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学学位申请十篇

时间:2023-04-06 08:49:21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1

深圳积分入户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对申请入户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多元评价、综合打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深圳落户申请流程,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2021年深圳落户申请流程--派出所:

本人---由于__________事由,需要办理落户,特此申请!

恳请批准!

此致

敬礼!

申请人:haoword

__年__月__日

申请深圳户口流程(一)申报信息

1、拟招调员工可以自主填报自己的基本信息,登录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方网站,进入“办事大厅”--“网上申办”—“招调员工个人条件测评”,输入身份证和个人社保电脑号、验证码,进入人员信息填报页面,填写完毕后,点提交,选择符合的政策条款和申报单位。

员工信息填报后,需要跟申报单位经办人联系,通过单位审核,由单位经办人提交给政府招调工业务部门审核。

(二)信息预审

1、信息预审方式

2、信息预审查询

3、信息更改

4、提交专题报告

(三) 提交书面材料

1、送审时限

2、送审材料须知

(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受理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窗口工作人员对申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对于材料齐全、形式符合规定的,受理申请材料,对于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且无法当场补正的,退回申报材料,并注明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窗口工作人员接收书面申请材料之日为受理申请之日。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接收申请材料后发现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规定形式的,在5个工作日内告知用人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用人单位按照告知要求补交申请材料的,受理申请之日从补齐材料之日起重新计算。

(六)办理结果

用人单位可登陆“招调工业务网上申报系统”查询审核结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会将审核结果通过手机短信息的形式告知用人单位。审核通过的,用人单位经办人登录系统,点菜单“表四打印”打印招调员工情况登记表,按要求签字盖章,并持表四和经办人的劳动保障卡等证明材料到窗口领取《招用员工通知》或《员工调动通知》和《深圳市入户指标卡》。

(七)后续事项

拟招调员工凭《招用员工通知》或《调动员工通知》、《深圳市入户指标卡》、《招调员工情况登记表》(表四)和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深圳市各区公安分局领取《户籍准予迁入证明》。

深圳积分入户政策1、学历方面:高中或中专不积分;大专可积60分;本科为80分;硕士为90分;博士生100分,其中全日制再加10分,本科及以上学历带学位证再加10分;

2、社保方面:个人累计缴纳社保12个月以上方可积分,缴三险每12个月积5分;

缴五除每12个月积7分,也即在不间断缴纳社保的情况下,三险一年积5分、五险一年积7分,最高不得超过60分。

(注:以上为缴深圳社保积分项)

3、纳税方面:分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法人及股东纳税。

近三年个人累计纳税4-5.3万可积30分;5.3-6.6万可积40分;6.6-7.8万可积50分;7.8-9万可积60分;9-10万可积70分,超过14.7万元可积100分。

企业法人以纳税54万元为基准可积30分,在此基础上每增加18万元积10分。

4、房产方面:2016年前申请在深圳有房产(仅限于红本商品房、小产权不积分)即可马上加分,但是2016年要求个人购商品房需等6个月以上才可算积分。

房产按揭可积20分,房产红本在手或一次性缴清可积30分。

5、年龄方面:申请人年龄介于18岁至35周岁可积5分;

40周岁至45周岁每增1岁扣2分;45周岁以上每增加1岁扣5分,年龄最高不超过48周岁。

6、捐款方面:申请深圳户口人员每捐2000.00元人民币积1分,最高不超过3分,也就是捐款超过6000元按照6000元的标准积3分。

7、献血方面:申请深圳户口人员每献血一次积2分,最高不超过5分,也即献血一次2分,两次4分,最多献血三次,只能积5分。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2

关键词:广东省 云计算 专利 分析

所谓云计算,简单地说就是以虚拟化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以用户为主体为其提供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等服务为形式,整合大规模可扩展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分布式计算资源进行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服务模式[1],用户可按需使用的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的发展,是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模型的创新,云计算的理念、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的计算能力对信息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

云计算被认为是继个人电脑、互联网之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又一次重大变革,其通过虚拟化有效地聚合各类资源、通过网络化按需供给资源、通过专业化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这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降低成本、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计算。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启动了重点领域、重大技术的专利分析与预警工作项目,并加强引导企业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开展专利战略研究[3]。

1 广东省云计算专利申请态势分析

检索工作基于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中的多个数据库展开,检索日期截至2016年8月30日,采用关键词及国际分类号(IPC)对云计算专利申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将一个专利族视为一项专利申请,由于专利申请公开时间或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时间滞后,2015―2016年的专利大部分还处于未公开状态,因此云计算专利数量上没有得到完全体现。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93年起开始有少量的申请,且在2000年以前一直发展缓慢,从2000年至2009年发展速度有所提升,但每年的申请量仍不高,在300件左右。2010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10年起申请量有了大幅提升,并在2012年突破了千件大关。这与2009年中国各地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也频繁出击云计算领域有关,如2009年1月,阿里软件在江苏南京建立首个“电子商务云计算平台”,2009年7月中国首个企业云计算平台诞生,2009年11月,中国移动云计算平台“大云”计划启动等,这些都对广东的企业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在2010―2012年间,广东省在云计算方面申请量的爆发性增长,也充分说明了广东省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在明确要发展云计算技术后能够快速的产生各项研究成果,并进行专利布局。在2013―2015年申请量维持在1500以上的峰值,云计算方面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

2 广东省云计算专利申请类型分析

2.1 广东省云计算专利申请类型概况

图2给出了截止到2016年广东地区涉及云计算的各类专利申请量的占比关系。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是专利申请的大头,占到总申请的9成以上,外观设计仅有30件,相对于前两者的总量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充分表明广东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对于发明专利的保护是极为重视的。

2.2 广东省各类型专利申请态势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整体上的曲线与在华类似,且发明的申请量增长最为迅速,实用新型在近几年也有较大增幅,而外观设计相对于前两者的总量可以忽略不计。

3 广东省云计算专利布局区域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深圳是广东省在云计算领域的主力军,申请量为6000多件,占据了广东省一多半的申请量,这与其区域内具有华为、中兴、腾讯等国内龙头企业有关。处于第二梯队的是广州、东莞,申请量在500件以上,虽然与深圳的申请量不在一个数量级,但在广东省的其他地市中已经是技术实力较强的了。处于第三梯队的是佛山、珠海、惠州、中山等,申请量在200件左右,也都是广东省内电子信息产业中实力较强的地市。除了上述地市外,广东省内仍还有15个地市具有云计算领域的专利申请,这说明广东省内普遍具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知识产权宣传工作到位。

4 广东省云计算专利申请人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华为和中兴无疑是广东省内的巨头企业,其申请量远远超出其他申请人,当然这与其产业链全、业务面广也有关系。华为自2010年11月吹响进军云计算的号角,中兴是2011年加入各大开源组织对云计算架构进行研究,从发展云计算的时间上来看与内阿里巴巴等相比并不算领先,但发展的速度还是迅猛的,在2014年中兴开始为腾讯提供云计算项目的服务。腾讯近年来也越发关注在云计算领域的发展。目前,在公有云市场中,已能够与百度、阿里巴巴和华云数据一起形成四强领跑的格局。排名第四的是鸿海集团,它们的申请量也不容小觑,紧跟腾讯之后。宇龙通信立足于移动智能终端,也意识到了云计算对移动互联的重要性,在2012年发起了“虚拟化无线云计算终端服务平台的研究及产业化”等项目,积极推进云计算领域的研发。金山在云计算领域也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在2013年召开金山云会,推出了以星座命名的五大核心产品,使得阿里云和腾讯云不约而同的选择当月做大促销,但从专利申请量上看似乎与其产业地位有所差距,应当加强研发力度并注重专利的布局。除了上述企业外,广东省内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深圳技术研究院等院所,以及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也具有相当比重的申请量。

5 结语

总的来看,广东省内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云计算发展氛围,各行业都积极参与到云计算技术的研发中,为产研合作、产学合作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广东省也涌现出了一批中小型云计算企业,如国云科技、深圳市京华科讯科技,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广州杰赛科技、广州欧珀、珠海市君天电子、深圳市华星光电、深圳市同洲电子等,也都将成为广东省云计算发展的生力军。而对于终端厂商,如TCL、努比亚等也积极投入到云计算的大潮中;还有传统家电领域,如广东志高空调、美的、珠海格力、广东天际电器等,纷纷推出智能化产品,智能家电以汹涌之势,席卷家电行业。

参考文献

[1]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等.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电信科学,2009,25(12):23-30.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3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去,住在我父母的老朋友家里。他们是这个城市最早的移民,阿姨在深圳体育馆工作。我第一次近距离走进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那个时候深圳地多人少,让我觉得简直就是天堂。

由于为申办奥运的国际城市做顾问,2005年巴黎申奥和2007年索契申奥我又几次到过深圳。2005年那次从香港入关,已经天黑。嘈杂的人声、拥挤的通关人群,让我对深圳的美好印象一扫而光。我的目的地是深圳的观澜湖高尔夫球场。球场的老板叫朱树豪,是当年北京申奥的幕后功臣,因为我曾经负责北京申奥的国际公关工作,和他女儿有很多的往来。朱树豪后来又曾经帮助上海申办世博会、深圳大运会出力。可惜在大运会开幕前几天,突然去世了。

2007年再去深圳,邀请陈露作俄罗斯索契2014的申奥大使。她在深圳的一座冰场担任花滑教练。在天气炎热的繁华市区有一个冰场,显然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的益处。因为陈露的加入,滑冰的孩子都有了偶像,谁也没有说世界冠军不会出自一个没有冰雪的城市呢。

遗憾的是,也因为体育,我最近拒绝了一次去深圳的机会。

深圳大运会,我也被招募,但因为分配的工作不符合我的特长,我婉辞了。令我震惊的是,离开幕还有一个星期,我收到一位组委会工作人员用相当不错的英语写的电子邮件:我是来协助您工作的,由于工作条件有限,您要记得带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另外,我不怎么懂这个体育项目,也没有做过新闻……我上个星期回家了,今天回到学校才有时间给您写邮件……云云。

本来我对自己推辞为大运会做贡献的一点愧疚被这份邮件一扫而光。经历了无数的奥运会、世界杯、冬奥会、亚运会、亚洲杯赛事,我见过忙中出错,也见过百密一疏,但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缺乏沟通、缺乏培训、缺乏基本技能、缺乏工作设备的赛事。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4

2007年已入岁尾,再过几个月,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就迎来他南下广东的20个年头。曾供职于电子工业部的李鸿忠,1988年从惠州市挂职副市长起步,历任广东省副省长、常务副省长、深圳市长、市委书记等职。这位山东汉子的广东干部经历,尤以他主政深圳这四年最为浓墨重彩。

而李鸿忠主导下的深圳改革,让这座27岁的年轻城市具备了难得的稳健气质,从血气方刚到理性沉着,这种变化便得益于其极力倡导的“半步策略”。

为什么

2003年6月,李鸿忠以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之身来到深圳。彼时,正是深圳社会心理的焦灼期。

“旁落之痛”的阴云在深圳人心里或隐或现,这种灰暗的社会心理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在深圳的产业基础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重创之后,深交所停发新股又打击了深圳的金融证券行业,而珠三角交通网络规划的出笼再一次让深圳面临边缘化危机。1997年前后的深圳,被媒体称为遭遇“十面埋伏”。

2004年开始,两个信号给人们一种强烈的感觉,“速度深圳”的脚步慢了下来。先是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越深圳,2006年上半年,深圳经济增长又首次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无论是对于民间还是政府来说,这两个信号都是不小的震动。

伺后,第一个递交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申请的深圳,三次满怀期待而又壮志难酬;2007年初,内外资“两税合并”的新所得税法正式施行,经济特区最后一项优惠政策又从深圳指缝间溜走,一时间甚至有人感叹深圳的特区时代已经结束――

特区凭什么再“特”下去?在这十多年里,“特区特不特”争论不断,但就是没有答案。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深圳的改革也进入到核心地带,这个地带利益环环相扣,矛盾错综复杂,改革策略上稍不留神,就会面临流产的危险。

2003年1月,深圳提出了“行政三分”改革试验,这一项改革试图对一些政府部门进行撤并和调整,并设置若干决策局、执行局和一个监察局。有人据此认为,深圳的“行政三分制”改革一旦成功,其中的制衡功能发挥作用,深圳将成为我国政府行政效率最高的地方。但是,改革方案在政府内部遭遇了最现实的阻力,尽管时间表已经公布,但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行政三分制”改革流产,引发了深圳改革动力已经消解的判断,当过高的社会期待从云端跌落地面的时候,公众无疑对下一步改革策略和改革智慧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2003年6月到2005年2月,李鸿忠担任深圳市长期间,一直没有正面回应过关于深圳特区定位的问题,特区凭什么“特”下去?尽管这个问题在李鸿忠脑海里盘桓良久,他还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才会给出答案。

2005年3月17日,黄丽满卸去深圳市委书记一职,而在两个月前,黄已经当选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一天,李鸿忠接任市委书记,在短短一周后的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李鸿忠就作了一个题为《继往开来改革创新,把深圳经济特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长篇讲话。这个长达万字的讲话稿由李鸿忠亲自撰写,深圳人将其视作新书记的就职演说,特区定位问题渐次清晰,推行“半步改革”也成为他倡导的一种关键性策略。

是什么

在回答“半步策略”是什么之前,有一个问题无法回避,就是深圳人苦苦追问了十多年的“特区特不特”的问题。这一问题,在1994年由国情专家胡鞍钢提出,随后原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参与辩论,引发了轰动海内外的“胡厉之争”。在随后这十多年时间里,从中央态度来看,尽管国务院特区办已经撤销,但是特区还要办下去的高层承诺还是给了深圳人一丝宽慰。

在深圳直辖和深港一体化等路径都不能操之在我的情况下,李鸿忠提出今天的深圳要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在2005年3月25日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李鸿忠就指出:“特区是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和特别能创新的地区”,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提出“半步策略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的基本方法”,而“以退为进”、“积小胜为大胜”,推进渐进式改革等构成了半步策略的基本内容。

在2005年5月召开的党代会上,深圳人发现李鸿忠没有提GDP总量指标,这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他说,如果有人还是单纯以GDP论英雄,很可能会觉得深圳辉煌不再了。但是,深圳目前正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有限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

为了解决四个“难以为继”,李鸿忠拨慢了深圳现代化的时间表,将深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2005年调整为2010年。他坦率告诉公众,基本实现现代化42项衡量指标中,有23项难以完成。“以退为进”,深圳适时增加了社会服务英语普及率、政府公共服务上网率、登记失业率、万人医生数、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峰时段城市平均车速等13项新指标。

“舍得时间、舍得投入、舍得声誉”,对于他放慢深圳发展脚步的做法,李鸿忠用“三个舍得”来回应外界的狐疑和不解。在此基础上,“效益深圳”的概念出炉。

2005年7月20日,市委书记李鸿忠对统计工作进行批示,“给邓平同志(深圳市统计局长)出个题目:我市统计工作怎样按照效益深圳的模式搞出一套相应的统计模式、体系出来,起码也要两套并行,以便市委市政府的经济工作决策。”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历经6次大的修改,形成了《〈“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及监测实施意见》,在经济效益指标之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的发展”等指标首次出现在中国地方政府的“指挥棒”中。

调整深圳发展步伐,只是李鸿忠“以退为进”半步改革策略的前半步骤,2006年最后一天,“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正式出台。“净福利”到底意味着什么?主持设计这一指标体系的深圳市委副秘书长蒙敬杭解释说:就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全部经济福利,减去补偿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效应的消耗后所剩余福利。

至此,以效益指标解决自然系统矛盾,以民本指标解决社会系统矛盾,深圳指标革命轮廓更加清晰,标志着深圳发展理念完成了一次系统升级。

怎么做

如果说“以退为进”是李鸿忠“半步新政”的深刻内涵,那么,“勇而有道”则是“半步策略”在实践中的具体战术。

李鸿忠曾经感慨:深圳的改革愈向纵深发展,愈面临着复杂的体制和机制转变,还有一些长期累积的棘手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立足现实,把握好工作的速度和力度,不搞没有基础的、超越发展阶段的大跨越,要渐进式地推进工作。

对策略的重视,是深圳在这些年改革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的结果。以深圳申请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例,策略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成败。1994年以来,随着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逐年普惠化,深圳手中的改革优先权逐渐弱化。如果说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是国家“给粮食”,那么,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则是被赋予了决定自己种什么的自,这也是深圳急切地申请国家试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深圳与上海同时递交申请,一个获批,一个未获批准。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别,“深圳是先制订详细的制度设计然后向中央审批,要知道方案太具体太令人关注往往会太尖锐。而浦东申请的是在7个领域进行体制改革试验的空间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与深圳的高调相比较,上海在整个申请过程则显得相当低调。

既然策略事关“生死”,那么,李鸿忠提出“勇而有道”就不难理解了。深圳市改革办的复出过程,就体现了半步策略中的“勇而有道”。2005年4月29日,深圳在全国率先恢复成立副局级的体制改革办公室,从总体推进和协调改革创新。距离深圳第7次机构改革撤销体改办,只间隔短短一年时间而已。改革办复出,深圳本地观察家都看到了三层饶有意味的信息,第一,这个副局级单位从管理体制上仍然没有脱离深圳发展改革局,但是却由一位市委、市政府的双料秘书长领衔操作;第二,深圳刻意地回避体改办这个约定俗成的简称,官方给出的名称是“改革办”;第三,公众越关注改革办,改革办越低调,在改革办主任南岭上任后的4个月时间里,媒体没有听到任何声音,4个月后,南岭才在一次会议上阐述了改革办的职能定位和大致的改革方向。

在深圳基本完成增量改革之后,今天的改革每一刀都会触及到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从2003年行政三分制改革无疾而终之后,李鸿忠主导下的深圳改革恪守半步策略,“要依法依规稳妥推行各项政策,充分吸收群众的意见,高度重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同时要善于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下一个半步打基础,做准备。”

2006年3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正式通过。自此,国内首部改革创新法出台,尽管媒体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改革失败者免责等相关规定,但是《条例》的出台意味着深圳改革创新既纳入了法律轨道,也获得了法律的保护。至此,深圳改革之剑已经先后指向行业协会和事业单位。

当时有人担心,深圳有三分之一的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以上职务均由公职人员担任,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如果把握不好难免引发动荡。因此,有人建议改革暂缓,或以更为平和的方式进行。为此,深圳市专门《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不再兼任行业协会职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截至2005年2月份,全市共有68家协会,24个党政机关的122名公职人员和51个事业单位的74名在职人员,办理了辞职手续,占应脱钩人员的97%。

当行业协会改革大盘落定,事业单位改革大幕渐次拉开。2006年4月13日,深圳推出“30项改革措施”,对事业单位实行分类改革,用官方文件评价,此次改革“是在深圳26年改革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较深层次的改革”。

与行政三分制改革相比,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事业单位改革,都避免了行政系统自我革命容易出现的强烈反弹,从体系的“下刀”去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问题,这种渐进式的策略更容易取得稳妥的效果。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5

一、科技企业注册登记

三地近年来在促进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主要取得如下5方面进展。

(一)直接登记制

直接登记制是国际通行的企业注册登记方式。直接登记制下,到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成为第一道手续,余下的审批事项,只要申请者承诺在规定期限内办完即可。2001年,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深圳都实行了科技企业直接登记制。由于手续大为简化,申请者最快1天就可领到营业执照,因而直接登记制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二)淡化经营范围

营业执照不再注明经营范围后,企业可在法律允许且无须行政审批的经营项目中作自由选择,经营项目即使变化,也无须到工商部门作变更登记。2001年,三地在科技企业注册登记上都淡化了经营范围。

(三)审批限时提速

三地都规定工商局须在受理后2个工作日内告知前置审批部门,前置审批部门回复时间有限制,逾期(北京规定为3个工作日,上海和深圳规定为5个工作日)不回复视作批准。此外,三地工商部门为促进企业注册登记,都改进了工作方法,例如,2001年,北京海淀工商分局实行“即审即核”,上海工商局在全市实行“网上并联审批”。

(四)降低注册登记门槛

有限责任公司是三地科技企业注册登记时最常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我国《公司法》规定科技开发类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对创业者而言,门槛过高。北京2000年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2001年10月,深圳也将科技企业最低注册资本金降至3万元;上海2001年则规定在张江注册一家科技公司,资本可分期到位,首批缴纳资本3万元即可。至此,创业者在三地创办科技企业,都不再面临门槛问题。

(五)突破技术入股比例限制

三地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在技术入股比例问题上,如果僵硬地执行国家规定的35%上限政策,将不利于提高技术拥有单位和个人从事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为此,三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0年,北京和上海在规定技术入股比例可达35%的同时,均增补了双方若另有约定,则从其约定这一条款,实际等于认可了由市场决定的技术入股比例。深圳也于2001年出台了可突破35%上限的政策:只要全体股东共同出具承担企业债权债务连带责任的书面承诺,技术入股比例就可超过35%。此外,2001年,北京从加强专利工作出发,规定重大专利技术经认定,作价入股比例可达60%。至此,35%比例限制在三地已得到突破。

二、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认定

(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提高,程序加快

1.标准提高

2000年,科技部再次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2001年初,北京和上海随之提高了认定标准,并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完全一致。而深圳则多年来一直坚持高标准,2001年出台的认定标准变化很小,总体仍大大高于科技部2000年认定标准。认定门槛高带来的好处是明显的: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但质量高,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财力集中用于扶持这些企业。下列一组数据可资佐证:从1991年开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起到2000年底,深圳共认定212家,但这212家企业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88%;这些企业中,工业产值过亿的有80家,过10亿元的有21家,过20亿元的有13家,过40亿元的有5家,超100亿元的有1家。

2.程序加快

2001年北京和上海分别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张江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实行授权制,市科委留有监督权。授权制下,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得到加快。深圳则根据本地实际,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一直不分高新区内和区外,从初审、现场评审,到最后颁发证书,一切权利归市科技局;2001年,深圳对认定程序作出改进,将过去的每季度集中受理一次,改为常年受理,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步伐。

(二)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从“产业化”向“转化”倾斜

目前,三地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分两类:一类是成果转化类项目,另一类是成果产业化类项目。两类项目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转化”,对投产后的生产规模不作要求,申请主体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后者则要求投产后能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注重“转化”之后的“产业化”,申请主体是企业。

北京自1999年起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与深圳一直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都属成果产业化类别。上海则于1998年出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18条”,同年开始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修订“18条”。“18条”的出台和修订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反响,上海的创新氛围也因此日益浓厚。2001年11月,北京学习上海这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源头”抓起的做法,出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28条”,明确规定北京自2002年起实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制度,并出台了认定办法等配套政策,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至此,三地在高新技术项目认定上,正在从“产业化”朝“转化”倾斜。

三、知识产权工作

(一)政府高度重视

北京、上海和广东省(深圳是广东省专利工作数一数二的城市)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工作,表现为:

1.强调入世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其中,北京和上海都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到塑造国际大都市形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战略高度,提出要制定面向21世纪的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战略。

2.专利管理机构升格。2000年机构改革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的专利管理局都被更名为知识产权局,并由事业单位升格为政府直属行政机构。其中,上海2002年初已在下属所有区县设立了知识产权局,为全国首创。

3.增加知识产权局的职能。北京、上海和广东都赋予市(省)知识产权局主管全市(省)专利工作和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职能,并将市(省)政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的职能划入知识产权局。

(二)政策出台多,财政投入大

1.北京2000年开始将知识产权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2000年12月通过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中,知识产权保护占相当篇幅,涉及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自主知识产权、网络信息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保护多方面内容;2001年6月,市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规定对具有良好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的发明创造,给予一定的专利申请费和维持费的补贴,对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项目,给予专利技术实施资金;2001年11月,在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28条”中,财政对专利工作的投入得到落实,市政府将设立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资金;2001年12月,作为“28条”配套文件的《北京市专利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出台。

2.上海2000年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主要有:2000年出台《关于加强本市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资助企业专利费用办法》,市政府决定对企业申请国内专利的费用进行全额资助;2001年1月出台《上海市促进企业专利工作办法》,12月出台《上海市专利保护条例》。此外,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自2001年起设立“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该奖由发明专利奖、专利申请优胜奖、专利实施效益奖和优秀专利工作者等6个单项奖组成。

3.广东省对知识产权工作重视早,政策出台也早。表现为:1995年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1996年出台的《广东省专利保护条例》是我国首部专利保护的专门地方性法规;1998年,《广东省企业专利工作办法》和《广东省企业专利工作试点方案》出台;1999年颁布《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近年来,广东省又出台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知识产权工作》、《关于加强会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广东省发明专利申请费用资助暂行办法》,并正在起草《广东省专利管理条例》。

(三)重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

1.北京2001年6月宣布要用5年时间建立首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群,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要达到如下目标: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战略成为企业的核心经营战略;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企业研究、开发、产业化、市场推广和依法保护的全过程;知识产权工作成为国有企业领导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知识产权申请量、拥有量和实施效益成为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将知识产权状况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等。

2.上海市经委2001年出台《上海市促进企业专利工作办法》,强调专利工作在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并作出如下规定:今后国家、市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立项论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重大装备,都要出具有法定资质检索机构提供的专利审查报告;技术创新项目要以取得专利为主要评价方式;研究成果鉴定前须先经专利检索;要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评价企业技术中心成绩的条件之一,建立市级技术中心的企业2年内未申请专利的,将取消其市级技术中心资格。

3.深圳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特点是:省里重视和企业自觉相结合。广东省1996年便开始进行企业专利工作试点,到2000年底,已有三批共64家试点企业,涌现出一批企业专利大户,深圳华为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华为公司1994年成立的知识产权部,专职工作人员现已达30多人;公司1995年制定《华为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华为公司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和《关于接触尖端技术、商业秘密、管理核心机密的有关人员的管理规定》,知识产权工作被纳入企业日常工作。由于自觉运用专利战略,华为公司在所生产的各项产品上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截止2001年12月,华为公司已累计申请专利1021项。

四、国内人才吸引

(一)建立健全“绿卡”制度,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战略

如今,三地持《人才工作证》或《工作居住证》者,在子女入托上学、购房、社会保障、职称评定等方面都享有市民待遇。其中,上海和深圳的《人才工作证》制度适用于全市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旨在构筑“人才高地”或“人才特区”,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综合竞争力;北京则专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因此制度适用面窄,仅限于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发机构。

1.上海1994年就提出要构建“人才高地”,在三地中最早推行人才柔性引进,并不断予以改进:从1993年的蓝印户口制,到1998年提高蓝印户口标准,再到2002年决定停止受理申办蓝印户口;从1998年推行《人才寄居证》制,到2000年实行《人才工作证》制,再到2002年提出将实施《上海市居住证》制度,上海的人才柔性引始终处于最前列。

2.北京1999年开始实行《工作寄住证》制度;2001年8月将《工作寄住证》更名为《工作居住证》。

3.深圳2001年在学习上海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从2002年开始,外来人才不再使用《劳务暂住证》,而改为使用《人才工作证》。

(二)加大人才刚性引进力度

1.北京2001年规定,北京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学士及学士以上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只要受聘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便可直接办理北京常住户口。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6

一、目的和依据

为鼓励教师认真从事教学工作,深化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鼓励教职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依据《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工作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参照《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励评选办法》的基本原则,结合我院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暂行条例。

二、奖励种类

(一)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学优秀奖

(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学成果奖

三、参评范围

(一)我院教师(含专任教师和校本部兼职教师)可参评教学优秀奖;

(二)我院教师、教学管理与服务、技术支持等教学辅助人员组成的小组可参评教学成果奖。

四、评选条件

(一)教学优秀奖评选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师德高尚。

2、上一学年内所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本单位规定的工作量。备课认真,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教学评估结果优秀。

3、在教学工作的某些环节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或创新性的成果,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广泛认可。

(二)教学成果奖评选条件:

1、申报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对所申报项目有长期持续的实质性贡献,小组成员圆满完成了各自岗位要求的本职工作。

2、申报项目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异地办学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等重要主题取得了具有明显创新性的成果;

3、在本单位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师生和校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具有竞争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奖和其他重要教学成果奖的实力。

五、评选时间和名额

(一)教学优秀奖每学年评选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七月份进行。奖励名额不超过上一学年任课教师总数的10%。

(二)教学成果奖每四年评选一次,评选周期与校本部保持同步,每次评选出0-3项。

(三)我院从教学优秀奖和教学成果奖获奖个人和项目中择优推荐参评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和教学成果奖。

六、评选程序

(一)自愿申报:符合上述评选条件的个人和集体,均可提出申请。我院各教学单位应积极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让符合条件的教师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工作,积极申报。正式申报以完整填写并向本单位教务员提交《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学优秀奖推荐审批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学成果奖推荐审批表》为准。

(二)学院(中心)全体教师会议评议:各学院召集全体教师会议以听取申报教师介绍的方式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并通过无记名投票对申报个人和项目评奖进行表决。获得到会教师半数(含)以上赞成的个人和项目,进入下一推荐环节。

(三)学院(中心)领导推荐:学院(中心)根据全体教师会议评议的情况就申报个人和项目对本单位教学工作的贡献给出综合评价和明确的推荐意见。

(四)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学奖励评审小组(简称评审小组)评审:评审小组由部分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上两个年度获得我院优秀教职工称号的教学一线教师组成,评审小组的日常工作由教务处负责。评审小组对学院(中心)推荐的个人和项目进行审议,通过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在赞成票达到或超过50%的侯选者中按得票顺序和奖励名额确定初选名单。

(五)院长办公会议审批:评审小组的初选名单报院长办公会议审批,院长办公会议经综合考虑确定获奖名额和名单。

(六)公示:院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的获奖名单在全院范围内公示5个工作日。评审小组负责意见和异议的受理工作。

七、表彰和奖励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7

然而让中国“果粉”们恐怕怎么也无法接受,自己手中的苹果平板电脑iPad竟然涉嫌商标侵权。一向善于挥舞知识产权大棒的苹果公司与深圳唯冠公司围绕iPad商标权进行了法律争夺战,2011年12月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苹果败诉。深圳唯冠公司随即申请在中国禁售iPad,各地工商部门纷纷介入调查。为了避免惹上官司,iPad2产品已在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购物网站和国内部分地区下架。iPad在中国国内平板电脑销售量中占比超过70%,如果苹果公司在二审中继续败诉,它将不得不面临高达百亿元的巨额罚款。有关iPad商标权的争夺战不断发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谁的“iPad”

iPad商标权之争的来龙去脉并不复杂,笔者根据搜集的资料进行了梳理,事情大致如此:

香港有一家上市公司“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Proview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港股代码:00334,以下简称“唯冠控股”),曾位列全球前五大显示器制造商。唯冠控股旗下在全球7个国家或地区设有子公司,即中国、香港、台湾、美国、巴西、英国、荷兰。唯冠控股在台湾的子公司,全称为“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Proview Electronics (Taiwan) Co., Ltd.,以下简称“台湾唯冠”),在中国大陆的子公司,全称为“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无英文名称,下文简称“深圳唯冠”)。

2001年,深圳唯冠在中国内地注册了iPad商标(注册号1590557),此时苹果公司还没有推出iPad平板电脑。此后,2001年到2004年,台湾唯冠分别在欧盟、韩国、墨西哥、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共计获得8个“iPad”相关注册商标专用权。

当苹果公司开始准备推出iPad时,发现iPad商标权已归他人所有,乔布斯是断然不会同意给自己“i”家族产品下一个大明星“iPad”改名的,这样摆在他面前就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商标权买回来。当然,苹果公司可不傻,如果直接向唯冠控股提出购买商标,谁知道对方会开出一个什么样的天价。于是,苹果公司想出一招暗度陈仓,2009年在英国伦敦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imited (缩写:iPadL,以下简称为:“IP公司”)的公司。同年12月23日,IP公司与台湾唯冠在台湾签署协议,以35000英镑对价从对方手中获得包括涉案商标在内的共10个商标。同日,台湾唯冠与IP公司签订《中国商标转让协议》,约定台湾唯冠以1英镑的对价将涉案商标转让给IP公司。随后的2010年2月,毫无意外, IP公司以10英镑的价格把从台北唯冠处购得的iPad商标权转让给了苹果公司。至此,苹果显然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依照他们的理解,自己已经得到了台北唯冠在全球范围内持有的所有iPad商标权,这其中毫无疑问也包括中国内地的商标权。

紧接着高潮来了,2010年4月,深圳唯冠认为在中国内地,iPad的商标是属于深圳唯冠所有,台湾唯冠没有权力出售,所以苹果在中国内地市场并没有iPad的商标权,其在中国内地大量销售iPad,属于裸的侵权行为,就要求苹果公司停止侵权、赔偿损失。但苹果公司没有理睬深圳唯冠的要求,继续在中国市场销售印有iPad商标的产品。并且在2010年6月,苹果公司、IP公司向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提讼,认为苹果公司依法取得了涉案商标的专用权,要求确认其为涉案商标专用权人,并以此为由申请查封保全了涉案商标。经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开庭审理后,2011年12月5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苹果公司败诉,这也就意味着苹果公司苦心经营的iPad涉嫌在中国大陆侵权。苹果公司不服,向广东高院提起上诉,二审将在2月29日开庭。2012年2月22日,深圳唯冠请求法院判决苹果公司停止销售带有iPad商标的产品,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驳回深圳唯冠禁售申请。

“iPad”之争的孰是孰非

iPad在华销量巨大,截止去年第三季度,iPad在中国内地销量已达到362万台。根据苹果公司2012财年第一财季报告,iPad全球总销量为1543万台,同比增长111%,而中国区占苹果营收比例在逐步增大,去年达130亿美元。

而苹果公司的对手―深圳唯冠却举步维艰。深圳唯冠流动负债净额达28.7亿元,38亿元贷款逾期未偿还,对中国银行等8家银行的负债大约为1.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45亿元。深圳唯冠手里的iPad中国商标权,就成了其名下唯一一块肥肉。

一方是濒临破产的国内公司,另一方则是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众多拥趸的企业巨头,这场被称做“蚂蚁”与“大象”较量的商标权纠纷,引发了国内外越来越大的关注。本次纠纷的焦点便在于,台湾唯冠的那次商标转让是否包含了深圳唯冠?

从深圳工商网站查询的结果可以知道,深圳唯冠是一家外商独资公司,其股权100%归唯冠控股所有。IP公司与台湾唯冠于2009年底签署的iPad全球商标转让协议,且与其签署iPad商标权转让协议的是深圳和台湾唯冠的创始人(法人代表)杨荣山,这使苹果自信商标转让协议适用内地,因深圳唯冠与台湾唯冠或唯冠国际存在委托关系。而深圳唯冠则认为,内地iPad商标的法定权属人是深圳唯冠而非台湾唯冠,深圳唯冠虽为唯冠控股的子公司但却是独立法人,不存在委托关系。

那么,唯冠控股对iPad在大陆的商标权是否有支配权?理论层面上,深圳唯冠才是商标所有者,唯冠控股哪怕是深圳唯冠的全资股东,也无法享有和处置深圳唯冠所拥有的权益。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网站查询可知,iPad商标的所有者是“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其在中国内地应享有合法权益确信无疑;现实层面上,虽然唯冠国际无权直接处置深圳唯冠拥有的权益,但是它可以利用全资股东的身份召开深圳唯冠董事会,并作出决议要求深圳唯冠执行。因此,我们得承认,唯冠控股在事实上可以支配iPad在内地的商标权。

接着来看,台湾唯冠所签署的商标权转让协议是否有效?协议自然是有效的,笔者相信苹果公司法务部门在合同上的审核能力,当然这种信任只限于其纸面上的审核能力,当时所签订的协议条款中的确包含了转让iPad在中国内地商标权的部分。条款背后却存在着漏洞,iPad内地商标权根本不归台湾唯冠所有,又谈何转让呢?协议签署单位是台湾唯冠,该条款也必将由于根本无法实现从而在事实上变成了无效条款。苹果公司有权以欺诈或其他理由要求撤销合同并退还合同款,并要求赔偿,那么苹果公司该怎么办?撤销合同,放弃商标权,给iPad改名,然后要求一点可怜的补偿?深圳唯冠就是抓住了这一点。

退一万步讲,协议人签署人是麦世宏,唯冠控股法务部员工,受唯冠控股法人代表杨荣山授权签署协议,即使证实了授权内容包括深圳唯冠在内,iPad在中国内地商标权也仍未完成转让。在法理上,苹果公司显然是未做好充分的尽职调查,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是两个独立的司法管辖区,中国内地的法律保护范围无法覆盖苹果与台北唯冠的合同(签订双方均没有在内地注册),而深圳唯冠在内地的商标权却是其显而易见的保护对象。根据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九条规定:“转让注册商标的,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签订转让协议,并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受让人应当保证使用该注册商标的商品质量。转让注册商标经核准后,予以公告。受让人自公告之日起享有商标专用权。”很明显,在这场纠纷中,深圳唯冠并未与IP公司或者苹果公司共同向商标局提出申请,也就谈不上核准、公告等程序,转让行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上没有真正完成。此外,苹果公司是否可选择申请撤销注册商标?《商标法》中,申请撤销注册商标可以有多种理由。但从目前了解的事实来看,比较适用此次争议的理由只有一项,即按照《商标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连续三年停止使用的”商标可以撤销。目前深圳唯冠较早的一项iPad注册商标已处于“三年不使用撤销”待审状态。受理此项撤销申请的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撤销申请的受理日期是2010年2月9日。如果裁定结果对深圳唯冠不利,那么所有针对苹果公司的侵权指控就都无法成立。然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尚未作出裁定。从目前的信息来讲,苹果公司不享有iPad在中国内地商标权。

从法理上来讲,商标权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通过申请和注册手续而享有的权利,另一个是因使用而产生的产品的商誉,对于这两点法律都应当维护。显而易见,一方面深圳唯冠注册在先,理应受到法律保护。从法律角度出发,果粉们指责拥有iPad合法商标权的深圳唯冠是站不住脚的,哪怕他的目前经营状况是多么不堪,哪怕这轮商标权诉讼再怎么被分析为其公司起死回生的最后一株稻草,因为法律只保护守法者的权利,在法律范畴内的权利意识淡漠与疏忽,付出代价也只能是必然。

另一方面苹果公司的努力才是真正使iPad这个商标享誉世界的原因,其巨大贡献同样不容忽视。这就决定了双方和解的基础,当然,实际上是三方,深圳唯冠已经并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决策,中国银行等债权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大家都不愿意一拍两散。深圳唯冠(或者说背后的唯冠国际)要的是现金或者极具价值的苹果股票来拯救自己并弥补当年贱卖iPad海外商标权的过错,同时通过这一仗可以极大提高自己企业的知名度。但是万一苹果放弃了,而且赔偿金额不多(注意了,百亿元的巨额罚款可不是给深圳唯冠的,决定赔偿金额的关键在于深圳唯冠是否实际使用iPad商标,但是有人在近年见过深圳唯冠的iPad产品吗?),而在内地保留一个iPad的商标空壳毫无意义;对苹果公司来讲,因为这次诉讼最终放弃iPad内地商标权的可能性极小,放弃了iPad的命名,哪怕仅仅只是在中国内地,可这毕竟是个巨大的不可忽视的市场,不争馒头争口气,丢了iPad的命名,你让苹果公司情何以堪,更别提巨大无形资产上的损失。

可见,一个要钱,一个要权,底线是一个合适的价格。因此,笔者坚信,双方都是在“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阶段,最终目的都是保证自己将来坐在谈判桌前的时候有足够的底气和筹码。iPad商标权之争,最终一定是会通过谈判和解的,双方共同的聚焦点只是苹果使用iPad内地商标权的方式(授权还是转让)和价格,内地果粉们大可以放心。

“iPad”之争的启示

苹果被“咬了一口”,痛不痛?―痛!

唯冠被人瞒天过海以低价卖走商标,痛不痛?―痛!

痛定思痛,纠纷双方应该反思;感同身受,众位看客也应当从这一纠纷中汲取教训。

对苹果公司和唯冠而言,其企业风险管理上都存在不少问题。苹果公司如此的企业巨头,竟然犯下如此多错误,实在有点令人汗颜,某种程度上也提醒广大企业开拓海外业务中的法律风险。

唯冠控股在转让商标谈判中搞不清对方的真实背景,导致资产贱卖(存在争议,这是关于“公允价值”的争议,签署转让协议时,唯冠控股应该是认为这个价值是公允价值,得知对方真实背景后绝不认为是公允价值,这个意义上可认为资产贱卖),一是商业谈判能力欠缺,二是不重视无形资产的价值。某些人指责苹果公司“卑劣”、“不择手段”、有违商业伦理,大可不必。在商言商,Business is business,在刀刀见血的商场上并没有多少道德可言,被人狮子大开口讹诈一笔,难道就符合商业伦理了?

iPad商标权之争,给中国企业上了很生动的一课。小小的商标揭示了,全球市场实质上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知识产权竞技场。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不重视无形资产,对知识产权战略的理解还仅停留在为获取国家政府补助或其他既得利益等阶段。制定周全的企业商标战略规划是国内企业十分紧迫的任务,尤其是想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除专注产品与服务质量外,如何利用商标品牌弄潮国际市场,是企业首先应当缜密思考的课题。周密规划,未雨绸缪,从商标标志的选择、全球商标权的布局,到维护权益策略、制定使用许可规则,都应当有步骤有计划地逐级推进。

想要走出去,中国企业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刻不容缓。iPad商标权之争,苹果公司最为懊悔的应是,对中国大陆的法律制度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海外收购行为,必须进行扎实的尽职调查,全面掌握并评估各种风险因素。另一方面,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重视本土化的力量。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喜欢从国内派遣员工,从高管到普通职员,不仅不易融入当地的经济环境,而且容易因为不熟悉当地的法律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8

(一)深圳模式——政府多部门管理1.主要内容及特点。深圳市公租房运营管理主体涵盖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深圳市住宅租赁中心等政府部门或政府委托授权下的事业组织;其公租房保障范围确定较为合理,覆盖本地户籍的家庭、单身人员以及非本地户籍的家庭以及国内外引进人才;从监督管理机制来看,存在体制内部监督现象,缺失外部监督力量,主要由住房保障管理部门进行自我检查、监督。2.存在的主要问题。(1)多头管理若协调不得当,则必然导致公租房审查程序冗繁。深圳模式下其程序审查需经过三层,面对住房需求迫切的中低收入人群,对本就稀缺的公租房资源,申请者需等待更长时间,政府管理效率有待提高。(2)就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深圳公租房租金设置不尽合理。对“夹心层”群体而言,公租房的吸引力正在于其优惠合理的租金设置,但因前期调研工作未落实到位,深圳公租房租金标准过高,出现保障对象弃租现象,公租房保障功能未能发挥。以2007年深圳市建设的2730套公租房为例,直到2010年末,才有894户入住,其入住率仅为32.75%,而2008年深圳福田区配租成功的300多套公租房在第一批租房两年租赁期满后,绝大多数租户不再选择续租。(3)房屋的配套建设、物业服务水平都无法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目前深圳市营造的公租房多为临时筹建,房屋质量、配套建设以及社区服务都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公租房社区在水电、防盗、电视网络等基本配套项目存在工作缺失现象,很多社区表现为公共居住环境差,租户满意度低。

(二)重庆模式——政府专门机构管理1.主要内容及特点。与深圳模式不同,重庆公租房运营管理由专设的公租房管理局专门负责,其职责涵盖公租房规划、房源储备、配租审核、监督管理等;保障对象十分广泛,无住房者以及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3平方米的家庭皆可申请,保障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主城区无住房的人几乎都可申请公租房;租金设置相对较为合理,大致为主城区同类型住房市场租金的60%,其标准设置以户型大小为参考;租赁期限设置较为合适,最短为一年,最长为五年,从承租人具体情况加以确定。2.存在的主要问题。(1)准入机制设置过低引致“挤出”效应。重庆模式下,保障对象范围设置很广,限制较少,容易导致部分亟待解决住房困难的群体无法享受政策的优惠。重庆的公租房社区主要位于二环附近,而重庆的二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由此租户居民的出行成本较高,合理优惠租金的优势被削弱。导致中低收入人群即使符合申请条件,亦不愿租住。(2)管理主体相对较为薄弱,监督管理工作滞后。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有助提升公租房运营效率,但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仅有45名工作人员,却需面对截至2014年初已经竣工的30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重庆对公租房建设运营做出较为详细的规定,真正实施起来却存在困难,某些社区空置公租房违约事件仍然存在。面对巨量的公租房出现,如何对公租房住户进行有效的动态监管,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需重点关注的问题。(3)重庆市公租房运营管理制度规定租户五年租期结束,可对承租房屋进行购买,从目前反馈的信息看,很大部分先期承租行为的目的皆为“购买”,其购置意愿较为强烈,若随后的公租房融资建设无法跟上步伐,则将有可能出现“无房可供”的尴尬情境。

(三)上海模式——市场化运营模式1.主要内容及特点。从运营管理主体来看,上海通过设置一批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租房运营企业,在“全封闭”的模式下具体实施公租房市场化运作,其职能集中在房源供给、租赁管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建设等;保障范围设置宽泛,不要求当地户籍,符合经常居住一年以上、有一年就业合同、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条件即可申请入住公租房;公租房的监督管理,主要由上海市、区两级制定规范化申请审核检查办法,以定期或随机的方式进行监督。2.存在的主要问题。(1)上海市在保障对象准入标准中,并未设置收入门槛,容易导致符合条件的申请者与可供房源之间形成巨大落差,造成真正存在住房困难的群众“希望越大,失望越大”。(2)对居住年限、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险金缴纳等方面加以限制,可能会对很多底层外来务工人员产生“挤出”效应。这部分群体普遍存在未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未办理社会保险等情况,由此无法申请公租房。这部分真正需要住房保障的群体被制度排斥于保障体系之外。(3)上海市取消了收入与财产的限制,住房面积的要求更是宽松至人均15平方米的条件,试想一户三口之家拥有上海市将近45平方米的产权房,依据目前上海市的房价行情,整套住房的价值将超过100万元,如果拿去置换,完全不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而且拥有产权房的申请者,如果成功申请到公租房,极有可能将公租房或产权房对外出租,赚取租金,将产生很大的寻租空间。(4)监督管理机制不甚健全,尽管上海要求各区(县)住房保障机构制定规范化检查办法,但具体执行效果不理想,过多集中于检查运营机构的申请审核状况,未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导致很多违约甚至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及时惩处。

二、其他国家和地区公共住房管理模式的启示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明确住房保障的实现方式,并以法律权威为住房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提供依据。如美国为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先后颁布《国家住房法》、《住房和社区发展法》、《国家经济房法》等法律,力图透过法律的强制力实现住房保障的目标。

(二)充分调动非营利性组织等社会团体的力量通过对我国现行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发现,不能仅靠政府责任强化这一手段,还应看到非营利组织的巨大潜力,应注意引导非营利性机构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减轻政府负担,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法国建立低租金住房联合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承担着法国相当部分的公共住房营建、投融资平台构建以及运营管理职责,而法国政府更多为其提供政策倾斜,提供补贴和优惠贷款等。

(三)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动态管理美国和我国香港在动态管理手段实施中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如美国的地方管理机构以5年为周期重新审查接受房屋补贴的低收入人群,若发现其不再符合政府规定的范围,则将取消其享受政府补贴的资格,不再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香港房委会也经常对公共住房申请资格标准进行审查,防止出现租金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脱节现象。

(四)不断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公共住房居民的生活质量需要完善的配套服务保障。新加坡的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新加坡公共住房建设以方便居民出行为要旨,其主要在公交车站、地铁出口等附近营建,“组屋”住宅施行24小时紧急维修制度,为居民住户营造出安心、放心的居住环境。我国香港地区重视公屋建设与配套设施同步完成,并对学校、商场、文化娱乐项目等进行合理布局,尽量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公租房可持续运营管理发展建议

为解决现行公租房运营管理模式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运营方式,保证住房公平目标的实现,提出完善公租房可持续运营管理的建议。

(一)理清公租房参与主体角色,形成有效良性互动根据社会治理理论,政府并非社会管理的唯一有效主体,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职能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像公租房资源这样的准公共物品,政府应当以各种形式积极促进非营利性组织、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二)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公共住房建设、运营管理的完备很大程度仰赖住房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在法制治理模式下,所有的参与主体都应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保障性住房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都应通过多样的媒体宣传手段,在社会征求意见基础上,拟定意见稿,充分参考民意、反映民意,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公租房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准入机制从目前我国的公租房建设来看,房源数量有限,必须把好入口关,否则将导致高收入阶层的投机行为,损害公租房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准入机制的完善主要在准入与资格的审核上。1.设置合理的准入标准。公租房准入标准的设置与社会公众和承租人有着密切联系,应积极汇集民意民智,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准。关于申请对象身份的认定,户籍不应成为公租房申请的障碍,只要申请者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其收入无法保证其租住到合适的市场化住房,就应保障他们的居住权。对于申请对象条件的限制,必须对财产设置严格要求,保障房体系内的群体必须为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解决住房问题的人员,政府应科学、合理地综合考量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物价、房租水平等,合理地划分公租房收入线以及总资产量化标准。2.对申请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公租房的审核程序必须实现透明化、规范化,对申请条件进行严格审核,申请者家庭的收入来源多元化为审核工作带来很大麻烦。申请者财产和收入审查工作十分繁复,若仅靠政府进行审查,行政效率不高,且存在浪费行政资源现象,作为运行模式的重要参与者,非营利性组织可依靠其专业性、贴近基层、灵活性等优势在公租房准入程序审核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申请人的工作单位应提供初审意见,据此非营利性组织进行复核,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示,任何参与主体都可行使其监督职能。其次,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给公租房审核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将有效确保管理部门能够实时掌握保障对象的住房变动以及收入变化情况,目前上海市廉租房建设中采用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值得推广,政府部门之间应当构建信息交换平台,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共享。最后,可根据保障对象的表现,建立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与保障对象的银行贷款、保障房申请直接挂钩。

(四)合理设置租金标准政府、社会公众、承租人等参与主体应通过相互协商,确定公租房的租金标准,不应由政府或者产权者单方面确定。租金标准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承租人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的标准,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极端。美国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如地方立法确定租金控制水平,主要通过承租人投票表决,多数人认为租金过高,则可适当调整租金的标准。我国可根据治理机制,通过定期举办价格听证会,保证听证会程序的透明化、规范化,充分征求承租人以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充分反映广泛参与主体的利益,避免出现“听而不证”的现象。

(五)重视并加强退出、监督管理应充分调动各方力量,保障对公租房使用效率的有效监管。首先,应充分发挥非营利性组织的监管优势,非营利性组织作为贴近基层的民间团体,可与承租人之间进行更有效的沟通,更容易获取其信赖,也更容易收集其所需数据。可以两年为周期定期检查承租人的收入变化、住房使用状况等,不定期抽查承租人的租赁行为是否规范,有无私自改变租赁用途现象存在。其次,应建立健全有效互动的社会监督机制,保证基本的监督渠道畅通。最后,应不断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加大惩处力度,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这些都需要参与主体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此外,我国的公租房建设也应注重配套管理与服务的跟进,争取实现公租房建成后相关配套服务能马上运转,以吸引更多的“夹心层”群体申请入住。

四、结语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9

一、中国企业专利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情况简要回顾

中国企业专利风险预警机制建设起步较晚。2008年辽宁省在机床数控系统开发、光伏产业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实施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以减少因专利侵权而产生的纠纷,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取得一定成效。这一做法后又在辽宁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全面推广,由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负责建立起全省统一权威的专利风险预警应急机制。

2011年9月北京市《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预警指导规程》,以推动全市企业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服务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该规程为企业提供了专利预警操作具体的流程指引,指导企业科学构建与其海外经营战略相对应的专利风险预警机制,进而帮助企业从被动应对纠纷转化为主动防控海外专利风险。

为提高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风险预防与应急处理能力,北京市已投入上千万元在全市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了30多个专利预警与应急救助项目,当地相关企业踊跃参与。这些项目的预警分析发现,一些企业在拟出口或已出口的目标市场国存在专利侵权风险,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基于此,华旗资讯、北大方正等一大批企业接受了预警分析意见,随即跟进调整市场策略、修正技术方案、采取专利风险规避设计措施,避免了陷入国际“专利陷阱”。

二、深圳建立海外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深圳一向重视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国前列,PCT国际专利申请更是名列全国榜首。然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深圳企业频繁遭遇各种国际专利壁垒。在美国,遭遇国际贸易委员会﹙ITC﹚337调查;在英国和意大利,遭遇国际专利诉讼,应诉和诉讼成本高昂,和解或赔付费用巨大;而在徳国汉诺威Cebit展会上,则遭遇权利人发起的以搜查产品甚至扣押人员为主要方式的知识产权“围剿”,不仅展会被迫撤展、费用受损、员工安全受威胁、心理受到打击,而且蒙上“造假制假”恶名,丢失海外市场,“走出去”步伐受阻。更有甚者,损害到深圳市的国际形象。凡此种种,说明建立海外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建设专利风险预警机制,需要集中专利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人才资源,对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有较高要求。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中小企业多,要求小型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专利风险预警机制是不现实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统一建立深圳市海外专利风险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为建设深圳市海外专利预警机制,建议市政府组织市知识产权局、市市场监督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会同市科学技术协会和相关行业协会,制定海外专利预警指导规程;与有实力的专利中介机构合作,吸纳国际化复合型专门人才,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通信汽车等重点行业涉外业务频繁的企业对流,跟踪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利活动,收集和分析这些领域的专利信息以及市场信息,了解竞争者的动向,帮助企业提高专利风险预警能力,预测来自外部可能的专利威胁,以及他人侵犯企业专利的情况,同时避免侵犯他人专利,减少专利纠纷,避免重复研发,为企业节约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成本,以应对跨国公司和发达国家企业在专利技术领域里对深圳企业的挑战。

三、制定《深圳市企业海外专利风险预警指导规程》的构想

专利风险预警应当建立在风险管理原理的基础上,即按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交流的程序、策略和方法进行建设。在专利信息、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的流动中(应当保密的除外),识别重点风险,评估风险性质和等级,相应地采取风险接受、风险避免、风险降低和风险转移等风险控制策略,最终以风险交流实现预警目标。

操作上,该规程分为“三级预警”、“一大基础”和“四大模块”:

第一级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的多层次的专利预警机制。主要对深圳重点优势产业的技术发展、经济安全进行预测,警讯。

第二级行业层面的专利预警,主要针对行业技术研发、进出口专利壁垒等进行行业监控和预警,由行业协会参与执行相关任务。

第三级是企业层面的专利预警机制,由企业内部建立预警职能、相关危机评价指标和处理方案。

这三个层面的专利预警相互依存,需要加强联合、互相交流。

“一大基础”是指涉外大中型企业要成立专利预警工作组,小型企业要有人参与专利预警工作,使专利预警工作常态化。工作组构成人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和市场部门的主管人员。

“四大模块”是预警工作的4个环节,包括数据检索和筛选、数据统计分析、可能的侵权分析、风险规避及应对策略。其中,可能的侵权分析是预警工作的核心。

规程要点应包括:(1)明确国际专利侵权分析的要点和须注意的问题,通过侵权判定能够明确企业产品的障碍专利,使企业能够有的放矢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2)明确专利防御、进攻和“圈地”策略的适用条件、完善专利权的国际保护措施;(3)可考虑把“深圳市企业海外专利风险预警机制”与“深圳市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运作结合起来。

通过建设海外专利预警指导规程,建立重大海外专利案件的案情通报制度、重大专利案件的跟踪研究制度、外事沟通制度、多种形式的海外专利维权援助机制,加快构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信息网,及时介绍和有关国家或地区专利保护制度与状况,以及相关技术领域专利活动情况,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参考,加强对企业解决海外专利争端的专业指导,帮助企业妥善应对海外专利纠纷。

在企业层面,深圳企业应当动态地调查分析本企业技术领域内的专利状况,建立企业专利数据库,搜集了解特定技术领域内的专利状况,充分调查各种专利侵权的可能性,既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也防范他人侵犯自己的专利权,减少因侵权带来的损失。深圳企业必须在技术研制开发、新产品投入生产,直至产品的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都采取积极措施管理专利信息风险。

深圳小学学位申请篇10

1.初试:

①考试时间:2016年3月26-27日;

②考试地点:深圳大学(具体安排以准考证为准,考生可于考试前一天到学校确认考室位置);

③初试科目:外国语(不含听力)和两门业务课。初试科目全部为笔试,每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满分为100分。所有科目均由我校自行命题。具体考试科目及考试大纲可查阅《深圳大学2016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

④初试成绩可登录深圳大学研究生招生网(zsb.szu.edu.cn/)查询(我校不另寄书面成绩通知)。

2.复试:

①考试时间:2016年4-5月(具体时间以复试前公布的复试规定为准);

②考试地点:以复试通知为准;

③复试名单:按照学校研究生招生领导小组确定的复试分数线进行差额复试,复试名单确定后,由学院负责通知取得复试资格的考生;

④复试内容:包括业务能力考核、外语听力及口语测试、申请材料评估,主要考察考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的程度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的水平;

⑤复试时交验的材料:a有效身份证件(身份证、军官证、护照);b本科及硕士阶段学历、学位证书原件;c本科及硕士阶段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学历认证报告书(应届硕士毕业生携带学生证);d考生学术资料(包括考生硕士论文(附评议书)复印件、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复印件、科研成果证明书复印件、学习(工作)中获奖证书复印件)至报考学院进行查验和评估;

⑥体检: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须在我校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