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十篇

时间:2023-03-25 05:39:41

学校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篇1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长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学校心理健康篇2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意义 教育措施

健康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和权利,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健康的含义已经从过去的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的片面理解发展到今天的全面认识。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中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落,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健康观。所以,一个完全健康的人,不仅有健壮的身体、高超的智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协作精神,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心理健康是社会适应的基本条件。健康的定义强调了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学生目前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减少心理机能紊乱,以充沛的精力从事各项活动,这显得很重要,必须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2.心理健康对学生生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大量研究发现,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心理因素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必然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

3.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学业的成败。美国一位教育家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业的成功,只有20%是由于他们的素质,80%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学生正处于受教育的时期,心理健康是他们有成的保证。

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交通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有人认为心理障碍是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表征和症候,但还有没有达到心理异常或心理疾病的程度。在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疾病主要有智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意识障碍、人格障碍。

心理不健康的进一步恶化,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在学生中主要表现为心身疾病、神经官能症、精神病等。学生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导致这些心理障碍和疾病时,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人、家庭、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在学校教育中应尽量预防和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三、学校应积极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门性较强的工作,可以通过系统传授、专业讲座、组织讨论座谈等形式,向师生介绍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卫生学知识,使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等问题有初步了解,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准备。实践证明,通过学习,对学习有很大益处,表现为:

1.它可以促进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可以解答学生在思想和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例如,学习了“性格问题”,可以使自己对性格的产生和锻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不良性格,完善性格。学习了“青春期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渡过青春发育期。

3.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主动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总之,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是大面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方法。

四、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

从训练健康教育的角度看,必须全面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清除一切妨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其中包括:端正校长和老师的办学思想,改善学校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协调师生之间和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健康的校风和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这些都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外因。

五、注意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卫生

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注意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卫生,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与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2.要加强学习指导,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3.要改革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提高学习效率。

4.要合理使用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防止因过多使用否定性评价而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显然,要落实以上几点要求,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六、提供全面的心理服务,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心理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三方面。

1.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心理学家、医生、教师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知识解答人们提出的各种有关的心理问题,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咨询最大的优点就是专业性。学校要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医生担任心理工作者,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能为他们保密隐私。而且必须热情、耐心、诚恳,给予学生心理辅导。

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对疏导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和个性心理的发展起积极指导作用。它是一个可以使学生抒发真情、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惑、提高健康心理品质的新颖教学方法。

2.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和其他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使活动效果得以增强,活动效率得以提高。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很难区分,一般来说心理咨询是学生主动找上门来,心理辅导是教师主动辅导学生,心理咨询是问答式,心理辅导的方式较多,而且需要跟踪、连续的工作。心理辅导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并能从学生的行为表现上分析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心理辅导主要从心理上进行调适,它不是批评指责,不是命令禁止,不同于一般的批评教育,也不是一般的忠告和建议,而是进行心理剖析、疏导。因此,心理辅导一定要精心设计,要有一定深度。

3.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心理障碍严重、有心理疾病的同学,我们要配合心理医生给予及时治疗。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用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恢复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技能,这个工作应该由心理医生做。学校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督促学生就医,现在的问题是不少学校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疾病,把学生的心理疾病也看成是思想问题,企图用做思想工作的方法解决,这往往是延误治疗时机,使学生病情加重。

这里特别需要指正的是,有些教师不但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甚至由于教育不当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如采取“暴君式”的教育,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采取“警察式”的教育,导致学生与教师产生“隔阂”;有些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心理,这些更是我们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克服的“精神虐待症”教育。

七、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降低教学难度。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加上目前家长的溺爱,在一些项目上,他们的能力就表现得不足。如中学的中长跑项目比较枯燥,在练习中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不够的学生,意志品质的障碍就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就会出现“怕跑”和“不愿跑”的现象。我们要针对这一现象及时进行说服教育,梁启超先生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事实上单调枯燥现象在社会各行各业中也大量存在,在学校进行必要的单调枯燥训练是学生走向坚强、走向成熟的育人之路。耐得单调枯燥,对培养未来劳动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积极作用,这些道理要向学生讲透,以引起学生更多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其次,通过改进教法,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如在上述长跑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段跑、越野跑、计时跑、追逐跑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学生恐惧心理。对一些身体条件不同,或运动能力差异很大的学生,在教法上应有区别,降低难度、改变方式、变换条件等,增强学生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使学生在心境中进行活动。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亲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管理和领导方式。精神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充分信任学生,不以“权威者”自居,不发号施令,给予学生提不同意见的权利和机会。不应把学生视为变动的接受者、执行者,而应视他们为主体参与者和创造者。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适时而恰当的鼓励,一旦教师的期望被学生发现,学生便会加倍努力学习、积极主动锻炼。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帮助学生明确练习目标,减轻练习的负担。适时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练习成就动机,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组活动,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和学生一起活动,这样使师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责任感。

学校心理健康篇3

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大力支持下,为使学校的心理教学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提高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指导和帮助。同时,对极个别有心理问题和成绩偏差的学生进行心理康复工作。

在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学科教育,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及心理咨询,讲座与辅导等优化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生:1、心理能力教育:如自理能力,应试能力,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实际能力,耐挫能力,竞争能力等;2、智力教育: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3、心理辅导:包括对学生生活,学习,升学,自我认识,修身养性等;4、非智力因素教育:如动机,兴趣,情感,意识,性格等;5心理卫生教育:如青少年青春期,性别差异等。

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学生心理发展观。通过学校少先队各项活动的开展及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解决发展中的心理问题。通大型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心理教育情境,营造一定氛围,使学生懂得人是要受纪律约束的,不能随心所欲;人是离不开集体的,团结就是力量;人是有潜力的,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信心以及耐力体验,抗挫感悟力等一系列的发展心态,在社会心理环境作用下,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良好的磨砺训练。一路路风情陶冶了情操,一桢桢彩照融洽了情感,一阵阵欢歌笑语伴着心灵的小河延伸……学生们在娱乐观赏中,潜移默化地成长着,它远远超过任何言语说教!,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欣慰地感悟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快乐和智慧是劳动结晶的情感体验,这不正是最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吗?

通过参观大,中名校,听老师讲解,让学生感触中学生活和大学生活的气息培养他们求知的情趣,鼓励他们向往高等教育,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随着知识的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地发展内在力量,增加认知度的成熟。

在人性开拓的主旋中,校内外活动的积极开展,不断为学生引导着正确的认识因素,准确地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水平。它胜于学生呆板地坐在板凳上听那些枯燥的言谈,逆反心理的压制和强制的服从办法,更胜于讲解儿童难以接受的大道理。那么针对少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解决毕业班学生对考试的紧张,焦虑和恐惧等情绪障碍,心理教师积极配合毕业班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试考虑心理的调适,包括深呼吸松弛法,联想放松法,积极暗示法,转移刺激法,模仿学习法,系统脱敏法,等一些心理辅导,坚定学生的信念和决心,增强临考心理素质。

适时的心理咨询为学生解决了考试心理胆怯,时间紧迫,思想压抑,食欲不振,厌倦学习,情绪低落和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怎样追求远大目标,人的基本情绪、心情,心境,等一些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碍,及时给予心理支援和心理疏导,切实关注他们,理解他们,倾听他们,帮助他们……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由于他们年龄小,经验少,有些问题只能感受不能提出,如果被动地遵循心理咨询的自愿求助原则,许多学生就会永远徘徊在心理咨询室外,失去许多成长的契机。心理教师必须带着职业的敏感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主动接近学生,及时地给学生们以恰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得到适宜的心理援助,就象种子发芽,小草破土一样地抚慰中成长。心理咨询就像一个避风的港湾;一条呵护心灵的小溪;一段真情温馨的记忆……心理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首轻柔的乐曲,一席恬情的话语,都能驿动学生们的心扉。使他们敞开心灵的

学校心理健康篇4

 

1 积极心理学概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定了理论基础。心理学家 Kennon M.Sheldon和 LauraKing曾经给了积极心理学一个明确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 3个层面:(1)主观层面。从主观体验上研究人类的满意感,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地乐观面对未来。积极心理学认为,弹性个体会从消极情绪体验和压力中迅速有效地恢复,并灵活地改变以适应环境,就像弹簧那样伸缩、弯曲,但却不会损坏。

 

(2)个体层面。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爱的能力、工作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勇气、毅力、宽容、创造性、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不必始终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应该发挥自己的优点,培养出各种卓越的能力。

 

(3)群体层面。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关系良好的社区、以及安定的社会等,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和利他主义,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感受到最大的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其所存在的环境中获得和体现的,进化的环境塑造了人类的经验。

 

2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及其相关生活费用,或者基本生活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标准的学生。贫困生往往性格孤僻内向,有自卑心理。进入大学后,很多贫困生仍属于埋头苦学型,与老师、同学缺乏沟通,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相对于其他同学,他们较少参与其中。久而久之,贫困生难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1)坚强的外表与脆弱的心理时刻伴存。

 

(2)过强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3)独立的外表下掩饰的封闭内心。

 

(4)逃避集体活动,游走在大学的边缘。

 

(5)面临就业压力大。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路径

 

贫困生虽然都遭遇经济困难,但其心理状况却大不相同:有些贫困生在“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下沦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1],有些贫困生却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出坚强勇敢、乐观拼搏的积极心理品质[9-11]。我们应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贯穿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让学生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改造问题,更重要的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付诸实践,让其充分体验积极心理、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享受,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1)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方能显示其助人成长的影响力。过去我们批评传统德育“见物不见人”,反观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就是常常以教育者的角度,而非以学生的需要去设计心理辅导内容,致使心理辅导缺乏针对性。在心理辅导活动中,教师比较重视辅导活动的形式设计、技术运用,忽视贫困学生的反应和提问。以个别辅导为例,有的老师在进行辅导和咨询时,教师往往不是耐心的倾听贫困学生吐露心声和烦恼,而是经常打断,一味教导,听得少讲得多,背离了辅导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因此,只有走进贫困生的心灵世界,知道他们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寻找到符合贫困生成长需求的辅导主题。

 

(2)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塑造贫困生的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使之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一方面,通过对贫困生实施挫折教育,就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挫折观,认识到遭遇挫折是人人都要经历的,对挫折的认知和遇到挫折后的处理方法才是人生成功的关键,学会自信与乐观。另一方面,运用赏识教育,采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来挖掘贫困生的自身积极因素,加强贫困生的主观满意度、自我决定性、积极防御机制等积极人格特征的培养,使贫困生拥有积极人格。

 

(3)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拓展:关注贫困生的积极体验

 

班级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多样性途径,其目的就是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生活实践学会应对生活挑战与危机,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通过多渠道的生活实践,使贫困生相信生活事件的必然性,让贫困生相信经历挫折的必要性,提高贫困生对过去的满意度。另外,帮助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唤回贫困生的自信心,树立贫困生乐观展望未来的心态。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体谅,学会责任,学会付出,学会赞美等,生活需要体验,体验活动给贫困生带来快乐,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收获,在体验中成长。

 

(4)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深化:积累贫困生的幸福指数

学校心理健康篇5

调查显示,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观豁达,不怕困难,善于合作,体现了较好的心理素质。但同时也看到,当代大学生,随着生源的独生子女化,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复杂多元变化,以及学生家庭成长背景、地域贫富的巨大差异和现代媒体的负面效应等因素影响,从中学门迈向大学门的青年学生面临着比过去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现实问题,部分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的因心理疾病导致休学、退学。在对大学生的各个年级段的分析中,几乎都发现有部分群体存在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的心理异常问题。据各校心理普查和日常心理咨询记录提供的资料,心理异常学生检出的比例,虽然差异很大,但平均达到5-7%,有些学校高达14%以上,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我省高校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异常和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中呈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发展性心理问题为主,障碍性心理问题次之。发展性问题以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际关系、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问题及恋爱与性心理、挫折应对、毕业择业心理等问题为主;障碍性问题则以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成瘾(含网络成瘾)、物质依赖、性偏好障碍等神经症、心境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障碍为主。由于各个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发展任务不同,各个年级大学生所显现的心理问题也各不相同。综合分析各校所提供的情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症

现在校园里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代学生从小家庭娇惯,生活条件优越,被称之为在蜜罐里泡大的新生一代,家长花重金租房陪儿女读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就从客观上养成了这一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环境适应能力下降,郁闷一词成了他们的常用语。与过去艰苦年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在抗挫折能力上有较大落差,造成在遇到竞选班干部落选、奖学金没评上、学习压力大等问题时,都会使一些学生烦躁易怒、自卑苦闷。此外,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由于大学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多,教师的授课方式常常会使许多学生不能认同。大学汇集了各地中学尖子,许多学子会因学业成绩不再显赫而产生自卑、焦虑和不适感觉,若迟迟不能调整,长期压抑也会造成严重的心理疾患。而目前有些学校对学生战胜挫折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也使这种状况的扭转迟缓。某大学一学生,来自苏北农村,中学的尖子生、三好生,性格内向,来上学的费用都是父母向乡亲们借来的,来校后学习适应能力差,成绩不理想,看到别的同学在外打工,执意想挣钱还债,种种压力逐渐使刚进校意气风发的他变得很郁闷、焦虑、烦躁,这些不良情绪积压爆发,情绪失常,导致狂躁症,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休学两年。

(二)、失恋等情绪困扰,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

现在大学里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中年级学生就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然而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问题突出。失恋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往往很大,不良情绪酿成的事件比较多。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引发各种的心理问题,轻者荒废学业,重者引发校园极端事件。某高校曾发生一起因三角恋爱引发的凶杀事件。一女生因不能容忍另一女生接近其恋爱的男生,在某日中午趁该女生在宿舍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菜刀连砍十几刀致其重伤。强烈的嫉妒心使这女生丧失理智,成为一名杀人犯。有些院校中,由于相

关心理知识的缺乏,婚前性行为引发的身心伤害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此外,网络成瘾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不少学生陷入网瘾,失去自控能力,轻者通宵熬夜,生活无规律,影响健康;重者导致学业荒废,精神恍惚,不能自拔。部分男生还开始出现离不开烟酒等物质依赖,成为各种各样的瘾君子。

(三)、个性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信偏执,易于冲动,随心所欲。这种特殊环境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交朋友特别是交异性朋友中喜怒哀乐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认知他人的偏差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某校二级学院一名女生,个性偏执,心情孤傲,交一男朋友,一年后遭拒绝,情绪受挫,寝食难安,心理封锁,听不进任何规劝,终于悬梁自尽。

(四)、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心理落差,引发烦恼、自卑症

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社会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富二代、官二代等社会热议的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影响。来自贫困地区或家庭经济状况不如意的学生,与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学生彼此的认同度有较大差距,容易导致情绪波动、价值观的动摇改变,并加剧同学间的矛盾。对于贫困生来说,富二代的一掷千金很可能是一个刺激,并由此引发情绪反应或者人际矛盾。而有的富二代学生由于对贫困学生缺乏同情心,也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伤害到贫困生的自尊,引发人际纠纷,导致贫困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和加剧。

(五)、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重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加之,存在一些社会不正之风使学生看到录用人才的不公正,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忽视,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上述在现阶段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改善,将会影响一些学生一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大学阶段能否得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有效的心理辅导,得以排解心理困扰,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我省高校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关键环节,创新途径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许多高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机制,做到了思路清晰,要求具体,特色鲜明,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省高校正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局部心理健康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工作模式上实现从重视个案心理疾患的治疗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转变,在教育方式上实现从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向综合的实践教育的转变。,省教育厅建立了5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基地,辐射与带动周边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6月,我省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的遴选资助建设工作,遴选出16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予以重点建设。 11月,省教育厅成立了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评估、咨询和服务。

一是建立健全三级组织网络。建立高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各高校都落实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或系科中有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称心理保健委员、心理气象员等),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实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全校,覆盖全体本专科学生,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是组织领导机制。绝大多数高校成立了以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牵头,学生处、团委、宣传部、校医院、各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事项,对重大问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并制定相应的工作细则,指导日常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是经费保障机制。参与调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均能做到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全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各高校之间差距较大,数额从2万到40万元不等,生均从1.5元至15元不等,其中三分之一高校能达到省教育厅提出的生均标准。参与调研的高校都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需要。许多高校还设有预约室、接待室、测量室、宣泄室、放松治疗室、生物反馈室、沙盘治疗室、观察室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场所和硬件设施,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高校均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南通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已经率先以必修课的形式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还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设了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颇受学生欢迎。

(二)重视发挥专兼职队伍和五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各高校均有一支专兼职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有的高校除专职教师外,各院系具备资质的辅导员老师全面参与,还吸收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士的资源,积极发挥关工委五老的作用,整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资源,提升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服务的能力。各高校至少配备有1名本科学历以上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或具备较长的执业年限。4月,南通大学关工委建起了谈心屋,成为离退休老同志与大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生活交流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窗口。省教育系统关工委、省关工委、中国关工委以及全国和省各大媒体先后推广,报道了南通大学的经验,我省各高校关工委纷纷陆续建起了谈心屋。以谈心屋为桥梁,将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积极作用发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使心理健康教育多了一支队伍和力量。老同志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政治优势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不拘形式的心理疏导和心灵抚慰,解读他们学习生活中面临的难题,通过心理咨询、访谈、对话或座谈等形式,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吸取先进人物的人生经验,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研究

我省高校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以及省社科、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研项目,5个省级基地均建立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研究课题,吸引了广大高校专兼职教师申报。我省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关注、大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长。

(四)拓展工作时空,积极开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

大多数高校在个别咨询为学生服务方面,积极拓展时空,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咨询的及时性和便捷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充分保障学生能及时方便快捷地寻求个别咨询。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建有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宣传网站,并不断更新,发挥网络及时沟通的优势,通过论坛、专业教师博客等方式,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接受心理咨询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讯和周到的咨询服务。苏州大学的4个校区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每周开放时间达18个半天,并由原先在教学区域的设置转向进驻学生宿舍,让学生充分享受心理咨询服务的便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中心咨询室每周的开放时间计40余小时,包括晚上和周末时段。江苏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分布在各个方便学生的区域。扬州大学开通扬州大学心情驿站博客、扬老师qq在线心理咨询。中国矿业大学组织建立了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兼职教师为指导、大学生心理资助中心网络小组为主体的网络建设队伍,及时回复学生留言,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互动性功能。

三、我省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势头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稳步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各高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高校的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大,支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费投入不足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据本次调研,我省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严重不足,最少的高校平均年生均经费仅1.5元,而较为充裕的高校年生均经费已达到15元,相差10倍。参与调研的学校有三分之二没有达到本科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年生均不低于10元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覆盖本专科生,还要覆盖研究生,而且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研显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受到重视,体现在专业人员配备、经费投入等方面严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零开设。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三)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还不够规范、科学、有效,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尚未形成各界共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比例虽然很小,但是影响很大,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如何规范、科学、有效完善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是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共性课题。另一方面,个别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发生以后,媒体在予以关注并报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尺度和方式,以尽可能的减少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也是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研究的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

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主动求助意识普遍薄弱。虽然全省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活动体系建设、校内小报、宣传小册、广播网络等各种载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和咨询知识,个别心理咨询室设置由原来在校园僻静一角进驻学生生活社区,通过拓展时空,开辟网络新阵地等手段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专职、专业、专心服务学生的做法,基础工作比较到位,但由于受怕被别人觉得心理有问题、心理问题不是大问题等想法的影响或由于相关心理学科普知识的缺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接受度仍有限,在遇到心理问题后的求助意识普遍薄弱。有的学生饱受心理问题困扰却无察觉,或者意识不到是心理问题;有的对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连续性、可逆性、动态性认识有误区;有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一定的偏见。

四、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加大投入

各高校主要领导要定期听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题汇报,部署工作任务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有高校都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建设,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统筹领导。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教务工作部门、宣传部门、人事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校医院等单位,以及学校关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研究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健全相关制度,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并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完善协调机制。

各高校要按照本科生不少于15元、专科生不少于10元安排年生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项单列、专款专用,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房和场地,具有完备的健康、能力、人格、职业等方面测评软件以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设备、器材、图书、期刊、音像等参考资料,并能够不断补充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要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规定的最低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应计算相应工作量。

在专业资格和培训方面,建议省教育厅出台专业人员的专业准入制度和要求,对专职人员专业化发展以及个人成长方面要有规划和督导。对兼职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骨干学生的专业培训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各种名目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很乱且费用昂贵,建议省物价管理等部门联动予以整顿并在培训资质上予以规范。

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加强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形成咨询师全懂,党委副书记懂、辅导员基本懂,班主任略懂,学生有心理健康意识,后勤宿舍管理人员知晓,行政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了解的全员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局面。

本次调研发现,我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5个省级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覆盖了全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有效地整体推动了我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与辐射效应,有利于全面提升我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5个基地和16个示范中心在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方面的培训、示范和辐射作用。

(三)加快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步伐

危机干预工作直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与成熟度,各校应确立危机干预的指导思想,以教育为主,重在预防,建立和强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预防方面,要畅通信息渠道、加强信息管理,做好危机预警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等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形成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早控制的心理危机与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以辅导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力量的信息员队伍,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并作出有效干预。加强信息管理:在普查后根据心理健康档案筛选危机预警的范围和对象;建立学生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和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数据库,把临床咨询筛查出来的构成心理疾病诊断的,遭遇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性格长期孤僻的,学业、情感或人际关系等问题受挫的,环境适应不良的,以及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和主要对象。

出台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并建立完备的危机干预体系,提高危机干预能力。建立学校、学院、学生、家长、社会医疗机构协同的危机干预网络,明确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和分级分类处理办法。强化危机干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学生工作队伍、社区物业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危机干预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有关人员的危机快速反应能力,挽救个体身心,维护学校声誉,加强校园和社会稳定。开展危机后干预,处理危机事件发生后涉及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和情绪反应,维护身心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篇6

摘 要:在新时期,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大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干预,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健康心理 改革对策

一、前言

如今,高校的扩招政策不断深入,学校生源情况更加复杂,一些高校中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比如“川师大砍杀舍友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无一不显示出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尽如人意,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大学生潜在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干预,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本文重点研究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健康心理下完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的对策

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已经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正视的重要话题。我认为,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学生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很多细节,而且当今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如果对他们强行灌输规章制度,很可能引发他们的逆反情绪,有鉴于此,高校要实施柔性管理方式,尊重大学生。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高校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我认为,高校教师要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聊天、微信、QQ等方式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情况,或者安排问题辩论赛,通过学生在比赛中的情况了解大学生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再加上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心理情况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更是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高校还要将调查结果建立成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为常态、轻微失调、严重病态三种水平,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对症下药,促进大学生的成长。

2、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把握行为问题根源

学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都知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考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管理者必须全面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原因,了解导致他们出现各种异常行为的因素,再采取措施予以干预和疏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教师要想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原因,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大学生的各种言行举止,把握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困境。确实,近些年来,高校不断发生各种暴力事件和违法事件,导致高校不再是一个纯洁的“象牙塔”,高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时不仅要促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他们的生活问题、恋爱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愿意对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心结。教师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还要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使学生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多注意交谈技巧,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事实证明,学校管理工作要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组织S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展示才华提供舞台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新常态模式中,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慢,但是社会竞争更加激烈,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正视这种问题,要对学生加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未来发展做好铺垫。

我认为,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他们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以健康的心理应对一切挑战。高校可以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安排学生走进企业中进行见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以准职业人的身份参与企业运作,使学生提前感受社会企业的工作氛围,为日后发展奠基。其次,高校在校内也要多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微电影创作、技能大赛、人文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发挥个人才能,释放青春活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再次,高校还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义务志愿活动,促使大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他人服务,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使大学生在为他们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进而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为发挥个人价值而不断前进。

三、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生源情况更加复杂,这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升了,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却不容乐观,大学生自杀、伤害别人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些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才能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建华,向瑞伦.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杜晓达,吴云志.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7(03).

〔4〕谢智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实验探索[J].职业教育,2015(02).

〔5〕杨蕾.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征及健康教育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10).

学校心理健康篇7

1.1基本途径———“全面渗透”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向“全面渗透”的方向前行,所谓“全面渗透”是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合到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校园环境等方方面面,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全面渗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学生知识、情感、价值观等成长变化的重要阵地,而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重要资源也蕴藏其中。如果加以利用不仅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同时可以充分调动更多的人力资源参与其中,借以打破过去仅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单枪匹马的局面,让全体教师参与其中,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体现全员参与。学科渗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科内容中渗透。二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我们在自主—合作理念的指导下,大力构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主体学习的课堂环境,在促进学习发展的同时,对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等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1.2各种教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的集体活动是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素来有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一年春秋两届校园文化节,师生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衫展、学生美术作品展大大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印时话剧社“”沐聆心理社”“春晖广播社”“蓝球社”等学生社团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会了与人协作、沟通,也培育了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1.2支持保障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把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看作是学校心理健康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2.1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学校建立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并成为我校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已建立起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网络和人员培训,每年都有充足的经费投入,近两年我校投入大量经费,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立了包括个体心理辅导室、箱庭室、教师心理解压工作坊、音乐放松室、心理社团活动室等11个功能室。这些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全方位优质心理健康服务。

1.2.2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仅凭几个专职老师来进行,它的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育人最重要的是“育人心”,如此推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每一个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参与心理辅导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人格素养和教育能力的过程。只有全体教育工作者都树立起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才会落到实处,产生效果。我校在新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青年教师培训中无一例外都把完善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提高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应对生活困扰能力及提高他们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设计的技巧,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驾驭能力。

1.2.3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成长有着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影响力,为促进家校联动,形成合力,我校从2010年起开设家长教育系列课程,分年段、分类型、分阶段开展培训。学校还创办了家教专刊、根据3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及家长在教育中可能碰到的难题和重点编辑家教辅助教材,分发给每位家长阅读。这一系列的做法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和谐关系的构建,使得我校的家校合作进入了新的境地。

2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

学校以“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工作理念,形成不拘一格,全面开花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教训,确立专项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此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研组的老师们多年来还在本校和本地区召开了心理健康观摩示范课、送教下乡等活动,为条件不足的学校提供帮助,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本地发挥着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广受学生、同行和领导的好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具有开创性的独具特色一套模式,这一模式走在了全市、甚至全省的前列,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

3今后的工作方向

学校心理健康篇8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学校心理健康篇9

一、确立地位是前提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育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学校领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把它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要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在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都把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人格教育作为重要任务提到议事日程,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专人负责。成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组建了心理辅导专、兼职教师队伍,明确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目前,学校还将加大人力物力的投人,在不断充实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心理研究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扎实、更深人、更持久地开展下去。

二、建立机构是保障

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建立了校园心理咨询室。由我亲自抓,学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工作;校团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科、招就办、教研室、班主任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三、明确任务是核心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1)拟订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纲》。(2)心理教育纳入教学大纲进入课堂。通过课堂对每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3)建立咨询室,配备经过培训的专职心理人员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4)组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并实施对队伍的学习、培训。(5)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家长提供辅导学生的指导意见。(6)运用心理调查手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7)通过校刊杂志《铁韵》和心理健康宣传橱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营造良好的“心育”氛围。

四、总结成果促提高

通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以下成绩:(1)掌握了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部分资料,比较客观地了解到一些制约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心理热点问题及突出的个案问题。(2)缓解了校内人际冲突,改善了学生就业应聘的紧张、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3)及时发现精神疾患学生,并联系家长积极对症治疗,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文章发表、科研成果论文获辽宁省十五计划一等奖。(5)心理教育与就业指导横向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正在完成课题《学生就业指导提前介入对学生心理成熟的影响》。(6)拓宽心理研究领域,探究师源性心理问题及研究教师心理问题。

五、具体做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

学校在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搬进了教室,走上了所有班级的课堂。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每周一学时。为了使“心理健康”

教育更富针对性,更能切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有实效,心理咨询室都认真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开展课前的学生思想状况大型调查。为克服盲目性、加强针对性,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课前学生思想调查。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2)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心态的调查。在近几年毕业班离校之前,对他们的整体心态进行书面调查。 (3)在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坚持“三不原则”。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始终坚持不能“灌输”,不能“学科化”,不能“单向活动”的原则,尽可能在教与学之间寻找共点,使学生积极参与投入,使本讲座成为学生潜移默化提高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调适能力的一个操练平台,成为伴随其青春期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良师益友。

(二)营建良好的心育氛围,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展开

除接待常见身心问题的学生而外,心理咨询室还配合班主任、学生科、教研室、科任老师、生活老师的相关工作。先后对学校内一些较为特殊的行为偏差生、人格障碍生、心理疾病生进行了咨询辅导,对其它部门推荐的一些个案学生展开了心理疏导、跟踪调查,并将存有安全隐患的特殊案例报告学生监护责任方,以及早防患于未然,对较严重的心理异常、自虐、性别错位、人格障碍者,建议家长带学生及时到医院接受专家诊断、治疗。

与此同时,对前来咨询的一般心理问题求询者,按其心理问题代表性强弱一筛选出典型案例,(严格根据保密性原则,隐去真实姓名等背景资料)作为教学案例使用。这种贴近学生心理实际的代表性案例较之于书本案例更富有针对性、对疏导校园中各年级带共性的心理问题、集中的缓解群体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六、努力方向

(一)学生方面

回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内容侧重于指导学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减轻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等方面;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会拓宽至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等方面,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心理健康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策

培养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是医学院校的创学宗旨和目的。我们要了解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加以干预,旨在提高在校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校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一个人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行为上保持最佳、最好的状态”。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理智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行为恰当、态度积极等良好状态。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研究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SCL—90各因子均分显著高于全国正常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来自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同时,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其心理问题也有所差异。

三、影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活环境的改变进入大学,新的环境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1]。适应新的大学环境是新生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可能会与同学发生矛盾和争执,无法与同学正常交往。这样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还有很多学生是首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习惯于父母无微不至照顾的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落差,出现郁闷和烦躁等情绪。严重者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二)学习和就业压力医学院校较其他类型的院校,课业更加繁重,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也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此外,当前很多医院的招聘都要求医学毕业生具备硕士研究生的学历,甚至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医学生除了要面对学习压力,还要面对就业压力。在多重压力的影响下,医学专业的学生较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更能感到未来发展的压力。

(三)家庭经济的收入状况大学较高的学费和生活费使一部分家庭经济较差的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生活压力。这也会间接地给这些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会经常感到自卑、不自信。这种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那很可能会导致家庭经济收入低或贫困学生出现强迫、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四)人际关系问题有研究显示,约有20%的高校在校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之一。大学期间,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的青年期,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陪伴,因而对人际交往的需求也比较强烈。不同于中学时期简单的人际关系和单纯的交往环境,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相对复杂。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不相同,价值观也不尽相同,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若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学生很容易出现孤独、悲观的情绪,有的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大学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他们刚从高中的生活、学习环境步入大学的环境中,一时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困扰。针对新生,学校可进行学前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辅导,如环境适应专题、正确认识自我专题、人际交往专题、树立正确人生观专题等。大二、大三的学生基本适应了医学院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个阶段以解决个人情感等问题为重。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恋爱等情感问题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可引发学生出现抑郁、心理扭曲甚至自杀等行为。还有研究发现,大多数医学生的恋爱动机不纯,多是出于弥补内心的寂寞和空虚等心理。针对这类学生,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开设相关讲座和报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形成婚恋道德责任感,避免学生走向极端。对于大四、大五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压力来自于就业。除了学生自身需要有过硬的本领外,学校要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展岗前技能培训、就业心理教育等专题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学习压力主要是因为医学类专业学制较长,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本硕八年,而且医学类的知识点比较繁杂,很多医学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学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有些毕业年级的学生还面临考研的压力。在就业和考研的双重压力下,学生会出现脾气暴躁、睡眠状况不佳、神经衰弱等情况,继而诱发心理问题。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辅导员老师和心理健康课老师要多加关注,及时发现,及时开导学生。学校也可以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医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2]

(三)完善自我认知,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我,承认自己的优点和接受自己的缺点,这对学生做好合理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可通过对自己的综合评估,包括对价值观、就业期望、个人兴趣爱好和自身能力等方面的评估,设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很多医学院校都有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老师要将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这样除了能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之外,还能使学生正确了解自身的优势,便于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四)完善学校心理咨询系统,监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并定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便了解各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能够及早做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由于网络具有不直接面对性和隐蔽性,一些不愿面诊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放心大胆地跟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困惑,从而得到专业的心理指导。同时,对于前来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情况,心理咨询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