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01:07:32

中国崛起作文

中国崛起作文篇1

关键词:中印;文化;崛起;西方世界不同反应;合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176-05

摩根斯坦利曾表述过这样一个观点:如今就是中国和印度的时代。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目前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将近世界人口总量的40%,中印两国对世界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飞速前进,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大国。印度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印度在吸引世界服务业转移方面的进展和软件产业的迅速复兴。

两个大国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两个大国的崛起将对全球资源需求、经济重心,以及实力均衡产生巨大影响。中印的崛起将对全球构成最大的挑战,同时,或许也是最大的机遇。

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文化⑴即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从广义上讲,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而从狭义上讲,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二、文化因素在两国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中我们主要从宗教、民族性和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重点解析中印文化在国家崛起中的作用。

(一)中印崛起中的宗教因素分析

1、中国儒家文化辐射

(1)中国文化的历史演进及传承

讲到中印两国不同文化在国家崛起中产生的不同作用,宗教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宗教给中印两国带来的影响与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儒教⑵是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以孔子为先师的。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儒家文化则是儒教的灵魂,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张中庸之道、仁、礼儒家学说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家文化通过自身不断的发展与传承,使得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2)中庸之道、仁、礼决定中国和平崛起之路

孔子,他提出“仁”,主张“礼”,“仁”⑶是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的关系,他告诉人们要仁义要仁爱。因此,从那时起中国人就被灌输了“仁”这个思想。所以说,这也为我们现在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提供依据。而“礼”⑷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是礼仪,是礼貌。“礼”有四个重要原则,分别是“尊重”、“适度”、“自律”、“遵守”。“尊重”是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而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⑸则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而这一思想也被延续下来。中庸之道成为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我国的不称霸原则,追求自身发展的思想也是中庸的表现。可以说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对我国确定和平崛起之路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另外,儒教的儒家思想是具有包容性、兼容性、与趋时性的。所以才能一直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正是由于统治阶级的青睐,才可能完善的保留了儒教的经典,也使其得到了更好、更广的传播与发展,从而也为我国的发展思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印度教的渊源

(1)印度教信徒的广泛性与虔诚性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度教⑹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人数接近9亿,占人口的80.5%。印度教大致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几乎与印度的历史一样长。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信徒像印度这样人数众多、态度虔诚、狂热。在印度印度教的信仰人口和信仰程度是相当可观的。

(2)泛神论、业报说、非暴力说等在印度现代化起到的吸纳性、和平性、促进发展的作用

印度教的影响远远超过印度教本身,它整个影响了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印度的各个领域无不打上印度宗教的烙印。离开了印度教的背景,印度的很多问题我们说不清楚。只有从宗教层面着手,好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包括在国际关系中。可以说,了解印度教是我们了解印度社会的一把钥匙。所以我们从印度教为切入点,来探讨印度教对于印度崛起的影响。第一是泛神论。在印度教徒的心目中,一切都是神。自然界的山、水、树木呀,动物界的象、蛇、牛呀,无不是神,这是与其他宗教很不相同的。这可以看出印度是一个具有包容性与多样性的国家。这一点来说,就有利于其政治经济的发展,使其政治经济更具吸纳性,从而是印度经济的发展更具活力与生机。印度教的第二个特点是业报说,又叫做因果说或者轮回说。所谓业报,业就是因,报就是果,业报就是因果。印度教徒认为,人生有三世:前世、现世和来世。这三世是不断轮回的,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所追求的乃是脱离生死轮回,进入个人与永恒的“梵”合而为一的境界。只有“梵我合一”,才能达到最高境界,一种不变状态下的安息。印度教徒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是:追求人的精神最高境界,注重灵魂的修炼,从这一点来说,印度追求的是一种积德、慈悲、宽容的境界,这种特点对于其和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使得印度走向和平崛起的道路。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印度教的第三个特点是非暴力说。非暴力在印度教中的意思,顾名思义,是处理问题用和平的方式、对人要爱、人与人之间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虽然有矛盾但是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不存在敌我之间的矛盾,印度人愿意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从这一点来说,印度是一个爱好和平,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国家。非暴力说使得印度人在处理问题上善用和平的思维。这对于一个崛起的国家是有极大益处的。宗教在印度民族性格的形成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见在印度和平崛起中,印度教将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中印崛起中的民族性分析

1、中国之民族性及其传统文化分析

(1)勤劳勇敢――中国崛起之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关于中华民族的形容词莫过于勤劳勇敢。勤劳勇敢⑺意指不怕劳累而辛勤劳动、不怕艰苦而努力工作,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精神。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优良传统品质。而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华民族的这一特点也在不自知地影响着中国的未来。

几千年来,一向以吃苦耐劳闻名全世界的中国人,不辞劳苦、默默无闻的耕耘着。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屡次在航天、科技、经济上取得突破,在人们艰苦的拼搏下,中国的服装、小商品及其他产品纷纷进入了世界各地,一个经济大国的崛起,使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中国人勤劳勇敢的品质创造了社会财富、造就了个人事业,发展了中国经济、壮大了国家实力,成为中国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2)知足常乐――中国崛起之源泉

众所周知,中国一直宣称自己是和平崛起,绝不称霸世界。从某些角度上看,是和中国人民知足常乐的性格有关系的。

中国人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一颗平和而良好的心态。很多时候,崛起与否或许并不仅仅在于经济因素,更多的是良好的心态。中国人讲求修身养性,而这里所说的“修”,即是修行,修行的即是我们的心态。知足就是幸福,这跟财富多少和经济发展水平无关。中国,不称霸――正因保持着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信念,才有了和平崛起的提法。长久屹立于世界之林――从未听过,一个国家的最高发展目标,就是稳定。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第三世界的代表,是土地和人口的大国。我们向来是一个政治大国,但不是一个真正的强国。全面崛起就是要从实力上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但我们不谋求做第一。

(3)自尊自强――中国崛起之动力

民族自尊心作为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是中国和平崛起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而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提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凝结,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则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正因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一颗不甘落后之心,一份民族自强之感,才更对祖国的崛起充满了信心与创造力。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嫦娥、天宫的陆续发射成功,无一不昭示着我们在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驱动下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自强的奇迹!

(4)传统文化――中国崛起之灵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立于世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色彩浓烈的伦理特征,重视人生,热爱人,贵生恶死,强调人的本性,中国社会一向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宗法制度的影响极大。这种影响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结构之中,形成家国同构的格局。忠孝相通,卫国保家就是这种结构的反映,敬祖尊祖,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正是这种伦理标准,视崇尚气节,忠君忠国孝顺父母为美德。中国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入世”文化,“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而后是光宗耀祖,而后是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推动中国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会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追求物质财富。⑻因此,重视物质文明的“崛起”文化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入世”基因暗合,崛起在中国因而成为一种全民运动。13亿人“入世”的力量就构成了中国“崛起”的宏伟合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凝聚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它的向心力和整体性,中国人热爱家庭,热爱故土。重视乡土之情,虽远千里也不忘落叶归根。中国传统文化的玄妙之处还不仅如此,有一个高于君权的力量就是“道”。开明的是有道明君,昏庸的则是无道昏君,君权至上,但君权也要受“道”的制约,文学讲究“文以载道”艺术追求“道”法自然,这个所谓道实际上是人道,天理。孟子认为道源于人的本性,老子则认为道产生于天地万物,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摆脱了有神论,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冥冥世界,以天为大。⑼在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同时也就贯穿正统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提倡宽容仁爱,主张中庸之道,做事不走极端,凡事三思而后行,这种包容性和中庸之道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矛盾。有致于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延续。

中华民族传统文明史是一部惊心动魄,催人泪下的心酸史。政府对文明进程起着重要作用。十五世纪之后的中国走向封闭,走向衰弱,二十世纪的晨钟敲响,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正以其对历史的冷静,沉思,对现实的宽怀,迎接着新世纪,正是这一个古老民族,面对未来所有的历史选择和理性自觉,传统正成为中国崛起与发展的源动力,是中国崛起之灵魂。

2、印度之民族性及其传统文化分析

像中国崛起一样,印度崛起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一些西方名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甚至宣称印度比中国更有发展潜力,更有后劲。而若谈到传统文化对印度崛起的影响,或许不得不说,它在不同程度上,对印度之崛起,可促可滞,可前可后。

印度传统文化的主体印度教是一种“出世”文化,重在精神修炼,不甚重视物质文化。崛起概念只是一部分印度精英的理念,在印度很难真正成为全民理念。印度要实现崛起,其关键是来一场更新全民观念的“文化革命”,剔除传统文化中妨碍崛起的“出世”基因,多一点“力争上游”的精神。

然而,尽管如此,印度的发展却贯彻了一条值得全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加以重视的原则,这就是注重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与印度民族强烈的社会正义感以及追求自然和谐统一的民族特性有关。

首先,印度人致力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印度,快速发展并未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印度人不提倡高层建筑、不大量使用塑料、不追求高能耗产业,其发展理念是:任何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其次,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印度人乐天知命,人与人的关系中复杂、紧张因素较少,社会稳定程度相对较高。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印度人特别注重教育的公平原则。印度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基本上做到了免费或低费,穷人的孩子也一样有机会上大学。印度的英语、软件人才多,这使印度在某些重要领域保持着竞争优势。

再次,印度为保障可持续发展,追求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追求共赢,越来越具有大国气质。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印度在自己受灾的情况下,仍然向其他受灾国提供了慷慨援助。巴基斯坦大地震发生后,印不计旧怨,在第一时间致电慰问,并提供了大量援助。对中国修建青藏铁路及帮助巴基斯坦修建瓜达尔港,印度主流舆论也正确地认为印度相关地区可从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1991年以来的10多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率达6.1%,2004年达6.9%。一些国际权威机构甚至预测今后若干年,印度经济将保持8%以上的高增长率,在一代人时间内,印度将崛起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第三大经济体。印度政府自我设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高达8%―10%。

(三)中印崛起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

在中印崛起的过程中,西方舆论一致看好印度,唱衰中国⑽。归结原因不得不提二者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异。

1、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西方对于中国崛起的态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易被西方接受。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让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难以接受中国的崛起。因此中国难以融入西方社会,中国的崛起不是像印度那样受到西方的欢迎的。从政治上讲,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多党合作。这种方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吴邦国发言: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这种政治体制不符合西方的内部相互制衡的习惯。在政治意识形态斗争方面,中国在50年代与苏联结盟,以社会主义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国际活动中,这无疑使西方在面对中国崛起时联想到中国是下一个苏联。所以,西方世界担忧社会主义中国崛起之后会成为下一个苏联与西方再一次展开冷战。在语言方面,中国人说汉语,而印度的普通语言是英语。因此在民间交流上中国希望与西方交流达到更好的互相理解与印度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从文化上讲,西方世界一直强调个人,人权之上的价值观。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都更加重视集体而非个人。所以,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中国崛起后向世界输出与西方文化相反的价值观必然是抱有一种不欢迎的态度。

2、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西方对于印度崛起的态度

(1)英国殖民后留下的资本主义自由化的意识形态促进了印度的崛起

早在19世纪,英国便开始在印度进行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直到1947年,印度才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是尽管如此,印度受殖民地国的影响仍旧很大,所以其依然沿用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印度进行了经济改革。这无疑使得印度的经济在这种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潜移默化地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金融体系运行效率和稳健性,放松私营部门和外资对金融业参与程度的限制;逐步实行银行信贷利率市场化,放松对直接信贷的行政干预和控制;进一步对外开放,扩大经济全球化广度与深度;鼓励企业出口,提高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等。⑾经济改革以后,印度政府对其经济活动的干预越来越少,这不仅为印度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越来越自由以及良好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印度的崛起。

(2)意识形态高度西方化使西方易于接受

由于曾经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印度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基本都与西方国家一脉相承,因而也使印度更加容易融入西方社会,为印度的崛起赢得和平、有力的国际环境。印度高度的西方化主要体现在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从政治上说,当代印度的多党联合政府中的各党派势力持续互动,这符合了西方所习惯的内部互相制衡的原则。同时,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⑿它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也在日益完善,而这些,都与西方的民主思想和政治制度有相似之处。从文化上来说,印度的殖民经历使其文化日益“西化”。举个例子来说,由于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语便成为其官方语言。在语言如此多样的国家里,英语在印度反而作为其通用语,且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印度中央政府近90%的官方文件以及印度人引以为自豪的宪法都是以英文为载体。不仅如此,印度有3.5亿人能讲英语,精通英语的人数至少在1亿。这种“英化印度”的文化状态还是为其发展提供了很多契机的。印度从殖民时代开始就有了一批脑子里充满西方文化、英文水平不亚于英美知识精英的中产阶级,现在他们回转头来致力于祖国的发展,使得印度发展如虎添翼。不得不说,这些都使得印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三、理性看待两国崛起,积极发展两国友好关系

(一)印度文化对于中国的借鉴

1、坚定的民族信仰

一个大国的崛起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之中,文明的薪火为其提供了持续而又强劲的动力,正如印度快速发展下呈献给我们的全新一面。印度文明同样绵延五千年,而它的宗教文明更是灿烂不息,强烈的宗教氛围下的印度形成了它坚定的民族信仰,对于大国的崛起起到了根本作用。尤其是民族在宗教熏陶下形成鄙视物质,崇尚精神的观念,辅之以为了神明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便可在国家发展中奉献自己的力量,为了其中的更高层次的民族共同目标而前进,加上宗教教义上“达摩”⒀的处世法则,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和社会义务,只要每个人都严格按照自己的达摩行事,社会就可以达到和谐和统一。这些优质的文化,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乃至社会的浮躁的、拜金的风气是一帖良药。

2、对于西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

印度发展中对于西方异质文化的强烈认可度值得我们深思,印度各个历史时期的外族入侵,以及后来十七世纪随着东印度公司而来的英国殖民者,促进了这个国家的激烈文化碰撞,它们丰富了印度文化,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使之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语言的应用和理念的更新上。

3、印度人的教育观:精英体系

在这样优质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特质下,这个国度形成了一种鲜明有效的精英教育体系。它的教育模式对与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不仅因为担负着培养人才和创造科技成果的双重任务,是教育部门中十分重要而又直接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机构,更重要的是可以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创意动力十足,也促进了它现在IT产业的强势崛起以及电影业中快速发展。当前中国的大众化教育,专业人才供不应求,某些领域更是空白,正需要更多的专业化,集中化。这样一个强大的邻居,无论是作为对手还是朋友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二)中国文化对于印度的借鉴

1、科学发展观

虽然崛起中的印度有着自己的很多有点与优势,但是发展中仍存在许多的阻碍因素,有些方面中国的发展经验是很好的借鉴。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更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在其指导下大力开展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推动社会的和谐化发展,在强国之路上提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反观印度,由于历史种信制度的毒害,导致社会基础建设滞后,贫民化严重,在繁华的大城市依然衍生着大量平民窟。在这方面,印度确实得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放缓一下它的脚步。

2、重归东方

在中国的发展动力中,根植于自己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不断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在现在的发展中焕发了新的活力。但印度由于本民族的历史长期受外族入侵以及长久四分五裂的状态,许多丰富而又优秀的文化淹没,如何将其将其发掘并在改造后促进时下的发展,值得印度探索,这也定将为其崛起注入新动力。

(三)未来发展: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立足不结盟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框架下积极开展合作。

作为两个正在崛起的东方大国,各自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因素在各自民族的发展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两国文化碰撞交流下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印度一贯的大国情愫在新世纪的国际环境下更加突出,寻求联合国入常,渴望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但同时次大陆各方利益交织,美国的干预、俄罗斯的支持,使中印关系蒙上一层冷霜。反观中国的拓南的外交战略,对与南海、乃至印度洋的物质需求也日益增强,相应中国军力的增强给印度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双方应当秉承不结盟政策,独立、自主地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双边互信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框架下,重新审视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双边互动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相互借鉴,和谐互补,在一个和睦平等的环境下,共同推动两国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维明.儒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沙尔玛.印度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尚金鹏.印度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季羡林.季羡林文化沉思录[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6]郁龙余,蔡枫,董有忱等.印度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7]M•S•戈瓦尔卡.思想集成[M].印度班加罗尔,49―51,1966.

[8]大家论坛.从儒家文化的和平思想看中国“和平崛起”[EB/OL].,2010-05-01.

[9]道客巴巴.宗教与印度的民族性格[EB/OL].,2011-05-02.

[10]崔远淼.“印度模式”演进路径、特征及对中国的启示[A].,2007

[11]王银泉.印度英语将征服世界?[DB/OL].省略/language_tips/columnist/2008-03/13/content_6533956.htm,2008-03-13.

中国崛起作文篇2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改变。华西村就是以现代化新农村呈现在中国和世界面前,成为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一面旗帜。旧貌换新颜,我的家乡也经历着华西村式的变迁。

听父母说,在他们小时候,家家是用辘轳打水,打井技术落后,水质很差,只能喝到带沙子的水;用柴禾做饭,烟熏火燎;特别是到了夏天,蚊虫叮咬,酷暑难熬,扇子成了每个人的护身宝,一扇就扇到了秋后。如今,家家只要一开水龙头,就会有干净的自来水流出来,再高级些的还用上了饮水机,冷热适宜,液化气和电磁炉代替了烧大锅,既节能,又环保。

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多了,电视,让我们从远古到未来,上下五千年纵横驰骋;电脑,让我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晚饭后,不再是点灯上炕,而是在一起跳舞、扭秧歌……在夏季,人们可以摆脱高温的肆虐,享受着空调带来的清凉。

小时候,我家住的平房一下雨就漏水,屋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盆儿,使人手忙脚乱。房子后面有一个大垃圾堆。夏天散发出的臭味,招来一群一群的苍蝇,令人生厌。现在好了,我们搬进了家属楼,新家冬暖夏凉,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屋。周围环境大大改善,小区对面就是美丽的新容花园,人人保持着快乐心情度过每一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民富裕了,教育水平也提高随之。改革开放初期,无数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上不起学,仅2元钱的学费也拿不出,以致于长大后没有文化,被社会所抛弃。学校里,危房处处可见,光线昏暗的教师里只有些水泥桌凳。而如今,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不但减免了学杂费,而且发放免费教材,家庭困难的孩子也可以有学上了。一排排教学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整齐地摆放着新课桌。多媒体教室的建立,远程教育网的开通,让我们的学习更直观,更有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高科技,以科技带动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三十年中,我国科技事业日益腾飞:南极科考站的建立,“曙光

中国崛起作文篇3

曾经的祖国,曾经的我们,因为落后,被别人讽刺为“东亚病夫”,而如今,这只东方雄狮已经苏醒,正在拼搏出更加灿烂光辉的明天。她的儿女们,在此时此刻为祖国母亲六十岁的诞辰上庆祝着她的生日,送上最真诚的赞歌。

在阅兵式上,不论是海陆空战队,还是年轻的学员、民兵。一个个都精神昂扬、迈着坚定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笔直的身躯,都显示出了他们特有的军人风采。巾帼更是不让须眉,女兵们不但飒爽英姿,而且用她们独特的美构成了阅兵式上靓丽的风景线。

接下来,一辆辆新型坦克、装甲车、飞机全新亮相。还有的,便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种新型弹药。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的八年抗战,那时候,我们的战士所依靠的是“小米加步枪”,历隔七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有了如此的辉煌,真是天差地别啊。现在,我国科技更是发达,回想近些年我国科技的进步,更是自豪不已。在二零零五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飞上太空,圆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继而“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陆续登上太空。从此,在太空上又多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人数由当初的一个人增加至了三个人。还有“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更使我国的科技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崛起作文篇4

中国崛起 一个不可回避的战略课题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西方战略家们就开始思考中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保罗*肯尼迪在其代表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就已经详尽探讨了中国崛起的起点和条件。他指出:“中国是主要大国中最穷的一个,同时所处的战略地位也许最不好。”这是中国崛起的两大制约因素,我们也可以把它确定为中国崛起的两大指标体系,即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 但是,保罗*肯尼迪又极其深刻地预见到中国崛起的两大条件。一是中国领导人形成了“一个宏伟的、思想连贯和富于远见的战略,这方面将胜过莫斯科、华盛顿和东京,更不必说西欧了”。二是中国将“保持经济发展持续上升,这个国家可望在几十年内发生巨大变化”。这不愧是大师的见地,道出了中国崛起的内在逻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崛起的著述频频问世。其中大多数人都戴着有色眼镜,其结论或多或少归结为“中国”或“中国崩溃论”。但是,确有若干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探讨和预测,至今读来令人拍案。其中以奥弗霍尔特的《中国的崛起》为代表,最早提出并正面论证了这个重大命题,用沃格尔的评论“这本书极大地冲击了常规的思考”。奥弗霍尔特预测了中国崛起将“改变亚洲的经济态势”,“改变中国的政治”,“并使全世界的政治改观”。他的结论是,中国崛起“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然而,对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这样一个战略命题,中国学者的研究和论述却比国际学术界要少得多。这种状况似乎是一种“韬光养晦”,实际上是在回避中国在21世纪面临的最重大课题。

由于缺乏对“中国崛起”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系统研究,我们就难以应对各种“中国”和“中国崩溃论”的挑战;就难以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国际战略之间形成深层次的良性互动;也难以建树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学科的理论体系。面对如此艰巨而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客观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 中国崛起的主要历史条件

“中国崛起”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概念,似乎不存在“已经”或“将要”的问题。这个概念的核心是中国在国际体系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适应性、结合度(相关性)、影响力和创造力。“崛起”是一个阶段性的长期过程,应设定阶段性的特征指标。目前可以看作是外部世界和中国内部相互适应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中国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和市场潜力发挥,确立其在世界市场体系中的基础和定位。

中国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得崛起的机遇,目前我们与世界体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经济与全球市场体系的结合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崛起道路,不可能是军事扩张或政治革命,只能是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由此获得崛起的环境和条件。这要求中国制度建设的目标定位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回顾中国20多年来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就可以找到中国崛起的基本轨迹,其中有一些是具有规律性的认识。如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从体制外到体制内的转变、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资源、一部分地区的发展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保持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与主要国家和地区形成共同利益等等。中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但又不同于前集团的转型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经济,但也不同于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大多数前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具有很强的抗周期能力,并且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机遇,如繁荣时期出口激增,衰退时期资金涌入。

这些条件和机遇,并不是其他国家都能获得的。中国作为大国的稳定性、增长潜力、开放度和抗波动能力都是其他转型经济和发展中经济所不具备的。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论抽象,就是对中国崛起的内在规律认识,也就是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

不可否认,我们在20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复杂严峻的。但是,这些问题并不能改变中国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趋势。同20年前、甚至10年前相比,中国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是更充分了,还是更局限了;中国出现的负面因素是不可克服不可控的,还是通过制度建设和供求平衡可以得到控制和克服的;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旧体制因素还是中国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如果把负面因素绝对化、全局化,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中国崩溃论”。

目前,中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位置迅速上升,形成外部世界和中国市场的双重不适应。中国在结构调整方面的重大突破,就是对世界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的贡献。人民币汇率、巨额贸易顺差、大规模产业转移、全球通货紧缩等问题,必须在中国经济结构的稳定和可承受的条件下积极地加以解决,这其中并不存在“经济民族主义”的问题。

随着中国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产品占有世界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这并不是中国蓄意造成的,而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本身的必然结果。中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也不会是短暂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中国也会成为向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投资国。

中国的产品构成和价格体系将影响国际价格走向,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中国对某些国家的威胁。相反,在未来几十年中国可能带动全球价格体系和要素配置发生历史性的、革命性的变动,恰恰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崛起过程中 中国面临两大内部难题

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国家制度建设和社会财富再分配这两大内部难题。首先,崛起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速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必然对现存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崛起提供了经济总量急剧扩张的空间,那么,今后20年左右中国的整体制度建设将全面提高中国的社会文化质量和人的素质;同时,政治体制改革将为中国崛起提供内部缓冲机制和国际空间。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正处在“一个水流最快、最变化莫测的点的附近”,“在中国经济的改革部分与未改革部分势均力敌时,危险最大”。这个问题来自中国改革的长期遗留问题,即“没有动手建立控制和管理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体制”(吉姆*罗沃:《亚洲的崛起》)。这就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制度障碍。

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问题,可能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和民主政治,三者联动,缺一不可。后二者的不完整使前者也不可能充分发展。最近出现的一系列腐败案件,证明权力和市场资源结合或交换的严重性。

财富的急剧增加是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同时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积聚收入差距拉大和各种矛盾激化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发达经济的收入差距之大,并不影响它们的制度灵活性和稳定性。许多发展中经济即使采取压抑贫富分化的政策,依然社会动乱不已。强国和世界500强大公司之间的正相关系说明,如果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通过市场竞争而不是权力支配的资源优化组合),中国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作为强国的崛起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因此,“均贫富”实际上是放慢或阻碍中国崛起的理论主张。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财富的均衡程度,而是在于财富集中和再分配的方式,在于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保障和这个阶层的人口比例下降。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吸取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目前我们对前苏联东欧国家的研究不应当停留在解体的原因等一般性研究。我们应十分注意苏联解体前苏共党内利益集团的构成、他们对苏联解体的作用以及苏联解体后他们蜕变为俄罗斯新贵集团的过程。分析这个集团的生成和发展对于我们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规律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目前面临的腐败现象同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存在相关。铲除这种利益集团产生的土壤和基础,是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崛起才能成为全国人民的信心所在。

中国崛起 需要软力量的建构

软力量是作为一个大国和强国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根据“软力量”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硬力量和软力量相互作用并相互加强。中国崛起的硬力量部分比软力量部分较早较快提升,也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但是,软力量的滞后可能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被疏忽的重要内容。在软力量中,制度因素又比文化因素更易于引起注意。因此,在中国崛起的大战略中,应当形成硬力量和软力量、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平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框架。

中国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崛起的软力量的重要构成。这种软力量的作用在于对全中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的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它对全世界文化的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和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确实可以在国际关系中起到剂的作用,如“中庸”、“仁政”、“王道”等等。道家的哲学观点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亚洲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天然崇拜正在发生深刻的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崛起具有某种亲和力。

由于中国崛起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奋斗,中国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无须讳言,年轻一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一代)在传统文化承继方面确实存在着某些缺陷。这并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我们的宣传、教育不当的结果。整个国家的物质至上、急功近利倾向,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以及干部素质的下降,对年轻人的文化取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中国崛起作文篇5

——读《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包括学术界、思想界在内的世界许多人都把眼光投向东方,关注着中国所发生的变化。的确,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000多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人们要问,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这种奇迹般的变化,魔力在哪里、奥秘在哪里?这是个“时代之谜”,揭示谜底就像魔法一样吸引着所有关注和瞩目中国的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以下简称《中国震撼》)一书,给出了自己探究中国崛起之谜的答案。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不同看法和评说,但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引起的冲击和热议则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种种顽固偏见和肤浅短视的议论那里,也不失为一个“震撼”。

“中国震撼”首先来自中国的崛起。《中国震撼》一书,开篇之首,就是以翔实的资料和确凿的事实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客观实在。尽管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分配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约束、权钱交易腐败等种种问题,尽管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质疑和想法,尽管抱有偏见和别有用心的“唱衰中国”的声音也从来没有中断过,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来自中国发展和崛起的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读完《中国震撼》一书,会很自然得出以下三点感悟。

一是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在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13亿人口、幅员辽阔、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振兴和崛起,无疑是一个时代前沿的大课题。这个课题本身就具有难以比照的巨大吸引力。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不用说是始于当代,但作者分析探究的眼光并不固着于当代的几十年、也不固着于近代以来的上百年,而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崛起置放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因而有了“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个主题。这个主题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有着没有中断的五千多年文明历史而又在现展崛起的国家,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正如作者所讲:“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那么,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什么方式的崛起?是一种和平发展的崛起。这是产生中国震撼的第一个冲击波。该书在阅览古今中外大国崛起的历史轨迹之后写道:“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史实确实如此。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的崛起哪一个不是充满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是不光彩的、血与火崛起的历史。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则完全不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振兴和复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这不就是当代文明的最重要内涵和标志!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文明发展的道路,这取决于中国的国策方针、取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当今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但也取决于中国几千年热爱和平的文明历史传统。显而易见,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和平发展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文明的崛起。所以,“中国震撼”首先是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

中国崛起作文篇6

近代中国备受欺凌的历史,给中国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始终未能治愈,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所谓强国梦、崛起梦的执迷。中国人从近代史得到的教训,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挨打就必须强大。这一总结不能说不对,但却严重地片面。对中国传统制度、传统文化的反思,曾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可近年来,在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口号下,传统的东西忽然又受到极力的吹捧,由臭大粪变成了香饽饽。一个问题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设若旧传统真的那么好,那么中国何至于陷入近代以来全盘落后的状态?文化强国梦做到这个份上,跟白日梦已经差不多了。多年以来,正是强国梦迷住了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对真问题视而不见。封建帝王戏打着振奋民族精神的旗号招摇过市,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照这样下去,让封建的腐朽的东西借尸还魂,只能离强国目标越来越远。越是要强国,越是强不了国,这不是假设,而是被历史事实不断证明了的真理。

我们以世界近代史上的九个大国为例来说明这一点。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崛起的世界性大国,但两国的崛起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航海走在了前面),而且两国一味在海外逞强,国内的制度建设没有跟上,终至霸权一丢,一无所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短暂的辉煌之后迅速沦落,堕入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列。继西葡两国登上霸主之位的是荷兰和英国。但两国绝非一味争强的例证。荷兰基本上是个商业国家,它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商业利益而已,与将强国作为首要目标没有任何关系。英国人则更是“漫不经心地得到他们的帝国”(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英国“在征服和统治世界的同时,被更紧迫的内部事务占去了注意力。对被征服的民族来说,征服者甚至都没有对征服表现出特殊兴趣”(出处同上)。英国的霸权是其内生力量自然扩张的结果,而非刻意所为。“征服事先没有计划,它是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导致,而不是崇尚武力的结果。”(出处同上)英国和荷兰一样,是一个商业国家,重视的是商业利益,它的对外扩张,也多以公司为组织形式(如东印度公司)。总的说来,欧洲也正因为让国际事务为国内事务服务,而不是相反,英国能够始终保持它的竞争优势。英国的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制度优势,使它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霸主。而与其争强的法国,却被争霸野心绑架,国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反而因争霸之累而日趋恶化。路易十四的争霸战略,令法国疲惫不堪,债台高筑,深陷危机。危机深化终于引发了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曾一度称雄欧洲,但为时甚短,他忙于称霸,并未使法国摆脱危机。在革命浪潮的轮番冲击之下,法国始终无望从英国手中夺得霸权。德国、俄罗斯、日本是继法国之后刻意图强的典型,可是他们都因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俄罗斯在彼得大帝时期即一意学习西方以图谋强国,但国内农民问题的拖累使俄罗斯一直难以成为一流强国。直至一战爆发,沙俄帝国仍不思民生,一味争霸,终被革命颠覆。前苏联继承了沙俄的这一传统,为争霸权,一味优先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关乎民生的轻工业长期落后,最后在和美国的竞争中一败涂地,成为第一个自动解体的世界强权。教训之深,国人多有论证,无需赘言。德国、日本在二战中惨败的事例,则更清楚地提示我们:一意争强图霸往往是自毁之道。

美国是继英国之后另一个名副其实的超级霸主,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霸主更不是争来的。以美国的实力,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即具霸主之资,要想争霸早就时机成熟了。然而,尽管美国“在1919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也宁愿退出外交舞台的中心”(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言实出版社1988年版)。美国有孤立主义的传统,只喜欢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国际事务和世界强国的地位缺乏兴趣,尽量使自己置身事外。威尔逊、罗斯福等想让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都在国内遭遇了重重阻力。美国参加一战、二战也都带有被迫的成分。这种不积极争霸的态度使美国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了国内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际斗争的损耗,从而在诸强因相互争霸被大大削弱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霸主。美国成为霸主的历史,生动地证明了老子的那句话:因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然,美国成为霸主后极力维护这一地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纵观大国崛起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越是要崛起,就越是崛起不了;最终崛起的,往往是那些原本无意崛起的国家。其原因大致有两条。第一,世界强国的外部力量,是其内部力量的延伸,得益于其内部制度的完善。一个国家只有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内部积聚了足够的力量,才能在国际上争雄。内部问题解决好了,国家实力自然会增强,不需争强已是强国;内部问题不解决,国家基础不稳,若一味争强,即便能逞威于一时,也会很快倾覆。第三帝国、日本帝国都只有短短数年。沙滩上建起的高楼,纵使雄伟,也难经风雨。一个国家要积聚内部力量,必须完善制度,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扫除障碍;同时要大力改善民生、发扬民主,形成政府和民间的和谐互动,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英美的霸权,与其坚实的制度基础密不可分。正是在解决国内问题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制度,形成两国最牢固的竞争优势。而前苏联的迅速衰败,制度的缺陷则是最根本的原因。一味地把强国作为目标,往往遮蔽人们的视线,让人们忽视本国内部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公民权利问题、民生问题等。这些问题看起来对国家是否强大影响不大,历史上甚至不乏为追求强盛而牺牲民权和民生的例子,但长期来看,这些问题如不能解决,必将影响一国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不能保障民权、民生,就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不会有真正牢固的制度基础,其文化软实力也不可能居于优势。前苏联的败因,正在于此。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文化生活中人文主义的缺失、民主法治建设滞后等问题,不能说与强国导向没有关系,而现在恰恰构成走向强国的瓶颈。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转变将强国作为第一目标的观念,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一味争强的另一恶果就是恶化本国的外部环境。一个喊出争霸口号的国家,势必会被其他国家重点防范,全力遏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以自己的力量对抗全世界,所以没有一个致力于争霸的国家能够最终如愿。中国一向声称自己不称霸,但在外国人眼中,崛起就是称 霸的代名词,意味着中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国际秩序;在一些中国人的意识里,崛起也确实有称霸之意、争取强国地位之心。当然,对不少中国人来说,崛起只是意味着中国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提升自己的实力,无意威胁任何人,但这只是中国人自己的想法,外国人不会这么看。如果只是为了做好自己的事情,没有必要提出崛起的口号。崛起必然意味着一个新的力量将改变国际利益格局。西方人的这种理解符合国际政治的常识,无可厚非。值得反思的倒是我们一些人高喊崛起的虚妄和无知。对于所谓的“中国”,中国的那些动辄鼓吹崛起的人,也有“贡献”在里头。这种图虚名而招实祸、自己给自己找麻烦的不智之举,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当然,也许有人会问,中国人自己不提崛起,难道外国人就不遏制中国了?这种疑问当然有道理,但正如前文所述,崛起有有意崛起与无意崛起之分,德国、日本、前苏联等为有意崛起,英国、美国则为无意崛起,有意崛起必然遭到世界诸强的联合打压,无意崛起则可以获得相对而言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当中国人把崛起放在嘴头的时候,中国的崛起就成了有意崛起,必将刺激他国的防范意识,它所带来的恶果,我们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而尽力淡化崛起概念,强化民主民生意识,向世界释放的是中国崛起无害的信息,于中国的发展大为有利,也更符合中国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个国家要崛起,既受制于自身因素,也受制于外部因素,绝非刻意追求所能达致。有的国家自然禀赋较差,如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土狭小、人口稀薄、资源有限,就不能将崛起作为国家目标。所以瑞士永久中立,瑞典、丹麦致力民生,同样繁荣兴旺。设若这样的国家一味争强,后果可想而知。中国的禀赋不错,无论从国土人口,还是从经济总量来说,均堪称大国,但中国是否有了在国际舞台上一争雄长的资本,则大可讨论。且不说我们的人均生产总值在世界上尚处下游,科技水平仍不具备竞争力,就是一向引以为傲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也将难以保持,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此时正是大力搞好国内的事情、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时,外交上应低调谨慎,为经济发展创造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在这种时候高喊“崛起”,真让人惊诧莫名。除了自我陶醉,还有何效可期?

大国崛起,尚需外部因素。所谓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更有强中手。一个国家可以决定自己的力量,却无法决定别国的力量。希特勒的纳粹德国不可谓不强,但遇上斯大林的前苏联也就只能吃瘪。英国乃弹丸之地,怎么看都不像是曾经的超级霸主,但因为率先实现了制度上的突破,故能王霸天下。非是德国不强,而是前苏联太强;非是英国太强,而是列国太弱。所以,强盛不应成为一个国家致力达到的目标,因为那根本就是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情。国强国弱,本是对比的结果。别国太强,自己再努力争取,也会碰得头破血流;别国较弱,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即使不去争取,也能称强为霸。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正是国家强弱的辩证法。

中国崛起作文篇7

关键词:和平崛起;世界格局;探析

中国现处在世界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世界大战威胁,世界的经济正在高速增长。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中,中国把握了时机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历史表明,大国的崛起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机遇均衡发展,单一的经济实力不能使中国真正的崛起,中国的崛起还需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均衡发展。

一、当下世界格局

冷战之后形成的单极格局并没有实质的变化,美国依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虽然多强都在易位,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与之匹敌。在“9.11”事件之后,美国的霸权可谓猖极一时,霸主地位重新得到巩固。美国学者查尔斯・W・凯格利认为世界格局有四个明显的极的时期:(1)单级,1945―1949年;(2)两极,1949―1991年;(3)多极,1991―2001年;(4)今天的另一个单极体系,美国再次成为一个不受挑战的霸主①。当下的世界格局是,主张单极的美国继续实行霸权主义,而主张自由平等的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世界舞台上与美国进行复杂的博弈,呈现出的是“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

二、中国和平崛起后世界格局探析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崛起指日可待,但是何为崛起,怎样判断崛起却没有相对统一的概念。阎学通教授认为崛起是一个不断挨批和冒险的过程②。为了方便讨论中国崛起后的世界格局,笔者将中国综合国力超越美国作为时间点来探析。

中国支配下的单极格局

西方现实主义者们认为,大国之间为争取“国家利益”进行的竞争将持续下去。中国现在正迅速朝着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方向崛起,而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将转化为中国的硬权力和军事实力,甚至使中国成为一个新的支配世界的霸权国家。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那么其他大国势必会组成一个反华联盟来与中国相抗衡。这种抗衡会由美国主导,因为美国巨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不可能温顺的接受其地位的下降。

可以说中国支配下的单级格局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中国并没有称霸全球的意图;其次,中国在世界的战略联盟伙伴较少,实力较弱,不可能与美国及其联盟伙伴进行以卵击石的抗争。第三,中美两国的抗争将会带来世界性的灾难。欧美现实主义者的看法实质是利用“中国”来遏制中国的崛起,他们不想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

中美共管世界的两极格局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访美期间就提出要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紧接着,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和平研究所、美国海军学院先后发表两次重要讲话,同样提到“中国不是苏联”、“中美不应走向冷战”,中美要建立一种“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最佳平衡”的大国关系。中美两国高层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在当前时代,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破解历史上后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难题的唯一选择。双方基本共识在于:21世纪的中美关系必须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切实走出一条新路。

中国和平崛起后,随着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势必会形成中美两极格局,但那时将不会出现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争为基础的两极阵营。中美两国都会尽可能的避免对抗,正如奥巴马所说的“中国的崛起有利于美国,正如美国的繁荣有利于中国。”两国会朝着互惠互利的方向发展,共同治理世界。

中、美、欧盟多极格局

欧洲联盟是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截止2014年,欧洲联盟拥有28个成员国,整体经济实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且成员国已经将部分的国家交给联盟,主要是经济方面的货币、金融和利率政策,同时各成员国在国防、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也采取相互协调原则,这使得欧盟越来越像是一个联邦国家。如果欧盟成为统一的国家,将会是另一个超级大国,与崛起后的中国、美国形成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

无极多元化的世界格局

中国和平崛起、美国霸权、欧盟一体化虽然能使世界成为多极格局,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全球治理体系的作用不断上升,世界将涌现出一批比多极化还要多的“极”,将是“无极化”③。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金砖国家”实际上都是地区大国,都具有某种世界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还不能支撑其成为世界领袖国家。还有的国家“软实力”或者经济实力很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这些国家将会利用全球化的契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

自由主义理论家认为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关系越来越倾向于全球化的相互依赖关系④,大国均势、国家自身安全等问题变得无法界定,国家安全随着“无极化”变得岌岌可危,唯有依靠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进行全球治理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

三、总结

中国的和平崛起,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都是我们这些中华儿女的历史夙愿。现在国际形势良好,中美两国建立了“新型的大国关系”,中欧进行着紧密的战略合作,中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这是个崛起的良好机遇。我国也一直保持着历史的优良传统,选择和平方式崛起,但是崛起面临着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像美国当年超过英国一样,成为世界的领导国,但不会是霸权国。二是像苏联一样与美国达到同一等级的超级大国后衰败下来。三是像日本一样,在崛起的过程中就衰败了。苏联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但那只是军事上的,政治和经济都相对落后;日本是“富而不强”,只在经济上取得优势,看来崛起中必须协调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远高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速度。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有必要从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向政治治、军事、经济力量共同发展。

对于中国崛起之后,笔者虽然假设了四种结果,但世界形势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崛起应该审时度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多元化的协调发展,在国力强盛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强我国人民的幸福感。(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2] 阎学通,吴文兵.中国崛起靠什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3]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黄仁伟.未来世界格局将走向“无极化”[DB/OL].

注解:

① 查尔斯・W・凯格利.世界政治:走向新秩序?[M].夏维勇,阮淑俊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401

② 阎学通,吴文兵.中国崛起靠什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中国崛起作文篇8

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中国虽然觉醒的晚,但其他发达国家当初崛起的经验,无疑是笔巨大的财富。不用走太多弯路的中国,想用更快的速度赶上来。当然,在解放思想,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时候。中国实事求是的决策原则是最关键的。任何大国的崛起之路都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这其实是其他国家崛起时留给我们的一条不变的真理。

西方国家的崛起,有启蒙运动做思想基础。这是崛起的关键。中国经历了时期的思想混乱后,终于拨乱反正,解放了思想。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被解开,于是开始在这条新的道路上大步流星。但思想文化从来不仅仅只起到启蒙的作用。中国政府似乎对这方面不够重视。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如信仰缺失、腐败丛生等,就与思想文化建设的滞后有很大关系。这些问题在其他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而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中国”近年来在西方闹的沸沸扬扬。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也难怪人家草木皆兵,于是,中国究竟要走怎样一条崛起之路。就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法国的拿破伦,德国的希特勒,还有日本的东条英机,他们选择了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崛起之路。然而历史证明了,妄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壮大自己以求崛起的想法是危险而又愚蠢的。共同发展,和谐共赢才是崛起的正途,中国在这一点上是明智的!

除了上述这些宏观的发展经验外,西方国家在崛起之路上,还有许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西方启蒙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的决心,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时的冒险开拓的勇气,英国、荷兰创造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模式时的创新精神,美国、德国、法国在崛起时人民的团结统一,还有俄国和日本崛起时的可贵的学习精神等等。

中国崛起作文篇9

《大国崛起》是我们国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对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九个大国的兴衰史作了简明扼要、生动的介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左右,欢迎阅读!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左右1精益求精,勤恳钻研,这是我完整地将六集纪录片《大国崛起》看完之后最强烈的感受。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平凡,只因大匠运斤的高超技艺而伟大。从坦克焊接到火药微雕,从造船到医生,从古文物修复到汝窑烧制技艺的传承与探索……不甘于已有技术水准,每一次的苦心钻研,每一次的勇敢挑战,他们身上都在演绎着身为大国工匠的精神本色——追求卓越。

传承,更是为了创新。中国作为礼貌古国,正是一代代的能人巧匠用自我的智慧在这栋礼貌的大厦上不断添砖加瓦。优秀的技艺需要传承,但传承的同时也需要敢于创新。将立体的雕刻作品拓印在二维的纸上,正是李仁青钻研的结果。当教师从授业的第一天就说,拓印自古以来就只能平面作品上完成时,普通匠人只需学会已有的东西便可,可是李仁青选择向无人涉足的领域,开始漫长的摸索。前行的路是未知的,但正是他心中追求卓越的信念,才得以让无数古文物的研究和修复得以进行,让人们领略到礼貌古国的魅力。

这样的精神在大学尤其重要,我们经过课堂所接收到的知识,只是前人已有的成果,若止步于此,知识不会更新,社会无法向前发展,科技也只能停滞不前。仅有在旧的成果上钻研新的领域,国家社会发展才有不竭的动力。

创新,是为了追求卓越。工匠们默默无闻,他们本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但因心中怀揣追求卓越的信念而发光发彩。特高压线路作业工人王进就是在一次又一次地寻求更高的突破,从660千伏到1000千伏,他用精湛的技艺确保了千家万户的正常用电。不安于现有技术的他,成为了掌握特高压带电作业少有的顶尖技工。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尝试和突破,我国才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

在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把精益求精当作一种信仰”,“爱较劲儿”的工作作风。匠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把已有的技术熟练掌握,还要要求自我做到更好。工作的每一处细节,糊弄固然容易,可是当自我的名字印在产品上的那一瞬间,荣耀与职责就随之而来。

大学,做大学问,成大境界。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把錾子,去雕刻自我的前途,也会在将来自我的岗位上雕刻国家的未来。干好自我岗位上的事,将其做精,做细,做奇,便到达了新境界,这也是校训“学以精工”所要传达的精神。追求卓越,在原有起点上仍然不满足现状,不故步自封,勇于向新的目标探索,这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科技必然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主角,这更要科技工作者们敢于创新,追求卓越,敢想敢做,每件事都努力做到极致。

我们应发扬大国工匠的精神,用自我双手、智慧和胆略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左右2影片中的九个国家,全部具有以上特点。相比之下,中国在近代为什么会成为西方列强践踏的对象?而在当前也不能称作一个世界强国呢?

通过影片的启示,或许能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到些端倪。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传统的古国。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很难发现无畏的探所精神和法治观念。

受到孔孟之道的中庸思想的深远影响,中国人,无论哪个朝代或是时期,总是因循守旧,认为祖宗的东西是万年真理,不知变革为何物。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发展,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拥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却在进入近现代过程中远远落后于别国。

法治虽说是政治学中的上层建筑,但却是一个社会的基石。一个国家光有完备的法律系统是没用的,重要的是要拥有法治的精神与契约精神。什么是法治精神和契约精神呢?法治精神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尊重法律,没有人可以超越法律。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是缺乏的。遍地的贪官与“土皇帝”不正是坚信手中的权利就是“法律”,才敢于勇于胡作非为吗?契约精神其实就是诚信。无论是口头或是书面,只要形成契约就要履行,而中国现在恰恰缺的正是诚信。

归根结底,中国的落后在于教育的落后。

首先,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后地区缺乏人才。

其次是,再教育重视程度低。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呢?

其实,大国崛起这部影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崛起的途径。比如,德国与日本这两个后发国家的崛起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例如,他们都很重视教育的崛起作用,德国在一战以前的初等教育普及率已达到百分之九五以上。他们还强调国家对经济崛起的主导作用,以国家为旗号去促进民间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腾飞。

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中国现在要和平崛起,而电视片《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与深刻启迪,它不仅对我们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而且也可以作为学校历史课的有益教材。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左右3我是一只雄狮,我不要沉睡在千年的安逸之中;我是一条巨龙,我不会任人欺凌和逆鳞;我是一只金鸡,我要在世界的东方唤醒沉睡的太阳;我是中国,我要崛起!

忆往昔,英国用鸦1片和大炮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劫难来临;忆往昔,英法联军的铁蹄踏进了圆明园,留下的是一片废墟;忆往昔,日本军队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国境内进行屠杀,中国犹如人间地狱……这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落后就要挨打”,落后迫使中国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醒转,而面对残酷的战争却只有苍白无力的反抗。

看今朝,中国商船在索马里遭遇海盗之后,中国军队立刻派船舰保卫护航;看今朝,菲律宾“黄岩岛事件”中,中国外交部在同菲律宾的交涉中力争主权,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看今朝,日本强占钓1鱼岛,中国外交同中国军队积极应对,巡舰与巡机带弹运作……新中国已不惧任何国家的威胁,并以其强有力的臂膀保卫人民的利益,捍卫国家的主权。泱泱大国正从东方崛起。

中国梦,不仅存在于这个千年古国的心中,也存在于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国梦点燃了罗阳心中的圣火,这位为新中国航母航载机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放飞了中国梦,也放飞了自己的梦;中国梦照亮了李文波的世界,这位南海守礁几个月的战士,守住了中国梦,也守住了自己的梦;中国梦指引着何玥前进的路,这位身患重病死后捐出器官的十二岁女孩,创造了中国梦,也创造了自己的梦……中国梦,是无数个中华儿女织成的七彩之梦,更是成就辉煌中国的务实之梦。

少年强则国强,我愿为中国梦之大国崛起而奋斗,以汗水,以热血,以我永不言弃永不止步的中国精神!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左右4听说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爆流行,有口皆碑,于是借了碟看,末了还不忘刻录下来。

恩里克王子、伊莎贝尔女王、奥登巴恩维尔特、伊丽莎白女王、拿破仑波拿巴、俾斯麦、明治皇、彼得大帝、乔治华盛顿……

格物致知,我们不难发现,伟大时代的背后总会有一支巨擎、一只伟大的推手。历史呼唤英雄,英雄也领航着历史前进的风向标。

《大国崛起》显然是命定中国的,那么新世纪中国的这只推手——如果有找到的话——你准备好了吗?

开启海洋时代的大幕之后,崛起的魔棒先后在9个国家中相继传递,粲然全球角落。当时在东方的泱泱大清帝国并不是没有机会图强,1840年国门破开之时,日本还没有步入明治维新时代,比肩而启的中日两国,在1894年甲午战争后彻底改变格局。厘清落后的原因可能很复杂。

但其中根本之一要归咎于当时所谓大一统的封建文化:禁海、禁锢人文思想、四书五经等儒学教科书历经百世不更新,世世代代用“之乎者也”的老旧模型造人、造物、造社会,结果导致中国在很长的时期里人文没有进步、科技没有创新、社会没有发展……,被人乐道的康乾盛世说白了也不过是农业盛世,老百姓混得有口饭吃饱而已,好像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就是以温饱为荣光的。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定会呈现多元的文化,而多元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这个民族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去接纳新思想,学习新文化,最终创造新的强势文明。

缪斯女神就这样被错过了。那时时间定格在19世纪。

20世纪,百年沧桑,然而图腾已经复健。

21世纪,新的世纪,第三次信息革命风口浪尖中,谁主沉浮?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中国特色之大国崛起?我们拭目以待。

大国崛起观后感600字左右5一个国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内部强大实力的外延。

英国,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自称为“日不落帝国”。我认为,英国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环境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它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崇“重商主义”政策;在新航路的开辟后,英国利用其地理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并且注重发展海军,夺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了19世纪末,其殖民地几乎已遍布所有大陆板块,统治着当时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可惜,后来殖民地纷纷独立,以致于英国受到了一些打击,失去了昔日荣光。)

丘吉尔曾说过:“大英帝国即时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看出,英国对科学的尊重以及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使得英国成为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在工业革命上取得许多优秀成果,以此为英国崛起打好了基础。

而美国于1876年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以此来庆祝其独立100周年。当时,清政府派出了展览团,他们展出的是小脚绣花鞋及纯银打制的器具,而西欧国家展出的却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科技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英国展出的是蒸汽机车,美国展出了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的是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差距啊!

中国崛起作文篇10

内容提要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对于河南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落实到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去。 在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应通过加强理论武装、推动工作落实、解决实际问题,保证教育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领导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对于河南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来说,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落实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实践中去,落实到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去。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人民的奋斗目标和重要使命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河南同全国一样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拥有近1亿人口的河南来说,就是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达到3000美元,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有明显提高,实现中原崛起。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北宋以前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河南几度衰落,到新中国成立时已成为全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发展速度和建设成就有目共睹,去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地区之首,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河南的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为河南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不仅标志着河南的发展水平将跨上一个大台阶,而且对国家的发展也将是一个重大贡献。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河南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河南农业经济和农村人口的比重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农”问题更是制约全省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历史经验证明,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经过程,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化”农民为市民、“化”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化”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的过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有机统一起来,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在加快“三化”进程中实现中原崛起,才能使河南的农业真正强起来,使河南的农村真正好起来,使河南的农民真正富起来,进而使河南真正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由农业大省变为工业强省。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中央提出,要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 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实现中原崛起,关键也在党。而党要做到领导有方、执政有效,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保持先进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保证。河南目前共有地方党委176个,党组5473个,基层党组织18万多个,党员413万人。在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其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成效,关系着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邓小平同志曾说过,“领导班子就是作战指挥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地方党委肩负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责任。只有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谋全局、抓大事,才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顺利实现中原崛起。为此,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加强地方党委自身建设,使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这既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保持党的先进性,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组织保证。应当看到,河南省的基层党组织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基层党组织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有的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战斗力;有的缺乏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必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良好的作风保证。我们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系统,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全新的课题、艰巨的任务、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加重要、更有意义。全省党员队伍是团结群众实现中原崛起的骨干力量。只有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目前,全省党员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有战斗力的,但按照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来衡量,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的党员执政意识不强,理想信念不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好;有的党员宗旨意识淡漠,考虑个人利益多、履行党员义务少;有的党员纪律观念较差,不讲党性讲交情、不讲原则讲关系;个别党员、腐化堕落,败坏了党的形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因此,必须按照同志提出的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不断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实保证。 开展先进性教育是在中原崛起进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也是河南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具体部署,扎扎实实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现中原崛起的进程中始终保持先进性。 在加强理论武装上下功夫。当前,河南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任务很重,要做的事情很多。从河南自身情况看,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加快发展的现实要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探索新路子,善于创造新经验,努力开创新局面。应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进一步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真正做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努力使河南发展的进程快些、再快些。 在促进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推动工作。各级党组织应把先进性教育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抓落实、求实效。实现中原崛起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在最近3到5年内,要为实现中原崛起创造条件、夯实基础,关键应做到“八个一”:形成一个科学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现中原崛起的大局下来思考、来谋划、来行动;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奠定中原崛起的产业基础;培育一批大的企业集团,壮大优势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一个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推进对外开放,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振兴国有企业,优化发展环境,破解“三农”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坚持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在全省形成人才荟萃、各尽其能的良好局面;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河南,使中原大地充满正气、顺气、和气;依靠一批坚强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为实现中原崛起而共同奋斗。 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这次在全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影响很大,社会关注度很高,群众的期望值也很高。能否卓有成效地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关键在于能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一些干部作风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问题,并以此取信于民,使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使党员受教育、让群众得实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