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1:55:24

产生机制

产生机制范文篇1

艺术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它的产生有其主体的超越性,而主体的超越性主要依赖于人的心理基础,文章对心理作用下艺术语言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重点剖析了艺术语言的思维基础。

一、艺术语言产生概述

语言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它的产生动力为人的肺部等发音器官,它的产生基础是人的思想感情,它既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它借助语言组成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完成科学语言,又通过情感的介入,语法的偏离来完成对常规语言的违背和超脱,形成艺术语言。作为艺术语言,从心理基础看,更多地凭借言语个体的情感、想象、直觉、心理意象来传情达意,即艺术语言是情感化的语言。

艺术语言的产生有其客观基础,也有其主体超越性,其主体的超越主要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它通过个人的情感为媒介来实现。心理学反复证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主体心理认知结构的影响,人对客观信息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在人的动机、愿望、经验、范围之内的往往被强烈地感知,而在动机、愿望、经验、范围之外的则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知。皮亚杰先生把这种心理准备叫做图式。外界的信息只有被这种心理图式“同化才能产生认识。他还认为,外来信息稍稍超出图式,在图式边缘上也能促使图式扩展,这叫做“顺化”。人的认识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有外来信息的图式和扩展图式的过程来发展的建构过程。但人们的主体情感起作用时,往往不能不抑制理性的感念和推理的逻辑。客观信息先被主体的理性反映,就能产生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很难产生形象。只有当客观信息和情感起作用了,才能产生形象美,而情感是“不科学“的,但它是真切的,情感和理性遵循着不同的规范。情感的朦胧,使它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有矛盾。情感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内在体验,它在心理上难以定型,在大脑的两半球难以定位,使它成为一种朦胧的感觉。它的性质的浮动性,使它不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所以不能用形式逻辑和语法对它艺术语言进行分析。此之谓,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

二、思维与艺术语言

(一)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人的思维能力也关系到艺术言语的创造,例如,我们提到春天一词,有的人想到花朵、柳丝、燕子、风筝、等等与春天有着直接的表层因果关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他具有简单的发散思维能力。有些人可能想到新生的婴儿、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充满生机的祖国等等与春天并无表层的、直接因果关系的事物现象,这表明他发散思维的能力高一些,因为他们把握住了这些事物现象与春天的深层次上的共性,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上的共性。如果能从春天想到事业、前程、初恋、人生、生活的苦尽甘来、久病初愈、甚至想到严冬、想到寒冷、想到死亡,那就可能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水平上,做全方位发散思维了。但是,发散是为了集中,当我们发散思维产生出了多的表达手段之后,根据试探性的结果,我们调动已有的各种知识,甚至全部知识积累,进行有效的比较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价选择的结果。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绿、满、到、吹”等词,这是发散思维的结果,但最终用“绿”字,就是集中思维的结果。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候,可以直陈,也可以反问,可以虚拟也可以感叹,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含蓄委婉,可以正面叙述,也可以反语表达。总之,提出的可能性越充分,选择的成功率就越高。

(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最基本的艺术思维形式。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它是把主体人对客观事物现象直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固定下来,比如比喻、拟人、摹绘、形示、通感、示现、增动等等手法都具有这种作用。例如,“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这句话,就是用视觉的感受诉诸听觉,产生的一种新的声音形象。在艺术语言中,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但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的人物、事物、现象的完整的表象。只不过,艺术语言喜欢把抽象华为具象,比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抽象的道理自认是人离不开饭,通过钢铁的形象表现住这个抽象的道理。形象思维往往和发散思维一起,表现在艺术语言中,是丰富的联想。比如:青春是花,娇艳欲滴;青春是鸟儿,蓬勃高飞;青春是激流,勇往直前……。既使用了形象思维,又使用了发散思维,产生出了这样的艺术语言。

(三)逆向思维与侧向思维

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是相对于一般的正向思维而言的。我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都有一般的常规的角度进行,在艺术语言上,往往利用这两种思维来制造出波澜、意趣、等等效果。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角度去关照事现象,沿着与正向思维相反的思考路线去分析事物现象。例如:我们全党全民要把这个雄心壮志牢固地树立起来,扭着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邓小平《目前的形式和任务》)侧向思维是岔出与正向思维思考途径不同的心路。这种思维的结果,可以给人以新的理解、新的认识、而且可以给人新鲜活泼的感受。修辞格中的闪避、曲解、歧疑、降用、类仿、旁逸等都是侧向思维的表现。例如:于是读语录,谈话;读语录,逼供,诱供进隔离室,出隔离室……从追“拍照”到“送情报”,最后发展到追他“里通外国”。本来嘛,搞远洋运输的还能不里通外国?(柯岩《船长》)

(四)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

直觉思维是在早已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凭思维的“感觉”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心理过程。直觉可分为艺术直觉和科学直觉,二者的区别主要在感情方面,但都能迅速地检验抽象思维的能力。

产生机制范文篇2

AR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等因素相关。到目前为止,很难用某一种机制解释清楚所有的AR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当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特征结果。

1.1与环氧化酶的关系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两种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主要是通过使COX-1失活而达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对于AR的研究,许多学者将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为诱导酶,可被细胞因子诱导激活,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作用增强,是PGH2生成的另一条途径。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COX-2产生的PGH2亦可恢复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进TXA2合成,从而诱导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达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当有炎症刺激时,COX-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可增强10到20倍。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发挥其抗血栓作用,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较高浓度COX-2的患者发生AR的一个机制。对于此类患者群,祛除导致COX-2表达增强的诱因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单纯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是不可行的。理论上讲,可加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考昔、罗非考昔等,但由于两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加大,且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5,6],故对选择性COX-2抑制剂还需谨慎使用。鉴于此种情况,可以选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药及其有效单体与阿司匹林同用,以达到增效的目的,或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已有研究证实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虑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7],但这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1.2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除服用阿司匹林外,病人常需同时服用降脂药、降糖药以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这些药物与阿司匹林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于诸如非甾体类药物布洛芬是否会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性构成拮抗作用,研究发现布洛芬可以竞争性地阻滞COX-1,从而导致AR的发生[8]。但是新近研究又否认了这一指控[9],在健康受试者中,服用阿司匹林81mg/次,1次/d,连续8d,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服布洛芬400mg/次,3次/d,连续10d,另一组加服安慰剂,结果表明,布洛芬治疗组在对血栓素B2的抑制作用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必须认真去思考如下问题:(1)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单用阿司匹林是不现实的,多种药物共用是客观存在的;(2)相同的研究出现不同的结果,除了进一步考察研究方法和手段之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特征性是不可忽视的根本问题。

1.3与剂量的关系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剂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10,11],现在尚无充分证据说明阿司匹林抗血栓效应具有剂量相关性。在对心梗、中风等疾病的二级预防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160mg/d,对于急性事件,至少需要160mg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12]。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目前所有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最佳剂量。对于那些对阿司匹林敏感的群体,只需小剂量(50~75mg/d)就可以达到防治目的,对于不甚敏感的人群,即使加大剂量,效果也往往很不理想。况且由于其胃肠道的副作用,单纯靠增加剂量是不可行的。另有研究发现,与普通的阿司匹林片相比,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生物利用度较低,这也可能是导致个体之间有效剂量不一致的原因之一[13]。此外,血小板的激活途径也是多样的,阿司匹林的阻断不能涵盖所有的途径。如有研究发现AR患者的血小板对腺苷二磷酸(adeno-sinediphosphate,ADP)极为敏感,并可被其激活,这可能是对AR的另一种解释[14]。

1.4其他因素除上述导致AR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因素。如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影响,包括年龄、遗传等因素。在稳定的冠心病人群中,22%的患者在休息状态时对阿司匹林敏感,而运动试验后立即变为AR[15]。复发中风与只发生过单次中风的患者相比,其由ADP诱导的聚集反应明显增强[16]。心血管手术期间,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明显降低[17]。吸烟患者中,A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8]。血小板膜上糖蛋白的多态性与血小板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血小板纯合P1(A1)等位基因与其关系最为密切[19]。在发生AR和对阿司匹林不甚敏感的人群中,年龄有增加的趋势[20]。有外周血管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血液循环中的5-羟色胺水平增高,可以诱导血小板形状的改变(plateletshapechange,PSC),而PSC是血小板激活的早期表现,发生于血小板聚集之前[21]。这些因素所导致的AR,可能都有其群体特征性的存在。

2如何正确看待AR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被长期用于心血管等疾病的防治,拥有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且价格低廉,小剂量服用副作用较小,特别适合长期服用。但是,随着阿司匹林抵抗的出现,我们必须认识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血栓形成途径复杂,单靠阿司匹林一种药物预防所有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而且,由上文的分析已知阿司匹林的药效还受到剂量的个体差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吸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临床上AR的存在;(2)已经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可过分依赖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服药的同时,应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密切观察临床症状,警惕AR的存在。

3AR的防治策略

对于已出现AR的人群,可考虑联合其他抗小板药物或以其他药物替代。但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存在着类似AR的同样现象,如氯吡格雷抵抗。另一方面,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会使严重出血的危险性增高,且氯吡格雷等药的价格较高,不适合长期服用,因此,联合应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或替代用药也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寻求解决的方法。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使心血管疾病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而反复发作,且多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属于中医学络病的范畴,总属本虚标实,正虚阻络为基本病机。正虚多为脾肾亏虚,脾肾不足,运化失健,痰浊内生,血行滞涩,化而为瘀,浊瘀郁久还可化毒,最终痰瘀浊毒阻于络脉而致诸多疾病的发生。鉴于此病机特点,针对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可以考虑结合具有扶正化浊,祛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对除血栓外的其他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也可起到一定的综合控制作用。这样也许可以更大程度地解决AR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展望

对于AR,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其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是并存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AR及临床防治AR时,应在考虑其复杂性的基础上,兼顾群体差别性,区别地辨证地对待这种现象,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为不同的个体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使个体化治疗得到更高层次的体现。比如,我们可根据挟杂危险因素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群体,通过研究这些不同群体中AR产生的机理,相应地揭示其可能的群体特征。目前,关于AR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也存在很多争议,结合中医中药,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AR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是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SztrihaLK,SasK,VecseiL.Aspirinresistanceinstroke:2004.JNeurolSci.2005;(229-230):163-169.

2WeberZZ,ZimmermannKC,Meyer-KirchrathJ,etal.Cyclooxygenase-2inhumanplateletsasapossiblefactorinaspirinresistance.Lancet.1999;353:900.

3WeberAA,PrzytulskiB,SchumacherM,etal.Flowcytometryanalysisofplateletcyclooxygenase-2expression:inductionofplateletcyclooxygenase-2inpatientsunder-going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BrJHaematol.2002;117(2):424-426.

4RoccaB,SecchieroP,CiabattoniG,etal.Cyclooxyge-nase-2expressionisinducedduringhumanmegakaryo-poiesisandcharacterizesnewlyformedplatelets.ProcNatlAcadSciUSA.2002;99:7634-7639.

5KimmelSE,BerlinJA,ReillyM,etal.Patientsexposedtorofecoxibandcelecoxibhavedifferentoddsofnonfatalmyocardialinfarction.AnnInternMed.2005;142(3):157-164.

6JohnsenSP,LarssonH,TaroneRE,etal.Riskofhospitalizationformyocardialinfarctionamongusersofrofecoxib,celecoxib,andotherNSAIDs:apopulation-basedcase-controlstudy.ArchInternMed.2005;165(9):978-984.

7Nurtjahja-TjendraputraE,AmmitAJ,RoufogalisBD,etal.Effectiveanti-plateletandCOX-1enzymeinhibi-torsfrompungentconstituentsofginger.ThrombRes.2003;111(4-5):259-265.

8Catella-LawsonF,ReillyMP,KapoorSC,etal.Cyclooxygenaseinhibitorsandtheantiplateleteffectsofaspirin.NEnglJMed.2001;345(25):1809-1817.

9CryerB,BerlinRG,CooperSA,etal.Double-blind,randomized,parallel,placebo-controlledstudyofibuprofeneffectsonthromboxaneB2concentrationsinaspirin-treatedhealthyadultvolunteers.ClinTher.2005;27(2):185-191.

10KongDF.Aspirinincardiovasculardisorders.Whatistheoptimumdose?AmJCardiovascDrugs.2004;4(3):151-158.

11HelgasonCM,TortoriceKL,WinklerSR,etal.Aspi-rinresponseandfailureincerebralinfarction.Stroke.1993;24(3):345-350.

12AntithromboticTrialists''''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meta-analysisofrandomisedtrialsofantiplatelettherapyforpreventionofdeath,myocardialinfarction,andstrokeinhighriskpatients.BMJ.2002;324(7329):71-86.

13CoxD,MareeAO,DooleyM,etal.Effectofentericcoatingonantiplateletactivityoflow-doseaspirininhealthyvolunteers.Stroke.2006;37(8):2153-2158

14MacchiL,ChristiaensL,BrabantS,etal.Resistancetoaspirininvitro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plateletsensitivitytoadenosinediphosphate.ThrombRes.2002;107(1-2):45-49.

15ChristiaensL,MacchiL,HerpinD,etal.Resistancetoaspirininvitroatrestandduringexerciseinpatientswithangiographicallyprovencoronaryarterydisease.ThrombRes.2002;108(2-3):115-119.

16MattiassonI,LethagenS,HillarpA.Increasedsensi-tivitytoADP-aggregationinaspirintreatedpatientswithrecurrentischemicstroke?IntAngiol.2003;22(3):239-242.

17PayneDA,JonesCI,HayesPD,etal.Plateletinhibi-tionbyaspirinisdiminishedinpatientsduringcarotidsurgery:aformoftransientaspirinresistance?ThrombHaemost.2004;92(1):89-96.

18MirkhelA,PeysterE,SundeenJ,etal.Frequencyofaspirinresistanceinacommunityhospital.AmJCardi-ol.2006;98(5):577-579.

19MacchiL,ChristiaensL,BrabantS,etal.Resistanceinvitrotolow-doseaspirinisassociatedwithplateletPlA1(GPIIIa)polymorphismbutnotwithC807T(GPIa/IIa)andC-5TKozak(GPIbalpha)polymorphisms.JAmCollCardiol.2003;42(6):1115-1119.

产生机制范文篇3

【关键词】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1]。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据统计,5%~60%的病人会产生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导致重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1]。

1AR产生的可能机制

AR可能与血小板激活的替代途径、阿司匹林对血栓素的生物合成不敏感、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阿司匹林剂量过低等因素相关。到目前为止,很难用某一种机制解释清楚所有的AR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AR存在一定的群体特征,也就是在不同的人群当中,不同的原因可能导致相同的特征结果。

1.1与环氧化酶的关系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存在两种异构体,即环氧化酶1(COX-1)和环氧化酶2(COX-2)。COX是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thromboxaneA2,TXA2)和前列腺素H2(prostaglandinH2,PGH2)等前列腺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主要是通过使COX-1失活而达到抑制血栓素A2合成的目的。对于AR的研究,许多学者将眼光投向COX-2[2~4]。COX-2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小板中。COX-2为诱导酶,可被细胞因子诱导激活,在多种病理情况下作用增强,是PGH2生成的另一条途径。即使接受阿司匹林治疗,COX-2产生的PGH2亦可恢复血小板生成TXA2的能力,并促进TXA2合成,从而诱导血小板聚集。不同患者的血小板COX-2表达程度不同,而且COX-2也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性细胞,如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当有炎症刺激时,COX-2在有核细胞中的表达可增强10到20倍。阿司匹林对COX-2的抑制作用比COX-1低170倍,因此,阿司匹林需抑制90%以上的TXA2生成才能发挥其抗血栓作用,这可能是血小板中存在较高浓度COX-2的患者发生AR的一个机制。对于此类患者群,祛除导致COX-2表达增强的诱因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单纯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是不可行的。理论上讲,可加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考昔、罗非考昔等,但由于两药合用的不良反应加大,且选择性COX-2抑制剂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5,6],故对选择性COX-2抑制剂还需谨慎使用。鉴于此种情况,可以选用一些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的中药及其有效单体与阿司匹林同用,以达到增效的目的,或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已有研究证实生姜中的提取物———非洲豆蔻醇,有很好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可考虑作为阿司匹林的替代药[7],但这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1.2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除服用阿司匹林外,病人常需同时服用降脂药、降糖药以及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而这些药物与阿司匹林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于诸如非甾体类药物布洛芬是否会对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活性构成拮抗作用,研究发现布洛芬可以竞争性地阻滞COX-1,从而导致AR的发生[8]。但是新近研究又否认了这一指控[9],在健康受试者中,服用阿司匹林81mg/次,1次/d,连续8d,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加服布洛芬400mg/次,3次/d,连续10d,另一组加服安慰剂,结果表明,布洛芬治疗组在对血栓素B2的抑制作用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必须认真去思考如下问题:(1)在心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中,单用阿司匹林是不现实的,多种药物共用是客观存在的;(2)相同的研究出现不同的结果,除了进一步考察研究方法和手段之外,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特征性是不可忽视的根本问题。

1.3与剂量的关系阿司匹林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剂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10,11],现在尚无充分证据说明阿司匹林抗血栓效应具有剂量相关性。在对心梗、中风等疾病的二级预防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推荐剂量为75~160mg/d,对于急性事件,至少需要160mg的阿司匹林才能抑制血小板的功能[12]。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目前所有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最佳剂量。对于那些对阿司匹林敏感的群体,只需小剂量(50~75mg/d)就可以达到防治目的,对于不甚敏感的人群,即使加大剂量,效果也往往很不理想。况且由于其胃肠道的副作用,单纯靠增加剂量是不可行的。另有研究发现,与普通的阿司匹林片相比,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生物利用度较低,这也可能是导致个体之间有效剂量不一致的原因之一[13]。此外,血小板的激活途径也是多样的,阿司匹林的阻断不能涵盖所有的途径。如有研究发现AR患者的血小板对腺苷二磷酸(adeno-sinediphosphate,ADP)极为敏感,并可被其激活,这可能是对AR的另一种解释[14]。

1.4其他因素除上述导致AR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因素。如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对药物反应性的影响,包括年龄、遗传等因素。在稳定的冠心病人群中,22%的患者在休息状态时对阿司匹林敏感,而运动试验后立即变为AR[15]。复发中风与只发生过单次中风的患者相比,其由ADP诱导的聚集反应明显增强[16]。心血管手术期间,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效应明显降低[17]。吸烟患者中,A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8]。血小板膜上糖蛋白的多态性与血小板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血小板纯合P1(A1)等位基因与其关系最为密切[19]。在发生AR和对阿司匹林不甚敏感的人群中,年龄有增加的趋势[20]。有外周血管病或糖尿病的患者血液循环中的5-羟色胺水平增高,可以诱导血小板形状的改变(plateletshapechange,PSC),而PSC是血小板激活的早期表现,发生于血小板聚集之前[21]。这些因素所导致的AR,可能都有其群体特征性的存在。

2如何正确看待AR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被长期用于心血管等疾病的防治,拥有大量循证医学的证据,且价格低廉,小剂量服用副作用较小,特别适合长期服用。但是,随着阿司匹林抵抗的出现,我们必须认识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血栓形成途径复杂,单靠阿司匹林一种药物预防所有与血栓形成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本身就是不现实的。而且,由上文的分析已知阿司匹林的药效还受到剂量的个体差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吸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临床上AR的存在;(2)已经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可过分依赖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服药的同时,应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密切观察临床症状,警惕AR的存在。

3AR的防治策略

对于已出现AR的人群,可考虑联合其他抗小板药物或以其他药物替代。但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也存在着类似AR的同样现象,如氯吡格雷抵抗。另一方面,两种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会使严重出血的危险性增高,且氯吡格雷等药的价格较高,不适合长期服用,因此,联合应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或替代用药也不是一种理想的方法。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寻求解决的方法。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使心血管疾病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而反复发作,且多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属于中医学络病的范畴,总属本虚标实,正虚阻络为基本病机。正虚多为脾肾亏虚,脾肾不足,运化失健,痰浊内生,血行滞涩,化而为瘀,浊瘀郁久还可化毒,最终痰瘀浊毒阻于络脉而致诸多疾病的发生。鉴于此病机特点,针对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的人群,可以考虑结合具有扶正化浊,祛瘀解毒通络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对除血栓外的其他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也可起到一定的综合控制作用。这样也许可以更大程度地解决AR问题,从而更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4展望

对于AR,还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其复杂性和群体特征性是并存的,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研究AR及临床防治AR时,应在考虑其复杂性的基础上,兼顾群体差别性,区别地辨证地对待这种现象,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研究方案,为不同的个体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使个体化治疗得到更高层次的体现。比如,我们可根据挟杂危险因素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群体,通过研究这些不同群体中AR产生的机理,相应地揭示其可能的群体特征。目前,关于AR的研究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也存在很多争议,结合中医中药,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AR的产生机理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是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参考文献】

1SztrihaLK,SasK,VecseiL.Aspirinresistanceinstroke:2004.JNeurolSci.2005;(229-230):163-169.

2WeberZZ,ZimmermannKC,Meyer-KirchrathJ,etal.Cyclooxygenase-2inhumanplateletsasapossiblefactorinaspirinresistance.Lancet.1999;353:900.

3WeberAA,PrzytulskiB,SchumacherM,etal.Flowcytometryanalysisofplateletcyclooxygenase-2expression:inductionofplateletcyclooxygenase-2inpatientsunder-going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ing.BrJHaematol.2002;117(2):424-426.

4RoccaB,SecchieroP,CiabattoniG,etal.Cyclooxyge-nase-2expressionisinducedduringhumanmegakaryo-poiesisandcharacterizesnewlyformedplatelets.ProcNatlAcadSciUSA.2002;99:7634-7639.

5KimmelSE,BerlinJA,ReillyM,etal.Patientsexposedtorofecoxibandcelecoxibhavedifferentoddsofnonfatalmyocardialinfarction.AnnInternMed.2005;142(3):157-164.

6JohnsenSP,LarssonH,TaroneRE,etal.Riskofhospitalizationformyocardialinfarctionamongusersofrofecoxib,celecoxib,andotherNSAIDs:apopulation-basedcase-controlstudy.ArchInternMed.2005;165(9):978-984.

7Nurtjahja-TjendraputraE,AmmitAJ,RoufogalisBD,etal.Effectiveanti-plateletandCOX-1enzymeinhibi-torsfrompungentconstituentsofginger.ThrombRes.2003;111(4-5):259-265.

8Catella-LawsonF,ReillyMP,KapoorSC,etal.Cyclooxygenaseinhibitorsandtheantiplateleteffectsofaspirin.NEnglJMed.2001;345(25):1809-1817.

9CryerB,BerlinRG,CooperSA,etal.Double-blind,randomized,parallel,placebo-controlledstudyofibuprofeneffectsonthromboxaneB2concentrationsinaspirin-treatedhealthyadultvolunteers.ClinTher.2005;27(2):185-191.

10KongDF.Aspirinincardiovasculardisorders.Whatistheoptimumdose?AmJCardiovascDrugs.2004;4(3):151-158.

11HelgasonCM,TortoriceKL,WinklerSR,etal.Aspi-rinresponseandfailureincerebralinfarction.Stroke.1993;24(3):345-350.

12AntithromboticTrialists''''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meta-analysisofrandomisedtrialsofantiplatelettherapyforpreventionofdeath,myocardialinfarction,andstrokeinhighriskpatients.BMJ.2002;324(7329):71-86.

13CoxD,MareeAO,DooleyM,etal.Effectofentericcoatingonantiplateletactivityoflow-doseaspirininhealthyvolunteers.Stroke.2006;37(8):2153-2158

14MacchiL,ChristiaensL,BrabantS,etal.Resistancetoaspirininvitroisassociatedwithincreasedplateletsensitivitytoadenosinediphosphate.ThrombRes.2002;107(1-2):45-49.

15ChristiaensL,MacchiL,HerpinD,etal.Resistancetoaspirininvitroatrestandduringexerciseinpatientswithangiographicallyprovencoronaryarterydisease.ThrombRes.2002;108(2-3):115-119.

16MattiassonI,LethagenS,HillarpA.Increasedsensi-tivitytoADP-aggregationinaspirintreatedpatientswithrecurrentischemicstroke?IntAngiol.2003;22(3):239-242.

17PayneDA,JonesCI,HayesPD,etal.Plateletinhibi-tionbyaspirinisdiminishedinpatientsduringcarotidsurgery:aformoftransientaspirinresistance?ThrombHaemost.2004;92(1):89-96.

18MirkhelA,PeysterE,SundeenJ,etal.Frequencyofaspirinresistanceinacommunityhospital.AmJCardi-ol.2006;98(5):577-579.

19MacchiL,ChristiaensL,BrabantS,etal.Resistanceinvitrotolow-doseaspirinisassociatedwithplateletPlA1(GPIIIa)polymorphismbutnotwithC807T(GPIa/IIa)andC-5TKozak(GPIbalpha)polymorphisms.JAmCollCardiol.2003;42(6):1115-1119.

产生机制范文篇4

关键词:耗散结构;创新思维;系统;秘书;教学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差别,主要表现为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能力是检验各类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秘书素质的客观要求。

决策是各级领导的主要工作。随着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领导者对秘书的辅助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秘书提供信息、办文办会,而且要其参与政务、出谋献策。秘书工作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变化,必然要求作为秘书工作主体的秘书人员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现代秘书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胆略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参谋作用。因此,创新能力还是秘书职能的变化对秘书素质的迫切需要。

显然,深刻解析创新的机制和过程,对于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自觉地对文秘专业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但创造性思维带有非逻辑特点的自发性,使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和把握。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创造性思维的发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它自发形成的机制,从而为学生在今后的秘书工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提供可循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

耗散结构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布鲁塞尔学派创始人普利高津于1969年针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有序化问题而首先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当外界输入的能量流、质量流和信息流达到一定的阈值时能够进行自发组织,导致熵减少,从系统原有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它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新的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通俗地说,就是研究系统如何由比较简单、比较低级的结构产生出更加复杂、更加高级的结构的问题。

该理论对于整个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它不仅在流体、激光、核反应过程等自然科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尤其是耗散结构理论提供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已经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具备了哲学层面的指导意义。创造性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求新、求异的活动。它是作为创造活动主体的人突破传统思维的惯性,在原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层次上创造出具有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物,这也是形成新的有序结构的问题。因而,耗散结构理论所揭示的原理对于我们探讨创新型秘书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试图借助耗散结构理论,用新的背景知识来研究秘书创新思维的形成机制,并通过这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使用在传统上不属于秘书学研究的的新方法来探索创新型秘书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秘书的创新型思维与系统对环境的开放

在系统分析中,熵是对混乱和无序的度量,熵值越大,混乱和无序的程度越大。当系统达到平衡态时,熵达到最大值。此时,系统最为混乱而无序。因此,系统要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必须努力克服熵的增加。根据普利高津建立的系统总熵变公式dS=deS+diS可知,系统的总熵dS是由系统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产生的熵deS(称为“熵流”)和系统内部混乱性自发产生的熵diS(称为“熵产生”)两部分组成,当从外界获得的负熵流(deS<0)足够强,就能够在抵消了系统的熵增加(diS>0)之后,使系统的总熵值减小,从而使系统进入相对有序的状态[2]。由此可见,系统开放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系统只有不断地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交换而引入负熵流,才能抵消自身的熵的增加,才有可能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变。封闭的系统不可能出现减熵运动,也就不能形成耗散结构。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对秘书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作为现代秘书,首先必须时刻跟踪社会动向的新趋势,当一种新观念、新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能及时发现它所隐含的巨大价值,迅速产生认同感和向往欲,并将其融入秘书工作之中。其次,应主动将接受的新知识和信息和头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形成对照,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别,不仅会使人产生一种因吸收了新的知识与信息而带来的愉悦心情,也会激起一股弥补这种差别的创造冲动,即产生创造的意识与欲望。这种创造意识,是在秘书工作中进入创造状态并调动所有创造力发挥的前提条件。因此,思维的超越性是所有创意的来源,而思维开放是思维超越的基础,也是创新型秘书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来看,新知识是通过接受、领会、思考、顿悟等过程将存在于头脑中的混沌模糊的知识、想法、认识和理解综合为一个有序的知识信息结构而建立的。这种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整理,以使其产生新的认识飞跃的演变,正反映了知识系统由混沌无序到形成耗散结构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强化培养学生思维活动开放性的意识。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开放性。要密切跟踪秘书工作内容的变化,不断地推陈出新,把与环境的多方位信息交流作为教学原则,向经济、语言、管理等相关学科吸收营养,并借鉴其方法论精髓。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其次,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以保持其知识结构的开放性。据统计,人的一生中,学校阶段只能获取所需知识的10%,而其余的90%的知识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所以,作为未来的秘书人才应该不断接受吸纳并主动地去搜集与之相关的新知识与信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不断从外部环境引入“负熵”流,吐故纳新,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处于更新状态,进而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开放,为在今后秘书工作中的创新创造条件。

二、秘书的创新型思维与系统的非平衡状态

思维的开放只是为创新准备了基本的条件。根据耗散结构论可知,“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创新的过程还必须要通过“非平衡”才能得以实现。所谓“非平衡”是指系统远离平衡态。因为在平衡态和衡态线性区,系统是处于稳定状态或趋于稳定状态的,其总的倾向是趋于无序或趋于平衡,小的涨落和扰动很难改变系统的这种状态,系统不可能出现新的有序结构。只有当系统远离平衡态时,才有可能通过涨落或突变进入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要创新就要远离平衡态,造就一个有差异的、非均匀的、非平衡的思维系统。这样才能通过各种非平衡产生的势差推动思维活动朝有序的方向演化。要想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秘书,就要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特别要注意异质知识的补充,这将有利于头脑中原有知识系统的失稳,从而为产生新的设想或思路提供条件。一般来说,同类的知识、相同的观点积累得越多,传统的系统就越稳固,容易产生思维定势,新的思想就愈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就在于发现原来以为彼此并没有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因此,知识面越宽,越容易在各种知识的交融和综合中产生灵感。经验也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多样性知识和经历的秘书,更具有对工作中未知因素的探索和预测能力,也更容易产生新的设想和独特的见解。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出具有交叉知识结构的复合型秘书人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融是我们时代特征之一。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手段和方法往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力工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多学科的丰富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文秘专业的学生从高二起因文、理分流便很少接触理科知识,传统的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几乎是清一色的文科内容,所以在文秘专业的教学中适当引入理科知识,将特别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意义,我们不应该把引入理科知识看做是补充的应用性工具,而是在以创新的理念、站在方法论的角度去扩充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3]。通过文秘专业课程的文理交叉,让学生在接受各种类型知识的过程中构建和完善智力结构,使得学生的思维活动倾向于多元化,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形成立体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创新成为可能。

三、秘书的创新型思维与系统的非线性作用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充分开放,远离平衡态为系统发生自组织演化创造了必要条件,而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

一个系统在若干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总输出信号为各输入信号单独作用时系统输出信号之和(具有加和性);并且输入信号倍增时,系统输出信号就以相同的倍数增加(具有齐次性)。则称该系统满足叠加原理(线性性)[4]。不具备叠加原理称为非线性,用以表示对象间的复杂关系。如果系统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仅仅是线性的,那么其综合作用效果只会产生量的变化,不可能有任何质的飞跃。而系统各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产生自组织、混沌等非平庸行为,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新的整体涌现性效应,引起系统新的质的产生,这是系统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

人脑的思维活动极其复杂,人们还远远没有掌握大脑思考的机制。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于信息的处理显然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处于较高层次的思维境界的创新思维,是对诸如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逆向思维、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综合与提高,要在这多种思维的非线性作用下才有可能得以实现[5]。作为创新型秘书人才,就应克服那些可能产生单向思维、单线联系和彼此孤立、互相隔离的不利因素,采取多种措施,有意识地发掘各种渠道,造成多向思维、多点联系和彼此协同、互相合作的局面,使存在于头脑中的各种经验、知识和信息在彼此汇聚与交叉中,发生多层次、大范围、全方位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在由此产生的相干效应中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在秘书工作中,对信息的综合能力和对职能的概括运用都是秘书创新思维水平的具体表现。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努力创造有利于多种思维交融的机会。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彼此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而且每种智能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6]。这些智能因素来自于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思维习惯。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全方位地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力潜能,让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在多种思维碰撞中产生创新灵感。

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某种思维优势,而每门课程又具有各自的内容和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也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改变教学环境,加强实践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其次,注重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促进各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将自己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一要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二要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教学实践中,对于语言文字能力较强但社交能力偏弱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辩论、主持等活动,培养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将其迁移到与人交往能力的层面。第三,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多角度开发学生潜能。教师和学校的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够创造多重知识切入点、适应不同认知方式、并且结构不断优化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以调动不同智力思维因素在教学工作中的各自作用。根据人脑的左右半球分别司职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特点,针对文秘专业课程注重形象思维能力的倾向,在教学中要重视逻辑思维训练,注意丰富学生的抽象推理能力,努力促使学生的左、右大脑均得到刺激与发展,引导学生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用。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左、右脑内部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实现学生认识上的新飞跃。

四、秘书的创新型思维与系统的随机性涨落

在所有的宏观运动中都存在一定的与宏观轨迹的偏离。比如,火车运行中的颠簸;室内温度在任何瞬间都存在不停的变动;人的大脑中总是不停地出现各种偏离正常思维的想象等等。在耗散结构理论中,这种偏差就叫做涨落。它的发生是随机的,而且在系统的不同状态下,它的作用存在着差异,它是一切系统的固有特征。普利高津认为,对于已达临界稳定状态的系统,随机的微小涨落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使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耗散结构。

创造型思维的自发形成过程也是自组织过程,与其他任何系统新的有序结构的形成一样,都需要有诱因和契机的诱发和推动。当思维的状态逼近到创新突破的临界点之时,需要有某种因素的诱发导致灵感产生,才能完成这个突破。“诱因”和“契机”就是耗散结构理论中说的“涨落”。常言道,机遇只属于有准备的头脑。我们虽然无法得知涨落何时出现,但却可以创造条件,力求在涨落到来时提高抓住它的概率。在秘书工作实践中,尤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守旧。当今社会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实践,身处其中的秘书工作者要与这一社会实践相适应,就必须具有勇于否定旧思想、旧事物的批判能力。要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对现存的事物,要既有所汲取又有所扬弃,力求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超越前进。二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秘书人员要在辅助领导决策中发挥参谋作用,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秘书,必须克服从众心理,凡事都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和分析后再作出判断,这样“灵感”和“直觉”才有可能产生,进而使秘书工作在机遇与挑战面前跃上新的台阶。

在人的思维系统中,涨落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了来自外部客观环境的信息,在头脑中各种因素的非线性作用下,形成相干效应,使自身的意识受到某种启示,从而产生新思路或新见解。这样的思维涨落称之为外涨落。二是由于自然的长期进化,个体积淀于潜意识系统的先天性遗传信息的作用,使主观心理意识受触发而灵光闪现,导致思维突变,产生顿悟。这样的思维涨落称之为内涨落。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创新能力通常是通过后天的直接观察或间接学习而获得的,这也是目前被大家所普遍接受的观点。而对于潜意识系统先天积淀的遗传信息的作用,一般不易被人们理解与接受,但它的存在却是客观事实。许多创造性思维的确不是直接来自现实生活经历,而是源于思维的内省体验。

涨落的作用虽然如此重要,但它的随机性却使我们无法对其进行完全的把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将其变成确定性的存在。然而,对于涨落的理解和领会,却有助于我们认识创新思维的产生机制。不仅能够让我们在涨落出现的时候能够作出明智的选择,也能够使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设置更加合理的教学情境,人为制造一些有利于内、外涨落产生的条件,让秘书教学向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向发展。

在学生创新思维的自组织过程中,尽管教师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却是不可替代的。作为教师,应该深刻理解涨落导致有序的论断,充分意识到涨落对创新思维产生的决定作用。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并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还应该看作是在刻意地利用和促进某些涨落的出现,并通过涨落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和信息梳理和重组的过程。只有把头脑中的知识都调动起来,才有可能形成“涨落”。在教学方式上,我们应提倡研究式教学,把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在前,让学生研究探索,强调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体会式”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秘书专业课程极强的实践性还提醒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勤于动脑,而且要让他们善于动手。创造作为一种探索性活动,绝不是能够唾手可得的。动脑或动手并不必然导致创新活动的成功,但缺少了这些应有的锻炼是肯定不会得到成功的。历史经验提醒我们,许多创新劳动都是在实验中完成的。因此,强调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抽象思维能力、总结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其次,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顽强作风。创新是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或进步,必然是要在艰苦的奋斗和顽强的进取下才有可能获得,要有踏实、开拓、向上的精神及优良的心理素质和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坚强意志。这样一种意志品质不仅有益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秘书课程学习,对于今后从事的秘书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教师自己的素质必须过硬。让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学校教育中,一个创新型的专业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而懂得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知识,熟悉各种教育心理学理论,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拥有秘书职业资格证书又是成为一个创新型教师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8(1).

[2]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1.

[3]姜玲玲.秘书管理工作的多目标决策———改革《秘书学》课程教学的初步尝试[J].宿州学院学报,2006(3):104-106.

[4]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6.

产生机制范文篇5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

产生机制范文篇6

关键词:深化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财务管理往往被看作是一种核心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这种事业单位在持续发展中也需要进行财务管理。通过对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一些共性的财务管理问题长期存在且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加制约了这一类型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而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如何解决财务管理问题较为茫然,鉴于此,探寻出相关财务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概述

整体上来看,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程度提升,但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存在着一定不足也是不争事实。事业单位的性质使得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并未进行利润获取,而是要促进自身职能的更好履行,保障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可以更为顺畅的开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改革进程的提升,但也使得一些业已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暴露无遗。新时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以及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上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财务管理问题解决的紧迫感也不断增强,如何更为有效的进行财务管理也是其在常态化发展中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受重视程度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财务管理的实际受重视程度较为低下,理论上来看,财务管理虽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管理构成,但鲜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真正地给予财务管理以足够重视和支持。比较明显的是,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缺乏基本的财务管理制度,由于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对应财务管理活动在开展上便无法得到有效的指导与规范,具体管理活动在开展上的偶发性特点也十分明显。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虽然存在着财务管理制度,但财务管理制度本身并不健全,其更加无法对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体重制度支撑。财务管理受重视程度较低且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处于缺位时,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便无法形成,即便想要在财务管理层面进行一些调整,相关创新性较强的财务管理策略也很难顺利实施下去,这也会拖慢财务管理实际效率。(二)财务管理全面性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全面性相对不足,往往只关注于某一个层面或某几个层面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也致使财务管理带有了明显的局限性。虽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尽相同,但财务管理所涉及到的管理内容并没有明显变化。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简单的将财会工作开展看作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但对于资产清查事宜,资产机构优化事宜以及预算管理等事宜并没有给予应有关注。厚此薄彼式的进行财务管理已经被证明无法为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国家层面对基层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越发关注的背景下,局限性较为明显的进行财务管理活动也会引发很多具体的财务管理问题产生,从长远来看,这甚至会导致具体的财务风险产生。(三)财务评价与监督机制缺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往往缺少对应评价与监督机制予以支撑,这也是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任何企事业单位组织在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较为完备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则是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的一种保障。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财务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缺失时,财务管理策略的选用往往无法同财务管理需求间保持较高的契合度,具体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自然也带有了一定的盲目性色彩。而在无法对财务管理活动开展进行有效监督时,即便是较为明显的财务管理问题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解决,各种财务管理问题长期积压在一起也会导致整体上的财务管理陷入到积重难返的境地之中,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好进行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好进行财务管理首先要给予财务管理以应有的重视,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使得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能够在一个较为良好的状态下进行。具体来说,依托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来进行良好财务管理环境的营造较为可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更是可以对具体财务管理活动开展提供很多指导与规范。例如,吉林省磐石市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2017年进行了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其在继续坚持以往财务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将新的财务管理权责关系、一般内容与预期目标等在制度中予以了细化,并将财务管理划分成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风险管理、预算管理等5个主要部分。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对这一策略进行借鉴,即通过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手段来更为规范的开展一般性财务管理活动。(二)构建全面财务管理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更为积极地进行财务管理活动开展,更加需要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全面性,避免财务管理活动开展中形成“留白”现象。例如,淮安市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2016年年初进行了管理会计岗位设置,并对全面预算管理这种管理会计工具进行了应用,该事业单位也将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了提升财务管理全面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其通过设置年度预算指标并对预算指标进行量化与分配,使得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成为了极为主要的内部控制选择。近两年时间里,该事业单位预算指标与实际达成间的差异率具备控制在了3.5%以内,预算管理状况的越发良好也带动了财务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可以看出,借助预算管理全面性的提升带动财务管理全面性的提升较为可行,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可以对这一有效策略进行效仿,力求财务管理全面性提升的同时较好带动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三)确立财务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财务管理实际状况和需要,确立出财务管理直接相关的评价与监督机制,从而与既有财务管理制度一同为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和支撑。例如,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组建了专门的财务管理评价与监督小组,并在细化出了具体的评价与监督标准后,对财务管理主体以及财务管理活动开展进行着常态化的评价与监督。借助这种尝试,该医疗卫生机构在2017年全面共发现了3处明显的财务管理不足,并对其进行了有效的解决,财务管理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其财务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需要确立出财务管理相关评价与监督机制,以此来更好地进行优秀财务管理经验的积累。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样可以更好的管控资金,统筹资金安排,使资金利用率最大化;同时能“以收定支”,让医院现金流的财务风险的可控状态中;二是实行全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这样有利于对资金的统一管理,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三是严格财务监督,加强资金预算管理,保证医院资金的合理配置及有效使用,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些举措使医院的账务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对财务制度的执行更加严格,从而预防了贪污、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发生,保证医院资金安全。

四、结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给予财务管理事宜以充分关注,更加要确保各项财务管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实处,避免财务管理活动流于形式。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共性的财务管理问题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实际状况不尽相同,无论是在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抑或是一般性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避免不当地进行财务管理调整从而对财务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沈中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7(30):112-113.

产生机制范文篇7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增强做好医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尽快取得实效。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医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

第一,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卫生和健康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水平,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看到,我市医疗保障总体水平依然较低,“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对此反映强烈。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解决群众普遍企盼的看病就医问题,是一项维护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

第二,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为每一位公民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医院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这些都需要通过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来解决。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医药卫生机制,积极构筑社会保障“安全网”,使每一位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力保障。

第三,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市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但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仍然较多,“上规模、调结构、促消费、惠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次医改过程中,中央和各级政府三年内将新增医改投入8500亿,这不仅可以带动医药卫生及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效应”,而且可以通过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生更大的“间接效应”。

总之,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力以赴做好医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力办好这件利国利民的实事。

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扎实推进医药卫生机制改革工作

(一)要明确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省的部署和要求,我市医药卫生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惠及城乡,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二)要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确保完成保基本三项改革任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三项工作都属于保基本的范畴,要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提高保障和服务水平。市政府近期工作方案已明确了三年改革目标,中央、省、市资金投入也逐步到位,现在关键是抓组织实施。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医改工作部署和要求,尽快落实配套措施,加大实施力度,确保各项任务按时完成。要注重机制、机制创新,在医保经办管理资源整合、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费用异地结算报销、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和社区首诊、公共卫生服务通过购买服务进行补偿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二是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社会关注度高,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我市自流井区、高新区的五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富顺县基层医疗机构在今年2月份之前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试点地区要尽快完善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虚高的药价,真正减轻群众的基本用药负担。同时,要深入研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保正常运转等问题,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

三是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的启动工作。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涉及面广,影响大,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筹划,稳步推进。要抓好1-2家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试点,努力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分开,逐步完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累经验。

(三)要创新工作方法

深化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各区县、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各项医改政策。要深入基层,注重调查研究,加强指导帮助,强化督促检查,及时发现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搞好我市的医药卫生机制改革工作。

三、加强领导,统筹安排,保障医药卫生机制改革顺利推进

医药卫生机制改革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务实的工作作风,保障医药卫生机制改革顺利推进。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医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区县要迅速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二)加强部门协作。相关部门要坚持医改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协作意识,按照职能分工,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发改部门要搞好综合协调,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卫生部门要积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并同药监等部门一道做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要做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工作。财政部门要抓好财政投入的落实工作。人事、编办等部门要抓好医药卫生机构的队伍建设。其他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沟通配合,协调推进改革。市医改办、市目督办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到位,确保工作任务按期完成。

(三)加大资金投入。医药卫生机制改革的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区县、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努力保障改革需要。第一,要加大对上争取工作力度,为了落实三年医改的重点工作,中央财政将增加投入3318亿用于医改,并且将对西部省区给予较大倾斜,要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要将国家和省、市已经下达的医改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地用到具体项目中。各区县要切实落实医改配套资金。第二,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医药卫生机制改革的投入,确保近三年市、区县财政对医药卫生的投入增长幅度超过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为顺利推进医改工作创造条件。第三,要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医改资金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使用资金,保证医改资金的安全有效。

产生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医疗废物;循环经济理念;公众参与机制;立法完善

经过多年努力,较为完善的医疗废物管理法律体系在我国已建立起,其为生态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现有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日益凸显,因之医疗废物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困惑。为了研究当前我国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笔者选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很高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湖南省某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该地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以供完善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时之参考。

一、医疗废物管理及其处理现状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对湖南省某湖流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整群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资料来源于其各县市卫生健康局及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采用EpiInfo软件整理和计算。(一)基本情况。湖南省某湖流域范围涵盖4个县的部分地区。截至2018年底,该流域人口有72.12万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98家,医务人员3165人,实际开放床位3199张。2018年全年门诊病人次为106.69万,住院人次为10.71万,某地级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负责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作。据由《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城镇生活源产排污系数手册》提供的方法,测算出2018年该流域:产生医疗废物约540.93吨、医院污水约32.77万m3,其中,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处置的医疗废物为222.87吨、集中处置率为41.20%(222.87/540.93),经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处理的医院污水约为19.52万m3、消毒处理率为59.57%(19.52/32.77);有84.62%(506/598)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签订了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协议;有2.34%(14/598)的医疗卫生机构有污水处理系统,且其均采取一级处理加氯消毒工艺。(二)问题讨论。1.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较低。调查显示,2018年,该湖流域84.62%的医疗卫生机构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签订了收集转运处置协议,医疗废物基本实现集中处置,但集中处置率却仅为41.20%;在598家医疗卫生机构中,仅有2.34%的医疗卫生机构有污水处理系统,医院污水处理率为59.57%。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废物集中处置率和医院污水处理率都较低。[1]据调查,该流域地区的综合医院传染病病房所产生的污水都未能单独收集处理,部分医院所产生的含重金属、放射性等有害物质的各种特殊污水也未能单独收集和处理;同时,现有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均采用一级加氯消毒处理工艺,工艺级别较低,且消毒剂投放量缺乏量化的控制标准,必然导致消毒副产品产生量过大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医疗废物处置率低。还有近20%的医疗卫生机构并未对其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且尚未建立自己的医疗废物处理系统;二是缺乏对医疗废物分类标准的执行约束,部分医院将被病人体液、血液污染的棉签、手套、纸巾等医疗废物及传染病病房所产生的垃圾当作普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部分医院甚至将检验科、内镜科等科室所产生的化学性、感染性废物直排到污水处理系统,致产生第二次污染源;三是乡镇医院医疗废物存放时间过长——因乡镇医院远离市区,集中处置中心收集医疗废物的频率过低,每周仅1~2次,致使其医疗废物超时存放,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及扩散;四是医疗废物处置资金投入不足,致使医疗废物污水处理设施设备不完善且科技含量不高。[2]2.监管执法效率不高,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实施不力。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储存等过程主要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但所有医疗卫生机构都未能做到对医疗废物严格分类收集,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此外,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差,工作人员被污染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存在不使用或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系统的现象。与此同时,该流域各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均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医疗废物暂存点设置不规范等问题(详见表1)。究其原因有:一是医疗废物处置成本较高,管理者往往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减少医疗废物处理支出降低成本,从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二是监管部门存在怠于执法现象。调查发现,该湖流域有关医疗废物管理执法部门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监管执法每年仅1~2次,对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的监执法督则更少,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执法不严现象。三是监督管理部门职责的界定较为模糊,大多存在职责范围“画地为牢”的条块分割现象。医疗废物的执法主体涉及卫生健康、城管执法、环境保护等部门,现有法律法规对各部门职责的界定较为模糊,操作性不够强[3],导致医疗废物监管执法上的各自为政;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各执法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联合执法较少。由于监管执法频率较低,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裁,违法成本过低,导致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落实不力。3.医务人员和群众对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知晓度有待提高。调查显示,该湖流域地区医务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的掌握较普通群众要好(x2=759.84P<0.05),但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回收利用知识知晓率仅为65.08%和62.03%,故其较大的认知盲区成为医疗废物处理制度落实不力的重要原因。另外,普通群众对医疗废物知识的总知晓率为27.46%,对其危害性的知晓率为50.52%,对医疗废物知识知晓程度显著低于医务人员,这也是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实施的重要认知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不系统,政府及新闻媒体对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宣传不力,引导群众参与医疗废物管理机制不完善,致使群众对医疗废物管理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均处在较低水平(详见表2)。

二、现行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中的缺陷和不足之分析

通过对湖南省某湖流域4个县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而发现其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医疗废物污染环境的治理,我们应当审视相关法律制度,剖析医疗废物法律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并厘清问题解决的路径。(一)我国现行医疗废物管理法律体系剖析。1.立法指导思想定位于“末端治理”。我国现行的医疗废物管理法律,主要有2003年国务院所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由前卫生部颁布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以及参照执行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且仍无一部位阶较高的关于医疗废物管理的专门法律;其立法指导思想属于“末端治理”理念,很多方面未能体现前端预防的新环保理念,更没植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治理目标,缺乏从源头对医疗废物的排放进行控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污染环境问题,立法理念落后,与目前我国所推行的循环经济理念、可持续发展观不符。2.法律体系存在立法空白和监管真空。医疗废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关涉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其权利义务主体众多,利益相关者也为数不少,责任主体亦不在少数,但相关的法律制度并未体现其管理与处置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尤其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隔离点和居家医学观察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宠物医院和兽医诊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及人类胎盘、死胎等的处理,仍无法可依或游离于法律制度的监管之外。3.法律法规原则化有余而操作性不足。医疗废物的管理涉及贮存、运输、处理和处置等诸多环节,且不同环节的操作流程、管理标准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均需要法律制度作出具体回应。但现行法律法规为追求法律的完整性,仅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规定一笔带过,对医疗废物处置程序、执法程序的规定比较抽象化、原则化及简单化,而忽视了医疗废物的特殊性、多样性以及地方的实际情况,致配套统一的处置技术规范、标准相对不足。(二)医疗废物回收利用和应急处置管理法律制。度的专业性未能得到彰显医疗废物具有特殊的产生形式和处理方式,且大多具有高毒害性和疾病传染性,与工业废物、生活废物存在着较大区别。医疗废物的回收利用应当由专门机构对医疗废物进行科学的分类回收,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医疗废物的回收利用有利于医疗废物的资源化,减少其污染环境的风险,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遗憾的是,《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制度,仅仅针对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作出了有关规定,但却忽视了医疗废物的特殊性,“一刀切”式的简单粗暴立法显然不能有效规制医疗废物的管理与处置;再者,《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医疗废物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管理联动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医疗废物处置区域协调合作机制等问题,也未作出相应的法律制度回应,应急处置管理法律制度依然缺位。(三)监管体制不顺,职责分工不清晰,法律法规之间协调性不够,监管效率不高。1.医疗废物监管机制设计不合理。按照现行法律制度规定,医疗废物的执法监管由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存在系统内自我监管的问题,并未建立独立第三方监管的模式。众所周知,医疗废物从产生、分类、收集到暂存等过程主要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而医疗卫生机构皆属于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的下属机构,故在执法过程中,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往往碍于情面,对其下属机构违法行为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达不到执法监管应有的效果。2.现有医疗废物管理法律法规对各部门职责规定缺乏明确的界定。《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将医疗废物管理过程中的疾病防治和污染防治人为地分割开来,分别由卫生和环保行政部门监管,对如何监管、监管方式、手段的规定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监管过程太长,缺少联合机制。[4]不仅如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也将违法排放医院污水的处罚权交由城市管理行政部门负责,而《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则规定这一违法行为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处理。这样,同一违法行为由多部门负责处罚,可能造成过度执法、重复执法现象发生。事实上,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阶段中的污染性和致病性的控制是密不可分的,每个阶段都应兼顾。在当前的监管机制下,各部门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阶段似乎都有权监管,但又难以完全监管,使得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阶段得不到实质上的协调兼顾。不难看出,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之间协调性不够,医疗废物监管执法主体也是各为其政,卫生健康、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机制和有机协调机制,监管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监管执法真空或执法重叠。[5]执法主体职责分工不清晰,必然出现多头执法、执法不到位或怠于执法的现象,减损监管效率。(四)医疗废物处理资金投入不足,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设备较为落后。医疗废物的高度污染性、危险性及特殊性决定了其处置设施的建设、处置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为解决医疗废物处置的资金需求问题,《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机构可向医疗卫生机构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虽然明确了可以收费,但却缺乏明确的收费标准,且医疗卫生机构属于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非常有限,甚至没有专项的医疗废物处理费用,医疗废物处置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或由患者分担。但是,医疗废物处置费是否由患者承担,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假如由患者承担,必然引起诊疗收费过高,从而加剧医患矛盾和医患对立。从本质上讲,医疗废物处置是社会公益事业,相关费用完全由医疗卫生机构全额负担是显失公平的。还有,现行法律法规对政府支持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和资金来源也尚不明确,政策支持力度也不够,市场化机制更未建立。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处置技术的研发资金困难已成为当前医疗废物处置及其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五)缺乏鼓励民众参与监督医疗废物管理的立法缺位。民众参与医疗废物管理主要体现为遵守相关法律制度,相关部门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及转运等工作行使监督职能,应当切实履行法律制度赋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应该说,民众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促进法律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在医疗废物管理法律体系中,环境保护立法对民众参与环境保护、执法监督有过原则性抽象性的规定,仅仅规定了在发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之后的参与,属于末端参与,忽视了医疗废物污染的前端治理。虽然《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对民众参与有相关规定,但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现行法律制度对民众参与及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前文提到的普通群众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度不高,关注度不够,与民众参与制度机制缺位存在一定关联。

三、我国医疗废物管理法律制度之完善的对策及建议

我国是成文(writtenlaw)法国家,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决定了法条不可能包罗万象,更不可能一劳永逸,立法亦不能“刻舟求剑”,当与时俱进地回应社会和现实的需求,不断修订、增补和完善,以更好地体现立法目的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一)以循环经济理念对医疗废物治理科学立法。医疗废物的治理应当从源头上促成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循环利用。2009年我国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要求,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当前,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约束的重要路径。因此,医疗废物管理的立法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融入循环经济理念,及时修订更新有关法律法规。(二)提高医疗废物管理立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医疗废物的特殊性、多样性决定其处置管理的高度专业性,在立法过程中应当有环境、医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参与,以提高法律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弥补法律法规中的缺陷和盲点此外,应该通过立法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的有关医疗废物管理问题,通过立法建立医疗废物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管理联动机制,对跨行政区域污染事故进行预警、通报、防范、处理,以预防或减少医疗废物对环境的危害。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状态下医疗废物管理,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此次肺炎疫情防控再次凸显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性,要本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原则,科学评估预测所需处置设施规模,并建立完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再者,完善宠物医院、兽医诊所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以及人类胎盘、死胎的处理等有关管理法律法规。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制度的实施尤为重要和关键,法律责任体系构建是其根本保障,建立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三种责任环环相扣的医疗废物管理责任体系,提高违法行为的处罚额度(目前《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最高只罚款3万元人民币),提高违法成本,以之彰显法律制度的威慑力,确保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真正落实到位。与此同时,法律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治理的具体技术规范和相关标准,通过一系列配套的法规将回收利用的实施过程得以细化和明确,并通过立法来对回收利用制度的回收阶段和处置阶段进行规定,使其标准化和规范化。要加强实践探索,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技术提升,通过政府引导,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提高回收利用率。并促进其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三)建立多渠道的医疗废物处置资金投入机制。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针对医疗废物处置的收费标准,应当对其进行统一和明确,充分考量大型医院与中小型医院、诊所之间规模悬殊,以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建议大型医院以床位数量进行收取医疗废物处置费用,而中小型医院、诊所等则按医疗废物重量进行收取费用。收费标准的制定,也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具体规定,做到收费公平合理,并与当地财政负担相匹配。还有,应该以激励性的法律制度设计来推动医疗废物处置产业化,规定产生医疗废物的单位借助市场主体的力量,通过特许经营者进行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以解决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设备落后和处置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吸引国内资金与民间资本的参与,通过社会民间资本和财政资金共同推进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更新。(四)理顺监管体制,明晰医疗废物监管执法主体的职责分工。首先,加强医疗废物执法监管队伍建设。通过相关立法,将医疗废物的执法监管职责从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分离出来,以避免发生“自我内部监管”的尴尬局面,提高执法监管效率。其次,进一步明晰医疗废物监管相关部门的权限和职责,明确各部门医疗废物处置各环节的具体职责,从而避免出现管理重叠或管理真空的局面。再次,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理顺监管体制,省级相关行政部门加强协调,建立联合机制,以行政的手段督促各市、县级相关部门协调做好当地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最后,在明确权责分工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其他部门可及时监督和制衡。(五)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宣传,明确民众参与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宣传。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官方微博等现代新兴媒体,定期相关小知识,主动吸引民众了解医疗废物管理知识,提升民众医疗废物管理知识知晓度,进而提高全社会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关注度。与此同时,发动公民众共同参与对医疗废物的监督。政府通过信息公开、推行听证制度等方式,来拓展民众了解和监督的渠道,提高民众对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督热情,将民众参与机制明确加入到医疗废物管理法律法规之中,形成环境部门、卫健部门为主的内部监督与民众参与的外部监督相结合的内外部监督机制。[6]

四、结语

医疗废物管理的立法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进一步明晰部门职责,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配合,确保对医疗废物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同时,某流域作为某地级市主要水源地及某省的战略饮用水源地,其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也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宣传,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完善相关设施设备,尽最大努力控制医疗废物污水污染水资源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静,任志远,李樱,等.湖北省医疗废物处置经济政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6,28(01):15-19.

[2]柳鹏,张盼.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6,7(22):118-119.

[3]祝亮,蒋建华.医疗废物管理中的法律法规缺陷及问题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07(04):24-25.

[4]罗敏.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04):461-462.

[5]王红霞,唐菁.中国医疗废物的处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4):363.

产生机制范文篇9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内部监督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制度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制度极其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要分为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是财务手续的不健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的审批不够规范,大额的支出没有经过开会讨论就随意支出、盲目投资项目,没有充分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就随意投资造成了财务方面的严重亏损或者开支无度,随意的挥霍浪费、没有及时进行账款结报,甚至有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干部一年来积攒了上万元的白条、在进行财务报销时的凭证不够规范,收款收据以及内部收账不入账的现象经常发生等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账目还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会计方面的账簿以及科目的设置不严谨,经常发生有账无物或者有物无账以及有总账但明细账不足的情况、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一些工程或者项目的开支不记账、未能计入总账之中等等一系列的情况都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严重的影响。(二)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足,没有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由于大多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远离城市,导致其内部的人员相对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处于相对匮乏的局面,甚至在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并没有专门的负责会计方面的人才,仅仅是由财务人员担任,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方面的工作很难保证质量。尽管国家针对于此种情况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职责进行完善、规范,但是依旧存在着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落实这些政策的情况发生。此外,会计操作的人员对于上级管理人员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任由这些情况的蔓延,并没有进行及时的纠错,这些都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监督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务支出时,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和审批制度的规范来执行,严格按照《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内部的控制制度以及财务牵制方面的相关制度规定,在进行财务支出时,必须按照“三有”的原则进行支出,有对于支出项目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支出的项目必须合理,以及有专项的负责人签字,例如项目的经办人、单位负责人或者主管的领导签字,坚决杜绝领导代报,以及白条抵库、白条报账的情况发生,严格按照财务制定的财务预算进行拨款,不能挥霍无度。(二)强化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活动,并完善规范其日常运行的流程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方面有关从业人员在进行聘用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并完善对会计方面的有关人员正式上岗前的培训及教育工作,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素养,通过不断增强他们的法律、会计方面相关的知识,达到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明辨是非以及遇到问题时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如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会计监督与管理方面的需求。通过对会计从业有关的人员进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的行为,对他们的成长机制进行不断的改革以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队伍的稳定性,才能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方面的有关的工作的连续性以及持久性带来巨大的帮助。最后通过对会计有关的从业人员的正常工作的方法以及行为进行保护工作,才能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监督的氛围,才能保证会计方面的从业人员对《会计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工作落实,严厉杜绝出现一切越线情况的发生,坚决打击一切违法违纪以及腐败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保证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三、结束语

综上,会计监督机制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只有严格会计监督机制才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稳定发展,只有切实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以及制度化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利弊分析[J].管理观察,2016(06):162-164.

[2]林淑惠.新医改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155-157.

[3]李瑞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管理研究[J].纳税,2018(19):99.

产生机制范文篇10

一、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概述

(一)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管理

医疗卫生体系的财务预算管理主要是指医疗卫生组织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发展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支出计划,包含年度工作计划以及任务等,是医疗卫生组织对日常收支进行控制的一种依据,同时也是医疗卫生组织发展方向的体现。简而言之,财务预算管理能反映医疗卫生组织的各项收支情况,其渗透在医疗卫生体系运行的方方面面。

(二)医疗卫生体系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主要是指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之前所设定的目标制定相关绩效管理内容。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之前设定的目标所制定的计划,将计划落实到每个人员身上,并在一段时间后依据最终结果对参与人员给予奖惩。在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中的绩效管理,就是基于财务预算进行绩效评价以及相关考核,以保证财务预算的目标可以按照计划如期进行。

二、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中国地域辽阔,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每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均GDP不尽相同,存在较大差异。在中国遍布各种大大小小的医疗卫生机构,虽然有像“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这种超大型的知名医院,但更多的是县乡一级的医院,知名度的差异造成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覆盖广度、深度不够。在如何全面覆盖各省市、乡县间医疗机构的绩效管理上政府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协调好各个地区、各个医院之间的关系,推动地区目标绩效管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不够完善

随着数字化的全面铺开,许多行业开始进行数字化变革,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引进数字化技术。科技会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改变传统不牢固的自下而上的绩效管理体系,更好地促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者双向驱动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系统发展。

(三)医疗卫生体系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人才缺乏

一个完善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需要专业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人才,但由于绩效管理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直接造成了相关人才供不应求、配置不平衡问题的出现,资源配置出现严重的倾斜性。而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也没有统一的机制,人才自上而下的分配不够合理,各地医疗卫生组织也缺乏交流学习。

(四)非客观的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和机制

非客观评估标准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估系统和机制会造成医疗卫生组织在财务方面不必要的支出。导致财务预算利用不合理。大多数医疗卫生组织专注于评估与预算支出直接相关的项目,包括来自其他资源的直接利益,却忽略了经济指标,导致结果评估不科学。

(五)医疗卫生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资金流向监管不到位

医疗卫生财务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如果有严重的资金监管问题,会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使资金流向的监管有了漏洞,而人员的良莠不齐、专业水平不足等是导致资金监管机制出现漏洞的关键原因。医疗机构要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改革,解决好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公正度、有效性问题。

三、开展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的策略

(一)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各医疗卫生组织要构建以项目财务预算为起点,根据各项支出所产生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进行衡量,并对其最终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管理格局。政府也应做好统筹工作,做好县乡一级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各地区管理体系的差异性。同时也要做好省市、乡县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发挥其协同效应。

(二)加快推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数字化建设

医疗卫生组织可以引进相关设备与管理体系,根据组织内部的结构特点,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绩效管理制度,改善传统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再结合数字化的绩效管理设备,使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达到一个新高度,最大程度的提高医疗卫生组织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三)引进财务预算绩效管理专业人才

医疗卫生组织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和财务人才,高质量和专业性强人员投入,将极大的改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准,推动医疗卫生组织的财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所以医疗卫生组织可以大力引进绩效管理专业人才,统一相关机制,促进人才流动自上而下合理分配,保证村乡县市省各级平衡发展与合理分配。

(四)构建多元化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

医疗卫生组织预算绩效的完成程度,除了预算资金使用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这一个指标外,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衡量,如资金使用项目整体情况、财务成本以及预算资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除此以外,评价时还要注重不同项目之间预算资金的用途与业务成本的不同,使预算绩效在业务活动前、中、后期的评价更加客观。如在业务活动前期要对申请主体、申请项目进行评价,中期管理要跟进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资金用途、项目实施情况等,后期的预算绩效管理要结合预算资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其总体情况进行反思性的综合评价,使预算管理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

(五)加强在财务预算管理全过程中资金的流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