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十篇

时间:2023-03-20 16:59:35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1

关键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   谈话策略   有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论语》、《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可以将其精华部分或其思想迁移到幼儿园教育当中,特别是对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非常有帮助,可以丰富幼儿园的德育内容,扩展幼儿园教育的深度。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目前很多幼儿园都在利用国学经典来充实幼儿园的教育,效果也是不错的。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需要教师进行选择和加工。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非要掌握很多古代国学经典内容,教师可以循序渐进,选择与孩子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经典言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经典学说,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即以对待自身的言行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蕴含着社会交往旳深刻道理,这句话能与幼儿日常行为和幼儿的有关社会性的价值观念有紧密的关系,期包含的道理在幼儿园生活中或孩子生活中经常能看到。

幼儿期的认识过程正在形成;知觉已能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理解性增强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自我意识萌芽了。但幼儿的判断和推理通常是与具体事物或实际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常按照主观经验或个人的情绪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因此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是特别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易于孩子所接受。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他打我!”“老师——她不借我橡皮擦。”“老师——他说我是丑八怪。”“老师,他抢我玩具。”……当发现幼儿有不良的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谈话教育。实践中我发现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谈话时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道理与自律法、体验法和移情法的谈话策略相结合,可以启发帮助幼儿想象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提高谈话的有效性,从而让幼儿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自律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根据建构主义心理学关于“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的观点,道德品格是儿童对情景选择并与情景相互作用而整合的结果。自我建构观强调品格建构的主体性和情景性特征,突出了品格变化形成过程中的自我选择、情景支持等因素的作用。皮亚杰对幼儿的研究表明,幼儿到晚期时已有自律道德的萌芽,而我国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幼儿4岁时就已经基本能摆脱成人的影响,作出许多独立的判断,7岁时主观性判断已有明显发展,我们可结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帮助幼儿做出正确判断自律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助人亲社会行为谈话教育时,我启发幼儿当自己遇到困难时,比如需要画画但水彩笔没水了;想看图书,但在某某小朋友手上,你心理怎样?怎么办?他们都知道要寻求帮助。“我们得到别人帮助了就可以画画了,可以看到喜欢的图书了……这时我们的心里会怎样呢?”孩子们都知道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很开心。我就告诉孩子们:“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这样得到帮助的人很开心,能够帮到别人的人也很开心,我们大家都会很开心,这多好呀!”这样孩子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需要判断什么是有益的利他的行为,从而自律自己的行为。

二、移情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移情,一种替代他人着想的道德能力。目前,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一致表明,儿童亲社会道德行为同移情能力密切联系在一起,移情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而且它同儿童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甚至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整合在一起的,是影响儿童道德图式建构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当幼儿发生不良行为时我们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幼儿移情,让幼儿想象其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从而使他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收拾玩具时张×小朋友被报告打人,他申辩说:“他拆我的玩具” 我说那你可以叫他别拆呀。张×说:“我跟他讲了他不听。”我说:“是不是平时你不听话爸爸会打你?”他点了点头。“你愿意爸爸打你吗?”他说:“不愿意。”“那为什么呀?”“打了很疼。”“爸爸打了你你心里怎么样?”他不好意思地说:“很难受。”我温和地对他说:“你不愿意爸爸打你,希望爸爸好好跟你讲道理对吧?小朋友更不愿意你打他。记住,以后不愿意别人怎么对待你,你也别这么对待他。好吗?”他使劲地点着头。我通过把移情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理相结合的方式唤醒他的情感体验,使他明白到不能用打人解决问题。之后我又让全班幼儿闭上眼睛感受如果自己的眼睛被打伤了看不见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想象这错误行为导致的结果,懂得自己不愿意有这样的事发生就不能做会受伤害别人的事情。

三、体验法谈话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运用

谈话体验正被学界认为是道德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就幼儿来说,研究表明,幼儿一般还不会明确考虑行为的道德后果与做出道德上的自我批评或自我反思,其道德体验源于行为的直接结果。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谈话教育时采取体验法体验自身行为的结果从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约束自己的行为。

例如,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向我报告李×摘花还把花瓣一片一片撕下来玩。我对李×说:“你今天穿这裙子真漂亮,象这树上的茶花一样美。你喜欢茶花所以摘下来玩是吗?”她点点头。“陈老师很喜欢你这裙子,可是我要把它脱下来玩再给它撕碎可以吗?”她害怕了。“陈老师才不会那么残忍撕你的裙子呢,你害怕漂亮的裙子受伤害,那漂亮的茶花被你活生生地摘下来,茶树该有多难受呀。”我让李×自己试着用力拉自己的几根刘海,问:“怎们样? ”她说:“很疼”我又说:“你愿意别人把你的头发一根根地扯下来吗?——茶花被你摘下来就像你的头发被人扯下来一样的疼,你现在还会摘花吗?”李×使劲地摇着头。通过体验李×感受到自身行为的结果懂得我们不愿意受伤害就不能伤害我们的朋友和动植物,让幼儿通过生活的事情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你不愿意别人这么对待你就不要这么对待别人。由国学经典所引出的道理融于幼儿谈话教育的策略中,可以大大提高了谈话教育的有效性,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还可结合国学经典故事的来历和趣事,提高幼儿对国学经典所蕴含的道理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幼儿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学前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 一日活动

当前,全社会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在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心理的驱动下,不尊重自然规律,拔苗助长,过早地让幼儿学习各种知识,多数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理,为了提高入园率,也就趋从家长的想法,在教学过程就教幼儿认字、背唐诗、数数、写拼音、做算数。基本就是小学化的教学模式,否则就认为不是教学,就担心家长说没学到知识。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怎样才能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呢?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幼儿园纲要》所提出的,幼儿园教学活动各领域都要以游戏为主开展教学活动的,因此我认为,在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寓教于乐,在一日活动中,在老师的引领下,快乐自然的习得科学常识、培养情感体验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真正让幼儿爱学、好学、乐学,在快乐中玩耍,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游戏中,培养兴趣,培养道德,培养能力,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而不要从一开始就让幼儿心理埋下厌学、怕学的种子,尊从“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个宗旨,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以健康的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在一日生活中探索科学道理

虽然经过这么多年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现在的早期教育模式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到能力的培养,再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知识依然在父母的心目中占有无可比拟的分量。可怜天下父母心,从婴儿时期父母们就开始让孩子学认读卡,又到幼儿阶段的识字卡片、数字卡片、音乐、绘画,都是父母的不二的选择。其实种种科学知识就蕴藏在我们幼儿园每天的一日生活之中,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探索发现很多科学道理。比如:天热为什么会流汗?吃饭时为什么会有酸、甜、苦辣等味道?录音机是怎样工作?为什么不小心摔倒了腿会流血?或者让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到大自然中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了解瓜果、蔬菜的来源,认识各类瓜果、蔬菜的外型特征、颜色、口感。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白天、黑夜的奥妙,探索春、夏、秋、冬、变换的特点和规律。观察天气的变化,为什么冬天会结冰,夏天要下雨?观察蚂蚁、蜜蜂、小鸟的生活习性。可见就是我们每天接触到的大自然都蕴涵了多么丰富的科学知识!其中隐含着农业、气象、物理、化学、数学、生物、感观、视觉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只要教师有意识的正确引导,就可以因地制宜地运用这些活教材来直观、生动地启发孩子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去习得。处处留心皆学问,大自然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就是孩子探索科学的天然实验室。

二、素质教育就是在一日活动中情感体验培养兴趣

以前我们过于注重孩子的识字、算数、背儿歌、等知识性的学习,而忽视了内在情感的体验,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的教师对孩子用心良苦,但孩子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对同伴冷漠、自私,霸道。有的幼儿孤僻、打架,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的伤害。我们迫切地感觉到,积极的情感体验无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是认知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只有孩子有情感投入和积极体验的时候,他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这时候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内化为孩子自己的感悟。

幼儿园一日生活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生动而广阔的体验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创设娃娃家、小超市、建构区、美工区、情景表演区等区域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在娃娃家中体验怎样在客厅中接待客人,扮演父母照看小孩,体验父母的辛苦,通过表演区体验如何跟同伴相处、配合。与同班幼儿的交往过程中,孩子可以通过亲自体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同情、关爱和相互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伴的鼓励和赞扬。感受到自尊、自信。孩子的情感体验就蕴含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且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对孩子的情商或智商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素质教育就是在一日生活中提高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如果一味强调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就会培养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由于现代的社会对每个人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会生存、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成了适应这一多元、速变的竞争社会的必备能力,也只有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才能具备这种能力。有人说:父母太勤快,孩子就会懒。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怎么能够有自立能力?如果所有的事情大人都包办了,孩子怎能学会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不与同伴一起玩耍,孩子怎能有与同伴相处、跟同伴合作的能力?如果不亲自动手,怎样提高实践能力?我们通过各种区域活动,比如小银行、小厨房等,让幼儿在小银行如何存钱、取钱?在小厨房里体验怎样洗菜、切菜、做饭?或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负责擦桌子、分碗,体验劳动的快乐。因为正是在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让幼儿有了动手操做和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孩子逐渐变得能干起来,经验逐渐变的丰富起来,也就逐渐走向成熟和独立。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3

《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触动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发展。

一、课前搜集资料,积累生活素材,为课堂进行铺设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节约资源》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了身边许多没有节约资源的现象:水龙头没关紧,没用过的纸张随手丢掉;没吃完的包子躺在了草坪上-----课堂上,大家交流着自己的调查,愤愤之情难以言表。很多孩子低下了自己的头,意识到自己的小行为正破坏着大环境。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生活调查与引导下,把孩子与其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孩子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品德教育只有与学生的需要、愿望、情感和体验相联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德育的享受作用,更多地给予学生温暖的感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唤醒、激活他们心中潜藏的美好道德情感。如在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教育时,在课前可以布置孩子做一下资料的调查与搜集:我们的周围谁是勤劳的?小到父母、同学、老师,大到农民、工人、科学家等;勤劳的结果怎样?生活富裕、学习成绩好、粮食丰收、企业效益好、国家繁荣等;如果我们一直坐享其成,将来可能会怎样?从个人的成长到国家的发展,列举大量事例;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状况及其消耗总量,计算每天的消耗与浪费所带来的惊人的数据,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一种震撼:勤劳节俭不仅仅是个人的小事,还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存亡;展示国内外著名企业、著名人物在勤劳节俭方面的真实感人事例,体会在现代社会、现代人们又是怎样勤劳节俭的?哪些是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什么是合理消费、正当享受?等等,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在熟悉的、放松的、自在的生活常态下,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选择,让学生在一种亲历中自己去评判、去思考、去感悟,伴随着主体思想的不断提升,伴随着主体情感的真实交流,学生的内心被认可、被震撼、被启发,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实施了"无痕"的教育,实现了品德的自主构建。

二、创设生活情境,体验真实情感

品德教育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学生自己直接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应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如在教学不上当受骗的德育内容时,教师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如果有陌生人带你出去玩,你会怎么做时,学生们都表现的非常好,没有一个跟着陌生人走的。可是课的结尾,老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有点事,先出去一会儿,其实是教者有意识安排了一个学生们并不熟悉的家长来到课堂。家长自我介绍说,自己是个司机,老师想让他带大家到动物园去玩,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去,学生们非常高兴,齐刷刷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这时老师进来了,微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不认识怎么就要跟着人家走呢?坏人的脸上可是没有标记的呀!大家这才醒悟。我想这样一次真实的实践活动,将会在同学们的情感体验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比说教一千次都管用。

三、(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活动体验生活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三个基本环节之一。体验也是维系认知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搜集生活中可利用资源,努力创设活动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深刻地体验生活。

四、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回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4

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依据:一是“从做中学”是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的开始。在《民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一书中,杜威十分清楚地写道:“在第一阶段,学生的知识表明为聪明、才力,就是做事的能力。”“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例如怎样走路、怎样谈话、怎样读书、怎样写字、怎样溜冰、怎样骑自行车、怎样操纵机器、怎样运算、怎样赶马、怎样售货、怎样待人接物,等等。……应该认识到,自然的发展进程总是从包含着从做中学的那些情境开始。”他认为,美国许多进步学校的实验表明,正是通过“从做中学”,儿童得到了进一步的生长和发展,获得了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二是“从做中学”是儿童的天然欲望的表现。杜威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充满生机的冲动,生来就有一种天然的欲望,要做事,要工作。他强调说:“进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一事实应用到教育中去,运用了学生的自然活动,也就是运用了自然发展的种种方法,作为培养判断力和正确思维能力的手段。这就是说,学生是从做中学的。”在杜威看来,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要的动力在于儿童本能的、由冲动引起的兴趣上。杜威还认为,对于儿童要做事和要工作的天然欲望,教育者应该加以引导和发展。以满足儿童的天然欲望,使儿童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三是“从做中学”是儿童的真正兴趣的所在。杜威认为,对于儿童来说,重要的和最初的知识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他对“从做中学”就会产生一种真正的兴趣,并会用一切的力量和感情去从事使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儿童真正需要的就是自己怎样去做,怎样去探究。因此,要使儿童在学校的时间内保持愉快和忙碌,就必须使他们有一些事情做,而不要整天静坐在课桌旁。“当儿童需要时,就该给他活动和伸展躯体的自由,并且从早到晚都能提供真正的练习机会。这样,当听其自然时,他就不会那么过于激动兴奋,以致急躁或无目的的喧哗吵闹。”

他认为儿童应该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他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弊病的基础上提出这一基本原则的,他突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但是杜威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同时,又走向了另一极端。下面结合教学实际简单谈谈“从做中学”的理论应用。

一、突出从做中学的实际教育价值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我们都有对它认可的部分,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做”对学习者是有肯定的价值的。

比如:初三数学第一学期三角比一章中,三角比应用这一节,教材中的操作价值很大,在教学中要抽出时间,安排学生到操场或其他室外空旷地,实测一下几种不同情况的高度。

可以直接利用三角比的:被测高点的底部可以直接达到,这时可以利用三角比定义公式:h=a×tga求得。

要推算公式的:被测高点的底部不可以直接达到的。这时可利用推算公式:h=a/(ctgα-ctgβ)求得。学生通过这种“做”很好的达到了“学”的目的。

又如:在初中数学中的三种运动:翻折、旋转、平移。在教学中学生操作的多与少,将直接会影响到对知识全面与准确的掌握,增加“做”的成分,如折纸、生活中的实例、圆的制作等等,从而达到了“学”的效果。

二、把握“从做中学”的尺度并灵活运用

现代的教学内容,已经从以往的直接经验,大量的向间接经验内容为主,杜威的“从做中学”能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自我感知的学习。

比如初中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在实例的引导下引出概念,再引出解析式,这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得到,函数的图象性质更可以在做中得到。

有了正比例函数的结论,一次函数的结论学生就可模仿正比例函数的推导过程得到,这就很好的体现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

但二次函数内容,在教学中知识点的引出,是抛物线的实际意义与解析式的作图出现,两条思路提出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两种结果进行综合才能得到完整的知识认知,如果不对抛物线的实际意义让学生产生自有的“做”,那么解析式出图的“学”,也很苍白,学习也会是不完整的。但在这一问题中,如果过分强调“从做中学”,也会出现问题,二次函数的理论体系的建立,主要是在分析总结中得到的,这时“做”更多的是在“学”后才有的。也就是在学了一些思想方法与函数理论后,才有“做”的层次。

这就看出了杜威的“从做中学”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先学成为了“做”,进而成为后“学”的基础。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5

一、要搞好新课程实施,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搞好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民族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成长需要优质的基础教育。但是,我们原先的基础教育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和振兴民族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坚持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动、展开的。准确、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丢掉驾轻就熟的经验,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去探索、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新课程实施,需要从出发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努力实现理念的转变。当前,特别要注意: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教师发展,因而有害于民族复兴,有害于国力增强。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义出发,从学生以及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应试问题,改变片面的“应试教育”倾向,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负有责任,而且刻不容缓。

2.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轨。为此,必须搞好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努力促进“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风尚的形成。

3.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转变

要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转变,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对象作适当调整,注意使“困多生”也得到发展,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困少生”的成长。

二、要以校本研究为基础,认真解决好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中,会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蕴含着机遇,不能一味回避。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新课程自身的问题。例如,新课程过于理想化的色彩;在某些方面缺少必要的准备,缺少稳步推进的策略;课程标准和教材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缺陷等等。

2.新课程引发的延伸性问题。例如,考试制度陈旧,应试压力日益加大;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办学条件不均衡;教育制度和政策不适应新课程需要;学校管理的行政化、政府化等等;它们实际上是早已存在的教育问题,甚至是“历史问题”,有些属于社会方面的问题,有些则涉及学风、文风乃至社会风气等等。这一类问题不是新课程能够解决的,甚至不是教育自身能够解决的。

我们有责任解决好课程自身的问题、特别是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关键性问题。对这些关键性问题,必须认真地解决。否则,会对新课程实施产生消极的影响。为此,需要实行专家与一线工作者结合,搞好校本研究。

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例如,优先满足大众教育需要还是优先满足精英教育需要;如何处理好培养人与培养人才的关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单维目标的关系;重点应该在于创新能力培养还是打好基础;怎样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怎样解决好提高素质与减轻负担的关系;怎样解决好转变学习方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投入大大增加跟实际效果的矛盾;怎样解决好直接经验学习与间接经验学习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源于学生生活还是高于学生生活;如何处理好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关系;怎样处理好新课程对教师的高要求与教师水平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这个现实的矛盾;怎样解决好课程理想与现实可能性的关系;理论和实践、观念和效果的关系;等等,概括起来就是一个问题:如何处理好理想的课程与现实的落差、理念与现实的矛盾问题。解决落差问题,应该是新课程实施研究和校本研究的主要课题。

三、要实现向实际课程的转变,做好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

怎样解释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实际存在落差这种情况?怎样解决好落差问题呢?1.要把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人们在谈论课程时,往往谈的不是同样意义上的课程。他认为存在着5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根据这个理论,所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首先在于专家拟定的“理想的课程”,行政部门颁布的“正式的课程”与教师“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的落差。或者简单地说,是新课程方案与“教师的课程”的落差;然后还有新课程方案、“教师的课程”与“学生的课程”(即所谓“经验的课程”)的落差。

课程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媒体和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要素构成的。理想的课程与现实的落差主要存在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手段以及资源、评价之间。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把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就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些落差。这个过程是新课程的“二次开发”过程或“深度开发”过程。是不是实现了由理想的课程向现实的课程的转变,也是“做教师”“用教材教”与“做教书匠”“教教材”的分水岭。

2.要做好课程实施的整体设计浮光掠影地理解新课程、新教材是不能准确地实施新课程,完成课程改革任务的。要实现新课程方案向“教师的课程”的转变,需要从理解新课程方案开始。只有首先搞好整体设计,才能进一步搞好单元和课堂教学设计,使新课程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要对课程教学做整体设计,就要对新旧课程标准及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其差别,理解其意图;对新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进行“细化”,并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即学习起点)。在加深对新课程和教材理解的基础上,首先做好基本思路即教学整体逻辑的设计;特别注意整体逻辑跟以往的教学有什么不同,是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然后整合教学目标、对各阶段教学目标作适当调整。要精心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选择、设置探究活动要力求能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统筹兼顾,解决好教学时间短缺、学习质量无保证、学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这个过程是对新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实现新课程方案向“教师的课程”转变的过程。

3.要研究、把握新课程的特点,“多挖坑,精打井,大井台”

课程问题是复杂的,牵涉到方方面面,简单化是新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要搞好新课程改革,需要应用复杂性方法,理清各种头绪,加强自组织性、自适应性,才能走向有序,走向效率,走向成功。

过去,曾经有人讨论过在教学中“是‘挖坑’(拓宽)好,还是‘打井’(加深)好”的问题。如今,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应该怎么办?

由于在新课程实施中较多地存在着时间、难度、资源等方面的困难,一个比较适宜的基本对策是:由“少挖坑、多打井”改为“多挖坑、精打井”。

什么是“大井台”?著名的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认为:由于分割与封闭的专业化、还原和分离、抽象与单向度的虚假合理性,我们的知识是分离的、被肢解的、箱格化的;而现实或问题愈益成为多学科性的、横向延伸的、多维度的、跨国界的、总体性的、全球化的,这两者之间的不适应变得日益宽广、深刻和严重。为了使认识成恰切的,教育应该使有关的背景、总体、多维度和复杂性变得明显。所谓“大井台”意即注意介绍重点内容的背景知识、注意介绍总体知识和其他有关的重要知识。4.要注意高中生与初中生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有明显的差异,否则就不用分为两个阶段了。既然如此,高中课程的实施模式与初中课程的实施模式应该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高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初中学生丰富,学科基础、抽象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学习自觉性和控制能力也优于初中学生。因此,在初中阶段要更多地注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在高中阶段要更多地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对感性材料作科学加工,做深入的理性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初中阶段的探究等自主学习活动宜以分散、小型和操作性为主,不宜安排大型的、难度较大、独立性要求较高的自主学习活动;高中应逐步增加思维的深度和活动量,并根据教学条件适当增加规模较大、独立性要求较高、典型性较强,能起“举一反三”作用的自主学习活动。四、要着眼于科学文化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转贴于

科学不仅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证知识体系;它也是一种包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战略的过程,是人类反映外部世界、探索客观事物奥秘以获取知识的认识活动,是实践(实验)活动和理论研究活动的辩证统一体;科学又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独立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一种生产力因素、一种社会建制、一种社会事业和新兴的社会产业;它更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是人类科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历史地积淀、凝结成的人类存在方式的总和。对于科学教育来说,着眼于科学文化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是比单纯地传授科学知识、教给科学方法等更为重要的任务。

要深化科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必须自觉地用科学文化为科学教育导向,把科学教育融入先进的科学文化而不是背离。进行科学文化建设,当前特别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学科学、做科学、用科学、爱科学”。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他特别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从国家发展和历史高度指明了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应该认真地予以贯彻、落实。

五、要抓好几个环节,坚持几个“统一”

要注意抓好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几个重要环节:

1.情景/情境/背景环节

情景、情境、背景有着不同的含义:“情景”是通过媒介展现有关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而形成的促进学习任务完成的信息组合。“情境”是能让学生“身在其中”,不但产生有关的情感,而且使认知活动、应用活动、评价活动等在其中展开,产生贴近实际的真实效果的学习环境。“背景”则是学习内容形成或存在的社会和历史场景,通常是经过提炼、概括的,能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领悟文化内涵。

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决策。一般说来,低年级多采用情景 / 情境设计,较少介绍社会、历史背景;高年级应加强背景介绍,在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情景 / 情境教学。

2.学习活动方案形成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过于强调根据知识点设计、实施教学。这样做会分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逻辑的注意,是不可取的。其实,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对知识点内容作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事。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改变过于强调根据知识点来设计、实施教学的做法。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对教学任务作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运用教材,变动、处理教材。

要设计好教学的逻辑线索,通过反复地由少到多、由多到少谋划、提炼的过程,力求使课堂教学既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又做到思路简洁、扼要、主次分明,既符合整体逻辑又给学生留有适当的空间。

要注意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增长学生潜能,让学生学会怎样寻找、形成探究课题;怎样制订、形成有效的探究方案或学习方案并予以实施。

要统筹兼顾,注重实效,改变“只转变公开课学习方式,不转变日常学习方式”“展示课上做模做样搞改革,展示课后扎扎实实补课、训练”的现象;改变刻板的“展示情境――分组探究――集体交流――教师总结”教学模式和“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探究模式;改变学习方式转变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教学活动低龄化、降低要求等不当做法。

最后,还要反复核查教学方案是不是符合学生特点,是不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3.整合环节

否定考试、不要考试是不现实的。学生、家长对教学质量的关心,他们的升学愿望可以理解、应该理解。素质教育应该、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兼顾考试、升学的需要(注意:不是考试、升学兼顾素质教育!)

在课程实施中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兼顾考试、升学?抓好整合环节是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曾经发现,在一些研究课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很活跃,课堂气氛很令人鼓舞。但是,过后的作业、测验表明,学生的有关知识掌握的并不如人意,有些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预计目标。经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抓好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后的整合环节,改进整合方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全面地概括、小结学习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它跟已有认知结构的联系,乃至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发现需要进一步探究、学习的问题,再结合必要和适当的练习、巩固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发展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兼顾考试,有利于把新课程教学跟应考准备结合起来。

当然,由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时间宽松程度不同,整合应该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形式,但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做到五个“统一”

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要坚持做到:

(1)理想性与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的统一

(2)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统一

(3)“三维”目标的统一,整体与局部的统一

(4)规范性与灵活性、创造性的统一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6

关键词:实验课;教与学;主体性;主导作用

在科学教师的交流中,不少教师都提出过一个相同的问题,怎样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验课上表现活跃,教师普遍感觉课堂纪律难把握、课堂秩序难维持。在实验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要求,学生已经在下面开始动手了;分组实验中,学生没有设计实验的步骤和计划,想怎么做实验就怎么做;汇报交流的时候,汇报的学生只是在给教师汇报,教师在听,其他同学还在忙碌着;实验已经做完了,但小组没有小结和交流,同学们继续在“玩”,教师无可奈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学教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在一堂好的实验课中,教师的这些作用尤其重要。

1.认真备好课

俗语有云:“磨刀不误砍柴工。”上实验课也同样如此,课前也应当和其他课一样备好课,写好教案。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提前预做实验,这样就能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特别是电学实验中,导线、插座、电池等仪器),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做好“准备”实验,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为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好实验,上课前检查每一组仪器也是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而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实验员的事,不予重视,结果实验开始了,才发现有的器材短缺,有的仪器不能使用,致使一部分学生做不成实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2.培养实验小组

根据学生座位、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这些方面的情况,将全班学生以2人为一小组,基本上是同桌,每个小组的学生个体情况不同,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这样分组使学生之间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就不会出现在实验室里,两个学生都不会正确的操作,盲目地使用实验仪器的现象。选择、培养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关键,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必要时,对小组长事先培训,提前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故障的排除方法,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指导同桌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实验课中,教师在上课前讲完实验要求后,基本上只是在实验操作中起到辅助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怎么样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实验课成功的关键。

1.做好课前预习

每节实验课往往含有多个实验项目,短短的课堂40分钟,学生进行各项的实验操作在时间上未免有些紧,提倡学生预习实验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使学生能提前熟练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但预习工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布置预习提纲,且要采取多种方式检查预习情况。例如可采用提问检查,也可以把权力下放到小组长,由他们检查后汇报。但检查预习情况一定要放在实验课之前,这样对于无故不预习的学生,可采取及时补预习,一定要预习充分后方能进实验室,这样要求几次就逐步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进行小组实验

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观察、实验、研讨和探索的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研究时,我们尽量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也不能领着学生一问一答齐步走,直奔结论,而应把有结构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克服急躁心理,不能提出一个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尽快答出,也不能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用“你们讨论起来”“时间快到了”“抓紧时间”等语言进行干扰,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绪,极可能把讨论变成一种学生的“表现”,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充分讨论,回答问题才会完整、准确。

3.建立小组评价

每次实验每个小组有实验考评表,在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间对科学实验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一学期下来的实验操作考评分累加,并把其作为学生期末考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入考评范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考评的依据。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课程出版社,2001.

[3]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实验  兴趣  多媒体   生活  操作  创新  素质教育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素质教育更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因此,物理新课程更需要新的教育模式,我认为新课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课程中实验课的上法

         我觉得新课程中实验课的上法跟传统的实验课是截然不同的,传统实验课是先讲出其结论,由老师做实验验证,或老师做实验然后得出结论。学生实验,则由老师讲出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原理,且帮学生选好器材,就只要学生根据老师的意愿把实验做完。像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就像一个机器,根本就没有去思考问题,他们根本就不会怎么去思考,怎么去处理问题,这样对学生的思维的开发是很不利的,问题只要稍微一变,要他们去解决就非常的困难,而新课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学恰然相反,先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作猜想,例如:讲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时,可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进行引入,如汽车轮胎打滑怎样处理,爬竿子打滑怎么办?再对这些处理方法让学生进行归纳,再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作出猜想,这样既可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猜想,又符合认知规律,作出猜想后,就让学生设实验。设计实验时,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如1.怎样测量摩擦力?2.探究时采取什么方法处理?3.怎样改变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并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一一解决,然后再进行实验,老师巡回指导,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实验及数据,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概括出总的实验结论,验证猜想。这样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分析,评估和寻找改进的方法,如在这个实验中,测摩擦力时,拉着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又要读数,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的,面对此问题,就引导学生把弹簧秤固定,只匀速移动下边的木板或把物体放在皮带上,让机器来使皮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像这样通过对实验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勇于改进的实验精神。

        二、新课程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我觉得在新课程中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例如:引入摩擦力时,可通过一些游戏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利用抓泥鳅比赛(在三十秒钟内谁抓的越多就算赢),进行拔河比赛(滑的一端用大力士抓住,粗糙点的用女孩子抓住)。讲二力平衡时用砌宝塔游戏(砌得越高的算赢)来引入。这样就很容易地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小的比赛,这样能在疲劳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如:证明大气压存在时,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谁组做的实验越多就算赢。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有奖答问:如讲大气压强时,可设计这样的答问:1、真空食品袋为什么紧贴在一起?2.如何巧妙打开密封性很好的罐头?3、怎样才能喝到瓶内的饮料?答对了就把相应的物品奖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对此内容掌握得非常好。另外,物理不仅来自于生活,也可以应用于生活,因此学完一课后,就应让学生怎样运用这些物理知识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如上完光的折射后,让学生进行叉鱼比赛,并且要学生说出要怎样才能叉到鱼。如上完光的反射后,让学生自制简易潜望镜比赛,并用自制的潜望镜来观看事物。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新课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

        课件的使用能使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使一些难懂的内容更通俗易懂,还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些不可能去的场景,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容易。例如:引入平面镜前观看一段猫照镜子的视频,可将学生迅速带到创设问题情景中。如在引入大气压强时,播放“神七”发射过程,宇航员在舱内,舱外图片,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对知识的探求欲望。如用课件展示日食、月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日食、月食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如讲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通过课件来模拟此实验,学生印象更深刻,对此难懂,难记的规律也能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四、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8

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教育学生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二、教学要点

1.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2.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三、教材分析

《母亲培育我成长》一课是属于六年制小学思品第五册教材第二单元中"热爱人民"这一教育范畴里的内容。是贯彻《教学大纲》中年级教学要点第八条关于"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接受他们的正确教导"的要求。可结合《小学生守则》第八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本课的教育内容是在低年级的要爱爸爸、妈妈,心里想着他们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要求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点滴的进步都凝聚着父母的心血,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从而激发孩子们要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的道德情感。

本课教材选取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少年时期在母亲培育下成长的故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不只是给课文开个头,而是对全课文的高度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有说服力地做出:"是母亲培育我成长起来"的结论。第二自然段叙述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总是耐心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他的求知欲望更强。第三、四自然段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无论春夏秋冬总是耐心地给爱迪生上课;讲历史故事;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共同讨论化学和物理方面的问题;引导他做实验以及在爱迪生做实验遇到危险时,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是热心帮助支持着自己的儿子继续做实验。

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住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对待爱迪生提出的问题,如何让他拓宽知识面,让他对实验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环节,使学生感受到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教给他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培养出了爱迪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必须把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的意思,渗透到本课的全部教学过程,尤其是二、三、四自然段。

本课的教材内容分插图、故事、练习三部分。

课文配有三幅插图:

1.母亲在耐心地解答爱迪生提出的问题。表现出爱迪生善于思考,母亲善于启发爱迪生的积极思维。

2.春天,母子俩坐在屋门前,边晒太阳,母亲边给爱迪生讲课,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爱迪生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教给孩子知识,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

3.母亲帮助指导爱迪生做物理化学实验。爱迪生之所以成为发明家是与母亲的亲手指导分不开的。本课的三幅插图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爱迪生的成才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为学生的明理,提高认识作了生动形象的补充、说明。增加了学生的信任感和可行性。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认识到母亲的慈爱,母亲的良苦用心及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着重叙述了爱迪生的母亲特别重视引导爱迪生思考,使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母亲采取灵活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做实验,使之对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几件事。意在使学生懂得父母是自己的第一位老师,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培育。从中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点,可设计如下思考题:

1.爱迪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他成长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爱迪生是在母亲的关心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2.爱迪生小的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

3.试想: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耐心解答,结果会怎样?(2、3这两道对比题的设计,目的是强化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耐心而且正确的引导。)

4.爱迪生在实验中遇到哪些危险,他的母亲又是怎样做的?(进一步明确:爱迪生的母亲不仅仅是在教爱迪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

5.爱迪生深知他能够成长起来,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那么爱迪生又是怎样对待自己母亲的?(指导行为,突出重点。)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达到教学目的,掌握教学要点,激发学生的行为愿望,深化教育效果。

练习题1:爱迪生为什么说一辈子忘不了母亲的恩情?(这一问主要是突出教学要点,目的是让学生懂得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

练习题2: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是怎样关心培育你成长的?(这是属于联系实际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深化明理,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练习题3:说一说你学了这课受到哪些教育?(这一问题是总结性的提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育,要听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教导,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这是对本课教育主题的升华。至于关心父母、孝顺父母、尊敬父母则不是本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可采用出示爱迪生的肖像图,由教师简介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的事迹,进而启发谈话,导入新课。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们的第一位老师就是你们的父母亲。从而揭示出课题。2.解题:课题中的"母亲"是指爱迪生的母亲南希,她对少年时的爱迪生培育作用巨大,甚至影响到爱迪生的一生。

(二)感知教材,启发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情感教学,是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可配上适当的音乐,在协调的气氛中以真挚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做到以情激情,并适时出示幻灯图片。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感受到母亲的辛勤,母爱的伟大,从中唤起孩子们对父母的热爱之情,为导行做铺垫。

2.提出问题,启发明理教学时可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要点提出如下问题:a.爱迪生小时候,总是缠着母亲问个不停,母亲是怎样对待他的提问的?如果母亲对爱迪生提出的问题不作耐心的解释,结果会怎样?(会挫伤爱迪生的学习兴趣,后来很可能成不了发明家。)b.爱迪生在实验室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妈妈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对他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说得不够具体教师可及时小结: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出现了许多危险,曾引起母亲的忧虑,但她并没有因此禁止爱迪生做实验,而且还把小阁楼让给儿子做实验,这使爱迪生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为他以后的成才奠定了基矗)c.为什么说爱迪生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教学时将设计的思考题可用幻灯或其它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可围绕问题分组讨论。(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师生共议,统一认识,明白道理。同时教师可抓住课文中"母亲耐心的解答","和爱迪生一起做实验","给爱迪生买书","指导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等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爱迪生的成长确实离不开母亲的辛勤培育。明理后,教师及时小结:通过以上分析看出,爱迪生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好母亲。她不只是教给爱迪生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爱迪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兴趣和钻研精神,爱迪生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爱迪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所以说,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正如爱迪生所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恩情。"

(三)扩展引申,深化明理

1.可先由教师点拨谈话。师:其实不仅爱迪生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培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母亲的培育,同时也离不开父亲的培育。

2.有条件的地方可录一些父母教育、关心培育子女的片断给学生看。

3.列举一些现代和古代名人由父母培育起来的故事。(如《周恩来的两位母亲》、《茅盾和他的母亲》等。)拓宽教育面。

4.回忆一下你的父母或养父母是怎样关心、培养你成长的。请同学们把父母关心你,使你最受感动的一件事,讲给大家听。(意在使同学们知道父母不仅培育我们学习,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而且在衣、食、注行等方面也给了我们更好的照顾。同时父母的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我们。我们的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可以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培育。)

(四)联系实际,辨析导行

1.通过学习课文及同学们生动讲述的父母培育我们成长的小故事,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父母说点什么?

2.当你遇到下列情况应该怎么办?

a.当你做错事,父母批评你时,你该怎么办?

b.你没有做错事,但却受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时你该怎么办?

c.父母在指导你学习时,你该怎么办?

d.对于你父母不让你做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以上的一组练习题,意在指导学生行为,使他们懂得怎样做才是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可结合《规范》第四条进行教学。

3.辨析

(1)李红是一名大学生,他父母都是没文化的个体劳动者。有人说"李红成为一名大学生,与他父母无关"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小丽洗酒杯时,不小心把酒杯打坏了,妈妈埋怨她说:"都这么大了,干什么也不中用。"小丽听了,委屈极了,顶嘴说:"不就是打坏一个酒杯吗?以后我再也不干这种活了。"小丽这样做对吗?为什么?(意在让学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行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热爱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接受父母的正确教导,体会父母的辛劳。教师可让学生留心观察、感受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培育自己的,然后召开一次《我向父母说点什么》的主题班队会。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9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小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我班把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实施礼仪教育,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尊敬国旗,怎样有礼貌待人,怎样做才是一个诚实、节约、讲卫生的好少年,懂得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1.教师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纵观古今中外,但凡著名的教育家,无一不以他崇高的人格力量而在世上树立起丰碑,成为"万世师表"。

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著名作家冰心说过:"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一个人格高尚的教师,都必须具有一种严格的自律精神,她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得到。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 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文明礼仪教育的基本途径

2.1 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做好四个结合。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具体丰富,涉及面广。因此,必须以学校日常管理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各项活动为辅助,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一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二是与学校日常管理相结合。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四是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要主动向家长和社会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和要求,争取他们的配合和支持,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2 注重实践性,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知行统一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明朝的儒学大师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认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因此,在文明礼仪教育中,既要讲明礼仪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这样要求以及怎样去做。文明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生的思想品德、礼仪习惯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又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归宿。卢梭也说过:"人的道德素养的真正形成,有赖于道德习惯的日积月累。这种道德行为习惯的积累,离开社会人际交往中的熏陶,只靠道德知识的讲授是无法做到的。"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并付诸实践。同时还要加强督促检查,抓好总结评比等环节,促使学生养成礼仪习惯,进而内化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

3.在实践活动中强化

3.1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练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那么在礼仪行为规范中运用礼仪法,将其行为进行分解强化练习,以达到学生能掌握其行为技能的目的。如在进行"如何做客"的行为训练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做客"练习时,要求学生准确用好"您好"、"谢谢"、"再见"文明用语。并不断指导学生,让座、开门、走姿、坐姿等,使其不仅语言文明而且落落大方。如:组织学生开展敬老扶幼、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孩子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

体育好是怎样的体验篇10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中职;电子专业;“体验式”教学

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强调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他曾以我国古代“点石成金”的故事为例,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把金子交给学生,而是要把“点金术”教给学生。

一、“教学做合一”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创新和课程建设创新等诸方面,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创新教育不谋而合。在他看来,教、学、做既是生活法,又是教育法。其准确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教学做是一件事情的三方面,而不是三件事,是糅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完成,是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我校电子专业与当地很多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电子专业课的很多教学项目都安排在实训室完成。学生入校学习一学年后,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学校都安排学生去工厂实习三周,教师带队,全程陪同,为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和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平台。对教师而言,做中有教,教中有做;对学生而言,学中有做,做中有学,教学是统一在一起的。在实践中学生学用一致,手脑一致,理论联系实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验式”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以自身的“做”给学生以示范。陶行知认为:“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办法,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应凭借自己丰富的学习策略理论和学习经验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影响学生,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以直接和间接的示范作用。教师运用示范法可起到“教法举一,学法反三”的作用。

讲授二极管单向导电性这个知识点时,一些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半导体、PN 结构的理论来阐述。当二极管正向偏置时,由于电源向相对应的半导体提供电子,电子与PN结的离子复合,PN结先变薄,后消失,二极管就导通。当二极管反向偏置时,由于电源电压作用,从PN结吸走电子,PN结离子就越多,PN结就越厚,电子不能通过PN,这样二极管就截止。在这些讲解中,涉及到原子结构、离子、电子、电场等理化知识,学生要有这些理化知识才能理解接受,但中职学生普遍理化基础较差,不能理解这些分析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实验,实验电路见下图:

学生用电子器件按电路图连接好,改变电源端的极性,合上开关,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就会有:接电泡的支路,与电源的极性无关,只要构成回路,灯泡就会亮。接有二极管的支路,受电源的极性影响,只有二极管正极接电源正极,二极管负极接电源负极的情况下灯泡才会亮,这就是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及分析,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二极管单向导电性。

作为一名电子教师,非专业知识要广博。许多学科知识存在联系,教师不能自封于本学科内,须知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相近的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教师更要善于反思经验和提炼成果,将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去。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一点点的成果采摘下来,再播种下去,这才能更好地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执教。

三、“体验式”教学就是重视“学”和“做”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实施生活教育之根本方法的教学做合一,对我们改革电子教学方法,提高初级技术型劳动者的素质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们必须认真吸取其精华,将“体验式”教学更加完善,并使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