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环保知识十篇

时间:2023-03-30 20:21:32

科技环保知识

科技环保知识篇1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开发;对策

abstract: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developing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documents are disclosedbased on presentmanagement situation ofdocumental and filemanagemen.t three aspects on countermeasures areput forward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ilemanagementundernew situ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环保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科技档案本身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它蕴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专利和高新技术等科技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环保科技档案是在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科技开发以及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的,是环保科技事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是继续为环保科技服务的可靠依据和必要条件。随着环保科技的不断发展,环保科技档案的存储利用以及现代化管理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本院科技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将过去分散管理的科技档案统一集中管理,整理并新建科技档案1000多卷,完成了建院30a来科技档案卷壳的更换。并着手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装修了90多m2的档案管理专用库房,使办公用房和库房分开,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密集架以及计算机,建立健全了科技档案归档、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规章制度。在部分业务内容和环节上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如标题著录、编目、编研、办公事物管理等。据了解,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云南省环保系统内处于领先水平。

2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成果档案在管理利用上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有不少领导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要保管好档案实体则行,无需开发;还有不少科技档案工作者观念保守,安于现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手段落后,新型技术应用不到位。

档案室的服务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你来我往的室内阅览服务仍是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主要形式,虽然编制了开放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和其它检索工具,但这些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使用者上门使用,使用范围较小,利用效率低。多数档案室的编研工作没有提高到突出地位,重保管而不重开发,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仍存在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经过系统加工的信息产品数量极其有限,其提供方式单一、透明度低,开发信息资源的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和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3)环保科技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也制约着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有些同志是半路出家转行搞档案工作,对科技档案工作一知半解;有些档案工作人员信息闭塞,对社会建设需求认识不清;有些同志可能精通档案工作,但对科技档案工作不太熟悉;有些同志有丰富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更多同志则是缺乏科技档案编研知识和编辑能力,难以及时推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档案编研产品,造成环保科技档案信息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好。

3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1)提高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需求的自觉认识。科技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档案的意识,还要有信息意识;不仅要重视维护档案及载体的完整与安全,还要关注档案的信息内容及价值。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信息的开发这一环节上来。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科技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开发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学习与实践锻炼,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从档案中发现信息,将分散于环保科技档案中的信息进行汇集的能力。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环保科技档案人员在掌握档案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英语知识及现代数字技术。

(2)加快环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政务的推进,使环保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转移,单一的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强大的信息需求,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网络等一体化管理将成为环保科技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使环保科技档案信息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应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建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存储、传递,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利用,来切实增强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3)在利用和交流上下功夫,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交流方面是有欠缺的。环保科技档案具有成果性(信息性)和记录性两个方面,科技档案纳入“档案”概念之下,强化了环保科技档案的记录性一面,却淡化了环保科技档案成果性和资料性一面。环保科技档案的成果性和信息性是环保科技档案区别于文书档案的主要特征。这就是说,文书档案在现行阶段保存在本单位的档案室内,供本单位使用就够了,然而作为环保科技档案是远远不够的,它在现行阶段除提供本单位利用外,必须与相关单位、行业进行交流或成果转让,发挥它的成果性和信息性作用。环保科技档案如果不进行信息交流,它的现行价值就会白白地消失。

科技环保知识篇2

1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1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文化素质。

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德。

(3)专业素质。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求实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4)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2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领域内综合实验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基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基础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

(5)工程技术科学。

了解工程测量、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环境监测原理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2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何度量、保护和提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科学发展。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合理区分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特色培养要求,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6个知识领域组成,见表1。

其中第1~5为通识课程和基本理论知识,第6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由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组成。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等8个方向,以8个课群为中心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作风;先进性,即紧跟学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识;实用性,即实验/实习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实验/实习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过程完整、内容完整,即包括单个实验、集成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课程实验或相关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课程实验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

根据性质将实验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等。

(2)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从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实践中选择规模适当、相对独立的题目,与特定的科研小组、社会部门、企业单位等密切结合。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更早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鼓励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转贴于

和创业竞赛活动。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工矿企事业单位环保岗位,时间为8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18周内完成。

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科技环保知识篇3

关键词:工科环境科学课程设置教学改进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1]。环境科学课程是工科院污水处理、给排水、固废等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化工、冶金、建筑等专业的选修课,内容涉及到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多学科。该课程不但担负着提高工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夯实环境科学知识素养的任务,也是学生今后进行环境保护、从事环境治理等行业的知识体系。

1 工科院校环境科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一些工科院校里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由于向传统学科的倾斜,环境科学作为新学科,教学还存在诸多改进的空间,例如:教学内容前瞻性不强, 很少涉及新污染、地球资源及环境可持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与学校工科背景联系不紧密,丢失了特色;忽视环境从业人员资质(如环境类各种职称)方面的培训;传统的实验课后,学生深入拓展的空间不足、钻研潜力没有得到启迪和开发等。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2 工科院校环境科学教学的改进

2.1 教学理念与内容的改进

工科院校环境科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环境意识、环境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教学体系应由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实践这相互联系的五个方面构成[2]。教育和激发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技能的知识与信息,形成系统的环境知识体系[3]。工科院校环境科学的教学内容要从介绍解决污染的科学知识逐步扩展到生命、地球空间,深入到资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探索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学-传统实验-教师科研紧密结合,开启学生的钻研潜力;开展工科传统专业与环境紧密相关的教学,体现院校特色,凸显学生就业专长。

2.2 教学课程设置的改进

工科院校环境科学的课程设置应既具有鲜明的学科前沿性和社会适应性,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将通用性基础知识和专性人才培养紧密结合:①专业课教学增添新内容,关联工科院校如冶金、机械、建筑等专业相关的新污染(物理性污染等)方面的教学。②选修课注重与其它专业内容交叉,形成如环境材料、能源/资源、环境设计等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需要;③增设一些人文辅修课,如环保教育、环境律法等课程,既可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其环境道德修养,也为入门环境行业(如环境类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①运用以“点”辐射“面”的教学方式,即在强调开设核心知识点的同时, 授课内容需辐射同专业其他课程或不同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全面、综合地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知识.②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实施教学。其有助于学生课堂上理解,课下自学,且能达到教学资源利用便捷。③实验课程适当渗透教师科研,其目的在于、培养与开发学生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达到教育和科研并举。上述几个方面的改进将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培养,为继续深造和钻研做好准备。

2.4 教学条件的改进

教学条件是教与学得以成功的最基本的保障。工科学校环境教学条件要跟上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首先,要提高师资质量,引进新环境知识体系人才。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除了拥有传统环境知识背景的教师外,还必须引进或培养具有环境与其它学科(如生物、冶金、能源、材料等)交叉复合型的学者,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除了基础设施外,实验教学设施的改善极为重要,传统的教学设施(如化学分析)已经不满足新形式环境科学的要求。有必要添置物理性污染、环境设计、环境材料及地球资源演示等实验设施。这些条件的改善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结语

工科院校的环境科学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科技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需要我们从教学和管理入手,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和实践能力,突出其工科特色背景,增强学生的科技发展的适应能力和社会发展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天齐,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

科技环保知识篇4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县开展一场珍惜资源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资源对于人类生存、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介绍水、煤、电、气、油、土地等资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知识,推广节约资源新技术、增强公众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挖掘资源节约的潜力,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为创建节约型城市而共同奋斗。同时大力传播当今的领先科技,交流科技成果,开展送科技下乡等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推动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步伐。

二、主题:

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活动时间:

按照天津市科技活动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今年我县第科技活动周从5月15日开始至5月21日结束。

四、活动内容:

按照天津市第科技活动周方案,本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五大系列活动:

一是资源形势宣传。广泛宣传全球资源趋势及我国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宣传国家和我市关于资源节约的有关法规、政策。开展以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知识咨询、科普宣传为中心内容的广场活动,拉开科技周的序幕;在城乡张贴“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等科普挂图;组织青年科普志愿者深入农村、乡镇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宣传服务活动。各新闻媒体积极开展“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宣传。

二是资源节约知识普及。组织参观节约资源等科普展览,发放“珍惜生命之水”等科普读物和资源节约知识科普材料,举办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主题科普知识竞赛,推广再生水回用、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新产品、新技术。

三是资源节约研讨。组织有关部门科技工作者围绕合理利用资源、开发资源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蓟县、绿色蓟县、构建和谐社会等主题开展研讨。

四是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传咨询联合行动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产品、新技术。促进全民注意节约意识。

五是适应广大农民需要,在全县各乡镇广泛开展农业节水技术交流推广、送科技下乡活动。

五、主要活动:

科技活动周主要分两个层次实施,即全县性重点活动和基层活动。

(一)全县性重点活动

1、参加天津市青少年“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宣言传递行动(蓟县地区)启动仪式及蓟县第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利用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宣言传递行动。启动仪式后,中小学生分别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开展资源节约知识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资源节约宣传,“保护资源、关爱环境”主题班会和科学实践活动。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2、举行送科普图书下乡活动。邀请天津市图书馆携带有关珍惜资源、保护资源和农业实用技术等书籍,来我县为群众送科普图书下乡。县文化局、市文博学会主办。

3、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实用技术培训。聘请天津市民盟的有关专家,为我县农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国际和国内农业发展趋势及农作物种植、畜牧业、水产品养殖等专业技术的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在全县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大培训,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农业新技术。县教育局主办。

4、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由县农口各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组成下乡服务队。深入全县乡村进行以“依靠科学、珍惜资源、摒弃陋习、关爱环境”和推广“节水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咨询、义诊和宣传活动。县农口各委局主办。

5、参加全市“珍惜资源,从我做起”联合大行动。组织有关科技、环保、水务、教育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广场、社区、街道、乡镇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宣传咨询服务活动,普及水、气、电、油节约知识和安全使用知识,推广节能、节水设备与产品等。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6、举办“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组织县国土、矿产、环保、水务、农业、林业、水产、畜牧以及工矿企业等的专业技术人员,联系我县实际,就资源节约利用、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进行专题座谈。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主办。

7、举办科教影视放映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组织播放与“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关的影视片。县文化局主办。

8、组织青少年参加“珍惜资源,从我做起”网上论坛。利用天津市基础教育“校校通”网,结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上开设论坛。向青少年学生普及当今能源、人才、环保等资源相关的科普知识,开展“珍惜资源,从我做起”大讨论。县教育局主办。

(二)基层活动

本届科技活动周仍然坚持“以基层为主,全民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县直各部门、厂矿企业、驻蓟单位、乡镇、街道办和群众团体除参加市县重点活动外,还要根据本届科技活动周主题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好本单位各项活动,办出特色。

各单位的科技活动周安排,请于2005年4月30日前报县科委科普科。

六、宣传报道

今年科技活动周期间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新蓟州》报要积极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采用广播、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的宣传工作。

七、组织领导及要求

1、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科委、县科协和有关部门承办。成立蓟县第科技活动周组织委员会。县委副书记罗翠华同志任名誉主任,副县长郭春富同志任主任,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县政府办公室、县科委、县计委、县农委、县建委、县市容委、县教育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环保局、县广播电视局、县水务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等部门为成员。县科技活动周组委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委。县有关部门、乡镇、企业和驻蓟单位要明确一名领导同志负责,指定科室具体组织实施。

2、各单位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科技活动周所需一切宣传材料、展品等在5月13日前准备好。

3、科技活动周结束后,在5月26日前各单位要将科技活动周总结(附活动照片5张)报县科委,有摄像条件的提交10分钟左右的录像带。

附件: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蓟县科学技术委员会

蓟县科学技术协会

2005年4月10日

主题词:活动方案科技周转发通知

中共蓟县县委办公室2005年4月19日印发

(共印180份)

附件:

科技活动周宣传口号

1、热烈祝贺天津市(蓟县)第科技活动周隆重开幕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珍惜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

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5、保护资源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6、推行有利于节约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7、珍惜生命之水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8、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增长方式转变

科技环保知识篇5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部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部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部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部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

科技环保知识篇6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内容;科普工作

正当今时代,对少年儿童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基本定位在:让每一个少年儿童受到适应时代要求、适合本人特点的自然科学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使每一个少年儿童自然科学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都得到培养,也为每一个少年儿童提供开发科技创新潜能的机会,让所有的少年儿童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得到充分的全面地发展。实施青少年科技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科学素养,需要科普教育资源的支持。开发和利用各种科普教育资源是促进少年儿童科技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的重要条件,发挥和发展校外教育单位的优势科技教育活动资源或凭籍本土化的科普资源是有效提高少年儿童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保证。科普工作的形式生动活泼,面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形成科学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上海天河航天奇观(部级科普基地)、天津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锡林浩特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锡林浩特市各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锡林浩特市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风景区、野生态教育中心、自然博物园、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现代农业科普基地(部级科普基地)、农业科学研究所、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技环保知识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雾霾天气、水体污染、生活垃圾、气候异常、土壤污染等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了大众话题,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提升,公众话题里充斥着各种指责、谩骂、抱怨,矛头指向发展、指向污染企业,如何解决人们的生态环保要求和发展的矛盾成了当前的突出问题。党和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了战略角度。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获批后,也明确提出推进三化建设,建设美丽河南。建设美丽河南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政府努力、企业尽责,也需要每一个河南人从我做起,加强生态环境修养,自觉爱护环境。

但是鉴于河南省尚属城镇化发展阶段,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而生态环境意识偏低。尽管政府和科学界做了大量工作,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不治众、执法难的情况还比较严峻。例如农村生活垃圾随便丢弃,污染水体土壤现象突出,有调查显示,生活垃圾中不仅有厨余有机垃圾,还有大量的塑料袋、电池等,这些物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环境。解决这类问题仅仅靠法律显然是不够的。通过深入开展环境教育,迅速提高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前环境保护事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

河南省目前生态环境教育主要在两个领域中进行。一方面是面向全社会的公众教育,第二方面是通过教育改革,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到大、中、小学校的教育体系。虽然在目前河南省学校教育中生态环境教育已经纳入到了课程体系里,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多,升学压力巨大,学生接受的生态环境教育仅限于课本理论,主动认识生态环境压力,思考解决之道能力还远远不够。

我们通过采用自编“学生生态环境意识调查问卷”,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对1 000名在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现状做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河南省学校环境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河南省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

1.从教育理念上,河南省学校对学生环境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和绿色消费意识缺乏。 在对学生日常生活消费方面的调查上,总体来看,学生的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不强,生态保护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的学生在行动上缺乏毅力,当个人利益和环境利益冲突时,往往会舍弃环境利益而谋求个人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盲目使用“一次性用品”,这是近年来造成浪费的一大消费现象。卫生筷、饭盒、塑料袋等“一次性”用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消费的实质是迫使仍具有使用价值的消费物质退出消费过程,作为废弃物被抛弃。一次性木筷的消费,现在就让中国人一年耗掉500万立方米木材[1~2]。调查表明,一些学生环保意识淡化,现实生活中即使看到有人浪费水电和扔垃圾的现象,也不会去阻止,原因是他们的生态责任感不强。如果学生有了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明确的生态责任意识,那他们在行为上就会有强大的动力。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协调好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3~9]。绿色消费主要包括: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消费方式。

2.从教育方式上,河南省学校环境教育方式比较单一。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学校德育过于注重理论灌输,严重忽视了德育过程的实践性及学生的情感,结果出现了知而不行的现象。调查表明,河南省学生乐于接受环境道德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11.59%,学生乐于接受环境科技教育的课堂讲授只占21.25%,河南省学生更乐于在参与活动中接受科技道德教育,如河南省学生乐于参与环境道德教育活动的比例是56.52%,河南省学生乐于参与环境科技教育活动的比例是43%。因此,河南省学生环境科技道德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河南省学生的环境科技道德观念,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提高遵守科技道德规范的理念,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3.从教育管理上,河南省学校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管理缺位。调查表明,河南省学生对草坪的爱护情况是:“从不走”的同学只有27%,“偶尔走”的同学有30%,“很少走”的同学有39%,竟有4%的同学选择“经常走”;从数据分析知道,河南省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活动情况是:经常参加的只有23%的同学,选择“偶尔参加”有67%,还有10%的同学选择“从不参加”,这种情况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学校在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管理上的缺位。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也是河南省学生环境科技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渠道。因此,河南省学校应树立“管理也要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正确引导河南省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为了提高河南省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本次调查的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普及环保教育,积极创建绿色校园。在保护环境方面,无论是对环境知识的宣传教育,还是具体的对环境的保护,我们做得还不够,在环保知识掌握方面,应该在全校都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境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具体方面,要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保护环境的一些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让保护环境的意识扎根于脑,让同学们真正做到环保,这样才能改变现状,改善生活环境,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后代人发展的需要。(1)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或绿色教育体系。(2)营造浓厚的绿色校园文化。完善绿色体系使河南省学生获得较系统全面的环境教育,是提高河南省学生环境知识掌握程度最重要的方式,而在绿色校园文化的渗透影响下,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

科技环保知识篇8

 

关键词:科技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手段;法律手段

    科技平台建设是近几年国家科技部门、财政部门针对科技资源投人大量增长,但科研主体间却未形成共享,造成投人浪费、建设重复、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而提出设立的一项专项工作,旨在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手段,以较少的资金投人,整合带动激活过去形成的大量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连点成线,以线布网,建成专门的服务于科技人员科研活动的条件平台,以对科研探索、技术发明、社会生产、自主创新提供基础条件的支撑。

1、科技平台的概念和目标及任务

    科技平台建设的目的,最重要的就在于避免科技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投人产出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从宏观层面讲,科技平台为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提供基本支撑,为前沿创新性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必要条件,为科学研究和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公平参与、高效运行的良好环境。笔者认为科技平台是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将分散的实物科技资源收集并标准化表达,再将信息放置到先进的网络平台系统中,以开放共享的理念为指导,建立创新的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集中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提高国家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性国家提供支撑的一种集实物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标准资源、人才资源为一体的运行服务体系。可以说,科技平台建设是科技资源管理领域中的一项“金科”工程。根据不同客体运行服务方式的特点,可以将平台归纳为基础资源类平台、技术服务类平台、面向企业创新平台以及研究实验基地等4种类型。一般来讲,它具有基}}I,性、公益性、战略性和动态开放等特征。

    根据《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的描述,我国科技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基础条件支撑体系,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和研究服务机构。

    这期间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实现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建立适当集中与适度分布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格局,建立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修改、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监测机制,推进管理方式创新,创造公共资源公平使用的法制环境,培育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机构;深化科研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人才凝聚机制,培育、形成一支专门从事科技基础条件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自2003年科技平台T作开展以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其中就包括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在对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实践发展中求解。

2、科技平台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分析

2.1从辩证的角度分析

    科技平台建设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为主线,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特别强调资源、知识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流通、扩散、传播和利用,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平台保障的是社会知识创新,表达社会层面的发展利益。而对于科技平台整合的相当一部分知识资源,则是基于个人的智力创造性劳动成果依法产生的知识产权,为权利人所独占或垄断,具有专有性、排他性。我们知道,知识的本质是信息,信息是有别于一般商品的特殊商品,其经济学特征是公共物品。根据效益论原理,信息的本质及其价值(实际价值与潜在价值)是界定谁将持有并行使权力的评判标准。授权与否的主要考量,则是通过给予适当激励,促进知识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换而言之,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口标,是致力于创造适当的个体激励机制,促进社会中的个体信息生产最大化,最终推动社会福利增长。对于资源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已进行了很多的研究,目前基本认为:二者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统一关系,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体现在个体合法权益的保障与社会福利最大化追求的对立统一上,时间性方面存在着长期与短期,创新性上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一个闭环系统中不同的节点,循环往复,交错提高。由此,在开展科技平台建设,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收集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信息在制作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进行信息资源链接中的产权保护问题。

2.2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分析

    科技平台就像是知识资源的“销售渠道”,而知识产权保护的是知识生产者对所生产的“知识”的“所有者权益”。由于知识资源天然所具有的溢出性和经济外部性,通过科技平台对知识资源进行流通和传播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力度就会时时影响知识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成本和收益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知识产权的保护强度,会提高使用方的边际成本,同时提高提供方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此时社会整体的边际收益为正,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的创新效率的提高。科技平台建设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效益的影响见图1。图1中,当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从尸点向T点提高时,资源使用方的成本加大,边际收益转负,资源提供方的收益仍在缓慢上升,直到T点,社会系统整体的效益达到最大,创新效率达到最高,此时,产权保护和信息资源共享达到一种动态均衡。知识产权保护就像是调节器,通过调整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度,调整知识资源提供方和使用方的成本和收益水平,影响知识的产出水平和创新效率,最终社会系统的效益曲线的最高点形成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科技环保知识篇9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认识与思考 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 重视知识产权的应用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选择策略 保护知识产权 强化科技成果管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发展对策 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知识产权运用的助推神器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研究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其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障碍与对策 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试论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范 浅谈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的维护 新疆在中亚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保障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作者最新访问于2013年5月23日.

[参考文献]

[1]玲瑶: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J],理论研究,2011年9月.

[2]张海戈,张宁,周立,胡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认识与思考[J],开发研究,2010年第5期.

[3]王喜媛,叶明,许权利: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4]肖尤丹: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挑战[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第7期.

[5]张晓玲,宋妍妮:高校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新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6]杨淑霞:高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7]刘康成: 国外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与创新,2011年第3期.

科技环保知识篇10

关键词:科学教学;STSE教育;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9-0116-02

“STSE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组织教学,以培养有科学素养的人为目标,从而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知识,让科学知识真正回归生活。STSE教育应该关注科学和技术在具体社会事件、生活事件上的结合,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热点,有学生熟悉的技术载体、有广泛社会认同的科学明星、有影响的局部环境事件、有典型的科学(素养)事实等,注重合理设计,以开放的形式将科学知识和技术、社会、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系统。

一、注重书本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知识的渗透

教材是STSE教育的基础,但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STSE教育的因素,更新教学内容,体现STS教育的精神,使之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又要适当渗透现代科技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学《水质和饮用水的卫生》的内容时,要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生成,水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全球因水资源的短缺所产生的严重问题,诸如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河流出现断流、工业和城市生活因缺水带来的问题等,使学生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然后向学生提出“生活中可采用哪些节水措施”的问题。如此讲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联系,起到活学活用的效果,还能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和人类生存发展意识。例如,讲授大气污染时,可介绍世界上几次大的污染事件,拓展一下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与科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如近年来在北京频繁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教学时就以这一环境问题为主题,向学生详细介绍沙尘暴天气的成因及其产生的巨大危害,从而提出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此外,还可以把每年环保总局公布的《中国环境状态公报》引入课堂,运用“公报”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我国当前大气环境、水环境、海洋环境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之发展趋势,关心我国气候变化、水质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自然灾害的增减程度,关注我国政府对应的各种环保措施及行动以及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从而了解我国目前环保工作的重点。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教师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研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这种渗透式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知识与技能,而且接受了环境教育,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了解环境保护的行为准则,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实验中强化STSE教育

1.开展绿色实验活动。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数量都大大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在自然科学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中,都存在着“废气、废液、废渣”的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是对学生进行STSE教育的难得机会。根据绿色自然科学理念,绿色科学实验应当是一种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废弃物的实验技术和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好地运用绿色自然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地渗透STSE教育。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可以改进实验内容或装置,使某些有害的物质转化为无害的物质,甚至是有益的物质,消除和尽量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例如,中学化学实验进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往盛有少量铜片的小试管内倒入浓硫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造成污染,教师引导学生可将此实验改成:在敞孔试管上配以单孔塞,将二氧化硫排入浓碱液中,使二氧化硫转为酸根。这样的实验既认识了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状态,又减少了污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既增强了学生关于STSE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传统的实验,某些不完善的实验是可以变为绿色实验的,这样不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约大量的化学试剂,对学生进行STSE教育是极其有益的,同时也给学生开辟了创新教育的广阔空间。

2.简单发明中的发现设计。《探索酸的性质》中有一个“自制酸碱指示剂”的阅读栏目,“许多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某些显色的物质,它们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里会显示不同的颜色……”把阅读材料活动化,也是科学课堂活动教学倡导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的方法。学生都是用花来做,因为教材提供的参考表格是“某些花浸出液的变色情况”。规范操作的学生,把花剪下,剪碎捣烂,用酒精浸制,这是教材要求。有学生因为没有花,向同学要了二瓣花瓣,酒精浸制后用纱布过滤,由于溶液量太小,全体吸收在纱布上,几乎滤不出液体,干脆把纱布展开,把酸或碱直接滴在纱布上,一比较,现象还很明显。这是一种发明,学生找到了一种节约材料的方法。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家里有没有什么是植物的花果茎叶加酒精做成的?有啊,红酒是其中之一。新的探究问题产生了,红酒能不能做指示剂呢?在诱发引导下,学生的思维维度拓宽了。学习了碳酸钠后,教师旧话重提:碳酸钠溶液能不能使红酒变色?那我们探究一下。然后,再来一个逆向思维问题:我们能不能用酸碱来检验红酒的真假?操作越接近生活实际越好。有学生选择纱布吸附红酒后,在上面滴加碱性溶液。而最受好评的办法是:把餐巾纸对折再对折,在纸巾上滴一至二滴红酒,利用纸巾纸能让水滤过的特性留住色素,纸上或多或少留有红色。在红色区域滴加食用碱(碳酸钠)溶液,变蓝色,当然也有不变蓝色的,这是假酒,因为人工色素遇碱性不会变色。也发现酒的颜色在滴加碱性溶液后颜色变化浅一些的,可能是兑制的葡萄酒。餐巾纸、食用碱、几滴红酒,就那么简单的材料,学生发明了一种在家能鉴别葡萄酒真假的办法。原来葡萄酒中含有花色苷,这是葡萄酒呈红色的原因,它在酸性中显红色,在碱性中变蓝绿色。初中的酸碱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产物,是一种模型。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融入科学中的STSE教育,除了阅读、讲述,还有更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形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体,但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开展课外活动,可有效地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得到统一。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固然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仅限于此,是远不能适应STSE发展的需要。学生自主进行的课外活动的实践,是实现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统一的关键,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实践时空,注重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既深化所学的课内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积累)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教学模式。在逼真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促使学生的应用科学技能得以提高。

1.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和评比活动。自然科学教师可以和其他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开展以STSE为主题的绘画、书法、摄影、演讲、歌咏、征文、知识讲座等形式的活动,有利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长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

2.成立社团组织。创办以STSE教育为主题的“校园环境之声”广播站,通过聚集校园中的环境思想和环境问题以及开设“环保动态”、“我的环保策略”等栏目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组建花卉兴趣小组,创办校园教育园地;班内成立“STSE活动小组”,年级或全校设立“绿色家园环保协会”;结合重大环境节日,如“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无烟日”、“爱鸟周”,组织出版宣传橱窗,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宣传活动,让他们作为活动的主体,向群众散发环境保护的资料,宣传环保的重要性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可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STSE意识,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心与参与”精神,通过学生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3.组织社会调查活动。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我们要特别注重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接受教育,不能使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布置学生进行生态环境资源调查,并提出调查内容与要求,如了解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情况;搜集有关生态农业的建设情况;农村水资源状况,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群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程度;采访环保先进单位和个人等。学生调查后获得第一手资料,经过思考,综合分析,写出家乡环保调查报告。学生在环境调查活动中既看又做,亲自感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亲眼目睹环境污染的现实与危害,并从内心深处发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呼声。其他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直接参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技巧,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了解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树立保护良好环境、改善恶劣环境、建立美好家园的信心。

4.利用第二课堂加强技术教育。在第二课堂中教给学生一些实用技术,既可促进教学,又对学生以后的生存和就业打下了基础。这些技术包括:①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小制作:自制音乐贺卡,无铅皮蛋,孔明灯,水火箭等;②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科学小实验等;③一些农村实用技术:如使用菌、花卉果树栽培,动物的饲养,沼气技术等。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进行有关STSE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信息来源。在教学中关注有关科学新进展的各方面报道,并鼓励学生也多方面收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在当前社会中的现状,以及科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事实,培养了学生自觉更新、收集知识的习惯及提高及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STSE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STSE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提高STSE技能和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既教育了自我,同时又影响了别人,使大家都为和谐社会建设尽一份力。

四、关注中考新动向,训练STSE思维

“STSE”试题,结合自然、生活、社会、科研实际,立意新,条件设置巧。要求考生对试题所战时的实际情景,弄清科学背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运用相应的科学知识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检验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中学科学教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摆脱封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提倡开放式、多种形式和多媒体的教学模式;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相互研讨、交流、探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些试题一般具有综合性强、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此外,由于习题设置了新的情景,涉及到了学生不熟悉的前沿科学、实验方法和思维形式,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课程进度,精选相关的STS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既能够以习题的形式将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新成果、新信息介绍给学生,又有利于分散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科学教学质量,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STSE内容在教学中常用的统整方式,如用STSE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STSE内容临时引入科学内容之中、STSE内容有目的地引入科学内容之中等,无论哪一种方式,面对内容庞杂的STSE,选择其中符合学生认知的细节,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科学问题的解决,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康社,王欣.新课程理念下开展STSE教育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