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心情的句子十篇

时间:2023-04-08 19:14:30

代表心情的句子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1

1、希望,有一份不沉闷的工作,在不是很老的年纪,遇见一个不难看的人,谈一场不慌不忙的恋爱,有一个不吵不闹的婚礼,生一个不呆滞的宝宝,平平安安的,度过我不算糟糕的一生。

2、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失去现在的心情。偶尔的抱怨发泄一下,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无休止的抱怨只会增添烦恼,只能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无能,抱怨是一种致命的消极心态,一旦自己的抱怨成为恶习那么人生就会暗无天日,不仅自己好心境全无,而且别人跟着也倒霉。

4、人,相互依靠才脚踏实地;爱,相互滋润才沁人心脾;事,共同努力才简单容易;路,共同行走才风景美丽;朋友,相互惦记才分外亲切!

5、朋友你今天就要远走,请干了这白妞。

6、他急的满房子打转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7、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8、时间会让你了解爱情,时间能够证明爱情,也能够把爱推翻。

9、懂事以后,慢慢地就有了一些莫名奇妙的心情,有许多茫然的日子,还有许多的无奈和悲哀,日积月累,经历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事情多了,便渐渐地意识到那样的心情就是烦恼。

1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只是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11、理想的路总是为有信心的人预备着。

12、智力测验就是要看倒底笨到了什么程度。

13、每一段记忆,都有一个密码。只要时间,地点,人物组合正确,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拾起。你也许会说“不是都过去了吗?”其实过去的只是时间,你依然逃不出,想起了就微笑或悲伤的宿命,那种宿命本叫“无能为力”。

14、心情不好的时候,允许偶尔看肥皂剧,但不可成为依赖。允许偶尔披头散发,但要注重场合。允许偶尔骂脏话,但只限在老友面前或者独自一人时,记得说过后要忘掉那种畅快感。

15、两个人在一起,更多的不是改变了对方,而是接受了,所以说包容呢,如果光想着改变,那不是生活,那是战争。

16、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是能和闺密都在一个城市,并且有共同的品位和价值观。你只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心情好坏,你都希望这个人陪著你。

17、在一段时间我喜欢一段音乐,听一段音乐我怀念一段时光。坐在一段时光里怀念另一段时光的掌纹。那时听着那歌会是怎样的心情?那时的我们是否相遇?是相遇还是错过?还是,没有结局的邂逅?

18、如果一段感情,没有把你变成更好的人,那么很遗憾你跟错了人。

19、做快乐的自己:生活其实很简单,别总是逼自己。很多事情其实没必要那么计较,干嘛让自己那么累呢?如果是因为别人让自己那么累,想想为了那个人值不值得这样做。如果不值得何苦这样逼自己。人是为自己而活的,自己快乐了,过的才是人生。

20、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

21、那些已经犯过的错误,有一些是因为来不及,有一些是因为刻意躲避,更多的时候是茫然地站到了一边。我们就这样错了一次又一次,却从不晓得从中汲取教训,做一些反省。

22、每天多给自己一点快乐的理由,不要为过去的烦恼所牵连。要学会用自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方式去寻找快乐的手段和目的。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该有自己特有的思想和观点,如果自己认为这样做值得的就行了,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然后坚定不移地就朝这个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正确把握大方向,才能有心情去寻求每一天的快乐之源泉。

23、我们明明都会料到事情的结局,却要走一段很远的行程去探索它的意义,我们的路途,不过是在毫无意义的上演一个闹剧的圆。

24、有时候,我们感觉走到了尽头,其实只是心走到了尽头。再深的绝望,都是一个过程,总有结束的时候,回避始终不是办法。鼓起勇气昂然向前,或许机遇就在下一秒。几米 说过,我总是在最深的绝望里,看见最美的风景。

25、人们不快乐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身上的压力,还源于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这好比一肩挑起了三副担子,如何能不活的累?把过去、未来这两副担子抛开,就会倍感轻松。

26、我们的爱情,遗落在出发的那一瞬间。

27、你以为不可失去的人,最终还是离开了。你流干了眼泪,或许有另一个人逗你欢笑。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雨,你会遇到彩虹;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

28、发条信息送给你,说句深深想念你,寄份祝福送给你*平安幸福属于你*尽管不能陪伴你,心却时时惦记你,希望开心常伴你,记得有我在想你。

29、很多时候晚上我都是躺在床上想我们在一起度过的岁月与光景。

30、看你玉树临风,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想必一定是人渣中的极品,禽兽中的禽兽,看看啊你这小脸瘦得,都没个猪样啦!现在把你丢到厕所里,厕所都能吐了,把你扔进黑洞里,黑洞也能自我爆炸了!

31、你的温柔体贴,你的坦白率直,你那可爱的笑容,你那迷人的眼睛,你的一举一动都令我着迷。

32、不用委屈自己的心情,快乐永远不缺理由,学着给自己制造快乐与幸福,用自身魅力去吸引心爱的人,学着理解与体谅,遗忘不愉快的事,深信心爱的人。

33、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尘会迷了双眼。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34、快乐是一种心态,不是一种状态。

35、黑色的天空,散发着诡异的气息,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感觉,那感觉,让人窒息。

36、他的脸上,时常挂着甜美的笑容,两片薄薄的嘴唇在笑,疏蔬的眉毛和细细的眼睛在笑,腮上两个陷得很深的酒窝也在笑。

37、用嘻哈的蓝调精神来过二胡一样的生活。

38、快乐像涟漪一样在心中轻轻荡漾,开怀大笑,喜地欢天,嬉皮笑脸。

39、在这世上可贵的货色总是罕有,所以这世上只有一个你。

40、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2

【知识梳理】

此考点可以用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形式考查。设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以下几种句子。

1. 起始句。位于文章开头,往往有提示、总起、概括、转承的作用。或交代全文的内容以及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或提出全文的观点(议论文),或介绍写作对象的特征(说明文)。

2. 收束句。位于文章结尾。或作结论,或作照应,或由此及彼,产生联想,抒发感情。如《挖荠菜》的结尾:“想想你们妈妈当年挖荠菜的情景,你们就会珍爱荠菜,珍爱生活……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照应了开头,而且使文章的主旨更显豁。

3. 过渡句。它往往出现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及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连接处。能使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衔接紧凑,起到转换内容的作用,如《琐忆》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4. 矛盾句。这里所说的矛盾句是指下面的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没有细致地领会原文,就觉得所提供的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句子,跟我们的理念或者生活的逻辑不符;二是文章的前后几句好像自相矛盾。在典范的作品中,文理不通、自相矛盾是不存在的,如果碰上这样的情况,你必须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它。这类句子往往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5. 比喻句。这种句子的作用有:在议论性或说明性的文字中使作品的观点通俗好懂,容易被读者接受;在描写抒情的文字当中,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富有表现力。对于如何理解这类句子,解决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原文,把句子放到语境中理解,运用比喻的有关知识,找到本体、喻体。

6. 结构复杂句。现代文中许多句子的意思一看就知道,但是有些句子需要斟酌以后才能明晓其含义,如果缺少斟酌的功夫,也就会误解句子的含义。

【例题解读】

例1 依据下面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①、太庙②,依傍的是祖荫。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解析]此题正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对象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收束句。这句话有多种理解,至少应写出两种意思。一是表层意:“天坛、太庙依傍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理解表层意的关键是理解“祖荫”所指,因为其他几个词语的意思是单一的,而“祖荫”虽指“祖上留下的福荫”,可这“福荫”究竟是什么呢?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然不同。此处既然是“天坛、太庙”依傍的,不是“大树”是什么?再说,它是承接前一个问句“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显然就是对这个问句的回答(如果是反问句则另当别论)。还有,本段开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也提示了“树”这一答案。那么,答案是不是就这样“搞定”了呢?当然不是,这还只是字面意思。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收束句,我们仅仅从它的表层解读显然是不够的。做阅读理解题有一个十二字方针: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我们仅从这一段话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多处在谈“树”,其实也是在谈“艺术”,结合全文就很容易发现文中的“树”是“故乡”的象征,是“艺术”的象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另一层意思――比喻义: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或“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

友情提醒:高考中凡是作为“理解”来考查的句子都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必须结合语境探究其深层含义。

例2 对下面语段中划线处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害。比如在美国栽种的那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这类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能像任何一种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

A. 新害虫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

B. 美国那种转基因的玉米和棉花是无法对付害虫的。

C. 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杀死的害虫出现。

D. 那种能抗虫害的作物,在抗虫害的同时,又保护了一些害虫。

[解析]此题用选择题的形式检测理解句子的能力。①抓中心句。这里要理解的有两句,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句是补充说明的句子。②抓中心词。第一句的主干是“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现害虫”。③对照选项。选项C的主干是“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害虫出现”。此主干与被理解的中心句的主干相同。再对照修饰语,原句与选项C项主语的修饰成分都是“能抗虫害”;宾语的修饰成分前者为“更难对付”,后者为“更不容易杀害”;根据以上对照可知C项正确。对照D项,其主干是“作物保护害虫”,显然与原句意思不合。B项的主干是“玉米和棉花品种无法对付害虫”,显然也是错误的。④注意关键词语的特殊义。如“雾剂”一词,上面用了引号,根据上下文,可知它有特殊含义,而A项却说“‘雾剂’污染环境”,将它理解为本义,显然有误。

【技巧点拨】

一、要了解句子作用,防止答题时“想当然”

重要的句子都有其基本作用,弄清这些基本作用,答题时就可以用它们作为框架,避免答案偏离方向。在“知识梳理”部分已经谈了“起始句”“收束句”等的作用。另外还应注意下面几种句子的作用。

1. 深化句。有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作用,多为记叙、描写之后的议论、抒情句。

2. 警示句。对某些现象有概括、提炼的作用,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3. 情感句。表达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

4. 引用句。表达一定的思想,证明某种看法。

5. 讳饰句。为了表达某种感情或为了避免直言带来的不妥。

二、不忘文章中心,不要生搬硬套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3

小学生阅读古诗的心理流程,一般经历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形成意象、体会情感三个阶段、阅读古诗,首先要接受诗的信息,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词句意思;二是要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开展想象,领会意境;三是要探究诗的言外之意,体会诗里的思想感情。三个阶段,体现理解古诗的三个层次。小学生接触古诗少,理解古诗的三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心理障碍。只有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真正读懂古诗。一、感知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接受符号信息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所谓同化,就是把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应,就是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适应对新的信息的吸收。古诗的语言属古汉语范畴,与现代汉语相比,有它特殊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句子形式。小学生初步接触古诗,其同化和顺应都有困难。小学生感知古诗语言,遇到的问题有:其一,一些词汇所表示的事物现代少见,或者不见。如有齿的屐、踏歌,学生理解有困难。其二,古诗中一些词汇的意义和现代语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大量接触的是现代汉语的词汇,初步形成了理解现代语汇的心理图式。只有弄清古诗词汇和现代语的对应关系,才能实现同化。具体做法有:表示古代事物而现代生活中不见或极少见的词,古今词义迥异的词,如屐齿、踏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等,由教师直接解释。如果要求学生自己捕捉词义,这对他们要求太高,不容易理解准确,反而起消极作用。古今词义相近的词,可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释,如《暮江吟》,让学生边阅读边查字典,试验结果,学生理解词义基本正确;有的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找出和单音节词相对应的双音节词,如王师并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定无,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在句法意义方面,古诗使用文言句法,加上格律限制,有它的特殊性。如多用省略句,倒装句和紧缩句,语脉似断实连,跳跃性大。要使学生用理解现代语句法意义和句子形式的心理图式去同化古诗,教师必须把倒装句顺装,把省略句中的省略补上;把紧缩句还原为常式;有的还需要调整句子结构,如独钓寒江雪,要把句子的结构调整为雪-寒江-独钓,并进一步具体化:大雪纷飞,在这寒冷的江面上,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垂钓。有的诗意思跳跃较大,如《寻隐者不遇》,第一句写我问,以下三句写童子答,我问什么,诗中没有说,需从童子回答推测。这首诗,需补上两个主语--我和童子,补上我的问语,这样全诗的字面意思就明白如话了。二、领会诗的意境。在理解古诗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形成意象。要根据诗作提供的信息,从记忆仓库中调动有关表象加以补充、组合,进行再造想象,形成诗的意象。如果头脑中表象积累不够,形成意象则会发生困难。小学生阅历浅,直接表象不足,读的书少,特别是历史方面的书更少,间接表象的积累也不足,因此领会古诗意境常发生心理障碍。如《春望》,学生头脑中缺少唐代人发式的表象,难以形成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象。帮助学生克服形成意象的困难,办法有:1.提供直观。如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提供古式挂图;又如草色远看近却无可带学生到野外观察。2.提供有关知识,或启发儿童从有关书籍、电影电视联想,形成间接表象。如《题临安邸》,可启发学生联想影视中反面人物醉生梦死,恣意享受的片断,想象诗作描写的情景。3.语言描述,引起想象。描述比直译具体。通过描述,使儿童在头脑出现相应图画。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有感情地细致描述,那么诗人久伫江边,目送征帆,对挚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三、体会思想情感。体会古诗感情,是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离不开当时当地的情况。由于时代的变迁,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难。如《春望》,其表达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形式与今就很不相同。小学生年纪小,体会感情尤为困难。怎样引导学生克服体会古诗思想感情的心理障碍呢?1.适当介绍诗人写作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当地的情况。如教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南宋陆游的《示儿》、清人龚自珍的《杂诗》,就应该介绍诗作的时代背景,那么,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就减少了难度。2.以情激情,促进学生情感迁移,使学生和诗人情感产生共鸣,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和亲人的感情,想象如果自己和亲人分处异地时,将如何思亲,遇到过年过节一人独处,心里又会有什么滋味,再体会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就不难了。3.披文入情,从诗的内容探求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作蕴含的哲理。如《塞下曲》,可抓住诗作内容--李广夜里误石为虎,射石没矢的情节,进行分析,体会诗人对李广将军勇武的赞叹之情。4.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品味。要教学生一边诵读,一边思考诗作内容,在头脑中画画,反复吟味,体会思想感情。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4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语序规则 特殊性 校验认证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2-01

一、意念被动式语序概念和常见表达模式论述

初始阶段的古汉语结构,是不存在完整形态的语法结构,就是说其句子内涵和表现形式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如若读者单纯地凭借语句结构形式进行句意理解,结果势必存在诸多误差迹象。归结来讲,判断古代汉语语义过程中,需要将词语衔接顺序和句子所处的环境、时间等因素充分地结合,透过宏观角度锁定特定句子的真实意义。笔者在此以意念被动句式为例,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角度观察界定,其和主动句不存在深刻差异,语序形式主要是主语+谓语+补语,其中后者不要求必然存在。

但是在句义拆解认知方面,意念被动句显然别具一格,其不可脱离语言环境去单独理解,同时还需将句子中的主语转化为宾语。如《史记》中的“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者,三年于此矣。”,强调的便是被动意义,其中主语便是表被动谓语的受事媒介,因此句子含义理解环节中需要事先加以倒置语序转换。如若盲目地利用主动句表达形式进行翻译理解,那么误解的几率就会大幅度上涨。毕竟在现代汉语语序表达体系中,被动句往往伴生出鲜明的标识要素,就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被动词“被”;相比之下,古代汉语进行被动意义表达的包括“见”、“为”、“于”等诸多字词,其中“于”作为介词,核心存在意义便是进行主动者引进,在句子中充当补语的被动句角色,如若学习主体一时疏忽,便会和用作所处补语的句子相互混淆,因此需要在日后古代汉语翻译、研究解析中多加关注。

二、宾语前置式语序结构特性和双宾语问题研究

首先,介宾语序结构特性。所谓介宾语序,透过现代汉语语法理解,就是介词和介词宾语衔接而成的结果,在句子中通常扮演状语和补语角色。可是,将其放入古代汉语语序体系中,其存在意义便是强调介词宾语,因此大多数情况下会本能地将这部分介词宾语提前放置,形成一类介词宾语――介词的特殊性语句结构形态。就像是《诗经》中的“胡为乎泥中”,其中“为”字便是放置在介词的前面,这就需要学习者在进行古代汉语阅读和探究分析时,集中适当地精力在此类句式想要强调的语义成分理解上。

其次,部分双宾语问题。同样以汉语语法规则进行校验认证,唯独在句子中动词强调授予或是询问含义的状况下,才能够选择带双宾语,但是古代汉语语序规则中对于双宾语的应用模式未曾提出过分严格的限制要求。

三、古代汉语特殊性语序规则要点的补充完善

在古代汉语语序规则指导基础上,特别是经过意念被动句和宾语问题的交互式影响下,笔者发现古代汉语语序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其和现代汉语习惯性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就是说在现代汉语语法指导体系观察视角中,古代语句组合形式都不是正确标准的,不过本质层面上讲,现代汉语语句表达含义认知方向也不同于古代汉语。归结来讲,古代汉语语序的存在价值,就是将作者当下复杂的情感予以强调,使得阅读主体在该类线索指引基础上,陆续解读后续句子的含义并精确化提炼整理出著作的核心宗旨。但是现代汉语在情感表达重视程度上明显小巫见大巫,相对应地,要求书写表达主体将注意力集中投射在语序的规范性上。

日后广大人群在接受更高等级层次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尽心竭力地做好古代汉语优质化应用经验的传承工作,具体便是结合古代汉语特殊式句子内容、上下文含义进行综合对比认证,同时借助现代汉语标准性语法规则进行补充验证,将当中灵活运用的特殊性语法成分还原的正当位置上,最终贯彻落实对古代汉语特殊性句式的清晰灵活化解析指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语法是我国现代语言文化系统化教育传承的源泉,在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和指导体系构建中指导地位异常深刻。笔者在此的提供的研究内容着实不尽完善,希望相关学习、教学人员能够在日后多加校验补充。长此以往,将社会大众对古代汉语特殊语序的认知水准和研究解析能度,同步加以大幅度提升,真正令我国在世界性传统语言文化竞争舞台上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王进.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种类及特征分析[J].华章,2012,38(36):144-148.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5

关键词:嘛;句末;存信;存疑;句中;停顿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现代汉语中语气词非常丰富,“嘛”就是其中的一个。与呢”、“吧”、“啊”等语气词一样,它们往往依附在一定的话语情境之中,从而体现一定的语用功能,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嘛”又与其他语气词不同,一直被认为是非典型语气词,而且对其研究只散件见于一些语言学著作之中。《现代汉语八百词》、《实用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著作,提出“嘛”字表达肯定语气,表示显而易见的道理;《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气词与语气系统》等书中则认为“嘛”可表达祈使语气。其他语言学著作也有相关论述,但观点都大同小异并且论述都比较省略粗疏。值得注意的是,齐沪扬先生在其书中指出,“语气词也有表达感情的功能”[1]。所以,本文仅从“嘛”在句子中的位置为着眼点,对“嘛”的表情语用功能做出一定的分析,从而加强“嘛”在言语交际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一、“嘛”用于句末

(一)用于陈述句末尾

“嘛”在陈述句末除了表明不言而喻的道理以外还可以表达许多不同的感情。

1.表示轻度的不满或不耐烦:A.老王这个人本来就很嗦嘛!B.你昨天来的时候我没有看见嘛!如果去掉“嘛”,以上两个例子所表达的语气程度就不同了。

2.表示任性、撒娇或轻微的恳求:A.人家就是喜欢这件衣服嘛!B.你怎么那么讨厌嘛!值得注意的是,此中语气的表达者往往是青年女性或者小孩子,如果用在其他身份的表达者身上,则就显得非常不恰当了。

3.表达轻微的赞叹、喜悦或轻松:A.深圳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嘛!B.老师的教学方法很有趣嘛。需要指出的是“嘛”出现在陈述句表达不同的语气时,往往与“本来”、“就是”、“这么”、“那么”、“完全”、“很”等词连用,使句子“表示有固执味道的肯定”[2]。

(二)用于祈使句末尾

“嘛”可以表达祈使的语气,并且可以传达出不同的语气。

1.表示劝阻、建议或者期望:A.年轻人性子不要这么急嘛!B.老师说的对对话你就该认真听嘛!此处的“嘛”在表达时起到给听话者强调表达内容的作用,如果不适用就不如使用时给人的内心感受那么强烈。

2.冲淡、缓和语气的作用:A.你快点走嘛!B.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嘛!C.实在不行你就改天再来嘛!以上三例如果不使用“嘛”,语气就会显得非常强烈,使得听话人心里不容易接受。

3.也可以表示轻微任性或撒娇的语气:A.你们忙什么,等我一下嘛![3]B.不让你去,你就别去嘛![4]在这里只有使用“嘛”才能流露出任性和撒娇的意味,此处“嘛”的发音应为轻柔委婉而且绵长舒缓,音高下降缓慢。

(三)用于疑问句末尾

在日常疑问句使用中,人们经常把“嘛”和“吗”混用。一般的语法学著作也认为只有“吗”才可以用于疑问句末。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嘛”也同样适用于疑问句句末,只不过使用频率较低,而且所表达的语气意义也和“吗”出现在句末不同。正如语言学大家所认为的那样,“嘛”所表达的意义是存信,而“吗”表示存疑。试看以下分析:

1.a.今天他来?b.今天他来吗?c.*今天他来嘛?

a对他来不来表示怀疑,与b的完全不知道答案不同,b中情况就是完全存疑,而c句在规范的语言使用中就不成立,因为与“嘛”的确信之义相悖,所以不成立。

2.a.他不吃辣椒?b.他不吃辣椒吗?c.他不吃辣椒嘛?

a对“他不吃辣椒”表示怀疑,认为“他可能吃辣椒”,b中对听话人有所预期,因为说话人不知道结果,而c在特定语境下可以成立,如果在吃饭前甲告诉乙,丙要来吃饭并且喜欢吃辣椒,所以要做辣椒。乙同时也很熟悉丙,并且知道丙喜欢吃辣椒,但是并没有做辣椒。当甲听到乙要做别的菜时,所以才如此问乙。表明甲对于丙“爱吃辣椒”高度确信,并且对乙的态度不满,但为了缓和语气,避免造成乙的心理压力,再一次明确乙是吃辣椒的,用“嘛”显然很恰当。

二、“嘛”用于句中

“嘛”出现在句中具有表示停顿的功能,与出现在句末所表达的功能不同。齐沪扬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一书中,把具有停顿功能的语气词,按其在句中出现的位置,分为句内停顿和句间停顿。句内停顿是指语气词出现在说话话题后面,句间停顿是指语气词位于一个较长的动词性结构后面。

(一)句内停顿

1.表示轻微不满和埋怨:A.本来嘛,女孩子家讲究穿戴怎么啦?B.所以嘛,他家条件不好,但他花钱还大手大脚,真不应该!C.就是嘛,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你有什么权利剥夺?

2.表示轻微无奈、不在意或不重视:A.钱嘛,是人挣的,就该为人服务。B.人嘛,总有一死,活多大不都无所谓吗?C.他嘛,还是老样子,和从前一样懒。“嘛”出现在以上两种情况时,说话者往往具有居高临下或教育别人的态度。

3.也可以表示任性和撒娇:A.不嘛,今天就要你陪我上街。B.本来嘛,男孩子就得多让着点女孩子。此处的说话者也应该为小孩子或年轻女子。

4.表示轻微喜悦和赞叹:A.对嘛,人多力量大啊!B.好嘛,一家有困难,大家都该帮忙啊!C.他嘛,肯定是大家心目中的大英雄。

5.表示提醒说话人注意,突出话题:A.可不是嘛,他昨天就来学校了。B.我这个人嘛,除了爱听音乐,就没有其他爱好了。C.依我看嘛,大家都别争论了,明天一早再开会讨论怎么去北京。

(二)句间停顿

“嘛”位于句间停顿处,实际上是位于一个分句或短语之后。起到换气、提顿,并引出下文的作用。表达感情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不满和不耐烦:A.你有话直说嘛,怎么不说呀?B.他说他来不及去嘛,你还偏偏让他去。C.不是说好了不用来帮忙了嘛,来了不干活,不还是等于没来?以上三个例子显然带有埋怨和不满的情绪。

2.传达不以为然或轻蔑的口吻:A.张老三就是个没文化的老头子嘛,他说的话你还能全信?B.你还是很惧怕他嘛,看你这副模样,真像丧家之犬。C.老王不还是那副德行嘛,天天好吃懒做。

3.也可以表示轻微赞叹、认同或高兴:A.他是咱们学校的尖子生嘛,所以反应能力很快喽。B.领导就要以身作则嘛,否则怎么取信于民呀?C.国外的技术就是先进嘛,咱们的水平比不了。

总之,“嘛”具有很多语法功能,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用于疑问句。不仅可以表示意义,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感彩,或期望,或不满,或赞叹,或任性,或无奈,或提醒等,并且和一定的说话人身份有关。但究竟属于哪一种,结合不同的语境就不难判断。

参考文献:

[1]齐沪扬q语气词和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03.

[2]赵元任著q吕叔湘译q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57.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6

四、古诗文默写: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旧风飘絮,身世遭逢雨打萍。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千古名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山坡羊•漳关怀古》中以精辟的议论,揭示封建统治与人民对立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民族英雄文天祥曾有一名句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一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原因的句子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7、《过零丁洋》一诗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8、《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概括封建社会本质,寄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强烈遣责的名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9、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对读书问题发表的独到见解是:好读书,不求甚解。10、《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1、《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3、《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4、《小石潭记》中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描写游玩时的凄凉感受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与“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15、《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形容国泰民安的是政通人和;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是百废俱兴;形容景色是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是气象万千;形容水势浩大的是:浩浩汤汤;形容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是:心旷神怡;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16、《醉翁亭记》中的点睛之笔是:人之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达“太守之乐”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说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17、《满井游记》中比喻春水清澈晶亮,水波闪烁发光的句子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写自己愉快欢畅的心情的句子是:若脱笼之鹄;总写春天景物的一句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文中富有哲理性的一句话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18、李白《行路难》一诗中,表现作者远大志向的名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9、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梨花喻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后两句诗,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了极致,这两句诗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20、龚自珍《已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21、《饮酒》(其五)中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2、杜甫身居漏雨的茅屋,仍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五、文体知识(包括古代)1、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可以说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2、骈文: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3、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赠序:古代送别时常以诗文相赠,所送的文字,称为赠序。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5、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6、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7、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8、传:主要是指记录描写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文章,另外,专门解释经文的文章也称为传。传又分为: 本传 记载某人生平事迹的正式的传记,相当于某人的历史。 别传与本传相对,是记录某人的轶事的传记。 外传 某人在正史记录以外的传记。 内传专门记录某人轶闻轶事的传记,多是描写一些与神仙鬼怪有关的也专门解释经义的文章。 自传 某人自己所写的记录自己的事迹的传记。 列传描写叙述两个以上的人的生平事迹的文章。 正传 多是用于描写人物的小说名称,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先。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7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前言】

《寄人》是唐末五代诗人张泌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注释】

⑴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⑵“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⑶“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⑷离人:这里指寻梦人

【翻译】

离别后在梦中依依来到谢家,徘徊在小回廊阑干底下。只有庭前的春月最多情,还在为离别的人临照着落花。

【鉴赏】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的首句写诗人与情人梦中重聚,难舍难离;第二句写依旧是当年环境,往日欢情,表明自己思念之深。第三句写明月有情;第四句写落花有恨。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情真意真。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了。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像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作者问: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8

:判句;“是 ”字;指示代;;判

判句是以名或名性的,表示判的。在代里,判句的主和之一般要用(判)“是”字,例如“我是中人”。

一、古判句的基本形式

但是在秦以前,判句一般不用,而是在後面用“也”字助判。例如:

制,邑也。(左公元年)

虢,虞之表也。(左僖公五年)

有候在主後面硬“者”字表示提,然後再在後面用“也”字。例如:

彼秦者,而尚首功之也。(策・策三)

彼吾君者,天子也。(同上)

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的句子,是古代判句的典型。

我把古代判句的基本形式起,大致有如下:

(1) 主(者)+名性(也)

(2) 主(者)+副+名性短(也)

(3) 主++名性

(4) 主+是+名性

在上古面和仿古的文言作品中,(1)、(2)格式的判句比常,且以句末用“也”字煞尾者居多,不用“也”字的判句要少一些,主後面的“者”字可出亦可不出。第(4)格式的判句是代判句的一般格式,它在後期出,但直到末以後才多起,在古代主要是在口或口成分多的作品中出,文言作品中用“是”字作表示判的例子少。下面主要就第(4)格式的判句,述近年界者述“是”的研究。

二、“是”的成因史探究

在先秦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解,上是指示代作判句的主或。在判句中,人所判的不限於人或物,有候是一件事情,件事情在前面述了,然後用指示代“是”字或“此”字指,使意更明。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也。(左僖公三十年)

在此句中,“是”字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件事情。

但是,在古代里,用指的指示代往往不用。,好像不是判句,其仍是判句。例如: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是)寡君之愿也。(左僖公四年)

有些判句由於主所指的人或事物已在上文出,所以省略主,情一般出在里。例如:

曰:“翳桑之人也。”(左宣公二年)

上古有判,名名性不需判即可成判句。由於上古“是”有指代作用,因此在上文例句中“是”字被是指示代。上古有一具有只作用,如“”“之”“斯”“此”等,但是只有“是”後展判,究其原因,王力先生曾提出“位置”一解。他:“在先秦代,主後面往往用代‘是’指,然後加上判”;“‘是’字常在主和中,就逐生出的性。”由於“”“斯”“之”不於判主和的位置,因而不可能展判。但有者提出,“此”和“是”字一可於判句的主和中,例如:“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什麽“是”字展判而“此”展判?有者通查《左》《孟子》部具有代表性的上古文,通“是”“此”在判句首出率的比,它在判句句法合特方面的比,判句句首的“是”“此”的出率差距甚大,它所的法位置也不近相同。“此”只於主位置,“是”并非只於主位置。“此”指代,“是”非指代,它具有超出指代的法特性。“是”之所以展判,正是由於它自身一在特性展的果。

上古有判,但有判句,是言界的共。但“判句”和非判句的,界看法存在分歧。一些者,只有”性+是+性”形式才是判句;另一部分者,“是”後性的也是判句。有者,判句的是主和之是否存在某行定。若以是否“是”字句和是否表示定作判句的,那“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的“是”后性,“是知也”一句判句。“知之知之,不知不知,是知也”一“是”字句“是”判句,“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一“此”字句“此”判句,“制,邑也”一句式名判句。

上古文中,《左》《孟子》部文“是”“此”二字出率都高,以部文查象,查情看,“是”字居判句首的比率明高於“此”字,如果“是”“次”都是粹指代,它都具作判句主的件,如果“是”“此”判句代判句,上述全部代判句的“是”“此”判句的比例作一比,“是”在代判句中的比例高於“此”字,由此表明,“此”字然也可以於主和之的位置,但它出在一位置的情并不多,而“是”字是常於主和中。

一常出在某一位置,是由其自身的在特性定的,“是”“此”出位置不同,即反映出二在特性不同,有者句法合上“是”“此”判句作比,“是”“此”判句在法性上也不同,“是”主要出在性判句句首,“此”主要出在性判句句首。而“是”主要出於性前,一位置甚是特,它并非像性判句那只有主的位置,它含有一的法位置,因只有性判句才可以由和性直接成判句,,“是”有可能是同起著主和的作用,即“是”既有指代性,又具有判性。由於“是”具有指代功能和判功能,同主和的位置,所以它可以和後面的性成性判句;由於它的判功能,它前面有可能出主和副,因此後在中古展判。

於“是”字的史展,有者一步研究,“是”於主之指主的候,在法和上都非必不可少,它的使用值在用上,正因日次它就有可能被重新分析,而一步展。那用角度分析,“是”或“此”首先作指示代出在句子主之指主,在客上使得主更加突出,因而它起到了加主的作用,久之,人感上不去考它是一指示代,而把他看作是主的一。由於“是”或“此”在句中指主其位置往往靠,在流中她更,人需要,最便之即“是”“此”拉到一方,使其成的。在一程中,只有“是”成功地成的。“是”於主之的候,它往往就有了主之述容成立的意味,“是”在句中表示、的用法出得很早,在《》代就又了用例,但它在很都主要起突出作用,非判句中不可缺少的,因而不是完全的判。原有的判句在表上受到限制,客上需要一判,“是”的出足了一需求。

於“是”的研究,有者研究如下。古的判句可分:一是主之後不能用“是”指的,例如:

“是乃仁也,牛未羊也。”(孟子・梁惠王上)

另一是主之後可以用(但不一定用)“是”指的,例如: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也。”(左僖公三十年)

第一可“最的判句”,第二“主被主化了的判句”。者研究,先秦文料看,真正的判“是”都是出在第一判句中,而不是出在第二判句中,例如:

“是魏之也。”(策・策三)

第二判句中出真正的判“是”的例子,先秦文料中。中古和近代中,真正的判大多出在第一判句中。例如:

“汝是畜生,而欲娶人耶?”(搜神卷十四)

出在第二判句中的例子少,中古里尚未找到,近代里也只找到例子:

“行不裙,笑不露,是女。”(元第十二出)

而且,真正的判出在第二判句中,它前面的指示代依然可以存在,而指示代就是原判句中的指示代“是”,只不后成“”。由此表明,然近代有判“是”出在第二判句中的例子,但判非由原判句中的指示代“是”而,原判句中的指示代“是”,性和功能方面化,它只是被一新的形式“”取而代之。所以,真正的判“是”出在第一判句中,而不是出在第二判句中,明判“是”非由第二判句中的指示代“是”展而。

正由於於第二判句中的判,易被解代同判句中的判“是”,所以大家普遍判“是”是指示代“是”展而的。有者,古中的判不是的什麽“展”而,而是便人言表的需要自然而然“生”的。判句中的判是一十分重要的,它明表示判句中主客之的同一或一致(故又“”),因此,言表呼的生。但是,由於的意不太在,因而上古前期的用者可能尚未意到它的重要性。到了上古後期,人由於需要而使其而生。而言之,古中的判“是”是著人言表的需要而生的。

考文:

[1] 王力.古代[M].北京:中局,2008.

[2] 肖曼.上古“是”判句“此”判句之比[J].古研究,2005,(3).

[3] .“是”的成因再探[J].山大(人文社科版),2005,(4).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9

例:在办公室里昨天许多同学都同新来的英语老师热情地交谈。(应为“许多同学昨天在办公室里都热情地同新来的英语老师交谈”)

例: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移到“事情”前)

2、句中有“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肯定与否定、正面与反面相叠的词时,要考虑一面或两面是否搭配。

例: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有没有”与“关键”不能搭配)

3、句子含有否定词时,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

双重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肯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句式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类似“无时无刻”“不明不白”等格式的词表达一重否定的意思。

例:我无时无刻没有不想念她。(删去“没有”)

4、句子以介词开头,要考虑句子是否缺主语。

例: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使他深受教育。(删去“经过”,让“老师”作整个句子的主语)

5、句子的谓语是“是”“成为”时,要考虑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是否一致。

例:刀郎是歌坛新秀,他的家乡是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人。(“家乡”与“人”不能搭配)

6、句子中有代词时,可考虑代词是否指代不明。

例: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这方面”指代不明)

7、句子谓语是“避免”“预防”“防止”“忌”“仿造”等词时,可考虑句子是否把意思说反了。

例:出发之前,学校领导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安全事故。(删去“不”)

8、句子是复句,看关联词。

(1)考虑关联词与主语的位置是否颠倒。

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放在主语之前。

例: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

(2)考虑分句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

例:新闻媒体的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应该是先“增强”后“杜绝”,后面两个分句的顺序颠倒了)

9、句子中有谦辞或敬辞时,要考虑是否用错对象。

例:我们将光临你们单位参观。(“光临”指宾客来到)

10、句子有数词,要考虑是否前后矛盾或有没有歧义。

例:这个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在二百万元以上。(“至少”与“以上”矛盾)

11、句中有多义词时,要考虑是否会产生歧义。

例:张明一见老朋友赵六,立即给他拉在大路边,聊了起来。(“给”是个多义词,可以理解为“把”,也可以理解为“被”)

12、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时,可以考虑是否有搭配不当之处。

例: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工作”不能和“采用”搭配)

13、因果关系的复句,考虑是否是强加因果。

例:他大学毕业分配到公司,负责销售,所以很卖力。

又如:今天校长的报告很精彩,由于我重视了听讲,因而忽视了记笔记。

14、语法无误,考虑是否有逻辑错误。

例:他一面拼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爬、跌不能同时进行)

15、有“多虑、悬殊、极好、久仰、惨遭”等词语,可以考虑是否犯包容性错误。

代表心情的句子篇10

关键词:“五的[u41ti]” “守着[?拶?藜?扪41t?拶?藜]” 助词 功能

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8-0088-02

作者简介:刘旭(1987―),女,江苏连云港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连云港市位于江北沿海,靠近山东省。市区包括三个区:连云区、新浦区、海州区,内部语言情况比较一致。其方言处于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市内方言一般归入江淮官话洪巢片。

一、“五的”的语法功能

连云港方言的助词“五的”使用非常广泛,“五的”一般用在陈述句句尾,主要表示两种语法功能:一是指代功能;二是填补音节功能。下面我们分别对“五的”的两种语法功能进行讨论。

(一)“五的”具有指代功能,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用在表示陈述某人观点的句子末尾,具有指代功能,相当于“或者可选择性地做点别的什么事”,通常情况下是泛指,在该句子中言者只是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意见,例如:

(1)这些钱你自己留着用五的。(这些钱你自己留着用,或者随你怎么处置。)

(2)候头去市场买点菜五的。(一会儿去市场买点菜,或者做点其他的。)

(3)中午我洗洗衣服五的。(中午我洗洗衣服,或者干点别的事情。)

以上例句中的“五的”都是泛指,因此“五的”的可选择性比较大,句中观点只是提供了众多选择中的一个,具体指什么不一定,因此把“五的”概括为“或者可选择性地做一些别的事情”。

2.用在表示赞扬某人行为的句子末尾,具有指代功能,相当于“或者做别的类似的事情”,通常情况下也是泛指,言者只是提到了类似事件中的一个最典型的事件,用“五的”来指代“别的类似的事情”,例如:

(4)那小揪子一个人情做作业五的。(那小孩一个人认真写作业,或一个人做别的事情,没让别人操心过。)

(5)就你嫌天气热,人家情出去买菜五的。(就你嫌天气热,别人尽管出去买菜,或者干别的事情。)

(6)小刘下班回家情去地头干活五的。(小刘下班回家还主动去地里干活,或做别的事情。)

“五的”用在表示赞扬某人行为的句子末尾时,一般与方言副词“情”搭配使用,“情”表示赞扬某人做某件事,不用别人操心或吩咐。这种情况一般用固定形式“……情……五的”表达,这里的别的什么事是让听者自己去“补充”的,“补充”什么不是重点,重点是有可“补充”的内容,即存在“相关的类似的事情”,这也正是言者所称赞的。

3.用在表示建议、劝告类的句子末尾,具有指代功能,相当于“或者做点其他的事情”,通常情况下也是泛指,言者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建议,例如:

(7)不要一直窝蹲家,出去玩玩五的。(不要一直呆在家,出去玩玩,或者做点别的。)

(8)舅奶生病了,你去看看五的。(姥姥生病了,你去看看,或者打个电话。)

(9)家头那么忙,你也帮忙忙五的。(家里那么忙,你也去帮帮忙吧。)

以上例句中“五的”不一定就是指代括号里的意思,因为“五的”是泛指,所以根据语境正确理解就可以。

(二)为了与句子中的格式对称,“五的”起到填补音节的作用,例如:

(10)东西也不洗,也不晒,也不五的。(东西也不洗,也不晒。)

(11)屋头也不扫,也不收拾,也不五的。(屋里也不扫,也不收拾。)

(12)也不忙,也不五的。(也不忙。)

以上例句有固定的形式“也不V,(也不V,)也不五的”,“也不V”至少出现一次,但是可以无限多。该句式就是表示“也不V”的意思,虽然“也不五的”没有实在的意义,只是起到填补音节的作用,但是加上“也不五的”不仅形式上似乎多了一个“也不V”,而且整个句子有了类似排比句的强调义,强调“不V”的事情的数量之多。我们可以认为“五的”以排比的形式出现在“也不V,(也不V,)也不五的”句式中,强调“不V”的事情之多。

二、“守着”的语法功能

连云港方言的助词“守着”的使用非常广泛,“守着”既可以用在陈述句中,也可以用在疑问句中,同样有指代的语法功能。与“五的”的泛指不同,这里的指代是有具体所指对象的,主要指句中某种状态、行为或事物的品质,突出某种状态的不寻常或某种行为的夸张。

连云港方言中的“守着”都可以替换为“法着[f35t?拶?藜]”,意义不发生任何改变,因为“守着”和“法着”意义和用法相同,所以文章只讨论两者中的一个。下面分别讨论“守着”在陈述句和疑问句中的用法。

(一)“守着”在陈述句中的用法

“守着”用在陈述句句尾,指代句中某种行为、状态或事物的外观、品质等,该种行为、状态或事物的外观、品质等往往超出常态,例如:

(1)脸那股红守着。(脸通红。)

(2)你是没看特那股气守着。(你是没看见他生气。)

(3)特小时候那股调皮守着。(他小时候非常调皮。)

以上例句中的“守着”都用在陈述句句尾,指代句中的某种状态、行为或某物的品质。例句(1)“守着”指代脸红的状态,突出脸非常红;(2)“守着”指代生气的状态,突出非常生气;(3)“守着”指代调皮的行为,突出非常调皮。

(二)“守着”在疑问句中的用法

“守着”用在疑问句中与用在陈述句中的指代功能和指代的具体内容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疑问句中的“守着”后要加疑问语气词,例如:

(4)什么事那股气守着嗳?(什么事让你那么生气啊?)

(5)你的脸总法介么红守着点?(你的脸怎么这么红啊?)

(6)今天饭总介股难吃守着的天?(今天的饭为什么这么难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