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酥歌十篇

时间:2023-03-25 07:49:16

耶酥歌篇1

在这喜气洋洋,欢欣鼓舞的时刻,你我相聚一堂,为庆祝耶酥的降生,宣扬上帝的恩典,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回想---

在一个遥远的夜晚,大地酣睡,寒风凛冽,草原之上有着这样的一群牧人,看守羊群,突然:奇光闪烁,天使显现,牧人俯伏惊愕,并有生音和蔼的说“不要害怕我抱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随后异象渐失,牧人跃起,弃羊前奔,迎主降生。

在一条漫长,艰难的人生旅途中。也有着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远千里,长途跋涉,为寻犹大王。路上星光指引,前来参拜,并献礼物,以显对主的博爱。

耶酥,他降生了,带着嘹亮的哭声降生了,他的哭声将使仇敌的宫殿颤抖。

耶酥,他降生了,在天使的歌声中降生了,他的降生将建立起自己的王国。

耶酥,他降生了,世界的黑暗将由他来驱逐!

人生的沧桑,由他来建设.

心灵的伤痕,由他来医治.

天堂的大门,由他来开启.

欢呼吧!大地.述说吧!诸天.

小鸟鸣唱,花朵绽放.

岛屿临立,山岳回应.

被造的人类,被造的儿女.

普世欢腾,讴歌吟唱吧!

闭幕词:

一句句歌声,在我们耳边掠过.

一个个舞姿,在我们眼前闪烁.

让他们回荡在宇宙之间.

让他们陈显在上帝的面前.

香膏若不膏在主的身上,就不显得珍贵.

五饼二鱼若不经主的祝福,就显不出作为.

在主面前的跳跃,可为赞美.

在主里的回忆,可为纪念.

愿今晚的节目,呈现在祭坛之上,蒙主悦纳

愿今晚的弟兄姐妹,各位朋友,团聚于此,得蒙上帝的祝福.

最后祝大家:圣诞节快乐,幸福美满!

2016年圣诞节晚会开幕词二:

甲:多么动人的夜晚,多么难忘的时光。虽然我们无法阻拦时间的流逝,但是我们可以主宰自己的心情;

丙:今天的圣诞晚会更加体现出一个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集体;

甲:在这里,校训“读好书,做好人”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催人上进,振奋人心;

丁:在这里,有默默耕耘的辛勤园丁,有孜孜以求的莘莘学子;

丙:在这里,散发着油墨的清香,跳动着青春的脉搏;

乙:在这里,有我们对生活的激情,更有我们对未来的渴望;

耶酥歌篇2

圣诞节激发了许多虚构的圣诞故事,试图用神话故事的形式表现圣诞节精神。内容通常是触动心灵的关于圣诞奇迹的故事。他们中的一些已经变得非常有名并且已经变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些故事已经被作为圣诞传统流传至今。

圣诞艺术故事一:耶酥诞生的故事

当他们到达Bethlehem时已是夜晚。他们想找个地方休息,但客栈里已没有空房。当客栈老板得知玛利已接近临产时,顿起同情之心,告诉他们在附近的小山里有一些牧羊人牧放牛羊的山洞。

约瑟夫和玛利上山找到山洞。约瑟夫将一个山洞打扫干净,用干草铺床让玛利休息。并找到一个食槽,打扫干净,铺上干草,准备用作婴儿的小床。第二天晚上,玛利生下圣子,他们依照天使的吩咐将他取名为耶酥。

圣子诞生时,一颗耀眼的大新星出现在Bethlehem的上空,几英里之内都能看到。一群牧羊人正在附近的田野上追逐羊群,这时一个天使出现在他们眼前,周围闪耀着白光。牧羊人吓得直跑。

“别害怕,”天使说,“告诉你们一个特大喜讯,今天在Bethlehem,你们 ‘救世主’- 圣子耶酥诞生了。他就生在你们的山洞里。”

突然天空中充满了天使,她们赞美着上帝,并说:“上帝至高无上,愿地球的人们永远和平和安宁。”

圣诞艺术故事二:胡桃夹子芭蕾舞剧

圣诞期间上映的新片是不仅是每年电影工业票房的保证,圣诞也是各大电影公司和著名导演群雄逐鹿的黄金时节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胡桃夹子芭蕾舞剧。

圣诞艺术故事三:《小气财神》

故事叙述的是一位年轻俄国女孩在圣诞夜进入梦境后发现圣诞饰品都有了生命的故事,类似的还有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小气财神》。《小气财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吝啬鬼Ebenezer Scrooge的故事。Scrooge拒绝圣诞节所代表的发善心和同情他人的精神,直到他遇见了向他展现了后果的代表圣诞精灵。通过这个和其他一些故事,狄更斯基本把英语国家的圣诞节庆祝状况描述了出来(树,葡萄干布丁,颂歌等等)同时故事也反对了圣诞节期间的商业气息。

耶酥歌篇3

一、歌颂赞美

1、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主内同工,复活节快乐!

2、春雨如酥,春风醉人,在主耶稣复活的美好节日,主将一切更新了!

1、我们赞美主!是祂给我们带来了福音!使我们迷蒙双睛,重见光明!

2、我们歌颂主,是祂赐给我们新的生命!使我们灵魂苏醒,主内永生!

1、锡安的民那,我们要赞美主!弹琴鼓瑟赞美主!

2、主爱的儿女,我们要歌颂主!载歌载舞歌颂主!

(合)沙窝教会复活节敬拜演出现在开始。

1、向主献上舞蹈:《十字架,生命花》(丰园小区)

2、救主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亲身担当我们的罪孽。我们得蒙拯救,成为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上帝的子民。感谢主!向主献上舞蹈:《锡安的民》(沙窝青年)

1、祂亲身担当我们的罪孽,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祂为我复活,使我有得永生!向主献诗:《赞美主复活》(明贵花园)

2、复活的主啊,唯有你配得赞美!我们要因你的全知全能全善称颂你!向主献上舞蹈:《我们要来称颂主》(沙窝中年)

1、你的慈爱达到地极,高过穹苍。你像光芒四射的太阳照耀宇宙,全地都当为你欢呼。向主献上舞蹈:《草原儿女向主欢呼歌唱》(沙窝青年)

二、耶稣救恩

2、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向主献上快板:《咱的上帝真奇妙》(明贵花园)

1、如果没有耶稣,这世界仍旧混沌污浊,暗无天日,撒旦肆虐,死亡掌权。唯有耶稣,战胜黑暗,力挽狂澜,消灭死权,为失丧的游子,指明天家的道路。向主献上舞蹈:《唯有耶稣》(主日学)

2、得着耶稣,真有福气!世上的荣华怎能相比?人生有了盼望,努力永不放弃。每一个得救归主的人,都在内心深深地感激。向主献上舞蹈:《赎罪的羔羊》(丰园小区)

11、那条路是流血的路,那条路是舍己的路,那一条苦难的路啊,主耶稣已经走过!你是为我,为万人,献上了你宝贵的生命。向主献上圣剧:《苦难之路》(沙窝青年)

2、功成十架血半溪,百丈恩流分自西。身列四衙半夜路,徒放三背五更鸡。主耶稣的十架之路,为我们尝尽苦难,才使得祂的子民,满有恩典,满有盼望和荣耀。向主献上舞蹈:《十架歌》(主日学)

1、主耶稣为我们道成肉身,为我们舍身十架,为我们死里复活,为我们荣耀升天。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向主献上舞蹈:《主耶稣,你赐我一条路》(丰园小区)

三、敬爱感谢

2、“主神,全能者阿,你的作为大哉,奇哉。万世之王阿,你的道途义哉,诚哉。主阿,谁敢不敬畏你,谁不将荣耀归与你的名呢?因为独有你是圣的。万民都要来在你面前敬拜。因你公义的作为已经显出来了。”(启15:3-4)向主献上舞蹈:《摩西和羔羊的歌》(沙窝中年)

1、全能者,万世之王啊,我要按你当得的荣耀尊崇你,按你最美的大德赞美你!你是我的神,我永远的王!向主献上舞蹈:《我的神我要敬拜你》(丰园小区)

2、因为有你,我们走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有你,虽有四围的敌人起来攻击我们,我们也大得平安。你是我们的磐石,山寨,你施恩的手在暗中保护我们。向主献上表演唱:《感恩的泪》(赞美诗歌326)(明贵花园)

1、大山要欢呼,小山要起舞,草原要歌唱,沙漠也不能平息。凡被造之物都要歌颂神。向主献上舞蹈:《草原儿女为主歌唱》(丰园小区)

2、主你是一棵凤仙花,一阵阵花香吸引我。爱情胜美酒欢喜快乐,爱你的人要为你而活。向主献上舞蹈:《歌中的雅歌》(明贵花园)

四、谦卑悔改

1、下面有主日学的小朋友向主献上诗朗诵《感恩的祷告》(主日学)

2、这世界有个千年不变道理,那就是耶稣爱你。在世上没有任何的逼迫患难,能使我们与神的爱隔绝。向主献上舞蹈:《耶稣真爱你》(赞美诗歌427)(明贵花园)

1、你的慈爱长阔高深,你的大能无法测度,你的救恩使我谦卑,你是榜样引我顺服。我要一生一世爱着你,永远在你光明的国度。向主献上舞蹈:《一生一世爱着你》(明贵花园)

22、主赦免了我们的罪孽,主赐给了我们生命,主应许永远与我们同在,什么也不能分开。我们感谢主,纪念主。向主献上三句半《纪念主》(沙窝中年)

五、与主同行

1、与主同行的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以马内利的人生是有福的。我们有全能的救赎主,我们有慈爱的保护神,让我们成为世界的祝福,成为罪人的朋友。向主献上舞蹈:《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沙窝中年)

2、我的心哪,你当默默无声,要专心等候神,我的救恩是从神而来。我要时时依靠祂,我要安静等候祂,我的荣耀能力全都在乎神。向主献上舞蹈《等候神》(沙窝青年)

1、我们与主同行,主是我们的舵手;我们在主的船上,心中满了平安。忘不掉一次次的拯救,忘不掉举手时的诺言,让我们紧紧跟随主,为主打得胜的仗,走进美好的明天。向主献上舞蹈:《大海中的船》(丰园小区)

2、传福音报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让我们肩负起救主托付的使命,心心相连,手手相牵,将福音传遍万国,直到地极。向主献上舞蹈:《使命》(沙窝青年)

结束语

1、救主洪恩永难忘,效主前行理应当;

2、平安喜乐报佳信,福音真理传万邦。

1、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携手同心,复兴教会,兴旺福音。

2、亲爱的弟兄姊妹,让我们齐力向前,活出基督,荣耀主名。

耶酥歌篇4

论文摘要:在外国文学中,英美文学文化占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通过透视《圣经》剖析英美文学的来源及文化背景,研究英语文学和英语语言,以期提高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

要了解外国文学,我们就不得不谈到《圣经》,中世纪的文学很多地方都搬照了圣经故事,如《亚伯拉罕潘祭献子》搬照了亚伯拉罕祭献以撒的故事,《挪亚及其儿子们》搬演了洪水方舟故事。它们主要演绎圣经故事,宣传教义,间或也穿插了世俗生活的内容。弥尔顿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三孙》的主体材料都得自圣经,其中《失乐园》的题材主要取自伊甸园神话,《复乐园》的题材取自《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等。对读者来说了解这些成果无疑是一件大有稗益的事情,本文重点就国外文学中的英美文学谈谈与《圣经》之间的联系。

一、英美文学与《圣经》的联系

中国研究圣经与西方文学关系的先驱朱维之先生曾指出:“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其中密密地交织着圣经的引句和典故,我们读者若没有一些关于圣经的知识,便不能了解并欣赏这些杰作。”的确,西方不管是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完善和《圣经》有很大的直接联系,宗教改革以后,为了顺应时代形势,西方各国都开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圣经》的翻译促进了英语语言的发展。用英文译成的《圣经》有许多版本,其中revisedversion是标准的英语范本。它的词句、章法对应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在基督教宣传其教义的过程中,以及在《圣经》的一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术语,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现在有些宗教名词已民俗化,运用到全民语言中。比如,god , devil , heaven , hell , Christ , Jesus ,date n这些基督教中的术语,已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英美文学大多源于《圣经》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着作,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基督教徒们把记载基督教的传播、发展等文字,起名为《新约》。《新约》和犹太教经典《旧约》合二为一,就成为现在的《圣经》。《圣经》对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英美语言的一大源泉。所以要研究英美文化、习俗、语言等儿方面,有必要谈到基督教及《圣经》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关系。《圣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赋予英美两国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着名诗人弥尔顿的三部伟大史诗《失乐园},K复乐园》以及《力士三孙》都直接取材于《圣经》。除《复乐园》以《新约》为基础外,《失乐园》和《力士三孙》都以《旧约》为基础。拜伦的诗剧也是根据《圣经》中该隐毅弟的故事写成,只是其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作家梅尔唯尔的成名作《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就是以《旧约·列王记》中的以色列国王亚哈为原型去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能否把握自己命运的问题。亚哈一意孤行、刚傻自用的形象和《白鲸》的主人公艾哈伯不谋而合、如出一辙。更重要的是,该小说的叙述者,唯一生还的水手的名字和《圣经》人物伊希梅尔完全一样。另一美国着名诗人朗费罗在其短短的抒情小诗《人生颂》中,就直接引用了“你本是尘土,仍要回归尘土”这句原话,“上帝”的字眼也经常提到。

(二)英美文学大多取材于《圣经》

英美文学是英美人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文化表现的一种形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可以促进人们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到西方文化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看待世界的认知态度。英美文学是对时代和生活的审美表现,是英国人民和美国人民创造性使用英语语言的产物。英语表意功能强,文体风格变化多样,其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在英美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阅读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可以感受到英语富有乐律性的语调和丰富多彩的语汇语言运用方法。开展外国文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外国文化,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繁荣我们国家的文学创作和方法。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着名小说家兼诗人艾米莉·勃朗特的成名作,马乔里·伯恩斯教授曾评价说:“在这部小说中,伊甸园本身并未被直接提及。但是,通过纯洁与和谐、诱惑与堕落的重现,使得这一令人喜爱的与世隔绝之境的意象得以体现。”

许多模仿伊甸园故事或参照天堂与炼狱而设计的情节在《呼啸山庄》中并存着。第六章中,当人们第一次透过艾米莉再现的窗户看到画眉田庄时,它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安享舒适的世界,简直就像是到了伊甸园。在田庄里寻求快乐的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即是这座“伊甸园”中的居民。相反地,回顾第一章中对呼啸山庄的描述,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那座“可怕的房子”所具有的地狱般的特征:“呼啸”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内地形容词,形容这地方一年到头的风暴天气;房屋尽头有几棵矮小的极树过度倾斜,还有那一排瘦削的荆棘都向着一个方向伸展枝条,仿佛在向太阳乞讨温暖;在正门的附近,上面雕刻着许多残破的怪兽。山庄里的凯瑟琳与希刺克厉夫,两个备受责骂、不被宠爱的野孩子就是撒旦的化身。他们闯进画眉田庄这个圣地,打破阻碍,搅乱了这座“伊甸园”中的平静氛围。在这4个角仁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关于爱情与复仇的纠纷之后,画眉田庄这座“伊甸园”又重归平静,由小哈里顿和小凯瑟琳这一对新生代的“亚当’与“夏娃”所掌管。

通过此书,艾米莉把一个多元的伊甸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即危机四伏的伊甸园、失落的伊甸园以及重新构建的伊甸园。在此,她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是粗暴的反叛者还是激烈的骚乱最终都将臣服于上帝的荣光。

另外,20世纪美国文学还常常借用基督受难的形象作为无辜的人为众人受苦的象征手段。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结尾处老人肩背桅杆的形象就是借用了耶酥被钉在十字架的故事。显然,耶酥这一形象表明圣地亚哥像耶酥一样受苦,但他有超人的毅力,将不惜千辛万苦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福克纳把《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取名裘·克里斯默斯,使他名字的首字母与耶酥的相同,并使他在耶酥受难日星期五被杀害,借以说明,即使耶酥生在现世,仍然不能见容于世人,仍将遭到世人的杀害。还有,许多现代英美作家的作品标题均直接取自《圣经》。美国戏剧家米勒表现现代人的社会生存问题的《堕落之后》,斯坦贝克的《伊甸园之东》都寓意于人间并无乐园之说。海明威的着名战争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其标题就直接取自《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二、透视(圣经》剖析国外文学特点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和文学的隔膜,中国读者往往并不了解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圣经典故。对圣经的盲视使读者付出很大的代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解圣经对理解文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投人到圣经与文学关系的研究中,拨开迷雾,进人到我们过去理解的黑暗的角落中去。

首先,读者无从体验作者的用心,从而造成作品意义和美感的大量流失及阅读体验的缺失。其次,读者会对那些与圣经关系极为密切或隐晦的作品感到茫然,根本无法深人进去。再次,读者可能会因此而误解或歪曲作品的意义,并影响对作家的评价。此外,它还可能影响到我们对东西方文学史的理解和认识。实际上,我们长期以来对圣经和基督教的集体无知已经为欧美及俄罗斯文学的研究和评价积累下了很多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这些“成果”也已经成为许多读者的前理解,引导新的错误的偏颇的阅读。

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圣经中的语言,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西方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学都是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那时圣经阅读和宗教活动就是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因而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到处渗透着圣经的因素,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句子,一段话,甚至是整个篇章。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以各种方式援引圣经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能收到特殊的效果。比如,简·爱被舅妈送到劳涅德学校后,虽然生活条件恶劣,但却赢得了自尊和自信,于是感叹道:“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在和罗切斯特深深相爱时,她说自己是丈夫的“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当得知罗切斯特已经结婚时,她描述自己的心境就像《出埃及记》中埃及一夜之间家家被杀尽第一胎男婴的一片哀号。这些语句都恰当地表现出了简·爱的感受,而语句背后的圣经背景更强化了它们的表现力。

耶酥歌篇5

抚摸上帝的背梁 亲吻耶酥的脊骨

一记浅吻诉说折磨 一轮明月倾尽荣华

容颜惆怅了天涯 素衣轻染了年华

时针转得像秒速 碎片坠得像落花

亲吻我的左手我需要你的承诺

牵紧我的右手我需要你的誓言

花开得像阳光一样灿烂

雪融得像流年一样冰凉 拖泥带水理不清

不除草根吹又生 牧笛唱着小情歌 风琴吟着安魂曲

还我右手,重画昔日繁荣 复兴中华,重演过去昌盛

以白昼为交点

以黑夜为中心 逆着光寻找你的方向

背着阳狩猎你的气息

轮回转不停

时光流不尽

画着你,画不出你的骨骼

想着你,想不出你的轮廓

你是我一首唱不完的歌

你是我一生绕不尽的寞

君写意,思无邪

妾画情,念无言

婢妙意,泣无寄

死生契阔,风里断雁

尘归荒土,云泣骤聚

西风望断谁的天涯

北风断送谁的天下

把酒一坛饮恨

折花一枝嗅香

盛世天下,烟花碎满天

雨碎江南,纸莺缠青弦

断桥执念君一见

船头断念今一别 空中弥漫着寂寥

空城守望着悲哀

在你紧闭的眼里是否映着我的身影

在你熟睡的梦中是否有过我的容颜

血染青丝成腥

墨洒白帘轼情

毳衣曾几念忧容

羽裳曾几思笑颜

耶酥歌篇6

《查》书一开头,尼采假托的古代波斯教主查拉图斯特拉(以下简称查拉图)隐修十年之后,走出深山密林,下坠人间。他一见到人就宣称“上帝已死”,“我教人以超人”。(1)《查》书,就是以这句话为中心展开的。

“上帝已死”,是说基督教关于上帝的天国的理想已经破灭。尼采认为,天国的理想统治人间已有千年之久,人们为了追求来世,为了充当上帝的选民以便进入天国,就接受了基督教的灵魂不死的说教和以谦卑、恭顺、同情为特征的伦理观念,结果人就象吃了鸦片一样,在精神上萎靡不振,在肉体上孱弱不堪,成了一只“重负的骆驼”。现在,“宗教潮流消退”,上帝的信仰、天国的理想已经动摇,人们杀死了上帝,‘上帝已死”。尼采还认为,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人性论、社会契约论等等“时新思想”,其实是基督教伦理的溯版,它同样教人屈从和怜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同基督教的上帝和天国一样,是一个偶象。它使人变得颓废、渺小。在尼采的笔下,人类已经“残毁而零落”’“我在人丛中游行,仿佛在人的残躯断体中行走而已”,(2)繁华的大城市其实是“一切腐朽、恶臭、贪欢、纵欲、炯熟、溃痛、叛乱之物所聚之处”,“充满着精神杀戮之血腥”(3)。总之,“人类的生存确实是阴沉忧郁的,而且永远没有意义”(4)。真正的理想不在上帝的天国,也不在按人类理性和普遍人性建立起来的理想王国,而在于超越于人类。尼采说:“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5)。

尼采要教给人的“超人”的道理,首先是要超越已经颓废的人类。他通过查拉图之口说道:‘我教你们超人的道理。人是一样应该超过的东西”。又说“人是一根绳索,系于禽兽与超人之间,凌驾于深渊之上”。“超人之于人犹如人之于摄猴”。在他看来,人只是达到超人的桥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6)。人的目的、人的前途在于超越自身而达到超人。所以他说:“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超人!”(7)这种超越于人类的“超人”是一个新的物种,一个更高的物种。他曾经说过:“一个更强壮的种类,一个新的类型必定会出现,它在血统和生活方面都有不同于平均化的人的状况。关于这个类型,我的概念、我的比喻是超人这个词。我们向上的道路是从物种到超物种”(8)。由此可见,超人(übermensch)一词,虽然尼采在其早年曾用来指称杰出的个人,如拿破仑,但是在尼采的成熟时期改变了原来的涵义,用于指称新的物种和新的类型。詹·斯鲁威尔在谈到尼采时指出,尼采所用的德语;übermensch一词在英语中以往一直译为superman(意为具有超常之力量或能力的人),实系错译,应译,overman(意为超越人类)才符合尼采的原意(9)。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对于这个超越于人类的新的物种的特征,尼采并未提供其细节。但是在《查》书的序言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论断,通常被认为是超人的定义。这个论断的德文原文是:“der übermensch ist der sinn der erde。euer wille sage:der übermensch sei dersinn der erde!”(10)中译者有的译为“超人是土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定是土地的意义!”(11),有的则将der sinn der erde译为“世界之意义”(12)或“大地的意义”(13)笔者以为这些译文均末准确表达原意.因为erde一词不但有“大地”、“土地”、的意思,而且还有宗教上常用的尘世的意思(14),尼采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erde一词,并用以同天国相对照的。在上引论断的后面,尼采紧接着说:“glaudt denen nicht,welche euch von übermensch hoffnungen redden”(15)(不要相信:那些叙说超尘世的希望的人)。显然他是把der erde(尘世)同;übermensch hoffnungen(超尘世的希望)相对照的。thomas common的英译文将“der sinn der erde”为”the meaning of the earth”将“übermensch hoffnungen”译为“superearthly hopes”其所以用带定冠词的“the

earth”也是用以表明此处的“erde”不是泛指“土地“大地”,而是指与“超尘世”相对的“尘世”或“现世生活”。因此尼采的上述论断的本意是:“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你们的意志必定会说,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超人”是“超尘世的希望”的对立物。

尼采所鄙弃的“超尘世的希望”,就是指把上帝的千年王国当作人的最后归宿的基督教神话。在尼采看来,这是教人蔑视尘世生活,扼杀人的肉体和生命,磨灭人的权力意志的虚伪说教。他要反其道而行之,寄希望于肯定尘世生活、发扬人的生命力的新的物种。然而生命的本质,在尼采看来,就是权力意志,即生物体“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听命者)和主子的意志”(17)。他说:“凡我发现生物之处,便找到了求权力之意志。“凡有生命,使也有意志:但不是求生存的意志,而是求权力的意志”(18),“生命本身是求权力的意志”(19),因此,不受限制地发扬权力意志,也就是发扬尼采经常说的放浪不羁的狄奥尼修斯精神,是超人形象最基本的特征。超人种族是在高度发扬权力意志的人中间产生的。“超人”是从尘世生活的人中间产生,但超人并非全体人类进化的结果。在尼采看来,人类作为一个族类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物”,真实地存在着的只是个人,整个人类是一座蚁山。在众多的人群中,只有少数勇敢者、创造者、权力意志充沛者,才能攀援那高悬于深谷之上的绳索而抵达彼岸,成为超人,居大多数的芸芸众生必将从绳上下堕,落入深渊。即使这少数勇敢者也必定要经过一些阶梯,才能超升为超人。

尼采说:“我将与创造者为伍”,“指示他们以彩虹和达到超人的阶梯。”(20)这阶梯的第一级,就是产生一批“最后的人”。这些人血统高贵,认识到“上帝已死”并接受了超人的道理,开始摆脱长期统治人类的基督教伦理,从颓废中觉醒过来。他们的出现是超人到来的吉祥的预兆。在这个意义上说,“上等人是非人和超人”。(21)但是,在尼采看来,“最后的人”虽然高尚,属于优秀者之列,是“较高级的人”(higher man),但还不是超人。因为他们身上,还有许多积压、许多回忆,未曾完全摆脱基督教伦理的同情心和颓废情绪,他们还缺少独立感,总要找一个偶像来崇拜,他们的权力意志还受到这种种旧观念的束缚。所以“最后的人”只是达到超人的接替。查拉图对他们说:“你们止步国是桥梁而已,唯愿更高超的人在你们身上度过去吧!你们代表接替,然则不应怨怒那超过你们而达到高处的人吧!”“唯愿从你们的苗裔中,有朝一日为我生长出一个真实的男子、完全的继承人。但这还遥远呢!你们之来不过是歌预兆还有更高的人正在途中向我走来!” (22)超人要从“最后的人”的后代中才能产生。

“最后的人”的后裔要经过好多代的人工选择和严格教育才能超升为“超人”。在尼采看来,达尔文式的“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只能培养适应环境的平庸者,不能产生高贵的创造者。唯有用优生学的方法、从贵族的血统中,才能培育出体魄健全、天资敏慧的儿童。对这些儿童还需要进行斯巴‘达式的严格的训练。一要用“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和“权力意志”的精神去教育他们,使之彻底摆脱以往的善恶观念,视历来被称为至恶的自私心、情欲、权力欲为德行。尼采说:“因为至恶也是人类最佳的力量”,“至恶是需要的,以臻于超人之界”(23)。二是要把他们

放在艰险的环境中磨练,使他们具有雄狮般的权力意志。尼采认为恶劣的环境对培养超人来说便是顺利环境。他说:“仔细审查一下最优秀、最有成效之士的生平,然后反躬自问:一棵巨树如果昂首于天宇,能否无恶劣天候和暴风雨之助呢,是否外部的不善和对抗,是否某种仇恨嫉妒、顽梗疑惑、严酷贪婪和暴戾,不算顺利环境的因素呢,没有这种顺利环境,甚至连德性上的巨大长进,也是不可能的。”(24)

经过这样的选择和训练,在遥远的将来,就会产生一个由权力意志最坚定、最充实的优秀者组成的新的种族,一个新的超越民族界限的贵族统治集团——“超人”种族。人类一经被超越而产生“超人”,就达到了永恒的千年王国。在尼采看来,生命是不灭的,权力意志是永存的,二者都是永恒轮回的。达到了超人便开始了永恒的轮回,超人作为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者,也是周而复始,永存世间的。

总之,在尼采的超人学说中,“超人”指的是未来的新物种,未来的统治集团,不是现存的或历史上的伟大超凡的人物。“超人”将从现存的上等人的后代中升起,但并不是现存的“上等人”本身。“超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一个物种,一个集团。“超人”形象的根本特征是充分发扬权力意志的狄奥尼修斯精神,是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老爷道德”的集中体现。“超人”是人类的目标,现代人的权力意志的发扬只是达到“超人”手段。这就是尼采的“超人”的主要含义。

“超人”象征着尼采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寄托着他的希望和理想,表达了他的痛苦和失望。超人学说是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宗教理想。

“超人”是尼采用以取代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而提出的社会理想。“超人”理想的提出是出于他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失望。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物质至上”,使统治阶级丧失了意志,变得颓废不堪。“颓废啊!颓废啊!世界从来没有象这样深深下坠i罗马沦为娟妓与娼寮,世界如此沉沦,罗马的凯撒化为家畜,上帝自己——化为犹太人!”(25)统治者们在民族关系上只求本民族的蝇头微利,丧失了统治世界的雄图大

略。“如今各民族所行所为,皆象小商人一样了:他们从各个废料堆里,也拣取最小底利益!”(26)他们摆脱不了基督教的怜悯、同情,喜好用小思小惠的改良主义策略笼络“下等人”,自己变得软弱无能。这些状况都使他那贵族的灵魂痛苦不已。至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卢梭所设想的契约国家,在尼采看来,不但是一种妄想,而且有损于“上等人”的统治,普选制度承认人人平等的选举权利,会助长“下等人”的反叛。他那敏锐的嗅觉已经闻到了行将到来的革命。他感到惶恐,惊呼:“在现代一切卑贱者皆反叛起来了,流氓与奴隶的叛乱,滋生并蔓延了”。(27)他还预言,未来的百年,随时都会“经受断肠的‘绞痛’,巴黎公社同这种绞痛相比只可说是轻微的‘消化不良’。”(28)痛苦、恐惧和失望使他不得不实行一种所谓“积极的虚无主义”,把希望寄托于一个来末的新的统治集团——“超人”种族之上。

尼采认为,在“大革命正在远扬”的时代,即使象拿破仑这样强有力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如果单枪匹马也无济于事。因此,他不赞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29)认为卡莱尔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英雄人物身上,是过于天真了。在他看来,拿破仑式的权力意志坚强的个人,充其量也只是超人的雏型。他说,“城然,有过伟大的人”,但是“从来未曾有过超人,……最伟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他们彼此太相似了,诚然便是最伟大者,我也觉得是最人间的。”(30)他认为希望应当寄托于未来的、比人间有过的或现存的伟人更高强的人物所形成的一个有组织的统治集团——“超人”。

尼采期望,一旦这个新的统治集团在世间升起,血统高贵的“优秀者”将主宰世界,。上等人”的剥削和统治将永保太平,已经失势的贵族传统又可在欧洲复兴。由此可见,尼采的超人理想是出于维护剥削制度和‘上等人”的统治的愿望,是在为行将到来的带封建性的垄断资本侵略、征战和残暴的政治统治呐喊。这正是“超人学说”为希特勒膜拜的缘由。

超人学说也是尼采的宗教理想,是基督教天国理想的替代物。纵然尼采反对基督教的伦理观念,经常用尖酸刻薄的语言挖苦基督教和教会,因而被西方一些评论家视为无神论者(31)。然而,自幼在基督教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尼采,事实上终身未曾放弃宗教观念。他提出的“上帝已死”的命题,本意是说,现在“宗教潮流消退,留下沼泽和泥塘”(32),对上帝的信仰已经动摇,人们杀死了上帝。在他看来,基督教伦理已经无法再为统治阶级提供精神支柱,不足以为他们所需要的战争、侵略和公开的政治压迫提供论据,上帝的天国理想也不能麻痹正在觉醒的民众。因此,他终身追求一个新的神话来取代已经失效的上帝。他说:“大革命正在远扬……上帝之存在,圣经的权威,不朽的灵感就将永远成为问题。我已尝试去否认每一件事。啊,推倒是容易的,但是总要建立起来啊!”(33)他所建立起来的新神话便是“超人”。

在这个新神话中,“超人”从地上升起的那个“伟大的正午”相当于上帝的千年王国降临的伟大的日子;“超人”的形象是已经死去的上帝的替代物;上帝派到人间来宣示天国的真理的是耶稣,下堕人间宣示超人的道理的是查拉图,即尼采的化身。耶酥宣示的教义是:“上帝永生”;查拉图的教义是“上帝已死,超人长生”。记述耶酥的言行的那部关于上帝的真理全书是“圣经”,记述查拉图的言行的关于超人的道理的“大著”就是仿照圣经体裁写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这部新“圣经”中,查拉图同耶酥一样自称是“先知”和“预言者”。耶酥向人们宣示,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唯有上帝的天国才能拯救人类,而且只有虔信上帝的人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以获自赎。查拉图预言,人类是没有希望的,唯有超人才是人类的归宿,而且只有信奉超人的少数血统高贵的人才能超升。查拉图对他的信徒说:“你们将成为一个民族,从你们这班自选者中将生出选民——从选民中生出超人”。(34)耶酥布道后离开他的信徒回到天国,等待着选民;查拉图宣示超人的道理后也离开了人间,期待着在“伟大的正午”与他的选民再次相会。请看,上帝与“超人”,耶酥与查拉图,何其相似乃尔。

尼采相信耶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并认为耶酥传播的数义统治人间有千年之久。他反对人们视他为上帝一样的偶像但又自命为象耶统一样了不起的“先知”。这种观念随着他的大狂的膨胀以及由于得不到承认而产生的孤独感的增长而日益浓烈。1886年他在给妹妹的信中感叹道:“……我的灵魂十分敏感而渴望着志同道合的好友。如果让我得到一个小圈子的人,能听我的话并理解我,我的病就会好了”。(35)1888年他在给仅有的朋友的信中又认为自己

的发观“要将历史分成两半”,(36)还说“我成为本世纪中最顶尖的哲学家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甚至要超过一些处于两千年中决定性和致命性的事物”。(37)就在这一年,他写的自传,用指称耶酥的一句拉丁语ecce homo(看这个人啊!)为书名,以“狄奥尼修斯反对被钉上十字架的耶酥”作结尾(38)。以此表示,他的教义与耶统不同,是狄奥尼修斯式的肆无忌惮的权力意义,不是磨灭意志的基督教伦理,他的理想境界是超人而不是上帝的天国,但是他的历史作用与耶酥无异,甚至更伟大。第二年他丧失了理智,而在他致疯的头几天,竞自称是狄奥尼修斯和耶酥两人的再世。这时他已经完全把自己视为负有神的使命的救世主了。

此可见,尼采的超人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其实是一种超人神话。超人升起的“伟大的正午”同上帝的千年王国的降临一样,是一个飘渺虚无的神秘的境界。尼采诉诸于神秘的理想境界,不仅因为他没有摆脱从传教士家庭得来的宗教观念,更主要的是因为他对资本主义的现实、对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丧失了信心,他又找不到出路,只得寄希望于神秘的宗教理想。与基督教不同的是,他的神话主要不是安抚受压迫的奴隶的心灵,而是用以振奋在行将来到的革命面前颓唐消沉的统治阶级的精神。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超人学说是尼采关于社会理想和宗教理想的学说,它建立在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和“权力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伦理学与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并与这些学说一起构成了统一的尼采哲学。但是,它不是尼采哲学的全部。把超人学说简单地等同于尼采的历史观,甚至把超人与天才划上等号,把超人学说等同于卡莱尔的英雄崇拜,不尽符合尼采思想的本来面目。把超人学说归结为极端个人主义也未必妥当。不可否认,尼采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的鼓吹者,他本人是历史上少见的自大狂,但是这主要表现在他的伦理学说中。“超人”学说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神秘主义,表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失望和对传统资本主义理想的不满所导致的所谓极积的“虚无主义”和“理想主义”。

 

任何一种社会理想都是现实的反映,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作出的设想,体现着特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愿望。尼采的超人理想也不例外。尽管尼采在自传中声称,他是从突如其来的灵感中,获得了“超人”的形象。实际上他的超人神话却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社会的产物。当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处在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一方面,由于资本的集中和垄断的形成而造成了争夺霸权的斗争;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工人政党普遍建立无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欧洲资产阶级的各派理论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以图应付新的局面。在英、法两国占统治地位的实证主义,主张继续维持。自由、平等、博爱”的传统理想,用“民主”自由“平等”的口号来粉饰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用“博爱”、“利己与利他的统一”等伦理观念和改良主义的政策来调和阶级矛盾,用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来影响工人阶级,使其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如选举权的获得,生活待遇的提高)而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同时,在“自由竞争”的口号下,维系已经获得的霸权地位。德国的新康德主义者也持类似的态度。他们提出了所谓“伦理社会主义”的学说,把按康德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伦理原则建立起来的“道德人的交往团体”说成是社会主义,又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象康德的“自在之物”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企图以此诱使工人阶级放弃消灭私有制以实现彻底解放的社会理想。这类社会理想固然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它只能掩饰伴随着向帝国主义过渡而到来的政治上的反动,却不能为垄断资产阶级对内的残暴统治和对外的侵略扩张直接提供理论依据。后起的、由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融合而成的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此尤其不能满足。

尼采提出了另外一种理想,寄希望于一个未来的贵族统治集团,一个“金发野兽”的种族——“超人”。这些“金发野兽”构成一个紧密的团体,在其内部讲忠诚和友谊;在这个集团之外,对于别的国家,别的人则象凶禽猛兽一样不受任何道德的束缚,肆意发挥自己的权力意志,以“撒谎、暴力和最无耻的自私自利”为武器(39),以残忍、凶猛、鲁莽、无理性为美德。在尼采看来,唯有产生这样的统治集团才能应付未来的局面;唯有超人理想才能使统治阶级清

醒起来、振作精神,无所顾忌地镇压民众和争夺霸权。尼采的这种理想无疑表达了正在形成中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封建色彩浓重的正在走向军国主义的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事实上,以铁血宰相著称于世的俾士麦正是按这种“金发野兽”的方式行事的。他对内实行“非常法”,迫害和取缔欧洲工人政党中历史最久、力量最强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对外疯狂实行扩张政策。无怪乎有的评论家称尼采为“俾士麦的兄弟”。(40)

由于尼采激烈攻击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和“自由、平等、博爱”的传统理想,尼采的“超人学说一度被短视的资产阶级舆论界视为“现代社会的纯粹的灾难”。但是尼采的攻击是为了维护剥削制度。在他看来,民主制、普选制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会助长被压迫阶级的“多数就是优势”的信念而导致革命;在“自由”“平等”的口号下对工人阶级实行怀柔政策,施以小恩小惠,不会使工人满足,也不足以使他们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相反,它会磨灭统治者的意志,甚至会否定贵族的特权。尼采认为,贵族的特权和传统是万万废除不得的。因为“在良好和健康的贵族身上主要的东西是:……他们可以毫不动心地、毫无愧作地、毫无限制地牺牲别人,使这些人为他们而遭到践踏,降为奴隶,降为工具”。(41)发扬这种品质、承认贵族的特权正是达到超人的必要条件,“假使贵族放弃了特权,……那末就是堕落。”(42)尼采相信,只要有了具有贵族的铁的意志的统治种族,把劳动群众控制得服服贴贴,迫使他们相信,“骑在他们头上的人具备高等形式并以此证明自己是优越的,是天生有权命令别人的”那末,他们就会“甘愿服从于任何方式的奴役”,“群众中就怎么也不会有什么社会主义了。”(43)由此可见,尼采的超人理想同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的理想之间的对立只是剥削阶级内部的对立,只不过尼采更侧重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刽子手的职能,更多地代表着已经资产阶级化的旧贵族和正在形成的金融贵族的要求。正如最早发现尼采的丹麦评论家勃拉姆斯所说,尼采学说是“贵族的激进主义”。

尼采的超人学说,本质上是反动的。但是列宁曾经提醒我们:马克思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指出,“在反动分子(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学说中包含有关于政治事件更替的规律性和阶级斗争的深刻思想。”(44)尼采在呼唤超人的同时。也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所造成的颓废和沉沦,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精神和信仰上的危机,以及西方传统的基督教信仰的动摇。他还预言,行将到来的二十世纪将交织着革命和战争,资本主义的精神危机将继续深化。这些思想,在巴黎公社失败之后的“社会和平时期”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相当深刻的。当时,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欧洲资产阶级舆论界正陶醉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依靠生产和科学可以确保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相信改良主义的政策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精神可以软化无产阶级而杜绝革命。他们把资本主义的暂时稳定和工人运动的相对沉寂当作是永久“社会和平”。在十九世纪末,有些人甚至预言文明民族之间的战争已经结束,“现在战争已经成了一个‘幻影”(45)。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跟他们一起赞美“社会和平”。同这些主张相比,尼采不失为一个“敏锐的历史批评家”。(46)此外,尼采对资产阶级民主和基督教的虚伪性与欺骗性的揭露,对社会上存在着奴隶与老爷的对立的分析等等,虽然其出发点是维护剥削和压迫,都坦率地承认了阶级对立的事实,比之于掩饰社会阶级对立的种种理论,应当说是比较深刻的。艾思奇同志曾经写道:尼采超人学说的理想主义是反动的,但是“曾有一些消极的反抗意义”,“理想主义曾是对于没落时代寄生的资产阶级的物质主义的暴露”。(47)这是符合实际的。

看到这一点才能够理解尼采对后世影响的复杂性,超人学说在本世纪曾经为法西斯主义所祟拜,也为一大批反动的帝国主义的思想家引为先师。但是确实有一些进步的思想家从超人学说中汲取了揭示资本主义精神危机的深刻思想。当代一些以西方文明的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为主题的哲学派别,也往往从尼采那里汲取思想材料。这些派别情况错纵复杂,一般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但是其中有的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在精神上的空虚、贫乏和深刻的信仰危机。类似的情况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也曾发生。超人学说曾为反动的政治思想派别所拥护,但一些爱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也一度用它启发人们力求免蹈资本主义精神文明的复辙。早期的鲁迅就曾这样做过,郁达夫也曾说过:“尼采诸先觉为欲救精神的失坠,物欲的蔽人,无不振臂狂呼,挠说西洋各皮相文明的可鄙”。(48)现在尼采被西方誉为本世纪的三大先知之一。(49)近年来,在西方又掀起了一股“尼采热”。(50)尼采的著作大量重印、销售一空,研究尼采的书刊汗牛充栋,这种情况既表明了西方精神危机的深化,也表明了包括超人学说在内的尼采思想由于预示了资本主义的没落而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1)(4)(5)(6)(20)《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查》)《序言》。据thomas common英译本,纽约《时代从书》版,译文参照梵澄译《苏鲁支语录》,见《世界文库》第8—12卷

(2)(3)(18)(22)(23)(25)(27)(30)(34)《查》章42,章51,章34,章71,章73,章63,章63,章27,章22

(7)(17)(21)《权力意志》,章693,章286,章692《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第23页、17页、23页

(8)转引自m.a.mügge:《nietzsche)第75页。

(9)《西方无神论简史》中译本第113页

(10)《尼采全集》1980年德文版,第4卷第14页.

(11)澄梵译《苏鲁支语录》,《世界文库》第8卷第3495页.

(12)萧编译《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页.

(13)刘放桐等著《现代西方哲学》第96页。

(14)见《德华标准大辞典》

(15)《尼采全集》德文版第4卷第15页.

(16)《查》,纽约时代从书英译本第28页.

(19)转引自coplston:〈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第7卷第2分册第182页.

(24)《快乐的知识》,转引自《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14页

(26)《查》章56xxl.

(28(39)(41)(42)(43)转引自奥社也夫著《尼采学说的反动本质》第69页、152页、130页、130页、129页.

(29)(38)《尼采自传》1935年《良友文库》版第69页.

(31)《西方无神论简史》第111页.

(32)(33)转引自卡尔·耶思培著《尼采传》,台湾中华日报社中译本第116页、44页.

(35)《英国大百科全书》1958年版《尼采》条.

(36)《1888.9.14致福契士函》,《尼采传》第86页.

(37)《1888.2. 12致密特里兹函》,《尼采传》第86页.

(40)w.durant著《thestor70f philosoph》第435页.

(44)《又一次消灭社会主义》《列宁全集》第2g卷第197页.

(45)f.l.baumer:《modern european thought》第369页.

(46)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下第311页.

(47)《鲁迅先生早期对哲学的贡献》,见《鲁迅思想研究资料》下册第226页。

(48)《静的文艺作品》,《闲书》第137页.

耶酥歌篇7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你了解盐吗?人是世上的光,有如盐调和在人间,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作盐而不要作光;盐把自己融化在饭中,让人体吸收,盐没有自己;而光则处处有影子,光忘不掉自己。

每餐都离不开的盐,掬在手心,宛如捧起一片细沙;

放在舌尖,能尝出整片海洋的味道;

散在纸上,有滋味的字行排版出有内容的书——《盐之书》

莫妮卡·张,1968年生于西贡,6岁时移民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系,专攻智慧财产权。《盐之书》是她的处女作,故事讲述的是:从马赛的海港流浪到巴黎的越南青年阿平,因一则招聘广告,来到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与情人艾丽斯位于巴黎百花街的住处,这里可以说是当时巴黎的文化沙龙,从此,担任起家庭厨师的阿平,与这对当代最著名的文化圈情侣共享了美食与生活的无数美妙秘密。

对格特鲁德·斯坦因,这位自称是同数理逻辑学家怀特海、大画家毕加索并肩创造20世纪的女性的记忆,源自她说过的两句话,一句是对海明威说的:“你们是迷惘的一代”,一句是她写在笔记中的箴言:“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耶鲁大学的学者曾感叹:斯坦因“创造性姿态使她不仅先于她的时代,也在某些方面先于我们的时代”——她凭借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成为20世纪的文学大师之一,她终身未婚却与自己的女秘书相濡以沫厮守近四十年,而在莫妮卡·张眼中,斯坦因先于时代的地方,还应该包括一处:她聘用了一位流浪的越南青年做家庭厨师。

写食物的小说,怎样写才能不落窠臼呢?作家也斯的观点是:“要避免炫耀食物的知识,而致轻重不分,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他认为莫妮卡·张“只偶然才露一手”的谋篇布局法很高明。

而在我看来,莫妮卡·张的高明之处在于:运用移觉的修辞手法来写故事,用耳朵听到的来讲味蕾尝到的,虽然是写盐之书,她笔下的阿平却用耳朵,听出了盐的味道。

王家卫电影《春光乍泄》中张震饰演的“小张”,小时候眼睛生病,看不见东西,都用耳朵在听:“有的时候我觉得耳朵比眼睛还要重要,很多东西用耳朵听比用眼睛看好”。

在西贡长大的阿平,在开始用舌头品尝人生之前,也是用耳朵来认识生活的。他最敬重改变他命运的大哥,在他听来大哥说话时的音色“像一片未被污染的大海”,但这样的大哥带着阿平去总督府的厨房当仆役时,却总被总督先生和夫人长篇训斥,那些被大哥如珍宝般捧在胸口的法语单词“一个接一个无情地鞭笞着他,让他遍体鳞伤”……

来到巴黎后,阿平发现自己无法与人深入交谈,法国人听他说越南话“仿佛热带鸟儿在歌唱”,而那些法语词汇捉弄着阿平,宛如命运,有时熟稔得“仿佛我出生时就已经把它们含在了嘴里”,有时陌生得“仿佛它们是酸味水果的核,有人吃过后粗鲁地将残渣塞进了我的嘴里。”操着一口蹩脚法语的阿平,就像拿着厨房里生锈的菜刀,在巴黎艰难地讨生活。

但法语说得支离破碎的阿平,见到斯坦因,却用一句“我就是你们要找的厨师”,意外赢得她的认可。

每次斯坦因呼唤阿平的名字,他都在心里跟着重复一遍,“纠正错置的音节,添加被吞掉的音调”,他想听着自己的名字被正确地说出。斯坦因的法语说得并不好,“听上去就像一只鞋子沿着楼梯咚咚咚地掉下去”,但每次她说法语,阿平的内心总是无比愉悦,“就连其中粗糙、颠簸的地方也觉得异常可爱”,因为她温暖的语调告诉阿平他是被尊重的。

阿平蹩脚的法语给斯坦因带去无穷乐趣和创作灵感,她说要把阿平说过的法语打包收藏,仔细研究,看能否变出更加好玩的戏法。

斯坦因家中永远是人来人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一天,阿平发现自己被凝视了,当阿平品味出“被人凝视的感觉很像一个只懂得苦味的人终于在舌尖尝到了一粒盐的滋味”时,他坠入了爱河。

斯坦因问“爱是什么?”阿平回答:“爱不是放在蓝白花纹瓷碟里的青涩温柏,看得到,摸不得”。

阿平的爱人母语是英语,但法语说得完美无瑕,“如文火般安静地燃烧,发出璀璨的亮光,仿佛将木头烧尽的那种沉稳的声音”。每当爱人开口说话时,阿平“真想张开嘴巴,舔尝从你口中蹦出的每一个单词。”随着交往的加深,阿平不想再与法语纠缠,他请爱人直接说母语,“我可以只将你的话作为媒介,像听一首歌,不用深究,不求甚解,我可以把你的话想象成掬在手心的水,晶莹而清澈。”但阿平的愿望落空了,因为法语也是爱人欺骗他的一种手段:接近阿平只为了通过他去窃取斯坦因的手稿……

耶酥歌篇8

{1}

倘使有一种存在介于“是”与“不是”之间,一种爱可以笑对淋漓的鲜血与魂灵的渐息,一种美丽已跨越生死,超逾思源的边域,那么还有什么痴痴梦幻的回忆和憧憬能在博阔的天地两极独立明晰?抑或寥落的余韵,能让人在岁末的暖光里,不再下落蕴情的液体?

日循随着它亘古不变的轨迹,升降在永恒的地平线。一颗微微跃动的种子,在命运的罅隙里,开始了它荣枯的过程。自然赋予每一个存在这周而复始的不变法则,安排着生与死的出场顺序,似乎无人能阻挡这微妙的力量。或者也曾有过这样的人,仅在叛逆的泛黄时间里,留下过一声苍凉的呐喊,一阵沉稳的脉息。

而我们也开始了移动,在这个魂灵已被某种炫耀的金属和习惯的寒冷笑声的深刻浸透里,忘记了自己的目的,从一座城市漂泊到另一座,从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当太阳隐没他的光芒时,白天力争上游,奋力攀岩的竞技者就颓废到用大麻,烟草,酒精支撑自己的灵魂。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都市夜晚,像梦一样虚幻的的沙漠上奢华的建筑里,形形的人怀着不安定的天运,举家来到这天堂与地狱的交汇处,在骰子的噪响中,等待着命运的判决。

人,总是自认为是王者,却忘记他们也只是高等动物之一。

而我只是想,只是静静地站在一个有限的天台上——世界的某个角落,无限地想。战争,黄土,王朝,时间……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在旋转的空间里,扭曲,交合,彼此斗争,而又和谐。生与死,血与泪,无疑是在这里抽取加入的一部分或是距离的额回缩与放大,决不会影响整个结的旋转。

人,本来是单纯的孩子,现在却变成了大灰狼与小红帽的合体。侵略,欲望擅自决定终止某人的新陈代谢,那么那么的多。

太阳这颗大灯泡至少还要自焚五十亿年,无意识地燃耗尽它所有的光和热,难道生命存在的目的于在死亡吗?如果是那样,那么死亡的目的又是什么?或许从动物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自由,超脱,抗争的力量昭示。

然而这些已不再重要,存在毕竟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只是一段短暂的时间过程,是为迎接死亡这个必然降临的节日,一代一代苦心预造的豪华葬墓——一层厚厚的文明碎片堆叠起来的存在明证。

那么什么又是永恒呢?或许连我们也无法定义这个并不实在而又遥远的概念。只是把它草定为:时间里有过的存在在与生死的抗衡和交融的过程中,昭示的一种没有时间界限的内在精神。人,毕竟只是宇宙生物之一,一直主观地认为自己的伟大便是宇宙的永恒,然而却忘记那些被我们不经意间结束的生命,经历了一部怎样的血泪史,在人类车辙下完成了多少次肉体与精神的置换。若不再有人类,另一个地外意识,宇宙,那么这永恒也只能是一次曾有过的为了忘却的纪念。但我们自降生之日起就坚信爱和正义,坚信人的意义在于与自己和自然作战,宣告这个世界没有造物主和帝王。

{2}

所以,在任何地方,我,一个人唱歌,把它唱给除了自己的身体的灵魂的所有空间以外的所有地方。

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爱和善正在远离,正挂在冰冷的橱窗里,等待出卖。

饥饿,贫穷,战争,非洲儿童焦灼的眼神,山村孩子一年有一年执着地在破旧的课桌上埋头勾画的希望……我看到繁华的角落里,凋残生命的存在。当爱已成为一种遥远的奢求,当同情已成为诬蔑者形式的施舍,我不知道生命还有多少真实。

“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而来,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滑落。”民主战士阿拉法特在为自由为和平为爱的奋力竭呼中,安静的走了,而留给我们的则是沉默的思考和一个仍在流血的家。利益,自拥有土地所有权的那一刻起,无论是贤明或暴虐的君王,都把它作为压榨人民的工具,真爱的黑笔泯灭,虽然有时暴露于天地之间,有时隐匿在似神的和详笑颜中。

帝王用武器杀害“它”的人民,而又是谁拥护帝王和制造这杀人的武器?当我们站在高傲的圣地施舍的同时,无疑已成了另一种炫耀,一种对于爱善和渴望的眼睛不待表情的深刺和埋葬。

我看见一对母子在金钱碰撞的钝响中,否认了他们含有同样的DNA;也看见黑色皮肤赋予他勇气的非洲少年,战战兢兢地拿着枪,为了生活去当雇佣军而曝尸于热烈的焦原。爱与情,两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在血与泪的堆砌中变的愈加分明和遥远。难道我们存在的意义是建造高耸的大楼和心的隔墙来孤立自己吗?

一个习惯了鲜血的屠手,面对将死者的惊人反抗,剩下的只有粗鄙的耻笑;而屠手在死亡的节日里,剩下的只有懦弱的恐惧。我想,人更适合生活,而不是生存,特别是在这世界已成为“大人”的世界的时候。

有时候想想,人类在进步的同时,是否又是另一种退步和灭亡呢?看看我们的孩子,少了我们当初的稚拙和单纯,与之相反的则是多了极至的智商和其年龄极不挂钩的城府。有时我会被他们善良的假面迷惑,甚至愚弄。我不喜欢这样的孩子——这个生活下“造就”的孩子。人类在积聚着优良基因的同时,也把自己对生活本能的提防融入其中,包括无休止的欲望和自我毁灭的程序。当年的一战不就是被称为“The war to end all wars”吗?结果还不是有了以后的二战,Falklands,The Gulf,乃至近在咫尺的Kosovo,巴以等等冲突。

我不能自已,所以只能唱歌,歌唱在橘黄的灯下。凝固在另一段时间和空间的某一交点。

低头,看见自己交叉着的双手,感觉所有时空中交叉的东西,都有了外一种平静和感伤。就像虔诚的天主教徒,凝望着教堂里钉在十字架上的耶酥,内心充满感激和宁和。是啊,耶酥为拯救世人经历了非常的苦痛,这种大爱又有谁可及?

然而耶酥的永恒终于寄载在了世界各个教堂供人顶礼膜拜的泥像里,而教堂外仍有无休止的六多和流血存在。

硝烟纵横,利益竟逐,这虚华的繁荣之下掩盖了多少真实如血的凋残生命!当炮火如此惊心动魄地爆裂在未知的脚下,当同情已成为慈善家炫耀财富的施舍,当金钱被用来制造毁灭自己的弹头,当人类焦灼的眼底已能木然容纳视野里的血腥种种,那时,我们的爱,是否也会变成一种残忍的凶器?

也许这一切将不断延续,永远没有终止。人类已经太习惯自己折腾自己,在与自然斗争的累累伤痕中自相残杀。

{3}

我不愿,不愿看见,看见一张张真实的脸,一双双木然的眼,好让自己想起纵容的罪过,想起那些冷凝的血泪,弄脏了我的泪光。

风淌过冰冷的街,穿越城市的角角落落,那么模糊地远走,渐息。曾经那颗热烈的爱心,那片心底最本初的善爱,什么时候已远离了我们,冷却如落地的熔浆,没有了光热。

或许有一天,凋残的末日在冰冷的争夺里匆匆来到,这个世界已贫穷到没有了爱,街头灰蓝喧闹的天空下排成一致的诡异笑脸,我们的生命还有多么地可爱?

地球上总有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角落,失去了家园的人群和在爱的边缘盼望的焦灼眼神。这些让人不能自已的悲戚,总会给人带来一种彻底的平静,一段天堂与地狱间凝固的时间。感觉就像是服用了一种无形的药剂,长呼一口气.闭眼,然后回归到另一段时间.空间,安静地。

这,又是不是一种空呢?一种欲望之外超脱的空白。当一个幼小的灵魂在死亡的边缘踽踽独行时,当一个精神病人把旁边正常人看作神经病时,这个世界于他们来说已全然成了一种空,一种爱与泪最后的奢侈贪恋。

或许在他们心里,家.和平.爱已变得那么得陌生和遥远。二十几年战火中的日子,变故后一个人的世界,早已掏空那些渴望的眼睛中的最后光芒。没有一片宁静的黄昏能消释这深刻的苦恼心伤,听不到幸福的国度里炉旁的笑语欢声,只有陪伴他们的寂寞和不被包容的冷落。

生命曾涵容过多少被他冷落了的存在,黄土有载承了多少泪的重量?旧地重游,看不见那些善良的花儿,只有我沉默的远山。一个人摒弃了.世界在博阔壮丽的高天崖头看着美丽的日落,飞变的晚云,没有任何思想,不再言语,或许这样一个人便可以没有理由地微笑,微笑地忘记那些离乱的记忆,忘记他自己。

佛旨谕人,万物皆空。我翻遍泛黄的经卷,只看到土色的纸末写着半句“置诸死地而后生”,便没有了下文。千年前的佛在生与死,血与泪的炼狱中升华,悟空,看尽世间虚幻的沧桑,庇佑人世最慈悲的大爱。我难以想象那种超脱,但我一直坚信人性,坚信人性中最本初的善爱。

我总是在想,一个人可以走多远,若这个时间没有了爱。我自信世间的每一个笑容都是由前世的血泪和悲哭置换而来。为什么这个世界要有掠夺和杀戮?为什么人不可像孩子一样单纯?什么时候人才会变成“原始的人”?什么时候我会安心地睡下,写满一纸始终微笑着的文字?

耶酥歌篇9

我从务川来,带来公孙子。公孙子,野生银杏树的果实,务川的土特产品之一,凡到务川者定会带回馈赠亲友,我也不例外。

天还早,信步走到务川县城都濡镇的农贸市场,一进门口,见一老太太正叫卖着,手剥着公孙子壳。我上前要买,老太太说:“客人是带走的?”“是”,“路远不?”“带回贵阳”。“买带壳的送人好,新鲜;不得壳的自己吃,带起来轻些,就可多带点。你去转转回来,我给你多剥一点。”老太太说话好古老,好优雅,我的心不禁飞扬起来。“谢谢!谢谢!”

中饭后。我又到市场去,不承望老太太还在那儿闲坐张望。一看到我:“我还怕你不来呐!别个买我都没得卖噢!”我有意多付了10元钱,老太太还给我:“穷家富路,多留点在身上,仔细还有打点处。我家还远,我走了噢。”我拿着票子,守着公孙子,像个憨子……

怎么务川有这么多要带的?人说“想要的太多,需要的太少。”可务川的酥食、麻饼白得可人,香得馋人。此地点心多为大米精细加工而成。务川呼为“麻饼”的点心,就是我们说的“米花糖”;“酥食”则是“米酥糕”。麻饼的香脆就别说了,单只是酥食,除了圆形的,更还有各种各样小动物形,你捏在手上,生怕咬疼了头或是咬断了尾。哟!这可是“必要”带的呀!

天儿,估摸着已经是晌午了;走得是累了些,可还没有尽兴。寻觅着酥食专卖店,不期然来到“务星广场”。一幅“务川老年大学腰鼓队”的横标旁,一群红光满面、喜笑颜开的老大妈们在打腰鼓。看到我寻寻觅觅的模样,竟停下鼓点,争先恐后地为我指引方向——喏,朝前走,不拐弯,马路对面右边就是了。“谢谢!谢谢!”

经高人指点,轻轻巧巧就找到了酥食专卖店。“客人是带回贵阳的?那就要新鲜的了。明早要走?你信得过我,把电话、地址、钱留下,我最晚10点半给你送来。一样5斤嘛,记住了。”“谢谢!谢谢!”

“现在还不能走,还不到10点半呢,我要等人家送酥食来了才去。”我推辞着一次次邀我吃油茶的电话。终于,10点半过了,没有来。经不住伙伴的相邀,我只好走了。观油茶制作、吃油茶神侃,时过午夜,回到驻地,一大包裹正等着我签收呢!悉数10包:酥食、麻饼各5包;分门别类,归置齐整!我只有对着值班人员:“谢谢!谢谢!”

为欢迎六省市百名作家的到来,务川县委县政府举办了盛大的篝火联欢会。会员们都沉浸在政民同乐的轻歌曼舞欢歌笑语中。有了年纪的贵州大学红学专家、老教授曲沐老师老要上厕所,一次又一次扶他上厕所的青年人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年轻人,每个节目完了都热烈鼓掌,他旁边的曲沐老师一起身,他即关心地轻声询问,然后就又扶着曲沐老师……

篝火熊熊地燃烧着,人们手拉手跳起来了。篝火映照着人们欢快的笑容,一老一少正忘情地欢笑跳跃着的两张面庞,不正是曲沐老师和那个年轻人吗?“那年轻人是谁?”“我们县委副书记。”“他?不就是专门驱车至凤冈县和务川县交界处接我们时,一上车就给曲沐老师鞠躬的人吗?”“正是他。”

职业使然,我想采访副书记。我们忙采风,副书记忙工作,大家都太忙,一直没空。未曾料,我竟在务川中学展览厅遇见了副书记。我迫不及待地问了他何以对曲沐老师这般礼待。“老师不记得我了,我不会忘记。那时侯我们太穷了,饭经常吃不饱,老师就带我们去他家吃东西,而老师只教过我两堂课……”

你知道春节不只是务川人的节日,也是树和牛的节日吗?怎么?牛和树都要过春节吗?当然。每年春节,人们要在果树的树干上割开一个小口,看成是人的嘴巴,然后将酒、肉、饭喂进去。寓意让给人们带来花开的喜悦、果实的实惠的果树,也过一个快乐的春节。牛呢?牛一年到头为我们辛劳做苦,所以我们过节牛也要过节,这样才公平,才对得起牛。我们给牛的耳朵上挂两个糍粑,再打盆清水让牛照看它的影子,然后把糍粑给牛吃了,这样犒赏牛,牛很高兴,它知道的。

啊!这就是远古仡佬族遗训,今日务川人作风——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尊师重教、众生平等……

最喜唐宋诗词,尤对宋人黄庭坚的词情有独钟:“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伤春、惜春的诗句何其多,可这样意境深远,句子优美的词,非山谷道人,谁人能也?更还有“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海阔天空的豪情逸兴,顿悟真理的畅快意味,又有谁能及鲁直(黄庭坚字)先生?

还喜工作之余一杯茶,浑身疲惫呷口化。如是,每到一地儿,自会寻香问茶。没想到,务川的都濡茶,黄庭坚的都濡茶词,竟在务川不期而遇。君且听:

黔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斗圆方,研膏入焙香。

青箬里,绛纱囊,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

此乃黄山谷的词——《阮郎归·茶》。黄庭坚还在他的《煎茶赋》中咏道……解涤昏……黔阳之都濡高株。黄庭坚赞叹的“都濡春味”,即指北宋年间产于贵州务川的贡茶——茶中珍品“务川大树茶”,而都濡镇,即是现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城区。

好山好水出好茶。务川崇山峻岭,雾多湿重、立体气候明显,具有适宜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大树茶即是境内主要类茶之一,树高数丈,冠大丈许。务川大树茶又名高树茶、都濡高株茶、务川乌龙大叶茶、都濡月兔茶等,属古老大叶型细嫩绿茶。据1981年湖南茶科所对春茶炒青样品分析,务川大树茶含水浸物为38.24%、茶多酚为28.15%、咖啡碱为6.16%、氨基酸为1.12%、水分9.84%、儿茶素为172.10mg/g,不仅具有“去痰热,止渴,消食下气,清神少睡”的一般功效外,还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压、稀释血液、抗凝溶栓等保健防病功能。自古以来,务川大树茶就被誉为茶中珍品。

闻说道,道人都信炼丹成仙,黄庭坚号乃山谷道人,又岂会不知当时以炼造丹砂著称的“丹砂古县”务川呢?当然,黄庭坚是寻仙丹而来丹砂古县,还是循都濡茶香而到务川,都不重要了。炼丹已是往事,往事已成空。可都濡茶确是清湛湛、黄澄澄,香雾缭绕地捧在手上,实实在在地呷上一小口,沁人心脾、颊齿留香。如此尤物捧在手心,能不怦然心动?还有呐,真正让人馋涎欲滴的是那呼朋三面坐,留待一面奉油茶的“油茶”。

张应海,务川宣传部的干部,是我在务川认识的一位新朋友。他给我们说得最多的话题是仡佬油茶。提起家乡本民族的油茶,他时而为油茶的鲜香味美眉飞色舞,时而为困难时期喝“照得见屋梁”的油茶而唏嘘感叹,让我不仅为他爱家乡、恋油茶的乡思乡情而心动心醉——我一定要去吃一次油茶!绝不能辜负山谷道人的“都濡春味长”,还有张应海的“贫富两碗茶”。

叨念3天的油茶了,今晚终于成行。管它秋夜雨霏霏冷风瑟瑟,邀上两位朋友,我们寻到一个小巷子,巷子尽头一个“仡佬油茶”的广告灯箱指引着我们直入小油茶店。还正巧一张小桌三面客,空着一面观做茶。我们面对面地看着老板娘一板一眼地炮制着仡佬油茶——我们专门要求“真正地道”的。

胖胖的笑眯眯的老板娘边做边说着务川普通话:“锅烧烫了,放入先前炒熟的茶米、黄豆、花生米、芝麻;看到没得,炒黄喽!闻到香了是不是?要得喽,舀起来。今天让你们尝尝什么是地道的仡佬油茶。好,舍得点,放茶油,平常都只放菜油或花生油;原来还放猪油,现在来的客人都担心胆固醇高所以不放猪油了。噢!油辣了,把茶叶放进去,记住,最关键的是茶叶。这个茶叶是专门做油茶用的都濡老粗茶,不是你们喝的那种嫩尖尖;虽然同是都濡茶,嫩茶只能泡着喝,做油茶没得味……嗯!还有,把刚才炒的这些搁进去,香味更香了是不是?好!差不多了。加水,搅一搅,等它熬,熬酽点……好喽!放点盐,你们吃不吃排骨?腊肉骨头呢?炒好的耶。不吃?油渣还是要放点呐,不然缺这种独特的香味。吃这么一点怕哪样嘛。”

手快嘴快的老板娘终于给我们端上3海碗油茶——黑糊糊、酽笃笃、香喷喷!深嗅一口,啊!几世修来!还扭捏什么?喝!还未等我们抬起嘴来,一盘盘吃油茶必配的点心悉数端上了桌:白酥酥的炒米、软糯糯的酥食、脆生生的麻饼、壮鼓鼓的花生……

耶酥歌篇10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造诣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的,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人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态;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的《阿尔的吊桥》,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当然,像一些静物画、肖像画及一些工艺品就不必非得深探其思想内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