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管理制度十篇

时间:2023-03-24 22:02:35

授权管理制度

授权管理制度篇1

1.整体性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和执业医师的再授权管理制度,这三部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形成了对医生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以及实现了把不同能力的医生按照评级来分配到相应难度的手术中,实现了医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用。执业医师的手术能力评价是这三部分的基础,是进行另外两项授权的前提。这就保证了真正有能力的医生可以得到重用,不会让医院出现好医生得不到重用而技术差的医生却进行高难度的手术的情况,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这也是对患者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我们难以想象,不能胜任手术的医生给我们做手术的情况,这对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的。这样的能力评价作为基础,大大保证了医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也让医患纠纷控制在了最低的程度。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和执业医师手术分级再授权制度,在执业医师手术能力评价的基础上,完整地保证了医生能力和工作的对等性,让医院的工作效率达到最大化,让医院对患者进行手术的能力也达到了最大化。一个基础,两个分级授权,这样的有机整体,既稳固又灵活,既简单又全面,为医院的手术治疗高效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2.独立性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既是有机的整体,也是单独的个体,彼此是独立进行的。这样就保证了评价医生能力和安排医生手术工作的各个部分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不受彼此的影响,做到公平和公正,达到最好的评级效果。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不少的反例,一些医院因为医生的能力评价含糊不清,掺杂了各种医生背景和人际关系等等原因,导致了没有能力的医生反而在进行高级别的手术,结果当然可想而知,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医院纠纷。在对患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的同时,也让医院的声誉大受影响。这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要尤其注意。执业医师的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和能力评价的独立性,保证了对医生能力评价的足够准确和客观,让有能力的医生的手术能力得到肯定,让能力稍差的医生能够在相应的低级别手术中得到足够的锻炼。这样的独立性是非常有效而正确的,医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认真坚持制度,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二、目前国内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制度的优劣分析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在国家的正确政策领导下,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取得了很多可喜可贺的成就,在很多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师能力评价以及手术分级授权制度在这其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承受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但是要认清的是,在目前来看,我国的相关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还是可以有进一步的完善的。一种好的制度,总是能够经得起现实的检验。而我国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体系和手术分级授权体系,就是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形成和完善的,自然非常适合我国的医疗国情,能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大力推广医师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医患纠纷方面,让医院和患者双方都受益良多。相信我国目前的这套制度的优点已经不必多说,综合起来,就是:实际操作性强、从程序到备案各方面制度都很完善。但是,一种好的制度也是需要不断改进和进步的,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只能加速灭亡,这是千百年来的道理。在执业医师的能力评价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制度中,这样与时俱进、顺应国家政策的改善更是必须时刻进行的。我们的医务工作者要做到及时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认真在实际工作中检验,让我们的执业医师能力评价、手术分级授权和再授权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潮流,随时进行完善和补充。目前我过执业医师能力评价制度和手术分级授权、再授权存在的缺点是比较少的,但也并不是没有。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医生就反应这样的制度比较繁琐、往往审批流程非常复杂,庞大的审批程序和人员不仅增加了医院的费用和开支,也拖慢了医生能力评价的效率,给医生带来了不少的时间损失。在这方面的呼声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积极进行改善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牢记原则,就是“能者居之”!一定要用尽量简单的制度来选拔到更好的人才,这样才是这套制度的最终目的。在提出改善意见的时候,医务工作者也要注意联系实际来进行,在缩减医院经费的同时,努力把医生的能力能够检验出来,不可以让“南郭先生”这样的医师浑水摸鱼,给医院带来潜在的危害。总之,我国现在的执业医师手术分级授权、能力评价和再授权管理制度,是优势大于劣势的,甚至可以说,优势很大。我们的医院和医务工作者只要认真执行,就可以把医患纠纷控制在最低的程度,让医院的手术能力保持稳步的提升。

三、总结

授权管理制度篇2

授权是一种有效管理方式。管理者不仅要授权,而且要学会授权;授权不是让下属简单地参与,也并非让管理者弃权;授权予人,不是让下属职务;授权不只是授责,还要放权。

授权是一种管理艺术。授权不是简单地给下属分工,不仅仅是做和不做、谁去做、做什么的问题,它实际上包括对各种资源的动用权力,即有关人权、物权、财权的统配能力。

权限的分类

人权。人权就是人事管理控制权,包括人事任用权、人事罢免权、人事指挥权、人事考核权、人员给薪权、人事奖惩权等。

财权。财权也就是对资金支配使用的权力,包括资金预算权、资金支付权、资金使用裁定权、资产使用权、资产处置权等。

事权。事权也就是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业务活动权,包括工作内容选择权、工作目标要求决定权、工作考核标准决定权、工作时间限制决定权、工作方式选择权、工作场所选择权等。事权即是选择在什么地方履行职责并完成工作目标的权力。

授权的方式

岗位授权。岗位授权是通过对企业、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力的界定,在授责的同时授予相应权力。组织架构健全的企业,都有“岗位说明书”、“职务说明书”或“部门和岗位工作标准”。在这些文件中,要包含明确的职责和权力界定,即授权事项。

指令授权。指令授权是上司或主管临时性地向其下属员工下达指令,在授责的同时授予权力,以便有效、快速地调动资源,并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按照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授权的条件和途径

授权之前先授责。授权是与授责联系在一起的,授权必须授责,授责后必须授权。授责不授权或授权不授责都是管理的大忌。管理者要传授给下属知识、技能,端正下属的工作态度,向其灌输企业经营管理之道,让下属充分掌握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

制、领导等基本能力,熟练运用管理工具和管理模式,清楚认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工作的规程以及业绩的要求。

授权的有效途径。管理者要降低授权风险,就必须通过权力细分来实现制衡,使被授权的下属能以其经济利益和权力地位来承担权力责任。权力制衡的前提是权力细分,没有权力细分,也就没有权力制衡。权力细分后的权力主体相互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降低上司对下属运用权力进行监督控制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上司。权力细分的方式主要包括流程、等级、职能、项目的细化等。

为何授权

减轻管理者工作压力。管理是通过下属来完成工作的一种艺术,授权可减轻管理者繁重的工作压力,节约事务性工作耗费的时间,不必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管理者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计划、策略、方案、方法、方式的思考上,通盘考虑、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通过对下属的授权,充分掌握下属的能力点,增强下属完成工作的信心,激发其完成目标的激情、主动性、能动性、责任感、归属感。同时,让更多有潜力、能力、上进、尽责的员工脱颖而出,构建强大的员工队伍,打造牢不可破的具有战斗力、竞争力的团队。

授权的障碍

管理者不敢授权。管理者担心下属因能力不足而无法完成预定目标,因此不敢对其授权。其实,如果管理者拒绝授权,工作就越是难以分解,下属就越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提高,长此以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授权是一个授能、予责、放权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管理者不愿授权。由于管理者担心授权失控,很多企业存在“假授权”的现象,只对小事授权而不会对大事授权,只对管理者授权而不对普通员工授权,只在短期内授权而不做制度性授权等。其实,授权也受企业规章制度和当事人的制约,因为没有制约的权力可能会被滥用。

管理者不善授权。有些管理者不懂得授权,也不善于授权,更没有认识到授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个人孤军奋战,穷于应付日常琐事,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授权就是要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工作。要达到有效授权的效果,必须从管理者、下属、制度等方面来寻求解决办法。

授权的追踪措施

建立信任机制。管理者和下属之间要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这是成功授权的前提。授权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规范经营,是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间的充分信任,管理者充分信任下属,并千方百计为其排忧解难,授权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管理者“愿不愿”的问题。

授权管理制度篇3

摘要针对核电建设项目特点,核电工程公司全面推行了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制,强化以工程项目部为核心开展总承包工作,明晰了项目部责任,加强对项目总经理行政授权与经济授权。本文从背景、体系构建及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实践证实通过推行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制及授权体系,提高了项目管理主体责、权、利匹配的程度,提升了项目执行的应急反应速度与管理水平。

关键词核电项目工程公司项目总经理负责制授权体系

核电工程建设项目专业多、难度大、周期长、造价高,目前已逐步形成“精干业主加工程公司总承包、专业分包”的新型管理模式,出现了全面承担核电工程的项目管理、设计、采购、施工、调试总承包的专业化工程公司,针对不同的核电工程项目,实施标准化统一管理。在工程公司多个核电项目同时开工建设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各个项目建设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成为工程公司面临的紧迫课题。

项目总经理负责制是当今国际先进工程公司经长期探索形成的高效运作模式,针对工程项目,按照内容和范围,集中一定的资源,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建立授权制度,通过严格、规范、全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组织、协调、管理、监督,有利于控制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造价。

一、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制及授权体系的构建背景

核电工程公司在项目总经理负责制实施前,项目部责任无限大,要对安全、质量、进度、费用全面负责,对设计、施工、采购、调试全面负责,但是得到的授权又不足,在责、权、利不清晰的情况下,项目总经理监督、控制与协调存在一定困难。每次遇到问题,都要提交到公司总经理层面讨论解决,工程总承包管理中项目部的核心作用未能充分体现。随着承接项目不断增多,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工程进展。

基于以上问题,核电工程公司建立制订了完整的授权程序与制度。对于工程公司管理者来说,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和精力在公司发展上;对项目总经理来说,可以提高其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对于项目来说,可以提升项目执行的应急反应速度,权限明确,工作灵活。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授权的意义应该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这才是有效性的一大改进。”

二、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制及授权体系的构建

作为总承包企业,着眼点要大,需要建立一个集约化、智能化、高效率的多项目管理体系;作为项目部,着手点要小,项目总经理要在企业授权下,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因此,项目总经理授权最根本的是在于如何把握好“授权的度”,保证授权“天枰”的平衡状态。授权过小,项目总经理难以获得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难以完成担负的项目管理责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挫;授权过大,企业难以实施对项目的有效监控,管理意图难以贯彻,可能导致项目管理处于失控状态。

核电工程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色,准确剖析授权的范围、额度和相应的条件,构建了符合公司实际现状的项目总经理全面授权制度。

(一)行政授权

人事管理授权:包括对项目副总经理及项目部各部门经理推荐及任命权;对于其他部门服务于项目相关负责人的任命权等。

考核授权:包括对项目部内部人员的考核权;对服务于项目的其他部门主管领导、相关负责人的考核权等。

协调决策授权:包括对其他部门接口协调的决策权;技术方案涉及的经济性决策权;相关合同执行过程中职责划分权等。

(二)经济授权

立项审批授权:包括合同范围内及合同范围外的立项审批权。

合同额度及分工授权:包括项目部负责签订的合同范围;范围内各项合同的签订、结算审批权等。

费用支付授权:包括项目部分管范围内各项合同正常进度款、尾款及零星合同款的审批支付权;相关合同重大变更和索赔费用支付的审核权等。

(三)相关程序体系

根据项目总经理授权制度,以其内容为指引,工程公司各相关业务及职能管理部门,梳理、修订原有业务管理流程,修订完成或重新编制了相关管理程序,逐步整合、完善、建立授权相关程序体系。

三、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制及授权体系的实施效果

实践表明,核电工程公司推行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制,强化以项目部为核心开展总承包工作,项目部的责任从笼统到明晰,明确了项目总经理在的行政授权与经济授权,这让项目总经理手中握有了一把“尚方宝剑”!通过科学管理,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匹配的程度,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流程,提升了项目执行的应急反应速度,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

同时,核电工程公司作樽艹邪企业,同时承担多个项目的建设工作,项目总经理授权制度的实施,也使得公司领导逐步摆脱了事事亲力亲为的窘境,把精力重点放在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发现和培养人才等事情上来,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被授权者的项目总经理,更加懂得了“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得其利、罚其过”,使其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和运用。

未来,核电工程公司将开展项目总经理全面负责制工作情况反馈,对偏离的行为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对于授权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调整,不断完善相关体系。

参考文献:

[1] 赵文昭.核电工程项目绩效考核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9).

授权管理制度篇4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业务按照适当的授权进行;保证业务活动以正确的金额,在规定的会计期间,记录于规定的账户;保证账面资产与实有资产定期核对,并揭示薄弱环节;保证企业经济活动依法、有效、有序地进行。由于环境及公司前景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一个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具有按管理部门需要来保证执行经济业务和完成工作的职责,以及保证制度正确实施的有效程序。为此企业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笔者认为合理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建立恰当的授权

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八种,授权批准控制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的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因此,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度量界定及合理授权是关键的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上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授权多、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力的恶果,由于授权无“度”和授权不当,直接制约内部控制制度效能的发挥:在巨大的权力面前,国家的政令法规都相形见绌,更何况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这就需要企业在建立多元产权主体制衡机制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同时,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要讲究一定的“度”,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无论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都应先认真研究,准确掌握,这样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以落实。

授权批准是处理经济业务活动的游戏规则,是一种指导企业业务活动的程序性文件。包括作业程序、操作规范、授权批准等。授权批准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定授权”。“一般授权”是对办理经济业务权力、条件和有关责任者的规定。如费用报销签字的授权,签订一般经济技术合同的授权等。“特定授权”是对特定事项的操作,如价值较高的资产委托、担保,期货的操作等授权。为了保证对授权批准控制,不管是“一般授权”还是“特定授权”都必须明确责任;要明确每项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建立授权批准检查制度。比如,当某项经济业务的数额超过某部门的批准权限时,只有经过特定授权批准才能处理。这里所讲的经济业务是指公司和外单位之间交换资产与劳务,以及在公司内部对资产和劳务进行的转移与使用。资产应限于对管理当局规定的用途加以使用,会计记录应能做到对资产建立会计责任。要达到这些目的,管理当局必须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规定出完成经济业务的恰当授权。在公司组织中,最终的权力属于股东,并由其授权给董事会、高级职员和管理班子中的其他成员。管理当局依次授权给特定的个人或部门,使他们有权去执行某种活动。

二、完善职务分隔

职务分隔授予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去担任一项具体职责时,必须相应地扩大在其进行活动中的权力。授有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员承担着经营和保管的职务,不能同时担任记账的职务。一个处于可犯错误或容易发生不轨行为职位的人,不应同时又给予他担任可以隐匿这些错误或不轨行为的职位。良好的控制应是,一个人从客户处收取货款,而有另一个人在应收账款账簿中进行登记。把记账职务与经营和保管的职务分隔开来,可以防止那些接近资产的人挪用部分资产,并用错误的会计记录来隐匿这些活动。在公司的经营活动中,有些活动的性质使记账与经营和保管职能自然而然地分隔开,如生产工人既无记账的训练,也没有从事记账工作的必要。但在另一些情况下,职能的区别是很难区分的。从事现金收支、借入和偿还贷款、扩大赊账、收取应收账款等资产管理方面的职能,对于掌管会计职能的人来说,并不是完全分隔得开的。所以只要有可能,应把这些不相容的职务进行分隔。在组织业务活动时,要使每项经济业务至少有两个人或两个部门参与,这样就能用一个人的工作去证实另一个人工作的准确性。只要有关人员之间没有相互勾结,差错和不轨行为就很可能被发现。安排人员时应做到人尽其用,几个人同时从事一项经济业务,要利用各自的专长,而不应造成工作的重复。如交付一笔销售定货,会涉及到有人在销售部门取得定单,有人在信贷部门检验信贷批准情况,有人在仓库挑选货物,会计部门有人做出经济业务的记录,运输人员要检验发货项目的正确性,并准备发货。这种一项活动由几个不相容的部门和人员来共同完成,不但能提高作业效率,而且也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实施。

三、加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核力度

以往,企业一般比较注重销售、毛利、利润等经营成果的考核,而把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列入考核范围的企业还不多,企业很难对执行制度的好坏进行区别并做出相应的奖惩处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结果的好坏,除了制度要具有科学性、合规性外,另一个因素就是制度是否被认真贯彻执行,这与企业的考核办法和考核内容有关,所以,企业应当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列入考评范围,落实考评内容,考评标准力求科学化、合理化、可操作性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考核时,重点要对企业内部工作流程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如果一个企业内部工作流程很科学、合理,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能很快被后一环节发现,要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在实施考核时可运用企业内部监事、审计、财会的监督力量,同时将考核结果与部门、人员的奖惩挂钩。

授权管理制度篇5

【摘 要 题】数字图书馆论坛

【关 键 词】数字图书馆/版权授权/授权/数字作品

【正 文】

在传统时代,作品的创作、传播与利用主要涉及作者、出版者、社会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数字时代,围绕着作品而发生的社会关系不再是这种三点一线的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作品不断涌现。数字作品的出现搅乱了传统的版权世界,数字作品提供者成为版权关系中的重要角色。不同的利益集团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数字作品采取不同的态度,有的欢迎有的排斥。面对这种新的变化,传统的版权保护制度显得无所适从,数字版权保护成为新世纪版权界的焦点。各方利益集团围绕着数字作品而发生的版权冲突集中体现在有关的侵权诉讼中。

1 法学家与数字图书馆版权之诉的典型实例

最早向数字图书产业说“不”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2002年,陈兴良诉称:中国数字图书馆网站未经其同意,擅自将其3部作品上传至数字图书馆网站供读者使用,侵犯了其信息网络传播权。

2004年,以中国知识产权专家郑成思为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7位法学教授状告北京书生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诉称书生数字图书馆有限公司未经许可使用了他们的多部作品,侵犯了其版权。

两起案例都是以数字图书馆败诉而告终。这些判例表明,数字图书馆不能擅自将作品数字化后进行网络传播,对于享有版权的作品必须经过版权人的同意方能在网上传播数字作品,否则就侵害了作者的著作权。

2 数字作品的出现对传统版权领域的冲击

法学家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诉讼反映了数字时代版权领域的新问题。数字时代的作品创作和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数字图书以其快捷、跨时空、检索便易和复制简易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数字作品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也受到了多方质疑。版权所有者与数字图书馆之间围绕着数字图书的版权问题展开了一场新的利益争夺战。

“未经许可任意使用他人享有版权的作品是侵权行为。”关于这一点利益各方都持赞同态度。作品的版权应该延及数字环境。我国新修改的版权法也规定,版权主体就其作品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数字图书版权问题争议的焦点不在于数字作品是否应受到版权保护,而是在于数字图书馆如何取得版权授权。

3 目前我国数字图书版权授权的模式

目前国内较大的数字图书公司有中国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清华同方学术期刊数据库、方正Apabi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万方数字图书馆、重庆维普数字图书馆等。很多数字图书馆都曾招致版权侵权诉讼。数字图书的版权问题震动了图书馆界、出版界、法学界、版权所有者等各个层面。

关于数字图书的版权授权,目前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3.1 直接授权模式

即数字图书馆向版权人直接取得授权。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超星数字图书馆,因此也有人称为“超星版权模式”。“超星版权模式”符合目前法律规定,是遵守著作权法,尊重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最佳典范。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授权模式效率太低、浪费社会成本,不是最佳的授权方式。

3.2 授权模式

即通过版权管理机构,版权人把自己的权利交给该机构,由版权机构统一管理版权人的权利。数字图书馆向版权机构交纳一定的版权使用费,版权机构再将这部分报酬转交作者。在国外,这种授权模式运营得很成功。在国内,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但是按我国目前的版权发展现状这项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

3.3 法定许可模式

即通过修改法律,将数字图书馆和网上传播作品,采用“法定许可使用”,事先不经过作者许可,事后向作者支付报酬。目前国内法学界和图书馆学界有许多人主张将法定许可全面引入数字图书馆,解决数字图书馆对作品的海量授权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5种法定许可的情形,其行为主体分别是报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录音制作者和出版社,数字图书馆没有被授予法定许可的权利。将作品数字化列入法定许可范畴目前仍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国际上的先例。

3.4 放弃版权模式

有专家学者提出,让作者放弃自己的部分版权,但是否放弃版权只能是作者自己的事,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权干涉。因此采用放弃版权模式只适用于一部分作者自愿放弃版权的作品。国内也有数字图书馆号召作者无偿捐献版权,鼓励作者化私权为公有,但是响应者很少。

3.5 要约授权模式

作者在出版图书时发表一个要约,声明版权人的权利,规定别人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使用作品,任何机构或个人只要愿意接受该条件,就可以按照约定的方式合法使用该作品。这种授权模式在国内已经有了先例。我国第一本刊登了授权要约的图书是《最后一根稻草》,作者钟洪奇在书中有如下权利人版权声明:“任何个人或机构均可在满足以下条件的情况下使用本书:(1)授权范围:数字形式的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2)授权费用:收入的5%;(3)支付方式:在收入产生6个月内支付给中华版权公司收转;(4)使用方式:保持作品完整性,必须注明作者和来源;(5)保留其他权利。大多数字图书馆极力推崇此种模式,认为该模式能使权利人更有效行使其权利,使用者能更有效地获得授权,从而使公众获取知识更加方便,形成一种多赢的局面。

4 理想的版权授权模式

尊重知识,尊重版权,是数字图书馆必须时刻牢记并严格遵守的重要原则。对于有版权的作品,数字图书馆在利用作品作为数字资源时必须取得作者的授权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目前情况下,还没有一种固定的数字作品版权授权模式,怎样在法律框架下既不妨碍数字图书产业的发展又能充分保障作者权益,是版权界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有环境下最理想的版权授权模式是授权。即作者将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交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统一管理,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数字图书馆就数字图书的版权问题达成相关协议。

4.1 授权模式有着坚实的法律依据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诉讼、仲裁活动。”这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次明确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法律地位,也标志着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正式确立。

国家版权局的《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三条规定:“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利用受著作权保护的他人作品制作数字化制品的,应事先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可以直接向被利用作品的著作权人取得许可,也可以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取得许可。”此条明确规定了取得作者授权的两种方式:向著作权人直接取得授权和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为授权。

4.2 授权模式有着良好的可操作性

综观目前数字图书产业存在的几种版权授权模式,授权模式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虽然直接授权模式是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的合法授权模式,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作品,数字图书馆要担负起调查版权状态的任务,直接向每一位著作权人取得授权和支付报酬,这是相当困难的,所付出的成本将是巨大的。超星数字图书馆虽然取得了23万作者的直接授权,但其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十分严重,影响了数字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效益。

而法定许可模式暂时还没有存在的合法依据,要成功实现数字图书馆利用作品的法定许可,还需要数字图书馆长期的奋斗和努力。放弃版权模式和要约授权模式在强调私权保护的法制环境下也只能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短期内不可能在全社会得到普及。

因此,当前最好的选择是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授权。数字图书馆在上载作品时,只需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征得许可和支付报酬,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起到信托人的作用,由其代为行使著作权人的权利。健全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机制会保证图书馆利用作品的授权高效率地进行,其对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4.3 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西方版权管理制度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西方各国的版权管理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1991年我国《著作权法》实施以来,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只有10多年的历史。1992年我国第一个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正式成立。目前我国版权集体管理机构主要有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版权保护中心、中国文字作品著作权协会。目前,正在筹建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有中国美术摄影作品著作权协会、中国音像协会音像版权集体管理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表演者权益保障中心等。除上述已经成立和正在筹建中的各种版权集体管理机构外,还成立了一些版权公司。

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因为我国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还处在摸索阶段,版权集体管理机构还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图书馆界应该行动起来,积极主张对权利人的数字化复制权和网络信息传播权进行强制集体管理。我国国家版权局《关于制作数字化制品的著作权规定》第四条第三款指出:“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收取未与其签订著作权集体管理合同的著作权人的报酬,应及时转交相应的著作权人,并为此公告。”因此,版权集体管理组织不仅可以管理会员的著作权,也可以管理非会员的著作权,只要将报酬及时转交相应的著作权人并公告。因此,必要时,版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对著作权人的著作权进行强制集体管理,这就充分确立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权利和地位。国家版权局应该加强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建设,以使其在版权领域真正发挥应有的社会效能。

总之,为了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字化信息环境,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数字图书产业的作品授权提供一个切实有效、能够指导开发实践的解决方案。使数字图书馆、作者、公众三方的利益达成有效的平衡。即使公众能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又不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著作权人支持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享受数字图书馆的优质服务,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庄琦,马海群.著作权适度保护与数字图书馆行为的适度扩张.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5)

2 顾必成.网络环境下我国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问题的若干思考.新世纪图书馆,2003(1)

3 陈勤.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解决方案.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6)

4 李培.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授权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教授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72-02

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坚持教授治学,实现学术权力的“回归”。教授委员会制度是完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实现学术权力“回归”的重要制度保障。

一、推行学院教授委员会制度势在必行

钟秉林教授认为,大学的学术权力是大学内在逻辑的客观要求,是大学本质特性的外化,其主体主要是学术人员和学术组织,其客体是学术事务,其运行方式主要依靠学者自身权威对客体产生的影响[1]。然而在现实中,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的泛行政化倾向,造成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界限不清及分工不明,影响了教授治学的真正落实,阻碍了学术权力的正常行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院行政权力肆意干预学术事务

学术权力的行使主体应该是以学院教授为核心代表的教师队伍,然而现实中学术权力的行使往往受到行政权力的肆意干预。

首先,行政人员对于学术事务更具有发言权。有专家认为,“担任行政职务的学术人员比没有担任行政职务的学术人员参与教师招聘和专业设置等机会明显要多”[2]。这是因为,担任行政职务的学术人员更易于利用行政手段谋取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次,学术组织被行政机构越俎代庖。目前,各高校的二级学院普遍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等专门治学机构,但由于这些机构在产生和运作上缺乏有效机制和制度约束,人员构成比较随意,往往由院长、副院长和系主任等具有行政职务者组成或由党政联席会议代为行使,从而导致“大学中学术组织泛化为行政组织,行使某种行政职能;或者作为‘虚位’组织,使学术权力在大学中难以发挥实际作用”[1]。

2.学院学术权力集权现象严重

学术集权是学术权力行使中出现的另外一个问题。表现为学术事务的决定权集中在个别学术权威身上,学院的资源分配权和话语权也掌握在个别学术权威手中。

一是学术权力集中于个别行政人员。这与行政人员对学术事务更具发言权有关,因他们除行政职务外,通常还身兼数职,并可通过行政手段为自己谋取“学术权威”的头衔。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行政权力的过度膨胀势必挤压普通教授行使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致使教授普遍处于边缘地位。二是学术权力集中于个别“学霸”身上。所谓“学霸”,通常是指真正的学术带头人,他们手中掌握着大量学术资源,具有学术权威,但由于学术环境和个人秉性等因素所决定,他们由学术权威演变为“学霸”。“学术权威存在的合理性只是一种有限的合理性,但学术权威蜕变为‘学霸’就可能阻止思想解放和学术进步,破坏学术自由的氛围,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3]。

3.学院缺乏教授治学的氛围与文化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混淆与失衡挫伤了普通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管理的积极性,阻碍了教授治学文化与氛围的形成。如前所述,学院行政权力肆意干预学术事务和学术权力现象的客观事实,让普通教授对管理学术事务难以提起兴趣,在许多教授中产生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和“人微言轻”等消极观念。

张意忠教授对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28所普通本科院校(其中“211”工程建设高校49所,非“211”工程建设高校79所)进行调查,其结果表明,“在440位教授中,只有88位(占20%)知道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与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是如何产生的;有174位(占40.5%)知道一些;有178位(占39.5%)不知道所在高校学术委员会与各专业委员会的委员是如何产生的”[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高校通过设立教授委员会让教授行使学术权力已成共识,也是其必然趋势”[4]。

教授委员会由全体教授(包括副教授)大会选举代表组成,行使管理学术事务的治学权力。教授普选的产生程序决定了教授委员会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其他专门治学机构由教授委员会产生,以确保专门治学机构的权威地位。

二、要保障学院教授委员会享有独立的治学权力

从现有的相关研究和具体实践来看,学院教授委员会要在教授治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摆脱教授委员会是一种咨询机构的思维,真正赋予教授委员会对学术事务的决策权力和决策地位。

1.明确学院教授委员会的治学决策地位

李保卫教授认为,“教授委员会的本质是教授治学,要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性作用,赋予教授参与决策的权力,承认教授群体是学术事务的决策者与非学术事务的审议者”[5]。

学术事务的决策权是教授委员会制度运行的根本保证,是教授委员会制度能否充分发挥治学功能的关键所在。学院教授委员会在治学方面的决策权应该由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此外,还应有运行机制的保障,使学院教授委员会能独立履行决策职能,避免受到行政权力等其他因素的干预。

2.厘清学院教授委员会的治学决策范围

对于这一问题,张君辉认为,“‘教授治学’在实践中表现为以教授为主体的教授委员会拥有大学学术领域的决策权,诸如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招生政策、学位标准、学术人员聘任与晋级等学术评价以及事关学术发展的激励政策等”[6]。

笔者认为,学院教授委员会应该对如下治学中的重大事项拥有决策权:一是学院学科发展的规划和计划;二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和重要举措;三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计划以及高层次人才引进事务;四是与治学相关的重大资源配置方案;五是教授委员会专门机构的组成人员及运行机制;六是教授委员会的议事程序、决策方式和工作制度等自身建设事项;七是院党政联席会议或教授委员会委员提请决议的其他重大治学原则问题或重要事项;等等。

3.完善学院教授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首先,要明确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产生程序和组织设置。学院教授委员会应由学院全体教授(包括副教授)选举产生,委员应该是全体教授中最优秀的代表。学院教授委员会实行任期制,四年一届,名额由学院全体教授讨论决定,教授委员会委员因故缺额时,应及时增补。其次,要建立健全学院教授委员会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必须建立健全包括教授委员会章程等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教授委员会的议事规则,建立常态会议制度。同时,要完善学院教授委员会考核和监督的办法,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教授委员会的工作效率。最后,要完善专门治学机构的内部运行机制。学院教授委员会可下设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等专门治学机构,其委员由教授委员会选举产生。专门治学机构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分别对学术、学位和教学等治学事项行使决策和审议权,其决策方式为集体讨论、充分协商和民主决策,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重大治学事项决策实行票决制等原则。

三、要妥善处理教授委员会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关系学院的治理结构由党政管理、教授治学、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个方面构成。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党政管理的基本形式,教授委员会是教授治学的重要平台,教代会是教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制度保证。为在现有的学院权力生态环境中保障教授委员会充分享有独立的治学权力,必须妥善处理好学院治理结构中的各种关系,坚持学院党政共同负责制与教授治学和教职工民主管理互动,形成党政管理、教授治学和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机制。

1.教授委员会与党政联席会议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负责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重要事项。学院教授委员会作为学院的治学机构,在既有的学院治理框架内,受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领导,承担学院治学方面的主要职责。教授委员会依据教授委员会章程所规定的决策范围行使决策权和审议权,对学院运行和发展中的其他重要事项有提出咨询意见的权力。党政联席会议行使教授治学范围之外的所有重要事项的决策权。根据党政联席会议授权,教授委员会行使重大治学事项的决策权,其相关决策议题和审议方案由党政联席会议提交,对其治学事项的决定由学院统一组织实施。此外,党政联席会议有权对教授委员会的决定提出异议,并提请其进行复议。党政联席会议应当尊重教授委员会提出的学院发展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意见建议,为教授委员会有序地开展独立治学决策营造体制与文化环境。

2.教授委员会与专门治学机构的关系

学院现有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等治学机构是教授委员会下设的专门治学机构,其组成人员由教授委员会决定,其规章制度须经学院教授委员会审议通过。一方面,根据教授委员会授权,专门治学机构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分别对学术、学位和教学等治学事项行使决策和审议权,教授委员会应该尊重专门治学机构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各专门治学机构作为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应向教授委员会负责。

3.教授委员会与二级教代会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学院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法定形式,教代会是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最基本制度保证。在“三位一体”的学院治理结构下,党政联席会议是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教授委员会、二级教代会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相对独立履行职能。学院教授委员会在履行学术权力的同时,应广泛听取教职工对学院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和支持学院教代会行使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支持学院教代会独立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钟秉林.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及其协调[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2]向东春.大学学术人员在学术事务管理中影响力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9).

[3]韩斌全.论学术权威的有限合理性和对学霸的拒斥——基于学术界谋求思想解放和学术进步的诉求[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2).

[4]张意忠.教授治学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6(4).

授权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财务授权; 资金支付授权; 授权标准;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18-03

一、引言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资金流动性大、流量大、控制风险高,不当的资金支付直接影响电网企业的正常运营。资金支付授权是企业资金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脉,是企业内部控制固有风险高危环节。电网企业及下属单位为确保正常运营,必须有一套适用于自身的资金支付审批标准,而这套标准的编制过程各不相同。作为业务同质性非常高的电网企业,迫切需要有一套管理思想统一、管理工具统一的资金支付授权管理模式。本文系统性引入资金支付管理模式,并结合实践阐释资金支付授权标准建立过程、深入思考落地推广的成功因素[1]。

二、研究设计

企业运营各业务工作流程中行使财权、支配财力资源集中在资金支付环节。资金支付授权研究范围,既包括对费用报销单、付款申请单等与资金支付直接相关事项的研究,也包括对引发资金支付事项的前端间接相关财务授权事项的研究。

(一)研究思路

基于授权两层次论提及两个层面的授权,即组织层面的基本授权和企业内部运营层面的岗位授权(以下简称基本授权和岗位授权)。基本授权旨在解决授权事项的决策权限如何在不同层级单位之间的分配问题。岗位授权旨在当基本授权标准研究结论形成后,解决授权事项的决策权限如何在同层级不同岗位之间的分配问题。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按照图1中展示的10个步骤研究资金支付授权体系。

对资金支付授权事项首先应明确其基本授权结论,对于基本授权结论不同的事项按照不同的分析路径研究并最终得出岗位授权结论。针对基本授权结论为“不应授”且适用层级为省公司的授权事项,直接研究省公司层面岗位授权;针对基本授权结论为“应该授”和“必须授”的授权事项,需要先研究基本授权,后研究岗位授权[2]。

在管理层决策调校环节,管理层需要按照各项经营指标将下属单位划分为一定数量的梯队并应用合理的方法为梯队内单位研究出适用的标准[3],以平衡简化资金支付授权标准。列示研究现状并将研究结论与现状比对时,其差异即为授权现状的改善空间。

(二)基本授权研究

各被授权地市/县级单位的授权标准受到地域、环境、经济、资产规模、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影响,而这些影响的量化结果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中。基于三张财务报表,结合电网企业行业特点,设计提取9项基本授权标准影响指标,包括资产总额、负债总额、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综合计划、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售电量、售电量增量。同时按照指标来源报表,将上述9项指标归为资金类、资产类、价值类和行业类四个类别(见表1)。

各省公司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每一类至少要选择一个指标开展因素分析。第二步根据基本授权事项属性与标准指标类别关联紧密程度,将上述指标区分为关键指标和非关键指标。考虑到电网企业行业特点重要性,不论何种财务基本授权事项均将行业类直接认定为关键指标。此外,授权事项属性与指标类别相同则界定为关键指标,授权事项属性与指标类别不同则界定为非关键指标。例如,按照资金支付授权事项框架,对外捐赠审批事项属性为资金流事项,选择全部9项指标进行计算,其关键指标则为资金类和行业类指标,包括售电量、售电量增量、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综合计划;非关键指标则为资产类和价值类指标,包括资产总额、负债总额、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基于“二八法则”,在确定基本授权标准指标权重时,分别赋予关键指标和非关键指标不同权重。其中,赋予关键指标权重占比合计为80%,单个关键指标权重占比则为平均分配;非关键指标权重占比合计为20%,单个非关键指标权重占比亦为平均分配。

利用地市公司/县公司标准指标占省公司/地市公司标准指标比重,再根据不同指标的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即可得出某一基本授权事项对地市公司/县公司的授权金额参考标准。基本授权标准计量公式如下:

R地市(县)=[(主营业务收入地市(县)/主营业务收入省(地市))×r1+(主营业务成本地市(县)/主营业务成本省(地市))×r2+(资产总额地市(县)/资产总额省(地市))×r3+(负债总额地市(县)/负债总额省(地市))×r4+(现金流入地市(县)/现金流入省(地市))×r5+(现金流出地市(县)/现金流出省(地市))×r6+(售电量地市(县)/售电量省(地市))×r7+(售电量增量地市(县)/售电量省(地市))×r8+(综合计划地市(县)/售电量省(地市))×r9]×R省(地市)

其中:R省(地市)、R地市(县)分别为省(地市)公司和地市(县)公司基本授权标准;r1、r2、r3、r4、r5、r6、r7、r8、r9分别为其对应指标的权重。

(三)岗位授权研究

省内各地市之间资金支付业务同质性较高,且前端事权业务环节已有各业务部门控制措施控制了相关风险;江苏公司从省内各单位已有资金支付授权审批标准出发,沿授权标准分析路径,在步骤6和步骤7中,考虑各授权事项风险评估结果,结合试行单位资金支付实际业务数据,分析构建资金支付授权标准。

1.风险评估分析与授权标准设计原理

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分析梳理授权标准,对固有风险评估结果为高损失度高频率的授权事项,在考虑其授权标准时采取增加审核环节和提升审批层级的处理方法;对固有风险评估结果为低风险低损失度的授权事项,通过分级授权的方法释放管理层的审批动能,在考虑其授权标准时采取简化审核环节和降低审批层级的处理方法[4]。详见图2。

图3中横轴表示某岗位审批工作量,纵轴表示公司整体审批效率或风险程度。实线表示公司整体管控效率,在一定期间内,对于一类具体业务而言,岗位审批工作量越小,审批消耗时间越少,公司整体管控效率越高,而随着各级岗位审批工作量增加,整体管控效率降低[3]。虚线表示风险管控程度,某一具体岗位审批的工作量越小,对该类审批事项介入得越少,风险控制程度越低,而当该岗位审批工作量增加时,对该类事项的风险控制程度也随之提高。这就是授权标准设计需要解决的矛盾。

2.关键分析步骤

对于直接相关资金支付授权事项,分析路径步骤6、步骤7可细分为图4中的4个环节。

首先是建立授权事项与会计科目的匹配关系,接下来按照授权事项的特征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从财务管控系统中取得过去三年实际业务数据进行整合,同时综合考虑资金支付授权事项的审批业务量、风险控制程度和管控效率,确定各类事项合理的授权审批工作量,从而得出一套细化至各地市的授权标准。

三、主要结论及研究意义

(一)简化集中省级管理条线,建立统一授权标准

结合电网企业业务特色和风险管控原则制定的资金支付事项分类统一了原各地市(县)级单位错综复杂的资金支付授权管理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对主要经济指标相同的地市采用统一的建议授权区间,地市公司在授权区间范围内按照自身管控要求确定具体授权标准,向省公司报备。此举在简化管理条线的同时,尊重各地市管控思想,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同时由于制定授权标准时考量了A公司下发的规章,因而资金支付授权标准的实施也是A公司通用制度在省、市、县层面的执行落地。

(二)平衡风险管控效率效果,提升公司内控水平

制定授权标准过程中以风险管控为视角,按照授权事项固有风险评估结果复核授权标准制定的合理性。对风险评估结果值为高的授权事项通过增加审核环节和提高审批层级的方式促使授权标准更加严格,严化授权标准、强化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评估结果值为低的授权事项,简化审批层级、释放管理能量,充分将权责由高层管理岗下放至中层基层管理岗,通过调节授权标准更好地实现风险管控效果和管理效率之间的平衡,有效防范资金支付风险,提升公司整体管控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江.组织为授权而建――世界电力巨头AES公司授权管理之道[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5):59-61.

[2] 张立明. 团队领导授权行为:影响因素及对团队绩效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3] 黄斌.关于优化公司授权管理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20):83-85.

[4] 王国猛,郑全全.员工授权管理:起源、研究范式及其发展趋势[J].科研管理,2008,29(3):164-171.

授权管理制度篇8

论文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著作权 集体管理

目前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更多财富和更大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一定数量著作权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如何在数字化时代维护版权人利益一直是学界所思考的问题之一。而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数字图书馆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如何平衡版权人、数字图书馆(传播者)与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之间的冲突,将是现阶段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2002年的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案开创了权利人向数字图书馆发出维权行动的先河,自此开始,与数字图书馆活动密切相关的著作权侵权案件便时有发生。那么数字图书馆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成千上万作者的“海量授权”呢?

一、“单一授权”还是“批量许可”:数字图书馆需面临的首要问题

作品采集是数字图书馆通过把他人的作品数字化并存于自建的数据库中的行为,其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最重要的步骤之一。对于已经处于公有领域的、超过法律保护期限的作品,数字图书馆对该类作品的采集不涉及作品授权问题,因为权利人已经不想有其版权。大多数国外的数字图书馆即主要采集此类内容,以避免出现版权侵权的风险。但对于其他存在版权的作品,如对其进行收集和使用才、则必需要经过版权人的同意才行,那么这一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针对海量作品获得海量许可将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图书馆发展所必需迈过的门槛。虽然我国法学界曾经有学者提倡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对作品进行数字化可以不经许可,即所谓的“法定许可”制度,但是这一倡议明显与国家版权局所要求的“先授权,再使用”的版权政策相违背;而在实践中,广大的数字图书馆则与上述两种意见完全向左,而采取了不经同意而直接使用的做法,其此类做法已经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常态。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将作品经作品进行数字化无疑是对作品复制使用,如未经同意将会侵犯版权人的及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获得报酬权等权利;但是如果要求数字图书馆在适用任何一部作品时都要经过版权人的授权在现实情况下困难重重,因为其获取作品授权的成本将大大高于其盈利。因此,作品的授权问题将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不容回避的法律问题。质言之,只有解决好海量作品的的版权授权问题,才能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的长足发展。

二、著作权集体管理:解决著作权许可的可行之路

现实中,著作权法中规定的署名权是版权人的一项权利,版权人可以署名,也可以不署名。对于未署名的作品,数字图书馆所有者很难找到真正的权利人;即便是署名的作品,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者要花费巨大的成本才能够联系的版权人,而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到授权。从数字图书馆的所有者与版权人的关系来看,双方像处于“断桥”的两端,“相望但不能相见”。一方面,版权人要想与作品的使用者签订授权使用合同并收取使用费难度较大,因为其不能够一一找到合适的作品使用者;另外,即使版权人能够找到作品的使用者,但由于其在拥有强大“实力”的作品传播商面前较为渺小,很难获得公平谈判与定价的机会。当自己的作品被无偿使用后,其维权有着不小的成本,而在耗费巨大的时间、精力之后,版权人获得的赔偿数额也大幅度的低于版权维护费用。另一方面,对于某些想合法获得作品授权许可的使用者来说,因为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极难找到权利人。因此,建立一种沟通机制以把版权人与作品潜在的合法使用者间的“断桥”连接起来将是当务之急。在此种需求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解决数字图书馆“作品授权难”的较为有效的方式。如前所述,在现实情况下如何在作品使用前即获得“海量作品”的版权许可一直困扰着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而著作权集体管理则把这一问题扼杀在摇篮中。第一,著作权人可以将那些不易亲自管理的作品和行使的权利授权给集体管理组织代为管理和行使,这样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手中就有着大量作品并可以进行集中授权;第二,作为作品使用这的数字图书馆,只需获得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作品许可即可,而不需联系版权人。这样,数字图书馆所有人就能从寻找大量权利人的漩涡中得以脱身,也可避免遭受前者的版权侵权诉讼的风险,而全身心的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来。

其次,数字图书馆的作品使用方式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基本规则相契合。根据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基本规则,其触发条件既是“作品大量使用”,且使用者难以获得版权人的逐一许可授权。由于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刚刚起步,获得作品的授权数量将决定其成败,而在网络环境下作品的数量大、版权授权难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最后,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数字图书馆进行集中授权符合符合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保护作品的作、维护权利人的垄断地位,其还要促进作品的传播,维护公共福祉。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产生来看,版权人与版权管理者的脱离既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更是国家介入品管理并对作品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资源配置的现实需要。因此,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要体现国家的管理意志,在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于维护公众利益之间获得平衡。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好坏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而集体管理组织对作品的集中授权与统一管理将能够有效的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见,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数字图书馆进行集中授权符合符合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

三、数字图书馆作品使用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的完善

(一)在法律上合理定位数字图书馆

实践中,数字图书馆制作者在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建设,因此法律对其提供有效的保护则显得极为必要。但是从目的上来看,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广大的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而使版权作品能够最大限度的被使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置版权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放任数字图书馆对作品的免费使用。从性质来看,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作品的传播者,其在传播作品的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应该获得法律的认可。但我国数字化图书馆著作权集体管理法律地位并不明确,相关立法中也没有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合理定位,这无疑逼迫后者有利于传统的作品传播者的范畴之外,因此,明确数字图书馆作为作品传播者的法律地位,并完善相关版权集体管理规则。

(二)规则上合理定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

在相关国际实践中,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性质上有两种:一位民间性组织,一为官方性机构。总的来说,发达国家一般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定性为民间组织,且该类组织之间处于竞争关系(发达国家中一般有多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根据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3条的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指为权利人的利益依法设立,根据权利人授权、对权利人的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进行集体管理的社会团体。虽然我国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也定性为民间组织,但学者们则倾向于认为其实为半官方机构。而根据学者理解,我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具有较大的权威,这不仅仅体现在相关规则的制定权上,还体现在收益分配的比例制定权及适用者稿酬授权标准制定权上。但是我们从从长远来看,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定位为民间组织较为合适,对作品的相关管理交由市场决定是比较省时省力的做法,否则将非常的不利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发展,并影响到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的发展进程。

(三)数字图书案的作品授权模式适宜采取信托授权管理方式

现实实践中,发达国家在设定版权人与集体管理组织的关系时候,有转让与信托两种立法例。转让就是版权人把自己不予管理的作品的管理权转让与集体管理组织,而自己则完全脱身;而信托则是指版权人基于对集体管理组织的信任,将其作品管理权委托给后者,由其按照自己的意愿以集体管理组织的名义对作品进行管理或者处分。而就数字图书馆来言,信托授权是较为符合其作品授权的特殊性需要。因为数字图书馆需要作品的统一授权,而非统针对单个权利人的单独授权,此种需求下,只有集体管理组织完全享有作品的管理权才能真正的满足数字图书馆的需求。这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的提高上。更体现在相关授权成本的大量节省上。

(四)制定公平、合理的作品使用收费标准

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作品使用费的收取标准问题,不仅仅体现在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定价上,还体现在针对任何作品,不管其创造性如何、不管版权期限如何进行“一刀切”。在发达国家中,收费标准多种多样,比如:在美国,复印补偿金采取个别收费的办法向复印者征收;在丹麦,采用“一揽子复印合同制”进行集体收缴。③但是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市场万能”,即由市场决定收费多寡。因此我国也应当借鉴相关国际立法例,完善数字图书馆适用作品的收费标准问题。在我国,《著作权管理条例》第25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同使用者约定收费数额,而且收费的标准应以国务院著作权管理部门公告的标准为依据。虽然这一规定告的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垄断性,保障数字图书馆的正当利益,以使数字图书馆在授权过程中摆脱弱势群体的角色。其规定必须要保证公众对作品的合理获取、要正是数字图书馆的产业现状。笔者认为付酬方式应该制度化,做到合理、公正、透明,比如可采取如有偿发放阅读卡的方式,使著作权人与公众使用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五)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监督机制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需要外部监管。首先,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要受法律的约束;其次,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受到版权局的监督,防止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利用其垄断地位损害权利人、使用人的利益。

授权管理制度篇9

为了提高营销层次,增强营销竞争力,农行于2007年实行客户分层制度。但实施客户分层管理后,客观上形成了上级行“权大责小”,下级行“权小责大”的局面。二级分行及以上核心客户的调查、审查权以及一般客户增量授信权集中在二级分行以上,固定资产调查、审查权上收到省分行,经营行信贷审批权较小。但是,经营行对上述二级分行及以上管理的客户虽没有独立调查权、审查审批权,却承担着繁重的客户营销、维护、调查、经营管理等一系列职责,包括本该上级行承担的贷后管理。

一、农行信贷现存的问题

1.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难以实现信贷收益最大化。成功的制度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人”为“经济人”作为制度制定的出发点,满足其私利性,激发其追逐利益的积极性。目前农行信贷管理体制最为突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缺失,它直接关系到信贷资产质量、赢利水平、相关利益者积极性的调动、关系如何界定、有效处罚违规等问题。尽管信贷责任认定制度在已经农行实施,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落实和贯彻好。同样,激励机制问题解决不好,会挫伤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也将会对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2.过长的流程链造成办贷效率低下。农行贷款业务流程呈现的特点是层次多、环节多,而运行效率不足。由于环节多,导致一笔贷款经手人员多,产生职责不清。以县级支行报送一笔省行权限内项目贷款为例,从支行受理项目起到省行有权审批人签批同意,至少涉及20余人签字,涉及部门环节达8个,在该流程中,二级分行(支行)初步调查、省分行贷前调查评估、贷款审查等环节都要写出相应的报告。一笔贷款经过的环节和过程如此复杂,不仅不利于提高服务客户效率,而且上级行派员到各地直接调查由于点多面广、人手不够等原因难以尽职,客户办理信贷业务依然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由于环节多不利于分清责任,难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也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信贷授权授信制度重形式轻实质,不利于防范风险。对客户实行授信本质是为了防范客户的总量见险,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行与经营行之间委托关系不清,调查人员只反映借款人合规性信息,而对借款人所存在的风险提及较少;或者片面罗列风险,没有提出那些风险属可控,那些风险属可化解,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审议审批人员只能在调查人员提供的信息上分析决策,无法掌握借款人的实际风险信息,难以对贷款风险全面掌握、客观评价和有效控制,造成审批时要么不同意,要么将授信仅作为额度安排,不作为实际信贷业务审批发放的依据。

二、优化农行信贷制度的具体思考

不断地提升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的能力,不断地优化信贷资源的配置,实现信贷业务收益的最大化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永恒的主题

1.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全面优化信贷流程。构建流程银行,说到底是要改造现有不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形态,改进和完善业务流程,促使银行从产品导向彻底走向客户导向和服务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架构和管理决策流程:一是精简管理层次,剔除低价值的操作环节,对过去相对繁琐的管理环节精简,纵向压缩,横向集成,减少部门间、层级间、岗位的交接和协调活动,变顺次作业为并行作业,切实改变部分业务授权环节较多、操作流程较为复杂的状况。逐步把信用评级、客户分类、授信、贷款、定价等单一事项的分割审批改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揽子审批。二是实行差异化管理,在坚持审贷分离、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特点和需要确定差异化业务流程。农行目前试行的“平行作业”已经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通过客户经理与风险经理的协作配合,前置审查环节,缓解审查环节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提高了信贷营销的成功率。

2.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提高服务效率。标准化是现代化生产的科学管理手段之一。标准化管理对实现企业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农行应引入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对信贷业务制度进行梳理、汇编。将各类信贷业务的规章制度,按照共性条款、个性条款、特别规定三个层次进行归纳整理。对所有类别信贷业务都适用的规定为共性条款,对单项信贷业务适用的规定为个性条款,这两类条款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考虑到同业竞争及业务发展前瞻性的要求,将一些经常变化的内容作为特别规定,如准入标准、授信限额、抵质押率、贷款定价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制操作流程图。要区别不同操作环节,制定出每个环节的操作内容、合格标准、处罚标准,各环节之间做到无缝衔接,杜绝或减少操作上的随意性。

3.以完善授权授信管理为主线,构建权责对等的信贷管理架构。改变原有的按机构转授权的一元授权体系实行按机构授权和按客户授权的二元授权体系,把授权的大小与面对的风险结合起来,对法人客户按客户授权;对个人客户按区域派驻独立审批人,按机构授权。对法人客户在客观真实评级的基础上实行授权与授信相结合,先授信再授权,授权服从授信。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差别给予不同的授权,并非指单笔授权,而是指按客户全部授信的总额授权。在授信框架内由经营行根据客户的需要自主掌握短期信用的审批发放。在遵循因客授权的同时,将行别信贷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品种的风险差异作为差别化授权权限的参照依据,并实行动态调整。

4.以利益为纽带,完善信贷审批考核体系。作为审议审批人要防止对风险认识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追求无风险,把安全性绝对化;二是淡化风险,不加以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正确的风险观是接受可以容忍的风险,并对其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就要求审查审批人一方面必须坚持原则,牢固树立风险意识,把好风险防范关;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审贷分离及审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为解决审议审批人员的后顾之忧,建议明确:信贷审查审批人员在贷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独立、专业的风险分析和判断,承担相应的审查审批责任,但不对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任。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杨栋.国家农贷有效率吗[J]. 财

贸经济. 2007(06).

[2]黄祖辉,刘西川,程恩江.中国农户的信

授权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集团企业 授权管理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海因里希指出,“人是构成事故的主要因素”,即风险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人的不规范操作。

本文认为,授权管理是集团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集团企业管理效率、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之一,并且通过有效的授权管理,避免和减少权力寻租的空间和舞弊空间,提高信息的传递质量,是集团企业授权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授权管理相关的理论

1.产权理论。主要是指产权对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产权是指由于稀缺资源的存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单纯的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集团企业的本质存在的基础之一就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以集团和成员企业占有的稀缺资源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整合、使用和获得收益(谢慕龄,2012)。

然而,集团和成员企业都为独立的“法人”主体,集团对于成员企业的资源进行配置,以及保证集团企业整体利益不受侵害时,需要借助“产权”的本质来实现整体收益。

2.委托―理论。委托―是通过各种监管手段解决如下问题:委托人想使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行动,但是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人选择什么行为,只能观测到人的一些反馈的情况(谢慕龄,2012)。委托―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双方的目标不一致或由于信息获取的不对称,导致产生差异,从而使方的行为违背委托人的意志。委托人就需要通过采取某种手段或制定相应的规则来影响或者规范人的行为,以促使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一致,从而达到委托人的目的。

集团的产生,就是由不同的产权主体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大的利益主体,这个主体中不同的产权主体,相对集团而言实质就是形成了以产权为基础的委托―关系。

二、授权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的授权管理是“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本质上是指企业的权责关系、配合关系和汇报关系的具体化。企业本身由各个管理职能组成,就好像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组成一样,授权管理犹如人体的神经系统,将人体的各个器官有机联系在一起,使各个器官发挥各自的作用,又通过神经系统反应出来的症状,识别出哪里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对症下药。

授权管理体系落脚于责任,从企业的治理层、管理层到员工,自上而下,责任是维系企业运转的根本原因。在授权管理体系中每一项业务的每一个节点,就是一项责任的分配和行使,同时也是企业每一位员工参与决策的机会,不论他处于什么样的管理层级,都可以感受到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通常,我们习惯将一般的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看作依据指令在行事,没有责任,不存在决策,这样只会让员工产生消极,不利于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创新。

1.授权管理从授权的形式上看,包括常规授权和临时授权。

常规授权是指依据企业的章程、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明确界定每一个部门以及每一位员工(包括公司的治理层、管理层和员工)的职责。常规授权体现在企业的每项业务流程的每一个节点中。

临时授权是指因某种临时原因行使授权的员工暂时无法行使职权,授权其他人员临时行使该项职责,当该临时原因消除后,临时授权终止。通常企业会建立一份临时授权表,表中包括每一主要管理人员的授权人员,一般会指定两名人员。临时授权需要考虑授权业务的性质和临时授权人员的能力。

2.授权管理从授权的内容上看,包括管理授权和资金授权。

管理授权是指企业经营管理中涉及到需要申请、审批与批准的业务程序,管理授权贯穿于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中。

资金授权是管理授权中的一部分,特指与企业资金流动相关的授权内容。资金是企业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决定企业生存的资源,也是风险因素最高的,各种舞弊事件或多或少都离不开资金这一诱惑的魅力。因此,将资金授权单独列出管理,是为了强调特殊管理的重要性。

当然,授权管理中常规特权其实是完全可以在企业的章程、规章制度、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中体现的。为了使企业对于常规性、重要性决策事项管理更加清晰和责任明确,便于涉及的部门和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企业结合决策事项的类型、重要性水平、风险水平将常规性重大的决策事项单独划分出来,列入企业的授权体系。

集团企业授权的内容在授权形式上,包括集团主体本身的授权、对成员企业的授权,以及成员企业主体本身的授权三部分,每一部分都包括了管理授权和资金授权两大项。

三、授权管理的主要原则

1.重要性原则。授权的重要性原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从授权的内容上看,要满足整个集团企业的发展战略,战略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授权的事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

授权的内容要从战略的基础出发,将授权作细分为常规性工作和重大决策性工作,不同的工作区别出行使不同职责的责任人。

2.时效性原则。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集团企业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授权的形式和层级要符合效率和效果的统一,以便于集团和成员企业快速、高效进行决策,否则机会就会在冗长的授权中流失。

3.成本效益原则。授权要区分业务的性质、规模和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合理规定授权的层级,方可在体现业务的重要性原则基础上,考虑“边界条件”,即授权管理中最低达到的管理目的。

4.可执行性原则。企业在制定授权事项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需要结合企业的纵向各个管理层级和横向各个部门之间关系,需要清楚知晓每一具体的授权内容涉及哪个部门、哪些人员,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些行动该如何进行才能遵照执行,并且还要与执行人员的能力相适应。

5.动态平衡性原则。企业的授权体系需要在保持稳定的同时,进行动态的调整。调整的频率和内容,要适应环境的客观变化,而不能人为地进行调整,也不能因为非重要性因素进行调整,这样会影响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管理质量。

授权体系建立的动态平衡性原则,也体现在企业内部纵向和横向的管理职能。纵向平衡是指企业的授权体系涉及每个业务的节点的权责要平衡,要与责任和考核体系匹配;横向平衡是指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利分配和信息沟通要平衡,避免权利的过分集中和责任不清晰。

四、影响集团企业授权管理要素

1.法律法规的规定。企业经营管理要合法合规。法律法规规定,对于公司来讲,《公司法》的规定是基础。除此之外,不同的国家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也是授权管理体系建立的标准。例如,对于国有企业,国资委的“三重一大”标准,上市公司《证券法》则规定了集团和成员企业的授权审批的权限。

《公司法》是我国公司经营管理的根本依据。在《公司法》明确界定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的基本职责。从授权管理的角度,包括了治理层面,股东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授权;从经营层面,是总经理对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授权。

企业《公司章程》是建立授权管理体系的重要依据。《公司章程》以《公司法》为基础,详细明确了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以及重大事项的内容和责任人。集团化管理中,成员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依法自主经营。集团企业通过成员企业《公司章程》的制定,体现集团对成员企业的管理重点,也明确集团与成员企业的权、责、利关系。

2.成员企业的产权形式。集团化企业的产权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成员企业是全资子公司,有的是控股子公司,有的则是参股子公司。集团企业对于成员企业的授权应考虑不同的产权形式,特别是要考虑小股东的利益,在授权内容和授权形式上要有所区别。

全资子公司,集团企业除通过子公司的章程,通过控制股东会和董事会来控制对子公司的管理,对于重大事项决策的授权则由集团进行。例如,子公司大额资金支出超过一定金额,由集团财务部门决策;子公司的重大投资,由授权集团的战略部门进行决策等。

控股子公司,集团企业通过子公司的章程,通过控制股东会和董事会来控制对子公司的管理,对于重大事项决策的授权往往由子公司独立负责,但对于重大决策事项,需由委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向集团进行报告和备案。

参股子公司,集团企业授权委派的董事对成员企业的重大事项决策,一般情况下,因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参与利润的分配,决策的事项主要涉及发展战略、利润分配,往往不涉及具体的经营业务。

3.成员企业的产业类型。集团化经营多样化下的管理重点和方向也不同。例如,对于房地产开发的成员企业,集团对于成员企业关注的重点在于地块的选择、融资方案、目标开发成本;对于大型设备制造业的成员子公司则要关注重大设备的采购、厂房的扩建。

4.成员企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发展阶段一般包括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个时期,成员企业的风险则不相同,集团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关注重点也不一样。

成员企业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的阶段,因发展尚不稳定,经营管理的风险较高,集团企业会利用集团的优势,对成员子公司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因此会有较多的重大事项需要授权管理;而成员企业到了成熟期后,处于平衡和快速的发展过程中,风险处于可掌控的范围内,集团企业只需对个别的重大事项参与管理;处于衰退期的成员企业,集团企业则关注退出的时间和资本的收回。

5.成员企业所在区域。集团化企业跨区域经营已经很普遍,考虑区域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集团企业与成员企业是否在同一区域;二是成员企业所在区域的发展程度。

因信息沟通便捷度和信息传递时间成本,集团企业资源优势的共享程度,以及区域地方政府管理规定,集团企业与成员企业是否在同一区域会影响集团企业授权管理的内容。在同一区域,可以发挥集团资源共享的好处,集团管理成员企业一般采取相对的集权方式。不在同一区域,较同一区域的成员企业,一般采取放权的方式,只是针对重大的事项进行管理,重点内容相对较少。

成员企业所在区域的发展程度不同,成员企业可利用的资源就不一样。对于发达的区域,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优势,提高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集团企业管理的内容相对会少些。而在不发达的区域,对于成员企业,尤其是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相对匮乏,集团对成员企业管理的内容相对就多些。

集团对于成员企业的授权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方可达到提升效率和防范风险的目的。

总之,企业实施的授权管理,需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才逐趋完善,满足企业提升效率和防范风险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为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