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马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2 17:36:50

有关马的故事

有关马的故事篇1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一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有关马的成语故事二

马不入厩

东汉时,有一个人叫张奂,字然明,敦煌酒泉(今甘肃安西)人。张奂年轻时曾外出游历,拜太尉朱宠为师,学习《尚书》。后来,汉桓帝向天下征召人才,得知张奂为贤良之才,授予他议郎之职。

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155年),张奂出任安定属国都尉。他刚到任时,南匈奴首领率七千余人进犯美稷(古地名),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老百姓苦不堪言。境内的东羌部落在南匈奴的诱迫下也蠢蠢欲动,准备叛乱,欲与南匈奴相呼应。

当时,张奂手下只有二三百人,且都老弱病残,明显处于劣势。但张奂听说南匈奴进犯的消息后,即刻就要披挂铠甲出发迎击,欲和来犯之敌拼个你死我活。张奂手下的军吏争先恐后地跪倒在地,劝阻他说:

“将军,您不要一时冲动,以我们这二三百人去抵挡匈奴大军,岂不是以卵击石?况且还有羌人部落在后方虎视眈眈,我们还是等援兵到了再商议吧。”

张奂没有听从手下的劝阻,毅然把军队开驻到长城附近,下令召集老百姓当兵,并派大将军王卫招抚东羌部落,占领龟兹,切断了南匈奴与东羌部落的联系。

东羌人部落最终摆脱了匈奴的控制,投靠了张奂,并与他齐心协力共同抗击匈奴,接连打了几仗,击溃了匈奴军队。匈奴首领十分惶恐,率领部众向张奂投降,边界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羌人首领十分感激张奂的恩德,献给他二十匹马。羌人先零部落的酋长又赠给他八枚金耳环。张奂先接受下来,然后把军中主簿叫来,当着诸羌人首领的面,以酒酹地发誓说:

“保护百姓不受侵扰,是本官的职责,我身受朝廷的俸禄,就要为国家分忧。即使马像羊那么小,也不要牵入我的马厩;即使金子像谷粒那样小,也不能装进我的怀里。”

于是他命令主簿将马匹和金子如数归还给羌人。

有关马的故事篇2

关键词 司马相如 卓文君 中日文化差异 《十训抄》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1 先行研究及论文问题的提起

1.1 先行研究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00年)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并全文收录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后来该故事又被收入到班固的《汉书》,《西京杂记》中又增添了“茂陵女”和“白头吟”的情节。由于这个故事产生的时间很早,且主人公形象又具有典型性,因此在后世一直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就连日本的古书《十训抄》中也有收入。

《十训抄》共3卷,编者不详,成书于1252年,是日本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集。该书针对青少年,以“教训”为主题,将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传说故事按“朋友”、“思虑”、“忍耐”等列为10项,佛教色彩浓厚。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被收入在该书的第五项——“朋友”中。

1.2 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对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司马迁采用的是积极肯定的态度进行记述。尽管后世对该故事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上也无外乎两种:一种认为,相如和文君的爱情折射出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另一种则认为,所谓的“凤求凰”实际上是劫财劫色的骗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实际上是体现了后人对爱情故事主人公或褒誉或贬斥不同态度和评价,也反映出读者背后的文化心态。

与《史记》不同,日本古书《十训抄》中引入该故事却引用了惟乔亲王的诗句来评述:“相如昔挑文君得,莫使簾中子细听”,②以此教育读者夫妻关系平等的道理,相互尊重、相互扶持的夫妻关系对于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的重要性。

本文拟以《史记》和《十训抄》为例,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对比中日两国对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爱情故事的不同解读,并分析导致不同解读的原因。

2 《史记》中的解读及其原因

2.1 故事的解读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取材于司马相如《自叙》,司马迁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而将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相如、文君的故事不但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也是整个《史记》中文学性最强的部分。从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故事梗概是:卓王孙慕相如名声,将他与县令请到家中做客,相如弹琴(以琴声文君),卓文君偷听偷看,“心悦而好之”,便与相如私奔至成都。

司马迁著史的目的,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琴挑”、“夜奔”乃儿女情事,非关社稷。但司马迁却以极大的文学兴趣来叙述这一故事,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使用倒叙、插叙、曲笔等手法,把“托喻凤凰”、“曲传心声”、“以琴为媒”等韵事,写得引人入胜。并在其描述之中流露出对此故事所持的欣赏与肯定的态度。

2.2 原因分析

中国文学的基本功能和观念是载道、治世、教化、讽喻,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指出:“在以儒学占据主要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中,由于从一开始就具有宗教性因素与政治性因素的交融合一,使‘修身’与‘治平’、‘ 正心诚意’与‘齐家治国’、‘内圣’与‘外王’呈现出两极化的歧义关系。”③而以“内圣外王”思想、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作用在文学上,使得中国文学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作为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注重社会功利性的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记载的司马相如事迹有三:一是他仕于武帝前的经历,二是通西南夷,三是其文赋创作于作品。仕前经历才主要写相如与文君的婚姻,生动地描画了相如落拓不羁的才子性格。但这并不是司马迁为相如立传的主要原因,相如的辞赋创作才是立传的基点所在,这一点不仅《太史公自序》中有明确的说明,从传中所载相如作品之多,所占篇幅之大,以及文中议论都可表明司马迁的着眼所在。实际上司马迁是借传主之文来反映自己的思想,相如文赋的思想都是司马迁赞成的,对相如及其文赋的评价,皆寓于相如的文章之中。他肯定《子虚赋》、《上林赋》倡言节俭的主旨,高度评价相如作品的讽谏作用与《诗经》无异,反映了作者重视作品教化作用的文学观念。正所谓“驱相如之文以为己文,而不露其痕迹”。④由此可见,用文学改造社会、启蒙民众是中国作家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文学与政治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这也就成为《史记》中对司马相如持褒赏态度的主要原因。

3 《十训抄》中的解读及其原因

有关马的故事篇3

马是人们最早驯化和最早使用的动物之一,人与马的关系也很和谐,流传着很多马在劳动、战争中帮助人们的故事,比如伯乐相马、老马识途、田忌赛马、按图索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指鹿为马、走马观花等等。除了这些,马在北方民族中更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和地位,人们和马之间也有着深厚的友情。比如获得过安徒生奖的日本绘本大师赤羽末吉的作品《苏和的白马》就表现了蒙古族少年苏和与白马的友情。白马是苏和捡回来的,并照顾它长大成为一匹骏马。白马成了赛马冠军后被王爷抢走了,但它带着箭伤奔回到苏和身边,不久就死去了。白马托梦教苏和如何做马头琴,这样他们可以一直陪伴彼此。

在全球的游牧民族中,印地安人素有“人与万物同属自然”的原始的人文情怀,他们的酋长可以自认是《老鹰的兄弟》,或者是鹿啊、熊啊的兄弟,高山、草原,还有野马……自然生物和大地都是平等的,是一个大家庭。于是有了《野马之歌》,才会有故事中的那个印第安少女会选择和野马们一起生活,这样,“我们依然为野马族中有我们的亲人而高兴,他们恣意奔驰让我们欣喜,我们的思绪也随他们驰骋!”

萧袤的作品《驿马》说的是驿马一家对于辽阔故乡的思念,马爸马妈将对家乡楼兰的向往之情汇成一句话:“你一定要到楼兰去看看!”传递给小马。可惜驿马无法选择自己的方向……读这样的绘本,会有些恍惚,我看到的不是一代一代的驿马在驿道驰行,而是我们的祖先追寻的身影,中华文明道路中的快与慢。这样的故事我们可以读给孩子们听,不懂没关系,也别急着解释。隔断时间,我们再读一遍就好。

人和马,总得要长大

马作为人类的帮手,不仅奔驰在草原和驿道,也在帮着人耕田犁地,直到机器的出现。《马和拖拉机》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新旧更替、各有所长”的故事。老农夫让拖拉机代替老马的工作,老马想与拖拉机成为朋友,被拒绝了。后来,老马帮陷入泥潭中的拖拉机摆脱了困境。拖拉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老马成为了朋友。孩子们读了故事后就可以明白“跛子骑瞎马―各有所长”的道理,更可以理解到要与每个人友好相处,学会合作。

《小马过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这篇出自浙江瑞安十八江村小学教师彭文席之笔的童话,自1955年问世以来,一直被我们喜爱。故事很简单,小马要过河,牛伯伯说河水浅,没脚腕;小松鼠说河水深,淹死人。小马不知道听谁的好,有点儿“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他就回家求助妈妈……故事里的道理总是可以帮我们传递给一代一代的孩子,比我们的“说教”要有趣得多:遇到不熟悉的情况,总要先问问,再想想,更要去试一试!

因为是经典,所以有很多画家都画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陈永镇的版本。

有关马的故事篇4

外公是一位半个多世纪前就早已退休的赶马人。他百无聊赖坐在门槛上,端着油亮的老烟锅,咂着发黑的老草烟,晒着古老的太阳,讲赶马的那些老故事。但他讲的那些老故事,已经没几个人愿听。

但一个关于盐的老故事,依旧一下吊起我的胃口。

外公说,一次,他随着马帮,经过一个山村,村里有许多大脖子的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大脖子病。得那个病,当然是因为缺盐(那时,外公并不知道,其实是缺盐中的碘)。马帮经过的时候,村人翕动鼻子,瞪大眼睛,眼里射着渴望的目光,目光紧盯在马驮子的麻包上。麻包里装的自然是盐,是那种来自遥远天堂――盐井里的老盐。盐香,不仅漂浮在山村的每一缕空气里,也漂浮在人们梦中的舌头上。如今,当梦中的盐香就在眼前,那香,就激起一阵暗暗的骚动。但马帮没有停下来,不仅没有停下来,相反,还在马锅头的催促下加快了速度。对旅途的每一根草,每一棵树的公母都了然于胸的马锅头,自然知晓那个山村中没人买得起盐,不仅不值得停留,停留久了还可能引起某种危险。在加速前进的马队中,经过一个小巷的拐角,一匹马的脚下突然打滑,一个趔趄,身子一歪,驮子猛蹭到一堵土墙上。赶马人一声吆喝,那马站直了身子,停了下来。马锅头赶紧过来,检查马蹄和驮子,没什么大碍,只不过驮子上的麻包擦破了一小片,露出来的一块锅盐,擦掉了一个小角。马锅头吆喝了一声,那匹马儿顿顿蹄子,继续前行。

外公说,他赶的马在后面,前面的马过去了,他的马跟上去,他就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七八个村里的人,冲到那个拐角,争抢那一小片碎在地上的盐。抢到了一点盐星子的,就立刻把手指塞进嘴里。最让他吃惊的是一个孩子,把嘴贴在麻包和墙相撞的那个部位上,贪婪而陶醉地吮舔。他刚舔了几下,就被另外一个小孩推开,脑袋和嘴巴立刻就到了刚才的那个位置,重复前面一个小孩的动作。外公说,那一会儿,他的心里一疼,真想端起枪,一枪把前面那个马锅头崩了。可是,外公又说,崩了那个马锅头又有什么用呢?那个贼娘的年代,那样的山村实在太多太多,而装盐的驮子和驮驮子的马又实在太少太少。

外公讲的许多马帮的故事,我都早已淡忘,但惟有这个和盐的故事,依然鲜活。因为这个故事和另外一个和盐有关的故事,早已捆绑在一起。

那是杀年猪腌火腿,外公和父亲发生了冲突。外公坚持要用老盐,就是盐井里出的那种老锅盐腌火腿。不仅是用那种老盐,外公还要把猪腿在那种老盐里泡三天,再用尖刀在猪腿上戳许多口子,把一把把发黄,甚至发黑的老盐往口子里拼命塞,拼命揉。父亲恨那些老盐,也恨外公腌制的方法。他嫌那些老盐不卫生,也嫌外公腌制的火腿太咸。从某一年开始,父亲故意不通知外公,自己把火腿腌了。父亲自然是用新盐,塑料袋包装,正规盐厂出产的加碘盐。父亲的方法也很简单,只是撒盐浸一夜,第二天在猪腿上抹满盐,不戳口子,不塞盐,也不揉,只是用干净的纱布把猪腿包起,然后就挂在屋梁通风处高高晾起。外公到我家,看见父亲这么腌火腿,勃然大怒,和父亲吵嘴。父亲表面认错,但却坚持自己的做法,还在背后嘲讽:“你外公上辈子怎么死的?饿盐饿死的!那种腌火腿,是吃盐还是吃火腿?”

如今,外公早已作古,父亲也不再腌制火腿。

而盐,早已不再是一个事情,因为对盐的需要早已经太过容易满足。

而古老的盐井,已经成为一种大多数时候只与旅游,与需要保留的某种民俗、与摄影和审美有关的事物。就是说,盐井,已经成了一种大地上遗留的文物。而一种事物,一旦成为文物,那就说明,它已经与日常生活无关,因为它早已被剔除了与日常生活那种血脉相连的关系,它最好的归宿不是生活的现场,而是人们生活的余暇偶尔光顾的博物馆。

可是,老盐、老盐井那种最实质的要素――盐,依旧没有退出生活的现场。

有关马的故事篇5

关键词:公交车;启动马达;保护控制器;可行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U4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公交车、大型客车是市民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手段,因此市民对这些车辆的行车安全十分关注,同时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随着近年来公交车事故的增多,公交车燃烧事故的发生,把公交安全问题提升到重要日程。

为了创造良好的公路营运环境,给市民出行带来安全。不少公交公司、运输公司着力改善营运车辆的马达启动安全性能。目前,公交大客车的启动马达普遍存在启动时间较长后,容易发生超负荷运转和高温冒烟乃至燃烧的现象,为此对其安装启动马达保护控制器就显得非常的必要,汽车启动马达保护控制器可以有效保护马达性能,其的应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可行性。

1起动马达冒烟故障的原因分析

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分析,笔者认为,汽车启动马达发生启动事故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汽车启动马达前端盖轴承套磨损严重。磨损严重后的启动机转轴和轴承套之间空隙较大,从而使得启动马达工作时,会受到飞轮齿的反作用力而发生错位,从而使的启动机的定子和线圈产生摩擦,进而导致线圈的发热短路和烧毁现象。

1.2操作不正确导致启动事故。很多司机对启动操作存在错误,根据汽车启动的基本要求,以及车辆使用的基本要求规定,操作者对汽车进行启动马达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规则规定启动的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为10秒以内,同时还要保证启动要有一定的间隔,间隔时间为5-10秒。但是在实际的汽车启动过程中,有很多司机并不严格按照规则要求执行,当他们在启动马达不成功的时候,就会接二连三的启动汽车马达,直到把汽车马达启动起来为止。这样就会导致马达在较长时间内通过较大的电流,大电流的影响下,必然导致严重的发热,最终有可能造成导线包裹的绝缘漆受热而遭到破坏,进而导致短路引起冒烟事故,还有可能导致火灾事故。另外,还可能因为高温原因,致使电枢转轴轴承的脂迅速挥发掉,使轴承套和电枢转轴产生干摩擦,干摩擦导致轴承磨损严重,进而出现线圈和定子的碰刮短路,引起事故。

1.3还有些是因为点火锁匙开关有问题。这种情况是磁吸线圈无法正常回位,单向啮合器不能正常退出、同时,马达电枢在发动机的带动下以高于发动机转速的速度高速旋转,这样就使得离心力使电枢轴承变形进而导致刮碰,引起故障或事故。

2 启动保护器工作过程及功能

2.1 工作过程

启动器的工作原理:首先是启动保护器对汽车启动开关的检测,启动开关开启后,这时变速箱是处于空挡上的,这时汽车的发动机不在工作状态,接通车身电器电源继电器,切断车身电器负载电源,延时0.5 s 后,接通起动控制继电器,起动机通电起动。当起动开关断开或者发动机转速达到 300 r/min 后,控制器释放起动控制继电器,起动机断电停止工作,延时0.5 s 后。释放车身电器电源继电器,接通车身电器负载电源,起动完成。

2.1主要功能

2.2.1正常起动

汽车的启动开关从关闭状态到打开状态后,这时蓄电池的电压处在一个正常值上,然后就启动了马达保护控制器,进而启动汽车的启动继电器,这时就可以启动起动机起动。当发电机的电压过高时,钥匙开关就会从起动开关返回原来位置,控制器就截断电路,同时释放启动继电器,启动机的启动任务完成,停止工作,控制器记录启动的次数这时整个启动过程结束。

2.2.2重复起动保护

当发动机正在处于发动的状态,而且发电机电压有超过了一定的电压值,这时启动开关从关闭的位置打开到启动的位置时,启动保护器就不会对其作出启动的信号,从而使得汽车不再进行启动,启动也不能产生效果。

2.2.3低电压报警及保护

如果电源电压稍微低于正常值,保护控制器将会发生报警提示,报警器鸣叫短、中、长三声警报,这时启动机可以启动。但是如果电源电压低的太多,这是除了报警器鸣叫短、中、长三声警报,当启动开关从关闭的位置打开到启动的位置时,这时保护控制器将对启动进行保护,启动就无法进行。

2.2.4起动时间控制

启动开关从关闭的位置打开到启动的位置时,起动的最长时间控制器限定为5秒,如果5秒之内,汽车的起动没有启动,保护控制器将自动进入保护状态,停止输出。开关回位后,要等待1秒才能继续启动,因为保护控制器在进行保护,如果连续进行3次启动都没有成功,启动系统的电路就回产生大量热量,这时启动机输出功率就减小了,控制器为了保护就会阻止启动工作。这时,可以保持点火开关处在关闭状态10秒,等报警器发出可以再次启动的警报后,在进行启动,如果需要立即启动,可以关闭汽车的整车电源,1秒后,就可以进行再次启动。

2.2.5控制器自身输出短路保护

当保护控制器出现问题,或者引线等出现短路,控制器就会自己切断电路,等检查排除故障后,控制器才能正常的进行工作。

2.2.6点火开关问题或线路短路

控制器有时会频繁的接收到启动的信号,这种问题可能是点火开关的接触不良问题或者线路的短路问题,这种问题如果没有保护控制器的保护非常容易引起事故,如果安装了保护控制器,经过保护控制器的芯片的分析,控制器将对启动时间进行延时,或者禁止启动。有效避免事故发生。

结语

混合动力公交启动马达的保护控制器是根据汽车的启动环境以及经济可靠性而设计而成的,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同时能有效保护和控制不良的启动,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较低的成本优势,应用在汽车马达的启动上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的启动安全性能,降低因启动引起的事故,节约维修成本,给广大用户带来实惠,为社会节约了资源。

参考文献

有关马的故事篇6

[关键词] 希腊罗马神话;戏剧;诗歌;例子;西方文学;影响

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古典文化的无价之宝,对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产生了很深很远的影响。我们所接触到的最有名、最重要、最熟悉的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中,很多都是或直接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或受到其故事灵感的启发而成。从乔叟到莎士比亚,19世纪早期的著名浪漫诗人丁尼生、朗费罗、梭罗、霍桑、艾略特、庞德等人,无不从神话中获得题材思想和灵感。比如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普罗米修斯,拉辛的特洛亚妇女,伏尔泰的俄狄浦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的情节无不借用希腊罗马神话作为素材。下面就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文学作品中,以戏剧和诗歌为例,进行这两方面的影响的探讨。

一、对戏剧的影响

1,戏剧中截取重要环节或场景,如“仪式”和“献祭”,构建戏剧内容。

在希腊罗马神话中,“仪式”和“献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无数次看到主人公在耕作、结盟、征战、婚礼甚至求爱之前在某位神的圣坛前祈求神谕或献祭,以求神的保护或原谅,从而使诸事平顺而圆满。献祭的祭品既可以是寓意带走人的罪恶的动物,即猪或羊,也可以是某些神氏所要求的人。比如在阿伽门农的故事中,在他领导的大舰队集合待发时,奥利斯港平静的没有一丝风,原因是阿伽门农曾经射杀了一头本来要献给狩猎女神的赤母鹿,女神发怒故而降此灾难。而神谕对此灾难的解决方式则是要求阿伽门农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献祭给她,这样狩猎女神的愤怒才可以平息,不会再阻碍他们远征特洛伊。献祭的过程就是宗教上所说的“仪式”。希腊语中“仪式”一词是“dronenon”。而英语中“戏剧”一词“dmma”即源于此词。两词都有“行为,做”的意思。据此,希腊罗马神话对戏剧起源的影响可见一斑。现在学界公认的戏剧起源即为宗教仪式。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希腊罗马神话中有时候仪式中献祭的祭品可能是君王或是领导者,只不过这种献祭形式更隐晦而已。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俄狄浦斯。他因杀父娶母犯下大罪,但是犯罪实属无意中所为,所以神意不取他性命。然而他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即自己戳瞎双眼,像盲目的乞丐一样,向王国的遥远的边境流浪。惟有国王以这样的方式惩罚自己,神怒才可以平息,忒拜的瘟疫才可以被解去。

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此类故事还有不少,比如普罗米修斯的被缚。在西方戏剧中,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从这类“仪式”有关的神话故事中获得的灵感体现的非常具体。《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依据则是她们对自己感情的深度和强度。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靠甜言蜜语赢得他的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见弃与李尔王,一无所得。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后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因为自己用人不察,自食其果,只能到荒郊野外受尽凄苦;考狄利娅得到信息,率军攻打两位无义的姐姐,父女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李尔王因自己性格和行为上的错误,尝尽人间冷暖,并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生命,类似与前文提到的阿伽门农(战争胜利回家后即被其妻谋杀)和俄狄浦斯(历尽艰险后在忒修斯的庇护下在雅典走进冥界),虽然贵为帝王,都因为罪过而被付出,作为祭品。换取王国的安泰。

2,直接套用神话故事情节。重构戏剧内容

除了选取前文所述的神话中的重要特征“仪式”建构故事外,西方戏剧家很多戏剧直接取材于希腊罗马故事的情节。最有名的当属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宿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的儿子罗密欧与凯普莱特家的女儿朱丽叶相互深深吸引并通过神父帮忙秘密结婚。但是命运弄人,阴差阳错,罗密欧因故被逐,朱丽叶在神父的安排下服下毒药,像死一样地睡去。罗密欧赶来,以为朱丽叶已经以死殉情,不愿独活,自己服药而死。朱丽叶醒来知道计划没有如愿实行,也用罗密欧的剑自杀与罗密欧身旁。最后两家因为这桩惨痛的悲剧,摒弃前嫌。将两人合葬。在希腊罗马神话中,皮拉姆斯与提斯柏的故事即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的原型。他们也是虽然相爱但是得不到双方父母的同意,于是决定私奔。但是提斯柏在桑葚树下等待的时候遇到狮子,慌乱奔逃时遗落面纱。狮子拨弄面纱使上面沾满血腥。皮拉姆斯赶到,见到狮子脚印和带血的面纱,以为提斯柏已经葬身狮口,心碎之余拔剑自刎。提斯柏回来,发现爱人已死。也自杀殉情。莎士比亚的故事明显取材于皮拉姆斯与提斯柏,只不过情节更加丰富,更有时代特色。

除此之外。直接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西方戏剧还有很多。比如莎士比亚悲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就取材于特洛伊战争中老王普里阿摩斯的幼子特洛伊罗斯与特洛伊预言家卡尔卡斯的女儿克瑞西达之间的爱情悲剧。

3,从神话故事中获得灵感,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内容

有的西方戏剧并不是像上文那样直接套用神话情节,而是从某一个神话故事中的某一个形象获得创作灵感,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发,构建新的戏剧内容。比如著名的英国戏剧作家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剧作《卖花女》(Pygmalion),即由希腊神话中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获得灵感。皮格马利翁既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雕塑家。他精心雕塑了一座少女像,美丽动人。皮格马利翁真心地爱上了她。他祈求奇迹使少女获得生命。以便和他结为伉俪。结果,奇迹发生,众神赋予雕像生命,使她变成一个活生生的美貌女子。皮格马利翁得偿所愿,娶了自己用心血刻成、又变成了美女的雕像。由此还生成一句成语“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比如教师同学生、上级同下属、恋爱中的男女朋友)对于个体的由衷赞赏和认可,会极大地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个体会努力向着优于一般表现的方向发展。《卖花女》中的希金斯教授便是作者得灵感于皮格马利翁而创作的人物。他虽然不是雕刻家,不会雕塑美女。但是作为语言学教授,他却在最初赌输赢的动机下,悉心调教卖花女。从发音到仪态,极尽认真,最终使卖花女脱胎换骨。她出席上流社会的宴会得到欣赏和赞美。希金斯教授没有橡皮格马利翁那样一开始便爱上自己的作品,而是出于阶级意识骄傲地压抑自己对卖花女的情感,这便超出了原神话故事的境界,加进了有时代特点的内容,并使剧 作最终高于神话。而不是直接套用神话故事的发展脉络。剧中的希金斯教授对于卖花女的训练诚如皮格马利翁对于他的雕塑。而剧名《卖花女》只是汉语翻译,英文原名即直接为“皮格马利翁”。

二、对诗歌的影响

1,对古希腊诗歌的影响

希腊罗马神话对古希腊诗歌的影响最为直接和巨大。直接的例证即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史诗巨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到底有无荷马其人争辩很多,但这并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我们至少知道,神话促使希腊民间说唱艺人以其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说唱作品并广为流传。这些艺人中很可能有一个杰出代表,即荷马,加工整理了这些说唱短歌并且使之成为了两部各成一体又互为关联的作品――《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伊里亚特》讲述希腊王子们为夺回被帕里斯拐走的海伦而攻打特洛伊的故事,并从最扣人心弦的“阿喀琉斯的愤怒”开始,直到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获得胜利为止。“奥德赛”则讲述特洛伊战争后的故事。机智英勇的奥德修斯想出“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后,踏上回国回家的航程。但是由于触犯天神,多数人为巨浪所吞噬。剩余的少数人在奥德修斯的带领下漂泊10年,历尽艰险才得以回家。奥德修斯回家后与儿子一起智斗用强力向他妻子求婚的贵族恶少和无赖,最终一家团圆。荷马以诗歌般的记叙手法所展现的战争和生活场景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同时荷马史诗也是研究古希腊风土人情的宝贵资料。

2,对文艺复兴时期以降的诗歌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著名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内容出自罗马神话故事中维纳斯(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忒Aphrodite)与她的至爱阿多尼斯的故事。阿多尼斯出生时美貌无比,阿芙罗狄忒与冥后佩耳塞福涅(Persephone)同时爱上了她,因此争执不下。最后宙斯决定:一年的三分之一,阿多尼斯同佩耳塞福涅一起生活。三分之一同阿芙罗狄忒生活,另三分之一自由支配。后来阿多尼斯被野猪撞死,血化为玫瑰。阿芙罗狄忒极为悲痛,冥王可怜她,允许阿多尼斯的阴魂每年回到她身边6个月。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常取这个故事作为创作题材,莎士比亚也以此为题材写了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用长诗的形式叙述爱情的美好以及失去所爱后的悲痛。弥尔顿也曾写《科玛斯》,屡屡提到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到19世纪,英美浪漫主义诗歌兴起,希腊罗马神话更受到浪漫主义诗人的青睐,他们喜欢取材与希腊罗马神话来构建诗篇。拜伦和雪莱都曾经以普罗米修斯为题来表达不晨权势所迫,积极努力,争取自由的精神。

3,对20世纪以后的西方诗歌创作的影响

有关马的故事篇7

马孔多的时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可是还没有译到最后一行,他就明白自己已经不能够跨出房间一步了,因为按照羊皮纸手稿的预言,就在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刻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一直以为,读懂《百年独孤》的第一句话,就读懂了一半的《百年孤独》,而读懂《百年孤独》的最后一句话,则就领悟了《百年孤独》一半的艺术魅力。马尔克斯凭借这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巨作,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奖人,关于这部小说的艺术性,有不少学者都做了各方面的详细的分析,本文试图从《百年孤独》的时间叙述手法入手,分析《百年孤独》中独具特色的时间艺术。一、 封闭多层次的时间框架《百年孤独》的第一句话,便包含着现在、将来与过去,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时间性的圆圈。文本的叙述者置于故事中的某个“现在”,在遥望了一下多年之后的未来,又回过头向潜在的读者从久远的过去开始讲述发生在马孔多的故事。这种打破线性时间次序,将故事嵌入了一个封闭而交错的时间框架里的方式,决定了整部小说,以叙述者讲述的时间布局的基本框架。(一)城镇上的人与城镇中的人一般都认为,《百年孤独》的第一段包纳了三个时间层面,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这其中还存在着两个人,这两个人便是作者与叙述者。叙述者站在他的“现在”这一个时间点上,向自己的听众讲述一个长达百年的有着开始和结局的封闭的故事,时而遥望未来,时而回顾过去。这个叙述者全知全觉,通晓马孔多的过去和将来,而且也亲身经历了这个故事,并将这个故事向自己的听众,也就是被叙述者婉婉道来。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对于写作时间而言已经成为过去的故事,作者处于他的“现在”记录下了这个“过去”的故事,并展现给了读者,对于读者而言,这也是一个过去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百年孤独》。那么,如此一来,开篇这段包含了将来、现在、过去的时间圈,从总体来说,对于读者而言,都成为了过去。我们不能都在将这段话的时间简单地归于将来、现在和过去,而应该是过去的过去,过去和过去的将来。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叙述者一直潜藏在了作者的背后,并没有以一个明显的身份走向前台,他只是在马孔多的上空俯视着下方发生的一切,并将它讲述给他的听众听,他全知全觉,通晓马孔多的方方面面,将来和将来的将来,过去,和过去的过去。马孔多的居民不管身处何地――做金鱼的屋子里,抑或是堆满尸体的列车车厢,都被这个处于城镇上空的人所关注着。正是根据这个叙述者的印象、记忆和见证,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作出了不可思议的《百年孤独》。直到最后这个隐藏的叙述者随着马孔多一起被飓风卷走。只是每当有读者打开这本书,他才又复活,继续向他的听众讲述这个对于读者而言已经成为过去但对他而言正是经历着的故事。这个潜藏着的叙述者,隐藏了自己的身份,躲在了作者背后,使读者对于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迷惑,将自己当成了这个叙述者的听众(被叙述者),将故事中叙述者的“现在”等同于自己的“现在”,可以说,是被这个狡猾的叙述者骗进了只存在于过去中的马孔多小镇,并迷失在了马孔多的时间中。而作者,则将自己安排在了一个独特的,不受任何打扰的位置,忠实记录下了叙述者的错乱的印象和不连贯的经历,并成为叙述者的帮凶,仍由读者迷失在马孔多纷繁错乱的时空之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身处过去的故事中的,隐藏着的叙述者,正在向他的听众(被叙述者)绘声绘色又杂乱无章地根据自己的印象随兴所至地讲着一个长达百年,他亲眼所见的故事。而身处现在的作者记录下了这场谈话,小说未被阅读时,叙述者向他的听众讲着,书页打开,读者便看到了这个有马尔克斯执笔记录下的由这个叙述者向被叙述者讲述的故事,而现实中读者便和文本中的“听众”一道,聆听着这个叙述者漫无边际的讲述,关于马孔多,与这座城镇有关的故事。除开这个存在于马孔多城镇上空的叙述者,还有一个人也记录(预言)了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历史,那就是吉普赛人梅尔加德斯。作为一个死去、复活、然后再死去的神奇人物,梅尔加德斯在第二次真正死去之前,用密码写下了这个家族(等同于马孔多小镇)的全部历史,并留给一百年后布恩蒂亚家族的最后一人(出去被蚂蚁拖走的那个长着猪尾巴的婴儿)奥雷连诺・布恩蒂亚来破译。故事的最后,一阵飓风袭来,将刚好破译到最后一行的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连同马孔多小镇一同从大地上一扫而光,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预言,就是“就在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刻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这也使竭力想弄清楚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死亡情况的奥雷连诺在还没有译到最后一行时,“就已经明白自己已经不能跨出房间一步了”。我们读到小说的最后,才发现马孔多的故事原来是一本书,是梅尔加德斯留下的羊皮纸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由梅尔加德斯以预言的方式叙述出来的,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历史,就是羊皮纸卷书所书写的故事,也可以说的梅尔加德斯的预言,小说的这种结构和叙述方式可以说在顷刻间结束了一切,使马孔多成为了一个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的幻象,小说也仿佛在叙述自身,成为一个自我完整封闭的空间。小说的结尾是梅尔加德斯的手稿被布恩蒂亚家族的最后一个成员破译,读者看到的,全书的故事的结尾:“因为按照羊皮纸手稿的预言,就在奥雷连诺・布恩蒂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刻间,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已经分不清这是叙述者的讲述,还是梅尔加德斯的“预言”。在这一瞬间,城镇上空的人与城镇中的人合二为一,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城镇和一段历史,而这个城镇和这段历史,存在于讲述和幻象之中,是一个关于“虚构的国度的隐喻和寓言”,这其中所包含着的历史与虚幻的交织、现实与神奇相连的道理,也点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真谛。(二)三层时间如前面所言,《百年孤独》的第一段有着三个时间层面,未来,现在和过去,而对作者和读者而言,这三个层面都从属于过去,即过去的将来、过去和过去的过去。叙述者处于对于他自身而言的现在,而相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的过去。读者和作者,则分别处于各自的现在。这种各自相对的时间,使三种时态在小说中的运用,具备了极大的迷惑性,使读者感到了头晕目眩,阅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且也决定了整部小说,都是按照三个时间层面所进行的。叙述者置身于马孔多这个封闭的时间圈中,讲述着布恩蒂亚家族的历史,时不时地引出过去,又不断牵出将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时间迷宫,对读者的园丁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小说一开篇,故事便由过去的过去开始,一直持续到“当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时”,至此故事进入了过去的将来的时空里,一直持续到第九章末,出现了时间的一个小小的断裂(关于这一点,将在第三部分详细阐述)。由于整个故事都发生在过去,因为这个叙述者能够知道将来的事情,他也能够不断地将将来发生的事情提前告诉他的听众。当叙述者讲述正在发生的故事时,由于情节正在发展,许多时候都只能用过去进行时;在过去的过去这个层面的故事里,当故事发展时,由于这个过去的过去已有结果,所以有时要用到过去将来进行时;而在讲到过去的将来事情时,过去的故事正在向将来发展,就更要用过去将来进行时了。不过,这种过去的过去重的将来进行时,与过去的将来时间层面的故事不在同一时间层,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百年孤独》中的故事处于过去,由过去的三个时间层面构成:一般过去时,过去的过去即过去完成时,过去的将来即过去将来时连缀交织而成的。在这三种时间层面里,又经常是几种时态并存。 比如,以第九章末到第十章开头出现的时间断裂为分界点,将小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为叙述者“现在”(过去),往前走,是马孔多的形成、布恩蒂亚家族的发端(过去的过去),往后走,直到第九章末,是布恩蒂亚家族第三代、第四代人的出生、成长(过去的将来),在过去的过去这一大时间层面上,就存在着一般过去过去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过去将来、过去将来进行时。这样使得股市的情节往往是由两种以上时态交织而成的,而马尔克斯以其天才般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时态,糅合得水乳交融,使读者浑然不觉时间的扭曲变形跳跃,却又隐约感受到一丝似魔似幻的时间魅力。(三)滚动的时间之环布恩蒂亚家族的命运和马孔多小镇一起,永存于过去之中,并“注定不会在大地之上第二次出现了”,刚一开始阅读《百年孤独》的人,往往感觉作品中的时间似乎是直线运行的,布恩蒂亚家族一代又一代的更替,一个又一个成员走上命运的舞台中央,有挨次着以各种方式谢幕。可是,在仔细阅读之下便可以发现,在这条绵延百年的线性时间之流中,隐藏着许多呈圆周运行的时间之环。奥古斯丁曾提出过与世俗时间(线性时间)相对立的“神圣时间”,威廉・福克纳在詹姆斯・亨利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地打碎时间,并将各个时间的碎片拉开或压缩。而到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百年是一个巨大的、封闭的时间圆圈,而其中间,又隐藏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正如前面第二部分所提出的那样,在第九章末与第十章开头之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时间断裂,对照情节来看,应是第九章末奥雷连诺上校革命失败后回到家乡(此时奥雷连诺地儿还是小孩),第十章奥雷连诺地儿已经长大成人并当上了父亲。这中间的时间空白作者并没有做任何说明和提示。而全书共二十章,刚好第一章的第一句,与第十章的第一句,形成了对称的关系:“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多年以后,在临终的床上,奥雷连诺地儿将会想起六月间一个雨天的下午他如何到卧室里去看自己的头生子。”这两句话,不仅点明了叙述者站在所处的“现在”――奥雷连诺上校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第二临终时――讲述这个“现在”的“将来”“过去”,而且也表明,作品的前后十章都是圆形的,循环的。每十章就是一个由现在――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时间之环。在这之外,是梅尔加德斯与叙述者共同打造的封闭的百年的时间之圆。这其中,还有或大或小的时间之环,由于作家已经切断了这段历史不向遥远的未来发展开去,这孤独的百年便远远地,孤零零地形成了一个自成一统的圆圈,不再有新的因素,如死水一般,毫无生气。在这个封闭的时间中,作为读者的我们随着叙述者来到了小镇马孔多,接着飓风过后尘埃落定,隐藏着的叙述者消失了,故事也戛然而止,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始有终的封闭的过去的故事,而每当读者一次次打开这本书时,叙述者便又会对着听众讲述这个发生在过去的故事。而这包含着过去,过去的过去和过去的将来的封闭的时间,也只存在与马孔多小镇,随着第一页的翻开开始运转,又随着最后一页的翻到被飓风席卷而去。二、封闭多层次时间框架的循环与停滞时间的跳跃、重复叙述以及叙述速度的变化在《百年孤独》中的综合使用,共同构筑了线性时间与循环时间的多重复交叉的主体化时间格局。马尔克斯用一个个荒诞的大小循环来表现永恒的停滞,使马孔多小镇的时间不再是延续的,链条式的纵向排列,而是构成了一种时间的重叠。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的历史,在梅尔加德斯看来是对未来的预言,对叙述者来说是对过去的回忆,这两者共同构筑成了一个时间圈使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孤独如驴拉磨一般原地打转,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塑造上,都凸显出了这一点。小说中对这种循环的“圆圈”最敏感的当属年迈后的乌苏娜・伊瓜兰,家族内发生的一切和马孔多的全部变化,她都悉数经历,重复的现象,重复的事件,重复的人名,使她觉得时间在打着转,“世界上的事情好像老在循环似的。”不仅是人物的命运在一代又一代的重复,连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到最后,也陷入了机械的重复循环之中,奥雷连诺上校起义失败后,终年在作坊里制作着小金鱼,做好25条后,便全部熔化,又重新开始。阿玛兰塔反复缝制这自己的殓衣,直到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同一事物的循环(无论大小),不仅意味着停滞,也还意味着隔绝孤立――“孤独”,“孤独”在外界看来,就是遗忘,不复存在,就是永恒的停滞,就是死亡――孤独的死亡。加西亚・马尔克斯将“百年”(漫长的时间概念)与“孤独”(寂寞的主观感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完美地了其处理时间的哲学。《百年孤独》的时间观,其基础是印第安人的时间观,一种以停滞的循环时间为固有特征的魔幻时间,“循环时间是封闭的,作没有任何出路的循环,在这种循环圈内任何人和事物的活动都是无意义的。”马尔克斯就是用这样的时间观模式在架构《百年孤独》。同时,他本身对于叙述时间的高超的处理艺术,真正地达到了要“把现实生活翻个个,从反面表现生活”的自由创作境界,《百年孤独》中跳跃的时序与循环的重复叙述紧密结合,也尽显布恩蒂亚家族和马孔多人的孤独、封闭的是生存状态,这是“停滞的”拉丁美洲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动荡不安,经济萧条,文化落后,政治独裁,殖民入侵等社会状况的艺术反应。同时,个体与集体的孤独隔绝,又是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命意识与读者的生存体验之间交流。马尔克斯把马孔多刻画成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有超越时空限制的普遍的精神状态,马孔多的时间是一个完整、统一、具有深厚的生命内蕴的时间,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马尔克斯那鬼斧神工一般的时间处理艺术。

有关马的故事篇8

说到咱们马,最初是一种野生动物。人类看重我们的速度和力量,把我们驯养,让我们承担起交通和运输的任务。如今,我们的这一功能几乎全部让给了更为先进的汽车、火车乃至飞机。但是,马的历史功绩早就融进了日常生活。虽然在很多地方已看不到马的踪影,可人们骑自行车,驾驶汽车和飞机,都离不开“马”。不信?看看“骑”和“驾驶”的部首你就知道了。

你还知道哪些以“马”为偏旁的字呢?再想想哪些字跟马的以上特性相关。

故事链接――《塞翁失马》

在边塞地区生活着一位老人。一天,他的一匹马丢了,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另一匹马跑了回来。有一次,他的儿子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一年后,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战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不用参战,保全了性命。

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具体吗?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邮驿,以方便各种消息、公文和物品的传递。邮驿是传递人员休息和换马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邮局”。遇到紧急情况如“八百里加急”时,可以不换人不换马,使信息最快地到达目的地。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邮驿制度也彻底被邮局所取代。

(高邮古驿站)

古代驿马都是快马,形容马儿跑得快的成语和诗句有

驰骋疆场展英姿

就动物从军来说,时间最久、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咱们马!“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在战争中,马拉战车可以有效地运载兵力,运输军用物资;乘坐战马的骑兵还能迅速移动,从而占据有利时机,取得战斗的胜利。

它和人同受着战争的辛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捕击的声音……

――法国作家布封

马与战争相关的谚语、成语和诗句向来不少,如成语:马革裹尸、秣马厉兵、 ;谚语:雌马不上战场、 ;诗句: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 。

武艺高强的将军对战马的要求也很高。《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坐骑叫“赤兔马”,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死后,赤兔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而亡。

项羽的坐骑叫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名马,它们分别叫什么?有哪些特性?感兴趣的同学去查查资料吧。

好马还需要慧眼来识。古代有个著名的相马能手,叫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你们读过韩愈的诗文吗?建议大家去读读《马说》的原文。

除了伯乐,还有哪些相马能手呢?他们又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讲一讲吧。

角逐赛场不可当

谁都知道咱们马儿善奔跑,有速度,“赛马”这个娱乐项目也就应运而生。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很喜欢赛马。孙膑发现,每个人的马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先派上最好的马,而到最后一场比赛时,则都派最差的马。于是,孙膑就让田忌比赛时按他说的方法去做,田忌答应了。比赛开始了,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败一场胜两场,最终赢得了比赛。

请问故事中的孙膑是谁?他建议的赛马过程是怎样的?请用简单图示表述一下。再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然,喜欢赛马的不仅是中国人。传说,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骑马竞赛;古罗马时期,骑马竞赛成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在英国,诞生了现代马术运动,从16世纪开始就在欧洲流行。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参加这一运动,参赛者必须身着华丽的服装,因而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从1900年起,马术比赛进入现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并持续至今。

小链接 ――“黑马”的来源

“黑马”一词源于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赛马比赛。开始时,两匹良种马一路领先,夺冠呼声很高。但在最后关头,一匹毫不起眼的黑马忽然追赶上来,奋力超过这两匹良种马,率先抵达终点。后来便常用“黑马”来比喻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化动为静也潇洒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便已趋于鼎盛,以马为原型的青铜器同样具有极高的水平。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着两乘铜车马。这是我国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1980年出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显示出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均有关于马的作品。而最善于画马的,则是徐悲鸿。无论站着的、走着的、奔跑着的,还是单匹马、群马,都毫无羁绊,自由奔放,显示出一种出于天然的野性。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填一填

事后发议论――( )

有关马的故事篇9

谈历史故事,前提是需要对历史故事和历史小说进行准确分辨。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虽然在细节上或许有虚构,但是故事的大致情节和基本人物都是真实的。从这一点来说,对于历史故事而言,真实才是前提,缺乏真实,其历史故事也就无从谈起。而历史小说则不然,其落脚点不是历史,而在于小说,因而其内容虽然根据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叙述,但内容则可以虚构,不必追求与历史一致,不需要有真实性,毕竟对于历史小说来说,其来源于历史而高于或改编于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历史故事,也有很多历史小说,对此教师需要辨别清楚,不能混为一谈。

如《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因而可以把它归纳为历史小说,如果当作历史故事,则容易让学生先入为主,形成一种错误认知。毕竟从《三国志》这本史书来看,关于“三顾茅庐”只有五个字,即“凡三往,乃见”,对于人物以及事件并没有过多叙述。再对照《三国演义》,发现整个事件是作者联系相关史料发挥想象虚构而成的,其真实性本身就值得推敲。同样对于《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也是这个道理,它是改编自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属于历史小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其没有进行准确定位,没有认识两者的区别,必然会造成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混淆,这对于他们以后学习历史、了解历史是有害的。

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则属于历史故事,虽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对其细节进行了艺术加工,但就司马迁写《史记》这一经历以及过程中所受的各种屈辱,还有发愤著书却是真实的,与历史记载相一致,且没有争议,因而可以归纳为历史故事。对此,教师则可以从历史角度对此进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情节,感悟人物形象。同一个文本,定位不同,则教学策略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在解读文本中,要给文本准确定位,区分历史故事与历史小说,以便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故事,确定文本教学重点

对于历史故事来说,虽然其内容与历史史料相符,但它被选编入教材,则需遵循学科教学特征,自然在教学中也必须按照学科的教学思维进行教学。遗憾的是年轻教师深受把课文教“厚”的思想影响,善于拓展,不仅对该故事进行历史拓展,还进行追本溯源,表面上看课堂教学很丰满,但实际上却是本末倒置,毕竟这是语文课,不是历史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抛弃“历史”这一因素,把这类文本归纳为故事类文本。从本质上讲,历史故事文本只是通过故事形式来体现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故事才是教学重点,自然在教学中也必须遵循故事类文本教学模式,即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理解用什么方式来描写历史事件以及塑造人物形象。

对于故事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教学要点就是让学生学会概述故事。不同学段对此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只要求学生能够简要概述故事的内容;中年级则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其重点则是拓展故事,并结合故事进行随文练笔,通过仿写环境、动作、神态等描写,既而进行内化,让学生明白人物写作技巧、故事要求,从而形成自己的表达习惯。这对于历史故事来说,是编入教材的一个重要因素,毕竟教材仅仅是个例子,让学生从中有所借鉴,进而形成能力才是重点。

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即司马迁在遭受残酷刑罚后,仍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写成历史巨著《史记》。其次是引导学生明白文本的核心词语“发愤”,让学生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怎样发愤,结果怎样,以便引导他们通过时间顺序了解故事内容。最后则需要让学生通过其中细节描写准确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的人物形象,这是故事重点。如有时间,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后习题讲述故事,借鉴文本部分内容,通过心理与动作来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比如老师、父母或者同学,让学生从中习得写人的技巧,在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习作技巧。

三、历史,突破文本教学难点

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故事被当作故事来教,但相比其他故事类文本来说,历史题材也是其教学重点。但由于历史事件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学生仅仅是通过文本知晓事件,缺乏更深层的认同。因而对于历史故事类文本来说,教师需围绕历史进行突破。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策略:

1. 拓展历史资料

历史故事虽然作为一个片段被选入教材,但在历史进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而在教学中,则需要先拓展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提前熟悉历史,这样不仅让他们对学习内容有所准备,还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如教学《负荆请罪》一课时,有必要让学生熟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历史资料,以便对廉颇与蔺相如这两个人物以及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有所了解,为课堂学习创造条件。

2. 引导分析历史

一般情况下,历史故事类文本会在开头介绍故事背景。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读,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中研读历史,让学生明白写《史记》不仅仅是父亲的嘱托,也不是对残酷刑罚的一种“反击”,而是他从小的一个志向,更是他所处环境熏陶的结果。毕竟他出生在一个史官之家,这也为学生全面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创造条件。

3. 进行换位思考

文本中发生的历史事件离学生所处的时代久远,学生与之存在隔阂。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最好的方式则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类似情境去再现历史场景,以便让学生进行体验感悟。同样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内容相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尝试进入司马迁的角色,并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去理解“泪流满面”等词语,去想象假如无法完成编写《史记》,怎样去面对父亲,这样就能真正走近历史人物,与他们进行深度对话。

4. 填补文本空白

受篇幅限制,文本故事中会有很多空白。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史料进行填补,以便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感受人物内心。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是司马迁遭受酷刑后的表现,则可以补充《报任安书》中描写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细节,既而进行对比阅读,以便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想象悲愤的画面,从而便于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进人物内心,实现深度共鸣。

有关马的故事篇10

关键词:关注内容;角色扮演;实际应用

故事,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它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语言富于生动性。新译林英语Story time和Cartoon time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如何让故事教学凸显“故事味”,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

一、关注内容,轻句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二级目标提出: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好习惯。这里“读懂”的含义是:看懂(书面语言信息的传递、吸收和分析处理)。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故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关键信息,去获得关键信息。

如,新译林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5 A party(Story time),呈现了be going to结构的疑问句,通过watch and match后,学生知道了孩子们为聚会准备了一些物品。接着教师就围绕这一内容让学生练说句型:A:What is...going to bring to the party?B:...is going to bring some...to the party.之后再进行引申进行反复练习: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 week...?I’m going to....

分析:

孩子们准备物品,这只是聚会的一个部分。通过句型的操练,学生只是学会掌握了这个句型,而没有对故事的内容有个真正的了解。我们知道,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事件的发生、发展有它的顺序性,我们要知道聚会的时间、地点。聚会前,孩子们做了什么准备?聚会时发生了什么?聚会上孩子们做了什么?等等一系列事情,都是这个故事呈现给学生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next week...?I’m going to...的掌握。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故事的整体性,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

那么我们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Su Hai,Wang Bing,Yang Ling等人为聚会准备的物品,填入表格:

然后安排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Liu Tao为聚会准备的物品,填空:The clown is . Liu Tao brings to the party.The children are going to first.这样学生就对整个文本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复述课文。

二、角色扮演,真评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新译林英语卡通人物Bobby和Sam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特别是Bobby一次又一次的“出丑”逗得孩子们哄堂大笑,学生很喜欢模仿。此外还新增了一些寓言故事,如,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故事以拟人的手法呈现了两个强弱分明的动物形象,寓意深刻,这些都非常适合进行角色扮演。

进行角色扮演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两种方式:

1.评选最佳配音小演员。运用教学光盘进行角色扮演时,出现的是无声的画面。教师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配音。模仿故事人物的语音语调进行评选。

2.评选星级演员。学生在熟练掌握内容后,可以进行表演。此时没有任何的画面。语言正确流利者获得“一星演员”的称号,语言正确流利,并且伴有动作者获得“二星演员”的称号,语言正确流利,动作到位,并且情感丰富者获得“三星演员”的称号。

我们知道,能动性是构成主体性的根本特征。角色游戏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实际应用,重体验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以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创设具体语境并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学生提升“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务。

新译林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4 Road safety围绕“行路安全”这一话题,呈现了一个如何过马路的行为指南,内容包括如何利用斑马线过马路、没有斑马线的时候如何过马路以及在马路上禁止做的事情。在巩固环节,我们可以把教室课桌间的间道看成是道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过马路。

T:Let’s cross the road together.

Ss:Great!

T:When we cross the road,what should we do first?

S1:We must look for a zebra crossing fist.

T:Yes.Where’s the zebra crossing?Oh,it’s over there.Let’s go.

Ss:OK.

T:Look at the traffic lights.The red man.Can we go now?

S2:No,we can’t.We must wait for the green man.

T:Yes.

S3:OH,the green man.We can cross the road now.

T:Great!Let’s cross the road!

再创设情境:没有斑马线的时候如何过马路。让学生一起实际走一走,体验规则。

又如,新译林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Asking the way这一话题,要解决“How can I get to...?”这一知识难点,传统的课堂布局很难突破该难点。教师在教授该内容时,就可以利用调整课堂布局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将若干课桌拼在一起,给其中一名同学一块写有“THE BANK OF CHINA”的牌子,将该区域人为化为“银行”,另外,再定义好“HOSPITAL”区域、“WC”区域、“POST OFFICE”区域、“KFC”区域,等等,并且精心设计好各个区域之间的路线,便于学生运用“get on...and get off...”“go along...”“turn left.”“then turn right.”等句子。如此区域化的课堂,好比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学生就是其中一个个公民,正常地在其中用英语活动,确实能为孩子创设比较真实的语言空间,更利于语言的运用和发展。

四、故事拓展,促想象

新译林英语Cartoon time的故事幽默风趣,很受孩子们的喜欢。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故事学生阅读后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那么我们可以顺推,跟随学生的意愿,进行故事的拓展。

以新译林六年级下册为例,Unit 4 Road safety(Cartoon time)Bobby和Tina一起坐公交车去姨妈家,途中汽车停下来两次:一次是因为红灯,另一次是因为许多大象在排队过马路。这个故事带有点喜剧性,同时也是教育学生行车时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礼让行人。还要做到什么呢?我们可以接故事:The bus stopped again.Why?

S1:Billy is standing at the bus stop.He wants to get on the bus.(经过公交站台时,有人上车要停下。)

S2:There are so many cars here.We can’t move now.(遇到堵车情况时,要耐心等待。)

让学生创编故事结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使学生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小学英语故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英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进行故事教学的时候,要保持语言的地道性,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同时认识到,故事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除了进行课堂教学之外,可考虑如何挖掘更多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说、多听、多阅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