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将进酒十篇

时间:2023-03-23 07:53:00

李白将进酒篇1

李白是诗歌史上少有的天才诗人,他带来了盛唐诗坛上的骀荡长风,带来了青春豪气、新鲜明亮的诗风,让人感到天地也为之焕然一新。杜甫称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李白诗的一字一句背后,鼓荡着惊人的才情气量、奔腾跳跃着豪迈的自信与进取精神,因而,难以具说。这是学习李白诗歌过程中,应该着意强调和体味的。人教版语文课本里,收录的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三首诗都是乐府旧题诗,在体裁和风格上很能代表其诗风。我们试以《将进酒》为例,赏析其中的体裁、风格和李白特质。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公认的乐府大家及古乐府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李太白全集》中,有乐府诗149首,大多是乐府旧题诗。旧题乐府发展到李白达到高峰,其特点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中的名篇。唐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对李白诗总评说:“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于《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由于李白乐府旧题诗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后来的诗人再写乐府诗只好另辟蹊径,像杜甫、白居易就开始写乐府新题诗,白居易的《卖炭翁》-类,都是自创题目的新乐府。

乐府旧题本身是有固定的内容与主题的。《将进酒》又作“惜空酒樽”,汉代的鼓吹铙歌十八曲中就有“将进酒曲”,其词云“将进酒,乘大白”。“将”读为“羌”,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是宴会上用的曲子。这些具有民间诗歌基因的乐府诗,有着乐曲性、民歌性和叙事性等特质,这些因素被李白予以神奇地融合与再造,焕发出新的魔力,竟成为一首传唱千古、代表李白不朽诗人形象的名篇。其特点和成就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一、诗歌用生动的形象和夸张的语言,营造了先声夺人的气势

形象化和语言的夸张本是具有民歌色彩的乐府诗的强项,李白更提升了它们的震撼性。在诗的开头,他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劈面引入一幅阔大震荡的景观,这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正合了时间如长河般席卷一切奔腾而去的意象,可谓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下面“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是夸张,形容时间消失之迅疾无待,高堂中锦衣玉食的人物也逃脱不了转瞬之间青春不再的命运。道理平常,意象却是无比的阔大与触目惊心。孔子在黄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只是慨叹眼前景,李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则把大河上下的整体长度与落差做了岁月时光风驰电掣的形象描摹,那气势是何等地惊心动魄,何等地令人嗟叹。

李白喜欢饮酒,他就用“莫使金樽空对月”来表现对生命和时光的珍惜之情。杜甫《赠李白>的诗中说他们两人曾经“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前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乃李白“一生小像”,也就是说他写出了李白精神世界的神髓。李白怎样形容饮酒带给他的愉悦呢?他在《月下独酌》中这样说:“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大道”是人生的至理,“自然”是指自然法则、天道。几杯酒就让他领悟了人生至理乃至自然天道,如此生动地概括饮酒之道,又是哪个酒徒可以做得到的呢?再如《将进酒》中的愁烦感伤,李白将之归入旷远的时空之中,一句“同销万古愁”,把“愁”写得多么延绵不绝、与诗人形影相随。

诗歌是形象思维,能用形象传达出别人难以表述和摹写的情绪与感受,才是上乘之作。在这首诗中,奔腾的黄河水和青丝成雪本是两个不相关的意象,是诗人豪迈的激情与生命的感受使它们连接在一起的。他在这宏大壮阔的自然景物与亲切平常的生命体验当中,感受到了人生复杂的情感,有绝望与忧愁,还有豪饮中的慷慨与悲壮。我们在《将进酒》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存在,他写景、他抒情、他劝酒,都有着满腹的愁怨和万丈的豪情。正是这种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意象逻辑,才使诗人能够自由突破时空界限,思接千里,神与物游,而诗歌却形散神凝,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李白诗中之所有有那么多熠熠生辉、传诵千古的名句,就是因为他把人们心中所有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意态,准确鲜明地提炼并形象地表达出来,至今也无可替代。

二、浪漫豪气的衬托与营造

我们总说李白是浪漫诗人的顶峰,那他是如何营造和衬托他的豪情胸臆,让千古之下的人们依然感受得到呢?我们还以《将进酒》的饮酒主题为例。饮酒是古代诗人擅长的题材,著名者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陶渊明写的是个人的嗜酒之趣和对平凡生活的热爱,故酒的描写是写实的:“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山海经十三首之一》)“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己酉岁九月九日》)唐代诗人则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审美意味,李白喜欢在描写豪奢生活时用“金”“玉”等美好的事物进行虚写,例如“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之一)、“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梁园吟》);豪华宴会用一句“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之一)传达出富丽辉煌的气势。如果食物粗粝,则用自然景观助阵,一样也能写出审美的意味:“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雕胡饭”就是农家粗糙的菰米饭,借了晶莹皎洁的月光与朴素洁白的餐盘这样一衬托,粗粝的饮食也同月光一起构成了极其美丽的意象。

在《将进酒》中,他不过是和两位朋友小酌,却要用上“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的阵仗,这是多么热闹丰富、豪奢畅快的盛宴啊。我们要知道这两句并非写实,而是用顺手拈来的典故造就称心快意的场面。曹植《箜篌引·野田黄雀行》中有“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三百杯”用的是关于大学者郑玄酒量的典故。据说袁绍想要把郑玄灌醉,就命三百余名宾客每人都向郑玄敬酒。郑玄从早到晚喝了三百余杯酒,而温克之容终日无怠,袁绍也无可奈何。李白和两位朋友喝酒,自然没有曹植、袁绍两位贵公予置酒高殿、大宴亲从那样的盛大场面,但他的心胸和豪气,却要借了这些豪奢物象的衬托才能完全地发露出来。杜甫也写过盛大的宴会,他偶然参加官府的宴会时,也对席上食物之丰盛发出惊叹:“肥肉大酒徒相要”(《严氏溪放歌行》)、“酒肉如山又一时”(《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其简单的写法和李白的手法恰成对比,这就是写实与浪漫诗歌手段之间的差距。

李白擅长写大,用大的物象衬托自己的人格与胸襟。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上李邕》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秋浦歌》“白发三干丈,缘愁似个长”……写豪气干云,就要用到大而贵重之物的陪衬。“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的一顿酒,喝出了“快马轻裘与朋友共”的豪气,没有五花马、千金裘这些阔气之物的陪衬,怎能显出诗人的冲天豪情?

要之,李白之擅长使用辽阔宏大的时空与物象,是其浪漫主义诗风的主要体现之一。“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配上充塞古今的“万古愁”,就把个人的情怀扩展到天地宇宙之间,突出了一个大写的“人”字。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这是何等气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样的自信与进取的浪漫精神,是非要用万里黄河、茫茫大江,以及宇宙大块来映衬和表现不可的。明代有一位大诗人高启,他说诗要作得好,需要“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就是要将大自然最壮阔美丽的景物揽入诗的世界,成为诗人心胸情怀的一部分。

三、跳荡的节奏与奔放的诗情

《将进酒> 176字,断为二十八句,全诗以七言为主,用十言、五言和三言“破”之,因而全诗的节奏就有了疾徐的变化,形式上产生了跳荡之感。像“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样口语化语句,既变化了节奏,又拉近了诗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而它们又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长句错落开来,句式之跌宕多姿,有如散文般不受拘束。乐府诗是占代诗歌一种最为自由的诗体,更适宜于李白表现豪放的情感和壮阔的内容。乐府诗在形式上具有跳跃性,这首诗由三言、五言、七言、十言的诗句构成,其间不断变化。长短句交错纵横,仿佛千军万马奔来,有移山倒海之势。不但在诗歌内在的音节上形成有致的错落,产生嘈嘈切切的悦耳效果,更在章法承接上变化无端,段落意脉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整体上的迷离莫测形成了大开大合、大起大落的跳跃性。古人说李白作诗,笔力变化,腾踔飞扬,极于歌行,指的就是这种乐府诗的形式。李白的诗心忽而上天、忽而坠地,忽而发思古之幽情,忽而激情地展望未来,这等饱满与热烈情感怎受得了严苛古板诗律的束缚?

李白将进酒篇2

关键词:李白;豪放飘逸;《将进酒》

在讲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材时,我开设了一节《将进酒》的公开课。通过这篇课文,我更进一步地品味到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之豪者,世称李白。”宋朝的胡仔在《渔隐丛话》引王安石的话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苏轼也说:“太白诗飘逸绝尘。”可见,“豪放飘逸”是前人公认的李白诗风的总特点。在这里,“豪放”主要是指豪迈奔放,感情坦荡,是情感的层面;“飘逸”主要是指意境广远,意象宏大,行文天马行空,是意象、手法等艺术的层面。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将,是“请”“愿”的意思。同样的含义,《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进酒》是一首劝酒诗,李白劝的是自己的友人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李白离开长安后,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

人在不同的场合、心情下,喝酒的方式也不同。我们看李白劝友人怎样喝酒呢?“杯莫停”,喝得快、疾;“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纵情;一直喝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程度,足可见其豪饮!这也不禁让我们疑惑:李白为什么让人如此狂饮?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苦短,应当及时行乐,是他劝酒的一方面原因。

此时的李白已经52岁了,我们还记得他30岁时第一次到长安,但四处碰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一首诗《行路难》,最后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2岁时他第二次进长安,这次是“奉诏入朝”,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进京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充当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后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此次离开长安后,他也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理想再次破灭,“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在对酒当歌之时,李白怎能不举杯痛饮,畅抒自己满腔的愤懑不平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此刻的李白得意吗?他有过一次“奉诏入朝”的经历,可是这段经历,实为耻辱。“烹羊宰牛且为乐”,一个“为”字,看出刻意的追求与营造。李白想要及时行乐,可内心充满的是悲!写作此诗时的李白已经52岁了,生命进入暮年的他,认为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希望自己在政治方面一展抱负,而不是以文字粉饰太平。胸怀大济苍生的远大理想的李白,遭遇现实生活中的政治上的不得意,是他劝酒的另一方面原因。

面对自己的境遇,生性豪放的李白,并没有消极地悲伤下去。“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一舒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又感叹“古来圣贤皆寂寞”,自视甚高的诗人以圣贤自况,也是一种自我安慰,悲凉中又满含激愤!

《将进酒》中蕴含的情感异常丰富,我们再回顾一下,李白劝酒的对象:岑夫子、丹丘生。这其中盛情设宴的是丹丘生,热情劝酒的本该是他。李白积极响应,倒也无可厚非,可是豪情大发的李白在宴席上,“将进酒,杯莫停”,反客为主地劝主人痛饮。不仅如此,当理智的主人丹丘生以“少钱”为由想结束酒宴时,“酒酣胸胆尚开张”的李白高叫出了:“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五花马,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名车宝马,千斤裘,更是价值连城。世俗的礼法在李白面前,都是苍白的,而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更可见他的率真自然,性格豪放。

通过对《将进酒》中情感的探究分析,我进一步地体会了李白豪迈奔放、坦荡率真、不拘小节的情感,这正是李白诗歌豪放飘逸风格的一个方面。豪放飘逸,还体现在本诗的其他地方。例如,夸张手法在这首诗中多次出现,“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等诗句中都有体现。

李白将进酒篇3

诗歌解读陶渊明李白饮酒诗横向阅读在中国诗歌史上,饮酒境界最高的当属陶渊明和李白,前者被称为酒圣,而后者则被称为酒仙。由于两位大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不同,个性和人生观不同,所以我们从饮酒风格、情感寄寓和行为意义等三方面进行了阅读,以便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诗和李白的诗。

一、饮酒风格的不同

同样嗜酒好饮,二人风格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大相径庭。袁以涵曾经撰文指出,一个是慷慨激昂,一个是冲淡平和;一个有摇山撼海的气魄,一个饶田舍闲逸的风味。袁以涵的评说应该是恰当的。

陶渊明饮酒,是在一个避开人世喧嚣的地方,酣畅淋漓地痛饮一番,然后全然睡去,待他醒来,领悟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奇趣。尔后又邀来种田的老人,与之“且共饮”,酒杯内,恬然一番祥和;而李白则是大手笔大气派!试听其《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陶渊明、李白的饮酒风格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有个性的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陶渊明是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盛行的时代,王朝的动荡崩溃,门阀制度的黑暗腐朽,官场的尔虞我诈,使众多的寒门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也选择了隐逸,并毫不犹豫地归园田居操持起为儒家所鄙视的稼穑之事。归田后,他得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逸,精神上的自由。领悟到人生真意、人生滋味――自然平淡。所以此酒饮的心胸的宽广和去留无意宠辱不惊的从容。而李白生活在盛唐,在李白身上存有中国诗人未曾有过的雄放气象。这种气象在李白身上具体表现之一为个性的狂放不羁,“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同时李白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士人,“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心中的郁闷、愁苦和着狂放不羁的个性一同糅合在酒杯里,迸发出来的必然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也必然是那种摇山撼海般的气势。

二、寄寓情感的不同

生活在酒杯中的文人,酌进酒杯的味道是不尽相同的。陶渊明、李白二人从酒杯中喝出唯一相同的滋味便是自由。这一点在他们诗作中均有所体现。陶渊明在辞官后慨叹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李白则在众多诗篇里向世人告白:自由是他的生命,拒绝权势,喜欢流浪。

陶渊明的杯内杯外是一个人,其人生是最真实的。坡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朱子在《语录》中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些话评的精当极了。其实,陶渊明在《归去来辞序》也正显示了这点。归田后的陶渊明心中只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逍遥自适的“真”境界。而这种理想一半寄寓在劳动中,另一半则放在了酒杯里。

李白酒后展现给我们的一个是放达的李白,一个是愁闷的李白。他的知心朋友杜甫诗《饮中八仙歌》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酒杯中的李白是何其潇洒,何其阔达!然而从他的酒杯中传出的不仅仅是这一种声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时的李白少了陶渊明的那种洒脱,多了几分愁绪。酒不再是享用品,而成了一种工具――销愁的工具。酒杯内是狂放不羁,酒杯外则累于朝廷;酒杯内好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酒杯外则“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酒中寄寓的情感怎一个愁字了得?里面有豪气仗义,有得意放荡,有愤恨,有希望,却少了陶渊明的那份纯真、平淡。

三、行为意义的不同

中国诗歌史上,真正把酒好诗紧密结合起来的,恐怕只有陶渊明和李白二人。但真正悟得酒中深味的恐怕又只有陶渊明一人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第五)在一个丽日蓝天的上午,陶渊明面对着南山采撷,领悟到了“悠然”的奇趣。第七首:“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嗷嗷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在那个日入鸟归的黄昏,陶渊明畅饮于东轩下,得以啸傲天下。他一直用酒来追求和享受一个“真”的境界,从中悟得人生真谛。事实上他也达到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包括李白。

李白将进酒篇4

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

李白将进酒篇5

关键词: 酒文化 醉态思维 文人酒客

中国的酒文化史册,页页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诗人艾青赞美她“具有火的性格,水的外形”。酒香早已渗透进文人骚客的笔墨中,无论是浊酒还是佳酿,都是他们心中的“缪斯女神”。竹林七贤可谓是酒中文豪的代表性人物,但中华酒家何止恒河沙数?且看酒香弥漫中百盏争辉。

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天下之饮者有三:下焉者遗冠跣足,使酒骂座,此则匹夫之饮也;中焉者抚琴醉月,狎妓观花,此文士之饮也;上焉者尊尧舜为帝,仲尼为师,取经史百家、蛮夷四方、天地万象作案酒菜肴,饮一石不乱,此哲人之饮也。”

中国是世界上酒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酒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世本》卷一有言:“帝女仪狄始坐酒醪,变五味;少康(也叫‘杜康’)作秫酒”。酒最初是作为一种信仰崇拜存在,它贯穿于酒祭、酒卜、星占、神供中,把酒当做沟通天神地祇人的中介,进行纯功利性、实用性的祈求、希冀,这是民间对酒的原始信仰。后来,酒成为伦理道德的存在,以酒礼来规定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君臣、父子、贵贱的伦理关系。但酒文化开始对民族文化性格产生影响时,与酒文化相关的文化心理也由此产生。

一方面,由于酒礼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华民族性格中内向、保守的特性,另一方面,酒文化又在内向封闭的民族性格中注入了开放、豪放的特性,于是,文人阶层开始由日神精神偏向酒神精神。

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魏晋时代,士人与酒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附关系,纵情酒海甚至成为了魏晋时代的一种文化特征,其饮者之众、饮量之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抗衡的。于是,竹林七贤应运而生,我相信,这样一个文化符号一定成为了许许多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的精神信仰,所以,魏晋之后,当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有志之士的政治理想,迫使他们沉沦到自我消遣的空间时,酒,成为他们最好的寄托,醉态思维,也成为中国文人特殊的创作形态。

所谓醉态思维,就是酒后艺术构思问题。文士饮酒,追求狂、怪、真的酒趣,而文人在饮酒后创作的诗作、画作,也往往有狂放不羁之感,就像醉酒后书写的狂草,恣意之作中包含了真性情。饮酒之境甚至可以和老庄、禅宗相结合,从而成为文人的一种生活状况、一种创作方式。

适度饮酒会带给人一种喜悦,一种解脱的错觉,这种感觉不足为外人道也,李白《月下独酌》:“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平日里无法告知他人、为外人所无法理解的一切在酒中都找到了知音,而“酒逢知己千杯少”,在酒后的恍惚状态中,奇异地得到了心的宁静和慰藉,正是酒的这种神秘性吸引了文士们。

醉酒后通常会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这时的人是非理性的,辛弃疾《念奴娇·赋雨岩》:“醉里不知谁是我”,但“我”不再是“我”,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烦恼都得到了解决。什么国仇家恨,什么理想抱负,醉酒的“我”只求醉中真,无怪乎李白“但愿长醉不复醒,乘醉挥毫诗百篇”。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嗜酒如命,“死便埋我”,他是终身“唯酒是务,焉知其余”,这种不顾身后名的洒脱与旷达正是许多文人所追寻而又不敢践行的,然而在酒中,他们可以暂时忘却一切,完完全全为了自己而做一次“自己”。在这种“下意识”的精神状态下创作出的作品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和守旧思想的束缚,最大化的散发着文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而洒脱。因此,醉酒成为了文人通往极致创作的桥梁。

同样,文人创作所依赖的是灵感,而一旦醉酒,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灵感的到来便是那样的水到渠成。从古至今,概览中外,从事创作的大家都或多或少依赖烟酒,酒精带来的刺激、烟草营造的气氛,这些都成为激发灵感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创作还是生活,都需要霎那间的清明,而酒,是达到臻我之境的捷径。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盖天机之发,不可思议也。”珠玑琳琅,最妙好词之所以能信手拈来、随意赋形,则是因酒而得,厚积薄发,需要的,是酒的契机。

二、但愿江湖皆成酒

竹林七贤之后,数起酒中文豪,陶渊明首屈一指。

身处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面临的是官场黑暗的狭窄空间。他看透了“扬名显亲”,彻底摆脱名利的束缚,然而众人皆醉,独醒的陶渊明只得借助酒醉来寻找在“清醒着”的人间的“世外桃源”。在陶渊明的饮酒世界里,处处体现着远离尘嚣、返璞归真的田园意蕴。他在隐居中以酒自娱,其现存诗文146篇,涉及酒者56篇,其中更有《饮酒诗二十首》,在这些饮酒诗中,有这样一首:

其二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花药分列,竹林翳如。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这首诗堪称“竹林七贤写照”,陶渊明似乎成为了竹林七贤的化身,繁花苍翠的竹林中,独酌小饮,以花草药香为伴,逍遥自在,颇有神仙情趣,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慨悠然而生。

陶渊明饮酒,追求的不是口感的刺激,而是享受饮酒带来的精神陶醉。可以这样说,陶渊明的出现使得酒文化出现了闲适、自然、豁达的意蕴,他的杯中酒充满了平和和满足。

关于陶渊明的饮酒逸事不甚枚举。《宋书》卷九三《陶潜传》记载:“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復著之。”从此,“葛巾漉酒”成为酒文化的一个典故,体现了一代文士的超脱风貌。《续晋阳秋》载:陶渊明九月九日无酒,在宅边摘枯坐,忽然一白衣人来,原来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送酒的,陶渊明当即对菊痛饮,大醉。这就开了千余年文人饮酒赏菊的先河,菊酒风流,千余年不绝。而陶渊明那颗藏在酒香中的真心也被后人理解。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就指出了陶诗的寓意所在,其三:“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

陶渊明之后,诗仙李白成为酒的代名词,“酒中仙”之雅称李白的标志。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尝林栖数十载。”李白的饮酒诗,有《将进酒》最为后人激赏。

《将进酒》是乐府鼓吹曲的一部,歌词专写宴饮赋诗之事,后用于激励士气,宴享功臣。李白《将进酒》用乐府旧题,写自己仕途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六《将进酒》解题曰:“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大白”是酒杯的名称,“将”是请的意思。李白的饮酒诗与陶渊明不同,他表达的不是闲适和自然,更多的是愁闷心情的纾解,“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的豁达中总是带着丝丝缕缕的苦闷和无奈,就像初尝白酒的时候那猝不及防的苦和辣,慢慢的缠上心头。

唐朝是一个崇尚美酒的时代,朝野上下,城乡内外,都把酒作为沟通的媒介。刘禹锡《百花行》:“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作为唐代的都城,长安的整个社会文化母体都包含了旧细胞。

李白少年隐居,在青年时代走遍巴蜀,二十五岁时离开巴蜀之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天宝元年,他在友人吴筠的引荐下应诏入京。李白的平生抱负是要在政治舞台上一显身手,但他走得却不是科举仕途之路,而是想得到朝中权贵的推荐,一举成就功名。名士与酒,这是扬名的最佳组合。李白以酒会友,引得贺知章“金龟换酒”,惊动京师,而《蜀道难》一出,更是赢得“谪仙人”的美誉。李白举着酒杯,在大唐开始了他酒香四溢的传奇一生。

酒给了李白诗歌的灵感,同样,“饮酒误事”,酒后挥毫作《清平调》三首,使高力士脱靴,最终因谗言被逐。李白的一生都与酒有关,似乎他真是司掌酒的仙人,只是来到凡间游历一番。民间流传李白之死是醉酒泛舟江上,误以为水中月为天上月,俯首捉月,溺水而死。李白的一生都向往清澈明净的世界,然而他在社会现实中,始终没有能够摆脱昏暗的政治和污浊的人情,醉中捞月,不过是心愿难全的影射。

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其中一段“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酒的境界有许多,微醺、小酌,这些都是怡情养性的境界,而李白则钟情于“醉”的感觉,饮酒几乎成为一种嗜好,不知道这位“酒中仙”在酒酣之时,心中苦涩是否被美酒的醇香冲淡。明代邱濬《将进酒》赞李白:“平生嗜酒任天真。”(《重编琼台会稿》卷二十),也许只有在醉酒的状态下,他才能回归他的天真,回归世人眼中的“非理性”,这样,便爱上了喝醉的感觉。

”天高一轮月,花间一壶酒”,“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就是千年来文人与酒之间矛盾的依附关系,而醉态思维,更是早就化作流畅的墨汁,书写千年酒文化。竹林七贤之后,一壶佳酿,篇篇佳作,酒中文豪们醉眼书真情。

参考文献:

[1]万伟成,丁玉玲.中华酒经[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2]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少良.中国古代酒文化通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王赛时.中国酒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5]何满子.中国酒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李白将进酒篇6

(一)“酒文化”出现的场合唐人嗜酒,诗人们尤其如此,酒已经成为他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条件,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王翰的《凉州词》、李贺的《致酒行》等。然而,“酒文化”除了在文人骚客们进行创作的时候出现,还会在哪些场合出现。带着这个问题,我对于《唐诗三百首》中出现“酒”字的诗又进行了语料库检索,得出了以下结果:1.感怀在“感怀”场合出现的共有12次,占了总数的40%,分别是:1杜牧《遣怀》2杜牧《泊秦淮》3李商隐《无题》4李商隐《无题》5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一》6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李商隐《风雨》8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9白居易《琵琶行并》序10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1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12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由上可见,“酒文化”在人感怀的时候出现频次最高,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听闻歌女的悲惨身世,诗人和朋友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仕途坎坷,竟也泪如雨下,湿透青衫。这首诗,既反映了平民百姓的疾苦,也反映了仕途不如意的官员的无奈。2.聚会在聚会场合出现的有8次,占总数的27%,分别是:1王翰《凉州词》2白居易《问刘十九》3杜甫《客至》4孟浩然《过故人庄》5李白《将进酒》6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7李颀《琴歌》8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除了人们在感怀的时候爱喝酒,聚会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它出现的频率是27%,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三两好友,在这恬静的小村庄中就着这一片场圃,一片桑麻,把酒言欢,同时寄托了诗人一种安和的心态和美好的愿望,待到重阳花开日,再饮美酒看。3.送别在送别的场合,出现了7次,占了总数的23%,分别是:1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李白《金陵酒肆留别》4李颀《送陈章甫》5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6王维《送别》7温庭筠《送人东游》。在送别的情景中,“酒文化”更是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主帅的营中摆上了酒席,为即将归京的使臣送别。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4.登高在登高场合出现的共有4次,占总数的10%,分别是:1杜甫《登高》2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3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4王维《渭城曲》。除了以上三种场合之外,诗人历来爱游历名山大川,登高望远时也会以酒助兴,如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孤老无助的悲哀,最终诗人将这化作一杯浊酒,咽进肚里。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人们无论是在高兴,郁闷,难过,还是忧愁的时候,都会喝酒,酒在某种程度上来寄托了人们无法言喻的情感,通过对这些语料的整理,我们可以看到唐朝“酒文化”博大精深,盛唐多繁荣,晚唐多战事,社会疾苦,人生百态,皆在酒中。

(二)“酒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在古代,人们对于饮酒的地方,时间,酒类,方法都是很有讲究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源于此,我们通过语料库检索的办法,以“酒”字在词或是短语中出现的位置为依据,重新归类分析:1“.酒+名词”分别是:酒舫酒杯酒徒酒家酒肆可以看出来,“酒”字出现的位置与这个词的语义关系是有迹可循的。首先,“酒+名词”的组合,一般表示的是饮酒之地,如“酒舫,酒家,酒肆”,或是饮酒之人如“酒徒”,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本诗是李白即将离开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酒肆”指酒馆或是酒店,古人饮酒的地方。2“.动词+酒”分别是:置酒载酒有酒压酒酿酒取酒祭酒举酒添酒翻酒使酒进酒把酒纵酒沽酒醅酒然后,我们再来看“动词+酒”,呈现了这样一个流线图“酿酒,醅酒酤酒,沽酒置酒,载酒压酒,取酒把酒,进酒翻酒,添酒使酒,纵酒”从酒的生产流程到饮酒,无不包含其中,也是这类词语在《唐诗三百首》中出现的最多,占了53%。由此可见,唐朝的酿酒业十分发达,平民百姓家也有自酿的酒,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3“.名词+酒”分别为:脯酒清酒新丰酒春酒。饮酒之人众多,酿酒业发达,酒的种类自是很多,从我们统计的语料中,我们看到了四种酒“脯酒,春酒,新丰酒,清酒”。汉代的新丰酒是古代的四大名酒之一。4“.数量词+酒”分别为:一杯酒一瓢酒(酒一瓢)斗酒樽酒。表示的是装酒的容器或是酒的多少。古人用酒杯,或是樽来装酒;“一瓢酒,斗酒”指的是酒的多少。从以上的总结来看,唐朝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酒+名词”一般表示的是饮人,饮地,其他四种类型表示的则是饮酒的过程和酒的种类。

二.结语

李白将进酒篇7

关键词:教学简案;李白;将进酒

教学内容: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将进酒”。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人格魅力;

2.能借助注释鉴赏李白的代表作品《将进酒》;

3.初步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特点。

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寻求指导学生自学自修、合作探究的教学途径。

教学过程:

课前:

1.课前一周布置学习内容:学生用一周时间搜集李白的生平,以及有山水、明月、美酒的诗歌。

2.学生根据兴趣结成6人学习小组,并需有明确分工,且预先将小组成员名单和分工情况告知教师。

3.各小组确定研习方向或课题,并以书面方式告知教师。学生 可自拟课题。

4.教师提供研习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

(1)生平折射浪漫

(教师预设:李白所受教育以及接受道家思想和他的游历经历都为他的浪漫主义精神奠定了基础。)

(3)性格铸就浪漫

(教师预设: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等诗句中可以看出李白藐视权贵的傲气,和对生命的珍视与张扬,对人格的维护与崇拜,对世俗的看破与俯视。无论是悲愤“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还是苦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都代表了他的浪漫主义特点。)

(4)纵情山水,浪漫尽显

(教师预设:李白山水诗中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巧妙的拟人都曲折的表现了他想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5)酒入愁肠化作浪漫风

(教师预设:“大济苍生”的人生理想,自由和浪漫的个性,而酒,是失意文人躲避困境的精神港湾,是调和心灵矛盾、求得心理平衡的手段。李白政治上失败以后,便借着隐居山林,求仙学道,纵酒狂歌来排遣苦闷。但他没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悲,也没有“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伤,更没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他把酒当作了朋友、伴侣,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5)飘逸的月,浪漫的诗

(教师预设:《静夜思》清水芙蓉,自然流露思乡之情,宛如天籁,都怪月亮冷如霜让人倍思亲,感受只可远思不可近却得清苦无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折射出蜀地秋高气爽,峨眉月色光明,是月亮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仙境;“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排忧解愁,兴高逸雅,浪漫到底,是月亮使人梦里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空留无限愁。)

5.每一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并指明自己材料的出处,以及收集、整理的过程。

课上:

1.教师用余光中的《寻李白》导入,介绍教学内容;

2.学生背诵《将进酒》,教师通过几个问题明确诗歌的思想情感;

3.经过教师指导挑选后,学生分组按顺序介绍小组研习结果。每组介绍完后,小组接受一位同学或教师的提问。

4.教师总结。

5.师生共同诵读《将进酒》。

课后:

各小组将文字资料整理成论文,交给学习委员,然后送校报发表。

附:学生优秀论文片段摘录:

翻开他的浪漫,我们看到了一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十足的有为青年“;一个“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的轻狂风流才子;一个“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游客;一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情诗人;一个“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的报国志士;一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惆怅老者;一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及骑访名山”的仙人食客。

――李霞

李白将进酒篇8

关键词:朗诵;促进;古诗文;感情;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87-2

师:一提到诗歌,人们自然想到“大唐气象”。在盛唐诸多诗人中,李白永远是一座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丰碑。李白与三样东西紧密相连:诗、酒、剑。他是“诗仙”,杜甫评价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又是“酒仙”,杜甫写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又是剑客,他曾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和“酒”,来接触这个嗜酒成瘾但又诗才横溢的李太白。

师:大家说,对于一首诗歌,是朗读好,还是朗诵好呢?

生:迅速查字典。然后说朗诵好。

师:查字典的习惯很好。说一说朗读与朗诵的差别。

生: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朗诵是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那么如何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还应该走进作者。

师:对。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朗诵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作者的感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这时会产生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这也就达到了朗诵的最高境界了,自然也就能理解作品的感情了。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来自由朗诵这首诗歌。

生朗诵;师朗诵。

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感情。记住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师:请大家依据诗歌的内容思考宴饮时的李白的形象。

生:激动的、豪放的、自信的但又有点怀才不遇的。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让人特别激动、热血沸腾。

师:很多文人面对流水,都会诗兴勃发。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李白也一样。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水不复回,暗示人生短暂。所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陡然让人心生无尽苍凉。

师: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这儿有一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生:李白确实很“悲”,但我感觉他的“悲”又不太悲。他的“悲”是一种很壮阔很豁达很开朗的悲,而不是小儿女的哭哭啼啼。

师:非常有道理,证明你读懂了李白。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入其中。

生:李白是“酒仙”,所以他开始纵酒狂歌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其中两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师:这里还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什么?

生: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注意“材”的写法。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这是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悲壮转成了欢快。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是李白在劝人喝酒,点明了这是一首劝酒歌,看不出有什么感情。

师: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还劝他的朋友继续喝。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在咄咄逼人,非得让人喝酒。

师:对呀。旋律在加快实际上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什么心情?

生:非常激动。

师:这时的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这是诗歌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生: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所以他无所畏忌了。他还“歌一曲”,表面上他很豪放,实际上接下来的几句话让人感到一种浓重的苍凉,有点像老师你曾经讲过的“文章憎命达”。

师:联想很准确。谁能说说李白的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

生:李白特别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他经过“曲线”终于见着了皇帝。但是没多久,他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所以李白只能借古人酒杯来浇自己胸中块垒。

生:曹植这个人也特别不得意,处处受他哥哥曹丕和他侄子曹睿的气。李白借曹植更能抒发得不到重用的愤慨。

师:这是李白在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又开始喝酒了。“五花马,千金裘”这些贵重的东西在李白的眼里只值一碗美酒。

师:“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大写的李白。这就出现了诗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生: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让人再次感受到李白的愁思之绵长。李白虽然恣酒了,但“愁”仍然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

师: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李白将进酒篇9

关键词:李白 自由精神 源起

唐诗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在唐朝逐渐走向了顶峰,而在盛唐诗坛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诗人,当数李白。李白以其狂傲豪放的气度,以其无拘束的情怀,完美的展示了唐文化中的自由开放的元素。关于李白的自由精神可以从多个角度,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解,不少学者也就此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那究竟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哪些构成的元素,以及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位流芳百世的自由主义者呢?笔者将分别进行探讨。

一、李白自由精神的构成元素

(一)弥漫在诗酒中的自由精神。

对于李白来说,他在对自由进行理解和把握时,其范围不仅仅是限制在他豪迈且放荡的情感中,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他的醉意诗学当中。李白一生纵情诗酒,自称为“酒中仙”,我们可以从正面和侧理解一点。例如,可以从杜甫的作品《饮中八仙歌》中可见一斑,“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李白的诗歌中,大多都是独酌的自由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诗人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得到真正的放飞。以李白的诗歌《月下独酌》为例,这是一首极富想象力的诗歌,把诗人李白的主观情感寄托在自己的孤独体验当中,当然,这里也离不开客观现实的映衬,李白的这种敢于展开无限想象的情怀,正是在他酒酣之时而作的,通过这种酒酣之时的大胆想象,他把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苦闷之情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可谓无拘无束。但是这样的孤独和苦闷之情在旁人看来确实一种相反的效果,通过大胆的想象,却不但没有给人们带来沮丧之感,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全所未有的畅快,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之感。除此之外,这种酒酣之时的诗歌中还潜藏着一种朦胧的意境美,这种内敛却又略显舒张的情感,则是诗人自由精神的另一种体现。

可以毫不避讳的说李白的自由人生之境界是诗酒共同构筑的,仿佛处于酒酣中的李白才是真正的李白,也只有在这种似醉非醉之中,方能体会到醉后的狂喜之感。

(二)超脱世俗蕴含在寻找自我之中的自由精神,。

李白作为一个抒情诗人,其自由之精神还体现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超然于世外的气概。李白生活与盛唐时期,但是官僚的贪污腐化之气与自己仕途的不得意构成了与这个时代的强烈反差。他的这种只有也显得与盛世有些格格不入,然而也正是李白生活在一个总的来讲缺乏自由的时代,他又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表达了其自身甚至是整个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有一种不畏惧环境的强烈压抑仍然毫无保留的展示自由欲望不甘于妥协的气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是这种精神的真是写照。

李白的伟大不在于其功名显赫,而在于他敢以一介布衣之身而藐视名声显赫的权贵,肆无忌惮地以自身追求的自由主义嘲笑森严的等级秩序,大胆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从稍显含蓄的“不屈己、不干人”,如“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到之后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的豪言壮语可看出一方面李白对权贵的蔑视,对平等和自由精神的追求伴随着生活实践愈来愈强烈。

(三)在寄情山水中获得的自由精神。

李白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是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自称“青莲居士”。据考证李白25岁离川,漫游各地,体验了各种生活;经朋友推荐,42岁时曾到京城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但由于性格傲岸蔑视权贵,受到诋毁,三年后被排挤出京,政治抱负不得实现。之后,一直过着流浪的生活。晚年漂泊困苦,在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病逝。

李白的人生之路,尤其是政治仕途可谓曲折,但是却一直怀着强烈的报国情怀,即使是其隐居之后这种情怀依旧存在。 “一生好入名山游”,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于李白来讲,山水才是他心灵的最终寄托,正是由于此,在李白的理想受到阻碍的时候,他还能够豪迈的把精神寄托放在名山之上,在名山名水中来获得自由的精神隐居。

不仅如此,在对自由精神进行表达时,李白巧妙的借助于跌宕起伏的古体诗作为载体将这一情感充分的表达出来,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当中,更是把李白的这一特点详尽的体现出来。诗人采用了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了一幅带有神秘特色并且又是充满自由的梦境。

二、李白自由精神的源起

(一)大胆创新的诗歌主体成为李白自由精神的有力载体

李白在进行诗歌的创作时能按自己的意愿开展,以表现自我为依据,打破传统的风格,在尝试各种主题的基础之上对题材进行深度的加工,有一种脱俗之感,也正是他的这种大胆的创作风格使“自由精神”成为其诗歌的一枚标签,也使得李白的诗作成为承载他的自由思想,表达他的自由主张的重要阵地。

(二)现实与理想的反差构筑了李白对自由精神的强烈诉求。

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并不是天生具备的,他与其他一般人士一样在统一皇权帝制下都渴求进身,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而来的理想诉求。但是他自身的孤傲与放荡不羁使得他对对功名的这种期望显得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在他的自由精神世界中流露出的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便是李白迫于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之后转而对自由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的写照。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当然就李白的自由精神而言,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来自道家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没有理由予以否认,但是也不能因此而不加思考的全盘肯定。李白对道家对道家和道教的思想的吸收只有一部分,如果脱离他强烈的理想欲求与现实的反差,那这种自由精神也未必就会在他身得以诠释。

总之,李白的自由精神,有其特定的呈现方式和产生缘由。而这些既与其大胆的诗歌创作手法、不拘于世俗的生活方式有不可割舍的渊源由借此得以完美的呈现。

参考文献:

李白将进酒篇10

杜康。不用说,发明酿酒技术是杜康入选的主要理由。饮酒思源,我们不能忘了这位造酒业的祖师爷。杜康造酒,不只是民间传说,文献《尚书・酒诰》也有记载。杜康因为造酒,还曾被当作酒的代名词。有曹操的诗句为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今天,河南、陕西一带还有以“杜康”命名的酒。杜康其人,有人说是夏朝帝王,有人说是黄帝的大臣,孰是孰非,不去计较。

纣王。作为商朝的末代皇帝,他是臭名昭著的人物。但是,根据孔子高足子贡的研究,纣王并不像传说的那么坏。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也说他不是平庸之辈,他的问题主要是刚愎自用和手段狠毒。之所以让纣王做酒文化代言人,是因为他发明了利用酒进行宫廷娱乐的方法:“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场面之壮观,可以跟罗马帝国凯撒大帝相媲美。让纣王做酒文化代言人,主要是为了树立一个反面教材,警告后人不要骄奢淫逸,最好是有所节制。

孔子。孔子虽然贵为圣人,被称作万世师表,而实际上,他也有不少凡夫俗子的小嗜好,比如饮酒。孔子是主张饮酒的。《论语》中“酒”字一共出现过五次,其中四次出自孔子之口,可以证明他老先生平时是喜欢饮酒的。有一次他甚至说,酒席上,肉不能多吃(不要超过主食的量),但是,酒可以不限量,只要酒后不乱来就行(《论语・乡党》)。让孔子代言酒文化,对理学家、道学家、伪君子有一定的威慑作用。

曹操。一首《短歌行》动人心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堪称史上最简洁有力的劝酒格言。

刘伶。因为酒,刘伶一生留下四件逸事:一、经常乘坐一辆鹿车,携带一壶酒,让仆人扛把锄头跟着,吩咐他:“一旦我死了,就地掩埋。”酒使刘伶如此旷达。二、一次酒精中毒了,还嘴馋,向老婆要酒,老婆摔了酒壶酒杯,哭着劝告:“您喝酒太多,对身体不好,一定要戒掉。”刘伶答道:“好。但是我无法自己戒掉,必须面向鬼神祈祷发誓,才能戒掉。请你准备酒肉。”老婆依他所言做了准备。刘伶跪下之后发誓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说吧一手拿肉,一手拿酒,边吃边喝,直至烂醉。三、一次醉酒后,跟人口角,那人提着拳头就奔刘伶来了,刘伶见状,也不避让,从容说道:“鸡肋之身受不了您尊贵的拳头。”那人听罢,哈哈一笑,两人握手言和。四、在家里饮酒之后,刘伶经常是。有人看见后嘲笑他,他反击道:“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任何一件逸事,都是常人所不敢想象的。

阮籍。阮籍跟刘伶是好朋友,都是竹林七贤这个著名饮酒组织的骨干。阮籍虽然嗜酒如命,曾因为步兵营房里有一个善于酿酒的老厨师贮藏了300斛好酒,就主动去做了步兵军官(校尉),但是,他醉酒却从不误事:因为他醉酒后从不乱来,以至于睡在酒吧年轻漂亮的老板娘身边,她丈夫都丝毫不介意;大醉中替人写文章,一个字都不需要修改;借着醉酒,躲过了很多次杀身之祸。醉酒不但不误事,反而成事,古往今来,凤毛麟角。

陶渊明。陶渊明是村居隐士饮酒的典型,他的解下头巾滤酒是非常有名的故事,为后代文人津津乐道。他如果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一派率真,令李白仰慕不已,并写成诗句“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以《饮酒》为题,写了20首诗,首首皆精品。此外,他的题为《止酒》的诗,表达的却是不能止酒的意思:“……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显然,倘若没有酒,辞官之后陶渊明的生活该是多么无趣。有学者考证说,陶渊明享年70余岁――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已经是高寿了,可见饮酒也是可能长寿的。

李白。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四句诗刻画出的大唐长安“醉八仙”之一、诗仙李白,令多少人仰慕不已;李白本人的《将进酒》、《月下独酌》等诸多名篇,让多少人叹赏再三;李白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等诗句,可谓震铄千古,令人心潮澎湃。李白不但长得帅、精神焕发,他的朋友崔宗之有五个字描述他:“双眸光照人”,最重要的是,李白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诗歌风格,都跟酒神的欢歌形象非常吻合。种种原因,使得李白历来都被当做酒楼的不二招牌,“太白楼”的牌匾随处可见,“太白遗风”的酒幌迎风飘扬。

杜甫。杜甫诗集中,极少李白那样的醉话、醉态,但是,这不等于说杜甫不喜欢饮酒。事实上,杜甫对酒的嗜好,不在李白之下。杜甫诗中之酒,多过李白,只不过是,杜甫很少喝醉,喝醉了也没有什么特别反常的举止。杜甫诗中,醉得最厉害的有两次,一次是《醉时歌》所写的,在长安,落魄时期,跟同样穷困、半师半友的郑虔喝酒,喝到“忘形到尔汝”,即忘记了年龄礼数,直呼你我。还有一次是《醉为马坠,群公携酒相看》所写的,在白帝城,喝高了,忘记自己已经是50多岁的人,恍惚间以为自己犹在少年时,飞马下坡,结果摔得很惨。杜甫还有一点必须指出:他是中国文学史里最可爱的饮酒群体形象的塑造者。他的《饮中八仙歌》,可以证明杜甫是饮酒者的知音,是酒文化的解人。

苏轼。苏轼是一个酒量很小的人,据他自己说,早年不能饮酒,后来经过学习,能饮一点儿,但是酒量始终不大。一次有人送他一瓶好酒,他独饮一杯之后,便“醺然径醉”(《与贾耘老》),又有诗云“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发广州》),可见也就一两杯的量。可贵的是,坡不因自己量小就不饮酒,相反,他喜欢饮酒,“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酒量小而喜欢饮,便常常醉,醉后又能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类的优秀诗词,比起李白,坡显然是低酒耗的大诗人。

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声声慢】)……一个多愁善感、人见人怜的女性诗人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