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词鉴赏十篇

时间:2023-03-29 00:28:04

李白诗词鉴赏

李白诗词鉴赏篇1

从日常教学和复结来看,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一定要抓住诗歌的文体常识、诗歌内容、诗人风格、诗歌意象、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关键点,通过这些关键点的复习归纳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一、抓文体知识

中国古代的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词,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古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老师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进行归纳梳理,让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学生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思潮,还要按照历史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其次,还应该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比如押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等。比如,2008年重庆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宋代王观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有两道题,第一题概括上下片内容,第二道题分析这首词“新丽”特点的表现。针对这道题来说,如果对宋词问题知识了解多一些,一读到这首词,就能够对其进行一个大致分类。鉴赏起来就容易些。

二、抓诗歌内容

从内容来分,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等。读到诗歌鉴赏题的诗词,首先就可以对其大致进行一个诗歌内容的界定。这对于后面的具体鉴赏就界定了范围。

下面就这五类诗歌的具体鉴赏的要点来谈谈:

(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围,这类诗歌,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在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这类诗歌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点,那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诗歌中描写的景物,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情。对于鉴赏答题就很主要了。例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古诗鉴赏就是王维的《新晴野望》,这就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其中第二道题是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好处?对于这道题,如果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抓住了“原野”“明田”“碧峰”“白水”这几个景语,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情语。回答起来就很顺畅了。

(2)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这类诗歌,要注意把握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因素。例如2007年宁夏海南卷的诗歌鉴赏题,是刘一止的《小斋记事》,就是一首咏物诗,借咏棋琴二物来写志抒怀。第二道题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棋琴二物?他借棋琴抒发什么情怀?答这道题,就要抓住“托物言志”这个特点。要明白,写棋琴二物,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是在借棋琴发表自己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国事的隐忧。

(3)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唐代边塞诗多作于蓟北之行和入河西幕府期间,系据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除七言歌行外,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慷慨昂扬。宋代的边塞诗,更多的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诗人有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风貌,鉴赏这类古诗,首先把握住时代特点,然后推敲出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例如2007年江苏高考卷:就是阅读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然后回答问题。第二题,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战争之残酷。)这首唐代边塞诗,尽管主题悲凉,但豪迈之风格仍在。

(4)咏怀诗:咏怀诗的特点是即兴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一类诗词,首先要了解诗人写的什么事,然后体味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怀。例如2008年湖北高考卷就是鉴赏宋代侯蒙的词《临江仙》,这就是一首咏怀诗歌。诗人借“风筝”这个物象来抒发自己的事业有成后,看“我”怎样在“碧空中”自由驰骋。这首诗歌的鉴赏就需要结合背景,抓住“物象”,才能较好的回答出问题。

(5)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语言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悟,或喟叹朝代的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淫,从而表现诗人历尽沧桑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诗人是刘禹锡和杜牧。例如2007年湖北卷,鉴赏的是吴融的《华清宫》和李约的《过华清宫》,(这是两首诗歌的对比鉴赏。高考卷中这种形式的考法出现得很多。复习时要多注意。)其中李约的《过华清宫》就是咏史诗。写唐玄宗生前沉湎女色、荒淫误国的史实,来抒发物是人非的深沉的历史感慨。

三、抓诗人风格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态度、艺术修养等各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在诗歌创作中也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势和趣味,于是就形成了诗歌的不同风格。比如,曹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浓、恬静自然,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等等。在组织诗歌鉴赏复习练习的时候,要多组织归纳,归纳出各个诗人的风格特点。这样,答题的时候就能够有针对性。就有利于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艺术特色。例如,2008年湖南高考卷,就是对比鉴赏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王昌龄的《龙标夜宴》。题目是: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愁”字,分析在诗歌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如果抓住了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这个特点,那么就很容易把握李白尽管在写“愁”,但他展开了浪漫主义的翅膀,让愁情腾飞。写“愁”也写得洒脱,潇洒地表现出怀人之愁。而王昌龄由于其风格没有李白的浪漫洒脱,当然其“愁”也就表现的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还是表现出雄浑之气,用“愁”衬托出自己不以贬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四、抓诗歌意象

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诗人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友情。

古代诗歌中典型的意象举例如下:

古诗中的“月”是一个最典型的意象。“望月怀远”是古诗中的永恒主题。用月烘托情思是常用的手法。“月”这个意象表现的情感,常有下面一些。第一是思乡。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第二是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的情感联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第三是情爱或相思。比如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第四感伤岁月的流逝。比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古诗中的“水”这个意象,常用来喻时光飞逝。比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水”还可以用来喻“愁情”。比如还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古诗中的“菊”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品格。如“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菊还象征“伤感”。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菊。

古诗中的“梅”这个意象,常用来喻高尚情操。如陆游的《咏梅》。“梅”还可喻纯洁。如王安石的《梅花》。

古诗中还经常用到“鸿雁”这种鸟作意象。来象征孤独、思乡、念亲;还可喻书信和消息。比如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死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又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的“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当然,古诗中的典型意象远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例举一些。

五、抓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特点是进行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诗歌语言,才能准确鉴赏评价。诗歌语言特点,笔者概括归纳有这几点:第一是清新,表现为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第二是质朴,就是用白描,不加修饰,直接陈述,显亲切平易。第三是含蓄,表现为不直接叙述,意在言外。第四是明快,表现为直截了当,一语点破。第五是简洁,表现为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第六是绚丽。表现为辞藻文采的绚烂富丽。

在诗歌鉴赏复习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上归纳的这些诗歌的语言特点,来给它归类。这样,赏析诗歌语言时就不会偏颇。

六、抓表现手法

李白诗词鉴赏篇2

关键词:古代文学;诗词欣赏;教学方法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是通过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课改之潮滚滚向前,其势之猛,探讨之烈,可谓前所未有;各种理论,各种观念,亦是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可谓蔚然壮观。而所取得的成效,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值得关注。近来教学古典诗歌,偶有心得体会:我认为,古诗欣赏不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遗忘点。古诗虽短,但其语言的高度浓缩及技法的纯熟,均为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故为文浅谈之。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p思想感情p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譬如说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其他的诗人如王维p杜牧p李商隐p苏轼p辛弃疾p陆游等,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做研究性的总结概括。这里笔者有一个简单的归纳: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

二、从语言领略旨趣

语言是文章之衣,不同文体其衣是大相径庭的,尤其是质感上的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从其外观的绚丽便一眼判定它是好的。我们应该品它的质然后再定论,诗歌更是如此。可以这样说,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语言的含蓄、凝练,甚至是音乐感。一个语感较好的学生往往能一眼看出一句诗中的精妙字眼或词眼、一首诗中的奇言佳句,这如同书法中的“涨墨”手法,会直逼你的视野。 古诗高度概括,言简意丰,用极少的文字来表达非常的内容。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 品析语言即认真地咀嚼把握诗中的关键字眼,领略其中的精妙之处,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情感共鸣。抓住“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的言外意、话外音、景外情有深入的领会。比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几个字,诗人不仅赋予了春雨以人的情感,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适时而降,而且从听觉上描绘了春雨的形与神,深含着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三、理清诗词风格流派

李白诗词鉴赏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诗歌教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是唐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高考的必考题目。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鉴赏技巧,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情感经验,以及理解、分析、评价的综合处理能力。但由于学生文化底蕴薄弱,高考试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得分率一直偏低。自从200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的教学中,笔者把诗歌鉴赏与相关高考题考查的模式结合起来,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做了如下探讨。

一、抓诗题,找诗眼,看主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鉴赏一首古诗时,首先要注意题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情感、主旨等。解读诗题既是鉴赏古诗的重要切入点,又是找出诗眼的必要步骤。什么是“诗眼”呢?“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概括生动的、能笼罩全篇、全联(句)的字,或词语,或句子。诗眼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作品的主旨及表达技巧。可见,解读诗题有利于学生迅速地找出诗眼,进而深入地领会文本。

在学白《蜀道难》时,笔者让学生先分析诗题,明确本诗的“诗眼”是“难”字。接着学生逐句赏析,分析诗歌如何围绕“诗眼”展开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蜀道之“难”,是因为它高(开辟难)、险(攀越难)、战祸之烈(安居难)。它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入蜀的担忧,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其中“怨恨”一词,既写王昭君对远嫁大漠的怨恨之情,又写诗人对自己入朝见妒、无辜被贬的怨恨之情。再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一句,准确深刻地点明诗歌抒发的是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包含着丰富而深刻意蕴的诗眼往往是高考试题考查的对象。在高考试题中,往往以“一词统领全诗型”的模式来考查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考查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闲”字;2002年全国卷考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2003年春季高考中考查王维《过香积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2004年浙江卷考查李白《菩萨蛮》中的“空”字;2005年江苏卷考查中的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的“微风”;2007年全国卷二考查王维《新晴野望》第三联上下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个字,等等。这些高考试题都是考查诗歌是如何通过诗眼来表达主旨的。只有抓住了诗句中富有感彩的诗眼,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二、抓作者,知背景,明风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可见,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时,不仅要了解古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还要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同样,古代诗歌的鉴赏也不例外。只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白居易的境况,了解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被杀,上书请求缉捕凶手,而触怒当朝权贵,被贬江州司马的这一写作背景。昔日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因直言相谏而被贬江州,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这种自身境况的变化,让诗人与誉满京都、因年老色衰而嫁于商人的琵琶女有着共同的人生体验。学生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遭遇,对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就很好理解了。再如杜甫的《登高》,诗人在重阳节这天约远亲吴郎饮酒,吴郎未至。杜甫想到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以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些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诗人为排遣内心的苦闷,抱病登台,写下了这首七言律诗。学生在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同时,再联系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就不难理解诗歌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在高考试题中,命题所选取的诗歌大都代表了作者的主要创作风格。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人的诗歌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以及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歌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以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充满关心、同情的情感。如2010年高考安徽卷杜甫的《岁暮》。苏轼、辛弃疾、陆游、李白、杜甫、刘禹锡等的诗歌,凭吊古迹时常常吊古伤今,或表达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或表达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或抒发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慨,或抒发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悲凉。如2008年江苏卷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9年四川卷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这类诗歌容易出现典故,都借古讽今,表达昔盛今衰的伤感。诗歌都是言志的,作品就是作者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如果能注意到诗人的创作风格,这对高考试题的整体把握是有帮助的。

李白诗词鉴赏篇4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脉脉相承,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才。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好古诗词?本人在新课标教学理念地指导下,根据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来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庄子说:“朴素乃为天下之大美。”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莎士比亚说:“病态的名花不能与最贱的野草争妍。”

培根说:“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四人的话都没错。暂且撇开自然,专论那古诗词本色天香,内容充实和旺盛的生命力,还有一个隐含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那就是“趣味”。无趣则失色,无知则失味。失色失味,则古诗词望之若枯花,读之为鸡肋,弃之如敝屣。说到古诗词趣味上头,崇尚朴素的人多半有雅趣有谐趣而少有恶俗之趣,有真味有醇味而少有馊腐之味,这是对古诗词最起码的见识。总之,大美,无疑是学懂古诗词一种高妙的境界,既要看到其朴素之表,又要看到它的健康其质,还要品到它的丰足趣味,三者皆备,才能看到古诗词大美具焉,就像古人感叹:“易求无价宝,难得解语花。”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所以,我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利用这短暂的课前几分钟,每周可熟记并理解两三首诗词,日积月累,就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了。当然靠课前这几分钟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每天晨读时,要求学生进行相互抽查背诵,让大家温故而知新,效果良好。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四、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又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再现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如:王维的《使之塞上》,其中两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的“孤”字写尽了大漠的单调空旷,“直”字写出大漠孤寂和荒凉的同时,又给人以坚毅之美。“长”和“圆”更是在孤寂、空旷中写出大漠的苍茫和雄浑。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六、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李白诗词鉴赏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 鉴赏 大学语文

引言

我国高校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一直是教学重点,这些经典作品是以古汉语语言为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古典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经验。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应以诗词文本赏析为主,避免教学形式大于内容。目前,语文课堂广泛应用多媒体等现代计算机技术,这种形式超过内容的模式喧宾夺主,淡化了语文诗词教学内容。教育部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语文课堂上,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理解的,才能成为自己的,这才是真正掌握的知识。”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的文学诗词教学要体现并达到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避免授课形式的过分花样化,在基于古典诗词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上,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自主选择,认真思考,探索创新。以下笔者就高校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诗词鉴赏教学来具体分析。

一、语文课前预习:知诗人,解诗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这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对文学诗词创作的一种概括。中国古典诗词创作通常是将自然风光、四季交替与明月阴晴圆缺或周边人事的悲欢离合巧妙糅合,构筑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现。因此,在高校语文文学诗词鉴赏课程中,学生在课前要对诗人所处的创作时代、人生经历、诗词精神内涵等“创作背景”有所研究,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

一是要在课前查询预习,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及一些趣闻轶事,用这种方式来了解诗人所处时代与创作经历。在语文课前,让大学生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图书、网络、媒体等)进行了解诗人,通过收集整理作品的背景,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整合能力,并且有助于学生对文学诗词意境的理解和对整体感情基调的领悟。二是了解文学诗词的创作背景,解诗题:从《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都是诗人在人生不同阶段、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下、所处事情中等情况下因触动内心情感而创作的文学诗词。例如:唐代诗仙李白的七言绝句《赠汪伦》的赏析中,授课教师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轶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人相聚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于是这首诗就成为歌咏友情的千古名篇佳作。如此,学生会在兴趣大增的同时加深对此诗题的理解。

二、文学诗词鉴赏要求:抓字眼,明诗意

古典诗词的创作有其独特的特质,作者利用前后字词内容的“对仗” “平仄”“押韵”等文学手法,使作品内容丰富多变并突出了汉语的表现力。文学诗词的前后呼应与内容升华,诗词具有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回环往复的韵致读来令人豁然开朗,为作品带来诗句的形式建筑美和深刻的内涵。而前后语句的押韵与平仄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带来诗词的音乐律感之美。

古代文人在进行创作时利用词序的倒置、语句的浓缩、前后成分的省略等手法,这成为今天大学生赏析文学诗词的障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具体的教学方法简称“换、留、扩、补”四个关键点来对赏析的佳作进行解字析句、排除难点疑点,从而达到明意和扫除赏析障碍的目的。1.在赏析文学诗词时,更换一些古今用法、意义存在差异的字词,把这些字词更换为另一个词称之为“换”。如“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古今意义差异较大。但更换的词语通常不及原文中的词语传神,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换为“到、过、来、回”等字,与原文比照不能更好地传达作品的意蕴。2.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赏析文学诗词时理解文学作品要保留古今通用的人名、地名、词语等称之为“留”。例如:在诗仙李白名作《赠汪伦》中的地名“桃花潭”、 人名“汪伦”和古今通用的名词“岸上”“声”等词语,在解析全文时候中要有所保留。3.把古典诗词中浓缩的词语,按照今译展开称之为“扩”。例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扩展为今译: 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的老渔翁,在一条孤单的小船上。4.对古典诗词进行补充,来增添诗词中留白成分称之为“补”。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古诗作品《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这句诗词中省略了人物是谁问和问的内容,在对诗词赏析时要给予补充使之意思完整。高校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学诗词通常是篇章构思新颖、主题立意高远、语言底蕴深厚的千古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诗词中生动传神的字词来引导学生在剖析其语言中品味赏析。

三、品读文学诗词:想意境,悟诗情

古典文学诗词往往只有短短的几句,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自然场景、生活场景或表达个人所思所感的情景相融而成的文学境界。文学诗词语句精美的标准是看其内容是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的境界,优秀的文学诗词在字里行间中满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字句珠玑所传达的感情表达的总是淋漓尽致。文学理论类学者把“意境”作为衡量文学诗词优劣的标准之一,意境之美也是基于通过优美的字词搭配来表达。因此,高效语文课堂中的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是对诗词的深层感悟。宋代诗人陆游曾云:“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句诗道出了文学诗词鉴赏的真谛――“诗贵悟”。由于优秀的古代诗词本身所包含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等,对于读者的感染力非常强,因此高校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引导学生感受诗中蕴涵的情感及对诗中意境的想象与感悟。为了达到这个教学要求,教师要运用多元化的语文教学理念,使语文文学诗词鉴赏教学丰富起来,通过渲染意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例如,在赏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首诗中并没有描绘很具体的场景与人物,但因在诗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空旷时空,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词中透露了诗人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壮志难酬的复杂心情,令我们久久回味。

文学诗词鉴赏中意境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笔者以文学诗词中与“秋雨”相关的作品进行说明:伴随着斗转星移与四季交替,走过风花雪月的时空,那些风雨相伴的日子中,触动了诗人细腻多感的心田,吟咏出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今天,让我们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流年,感受那时那地作者独特的思绪与感悟。诗人王安石的代表作《江上》:“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风格萧散疏朗,清丽婉约,传达出浓郁的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诗人白居易在《秋雨夜眠》中写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夜的雨声敲打着人们的心灵深处,在四季的年轮中,秋夜的雨就如同人生的中年后阶段,经历了沧桑,有着人生浮沉后的沧桑之感,然而更多的是岁月洗礼后的沉静。诗人李商隐在《宿骆氏亭怀崔雍崔衮》中描绘了秋雨的场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春天的雨浪漫,夏日的雨倾盆,而秋日的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地融入诗人的心田。秋雨对于历尽坎坷的人而言,更多的还是惆怅和哀伤。有时候反而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了。王维中年时期的作品大多带有一丝感悟与禅意,在佳作《秋夜独坐》中描写了秋夜的雨,诗人在雨天的孤寂场景中忘怀得失,在灯下心静如镜,悠然听“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山果落地、虫鸣山岩的声音夹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像是山林中一首优美动听的小夜曲。此外,宋代诗人文同的《北斋雨后》描写了秋雨之后的美妙场景,“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在他们的笔下,秋季的雨天是空旷的、静谧的,带有浓浓的安闲而疏淡的情感,就像生命的自由境界,随遇而安般的自然适意,在宁静淡远之中透出生机勃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诗人李商隐以《锦瑟》为意境的代表作也值得我们反复细细品读:“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通过既鲜明又朦胧的诗词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怀情思,可算是韵味之致的典型佳作。因此,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结语

对于高校语文中文学诗词鉴赏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之美和作品中所升华的精神意境之美的作用,让大学生在赏析佳作的同时提升个人文学修养。这是高校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是文学诗词鉴赏教学的“文学属性”所决定的,使得它能够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发挥自身优势,更能够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诗人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是文学诗词的生命。古代诗人作诗时的心态与感受我们现代人无法确知,所以语文教师对文学诗词的情感意境与内涵应主张多元化的认知,不仅汲取了古诗营养,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对诗情的感悟,还促使学生在品读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语

参考文献

[1]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潘树广.古代文学研究导论[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4]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白诗词鉴赏篇6

利用地方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真真切切地接触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了解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文人骚客们的诗歌成就,有助于提高鉴赏诗歌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本上的诗歌与地方诗歌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一、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诗歌的感情一般不是平白直露的,而是含蓄的,有时甚至是隐晦曲折的。例如在教学杜牧的《泊秦淮》一诗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作者借古伤怀,针贬时弊,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可选择中唐诗人王建《夜着扬州市》一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朝时南京、扬州都是富豪权贵寻欢作乐的场所,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相比较而言,《夜看扬州市》比《泊秦淮》表达的思想感情更直露一些。因此,两者比较阅读,更有助于理解《泊秦淮》一诗中曲折隐晦的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的思想。同样,在鉴赏曹操的《观沧海》一诗时,可以同曹丕的《至广陵马上作》比较鉴赏,两首诗都体现出父子二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鉴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可以同黄燮清的《广陵吊史阁部》一诗比较鉴赏,两诗都体现出视死如归、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

二、对诗歌语言进行鉴赏

诗歌的语言凝炼,富有跳跃性,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在教学中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领会此语体现的意境,我引用了扬州诗歌中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对比鉴赏。让学生充分体会“雪上空留马行处”一语传神的刻画出归客远去,被山峰遮挡看不到了,而诗人仍伫立远望,深情目送,茫茫雪原上只留下了一串马蹄印的动人图景。“惟见长江天际流”一语与此句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对诗歌风格流派的鉴赏

由于诗人词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各自独特的格调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扬州诗词帮助了解诗人创作的主风格。通过李白的《秋月登扬州栖灵塔》,了解其飘逸洒脱;通过杜甫的《解闷十二首》中关于扬州的一首,了解其沉郁顿挫;通过《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扬州幔》、《梦扬州》了解晏殊、姜夔、秦观的柔美婉丽;通过《西江月・平山堂》了解苏轼的旷达豪迈。

李白诗词鉴赏篇7

关键词:唐代文学;高考;全国卷

作为教育考试的核心环节,高考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在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绝大部分的唐代部分都是以诗歌鉴赏为主。放眼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唐代诗歌鉴赏以杜甫、李白、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为主,但是近年来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也开始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上。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

只要一提到唐代诗人,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笔者在整理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时发现,除了一些年份没有考到唐代文学,基本上这20年里每一年都有会涉及到唐代诗词的考试,且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会换多种形式进行考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重要性,唐代这些著名诗人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表1,刘禹锡诗作连续两年成为高考的题目,且分值都相对较大。诗仙李白的诗作依旧是语文学科的考察重点;杜甫,其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渊,考查较多。此外,韩愈、王维、杜牧、白居易、王勃等也考试较多。

近20年的语文高考中,除了以上这些名家,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像修睦和李华这样的作者。李华,作为唐代诗人,其尽管没有以上几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其创作的《春行寄兴》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诗。修睦,所留下的诗句并不多,作为唐末五代的诗人,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在那个时代引起巨大的轰动。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考察都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这与高考的考察初衷是一致的,无论是韩愈的《师说》、还是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这些诗人的诗作出现在高考卷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选择取向分析

从恢复高考后,高考诗歌鉴赏从原来的探索,到现在形成的命题取向,高考诗歌鉴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古代诗歌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能够有效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培养学生的预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地位卓越,刘禹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诗人的文学成就对后代的文学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选择“名家的作品”或“名诗”进行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个辉煌的历史,也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那个朝代的发展方向。而“名诗”考察体现了高考考察的全面性,对于学生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具有较好的知道意义。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也应当去了解那个时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作品,对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予以客观的评价。

三、总结

纵观近20年来的唐代诗歌考察,我们不难领悟出卷者的考察意图。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高考复习,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教会学生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抓住规律,在学习名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名诗”背后的作者,这是考点,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李白诗词鉴赏篇8

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类别并将之归类

中国古典诗词与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流派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再由词到曲。

(一)以体裁而论,古典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如《诗经·关雎》等,后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等,前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后者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前者如杜甫的《望岳》等,后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绝句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前者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后者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在古典诗词中,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即是。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散曲。

(二)以题材而论,古典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田园山水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边塞军旅诗,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怀古咏史诗,如杜牧的《赤壁》等;咏物抒怀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惜别送别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闺怨诗,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讽喻诗,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等;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二、要引导学生了解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并将之归类

复习古典诗词,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并将之归类。

(一)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之《关雎》和《蒹葭》等。

(二)东汉末年曹操及其《观沧海》等。

(三)东晋陶渊明及其《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

(四)唐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很多,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湾、温庭筠、刘禹锡、杜牧、岑参、李商隐等,其重要作品分别有《行路难》(其一)、《春望》、《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次北固山下》、《望江南》(梳洗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雨寄北》等。

(五)宋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是:文天祥及其《过零丁洋》、苏轼及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及其《渔家傲·秋思》、李清照及其《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辛弃疾及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王安石及其《登飞来峰》等。

(六)元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七)明清时期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为:王磐及其《朝天子·咏喇叭》与龚自珍及其《己亥杂诗》等。

三、要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并背诵、默写古典诗词

(一)复习古典诗词,必须弄清其字面意义。要弄清其字面意思,就必须积累古汉语常见词语的意思。因古典诗词是古代先人运用古汉语写成的,其中很多字词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还要学会根据语境猜测、判断其意义。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在此应该是“停泊”之意。还要熟记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很多作者在古典诗词创作中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典明志。比如白居易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在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连续运用了晋人向秀的《思旧赋》和晋人《述异记》中的典故抒情,表达自己对旧友遭受迫害的不满,暗示自己被“弃”时间之久和因人事全非而生的惆怅之情。

(二)熟读、背诵、默写古典诗词。鉴于历年来中考时古典诗词的默写分值均为5—8分的缘故,复习古典诗词还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其名言名句的默写,对于容易混淆或者写错的字、句等必须重点排查、逐一过关。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字和“鸥”字等,学生在默写时往往写成“怎”和“欧”等错别字;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弄清影”中的“清”,学生在默写时往往误写成“青”字。复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特别加以注意。

四、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复习古典诗词时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的鉴赏方法很多,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的品鉴式复习方法。

(一)品鉴动词。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能够为文本增添生动、鲜活、形象等美学意蕴的动词。比如,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诗歌中运用最准确、最具张力的动词“争”、“啄”、“迷”、“没”、“爱”、“行”等动词进行赏析。因为这些动词既精妙独到地描绘了早春来临时的莺歌燕舞氛围,又描绘出了初春西湖的美丽景色,还抒发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品鉴副词。引导学生深度品析诗歌中某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比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与“才能”两个副词,既富于动态又富于情态,生动鲜活地表现了初春时节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故此,“渐欲”与“才能”堪称这首诗的“诗眼”。所以,要引导学生对此细读深品,并牢记在心。

(三)品鉴叠词。叠词在古典诗词中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又可以起到反复和强调等作用。比如《诗经·蒹葭》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其中“苍苍”、“ 萋萋”、“ 采采”三个形容词叠词既反复渲染了凄美的深秋意境,又暗含了时间的推移,从而含蓄地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对心仪的“伊人”苦苦追慕却又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当然更为这首古老的爱情诗歌奠定了朦胧的美学意蕴和具有悲剧色彩的情感基调。

采用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最能凸显景物特征、最能表现情感色彩、最能体现文本情感基调等的诗眼细读深品。

李白诗词鉴赏篇9

关键词:诗歌鉴赏 知人论世 想象 读诗 读己

诗歌艺术是中国文化经典中一支灿烂的奇葩。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面对一批不爱学习、对语文“免疫”的中职学生,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现代中职生进入这缤纷灿烂的诗词胜境,通过漫步古诗苑,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丰富其情感,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诗意智慧,使之实现创造性的转化,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教参的单元教学说明也明确指出:古诗词有经典的文学语言、经典的文学形象和经典的表达技巧,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古诗词鉴赏具有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和审美能力的多重功效,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怎样才能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融为一体呢?笔者的理解是只有让学生喜欢才会让他们有阅读、探究的冲动,才能透过语言、形象了解诗人的个性、思想,从而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教学中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来一次穿越,走近古人呢?笔者认为经典诗歌鉴赏课仅仅只简单粗略地介绍人物生平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孟子·万章下》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们的性格、思想,从而尽可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甚至喜欢上其人、其作品。

一、由其人观其诗

笔者的诗歌鉴赏课主要是以“由其人观其诗,再以其诗观其人”的形式进行,借用专业的术语,即孟子所推崇的“知人论世”文学批评方法。

例如在上《将进酒》一诗时,笔者先用了约30分钟时间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与喜好。告知学生李白漫游和纵酒的喜好与他的创作风格、内容密切相关,并在穿插“酒中八仙”“采石矶”等故事中,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山水诗——《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等;告知学生李白恃才傲物、狂放不羁性格形象是与其仕途、创作分不开的,并穿插了“龙巾拭吐”“力士脱靴”等故事,师生共同回忆相关的一些政治抒情诗——《行路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等。通过诗歌、故事的穿插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他们对李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趁热打铁,让学生自读、品读、交流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理解诗歌情感变化。两课时正好完成第一步内容——“由其人观其诗”。那么如何去观其诗呢?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文艺作品的鉴赏时,举了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为例。他说:“要领会这两句诗,得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叶老在这里生动而意蕴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诗要“驱动我们的想象”。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在开篇就引导同学们闭上眼睛去想象那幅“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面,进入到诗歌的情境中,让学生感悟到李白这样俊逸洒脱之人才能有如此大气之笔调。

二、以其诗观其人

第三课时解决第二步——“以其诗观其人”。根据诗歌内容和诗人生平,探讨以下问题:

一是诗人在诗歌中因何劝酒?古代文人与酒又总有着一种割舍不断的关联,而李白诗中的酒除了豪气外,似乎总与愁分不开,试用他的一些诗句进行说明。

二是这是些怎样的愁?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三是诗人不愁就不行吗?为什么?

在课前充分查阅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一番讨论学生自然明白: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差异太大,导致了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于是,酒成了引子,愁化作血液,狂撑起脊梁。于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最后老师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上网搜索余光中的《寻李白》,看看余光中先生笔下的李白是怎样的形象,与你脑海中的李白形象是否一致,若感兴趣再去多查资料,进一步丰富对李白的认识。

读杜甫的《登高》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痛彻心扉的疼惜之情,怎样才能让学生也产生类似的情感呢?——先知其人。因此笔者用近半节课时间重点介绍了杜甫的坎坷经历对创作的影响,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命题:“坎坷的命运对杜甫来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从裘马轻狂的生活到李林甫“一次野无遗贤”的“制举”而困顿长安十年,为了光耀门楣,更为了“致君尧舜上”的伟大抱负,“制举”失败后的杜甫也曾逢迎过、钻营过,但最终还是坚守了道德的防线,残酷的现实一步步把他推到了困顿生活的拐角,一个华丽的转身,一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伟大诗人横空出世!而战乱的经历更是让大量的传世名篇在他浸满忧患的笔下不绝涌出。从这里,笔者也让学生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生活就没有创作的源泉。

接下来赏析《登高》,那份低沉悲怆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再问学生该诗如何体现沉郁顿挫的风格,为何会呈现这样的诗风,联系诗人生平经历就不难理解了。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所以说读诗最终是为了读人。

说到唐诗必谈李杜,而谈起宋词必提苏轼。对于这样三位标杆式的人物,笔者总会尽量让同学了解他们的生平点滴,进而争取走近人物。比如上完《念奴娇》后,笔者推荐同学们去看林语堂的《坡传》,并要求同学们阅读余秋雨的《坡突围》。《一剪梅》则是“以其诗观其人”来教学,通过词中意象走进特定人物——女词人,感受其独特性,再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武陵春》两首初中学过的词感受不同时期词人的心境,进一步了解词人。

虽然这样用时较多,但在笔者看来,这还是十分必要与值得的,哪怕一个班只有那么三两个同学能够在笔者的介绍下喜欢上这些诗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不就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诗读人的过程中读出了诗歌的形象意义与情感意义,更读出了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意义,而这些对学生来说,对他们的人生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发,岂不妙哉?李白、杜甫的经历和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不正是对命运不公的一种积极的抗争吗?他们的经历不正是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这样的真理么?——人生的命运纵然无法把握,但在困逆中不会永远孤独。

当然,“教无定法”。经典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李白诗词鉴赏篇10

所谓“三读”其实是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主要环节:一读诗歌。理解大意;二读诗歌,揣摩情感;三读诗歌,品味鉴赏。“三读”中,“理解大意”是前提。“揣摩情感”是关键。“品味鉴赏”是目的。设计初中古诗词“三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想丰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大幅度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现以《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的教学设计为例,将“三读”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以期在与同人的切磋研讨中不断改进。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教者的范读和学生的自由轻声朗读。教者范读时要求学生重点注意节奏与读音。学生自由轻声朗诵时则要求他们结合注解、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关注作者生平。特别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仍然不理解的地方要相互讨论或跟老师交流。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指名用现代汉语说说诗句大意。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品味鉴赏的广度和深度。为此,一方面要通过持久的训练让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自学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尽可能丰富诗句的内容。

“二读诗歌。揣摩情感”。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者的指导朗诵达到目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最能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词语反复诵读,如在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学生很容易找出来的诃语有:“乱我心”、“多烦忧”、“愁更愁”、“不称意”。其次要引发学生知晓诗人所创设的情境常常饱含深情。上例中学生容易感知的情境有:“长风万里送秋雁”、“揽明月”、“抽刀断水”、“举杯销愁”、“弄扁舟”。在指导学生朗诵这些词句时要做到“授之以渔”,如听范读揣摩节奏、重音,借助想象置身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根据情感调动出相应的语气语调。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诵读,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者的引导作用,根据学情适当提供铺路搭桥的材料和方法。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在对作者的情感揣摩中有更为透彻的了解,课前可在黑板上以时间为顺序引用李白诗歌中的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就为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在揣摩情感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链接思考还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品味鉴赏中提升欣赏品位。

“三读诗歌,品味鉴赏”。这一环节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实施: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赏析,老师从旁点拨,适当引导;二是运用抽签答题的方式进行赏析,老师提示赏析的方法与技巧。第一种方法尽管更符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当高,如果学生不经过长期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品味鉴赏能力,一般不宜使用。当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比如课前收集所学诗歌的相关赏析文章,经过筛选整理后打印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自学。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揣摩人家鉴赏的方法,力求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种自主赏析其实是扶持式的赏析,不过只要坚持不懈地实行下去。并辅之以与诗歌赏析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终会实现由扶到放的飞跃。笔者以为,初一、初二阶段,宜采用第二种方法,以便循序渐进地培养起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同时,抽签的方式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赏析的热情。

第二种方法成功实施的关键是精心命题,而“精心”的要旨又在于将品味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与技巧有机地整合到命题中去。笔者在古诗词的诵读欣赏教学中,经常用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诗歌的话有三句:①反复诵读这首诗,好好揣摩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借助联想或想像说说你觉得好的理由。②你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借助联想或想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请你有感情地诵读一遍好吗?③这首诗在修辞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没有值得赏赞的地方?这三句话涵盖了古诗词赏析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与技巧:联想想象。感情诵读。关注修辞及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