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无疑是最重要的,对于气象服务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一,基本的装备要满足需求,使用的仪器要经过国家检测许可,与气象相关业务相匹配,以便能够满足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求,保证气象业务能够正常、稳定运转。第二,在进行气象探测工作时,用于观测的设备必须要功能正常,确保观测数据准确,为各类预报提供基础的数据源。第三,在设备安装好之后,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查、保养工作。另外备件要充足,设备故障时能及时更换备件,故障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我们提到的气象装备的保障工作,不单单是指地面上的设备,还有一些用于观测空中和水中数据的设备,其观测的数据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所以说,设备十分重要,一定要进行检测,保证其正常工作。现代的气象观测要结合天上、地上、水里三方面的检测内容,通过气象站、卫星、多普勒雷达等高端设备。地方站网与国家站网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国气象事业的整体发展。

三、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情况

台站维修保障技术较差。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各行业都向着多元化发展,气象观测事业也不例外,现代技术中应用了大量的数字技术设备,使得日常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技术。这些技术需要专门人员才能进行操作,但是现实中,县气象台中一些技术人员对于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没有深刻的理解,设备原理不明白,没有深入学习故障的排查、检测及维修方面内容,这样设备未能得到相应的日常保养维护,机器的故障率会不断升高,甚至形成恶性循环,越是不会修理,越是出现问题,设备越容易出错,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四、发展县级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方法

(1)加强气象装备的保护工作。对于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实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保护好气象装备对于气象服务来说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保证气象装备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使气象服务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完善。在现代化的气象建设中,无论是前期的建设,还是后期的保障都同样重要。另外关于台站的维修和管理也要进行加强,使县级的气象装备技术能够落实到位,并且不断的引进专业人才,进行合理分工。提高设备维修的规范操作,组织人员定期培训。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加强气象装备技术的保障工作。(2)加强技术装备队伍的投入,是更好的完成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基础。首先,在技术装备保障的资金上面要合理调配,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硬件水平。其次,对于保障队伍,技术水平一定要达到要求,所以对于人员的选取上要重视起来。对于工作要进行统一调配,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对于技术比较差的人员要组织定期的培训,并且设立激励考核制度,这样才能促进员工不断进步,更好的适应工作需求。(3)搭建技术装备保障实验平台。实验平台分为探测设备模拟区和模块化实验平台区两个主要功能区。探测设备模拟区配备主流的自动气象探测设备(包括新、老型部级自动站和城外校准站),在各自独立搭建的基础上,通过适应室内布局的集约化改造,并完善后台及通信系统建设,进而实现环境要素值到数据变量值的转变与显示过程;模块化实验平台区配备定制与主流的信号发生及测量仪器等,搭建可供设备加电测试、标准源信号模拟、实验维修的模块化平台,实现维修测试与开发等的实验基础条件。既提高气象探测设备的基本的维修测试条件,又提升了台站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与交流的硬件环境,提供给旗县台站技术人员对在运行设备的操作机会。(4)提高技术装备保障的创新能力。我们都知道气象技术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创新,所以要增加员工处理数据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可以使整体的气象服务水平上升一个台阶。

五、结语

气象装备的管理工作十分的复杂,单一的部门很难完成,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虽然现在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工作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还是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随着各地区逐渐认识到技术装备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使现有的气象装备的保障系统更加完善,运行更加稳定,这对于气象服务的事业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文华,边泽强.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检测系统研究[J].气象,2009,35(2):106-110.

[2]刘浩华,李祝文.后勤装备保障效能评估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17(3):28-32.

装备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标准化;建构化;点菜型;订制型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吹遍各个领域。似乎除了教育这一行业未发生质的变革外,其他的行业领域都发生了革命。纵观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从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一体机到平板智慧课堂,从微格教室、物联网、录播教室、同步课堂到智能手机终端,都是知识呈现与资源存储方式的变化,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教学的运用,而非教育教学遇到了瓶颈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学校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成正比,与提高高考分值不成正比,所谓的信息化智慧学校的高考成绩远比不上缺失信息化设备的“超级高考工厂”。虽然高考成绩不能代表教学效果的全部,但至少能反映学生在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并将学习到的东西体现到卷子上。教育教学中的各个学科固然有其特点,教育教学必须遵循其规律。如果教学中不具备学习该学科的环境(情境)条件,让学生死记硬背,那是无效的学习。这无异于是挥霍学生的青春。教育技术装备就是构建教学环境(情境)的必备因素。

一、目前国内学校教学装备现状与实效

目前,按国家教育部或省级装备标准,必配的各科教学实验仪器及实验场馆、设备设施已基本配足配齐,逐步或者已经向现代化装备过渡。第一个重心是班级多媒体设备加网络资源,即所谓的“班班通”,如智能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连接一定的资源平台;第二个重心是特色实验室装备,如心理辅导室、音乐教室、艺术教室、创客教室等。发达城市的一些学校和欠发达城市的一些重点学校装备了一些学科实验室,如历史教室、地理教室、数字化探究室等等;第三个重心是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加智能化教学与办公管理评价平台的建设,即所谓的“智慧校园”,加上校园监控系统、智能化校园广播等。笔者走访了装备这些现代装备功能室的学校,发现其使用成效并不尽如人意。班级课堂教学方式将原来的粉笔加黑板换成了智能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绝大部分教师使用班级多媒体进行教学仅仅用于板书或PPT演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理科仪器室的教学仪器使用率不到30%。理化生常规实验室基本不用,学科实验室仅起到让学生参观之用。音乐、艺术教室看起来挺热闹,但学生学习也仅仅停留在素养层面上的感知。从学校师资及装备条件来看,还是无法支持深度学习。“智慧校园”在学校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提高了执行力与工作效率,但对学校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似乎贡献不大。

二、期待教育技术装备从“跟风”到“实效”转变

各个行业基本上学习“北上广深”,教育技术装备也是一样的。“北上广深”学校装备了什么先进的教育教学装备,其他城市学校逐步跟进。欠发达城市学校组团学习参观,基本上以发达城市学校的装备建设为标杆。这种盲目跟风劳民伤财,设备是买回来了,但师资和管理跟不上,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如前几年稍大一些的学校申请了域名建立了门户网站,有的还建了中心机房,宣传学校,做得风生水起,其他小学校也纷纷效仿。网站是做了,却没有资源,信息长期不更新。即使更新也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消息。大部分学校的网站成了“僵尸网站”。如今,国家规范了宣传窗口,出现信息安全问责后,很多学校门户网站纷纷关闭。教育技术装备应切合学校的师资及教育教学需求实际,应从教师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将教育技术装备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能的实效上。

三、教育技术装备应从“标准化”向“建构化”转变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教育装备的投入,着力促进教育均衡,缩短城乡教育鸿沟。全国中小学校从教学设备配备上基本依照国家标准做到了“标准化”。但国家标准均是2002-2006年颁布的标准,配置较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家标准上的教学实验仪器已无法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及进行探究性实验的欲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1]。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可知,学习者的认知须具备三个条件才能实现“意义建构”:一是“情境”、“环境”;二是“帮助”、“支架”;三是“学习资源”、“资源”。我们的教育技术装备应遵循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此,笔者将这样的教育技术装备理念叫作“建构化”装备。教学中各个学科的“情境”或“环境”与“资源”固然有其应有的特点,教育教学必须遵循其应有的规律。如果教学中不具备学习该学科的“情境”、“环境”与“资源”,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学习是低效的。如外语教学,中小学校绝大部分课堂教学构建学习外语学科的情境或环境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低效的(学生之间外语能力相近,相互交流无增量),所以中小学校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自然科学学科教学更是如此。如果学校无法建构让学生感知、体验的自然科学环境,无法唤醒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可能存在对自然科学奥秘进行探究的欲望。

四、教育技术装备应从“点菜型”向“订制型”转变

当前,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学校教务或总务部门根据本校现有的装备情况、师资队伍与场地,结合要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参照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教学设备(或者上级部门提供的仪器设备清单目录)选择制定校级申报计划,然后交至上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对所辖学校的申报计划进行汇总,组织人员对学校申报计划进行现场调研,结合财政部门下拨的预算资金对学校申报计划进行审核。最后形成项目采购计划和采购文件,然后交予采购机构进行招标采购。从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模式上看,学校的需求计划是根据市面的现有教学设备(或者上级部门提供的仪器设备清单目录)选定形成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点菜型”。这样装备到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学校的实际需求或者能切实解决实际教学需求是有偏差的。教学设备生产厂商的研发人员未必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也未必熟悉中小学现有的教材。因此,学科教学必备的教学情境(环境)能否建构、相应的学科资源建设是否齐备、实际教学中的重难点能否通过技术突破、教与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等等这些问题是否达成,都没有考虑到。所以,“点菜型”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很有必要向“订制型”转变。所谓的“订制型”就是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或者学校根据学科学习情境建构特性及教学重难点与教学设备生产厂商量后,由生产厂商量身定做的教育教学设备或整体解决方案。这种装备模式切合学校学科教学实际,针对性强。学校可对实施的个别班级与其他平行班级进行实效性比较,进行中、短期的课题研究,切实有效、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的则全面普及实施。2018年5月5日-9日,在第三届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交流活动中,笔者有幸参观了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听了几堂现场课。该校各个学科教学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发相应的教学设备,如小学科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VR虚拟现实虚拟桌面、3D全息投影以及英语教学的阿尔法机器人。学校使用这些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效果明显。

五、结束语

装备技术范文篇7

随着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气候危机等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应对这些问题的首要选择。目前,中国的名义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来自国际社会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装备制造企业是工业化进程的主导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它的高能源需求和高能源消耗极大地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国装备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占工业用能源和行业总能源消耗量的比例均超过一半,远远超过交通、民用和商业用能源的消耗量。低碳时代的到来必定会使装备制造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环境限制,如何应对低碳经济带来的挑战已成为装备制造企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Magat最早指出技术创新是企业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保持经济绩效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降低污染治理成本,以最小的成本解决环境问题,还可以通过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过程等技术创新行为来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率。技术创新行为与知识积累、信息共享等企业创新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这些创新个体的行为正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源泉,因此,系统研究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在低碳经济中不断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技术创新作为一种能够实现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双赢”的战略选择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问题,主要集中于其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技术创新效率评价)等方面。从这些文献中可以发现,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产业层面上的,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较少,而且鲜有以低碳经济为情境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展开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大致从三个角度来界定技术创新行为。第一种角度是从组织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定义,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整体,认为技术创新行为是由人参与并控制的,包括决策、计划、实施、绩效评价等多个阶段的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种角度是从系统的角度,把企业看成是外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认为技术创新行为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系统,它是由企业内外部环境要素共同决定的,是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等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紧密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第三种角度是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把企业看成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个体,认为技术创新行为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技术行为和社会行为,它会受到经济网络和社会网络等多个网络的综合影响。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是管理者和员工为了寻找、开发和执行新技术、新流程、新技巧或新产品等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这些活动受到企业内在本质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在低碳情境下影响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因素,提出理论假设,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低碳情境下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为指导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在低碳情境下实施技术创新行为提供依据。

2研究设计

2.1理论基础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在理性行为理论(TRA)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最大的特点是在TRA的基础上引入知觉行为控制这一概念。根据TPB,行为受到行为意愿和控制因素的影响,其中控制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如能力、情感等)和外在因素(如状态、环境等);而行为意愿又受到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的影响;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又受到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个装备制造企业是由投资者、管理者、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等不同个体所组成的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它具有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并在沟通交流中获取信息、积累知识、不断改变自身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在沟通交流、获取知识信息和适应环境等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整体行为模式,这种整体行为模式不能从个体行为推测出来,但可以用相关的人、群体等行为主体的行为或变化程度来表示。低碳情境下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是企业创新主体如研发人员基于环境分析而做出的各种技术创新活动的总和。因此,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基本遵循计划行为理论,技术创新意愿是指在低碳情境下个体愿意实施技术创新行为的动机和愿望强度,行为态度是指创新主体对企业在低碳情境下实施技术创新行为所持的正面或负面评价的程度,主观规范是指创新主体所感知的政府规范、社会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等影响力,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创新主体感知的在低碳情境下实施技术创新行为的难易程度。

2.2研究假设

本文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拟对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进行研究,构念出低碳情境下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得出以下假设。

2.2.1技术创新意愿与技术创新行为

遵循TPB理论,行为意愿是态度到行为的连接桥梁,它是行为主体从事某项特定行为的态度、准则、可控性和动机的主观表达,反映行为主体为从事某项行为而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是决定行为是否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创新意愿是用来衡量企业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主观因素,反映了个体对引进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和改进生产流程等技术创新行为的接受程度,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越强,采取技术创新行为的态度就越积极,就越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技术创新活动就会越多,更倾向于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提出假设:H1:技术创新意愿对技术创新行为存在正向影响。

2.2.2技术创新态度与技术创新意愿

遵循Bandura的观点,态度是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行为的中介变量,具有较高的主观性和可变性;行为主体和外界环境是态度的直接影响变量,揭示了态度产生的原因,因此,用行为主体(如企业家)和外界环境因素(如市场竞争状况和企业间合作情况)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态度的变量。企业家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最高决策者,其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其对技术创新的态度,进而影响企业对采取技术创新行为的愿望程度。适度的竞争压力和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对技术创新产生正面评价的动因。因此,本文用企业家认知因素以及合作和竞争因素来衡量技术创新态度。Philip认为个人因素特点是决定企业家是否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例如具有高学历和自信心的企业家会更愿意采取技术创新行为。JintongTang等指出企业家的敏锐程度、成功欲望和风险偏好等认知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企业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意愿。Pia等认为一些认知变量如企业家对新技术的敏锐程度、对挫折失败的畏惧程度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信程度是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Brust等的研究表明,企业家价值观、管理能力和自身素质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作用。另外,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可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意愿的形成,企业通过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和资源共享,获得企业内部欠缺的、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补充作用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促进知识转移合作效应和新技术、新产品的产生。Li等指出竞争的不断加剧会导致企业现有技术或者产品无法在将来为企业带来收益,从而产生创新压力,这种压力的累积会使企业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来获得更大的利益和保持竞争优势,进而转化成创新的愿望。Maria等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企业间的适度竞争和合作关系对技术创新意愿的产生和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假设:H2:技术创新态度影响技术创新意愿,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行为。H2a:企业家认知因素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2b:合作因素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2c:竞争因素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2.2.3主观规范与技术创新意愿

遵循Ajzen和Madden的观点,主观规范是个体对来自他人的“社会压力”的认知。针对低碳情境下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其社会压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个体(如政府)对技术创新行为的约束和企业内部执行技术创新行为的原则(如组织文化)。本文用政府低碳约束和组织文化来衡量主观规范。在低碳情境下,政府制定的关于低碳的政策目标和法律法规对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Porter等指出环境规制能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Lanjouw等运用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环境管制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结果显示环境管制的加强使企业产生强烈的内部驱动力,即创新意愿,从而刺激创新。许士春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在环境规制下会更加倾向于寻求创新机会,提升创新能力。组织文化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意愿。Robert指出组织文化的信念和规范对技术创新起到多方面的支撑作用,从而产生积极的创新愿望。Tesluk等认为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组织成员的预期行为等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对形成技术创新意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郑海涛等认为创新型文化会加强企业中的创新个体(如研发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认同感,形成创新意识,不断调整自我行为,增强各技术创新部门的凝聚力,促进进行长期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愿景的形成,最终产生一股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提出以下假设:H3:主观规范影响技术创新意愿,进而影响技术创新行为。H3a:政府低碳约束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H3b:组织文化对技术创新意愿存在正向影响。

2.2.4知觉行为控制与技术创新意愿、技术创新行为

遵循TPB理论,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影响行为意愿,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行为。它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所从事行为因素的感知,由控制信念和感知强度共同决定。控制信念是个体对其所具有的能力、资源等因素的感知,感知强度是个体感知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由此可见,装备制造企业即使有技术创新的意愿,但若缺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有关能力,则创新也只停留在动机阶段,同样会影响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良好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成功技术创新的基础。本文用“技术创新能力”来度量知觉行为控制。Gerard等通过对61家生产企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意愿就越强,能够支撑其在低碳情境下进行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效果越显著。Ernst等对美国的钢铁生产企业进行了考察,发现为清洁生产而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都较大,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3实证分析

3.1问卷设计与修订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本文的数据。经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问卷反馈等阶段对问卷的内容、准确性等进行了多次修改,形成预测试问卷。在进行正式研究前,先取少量被试(n=50)对预测试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以进一步验证变量设计的有效性和消除问项的歧义,检验合格后进行正式调研。使用Cronbach’sα系数对预测试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预测试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检验。小样本的预测试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删除没有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的指标,最终精简为39个指标测度,形成正式调查问卷。

3.2问卷发放与回收

选取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发放调查问卷:访问EMBA和MBA学员;走访调研企业;参加企业中高层行业会议;发送电子邮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16份,剔除无效问卷(企业所在行业不属于装备制造行业、数据缺失过多等问卷)29份,共获取有效问卷287份,有效问卷率为71.75%。

3.3实证方法选择

本文所建立的研究模型中,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意愿、企业家认知因素、合作因素、竞争因素、政府低碳约束、组织文化、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等多个变量均属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变量,通过调查问卷来间接测度这些变量会产生一定误差;另外,上述变量还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如投入能力可以直接影响技术创新行为,同时也可能通过技术创新意愿间接影响技术创新行为。结构方程模型能够同时处理多个因变量,并且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具有测量误差,具有测量模型更有弹性的特点,因此,可以有效解决本文中的测量误差以及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采用AMOS16.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建模,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其他的数据统计分析。

4研究结论和展望

装备技术范文篇8

内源性文化驱动: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精神

1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家精神

任何技术创新过程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性,需要创新主体对这些可能性进行认识和评价,捕捉到创新目标,并有将创新目标进行下去的信念、勇气和排除烦扰的能力。罗森伯格在《探索黑箱》中用贝尔的电话网络技术创新来证明这一观点:“当贝尔的与下水道系统很相似电话网络构想被认为是野心勃勃和轻率的时候,他本人仍自信地认为,他发明的真正潜能只有通过建立一种提供相互连接服务的中心交换箱的电话系统才可以实现。因此,贝尔试验室历史上早期的技术、融资和战略选择有效地将其‘锁定’在倾向于通过系统性的方式发展电话技术研究项目上。”[2]253-256可见,“当一项技术变革快速发展时,即使是最‘理智’的决策者,也会对何时投资举棋不定。等待明天更优越的技术,意味着拖延今天现代化项目的进展。”“而产业的观察家和监管者,都常常不能充分意识到这些狭窄‘机遇之窗’的重要性,这扇窗口可以优化现有的系统并同时选取一种更优越、更有活力的道路。这也正是企业家精神的独特之处。”[2]274按照熊彼特的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品质,一是要有眼光,能看到市场潜在的商业利润;二是要有胆略,敢冒经营风险,从而取得可能的市场利润;三是要有能力,善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进行并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最终获得利润[3]101-102。在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权威人士、领导者捕捉创新机会,确定创新目标,将其贯彻到底的精神品质,能够通过各个阶段的创新活动传递到企业其他群体,引导整个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成为维持技术创新的核心价值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来源。在大多数公司,领导者扮演了评论员的角色,他们谨慎地选择合作伙伴,战胜现有规范约束开展“危险性”的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企业家精神中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的特质会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表现为乐于合作的精神。在决策阶段,需要快速而灵活地开展技术创新,创新风险是被组织成员感知、责任分享的,重要的决定是逐渐做出的,所以企业家精神在决策层成员中又具体体现为敢冒风险、敢于承担责任等精神特质。在市场阶段,始终要以顾客需要为目标,有长期的需要,有短期的需要。企业家精神又会影响到企业中的市场营销人员,形成接受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的非正式沟通、用系统思维取代零散思维的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调整销售策略和行动的能力。应该说,个人品质是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基础。企业家参与企业创新活动对所激发出来的那种精神、那种观念,铸成了创新文化的一般特点,企业家个人的魅力和独特性,又使这种企业创新文化带有一定的个人风格。

2技术创新主体执着于创造的品质

在社会交流理论(socialexchangetheory)中,执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可以定义为即使为原核心参与者提供了改变交流关系的途径,原核心参与者仍旧不改初衷,继续与另一个原参与者维持交易的趋向。执着根据不同国家的传统而有差异,如Linoln和Kalleberg的结论是美国和日本存在着“执着差距”。作者甚至提出,执着不属于美国的价值体系。相比之下,日本工人则忠于企业,执着地追求企业的目标。另外,在工业史的早期便有以执着著称的创新团队。例如,马自达企业公司的KenichiYamamoto建立了致力于为轿车开发一种令人满意的转子发动机的执着团队,在马自达的转子发动机被公众嘲讽为“汽油酒鬼”的情况下,通过一年的研发,使汽车的耗油量降低了40%[4]87。应该说,执着精神本身就是人类可贵而闪光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发挥在富有创造、挑战和众多不确定因素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更转变为关注于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性魅力,并集中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造梦想与追求。伊诺斯详细研究了20世纪前半叶在石油精炼工艺中的各项重大创新。在总结时,伊诺斯说:“至于什么是创新者的真正动机,从我们所知的证据来看,只能假定为好奇心与创造性的结合体。创新者渴望去满足他们观察到的实际需要,希望自己的技术成就和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得到他人的赏识和尊重。这些似乎是比贪婪更重要的特性。”[5]19巴萨拉也认为:“技术创新过剩当然并非经济需要促成。技术专家创造它们是因为从想象本身就能获得乐趣,即使不图其实用价值也图其在可能范围内运作自如的乐趣。”[6]75可见,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与其本身要求创造的愿望相关,创新团队要求创造的愿望越强烈,技术创新动力越大,技术创新的成果才会越丰富。

3技术创新主体以创新为荣的理想和信念

从技术层面讲,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科学原理向其应用的延伸和拓展,包含着技术范式的创新。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套设备生产能力弱、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的现状,需要加大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力度,通过企业内部的技术突破完成核心技术的掌控、改造和升级。它要求创新的核心技术或主导技术必须是企业独自开发而获得的,并能在一定时间内在新技术上形成较强的壁垒,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但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对创新资源的要求较高,投入太大,具有较高的技术和市场风险,没有高度的创新认同和创新信念是难以进行下去的。也就是说,打造以创新为荣的理想和信念不是简单地把某种现成的文化精神外在地灌输或强加给创新主体,以作为外在地指导人们行动的理论教条,而是以技术创新的内在变化为基础,引导人们的自我启蒙和自我教化,自觉抵御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创新风险和困难,实现重大的技术突破,促使不同文化在企业中交汇和整合,从而使理性的、契约的、创造性的文化精神成为企业的基本生存模式。

外源性文化驱动: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培育

1通过观念文化的引导,培育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指引下的行为表现,大多会演化为相当数量的社会群体的行为习惯,这种习惯无论是否与现代社会某些先进制度、理念相吻合,都容易被公众所认同或宽容。正是因为硅谷推崇“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的价值观,才形成了硅谷浓厚的创业氛围,以致硅谷在新办企业3年后的成活率不到1%的情况下,每天仍有络绎不绝的新公司在硅谷落户。也只有将技术创新所具有的释放人的潜能、鼓励冒险、允许失败的创新文化精神由个体层面扩散到群体的层面时,才能激发强大的创新动力。社会层面对技术创新的价值认同,能够为人们勾勒一幅通向美好幸福生活的生动画面,它要求人们自觉追求科学,关注创新,整合文化传统,创新文化内容,明确文化方向,从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确立起创新文化理念,引导人类活动朝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两重性目标协调,将技术创新所提供的合理性提升为人类行事的行为目标,实现技术规范与人文关怀的沟通,体现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2通过制度创新的激励,获得持续技术创新的保障

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智力资源,需要有公正、有力的法律手段维护其劳动成果。除商标法、专利法为创新者收益率的提高提供法律保障外,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这些法律手段能够通过创新成果的排他性防止技术外溢,通过对创新行为的补偿进行创新刺激。按照阿克里奇的说法,技术物的产生规定了行动者及其活动的空间,它存在于同人相互规定的过程之中,为我们建构了历史并提出了采取某种行动的框架。这样,新技术及其创新就产生出了关于世界的因果性的新形式或新秩序以及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新规范[7]205-224。技术物所反映出的创新要求,不断带来制度创新,需要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调控机制,为装备制造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的形势下,《辽宁省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定》正式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着力支持发展符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求、满足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需求、具备一定技术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的装备制造业,必将对加快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极大促进作用。

3通过提升创新品牌的价值,获得持续的技术创新优势

一是要提升自主创新品牌的文化价值。装备制造业品牌的文化内涵就像品牌的灵魂一样,是其保持顽强生命力、获得品牌价值提升的关键。因此,通过自主品牌的创新,广泛地吸收各种文化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创新,实现民族文化、工业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会贯通,才能使创新产品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二是要提高自主创新品牌的产品品质,从而提高品牌的价值。用一流的质量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形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和品牌忠诚,是创造和提升自主品牌价值、获得产品认同的关键。因此,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品牌的产品质量,不但能够使产品保值、增值,更会通过良好的信誉使产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三是提升自主创新品牌的个性价值,获得稳定的价值回报。自主品牌的个性创新使自主品牌具有独特的魅力、鲜明的个性,并以此来有效地吸引住目标消费者,从而提升品牌的价值。而具有特殊文化内涵并寄托一定文化情感的创新品牌,则可以通过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来获得某些固定群体的青睐,获得较高的品牌回报。

关联性文化驱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的建立

1装备制造业中产业链上游和产业链下游的协同创新

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取决于集群的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即产业集群内部的文化协同。随着经济一体化及知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企业仅仅依赖内部资源来获得竞争优势已日趋困难,必须制定适合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创新战略,实现外部资源与企业内部研发的有机结合,以弥补内部资源不足、降低创新成本并提升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某些核心企业的主导下,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游延伸至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的供应商,产业链下游直达销售渠道和客户及辅助产品制造商。产业集群内各环节的协同对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消解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社会扩散。相对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轻工业集群而言,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除了具有互惠共生性、协同竞争性、资源共享性的同性特征,还具有核心企业的地位突出、集群知识流动快、专业化分工深化、集群创新可持续性的特点[8]。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对于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基础产业配套能力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技术创新之初就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一致的认识,这样才能将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多重影响降到最低,体现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配套性和高效性优势。

2内部创新主体与外部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以科技活动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主体在区域经济、政策、文化等社会基础的支撑下,通过对技术创新进行投入及协同作用,把技术创新成果引入市场和商业化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实现产业竞争力增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的能力[9]。产业创新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动态创新系统,需要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主体之间、参与创新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同合作,需要政府、企业、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等的广泛参与,产业内外各主体的协调程度、产学研之间的合作水平、政府的扶持力度都决定着产业技术创新的水平。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创新成果被同行抢先注册,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引起的知识产权风险;研发和转化能力不足引起的技术创新风险;各行为主体不能诚信地承诺和履行其职责产生的信用与道德风险;主体隶属的公司、地区或国别不同,存在管理理念、制度、方法,生活习俗,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出现的整合风险[10]。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中的角色。一方面,通过将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创新纳入国家或地方政府支撑计划的方式,由政府出面协调产业内部创新主体与外部创新主体间的关系,将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降到最低,打消各创新主体合作中的顾虑。另一方面,通过核心企业负责制、项目责任制的方式,明确其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有效组织和协调各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使参与创新的社会各机构组成一个共同体,在不否认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之间的社会分工,承认产、学、研自然分工的基础上,打破知识与经济之间的壁垒,紧紧抓住科技向经济转化的创新这一中心环节,实现知识向经济的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提高整个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结论

装备技术范文篇9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实施和业务使用,应当遵守本办法。气象业务中不得使用未经许可或者被注销使用许可后生产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本办法所称气象专用技术装备,是指专门用于气象探测、预报、服务以及通信传输、人工影响天气、空间天气等多轨道气象业务的气象设备、仪器、仪表及消耗器材。

第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实施和业务使用的管理。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业务使用的管理。

第四条实施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第五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规范和规程以及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技术要求。

第六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公告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目录和取得或者注销使用许可证的名录。

第七条申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具有有关主管部门核发的生产许可证,境外组织必须具有进口许可证批准文件、检验检疫证明及相关材料;

(三)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者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四)产品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军用标准以及气象业务的使用要求。

第八条申请人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提供下列申请材料: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原件及复印件;

(二)产品定型、生产许可证或者进口许可证批准文件、检验检疫证明及相关材料;

(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产品说明书(名称、型号、规格和主要性能指标);

(五)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体系情况;

(六)由产品归口的检定、检测、测试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申请人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并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九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二条和本办法规定的条件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并出具书面凭证。对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条对受理的申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委托符合下列基本条件的检测机构对样机进行检定、检测、测试:

(一)具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资质;

(二)具备技术标准要求的检验测试手段和基本环境条件;

(三)用于检测的标准、设备和仪器经过计量主管部门检定和校准;

(四)具有相应资格的测试人员;

(五)具有完善的运行和维护制度。

第十一条申请人应当提供样机及有关技术文件、资料,并按照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收费标准承担检定、检测、测试费用。

第十二条检测机构完成检定、检测、测试后,应当提交书面报告,对检测数据作出公正、客观的结论,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对相关技术文件保密。

第十三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据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对申请人进行全面审查。经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准予许可的决定,并颁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统一样式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退回申请人,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分正本和副本,应当载明单位名称、地址、许可范围、法定代表人、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限、发证日期等内容,并加盖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印章。《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的有效期为四年。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

第十五条《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需要延期的,被许可人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六十日前,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提出延续申请。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完成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延续;不符合条件的,不予以延续,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六条被许可人销售用于气象业务的专用技术装备,应当加贴使用许可标识。

第十七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委托的单位应当对被许可人生产的气象专用技术装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的购买和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逐级报告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责令被许可人限期整改,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注销其使用许可,并收回《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

(一)被许可人拒不整改或者整改达不到要求的;

(二)使用许可有效期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三)企业法人依法终止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使用许可证发放和管理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有权进行举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十九条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使用许可。

第二十条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的,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给予警告,撤销其使用许可,申请人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项使用许可;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装备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配电网;电力电子装备;网络化;互联

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在不断发展,也开始进行有效的网络融合,电子装备作为电力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重要装备,需要进行有效研究,通过分析其结合措施,研究其发展趋势,这也是配电网工作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如何使电力电子装备更好的进行网络互联,通过其网络化技术的运用,在结合先进的电子装备,不断提高电力电子装置的使用用途。进而推动配电网工作的顺利进行。下面具体分析。

1电力电子装备技术

电力电子装备技术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的,是在电力电子装备有效发挥效率的重要途径,结合电子装备改变与完善配电网技术,在运行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以下几方面了解:

1.1变换器。变换器就是一种处理器,在配电网中作为有效的处理设备,是电力电能功率的调节装置,通过提高频率与幅度进行有效配电工作。如今,人们用电需求加大,对于该设备来说也需要进行有效升级,进而保证配电网顺利进行配电,在长期发展过程,变换器也在不断升级与改进,运行的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认可,即使面对大功率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调节,在运行过程通过有效的转换与并联,这样也对提高变换器的性能与处理配电数据有很大助力,在综合处理过程也达到了与配电网相互结合的目的,提高了运行稳定性,也便于配电网各项工作的进行。

1.2半导体开关。作为电力电子装备技术中的核心配件,半导体开关十分重要,这也是整个配电网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系统,在配电网中该器件的性能会影响到实际的配电效果,是电力电子装置技术实施效果的重要展现。在半导体开关选择上,该原件必须要重视材料与工艺,这样才能提高配电工作效率。首先在材料方面,运行过程是有温度限制的,随着技术发展,新型的科技材料也运用与电力电子器件中,半导体开关作为重要原件也必须采用最新的材料技术,例如SiC,这类材料的使用功率稳定,而且符合大功率使用范围。在压力大的半导体开关中也比较适用。其提升器件热传导效率更是明显,与其他材料比较优势明显。还有我们了解的GaN,这也是一种新型材料,对于频率高的半导体开关器件来说有很好的迁移率,在性能方面可以提升1MHz。从这些方面看在材料选择上必须给予明确与重视。其次是工艺方面,在配电网中使用的半导体器件制作过程也是十分关机的,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提高,其工艺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开关速度的同时,也在功率消耗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在绝缘与磁性元件等方面的工艺运用,在大小控制上也要有所提高,总之,只有通过有效的新技术降低生产能效,才能进一步提高配电网工作效率。

1.3电力电子系统。在一些规模相对较大、或比较特殊的电力电子装备中,其所运用的变换器不止一个,且其中还需要一些电路对装备的工作进行辅助,在这种情况下,电力电子系统也就形成了。在系统中,可以通过并联、串联以及级联的方式,对变换器进行连接,从而确保变换器能够对电能进行妥善处理。由于电力电子系统中的变换器较多,所以需要多个控制器对其进行控制,具体来讲,控制器可以分为系统控制器与变换器控制器两种,前者一般只有一个,后者可以有多个,前者可以与每个变换器控制器进行通信。

2电力电子装备的互联和网络化技术

近年来,电力电子装备被广泛的应用到电力系统中,配电网中的电力电子装备技术也比较常见,但是配电网将这些电力电子装备的功率端连在了一起,却不能够协调这些电子电力设备的运行,这对于配电网电能管理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有着不利影响,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成熟,合理的应用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电子装备的互联与网络化是当前配电网电子电力装备研究过程中的重点方向。在配电网中可以将电子电力装备看成是一个个的节点,通过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将每一个这样的节点互相连接起来,这就是电子电力装备的互联,通信网络将这些节点的电能状态数据实时的收集起来,并发出节点指令,从整体上协调电子电力装备的运行,保证整个配电网电能管理的灵活性和可控性,这就是电力电子装备的网络化技术。在当今的电力电子装备互联和网络化技术体系适用性十分广泛,可以直接面对民用用户和工业用户,其主要的构架以及具体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素:

2.1即插即用的功率接口。即插即用的功率接口能够将各种电气设备、分布发电等终端接入到配电网中,不同设备的电能输入形式和电网有差别,而即插即用的功率接口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功能,将设备电能的输入形式转化为与电网匹配的形式,这种功率接口就是一个电力电子装备,即插即用的功率接口还要具备通信接口,实现网络的连接,通信接口能够识别终端设备,并上传终端设备运行的信息,接受系统的调控指令。

2.2能量路由器。能量路由器是整个网络中的智能能量管理模块,能量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实现中压配电网和低压区域网直接的互相连接,提供低压直流母线,以供可再生能源电力电子设备的使用;接收即插即用功率接口所上传的有关终端设备运行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及配电网的指令下达一些终端设备的额参考指令;能量路由器能够维持配电网电压的稳定、保证低压穿越以及限制故障电流;2)能量路由器的电压等级以及功率等级不尽相同,具体根据用电用户的不同而定。

2.3标准的操作系统能量流和信息流是电子电力装备互联网技术中的基础,标准的操作系统是一个通用的网络协议,这个网络协议能够统一所有的功率接口以及能量路由器,对网络中设备的识别、监测、以及统一的协调处理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能量层已经初步形成并且逐步完善,但通信层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智能电表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还要加强。综上所述,对于配电网工作的认识不仅要局限于整体方面,对于电力电子设备更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明确电力电子设备运行过程的优势与不足,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在结合相关的互联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从而改变配电网结构,提高配电过程运行效率。在如今的配电网中我们更要重视电力电子设备实际运行效果,只有不断通过技术上的提升才能进行有效配电工作调节,在未来发展过程,也要明确电力电子技术与通信技术是必须要进行有效融合的,只有明确配电网工作发展方向,进而进行有效技术创新,进行必要的网络互联,才能提高电力行业进一步发展,提高人们用电质量。

作者:王维 赵明颖 单位:国网七台河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何湘宁,宗升,吴建德,等.配电网电力电子装备的互联与网络化技术[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29):5162-5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