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范文10篇

时间:2024-04-12 01:44: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愚公移山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减轻农民负担与“愚公移山”

现在,压在农民身上的负担不是两座山,是很多山,其中最大的山有三座。一座是农村债务,一座是义务教育,一座是臃肿的机构和庞大的干部队伍。县乡村所欠的债务有6000亿元之多,每年仅支付利息至少800亿元。义务教育仅支付700万老师的工资就需要800亿元,支付校舍维修、设备仪器的添置和教育欠债等约500亿元。全国县乡及部门干部有900万人,村组级“干部”3000万人,仅工资就需要2000亿元。

仅以上三项,最低支出需要4100亿元以上,而这些绝大多数应由财政负担的钱,其中80%是由农民负担。农民的口袋就是县乡财政。而按现在的农民负担政策,合理的农民负担只有800亿元,这就是说农民每年实际多负担了2480亿元。这就是中央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反而越减越重的根本所在。

去年初,上书朱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书记李昌平认为,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愚公移山”的减负速度,减轻农民负担最终要靠“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上帝,靠上帝派天兵天将将压在农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移走才行。

《义务教育法》规定,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的义务,这座山应交给教育部背走。县乡政府及其部门的支出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预算,这座山应交给财政部背走。

农村债务(民间借贷)的偿还,最终要交给国土资源部帮助解决。解决的办法是建立土地金融制度。农村集体用集体的土地抵押,在国土银行贷款偿还民间借贷。

我国有400多万个自然村,70多万个行政村,约有3000万个村组“干部”,每年需要工资850亿元,农村公共服务和人道性福利照顾开支至少需要500亿元,两项合计1350亿元。按照现行的农民负担政策,我国农民合理负担的总额约800亿元,村级集体企业的收入约500亿元,两项合计约1300亿元。这就是说,农民的负担资金解决农村内部的支出尚有缺口。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查看全文

我们今天如何纪念愚公移山

今年是*同志的名篇《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纪念这篇曾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过历史性作用的重要文章,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纪念《愚公移山》?这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寻找答案。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个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是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闭幕词。党的七大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大会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是在中华民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召开的。大会通过的新党章,确立了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大会制定的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路线,为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在党的七大上,同志曾经3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第一次是*年4月24日所作的“口头政治报告”,第二次是1945年5月31日所讲的“结论”,第三次就是*年6月11日所作的闭幕词。同志3次讲述这个故事,突出强调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但前进道路上是有困难的,因此要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充满信心,万众一心地去战胜困难、赢得胜利。

作为党的七大的闭幕词,《愚公移山》深刻总结了大会所取得的成果,号召全党为宣传和贯彻好大会的路线而奋斗。同志如此重视党的路线的宣传,如此重视革命必胜的信心教育,是因为他充分估计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建立新中国的艰巨性以及党面临的各种困难。把这篇讲话定名为《愚公移山》,就是提醒全党同志都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这对于我们做好今天的工作和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这是因为,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在社会实践中同实践的目的相联系,贯穿于实践的全过程。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是保证社会实践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条件。我们事业的得失成败和前途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党同志的信仰、信念和信心问题解决得如何。

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征途上,信仰、信念、信心问题始终是关系方向、关系大局、关系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的坚定信念。坚信这样的科学信仰和坚定信念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智和情感,就是我们的信心。始终具有这样的信仰、信念、信心,是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条件,也是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联系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来重新学习《愚公移山》,我们依然能够深深感受到其中常学常新的科学内容和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由此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今天纪念《愚公移山》发表60周年,就是要像当年宣传党的七大路线那样,宣传好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大家进一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成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会实现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从而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事业的成功总是同实干密不可分的。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还应该学习愚公“挖山不止”的实干精神,像“愚公”那样艰苦奋斗。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各项工作中,既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又要有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既要努力攻克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又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两个务必”,真正做到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查看全文

16周国旗下讲话-愚公移山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您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原创: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带着一家人开始搬山了。他的邻居是一位寡妇,她有一个儿子,才七八岁,听说要搬山,也高高兴兴地来帮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锄头和背篓,而大山与大海之间相距遥远,原创:一个人一天往返不了两趟。一个月干下来,大山看起来跟原来没有两样。

查看全文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

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

查看全文

愚公移山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查看全文

文言文虚词教学管理论文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查看全文

国旗下的讲话

愚公移山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愚公移山的故事。

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家的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说:“这两座大山,挡住了咱们家的门口,咱们出门要走许多冤枉路。咱们不如全家出力,移走这两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样?”。

愚公的儿子、孙子们一听,都说:“您说得对,咱们明天开始动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觉得搬走两座大山太难了,提出反对意见说:“咱们既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为什么不能这样继续生活下去呢?况且,这么大的两座山,即使可以一点点移走,哪里又放得下这么多石头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话立刻引起大家的议论,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最后他们一致决定:把山上的石头和泥土,运送到海里去。

查看全文

信息技术如何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追求。结合《愚公移山》教学实际,分析与概括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愚公移山》;语文教学;信息技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和追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作用。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来实现这一目的,取得较好的效果。下面以《愚公移山》教学为例,谈一谈这方面的实践与体会。

1发挥电子白板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形式,除了兼有传统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外,还有书写、投影、擦除、拖拽、放大、旋转、遮挡等诸多功能,因而更符合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

1.1运用电子白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查看全文

多媒体运用管理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则大奖、好评可能就会与之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股潮流中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笔者并不是说因此而不使用多媒体,甚至否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拟就多媒体技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教学也只有真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和手段,把当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不能实现“三个面向”,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不能实现。

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其无法达到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能得到更好的体现。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查看全文

统编语文新教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摘要】“文化自信”的渗透应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如课前,文化自信设计不可或缺;课中,文化自信渗透不可或缺;课后,文化自信印证不可或缺。作为教师,应把这一切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做精做细做实,以此让学生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当然其精神大厦也建立得更加坚实。

【关键词】统编新教材;文化自信;设计;渗透;印证

精心解读统编语文新教材主编温儒敏和全体教材编写者的深刻用心、编排特点和选文特色,我们惊喜的看到,新教材重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与学习,而这,实际上就是重“寻根、立魂、养心”,实际上就是重“文化自信”的温习、渗透和传承,实际上就是注重学生精神大厦的奠基与崛起。“要有光,能够点亮儿童的生命。”[1]“文化自信”其实就是“一束光”,能够点亮内心,照耀前方,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一、课前:文化自信设计不可或缺

悉心调研当下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我们发现新教材实施过程中重字词训练而轻文化自信渗透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应进行必要的“纠偏”或“侧重”。字词句的理解固然重要,然而文化自信的渗透、人文生态的建设和品性精神的滋养也不可或缺。作为教师,从一个大的视域进行课前资料上的精雕细琢,不仅仅是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比如,“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六单元选取了我国古代的几篇经典作品,从主题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而这,恰恰就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极好的典范之作。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课前备课环节,就应该强化文化自信方面的设计。如孟子《富贵不能淫》中,“何为大丈夫?”孟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而后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是孟子这一观点的践行者。究竟是哪些仁人志士?基于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挖这方面的资源“为我所用”,当然更重要的从更多事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如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南宋时期的文天祥……实践证明,课前准备得愈充分,愈有课中的精彩、厚实和多姿。语文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必要的重组、删减、补充,使之变成沉甸甸的德性滋养的资源,使之成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维他命。或从作品思想的渊源出发,或从当世时代的背景入手,或从作品更深处的脉络说起,让学案一开始就置于一个周全的视域中,让“语文味”和“文化味”结合起来,为课堂的博大、坚实和深远而奠基。

二、课中:文化自信渗透不可或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