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4-12 05:12:52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1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做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实求真,求效求质求发展。只要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就能把我市的旅游事业抓实抓常抓出成效。

目前全市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正面临着黄金价格低迷、资源枯竭、生态环保、经济下行压力等严峻考验,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找准推动全市经济破冰前行突破口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同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政策优势又为全市"绝地反击、再创辉煌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多,带动性强,具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当前,旅游业在社会经济新常态下彰显更加强大的功能,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政策重要着力点,成为形成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标志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民生事业。

作为一名从事旅游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有机会能够参与到铸就旅游业辉煌篇章这一关系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历史转折事件中,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结合日常工作实际,特别是在自己分管的工作中,更需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平时工作中,紧紧抓住旅游发展新形势、新变化,以满足游客旅游新需求为目的,结合灵宝旅游发展实际,在宣传营销过程中,不过分依赖财政资金和上级政策,积极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宣传形式,利用新媒体费用小、传播快、受众人群广的特点和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让灵宝旅游的影响力更加广泛;同时,不断提高微信宣传质量,开发体旅结合等活动营销新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关注灵宝,吸引其来灵旅游消费,为旅游事业和全市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发扬愚公精神 推动林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市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魏俊剑

通过五天的理论学习和情景教学,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深切体会到基层党务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党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党务工作的差距和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基层组织工作者的不竭动力。

我是2013年开始接触党务工作的,以前对党务就是感觉到一个认识,那就是党务工作是务"虚"的,具体工作有什么、该干什么、怎么干,一点头绪都没有,通过两年多自己摸索,给同行们交流,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帮助下逐渐进入了角色。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个"虚"要务得有水平,悟出实效,推动实践,这才是务"虚"的境界。我们这些党务工作者要责无旁贷,要不断学习,提高能力,要保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贡献精神,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之路。要牢记责任和使命,时刻提醒我们"抓好党务是本职,不抓党务是失职,抓不好党务是不称职",做一名称职的党务工作者。

二、党建知识的学习是基层党建工作力量之源。

常言道:温故而知新。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应该熟悉党建理论基础知识,业务知识,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可常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学习,有时候一些政策性强的业务知识要翻书才能肯定,自己也很想有时间好好学习。这次学习采取了脱产的形式,让我们异地学习,不受其他工作干扰,使我们能够专心地重温、学习党务知识,各位教授分别从科学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党的使命、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等方面讲解,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每个课题主题突出、观点鲜明,使大家再次得到学习、复习,深植于脑,非常及时。

三、开拓思路是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首要条件。

记得百家讲坛上关于 "做" 有这么四句话,那就是"做,别怕错;快做,别磨蹭;专心做,别马虎;边想边做,动脑筋".的确,做到这"四做",世上无难事。通过两年多的基层党建工作,我深刻的认识到在党务工作中,如何结合实际,以创新的精神,推进基层但顾问工作的发展,这也是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才会有发展。通过此次学习交流,任何工作开展都是贯穿其中,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以"机关党建要以服务党员群众为核心"的思想,贯穿于党务工作中,要有信念、有设计、有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明确工作方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智而非愚 教学难点

多年前听过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当时我完全被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吸引,为他的精妙设计和睿智所折服,每当教学到这一课时都会不由自主利用钱梦龙老师的智慧教学。但2010年教学这一课时,从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来看,我发现原来也曾有的情况更加突出,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实愚。

钱梦龙老师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风格,以问题导入,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中公交车售票员为群众热情服务的实例,巧妙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分析上感受愚公移山之举是智而非愚,紧接着钱梦龙老师又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课堂训练,具体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师:请同学们先在纸上做,等会要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加标点。看谁先做好,争取第一个到黑板上来做。

(学生做练习。后来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加标点。基本做对了,少数几个标点错了,全班讨论订正。在讨论标点的同时,由同学解释划出的句子,讲得都很正确。)

师:同学们标点得很对,讲得也很好,说明大家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了。现在我们想一想,这一段话里面,你觉得哪一句最重要?

生:“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

师:你为什么觉得这句话很重要?

生:现在我们建设祖国,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师:对了,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这就是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以后应该受到的教育。我们要不要做乖老头?

生:(齐声)不要。

师:对。乖老头自以为聪明,无所作为。我们要学习愚公的精神;或者呢,就学习那个京城氏的孩子,跳往助之,高高兴兴地去为四化出力。同学们,我们上了两节课,大家学得这样好,老师教得很愉快。你们呢?

生:很愉快。……(下课)[1]

钱老师在课前编写的这一段话确实很经典,有道理,但以现在社会现实背景作为思维参照,许多学生还是难免会在课堂嘀咕,无法一下子改变愚公移山实愚的观点。

于是我在课前导学案设计了两个问题:(1)文本中愚公反斥智叟,令智叟“亡以应”,假若你是智叟,你怎么回答?(2)课文最后王屋、太行二山被移走之后,愚公、智叟再见面又会怎么说?

结果大部分学生选写题(1),没有几个学生选写题(2)。

有几个选写探究题(2),是这样写的:“啊!上天为我所感动,太好了!以后人们就幸福了!”(小孙)“天帝不愧是天上之王啊,连我的心思都能看穿,这样既方便了我,又为人民造福,真是太好了啊!”(小俞)完全没有审清探究语境,也没有什么新意。

而大部分同学选写(1),有代表性的是这样的:“如果我是智叟,我会说:‘你的意志和志向让我佩服,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只是一种吧?这是多种方法中最愚蠢也是最麻烦的一种,如果你真的愿意为了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这么大的难题的活,我也不阻拦你,但你完全可以不必如此,可以带着你的子孙走出大山,到山的那边去,这样不是比移山要简单得多吗?你把山移到别的地方,或许有一天你还是会后悔的。”(小汪)

再如:“如果我是智叟,我会想:嗯!这个小老头儿真不听话。我这样说都是为了他好!为了便于通行,让子孙都去干这活!累不累啊!搬家不就得了!?真是个死脑筋……愚公!什么破名子!果然愚!”(小吕)“智叟曰:‘汝须变通,明知以己之力不能动之毛,何固之?此非汝、非汝之家属所能及也,族之旺,非必移此山,可迁也,自然之力,非蚍蜉可撼,尽早收手,另寻他路罢!”(小张)

虽然有文本中愚公那一段精彩的表白,但学生还是认定了愚公移山实愚。为解决这个教学难点,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辩论这个交流环节(要求言必有据,据必依本,让学生思维碰撞,充分表达),我又在课前写了下水文《山被移走之后》。

山被移走之后

(江宇林)

山被移走之次日,二人复又见面。相对茫然。皆不明,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座山体隐身何处。稍顷,智叟突然大笑起来,“哈哈,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果不其然!”“只是你当初执意移山,不听我之搬家良策,弄到如今这般田地,门前方七百里之石板,寸草不生。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般令公等后世族人赖何生存?我劝汝还是听我良策,搬家为上啊!前日我用所学之《铁板神数》一推,方证得上下数千年间有众多因搬家而兴旺之例,且不说明时徐福借寻仙丹之名搬家携数千人至东瀛岛国,从此子孙传承;单是两千年后中国时称“名人”搬家者亦数不胜数,我细算之后乃得几个鸟人(飞来飞去)之名:姓李名连杰,搬家迁籍之新加坡;姓赖名昌星,搬家移民之加拿大,跨国移民者不可胜数,依此而观,移山不得,移民方为上策,劝公快寻一风水宝地移民!以尔等移山之志,定能光耀家族!哈哈哈!”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言诚哉善哉!我族移山,本缘于‘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故也,然移山运石之途竟有不可胜数者出重金买石,族人缘此获利甚丰,方知其利甚多,且此举亦造福于天下苍生,至此方悟古训‘靠山吃山,依水吃水’言甚。前日我用《梅花易数》推算,两千年后,我之族人移山之业将盛极空前,愚公移山股份有限公司红红火火。今太行、王屋山体虽无,但山根尚在,方圆七百里石板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源,故我族人移山之志不改,移山之业仍将数千年不衰,智哉我移山之举!壮哉我移山之志!”河曲智叟亡以应。

学生看、听完我的PPT下水文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没有哪位再争论愚公愚不愚的问题(认智则己智,认愚则己愚)。在这个基础上,我提出让学生修改自己原来的练笔,并要求尽量写成文言,显得水到渠成。此举较好地突破了困扰已久的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3

《愚公移山》发表66年来,其思想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依然闪烁着时代光芒,时刻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勇往直前。明朝理学家薛宣说:“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重温《愚公移山》这篇光辉著作,关键要品出味道,让它活起来。

从思想积淀来品《愚公移山》的深邃

《愚公移山》所蕴含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党思想文化的来源。既意味深长地讲述了《列子・汤问》记载的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又引用了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第一部分《列宁主义的历史根源》的一段经典论述,这充分说明我们党的思想文化品格,就是不忘本来、吸引外来、着眼将来。

尤其讲道:“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在批评美国政府的扶蒋政策时,也强调“我们第一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第二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的人民观,创造了“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理论。

今天重温《愚公移山》,就要准确把握我们党的思想文化的深邃源头,充分尊重人民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就是我们思想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

从大会架构来品《愚公移山》的磅礴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一定环境中的产物。《愚公移山》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时刻,在中华民族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动员令”。

品味《愚公移山》,不能只读《愚公移山》,而要把它与在七大开幕式上的《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和《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结合起来读,一结合就形成了整体,一结合就会读出味道。

在开幕词中说:“这个大会是一个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大会,是一个团结全中国人民、团结全世界人民、争取最后胜利的大会。”在《论联合政府》中科学地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总结了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两条不同抗战路线斗争的历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纲领和政策,进一步区别了新、旧民主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为中国人民决斗两种“中国之命运”指明了正确方向。在闭幕词中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全党同志“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坚定有力地宣告:“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正是在这种伟大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四年解放战争,了旧制度,创建了新中国。只有这样拉通起来品读,才能更好地领悟《愚公移山》的磅礴大气,领悟《愚公移山》所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

从现实表现来品《愚公移山》的光辉

美国莫蒂默・阿德勒在《我们为什么要读过去的伟大著作》中说:“有些古代作家比现代畅销书更能搔到我们经验与情景的痒处。”

今天,我们重温《愚公移山》,就要读出它在革命时期的伟大光辉,照出、直击自己在和平时期的精神之短和疼点,进而使《愚公移山》活起来。

最关键的是坚定理想信念。愚公每天挖山不止,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感动“老天”、“上帝”。今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勇当愚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为这一伟大事业贡献力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最重要的是保持优良作风。愚公率先垂范,带头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上帝”,靠的是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作风。今天,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最根本的是依靠人民群众。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没有穷尽,依靠的是集体,也是群众。我们党来自群众,扎根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今天,我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积极主动参加“三进三同”、“三项制度”、“创先争优”等活动,坚持走民生导向的发展新路,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心甘情愿和我们党一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奋斗!

最后,品读《愚公移山》还要品其文风。该文1500字左右,开门见山,谈古论今,旁征博引,脉络清晰,言简意赅,通俗生动,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俱强的典范之作。说过,他的文章不是给知识分子看的,而是给扛枪打仗的士兵、挥锄种地的农民、举锤做工的工人看的。其文风是值得今人学习的。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4

2、愚公选择移山,正视矛盾,不仅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历史上,我们的祖国面临外敌入侵时,如果没有无数像愚公这样的人去奋斗和牺牲,我们今天还能坐在这里参加辩论赛吗?

4、愚公移山之后,交通方便,更有利于与外界在信息和物质上的交流.因为不解决交通问题就无法发展生产力。

5、愚公移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一个缩影,“愚公移山精神”能使生产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而愚公若不移山,不仅仅是向困难屈服,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在挑战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5

面对严寒酷暑,旁人的冷言冷语,愚公丝毫不动摇移山的决心。他坚定“只要有恒心,什么事都能办成”这个信念,相信只要不怕困难、坚持不懈、顽强地干下去,移山就不再是个梦。

在生活中,做事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去定践,坚持不懈,百天如一日地做。迎难而上,困难便会迎刃而解。有人习惯在温室里成长,满足于优越条件,只想坐享其成,害怕吃苦,害怕生活的重担压肩。在通往理想与成功的道路上跋涉,的确是痛苦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不怕苦,苦一时;害怕苦,苦一世。愚公就是以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扫清了道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怕困难,那么,困难将越积越多,难以解决。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不断挖山”的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搬石头,子子孙孙永远搬石头。在挖山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有人说闲话的问题、做了惊天动地的好事却没有得到奖励的问题等等。可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愚公都没有动摇,而是矢志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愚公移山;民族心理;透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39―1.5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出自《列子•汤问》,长久以来一直少有人问津,直到1945年同志把它写入党的七大闭幕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学习愚公坚定信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才为全国人民所熟知。《愚公移山》作为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长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对它的解读长期以来也主要侧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以及背后道德的说教,对其更深层次的原型及民族心理却很少涉及。本文主要从其背后体现的民族心理进行透视,并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浓厚的乡土情结

愚公因为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要绕很远的路,就召集全家人来商量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让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使险阻变通途。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甚至迂腐的,然而千百年来却为人们所接受、肯定,不仅仅是因为它背后所体现的迎难而上、征服自然的大无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他表现了中华民族浓厚的乡土情结。虽然中国人对乡土的依恋和崇拜不是始于《愚公移山》,但愚公宁愿铲平大山也不愿意搬家的事实确实体现了其浓厚的乡土情结。远古时代的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土地崇拜意识和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观念,除非实在活不下去,否则他们是不可能背井离乡的。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时间空间的邈远隔不断对一方土地魂牵梦萦的思念。从王昭君背井离乡远入塞北大漠到余光中一次次在梦里为自己喊魂,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对乡土的永不褪色的情怀已深深嵌入我们民族的心理深处,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愚公在大山阻隔面前其实有三条路可选,一是顺其自然不作为而绕路出门,二是移山打通道路,三是搬家让阻隔的大山成为摆设。第二个选择战胜了第一个选择说明愚公是一个敢于挑战、勇于行动的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而第三个选择没有战胜第二个选择则说明了在愚公的意识里搬家难于移山,移山再难,时间再长也比搬家容易,愚公的安土重迁意识是很强烈的。

二、对悲剧人物的同情

愚公想仅凭个人及子子孙孙的努力就把两座大山搬走,按他的说法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实际上这个理由是经不起推敲的,姑且不说沧海桑田,地质运动会不会造成山高的增加,也不论愚公的子孙到底能不能无穷匮也,单说愚公死了之后他的子孙还能不能接着干就是个问题。所以说愚公其实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做法尽管悲壮,精神固然可嘉,然而让人感触更多的却是同情与敬意。正是这种不可能实现的悲壮行动才有了“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过天帝之手完成愚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悲剧人物精神的一种褒奖。我们民族向来有同情弱者和悲剧人物的传统,项羽乌江战败自刎,没有滑入“胜者王侯败者寇”的泥潭,而是被当做大英雄、大豪杰万世留名;窦娥受冤被押上断头台,本无可能下雪的天气,关汉卿硬是让它六月飞雪,以此显出对弱者、对悲剧人物的同情,此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也是明证。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对于这些弱者和悲剧人物,我们民族向来是不吝啬同情与敬意的。显然,《愚公移山》的结尾也是我们这种民族心理的体现,只不过是借助于天帝来完成人们的同情和希望罢了。

三、追求完满的心理愿望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观、大度、开明的民族,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虽然近代以来饱受磨难而有些悲观情绪,但这丝毫不影响国人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从近年来的民意调查来看,国民对国家的持续发展和强大是有信心的,这比国外的信心指数高出不止十几二十几个百分点。同样在文学作品、影视戏剧中,大圆满的结局也一直是我们民族的期待,从《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终成如花美眷,应了那句“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良训,到《拜月亭记》蒋世隆与王瑞兰破镜重圆,再续前缘;从《柳毅传》柳毅与龙女的爱情传奇到《神雕侠侣》杨过与小龙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带有美好心理愿望的喜剧结局一直是我们民族着力突出的主题。即使是无法更改的悲惨结局或者是历史发展必然的悲剧,国人照样想出美好的东西从悲剧中升华出喜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能相亲相爱,死也要他们化蝶比翼双飞,刘兰芝焦仲卿生不能相敬相守,死了也要让他们化为鸳鸯双宿双飞。《愚公移山》其实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这种心理,在愚公想仅凭个人之力移走两座大山几无可能的情况下,善良的人们便把天帝找出来,以天帝的旨意命夸娥氏二子搬走两座大山,以示对付出勤劳和辛勤努力的犒赏和肯定,来形成完满的结局。或者说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我们民族“扬勤抑智”的心理,对愚公勤劳不懈的努力给予肯定和回报,对智叟的聪明则通过愚公之口予以驳斥。从后来的“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说法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四、自我超越的不彻底性

中华民族对神明一直怀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追求觉醒与超越,另一方面又是敬畏与祈求。志得意满时藐视神明,肯定自我,悲观绝望时求助神明,迷失自我。儒家学派向来主张不语怪力乱神,对神明敬而远之,孔子曾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正是因为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长期以来的规范和同化,使得神学思想在中国不占主流意识形态,可是民间对神明的崇拜却从古到今一直传袭了下来,占卜、相术、风水、命运,求仙拜佛奉神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愚公移山》背后也体现了人的这种本体意识的觉醒: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有反抗和超越的勇气和力量,对自我能力的充分肯定以及追求灵魂解放的自觉。同时又有对神明难以彻底割舍的复杂感情:在人力难以解决的大灾大难面前,一次次向神明伸出祈求的双手。愚公企图以己之力移山抗天其背后是对神明信仰的一种消解,对神明的主宰的一种无声反抗,更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觉醒,然而这也仅仅是一种表示和自我意识萌生的体现,最后一段“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神明的全知全能又一次消解了人的这种反抗,让人刚刚萌生的自我意识胎死腹中。正如胡俊国所说:“最后的神话结尾不仅没有强化文本的道德训谕目的,反而干扰了寓意的传达:愚公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很是令人钦佩,但移山最终不是由愚公完成而是由神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愚公的形象。”①实际上,消解的不仅是愚公的形象,更是整个民族反抗自然、超越神明、觉醒自我的形象。

总之,经典文本是常读常新的,从不同视角出发,我们往往会得到不一样的看法,正如钱理群所说的那样:“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的,甚至是无穷无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经典性的作品更是常读常新,每一次新的感悟都会带来新的发现的喜悦,文学阅读的魅力也就在于此。”②所以对《愚公移山》的理解,我们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愚公临难不惧、艰苦奋斗精神的道德说教,而应该更深层次地透视其背后所反映的民族心理,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实现了“文本对话”,完成文本解读的任务。

【注释】

①胡俊国:《:道德文本还是哲学文本?》,载于《语文建设》,2008年第9期,第44页。

②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4页。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7

那么,教师们有没有从文体的角度来思考文言散文教学呢?

一、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笔者以《愚公移山》为例说说文体的界定对于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愚公移山》究竟属于什么体裁?新教材七年级第一学期将其收编入第八单元“神话传说”,与《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一起合编为第33课《中国古代神话三则》,显然编写者将《愚公移山》的体裁界定为“神话”。

但另一种看法是《愚公移山》的体裁为寓言。人教版的《教师用书》明确指出:“《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孙绍振分析:“在强调人的意志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上,《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属于同一个母题。但是,《愚公移山》是寓言,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神话,二者虽同为虚构的想象,但寓言系个人创造,而神话为民族集体的想象。神话比寓言情节的幻想更为自由。”

体裁界定的不同自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因为教材编写者认为《愚公移山》是神话,所以沪教版《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将教学目标定为“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欣赏中国古代神话的艺术魅力”。教材后的“学习建议”为“课文所选取的三则神话所描述的内容有许多共同之处,请说说这些神话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而如果从寓言的角度出发,根据寓言的基本特点,我们应当带领学生在了解了寓言基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思考和探讨这则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此外,也有教师不从体裁的角度出发,而从语体的角度出发,把《愚公移山》当成是文言记叙文来教,分析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明显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悖,未领悟经典文言作品的核心价值。

可见,不仅是现代文教学,文言散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关注文体特征,并做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开发。

二、运用文体知识梳理现有初中文言散文篇目

古代的文言散文内涵宽泛丰富,探究初中文言散文,分属于多种不同的文体,呈现了精彩纷呈的局面。沪教版新教材所收录的文言散文(仅指散体文,不包括赋体文和骈体文)按文体分类后大致如下:

史传文:

《孙权劝学》《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巢谷传》

杂记文:

山川景物人事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核舟记》《口技》《白洋潮》《天目》《卖油翁》《记承天寺夜游》《山川之美》

笔记文:《陈太丘与友期》《周处》《干将莫邪》《谢道韫咏絮》

论说文:

先秦诸子散文:《两小儿辩日》《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吕氏春秋》两则《孔孟论学》《公输》《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橘逾淮为枳》

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问说》

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束氏畜猫》《螳螂捕蝉》《中国古代寓言四则》

书信:《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答司马谏议书》

奏议:《出师表》

其他:《为学》《勉学》《卖柑者言》

三、把握文体特征进行文言散文教学

每种文体都具有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独特的个性色彩,了解和品味这些特点,才能由篇及类,触类旁通,从文体的角度感受文言散文的艺术魅力。

1.史传文的教学

史传文又叫历史散文,它是历史和文学的融合,所以,教学中我们既要读历史,又要品文学。

“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对于史传文来说,还要寻找其突出的文学价值。

2.山水游记的教学

沪教版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山水游记,有《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登泰山记》《桃花源记》《记承天寺夜游》《白洋潮》《天目》等。

其中,《桃花源记》比较特殊,对于它是否是游记散文的争议很大,比如,鲁迅先生认为其“幻设为文”,不是山水游记。笔者比较赞同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的看法,将其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陶渊明是如何对自然山水进行描写,来寄托人类社会理想,感受作品中较强的社会批判意识,这是我们教学中要关注的。

3.论说文的教学

显然,论说文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其“论述性”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说理能力等方面都将是很有意义的。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8

王荣生老师在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时,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呢,还是努力在拿一种‘有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其根本问题也是他在文中提到的“学生学的到底是语文课程里的‘语文’,还是语文教师的‘语文’”。[1]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到底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吗?我们可以从教学预设这一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过程中不存在语文课程里的“语文”,教学开展都涉及教师的教学预设,学生学的必定是语文教师的“语文”。

一、关于教学预设的存在

教学预设是教师根据文本、学生、个人情况对目标、过程、方式等进行有效设计,并通过话语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深层思维模式,因而具有显性和隐性双重性质。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2]教学过程内外,无不透露着预设气息。

从宏观层面上讲,教学目标最能体现教学预设的存在。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教学思维的核心点。在教学过程开展之前教师就需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重组及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话语的设计都是为了达到该教学目的而服务,否则教学目标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不同教师对《愚公移山》教学目标的拟定各有不同,而教学目标一旦拟定,理论上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际过程中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最高标准。郭老师的《愚公移山》将字词和情节的认知巧妙地渗透到教学形态中,通过对“愚公”形象的另类建构让学生明了真理的相对性,并从中西文化层面构成矛盾让学生体悟民族精神达到拟定的教学目标。

从中观层面上讲,试图达到教学目标而选择独特的材料进行教学环节设计,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预设情况。以选取教学实录中的“幻灯片”和讲义材料为例,“山是怎么样的”“愚公是怎么样的”“‘移山’,‘移’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又是怎么样的”(以下简称“四个问题”)的意义指向人生体验,从而了解三个句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健朗的精神,这是为主题的肯定方面服务的。故事的对比暗含着必然的趋“异”性来凸显成功的“外援”因素,从而与“愚公”个人话语构成矛盾,顺带无意或者有意地展示强“愚公”和弱“智叟”形象为“智叟”辩护做足铺垫,也因对人物形象的直观颠覆和“张远山”的“假如”顺理成章地建构起对“愚公”形象颠覆的理论支撑。这一系列紧密衔接的环节,其推导的结果与前一环节推导而出的或早已存在而强化的带有儒家健朗精神的“愚公”形象相冲突,从而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设计——明了真理的相对性,算是消解当下流行的“愚公”“智叟”形象最直接的方式。最后关于文化密码的追溯,DV材料的提供从中西文化对比角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如果学生的思考多根据下发的讲义材料,并根据现场氛围完成教师的教学预设的话,也就是说对于“愚公”形象的消解仅仅存在于“假设”之中而未起到实质性作用,也从侧面说明学生从前一个教学预设转入下一个“中华文化密码”或者下发材料的教学预设中而已。

从微观层面上讲,教师话语是预设的直观表现。从语用学的角度讲,教师和学生话语意义不确定性的消解是实现真正对话(教学目标)的关键。如果需要达到正确的理解,完成意义的衔接并实现对话,听话人则需要对话语和语境进行有效推论。教师的问题设置和对学生回答的信息反馈潜在地反映教学预设,并为教学过程正常实施提供催化。[3]“四个问题”在关照情节梳理的同时,通过“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的范围限定,“艰巨”“微弱”“长期”“最后”词语的意义指示对“山”“人”“过程”“结局”的具体所指提供有效氛围和语境。幻灯片出示的“人数”“外援”“结局”的话语提示也表明这一部分只是让学生在限定结论下作出补证。在“智叟”发言的前期准备过程中,郭老师有意无意地设置了两处“强弱”对照:一是“愚公很凶的样子,智叟吓死了,智叟吓得说不出话来”;二是回荡的“何苦而不平”促成“呆掉的智叟”。可以想见,这种情境预设是和后文为“智叟”辩护的环节相衔接的,学生也只好以身试法,否则教学过程就进行不下去。正如第二次智叟的增补发言,学生从各种角度进行阐释之后仍旧无法达到郭老师从宏大长远的视角评析移山过程的“从根本上解决移山”的预设效果,那是否要继续生成下去?就算教师富有教学经验,他的信息反馈都要依据教学预设进行,并用大量具有指示意义的话语进行预设强化或者非预设弱化,比如用“血缘的不断”“思想的不变”等总结性话语对学生回答进行强化或者替换“人性化”“孝字当先”等等“很符合常理”却属教学预设之外的话语。

二、关于有效预设的实施

教学预设是保证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完成的基本条件和要求:教学预设的设计和实施者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教学方向明确可行,对教学对象的理解,使得教学行为科学严密,对自我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教学高层次发展。反观教学生成,其基础和核心是教学预设,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可生成的条件。生成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是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的映射。[4]其二者的关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在强调教学预设时并非只需要预设。同样,重视教学生成也不能忽视教学预设,特别是教学预设在理论和实际上存在的不可规避,更需要我们对教学预设实施的重视和建构的理性。

首先,文本是有效预设的基本因素。教学主要以文本为依据,预设也必然要考虑文本系统,从而确立教学目标,以确定预设核心。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载体,其背后潜藏了一套关于编者的预设。编者对能够作为教材文本的材料进行选择、改编,并进行重组,形成一系列单元,并设定文本导读、课后练习和单元导读等等环节,这无形中和教学大纲和谐构成了对教师和学生的预设。因人而异的文本理解迫使教师面临一个亟待解决的尴尬问题,即“编者预设”(“文本预设”)与“教师预设”构成冲突时的选择。当二者之间相异甚至相斥而不可调和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考量了。在预设过程中考虑文本因素时,愚公的形象到底需不需要颠覆是评议郭老师课例必然要直面的问题,因为它是为“真理相对性”做铺垫的后续环节(故事对比引出成功的“外援”因素而揭示其与愚公个人话语的矛盾关系,并开始预设“强弱力量”以及为“智叟”辩护)的核心。 《列子》的真伪问题让我们立足于注者张湛的玄学角度和形而上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对于“愚”“智”“移山”以一种体道的方式进行思考更趋合理。[5]

其次,学生是有效预设的根本因素。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加者,一切教育影响要通过学生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才能被接受。[6]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因而教学预设要立足于学生,服从于有效教学,根据学生认知、情感、意志的情况来展开。先不论教学目标的对错,郭老师最深层的核心预设点是愚公形象的颠覆,以此与传统思维对比,来突出“真理”的相对性,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奇事物。那么,对于《愚公移山》课文再以常规解读模式进行分析,或者学生已形成解读疲劳的时候,这种解读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兴趣全失,导致教学效果不甚如意。当然,理论上郭老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之外学生对于问题的反思则是不可预知的。我们可以从反面教育的比较、认识、问题、论证、拓展等功能[7]来说,愚公形象的颠覆性建构有助于正反形象的对比,从论证方式和手段可以对材料和结论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同时对于主流愚公形象颠覆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能够以多重视角进行解读,并有勇气挑战权威。不论是正面强化还是负面强化,不管从知识还是思维方面的拓展形式,它更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当我们把视角放大,不再局限在《愚公移山》课例上,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对一个问题不同侧面的预设展示,存在更大的可能接近每一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一位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层次进行深化。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课例展现出一种强烈的预设力量,以至于“有学生的口头应答和反应是以回答老师所组织或诱导的问题为主”的感觉。当过度预设阻碍生成时,假如教师聚焦于核心预设点,学生可以以此从各方面进行发散,而不是依靠文本本身单一角度甚至是教师精心挑选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参考资料。宏观上,我们对预设进行无限放大,即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课堂参与度等情况,当教学预设包涵到整个学生反应时,教师能够更加自如地应对一切,教学生成也就自然产生了。

第三,教师是有效预设的关键因素。教学预设达到科学化、合理化的关键就在教师,所有环节的实施和落脚点都在于教师。《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到底该如何定位:征服自然?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真理的相对性?玄学的形而上的悟道?……这都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素养。而它的最高标准和最根本要求是教学的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学过程元素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知、情、意的培养之上,这也是高超的教学素养的内在表现。而其外在表现主要为教学在教学设计特别是教学目标定位上的对文本价值的敏锐直觉,继而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材料的搜集促成对直觉的辩证发展,以达到对文本意义尽可能地趋于本真。在教学开始之前以及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辅助材料和教学设备能否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师话语是否符合合理科学的教学预设标准,预设、生成在教学前的分配和教学过程中的控制及转换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审视和反思。所以,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需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形成良好的教育智慧,明确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个人职责;形成良好的教学机智,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价值的考量和筛选,为预设与生成提供条件,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审视与反思,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情境设计的作用。[8]

我们无法忽略“语文”的本真问题,但是教师的语文教学会渗透个人风格和个性,在“语文”本真的趋向和背离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探求课例的课程论意义——评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J].教师之友,2005,(3).

[2]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7,(5).

[3]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6).

[4]马玉琪.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

[5]余泽峰.《愚公移山》寓意探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9,(5).

[6]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7]张廷亮.论反面教育[J].现代教育论从,2007,(9).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9

一、紧抓课本教材,在读书中学习写作文

初中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精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精读课本,以课本为典范,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本中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寓意,从而掌握文章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案例1】《百合花》(苏教版)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各组的观点,顺利总结出主人公“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文章的主体思想,领略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取材角度的新颖。

生:“我”的心理活动是生气有兴趣着恼亲热爱上后悔心跳强忍泪水想推开沉重。

师:文章在表达方式上采取了哪些方式?对文章的结构你有何看法?

生:作者通过顺叙、倒叙、插叙的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能够很好地透过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学生领会到在感情表达上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将景与人结合起来,从而彰显人的个性和心灵。

二、倡导批判阅读,在多角度中培养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学生大胆质疑,不要完全“迷信”于课本,及时捕捉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敢于表达与课本不一样的思想,将学生的创新思想与教材作比较,让这种不同的思维和想法在学生的大脑中进行激烈的“反应”,促使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提炼表达思考甚或后期写作的精髓。

【案例2】《愚公移山》(苏教版)

在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对愚公移山的思想进行辩论,借愚公的事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多角度性。

师:愚公的这种做法可取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愚公这个人?换做是你会怎么做?

生: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愚公移山要讲科学;愚公更应该移山造田。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积极发表对愚公的看法,然后将愚公的事迹进行改编,教师分别将学生所说的方法列在黑板上,成为学生的写作题目。

通过这样批判性的阅读,学生掌握了思维转换的写作方式,大大激发了思维的多向性,激活了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写作环境,同时锻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技巧。

三、激发想象灵感,在创新中寻找思路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启发学生的灵感,可在阅读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会文章中优美的语言画面、生动活泼的动态描写,在音乐和朗诵中体会优美的散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3】《皇帝的新装》(苏教版)

师:骗子是怎么描述自己的布匹的?那些大臣心里是怎样想的?皇帝又为何敢那样游行?老百姓和小孩的心理各是怎么样的?

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词来体会骗子的“狡猾”、皇帝的“愚蠢”和小孩子的“天真”,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人物的内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更深层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可见,想象是培养学生创新写作的重要契机。

四、提倡阅读自主,在共性中抒写自我

自主阅读是指学生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理解和阅历对文章做出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评价一些文学作品,展示他们对文章的思考和看法,倡导在阅读中张扬个性,使阅读走向“独立”,走向“创新”,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亲身体验文章的美感,领悟作者在写作技巧和方式上的独具匠心,真正爱上阅读和写作。

【案例4】《背影》(苏教版)

通过自主阅读,让学生领会父亲背影中深深的爱,于平凡之中领略父爱的宽广。

师:大家对这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的蹒跚的背影,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篇10

山水有情,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生命体,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都是这个生命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自然经过成千上万年的造化,按照其自身内在构造和规律自然形成的。人为的违反自然规律的削山造城运动,是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领导人好大喜功、以大为美、搞政绩工程思维定势形成的结果,是“”时代“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唯心主义史观在21世纪的翻版,是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的违反自然规律的一种短期行为冲动,后患无穷。

首先,破坏自然形成的地质构造,带来不可预见的地质灾害。延安的“削山造城”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在世界建城史上也属首例,一下子削平33个山头,改变了自然界千百万年形成的地质地貌,很可能带来巨大的地质灾难。君不见就在这些地方轰轰烈烈开山造城之时,云南昭通发生了46人遇难的山体崩塌灾害。血的教训难道不应该引起人们思考吗?

其次,破坏生态环境。一座天然山峰的削平,意味着一个有机生态系统的覆灭;一群山峰和荒坡的搬家,意味着一条水系的结束。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中央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此推出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投入巨资修复遭过度开发的自然环境,现在因为开山造城,这些生态投入已经大打折扣。野蛮的开山造地建城,使山体、水系遭受重创,未来必将付出惨痛的生态代价。

再次,降低老百姓的幸福感。开山造地建城,可能会获得更多的建设空间,缓解一些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但往往事与愿违,开山造地建城的设计者们,其醉翁之意还是“求大”,即把城市建大,自己的官位升高。“求大”不能说错,但盲目“求大”,并不能真正使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高,相反还会降低老百姓的幸福感。开山造城,机器轰鸣,整个城市乌烟瘴气,老百姓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城市做大以后,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很可能不升反降,人口多了,房价更贵了,交通更不方便了,出门见山的眼福没了,水系破坏了,水质更差了,空气更污浊了,小城市、中等城市的幸福感消失了,大城市病犯上了,原居民更遭罪了。

最后,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开山造地建城,个个都是上千亿元投资的大项目。兰州新城的工程量根本不是当年的“愚公移山”,而是“愚公移山”的一万倍,超过了当年三峡的土方和“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水库一直到北京的土方量,必然就需要巨量的投资,这些钱从何而来?人口仅仅50万的延安,要用10年时间拿出1000亿元来“削山造城”,无疑是一个超级大手笔,这样大手笔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风险,2011年延安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1188元,他们从哪儿来钱消费这么多土地?如果让老百姓把下辈子的钱都消耗到买房上,当地经济又如何发展?

因此,不管移山造地建城的设计者们的构想多么美妙,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移山造城”破坏现有的地貌,带来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和经济风险,其扩大城市面积、获得更多用地空间的愿景,完全可以通过依山而建、城在山中和围绕现有城市建设卫星城,而不必冒破坏现在自然风貌、地质结构和高额债务的高风险方式来达到。权衡利弊,我大声疾呼:新“愚公移山”造城之风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